【熱門】説課稿範文集錦十篇

來源:文書谷 2.08W

作為一名教學工作者,通常需要準備好一份説課稿,説課稿是進行説課準備的文稿,有着至關重要的作用。怎麼樣才能寫出優秀的説課稿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説課稿10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閲讀。

【熱門】説課稿範文集錦十篇

説課稿 篇1

一、説教材

1、教材的地位及課文特點

《斑羚飛渡》是人教版七年級第六單元的一篇富有哲理的文章。本單元的課文都是有關動物的文章,學習這類文章不但可以激發學生關愛動物,善待生命的情感,還可以引發學生對人與動物的深入思考。《斑羚飛渡》描寫的是一羣被逼至絕境的斑羚,為了贏得種羣的生存機會,用犧牲老斑羚的方法去擺脱困境的創舉,讓每個讀者受到心靈的震憾。

2、學習目標和重難點的確立

新課程標準要求注重知識能力情感之間的聯繫和發展,結合本單元課文特點,我把這篇課文的學習目標定為:知識目標:掌握幾個重要的詞語,瞭解課文內容,有情朗讀,品味語言。能力目標:培養學生口頭表達能力和對學生對事物的獨特的見解。情感目標:感悟斑羚精神,引導學生擺正人與自然的關係,學會善待動物,珍惜生命。重點在引導學生複述表達課文內容和合作探究斑羚精神。難點是培養學生對事物的獨特看法和理解如何處理人與自然的關係。

二、説教法

根據新課程要求,我採取以下教學方法:

1、情景教學法。利用圖片導入和飛渡情景課件,創設情境,使學生融入到課文的意境中,內心產生共鳴。有情朗讀法。本文是一篇富有哲理的文章,只有反覆朗讀,才能領會其中某些語句的深刻含義。反覆朗讀才能感悟是斑羚從容鎮定、犧牲自我的精神。

2、合作討論法。自主學習,合作討論老斑羚的精神,發表自己的個性見解。

3、換位思考法。創設情境,角色體驗、聯想拓展,讓學生學會換位思考。

三、説學法

新課程標準要求倡導自主學習、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教師教學的目的是為了讓學生學會學習,即“教是為了不教”。本堂課學習的學法如下:

1、自主圈劃詞語,朗讀感悟,特別是找斑羚飛渡的動詞。

2、朗讀法。重點朗讀飛渡的段落,自由選擇朗讀,是以人為本思想的體現。

3、討論法。學生暢談自己的看法。

4、習慣法。注重課堂教學中學生細節習慣的培養。

四、教學過程:

1、講述故事,觸動心靈,圖片導入。同學們,在上課之前先給大家講一個故事。南美洲的一片森林裏發生了一場大火,順着火勢遊走的火舌,像一條紅色的項鍊。在火舌的包圍圈裏有一片黑壓壓的螞蟻。可憐的螞蟻馬上就要葬身火海了。情況十分危急。可沒有想到,火海中的弱者沒有束手待斃。螞蟻迅速聚攏成一團,像球一樣迅速向河邊滾去。螞蟻團始終沒有縮小,外層被燒螞蟻英雄至死也離開自己的崗位,為內層的螞蟻奉獻了自己的生命。同學們,聽到這裏難道你們不感動嗎?今天我們學習的《斑羚飛渡》同樣有這樣震撼人心的偉大壯舉!導語設計貼近課文內容,和課文有異曲同工之妙,自然就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和慾望。

1、把握重點,再現飛渡,複述故事。學生朗讀課文重點段落,圈出重點語句,感受飛渡精神。讓學生複述故事,整體感知課文,培養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課件展示飛渡的過程,激發學生想説的`慾望

2、整體感知,自主探究,品味感悟。自由朗讀課文的前半部分和後半部分,找出自己感受最深的地方,暢談自己的個性感受。找出自己喜歡的語句朗讀,並説説為何喜歡?通過此環節培養學生的個性化理解,深刻感悟文章內容。

3、角色體驗,聯想拓展,嘗試交流。創設四種角色,讓學生把自己的想法寫下來,並進行交流,分享各自的體驗成果。

A、假如你是斑羚中的一員,你會在傷心崖上想些什麼?

B、假如你是一隻老斑羚,飛渡前你會對小斑羚説些?

C、假如你是一隻成功飛渡的小斑羚,你想對墜入崖底的老斑羚説些什麼時候呢?D假如你是獵人,看見這樣的斑羚,你有什麼時候想法?本環節旨在讓學生明白如何換位思考,在自己的成長中面臨的許多問題需要換位思考,懂得寬容理解別人。

4、總結存儲,感悟事理,課外延伸。總結課堂的收穫,對學生的表現予以肯定和鼓勵。

讓學生談談自己在本文感悟到的哲理,可以引導從斑羚和人兩方面談自己的看法。

語文學習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我設計了兩個作業:請以“愛護動物”或“保護自然”為主題擬一條標語;人類與自然該如何相處?反思一下,面對自然我們人類該懺悔的有哪些?

5、時間設置

講述故事,觸動心靈,圖片導入。5分鐘把握重點,再現飛渡,複述故事。10分鐘整體感知,自主探究,品味感悟。10分鐘角色體驗,聯想拓展,嘗試交流。15分鐘總結存儲,感悟事理,課外延伸。

説課稿 篇2

教材解讀:

1、教材分析:

《明天,我們畢業》是蘇教版教科書六年級下冊第七單元的最後一篇講讀課文。這篇課文,作者通過對6年學習生活及成長經歷的回顧,以抒發濃濃的眷戀之情,內容真實,感情真摯。對於即將畢業的國小六年級學生來説,能進一步引導學生熱愛母校、留戀母校、尊重老師的美好情感。

2、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以讀為主,讀中感悟,引導學生憑藉具體的語言材料,體會同學們對母校,對老師和同學的眷戀之情。

(3)引導學生學習文中的語言表達方式,抒寫自己的真情實感。

3、教學重點:

引導學生憑藉具體的語言材料,體會同學們對母校,對老師和同學的眷戀之情。

4、教學難點:

引導學生學習文中的語言表達方式,抒發自己的真情實感。

5、設計理念: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學生閲讀作品的同時,能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初步領悟作品的內涵, 能説出自己的體驗。由此,調動學生的實際生活體驗感悟文本,體會作者感情,理解文本中藴涵的情感。再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用詩化的語言表達自己的感受,深切體會對母校、老師和同學的眷戀之情。

教學環節及策略:

為了達到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我的教學環節如下:

一、 走進回憶,理清線索

1、走進回憶

首先,我用一段深情的導語,引領同學們走進回憶,導語:同學們,不久你們就要國小畢業了,你們將告別美麗的校園,告別朝夕相處的同學,大家有什麼感想呢?.作者在國小畢業時感慨萬千,飽含激情地寫下了《明天,我們畢業》。今天我們就來學習這篇文章。(出示課題:24 明天,我們畢業)在這裏喚起對所在六年的母校的回憶,為下文的學習做情感鋪墊。

難忘校園,校園的一切是那樣誘人,讓我們回到六年前與作者一起回顧當時的情景吧:放一組學生一年級時的照片。這時學生很驚奇看到六年前的自己,彷彿往事有歷歷在目,藉機讓學生説説六年前,滿懷對學校的美好憧憬走進校園,眼前變是一幅誘人的畫面:( )的操場;( )的教室;( )的同學;( )的老師;還有那( )的課本。此環節引領學生走進回憶,真切體驗往事。再打開課本指導學生朗讀:真真切切去感受校園美好的一切,進入作者心中的.陶醉的境界,這一設計關鍵是訓練學生重組語言的能力。語文教學,要以學生實踐為主,閲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閲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薰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

2、理清線索

由以上環節教師就能體會到同學們的眷戀之情,引導學生理解眷戀,讓學生快速默讀課文,並説説作者從哪些方面表達了對母校的深深眷戀之情?學生通過默讀快速理清課文的線索,這樣有助於學生更好地把握課文內容。

