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説課稿模板集合九篇

來源:文書谷 5.43K

作為一名無私奉獻的老師,就難以避免地要準備説課稿,説課稿有利於教學水平的提高,有助於教研活動的開展。説課稿應該怎麼寫才好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説課稿9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關於説課稿模板集合九篇

説課稿 篇1

一、教材分析

[教材的地位及作用]

“自己的事情自己幹”是七年級思想品德第三課《走向自立人生》中第一框題的內容。它是課標“成長中的我”中的“主動鍛鍊個性心理品質,形成良好的學習,勞動習慣和生活態度”、“養成自信自立的生活態度,樹立為人民、為社會服務的遠大志向,體會自強不息的意義”的重要一課。

本課安排的依據主要針對當前中學生髮展的特點而言。其一,當前青少年羣體中存在社會適應不良的心理偏差。許多孩子對父母的依賴性很強,一旦離開父母就精神不安,情緒不穩定,生活無法自理。其二,本課針對國中學生社會化過程的特點設計。社會化就是一個人從自然人發展為社會人的過程。國中生是個體從童年向青年過渡的時期,是半成熟、半幼稚的時期,也是獨立性和依賴性並存交錯的時期,需要有意識地培養他們的自立意識和獨立生活的能力,以加速他們的社會化進程。

[教學重點與難點]

重點:自立的含義、表現

難點:在實踐中培養自立品質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二、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目標:懂得自立的含義,瞭解自立的表現。初步形成自己管理自己的學習和生活的能力。

過程與思維發展目標:通過對比、體驗等方法,使學生體會自立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樹立自立的生活態度,學會對自己的行為負責,在實踐中體會自立的意義,為將來走向自立人生打下堅實基礎。

三、教法選擇

問題情境法

合作探究法

情感體驗法

四、學法指導

引導學生討論交流自己身上較常見的有關自立的表現從而提高認識,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注重觀察學生的情感體驗,鼓勵學生在實踐中培養自信自立的生活態度。

圍繞中心,突出重點設計

層層深入,突破難點設計

歸納小結,交流感悟

課後演練,張揚個性

五、教學基本流程設計

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一)設置情境、明確目標、導入新課

在北美州的西南角,有一座島嶼。島上有一片森林,森林裏住着大批的慈悲鳥。這種鳥一聽到幼鳥發出“餓呀,餓呀”的叫聲,便將捕捉到的魚蝦餵養幼鳥。當地的土著發現這一祕密後便模仿幼鳥的叫聲“餓呀餓呀”,將慈悲鳥投擲下來的食物,一部分拿到市場上賣,一部分自己吃。從此過上富裕的生活。幾年後,大火燒了森林,慈悲鳥遷徙走了,這羣叫“餓呀餓呀”的土著人只好到街上繼續叫餓。

問:是誰讓島上的部分土著居民淪為乞丐?

(二)圍繞中心,突出重點設計

本課重點是自立的含義和表現。通過以下辦法突出教學重點:

1、展示漫畫 《今天大掃除》、《新生》

3、活動二 **自立,我能行!

2、活動一 《社會觀察》

今天大掃除

新 生

2、活動一 社會觀察

主持人:歡迎收看《社會觀察》欄目,下面請收看由前方記者所發回的報道……

(由學生扮演記者的.角色,搜索生活中有沒有類似漫畫中的現象,並進行現場報道。)

主持人:這些現象説明現在的青少年身上存在着什麼問題?

……

[設計意圖] 激發學生興趣,活躍課堂氣氛。藉此活動培養學生觀察社會,觀察生活的能力,做生活中的有心人!

3、活動二 **自立,我能行!

由學生介紹在生活中自己哪方面已經自立了。使學生明確自立就是自己的事情自己幹。自立體現在生活的方方面面中。指導學生從多角度來發現自己的自立能力。藉此環節使學生的情感從自立上升到自信與自豪!

(三)層層深入,突破難點設計

本課難點是在實踐中培養自立品質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通過以下辦法突破教學難點:

1、小小辯論賽——中學生是否應該做家務?

將學生分成正反兩方,進行自由辯論。

正方:中學生應當做家務

反方:中學生不應當做家務

2、續編故事

有位學生考上了浙江某大學,父母把她送到大學,幫她登記報到,買好飯菜票,在宿舍幫他掛好蚊帳,鋪好被子,整理好櫃子。臨走時,父母千叮囑,萬交代,孩子拉着媽媽的手哭了。傍晚,她要去澡堂洗澡了……將會發生什麼事情呢?

她進了澡堂正要洗澡發現洗滌用品和換洗的衣服沒帶,這些東西平時都是媽媽為她準備的。她站在澡堂裏,既不知該如何擦乾身體,又不知該如何繼續洗澡下去。只好在澡堂裏嚎啕大哭……

3、中日青少年《夏令營中的較量》

1992年8月,77名日本孩子與30名中國孩子曾經引起全國範圍的大討論。當時,這107名兒童在內蒙古舉行草原探險夏令營。上路時,日本孩子揹包鼓鼓囊囊,裝滿食品和野營用具;中國孩子只是裝裝樣子,揹包幾乎是空的。探險之路才走一半,中國兒童因將水喝光、乾糧吃盡而向別人求援。中國孩子病了,回大本營睡覺;日本孩子病了硬挺着走到目的地。日本家長乘車而去,把鼓勵留給發高燒的孫子;中國家長在艱難路段把兒子拉上車;日本孩子將用過的廢棄物撿起帶走,中國孩子邊吃東西邊丟垃圾……

問:你認為誰贏了?為什麼?

4、發現新知

在前面辯論和活動的基礎上,引導學生髮現自立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明確自立對中學生的成長有利:

(1)、自立使人的生活能力、心理和道德品質都得到鍛鍊。

(2)、有助於完善自己,學會自尊,增強自信

(3)、有助於培養責任感

5、朗讀《自立歌》

全體學生齊讀《自立歌》,從情感上體驗自立的生活態度。

滴自己的汗,

吃自己的飯,

自己的事自己幹,

靠人靠天靠祖上,

不算是好漢!

-------- 陶行知

(四)歸納小結,交流感悟

通過本堂課的探究

我經歷了......

我體會了......

我感受了......

