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國小一年級數學説課稿7篇

來源:文書谷 2.68W

作為一位不辭辛勞的人民教師,總不可避免地需要編寫説課稿,説課稿有助於教學取得成功、提高教學質量。我們該怎麼去寫説課稿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國小一年級數學説課稿7篇,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有關國小一年級數學説課稿7篇

國小一年級數學説課稿 篇1

一、 説教材分析

1、 教學內容:義務教育課程實驗教科書數學一年級上冊第五單元“位置與順序”第二課時:上下。

2、 教材簡析

在新課程標準中,有明確指出各個學段發展學生空間觀念的具體目標。本單元是通過在具體的活動中,讓學生體驗前後、上下、左右的位置與順序,從而初步培養學生的空間觀念,屬於培養學生空間觀念的第一學段。本節內容“上下”是學生學完“前後”的位置與順序學習的,繼續培養學生按一定的順序觀察、描述事物的好習慣,學會用上下正確描述物體的位置關係,進而初步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為以後的發展打下紮實的基礎。

3、 教學目標、重點、難點

《標準》中對數學課程的總體目標具體化為四個方面:知識與技能、數學思考、解決問題、情感與態度。根據以上四點,結合本節課的實際,我制定以下的教學目標。

(1)、在具體的活動中,讓學生體驗上下的位置與順序,體驗上、下位置關係的相對性,並能用自己的語言表達。(知識技能目標)

(2)、初步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培養學生簡單的空間推理能力。(能力培養目標)

(3)初步培養學生按一定順序進行觀察的習慣。(素質培養目標)

(4)在活動中引導學生進行比較、推理等思考活動,讓學生感覺到數學就在身邊,學習數學是有趣的,以獲得良好的情感體驗。(情感態度目標)

教學重點:學會確定物體上、下的位置與順序。

教學難點:體會上下位置關係的相對性。

二、 説教法與學法設計

本節課要讓學生在具體活動的過程中獲得相關體驗,不能把它作為單純的知識點來講授,而要在已有經驗的基礎上讓學生獲得體驗和理解。結合一年級學生活潑好動、求知慾強和本節課學習素材的特點,實現轉變教學方式和學生的學習方式,體現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教學原則,我設計了以下的教法和學法,既重視選擇靈活的教法,又注重對學生學法的指導。

1、 創設情境,直觀形象法。創設小動物去大樹爺爺家做客這一情境,引導學生觀察主題畫,讓學生能直觀地明確三種動物的位置關係,體驗到上下的位置關係,並創設三種動物變換位置關係的情境理解上下位置關係的相對性。

2、 觀察討論,互動合作法。

新課標特別提倡自主、探究、合作、實踐的學習方式,要求引導學生主動參與,親身實踐,獨立思考,合作探究。堂上引導學生觀察討論,説説教室的物品的位置關係,緊扣學生的生活經驗開展教學,引導學生通過互動合作給動物分房子等活動,進一步理解上下的位置關係,培養學生應用知識的能力,增強合作意識。

3、 動手操作,積極活動法。通過老師下口令,學生擺物品、整理書架、給動物分房子等活動,讓學生動手、動口、動腦等多種感官去加深理解“上下”的位置關係,及理解其位置的相對性,初步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培養學生的應用意識。

教具準備:主題畫 投影儀 小書架

學具準備:剪刀 膠水

三、 説教學過程

第一環節:創設情境,激趣引疑。

為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我創設了這一情境導入新課:今天,天氣晴朗,森林裏特別熱鬧,原來大樹爺爺今天請客.小兔和小鳥一大早就到了.(出示主題畫,先出示小兔和小鳥)讓學生觀察直觀到小鳥和小兔的位置不一樣,我順勢引出課題:“上下”。通過設疑引出課題,能讓學生有發現問題的機會。

第二環節:觀察思考,探究新知。

1、 觀察思考。先引導學生觀察主題畫,仔細觀察小鳥和小兔的位置,讓學生自由説説小鳥在小兔的哪個位置上,小兔在小鳥的哪個位置上,讓學生初步理解上下的位置關係。

2、 理解上下位置的相對性。

引入松鼠,思考:松鼠站在哪?讓學生體驗由於參照物不同,上、下位置關係是相對的。我注意使用淺顯生動的語言向學生説明小動物位置關係的相對性,再讓學生描述松鼠的正確位置,從而體會上下位置的相對性。

(由於理解上下的位置關係與相對性是本節課的重點和難點。這時教師要發揮引導作用,有必要作出適當的説明,對學生理解新知很有幫助。)

3、換換位置,加深理解上下的相對性。

讓學生動手換一換小鳥和松鼠的位置,要求學生互相説説三種動物各自的位置關係。(學生能在變化中進一步體驗上、下位置關係的相對性,學會舉一反三,培養他們思維的靈活性。)

4、 指導看書,書寫。

指導學生根據判斷的三種動物的相對位置,填寫好書本的內容,注意上下的書寫,培養學生正確書寫的習慣。

第三環節:應用新知,解決問題。

這一環節,我設計了一系列的活動,讓學生學會應用新知去解決問題。

1、聯繫身邊的例子説一説。

觀察教室,討論哪些物體的位置關係可以用“上下”來描述。學生自由觀察,自由發表意見。(設計意圖:聯繫學生身邊的例子來應用新知,使學生感受到數學就在身邊,學習數學是有趣的,以獲得良好的情感體驗。)

2、 聽口令,擺物品。要求每人準備好數學書,練習本,文具盒和鉛筆等學習用品。老師下口令,學生擺物品,可以設計以下口令:數學書放在桌面上,文具盒放在數學書的上面,練習本放在數學書的下面等等。(因地制宜地組織教學,可以幫助學生更深刻地理解知識。)

3、整理書架。每個小組一個小書架,一些書和其他學習用品。要求:小組內互相商量如何擺放這些物品,然後動手一起擺一擺,在擺的過程中説出物品的上下位置關係。以小組合作的形式開展活動,培養學生實踐的能力和合作交流意識。

