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聽課學習心得

來源:文書谷 2.29W

有了一些收穫以後,可以記錄在心得體會中,這樣我們就可以提高對思維的訓練。那麼好的心得體會是什麼樣的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數學聽課學習心得,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數學聽課學習心得

數學聽課學習心得1

在傳統的國小數學教學中,學生認知的建構與知識的獲取之間往往有一道不可逾越的鴻溝,學生認知過程與知識結構不能協同發展。這學期,聽了我校幾位數學教師的課,他們在課堂教學中,為學生提供自主學習空間,讓學生置身於一定的情境之中,去體驗數學知識形成過程,促進學生主動發展,讓我記憶猶新。

一、“做”數學——在探索中發現

“做數學”是新課程倡導的一個重要理念。它強調學生學習數學是一個現實的體驗、理解和反思的過程,強調以學生為主體的學習活動對學生理解數學的重要性,認為學生的實踐、探索與思考數學是學生理解數學的重要條件。“做數學”不僅是指簡單的數學操作活動,而且是學習者自我探索、自我構建、自我發現、自我創造的一種動態過程。如《角的初步認識》這節課設計非常新穎,鍾老師讓學生用紙、吸管、用毛線折角,這樣從學生身邊的事物引出角,能引起學生的注意,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引出角的概念,讓學生很快從生活中找到角。在學生掌握角的組成,會判斷角的基礎上,鍾老師又讓學生用説一説、畫一畫、做一做、折一折、擺一擺等方法讓學生創造角,進一步昇華了角的概念。在鞏固練習設計上,鍾老師也是由淺入深,層層深入,最後讓學生用三根小棒創造角,看誰創造得多。這一設計,極大的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課堂氣氛一下子沸騰了。這樣,把教材內容變靜為動,變單一為多項,變封閉為開放,有效的激發了學生主動參與探究的熱情,讓“做數學”成為促進學生髮展的原動力。當學生髮現有的題目無法用已學過的知識解決時,學生強烈的認知衝突被激活,就在學生處於“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的激憤狀態時,教師又提出:“看誰的方法多?”學生個個情緒高漲,躍躍欲試,沉浸在操作探究的興奮之中,終於探索出各種的擺法。

這樣,通過動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學生不僅獲取了知識、發展了能力,而且還體驗算法多樣化,也感受到成功的愉悦,增強了自主學習和自主創新的意識。課末,設計一些開放性題目或非常規題目,讓學生進行練習,激活了學生的思維。實現了認識上的飛躍、思維上的深化。這樣,使學生在做數學的過程中真正發揮主體作用,成為學習的'主人。

二、“議”數學——在合作中交流

建構主義認為:“學習不是知識由教師向學生的傳遞,而是學生建構自己的知識過程,教師的作用僅僅在於給學生提供有效的活動機會,在討論交流和自主探究的過程中,學生構建自己的知識。”因此,教師應向學生提供充分的從事數學活動和交流的機會,促使學生主動地去構建。如楊老師在講《用字母表示數》的課中,讓學生用小組內交流,怎樣用字母表示長方形、正方形的周長、面積公式,學生在交流的過程中自主的學習知識。這樣安排,使每個學生都有説的機會,在合作交流、思維碰撞過程中,使學生體驗字母表示的多樣化,感受與同學交流的樂趣,從而培養學生交流能力與思維能力。

三、“用”數學---在應用中拓展

《課標》指出:要使學生初步學會運用數學的思維方式去觀察、分析現實社會,去解決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學科學習中的問題,增強應用數學的意識。把數學知識運用到實際生活中,是學習數學的最終目的。學以致用,讓學生感受到學習知識、掌握知識的價值所在。在知識的運用過程中,促使學生把所學知識掌握得更熟練、更透徹,也使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得到培養。

總之,在這幾堂課中,讓我最佩服的是面對一堂學生已上過的課,面對一羣從未見過的學生,幾位老師仍舊應付自如,上的如此成功,讓很多老師都為之歡呼,這正是我平時教學中所欠缺的應變能力。

數學聽課學習心得2

聽了這五堂數學課,讓我感受頗深,有年齡大的老師,也有剛參加工作的年輕教師,他們的課有太多值得我學習和思考的地方,下面我就談一下聽了這幾課以後給我的啟發

一、一名優秀的教師要具有語言魅力,作為一名數學教師,語言要做到嚴謹簡練,並且要具有親和力,對孩子要多表揚,多鼓勵。王老師雖然是一名男教師,但語言很輕柔,很具有親和力,他兒童化的語言一直吸引着孩子的`注意力,並且能夠及時的表揚孩子,這是值得我學習的地方。劉老師作為剛參加工作的年輕教師其語言已經做到了嚴謹簡練。這是我以後的教學中應時刻注意的一點。

二、數學源於生活,最後必須要回到生活當中。學習知識是為了運用,如果脱離實際來學知識的話,其學習的意義不大。所以在數學課上,必須讓學生知道在現實中的應用。這幾位老師在講課的最後,都會把今天學習的知識與生活實際相聯繫,這也是我以後課堂上應該做的。

三、教師靈活的教育機智,在鞏固練習環節,翟麗華老師反饋糾正及時,分解了題的難度。課堂上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和能動性,合作探究,充分發揮小組合作學習功能。

總之,這幾位老師的課基本功過硬,充分展示了教師的綜合魅力,很值得我學習。今後一定多向其他教師學習,總結自己的經驗教訓,在教學上取得更好的成績。

數學聽課學習心得3

本週三在新區三小聽了三節關於《24時計時法》的研討課,三位教師在本課中和學生一起探討了24時計時法以及24時計時法與普通計時法的換算。

三位教師的課堂教學,給我留下了一下一些思考。

一、生活情境與童話情境哪個更能建立時間觀念?