(五)課後演練,張揚個性

“今天我當家”

要求:由學生在週六一天當家長,安排家中事務

目的:使學生在鍛鍊過程中發現問題,從而為下一課如何培養自立能力打下鋪墊。

七、板書設計

板書採用歸納整合形式,理清學生思路,宏觀把握本課知識結構。板書如下:

自己的事情自己幹

自立人生少年始

人生需自立

(1)自立的含義P34

(2)自立的具體表現P35

(1)自立的重要性P36

(2)自立的必要性P38

學習方面

生活方面

處理社會問題方面

八、教學效果預估

預計本課教學效果良好。本課以創設情境作為引線,穿插多個活動。通過活動探究,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通過師生互動,生生互動使學生在體驗中感悟自立的重要性,從而使學生在活動體驗中得以情感昇華,為今後的自立人生打下堅實基礎。

説課稿 篇2

1、説教材

本堂課我所説的內容是原地正面推鉛球,原地正面推鉛球是國小6年級第三部分投擲部分的內容,它在整個國小體育教學中佔有重要的地位,是必修課之一,動作要領是面對投擲方向,左腳在前,腳尖稍向內轉,右腳在後,膝關節微屈,用前腳掌着地,右肩向右扭轉,然後右腿用力蹬地,同時送右肩,挺胸抬頭將球推出 ,通過大量的實踐證明通過推鉛球等投擲項目的練習不僅可以發展人體的上肢、背部、下肢的肌肉力量,同時還可以發展人體的速度、爆發、靈敏、協調能力。在本堂課中我運用了多種教學方法,以學生為中心,老師為主導改變過去的單純的技術性教學,而向趣味性轉變,讓學生在活動中不但鍛鍊了身體,學會了運動技能,而且讓學生體會到體育給他們帶來的樂趣,為學生樹立終生體育的意識奠定堅實的基礎。

2、説教學目標

(1)認知目標:通過教師的示範以及講解以及通過圖畫的運用,讓學生在頭腦中建立正確的.正面推鉛球的動作概念。

(2)技能目標:通過學生反覆的練習,從而讓學生掌握運動技術的動作,並在此基礎上充分發展學生的力量、速度、靈敏、協調性等多種素質。

(3)情感目標:培養學生勇敢自信,相互配合、密切協作的優良品質。

3、説教學程序設計

我把本堂課的教學過程分為三個部分

第一個部分 開始準備部分

導入課堂常規 體育委員整隊,彙報人數,師生問好

教師安排本堂課的基本內容 安排見習生

接着是熱身活動 在熱身活動中我安排了兩個內容 首先由教師領着學生慢跑3分鐘 第二個內容是健美操的練習,教師帶領學生在動感的音樂的伴奏下進行練習,可以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趣味性以方便下面的練習。

第二部分 基本部分

(1)正面推鉛球技術的教學

教師在正面推鉛球教學中應注重的技術教學,這是正面推鉛球的重點也是難點,讓學生掌握技術要領,面對投擲方向,左腳在前,腳尖稍向內轉,右腳在後,膝關節微屈,用前腳掌着地,右肩向右扭轉,然後右腿用力蹬地,同時送右肩,挺胸抬頭將球推出 建立正確的動作表象,應及時給予學生錯誤動作的糾正,配合以正面推鉛球的體育掛圖,更有利於學生掌握正確的技術動作,另外在教學中應注意安全,因為推鉛球是一個危險的運動。

(2)遊戲競賽

第三部分 結束部分

在這個部分主要是讓學生放鬆

在這個部分我通過播放柔美緩慢的音樂帶領學生進行拉伸放鬆練習

從生理和心理兩個角度兩個方面讓學生充分放鬆。

説課稿 篇3

一、説教材

首先其推導方法與平行四邊形面積公式的推導方法有相通之處。同時本課也是學習梯形、組合圖形面積的基礎,在實際生活中這部分的應用也非常廣泛,所以本課內容的學習是很重要的。

二、説教學目標及重難點

根據三維目標的要求,本節課的目標確定為三個:

1、引導學生經歷三角形面積公式的探究過程,掌握三角形面積公式,並會用字母表示,會用公式計算三角形面積。

2、通過探究,培養學生實際操作能力、自主探究能力、與他人合作交流能力以及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3、在學生經歷動手操作、討論、歸納等探究學習中,體驗三角形面積公式推導過程的嚴密性和公式的確定性,進一步感受轉化的數學思想和方法,並獲得積極的、成功的情感體驗。

教學重點:探索並推導三角形的面積公式,會根據公式計算三角形的面積。

教學難點:學生理解面積公式的推導過程,弄清楚為什麼除以2.

三、説教法、學法:

教法:由於國小生的認知規律是從具體到抽象,他們有好奇好動的特點。在教學中我採用情境教學法、探究法、實驗法等教學方法充分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力求體現自主性教學原則。

學法:根據本課可操作性的特點,以及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教學原則,在學法指導上以學生動手操作為主,配以小組合作學習法,討論法進行自主探究式學習。

四、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小黑板;學具 (兩個完全一樣的直角三角形、鋭角三角形、鈍角三角形,一個長方形,一個平行四邊形,任意三角形3個),剪刀一把。

五、説教學流程

為了能更好凸顯"自主探究"的教學理念,我設計了五個環節:(一)創設情境,激趣引入(二)合作探究,尋找方法(三)實踐應運,拓展延伸(四)歸納總結,暢談收穫

(一)創設情境,激趣引入

我通過創設故事情境來引入新課。課件演示:秋天來了,森林的小動物可高興了,這一天,小狗、小貓、和大公雞聚到了一起。,它們都認為自己的三角形最大,可是誰也説服不了對方。同學們,你們願意幫他們解決這個問題嗎?那麼"要比較三角形的大小就是比較什麼呢?"學生會很輕鬆地回答"要比較三角形的大小就是比較三角形的面積。"今天我們就一起來探索如何計算三角形的面積。(從而揭示課題:三角形面積計算,並板書課題。)讓學生猜測三角形的面積可能和我們學過的什麼圖形有關係?學生獨立思考後得出:可能與長方形和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有關係。由此複習長方形和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公式以及平行四邊形面積公式的推導方法。引導學生思考:能不能把三角形轉化成我們學過的圖形來計算呢?此方法不僅很好的複習了舊知識,為新知識學習做好鋪墊,還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激發了學生的探究慾望。

(二)合作探究,尋找方法

這一環節我安排了4個小環節:

第一個環節合作探究奧蘇伯爾説過:只有學生親身經歷、感受的東西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這裏,我沒有采用傳統"省時高效"直接告訴學生答案的方法,而是讓學生利用手中兩個完全一樣的直角三角形和長方形材料小組合作想辦法解決。

第二環節彙報交流在小組充分操作、討論、交流後,出示課件,與學生一起總結出:用兩個完全一樣的直角三角形可以拼成一個長方形,或者一個長方形可以剪成兩個完全一樣的直角三角形。從而得出每個直角三角形的面積等於拼成的平行四邊形面積的一半;拼成的平行四邊形的底等於直角三角形的底,平行四邊形的高等於直角三角形的高。並對錶現出色的小組給予表揚。