4、參觀小明的房間。(課本練一練第1題)

先引導學生説一説看到了什麼?組織學生討論交流,再根據自己觀察到的,把各種物品的上下關係補充完整,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藉助這一情境,要求學生回去整理自己的房間,養成物品擺放整齊的良好行為習慣。

(以上活動是根據課程標準中指出數學教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之上設計的。)

5、鞏固練習,內化新知。

(1) 課本第59頁練一練第2題。注意引導學生讀題,理解題意,在寫數過程中,讓學生説説哪個數在上,哪個數在下。

(2) 課本第59 頁練一練第3題:説一説。

利用圖畫組織學生討論,引導學生互相交流自己的想法。這是一道有一定開放性的題目,有多種的説法和答案,如船在橋的下面,人在橋的上面,橋在船的上面等。主要是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和應用知識的能力,進一步發展空間觀念。

第四環節:動手操作,合作交流。(完成第59頁練一練第4題)。

1、活動要求:先引導學生弄懂題意,然後指導學生剪下附頁中的動物頭像,按照自己的意願給小動物安排房子。

2、活動形式:學生可以在小組中合作完成,分完後,與小組同學交流是如何安排的,説一説它們的上下位置關係與順序。這樣做培養學生動手操作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增強交流合作的意識。

第五環節:拓展思維,強化新知。(第59頁練一練第5題)

這是一道有一定難度的題目,不做統一的要求。目的是培養學生簡單的空間推理能力。對不同水平的學生可以提出不同的要求。在反饋的過程中,適當引導學生有條理説出自己的推理過程。

第六環節:總結深化,自我評價。

結合新課標裏提出新的評價體系,我在這一個環節設計了一張表格,讓學生對自己這節課的表現做個評價,每人一張評價表,在認為自己做得好的那格畫上一個笑臉。

對學習數學有興趣

積極參與小組的討論交流

能積極大膽地發表自己的意見

樂意傾聽其他小朋友的意見

通過以上六個環節的教學,我認為能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學生樂意學習,主動參與數學活動,學生的空間觀念得到初步培養,能達到預期的目標。

國小一年級數學説課稿 篇2

教材分析:學生在一年級上冊中已經學習了《10以內的加減法》以及《20以內的進位加法》。本單元要學習《20以內的退位減》。後續還要學習《100以內的加減法》、《萬以內數的加減法》。十幾減九是二十以內退位減法教學的第一課時,它是在學生掌握了10以內的加減法、20以內的進位加法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它是學習退位減法的起始課,是學習十幾減幾的基礎,既是為學生學習退位減法鋪路,又為四則運算奠定了基礎。因此,必須切實學好這部分內容。教材用賣氣球、賣風車、猜字謎、套圈遊戲等多個畫面創設問題情景,為後面的學習做好情感上和思維上的準備。但這個情境離學生的生活比較遠,為了能激發學生的興趣,我們創設了元旦遊藝活動的大情境來貫穿整節課的始終。

學生情況:在一年級上冊的學習中,學生已經學習了10以內的加減法以及20以內的進位加法,對於相當一部分學生來説,他們在生活中已經有了計算十幾減九的知識經驗,這部分內容,對於他們來説不是新知識,而是舊知識。但是一年級國小生年齡小,以具體形象思維為特點,而且有意注意時間短、愛説、愛動。因此,在教學中,要關注學生之間的差異,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採取有效的方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他們在具體的情境中,通過觀察、操作、交流等多種形式,掌握新知識。

我的思考是:怎樣讓學生在愉悦的情境中親歷知識的形成過程?《新課程標準》指出,數學課程不僅要考慮數學自身的特點,更應該遵循學生學習數學的心理規律,強調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數學教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之上。因此將計算教學融入到學生感興趣的現實生活情境中,學生在愉悦的情境中主動學習。讓學生在動手操作、交流算法中親歷知識的形成過程。

基於以上的思考,我制定瞭如下的教學目標:

1.通過創設生活中的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體會數學就在身邊。

2.通過動手操作、交流算法,使學生經歷十幾減9的過程,知道想加算減、破十法、連減等多種計算方法,理解算理,掌握算法。能正確計算。

3.在學習過程中,培養學生簡單的推理能力、表達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教學重點:掌握十幾減九的計算方法,正確、熟練的進行計算。

教學難點:經歷十幾減九的過程,感受算法多樣化,理解算理。

我的教學過程分為四個大環節,其中第二環節是本節課的重點環節,我又設計了五個小層次:下面我就具體説一説我的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複習導入(3分鐘)我以元旦快到了,班裏要舉行遊藝活動這樣的情境進入練習。

【設計意圖:在帶着學生走向新知之前,再現與新知有關的原認知,複習前面所學的20以內的進位加,數的分解和組成及10減幾等知識,為今天學習新課做好鋪墊。】

接着我以元旦遊藝活動,班裏要用氣球佈置教室來引入新課。

【設計意圖:以學生感興趣的'身邊問題吸引他們的注意力,激發興趣,並巧妙引出新課。】

接下來進入第二個大環節 自主參與,探究新知 這裏 分為5步來完成的。

(一)提取信息,提出問題 我是這樣處理的。

(二)動手操作,探究算法

1.動手操作,同桌交流

(1)師:你們都知道13-9=4,它是怎麼算出來的?請同學們自己先想一想,再動手用小棒擺一擺,驗證一下。然後跟你的同桌説一説你的方法。

(2)在學生操作交流中教師巡視。

2.全班彙報,交流算法

(1) 師:誰來説一説你是用什麼方法算的,你是怎麼想的?

預設:①學生1:我是這樣想的:1、2、39,拿走9個,1、2、3、4,剩下4個氣球。

師評價提升:哦,你是用數一數的方法來算的。

②學生2:我是這樣想的,從9接着往下數10、11、12、13,一共數了4個數,所以13-9=4.

