蟬鳴閲讀答案

來源:文書谷 6.88K

無論在學習或是工作中,我們最不陌生的就是閲讀答案了,閲讀答案可以有效幫助我們鞏固所學知識。那麼問題來了,一份好的閲讀答案是什麼樣的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蟬鳴閲讀答案,歡迎閲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蟬鳴閲讀答案

蟬鳴閲讀答案1

安化寺很小,在西山,一溜兒三間禪房,隱於鬱鬱葱葱的樹木裏。寺的正殿前栽有兩排銀杏,倒有些年頭,生得枝繁葉茂。盛夏時節,這裏蟬多。

我與夥伴們常在山腳下馬棚裏拔一根馬鬃做套子,來到寺廟前的樹林中套蟬。其實蟬也沒什麼好玩兒的,不過半日就死掉了,偶爾有不死的,也被哪個頑童掐掉它的口器放飛,還説“去吧,判你餓死,再吸不了樹汁兒”。

這日,我守在銀杏樹下舉着套蟬的杆兒,瞄準一隻鳴蟬下套。馬鬃是棕黃色的,映着枝葉間的陽光,影影綽綽。蟬不知就裏,好奇,用前爪試探着觸碰馬鬃套環,只在恰到好處的時機裏,一頓,就得手了。但這次,在我將頓未頓時,無意間回頭望見端坐在正殿當中的慧明和尚,他衝我招了招手。

慧明和尚很和善,經常下西山,偏衫的外面斜挎着一個土灰色的布兜,裏面裝着一沓鏊餅,薄薄的,酥酥的,還帶有一絲絲的甜。看到我們在山坡下玩耍,慧明和尚就招手説:“過來,過來孩子們,發餅了,發餅了。”一幫孩童圍將過來,伸手討要,一人一張,不偏不向。有不懂事的吵鬧着讓他再發,慧明和尚就俯下身子輕聲説:“不多了不多了,回家讓奶奶烙給你吃。”孩子仰着臉,口中説“奶奶不會呢”,慧明和尚倒認真起來,説:“告訴奶奶,調些玉米糊糊,再支起一張鏊子升起火,將黃糊糊薄薄地攤在鏊子上,烙,四周翹起皮兒了,翻個面,再烙,兩面焦黃就成了。”孩子不聽,還嚷嚷着要吃,怎奈,他又一人發了一張,還説:“幸虧今兒烙得多,才不至於辜負了后街的那些孩子。”

慧明和尚喜愛孩子們,會忽而抱起一個頑童馱在脖子上。頑童玩弄着他那顆光溜溜的腦袋,還指着戒疤説“疤瘌子,坡腳子”,他也不生氣,嘿嘿一笑説:“別鬧別鬧,再鬧就沒鏊餅吃了。”這麼一説,頑童立即便止住了淘氣,不鬧了。周邊村子裏老人們迷信,常説,向慧明和尚討一張餅,不僅是討口食,更是討吉祥,保人平安。

我曾錯過好幾次慧明和尚發鏊餅的時機。前日在慧明和尚返寺時,我攔住他,説:“再不給餅吃,就不與奶奶到寺裏捐香火了。”慧明和尚笑着喚我為“小施主”,還撐開偏衫上的布兜給我看,打一聲佛號:“阿彌陀佛,沒了,確實沒了,哪天小施主上山來,我做給你吃。”

今兒在套蟬的.當兒,慧明和尚衝我招了招手,我想他定是施我鏊餅,就放下套杆走向大殿。我站在殿外,依在殿門旁的柱子上注視着他。慧明和尚雙目微閉,端坐在蒲團上,手持念珠,口中唸唸有詞,誦經。站了一會兒,慧明和尚依然在打坐,在誦經,不理我。我覺得奇怪,既然招手讓我過來,這會兒卻又偏不理我了。

我不敢打擾,輕輕走進殿內,在他對面的蒲團上坐下,又故意弄出些許聲響來,引他注意。慧明和尚還在打坐,還在誦經,還不理我。我等得無聊,無事可做,就四周打量殿內的陳設。殿內規規正正乾乾淨淨,到處一塵不染,那條他常斜挎在肩的土灰色布兜就陳在香案旁邊,半敞着口,還依稀散發出絲絲香甜。

布兜裏面一定裝有烙好的鏊餅。

我想,既然慧明和尚説了“上山來,我做給你吃”,既然適才在套蟬的當兒還向我招手示意,此刻討一張解饞,也算了了心願。我不由站起身來,向布袋走去,剛伸出手觸及布袋,卻聽見慧明和尚“嗯”了一聲,還拖了一個長音的後音。這聲音在大殿內蕩了一下,異常莊重,不及他平時與我們玩耍時那樣親切。他彼時也會發出類似“嗯”的一聲,但聽起來無比的可親可暖。我只好又返回蒲團上,坐下,等待着慧明和尚誦經完畢。