第三環節精講,再次提出挑戰性問題:那麼鋭角三角形、鈍角三角形與平行四邊形之間是否也有這樣的關係呢?同學們想不想親自來驗證一下?再次激發學生的探究慾望。此環節採用小組合作,自由發揮,自主探索,使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最後每個小組選代表邊演示邊彙報探究結果。我出示多媒體課件,引導學生得出:每個鋭角三角形的面積等於拼成的平行四邊形面積的一半;每個鈍角三角形的面積等於拼成的平行四邊形面積的一半。

通過學生動手操作和學習,他們對三角形面積公式理解得更加透徹,能清楚的認識到因為三角形的面積是拼成的平行四邊形面積的一半,所以要除以2從而突破難點。然後引導學生説出:用字母表示三角形面積的計算公式。

在學生拼擺過程中進行轉化很自然地滲透"旋轉""平移"的思想。同時我還注意引導學生用多種方法探究三角形面積計算公式,我用課件演示方法,通過演示,使學生的思維開闊了,他們會覺得學習數學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會感到數學問題的解決,往往有多種方法和途徑。這樣學生在今後解決數學問題時,主動探索的積極性也會逐漸增強。學生動手操作,不僅僅是理解三角形面積計算公式這一數學知識的需要,而且也是探究型學習方式的需要。組織學生進行小組合作交流,讓學生間相互分享各自的學習成果,達到自我教育,相互學習的目的。

第四環節質疑,在這節課的學習中你還有什麼地方不明白?在學習中你遇到了什麼困難?你是怎樣克服的?學習中你發現了什麼數學問題? 這樣設計的目的是使學生突破難點對這部分的知識理解的更加的透徹。

(三)實踐應運,拓展延伸

數學是為生活服務的,在推導出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公式之後,為了瞭解學生的掌握程度,檢驗他們能否學以致用,通過練習,使學生加深對公式的理解與應用達到熟練靈活掌握的目的,實現了學習數學的價值。讓學生在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增強數學的應用意識,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我設計下面幾組練習:

(1)基本練習,檢測學生直接運用公式進行計算的情況,並適時進行品德教育。

(2)綜合練習,深化對推導原理的理解,加深學生對公式特徵的認識。

(3)拓展練習,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設計意圖:練習設計由淺入深,層層遞進,緊扣課題,不但使學生所學的知識進一步深化,而且使學生在練習中思維得以發展,探究能力得到提高,創新素質得到錘鍊。

(四)歸納總結,暢談收穫

回想這節課所學內容,説説自己有哪些收穫?

這一環節主要是再次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讓學生在愉悦的氛圍中談收穫談體會,及時評價,學生間互相補充,共同完善,既整理了本課所學知識,又有利於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

六、説板書設計

板書設計力求簡單明瞭重點清晰,能讓學生一目瞭然。突出了教學的重點,有利於學生更好地掌握和鞏固本節課所學的內容。

説課稿 篇4

我説課的內容是人美版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美術鑑賞第4課《走進意象藝術》。我主要從教材分析、教法運用、學法指導和教學過程四個步驟加以闡述。

一、教材分析:

1、教學目標

本課主要了解和認識三大美術類型中的第二種類型——意象藝術。

使學生初步瞭解和認識什麼是意象藝術,如何來辨析意象藝術。

2、教學重點

使學生分清意象藝術與具象藝術的區別,並初步掌握分辨什麼是意象藝術以及意象藝術的主要特徵,尤其是從意象藝術的藝術形象和藝術語言,以及藝術家的意圖來辨析意象藝術的主要特徵。

3、教學難點

如何解釋清楚什麼是意象藝術,如何理解意象藝術。

二、教法設計

課件圖片展示、講授、練習

三、學法:

鑑賞課本、觀察、思維、想象

四、教學過程

1、導入:

美術作品並非完全是對客觀現實的“如實”再現,除此之外,它還可以表達藝術家的主觀世界,這一點在具象藝術中也有表現,但在意象藝術中藝術表現的主觀性更為突出,並已成為藝術家關注的重點。

教師活動:(1)展示作品《蒙娜麗莎》和《馬蒂斯夫人像》

(2)提出問題:找出這兩幅作品的不同之處,請同學們分組討論。

學生活動:(1)討論(2)回答

師生總結:這是兩件肖像名作,但表現形式卻迥然不同,《蒙娜麗莎》用筆細膩、描繪真實具體、形象逼真自然;而《馬蒂斯夫人像》則是用筆粗放、用色大膽潑辣、表現對象特別、不符合一般常人的理解。

這説明,《馬蒂斯夫人像》是畫家馬蒂斯為了表達自己的某種觀點、看法而故意採取的一種表現方式。由此我們可以看出,意象藝術中藝術表現的主觀性更為突出。

(引出課題並板書:)對客觀世界的主觀表達——走進意象藝術

2、什麼是意象藝術

為什麼有的美術作品形象怪異?這句話從意象藝術的一個極端方面來解釋意象藝術的,因為在一般人看來,意象藝術的作品往往是怪異的。這樣解釋主要是為了打消一般人因為習慣於具象藝術的真實性而對意象藝術產生的不理解和排斥心理。指出意象藝術主要是藝術家對現實的的感覺以及他們的個人情感、觀念和意識的表現密切相關。因此,藝術家的感覺和所要表達的意圖越獨特、強烈,所產生的藝術形象就可能越怪異。

教師活動:(1)板書:什麼是意象藝術

(2)提出問題:A、從下面即將展示的作品中,請同學們注意觀察分析,意象藝術的美術作品和我們習慣上對具象藝術作品的認識在表現形式和手法上有哪些不同。

B、為什麼美術作品形象怪異?

(3)展示作品:《聖維克多山》、《吶喊》《星月夜》《內戰的預感》

(4)提問

(5)板書:藝術家對客觀世界的主觀表達。

學生活動:(1)欣賞(2)討論(3)回答

師生總結:意象藝術主要是藝術家對現實的的感覺以及他們的個人情感、觀念和意識的表現密切相關。因此,藝術家的感覺和所要表達的意圖越獨特、強烈,所產生的藝術形象就可能越怪異。

3、如何理解意象藝術:

“如何理解意象藝術”是本課的關鍵,也是學生鑑賞意象藝術的根本要求。這一環節,我重點是要傳達給學生這樣兩個理解的切入點,那就是:一個是藝術家按照“我”感覺的樣子來表現世界,一個是藝術家按照“我”想表現的樣子來表現世界。突出的.就是“感覺”和“想”。

教師活動:(1)板書:如何理解意象藝術

(2)展示委拉斯凱茲的《教皇英諾森十世》和培根的《被牛肉片包圍的肖像》

(3)提出問題:A、兩幅作品的不同之處?(提示:我們從《教皇英諾森十世》中感覺到的對象的性格特點,在培根《被牛肉片包圍的肖像》中感受到的是一種情緒和氣氛,即緊張和惶恐)

(4)展示:朱耷的《鵪鶉圖》

(5)提出問題:畫面中鵪鶉的眼睛有什麼特點?現實中會出現嗎?