二、緊扣文本,再現多姿校園生活

校園生活是一幅五彩斑斕的畫卷。引導學生在第四自然段中選擇自己喜歡的場景讀讀。針對第四自然段結尾的省略號,引導學生回顧生活:你的眼前出現了些什麼場景?我藉助電腦再現孩子們在六年生活中的一些場景:有寫字,表演課本劇,跳集體舞,做水果拼盤,春遊等。再模仿作者補説自己學習生活的一個、兩個場景。如:早讀課上,…訓練集體舞蹈時,…遊賞家鄉山水時,…中隊活動中…這一環節勾起學生對往日的回憶,使他們對母校的精彩生活迅速回顧,促使學生情感轉移,用實際的場景喚起對下文學習的熱情。此處設計讓學生捕捉每一個場景,通過有創意取名、朗讀品味感悟等手段使學生能主動、充分、自由而有創意地學習,發揮學生的自主能動性,激活學生思維,讓學生生活在思考的世界裏。發展語言,注重創造,讓學生創造性地彌補課文空白。由此,進一步眷戀多彩的校園生活。(板書:校園的生活)

三、運用多種言語形式,感恩老師

我出示了一組一年級學生寫的字和六年級時寫的字作對比,讓學生從對比中回味起在六年學習生涯中老師的孜孜教誨,以圖激情,以情引言,激發學生從心底理解老師,尊重老師,感謝老師。

接着,出示文中難忘師恩、頌揚老師的一連串句式:(第六自然段)A每一點進步,都…每一點進步,都…

B是您,引領我們在知識的海洋遨遊;是您,為了…;是您,帶我們一起…

C您的額頭已…粉筆的灰塵已…

D然而,無論什麼都改變不了您對教育的熱愛和痴情;無論什麼都改變不了您那顆永遠年輕的心。

E……老師,您是天使,您是大樹,您是海洋!

指名學生讀後,説説對哪句感受最深?這些句子給人一種整齊的美感,引導學生讀讀對老師讚美的句子;最後通過離別時真誠的話別,既表達了學生的主體情感,又鍛鍊了他們的口語交際能力。為了進一步昇華學生情感,我設計了以下句式,説説在你的心中,老師是什麼樣的形象,把最真切的情感傳遞給大家:

在我的心目中,敬愛的老師,您是( ),( );您是( ),( ),您是( ),( )。我要

學生動筆寫,在小組內交流,在此基礎上,進行全班交流。 這一環節,我為學生搭建平台,激活了學生的內心世界,迸發了學生的情感火花,讓真情在學生詩一般的語言中流淌。這時的表達才是學生從心裏流淌出來的真實情感。教師此時與學生對話,表達真摯的祝福,更掀起了師生情感的高潮,實現了情感與情感的交融,心靈與心靈的接納。,進一步眷戀敬愛老師之情。(板書:敬愛的老師)

四、總結全文,昇華情感

1、教師引導:我們眷戀五彩斑斕的學習生活,眷戀美麗的校園,眷戀敬愛的老師,在六年中我們學到了什麼,懂得了什麼,感受到了什麼?(板書:六年中學到了什麼,懂得了什麼,感受到了什麼?)

2、我設計了以下結束語深情地説:“同 學們,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分別總是讓人依依不捨,老師就把這首詩送給同學們吧!(親愛的同學們,你們是駿馬去馳騁吧,你們是雄鷹去翱翔吧。願你們邁開堅實的腳步,帶着父母的叮嚀,帶着師友的期盼,勇敢地搏擊風浪,自信地揚帆起航!”)在課結束前送給學生真摯的祝福,使課堂上洋溢着濃濃的眷 戀之情,感激之情。課後,引導學生互相寫一寫臨別贈言,根據不同的對象,把贈言寫在自制的卡片上,互相贈送,表達美好的祝願。這裏給學生提供了情感交流、展示個性的平台。

教育家於永正説過“語文教學就是以學生誦讀原文的練習為主線,就是聯繫學生的原有知識和經驗去領悟課文的內涵。”通過本節課的學習,我引導學生面對文本,有感情地讀書,宣泄自己的情感,通過語言文字讓學生徜徉於課文意境中,使學生對母校的眷戀之情、對教師的敬愛之情,溢於言表,把真留住了,把美留住了,更把眷戀母校和老師的情留住了!

説課稿 篇3

一、説教材

本 課內容主要講述的是和我們生活密切相關的消費問題,此前,學生通過前兩個框題的學習,感受到我們的生活發生了日新月異的變化,但是,生活水平提高了,為什 麼還要提倡節約?中學生該怎樣合理消費,學會理財?要正確引導學生解決生活中的這些問題,就有必要了解學習本課的內容。

1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瞭解當前消費方式和消費觀念的變化,教會學生合理消費和理財,提高適度消費。理性消費的能力。

(2)能力目標:

通過圖片、情景、調查、實例等教學手段,使學生在體驗、思考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學會消費、學會理財。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

通過自身的消費體驗和理性思考,使學生能理智對待消費,擺脱消費中的攀比虛榮心理,確立節儉消費觀和綠色消費觀。

2教學重難點

重點:學會合理消費

理由是當前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學生消費也多了,但大部分學生的消費都是隨心所欲的,且多用於物質消費,故把此作為重點。

難點:樹立綠色消費觀

理由是當今社會提倡可持續發展,綠色消費是可持續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但人們的消費觀念的更新是一個有困難、需要時間的過程,故把此作為難點。

二、説學生

現 在國富民強了,很多家庭都富裕了,對孩子的消費投入也增加了,孩子的要求他們一般都會滿足。而許多學生往往會單純的將消費與花錢劃上等號,過早的把自己融 入到享受消費、娛樂消費的人羣中,生活上缺乏艱苦樸素的精神。因此,在當今社會引導學生思考如何合理消費、適度消費、學會理財就顯得很有必要。

三、説教法學法

教法

課 堂教學是一個師生的雙向互動過程,應體現"學生活動為主,教師講解為輔"的精神,讓學生在圖片、材料、活動、討論中去探究、體驗、感悟,教師只是"畫龍點 睛"。基於此點,我設計的教學方法有:直觀演示法、情景創設法、調查分析法、集體討論法。精心設置問題,充分調動學生,激發他們的興趣。在教學手段上,我 還準備了多媒體課件,藉助講解、討論、交流等模式,促進了學生對知識的掌握。

學法

本着以生為本,尊重學生的主體作用的原則,着眼於解決學生實際問題的理念,這節課在指導學生的學習方法和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方面我主要採取了以下方法:自主探究法、分析歸納法、總結反思法。讓學生自己在探究、歸納、反思中明白道理、感悟真諦、體驗學習的快樂。

四、説教學流程

本節課的教學過程我設計為四步:導入新課--問題探究--感悟真知--情感昇華。

第一步、導入新課

1圖片激趣

(1)滿漢全席

(2)都是網絡惹的禍

(3)拒做月光族

2活動提問 面對琳琅滿目的品牌服飾怎麼辦?教材中揚洲煩惱是什麼?

設計意圖:通過一組有趣的圖片和一個真實的活動,學生感受到生活中有很多不理性的消費行為。隨着經濟的發展,市場產品的日益豐富,人們的消費選擇越來越多樣化,消費水平不斷提高,那麼,作為中學生的我們,該如何面對消費呢?--引出課題。

第二步、問題探究

1展示圖片

(1)黃金旅遊周消費

(2)老百姓的生活十大變遷

2生活小調查:新的消費方式和消費熱點

設計意圖:通過圖片材料和調查結果,使學生感受生活的日新月異,人們的消費觀念也改變很大,以前的温飽型消費已轉變成今天的享受與發展型的消費,人們更加註重的是提升生活的品質,追求更加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因此,我們要學會消費。

第三步、感悟真知

(1)消費面面觀

1漫畫 飢餓時只有一個煩惱,吃飽後有無數個煩惱

2問卷調查:零花錢怎麼花 你的消費習慣

設計意圖:本環節中,每個學生的消費情況可能不一樣,但調查中我發現,絕大多數同學都存在着不合理的`消費現象,亂花錢,沒有計劃的花錢的現象非常嚴重,那麼,我們該如何把錢花在點子上呢?