時間慢慢劃過,香案上始終青煙裊裊,布袋裏始終散發着香甜,大殿外不時傳來陣陣蟬鳴。慧明和尚依然雙目微閉,手捻着念珠誦經,紋絲未動。久了,我便無聊得窘迫,於是便起身走出大殿。慧明和尚沒有挽留,也沒有説一句“小施主慢走”,好像我根本不曾來過。伴着一陣陣蟬鳴,我下了西山。

此後,我時常回味那次與慧明和尚的相見。出家人不打誑語,既然答應了上山後給我鏊餅,還在大殿內向我招手,我進去了,不給,不理我,是何用意呢?多年以來,我好像落下了病根兒,每每聽到蟬鳴,就會回想起那次捕蟬之景,就會冥想着那日慧明和尚的種種舉止,卻終探不出一個究竟。

現在更不可能了,慧明和尚圓寂了。

閲讀題目

7.下列對小説有關內容和藝術特色的分析鑑賞,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小説開頭交代安化寺的規模、地理位置和樹木鬱鬱葱葱的環境,為後文寫我和小夥伴來這裏捕蟬、遇到慧明和尚埋下伏筆。

B.小説以第一人稱“我”來敍述,採用有限視角,既有利於抒發人物的主觀感受,也拉近了與讀者的距離,增加了故事的真實感。

C.小説多次寫到慧明和尚紋絲不動端坐蒲團唸經的情形,與“我”想吃到鏊餅的急切心理構成對比,突出“我”的急躁和貪婪。

D.小説善用留白藝術,隱而不發。以“我始終探不出一個究竟”和“慧明和尚圓寂了”結尾,戛然而止,給人留下無限回味的餘地。

8.有評論者認為,本文語言高度散文化,富有意境,請從描寫的角度分析文中劃線部分的語言表達特點。(6分)

9.作家曹文軒説,文學最根本的意義在於為人類提供良好的人性基礎,可以幫助我們確定正當的道義觀。請從小説人物慧明和尚的角度簡要分析。(6分)

參考答案

7.C項,“貪婪”説法不正確。

8.示例:①善於運用動詞繪物寫人,富有形象,增添意境。比如“劃”字表現了時間的慢慢流逝;又比如“閉、捻、誦”表現了慧明和尚的專注。②多處運用疊詞,使描寫生動形象,語言富有節奏感。比如裊裊表現了煙氣繚繞升騰的樣子;③視覺、聽覺、嗅覺相結合,綜合營造了慧明和尚在大殿誦經的特定情境。④以聲襯靜,用大殿之外的陣陣蟬鳴襯托了大殿之內的靜穆、莊嚴。(每點2分)

9.示例:①人當能和氣善良。慧明和尚給孩子分鏊餅、被孩子取笑而不怒體現了他的善意;

②人當存悲憫情懷。慧明和尚止我捕蟬,體現了他的生命境界和悲憫情懷;

③人當有文明自覺。慧明和尚施餅、諾餅、止餅,啟發我們當面對誘惑時,要有嚴謹的修為和嚴格的自律。(每點2分,言之成理亦可給分)

蟬鳴閲讀答案2

蟬鳴

龍應台

盛夏,整個北京城響着蟬鳴。穿短褲球鞋的媽媽騎着自行車穿梭大街小巷,到市場買菜、聽北京人卷着舌頭説話、和小販吵架,看起來她在做這個那個事情,其實她心裏的耳朵一直專注地做一件事:聽蟬鳴。那樣驕縱聒噪的蟬鳴,整個城像個上了發條的鬧鐘,響了就停不住。僅只為了這放肆的蟬鳴,媽媽就可以喜歡這個城市。

媽媽一個人逛市場。買了個烙餅,邊走邊啃,發覺北京的茄子竟然是圓的,葱粗大得像蒜,番茄長得倒像蘋果,黑糊糊的東西叫炒肝,天哪,竟然是早點;調羹不叫調羹,叫“勺”,理髮師傅拿着剃刀坐在土路邊的板凳上等着客人……

她突然停住腳步。

有一個細細的、幽幽然的聲音,穿過嘈雜的市聲向她蒙繞而來。 不是蟬。是什麼呢?她東張西望着。

一個打着瞌睡的鎖匠前,懸着一串串拳頭大小的細竹籠,聲音從那裏放出來。媽媽湊近瞧瞧,嘿,是蟋蟀——

資*源%庫蟈蟈!

打瞌睡的人睜開眼睛説:蟈蟈,一塊錢一個,餵它西瓜皮,能活兩個月。 媽媽踏上自行車回家,腰間皮帶上繫着兩個小竹籠,晃來晃去的。

剛從動物園回來的孩子正在説熊貓。“媽媽,”安安説,“有一隻熊貓這樣——” 他把兩隻手託着自己下巴,做出嬌懶的樣子。 “這是什麼東西?”飛飛大叫起來。

“安安,”媽媽解下竹籠,擱在桌上,“你説這是什麼?” 兩兄弟把臉趴在桌面上,好奇地往籠裏端詳。

“嗯——”安安皺着眉,“這不是螳螂!因為螳螂有很大的前腳,這不是蚱蜢,因為它比蚱蜢身體大,這也不是蟬,因為蟬有透明的.翅膀……是蟋蟀嗎媽媽?”