24時計時法的教學中,三位教師用了不同的導入展開本節課的教學,第一位教師用的是學生課前收集到的關於時間的信息,有車票、電影票等;第二位教師用的是兩個情境説説鐘面上的時間;第三位老師用的是喜羊羊和美羊羊的誤會設疑導入。

第一位教師和第三位教師在練習時都把想想做做的第一題刪除了,第二位教師卻是讓學生打開書本,在書上用24時計時法寫出時刻。

三位教師對與導入和練習題的不同處理,我個人認為學習時間,在情境中學習是很有必要的,本課的教學目標中,時間觀念的建立是一個重點也是難點,適合的生活情景能夠使學生感受到24時計時法是如何表示時間的。中午12時之前的,鐘面上看到幾時幾分,就是幾時幾分,但是到了中午12時之後,鐘面上的幾時幾分要加上12。學會用24時計時法來表示時間,就要在適合的情境中學生才能夠聯繫生活實際有真實的感受。教材中提供的幾個素材,其實在現實生活中是有的,教師也可以用我們生活中的公交車站牌,單行道的禁行標誌讓學生來説一説,這樣更能使學生體會到數學其實就在我們的`生活中,生活中很多問題就能運用學到的數學知識來解決。

二、讓鐘面的時間和時間彩條的聯繫更緊密些。

第一位教師和第三位教師都將鐘面和時間彩條結合起來讓學生通過對比,使學生更直觀地認識到普通計時法和24時計時法之間的不同之處和聯繫,這一點我很認同。我對於第一位教師對於一天中鐘面上時針第二次指向“1”時組織學生開展小組合作:想個辦法區分這兩個1時這個教學環節印象比較深刻。學生提出了用下午1時來表示,學生也提出了用13時來表示。我覺得教師的這個問題很好地激起了學生的思考,用一個辦法來區分一天中的兩個1時,很好地激發了學生的積極性。想到24時計時法要用13時,而普通計時法要加上時間詞“下午”,就是為了能夠區分一天中的兩個1時表示不同的時刻。但是教師卻沒有溝通“下午1時和13時之間的聯繫”,如果能夠溝通起來的話,那麼鐘面時間和時間彩條就有了緊密的聯繫,學生就能通過簡單的推理知道下午2時與14時之間的關係,普通計時法與24時計時法的聯繫就不言而喻了。

24時計時法在生活中運用地很多,學生平時知道一些,但是教師要做的是將學生的零散的認識進行整理和數學化,然後再運用到生活中,學以致用。

數學聽課學習心得4

20xx年11月22日,我有幸參加了“肥城市國小數學第三屆同課異構課堂教學觀摩研討會”,在一天的時間裏,觀摩了來自肥城市南片區五個鄉鎮的五名國小數學老師的課,這次聽課收穫很大,受益匪淺。下面我談談自己的體會。

1、我深刻地感受到了國小數學源於生活,體現於生活。教師作為學生學習的引導者為學生提供活動的舞台,調整學習的方向,是關鍵時刻予以適當的點拔的學習過程的支持者。在課堂學習中,學習的材料來源不再是單一的教材,更多的是從學生的生活經驗來編材。與生活貼近的知識,學生聽起來親近,求知慾就強,要突破的願望就強,做起題來積極性高,也體現出教學面向學生,面向生活,反映現實生活,而這些正是這羣聽課學生日常生活中經常見到的,使學生感到數學問題新穎親近變得摸得着,看得見,易於接受,從而激發了學生內在的認知要求,變“要我學”為“我要學”。更好的啟迪了學生的思維,使學生的創新意識得到了較高的培養,也實現了“生活經驗數學化。”

2、在這5節課中,教師能放手讓學生自己動手操作,自主探究解決問題的方法,在課上,每一位教師都很有耐性的`對學生進行有效的引導,充分體現“教師以學生為主體,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教師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的教學理念。

3、精彩的導課非常重要。講課的教師幾乎都精心設計了課堂導入,像袁輝老師,就以學生親身經歷的興趣小組的活動場景導入新課。好的導課可以拉近師生距離,使學生的向師性更強,積極參與教師的教學活動,提高課堂學習效率。

4、教師評價要及時到位並且多方位。教學過程中,幾乎每位教師都注意了及時評價及激勵評價,對學生的讚揚和鼓勵不斷,同時也及時糾正學生的行為習慣。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語言,在學生的心裏卻可以激起不小的情感波瀾,對於整個課堂的教學效果的提高也起到了相當程度的積極影響。

總之在這次活動中,上課的老師都能根據國小生的特點為學生創設充滿趣味的學習情景,以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最大限度地利用國小生好奇、好動、好問等心理特點,並緊密結合數學學科的自身特點,啟迪他們積極思考,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激起他們探索、追求的濃厚興趣。在今後的教學工作中,我一定要努力探究,找出教育教學方面的差距,向這些教育教學經驗豐富的老師學習,教壇無邊,學海無涯,在以後的教學中,以更加昂揚的鬥志,以更加飽滿的熱情,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教學工作中。

數學聽課學習心得5

對“19.2等腰三角形與全等三角形的證明舉例”課堂聽課反思在進華中學202室,我聽了國中數學“同課異構”評比活動課。我有幸學習,聽了倆位數學老師的課,對“證明舉例”的課,受益匪淺,有所思考。同一“證明舉例”課題,老師們的教學結構,教學方式以及教學活動各有千秋,但都以學生為主體,引導學生自主學習,交流合作,在各個環節引導學生反思。老師們從學生認知起點發,引導學生反思,獲取知識、方法和能力,呈循環螺旋上升,把學生思維的火花,從一個起點向另一個更高的起點點燃。這裏就此,談自己浮淺的認識。