(2)他人理財,我理我財

1比爾·蓋次 謝麗 猶太人的故事-

2消費煩惱我有招

設計意圖:此環節設想通過別人和自己的理財故事,分享他人消費經驗,用實際的消費問題誘導學生該怎樣消費,明白理財就得把錢花在該花的地方,即要合理。真正做消費的主人。

(3)消費寶典

活動:將學生分成四個小組,出示問題,通過探討、歸納,得出結論。

1在消費前和消費中我們該怎麼做?

2如何進行綠色消費?

3消費過程中為什麼要倡導節儉、適度消費?

4請製作一份你的消費寶典。

設計意圖:本環節是本節課的重點和難點的突破口,通過小組討論、圖片展示,讓學生自己説出消費前、消費中該怎麼做,同時為自己將來的消費作一些規劃,在消費中落實綠色消費、節儉消費,真正做到合理消費。使學生明白:我不理財,財就不理我。

第四步、情感昇華

1消費感言:寫一句或一段自己對消費的感悟

2真情告白:我們要學會理財,合理消費,除了金錢,當然還有我們的青春時光,讓我們做一個理智的消費者。

設計意圖:這一步是一個課堂小結,通過學生感悟消費,昇華情感,激勵他們為自己的人生作出合理的"消費"計劃,同時還要知道在進行合理消費的基礎上,一定要把握好當前學習的大好時機,合理"消費"我們的青春時光,--這是對教材教學內容的一個補充和拓展。

五、板書設計

消費多樣化 消費水平提高

消費面面觀

消費觀念的變化

學會合理消費

理性消費 合理消費

學會理財合理消費

綠色消費 適度消費

通過一個簡潔明瞭的板書設計的展示,希望能讓學生更準確的把握這堂課的重難點,達到提綱挈領的作用。

説課稿 篇4

一、説教材

我説課的內容是蘇教版國標實驗教科書《數學》三年級上冊第十單元的第一課時《認識分數》這部分內容是在學生掌握了一些整數知識的基礎上初步認識分數的含義。從整數到分數是數概念的一次擴展。無論在意義上、讀寫方法上以及計算方法上,分數和整數都有很大差異。學生初次學習分數會感到困難。因此,本節課教學中主要從學生所熟悉並感興趣的現實經驗出發,並通過動手操作,幫助學生理解一些簡單的分數的具體含義,讓學生體會到分數來源於生活,而且是在“平均分”的情況下才能產生分數,給學生建立初步的分數概念,為進一步學習分數和小數打下初步的基礎。

二、教學目標:

1、能結合直觀圖示初步認識分數,知道把一個物體或一個圖形平均分成幾份,其中的一份可以用幾分之一表示。

2、能用摺紙、塗色等實際操作的結果表示相應的分數,知識分數各部分的名稱,能讀,寫分數。

3、學會運用直觀的方法比較分子都是1的兩個分數的大小。

4、體會分數來自生活實際的需要,感受數學與生活的聯繫,進一步產生對數學的好奇心和興趣。

三、教學重點:初步認識分數,能正確讀、寫分數。

四、教學難點: 能夠運用直觀的方法比較分子都是1的兩個分數的大小。

五、説教法

設計這節課主導思想是加強直觀教學,降低認知難度,讓學生在折一折、塗一塗、玩一玩中探索分數的'意義,親自經歷數學知識的形成過程。符合《新課標》中提出的:“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

六、説學法

1、 通過直觀形象的圖形、實物中認識“平均分”、進而感知分數的意義。

2、 進行比較、動手實踐中學習數學,學會用數學的眼光去觀察生活。

七、本節課教學設計主要分四個環節進行

1、 活動引入,體會平均分。

2、 主動探索,感悟新知。(從面到點)

(1)認識幾分之一:平均分——分母的意義——幾分之一的意義——揭示課題。

(2)認識1/2 :不同的圖形用相同的分數表示。

3、 利用學生資源(動手操作)比較分數的大小。

4、 在生活中找分數,讓學生體驗分數來源與生活。

八、教學程序設計

1、導入:(新課標指出:要重視從學生的生活實踐經驗和已有的知識中學習數學和理解數學。所以我在設計本節課時,從學生最熟悉的分蘋果出發,讓學生感知平均分)

創設情境,聰聰和明明分6個蘋果,怎麼分?

生1:??師:這兩種分法哪種最特別?為什麼?(特出“平均分”)板書

如果兩個蘋果分給2個人,怎麼分?

生:每人一個

出示一個蘋果,分給倆人,能平均分嗎?怎麼分?

學生以圓為例動手操作,折出一樣大,也就是平均分。(初步理解分數的意義是建立在平均分的基礎上)

2、教學幾分之一(大量感知把一樣東西平均分成幾份,取其中的一份的基礎上再揭示分數,目的:傳授程度減少,讓學生自主探究)

請選擇信封裏你喜歡的圖形,折一折,分一分,你有哪些不同的分法。並把其中的一份塗上顏色。(生動手操作,師巡視瞭解情況)

反饋:(把學生的作品貼在黑板上,並給它們編號。1/2有3個,1/3、1/4、1/8、1/6、1/16、1/32各一個,不平均分的2個)

師:這些圖形是不是平均分的?為什麼?今天我們先來研究能平均分。師:為什麼認為這些是平均分的?(每一份分得一樣多,就是平均分)

觀察一下這些平均分的分法有什麼不一樣?

(1)(平均分的份數不同)

(2)把( )平均分成( )??

(根據第3問靈活提問,全部或有選擇的)讓學生説説圖的意思。(如:把正方形平均分成n份,塗出了其中的一份)

師:(拿出一個圖形)這個圖形整個用1來表示,那麼這個圖形平均

分成了2份,這一份用什麼數來表示?(如果生説不出師自己説)認識1/2、1/3、1/4??(在此插入書寫方法)在圖形下板書各種幾分之一。

師:為什麼這一份用1/2,那一分卻用1/4呢?

生:平均分的份數不一樣,它平均分成2份,它平均分成4份

揭題:象這些1/2、1/3、1/8??我們都叫它為分數(板書:分數) 舉例:1/4就表示把正方形平均分成4份,其中的一份就是正方形的1/4。空白部分還有幾個1/4?

練習:(判斷題)

3、教學1/2(進一步理解分數的意義)

(師把學生作品用1/2表示的圖往下拉)我們來看這幾個作品,都用分數1/2表示,圖形不同,為什麼都能用相同的分數1/2表示呢?

小結:(能用1/2表示的這些圖的共同點)把( )平均分成2份,每一份都是它的1/2

師:空白部分用哪個數來表示呢?為什麼?

(再次強調意義)1/2表示什麼?2表示什麼?1表示什麼?選擇一個分數説一説意義

4、比較幾分之一的大小

(拿出1/2和1/32的兩個同樣圖形)我們來看這兩個圖形,塗色部分用1/2表示,那個塗色部分用1/32表示的是這一塊,(可以剪下比一比)哪個大?為什麼呀?