學生活動:(1)欣賞(2)討論(3)回答

師生總結:理解意象藝術從以下兩個角度:一個是藝術家按照“我”感覺的樣子來表現世界,一個是藝術家按照“我”想表現的樣子來表現世界。

意象藝術的特點:A、意象藝術更傾向於心理的真實B、藝術形象更集中更典型。C、超越了具象藝術在形象和時空上的限制。

藝術家的主觀能動性在意象藝術中發揮了決定性的作用。而每個人的主觀感受和感覺是不同的,所以意象藝術作品才給我們以怪異的感覺。

板書:一個是藝術家按照“我”感覺的樣子來表現世界,一個是藝術家按照“我”想表現的樣子來表現世界。

4、總結回顧:這一節課我們進一步深入的認識了什麼是意象藝術,如何理解意象藝術。

我們知道,意象藝術就是藝術家對客觀世界的主觀表達。理解意象藝術:一個是藝術家按照“我”感覺的樣子來表現世界,一個是藝術家按照“我”想表現的樣子來表現世界。

下一節課我們將學習抽象藝術,請同學們提前預習。

説課稿 篇5

今天我説課的內容是人教社課標版六年級語文下冊第二單元的一篇略讀課文《藏戲》。本單元是以感受“中華民風民俗”這一專題來編排教學內容的。結合本次説課主題,“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有效整合”,我將從教材分析、學情分析、教學目標、教學過程和教學反思這幾個方面來説。

教材分析

《藏戲》一文系人教課標版六年級下冊的第二單元的一篇略讀課文。隨着作者脈絡清楚、有點有面、有詳有略的描述,絢麗多彩的藏戲以及它那不可抗拒的藝術魅力展現在讀者面前,它是一篇知識性、人文性、趣味性都較強的民俗散文,頗具文學色彩。

學情分析

六年級學生在語言積累、閲讀能力上已有一定水平,但受限於經濟文化條件,孩子們眼界尚不開闊,文化風俗、地理人情瞭解博度不夠,而閲讀習慣(方法)、獨立閲讀、個性閲讀這些方面尚不成熟,仍待加強,因此教學本文,須藉助一些媒體資源,豐富學生對藏戲的文化內涵的感受和把握,以期達到對文本的深層理解。

教學目標:

1.讀讀記記“曠野、讚歎不已、隨心所欲”等詞語

2.默讀課文,瞭解藏戲的形成及其特色,體會傳統戲劇藝術獨特的魅力和豐富的文化內涵。

3.學習文章準確的説明和生動形象的描述,積累語言,領悟表達方法。

教學重點:

通過了解藏戲的形成及其特色,體會傳統戲劇獨特的藝術魅力和豐富的文化內涵,瞭解藏族的文化。

教學難點:

瞭解本文的表達方法及語言特點,學習作者生動形象的表達。

在教學中我根據這篇略讀課文的特點,設計瞭如下五個環節:1、課前引導學生利用站蒐集資料 2、創設情景、導入新課;3、初讀課文、整體感知;4、自主研讀、感悟體會;5、拓展閲讀、延伸主題。怎樣將信息技術與語文學科教學巧妙整合呢?我根據本課教學思路的需要選擇有效支撐手段,我診斷出以下五個整合點。

(一)、利用網站、豐富學習資源

通過學生在網站上自主查找、蒐集資料,討論交流、整理資料。運用信息技術,為學生創設自主探索的空間。尊重學生多樣性的選擇,提高了學生自我解決問題的能力。

此環節安排在課前預習部分。課前我讓學生利用站蒐集有關藏戲的圖片、藏戲的`知識介紹等,並將學生蒐集到的圖片等資料融入到多媒體課件中,拓展和豐富了學生的學習信息來源,也為進一步學習課文,做好了知識鋪墊。

(二)、播放視頻、激發學文興趣

在課堂教學中,許多學生因缺乏與教學內容相關的感性材料而難以展開抽象思維活動。視頻在吸引學生注意力與創設情境,激發興趣方面,具有其它手段所不可比擬的優勢。這一整合點改變了學生學習的方式,視頻資料的呈現,讓學生在欣賞中產生更真切、更豐富的體驗,情感得到薰陶

課堂伊始,學生先彙報了蒐集到的藏戲的資料,但對藏戲這一古老的戲曲形式,還沒有感性的認識。我及時播放了一段藏戲視頻資料片。以直觀的方式進一步感知藏戲的獨特魅力,這些影音畫面,大大增強了語文課堂的新鮮感和吸引力。激起學生學習的興趣。

(三)、圖文並茂、增強感性認識

多媒體圖片和文本的有效結合,能夠彌補傳統教學的不足,使原本蒼白、乏味的文字變成了多元的衝擊波。讓學生更直觀更真切的感受到文字描寫的內容,達到其它教學手段不易取得的效果。從而進一步提升學生對文本的認識。

在學生自主研讀藏戲特色之一:戴着面具演出時,通過文字的自讀自悟,學生了解到藏戲表演者所帶面具,具有多樣、誇張、形象鮮明的特點。此時我利用多媒體出示學生和我共同蒐集的精美的藏戲面具圖片,讓學生更直觀更真切的感受到藏戲面具的特點,這有效的彌補了傳統教學的不足,學生看着這一幅幅藏戲面具圖片,更深入的體會到藏戲面具多樣、誇張、形象鮮明的特點。這進一步增強了學生對藏戲的認識。

(四)突顯重點文字 、提升認識

課程與信息技術的整合改變了學生學習文本的方式,多樣地呈現出課文的內容,利用色彩對比可以醒目的突出重點語段。使學生在朗讀、理解與表達中,認知得到發展,情感得到陶冶,語言得到訓練。

在回顧開頭、體會寫法這一環節,我利用多媒體醒目的出示如下文字:

世界上還有幾個劇種是戴着面具演出的呢?

世界上還有幾個劇種在演出時沒有舞台呢?

世界上還有幾個劇種一部戲可以演出三五天還沒有結束的呢?