③學生3:我不擺學具,想9加幾得12?9+4得13,所以13-9=4。

a.學生3彙報後,教師板書這種算的過程:

想:9+(4)=13,

算:13-9=4

b.總結算法並板書:想加算減。

④學生4:我是通過擺學具,先從10根小棒裏拿掉9根,剩下的1根和另外3根合起來是4根,所以13-9=4。

a.學生4彙報並用小棒演示,

b.問:誰和他的方法一樣,你再來説一説。

c.師:哦,我聽明白了,他們剛才説的就是這樣的意思。(課件演示)

d.指名再讓學生把這種算法完整地説一遍。教師板書思維過程:13-9=4

評價:你説得即清楚又明白,能給這種方法起個名字嗎?(拆10法,補10法)

e.總結算法並板書:破十法。

⑤學生5彙報:13-3=10,10-6=4。

評價:你是從13裏面先減去3,再減去6這種連減的方法來算的。

(2)總結:同學們想出了這麼多的方法,可真聰明。現在咱們就用你自己喜歡的方法來算一算,看誰算得又快又對。

【設計意圖:通過交流彙報鼓勵算法多樣化,尊重學生的獨立思考,允許學生自主選擇適合自己的方法,滿足不同學生的不同需求。】

(三)通過練習,鞏固方法

1.出示風車圖,看圖説圖意,列式説方法。

2.接下來我們來看一看同學們都在參加哪些遊藝活動?(出示主題圖)

請同學們仔細觀察畫面,選擇自己喜歡的一個遊藝活動,發現信息,提出十幾減9的數學問題,並獨立解決。

3.彙報交流:你發現了哪些信息?提出了什麼問題?和大家説一説。

預設:

生1:我選擇的是套圈活動,小朋友投了14個圈,套中9個,有幾個沒套中?

列式是:14-9=5,

師:説一説你是怎麼算的?

生2:有16個風車,9個小朋友來領獎品,每人一個,還剩幾個?

列式是:16-9=7,

生3:有15個字謎,9個小朋友,每人猜一個,還剩幾個?

列式是:15-9=6 ,

3.小結:你們用自己喜歡的方法快速地解決了這些問題,你們想不想自己出幾道十幾減9的題考考你的同桌呢?

【設計意圖:迴歸主題圖,感受數學的作用,體驗學習的樂趣,為後面的學習做好情感上和思維上的準備。】

(四)練習體會,優化方法

1.自由出題,搶着説答案,説方法:學生出十幾減九的題目。

2.教師有目的的板書(按從小到大排列的順序)

3.優化算法:剛才這些同學算得這麼快,他們用的都是什麼方法呀?

預設:生:他們用了想加算減,破十法。

師:用這兩種方法算題可真快呀!

【設計意圖:數學課程標準提倡算法多樣化,鼓勵學生進行個性化的學習。但是學習還有社會性的一面,要從與別人的交流中吸取好的營養,不斷完善自己的想法。教師要引導學生在自覺比較、批判中建立起自己的計算方法即優化算法。】

(五)觀察題目,發現規律。

仔細觀察這些算式,你發現這些數字有什麼特點?

預設:生1:我發現它們的被減數都是從小到大排列的。

生2:我發現它們的得數都是按從小到大排列的。

生3:我發現它們都是十幾減9。(教師板書課題)

學生能發現規律就説,不能發現教師可以根據情況適當點撥規律:十幾減九的得數比被減數的個位數多1。

4.課件演示,理解規律。幫助學生進一步理解得數中多的1,是從10裏減去9個,剩下的一個1。

【設計意圖:談收穫,讓學生體驗學習成功後的喜悦,在學生對本節課的知識有一個全面瞭解的同時,知道十幾減九還有更巧妙的方法,培養了學生對知識的初步概括能力和學生思維的靈活性。】

二、運用方法,鞏固練習

1.完成教材12頁2題。獨立做訂正。

2.遊藝活動:送小鳥回家,算對了你會得到獎品。

【設計意圖:對十幾減九的方法進行鞏固,同時,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

3.按得數,排大小【設計意圖:培養學生多角度思考問題】

4. 聯繫生活實際用學過的知識解決問題。

【設計意圖:練習是為了更好地鞏固學生學到的知識,進一步使學生掌握十幾減九的計算方法。能正確的口算十幾減九的題。培養學生靈活的解題能力。】

三、課堂總結 完善新知

引導學生從知識、方法方面進行總結。

四、回顧本節課的設計,我突出了以下幾點:

1.情境貫穿始終,激發學習興趣。

課程標準中指出學生的數學學習內容應當是現實的、有意義的、富有挑戰性的,這些內容要有利於學生主動地進行觀察、實驗、猜測、驗證、推理與交流等數學活動。因此我將計算教學融入到學生感興趣的現實生活情境中,學生在愉悦的情境中主動學習。

2.自主參與探究,親歷知識形成。

通過遊藝活動,鍛鍊學生思維,根據學生的個體差異,讓不同的學生體驗到成功的愉悦,使不同層次的學生在學習活動中思維得到不同的發展,尊重學生主體。

3.運用課件演示,理解規律內涵

學生在學習了十幾減9之後,讓學生進一步理解算理,總結規律。通過形象直觀的課件演示,讓學生明確十幾減九的得數比被減數的個位數多1的道理。

國小一年級數學説課稿 篇3

我的説課稿內容是“九加幾”,這個內容選自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教科書·數學(一年級上冊)》。

一、説教材

九加幾這個內容是學生掌握了11~20各數的認識及10加幾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也是進一步學習其他進位加法的基礎。根據《課程標準》的基本理念和學生已有的基礎和學習經驗,我把本節課的目標定為:

1、認識目標:

通過對問題情境的探索,使學生初步理解“湊十法”和“九加幾”進位加法的思維過程並能正確計算。

2、能力目標

初步培養學生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創新意識。

3、情感目標

通過合作交流和動手操作等活動,培養學生的探究意識和合作學習意識。

教學重點:滲透轉化思想,應用“湊十法”正確計算九加幾的進位加法。

教學難點:“湊十法”的思考過程。

二、説教法、學法

為了完成上述教學目標,根據教材特點和學生的認知規律,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我以直觀教具為主要教學手段,採用小組合作的方式,讓學生在動手操作等實踐活動中完成教學,併力求體現以下幾點:

1、創設富有情趣的活動情境,以激發學生學習的濃厚興趣與動機。

一年級的學生由於年齡小,注意力不集中,學習容易疲勞,因此,我以運動會為切入點,將數學知識融於他們感興趣的活動之中,這樣,不僅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使學生很自然地感受到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繫。

2、計算教學體現算法多樣化,允許學生採用自己認為合適的方法進行計算。

教學中,我不打算強調各種計算方法的優與劣,也不刻意去提示學生用哪種方法簡便,而是讓學生用自己最喜歡的方法。因為學生的認知水平有一個漸進的過程。

3、充分利用教學資源,初步培養學生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為了更好地突出學生的主題地位,在教學中我儘量給學生提供動手操作、自主研究、合作交流的機會,讓學生在開放性的討論中架起從已知到未知的橋樑,去獲取新的知識,讓學生在提出問題,解決問題和探索方法的過程中,發現新舊知識的聯繫,發現不同於常規的思維方法和途徑。

三、教學過程

(一) 創設情境,設疑激趣

我首先以運動會為切入點,用生動的語言激發學生的興趣。

師:同學們,你們喜歡體育運動嗎?

生:喜歡。

師:大家都喜歡做運動,育才國小的同學們也很喜歡體育運動。他們學校舉行一次全校運動會。好的,我們一起去看看他們運動時熱鬧的畫面。(出示主題圖)從圖中你看到了什麼?(讓學生看圖同桌互相説説)運動會上,學校給運動員們準備一些飲料,已經喝了一些,現在還有多少盒?

這樣直接引出問題,並引導學生觀察為運動員準備的盒裝飲料,激起學生幫組別人解決問題的意識。

(二) 自主參與,探索新知

這是獲取新知的過程,教學中我將以學生自主探索為主,這個環節我將分為三個步驟:

1、談論交流,得出方法

在這一部分內容裏,我注意利用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組織學生談論“還有多少盒”的問題,讓學生通過互相交流説出自己解決問題的方法,並讓學生議一議每種方法。在學生評議的基礎上,給予學生表揚和鼓勵,根據學生的發言,紙張逐一示出各種解決方法:

a、 依次一個一個得數1、2、3、4、······12、13;

b、 先數箱子裏的9盒,然後再接着10、11、12、13;

c、 先拿一盒放進箱子裏,湊成十,“10+3=13”

師:你們説的幾種方法都很好,這三種方法你最喜歡那一種?(讓學生自己選擇方法)

提問:要算剩下的飲料一共有多少盒?怎樣列式?

板書: 9 + 4

師:怎樣計算這個算式呢?現在請大家拿出小棒,自己動手擺一擺。(教師巡視學生動手操作後)

提問:盒子有9盒再加上幾盒就湊成十盒?(再加一盒)

這一盒從哪裏來?(從盒子外邊的四盒中取出一盒)外邊的四盒飲料拿走一盒後,還剩下多少盒?(還剩下三盒)十盒與剩下的三盒合起來是多少盒?(13盒)所以9+4=?(等於13)

2、提出問題,解決問題

為了更好地讓學生參與到學習活動中來,我利用主題圖讓小組成員互相提出加法計算的問題,看誰提的多,並給予表揚。運用孩子們提出的問題,巧妙自然地將“九加幾”的問題搬到黑板上,例如:

踢毽組合跳繩組一共有多少人?

9 + 3

踢毽組和跳遠組一共有多少人?

9 + 7

在整個過程中,學生自主尋找要解決的問題,並探求解決問題的途徑,教師只起引導作用。接着,教師引導學生觀察以上三個式子的特點,從而引出課題的“九加幾”

3、歸納算理,鞏固記憶。

兒童的思維離不開動作,操作時智力的源泉,在引導學生歸納“湊十法”算法時,我先讓學生動手操作,用擺小棒的方法計算9+3,左邊擺9根,右邊擺3根;讓學生自己想辦法移動小棒,根據學生的思路填寫思維圖。學生可能出現兩種情況:

a、 從3根裏拿出1根和9根湊成10根,10再加2等於12。

b、 從9根裏拿出7根和3根湊成10根,10再加2等於12。

通過學生動手操作擺圓片,計算9+7,學生也可能出現兩種思路:

1、從7根裏拿出1根和9根湊成10根,10再加6等於16。

2、從9根裏拿出3根和7根湊成10根,10再加6等於16。

這裏我沒有強調“看大數,分小數”,而是讓學生自由地選擇“分小數”或“分大樹”,只要能湊成十都是可以的'。

(三) 鞏固知識,解決問題

這一環節是鞏固本節課所學知識,靈活應用這些知識解決問題。

1、練習課本P—98做一做的1、2兩題。練習時通過圖片,展示色彩鮮豔的菠蘿、蘋果、雞蛋圖,培養學生看圖列加法算式的能力,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引導學生看圖列加法算式的能力,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引導學生把所學的數學知識應用到生活中去,解決身邊的數學問題。使學生了解數學在現實生活中的作用。

2、尋寶藏。尋寶藏要經過很多障礙,這些障礙物就是“九加幾的算式,能解決這些算式的同學就能找到寶藏。

3、搶桃子,我把“九加幾的算式寫在這些桃子上,讓學生搶答,看誰最先搶到桃子。

練習的目的是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從而鞏固新知。

(四) 拓展練習,尋找規律

一年級學生注意力不持久,在突破重點難點之後,我運用直觀教學,展示一個砌房子的遊戲,將九加幾的算式有規律的排列,先讓學生髮現每個算式的第一個加數都是9,再讓學生計算結果。既調節了學生的注意力,有鞏固了九加幾的知識。讓學生算出九加幾的算式後,再觀察得數特點,發現規律,找尋又快有對的計算竅門。