(1/2表示把一個圖形平均分成2份,它的一份就比平均分成32份的一份大)

板書:1/2>1/32

2、猜想:1/2、1/8和1/32的大小

板書:1/2>1/8>1/32

3、自由選擇兩個分數比一比大小,你發現了什麼?(分的份數越多,其中的一份就越小)

4、説一個更小的分數。

5、拓展練習。

6、總結評價。

説課稿 篇5

《水與生命》是河北人民出版社國小科學規範實驗教科書三年級上冊第八課的內容,本課在引導同學交流對水已有認識的基礎上,佈置了“觀察水”、“水與生命”、“榨果汁”等三項活動。目的是將同學各自已有的認識作較為科學的梳理,引導同學知道水是什麼樣的,水與生命的關係,激發同學研究更多的有關水問題的興趣。我選擇的是這個內容的第二課時“水與生命”。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地球上的人類和一切生物,都與水有着極其密切的聯繫,它不只孕育了生命,還為人類提供了物質資源和文明發展的基礎。在本課的學習中,引導同學看待水與生命的更深層次的關係,使同學體會到生命離不開水,還將為今後進一步認識水與生物的密切關係、關注自身的生活環境等內容打下基礎。

2.活動目標

通過深入挖掘教材後,我設定了以下幾個活動目標。

(1)知識目標:

●知道水是動物、植物和人體的組成局部,它在生命活動中起着重要作用。

●瞭解常見食物中的含水量。

(2)能力目標:

●能和同學交流自身對於水與生命關係的不同看法。

●大膽想象沒有水的世界會是什麼樣的。

(3)情感目標:

●意識到水與生命的密切關係,養成節約用水的生活習慣。

3、教學重點

●能意識到水與動植物和人的密切關係,並能以實際行動珍惜每一滴水

二、説教學理念

本課教學,我從同學感興趣的問題入手,精心設計有關水與生命的探究活動,強調讓同學在教師的指導下通過親身經歷、調查研究和討論交流來學習科學。並通過主動探索知識發生和發展的過程,發展他們對科學的理解力、思維能力和多方面的科學素養。

三、説教法

根據《水與生命》這一課的特點,結合同學的知識層面,讓同學輕鬆地掌握教學重點,突破教學難點,我確定以下教學方法:

1、引導—探究法

劉默耕先生的“引導——探索”教學法有別於布魯納的“發現法”,也不同於蘭本達的“探究——研討”教學法”。“引導——探索”教學法中,同學是學習的主體,他們是學着像科學家那樣自身去探索大自然祕密的探索者。

2、分組討論法

分組討論能培養同學的合作意識和參與意識,使他們樂於交流,並能發表自身的不同意見。

四、説學法

根據新教材教學理念,重視同學的探究性學習,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教師只作啟發式點撥,引導同學自主探究,分組討論、提出問題並解決問題,增強自身的科學素養。

五、教學模式

1、結構

情景導入—組織討論—動手實踐—交流彙報—數據顯示—延伸探究

2、理論依據

《科學》教材在編寫指導思想上強調對同學的發展格外注重,表示在從對同學“學”的關注轉向對同學“人”的關注,強調調動同學參與學習活動,使同學在參與的過程中認識自然和社會。本課從知識目標上來説是比較淺顯的,較容易達到,但在實現這個目標的過程中,聯繫生活實際和探究技能訓練是本課的重點

六、説課稿

1、創設情境,引人入勝。

一開始,我就藉助多媒體播放一幅優美的山水景,屏幕上美麗如畫的景色配上動聽的詩歌朗誦立即吸引了同學的注意力,使同學體驗美的感受。然後讓同學猜猜詩中讚美的是誰?接着提問為什麼水使小草變得嫩綠,使魚兒遊得歡暢,使地球變得美麗。當同學暢談感想後,教師歸納:水是生命之源。

2、交流反饋,體驗彙報。

實踐標明:探究能力最好在國小階段就開始培養。這固然可以通過德育、智育、體育、美育來進行,但絕不能沒有科學教育——因為科學教育的實踐性、基礎性、科學性和綜合性決定了它在培養同學的探究能力方面,具有獨特的也是其它各育所不能代替的作用!

在上節課“觀察水”這一內容後,我讓同學通過查閲資料,收集圖片和詢問家長等形式做一些有關水與生命的調查,要求每人説10個動物、植物和人離不開水的事例。討論生命離不開水,目的是分享相互的知識和經驗,豐富同學對生命的認識,而課前的準備工作在這裏就顯得尤為重要。關於這局部內容,同學已積累了許多生活經驗,教學的目的是激活同學原有的知識儲藏,把同學頭腦中支離破碎的知識納入到比較完整的體系中。在此,我利用多媒體課件展示有關水與生命的精美圖片,使同學獲得視覺體驗。同學對生命與水已經有了一定的瞭解,知道人、動物、植物“渴”了要喝水,生物維持生命需要水。最後,師生小結:水對生命來説真是太重要了。生物體內的一切生命活動,如呼吸、消化、蒸騰、光合作用等都需要水。

3、主體參與,動手實踐。

怎樣利用科學教育的優勢,使它成為培養同學探究能力的搖籃,讓同學“學會體驗、學會探究”呢?我的體會是:實施開放教學,真正確立同學的'主體地位,通過操作、質疑、觀察、想象、實踐等豐富多彩的教學活動,誘導同學多種感官參與,激發探究慾望,訓練探究思維,從而充沛開發同學的探究潛能。

我出示課前用透明塑料袋罩上的盆栽植物。提問:“塑料袋原來是乾的,現在內壁上的水是從哪裏來的?”同學觀察並討論。最後得出結論:塑料袋內壁上的水是從植物身上“跑”出來的,説明盆栽植物體內也有水。接着我趁熱打鐵:“從人出汗、排泄等生理活動中可以證明人體內有水,但我們的身體裏含有多少水呢?我們吃的米飯、麪條、豬肉、魚、雞蛋這些食物中又含有多少水呢?牛奶都是水組成的嗎?”同學根據自身的猜想和課前收集的資料進行討論。最後,我利用多媒體課件指導同學觀察比例圖,初步瞭解幾種食物中的含水量。讓同學在比例圖中瞭解人體、各種食物中含有大量的水,瞭解人們在吃食物補充營養的過程中,也補充了大量的水。開闊了同學的視野,使他們更加關注生命活動。

為了更直觀的展示動、植物生長離不開水,我引導同學大膽設計實驗證明並提前準備了“植物喝水”的活動。方法如下:剪下兩朵月季花(莖長一些),將它們分別插入裝有水和乾土的試管裏,觀察哪一朵花先凋謝。同時將裝水的試管裏滴幾滴油,在水面上做好記號,觀察這朵花每天喝多少水,同時做好記錄。這個活動需要同學在幾天甚至十幾天內進行觀察,圍繞“生命離不開水”這一目標,讓同學在多樣化的活動中演練他們的科學技能,也體現了同學學習的可選擇性,豐富了教學的素材,培養同學科學研究的恆心和毅力。

4、拓展活動,反面例證。

通過同學收集資料、討論交流、彙報並動手實驗等多種科學探究方式,同學對水與生命的關係有了更深層次的理解。“假如沒有水,世界將會是什麼樣的?”同學們各抒己見,我在他們的討論過程中通過圖片的形式展示出缺水給大自然和生命世界帶來的災難。然後通過VCD觀察小狗在缺水的情況下有什麼反應。從而進一步使同學感受到生命離不開水,並在潛移默化中教育同學珍惜每一滴水。使同學知道:滴水匯成河流,我們要從自身身邊做起--節約用水。討論結束後,啟發同學根據已有的信息,畫一幅以“沒有水的世界”為題的想象畫,或寫一篇同樣題材的短文

5、續寫小詩,激情導行。

最後,出示本課開頭的優美景色。“因為有你,小草變得嫩綠;因為有你,魚兒遊得歡暢……”未寫完的小詩道出了生物對水的依賴,明快的詩句展現出大自然因水才有的美麗。小朋友們爭先恐後地用詩句來讚美水,感受水對自然的恩惠,在經歷科學教育的同時,也將在小朋友們心裏構築起對水的美好情感。

