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説課稿模板七篇

來源:文書谷 1.02W

作為一名教學工作者,通常需要準備好一份説課稿,藉助説課稿可以讓教學工作更科學化。優秀的説課稿都具備一些什麼特點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説課稿7篇,歡迎閲讀與收藏。

關於説課稿模板七篇

説課稿 篇1

各位老師:

大家好!我今天説課的題目是《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必須面向世界》,我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

一、説教材:

1、本課的地位和作用:

第一、從整個經濟常識角度看:發展對外經濟關係,實行對外開放是我國的一項基本國策,是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

第二、從本課內容來看:本課一共六框,前兩框介紹了世界市場及世界性貿易與金融組織,可以看作是一個是什麼的問題;最後三框介紹了對外貿易的若干問題,可以看作是怎麼樣的問題,而本框(第三框)內容講的則是一個為什麼的問題,可以看作是一個聯結點,起着承上啟下的作用。

2、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通過本框教學,使學生從歷史經驗、市場經濟的特點與內在要求以及現實需要等幾個方面來理解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必須面向世界,擴大開放。

(2)能力目標:通過本框教學,培養學生蒐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交流與合作能力、分析解決問題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通過本框教學,使學生由對外開放的必然性把握合乎規律的現實美,體會投身改革開放的創造美。培養學生樹立改革開放的意識,認同並擁護對外開放這一基本國策。

(4)教學重點:中國實行對外開放,發展對外經濟關係,是發展市場經濟的內在要求。

依據:競爭性和開放性是市場經濟的一般特徵,也是發展市場經濟的內在要求,發展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也需要遵循這一要求,擴大開放。通過這部分內容的教學,既可以深化學生對市場經濟的理解,又可以增強學生對改革開放這一基本國策的認同。

(6)教學難點:經濟國際化的表現。

依據:首先、從他的產生來看,經濟全球化在二戰後出現,80年代形成雛形,90年代以來一直在發展,離學生的現實生活比較遠。其次、從他的內容來看,經濟全球化表現為生產、資金等很多方面,掌握起來有一定困難。再次、從他的本質來看,經濟全球化是一把“雙刃劍”,作用是雙向的,學生理解起來會有一定的難度。

二、説教法學法:

1、 教法:

(1)情境教學法。在教學中利用利用具體生動的感性材料、漫畫、故事等為學生創設一定的情境,引起學生的情感體驗,使抽象問題具體化、枯燥問題趣味化、深刻問題淺顯化。

(2)案例教學法。通過具體材料或反饋練習,教會學生正確分析和運用所學知識,做到理論與實際的緊密結合。

2、 學法:

(1)知識再現法:通過引導學生對所學知識的回憶、舉例分析等再現所學知識,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和記憶,做到“舉一反三”。

(2)問題探索法:通過設疑,引導學生主動地去思考、討論,不斷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培養學生的辨證思維能力。。

(3)演繹歸納法:通過引導學生對各種感性材料進行分析與歸納,形成一定的理性認識,做到理論與實際的緊密結合,提高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

3、教學手段:多媒體。

説課稿 篇2

一、組織教學,情景導入:

除夕,李伯伯一家圍坐在一起,一邊吃飯一邊聊天。李伯伯説:“我們鋼鐵公司是國有骨幹企業,今年公司產值突破了31億元,利税達5.1億元。這次的年終獎我拿了5000元。”

李伯母説:“我們服裝廠是鄉鎮企業,近幾年引進了許多先進流水線,發展非常地好。嘿,我拿了20xx元的紅包。”兒子李強説:“我開了一家電腦公司,銷量很可觀,呵呵,我是自己為自己打工。”媳婦王芳説:“今年我升職做了美容院總經理,過年這會兒最忙呢!”你知道:“李伯伯一家人所從事的職業分別屬於哪種所有制經濟形式?”“李伯伯和李伯母就職的企業在我國國民經濟中佔有什麼地位?”“李伯伯一家致富主要得益於什麼制度”嗎?現在就讓我們共同走進“關注經濟發展”,瞭解我國的“充滿生機和活力”的基本經濟制度。

二、教師出示學習提綱:

1.社會主義經濟制度的基礎和主體是什麼?它包括哪些經濟成分?2.國有經濟的含義、地位、作用和實現形式是什麼?