師生配合朗讀,體會文章先概括後具體的寫法和運用排比式的反問句式,字裏行間表現出的對擁有藏戲的自豪感。這樣的呈現方式更新穎,既避免了久讀課本上文字的乏味感,又突出了訓練的重點,在讀、品、悟中,提升了對藏戲的認識。

(五)、視頻鏈接、拓寬視野、昇華認識

發揮信息技術與課程的整合優勢,使教學內容從封閉走向開放,跨越時空界限,使語文學習更具開放性,認知得到發展,情感得到昇華。

在拓展環節,我播放其他地方戲曲的視頻,讓學生猜一猜。使學生更感受到祖國戲曲藝術的豐富,文化內涵的深遠。迴歸到本單元的專題不同民族、不同區域的民風民俗都獨具魅力,從而使學生對中華民風民俗的認識得到進一步昇華

教學反思:

本課教學,充分關注學生學情特點,改變固定、封閉、單調的傳統教學模式,藉助網站、視頻、圖片等媒體資源,豐富學生對藏戲的感性認識,在理脈絡、讀文本,品詞句中強化感受,昇華認識,引導學生深刻體悟藏戲的藝術魅力和文化內涵,激發情感,提高了教學效率,也讓學生的學習變得更快樂。

以上就是小編分享的藏戲説課設計的全部內容,此分享對於提高教師理論素養和駕馭教材的能力非常有幫助,小編祝教師朋友們工作順利!

説課稿 篇6

各位評委、各位老師:

大家好!今天很榮幸和大家共同來交流語文教學思路和具體做法。我説的是八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第三課《蠟燭》的教學設計。下面我將從教什麼、怎樣教、為什麼這樣教深入地從教材分析、教學目標、教學對象、教法和學法以及教學過程等五個方面進行説明。

一、教材分析

新課標中提出:閲讀教學的重點是培養學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賞和評價的能力。欣賞文學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初步領悟作品的內涵,從中獲得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有益啟示。本單元的五篇文章都是以戰爭為主題的敍事性作品。通過這些作品,可以讓學生了解歷史,認識正義戰爭的威力和非正義戰爭的罪惡,可以看到真善美和假惡醜的兩個極端,從而獲得有益的啟示。《蠟燭》這篇文章講述的是一位在炮火中掙扎的老婦人幾乎耗盡所有的心力埋葬蘇聯紅軍,並將一對凝結着愛的蠟燭點在紅軍戰士的墳頭的故事。學習這篇文章,可以讓學生感受到戰爭的殘酷,理解超越國界的母愛,欣賞文章悲壯的意境,明確非正義戰爭必敗是社會發展的必然規律。

二、教學目標分析

新課程目標定位是三個維度合一,即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合一。新課程要求由原來的以文本為主轉到以學科課程發展為主,以理解內容為主轉到語文能力發展為主。以前的語文教學基本上是靜態的分析和訓練為主,結果必然導致無效重複,新課程要求語文教學轉到動態的體驗感受為主逐步達到個性化鑑賞,動態的四個層次:沉浸——體驗——感悟——思辯。因此,我給本節課設計的'教學目標如下:

(1)知識與技能:

a、理解積累課後“讀一讀寫一寫”中的字詞

b、瞭解文章中“蠟燭”故事的寫作背景,瞭解通訊這種體裁 (以上兩點較為簡單,學生自己能通過查找資料等方式完成,所以我把它們在課前預習環節。)

c、學習怎樣把文章寫得感人,體會人物思想感情。

(2)過程與方法:從互聯網獲取有用信息幫助理解課文內容

體驗感悟課文中超越國界的母愛並主動與他人進行交流分享。

(3)情感、態度、價值觀:體驗戰爭帶給人類的痛苦,解讀世上最寬厚的母愛,明確非正義戰爭必敗是社會發展的必然規律。

我給本課確定的教學重點和難點是:學習怎樣把文章寫得感人,體會人物思想感情。

三、學習者分析

對於八年級學生來説,他們通過國中一年的學習,對記敍文的文體已經有了較為深刻的瞭解,但他們是第一次接觸通訊這一文學體裁,要讓他們自己去通過互聯網查找這一相關信息。八年級的同學已經初步具備利用網絡的能力。另外,八年級的學生已經具有初步感知、體驗、欣賞、評價文章的能力,只要激起他們的興趣,他們一定有很多的感想。老師要鼓勵他們要敢於發表自己的觀點和看法。

四、教學方法和學習方法分析

這節課所採用的教學方法有詩歌激情導入法,自主閲讀教學法、心靈體驗閲讀教學法,學習方法主要是自主合作學習。詩歌激情導入法其實就是創設一個學習情境,為學生沉浸到課文意境中去做一個鋪墊。自主閲讀教學法就是組織學生按自己喜歡的方式進行閲讀實踐,由整體感知到深入地品味文章的意藴。心靈體驗閲讀法是引導學生在閲讀實踐中體會語言的深邃的內涵,體驗作品展現的生活,體驗作品震撼人心的意境。自主合作學習法基本貫穿於整個學習過程,在自主閲讀和心靈體驗的過程中都要用上,主要是讓同學與同學之間、同學與老師之間產生思維的碰撞,生成思想的火花。在這個過程中,老師始終都是在引導學生進行自主的學習和探究

五、教學過程設計

第一環節是:創設情境,導入課文。

課前,我設計了一組詩歌,由此引出課題《蠟燭》。這是老師為學生創設的學習情境,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喚起學生原有的認知和情感,併為下面課文的意境營造氛圍。

第二環節是:聽讀課文,提出任務

首先我採用傳統的電教手手段聽錄音的方法讓學生聽讀課文,並帶着問題邊聽讀邊思考。我主要就是用這三個問題貫穿整個課堂教學的。來三個問題依次是:

①這是一對什麼樣的蠟燭?

②老婦人怎樣點這對蠟燭?

③她為什麼要點這對蠟燭?

第三環節是:合作交流,師生互動。

這三個問題一個比一個深入,第一個問題非常簡單,應該説所有的學生在聽讀完課文後都能很快地正確地回答這個問題,這樣也就激起了全體學生的閲讀興趣。問題雖然簡單,但卻是教學面向全體的需要。第二個問題是:老婦人怎樣點這對蠟燭?學生在回答這個問題時可能很快的答出老婦人點蠟燭的過程,而忽略了前面老婦人埋烈士的很多文字,這就要教師提醒學生:老婦人一開始就點上了蠟燭嗎?有了這個問題的鋪墊,學生能更細緻地,更深入地再次閲讀。那麼通過這個問題的解決,學生就瞭解了這篇敍事性作品的故事情節了。第三個問題是:她為什麼要點這對蠟燭?這個問題更為深入,學生一時還不能全面完整地答出來。因為這涉及到作品的主題。教師要適時地提醒學生結合作品的時代背景來理解,在必要的話,教師還要補充地講解一下,因為光靠學生課前查資料是不夠的,有些學生可能偷懶了。

