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親的樹閲讀答案

來源:文書谷 2.01W

在各領域中,我們時常需要做些閲讀題,而與閲讀題如影隨形的則是閲讀答案,藉助閲讀答案我們可以更好的領會題意和知識點,有助於個人提升。什麼樣的閲讀答案才是科學規範的閲讀答案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父親的樹閲讀答案,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閲讀。

父親的樹閲讀答案

父親的樹閲讀答案1

父親的樹

閻連科

1978年,如同冬後的春來乍到時,萬物恍恍惚惚甦醒了,人世的天空也藍得唐突和猛烈--忽然,農民分地了。農民們也就一邊站在田頭燦爛地笑;另一邊,有人就把分到自家田地中的樹木都給砍掉了。

田是我的了,那樹自然也該是我家的財產和私有。於是就都砍,抬到家裏去,有一天政策變了臉,又把田地收回到政府的冊賬和手裏,至少家裏還留有一棵、幾棵樹。幾天間,田野裏、山坡上的那些稍大的可檁可樑的樹木就都不在了。

和別家田頭都有樹一樣,我家的地頭也有一棵越過碗粗的箭楊樹,筆直着,在春天,楊葉的掌聲譁脆脆地響。當別家田頭的樹都只有溜地的白茬樹樁時,那棵楊樹還孤零零地立着,像一個單位廣場上的旗杆樣。父親幾次用手和目光去拃量樹的粗細和身高,知道把樹伐下來,蓋房做檁是絕好的材料和支持。可最終,父親沒有砍那樹。鄰居説:不砍呀?父親説:它還沒真正長成呢。

就沒砍。就讓那原是路邊田頭長長一排中的一棵箭楊樹,孤傲挺拔地豎在路邊上、田野間,彷彿是豎着的鄉村人心的一杆旗,望着這世界,讀着世界的變幻和人心。然在三年後,鄉村的土地政策果不其然變化了。各家的土地需要調整和更換,我家的地就冷猛成了別家田地了,那棵已經遠比盆粗的楊樹也成了人家的樹。

在成了人家的樹後的第三天,父親從那田頭上過,忽然發現那遠比盆粗的樹已經不在了,路邊只有緊挨地面白着的樹樁。樹樁的白,如在雲黑的天空下白着的一片雪。父親沒説話,只看了一會兒那樹樁,就朝遠處我家新分的田地去了。

父親離開人世後,我總是念念想起那棵屬於父親的樹。再後來,他的墳頭因為幡枝生成,又長起了一棵並不成材的彎柳樹。樹由芽到枝,由胳膊的粗細,到了碗的狀。山坡地,不似平壤的土肥與水足,那棵樹竟也能在歲月中堅韌地長。鄉村的人多有迷信,以為幡枝發芽長成材,皆是很好很好的一樁事。那是因為人生在世有許多厚德時,上天才讓你的荒野墳前長起一棵樹。以此説,那墳前的柳樹也正是父親生前做人的延續和回報。每年上墳,家人都會把那彎樹修整一下枝,讓它雖然彎,但卻一樣可以在山野荒寂中,把枝葉升旗一樣揚起來。就這麼過了20年,那樹竟然原來弓彎的腰身也被天空和生長拉得直起來,和20多年前我家田頭的楊樹一樣粗,完全可以成材使用了。

我家祖墳上有許多樹,父親的那一棵,卻是最大最粗的。鄉村倫理中的人品與德行,原是可以在因果中對墳地和樹木給以給養的。今年正月間,80歲的三叔下世時,我忽然看父親墳前的樹沒了,被人砍去了。樹樁呈着歲月的灰黑色,顯出無盡的沉默和蔑視。再看別的墳頭的樹,大的和小的一律被人伐光了,原來一片林似的密和綠,現在也都蕩蕩無存、光光禿禿了。想到今天鄉村世界的繁華和鬧亂;想到路邊一年四季豎着的收購木材的華麗的廣告牌;想到我幾年前回家就看到村頭路邊早已沒了樹木的蕩蕩潔淨和富有,也就豁然明白了父親墳頭被人砍樹的原委和因果。

只是默默唸念地想,時代與人心從田頭伐起最終就砍到了墳頭上。

只是想,父親終於在生前死後都沒了他的樹,和人心中最終沒了旗一樣。

只是想,父親墳前的老樁在春醒之後一定會有新芽的,但不知那芽幾時才可長成樹。成了樹,又有幾年可以安穩無礙地豎在墳頭和田野上。

(選自《散文選刊》20xx年第3期,有刪改)