3.集體經濟的含義、地位、作用和實現形式是什麼?4.個體經濟、私營經濟等非公有制經濟在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系中處於什麼地位?有什麼作用?國家對待非公有制經濟的政策與態度如何?

5.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經濟制度是什麼?它是由什麼決定的?6.我國該如何堅持初級階段的基本經濟制度?

三、學生自學後個人展示。

四、教師糾正並點撥。

對各個知識點要求如下:

1、公有制的概念。學生直觀理解即可,不需要給出精確解釋。

2、公有制是我國經濟制度的基礎和主體,學生較難理解,我打算用打比方的方法:用“蓋房子”來解釋這個問題,使學生能夠形成直觀的感性認識。

3、國有經濟和集體經濟的含義、地位、作用。先由學生在書本上找到答案,簡單展示。教師重點強調國有經濟的地位與作用,這是本節課的重點,也是會考的重點。

4、國有經濟和集體經濟的實現形式是課標要求學生掌握的,但課本上沒有具體的講述。我打算以農村“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與“劉莊、南街村”兩種形式為突破口,使學生對實現形式有一個初步認識即可。以這兩種形式為突破口的好處在於通過對兩種集體經濟的實現形式的介紹,使學生了解歷史、瞭解社會,能夠調動學生聽課的激情,集中學生的注意力,使學生積極參與到課程學習中來,消除學生因長時間查找展示造成的疲憊。根據以往的經驗,這一補充內容也是為學生所喜聞樂見的。混合所有制中的國有成分與集體成分,放在非公有制經濟後,用具體的事例略講。

5、對於非公有制經濟,教師主要幫助學生區分“個體”與“私營”的區別。打算也用具體事例加以區分。

6、非公有制經濟的地位、作用及國家對待非公有制的態度是本課考點,打算選用會考試題來加深學生的理解,鍛鍊學生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

7、用舉例法略講“什麼叫混合所有制中的國有成分與集體成分”。

8、我國的基本經濟制度是本課的又一重要考點。我打算圍繞三個問題進行教學---“是什麼”“為什麼”“怎麼辦”。A、“我國的基本經濟制度是什麼?”B、“它是由什麼決定的?(我國為什麼確立這樣的基本經濟制度)”C、“我國該怎樣堅持這項基本經濟制度?”

對於問題A,可由學生自由展示。教師着重強調,基本經濟制度是國家在經濟領域裏的基本制度,是國家制定經濟政策和進行經濟活動的依據,也是公民個人進行經濟活動的行為準則,基本經濟制度的重要性可想而知。我們在做本課練習時,必須以我國的基本經濟制度作為我們進行論述的理論依據。例如上面做過的小明媽媽為什麼能開辦服裝廠的事例,就要先答出我國的基本經濟制度,作為我們論述的理論依據。

對於問題B,教師重點補充解釋,社會主義決定了公有制經濟為主體,初級階段的國情決定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為了增強學生的直觀認識,我打算用宜陽縣城改革開放前後人民在衣食住行方面的變化,來説明發展非公有制經濟的必要性,這也容易激發學生的興趣,使學生進一步理解改革開放的必要性和基本經濟制度的正確性。

對於問題C,學生展示即可,不需過多補充。

説課稿 篇3

一、教材分析

在力學中,物體做功必須具備兩個必要因素,而在電學中,不但物體在電磁力作用下移動算做功,電流通過用電器,使其發光、發熱、發聲等現象都是電流做功的表現。這就擴展了力學中功的概念,為學生理解電能與其他形式能的轉化打下了基礎。後面學習電功率、焦耳定律的公式都可以由電功公式導出。所以本節在自然科學知識結構中具有綜合、擴展和承前啟後的重要作用。

教學目標:

1、瞭解電流可以做功,瞭解電流做功的實質。

2、通過實驗研究,使學生了解電功與哪些因素有關。

能力目標:

1、理解電功公式及單位。

2、學會控制變量研究問題的方法。

德育目標:

1、通過電流做功的實質的分析,對學生進行辨證唯物主義教育。

教學重點與難點:

教學重點:電功的實質,電功的公式。

教學難點:決定電功大小的因素。

二、教法和學法

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和素質教育的要求,採用面向全體、師生間相互反饋的層次教學法和傳統的五環教學法。

在教學中積極誘發學生的學習主動性,採用討論歸納和感知探索兩種學法。

三、教學過程

為了實現教學目標,基於對教材的分析,學生的心理和學校的實際情況,確定以下教學程序:

第一環節:複習提問:提出與本課有關的易中難三個問題,分別叫三個不同層次的學生回答。為本課的教學奠定知識基礎。三個問題是①做功的兩個必要因素是什麼?②寫出功的表達式。③水流能做功嗎?

