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的一年級數學説課稿7篇

來源:文書谷 1.89W

作為一名專為他人授業解惑的人民教師,編寫説課稿是必不可少的,編寫説課稿助於積累教學經驗,不斷提高教學質量。説課稿應該怎麼寫才好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一年級數學説課稿7篇,歡迎閲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實用的一年級數學説課稿7篇

一年級數學説課稿 篇1

今天,我説課的內容是冀教版國小新課程《數學》一年級上冊中的"6以內的合成"。下面我從教材分析、教學和學法分析、教學過程、課堂小結四個方面對本課的設計進行説明:

一、教材分析

(一)教學內容:國小一年級上冊第28—29頁

本節課圍繞的4、5、6的組成設計了三個操作活動。活動一,4的組成。教材提出了拿出2個藍色花片和2個紅色花片,合起來有幾個花片的問題,引導學生動手操作。目的使學生在操作中理解合起來的含義,體驗合的方法,並通過擺出的花片學習2和2組成4。活動二,5的組成。教材提出了拿出兩種顏色的花片,使它們合起來是5個的活動要求。這個活動具有一定的開放性,學生會有不同的做法。在學生操作交流的基礎上,引導學生總結出本課的重點和難點5的組成式。並引導學生通過觀察和思考歸納出1和4,2和3這兩個組成式。活動三:6的組成。在學生學會了5的組式的基礎上,通過學生自主探究和總結歸納出6的組成式。

根據課標的要求和教材的特點結合一年級學生的認知能力,本節課我確定以下的教學目標:

(二)教學目標

1、通過動手操作、交流、歸納4—6各數的組成式的過程。

2、理解和體會合的方法,學會6以內數的組成,培養初步的觀察、分析、抽象和推理能力。

3、使學生在數學活動中逐步發展合作學習的意識,願意表達自己個性化的做法,初步形成對數學學習的自信心和興趣。

根據新課程標準和對教材充分理解的基礎上,我確定了以下教學重點和難:

(三)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通過動手操作,體會合與分的方法,掌握2—6的組成。

教學難點:理解分與合的方法,瞭解6以內數的組成。

二、學情分析

(一)注重直觀演示、操作,探索簡單的規律,發掘學生的潛能。

低年級學生的認知是以形象思維為主,直接經驗是思維表象形成的基礎,學生學習所需要的直接經驗主要來源於學生已有生活經驗和學具的演示、觀察、動手操作等教學實踐。因此,教學中我藉助多媒體課件輔助教學、藉助實物:圓片為教具,為學生提供豐富的感性材料,讓學生在眼看、手動、腦想、口説中溝通多種感官的信息,在合作探索中抽象知識,體會分與合的思想。

(二)精心創設情境、遊戲,激發興趣

國小一年級的學生年齡小,愛活動,學習興趣是支持、推動他們投入學習的巨大內動力。因此,我努力創設多種情境,鼓勵學生手、口、腦並用,自己去探索,去發現,去解決問題,又通過不同形式的遊戲活動,藉助多媒體課件,強烈刺激學生的感官,學生保持熱情、高漲的情緒,從而體驗學習數學的快樂變"苦學"為"樂學"。

為了更好的完成教學目標,突出教學重點、突破教學難點,我精心設計了以下教學環節:

三、教學過程。

一、炫我兩分鐘

1、説出10以內數的順序。

2、猜數:一個數比3大比10小,它可能是幾?

3、用我們學過的數字説一句話。

二、創設情境,激趣引入

1、談話:同學們,剛才這幾位同學説的好嗎?我們給他們鼓鼓掌!(學生熱烈鼓掌)

同學們在鼓掌時是怎麼拍手的,誰來示範一下?

誰來示範一次,要求越慢越好!大家也照樣子慢慢地做幾次拍手動作,好嗎?(集體模仿)

2、現在誰來説一説我們鼓掌時是怎麼拍手的嗎?

生:把分開的兩個手合在一起

説得真好!看來只有把分開的兩手合在一起才能拍響。(板書課題:合)。

在數學王國裏呀,也經常用到合的知識,這節課我們就來學習數的合成。

[説明:通過鼓掌,使學生理解合與分的意義。

三、動手操作,自主探索

(一)學生動手操作合的過程,學習4的合成。

拿出2個藍色圓片和2個紅色圓片,合起來有幾個圓片?

(1)放手讓學生活動,教師適當引導。

(2)全班反饋,交流擺的結果。

使學生知道兩種顏色的圓片擺的先後不一樣,結果相同。

教師講解:2合2合起來是4,並寫出表達式。

結合學生的表達,板書22

(3)把兩種顏色的圓片分出來。

(4)下面同桌合作,每人拿出一種顏色的圓片,使他們合起來是4個。

(5)交流拿的方法,總結讓學生知道,無論哪的是哪種顏色的圓片他們的順序如何,都是1和3合起來是4個。誰還可以説出幾和幾合成4?