9 + 1 = 10

9 + 2 = 11

9 + 3 = 12

9 + 4 = 13

9 + 5 = 14

9 + 6 = 15

9 + 7 =16

9 + 8 = 17

9 + 9 = 18

學生根據已有的知識經驗可以發現個位上的數都比第二個加數少1,那我繼續追問,這個1到哪去了?學生很自然地想到1和9湊成10了,從而對“湊十法”進一步加深了印象。

(五) 全課小結,完善新知

我先讓學生説説這節課裏學到了什麼?解答這些題你最喜歡用哪種方法?在評價時,我採用目標多元化、方法多樣化的評價方式來表揚和鼓勵學生,讓學生看到自己的方法得到老師的認可,學習的興趣會更好高,真正感到自己是學習的主人。

(六) 課堂作業

課本上P—98做一做的第三題。

國小一年級數學説課稿 篇4

一、説教材

1、教學內容

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國小數學一年級下冊第八單元《找規律》第一課時。

2、教材分析

《找規律》是《數學課程標準》中“數與代數”領域內容的一部分,它有着廣闊的生活背景,也藴含着深刻的數學思想。本課時是《找規律》知識體系中的起始內容,即讓學生探索,發現最簡單的圖形變化規律。教材注意聯繫學生的生活實際,創設了學生所熟悉的“六一”兒童節的生活情境,使學生體會到現實生活中有規律的排列包含着數學問題,感受到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繫,以及數學在生活中的無處不在。同時還注意讓學生通過觀察,思考,探究,操作等實踐活動去發現規律,創造規律。

3、教學目標

國小一年級的學生年齡小,活潑愛動,好奇心強,因此可以設計一系列的觀察、操作等活動,初步認識簡單的排列規律。基於此,我把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定為以下幾點:

(1)知識目標:學生能夠通過物品的有序排列,初步認識簡單的排列規律,會根據規律知道下一個物體。

(2)過程與方法:通過觀察主題圖,認識規律同時掌握尋找規律的方法;通過塗色與擺學具等活動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激發創新意識。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創設情境,學生能夠感知數學與生活的緊密聯繫,感受數學的美。

4、教學重點、難點

本着課程標準,在吃透教材基礎上,我結合農遠資源確立瞭如下的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通過圖形或物體的有序排列,初步認識簡單的排列規律,並知道下一個圖形或物體。

教學難點:培養學生的邏輯推理能力和創新意識。

二、説學情分析

經過上個學期的學習,我班孩子們基本上都養成了良好的學習習慣,具備了一定的知識基礎。他們不僅活潑,好動,而且形成了我班孩子所特有的風格——動手能力強,思維活躍,敏捷。

他們在生活中,學習中已經多多少少接觸到了一些規律性的現象和規律性的習題,只是沒有把它作為專項知識進行學習和研究,也就是説《找規律》內容是我班孩子初次正式接觸,怎樣引導學生從數學的角度探索規律,領悟規律的內涵,將是我本節課的教學難點。

三、説教法、學法

在教學方法上,我採用遊戲、直觀演示、動手操作、引導探究等教學方法,從扶到放,讓學生在遊戲、嘗試、探索、練習、實踐操作過程中悟出找規律和創造規律的方法。在教學手段上,運用農村中國小現代遠程教育資源,圖文結合增強了教學的效果。

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也是本節課中學生學習找規律、創造規律的主要方法。

四、説教學過程

為了落實本節課的教學內容,我設計了以下五大教學環節:

(一)遊戲引入,感知規律

以“動作接龍”的遊戲引入新課。

【設計意圖:上課開始,以學生喜愛的遊戲形式引入,營造了和諧的學習氛圍,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學生們主動參與到遊戲中來,在活動中,初步感知到規律的存在,增強了學生探究規律的慾望。】

(二)合作探究,尋找規律

1、看圖找規律

創設情境:“六一”到了,學校組織聯歡會,這是同學們佈置的會場,一起來看看吧。

然後課件出示教材主題圖,引導學生認真觀察,組織學生合作探究:圖中哪些事物的排列是有規律的?

【設計意圖:藉助農遠資源我利用主題圖,創設了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六一”聯歡會。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出發,將數學知識與他們的生活緊密聯繫起來,引導學生進行觀察,思考,探究,在農遠資源的輔助下,更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和探究的慾望,讓學生初步感知到規律在生活中的應用,從而感受到數學來源於生活,也應用於生活。】

學生找到圖中有規律的事物之後,再去完成例1,輕而易舉。(課件出示例1)

最後師生共同小結:這些圖形、物體和小朋友都是兩個為一組,重複出現。

【設計意圖:讓學生通過自己的觀察等活動去發現規律,根據自己的審美觀點去找規律,體現了一定的開放性。讓學生親身感知、體驗事物的排列規律,逐步發展其動手、觀察及推理能力,初步感知規律的美,並掀起了探究規律的高潮。】

2、擺圖找規律

這個環節,我主要引導學生小組合作,自主探究,讓學生通過擺一擺的活動來探索規律,創造規律。

【設計意圖:此環節,是為學習例2做準備的,我並沒有先出示例2,而是直接將問題拋給學生,讓學生藉助給定的圖形按照一定的規律擺一擺,並説説是按什麼規律擺的,學生們大膽的發表了自己的意見並進行相互間交流,創造性的擺出多種方法,在操作和嘗試中體驗到成功的喜悦,獲得了學習的樂趣,培養了學生的創造力和審美能力。】

操作後,請學生説説自己組是怎麼擺的,按照什麼規律,緊接着完成例2學習,水到渠成。(課件出示例2)

3、塗色找規律

請學生合作探究:根據從中發現的規律繼續塗下去,看哪個小組塗得又快,又準,又好?塗完後,派小組代表彙報自己組是按照什麼規律塗色的。(課件出示例3)