1.文中説:另一邊,有人就把分到自家田地中的樹木都給砍掉了。可最終,父親沒有砍那樹。人們砍樹和父親不砍樹各懷着怎樣的心理,各表現出什麼樣的品質?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請從修辭手法和表達效果兩個方面分析樹樁呈着歲月的灰黑色,顯出無盡的沉默和蔑視一句的深刻內涵。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作者多次把樹比喻成旗杆或旗,統觀全文,簡要説明作者這樣寫的深刻用意。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章最後説只是想,父親墳前的老樁在春醒之後一定會有新芽的,但不知那芽幾時才可長成樹。成了樹,又有幾年可以安穩無礙地豎在墳頭和田野上。請探究其中的深刻含義。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1)心理:有人分了地就認為地裏的樹就成了自己的私有財產並擔心政策反覆,政府會把田地收走。品質:看重私利,缺乏信念和堅守。

(2)心理:不忍砍掉那棵還沒有真正長成的樹,期望它再長長。 品質:父親的善良和對信念的堅守。

2.使用擬人手法,樹樁的沉默和蔑視是對人性貪婪和人們失去敬畏之心的無聲控訴。

3.(1)像旗一樣直立挺拔的樹象徵(或比喻)父親高大的形象及淳厚的美德。

(2)旗象徵信念或信仰,旗一樣的樹不斷被伐掉,説明人們逐漸失去了信念或信仰。以旗喻樹意在説明鄉村倫理中的人性與品德能夠蔭庇後人,可敬可畏,不容褻瀆。

4.(1)春醒之後一定會有新芽,表明作者對未來的堅定信念。

(2)改革開放的時代,錢似乎左右着一切,人人一心想着致富,作者對失去堅守美德信念的擔憂。

(3)對朝令夕改的政策的憂慮。

父親的樹閲讀答案2

①父親喜歡樹,更喜歡種樹。

②有一年夏天,父親從外地帶來了幾棵小樹,纖弱的樹枝上長着碩大狹長的綠葉,彷彿一葉扁舟。我興奮地跑過去,問道:“父親,這是什麼樹啊?”“這是粽葉樹,粽葉可以包粽子!”父親撫摸着我的小腦袋,笑呵呵地説。“有粽葉就可以包粽子吃囉!”我的眼中流淌出莫大的喜悦。粽子,多麼富有生活氣息的美食,想一想都感覺口齒留香!

③父親在屋後挖了四個樹坑,撒下一層綠肥,把粽葉樹種在裏面,平土、壓實、澆水,每天當做寶貝疙瘩似的精心照料着。剛剛種下的時候,我每天都跑去看他們成活了沒有,小小的內心盼望着,期待它的翠綠。第一天,葉子還有點卷;第二天,葉子便挺起來了;第三天,小樹的葉子便泛了光,看着精神起來了。小樹們沒有辜負父親的深情,長勢旺盛,迅速搶佔地盤,不到一年,就長到一人高。葉子擠擠挨挨、層層疊疊,葳蕤葱翠。沐浴晨光,隨風起舞,父親沒事時就這裏看看,那裏摸摸,彷彿在看他的小兒子,眼神中滿是歡喜。

端午節前夕,陽光火熱,夏風習習,蟬聲把大地濯洗了一遍又一遍。父親興奮地帶着我和姐姐來到粽葉樹下,採摘粽葉。那一片片扁舟似的粽葉在風中揮舞,發出沙沙的聲響。我們小心翼翼地把翠綠飽滿的粽葉摘下,輕放在籃子裏。這些脱離母體的綠葉,依然保持着盎然的青翠,將與粽子一起走上人們的餐桌上,奉獻出淡淡的清香。父親對我和姐姐説:“粽葉樹生命力強,不擇地而生,為人們傾盡所有,奉獻出生命的翠綠。要求於人的極少,給予別人的很多,我希望你們以後做粽葉樹一樣的人!”

⑤我們摘了滿滿一籃子粽葉,提到水井旁,洗淨,拿到家裏包粽子。父親把柴火燒得噼裏啪啦的,母親包粽子,我和姐姐在一旁打下手。母親將粽葉折成一個小袋,把洗淨的糯米、棗兒、花生攪合在一起的餡兒放入其中,壓實,一折一扣一繞,再把粽子線繫上,一個飽滿笨拙的粽子就成型了。然後把粽子放在熱氣騰騰的鍋裏煮上兩三個小時,等到粽香溢出時,粽子就熟了。我迫不及待地伸出手去拿,父親説,小心燙着,心急吃不得粽子!這時,父親會吩咐我和姐姐把粽子和粽葉送給左鄰右舍,共同分享粽葉的清香!