第四環節是:品味語言,感悟意藴。

“理解課文最後兩句話。”是課後練習一的第二問。課文最後一句話是富有深意的,是有很大難度的,但教師把這個問題安排在了第四環節,學生在理解了文章的內容和主題後就變得容易多了,教師只須作必要的補充就行了。通過這個問題,教師可以檢查前一環節中學生對文章的主題了解了多少。瞭解文章的主題,也是本課的教學重點之一,通過這個問題的探討,也是對文章主題的進一步理解,對這個教學重點的加強。

第五環節是:個性閲讀,交流體驗。

如果説前面的環節是教師在面向全體學生的導學,那麼這個環節就是為學生提供個性化閲讀的平台,“學生找出自己最感動的部分,細細品讀,説説它為什麼感動了你,”這是課後練習一的第一問。最感動的部分肯定有所不同,讓學生相互交流閲讀的體驗,可以相互學習,相互提高。後一個問題相對來説就難多了,“並想想這樣感人的藝術效果是怎麼產生的?”這涉及到寫作方法,所以教師適時地作了點拔和適當的講解。

第六環節是:小結。

通地教師的小結,讓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和對本課的學習所得作一個系統的回顧,使零碎的知識變得有條理起來,有利於記憶的鞏固。

第七環節是:作業

最後的作業教師安排的是課後練習三。這是一個寫作練習,可以有效的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

總之,我這節課是以一開始提出的三個問題來貫穿整個課堂教學的,並把課後的兩道練習巧妙的穿插到課中,有效地減輕了學生的課業負擔。沒有使用現代化的課件,但守住了閲讀教學的靈魂——以文為本、以生為本。

以上就是我説課的全部內容,謝謝大家!

説課稿 篇7

一、説教材。

《李憑箜篌引》出自語文出版社高中語文教材第二冊第二單元,本單元是詩歌單元,所選的詩歌都是唐朝詩歌,編者意圖通過這些唐詩,向同學們展現生活在唐朝中詩人的藝術風貌以及由這些詩人拼湊出來的唐朝盛韻。李賀的《李憑箜篌引》,以奇特的想象,用詞的詭譎,帶我們走進了仙樂之境。

二、説學情。

本文的授課對象是高一年級的學生,在國中的時候已經學過一些李賀的詩,(如《雁門太守行》“黑雲壓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鱗開”在國中我們對文學作品的認知已經有了一定的水平,但是在主動鑑賞、探究方面還是有很大的不足,因此在教學的過程中要特別注意激發學生主動參與的熱情,力求層層提問,由淺入深,化抽象為具體,然後探究文章的主題和細節。讓學生在輕鬆愉快的氛圍中進行學習。

三、説教學目標。

1、師的引導下通過反覆誦讀、圈點批註、分組討論並自主探究中,體會詩中所藴含的情感,從而培養學生自主閲讀、合作探究、交流鑑賞的能力。

2、通過學習李賀的《李憑箜篌引》,學會在詩詞中領會音樂的美。

四、説教學重點難點

根據以上教材特點、學生特點和教學目標,我把本節課的教學重點難點確立為:

1、教學重點:

(1)把握詩的內容和形式

(2)整體感悟詩的意境

2、教學難點:

(1)體會詩人強烈的情感、瞭解詩人獨特的藝術氣質。

(2)學會賞析詩人藉助奇特的想象將抽象的音樂化為物象的手法。

五、説教法和學法

現代教學理論認為,學生是主體,教師是主導,教學本身就是一個教師與學生雙邊互動的活動,據此,我準備採取以下教學方法和學法指導。

(1)誦讀教學法。學習詩歌,必須強調朗讀、背誦,在誦讀中理解、鑑賞,使學生逐步培養誦讀文學作品的習慣;指導學生注意誦讀時的節拍和情調。

(2)啟發教學法。通過層層設問引導學生探求新知,培養學生自己動腦思考問題,用自己的心靈感受作品,對作品做出分析、提出見解,並恰當地表達認識和觀點,逐步提高學生欣賞文學作品和語言表達的能力。

(3)合作探究發。新標準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語文學習方式、改變學生的學習觀念、態度、習慣,鼓勵學生:“想象、質疑、發現、創新”等等。在授課中,我將引導學生進行探究性學習。具體到課本中,分組討論人物的情感,通過交流、互相探討解答,在教師的點撥下,對李白這首詩的美感有所把握。

(4)當然,除了以上幾個主要的學習方法,我還會根據課堂的實際情況,綜合運用提問法、對比教學法、多媒體欣賞等方法,總之一切以學生自主體驗為中心,所有的教學活動都圍繞着這一個中心展開。

六、説教學過程

1、導入課程。

在正式開課前,利用多媒體,給學生播放《斷橋殘雪》這首歌,並讓同學們試着思考,怎樣用語言來描寫音樂。接着我會説,這個問題就留做課後作業,我們今天先學習一下,唐朝詩人李賀是如何語言來描寫音樂的。接下來我們正式學習今天的課程《李憑箜篌引》。在導學的最後一部分,我會用簡單介紹作者李賀的生平。

2、老師範讀,指導誦讀。一次誦讀的時候,藉助黑板幫助學生排除字、詞音義的障礙,這些字詞在課前已佈置學生利用工具書做了考查,所以叫一位學生上台注一下加點字的音,檢查學生的`課前預習情況。

3、引導學生去讀詩歌的題目。

(1)李憑是梨園弟子,也是著名的宮廷樂師,因善彈箜篌,名噪一時。

(2)箜篌,是樂器。

(3)引:樂府詩歌體裁。

4、誦讀課文,把握意境,這是課堂的重點和難點。

把重點和難點拋給學生,讓學生在反覆吟誦中把握詩的內容及詩人的情感,通過註釋和課前預習掃清生字詞,順讀全詩。我會在學生閲讀的基礎上提供越來越豐富詳實的材料,來填充詩歌留下的審美空白。 同時會提出相應的思考問題,採用小組討論的方式,試着讓學生自己分析。

(1)這首詩選擇了哪些意象?有什麼好處?