“對,”媽媽微笑着,“北京人叫蟈蟈。” “叫哥哥?”飛飛歪着頭問。

黃昏出去散步,兄弟倆胸前脖子上都圈着條紅絲線,絲線繫着個小竹籠,竹籠跟着小兄弟的身體晃來晃去。

入夜,小兄弟閉上眼睛,濃密而長的睫毛覆蓋下來,使他們的臉龐甜蜜得像天使。蟈蟈開始叫,在安靜的夜裏,那叫聲蕩着一種電磁韻律。小兄弟沉沉地睡着,隔着的媽媽卻聽了一夜的叫哥哥。

早餐後,兄弟倆又晃着竹籠出門。經過一片草坪,三兩個小孩和大人用網子正捕捉什麼。小兄弟停下腳步觀看。

“外國小孩好漂亮!”手裏拿着網子的一個媽媽踱近來,“您是他們的阿姨嗎?” 在北京,“阿姨”就是保姆或者傭人的意思。媽媽笑着回答:“是啊,我是他們的保姆,也是傭人,還是他們的清潔婦、廚娘。”

“來,送給你一隻。”一個大一點的孩子對安安伸出手,手指間捏着一隻碩大的蜻蜓。 安安卻不去接。這麼肥大的蜻蜓他可沒見過,他猶豫着。 “我要我要——”飛飛叫着。

“不行,”媽媽説,“你會把它弄死。”她小心地接過蜻蜓,像小時候那樣熟稔地夾住翅膀。

走了一段之後,媽媽説:“你們看夠了嗎?我們把蜻蜓放了好不好?” 好!

放了的蜻蜓跌在地上,大概翅膀麻痺了。掙扎了一會,它才飛走。孩子的眼睛跟隨着它的高度轉。“媽媽,”安安解下胸前的小竹籠,“我要把我的蟈蟈也放了。”

他蹲在路邊,撕開竹籠,把蟈蟈倒出來。蟈蟈“噗”一聲摔進草叢,一動也不動。安安四肢着地,有點焦急地説:“走啊!走啊蟈蟈!回家呀!不要再給人抓到了!”_

蟈蟈不知是聽懂了,還是受到那熟悉的草味的刺激,它真抬起腿來開始邁動,有點艱難,但不一會兒就沒入了草叢深處。

安安如釋重負地直起身來,轉頭對飛飛説:“底笛,把你的也放了吧?它好可憐!”

“不要不要不要——”飛飛趕緊兩手環抱竹籠,拼命似的大喊。

1993年

(節選自《孩子你慢慢來》)

閲讀題:

8.根據小説的故事情節,安安對蟈蟈等小昆蟲態度發生什麼樣的變化,請用簡潔的語言概括。(4分)

好奇、喜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珍愛生命,如釋重負

9.閲讀下列句子,回答括號裏的問題。(4分)

(1)那樣驕縱聒噪的蟬鳴,整個城像個上了發條的鬧鐘,響了就停不住。 (請從修辭和情感的角度賞析這句話。)

(2)“不要不要不要——”飛飛趕緊兩手環抱竹籠,拼命似的大喊。(你如何看待飛飛不肯放了蟈蟈這件事?)

10.安安是一個怎樣的孩子?請結合具體內容分析。(4分)

11.龍應台以一位母親的親身經歷寫下《孩子你慢慢來》,她在書中寫道:“誰能告訴我做女人和做個人之間怎麼平衡?我愛極了做母親,只要把孩子的頭放在我胸口,就能使我覺得幸福。可是我也是個需要極大的內在空間的個人……女性主義者,如果你不曾體驗過生養的喜悦和痛苦,你究竟能告訴我些什麼呢?”請從文中找出兩處龍應台覺得當母親很幸福的語句,並説明理由。(4分)

答案:

5.好奇而猶豫;珍愛而焦急。(每點2分)

6. (1)運用比喻修辭手法,把到處能聽到

蟬鳴的北京比作上了發條的鬧鐘,生動形象地寫出了蟬鳴的特點,(1分)也寫出了媽媽對這放肆的蟬鳴的喜愛之情。(1分)

(2)因為飛飛還小,遇到喜歡的蟈蟈就想佔有,不放蟈蟈表明飛飛對蟈蟈的喜愛之情。(學生言之成理即可。)

7.安安是一個有好奇心、愛思考的孩子,他會運用自己所知道的知識進行分析,正確判斷媽媽帶回來的蟈蟈;(2分)同時,他還是一個善良、珍愛生命的孩子,當聽到媽媽説不要拿蜻蜓來玩,這樣有可能弄死蜻蜓的時候,他就想到將自己喜愛的蟈蟈也放走,讓蟈蟈回家。(2分)