⑥長大後,一次偶然的機會,我才知道,粽葉樹實際上就是箬竹,粽葉就是箬竹葉。箬竹葉能提供多酚類物質和鉀元素,蒸制時滲入米內,有利於提高人體的抗熱機能,不僅可以包粽子、做斗笠,還可用來加工製造箬竹酒、飼料、造紙及提取多糖等,對癌症特有的惡液質具有防治功效。想不到,在我的認知中,單純的粽葉竟然有這麼多的用途!小小的粽葉都能如此,我是不是也多發揮一些光和熱

⑦歲月流轉,傳承不斷。端午節快到了,大街上又開始賣艾蒿和各種各樣的粽子。粽葉飄香中,遙遠的山村,父母已經再度泡好了米,正在一片片摘下粽葉,一邊叨唸着遠方的我。

18. 結合文章內容概括“我”的情感發生的變化。(3分)

好奇——————

19.品析語言。(6分)

(1) 第一天,葉子還有點卷;第二天,葉子便挺起來了;第三天,小樹的葉子便泛了光,看着精神起來了。(從描寫的角度)(3分)

(2) 那一片片扁舟似的粽葉在風中揮舞,發出沙沙的聲響。(從修辭的角度)(3分)

20.文章主要圍繞“父親的粽葉樹”展開,第 ⑥段卻在寫粽葉的作用,這樣安排有什麼好處?結合文章分析。(3分)

21.聯繫整篇文章,思考寄託了父親和我怎樣的情思?(3分)

答案:

(三)(15分)

18.(3分)喜悦,期待,小心翼翼(包含深情)(一詞1分,共3分)

19.(6分)(1)(3分)“卷”“挺”“泛”等詞運用了動作描寫(1分),生動形象的表現了粽葉生長舒展的形態(1分),表達了我對它成長的期待之情(1分)。(2)(3分)運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1分),把粽葉比作一葉扁舟(1分),生動形象的寫出了粽葉的形態,表達了我對粽葉的喜愛之情(1分)。

20.(3分)①本段運用了插敍的寫作手法(1分);②補充交代粽葉的其它用途,豐富文章的內容(1分);③表達作者對粽葉無私奉獻精神的讚美(1分)。(意近即可)

21.(3分)粽葉樹寄託了父親對我們做人的教誨:①生命力頑強,敢於面對任何困難(1分);②無私奉獻,不求回報(1分)。父母和我之間思念的情感紐帶(1分)。(意近即可)

父親的樹閲讀答案3

父親的樹 閻連科

1978年,如同冬後的春來乍到時,萬物恍恍惚惚甦醒了,人世的天空也藍得唐突和猛烈忽然,農民分地了。農民們也就一邊站在田頭燦爛地笑;另一邊,有人就把分到自家田地中的樹木都給砍掉了。

田是我的了,那樹自然也該是我家的財產和私有。於是就都砍,抬到家裏去,有一天政策變了臉,又把田地收回到政府的賬冊和手裏,至少家裏還留有一棵、幾棵樹。幾天間,田野裏、山坡上的那些稍大的可檁可樑的樹木就都不在了。

和別家田頭都有樹一樣,我家的地頭也有一棵越過碗粗的箭楊樹,筆直着,在春天,楊葉的掌聲譁脆脆地響。當別家田頭的樹都只有白茬樹樁時,那棵楊樹還孤零零地立着,像一個單位廣場上的旗杆。父親幾次用手和目光去測量樹的粗細和身高,知道把樹伐下來,蓋房做檁是絕好的材料。可最終,父親沒有砍那樹。鄰居説:不砍呀?父親説:它還沒真正長成呢。

就沒砍。就讓那原是路邊田頭長長一排中的一棵箭楊樹,孤傲挺拔地豎在路邊上、田野間,彷彿是豎着的鄉村人心的一杆旗,望着這世界,讀着世界的變幻和人心。然而三年後,鄉村的土地政策果不其然變化了。各家的土地需要調整和更換,我家的地就冷猛成了別家田地了,那棵已經遠比盆粗的楊樹也成了人家的樹。

在成了人家後的第三天,父親從那田頭上過,忽然發現那遠比盆粗的樹已經不在了,路邊只有緊隨地面白着的樹樁。樹樁的白,如在雲黑的天空下白着的一片雪。父親沒説話,只看了一會兒那樹樁,就朝遠處我家新分的田地去了。

父親離開人世後,我總是念念想起那棵屬於父親的樹。再後來,他的墳頭因為幡枝生成,又長起了一棵並不成材的彎柳樹。樹由芽到枝,由胳膊的粗細,到了碗的狀。山坡地,不似平壤的土肥與水足,那棵樹竟也能在歲月中堅韌地長。鄉村的人多有迷信,以為幡枝發芽長成材,皆是很好很好的一樁事。那是因為人生在世有許多厚德時,上天才讓你的荒野墳前長起一棵樹。以此説,那墳前的柳樹也正是父親生前做人的延續和回報。每年上墳,家人都會把那彎樹修整一下枝,讓它雖然彎,但卻一樣可以在山野荒寂中,把枝葉升旗一樣揚起來。就這麼過了20年,那樹竟然原來弓彎的腰身也被天空和生長拉得直起來,和20多年前我家田頭的楊樹一樣粗,完全可以成材使用了。

