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亭集序説課稿範文合集七篇

來源:文書谷 2.26W

作為一名教職工,編寫説課稿是必不可少的,説課稿有助於教學取得成功、提高教學質量。優秀的説課稿都具備一些什麼特點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蘭亭集序説課稿7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蘭亭集序説課稿範文合集七篇

蘭亭集序説課稿 篇1

一、 説教材

1、教材簡析

王羲之的〈〈蘭亭集序〉〉是人教版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語文教材第二冊第五單元的一篇自讀課文。這篇序言不僅是書法藝術的瑰寶,而且其文在思想、語言上也具有獨特的價值,二者相得益彰,共同確立了它在中國文化史上的重要地位。作為一篇書序,文章由敍事而寫景,感物抒懷,從一次普通的遊宴活動談到了作者的生死觀,並以此批判了當時士大夫階層中崇尚虛無的思想傾向,使全文在立意上顯得不同凡響。

2、本課所處的地位和作用

《語文課程標準》中對語文學習有這樣的要求“通過閲讀和鑑賞,體會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淵遠流長,陶冶性情,全面提高語文素養”,此文入選新教材正體現了這一理念,學生若能很好的理解文章的內容,就能認識作者深沉的感歎中所藴含的積極情緒,對樹立積極的人生觀很有幫助,同時又能感受我國書法藝術的博大精深,對提高語文素養大有益處。

3、教學目標

第五單元的文言文學習魏晉散文,這一時期的散文抒情色彩濃郁,尤其是王羲之的文章文風清淡,這篇《蘭亭集序》中的寫景句子更是美不勝收,“崇山峻嶺,茂林修竹,清流激湍,映帶左右”,如此簡潔雅淨的語言是極好的誦讀材料,所以我把背誦本文定為教學目標之一;另外,我所執教的是一個平行班,學生雖有一定的文言學習基礎但仍很薄弱,且本學期文言文難度較之上學期有很大提升,學生還需要積累一定的文言知識,根據該課的特點和學生的實際情況,我制訂瞭如下教學目標:

(1) 知識目標:瞭解序文的特點,掌握實詞“修、期、致、臨、次”等詞的意義;背誦全文。

(2) 能力目標:體會文章精練優美、自然清新的語言;藉助註釋疏通文意,理清文章的思路結構,提高文言閲讀能力;

(3) 情感目標:理解作者在文中由喜到悲的感情變化,認識作者深沉感歎中所藴含的積極情緒。

4、説教學重點與難點

〈〈語文課程標準〉〉中對高中階段的文言文教學只要求具有閲讀淺易文言文的能力,而《蘭亭集序》是一篇自讀課文,文下有註釋,學生可自己藉助註釋和工具,理解詞句含義,教師只需對個別難句略做點撥即可,據此我將該課的教學重點定為:

(1)瞭解課文中的詞類活用以及歸納“修、期、致、臨、次”等詞的義項;

(2)背誦全文。

課文二三自然段作者的感情由樂轉悲,對人的生死這一問題的議論富有哲理性,學生由於經歷淺,多數未經歷過生死,對其中表達的生死觀不能很好理解,所以將理解作者在文章中由喜到悲的感情變化和認識作者深沉感歎中藴含的積極情緒定為教學難點。

二、説教法

教師要本着“因材施教”以及“教學有法,但無定法”的原則慎重地選擇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結合該課的教學目標、教材特點和學生的實際情況,我準備用兩課時,採用誦讀法、點撥法進行教學。

1、誦讀法。在疏通文意的基礎上反覆誦讀,從而更深的領悟文章內容和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2、點撥法。所謂“點”就是點擊要害,抓重點;所謂“撥”就是撥疑難,排障礙。“點撥法” 能啟發學生腦筋,自己進行思考與研究,充分發揮教師的引導性和學生的主體性。在學習本文中,我主要點撥的是難句以及作者感情變化的線索,從而使學生更好的理解課文內容。

三、説學法

《語文課程標準》中指出“要重視學生的實踐活動,讓學生在教學過程中主動學習、探究。重視師生的語言交際和心靈溝通。重視學生思維方法的學習。”據此我確定了以下學法及能力培養:

1、圈點、勾畫、批註的方法,藉助工具書、課本註釋初步疏通文意,力求做到準確、通順地翻譯課文,以此培養學生自主獲取知識的能力;

2、指導學生進行正確的誦讀,同時,在教學中,讓學生質疑,可採用小組合作的方式相互提出難句質疑;

3、用歸納法歸納文中的特殊文言現象。從上學期開始,我一直讓學生學會對常見實詞、虛詞的意義用法進行系統歸納,使所學知識系統化,既便於記憶,又便於運用。

四、教具準備

1、錄音機、課文朗誦帶;2、有關蘭亭和王羲之書法的圖片、資料

五、説教學程序

第一課時

(一) 導入 人們常説:“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又説:“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好的'導入能營造適宜的課堂氛圍,集中學生的注意力,使學生對學習內容產生濃厚的興趣。由於本課作者是位書法家,故以提問的方式導入:“大家是否喜愛中國的毛筆書法?你們最喜歡誰的書法?”根據學生的回答,引出作者;然後引導學生欣賞課本前頁的插圖,欣賞《蘭亭集序》摹本,由此引出課題。

(二) 作者簡介 欣賞完插圖後,再出示王羲之的其他書法作品,讓學生直觀感受其書法“飄若遊雲,矯如驚龍”的特點,同時簡介作者和文章體裁特點,擴充學生的相關知識,完成教學目標(1)中對序文特點的瞭解。

(三) 整體感知,朗讀全文 通過播放課文朗誦帶,讓學生注意字音和語調、語氣,初步感受〈〈蘭亭集序〉〉的語言特色。聽完錄音後,再讓學生齊聲朗讀一遍,教師相機作誦讀指導,這一環節是教法和學法的落實。

(四) 小組合作,逐段疏通文意

由學生四人小組共同合作,結合課文下注釋和工具書自主疏通文意,教師巡視點撥,比如第一段中的:

1、“永和九年,歲在癸丑,暮春之初,會於會稽山陰之蘭亭,修禊事也。” 應掌握以下實詞:

修:做。 禊事 :禊,一種祭禮。古時以三月上旬的“巳”日為修禊日。禊事,古代一種風俗,到水邊洗濯、嬉遊,並進行祈福消災的儀式。

2、“羣賢畢至,少長鹹集。此處有崇山峻嶺,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帶左右。”

畢:都。 鹹:都 。 修:長、高。 映帶:映襯,圍繞。

3、“引以為流觴曲水,列坐其次,雖無絲竹管絃之盛,一觴一詠,亦足以暢敍幽情。”

引以為流觴曲水:引,引導。引(之),省略賓語“之”,清流激湍。流觴,把酒杯浮在水面上,循水而下,流於誰前,誰來取飲。曲水,引水環曲為渠。( 展示流觴曲水的圖片資料)。

盛,盛大。 觴,古代喝酒的器具,這裏解釋為飲酒。(名詞作動詞)

詠,用詩詞來讚頌或敍述,指作詩。 以,來。

4、“是日也,天朗氣清,惠風和暢。” 是,指示代詞,這。 惠風,和風。

5、“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所以遊目騁懷,足以極視聽之娛,信可樂也。”

品類:指自然界的萬物。 所以,用來。 極,窮盡。 娛,樂趣。 信,實在。

其餘段落不一一贅述,此環節還可讓學生找出難句相互討論,討論不決,推舉一同學指出疑詞難句,教師集中加以講解。如此,教師重在點撥省時省力,學生積極參與,手腦並用。 此外,課文中出現的“流觴曲水”這樣的字詞學生理解可能有困難,所以展示課前準備的有關蘭亭集會的圖片資料,讓學生直觀感受文中自然美,並通過圖文結合的形式,使原本枯燥的課變得生動有趣,使抽象的背景知識更為直觀和便於理解。在欣賞的過程中,學生輕鬆的掌握了文言知識。這既完成了教學目標(1)(2)(3),同時又突破了重點難點,也是對學法的落實。

(五)小結並佈置作業 對小組合作疏通文意的情況進行總結,佈置作業:(1)熟讀課文,找出作者感情變化的線索,(2)歸納文中文言知識,完成課後練習三。第一課時的作業重積累,對基礎差的學生必不可少,又培養學生對知識的歸納整理能力;同時通過反覆的朗讀,讓學生自己去揣摩文章的妙處,為下節課鑑賞評價奠定基礎。

第二課時

(一) 學生齊讀課文,檢查字音的掌握情況

(二) 分析課文,理清思路

由學生找出作者感情變化的句子或字詞,教師根據回答點撥各段大意 :全文共三個自然段,第一段敍述蘭亭集會的盛況,寫出了宴集的時間、地點、相聚的緣由、參加人員、環境及景物、天氣和宴集的感受。作者對這次宴集環境的描述簡潔雅緻,如“崇山峻嶺,茂林修竹,清流激湍,映帶左右”,“天朗氣清,惠風和暢”,“信可樂也”,這些看出作者快樂的心情和對自然美的熱愛之情,這是文章的第一部分,以一個“樂”字為基調;

第二自然段,由蘭亭集會聯想到現今人們的相處往來,即便為人處世方法各異,靜躁不同,但當 “欣於所遇”便“快然自足”,隨着時間的推移,又都是 “所之既倦,情隨事遷,感慨系之矣”。作者在此基礎上,進一步發表議論,推進到生死的大問題,抒發了對“修短隨化,終期於盡”的無奈和 “死生亦大矣”的沉痛感慨。雖然作者對時光飛逝,人生短暫大發感慨,但字裏行間仍然暗含對人生的眷戀和熱愛之情。

第三自然段由讀古人“興感”之作時的體驗“若合一契”説明古人也有感於死生;然後批判當前士大夫階層中“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的虛無主義思想,這在玄談之風盛行的東晉時代是有積極意義的,體現了作者積極的人生觀。接着文章以“後之視今,亦猶今之視昔,悲夫”的慨歎,將話題巧妙地引到詩集的編成及其意義上來,交代了作序的目的。

第二、三自然段是文章的第二部分,寫宴集以後的感慨,這部分以一個“悲”字為基調。

同時,板書全篇思路,引導學生根據板書嘗試背誦,這是對教學目標和教學重點的再落實。

(三)問題研討(引導學生討論以下問題)

課文對老之將至、人生無常感歎不已,情調有些低沉,但作者的積極情緒又無不暗含其中,你怎麼看這一問題?學生可結合自己的人生觀自由發言,各抒己見,以此突破難點即理解作者由喜到悲的感情變化,認識其中藴涵的積極情緒。

(四)總結全文,佈置作業

對課文知識進行梳理,便於學生建立自己的知識結構。作業:(1)背誦全文(2)蒐集有關王羲之和《蘭亭集序》的資料,相互交流。第二課時的作業是對課文內容的延伸和拓展,讓學生“得法於課內,得益於課外”。

五、板書設計

板書應簡潔美觀,概括性強,故將板書設計為:

蘭亭集序 王羲之

時間 :暮春之初

地點 :蘭亭

事由 :修褉事也

人物 :羣賢必至,少長鹹集

(一)蘭亭盛會 環境 :崇山峻嶺,茂林修竹,樂

清流激湍,映帶左右

事件 :流觴曲水,暢敍幽情

天氣 :天朗氣清,惠風和暢

感受 :信可樂也

欣於所遇 所之既倦

向之所欣 已為陳跡 死生亦大矣

修短隨化 終期於盡 悲

(二)會後感慨

昔人興感 若合一契

時人“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

後之覽者

蘭亭集序説課稿 篇2

教學目的

一、指導學生深入理解作者的寫作意圖,領悟作者對人生重大問題的深切感慨。

二、指導學生體會本文情景交融、敍議結合的寫作手法及行文的巧妙。

三、指導學生品味本文精練優美、樸素清新的語言。

教學設想

一、安排兩課時。

二、在教學過程中,應重視朗讀環節,指導學生在把握文意、理清思路的基礎上熟讀成誦。

三、結合課後練習(一)的回答,達到教學目的`(一)、(二),應是本文教學的重點和難點。

四、利用預習效果教學,避免逐字、逐句、逐段平均主義的講解,重點突出一些疑難字、詞、句,主要採用課堂討論的方式,教師適當點撥。

五、介紹閲讀課外文學作品《騰王閣序》,比較兩文內容和寫法上的異同,培養閲讀興趣,提高閲讀水平。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簡介作家作品,引導學生參看書下注釋(1),教師可補充以下內容:王羲之,有"書聖"之稱,也長於詩文,字和文任意而行,得自然之妙,風格瀟灑放脱。王羲之曾經一度做官,他關懷國事,在政治上曾有積極用世的一面,後辭官歸田,以山水為娛,()好服食養性,胸懷曠達,為時人敬重。

"序"是一種文體,寫在著作或詩文前的説明性文字。古人宴集時,常一同賦詩,詩成後公推一個作序,《蘭亭集序》即是膾炙人口的詩序名篇,其思想和辭藻都是很有代表性的,從中可以看出東晉一部分士大夫文人的生活情趣、思想修養、精神狀態和文學造詣。

二、朗讀

1.教師範讀。要求學生注意聽清文章語氣、節奏和讀音。出示小黑板,指一名學生讀準下列生字:

癸(guǐ)醜 修楔(xì) 流觴(shāng) 遊目騁(chěng)懷 趣(qū)舍萬殊 齊彭殤(shāng)2.學生齊讀。要求讀準字音,在預習初讀的基礎上,加深對課文的印象。

3.默讀全文。要求學生參閲註釋,理解文章大意,提出預習時不能解決的字詞句,教師答疑或學生討論。應特別強調理解"俯仰"一詞在文中的意義,"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的句子含義。

三、整體感知作品,理清文章思路

討論:全文有三段,每一段的內容要點是什麼?(分別用六個字來概括。)學生髮言後,明確本文層次,板書:

(一)記敍蘭亭盛況;

(二)抒發人生感慨;

(三)交代作序目的。

四、討論第一段內容

完成課後練習(一)中的(1),教學的同時要求學生試背誦。

提問:本段共有六句話,作者是如何記敍這次蘭亭聚會的盛況的?指名學生依次朗讀每一句的內容,然後概括出每句話的內容要點。板書明確:

(一)記敍蘭亭盛會:

(1)時間:"永和……癸丑……暮春……"

地點:"……蘭亭……"

目的:"修禊事也"

(2)人物:"羣賢……少長……"

(3)環境:"此地有……,又有……" ,

(4)活動:"引以為流觴曲水……"

(5)天氣:"……天朗氣清,惠風和暢"

(6)感受:"……信可樂也。"

講析過程中,給定短暫時間強化記憶,然後指名學生根據板書內容提示,試背誦。

討論:這段文字在寫法上有什麼特點?

學生髮言後,明確:寫景抒情,敍議結合。如敍説"此地有崇山峻嶺,茂林修竹……列坐其次。"下面緊接着引申而論"雖無絲竹之盛,……亦足以暢敍幽情";下面也同樣是敍議結合:"是日也,天朗氣清,惠風和暢。"由良辰、美景、賞心、樂事得出這樣的結論:"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所以遊目騁懷,足以極視聽之娛,信可樂也。"討論:這段話語言有什麼特點?

教師明確:記敍性文字言簡意賅,如開頭總敍,只25個字就交代清楚了蘭亭集會的時間、地點、目的,表現出高超的語言技巧;寫景的文字精練優美,樸素清新。

五、佈置作業

1.背誦第一段;

2.預習思考:作者是如何圍繞樂憂生死等人生重大問題展開議論的?抒發了作者怎樣的情懷?

蘭亭集序説課稿 篇3

一、 説教材

1、教材簡析

王羲之的〈〈蘭亭集序〉〉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必修二第三單元的一篇課文。這個單元學習古代山水遊記類散文,此類散文多以描寫景物、記述遊覽經歷為主。但在對自然景物的客觀描繪中,往往融入了抒情、説理的內容;在記遊覽勝的同時,常常傾注了作者個人的志趣和感慨。像《蘭亭集序》《遊褒禪山記》在寫景的同時,表達作者對人生、世事的感悟;《赤壁賦》在描寫江月、山川的同時,抒發達觀超然的情緒。

這篇序言不僅是書法藝術的瑰寶,而且其文在思想、語言上也具有獨特的價值,二者相得益彰,共同確立了它在中國文化史上的重要地位。作為一篇書序,文章由敍事而寫景,感物抒懷,從一次普通的遊宴活動談到了作者的生死觀,並以此批判了當時士大夫階層中崇尚虛無的思想傾向,使全文在立意上顯得不同凡響。

2、教學目標

本單元的學習的重點,一是賞析山水風物的自然之美與抒情誼認的情理之美;二是品味優美語句,感受古文的語言之美。高一學生需要積累一定的文言知識,根據該課的特點和學生的實際情況,我制訂瞭如下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瞭解序文的特點,掌握實詞“修、期、致、臨、次”等實詞的意義、“之”“於”“所”“夫”等重點虛詞的含義、特殊文言句式,背誦全文。

(2)能力目標:體會文章精練優美、自然清新的語言;藉助註釋疏通文意,理清文章的思路結構,提高文言閲讀能力;

(3) 情感目標:理解作者在文中由喜到悲的感情變化,認識作者深沉感歎中所藴含的積極情緒。

3、説教學重點與難點

對作者感情變化的把握,以及常見文言實詞、虛詞、句式的理解和掌握,背誦全文,是本文教學重點

課文三、四自然段作者的感情由樂到痛到悲,對人的生死這一問題的議論富有哲理性,學生由於經歷淺,多數未經歷過生死,對其中表達的生死觀不能很好理解,所以將理解作者在文章中由喜到悲的感情變化和認識作者深沉感歎中藴含的積極情緒定為教學難點。