8.示例:“入夜,小兄弟閉上眼睛,濃密而長的睫毛覆蓋下來,使他們的臉龐甜蜜得像天使。”看着睡在身旁的兩個孩子,媽媽覺得他們就是她的天使,感覺很幸福; (2分)在北京,“阿姨”就是保姆或者傭人的意思。當媽媽聽到別人問她是不是兩個孩子的保姆時,媽媽笑着回答:“是啊,我是他們的保姆,也是傭人,還是他們的清潔婦、廚娘。”從媽媽的笑容和回答中,可以感受到媽媽為兩個孩子做任何事情都是心甘情願、無比幸福的。(2分)

蟬鳴閲讀答案3

  蟬 鳴

  龍應台

盛夏,整個北京城響着蟬鳴。穿短褲球鞋的媽媽騎着自行車穿梭大街小巷,到市場買菜、聽北京人卷着舌頭説話、和小販吵架,看起來她在做這個那個事情,其實她心裏的耳朵一直專注地做一件事:聽蟬鳴。那樣驕縱聒噪的蟬鳴,整個城像個上了發條的鬧鐘,響了就停不住。僅只為了這放肆的蟬鳴,媽媽就可以喜歡這個城市。

媽媽一個人逛市場。買了個烙餅,邊走邊啃,發覺北京的茄子竟然是圓的,葱粗大得像蒜,番茄長得倒像蘋果,黑糊糊的東西叫炒肝,天哪,竟然是早點;調羹不叫調羹,叫“勺”,理髮師傅拿着剃刀坐在土路邊的板凳上等着客人……

她突然停住腳步。

有一個細細的、幽幽然的聲音,穿過嘈雜的市聲向她蒙繞而來。

不是蟬。是什麼呢?她東張西望着。

一個打着瞌睡的鎖匠前,懸着一串串拳頭大小的細竹籠,聲音從那裏放出來。媽媽湊近瞧瞧,嘿,是蟋蟀——

蟈蟈!

打瞌睡的人睜開眼睛説:蟈蟈,一塊錢一個,餵它西瓜皮,能活兩個月。

媽媽踏上自行車回家,腰間皮帶上繫着兩個小竹籠,晃來晃去的。

剛從動物園回來的孩子正在説熊貓。“媽媽,”安安説,“有一隻熊貓這樣——”

他把兩隻手託着自己下巴,做出嬌懶的樣子。

“這是什麼東西?”飛飛大叫起來。

“安安,”媽媽解下竹籠,擱在桌上,“你説這是什麼?”

兩兄弟把臉趴在桌面上,好奇地往籠裏端詳。

“嗯——”安安皺着眉,“這不是螳螂!因為螳螂有很大的前腳,這不是蚱蜢,因為它比蚱蜢身體大,這也不是蟬,因為蟬有透明的翅膀……是蟋蟀嗎媽媽?”

“對,”媽媽微笑着,“北京人叫蟈蟈。”

“叫哥哥?”飛飛歪着頭問。

黃昏出去散步,兄弟倆胸前脖子上都圈着條紅絲線,絲線繫着個小竹籠,竹籠跟着小兄弟的身體晃來晃去。

入夜,小兄弟閉上眼睛,濃密而長的睫毛覆蓋下來,使他們的臉龐甜蜜得像天使。蟈蟈開始叫,在安靜的夜裏,那叫聲蕩着一種電磁韻律。小兄弟沉沉地睡着,隔着的媽媽卻聽了一夜的叫哥哥。

早餐後,兄弟倆又晃着竹籠出門。經過一片草坪,三兩個小孩和大人用網子正捕捉什麼。小兄弟停下腳步觀看。

“外國小孩好漂亮!”手裏拿着網子的一個媽媽踱近來,“您是他們的阿姨嗎?”

在北京,“阿姨”就是保姆或者傭人的意思。媽媽笑着回答:“是啊,我是他們的.保姆,也是傭人,還是他們的清潔婦、廚娘。”

“來,送給你一隻。”一個大一點的孩子對安安伸出手,手指間捏着一隻碩大的蜻蜓。

安安卻不去接。這麼肥大的蜻蜓他可沒見過,他猶豫着。

“我要我要——”飛飛叫着。

“不行,”媽媽説,“你會把它弄死。”她小心地接過蜻蜓,像小時候那樣熟稔地夾住翅膀。

走了一段之後,媽媽説:“你們看夠了嗎?我們把蜻蜓放了好不好?”

好!