學生回答,教師板書

2、同學們們真了不起,自己學會了4的幾種不同合成。

3、比較兩種分法

提問:觀察這兩種分法,同學們們有什麼發現?(分成的2個數交換了位置)教師小結:當我們找到一種分法後,可以交換兩個數的位置,即可得到另一種分法。

(二)探索5、6的合成。

1、師:同學們們很聰明,一會兒就將4的合成學會了。下面拿出兩種不同顏色的圓片,使他們合起來是5。

(1)學生自主操作。(通過擺兩種顏色的圓片,探究5的合成)

(2)讓4人合作交流得出的結論。

(3)小組長歸納彙報探索結果。

老師根據學生的反饋板書:

(4)去掉圓片的顏色,使學生歸納幾和幾合成5。

(5)選擇好的方法記5的組成。

2、拿出兩種顏色的圓片,使他們合起來是6個。(方法如5的合成)

[説明:在探究新知階段,通過動手操作、動腦思考、動口交流,引導學生主動探究新知,培養學生的操作能力與探索精神。注重培養學生的猜想意識,讓學生的思考力逐步生長。通過擺圓片、“手勢法”的練習,學生能有序的記憶。]

四、遊戲活動,運用鞏固

1、“輕鬆入門”:看圖填空。

(1)學生自己完成填空。(2)説一説你是怎樣想的,並説出2、3的合成。

(1)先擺一擺,再看一看2可以分成幾和幾?3可以分成幾和幾?(2)完成書上練習。

(3)請學生説出2和3的分與合。

2、“快樂學習”:填一填

3、“小試牛刀”:看圖畫一畫

4、數學遊戲:教師説遊戲規則,同桌之間經行。

國小生的學習大多以無意識注意和形象思維為主,他們好奇、好勝,注意的穩定性和持久性較差,因此在這一環節,以遊戲鞏固,可以再次激發學生參與學習的積極性。

五、課堂小結,深化認識

1、這節課你學習了什麼內容?(完整揭示課題:6以內數的合成)

2、回家把6以內各數的合成説給爸爸、媽媽聽一聽。

師:今天同學們玩得高興又學到了知識,老師也為你們感到高興,老師還有一個小小的要求,請你們把今天學的和做的遊戲回家與爸爸、媽媽一起玩一玩,好不好!這節課就上到這裏,小朋友再見!

(簡單的課堂小結,讓學生的學習成就感再次得到滿足;教師對課後的要求,巧妙地將學習活動由課內延伸到課外,由書本延伸到生活。)

一年級數學説課稿 篇2

教學分析:

這一課是學習20以內退位減法的起始課,是在學生掌握了20以內的進位加,以及10以內加減法基礎上進行學習的,為今後學生學習100以內數的加減法做好鋪墊。使學生通過本課學習鼓勵學生獨立思考、大膽嘗試,從而對數學的本質產生新的領悟。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能正確計算十幾減9、減8的減法,並能簡單應用。

過程與方法:運用已有的生活經驗和知識,探索十幾減9、減8的退位減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培養善於思考、傾聽的學習習慣,能理解他人的不同算法。

教學重點:

1、 學會正確計算十幾減9、十幾減8的退位減法。

2、 理解多樣化的計算方法中的一種或幾種。

教學難點:

感知計算方法的多樣性。

教學過程:

教學過程共分為以下三個環節:

第一環節:創設情境,激發興趣。(網絡)

第二環節:探索算法,解決問題。(多媒體)

第三環節:拓展活動,綜合訓練。(多媒體、網絡)

第一環節: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首先,我創設情境:“小朋友都喜歡做遊戲嗎?這節課我們就一起來玩一個打靶飛鏢的遊戲。”根據學生打出飛鏢的數量提出數學問題“這節課我們就先來解決15-9= 這一問題。”由此導入新課在這裏我改變教學情景,把教材提供的主題圖小白兔到袋鼠的文具店買鉛筆的情景,設計成學生熟悉而又感興趣的打靶飛鏢遊戲,把遊戲搬到課堂上,讓孩子親身參與,真切地感受數學與現實生活的密切聯繫,最終這一情景設計的改變在教學反實踐中達到了課堂氣氛更為熱烈突出的教學效果。

第二環節:探索算法,解決問題。

這一環節探索十幾減9、減8的計算方法是本節課的教學重點

1、獨立思考15-9的算法:學生經過獨立思考,去整理自己的思路,才能在後一環節小組交流中充分發表自己的見解

2、小組交流:這一環節根據藉助網絡的教學探討讓小組合作具體化,組內交流不流於形式,完成教學目標培養善於思考、傾聽的學習習慣,能理解他人的不同算法。因此我在讓學生把準備好的算法依次説給組裏的小朋友聽的時候,提出了具體要求,交流時注意:(1)説的小朋友儘量説清楚,讓每個人都聽懂你説的意思(2)注意傾聽別人的發言,説過的方法就不要重複等

3、全班彙報:引導學生在聽與説、議與思的互動過程中,尋找合理,簡便的算法來培養優化的意識,利用多媒體展示本課的四種重點方法,在對於是非辨別能力較弱的一年級學生給他一個思考的空間但做出正確的引導,即體現教師主導又讓學生主體作用得以發揮,最終形成學生對“20以內退位減法”的深刻理解。

4、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方法嘗試練習15-8=?