“因為有你,鳥兒才唱得很動聽。因為有你,鮮花才開得漂亮。因為有你,天空才有美麗的白雲……假如沒你,魚兒會死掉。假如沒你,花兒將不再盛開。假如沒你,學校將不再可愛……”用編小詩的形式加深同學對生命離不開水的知識的理解,同學樂於接受;小詩形式和內容的雙重要求,使同學在回憶相關科學知識的同時,又在濃濃的詩情中受到美的薰陶。同學自身提出“假如沒你”的創新話題,進一步拓寬了思維,使討論向縱深發展。同時,在潛移默化中同學懂得在平常的生活中珍惜每一滴水。

(三)教學體會

本課的説課稿以新課改理念作指導,運用多媒體教學手段,寓教於樂,為同學發明良好的學習氛圍,激發同學的學習興趣。親身經歷以探究為主的學習活動是同學學習科學的主要途徑。科學課程應向同學提供充沛的科學探究機會,使他們像科學家那樣進行科學探究的過程中,體驗學習科學的樂趣,增加科學探究能力,獲取科學知識,真正提高課堂教學效率,使同學的綜合素質得到全面的培養。

説課稿 篇6

一、説教材

《筍芽兒》是一篇擬人體的科學童話散文,課文形象生動,內容淺顯易懂,語句優美。採用春雨姑娘和雷公公對筍芽兒的引發力,竹媽媽對筍芽兒的束縛力以及筍芽兒自身奮發力交錯的形式,繪聲繪色地敍述了筍芽兒如何衝破一切阻礙,由竹筍生長為強壯的竹子的經過。作者通過這個故事,告訴孩子們只有從小敢於經風雨、見世面,鍛鍊自己,才能健康成長,以此來啟迪學生要趁大好時光,衝破阻礙,好好學習,勇於進取。本文是一篇訓練閲讀的好題材,也是思想教育的好材料,通過老師的引導,充分調動學生的閲讀興趣,挖掘潛力,提高學生閲讀理解能力,使學生在全身心投入的自主閲讀中,情感得以釋放,思想認識得以昇華。

二、説教學目標

根據教材的特點以及學生實際情況,在教學中我擬定以下幾點教學目標。

1、自學生字新詞,聯繫語境理解本課“撒嬌”、 “滋潤”等詞語的意思。

2、自主學習,潛心會文,瞭解筍芽兒的生長過程。感悟描寫的細膩以及語言表達的生動形象,並積累語言。

3、靜心涵詠,讀中感悟,懂得只有經過風雨、見過世面,勇於鍛鍊,才能健壯成長,滲透自強、自立的精神。

以上目標着力反映知識與能力,強調過程與方法。同時注意本文的價值取向,我想能較好地反映語文教學的基本特點。

三、説教學重、難點

鑑於以上的文本分析,我認為本課的教學重點是引導學生通過對課文的整體把握和對重點詞句的理解,領悟筍芽兒不怕困難、向上進取的精神。而瞭解筍芽兒的生長過程,學生感到生疏,因而是學習本文的難點。

四、説教法、學法

教學時我採取引導學法,以“你讀出了一個怎樣的筍芽兒?”為切入點引導質疑,然後組織學生結合實際進行閲讀反思,從而體現教師的主導性和學生的主體地位,體現語文課堂的'開放性和語文課與大自然、與社會相結合的特點。

五、説教學流程

本課我預計2課時完成。

第一課時,初讀感知,學習生字新詞。

第二課時,深入探究,領悟筍芽兒不怕困難、奮發向上的精神。

下面我將詳細説説第二課時,本課時共有4個教學環節。

(一)創設情境,喚醒情感。

新課伊始,教師要讓孩子情感的碧波盪漾起來,使他們對新課的學習形成一種期盼的慾望、關注的理解。因此,我設計瞭如下環節來導入新課:同學們,這節課我們繼續學習《筍芽兒》,讓我們一起輕輕喊喊它的名字吧!

[設計理念:讓學生呼喊筍芽兒的名字,主要是為了拉近學生與文本距離,喚醒學生已有的情感積澱。通過學生的親切呼喚,打通了學生與作者的情感聯繫,一段遙遠的情感變得親近,彷彿就在眼前。]

(二)潛心會文,開啟體驗。

1、教師順勢導入:哇!你們的聲音真好聽,猶如一股暖流滋潤了老師的心窩,藏在地下的筍芽兒好像也聽到了你們甜甜的呼喚,此刻它在做些什麼呢?打開課文,認認真真地讀讀,找找課文中哪些地方是描寫筍芽兒的?描寫了一個怎樣的筍芽兒?

2、交流。

預計學生會從這幾個句子讀出不同性格的筍芽兒。

(1)課件出示:

筍芽兒被叫醒了。她揉揉眼睛,看見四周仍然是漆黑一片的,便撒嬌地説:“是誰在叫我呀?”

②聽了他的朗讀,你彷彿看到了一個怎樣的筍芽兒? ①指名讀。

③然後通過朗讀的方法,讀出一個可愛的筍芽兒、讀出一個愛撒嬌的筍芽兒、讀出一個淘氣的筍芽兒。

(2)過渡:聽到雷公公的呼喚,筍芽兒又是怎麼做的呢?

(3)課件出示:

筍芽兒扭動着身子,一個勁兒地向上鑽。

①自由讀文,説説你讀懂了什麼?(勇敢、堅強)

②你是從文中哪個詞裏體會到的?

③根據學生回答,順勢而導,那該是怎樣地鑽呀?

預計學生體會:

生:那是使勁地鑽,拼命地鑽。

生:是永不停息地鑽。

④引導:多麼勇敢的筍芽兒!筍芽兒,你在鑽的過程中都遇到哪些困難呀?

預計學生會説到“泥土很硬”、“石頭擋住去路”等等。

⑤隨後,教師再次引導:這一鑽,鑽出了一個怎樣的筍芽兒呢?(鑽出一個不怕困難、堅持不懈、勇往直前、奮發向上的筍芽兒)

⑥指導學生讀出筍芽兒不怕困難、奮發向上的精神來。

[設計理念:引導學生有創意地閲讀,拓展學生思維的空間,使他們從不同角度去欣賞課文,提高閲讀質量,並滲透思想教育,萌發學生鬥志。]

(4)過渡:筍芽兒鑽呀,鑽呀,終於鑽出地面,此時她都看到了什麼?這些她以前有過嗎?

出示帶有畫面的文字:

哎呀,地面上多麼明亮,多麼美麗!桃花笑紅了臉,柳枝搖着綠色的長辮子,小燕子嘰嘰喳喳地唱着……

(5)導讀:看到了一個陽光明媚的春天,一個美麗多姿的春天,一個令人陶醉的世界。此時,你高興嗎?請你高興地來讀。

[設計理念:提升情感境界,學生在理解內容的基礎上超越文本,充分享受朗讀的愉悦,陶冶情操,也渲染課堂氣氛。]

(6)導入:在這美好的春光裏,筍芽兒不再是嬌氣的、沉睡在地下的竹寶寶了,它已經努力成長為一株強壯的竹子了。讓我們一起讀讀課文的最後一段。——生齊讀。

(三)互動交流,深化主題。

導入:筍芽兒終於長大了,但你們考慮過沒有,筍芽兒能長成這樣強壯的竹子,都有誰的功勞呀?

1、交流:

針對學生的回答,出示一段話:

沙沙沙,沙沙沙。春雨姑娘在綠色的葉叢上彈奏着樂曲,低聲呼喚沉睡的筍芽兒:“筍芽兒,醒醒啊,春天來啦!”

(1)依據學生不同的回答,教師進行導讀:你們都説得對,在成長的道路上,因為有了春雨姑娘的親切呼喚,才讓沉睡的筍芽兒醒過來,看來春雨姑娘的功勞確實少。下面,讓我們好好地讀這段話,表示對春雨姑娘的感謝。 (1)引導學生誦讀課文,思考:你喜歡春雨姑娘嗎?為什麼説筍芽兒長成強壯的竹子有他的功勞呢?