第二環節:引入新課:水流能做功,電流能做功嗎?演示課本圖3—8實驗後。問:是什麼原因重物被提起的呢?是因為有了電流,即電流通過電動機對重物做了功。

第三環節:探索新知:電流所做的功叫電功,這節我們就來學習電功。

1、建立概念:電流做功的形式很多,讓學生舉出電流做功的實例,引導學生概括出電流做功的實質是電能轉化為其他形式的能,使學生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 。

2、電流做功的'大小與哪些因素有關呢?

在電流做功的過程中,實質就是電能轉化為其他形式能量的過程,電流做了多少功,就有多少電能轉化為其他形式的能量。既然如此,我們就可以通過電能轉化為其他形式能量的多少來判斷電流做功的多少。

演示課本實驗,並通過小燈泡的亮暗來確定電功的大小。小燈泡越亮,説明在相同時間裏做的功就越多。啟發學生思考並回答,小燈泡發光時,燈泡兩端存在電壓,小燈泡中有電流通過。當一個量隨幾個量變化時,我們用什麼方法研究呢?引導學生掌握控制變量的研究方法。

①將兩個小燈泡串聯(兩個小燈泡的電阻不同),用電壓表測兩燈泡兩端的電壓。通過比較燈泡的亮度和相應的電壓,會發現兩燈並不一樣亮,而通過兩燈的電流是相同的,兩端電壓大的燈泡要亮。教師引導學生分析得出:電流和通電時間相同時,電壓越大,電流做的功就越多。

②將兩個小燈泡並聯(兩個小燈泡的電阻不同),用電流表測通過兩燈的電流。通過比較燈泡的亮度和相應的電流,會發現兩燈並不一樣亮,而兩燈泡兩端的電壓是相同的,通過電流大的燈泡要亮。教師引導學生分析得出:電壓和通電時間相同時,電流越大,電流做的功就越多。

進一步設問:若實驗中通電時間越長,電燈消耗的電能會怎樣?引出結論:電流在某段電路上所做的功,與這段電路兩端的電壓、電流以及通電時間成正比。

3、電功的計算

教師引導學生由上面的實驗結論得出計算公式:W=UI t,講清W、U、I、t 所表示的物理量及公式的物理意義。分析功的單位:1焦耳=1牛頓·米=1伏特·安培·秒。為了讓學生對焦耳有一個具體的認識,告訴學生通過手電筒中電珠的電流每秒中做的功約為1焦耳。然後通過對課本例題的分析,引導學生理解電功公式的應用以及與歐姆定律相結合的靈活運用,並強調解題的規範化。

第四環節:讓學生小結,把這堂課的知識形成體系。

第五環節:鞏固練習,使學生學到的知識具有穩定性,實現正遷移。

課外想一想:用什麼儀器可以測電功?

四、板書設計

§3.2 電 功

1、什麼是電功

電流所做的功叫電功。(實質是電能轉化為其他形式的能)

2、電流做功的大小與哪些因素有關

①與電路兩端的電壓有關,

②與電路中的電流有關,

③與通電時間有關。

3、電功的計算

公式:W=UI t 1焦耳=1牛頓·米=1伏特·安培·秒

説課稿 篇4

各位評委、老師大家好:

我説課的題目是《二元一次方程組的解法----代入消元法》,內容選自人教版九年義務教育七年級數學下冊第八章第二節第一課時。

一、説教材

(一)地位和作用

本節主要內容是在上節已認識二元一次方程(組)和二元一次方程(組)的解等概念的基礎上,來學習解方程組的第一種方法——代入消元法。並初步體會解二元一次方程組的基本思想“消元”。二元一次方程組的求解,不但用到了前面學過的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是對過去所學知識的一個回顧和提高,同時,也為後面的利用方程組來解決實際問題打下了基礎。國中階段要掌握的二元一次方程組的解法有代入消元法和加減消元兩種,教材都是按先求解後應用的順序安排,這樣安排既可以在前一小節中有針對性的學習解法,又可在後一小節的應用中鞏固前面的知識,但教材相對應的練習安排很少,不過這樣也給了我們一較大的發揮空間。

(二)課程目標

1、知識目標

(1)、瞭解解二元一次方程組的“消元”思想,體會學習數學中的“化未知為已知”,“化複雜為簡單”的化歸思想。

(2)、瞭解代入法的概念,掌握代入法的基本步驟。

(3)、會用代入法求二元一次方程組的解。

2、能力目標

培養學生動手操作、探索、觀察、分析、劃歸獲得數學思想的能力;培養學生轉化獨立獲取知識的方法並解決問題的能力。

3、情感目標

(1)、在學生了解二元一次方程組的“消元”思想,從初步理解化“未知”為“已知和化複雜問題為簡單問題的劃歸思想中,享受學習數學的興趣、提高學習數學的信心。

(三)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用代入消元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組。

難點:探索如何用代入消元法將“二元”轉化為“一元”的過程。

二、説教法

針對本節特點,在教學過程中採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教學方法,由教師提出明確問題,學生積極參與討論探究、合作交流,進行總結,使學生從中獲取知識。鑑於本節所學知識的特點,抽象教學、學生生搬硬套的學習方式將難取得理想效果,因此教師在引入課題時要合理創設問題情境,讓學生去經歷由具體問題抽象出方程組的過程。並讓學生通過獨立觀察、合作交流來探討怎樣才能變“二元”為“一元”。然後利用單個二元一次方程的變形及時強化“代入”的本質。

三、説學法

本節學生在獨立思考、自主探究中學習並對老師的問題展開討論與交流。如何用代入消元法將“二元”轉化為“一元”學生較難掌握,在提出消元思想後,應對具體的消元解法的過程進行歸納,讓學生得到對代入法的基本步驟的概括,通過“把一個方程(必要時先做適當變形)代入另一個方程”實現消元。應注意引導學生認識到為什麼要實施這樣的步驟。把具體做法與消元結合,使學生明解其目的性。明確這樣做的依據是等量代換。七年級的學生已經初步具備合作交流的能力。可以通過探究和合作來實現課程目標;此外,教學中,範例的講解和隨堂練習始終是學以對用的有效方法。隨堂練習時應引導學生通過自我反省、小組評價來克服解題時的錯誤,必要時給與規範矯正。

四、説教學程序

本節課我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運用到教學中,教學過程可以劃分為以下幾個環節:

1、引入新知:利用多媒體教學手段,創設情境,通過籃球比賽問題引入教學,情境活潑、自然。

2、探究新知:在籃球比賽問題中,首先可以用一元一次方程來解決實際問題,接着提出問題:能否設出兩個未知數,列出兩個方程組成方程組呢?(學生獨立思考後分組探究討論)。在學生得出正確的方程組之後提出問題:怎樣解這個方程組呢?(學生分組討論,教師加以適當的引導),各組派代表得出自己的結論,教師適時引導“消元”思想,對消元解法的過程予以歸納。

3、運用新知:在得出“代入消元”解二元一次方程組後,應用“代入消元法”解決實際問題,在學生解題過程中着重強調、矯正、理清思路和步驟。然後師生一起“解後思”:在解題時應注意什麼?在隨堂練習時教師關鍵是反饋矯正、積極評價。

4、教學小結,知識回顧:讓學生暢所欲言談本節課的得失,感到困惑和疑難的地方、解題的關鍵和步驟等。教師在學生髮言的基礎上再進行提煉:解二元一次方程組的主要思路是“消元”;解二元一次方程組的一般步驟是:“一變、二代、三求、四代、五定”。