我家祖墳上有許多樹,父親的那一棵,卻是最大最粗的。鄉村倫理中的人品與德行,原是可以在因果中對墳地和樹木給以給養的。今年正月間,80歲的三叔下世時,我忽然看父親墳前的樹沒了,被人砍去了。樹樁呈着歲月的灰黑色,顯出無盡的沉默和蔑視。再看別的墳頭的樹,大的和小的一律被人伐光了,原來一片林似的密和綠,現在也都蕩蕩無存、光光禿禿了。想到今天鄉村世界的繁華和鬧亂;想到路邊一年四季豎着的收購木材的華麗的廣告牌;想到我幾年前回家就看到村頭路邊早已沒了樹木的蕩蕩潔淨和富有,也就豁然明白了父親墳頭被人砍樹的原委和因果。

只是默默唸念地想,時代與人心從田頭伐起最終就砍到了墳頭上。

只是想,父親終於在生前死後都沒了他的樹,和人心中最終沒了旗一樣。

只是想,父親墳前的老樁在春醒之後一定會有新芽的,但不知那芽幾時才可長成樹。成了樹,又有幾年可以安穩無礙地豎在墳頭和田野上。

(選自《散文選刊》,有刪改)

14.文中説,另一邊,有人就把分到自家田地中的樹木都給砍掉了可最終,父親沒有砍那樹。人們砍樹懷着怎樣的心理?父親不砍樹表現出什麼樣的品質?(4分)

答: △

15.請從修辭手法和表達效果兩個方面分析文中劃線句子的深刻內涵。(6分)

(1)樹樁的白,如在雲黑的天空下白着的一片雪。(3分)

答: △

(2)樹樁呈着歲月的灰黑色,顯出無盡的沉默和蔑視。(3分)

答: △

16.本文中作者多次把樹比喻成旗杆或旗,統觀全文,從三個層面簡要闡述作者這樣寫的深刻用意。(6分)

答: △

17.文章最後説只是想,父親墳前的老樁在春醒之後一定會有新芽的,但不知那芽幾時才可長成樹。成了樹,又有幾年可以安穩無礙地豎在墳頭和田野上。請探究其中的深刻意藴。(6分)

答: △

參考答案:

14.(4分)(1)心理:看重私利(私有財產),擔心政策反覆。(2分)(2)品質:父親的善良和對信念的堅守。(2分)

15.(6分)(1)使用比喻手法,(1分)以雪觸目刺眼的慘白陰冷比喻樹樁的白,形象傳達出父親看到樹被砍伐後心理上的疼痛和傷感。(2分)

(2)使用擬人手法,(1分)樹樁的沉默和蔑視是對人性貪婪和人們失去敬畏之心的無聲控訴。(2分)(如從歲月的灰黑色答題,只給1分)

16.(6分)(1)像旗一樣直立挺拔的樹象徵(或比喻)父親高大的形象及淳厚的美德。(2)旗象徵信念或信仰,旗一樣的樹不斷被伐掉,説明人們逐漸失去了信念或信仰。(3)以旗喻樹意在説明鄉村倫理中的人性與品德能夠蔭庇後人,可敬可畏,不容褻瀆。(每點2分)

17.(6分)(1)春醒之後一定會有新芽,表明作者對未來的堅定信念。(2分)(2)改革開放的時代,錢似乎左右着一切,人人一心想着致富,作者對失去堅守美德信念的擔憂。(2分)(3)對朝令夕改的政策的憂慮。(2分)

父親的樹閲讀答案4

閲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6題。

父親的樹

那個與往年沒有任何不同的春日,父親從遠在幾百裏外的故鄉趕來看我。父親老了,他根本記不清楚自 己究竟第幾次跟我嘮叨家裏那棵棗樹重新發芽的事了。

入夜,朦朦朧朧聽見小雨點兒拍打窗櫺的聲音,以及父親沉鬱的鼾聲,如同一支古典樂曲,我能記住這棵棗樹時,已經五歲了。

那時的陽光多好啊。深藍色的瓦屋,赭黃色的矮牆,組成了四四方方的小院,透過樹林的間隙可以望見瓦藍的天、飄逸的雲、晶瑩的星和微紅的日。棗樹就長在院子的顯眼處,很靈性地撐起一片天空。多年以後 ,父親每每談及這些情景總是滿臉笑意,總是嗔怪説幼時的我脾氣如棗樹一樣倔。

樹齡跟我一樣。父親説他是在我出生的那天栽下這棵棗樹的,很自然地代表他的兒子。父親還説,小時候他的兒子很壯,剛會爬的日子,在小院裏,兒子總愛一步步爬到那棵棗樹旁,嘿嘿地用力,一會兒又回過頭來望着一旁的他,哈哈地傻笑。然後,父親看看又黑又瘦的我不停地歎氣:這娃子吃的飯哪兒去了?哪兒像小時候又 白又胖的模樣……東拉西扯的閒談,如散文的方式,只容納了一種歲月的變幻。