二、説教法

教師要本着“因材施教”以及“教學有法,但無定法”的原則慎重地選擇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結合該課的教學目標、教材特點和學生的實際情況,我準備用兩課時,採用誦讀法、點撥法進行教學。

1、誦讀法。在疏通文意的基礎上反覆誦讀,從而更深的領悟文章內容和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2、點撥法。所謂“點”就是點擊要害,抓重點;所謂“撥”就是撥疑難,排障礙。“點撥法” 能啟發學生腦筋,自己進行思考與研究,充分發揮教師的引導性和學生的主體性。在學習本文中,我主要點撥的是難句以及作者感情變化的線索,從而使學生更好的理解課文內容。

三、説學法

《語文新課標》中指出“要重視學生的實踐活動,讓學生在教學過程中主動學習、探究。重視師生的語言交際和心靈溝通。重視學生思維方法的學習。”據此我確定了以下學法及能力培養:

1、圈點、勾畫、批註的方法,藉助工具書、課本註釋初步疏通文意,力求做到準確、通順地翻譯課文,以此培養學生自主獲取知識的能力;

2、指導學生進行正確的誦讀,同時,在教學中,讓學生質疑,可採用小組合作的方式相互提出難句質疑;

3、用歸納法歸納文中的特殊文言現象。讓學生學會對常見實詞、虛詞的意義用法進行系統歸納,使所學知識系統化,既便於記憶,又便於運用。

4、背誦課文時,要提示學生抓住文中感情變化的關鍵詞語,如“樂”“通”“悲”,以此帶動對全文的理解背誦。

 四、教具準備

1、錄音機、課文朗誦帶;2、有關蘭亭和王羲之書法的圖片、資料

 五、説教學程序

説教材:本課被編排在人教版課標實驗教材必修1第二單元。本單元學習的是古代記敍性散文。單元提示強調:“這些文章或記政治、外交的風雲變幻,或記傑出人物的嘉言懿行,都是千古流傳的敍事名篇。學習這個單元,既可以從中領略古人的才華和品德,又可以欣賞和借鑑敍事的藝術。”“文言敍事有一種簡潔的美,學習時要注意反覆朗讀,悉心體會。還要學習提要鈎弦的閲讀方法,學會抓住關鍵詞,概述文章的敍事脈絡,做到綱舉目張,化繁為簡,提高概括能力和表達能力。”這段表述與《普通高中課文課程標準》第二部分“閲讀與鑑賞”第八、九兩條的精神完全一致。

同時,本篇也是學生高中階段學習的第一篇文言文,它在整個高中學習過程中起着一個承上啟下的'作用。

説學生:秋林高中的學生,大部分學生文言文基礎不好,學習習慣和學習方法不好,學習過程比較被動,欠缺自主性。因此,在文言文教學過程中,首先要讓學生能基本讀懂文章的字面意思,作一些必要的知識積累,鞏固提高基礎;其次,在文本的深入解讀和鑑賞層面上,以期提高興趣,使學生在文言文閲讀能力上切實有所提高,進一步為學生文言文智能的生成及發展作一點準備。

説目標:語文教學對學生的教育目標包括知識、能力、德育三個層面。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和課程標準的要求,三個層面的目標分別設置為——知識目標:①疏通文句、文意,熟讀成誦。②積累文言詞彙,包括常見的實詞和虛詞。能力目標:①理清敍事脈胳,掌握情節特點,能抓住關鍵詞語概述文章主要內容。②初步瞭解《左傳》的敍事特色,領會和學習本文詳略得當、波瀾起伏、善於運用伏筆和照應的寫作技巧。德育目標:學習燭之武國難當頭,不計個人得失,以國事為重,顧全大局的愛國主義精神。

説重難點:根據目標設想和學生的實際情況,教學重點設置為:①疏通文句、文意,熟讀成誦。②積累文言詞彙,包括常見的實詞和虛詞。

教學難點設置為:①理清敍事脈胳,掌握情節特點,能抓住關鍵詞語概述文章主要內容。②初步瞭解《左傳》的敍事特色,領會和學習本文詳略得當、波瀾起伏、善於運用伏筆和照應的寫作技巧。

説教法:高中新課改要求變換教學方法,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同時文言文教學尤其重視對傳統方法的繼承,重視積累、感悟。鑑如此,確定如下教法:①誦讀法,教師範讀,學生誦讀,讀的過程中要注意揣摩和體會人特的心態;②問答法,在積累疏通文句的過程中,學生不懂的地方,課堂上向老師提問,老師當眾作答;③故事導入法,在講解文章思想內容之前用答記者的故事來導入新課,以激起學生的興趣;④探究拓展法,文本特點及敍事特色、寫作技巧,由師生共同探究歸納。

説學法:根據教師設計的教學方法,學生應該有相應該的學法。①誦讀法,摩仿老師的閲讀有感情的多次誦讀;②勾畫法,在讀的過程中疏通文句不懂的地方用筆勾畫出來,作好標記;③提問法,向老師提問,不會疏通的地方;④探究拓展法,師生共同探究文章的文本特點、敍事特色、寫作技巧。

説教學過程:根據《教學大綱》的要求,本課設置二課時。第一課時,學生聽教師範讀後自由誦讀,勾畫出不懂的字句,(大約要20分鐘)教師答疑,課堂上回答學生不懂的文句,落實“貳、軍、辭、鄙、陪、敢、濟、肆、闕、與”10個詞語的含義及用法(約25分鐘);第二課時,學生梳理文章思路,師生共同探究詳略得當,首尾呼應的寫作技巧;(約30分鐘)歸納燭之武的人物形象,落實德育目標。(13分鐘)最後二分鐘老師作結,佈置作業。