5、課外作業。為進一步鞏固知識,佈置適當的、具有代表性的作業。

五、説應用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來源於生活”“數學服務於生活”“數學問題要生活化”,“讓數學走進生活”已是一種全新的教育理念,它有利於實現“不同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為此,在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善於創設教學情境,為學生創造一個輕鬆、愉悦的學習氛圍,集中學生的注意力,把學生思緒帶進特定的學習情境中去,激發他們濃厚的學習興趣和強烈的求知慾望。同時,教師設計教學活動時,要充分利用現代遠程教育資源結合本班的實際和知識水平,精心為學生創設貼進生活的學習情境,讓學生有身臨其境的感覺,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慾。

總之,在數學教學中合理運用多媒體教學平台,能極大地方便教學,減輕教師的負擔,更好地優化課堂結構,促進教學質量的提高。學生的學習方式不再單一,學習興趣明顯提高,能自主地學習,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

説課稿 篇5

在國小科學教學中,引導學生建構科學概念,是一項重要的學習任務。學生通過學習,可以建構新的科學概念,糾正錯誤的前概念,豐富有待完善的概念。在建構科學概念的同時,思維發展也是非常重要的任務,理想的狀態是:在教學中,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思維)與科學概念的建構協調發展。

《風的形成》選自河北版國小五年級上冊科學教材。本課的教學是在三年級認識空氣和風的基礎,通過探究自然界風的形成,瞭解熱傳遞的另一方式——對流。這節課從生活現象入手,啟發學生提出有關風的成因的問題;進而通過 “觀察上升的空氣” 活動來引導學生認識熱空氣的性質。“風的形成”活動通過對比實驗,引導學生觀察、分析實驗現象,認識風的成因。最後引導學生嘗試用科學知識去解釋身邊的現象。

這一內容與生活息息相關,多個版本的教材予以選用。這説明此內容既是課標所要求的,也是編寫者所看重的,它適合國小生的學習水平,對學生科學概念的建構很有必要。為了幫助學生建構概念,同時在建構概念的過程中發展思維能力,我做了如下思考:

一、瞭解學生已有認知 為新舊概念的建構作鋪陳

《國小科學課程標準》指出:科學課程要從學生的認知特點和生活經驗出發,讓他們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感受科學的重要性,瞭解科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關係,逐步學會分析和解決與科學有關的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

《風的形成》一課最主要的概念是“空氣受熱上升,周圍的冷空氣會補充過來,從而形成風”。要讓學生建構概念,首先我們要了解學生在學習之前的經驗和認識----“風是由於空氣的流動形成的”。然後才能針對性地幫助學生建構新的概念----空氣受熱會上升,周圍的冷空氣會補充。因此我摒棄了教材中的問題導入,改了用孩子們熟悉的“風車”作為本課切入點。易於調出學生之前學過的經驗與知識——空氣流動形成了風。通過“風箏”和“風車”的對比,讓學生找到兩者的所需環境的區別與聯繫,易於學生對“人造風”“自然風”概念的構建。

二、以教材為本 兼顧本地學生的特點創新教學

課本里的“觀察上升的空氣”環節,採用了螺旋紙圈作為實驗材料,學生觀察後大多數會得出空氣受熱後會旋轉的結論,不利於後期教學的開展。因此我把螺旋紙圈改成了質輕易得的羽毛作為演示實驗的材料。學生在觀察後能立馬得出“空氣受熱會上升”的結論。鑑於學生們對科學實驗嚮往好奇的心理,但又缺乏必要的操作經驗,所以我邊演示邊詳細地講解,為之後的學生分組實驗作出示範。

三、引發認知衝突 促進學生思考 提升思維力度

當學生已經通過前面的演示實驗得出了“空氣受熱後會上升”的結論後,我繼續發問:周圍的冷空氣會流動嗎?一般學生會有兩種不同的想法。我引導他們進行科學地猜想:被加熱的空氣上升後,會留下一個空位,這個位置會一直空着嗎?並以生活中的經驗進行對比,學生也一致認可空氣和水一樣是可以流動的,從而孩子們會得出“空位會被周圍的空氣補充”的結論。這也為後面分組實驗中的方案設計做了鋪墊。這不正是學生思維得以提升的體現嗎?