父親一停下手中的農活兒,就蹲在屋檐下,抽着旱煙,悠閒地觀望他的棗樹。金秋時節,棗樹也總是用一樹的豐盈回報父親。這時候父親的嘴角和皺紋便會漾滿一種沉思。

在父親悠閒的觀望中,棗樹一年一年地長大。棗樹春意來得遲,院中那我喜歡的泡桐早已綠意滿目,影綽着生命明麗澎湃的色彩,它才剛剛令人驚疑地從那似乎枯槁的紫褐色枝端探出一些鵝黃的淡芽。不久,矮矮的棗樹便被高高的泡桐遮蓋起來。

還是父親把所有的泡桐都砍掉了。説不出為什麼,心中感到幾許淡淡的哀傷。因為我覺得父親幾乎所有的關愛都給了那棵棗樹。

棗樹花開花謝,一晃十幾年匆匆而過,為了求學我來回漂泊在一個又一個陌生的港口,卻很少駐留於家的那個港口。於是,我離棗樹越來越遠,離父親越來越遠。

高三那年,天氣漸漸暖和起來,棗樹卻沒有探出鵝黃的淡芽。光禿禿的枝椏刺向天宇,似乎在等待温柔的陽光,等待蟄伏的花期。“實際上它是枯了。”我不屑一顧地説。父親依舊悠閒地觀望着那棵樹,捨不得砍去。

但那年我很順利地考上了大學。就在我整理好行囊恨不得一下子飛走時,我聽見父親莫名其妙地歎氣:“走吧,走吧,都走吧……”

我知道父親又在懷念他的棗樹了。可那是怎樣的一棵樹啊,它的樹身還沒有我高,一枝延伸成肩,一枝兀立成柱,恰如人的形象,負重與挺拔。多少年,就是這棵樹,和我一樣吸吮這方天寬的鮮潤。走的時候,我才明白:父親對他那“無根”的兒子有一種拋不卻割不斷的情緣!

這棵樹在喚我回首張望,張望……我揉了揉眼角,有淚。

其實啊,我才是父親的棗樹 。為了我的成長,父親給予了他所能給予的一切。日益蒼老的父親總是望着在他的呵護下的棗樹能衍生一些青枝綠葉,而我卻總是誤解着甚至根本不清楚那份關愛,企圖去尋找另外的天空。

註定在這細雨輕敲的夜晚,我尋回了最初的親情。人是一棵樹啊,而我是父親的樹,這棵樹是父親一生最大的付出,我該怎樣順應天地四時長成一個卓然而立的自己呢?又何時才能為我的父親撐起一片天空作為回報呢?

我讀父親的樹,忽然想起一句話:有一種緣於內心的情感,剝掉生活表層的浮華後,內核會顯得更加美麗。那種情感,我們稱之為生命與愛的東西,原本就生生不息。

1.從文章看是寫父親的,為什麼以“父親的樹”為題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章在安排材料時採用了倒敍的手法,説説這種手法的好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我”的回憶中,主要寫了哪幾件事?這些事又是按怎樣的順序來安排材料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父親”為什麼把所有的泡桐樹都砍掉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中説“有一種緣於內心的情感”指的是什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本文中的樹與《爸爸的花兒落了》中的花各有什麼意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閲讀答案:1.寫樹實際上含蓄地表達了“父親”對“兒子”的關愛與希望,由此表現父親淳樸、執著的精神。

2.這種手法在文中更便於引起我深情的回憶。便於表達“我”對“父親”的理解和熱愛。

3.①父親栽樹。②收穫棗子。③砍掉泡桐。按時間順序排列。

4.關愛棗樹。

5.內心情感指生生不息的生命與愛的感情。

6.《爸爸的花兒落了》以花喻人,表達自己喪父的傷痛。本文是借棗樹來寫人,含蓄地表達了主題。

父親的樹閲讀答案5

父親的樹

閻連科

178年,如同冬後的春來乍到時,萬物恍恍惚惚甦醒了,人世的天空也藍得唐突和猛烈忽然,農民分地了。農民們也就一邊站在田頭燦爛地笑;另一邊,有人就把分到自家田地中的樹木都給砍掉了。

田是我的了,那樹自然也該是我家的財產和私有。於是就都砍,抬到家裏去。有一天政策變了臉,又把田地收回到政府的冊賬和手裏,至少家裏還留有一棵、幾棵樹。幾天間,田野裏、山坡上的那些稍大的可檁可樑的樹木就都不在了。

和別家田頭都有樹一樣,我家的地頭也有一棵越過碗粗的箭楊樹,筆直着,在春天,楊葉的掌聲譁脆脆地響。當別家田頭的樹都只有溜地的白茬樹樁時,那棵楊樹還孤零零地立着,像一個單位廣場上的旗杆樣。父親幾次用手和目光去拃量樹的粗細和身高,知道把樹伐下來,蓋房做檁是絕好的材料和支持。可最終,父親沒有砍那樹。鄰居説:不砍呀?父親説:它還沒真正長成呢。