放了的蜻蜓跌在地上,大概翅膀麻痺了。掙扎了一會,它才飛走。孩子的眼睛跟隨着它的高度轉。“媽媽,”安安解下胸前的小竹籠,“我要把我的蟈蟈也放了。”

他蹲在路邊,撕開竹籠,把蟈蟈倒出來。蟈蟈“噗”一聲摔進草叢,一動也不動。安安四肢着地,有點焦急地説:“走啊!走啊蟈蟈!回家呀!不要再給人抓到了!”_

蟈蟈不知是聽懂了,還是受到那熟悉的草味的刺激,它真抬起腿來開始邁動,有點艱難,但不一會兒就沒入了草叢深處。

安安如釋重負地直起身來,轉頭對飛飛説:“底笛,把你的也放了吧?它好可憐!”

“不要不要不要——”飛飛趕緊兩手環抱竹籠,拼命似的大喊。

1993年

(節選自《孩子你慢慢來》)

15.根據小説的故事情節,安安對蟈蟈等小昆蟲態度發生什麼樣的變化,請用簡潔的語言概括。(4分)

好奇、喜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珍愛生命,如釋重負

16.賞析文中畫線的兩個句子。(4分)

(1)那樣驕縱聒噪的蟬鳴,整個城像個上了發條的鬧鐘,響了就停不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安安四肢着地,有點焦急地説:“走啊!走啊蟈蟈!回家呀!不要再給人抓到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安安是一個怎樣的孩子?請結合具體內容分析。(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龍應台以一位母親的親身經歷寫下《孩子你慢慢來》,她在書中寫道:“誰能告訴我做女人和做個人之間怎麼平衡?我愛極了做母親,只要把孩子的頭放在我胸口,就能使我覺得幸福。可是我也是個需要極大的內在空間的個人……女性主義者,如果你不曾體驗過生養的喜悦和痛苦,你究竟能告訴我些什麼呢?”請從文中找出兩處龍應台覺得當母親很幸福的語句,並説明理由。(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

15.好奇而猶豫;珍愛而焦急。(每點2分)

16.(1)運用比喻修辭手法,把到處能聽到蟬鳴的北京比作上了發條的鬧鐘,生動形象地寫出了蟬鳴的特點,(1分)也寫出了媽媽對這放肆的蟬鳴的喜愛之情。(1分)

(2)運用動作和語言描寫,生動地寫出了安安急切希望蟈蟈能夠平安回家的情態,(1分)刻畫出安安童真善良的形象特點。(1分)

17.安安是一個有好奇心、愛思考的孩子,他會運用自己所知道的知識進行分析,正確判斷媽媽帶回來的蟈蟈;(2分)同時,他還是一個善良、珍愛生命的孩子,當聽到媽媽説不要拿蜻蜓來玩,這樣有可能弄死蜻蜓的時候,他就想到將自己喜愛的蟈蟈也放走,讓蟈蟈回家。(2分)

18.示例:“ 入夜,小兄弟閉上眼睛,濃密而長的睫毛覆蓋下來,使他們的臉龐甜蜜得像天使。”看着睡在身旁的兩個孩子,媽媽覺得他們就是她的天使,感覺很幸福; (2分)在北京,“阿姨”就是保姆或者傭人的意思。當媽媽聽到別人問她是不是兩個孩子的保姆時,媽媽笑着回答:“是啊,我是他們的保姆,也是傭人,還是他們的清潔婦、廚娘。”從媽媽的笑容和回答中,可以感受到媽媽為兩個孩子做任何事情都是心甘情願、無比幸福的。(3分)

蟬鳴閲讀答案4

蟬 鳴

我家屋後有株高大粗壯的皂莢樹,盛夏時,飛來許多蟬兒,躲進濃陰之中,發出陣陣鳴響。

蟬鳴很有規律。第一聲蟬鳴總由一隻蟬開始,很像交響樂的前奏曲,幽遠、清晰。緊接着大批的蟬兒一齊鳴叫,“嘰-嘰-”的聲音匯成氣勢磅礴的交響曲,霎時間佔據了整個世界,為夏天滿目葱綠的環境配上充滿激情的音樂,聲畫同步,真正的夏天在這裏。三五分鐘以後,蟬鳴由強到弱,最後完全終止,像樂隊指揮落下指揮棒,世界沉寂了,陽光晃盪,熱風徐徐,真正的`夏天也在這裏。經過幾分鐘休息,領頭的蟬又一聲高唱,千軍萬馬又附和開來,如海潮,潮漲潮落,周而復始,從清晨一直要演唱到傍晚。

清晨的蟬鳴孤單而悠長,和聲少,形不成大潮。中午,驕陽如火,酷熱難當,蟬鳴便顯得急躁,龐大,有點刺耳。當人們熱得大汗淋漓時,蟬鳴便顯得有些瘋狂了。只只蟬兒像對天吶喊、抗議,其聲勢好像要把夏天翻過來。經過無數次翻騰,傍晚的蟬鳴疲倦了,有氣無力的,像一個小孩拉着大風箱,勉強幾下便拉不動了。悶熱難耐的夜晚,總有幾隻餘勇未盡的蟬在叫,一陣陣低沉的鳴叫在深更半夜,像在演奏舒緩、憂傷的“小夜曲”。夜,更神祕了。