第三環節:拓展活動,綜合訓練。

這一環節,是以一個小兔把蘿蔔的故事貫穿始終通過“小兔背蘿蔔” “送小兔回家” 一系列的故事發生髮展過程中進行(17-9)的基本應用訓練、拓展思維訓練等。

既充分發揮了孩子們的創造力,想象力,又讓他們在充滿生機與樂趣的氛圍中,展開想象的翅膀,感受學習的樂趣。

教學媒體設計思路:

多媒體整合點:利用多媒體創設符合學生認知心理的情境,一環接一環的故事,好像一集集的動畫片吸引着學生.充分發揮教師主導及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輕鬆理解新知。

網絡整合點:我請了幾位教學資深的領導、老師來幫助我審核這堂課,但由於地域、以及平時班主任工作的繁忙我們真的很難有時間聚在一起討論,這確實讓我感到棘手,後來我利用了我們和平區教師博客進行交流研討,在這裏我發表了我的教學設計,很快得到了更多老師的回覆點評,這樣棘手的問題幾乎不成問題,而且也讓更多的老師參與進來,後來我經過三次試教,多次網上研討,多方面改進,終於今天承載着眾多老師的智慧走到了全國大賽。

有效地進行了信息技術與常態教學的整合:本課我選擇的不是網絡運用自如,很有網絡發揮空間的特殊課例,而是一堂普普通通再常態不過的計算教學課,而它所體現的整合作用卻讓我受益匪淺,使我對新課標的理念和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有了全新的認識,極大地提高了我的教學視野。

在此感謝組委會給我這樣一個機會。謝謝各位評委老師。我的'説課就到這裏。

一年級數學説課稿 篇3

一、説教材

《認識鐘錶》是人教版義務教育教科書一年級上冊第七單元的內容,本課的教學是學生在國小階段第一次接觸時間學習,是在學生已經積累了大量看鐘表時間的經驗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又是二年級進一步學習半時的認識和三年級秒的認識的開始,掌握認識鐘錶和整時是國小生必備的知識。教學的本質在於幫助、激勵、引導,本課就是在學生已有經驗的基礎上,注重聯繫實際,力爭做到“思想、方法、知識、能力”的有機統一。根據教材的地位確定如下教學目標:

1.通過動手操作使學生初步認識鐘面,知道時針、分針及鐘面上的數字;並使學生結合生活經驗學會看整時,知道整時的兩種表示方法。

2.通過觀察、操作、交流等活動,發展學生的數學思考能力,培養學生的探究意識和合作學習意識,體驗學習數學的興趣。

3.使學生初步建立時間觀念,自覺養成了遵守和珍惜時間、合理安排時間的良好習慣。

這樣的目標設計使我更多的關注學生在有限的時間讓學生獲得更多的發展。根據本課教學內容的特點確定教學重點為整時的認讀方法。教學難點為學生初步建立時間觀念,會看鐘表上的時間。課前準備了教學課件、鐘面模型、鐘面模型零件等大量教具。

二、説教法

教師是數學活動的合作者、引導者和組織者,為了突出重點、突破難點,結合一年級學生的認知規律,遵循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訓練為主線的思想,本課主要採用啟發式教學和探究式教學相結合的方式進行教學。在學生初步感知鐘面特點的環節主要採用啟發的方法,引導學生髮現鐘面上都有些什麼,逐步歸納、總結,從而使學生形成表象認知。在例題學習環節主要採用探究式教學法,引導學生自己觀察、對比、討論出鐘面上的三個時刻有什麼共同點和不同點,從而探究認讀整時的方法。

三、説學法

《新課標》指出:有效的數學活動不是單純的記憶和模仿,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基於這樣的理念,本課學生的學習方法主要有獨立思考、合作交流、動手操作等。讓學生初步認識鐘面後,我為了加深學生對鐘面的進一步認識,設計了學生自己製作鐘面的活動,在這一活動中充分鍛鍊了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在操作遇到困難的時候學生自然而然的想到了自己的同伴,小組合作的學習方式會給學生的學習帶來最大的幫助。

四、説流程

1、上課伊始,我就抓住學生好奇心強、求知慾旺的心理特點,創設情景猜謎語,為後期學習創設了一個良好的學習開端。通過回憶“在哪裏見過鐘錶”充分喚起學生的已有經驗,結合生活實際進行教學。