蘭亭集序説課稿 篇4

《蘭亭集序》又名《蘭亭宴集序》、《蘭亭序》、《臨河序》、《禊序》和《禊貼》。東晉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三日,王羲之與謝安、孫綽等四十一位軍政高官,在山陰(今浙江紹興)蘭亭“修禊”,會上各人做詩,王羲之為他們的詩寫的序文手稿。《蘭亭序》中記敍蘭亭周圍山水之美和聚會的歡樂之情,抒發作者對於生死無常的感慨。

一、 説教材地位

《蘭亭集序》王羲之的〈〈蘭亭集序〉〉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必修二第三單元的一篇課文。本單元為古代山水遊記類散文。山水遊記一般不只是對自然風物的客觀描繪,往往包含抒情或説理的成分,或表達物我兩忘的喜憂,或抒發時不我待的憂思,或傾訴懷才不遇的憤懣。閲讀這一類的文章,一要欣賞其中描繪的自然風光,二要聯繫作者身世和時代背景,品味作者抒發的感情和文章寄寓的感情和旨趣。

二、説教法和學法

反覆閲(誦)讀體味法。在反覆閲(誦)讀中體會其中節奏、語氣和韻味,養成良好的`文言語感。同時培養學生對自然之美的感受能力。

關鍵語句切入解讀文本法。文章閲讀的最高功夫是把厚書讀薄、把長文讀短,抓關鍵語句是達到這一境界的最佳途徑。為品味作者抒發的感情和文章寄寓的旨趣,着重抓文本中的關鍵性語句,使學生的思維過程和方法落實,結論有據。

三、教學目標

理解作者在文中由喜到悲的感情變化,認識作者深沉感歎中所藴涵的積極情緒。

四、教學設想

《蘭亭集序》通過對宴遊之樂的渲染、鋪墊來引發自己對人生哲理的探索,發表對人生憂樂和生死問題的看法。感情由“樂”到“痛”再到“悲”,線索十分明顯。古往今來,不知有多少睿智的先賢對人生的終極意義有過這樣或那樣的求索,但似乎都沒有一個完美的答案。唯一相同的感受就是:人生永遠面對變化,永遠帶着遺憾。這是一個問題,卻永遠無法解決。王羲之説:“後之視今,猶今之視昔。悲夫!”這是文章中最能打動讀者、最能撥動人們心絃的一句話。關鍵的問題是作者因何而“悲”,如何理解這個“悲”。

如果僅僅將這個“悲”理解為悲歎生命無常、人生短暫,那它就與前文的“痛”沒有什麼區別了;或者即使認識到和前文的“痛”相比,這個“悲”“有所超越”,“不是完全的悲痛而是一定程度的悲壯”,那也是失之膚淺的。

鑑於以上思考,我把挖掘“悲”字內涵的做為這屆可的中心環節(主要體現在第六步“深深‘悲’歎為哪樁”環節)。

 五、 教學過程:

(一)、導入課文。

“生存還是毀滅:這是個問題。”哈姆雷特被生活的困境逼到了死角,開始了關於生與死的思考;早在兩千多年前,中國一位偉大的史學家司馬遷在生死抉擇中做出了響亮的回答: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南宋女詞人李清照有詩曰:“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生死問題,歷來是中外文學和哲學所關注的重要話題。一代書聖王羲之也為我們留下了他對人生哲理執著探索的蹤跡。今天,我們一起來繼續學習《蘭亭集序》。

(二)、自讀質疑。

提示學生:古人云,讀書百遍,其義自見。我們要反覆閲讀,讀準字音,讀通句意,讀出感情,並爭取讀出心得。做到每一遍讀書都有目的,每一遍讀書都有收穫。

在課前預習的基礎上,通過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做好正音和詞句疏通工作。

(三)總體感知:

快速瀏覽全文,試從每段中找出最能體現作者情感變化的字眼。

(樂——痛——悲)

樂因何而生?痛由何而來?悲緣何而發?

(四)、賞析暮春宴遊“樂”。

人們都説《蘭亭集序》是一篇美文。美是需要欣賞的,下面就請同學們找出自己喜歡的句子,並對它們進行賞析。

作者因何而樂? 良辰美景、賞心樂事。

(五)、樂極而“痛”因死生。

生活中常有這樣一種現象:人快樂到極點時,常常會心情陡轉直下,產生“痛(憂)從衷來”的感覺。作者在快樂的宴集上,感情產生了怎樣的變化的? 由“信可樂”到“豈不痛”。

讀第二小節,用文中原話回答作者“痛”從何來?

人之相與、俯仰一世;修短隨化、終期於盡。——人生短暫。

向之所欣,俯仰之間、已為陳跡。——世事無常

蘭亭集序説課稿 篇5

一、 説教材

《蘭亭集序》是普通高中必修一冊第二單元第一篇課文。本單元為古代山水遊記類散文。山水遊記不只是對自然風物的客觀描繪,往往包含抒情或説理的成分,閲讀這一類的文章,一要欣賞其中描繪的自然風光,二要聯繫作者身世和時代背景,品味作者抒發的感情和文章寄寓的感情和旨趣。《蘭亭集序》作為一篇書序,文章由敍事而寫景,感物抒懷,從一次普通的遊宴活動談到了作者的生死觀,並以此批判了當時士大夫階層中崇尚虛無的思想傾向,使全文在立意上顯得不同凡響。

二、説目標

《蘭亭集序》體現了魏晉時期散文抒情色彩濃郁的特點,文章文風清淡,語言靜雅,寫景句子更是美不勝收。根據課文的文言文的特點和藝術特色,我制訂瞭如下教學目標:

(1) 知識目標:掌握實詞“修、期、致、臨、次、信”等詞的意義;背誦全文

(2) 能力目標:體會文章精練優美、自然清新的語言;藉助註釋疏通文意,理清文章的思路結構,提高文言閲讀能力;