閲讀題

1.給加“_"字注音。

前奏曲( ) 勉強( )

2.寫出下列各詞的反義詞。

低沉( ) 憂傷( ) 清晰( )

3.用“——”畫出文中打比方的句子。

4.文中第二自然段的中心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按短文內容填空。

文章寫蟬鳴,把開始的蟬鳴比作________________;緊接着,________________;三五分鐘後,蟬鳴由________到________,最後________。如此周而復始。文中第三段寫蟬鳴,分作四個階段:清晨的蟬鳴________,中午的蟬鳴________,傍晚的蟬鳴________,到了夜晚,________。

參考答案

1.zòu qiǎng

2.高昂 快樂 模糊

3.清晨的蟬鳴孤單而悠長,和聲少,形不成大潮。

4.蟬鳴很有規律

5.交響樂的前奏曲

大批的蟬兒一齊鳴叫,“嘰-嘰-”的聲音匯成氣勢磅礴的交響曲

完全終止

孤單悠長,和聲少

急躁,龐大,有點刺耳

有氣無力

低沉的鳴叫

蟬鳴閲讀答案5

美妙夏日 最喜蟬鳴

①在成長的歲月裏感受着人間冷暖,四季輪迴。一年之中我偏愛夏日,因為在這個生機繁茂,熱鬧的時節裏可以自由自在地傾聽美妙的蟬鳴。我也一直認為蟬是一種頗有恆心和毅力的昆蟲,而對於炎炎夏日裏的蟬鳴來説更是一種對生命的熱情歌唱。

②它們似乎是想要吵醒鄉村的耳朵,告知人們自己轉瞬即逝的青春和生命。夏日,明麗、清新的早晨,昨夜的天使留下的露珠,每一顆在暖陽下都飽滿晶瑩,似璀璨奪目的珍珠,閃現着彩色的銀光,安詳地睡在綠葉上。聽!不知是誰的一聲清脆的悠長低吟,拉開了又一天忙碌演唱的序幕!在陽光細細碎碎鋪滿的枝頭上,一蟬鳴,百家爭鳴!恰風和日麗,楊柳依依,每位歌者當之無愧都是天籟之聲!

③每至午後,日影移走,蟬總會朝着最亮最熱的方向唱得更歡喜了。美妙動聽的蟬聲總會不間斷地迴盪在人們耳邊,宛如一場氣勢磅礴並且正在火熱演奏的交響樂,自己也常常喜歡在這樣的午後,躺在樹陰下舒適的竹蓆上,觀蟬聽聲,聲聲蟬鳴,或低沉悲切,或雄偉嘹亮,或輕柔婉轉。聽者時而感覺歡快舒心,時而傷感愁悶,時而又令人鬥志昂揚!

④漸漸地日薄西山了,黃昏已至,暮色加濃,聽這可愛的精靈還在晚風裏低吟淺唱,突然想到了一句詩“倚仗柴門外,臨風聽暮蟬”。身臨雅靜,深幽,的`確令人感觸頗多。這時的聲音忽遠忽近,忽有忽無,忽小忽大,雖然少了原有的嘹亮激越,但比亮麗的早晨更添了幾分玄妙與詩意。

⑤你或許會問,為何我對它情有獨鍾,緣於一段我最愛的節目《人與自然》的視頻:“四年黑暗中的苦工,一個月陽光下的享樂,這就是蟬一生的寫照。”蟬的一生是艱難的歷程,它們生命極其短暫,但它們珍愛自己的生命,雖短暫卻從不悲傷,為了短短一個月的幸福時光,它們需要在暗無天日的底下壓抑幾年,等到破土而出,它們盡力、盡情地高歌着,酣暢淋漓地體現生命存在的價值,以火熱、孜孜不倦的生活熱情將自己微小的生命完美地轉化成一曲壯美的千古絕唱,同時也把自己獻給了美妙夏日。每每想到這,我也總為這種甘於寂寞,鍥而不捨,熱愛生命的態度而感動,心生敬愛。

⑥正如泰格爾所説的,生如夏花一樣燦爛,死如秋葉一樣靜美,它完全擁有了生命裏的這兩種別樣的美麗。秋葉離開了枝頭,就像生命告別了人世,但它們卑微的軀體後面卻隱藏着清晰而豐富的脈絡,那些曾經奔騰着對生命最真的熱愛的鮮明的血液!