(2)生讀。

[設計理念:此為投石問路,看上去這只是指導學生為感恩滋潤人間萬物的春雨姑娘而朗誦,在學生的幼小心靈中培養對大自然的深情厚意,但更重要的是為下一步引人入勝而微起波瀾。]

2、過渡:除了春雨姑娘,還有誰呀?

預計學生會講到雷公公和太陽公公,對這部分內容,我不作重點指導,讓他們讀一讀,使學生了解筍芽兒長成竹子,雷公公的大鼓和太陽公公的照射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3、導入:同學們,筍芽兒長成竹子,這僅僅是春雨姑娘的功勞嗎?是雷公公的功勞?是太陽公公的功勞?到底誰的功勞最大呢?

預測學生會談到:

生:太陽公公的功勞最大,如果沒有太陽公公的照射、温暖,她能長大嗎?

生:春雨姑娘的功勞最大,假如沒有春雨姑娘滋潤、愛撫,筍芽兒能長大嗎?

生:要論功勞最大應該是雷公公,他能在關鍵時刻給她勇氣,給她信心,才使筍芽兒下定決心克服困難,快快長大的。

生:你們都錯了,功勞最大應該是筍芽兒自己。

[設計理念:讓學生從“誰的功勞最大”開始爭辯,暢所欲言,紛紛道出了自己不同感受,並對課文的理解有了自己獨特的見解。在這一過程中,學生的知識得以建構,情感得以豐富,精神得以提升,人格得以完善,自我得以實現。]

(四)抒情表達,豐富語感。

1、導入:你們説得都有道理,在長成的道路上別人的幫助固然重要,但最主要的還是靠自己,如果自己不去努力,一切都是徒勞的。筍芽兒就這樣不顧一切阻攔,一個勁兒向上鑽,最後長成強壯的竹子。現在我們一起來看看這些可愛的筍芽兒(課件出示畫面),一邊看,一邊想,你打算用怎樣的語言來讚美筍芽兒。

2、學生交流。

3、教師總結:同學們,你們説得太好了,其實在我們今後的成長道路上,也會遇到許許多多的困難,我們要像筍芽兒一樣,懂得在困境中要保持奮鬥的勇氣和信念,要學會自己鼓勵自己,戰勝自己,創造成功的人生。

[設計理念:學生在感情朗讀、發表意見、思想碰撞的過程中潛移默化地受到了思想教育,老師沒有去牽強地説教,學生就能通過自己教育了自己,啟發了自己。這樣不但加深了對文章內容的深層次的理解,學生個性得到了張揚,還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思想教育效果。]

板書設計:

筍芽兒 竹子

嬌嫩 ? ! 強壯

[設計理念:該板書,簡單精練,抓住了關鍵詞,能清晰顯示文章結構,也準確表達出筍芽兒從嬌嫩到強壯的過程,中間用符號來代替文字,形式簡單但內涵豐富,更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引發學生進一步的思考,從而使文章的內容一下印在了學生的腦子裏。]

説課稿 篇7

一、教材分析

《螳螂捕蟬》是蘇教版第十一冊的一篇歷史故事,講述了一個少年用講螳螂捕蟬,黃雀在後的寓言説服吳王打消攻打楚國念頭的故事,説明了不能只顧眼前利益的道理,深刻地揭示了事物之間互相依存,應全局整體思考的寓意,塑造了一個機智勇敢的少年形象,這是本堂課的重點。作為六年級的學生,從他們的生活經驗和學習能力來看,基本能體會到文章的主旨。那麼我們語文老師怎麼辦呢?語文猶如人文宇宙中承載生命訊息的一艘小船,教師能在文本背後這個意義世界走得遠些,學生就能跟得遠些。(當然,老師不能讓學生過分深入,也要根據學生年齡決定)語文課程作為母語教育,其設置目的不只是為了掌握一種工具,它是要培養具有我們民族的行為方式和思想精神的人。因此,我仔細閲讀了這篇故事,發現兩個串聯的故事之中藴藏着人類社會交往的交際法則(在當時是君臣之間的交往法則)。吳王乃一國之君,且獨斷固執,少年是用什麼樣的思維方式進行了具有謀略意義上的勸説呢?這是一個難點。

二、教學目標

《新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教育是一個具有整體性和教育性的學科。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結合是它的基本特點。因此,要從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來確定綜合的目標體系。本課的教學目標設計如下:

1、能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並用簡潔的語言進行內容複述;掌握螳螂捕蟬、黃雀在後的含義,會用自由自在恍然大悟造句。

2、掌握思前想後的讀書法,學會推己及人、推測事物發展可能性的思維方式。

3、通過對文本語言材料的閲讀,懂得不能只顧眼前利益,要保持社會和諧共處的道理。

三、教學過程

一直奔重點,引向最精要處

課堂中的活動安排不應該是隨意、任意的,而是需要對活動進行系統規劃設計並進行科學組合,在教學過程中構成一個邏輯環。

本文中,螳螂捕蟬、黃雀在後的故事是一個表象,與題目文意間的距離最小,所以它應在邏輯線路的第一層。我問故事中哪幾段直接講述了這個故事?,引導學生快捷迅速地把注意力指向第9、11自然段。我指名學生朗讀這兩個自然段,其他學生邊聽邊圈畫:在這個故事中涉及到了哪幾個具體對象。

借板書畫一個關係鏈:蟬螳螂黃雀少年。在這個關係鏈中,蟬是最具有典型代表意義的:它整天叫着知了,知了,卻對自己將遇到的滅頂之災渾然不覺。這樣的人可以用什麼成語來形容呢?得意忘形、自鳴得意等等,學生體會自由自在悠閒中強烈的諷刺意味就不難了。而其他幾個具象由於比較類似而可以一筆帶過,不再濃墨重彩地進行處理。

這一組塊最後,我請學生藉助關係鏈把這個故事講給別人聽,完成複述的教學目標。教學活動中的口語交際應在具體的交際情景中進行,讓學生承擔實際意義的交際任務,老師先扮演小弟弟的角色,請學生講給小弟弟聽,引導學生儘可能採用生動、簡潔的口語來複述;再變換角色,老師當吳王,引導學生注意語氣的轉換。

二多元體驗,引向最廣闊處

吳王聽了少年的故事,恍然大悟。什麼叫恍然大悟?就是一下子明白過來了。這時候老師可以發揮主導作用,再次凸顯寓意:吳王明白了,你小子説這麼一大段話,無非就是為了説一句話。哪一句?它們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卻沒有顧到自己身後正隱伏着禍患呢!齊讀,加深鞏固。

賈志敏説三分文章七分念。到這裏,我請學生再次好好讀書。吳王還明白了什麼呢?這個問題可以指向文章的不同空間,也可以因學生理解特點的不同而產生不同的`答案。語文教學中有很多種讀法。出聲朗讀比較適合一開始接觸課文和對文章有了深刻理解之後,而默讀有助於學生產生獨特的體驗,迸發思維的火花,把思維更向縱向深入。我送給學生一種讀書方法:思前想後法,也就是讀讀前面的,看看聯繫後面的,你能得到哪些新的收穫?學生通過讀書、思考,得出:1、吳王明白了少年説的寓意。清醒地認識到自己身處的情勢實際與寓言故事相差無幾,自己也是這個關係鏈中的一員。怎麼得到的?課文第一自然段早有交代,引導學生讀一讀,説一説。2、吳王明白了少年的用意。結合着少年的行為體會一下,少年幾天來異樣的表現有了原因。3、吳王明白了自己該如何決斷。取消了攻打的念頭。便是證明。如此思前想後,全文貫通!