就沒砍。就讓那原是路邊田頭長長一排中的一棵箭楊樹,孤傲挺拔地豎在路邊上、田野間,彷彿是豎着的鄉村人心的一杆旗,望着這世界,讀着世界的變幻和人心。然在三年後.鄉村的.土地政策果不其然變化了。各家的土地需要調整和更換,我家的地就冷猛成了別家田地了,那棵已經遠比盆粗的楊樹也成了人家的樹。

在成了人家後的第三天,父親從那田頭上過,忽然發現那遠比盆粗的樹已經不在了,路邊只有緊隨地面白着的樹樁。樹樁的白,如在雲黑的天空下白着的一片雪。父親沒説話,只看了一會兒那樹樁,就朝遠處我家新分的田地去了。

父親離開人世後,我總是念念想起那棵屬於父親的樹。再後來,他的墳頭因為幡枝生成。又長起了一棵並不成材的彎柳樹。樹由芽到枝,由胳膊的粗細,到了碗的狀。山坡地,不似平壤的土肥與水足,那棵樹竟也能在歲月中堅韌地長。鄉村的人多有迷信,以為幡枝發芽長成材,皆是很好很好的一樁事。那是因為人生在世有許多厚德時,上天才讓你的荒野墳前長起一棵樹。以此説,那墳前的柳樹也正是父親生前做人的延續和回報。每年上墳,家人都會把那彎樹修整一下枝,讓它雖然彎,但卻一樣可以在山野荒寂中,把枝葉升旗一樣揚起來。就這麼過了2年,那樹竟然原來弓彎的腰身也被天空和生長拉得直起來,和2多年前我家田頭的楊樹一樣粗,完全可以成材使用了。

我家祖墳上有許多樹,父親的那一棵,卻是最大最粗的。鄉村倫理中的人品與德行,原是可以在因果中對墳地和樹木給以給養的。今年正月間,80歲的三叔下世時,我忽然看父親墳前的樹沒了,被人砍去了。樹樁呈着歲月的灰黑色,顯出無盡的沉默和蔑視。再看別的墳頭的樹,大的和小的一律被人伐光了,原來一片林似的密和綠,現在也都蕩蕩無存、光光禿禿了。想到今天鄉村世界的繁華和鬧亂;想到路邊一年四季豎着的收購木材的華麗的廣告牌;想到我幾年前回家就看到村頭路邊早已沒了樹木的蕩蕩潔淨和富有,也就豁然明白了父親墳頭被人砍樹的原委和因果。

只是默默唸念地想,時代與人心從田頭伐起最終就砍到了墳頭上。

只是想,父親終於在生前死後都沒了他的樹,和人心中最終沒了旗一樣。

只是想,父親墳前的老樁在春醒之後一定會有新芽的,但不知那芽幾時才可長成樹。成了樹,又有幾年可以安穩無礙地豎在墳頭和田野上。

(選自《散文選刊》 有刪改)

1.文中説另一邊,有人就把分到自家田地中的樹木都給砍掉了,可最終,父親沒有砍那樹。人們砍樹和父親不砍樹各懷着怎樣的心理,表現出什麼樣的品質?(4分)

2.請從修辭手法和表達效果兩個方面分析文中劃線句子的深刻內涵。(4分)

(1)樹樁的白,如在雲黑的天空下白着的一片雪。(2分)

(2)樹樁呈着歲月的灰黑色,顯出無盡的沉默和蔑視。(2分)

3.本文中作者多次把樹比喻成旗杆或旗,統觀全文,簡要説明作者這樣寫的深刻用意。(4分)

3.文章最後説:只是想,父親墳前的老樁在春醒之後一定會有新芽的,但不知那芽幾時才可長成樹。成了樹,又有幾年可以安穩無礙地豎在墳頭和田野上。請探究其中的深刻意藴。(6分)

參考答案:

1.(4分)

(1)人們:

心理:有人分了地就認為地裏的樹就成了自己的私有財產並擔心政策反覆,政府會把田地收走。(1分)品質:看重私利,缺乏信念、堅守。(1分)

(2)父親:

心理:不忍砍掉那棵還沒有真正長成的樹,期望它再長長。(1分)品質:父親的善良和對信念的堅守。(1分)

2.(4分)

(1)使用比喻手法,以雪的慘白陰冷比喻樹樁的白,給人一種觸目刺眼的感覺,(1分)形象傳達出父親看到樹被砍伐後心理上的疼痛和傷感。(1分)

(2)使用擬人手法,(1分)樹樁的沉默和蔑視是對人性貪婪和人們失去敬畏之心的無聲控訴。(1分)

3.(4分)(1)像旗一樣直立挺拔的樹象徵(或比喻)父親高大的形象及淳厚的美德。(2)旗象徵信念或信仰,旗一樣的樹不斷被伐掉,説明人們逐漸失去了信念或信仰。(3)以旗喻樹意在説明鄉村倫理中的人性與品德能夠蔭庇後人,可敬可畏,不容褻瀆。(每點2分,答出兩點即可)