10.這篇散文運用 手法,通過描寫 、 、 三個時段的蟬鳴,抒發了作者對蟬的喜愛與讚美之情。(4分)

11.文章第②段畫線句子是什麼描寫?説説這樣寫的作用。(4分)

12.第③段運用了哪些修辭手法?試選擇其中一種手法簡析它的表達效果。(5分)

13.第⑤段畫線句子在文中有何作用?試簡要指出該句與上下文的關係。(4分)

14.文章結尾引用了泰戈爾的話:“生如夏花一樣燦爛,死如秋葉一樣靜美……”作者引用的意圖是什麼?請聯繫最後一段談談你的理解。(5分)

10. 託物言志(借抒情);清晨,午後,黃昏。 (共4分,每點1分)

11. 景物(自然環境)描寫;(1分)形象生動地寫出了夏日清晨露珠的晶瑩、美麗、安詳的特點,表達了作者對夏日清晨的喜愛之情,(1分)烘托了蟬聲的優美。(2分)(共4分)

12. 擬人、比喻、排比。(3分)例:擬人:形象地寫出了蟬熱愛陽光、享受陽光的特點和形象;比喻:生動形象地寫出了蟬引吭高歌、場面壯觀的特點;排比:句式整齊,富有表現力,表達了作者對蟬聲的喜愛之情。(2分) (共5分,修辭方法每點1分。分析2分)

13.承上啟下(2分)。它一方面承接上文,表明自己對蟬的喜愛之情;一方面引起下文,寫對蟬心生敬愛的原因。(2分,一點1分,意思對即可)

14.引用泰戈爾的這句話:①形象地概括了蟬一生的特徵和品質;②抒發了對蟬熱愛生命精神和讚美之情;③揭示了文章主旨;④增添了文采。(5分,每點1分,語言表達1分)

蟬鳴閲讀答案6

①炎熱的夏日午後,蟬振動着它那薄薄的羽翼,像是在彈奏一曲動人的鄉村音樂,琴音從樹林裏發出,像長了翅膀一樣,旋即傳遍村莊裏的每一個角落。古井邊的林子裏,也有蟬的鳴叫聲,從村莊到莊稼地,到處都是蟬的聲音,這悠長而渺遠的聲音,竟是發自微小的蟬,這着實讓我吃驚,讓我感動。

②多年來,我一直對我熟悉的鄉村的蟬鳴充滿了敬意,它們就像我童年飄飛的夢影,在我記憶的數據庫裏一幕幕地回放,聲音一浪高過一浪。那時候的鄉村,天青水藍,芳草如茵,看不見一絲的污染,蟬鳴就像漫山遍野生長的莊稼,永遠充滿生機。從初夏到深秋,我不知道,那些一天到晚都在聒噪的蟬聲,究竟是在為成熟的季節喝彩還是在為豐收的美景奔走呼號?我驚訝那些蟬們的執着,堅韌。許多時候,鄉村的蟬鳴總會讓我想起熱烈的夏天來,我喜歡鄉村的蟬鳴就像喜歡兒時母親給我做的千層底布鞋,那感覺帶着泥土的韻味。我總覺得那撩人心扉的蟬鳴只有在我的鄉村才可以肆意地放大,而城市的.蟬鳴是微弱的,那聲音甚至帶着幾分的虛假,虛假的蟬聲怎麼會引起我們心靈的共鳴呢?

③小時候,村莊裏的蟬多得數不勝數,初夏時節,一場喜雨過後,我便會看到村莊的大樹下爬滿了幼蟬,它們從深深的地下鑽了出來,那些剛從地下爬出的幼蟬,身體非常孱弱,它們慢慢地從地下爬到樹上,把大樹做為它們的依託,過了一段時間它們就會脱掉一次殼,進行它們生命的蜕變。説來蟬這一生也非常不容易,每一次的蜕變應該是艱難而痛苦的,為了增加生命的活力,它們一生中必須要蜕變幾次,這是自然賦予它們的生命規律。我們古代三十六計之一的“金蟬脱殼”,大概説的是蟬也會用一種假象來迷惑人,殊不知,蟬是沒有那麼高的智商的,甚至沒有一點自己的思想,它之所以脱去軀殼完全是生命過程中的一次痛苦蜕變,這本不足為奇,只是人們對它的認知還停留在一種表象上。

④我曾經在古詩裏尋找過一些蟬鳴的影子,比如白居易的《早蟬》:“六月初七日,江頭蟬始鳴。石楠深葉裏,薄暮兩三聲。”六月初七日,時令應該是在初夏吧,初夏聽到的蟬鳴也算是早蟬的聲音了,所以,白居易把這首詩命名為“早蟬”不無道理。當然,古代將蟬鳴寫進自己詩歌中的詩人遠不止白居易,多情的詩人們早已把蟬鳴美化成一種高度,而今我循着它們思想的足跡,在亦步亦趨中打撈着我心中的蟬鳴,這多少有些東施效顰的嫌疑。

⑤一個夏日的午後,我走進一座寂寥的山林,偌大的一座空山,沒有人語,山林靜寂,樹影婆娑,只有花香鳥語,溪水叮咚,像是在訴説着這個熱情夏天的靜態之美,而四面起伏的蟬鳴正在穿越山澗,聲音帶着些許的誇張,那拖着長音的嘶鳴在山谷久久迴響,就像大山擬就的宣言,氣壯山河,激越豪邁。我聽着鳥聲、蟬鳴,感受着自然的天籟之音,心中的紅塵物慾正被這種“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的意境所淨化。