三適時點撥,引向最深遠處

文及此,似乎意已斷。但誠如前面所説,語文課堂是人的課堂,是文化的課堂,是民族的課堂。因此,結尾處,我設計了這樣的環節:

吳王明白了少年的用心,從好的來講是用心良苦,從壞的來説則叫居心叵測。俗話説:伴君如伴虎,全在吳王一念之間。那麼吳王會怎麼處置少年呢?從結果可以推想應該不會處罰。那麼少年這次説服成功的奧妙何在呢?這個問題故事裏沒有揭示,但生活中卻十分需要,讓學生討論一下。通過交流,可以小結出兩點:1、少年方式巧妙,增強了成功的可能性;2、少年是站在吳王的利益角度着想,忠心可嘉。以此類推,我們在生活中,若要説服別人,也當注意這樣兩個原則。最後,我給學生留一道口語交際題。

説課稿 篇8

一、説教材

歌曲《銀盃》是一首流傳在鄂爾多斯草原上的一首短調民歌。歌曲為C大調,四四拍。曲調婉轉、流暢、動聽。歌中滲透了蒙古族的樸實豪爽又透射出蒙古人開闊的胸襟。每當節日聚會、招待賓客的時候,主人便會在飲宴的過程中載歌載舞地高唱宴歌,以示對賓客的盛情。通常,宴歌的歌詞多為珍重、尊老愛幼、提倡團結的格言警句。 教材編排的意圖是讓學生進一步瞭解我國的多民族音樂文化,知道蒙古族是祖國大家庭中的重要成員,樂於主動了解蒙古族的文化,喜歡蒙古族音樂。基於對教材的理解和對學生的把握,我把本課教學目標確立為1、知道蒙古族是祖國大家庭的重要成員,樂於主動了解蒙古族文化,喜歡蒙古族音樂。

2、學唱蒙古族祝酒歌《銀盃》,有情感的演唱。

3、體驗蒙古族的歌曲風格,學習蒙古民歌的.長調和短調。:

根據教學目標,我確定了這樣的教學重難點:把短調的含義貫穿教學過程中,從而瞭解有感情的演唱歌曲,引導學生唱出蒙古歌曲的風格特點。

二、説教法

美國教育家杜威説:“老師在教學中只是協助學習活動的助手,讓學生在創作的活動中學習。”學生是教學活動的主體,為了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我在教學中力求將學生對歌曲的感受和參與音樂活動放在重要的位置,讓學生在多聽、多唱、多想、多做、多動的環境中學習這首歌曲。教學方式方法的選擇上以激趣誘導、體驗學習、情境練習等方法,體驗蒙古的民族音樂、舞蹈及有關風土人情,感受蒙古族音樂的風格特點,學習和繼承蒙古族民族民間音樂文化藝術,拓寬學習的視野。並能進行一些創新,培養學生即興創造的能力。養成共同參與羣體意識和互相尊重的合作精神。

三、説教學過程

(一)興趣導入

讓學生感受“美”,上課一開始,就演奏了《牧民新歌》的引子和慢板,激發學生的興趣,運用多媒體課件讓學生觀看一些蒙古族風土人情的圖片,介紹馬頭琴的相關知識以及聲音片段,讓學生在觀看中激發學習本課的興趣,潛移默化地接受了與本課學習有關的文化,同時也建立起學生與我的人際交往關係,為課堂合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礎。讓學生根據已有的知識漫談蒙古族,然後播放多媒體,是學生進一步瞭解這個民族,拓展學生的知識。

(二)聆聽歌曲

新課程標準提出,音樂是聽覺的藝術,音樂教學首先應該解決的問題是使學生學會聽。引導學生養成聆聽的習慣,逐步擁有音樂的耳朵,是我們音樂老師不可推卸的責任。因此我為學習歌曲設計了聆聽歌曲、體驗感受的環節,分為:

1、初聽全曲,整體感知。使學生從歌詞和音調兩方面來感受歌曲的特點。

2、再次聆聽,視唱簡譜

3、深入聆聽,體會情感。

(三)學唱歌曲

節奏練習, 為了讓學生更好的把握節奏,我用合唱指揮圖示讓學生進行練習 ,以加強學生對節奏的掌控。視唱歌譜,為了能唱準旋律,我特意用音節韻律操來練習學生對音準的把握。解讀歌詞, 把歌詞帶入歌譜中試着演唱模唱歌曲 ,最後完整的演唱歌曲《銀盃》。

(三)課堂拓展,欣賞不同版本的《銀盃》。使學生再次獲得審美體驗,感受到旋律美,受到美的薰陶

四、説教學效果

六年級的學生由於年齡的關係,主動參與音樂活動的積極性不高,如何調動學生的興趣?首先在上課伊始,我帶着學生一起了解蒙古族的風土人情,消除了學生的緊張感和陌生感,在歡快、輕鬆的音樂中自然而然的溶入到蒙古族音樂的氛圍中來,在“同時又增強了學生對民族音樂的認識。結尾用視頻、分組合唱、不同版本的欣賞,在初步感受音樂的基礎上,通過影片、感知的方式再現蒙古族人民載歌載舞歡迎客人的熱鬧場面,增強音樂表現力,激起對其音樂文化的喜愛之情,課堂氣氛比較活躍。

總之,通過這一節課,我希望學生帶走的不僅僅是一首歌曲,還有美的感受和潛移默化中獲得的終身學習音樂所必須的感受、分析音樂作品的能力。 當然,由於本人的教學經驗不足,本節課還有很多的不足之處,懇請各位評委及同仁們批評指正。

説課稿 篇9

一、教學重點定位

説教學目標

(一)情感與態度

感知夏天的自然和生活;

(二)行為與習慣

激發學生探究自然和生活中為題的興趣,瞭解季節變化對生活的影響;

(三)知識與技能

學習簡單的探究方法。

(四)過程與方法

嘗試用觀看視頻圖片、討論交流、想象活動、表演活動等方法進行體驗。

説教學重點:

激發學生探究自然和生活中為題的興趣,瞭解季節變化對生活的影響,這是本課的教學重點。夏天的特徵不僅表現在氣候特徵上,而且由於氣候的變化代理了動物、植物、天文等全方位的變化,人們生活在適應這些變化的同時,也在盡力使這些變化為人類服務。對國小來講,探究特徵十分明顯的夏季,生活性強,操作性易,實用性也是立竿見影的。本主題活動由夏天動植物生態圖景、動物與夏天的天文、夏天小動物與人們的生活、探究蟬或其他會鳴叫的動物四個部分組成,融常識、生活、生態意識、探究活動於一體。

本主題重點體現課程內容標準“瞭解天氣、季節的變化對生活的影響,學會照顧自己”、“對自然現象和生活中的問題有探究的興趣”、“能通過各種活動了解生活中常見的自然現象和其他科學常識”等內容。教材三個方面的主題部分都是圍繞我們這一教學重點採取層層遞進方式設計的。

説教學難點:

學會與他人交流,感受分享的快樂,培養良好的參與、合作意識。難點是:讓孩子們理解分享是一種快樂。

二、教學重點的分析

《知了叫 夏天到》是一年級下冊第四單元的一篇文章,這一單元主要是讓小朋友感受童年生活的美好,引導學生自信、自愛、積極向上;樂於參加有意義的活動,養成健康、文明的生活和活動習慣。通過學習《知了叫 夏天到》,讓孩子們感受觀察生活、探究生活、創意生活的樂趣,熱愛自然、熱愛科學,學習提出問題、探究問題的方法。

通過第四單元“知了叫 夏天到”的學習,讓小朋友感受童年生活的美好,引導學生自信、自愛、積極向上;樂於參加有意義的活動,養成健康、文明的生活和活動習慣;感受觀察生活、探究生活、創意生活的樂趣,熱愛自然、熱愛科學,學習提出問題、探究問題的方法。例如學習《快樂的兒童節》,引導學生感受兒童節的歡樂氣氛和生活的美好,願意參加有意義的活動,積極開動腦筋,能夠提出自己的建議或看法。學習《荔枝紅龍眼黃》,樣學生探究家鄉的水果,感受家鄉的美好,瞭解水果的食用方法和衞生常識,學習探究與水果相關的科學道理和商品化用途。本組教材的編排都有助於培養學生對自然現象和生活中的問題有探究的興趣。