(3) 情感目標:理解作者在文中由樂到悲的感情變化,認識作者深沉感歎中所藴含的積極情緒。

三、説教學重點與難點

高中階段的文言文教學要求具有閲讀淺易文言文的能力,根據學生學習的要求,我將該課的教學重點定為:

(1)瞭解課文中的詞類活用以及歸納“修、期、致、臨、次、信”等詞的詞的義項;

(2)背誦全文。

課文二三自然段作者的感情由樂轉悲,對人的生死這一問題的議論富有哲理性,學生由於經歷淺,多數未經歷過生死,對其中表達的生死觀不能很好理解,所以將理解作者在文章中由樂到悲的感情變化和認識作者深沉感歎中藴含的積極情緒定為教學難點。

四、説教法

結合該課的教學目標、教材特點和高一學生的實際情況,我準備用兩課時,採用誦讀法、點撥法與講授法進行教學。

五、説學法

為了讓學生在教學過程中能夠主動學習、探究,培養學生研讀文言文的思維方法。據此我確定了以下學法及能力培養:

1、圈點、勾畫、批註的方法,藉助工具書、課本註釋初步疏通文意,力求做到準確、通順地翻譯課文,以此培養學生自主獲取知識的能力;

2、指導學生進行正確的誦讀。同時,在教學中,可採用小組合作的方式相互提出難句質疑。

六、説教學過程

(一) 導入

好的導入能營造適宜的課堂氛圍,為了集中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興趣。因此我採用情景設置的方式引出課題。

利用多媒體播放王羲之的書法作品和《蘭亭集序》的圖片,給學生直觀的形象指引。我會用略帶神祕感的導語引起學生對這篇文章的好奇和重視。

“書法是最能體現中國文字美感的藝術。在中國歷史上,有這樣一部富有傳奇色彩的書法作品。它被譽為“天下第一行書”,它是所有熱愛書法的人心中的至寶,傳説它的真跡已經隨着唐太宗眠於地下,可是流傳下來的拓本也是人們心中的珍藏。它就是文質兼美的《蘭亭集序》。”

(二)整體感知,朗讀全文

通過播放課文朗誦帶,讓學生注意字音和語調、語氣與節奏,初步感受〈〈蘭亭集序〉〉的語言特色。聽完錄音後,讓學生自由朗讀一遍,再讓學生齊聲朗讀一遍。在誦讀之前提出學習要求,讓學生在自由誦讀的過程中標劃出重點字詞和知識難點,作為之後要解決的問題。在學生齊讀時教師作誦讀指導,這一環節是教法和學法的落實。

(三) 小組合作,逐段疏通文意

在通過誦讀初步感知文意後,由學生四人小組共同合作,結合課文下注釋和工具書自主疏通文意,教師巡視點撥。比如第一段中的“修、畢、鹹、修,長、高、引、信”等重點實詞。學生在自主閲讀的過程中充分發揮了自己的主體作用,而且在合作探究中嘗試自己總結文言文閲讀的規律。對於學生自己處理不了的難點,教師做重點直到。

(四)分析課文,理清思路

學生自主解決了文言知識後,教師設計問題引導學生對文本的行文思路和內涵意義進行探究。

全文共三個自然段,讓學生在每一段中找出表達作者感情變化的句子或字詞,教師根據回答點撥各段大意。在明確文意的'情況下,這個問題比較容易解決,學生應該能總結出作者的感情是體現在“樂、痛、悲”這三個字上。但是,由於學生生活閲歷上的侷限,他們很難理解作者在遊樂的時候為什麼會生出“悲痛”之感,這也是學生理解文意的難點。根據這個情況,就可以設計問題,組織學生以小組的形式來討論探究,激發學生的思維。

問題一:作者的樂由何來?(要求學生結合文本思考,回答)

問題二:作者為什麼而“悲”?

問題三:作者“由樂轉悲”是怎樣情緒過渡的?

根據學生的知識結構和認知水平,一、二兩個問題是對文本的分析比較容易解決。問題三需要老師結合着學生的生活實際加以引導。通過生活中的已有的體驗去感受作者對時光飛逝、人生短暫的感慨。

(五)問題研討(引導學生討論以下問題)

課文對老之將至、人生無常感歎不已,情調有些低沉,但作者的積極情緒又無不暗含其中,你怎麼看這一問題?學生可結合自己的人生觀自由發言,各抒己見,以此突破難點即理解作者由樂到悲的感情變化,認識其中藴涵的積極情緒。

(六)總結全文,佈置作業

最後對課文知識進行梳理,便於學生建立自己的知識結構。

作業:(1)背誦全文(2)歸納文中的文言知識(3)蒐集有關王羲之和《蘭亭集序》的資料,相互交流。

蘭亭集序説課稿 篇6

一、説教材

1、教材分析

這篇文章是必修課本的最後一個問題探討專題中的第二篇課文,這一專題有兩個功能:一是對前面20個人文話題的自然昇華,由對“人與自我”、“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等若干具體問題的思考,生髮為對人之所以為人,人生存的意義和價值等終極問題的追問;二是這些文本本身對學生語文核心能力的提升具有引領功能,對學生語文素養的提高具有豐富的課程價值。第一板塊的兩篇課文都是具有深刻的人文內涵、富有哲理思辯的文章。《蘭亭集序》作為一篇書序,由敍事而寫景,感物抒懷,從一次普通的遊宴活動談到作者的生死觀,雖然有人生無常、“死生亦大矣”的感慨,但一反魏晉時期流行的消極虛妄的人生態度,暗含把握當下人生,不宜空談玄理的真實樂觀的態度。我想教學時應從文本出發,牢牢抓住文章的核心觀點,注意在疏通文意的基礎上,把文章藴含的思想內涵挖掘出來,使文中包含的人生境界深深感染學生。引導學生深刻領悟作品展現的詩意的人生境界,讓學生體會中國古代士大夫的山水審美情懷和他們精神超越的優美姿態。