⑥而今,在鄉村,蟬鳴日漸稀少,人們已很難看到蟬的蹤影,許多村莊已成了廢墟,那裏再也聽不到蟬在枝頭歌唱,村莊的水塘乾涸見底,沒有了蛙鳴,過去村莊裏茂盛的樹木全被砍伐一空,廢舊的村莊裏也很少看到飛鳥,許多村民住進了鋼筋和水泥建造的樓房裏,他們遠離了村莊和樹木,遠離了曾經生活過的多情的土地,過去曾經以蛙鼓蟬鳴引以為豪的鄉村開始變得沉寂起來,加之化肥、農藥的濫施濫用,鄉村許多曾經美好的物種正在消逝,人們很難再聽到那飄渺在村莊的蟬鳴了。

⑦一個失去了樹木的村莊該是什麼樣子?我不知道這是蟬的悲哀還是人的悲哀。

11.請賞析 文章第一段關於蟬聲描寫的表達效果。(4分)

答:

12.結合文章內容,概括鄉村蟬聲的特點。(6分)

答:

13.文章第四段在文中有什麼作用?請簡要分析。(6分)

答:

14.作者在文章最後説:“一個失去了樹木的村莊該是什麼樣子?我不知道這是蟬的悲哀還是人的悲哀。”請聯繫全文談談你對這句話的理解。(8分)

答:

11.運用比喻和擬人的修辭手法,(1分)通過景物描寫,生動形象寫出了夏日午後的蟬聲像鄉村音樂一樣優美而動聽,蟬聲悠長渺遠,(2分)表達了作者對鄉村蟬聲的喜愛之情。(1分)

12.悠長而渺遠(2分);充滿生機,不虛假,撩人心扉;(2分);激越豪邁,能淨化人的心泉。(2分)

13.內容上,説明蟬鳴也是詩人的鐘情之物,它在詩詞中為詩人所美化;(3分)結構上,引出下文“我”對蟬聲的尋覓和“打撈”。(3分) 僅答引出下文得1分。

14.一個村莊失去了樹,蟬沒有了鳴唱的地方,這是蟬的悲哀,也是村莊的悲哀。(2分)作者為在鄉村很難聽到蟬鳴而傷感,更為人們濫砍亂伐,污染環境,讓蟬等物種失去棲身之所而痛心,人類的行為最終會影響自己的生存,這又是人類的悲哀。(4分)這句話深化了文章的主旨,發人深省。(2分)

蟬鳴閲讀答案7

塞上曲(其一)

【唐】王昌齡

蟬鳴空桑林,八月蕭關道。

出塞入塞寒,處處黃蘆草。

從來幽並客,皆共塵沙老。

莫學遊俠兒,矜誇紫騮①好。

【注】①紫騮:紫紅色的駿馬。

15、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前四句中寒蟬、桑林、蕭關、邊塞、秋草都是中國古代邊塞詩歌的典型意象,詩人刻意描寫肅殺的秋景是為後文的抒情做鋪墊。

B.五、六句與王翰的“醉卧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異曲同工,寫“幽並客”赴沙場建功立業,主要表達詩人感佩之情。

C.七、八句用“遊俠兒”與幽並客對比,來形容那些只知道誇耀自己養有良馬的市井無賴,批評他們只知炫耀馬匹裝備。

D.此詩寫景有慷慨悲涼的建安遺韻;寫徵人,力求直抒胸臆;寫市井遊俠,又讓人聯想到了唐代錦衣少年的典型形象。

16、本詩和《詩經·秦風》中的《無衣》都寫到了“戰爭”,但情感態度有別,請結合詩歌簡要分析。

15、B.“主要表達詩人感佩之情”錯,應是對幽並客“皆共塵沙老”悲涼結局的惋惜與無奈。

16、①《無衣》是一首激昂慷慨、同仇敵愾的'戰歌,表現了秦國軍民團結互助、共禦外侮的高昂士氣和對戰爭的樂觀精神。②《塞上曲》(其一)既對年輕人曾經滿懷宏圖大志,最終只能“皆共沙塵老”的無奈結局表達了惋惜、同情,又對自恃勇武、耀武揚威、惹是生非的所謂遊俠的諷刺,二者形成鮮明的對比,深刻地表達了作者對於戰爭的厭惡,對於和平生活的嚮往。

翻譯

知了在枯禿的桑林鳴叫,八月的蕭關道氣爽秋高。出塞後再入塞氣候變冷,關內關外盡是黃黃蘆草。自古來河北山西的豪傑,都與塵土黃沙伴隨到老。莫學那自恃勇武遊俠兒,自鳴不凡地把駿馬誇耀。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