3.(6分)

(1)春醒之後一定會有新芽,表明作者對未來的堅定信念。(2分)

(2)改革開放的時代,錢似乎左右着一切,人人一心想着致富,作者表達了對失去堅守美德信念的擔憂。(2分)

(3)對朝令夕改的政策的憂慮。(2分)

父親的樹閲讀答案6

父親一生最喜歡樹林和歌唱的鳥。

童年時,一個春天的黎明,父親帶着我從滹沱(hū tuó)河岸的一片樹林邊走過。

父親突然站定,朝幽深的霧的樹林,上上下下的望了又望,用鼻子聞了又聞。“林子裏有不少鳥。”父親喃喃着。

並沒有看見一隻飛鳥,並沒有聽到一聲鳥叫。

我茫茫然地望着寧神靜氣的像樹一般兀立的父親。

父親指着一棵樹的一根樹枝對我説:“看那裏,沒有風,葉子為什麼在動?”

我仔細找,沒有找到動着的那幾片葉子。

“還有鳥味。”父親輕聲説,他生怕驚動了鳥。

我只聞到濃濃的苦味的草木氣,沒有聞到什麼鳥的氣味。

“鳥也有氣味?”

“有。樹林裏過夜的鳥總是一羣,羽毛焐得熱騰騰的。黎明時,所有的鳥抖動着渾身的羽翎,要抖淨露水和濕氣。每一個張開的喙(讀huì鳥嘴)舒暢地呼吸着,深深地呼吸着。鳥要準備唱歌了。”

父親和我坐在樹林邊,鳥真的唱了起來。

“這是樹林和鳥最快活的時刻。”父親説。

我知道父親此時也最快活。

過了幾天,父親對我説:“鳥最快活的時刻——飛向天空離開樹林的那一瞬間,最容易被獵人打中。”

“為什麼?”我驚愕地問。

父親説:“黎明時的鳥,翅膀潮濕,飛起來沉重。”

我真高興,父親不是獵人。

1、請寫出文中加點詞語的同義詞:

兀立( ) 舒暢( )

快活( ) 驚愕( )

2、文章用“父親一生最喜歡樹林和歌唱的鳥”這句話開頭有什麼作用?

3、春天的黎明,父親來到樹林邊怎麼就知道“林子裏有不少鳥”?

4、父親喜歡鳥是從哪些方面表現出來的?請簡要概括。

5、文中寫道“我茫茫然地望着寧神靜氣的像樹一般兀立的父親”, “我”“並沒有看見一隻飛鳥,並沒有聽到一聲鳥叫”, “我只聞到濃濃的苦味的草木氣,沒有聞到什麼鳥的氣味”,這樣寫有什麼作用?

6、文章為什麼以“我真高興,父親不是獵人”這句話結尾?

答案:

1、(略)

2、①開門見山,點題;

②概括了父親、樹林和鳥三者的關係;

③抓住了全文中心和情感基調。

3、因為父親聞到了鳥味;沒有風,看到了樹葉在動。

4、①父親對鳥的氣味很敏感,對鳥的生活習性和活動規律很瞭解;

②父親説話的聲音很輕,生怕驚動了鳥;

③鳥快活的時刻父親也最快活。

5、寫“我”的“茫然”……是反襯(或突出)父親對鳥的相知、敏感。

6、這句話作為結尾是慶幸,因為父親愛鳥而不會傷害鳥,這樣寫也表現了父親對鳥的喜愛,照應了開頭。

父親的樹閲讀答案7

1978年,如同冬後的春來乍到時,萬物恍恍惚惚甦醒了,人世的天空也藍得唐突和猛烈——忽然,農民分地了。農民們也就一邊站在田頭燦爛地笑;另一邊,有人就把分到自家田地中的樹木都給砍掉了。

田是我的了,那樹自然也該是我家的財產和私有。於是就都砍,抬到家裏去,有一天政策變了臉,又把田地收回到政府的冊賬和手裏,至少家裏還留有一棵、幾棵樹。幾天??,田野裏、山坡上的那些稍大的可檁可樑的樹木就都不在了。

和別家田頭都有樹一樣,我家的地頭也有一棵越過碗粗的箭楊樹,筆直着,在春天,楊葉的掌聲譁脆脆地響。當別家田頭的樹都只有溜地的白茬樹樁時,那棵楊樹還孤零零地立着,像一個單位廣場上的旗杆樣。父親幾次用手和目光去拃量樹的粗細和身高,知道把樹伐下來,蓋房做檁是絕好的材料和支持。可最終,父親沒有砍那樹。鄰居説:“不砍呀?”父親説:“它還沒真正長成呢。”