一、在運用概念中,反思技能,歸納方法

概念形成後,必須加強概念的鞏固和運用,以達到對概念的內涵與外延的理解和掌握。在引導學生運用概念解決問題的過程中,老師們匠心獨運。正在"同課異構"課題研究的探索中,兩位老師設計了"等腰三角形性質"一節的兩種教學設計方案。通過聽課及評課討論後,探索、發現了"等邊對等角"的證明新思路,經過深入地探討設計了第三種教學方案。經過教學實踐的檢驗,發現這一方案更大程度地調動了學生探索問題的積極性。從而既反映課堂上輕鬆的學習環境和師生的和諧關係,又展示學生課堂學習的效率。曹老師的方法更“絕”,運用簡單的問題:達到多種功效。一是鞏固加深概念,二是引導學生反思方法,讓學生在解題中反思方法,培養思維的深刻性,三是加強數學思想方法的培養,四是用不同的解題方法,激發學生探求更簡化的方法。老師的高超課堂技藝,貴在哪裏?貴在對情景創設的巧安排,對問題的妙引導,創設一個又一個良好的思維情境,引導學生的數學反思。在教學中打破“老師講,學生聽”的常規教學,變“傳授”為“探究”,充分暴露知識形成的過程,引導學生多方位觀察,多角度思考,廣泛聯想反思,培養學生敏鋭的觀察力和活躍的靈感,促使學生一開始就進入反思思維狀態中,以探索者的身份去發現問題、歸納方法。

二、在靈活運用方法中,反思拓展,引導創新

數學反思引起學生成功的體驗,得到不斷的發展。數學課堂教學,在“反思、競賽、合作”中,形成師生間良性促進的和諧關係,給學生足夠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主動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和途徑。在感受學習數學樂趣的同時,創新能力也得到了發展。老師們利用問題引導學生反思,點燃學生智慧的火花。下面選兩位老師的案例説明。

案例一,朱老師的《請你評判》。案例二,曹老師的《合作探究》。

這兩案例都是兩位老師精心編寫的,從不同的角度引導學生反思拓展。在學生易錯處引導學生反思,加強方式方法的正確培養。案例二的形式類同課堂的前一部分,先用⑴⑵兩小題為⑶小題準備,“你們小組還能提類似的猜想嗎?”“類似”就是讓學生類比、反思,進而引導創新。對許多重要數學知識的認識不是一次完成的,需要在各種場合,從不同角度,不斷地進行再組織的再思考,這是數學自身特性所決定的,所有這些通過數學反思是能完成的。

正等腰三角形具有某些特殊的性質(等腰三角形的兩腰相等、兩底角相等等)由此涉及等腰三角形的許多問題都有多解的特點。同學們常因受到思維定勢的'影響,考慮不周,導致漏解、錯解的現象。預知這些"錯誤",防患於未然,在學習中則能少走彎路,提高學習效率。在實際解題過程中,只要我們注意運用分類思想,就可以得到這些多解問題的清晰、完整、嚴密的解答。

三、“等腰三角形”中不可或缺的分類思想

分類,是研究數學問題常用的一種思考方法。分類的思想,在數學學習裏有着廣泛的應用,下面就“分類思想”在解有關等腰三角形問題中的應用例説如下:11已知等腰三角形一個內角,求其他內角對於等腰三角形,只要已知它的一個內角的度數,就能算出其他兩個內角的度數。如果題中沒有確定

以上是我聽數學課的幾點心得體會,因為各科的教學理念都是相通的,我以後要把通過聽課學習到的優秀經驗,用到自己的歷史實際的教學工作中,讓自己的課堂也更加活躍起來,真正讓學生在快樂的氛圍中學習。充分讓學生參與到歷史的教學中來,從而切實感受到了歷史課的魅力!充分體現”教師以學生為主體,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師是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的教學理念。

數學聽課學習心得6

十分有幸能夠去八里灣鎮中心國小聽這幾節數學課,聽着這三位老師講的三堂精彩的課,我學到了很多,收穫頗豐。作為一名登上這三尺講台不久的晚輩來説,對於三位前輩的課,我無法去精確的評議,這些只是我淺顯的感覺和體會。作為一名新的老師,我們對於教案的設計,對於課堂氛圍的激發,對於課堂的整體把控,確實存在很多的不足和缺陷,而彌補這些缺陷需要我們不斷地去學習和努力的去揣摩課堂的技巧。而這三節課各有千秋,也從不同的方面詮釋了我們需要學習的東西,這次讓我又學到不少。

先是李老師講的二年級的《搭配》,這堂課,李老師採用了遊戲作為開頭,激發學生的興趣,二年級的國小生正是對什麼都好奇的年紀,活潑好動,樂於遊戲,李老師的開頭,可以説是正抓住了孩子們的特點,我覺得這個開頭十分的好。這節課的前半部分,我覺得李老師對於學生的調動還是不錯的,學生也十分的積極,但是到了課的後半截的時候,可能是由於時間緊張的原因,比較倉促。但是李老師的這節課,讓我明白了,要想上好一節課,首先就是你要了解學生,掌握學生的情況,結合學生的實際去設計教案。作為一名新手,我們往往在上課的時候難以去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形成一個熱烈學習的氛圍,這節課讓我作為一名新的老師,要學會在平時的課堂實踐中,綜合學生平時的習慣或者説是年齡特點去教學,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一定會收穫頗豐。