2、自主合作、探究新知是課堂教學的重要環節,也是學生掌握知識、培養能力的主要途徑。根據學生的接受能力,我採用講練結合的方式,幫助學生理解新知。設計了三個層次,首先讓學生觀察鐘面,充分交流,全班彙報,瞭解鐘面上有什麼,從而形成表象,再通過動手製作鐘面加深對鐘面的瞭解;其次,讓學生通過對三個時刻的對比,找出相同點和不同點,從而歸納出認讀整時的具體方法;最後,為了鍛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進一步鞏固認讀整時的方法,安排了學生動手撥時鐘的練習。

3、鞏固練習、運用新知也是課堂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僅有助於學生鞏固新知,還可以讓學生合理靈活的選擇新知解決實際問題。安排了本課的基礎練習課本86頁練習的第一題連線,和提高練習課本85頁的做一做,最後讓學生體會接近整時的“快8時”和“10時多一點”的發散練習。層層遞進,使每一位學生都有所發展。

4、總結評價、回顧新知,通過“你有什麼收穫”這樣的問題,引導學生系統回顧,明確本課的知識重點和學習時應注意的問題和方法,幫助學生更深刻的理解知識。

我注重系統直觀的板書,及時的體現了知識點,便於學生對新知識進行梳理。

總之,一節課的成功與否不僅是課前教師設計的好,還要及時抓住課堂的生成問題,巧妙處理,這樣才能真正讓學生在我們的課堂上有所收穫。

一年級數學説課稿 篇4

説教學目標:

本節課的知識與技能目標:學生能正確區分物體的高矮,説出誰高,誰矮,感知高矮的相對性;過程與方法目標:學生通過看一看、比一比以及遊戲等形式,能認識和區分高矮;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培養學生運用“高矮”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根據我班學生的智殘情況、接受能力、認知能力吧學生分為A、B、C三組,結合其特點,我準備了三種不同層次的教學目標:

A組學生能感知高矮的相對性,正確區分物體的高矮,説出誰高、誰矮

B組學生能初步感知高矮,在教師的提示下區分物體的高矮,説出誰高、誰矮

C組學生能説出高矮,跟着老師學,遵守課堂紀律

説教學重難點:

我班學生對數前概念的理解、判斷存在很大的困難,因此,我將教學重點設為:能正確區分物體的高矮,説出誰高、誰矮。教學難點:培養學生運用“高矮”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説教法:

根據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我採取的教法是動畫視頻、直觀演示法以及遊戲法等充分調動學生,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體,從生活中體驗數學,在實踐中掌握知識。

説學法

本節課學生主要通過看一看、比一比等方法來完成教學目標

説教學過程:

本節課我通過動畫視頻導入,探究新知,學以致用,創新評價四個教學環節

第一環節:動畫視頻導入新課

播放視頻《小人國》,讓學生觀察並回答問題:從視頻中你看到了什麼?從而引出課題:高矮

第二環節:探究新知

(一)出示圖片,讓學生觀察並回答問題

圖上畫的有誰?

看一看,比一比,他們誰高,誰矮?

(二)實物感知高矮

①請一位學生與老師站在同一起點,讓其他學生目測,比較誰高,誰矮

②請學生與學生站在同一起點,讓其他學生目測,比較誰高,誰矮

③請一位學生站在地上,另一位同學站在椅子上面,比一比,告訴學生這樣比較高矮是不公平的。

師總結:比較高矮的基本方法:兩個物體比較,需要在同一個起點下進行。

第三環節:鞏固練習,學以致用

這一環節我主要通過玩遊戲:《高人矮人》讓學生掌握高矮知識,讓學生在實踐中學到知識,並把所學知識運用到實踐當中。

第四環節:總結

這一環節我以“提問”的方式讓學生再一次回顧本節課學的知識,今天這節課我們學習了什麼?(高矮)我們主要是比較了身高,下課後同學們可以再互相比較一下看一看誰高,誰矮,也可以和其他班的同學比一比,看一看是誰高,誰矮?

説板書設計:

本節課的板書設計簡單明瞭,出示本節課的課題。

一年級數學説課稿 篇5

一、説教材

本課教學內容是九年義務教育人教版一年級下學期第四單元的教學內容(課本34—35頁)讀數和寫數在學生掌握100以內數數及數的組成的基礎了進行的,讀數和寫數是綜合應用本單元所學概念的過程。每讀、寫一個數,都要應用數的組成、數位意義來進行,它又是後面要學的數的大小比較,及100以內數的計算的重要基礎,教材通過具體事物的數量——説出數的組成——在計數器上用算珠表示——數的讀、寫這樣一個過程來掌握100以內數的讀寫,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

二、説教學目標

1、讓學生初步理解個位、十位上的數所表示的意義,激發學生主動探究的慾望。

2、能正確地讀、寫出100以內的各數是本課的重點。

3、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和良好的學習習慣。

三、教法和學法

本課時的教法和學法打算體現以下幾個特點:

1、通過直觀教學和動手操作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教學時,教師藉助教具、實物等的演示和學生親自動手操作、調動學生多種感官參與教學活動,激發學習興趣,增強感性認識。

2、揮教師主導作用和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學生從一年級起就要學會注意觀察、記憶、思維、想像、操作等學習方法。因此,教師教的過程要與學生學的過程統一起來,讓每一位學生都參與讀數、寫數的活動。

四、説教學程序

①、鋪墊

1、複習數位順序表。

2、口答:

1個十和4個一組成()。

20是()十組成的。

6個一和1個十組成()。

()個十和()個一組成19。

15讀作

(),八寫作(),20讀作(),十九寫作()。

②、創設情景

課件演示:甲、乙兩位學生爭論:在計數器上撥了13要用幾顆珠子?(甲13顆,乙4顆),學生獨立思考誰説有理?並説明理由。

指名回答:生:甲説得對,這時我讓學生在計數器上操作,通過操作學生找準了答案,接着讓學生撥20要幾顆珠子。

引導得出:個位上的一顆珠子表示1個一。

十位上的一顆珠子表示1個十。

③、講授新課

1、教學例4。

(1)出示計數器。通過計數器加深認識數的讀、寫。教師指名回答:計數器從右邊起,第一位是()位,第二位是()位,第三位是()位。

(2)教師出示2捆鉛筆和4枝鉛筆。提問:這裏共有幾枝鉛筆?24枝是幾個十和幾個一?學生回答後教師接着問:計數器上應該怎樣表示呢?教師要啟發學生説出2捆鉛筆表示2個十,在十位上撥2個珠子;4枝鉛筆表示4個一,在個位上撥4個珠子。

教師強調:寫數時,要先寫十位,再寫個位,十位上是幾就在十位上寫幾,個位上是幾就在個位上寫幾,這個數寫作“24”。讀數時,先讀十位上的數,再讀個位上的數,十位上是幾就讀幾;個位上是幾就讀幾,這個數讀作“二十四”。

2、教學例5。

(1)出示計數器。

讓學生分別讀出和寫出計數器上各數。

(2)出示計數器:

教師引導學生觀察第一個圖,並讓學生討論:為什麼這樣寫?學生彙報討論結果後,教師小結:十位上是幾就寫幾,個位上一個也沒有就用“0”佔位,寫作“40”,讀作“四十”。

第二個圖和第三個圖讓學生嘗試,並互相交流。教師提問個別學生:“這個數是幾位數,最高位是什麼位?”集體訂正。

3、教學例6。

(1)出示10捆小棒與計數器。

提問:這裏有幾捆小棒?每捆小棒有幾根?幾個十?10個十是多少?一百應該怎樣寫?

(2)讓學生討論:怎樣在計數器上表示?

引導學生説出:先在百位上寫“1”十位上和個位上一個也沒有用“0”佔位,這個數寫作“100”,讀作“一百”。教師提問個別學生:“這個數是幾位數,最高位是什麼位?”

4、小結:

從右邊起,第一位是(個位),第二位是(十位),第三位是(百位)。讀數和寫數,都從高位起。按數位順序寫,個位或十位一個也沒有就寫“0”佔位。

④、鞏固練習

1、看圖寫數。

讓學生獨立完成,教師巡視指導,個別提問,集體訂正。

2、撥一撥。

894172643528

教師説數,學生撥數,再讀一讀。

3、做一做。

35讀作(),九十九寫作(),

96讀作(),五十四寫作(),

77讀作(),八十九寫作()。

⑤、全課小結

今天我們學習了讀、寫100以內的數。誰願意來説説怎樣讀、寫100以內的數呢?

一年級數學説課稿 篇6

教材分析:

教學內容:義務教育課程實驗教科書北師大版數學一年級上冊第五單元“位 置與順序”第二課時:上下。

教材簡析: 在新課程標準中,有明確指出各個學段發展學生空間觀念的具體目標。本單 元是通過在具體的活動中,讓學生體驗前後、上下、左右的位置與順序,從而初 步培養學生的空間觀念,屬於培養學生空間觀念的第一學段。本節內容“上下” 是學生學完“前後”的位置與順序學習的,繼續培養學生按一定的順序觀察、描 述事物的好習慣,學會用上下正確描述物體的位置關係,進而初步發展學生的空 間觀念,為以後的發展打下紮實的基礎。

教學目標、重點、難點:

《標準》中對數學課程的總體目標具體化為四個方面:知識與技能、數學思 考、解決問題、情感與態度。根據以上四點,結合本節課的實際,我制定以下的 教學目標。

(1)在具體的活動中,讓學生體驗上下的位置與順序,體驗上、下位置關 系的相對性,並能用自己的語言表達。(知識技能目標)

(2)初步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培養學生簡單的空間推理能力。(能力培 養目標)

(3)初步培養學生按一定順序進行觀察的習慣。(素質培養目標)