三、説教學重點的解決方法與過程

我將本課的教學內容設計為一下七個環節:

活動一 聽聽夏天的聲音;聽聽知了叫、青蛙鳴、雷雨聲,感受夏天的到來和美好。這個環節可以用最直觀的方式讓孩子感受夏天, 知了叫、青蛙鳴、雷雨聲,這些都是孩子們熟悉而且喜歡的聲音。

活動二 畫畫夏天的色彩; 看一看、説一説夏天的花草樹木、莊稼蔬果、飛鳥昆蟲,畫畫夏天的色彩。設計這一環節的目的是培養孩子們的觀察能力,從而激發孩子們觀察大自然的'興趣。

活動三 猜猜夏天的謎語;通過猜謎語活動,讓孩子感受夏天的美好。

活動四 讀讀夏天的兒歌;一年級的孩子是最天真活潑的,唱唱跳跳是他們最喜歡的學習方法,“知了叫”、“太陽”、“大樹”,夏天到了,孩子們會不斷髮現自然界的變化,會不斷髮現一些新奇的事物,幼兒的好奇心越來越強,,並結合兒歌《夏天到》加深對夏天的自然變化的認識,兒歌《夏天到》節奏明快清新、音韻和諧、朗朗上口,兒歌採用擬人的手法將夏天的懶洋洋展現在幼兒面前,培養幼兒熱愛大自然的美好情感。

活動五 尋找夏天的祕密;這個環節我設計了幾個問題:

1、説説:自己觀察、瞭解到的夏天的小祕密。

2、議議:東莞的夏天什麼時候來到?中午為什麼不能給花澆水?知了為什麼會唱歌?下雨前小動物有些什麼變化?

3、找找:不明白的問題自己去找找答案。

通過這個環節,讓孩子從身邊尋找夏天,發現夏天,讓孩子們感受觀察生活、探究生活的樂趣。

活動六 聽聽夏天的故事;聽老師講童話故事《夏天的故事》。小朋友都喜歡讀故事,聽故事。抓住小朋友們的這一學齡特點,我在這一環節安排聽故事活動,適當地幫助孩子們補充相關的知識,既激發了孩子們的學習興趣,又不會加重他們的學習負擔。

活動七 我做快樂小巧手;在這一環節,我安排“老師教你做手工:折小青蛙或者小蜻蜓”和“我教你做手工:用橡皮泥捏只夏天的小動物”,通過這一環節培養孩子們的動手能力,讓孩子們用最直觀的方法感受夏天,讓孩子們感受創意生活的樂趣。

 四、説教學理念。

最後説一下我的設計理念。我以學生原有的生活經驗為基礎,結合學生心理、生理特點,以及在實際中存在的問題,在活動中,充分體現學生的自主性與主動性。力求把教學活動與學生生活經驗相結合,在參與合作中體驗分享的快樂。使學生形成新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説課稿 篇10

一、説教材

本節課選自人教版地理教科書七年級上冊第四章第一節,是對世界人文地理學習的開始,本課主要包括人種和人口兩方面的基本知識,重在從“人”的角度認識世界“居民”特點,同時也是學習本章各部分知識的基礎,在教材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根據本節課教學容量和八年級學生認知水平,我將分兩個課時講解,本次主要説第二課時,包括“三大人種”和“人口的分佈”兩部分。

依據本節課知識構成,結合新課程標準的要求,我制訂了以下教學目標: 1、瞭解世界三大人種並能在“世界主要人種分佈”圖上説出各人種的主要分佈地區; 2、瞭解世界人口分佈不均的概念並能在“世界人口分佈”圖上説出世界人口分佈密集地區和稀少地區; 3、通過本節課的學習,讓學生樹立人種沒有優劣之分的正確世界觀。

依據八年級學生身心發展水平,我確定了以下重點、難點: 難點:世界三大人種及其分佈;世界人口分佈; 難點:世界人口分佈存在密度差異的原因。

二、説教法

依據新課程標準要求,堅持“以學生活動為主,教師教授為輔,學習活動在前,教師點撥在後”的原則,我將採用學生參與程度高的小組合作學習教學、探究式教學和計算機輔助教學三種教學方法,讓學生真正的參與活動,在活動中得到認識和體驗,培養學生的探究精神和自主合作學習精神。

三、説學法

根據七年級學生的心理特徵及其認知規律,七年級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還不高,我將着重培養學生學習探究的能力,掌握比較、分析、綜合等科學的探究方法;培養學生歸納的能力,使學生能用準確簡練的語言表達某一問題的含義。

四、説教學過程

人口與人種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理解世界三大人種的特點和分佈及世界人口分佈的特點。

能力目標:

(1)運用地圖、資料,説出世界人口分佈狀況,以及世界人種的分佈

(2)培養學生分析問題和進行地理思維的能力。

情感、態度價值觀:

通過對世界三大人種特點的瞭解,讓學生樹立正確的種族平等思想。

[教學重點]

(1)世界三大人種的特點及分佈地區。

(2)人口分佈特點。

[教學難點]

世界人口的分佈及原因

[教學方法]

講授式、啟發式、自主學習、探究學習等。

[教具準備]

多媒體教學平台、課件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出示一張有關外國小朋友和中國小朋友的圖片,並配有劉歡的《我和你》,引入新課。

讓同學們看75頁三大人種相關知識,完成表格。(引導、組織學生分組討論回答)

(過渡)人類在長期發展過程中,為了適應不同的自然環境,逐漸形成了不同的體質特徵,其中區別最明顯的是膚色,按照膚色差異,世界人口可分為三大種族。

一、三大人種

(學生活動1):(出示黃色人種、白色人種、黑色人種圖片)提問:從體質的外部特徵上看,他們除了膚色有差別外,還有什麼不同?

(學生活動2):(展示 “世界人種分佈圖” ),你知道三大人種主要分佈在哪兒嗎?

[師生歸納總結] 世界上的所有人種都是平等的',沒有優劣之分。一些有種族偏見的人,把某個人種説成是“高等”或“優等”的,並對“低等種族”的人加以歧視和壓迫,都是應該遭到反對並且譴責。

(學生活動3):每組推薦一名學生扮演不同人種進行表演。

[過 渡] 我們知道現在世界人口在不斷增長,而且增長速度在不斷地加快。但各國由於國情的不同,人口的增長速度不一,從而導致世界人口的分佈極不均衡。

二、世界人口的分佈

[承 接] 不同的國家或地區人口的疏密程度是不一樣的,我們通常用人口密度這一指標來衡量。

引言:世界上人口的分佈是不是均勻的?(有的地方人口稠密,有的地方人口稀疏。)

1、小組對抗賽:用語言描繪人口的疏密(人跡罕至、人煙稀少、接踵摩肩、人聲鼎沸………….

[學生活動4] 接下來請同學們看“世界人口分佈圖”,找出世界人口分佈稠密地區和稀疏地區?那麼影響世界人口分佈的主要原因是什麼呢?(引導、組織學生分組討論回答。)

[師生總結歸納]

世界人口密集區:(1)亞洲東部沿海、東南部和南部——自然條件好,農業發展早。

(2)歐洲西部、北美洲東部——工業發展早,經濟發達。

世界人口稀疏區:(1)氣候過於潮濕的雨林地區(2)極端乾旱的沙漠地區

(3)終年嚴寒的高緯度地區(4)地勢高峻的高原、山地

世界人口分佈不均主要是受自然條件、經濟、社會、歷史等的綜合影響形成的,其中與經濟條件的關係最為密切。自然條件優越、歷史悠久、經濟發達的地區,人口就密。自然條件惡劣的幹、濕、冷、高的地區,不適合人們的生產和生活,人口就稀少。

[課堂小結] 世界三大人種的體質特徵及主要分佈地區;世界人口的主要分佈地區。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