然後是楊老師的六年級的《圓的周長》,從楊老師的的.教學設計來看,我覺得楊老師的教學設計也是十分的好,通過大小不一的圓固定圓心進行比較,得出圓的大小與直徑或者説是半徑有關係,從而後面又引出幾種測量圓周長的方法,通過小組合作探究,真正的尊重了學生的主體地位,以學生為主導,教師輔助,從教學設計上看,尊重了學生,鍛鍊了學生的動手能力和探究能力,培養了學生的合作意識,整節課,讓人感覺都是學生自己發現問題,探究問題並且解決問題,放手讓學生自己去學習,摸索。感覺自己剛剛上課的時候,總是擔心學生記不住,擔心學生不懂,通過楊老師的這節課,讓我清醒的認識到,很多的時候我們作為老師做的多了,學生其實有自己的能力,他們是很棒的,有我們作為成人難以相信的發現力和探索力,我們總是擔心學生學不到,聽不懂,記不住,那是因為我們只是把學生當成了一個被動的學習者,接受者,而沒有充分的去相信他們,信任他們。想想自己平時上的課,確實是這樣!這節課讓我明白,我們作為老師要去充分的相信我們的學生。主動去賦予他們自主學習的能力。我們要做的只是在關鍵的時刻去點醒他們,激發他們,引導他們。讓學生自己主動的學。非經歷不能明白,只有讓學生自己去學,去經歷學習的過程,他們才會印象深刻,終身不忘!

數學聽課學習心得7

4月26日——28日到呼市內蒙黨校參加了“全區國小數學教壇精英教學風采展示研討會”的聽課學習活動。共聽了來自不同地區的精英們帶來的13節課,並且有幸聆聽了北京師範大學教育學院教授張春莉關於“為學生營造一個綠色的生態課堂”的專題學術報告,通過學習有以下幾點體會:

一、充分備課是上好課的基本保障

備課是教學的基本要求,而備課的關鍵是對教材的解讀,如果教師挖掘教材不到位,就容易造成很清楚明瞭的數學問題,讓老師越講越糊塗。因此在解讀教材上下功夫是我們每位教師必須進行的內容。例如這13節課,每位教師都在教材的解讀上下了功夫,畢竟是精英風采展示課,體現出各位教師備教材、用教材很充分,而且都採用了多媒體教學設施設備。使學生有如身臨其境,學習理解就容易了一些。當然,備課的另一個側重點是要關注學生。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是課堂的生命。因此教師在備課時應多從學生的角度出發,看怎樣預設才能讓學生由不會到會,由不懂到懂,另外,恰當的教學組織形式、教學方法、策略的選用,也是教師在備課過程中必須考慮的問題。不管是哪種類型的課,都應在教師的引導下不斷地發現問題、提出問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只有充分的備教材、備學生、備教法,才能有足夠的底氣,才能在新課程實施的.過程中不偏離教學的重點、難點,去生成和豐富課程內容,也才能像張春莉教授講到的一樣為學生能營造出綠色的生態課堂。13節課中,通遼市的靳虹老師的《比多少》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這節課雖然是一年級的孩子,在教師引導下,放手讓學生自己動口説一説、估一估、練一練的方法,讓學生清楚明白的知道了什麼時候用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來説。從而突出了本課的重點,突破了本課的難點,圓滿完成了教學任務。又如包頭九原區沙河鎮一小的高宏老師第《三角形的特性》給我的印象也很深。儘管三個活動都沒能完成,但教師培養學生獨立學習、解決問題、自主探索的方法,卻處處得以體現。我覺得這就是張春莉教授所講的“綠色生態課堂”的體現。

二、課堂生成是課堂生命靈性的體現

課堂實施是一個動態生成的過程。教師必須在課程實施過度中去生成和豐富課程內容。就如張春莉教授在報告中説到的“注重課堂中與學生的對話,使課堂成為教師、學生互動交往的場所,成為不可重複的激情與智慧的綜合生成過程,使問題不斷產生與整合,使學生的思維不斷髮散和集中,方法不斷選擇與求新,從而使課堂高潮迭起,產生了一個又一個不曾預約的精彩!”這就説明要求我們教師必須認真傾聽學生的每一次發言,捕捉教育的契機,關注學生的一舉一動。例如:呼市教師李春霞的《真分數和假分數》一節課中,出現了多媒體出示一些圖片,小組合作學習中有三個圓被平均分成15份,取了其中的11份,一生説應表示為15份之11,這一環節中教師沒有用心去關注學生的回答,只是一味的關注學生的回答是否與自己的預設一樣。這樣很好的一個讓學是分清單位“1”的機會就這樣輕易放棄了。以至於在後面的學習中有部分學生對單位“1”的含義模糊不清。如果這時教師可以追問一句“你是把什麼看作單位‘1’呢?”然後教師給學生比較清楚單位“1”不同,所表示的分數也不同。那麼這節課沒有預約的精彩就會使這節課效果截然不同。

三、飽滿的激情是課堂的師生情感的交流

作為一名教師,如果把真摯的感情投入到課堂教學中,不僅體現出是一個有個性的課堂,同時學生的情感也會被感染。由此,學生興趣濃厚、思維活躍,為“營造綠色生態課堂”提供了條件。例如,興安盟王毅老師的《分數的意義》一課中,雖然是一名男教師,由一上課用飽滿的激情就把學生思維的火花點燃了,於是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一步一步通過自主動手塗一塗、圈一圈、想一想、説一説、猜一猜的方法逐層深入,使學生通過自己動手動腦動口總結出了分數的意義,整節課教師的教的輕鬆,學生學的愉悦。因此要讓我們的課堂是綠色的生態課堂,就應讓我們的課堂激情飽滿個性張揚。

總之,課堂教學過程是教師不斷反思的過程。教師走上了講台,不是重複一次教案,而是通過師生共同活動進行的一次創造性的實踐活動。這就需要我們教師平時應深入解讀教材,瞭解課堂,尋找到合適的方法進行課堂生命的再創造,爭取使我們的學生真正理解數學、走進數學,讓學生有興趣學、願意學,並且能自主地進行嘗試,為學生真正營造一個綠色的生態課堂,真正使學生成為一個具有獨立見解、善於理性思考、積極開拓應用、勇於創新變革的人。我想,這不正是我們教育的最終目的嗎?