(4)在活動中引導學生進行比較、推理等思考活動,讓學生感覺到數學就在身邊,學習數學是有趣的,以獲得良好的情感體驗。(情感態度目標)

教學重點:學會確定物體上、下的位置與順序。

教學難點:體會上下位置關係的相對性。

説教法與學法設計:

本節課要讓學生在具體活動的過程中獲得相關體驗,不能把它作為單純的知 識點來講授,而要在已有經驗的基礎上讓學生獲得體驗和理解。結合一年級學生 活潑好動、求知慾強和本節課學習素材的特點,實現轉變教學方式和學生的學習 方式,體現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教學原則,我設計了以下的教法和學法, 既重視選擇靈活的教法,又注重對學生學法的指導。

創設情境,直觀形象法。

創設小動物去大樹爺爺家做客這一情境,引導學生 觀察主題畫,讓學生能直觀地明確三種動物的位置關係,體驗到上下的位置關係, 並創設三種動物變換位置關係的情境理解上下位置關係的相對性。

觀察討論,互動合作法。

新課標特別提倡自主、探究、合作、實踐的學習方式,要求引導學生主動參 與,親身實踐,獨立思考,合作探究。堂上引導學生觀察討論,説説教室的物品 的位置關係,緊扣學生的生活經驗開展教學,引導學生通過互動合作給動物分房 子等活動,進一步理解上下的位置關係,培養學生應用知識的能力,增強合作意 動手操作,積極活動法。通過老師下口令,學生擺物品、整理書架、給動物分房子等活動,讓學生動手、動口、動腦等多種感官去加深理解“上下”的位置 關係,及理解其位置的相對性,初步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培養學生的應用意識。

教具準備:主題畫、投影儀、小書架

學具準備:剪刀、膠水

説教學過程:

第一環節:創設情境,激趣引疑。

為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我創設了這一情境導入新課: 今天,天氣晴朗,森林裏特別熱鬧,原來大樹爺爺今天請客,小兔和小鳥一大早 就到了(出示主題畫,先出示小兔和小鳥)讓學生觀察直觀到小鳥和小兔的位置 不一樣,我順勢引出課題:“上下”。通過設疑引出課題,能讓學生有發現問題 的機會。

第二環節:觀察思考,探究新知。

觀察思考。先引導學生觀察主題畫,仔細觀察小鳥和小兔的位置,讓學生自 由説説小鳥在小兔的哪個位置上,小兔在小鳥的哪個位置上,讓學生初步理解上 下的位置關係。

1、理解上下位置的相對性。

引入松鼠,思考:松鼠站在哪?讓學生體驗由於參照物不同,上、下位置關 系是相對的。我注意使用淺顯生動的語言向學生説明小動物位置關係的相對性, 再讓學生描述松鼠的正確位置,從而體會上下位置的相對性。 (由於理解上下的位置關係與相對性是本節課的重點和難點。這時教師要發 揮引導作用,有必要作出適當的説明,對學生理解新知很有幫助。)

2、換換位置,加深理解上下的相對性。

讓學生動手換一換小鳥和松鼠的位置,要求學生互相説説三種動物各自的位 置關係。(學生能在變化中進一步體驗上、下位置關係的相對性,學會舉一反三, 培養他們思維的靈活性。) 指導看書,書寫。 指導學生根據判斷的三種動物的相對位置,填寫好書本的內容,注意上下的書寫,培養學生正確書寫的習慣。

第三環節:應用新知,解決問題。

這一環節,我設計了一系列的活動,讓學生學會應用新知去解決問題。

3、聯繫身邊的例子説一説。

觀察教室,討論哪些物體的位置關係可以用“上下”來描述。學生自由觀察, 自由發表意見。(設計意圖:聯繫學生身邊的例子來應用新知,使學生感受到數 學就在身邊,學習數學是有趣的,以獲得良好的情感體驗。) 聽口令,擺物品。要求每人準備好數學書,練習本,文具盒和鉛筆等學習用 品。老師下口令,學生擺物品,可以設計以下口令:數學書放在桌面上,文具盒 放在數學書的上面,練習本放在數學書的下面等等。(因地制宜地組織教學,可 以幫助學生更深刻地理解知識。) 整理書架。每個小組一個小書架,一些書和其他學習用品。要求:小組內互 相商量如何擺放這些物品,然後動手一起擺一擺,在擺的過程中説出物品的上下 位置關係。以小組合作的形式開展活動,培養學生實踐的能力和合作交流意識。

4、參觀小明的房間。

(課本練一練第1 先引導學生説一説看到了什麼?組織學生討論交流,再根據自己觀察到的,把各種物品的上下關係補充完整,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藉助這一情境,要 求學生回去整理自己的房間,養成物品擺放整齊的良好行為習慣。

(以上活動是根據課程標準中指出數學教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展 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之上設計的。)