答案參考,比如這道題的答案,吳絲蜀桐,説明樂器材質的精良,藉以襯托演奏者的技藝高超。

(2)這首詩,哪幾個字用的巧妙。

比如説幾個動詞和形容詞:張高秋的張、瘦、老魚的老。

(3)是如何描寫音樂的,怎樣表現“箜篌”演奏出的音樂美的?舉例子。

(以聲喻聲:崑山玉碎鳳凰叫 石破天驚逗秋雨

以形喻聲:芙蓉泣露香蘭笑 等等)

(1)主要採用側面烘托手法,通過描摹音樂效果來襯托音樂本身。

(2)運用化無形為有形的通感手法和誇張手法。

(3)浪漫主義的創作方法,馳騁自由的想象力,通過瑰麗的神話世界來表現音樂的世界。

七、佈置作業

背誦課文

八、板書

李憑箜篌引 李賀

解題

意象

妙字

説課稿 篇8

有一張紙,按滿了村民的手印,這一個個手印改變了他們的命運。這就是我今天要説課的內容——《按滿手印的契約》。

一, 説教材:

北師大版《品德與社會》國小六年級上冊的第三單元名為《騰飛的中國》,這個單元分為兩個主題——《春天的故事》和《國家的主人》。本課題是《春天的故事》中的課題2《按滿手印的契約》。它主要呈現了1978年12月安徽鳳陽小崗村的實施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史實。以按滿手印的契約為切入點,通過小崗村實行包產到户前後巨大變化的對比,使學生了解我國改革開放二十多年來農村發生的巨大變化及原因。這個單元的主題是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和民族自豪感教育。通過對本課題的學習,使學生萌發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樹立奮發圖強的志向。

二,説學情:

1978年發生的事情距離現在已經很遠了,學生對當時的社會背景瞭解很少。所以課前我佈置作業讓學生通過查資料和詢問長輩瞭解這段歷史。我班約大多數的學生家住農村,家裏裝了電腦並聯網的不到5人,能熟練上網的學生也很少。所以我想提前把我班學生分為四組,每組都會安排1-3名上網比較熟練的學生,並組織他們到學校機房去查閲資料。

三,説教學目標及教學重難點:

結合本課特點及本班學生實際情況,我制定本課的教學目標及重點、難點如下:

知識目標:知道我國的改革開放開始於安徽省鳳陽縣小崗村的改革;瞭解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含義。

能力目標:知道實施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給小崗村帶來了巨大的變化,並能夠用簡單的話説明原因。

情感目標:萌發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樹立奮發圖強的愛國志向。

在這三個目標中,知識目標學生很容易掌握;能力目標對學生來説要稍微難一點,在必要時老師要給學生講解;情感目標是建立在對能力目標理解的基礎上,是內容的昇華。

知道實施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給小崗村帶來了哪些巨大的變化,並能夠用簡單的話説明原因為本課的教學重點。萌發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樹立奮發圖強的愛國志向為本課的教學難點。

四,説教法,學法:

弘揚學生的主體意識,是思品課在實施新課程改革中最需要解決的一個根本性問題。在學法上,學生主要運用探究學習這種學習方式。探究學習主要通過探索性活動,使學生獲得探求知識的學習方式。對於學生來説,探討和把握獲得科學結果的方法和途徑,往往比學習和記憶知識,結論更有價值。因此,在課前,我讓學生對自己感興趣或者不懂的問題進行查閲資料和詢問長輩,在課堂上分小組提出問題,再分小組合作交流,共同探究解決問題;

在教法上,老師在學生課前蒐集資料時予以指導。在導入時採用談話法。因為談話法能充分調動學生是積極性、主動性,還能發展智力、提高能力,特別是語言表達能力。在學生交流的過程中起到組織和引導的作用,組織學生圍繞着關鍵問題展開討論,對問題進行補充昇華。體現“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原則。

五,説教學過程:

為了更好地落實教學目標、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我設計了以下五個教學環節:

(一) 導入。

巧妙的新課導入是一節課成功的良好開端。導入時我採用談話法導入。對於六年級的學生而言,常能聽到大人們説起改革開放,而究竟改革開放始於哪一年,始於什麼地方,改革開放是什麼,學生未必答得上來。但這些知識又是學好本課的基礎。所以上課前,我就佈置作業,通過查閲資料和詢問長輩寫一寫對改革開放的認識。有了這個基礎,上課時老師就提出問題,“你知道改革開放是怎麼回事嗎?”通過學生的回答,他們的心裏對改革開放有了一個大致的瞭解,並明確改革開放開始於1978年安徽省鳳陽的小崗村。

(二) 激發學生對“按滿手印的契約”的興趣,提出疑問。

在改革開放以前的小崗村是什麼樣的呢?書上有一句話形象、具體地概括了——“吃糧靠返銷,用錢靠救濟,生產靠貨款。”正是這樣一個有名的“三靠村”卻因為一張按滿手印的契約而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出示這張按滿手印的契約)。這樣激發起學生對這張契約的興趣與重視。自然而然地讓學生提出對於這張契約自己想要知道的問題。

(三) 彙報交流。

《品德與社會課程標準》提出要“珍視童年生活的價值,尊重兒童的權利。”我充分關注學生個性差異,注重學生在開放式的課堂活動中的感受、體驗、領悟,讓其獲得多元發展的機會。全班有四個小組,每個小組蒐集到的信息可能有相同的,也有不同的。如何讓每個小組把自己蒐集到的信息與別人交流,分享呢?於是我讓每個小組派代表提出他們這組想要解決的問題或者還不明白的問題。老師把重點的問題寫在黑板上,然後分小組交流並回答問題。這樣,就能把學生蒐集的信息進行彙總。

我估計學生會提出以下這些問題:“這張協議書的內容是什麼?”,“它的意義、作用?” ,“協議書是由誰制定的?”,“在簽了協議書後,小崗村發生了怎樣的變化?”,“發生變化的原因是什麼?”等等。可對於書上有一個概念“包產到户”也許忽略掉。老師可以用相機補充對“包產到户”這個概念的理解。

在這些問題中,“協議書的內容是什麼?”,“協議書是由誰制定的?”,學生很容易理解並回答。當學生回答到協議書是在嚴宏昌的帶領下村民制定的時候,老師引導學生講述“小崗村實施包產到户的故事”,瞭解嚴宏昌這個人物形象,為學生樹立奮發圖強的愛國志向打下基礎。

對於“實施了‘包產到户給小崗村帶了怎樣的巨大變化”這個問題,是本課的重點。書上59頁有一段話很概括地進行了介紹。可是光有這段文字是很不具體、形象的,給學生留下的印象也是模糊、膚淺的。所以當學生在回答這個問題時,老師作出引導,用出示一組1979年小崗村家業情況的數據來體會小崗村的巨大變化。再結合以前的小山岡村和現在的小崗村的圖片進行對比,讓學生直觀地感受這種巨大的變化。

可對於“為什麼‘包產到户’能給小崗村帶來巨大的變化”這個問題,學生能從書上找到一句話來作為答案。這句話是“土地承包明確了每一家、每一户的責任,生產的好壞和個人的利益緊緊聯繫在一起,極大地調動了村裏人的積極性。”這句話並不錯,它能簡單地概括小崗村發生巨大變化的原因。可這個問題是本課的重點,所以老師應在此基礎上作比較具體的講解,並給學生舉個比較貼近生活的例子來幫助理解。例如現在有些行業工作人員的工資由底薪加提成組成,如賣化粧品,賣保險等。他們的賣的`產品越多,提成就越高。