【設計意圖:我從學生的愛好—畫畫入手,為學生

創設了他們喜愛的'塗色比賽情境,學生參與的熱情高漲,在活動中又一次感知到規律在生活中的應用。】

4、師生互動找規律

這個環節我利用掌聲來找規律。

【設計意圖:利用掌聲來找規律,讓學生親身感知、體驗事物的排列規律,使數學更貼近學生的生活,從而激發學生尋找身邊規律的慾望,為後面生活中找規律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三)聯繫生活,創造規律

1、生活中找規律

【設計意圖:讓學生聯繫生活,找出身邊的規律,使學生感受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增強學習數學的興趣。】

2、創造規律

讓學生自己當一回小小設計師,創造出美麗的圖案。鼓勵學生大膽想象,用自己的方式創造出新的規律。

【設計意圖:讓學生通過思考,探究的方式,用塗色活動來應用數學知識。讓學生在大膽創作中加深了對規律知識的理解和應用,學生的應用創新能力得到充分的展現。】

3、欣賞作品

將學生有特色的作品展示給大家,讓學生們邊欣賞邊評價,並説説作品是按照什麼規律創作的?

【設計意圖:讓學生相互間欣賞作品,開闊了視野。在欣賞和評價活動中,學生學會了取長補短,進一步感受到數學的美以及在生活中的廣泛應用,培養了學生的應用創新意識。】

(四)嘗試練習,應用規律

學習知識是為了更好的應用,為了鞏固新知,加深對規律的理解,此環節,我設計了三種類型的練習題。(課件出示)

【設計意圖:針對一年級學生的心理和年齡特點,習題的設計要考慮到富有情趣,富有挑戰性,此環節,我設計了不同梯度的練習題,循序漸進,在趣味性和挑戰性的驅使下,學生們積極思考,參與創作,增強了應有創新意識。】

(五)課堂小結,欣賞和暢談規律

1、欣賞有規律的圖片。(播放課件)

只要我們留心地觀察生活,就會發現生活中處處有規律,比如斑馬身上有規律的條紋,可以幫助他們更好的保護自己;馬路上的斑馬線,提醒我們過馬路的時候注意安全;還有春天生機勃勃,夏日晴空萬里,秋天果實累累,冬天大雪紛飛,冬去春來,夏去秋來,四季有規律的變換等等。

【設計意圖:這一環節中,有了農遠資源庫提供的課件的展示,使學生感受規律美,學會欣賞規律美,滲透數學來源於生活,用於生活的思想。】

2、課堂小結

首先請學生談談,這節課找到了什麼規律?是怎麼找到規律的?一起歸納總結這節課所學的內容。

然後教師總結:在我們的生活中,有許多有規律的事物在美化我們的生活,我們要用自己的智慧去發現它,運用它,將來把我們的生活打扮的更加美麗,精彩。希望同學們能夠做一個善於發現美,創造美的孩子!

(五)説板書設計

本節課的板書為了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突出學習重點,解決知識難點,整個黑板主要用於展示學生塗畫規律和動手創造規律的作品。這樣安排既便於學生觀察,又有利於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板書設計

找規律

例1例3

紅黃一組,重複出現。綠黃一組,重複出現。

綠紫一組,重複出現。藍黃紅一組,重複出現。

紫紅一組,重複出現。

女男一組,重複出現。

例2

正方體、圓柱體一組,重複出現。

三角形、圓形、正方形一組,重複出現。

國小一年級數學説課稿 篇5

一、説教材

(一)、教學內容:

一年級數學上冊第84-85頁的內容及相應的習題。

(二)、教材所處地位及作用

“11-20各數的認識”這部分教材是在學生掌握10以內數的基礎上,通過操作實踐,觀察思考、合作交流等學習方式幫助學生學習新知識,並且為學習20以內的加、減法做好準備。本課分成三個層次進行教學:第一,是先創設一幅教師帶學生過馬路的情境圖,讓學生觀察、數一數,圖中有些什麼?有多少?並且通過這個情境圖向學生進行遵守交通規則和注意安全的教育。第二,是讓學生通過觀察思考、動手操作、數一數及合作交流的學習方式去學習“11-20各數”的認識、組成、數的順序及大小。第三,通過創設一系列的遊戲情境,讓學生鞏固本節課的新知識。

(三)、教學重、難點

教學目標:

1、認識11-20各數,能正確數數、讀數,知道這些是由1個十和幾個一組成,並掌握20以內的順序、會比較數的大小。

2、在日常生活中發現11-20各數。

3、能積極主動探索、動手操作並參與數學學習活動,培養學生合作交流的意識,初步體會數學知識與日常生活緊密聯繫。

教學重點:數11-20各數的讀法。

教學難點:理解11-20各數的組成。

二、説教法與學法

1、創設學生熟悉的情境圖,讓學生通過觀察、數一數的學習方式去認識11-20各數。

2、創設情境,讓學生通過猜一猜、數一數、擺一擺及合作交流的`方式去掌握“11-20各數”的讀法、組成、數的順序和大小。

3、創設一系列的遊戲情境,讓學生通過數一數、擺一擺、合作交流的學習方式去鞏固新知識。

三、教學過程:

第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師:小朋友們,請看一看這幅圖,你都發現了什麼?

生1:我發現了1位老師和9個學生一共10個人。

生2:再接着數一共是19人。

生3:我發現有14棵樹、20條斑馬線。

……

師:大家説得可真好,這幅中告訴我們過馬路時一定要注意安全。

(根據低年級兒童的年齡特點和心理特徵,創設了學生生活中熟悉的情境,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通過情境向學生進行安全教育。)

第二、提供探索機會,經歷學習過程

1、操作、數數。

師:大家看看老師有一把鉛筆,猜一猜,有幾支?

生:[自由猜測]9、15、16、20……

師:小朋友猜了這麼多,那到底誰猜的對呢?怎麼辦?