四、有效拓展 將課堂延伸到課外 拓展思維的廣度

《課程標準》同時指出:科學素質的形成是長期的,早期的科學教育將對一個人科學素質的形成具有決定性的作用。

國小科學課程的開設的時間是非常有限的。既要在課堂中完成教學任務,又要兼顧提高學生科學能力和良好的科學態度,必將給教師提出更高的要求。因此我把課堂猜想和課外的動手驗證相結合。結束教學後,我用一段視頻總結本節課的知識點,併發問:蠟燭加熱空氣形成的風很小,怎樣改進剛才的實驗能得到更大的風呢?這樣的提問符合孩子們的心理,也符合五年級孩子的認知水平,更是拓展了他們的知識面。

《風的形成》是一節傳統的經典課,以往的教學不乏精彩之處。而我是從學生原有認知的概念出發,學生通過通過觀察、比較、猜想、分析得出正確的結論,並用實踐加以檢驗。幫助學生以證據和邏輯,主動建構科學概念,鍛鍊了分析、比較驗證的科學思維,並儘量使學生的思維發展得以顯性化呈現,真正讓科學概念與思維能力得到協調發展。科學課程的實施,不僅僅是讓學生獲得一些科學知識,更重要的是親自動手動腦經歷獲得知識的過程,在此過程中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

五、教學反思

本課的教學是建立在充分了解學生在學習之前的經驗和認識----“風是由於空氣的流動形成的”基礎之上而展開的。針對性的幫助學生建構新的概念----空氣受熱會上升,周圍的冷空氣會補充。因此我摒棄了教材中的問題導入,改了用孩子們熟悉的“風車”作為本課切入點。易於調出學生之前學過的經驗與知識——空氣流動形成了風。通過“風箏”和“風車”的對比,讓學生找到兩者的所需環境的區別與聯繫,易於學生對“人造風”“自然風”概念的構建。

在教學中,我大膽改進與創新,使實驗裝置更符合學生的認知特點。教學中注重學生思維的發展;充分給予時間照顧每一組學生,儘可能地讓他們在有限的時間內都能得到不同的發展。培養他們學科學、用科學的能力。

當然,在學生動手實驗的過程中,不可能讓每個人都單獨完成一次實驗,也正是在組內協同的氛圍中培養了他們的合作意識

六、我的困惑

1.現在大部分學校(包括城區)對科學課的實驗儀器配置落後,生分組實驗造成嚴重影響。

2.科學課對學生的綜合素質要求很高。班級之間或是個體之間存在較大的差異該如何調和?

説課稿 篇6

教學內容:

北京市六年制教材第四冊第五單元第102頁。

教學目的:

1.使學生認識並能區分直線和線段,會量、會畫線段

2.提高學生的實際繪圖能力。

3.結合教學內容,對學生進行學習目的的教育。

教學重點和難點:

區分直線和線段,會量、會畫線段。

教具準備:

投影儀和投影片。

教學過程:

小靈通和小機靈帶我們去漫遊數學王國(投影圖畫),你們願意去嗎?數學王國裏有許多數學知識等着你們來學習。看,今天學什麼?

1.新課

(1)直線的認識:

①兩組線對比:(投影)

左、右兩組線有什麼不同?

左邊的線不是直的,右邊的線是直直的。這四條直直的線是直線,我們先來認識直線。

②直線是怎麼來的?

小靈通和小機靈給你們變一個小魔術:(投影)

(先出示一個亮點)這是一個點,向左、向右延伸成了一條直線,這條直線有多長呢?誰也不知道,因為它可以無限延伸。

③畫直線:

用鉛筆尖沿着直尺邊或三角板的一邊在紙上能畫出直線。

教師畫直線:____________

這條直線有多長,你知道嗎?

(2)線段的認識:

①在直線上點兩個點,這兩個點之間的一段,叫做線段。

(板書:_)

誰來指一指,哪部分是直線,哪部分是線段?線段和直線有什麼關係呢?(線段是直線的一部分。)

下面哪條是直線,哪條是線段?(板書如下)

直線:────────────

線段:_

直線和線段有什麼不同?(直線沒有端點,不能測量出它有多長。線段有兩個端點,能測量出有多長。)

直線和線段有什麼相同的地方?(直線和線段都是直的線)

直線和線段有什麼關係?(線段是直線的一部分)

②判斷:(投影)

指出下圖中哪些是直線,哪些是線段?哪些不是直線,哪些不是線段?