數學聽課學習心得8

今天聽了景秀老師的一節四年級的《乘法分配律》,作為數學教學的門外漢,説點不着邊際的想法,供大家批評:

作為一名語文老師,我來聽數學課的最大目標就是因為數學課的目標非常明確,而我們現在的語文教學太過於注重形式,而忽略了目標的整合,所以,我的學習目的就是看數學老師在教學的時候是如何緊密圍繞教學目標來組織教學的。這節課是讓學生通過觀察、比較、分析,概括得出乘法的分配律,教者緊密圍繞這個目標,開始創設情境,並運用多媒體課件來組織教學,教學目標明確,重點突出。在教學的時候,將學習與生活緊密聯繫,體現了學習是為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的目標。教學過程精煉、有效,較好的完成了教學任務。

有幾點想法,和大家討論:

1、我覺得數學教學生活化是當前的一種潮流,但,作為潮流,我想在執行的時候,我們是不是要把它落實到實處?而不能僅僅停留在表面上。比如,一開始選用了一個例題,設置的場景是音樂老師購買演出服,那麼我想,從數學角度來講,買夾克和短信衫是可能的,但在生活中,如果買演出服,恐怕就不大可能會出現這樣的狀況了吧?

2、我們在教學的時候應當時刻注意傾聽學生的回答,加以點評或引導。比如,在教學的時候,一個學生回答“先算出褲子和夾克衫一共多少元。然後再算他們一共多少元。”很顯然,孩子這裏的表述不夠準確,教者應該進行引導,因為,數學語言應當是準確和嚴密的。

同時,教者在教學時候的提問也應當力求準確,讓學生明確自己的應該做什麼。

3、有一個現象,我們應當注意,我們對學生的實際要求其實要比教材的要求高許多,如何在教學的時候關注這一點,需要我們注意。關於乘法分配律的應用,在實際聯繫中,學生的錯誤率還是比較高的。

我想,是不是可以圍繞最後一道題來對概念進行鞏固。

如:四年級3個班,每班45人;五年級3個班,每班48人;六年級2個班,每班48人。

我想可以設計這幾個問題:

A五六年級一共有多少人?相同的'數48

B四年級比五年級少多少人?相同的數3

c四年級五年級一共多少人?相同的數3

D四年級和六年級一共多少人?沒有相同的數,不可以使用乘法分配律計算。

此外,上課的時候那個學生把數字搞亂的現象並不是一兩個會出現,我們如何交給學生一些小竅門,讓他們少出錯或者不出錯,是我們應該考慮的。

思考:

我們的語文老師應該學習數學老師的目標明確,教學嚴謹;

我們的語文老師應該學習英語老師的手段豐富,寓教於樂;

我們的語文老師應該學習計算機老師的開放性、綜合性教學。

數學聽課學習心得9

3月24日,我有幸參加了縣國小數學開放周課堂展示活動,聽了2位數學老師的課,使我對數學課堂教學有了很大的啟發,她們展示的亮點很多,但印象最深刻的是何老師的課,他的整堂課不僅讓學生學會了數學新知識,還學會了數學學習的方法。

以前,我曾聽人説過,有一位數學老師把她們班孩子的數學都教“死”了,我還不懂事什麼意思?何老師的課讓我認識到,這不就是説那位老師沒有教孩子們學數學的方法嗎?是啊!正如何老師所説的那樣,數學課堂中,教師要把握兩條主線,一條明線(新知識),一條暗線(思維方法),而大部分老師只注重明線的教學,根本沒有滲透那條暗線,這與學生自學還有什麼區別嗎?那麼,在數學教學中,你把學生思維教“活”了嗎?

一、數學課堂注意兩條線

回想一下自己以前的數學課堂,確實少了這條暗線,最多把一些類型題歸類練習,讓學生熟能生巧,還有時讓學生背一些不該背的知識,該背的也是讓學生機械的去背,根本不理解意思。如:在講《分米、毫米的認識》一課時,我讓學生把學過的長度單位:千米、米、分米、釐米、毫米,這五個單位之間的關係背上來,有的孩子雖然背上來了,而真正做數學題時,卻做錯了。

歸根結底是:學生腦子裏沒有通過課堂中的學習,真正體會理解這些單位的到底有多長,教師也缺少對學生知識學習的引領。在以後的數學教研中,我向一位老師學到了一種好的講解方法。就是把這些長度單位用左手的五個手指,從大拇指開始分別表示千米、米、分米、釐米、毫米,並講清他們之間的'進率,這樣既有利於學生的快樂學習,又有利於他們對新知識的牢固記憶。

二、數學課堂注意新舊知識的整合

數學課堂中有很多思維方法,像何老師課堂中就運用了轉化、猜想、驗證、歸納推理法等,並及時的滲透到學生的學習中去。教師要想把握好這些方法的運用,還要熟悉教材,主要體現在新舊知識的聯繫上。葉聖陶先生曾經説過:“教材只能作為教課的依據。要教的好,使學生受益,教師還要善於運用”。