生:數一數就知道了。

師:好,我們數數看,。

生:1、2、……10,

師:好的,老師先把這10支捆成1捆,那麼再接着數下去。

生:11、12……20。(再把這10支捆成1捆)

師:這裏一共是20支,你猜對了嗎?(台下一片歡呼聲)

師:現在你們能像老師剛才的樣子,拿20根小棒,同桌合作,一個擺一個數嗎?

(同桌合作,一個擺一個數)

師:這些數是我們今天學習的新知識。(揭示課題)

師:大家觀察一下我們的教室,哪些事物是表示“11-20各數”的。

(班上桌子的張數、男女生各有20人……)

2、擺小棒,讀數。

(教師直接出示11支鉛筆)

師:你們知道這表示多少?

生:[快速且大聲地回答]11

師:你們怎麼這麼快就看出來了,怎麼看的呢?

生:[大部分學生搶着舉手],1捆就是10根,再加旁邊的1根,就是11。

師:[拿起1捆小棒]簡單地説,幾個十?

生:1個十。

師:[再拿出1根小棒]幾個一?

生:1個一。

師:[教師語速放慢]1個十和1個一合起來是11。好,剛才老師講的這句話,誰還會説?[指名複述這句話]

師:還有好多同學都會説,都想説,那同桌互相説吧?[同桌互説]

師:剛才都是老師擺小棒,現在小朋友能不能也用這種方法擺一個十幾,同桌合作,一個擺一個説組成,有問題嗎?

生:沒問題。[同桌合作後個別彙報]

師:你擺的小棒表示幾?生1:17。

師:好多小朋友都看不見你擺的,你能介紹一下你是怎麼擺的嗎?

生1:我是先拿1捆,再加7根。

師:也就是由幾個十和幾個一組成的?

生1:是由1個十和7個一組成的。

生2:我擺的是19,是由1個十和9個一組成。

……

[同桌之間根據各自所擺的數字互相猜數、評價]

3、數的順序和大小。

師:小朋友很聰明,能夠看着小棒讀出它們表示的數,現在看看尺子圖,把你認識的數字讀出來好嗎?(生順數、倒數、讀單數、雙數)

師:尺子上的數字,越往右,你發現什麼?生:數字越來越大。

師:老師看着尺上的數字,就能想出好多問題,比如,15前一個數是幾?後面又是幾

生:它的前面是14,後面是16。

師:比16多1是幾?生:17。

師:19比20少幾?生:少1個。

師:誰能學老師的樣子,看着尺上的數字給大家提問題,並且比我提得更好?

[學生提問,其他傾聽回答]

師:好多小朋友還想提,那同桌合作,1個提問,1個答。[同桌內交流]

師:小朋友能否把尺上的數字記住,不用看尺子進行搶答。

師:13比14少幾?19前一個數是幾?2個十是幾?[搶答]

第三、學習應用,鞏固新知。

1、分組比賽,看哪組數得最好。

A、從11數到20B、從7數到13

C、19倒數到10D、從11數到18

2、擺小棒的遊戲。

師出示數字卡片,一個擺一個讀數和説數的組成。

3、找朋友。

下面拿數字卡片的小朋友,上去找數字相同的好朋友。

第四、小結。

師:這節課中你最高興的是什麼事?

生1:我學會了11~20各數。

生2:猜數字我很喜歡

……

四、板書設計

11-20各數的認識

情境圖尺子圖

國小一年級數學説課稿 篇6

一、説教材

我説課的內容是西師版國小數學一年級(下)冊的《數數數的組成》(板書課題),該內容的知識基礎是20以內數的認識,同時又為20以內讀數、寫數以及萬以內數的認識作鋪墊,就像一座彩虹橋,起着承上啟下的作用。教材在此處安排100以內的數數、數的組成,主要目的是讓學生的認知發生一個飛躍,那就是引領學生的思維從一個一個數發展到一十一十數,感悟幾個十組成幾十,幾個十和幾個十組成幾十幾。

二、説目標

結合學生實際、教材內容,站在學生髮展的角度,我預設了以下教學目標:

1、學生會一十一十數100以內的數,掌握100以內數的組成。

2、經歷數數的過程,讓學生的思維在具體情景中從一個一個數發展到一十一十數,並感悟出幾個十組成幾十,幾個十和幾個幾組成幾十幾,掌握“數羣”策略,體現數羣思想。

3、提供交流、活動平台,營造寬鬆愉悦氛圍,讓學生感受數的奧妙,體驗學習的樂趣。

這樣一來,三維目標有機融合,形成一種活力。其中讓學生會一十一十地數數及數的組成是重點,建立“10個一是一十”的數羣策略是難點。

三、説學情

為了能較好的落實這些教學目標,在上課之前,我還將充分了解學情,瞭解學生的已有知識和經驗,那就是很多孩子都能從1數到100,但只是淺層次的數,沒有思維的深度,因此可以提供展示平台,做到個性發展和羣體提高。對於那些平時思維能力比較弱的學生,鼓勵他們大膽動手、勤于思考,讓他們以飽滿的熱情參與到整個探究活動中。當然,對於思維能力比較強的學生來説,要積極引導他們學會合作,學會交流,養成善於展示、勇於創新的學習品質。

四、説教法

但是這一切的關鍵是要採用適合學生學習的教學方法,才能達到目的。因為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外因只有通過內因才能起作用。我只是一個教學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參與者。針對100以內數數及組成和學生的具體情況,我將採用觀察法、發現法、合作法、展示法、歸納法等。不過,教無定法,只要是適合學生的教學方法,就是最好的方法,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我會根據具體情況靈活調整和選擇教法。

五、説設計思路

我的設計思路是啟動、互動、自動、整合。啟動就是激起數數興趣和動力,互動就是探究出數數方法,形成“數羣”策略,自動就是運用數羣策略感悟數的組成,整合就是鞏固、拓展、昇華。

六、説教學流程

(一)啟動

數學知識從那裏來?從生活中來,從學生已知發展而來。我首先給學生提供了數數平台:四人一組,每組提供一堆零散的小棒(46根)。

小朋友們,請數一數你們的小棒,到底有多少根呢?