所以,根據該課的特點和學生的實際情況,我制訂瞭如下教學目標:

2、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瞭解序文的寫作特點,掌握一定的文言知識。

能力目標: 1.理清課文內容層次

2.理解作者的生死觀。

情感目標:正確認識作者對人生悲歡無常、終歸於盡的深沉感慨,樹立積極進取的人生觀。

3、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瞭解由這次集會而引起的人生無常的感慨,理清作者思想感情的脈絡。

難點:認識作者深沉感歎中所藴含的積極情緒。

二、説教法

對於文言文教學,我曾經以教師講解為主,不重視學生誦讀,因為文言文有講頭,其中的實詞、虛詞、句式、情感、理趣等等,都可以講出很多“東西”來。但這種做法不能使學生真正喜歡文言文本身,他們喜歡的只是其中的所謂文化。發現這個問題後,我在教學中感到了一種“捨本逐末”的尷尬。於是我參照新課標精神嘗試改變文言文教學思路,從由教師講解變成讓學生誦讀,從重視翻譯到重視感悟。我把自己的思考設計為“文言文五步誦讀法”:一讀讀準字音,二讀讀懂句意,三讀讀出情感,四讀品味評價,五讀回味理解。《蘭亭集序》的教學,基本上就是按照這一思路進行的,但結合該課的教學目標、教材特點和學生的實際情況我準備用兩課時,採用誦讀法、點撥法和討論法進行教學。(為了清楚的體現我的“文言五步誦讀法”,我把兩個課時放在一個整體中)

1、誦讀法。讓學生帶着任務去讀書,每一遍誦讀都有目的,每一遍誦讀都有任務。通過誦讀,使學生身臨歷史情境,直入文本深處,切身體驗“此景此情”,與作者進行面對面地溝通與交流,產生心靈之間的感染與共鳴,從而在更深的層次上感悟文本、感悟人生。

2、點撥法。所謂“點”就是點擊要害,抓重點;所謂“撥”就是撥疑難,排障礙。“點撥法”能啟發學生腦筋,自己進行思考與研究,充分發揮教師的引導性和學生的主體性。在學習本文中,我主要點撥的是難句以及作者感情變化的線索,從而使學生更好的理解課文內容。

3、討論法。討論法是指在教師精心運籌下,以小組或集體的組織形式,圍繞某一教學要點或專題,展開議論甚至爭辯,從而獲得知識、開發智力的一種教學方法。這種教學方法能夠在很大程度上能夠調動學生參與的積極性,從而活躍學生的`思維。

課時安排:2課時

三、教具準備

課件:王羲之生平簡況、王羲之蘭亭集序書帖影印、蘭亭集序錄音

四、説教學過程

(一)導入

由古人對生死進行的哲理思考引出王羲之對生死的感悟。

(二)作者、作品以及文體簡介

結合課下註解①瞭解作者後欣賞插圖,再在幻燈上出示王羲之的其他書法作品,讓學生直觀感受其書法“飄若遊雲,矯如驚龍”的特點,同時簡介文章體裁特點,擴充學生的相關知識,完成知識目標中對序文特點的瞭解。

(三)五步誦讀

1、第一遍誦讀:聽錄音範讀,小聲跟讀,完成以下任務。

(1)、邊聽邊校正自己的字音、句讀錯誤。

(2)、勾畫出自己有疑問的字詞,讀完後討論。

(3)、 給生字詞注音。

2、第二遍誦讀:自由

誦讀,完成以下任務

(1)、同學指出文中不解的字、詞、句。

(2)、師生共同解決學生提出的字、詞、句問題。(幻燈片展示字詞句)

3、第三遍誦讀:配樂集體朗讀(理清思路,整體把握情感)

要求從每一段中找出一個字概括作者的心情

4、第四遍誦讀:學生代表有感情朗讀

學生代表帶着感情誦讀,在朗讀中分別體現出歡樂、痛苦、悲傷的感情。其他同學邊聽邊思考:(1)第一段中,作者的樂因何而生?

(2)第二段中,作者的痛緣何而來?

(3) 第三段中,作者的悲由何而發?

5、第五遍誦讀:學生再次齊讀全文(加深對文章的理解)

(四)討論

學生通過小組合作討論,重在引導學生積極參與。

(1)、作者由樂轉痛有無道理?

(2)、作者的悲哀之情是否是消極悲觀?

(3)請大家來談談你是怎樣認識王羲之對人生的感悟,你對人生有什麼新的體驗?

(五)小結

《蘭亭集序》歷來被譽為書、文兼美的藝術珍品。作者一掃風靡流行的駢偶時尚,以清新自然的散體筆法記述了那次在中國文化史上著名的雅集盛會;並觸景生情,臨境興歎;將自己對生命的熱愛與眷戀,對人生價值的感悟與自然真諦的追問,坦誠且酣暢地傾訴於人性覺醒的啟示錄中。一千六百多年後的今天,我們重讀這篇佳作,仍然能夠真切地感受到這一曲生命之歌的巨大魅力。

五、説板書設計

板書應簡潔美觀,概括性強。

蘭亭集序説課稿 篇7

一、説教材

王羲之的《蘭亭集序》是第三冊第四單元的一篇講讀課文,它不僅是書法藝術的瑰寶,而且在思想、語言上也具有獨特的價值,二者相得益彰,共同確立了它在中國文化史上的重要地位。作為一篇書序,文章由敍事而寫景,感物抒懷,從一次普通的遊宴活動談到了作者的生死觀,在立意上不同凡響。

二、説教學目標

王羲之的文章文風清淡,語言簡潔而瀟灑。《蘭亭集序》中的寫景句子更是美不勝收,所以我把背誦本文定為教學目標之一;另外,學生雖有一定的文言學習基礎但仍很薄弱,且本學期文言文難度較之上學期有很大提升,學生還需要積累一定的文言知識,根據該課的特點和學生的實際情況,我制訂瞭如下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瞭解序文的特點,掌握實詞“修、期、致、臨、次”等詞的意義;掌握文言句式,熟練而準確地翻譯句子,背誦全文。