的確如此,數學教材是數學知識的體現,但唯書本的教學不利於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如:我在教《分數的意義》這節課時,由於學生在三年級就學習了小數的初步認識,對小數有一定的瞭解,本節課我覺得讓學生運用已有的知識,來補充新知識是非常必要的。所以我在導入時,就出示了一組練習,看看學生對把一個物體平均分幾分,取幾份,學得怎麼樣。

學生複習完已有的知識後,教師主要解決本節課的教學重點,讓學生明白單位“1”,包括把一個物體或把許多物體組成的整體看作單位“1”,教師必須多出示幾種例子,讓學生明白,並讓他們也照樣子舉例。我先讓學生複習一個物體平均分的例子,在出示課本信息窗,讓學生提問題,通過解答問題,讓他們發現還可以把5只船模、4架飛機、6架飛機等看作單位“1”,為了讓學生加深印象,我讓他們觀察課本68頁的圖片,可以把9個蘋果、一條線段看作單位“1”,並且通過線段圖人是分數單位,比如:5/6的分數單位是多少?它裏面好有幾個這樣的分數單位?再加上幾個這樣的單位就是單位“1”?

我覺得作為一名教師,真正應該做到“活到老,學到老”。今後的數學課堂教學,我要注意教學方法,因課而易,教無定法,多聽課、多學習、多反思,備好課,上好課,讓學生在快樂中學習,學習中得到快樂,把學生的數學思維教“活”,你做到了嗎?

數學聽課學習心得10

這一個月以來,一直在聽課,常規課、示範課、校際課等等,每位老師的課堂都是精彩紛呈,閃光點很多,也讓我終身受用。聽的多了,也竟有些迷茫,不禁自問到底我們需要什麼樣的課堂?記得前進國小在一次繼續教育中提出的主題是有效課堂、簡美課堂、學習型課堂,主題很鮮明,也是我們老師在新課改目標下多年“上下而求索”的問題,那就是如何做到有效教學?

以當天聽的一節四年級的示範課《搭石》為例,“雞蛋裏挑骨頭”,説説自己的感受。

首先這節課給我的直接感受就是震撼,視覺的震撼:整塊黑板呈現給我們一幅清新自然的山村鄉野圖,清波盪漾、人影綽綽,搭石連連,鋪在水中,呼應着我們學習的課題《搭石》,真是“一道風景”,有效地創設了情境。就是讓美術老師來畫,也不一定畫得如此形象逼真,可見老師為了準備這節課花了很大的功夫;聽覺的震撼:老師為了凸顯人們在過搭石時的協調有序,老師邊讀邊讓孩子做着動作——“前面的抬起腳來,後面的緊跟上去”,孩子踏踏的腳步聲,印證着“動作是那麼協調有序!像輕快的音樂”。

其次是清晰的邏輯:課堂的導入就是搭石是家鄉的“一道風景”通過畫面感受美,然後進入2、3、4段感受它為什麼這麼美,分別論述它如何成為“一道風景”;最後總説搭石構成了家鄉的“一道風景”,老師總結美是什麼,讓學生説、寫。教學就在教師的控制下有條不紊地進行了。

再次心中有學生,在教學過程中老師設置了語言訓練點——“無論……只要 …… 一定……”,通過設置情景、角色定位、自定主題,一步步加大了語言訓練的難度,這樣有梯度的訓練,可是照顧到不同學習水平的學生,説明老師心中有學生。

再次聯繫實際,為了讓學生對“謙讓之美”有一個深刻的認識,老師找了兩組學生分別在走搭石的過程中扮演年輕人之間的謙讓,和年輕人對老年人的謙讓,轉而對學生提問看到這一幕,你會説什麼?從而讓學生理解“謙讓”在當地人們心裏是“理所當然”的,是“一道風景”。

文中處處緊扣主題“這是一道風景”,縱觀整堂課,無疑這位老師的教學是成功的。可是在感慨之餘不禁陷入沉思:課堂依然是以教師為中心,教師是問題的提出者、引導者,由誰發言,如何發言都由教師決定。老師課前精心設計,課上循循善誘,步步啟發,左右開導,最後終於使學生符合了老師的“最終意願”。這種“生從師問”形成的學習心理,無疑是消極被動的。那這樣的課堂算不算有效的課堂呢?

我想在有效的課堂裏,也許沒有熱熱鬧鬧的場面,也許沒有令人拍案叫絕的設計,也許沒有華麗的多媒體課件,沒有刻意的作秀,不花裏胡哨,卻流淌着行雲流水般的自然美。

在簡約的`課堂教學中,教師更多的是關注學生,實實在在着眼於學生的發展。簡約的本色就是返璞歸真,是一種富有生命張力的美。很欣賞於永正老師的教學風格,在他的課上,學生是他的中心,學生的一舉一動都是他教學閃光點生髮的基礎,這才是大師的風範。我們上課不是為了取悦於人,做給別人看,而是在演繹一段自己的故事,是讓自己和學生一起愉悦,一同進步!