就沒砍。就讓那原是路邊田頭長長一排中的一棵箭楊樹,孤傲挺拔地豎在路邊上、田野間,彷彿是豎着的鄉村人心的一杆旗,望着這世界,讀着世界的變幻和人心。然在三年後,鄉村的土地政策果不其然變化了。各家的土地需要調整和更換,我家的地就冷猛成了別家田地了,那棵已經遠比盆粗的楊樹也成了人家的樹。

在成了人家後的第三天,父親從那田頭上過,忽然發現那遠比盆粗的樹已經不在了,路邊只有緊隨地面白着的樹樁。樹樁的白,如在雲黑的天空下白着的一片雪。父親沒説話,只看了一會兒那樹樁,就朝遠處我家新分的田地去了。

父親離開人世後,我總是念念想起那棵屬於父親的樹。再後來,他的墳頭因為幡枝生成,又長起了一棵並不成材的彎柳樹。樹由芽到枝,由胳膊的粗細,到了碗的狀。山坡地,不似平壤的土肥與水足,那棵樹竟也能在歲月中堅韌地長。鄉村的人多有迷信,以為幡枝發芽長成材,皆是很好很好的一樁事。那是因為人生在世有許多厚德時,上天才讓你的荒野墳前長起一棵樹。以此説,那墳前的柳樹也正是父親生前做人的延續和回報。每年上墳,家人都會把那彎樹修整一下枝,讓它雖然彎,但卻一樣可以在山野荒寂中,把枝葉升旗一樣揚起來。就這麼過了20年,那樹竟然原來弓彎的腰身也被天空和生長拉得直起來,和20多年前我家田頭的楊樹一樣粗,完全可以成材使用了。

我家祖墳上有許多樹,父親的那一棵,卻是最大最粗的。鄉村倫理中的人品與德行,原是可以在因果中對墳地和樹木給以給養的。今年正月間,80歲的三叔下世時,我忽然看父親墳前的樹沒了,被人砍去了。樹樁呈着歲月的灰黑色,顯出無盡的沉默和蔑視。再看別的墳頭的樹,大的和小的一律被人伐光了,原來一片林似的密和綠,現在也都蕩蕩無存、光光禿禿了。想到今天鄉村世界的繁華和鬧亂;想到路邊一年四季豎着的收購木材的華麗的廣告牌;想到我幾年前回家就看到村頭路邊早已沒了樹木的蕩蕩潔淨和富有,也就豁然明白了父親墳頭被人砍樹的原委和因果。

只是默默唸念地想,時代與人心從田頭伐起最終就砍到了墳頭上。

只是想,父親終於在生前死後都沒了他的樹,和人心中最終沒了旗一樣。

只是想,父親墳前的老樁在春醒之後一定會有新芽的,但不知那芽幾時才可長成樹。成了樹,又有幾年可以安穩無礙地豎在墳頭和田野上。

(選自《散文選刊》20xx年第3期,有刪改)

1.文中説:“另一邊,有人就把分到自家田地中的樹木都給砍掉了。”“可最終,父親沒有砍那樹。”人們砍樹和父親不砍樹各懷着怎樣的心理,表現出什麼樣的品質?(5分)

2.請從修辭手法和表達效果兩個方面分析“樹樁呈着歲月的灰黑色,顯出無盡的沉默和蔑視”一句的深刻內涵。(4分)

3.本文中作者多次把樹比喻成旗杆或旗,統觀全文,從三個層面簡要説明作者這樣寫的深刻用意。(6分)

4.文章最後説“只是想,父親墳前的老樁在春醒之後一定會有新芽的,但不知那芽幾時才可長成樹。成了樹,又有幾年可以安穩無礙地豎在墳頭和田野上。”請探究其中的深刻含義。(6分)

答案:

1.(5分)

(1)心理:有人分了地就認為地裏的樹就成了自己的私有財產並擔心政策反覆,政府會把田地收走。(1分)品質:看重私利,缺乏信念和堅守。(1分)

(2)心理:不忍砍掉那棵還沒有真正長成的樹,期望它再長長。(1分)品質:父親的善良和對信念的堅守。(2分)

2.(4分)

使用擬人手法,(1分)“樹樁的沉默和蔑視”是對人性貪婪和人們失去敬畏之心的無聲控訴。(3分)(如從“歲月的灰黑色”答題,只給1分)

3.(6分)

(1)像旗一樣直立挺拔的樹象徵(或比喻)父親高大的形象及淳厚的美德。

(2)“旗”象徵“信念或信仰”,旗一樣的樹不斷被伐掉,説明人們逐漸失去了信念或信仰。(3)以“旗”喻“樹” 意在説明鄉村倫理中的人性與品德能夠蔭庇後人,可敬可畏,不容褻瀆。(每點2分)

4.

(1)春醒之後一定會有新芽,表明作者對未來的堅定信念。(2分)

(2)改革開放的時代,“錢”似乎左右着一切,人人一心想着致富,作者對失去堅守美德信念的擔憂。(2分)

(3)對朝令夕改的政策的憂慮。(2分)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