(2)能力目標:體會文章精練優美、自然清新的語言,提高文言閲讀能力;

(3)情感目標:理解作者在文中由喜到悲的感情變化,認識作者深沉感歎中所藴含的積極情緒。

三、説教學重點與難點

《語文課程標準》中對高中階段的文言文教學要求具有閲讀淺易文言文的能力,據此我將該課的知識目標定位本課的教學重點。而課文二三自然段作者的感情由樂轉悲,對人的生死這一問題的議論富有哲理性,學生由於經歷淺,對生活沒有深刻的認識,對其中表達的生死觀不能很好理解,所以我將理解作者在文章中由喜到悲的感情變化和認識作者深沉感歎中藴含的積極情緒定為教學難點。

四、説教法學法

教師要本着“因材施教”以及“教學有法,但無定法”的原則慎重地選擇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結合該課的教學目標、教材特點和學生的實際情況,我準備採用誦讀法、點撥法進行教學。

1、誦讀法。在疏通文意的基礎上反覆誦讀,從而更深的領悟文章內容和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2、點撥法。“點撥法”能啟發學生腦筋,自己進行思考與研究,充分發揮教師的引導性和學生的主體性。在學習本文中,我主要點撥的是難句以及作者感情變化的線索,從而使學生更好的理解課文內容

《語文課程標準》中指出“要重視學生的實踐活動,讓學生在教學過程中主動學習、探究,重視師生的語言交際和心靈溝通,重視學生思維方法的學習,據此我確定了以下學法:

1、圈點、勾畫、批註的.方法,藉助工具書、課本註釋初步疏通文意,力求做到準確、通順地翻譯課文,以此培養學生自主獲取知識的能力;

2、討論法,指導學生進行正確的誦讀,同時,在教學中,讓學生質疑,可採用小組合作的方式,互提出難句質疑;

3、歸納法,用歸納法歸納文中的特殊文言現象。讓學生學會對常見實詞、虛詞的意義用法進行系統歸納,使所學知識系統化,既便於記憶,又便於運用。

五、説教學過程

這篇課文共設計了八個教學環節,四步學習法貫穿其中

1、導入

由王羲之的書法導入或由王羲之的逸聞趣事導入,然後引導學生欣賞課本前頁的插圖,欣賞《蘭亭集序》摹本,由此引出課題。出示王羲之的其他書法作品,讓學生直觀感受其書法“飄若浮雲,矯如驚龍”的特點。

2、誦讀全文,整體感知

主要採用誦讀的方式來學習這篇文章,古人云:書讀百遍,其義自見,我們不可能讀百遍,這篇文章我採用四步誦讀的方法,力求每一步誦讀都有目的,每一遍誦讀皆有收穫。一讀,讀準字音。檢查學生自讀情況,播放課文朗誦帶,讓學生初步感受〈〈蘭亭集序〉〉的語言特色。聽完錄音後,學生齊聲朗讀課文,教師相機作誦讀指導。

3、再讀文本,小組合作,疏通文意

學生再讀文本,小組合作,結合課文下注釋和工具書自主疏通文意,交流梳理積累的文言詞語及句式,教師巡視點撥重點語句。此環節還可讓學生找出難句相互討論,討論不決,推舉一同學指出疑詞難句,教師集中加以講解。

4、三讀文本,讀出情感,提出“我的發現”

反覆誦讀,讓學生身臨其境,直入文本,與作者進行面對面的交流,會有更加深刻的情感體驗。同時進行小組討論,交流“我的問題”,如(1)文中寫景最美的地方(2)作者情感的變化是怎樣的(3)我的疑問是什麼,把課堂還給學生,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與積極性,打破教師一言堂的舊模式。

5、展示討論成果

(1)賞析清新優美的寫景句,體會語言特點

(2)梳理作者的情感變化,討論作者歡樂與痛苦的原因。採取小組討論的方式,發揮學生潛能,各抒己見,概括出作者由“樂”到“痛”再到“悲”的情感變化,體會“死生亦大”的沉痛感慨。這一過程中,教師需要適時點撥,補充提升學生的展示成果。

6、四讀文本,探究、發現

文本中作者對老之將至、人生無常感歎不已,情調有些低沉,但是作者的積極情緒又無不暗含其中,你怎麼看待這一問題?學生可以結合自己的人生觀自由發言,各抒己見,以此突破難點,理解作者由樂到悲的情感變化。

7、拓展、延伸

出示曹操的《短歌行》、李白的《將進酒》和蘇軾《念奴嬌》中的名句,他們雖然有“對酒當歌”“人生如夢”的悲歎,但他們的自我意識都很強烈,對生命有限性的感受都很深刻而又凝重,他們用現實的努力來抗拒人生的虛幻和時間的奔流,在給定的生命限度內進行最大可能的價值創造。所以歷史上許多悲歎人生有限世事虛無的人往往富有進取心,併為世界創造了不朽的價值,而王羲之“飄若浮雲矯若驚龍”的書法藝術就是這種努力的結果。

小結:王羲之雖然已經遠去,但是他的書法他的蘭亭卻永遠散發着魅力,我們又該留下怎樣的腳印呢?

8、佈置作業

蒐集王羲之的有關資料及書法作品,背誦全文

六、教學反思

文言文的教學,一直以來很多教師都以講解為主,淡化了誦讀,學生在教師精心講析之後,也能獲得許多知識,只是我覺得這種獲得有些被動,這種方式存在一點捨本逐末的尷尬。所以這節課我改變了一般的文言文學習思路,由老師講變成學生讀,按文言文“四步學習法”來組織教學,讓學生帶着任務去讀,讓學生討論交流,讀的過程有收穫,交流之後能提高。缺憾:因時間關係沒有展開更充分的誦讀活動,背誦完成的不好。

附板書設計

結構線索情感線索記會樂

感歎痛

明意悲

瑪麗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