莎士比亞説“簡潔是智慧的靈魂”,那我們就要呼籲有效、簡約的課堂,以學生為主體,以學生的內心需求為主線,倡導啟發式和討論式教學,促進教學的民主化、開放化,要用學生的口説學生自己想説的話,激發學生獨立思考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調動他們積極思考,將知識轉化為能力。

那就讓我們的教學真正做到迴歸樸素本真、高效務實,用這把鑰匙打開學生的智慧之門。

數學聽課學習心得11

20xx年xx月xx日,我在濟寧參加了由山東省教研室主辦的國中數學優質課評選的聽課學習,觀摩了來自山東省各市選送的精彩的數學優質課,聽了專家的點評,使我深刻地感受到了數學課堂教學的生活化、藝術化。幾天的聽課學習我收穫很大,下面就這幾天的聽課情況談點自己的感受。

通過聽課,讓我學到了一些新的教學方法和新的教學理念。在這些優質課中,教師放手讓學生自主探究解決問題的方法。每節課,每一位教師都很耐心的對學生進行有效的引導,充分體現“教師以學生為主體,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師是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的教學理念。執教者語言精練、豐富,對學生鼓勵性的語言、富有親和力的語言以及學習過程中的多種評價方式,非常值得我們學習。這些優質課授課教師注重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出發,為學生創設現實的生活情景,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合作交流的`教學模式,讓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充分體現了新課程的教學理念。

這些課在教學過程中創設的情境精彩,目的明確,既創造性的使用教材,又不脱離教材。尤其是一些信息的蒐集和利用,讓學生深刻體會到數學來源於生活並運用於生活,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們非常樂意參與到學習過程之中,不但激發了他們了學習的慾望,而且興趣也被調動起來,於是在自然、愉快的氣氛中享受着學習。尤其是一些情境的創新,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這種情境的創設非常適合學生學生們的學習。尤其是臨沂市張朋老師的《等腰梯形》一課中,就地取材做得非常好,不但取材好,整節課下來流暢自然,有趣味性,效果非常好。

仔細想來,這些課有五大特點:

1、導課形式新穎,能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2、善於利用多媒體,使學生接觸到的知識更立體,更直觀,更生動;

3、注意了讓學生主動探索,更注重了學生交流。

4、充分體現數學來源於生活,數學服務於生活這一理念,使學生學有價值的數學。

5、教師有紮實的基礎知識作後盾,有較高的駕馭課堂的能力。

作為一名教育者,我珍惜每次學習的機會。學習可以使自己進步,更好地提高自己的業務水平。在今後的工作中激勵自己不斷進取,能更好的促進自身的教育教學此文轉自工作。

數學聽課學習心得12

今天,海口市教育培訓院送教下鄉到我校,濱海九小的市級骨幹老師周萍為我們全體數學教師上了一節精彩的一年級“解決問題”課。使我深刻地感受到了國小數學課堂教學的生活化、藝術化。課堂教學是一個“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話題,大家對教材的鑽研都有自己獨特的見解。所以,我也只能跟大家交流我個人聽課的一點膚淺的看法。

通過聽課,讓我學到了很多很多新的教學方法和新的教學理念。這節課在教學過程中創設的情境,目的明確,周萍老師在課件裏呈現遊戲“拍手歌”,其情境的內容和形式的選擇都符合一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對於低年級學生,顏色、聲音、動作有着極大的吸引力,————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

解決問題,整個教學過程都緊緊圍繞着教學目標,非常具體,有新意和啟發性。這樣的情境讓學生體會數學來源於生活並運用於生活,激發學生學習興趣。這樣學生們會非常樂意參與這項遊戲,不但激發了他們了學習的`慾望,而且興趣也被調動起來,於是在自然、愉快的氣氛中享受着學習,這便是情境所起的作用。這種情境的創設非常適合低年級的學生。

創設的情境真正為教學服務,如果只是為了情境而情境,那就是一種假的教學情境。

在這些優質課中,周萍老師親自為學生彈了一曲,激發了學生學習的熱情,同時也體現出了周萍老師深厚的教學基本功。整節課,教師都很有耐性的對學生進行有效的引導,充分體現“教師以學生為主體,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教師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的教學理念。執教者的語言精練、豐富,對學生鼓勵性的語言非常值得我學習。這節優質課授課教師注重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出發,為學生創設現實的生活情景,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合作交流的教學模式,讓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體現了新課程的教學理念。

數學聽課學習心得13

這是一節很新穎的課,“自行車裏的數學”是人教版六年級下冊比例後面的一節綜合應用課。本節課最主要的目的是讓學生運用所學的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通過已學習過的圓和比例的知識,解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交通工具———自行車中的問題,體會數學知識與生活的緊密聯繫性。數學源於生活,寓於生活,用於生活。王老師將自行車搬進課堂,在學生的眼裏,數學將是一門看得見、摸得着、用得上的學科,不再是枯燥乏味的數字遊戲。這樣,學生學起來自然感到親切、真實,這也有利於培養學生用數學眼光來觀察周圍事物的興趣、態度和意識。對於學生更好地認識數學,學好數學,培養能力,發展智力,促進綜合素質的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

王老師首先從咬合的大小齒輪轉動的圈數和鏈條傳動為切入點,從學生已有的反比例知識儲備出發,為學習自行車裏的數學,作好鋪墊。然後再通過質疑引入例題教學,讓學生在説一説、試一試的`活動中分兩個層次及由淺及深地全程參與到“前齒輪轉一圈,後齒輪轉幾圈”“要是蹬一圈,能走多遠?”的問題討論全過程。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對自行車前後齒輪的數據進行仔細的觀察、分析、計算,得出結果。從而建立數學模型,這樣既拓展了學生思維,同時達到提高學生能力的目的。