5、鞏固練習,內化新知。

題。注意引導學生讀題,理解題意,在寫數過程中,讓學生説説哪個數在上,哪個數在下。 課本第59 題:説一説。利用圖畫組織學生討論,引導學生互相交流自己的想法。這是一道有一定開 放性的題目,有多種的説法和答案,如船在橋的下面,人在橋的上面,橋在船的 上面等。主要是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和應用知識的能力,進一步發展空間觀念。

第四環節:動手操作,合作交流。

(完成第59 活動要求:先引導學生弄懂題意,然後指導學生剪下附頁中的動物頭像,按照自己的意願給小動物安排房子。 活動形式:學生可以在小組中合作完成,分完後,與小組同學交流是如何安 排的,説一説它們的上下位置關係與順序。這樣做培養學生動手操作和解決問題 的能力,同時增強交流合作的意識。

第五環節:拓展思維,強化新知。

(第59 這是一道有一定難度的題目,不做統一的要求。目的是培養學生簡單的空間推理能力。對不同水平的學生可以提出不同的要求。在反饋的過程中,適當引導 學生有條理説出自己的推理過程。

第六環節:總結深化,自我評價。

結合新課標裏提出新的評價體系,我在這一個環節設計了一張表格,讓學生 對自己這節課的表現做個評價,每人一張評價表,在認為自己做得好的那格畫上 一個笑臉。

對學習數學有興趣 積極參與小組的討論交流 能積極大膽地發表自己的意見樂意傾聽其他小朋友的意見 通過以上六個環節的教學,我認為能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學生樂意學習,主動 參與數學活動,學生的空間觀念得到初步培養,能達到預期的目標。

一年級數學説課稿 篇7

【説課稿】

在解構——建構過程中認識百數表

《百數表》這個教學內容安排在一年級學生剛剛認識百以內數的組成,會讀、會寫百以內數的基礎上,這是教材中第一次把100以內的數全部展示在學生面前。學生在剛剛認識數時所認識的數是“獨立的”,而對數之間關聯的意識直接影響到孩子們選擇解決問題的策略,因此需要教師適時的幫助學生構建數與數之間的關係。百數表正是這樣的好材料,因此想充分挖掘百數表中的規律,引導孩子感受數之間的關係。

由於數較多,《百數表》裏面呈現的很多規律不利於學生髮現,因此在認識百數表時必須經歷一個給百數表解構的過程。同時,100個數有規律的排列在一起,已經成為數的系統,初步顯現了十進位值制數系統的一些特性,因此又需要我們對其中的數朋友進行歸納、整理,構建數之間的關係,以使學生對百以內的數有整體的認識,這就要引領學生經歷建構的過程。也正是在不斷地解構與建構的過程中,學生對數的認識才能得以深化。

一、在解構的過程中,培養學生數感

(一)解構百數表,發現數的排列規律

由於百數表有順序的把數展示出來,數在排列的過程中就呈現出很多的規律,而這些規律的呈現又是很多規律交叉進行,不利於學生觀察與發現,因此在教學中以按順序出現數隊伍的方式解構百數表:橫行、豎行、斜行,引導孩子們通過比較每一隊中的數朋友,發現數的十位與個位上的變化是與數所在的位置有關係,位置排列的有規律,數的排列也有規律。通過探尋為什麼從而深化學生對數位、計數單位的認識,感受數的神奇。

(二)解構百數表,深入認識數

沒有點的深入就沒有面的提高,沒有對百以內個別數的深入認識就沒有對百以內數的整體認識的提高。通過對個別數的深入研究,把握相同的質,幫助學生對百以內的數有新的認識。由於不同的數在表中都有各自的位置,因此從位置入手來研究數,可以幫助學生形成新的認識,本節課中給“35”找家時,提供了百數表中的第一行和第一列,實際上就為學生提供了座標軸,讓學生根據數的意義去找位置,滲透了座標的思想,深化了對數的認識。

(三)解構百數表,深度把握概念

100個數聚集在一起,有很多數具有相同的特性,出現了相應的數學概念:單數、雙數、一位數、兩位數、三位數。在教學中孩子們對數位、位數等概念非常易混,對單數和雙數只是一種淺顯的認識,還沒有把握其根本的特點,因此本節課中利用給數照相的環節,通過分類的方式解構百數表,“分類活動的一個重要作用,既是為相應的數學抽象提供必要的基礎。”因此學生概括得很簡潔:個位上是1、3、5、7、9的數是單數……他們把握了這些概念的特徵。

解構有分析的意思,解構百數表,目的在於排除干擾,深入對個體的把握,從而深度認識百以內的數。

二、在建構的過程中,培養學生數感

百以內的數是數系統中的一部分,是一個小的系統,因此只解構是不夠的,還要帶領學生不斷地去建構,幫助學生對這個小系統乃至大的數系統有整體的把握。

(一)在找位置的過程中,建構數之間的關係

每一個數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同時也是數系統當中的一員,它們之間有着非常廣泛的聯繫,而兒童“所知道的的數是孤立的,就像在學會説流利的句子之前所學的生詞一樣。”這也正是孩子們數感弱的原因。百數表“不僅呈現個別數,而且為説明數在邏輯結構中的聯繫方式提供了豐富的圖形。”2因此本節課通過為數找家的環節,引導學生通過為數找位置構建數與數之間的關係,感受關係的多樣,從而培養學生“數之間有關聯的意識”,2進而培養學生的數感。