③桌子邊、黑板邊、書的邊都可以看成是線段;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邊都是直線。你舉例説説哪些邊也可以看成線段。

④量線段:

尺子的“0”刻度對準線段的一個端點,把直尺的邊與線段重合,另一個端點對準尺子的哪一個刻度,就知道線段長多少了。

教師示範:_

把書上第103頁的三條線段量一量,註明是多少釐米。

拿一張長方形的紙,折出一條線段,量出有多長。用這張紙,折出一條最長的線段(對角線),量出有多長。

⑤畫線段:

示範:畫一條60釐米長的線段。

_

對準零刻度點一個點,對準60釐米刻度點一個點,沿直尺邊,把兩點之間用線連起來,線段上註明60釐米。

在練習本上按要求畫線段:

畫一條長2釐米的線段;

畫一條比5釐米短2釐米的線段;

畫一條比5釐米長2釐米的線段;

畫一條比2釐米長2釐米的線段。

(3)小結:

小靈通問:今天你們的收穫大嗎?學了什麼?

(板書課題:直線和線段。)直線有端點嗎?線段呢?有幾個端點?

直線能量出有多長嗎?線段呢?

直線和線段有什麼關係?

2.動腦筋:(投影)

小機靈説:我出幾道題考考你們。

①_有幾條線段?怎麼數?

②_有幾條線段?怎麼數?

③_有幾條線段?怎麼數?

3.結束語

小靈通和小機靈十分高興地説:小朋友們,今天你們初步認識了直線和線段,學得很好,數學王國裏有許多的知識等着你們去學呢,歡迎你們再來。

4.板書安排

直線和線段

説課稿 篇7

各位評委老師好,我是語文 號,我今天説課的題目是《孔孟論學習》 (板書:課題、作者),下面我將從教材、教法和學法、教學過程、板書設計四個方面來對本課進行説明。

一、説教材

1.教學內容: 《孔孟論學習》是北師大版教材八年級上冊第四單元中的第 一 篇課文,該單元以讀書妙語 為主題展開,學習本單元,意在讓我們聆聽先哲的教誨,學習大師的讀書之道。本文選自於我國儒家經典著作《論語》和《孟子》,是記錄孔子孟子及其弟子言論的語錄體古籍,,是古代聖人孔子和孟子談論讀書學習的名言。課文中所選的《孔孟論學習》着重敍述了求知態度、學習方法或者勸勉後人要勤奮、刻苦地學習。其豐富的語言精華和深刻的思想精髓,對於心理髮展正處於萌芽狀態的國中生,具有十分重要的教育意義。

2、説教學目標: 根據新課程標準中所提出的三個維度,結合八年級學生實際以及單元教學要求和本課特點,我將本課的教學目標確定為如下三項:

1)、知識與能力:瞭解作者、作品資料;疏通文意,理解重點詞句意思;

2)、過程與方法:能準確流暢地朗讀課文,理解運用課文中關於學習的名言警句;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感受孔子、孟子的光輝人格魅力,聯繫自身學習經歷,體會課文內容豐富內涵,端正學習態度,改進學習方法。

3.教學重、難點:本文個別語句晦澀,詞語活用現象較多,因而疏通文意、深層理解文章內藴是本課的重點;由於年代久遠,引領學生在活動中內化,並能學以致用是本文教學的難點。

二、説教法、學法

教法:新課標指出,閲讀教學過程是學生精心讀書,獲得個性體驗和獨特感受的過程,是教師引導學生不斷實現自我構建,學會閲讀,促進表達的過程。美國教育家杜威也説過,教育不是一種告知和被告知的事情,而是一個學生主動性建設的過程。本課我採用的教學方法有:誦讀教學法、課前資料交流、開放式討論、提問法等。同時將運用多媒體教學法作為輔助教學法。

學法: 新課標提出“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對於八年級學生來説,學法的指導和習慣的培養尤為重要,這是他們走向主體性學習的最根本的途徑。在本課教學中貫穿自學探究,引導學生自學、教會學生學習是我們的目的,只有這樣才能真正提高學生學習語文的能力。為此我設計的學習活動有:1、多形式朗讀課文法,培養語感,激發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2、藉助工具書和註釋,與學習夥伴合作疏通文意,提高閲讀文言文的能力;3、利用討論、探究的方法,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説教學過程