聽了名師工作室丁老師的對王老師本節課的點評,讓我對數學教學有了新的認識。丁老師談了自己怎樣去上這節課,首先她直接切入主題——自行車裏的數學,讓學生談自行車裏有哪些數學知識,學生談自己對自行車已有的認識與瞭解,老師適當引導,把問題引入“蹬一圈走多遠”,讓學生選擇方法解決這一問題,最後統一意見用計算的方法。那麼解決這一問題需要知道哪些條件,讓學生分析探討,得需要知道輪子的周長及轉的圈數,輪子的周長很好解決,轉的圈數就需要知道前齒輪和後齒輪的比值。整個教學過程丁老師只充當一個很好的引導者,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在丁老師的課堂中學生不是機械地記憶一種題型及解決問題的模式,而是全程參與瞭解決問題了過程,讓能力得到了提升。

丁老師不僅對王老師的課進行了點評,而且還對我們的課堂教學提出了很多的寶貴意見。如:上好一節練習課應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及內容選擇合適的授課方式;數學教學應多於生活及社會融合,多做一些與生活緊密聯繫且有意義的實踐作業(如調查會員制、怎樣選購一樣商品、怎樣用A4紙做體積最大的圓柱);教師不要成為教材的奴隸,對於含有π的繁雜計算的題目結果可不計算出具體數字,減輕孩子的負擔……

雖然活動進行了兩個多小時,但是仍覺得意猶未盡。王老師的成穩大氣及丁老師對教育教學的獨到見地讓我獲益匪淺。

數學聽課學習心得14

為了進一步推進課程改革,夯實教學基本功,有效提升教師業務素質和能力。近期,我校舉行了異彩紛呈的青年教師信息化課堂教學大賽。崔海靜老師執教的《用字母表示數》,取之於生活,用於實際,讓數學核心素養在她的課堂落地生根。

在本課設計中,崔老師融合現代教學手段,聯繫生活實際,創設問題情境,從情境中發現問題,探索問題和解決問題。教學設計有坡度、難易適中,由淺入深地解決了本節課的教學重點和難點。

首先,崔老師利用陽泉教育資源公共平台,讓學生們尋找發現並且記錄生活中見到的字母,進行鍼對性的預習,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感知字母在生活中各個層面、領城的廣泛應用,拉近數學與生活的距離。

其次,崔老師藉助微信紅包,讓學生在交流中體會用字母表示數的簡潔、準確、概括等優越性。利用拼手氣紅包讓學生認識字母有一定的取值範圍,再通過簡單的計算紅包總額,更深入理解字母還可以表示運算結果。學生的認知水平由具體的數量到表示一定數量範圍的字母,再到表示運算的字母式和表示運算結果的字母算式,在微信紅包的活動情境中逐步完善數學思維的認知結構。崔老師提問的.“a元和10元合在了一起是多少?”,將具體量與字母合在一起,學生的數學思維被駕馭到了一個高度,很自然地對a+10有了進一步的認識。學生在不斷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慢慢積累滲透數學思想方法。

最後,崔老師藉助“數青蛙”的兒歌,引導學生從個別到一般感受青蛙數量與腿的數量之間的關係,並通過整理強化這兩個量之間的關係,實現了由具體數量到字母抽象概括的認知飛躍。

總之,整堂課教學設計新穎有趣,嚴謹條理,有很多閃光點值得我借鑑、學習,我將努力提升自身素質,不斷學習,積澱教學素養,讓自己在數學的課堂中不斷成長。

數學聽課學習心得15

學習是一件一輩子的事情,任何人都不應該在任何年紀、任何崗位上面放下學習,這是大家都需要懂得並且去遵守的事情,我們身為教師也是一樣要做到這一點,現在的社會變化這麼大、這麼快,我們只要多去學習,才能夠更加有利於我們的講課,才能夠更好地幫助學生學好自己這一門課,讓他們成為更加優秀的人才。學校也特比重視我們這一快,所以上一週還專門組織了一次教師聽課的活動,目的就是希望我們每一個老師都能夠從別的老師那裏學習到好的講課方式,讓自己教育能力進步的同時,還可以促進該老師發現自己講課中的問題,我作為數學老師也在數學教研組的安排下另外一個班的數學老師那裏聽課了。這一次的聽課方式是比較特殊的,老師是通過網絡的方式給學生講課的,我也是在網上去聽課的。

不得不説現在的科技發展的非常快,給我們教師的幫助也特別的大,比如那位老師在給同學們上課的時候就是利用的多媒體,雖然我之前上課也是用火多媒體的,但是我更多的是將自己提前要講的要點列在上面,上課的時候提示自己而已,在就是網絡上找的題目通過ppt放給大家做而已,可是我聽課的這個老師不一樣,他在這個基礎上擴招了多媒體的作用,比如我這次上課的時候他們正在講幾何體這一章節,老師利用視頻給大家展示了幾何體的各個面,讓大家對該空間體有更加直觀的`認識,我之前都是在黑板上畫圖或者多媒體圖片展示的,這樣雖然會畫虛線輔助同學們理解,但是這樣對想象力較薄弱的同學還是有不少的困擾的,到現在多媒體就可以解決這個問題,所以真的是讓我打開眼界。

此次聽課還有很大的一個收穫就是發現了網絡講課的一個好處,同學們銅鑼網絡彈幕隨時可以發出自己對數學不理解的地方,老師看到了就可以回答,不用擔心像教室上課問問題那樣打斷老師的上課,這樣也可以幫助同學們理解問題,當然了這種方式也有侷限性,只能在網絡上。我想同學們之後在我上課的時候有疑問或者有不理解的地方的話,可以在紙上寫下來,然後下課來問我,不記下來的話恐怕下課就忘記自己要問什麼問題了。

古人説“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挺有道理的,每個人都有自己擅長的地方,也有自己的心得感悟,只要我們願意去了解、去學習,肯定會有不少的體會收穫的。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