(二)在指揮數站隊的過程中,感受數的無限

在學生已經構建了數之間關係的基礎上,應該引導學生感受十進位值制數系統的一些特性,進一步加強整體感知,因此在課的最後,通過指揮數排隊把百數表變形為數軸,在數軸上進一步感受數之間的相對大小關係,感受兩數相差得越多,離得越遠,相差越少,離得越近,從而形象化的感知數之間的相對大小關係,同時通過數站隊永遠站不完來形象的感受數的無限。

這樣對百數表不斷地進行解構使得學生所獲得的知識是深入的、不是膚淺的;幫助學生不斷地建構,使得他們所認識的百以內的數是結構化的、整合的,不是零碎的、隻言片語的。通過解構,深化認識,通過建構,整體把握。

這節課一直在和數做遊戲,課中賦予數人的特性,淘氣、可愛、有靈性,同時又需要幫助,以激發學生對數的情感,使學生感受數的可愛、感受百數表的神奇,有了這樣的基礎,學生上數學課就成了享受。

【教學設計】

一、引入

師:百數表中來了幾隊數朋友,你知道每一隊缺了哪些數?説説為什麼?

師:如果老師請你在百數表裏找十位是8的數,你到哪兒去找?

師:如果老師請你找個位是8的,你到哪兒找?

師:這些數裏都有8,8表示的意思一樣嗎?

師:表示的意思不一樣,它們的位置也不一樣。

二、研究與討論

(一)引導學生在給數找家的過程中感受數之間是有關係的

1.根據提供的一行一列為數找家,滲透座標思想。

2.區分不同數位的意義。

師:你看它們都想住在這個格子裏,你覺得誰應該住?(學生討論)

3.根據百數表中無序排列的數,為數朋友找家,構建數與數之間的關係。

師:原來的這些數朋友説我們也要出去玩了,這次你還能幫它們找家嗎?

(二)根據數所在的位置猜數

1.根據位置來猜數,培養學生靈活解決問題的能力。

師:這些數朋友們也出去玩了,你還能為數朋友找家嗎?

這個時候有一個數悄悄地來了。

師:它找到自己的家了,你知道這個數是多少嗎?怎麼想的?

2.為照片上的數找家,教給學生方法。

師:這個時候又回來了一位數朋友,你們想知道它是誰嗎?

生:想。

師:這次請一位神奇的攝影師來告訴你們,他正在給百數表照相,正好照到了這個數,它是誰?

師:這張照片上還有哪些數朋友藏起來了?

師:為了獎勵大家,攝影師説了,我們再照兩張,想看看照片嗎?

生:想。

師:這個照片可與眾不同,缺不缺數朋友?快來把這些數朋友找出來。

(三)通過分類活動,對百以內的知識點進行整理,昇華學生的已有認知

1.按單雙數分類,深化學生對單雙數的認識。

師:這些數朋友説攝像師要給我們照相,我們都回來了。

出示百數表:

師:這個時候攝影師説,太多了,你們得變個隊形我才能給你們照,你們能幫它們變隊形嗎?你們只要喊一二變,他們馬上就變,準備好了嗎?

生:一二變。

動畫

師:站成了兩隊,它們站得有道理嗎?什麼樣的數是單數呢?

2.按位數分類,明確一位數、兩位數、三位數的概念。

師:這時候攝影師説了,1~9出列,100出列,我要分別給你們照一張。

師:你們明白攝影師的心思嗎?攝影師是怎麼想的?

3.從百數表變化成數軸,引導學生感受數的無限。

(1)通過整十數變隊形,感受數的無限性以及等距性。

師:現在有一列數朋友説它們要單獨照一張,是誰呢?

師:因為這條線沒完沒了,怎麼辦?用箭頭表示:一直排下去吧。

師:現在我們為這些數都找到家了。你們看,從10到20,從20到30,從30到40,它們之間的距離怎麼樣?

生:都一樣。

師:為什麼它們之間距離就一樣長?

生:因為他們的十位是1、2、3、4、5、6、7、8的,一個比一個多10。

師:都多10,所以它們距離就是一樣的。那如果是這樣的話,請問10前面的這個家是誰的?

生:0。(課件補充0)

(2)通過給數找家的遊戲,進一步滲透兩數的大小以及相對位置之間的關係。

師:這個時候又跑來了一行數朋友,咱們讀讀。

師:你們説它們的家在哪兒?

師:小於60的數朋友住在哪兒?

師:這些數朋友的家離60的家一樣近嗎?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