為了完成教學目標,解決教學重點,突破教學難點,課堂教學我準備按以下七個環節展開。

(環節一)、創設情境、導入課文

德國教育家第斯多惠説過:“教育的藝術不在於傳授本領,而在於激勵喚醒鼓舞。”而別具匠心、引人入勝的導語,也正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關鍵環節。伴隨着一曲《高山流水》,課件展示一組孔廟、孟子像等圖片,教師緩緩導入: “温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這是孔子的經典語句。“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這是孟子的經典語句,今天我們將再一次來聆聽先哲的教誨,學習大師的讀書之道,讓我們一起走進《孔孟論學習》。(隨之板書課題) 。 這一環節的設計旨在營造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的導入語可以拉近學生與文本的距離,自然引出本課內容。

(環節二)、走進作者,瞭解寫作背景

請學生交流課前收集到的有關孔子、孟子的資料;教師視學生交流的內容作補充(用多媒體展示孔子、孟子生平以及寫作的背景)。我設計這一環節,為下面深入文本,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作了鋪墊。

(環節三)、初讀課文、初步理解

教師範讀掃清文字障礙,請學生自讀、齊讀、賽讀,教師組織學生聽讀、評議,指導讀準字音,讀出節奏,停頓正確。教師最後強調重點字詞句的識記。 古人云:“三分詩七分讀”。文言文教學應重視積累、感悟和薰陶。要達到這一目的,最有效的手段是誦讀。我設計多種形式誦讀文章這一環節旨在讓學生在誦讀的過程中感悟,初步把握文章的語氣語感,為進一步理解課文奠定良好的基礎。

(環節四)細讀課文、疏通文意

1)、以四人小組為單位進行交流,交流的方式是:藉助註釋和工具書每人翻譯一則,將翻譯過程中不能解決的字、詞或句記錄在本子上,準備在全班交流中提出來。

2) 學生提出疑問,由學生幫助解決,教師點撥,同時引導學生劃出本課的重點字、句;框出通假字,找出常見的一詞多義和詞類活用,教師進行歸類課件展示。板書:古今異義詞、一詞多義、詞類活用

新課標要求學生 “閲讀淺易文言文,能借助註釋和工具書理解基本內容”,我設計這兩個環節,主要的目的是讓學生能在老師的指導下,掃清字詞障礙,進一步理解課文內容。並積累和掌握一些文言文中常見的一詞多義、古今異義和通假現象,培養學生依據文脈推斷詞義的能力。

(環節五)、品味文章,拓展延伸。

讓學生講一個自己學習成長過程中的小故事,説明端正學習態度和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的重要性。讓學生自由發言。《新課程標準》指出:“閲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 對話過程”。在本課的教學中,不僅要了解文本,更多的是通過文本喚起自己對成長的回憶,並與老師和同學交流,在交流之中又生成新的認識,新的思考。走進文本,又能走出文本。可以感受讀書做事正、反兩面的例子。同時也為下節課的學習做好了鋪墊。這正是此環節設置的意義所在。

(環節六)、課堂總結

這堂課你學到了哪些知識?你受到什麼啟發?教師引導學生大膽説出自己的想法、感受,最後教師做總結髮言。 新課標要求學生“欣賞文學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初步領悟作品的內涵,從中獲得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有益啟示”。我設計這一環節一方面為了讓學生回顧本節課學習的要點,另一方面能夠培養學生對文章內涵的拓展延伸。

(七)、佈置作業 (二選一) 多媒體出示習題:

1、背誦並默寫全文 2、重新翻譯全文,並就其中你感觸最深的一則談談自己的體會。 作業的設置,一方面可以讓學生鞏固已學的知識,另一方面也為培養學生的實踐運用能力作了訓練。這一環節因為時間關係只能放在課後了,但它的意義遠不是一道練習題那麼簡單,根據新課程標準要求,要注重學生的語言的積累和實際運用知識的能力的培養,我設計的這道作業題,目的就在於此。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