(四) 瞭解今日的小崗村。

通過各小組的彙報與交流以及老師的引導,解決了本課的重點問題。但是既然這是一節《品德與社會》課,除了要了解1978年小崗村實行改革開放的史實,還要和社會相聯繫。於是在學生彙報交流完以後,學習書上59頁的最後一段話,知道小崗村大實施“包產到户”給我國其他地方帶來的影響。並用出示今日小的圖片,這些圖片呈現出小崗村欣欣向榮、繁榮富強、農民安居樂業的一種景象。通過學生談感受,萌發發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五) 總結。

我認為總結是對一課內容的概括與提升。所以,我先對本課的學習內容進行總結,然後用總結性的語言對小崗村的改革及其對全國農村改革的重大意義進行概括,再問學生從小崗村實施“包產到户”這個故事中,你有什麼想説的?學生可能會感慨“包產到户”的作用,老師還要引導學生從嚴宏昌身上看到,為了改變全村人的命運,他敢想敢做,任勞任怨,為了村民的利益付出了自己的一切,甚至是犧牲自己的生命這種精神。談自己可以為家鄉,為社會做什麼。要想使家鄉,使中國變得強大,自己現在應該怎樣做。讓學生樹立奮發圖強的愛國志向,進一步完成本課的教學難點。

六,説板書:

本節課的板書簡潔扼要地概括了課文的重點、難點,使它能成為認知情感目標和行為目標的達成構建視覺框架。我的板書如下:

內容

按滿手印的契約 由誰制定的 自豪自信

(包產到户) 巨大的變化? 奮發圖強

變化的原因?

説課稿 篇9

一、教材與目標

幼兒教育是素質的教育,要求為幼兒一生髮展打好基礎。綱要中要求我們“引導幼兒接觸優秀的兒童文學作品,使之感受語言的豐富與優美,並通過多種活動幫助幼兒加深對作品的體驗和理解。”、“教育幼兒愛護公物和公共環境”、“指導幼兒利用身邊的物品或廢舊材料製作玩具、手工藝品等來美化自己的生活。”而《奇妙商店》這一教材既是通過講述動物們之間發生的變廢為寶的故事,達到對幼兒進行環保教育的目的。它的內容深動形象,貼近幼兒的生活感知,很容易引起幼兒的共識,激發幼兒探究的興趣。對於教育幼兒愛護環境,擴展幼兒想象力,嘗試變廢為寶不顯得枯燥,而十分自然和有趣,體現了語言、社會、藝術等多方面內容的相互滲透與整合,符合大班幼兒的現有水平,又有一定的挑戰性,有助於拓展幼兒的經驗和視野,又有利於其長遠發展。能從不同的角度,促進幼兒情感、態度、能力、知識、技術等方面的發展。

因此,我確定本活動目標為:

(1)理解故事內容,學習詞“笑呵呵、不好意思、和藹、不解、精美”。

(2)能大膽表達自己的想法,體驗變廢為寶的樂趣,或得成功的感受。

(3)激發自覺愛護環境的意識行為。其中,重點為理解故事內容,學習新詞;難點為體驗變廢為寶的樂趣,激發自覺愛護環境的意識行為。

二、説活動準備

依據幼兒園活動的特點,為了給幼兒提供健康、豐富的活動環境,滿足他們多方面發展的需要,使他們在活動中獲得有益於身心發展的經驗,我制定出以下的活動準備:

1、情景設置:設置商店情景,擺放故事中由廢物變成的寶。

2、材料準備:大象伯伯及各角色的木偶;幼兒收集的廢物;小推車一部;剪刀、漿糊、透明膠等材料;人手一份評比表。

三、説教法學法

幼兒園的教育活動是教師以多種形式有目的、有計劃地引導幼兒生動、活潑、主動活動的教育過程。因此,在本次活動中,我採用了以下幾種教法學法:

1、情景參與法:環境是重要的教育資源,應通過環境的創設和利用有效促進幼兒的發展。在此活動中,我設置了商店情景,並通過木偶表演,讓幼兒參與故事發展的討論,以此達到目標中理解故事的目的。

2、討論法:討論包括師生、生生之間的相互交流和分享。在這個活動中,討論貫穿了整個過程,從活動開展時的對廢舊物品處理的`討論到故事中廢物能變成什麼,變廢為寶的價值及活動後討論如何讓人們都參與環境保護、變廢為寶的活動中,整個過程體現幼兒的大膽探索與表達,形成探究式的師生、生生之間的互動。

3、表演法:表演在此活動中應用於對故事的完整了解環節,是通過讓幼兒和老師一起講述故事,自由表演來體會故事中表達的“笑呵呵、不好意思、和藹、不解”等角色動態,達到更好地瞭解把握故事內容的目的。

4、操作法:教育提倡應材施教的開展,在此活動中我鼓勵幼兒根據自己的發展水平、能力與經驗選擇合適的廢舊材料,嘗試通過製作來實現自己的設想,既滿足幼兒動手的需要,又是對活動教育意義的一次提升,變“知”為“行”。

5、評價展示法:每個幼兒都有展示自我的需要,操作後的教師印花評價及成果展示,既是對幼兒這種需要的滿足,又是對幼兒勞動成果的一種肯定,讓幼兒充分體驗成就感,使之更樂於參與這一有意義的“愛護環境、變廢為寶”的活動中。

四、説活動過程

(一)討論廢物的處理,激發活動興趣

在此活動中,我設計讓幼兒手推廢物車入場,討論裏面裝了什麼?小朋友們要把這些廢物怎麼處理?從而肯定幼兒可行性的初步構想,又為故事的引出埋下鋪墊。

(二)理解故事

在此環節中,我改變以往教學中教師講述故事,提問幼兒回答的單一、呆板的形式,而是讓幼兒參與故事的發展,具體即通過間斷性啟發插問,引導觀察“誰來到奇妙商店?他們帶來了什麼?”,想像猜測“大象伯伯會把桃核、西瓜皮、葡萄籽、各色廢紙變成什麼?”,及把小馬的問題“用漂亮的禮物換取一堆廢物值得嗎?”拋給幼兒討論回答,鼓勵幼兒大膽講述自己的理由,瞭解幼兒的價值觀。再引出大象伯伯的回答,藉此糾正和教育幼兒,讓幼兒知道愛護環境、變廢為寶是一種崇高無私的行為。讓幼兒在形成對大象伯伯尊敬的同時,把這一觀念轉化為自己言行的榜樣。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