這是學生們已經擁有的知識和能力,每組的小朋友以自己喜歡的方式數着小棒,並爭先恐後地説着最後的結果“46根”。在學生數的過程中,老師千萬不能閒着,要到他們中間去走一走、看一看,摸清學生的思維脈搏,那就是大多數學生的數數方法是“一個一個地數”。這是學生思維從一個一個地數發展到一十一十地數的生長點,探究活動就從這兒開始,接下來進入互動部分。

(二)互動

1、肯定:老師微笑着肯定着學生的成功,並讓學生説出自己的數數方法:一根一根數(並板書:一個一個數)

2、再次提供數數平台:(出示10枝裝的鉛筆整整4盒,盒子外面還零散着6枝鉛筆)你能數出這些鉛筆一共有多少枝嗎?

學生一會兒就能報出準確的結果:46枝!這時老師千萬不能只關注“46枝”這個結果,一定要把住學生思維的跳動:他們會一根一根地數嗎?應該不可能!因為學生只能通過觀察,發現10枝一盒,4盒40枝,盒外的6枝也可以一眼看出,不必也不需要一根一根地數,而是一羣一羣地數,即採用“數羣”策略,得出“46枝”。這個情景把學生逼到了思維的邊緣,在潤物無聲的思維衝突中從“一根一根數”突圍而出,發展到“十根十根數”,可謂一個飛躍,全新的教學理念就體現在這樣的細節上。

3、導出“數羣”策略:“十根十根數”

當老師追問學生的數數方法時,學生會驚喜地發現自己居然採用了“十個十個數”的方法,學生能不高興嗎?(並板書:一十一十數)在快樂的學習中,學生“創造”了數數的方法,有了成就感和自豪感,“數羣

”思想不知不覺滲透到學生的腦海中。這樣,我充分尊重學生,鼓勵學生髮表自己的見解和認識。這正體現了一種理念,那就是:真正的數學學習,是讓學生自己學會而不是教師教會,是讓學生想懂而不是老師講懂。自己學會才是真會,自己想懂,才是真懂。

(三)自動

當得出“一十一十數”是數數的好方法時,學生的學習內動力更加強勁,一切水到渠成,進入自動狀態。

1、數小棒(請小朋友們拿出開始的46根小棒):這時我們來數這些小棒,你準備採用什麼數數方法呢?

我們可以大膽地預測,學生大多數會認可“一十一十數”的方法。此時此刻老師組織每組學生合作將每十根小棒捆成一捆,每組4捆零6根。學生會在觀察、操作中深刻地思考:10個一是一十。這種有觀察、有思考的操作活動就是“做數學”。捆完之後,請他們看着自己的操作成果一起數一數,學生會興高采烈地數着:一十、二十、三十、四十、四十六,體驗着數數的快樂。

2、數動物:出示例2的主題圖(灰兔、白兔、黑羊、白羊數量不一,依次排列,每行10只,共10列。)

讓學生説出各種動物的只數,彰顯數數方法及數的組成。比如:灰兔有多少隻?(28只)你是採用什麼方法數的?(十隻十隻數)你知道28是由幾個十和幾個一組成的嗎?(2個十和8個一)……

當説到灰兔、白兔、黑羊、白羊一共有多少隻時,老師要特別留心,因為學生可能出現兩種思維,一種是四種動物的只數相加(28272322=100),另一種是在圖上數,剛好10個十,10個十是一百。這時老師要把住學生的思維,不否定“只數相加”的.方法,但要張揚“10個10個數”的方法,讓學生在“一十一十數”的基礎上感悟10個十是一百,一百就是由10個十組成的。還可以安排學生一捆一捆地數小棒,深化知識:10個十是一百,一百就是由10個十組成的。這是從10到100的飛躍,是“數羣”策略的進一步發展。

(四)整合

1、數數活動:一個一個數,從66數到88;一十一十數,從10數到100,再從100數到10。感受着兩種數數方法的策略。

2、數的組成:例3的情景圖(乒乓球、鋼筆、月餅),運用、鞏固幾個十組成幾十,幾個十、幾個一組成幾十幾的認知。

3、説説生活中你用到的數(幾十或幾十幾),學生激動地説着。

4、延伸:老師話峯一轉,如果我們遇到很大很大的數,你還會採用一十一十數的方法嗎?請小朋友們課外去交流交流。此時讓學生的思維又有了一個新的生長點,那就是:遇到很大很大的數,能一十一十數嗎?假如不能,又會是怎樣的數數方法呢?

七、説板書設計

板書簡單明瞭,適合一年級國小生的特點,能呈現出學生思維發展的過程。

數數數的組成

一個一個數:

一十一十數:

國小一年級數學説課稿 篇7

一、教材分析

《圖形的拼組》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國小數學一年紀下冊第三單元中的一篇課文。

教學重點與難點:平面圖形的特徵和轉化

教具學具準備:

2張長方形的紙、1把剪刀、1張正方形的紙、1根小木棍、1顆針.20根小棒

教學目的:

1:通過操作活動,使學生體會所學平面圖形的特徵,並能用自己的語言描述長方形、正方形邊的`特徵.

2:通過觀察、操作,使學生初步感知所學圖形之間的關係.

二、教法學法

舉例法、實驗法、講解法。

三、教學過程:

第一:引入

賞賜課我們所學的內容是20以內的退位減法,我們來複習一下。説算式讓學生搶答。

隨意的説。

第二:先動手做一個折風車的活動

讓學生體會和理解平面圖形的特徵。(教材27頁第一題:沿虛線折一折)

教師用紙當場做給學生看,教學生一起來,邊做邊講。

最後讓學生明白:

長方形的特徵:對邊相等。正方形的特徵:四邊相等。

第三:用幾個平面圖形來拼組一個平面圖形。

使學生明白他們之間的轉換關係。(教材28頁做一做)

教師用紙當場做給學生看,教學生一起來,邊做邊講。

平面圖形之間的相互轉換:圓變正方形、正方形變長方形等等。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