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美味作文(6篇)

來源:文書谷 1.68W

在日常生活或是工作學習中,大家都經常看到作文的身影吧,寫作文是培養人們的觀察力、聯想力、想象力、思考力和記憶力的重要手段。那麼你有了解過作文嗎?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舌尖上的美味作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舌尖上的美味作文(6篇)

舌尖上的美味作文1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我和爸爸媽媽載着滿滿一車的年貨回家過年了!

大年七年級的上午,我吃完早飯後躺在搖椅上看電視。忽然,一聲響亮的“兒子“把我從出色的劇情中拉了出來。兩秒後,只見媽媽從房間裏衝出來,手裏拿着手機,對我一笑:“今天中午的公雞你來燒。”“是不是老師佈置的燒菜作業?”“對啊,就是那個……”我沒等媽媽把話説完,就“噌”地一下從搖椅上跳起來,奔向廚房。

我之所以這麼自信,是因為我在這之前不知做過多長次菜:從一年級開始自己天天中午煎雞蛋,到現在自己給一家人做“滿漢全席”。無數次的失敗,也不能讓我失去對做菜的愛好,反而越戰越勇。

接下來的燒公雞也就不在話下了。

我來到廚房,主菜與配菜早已預備好:雞、葱、姜、蒜、幹辣椒以及各種調料。首先,我把葱抓到切菜板上,拿起菜刀,放在葱頭上用手指中間的關節抵住菜刀朝裏的一面,指甲放在葱上,一點點卻很快速地切了起來。這是奶奶教我的方法,這樣的好處是切的均勻、快速且不易切到手。葱切完了,我捏起在一旁看好戲的生薑。它們似乎是受到了驚嚇,從我的手中跳到了地上。將它們拾起後,我把葱花挪到一邊,給將要碎屍萬段的生薑們讓出點兒位子。隨後,我又切了蒜,把它同幹辣椒一起放入了配菜堆中。

配菜切完了,我把它們放在一邊備用,拿出了今天的主角——公雞。隨着“砰”的一聲響,火開了,平底鍋熱了起來。我往鍋中倒入適量的油,靜觀其變。接下來,是“滋滋”的聲響,我知道,那是油跳舞的伴奏聲。油熱了,沸騰了,我倒入蒜泥給它爆香,然後堅決地將一大盤公雞倒入鍋中。雞一入鍋就有了很大動靜,跳起的油點子更多了,那雞也如變色龍一般,顏色在慢慢變深。我左手拿着鍋鏟,在鍋中往返翻炒。炒了一會兒,我端起旁邊的雞湯,往鍋中倒了一些用於提鮮。之後我看了看旁邊的五顏六色的調料瓶,感歎到:奶奶家的調料瓶真是“萬紫千紅”啊!我頓時眼花繚亂。但靜下心來,媽媽教給我倒調料的順序在腦海中浮現,再看調料瓶,便恍然大悟。倒調料有很重要的`一點要注重:調料一定要先倒在鍋鏟上,再淋到菜上,這樣可以防止調料多倒的情況。先後倒入調料後,我將雞放在鍋裏燜了一會。

“譁”揭開鍋蓋,熱氣氤氲的廚房中佈滿了撲鼻的香氣。我用刀將配菜放入鍋中,與雞一塊兒翻炒,由於放了調料,這時的雞已經接近棕色。最後,我往鍋裏抖了適量的鹽。

火關後,鍋平靜了一些,但仍有“滋滋”的聲音。我將雞抄入盤中,端到了餐桌上。

那公雞顏色很深,呈棕色,裏面的蒜,生薑也上了色,葱花還是有些綠的,幹辣椒還是有些紅的。我夾了一塊放入口中,雞的鮮味加上調料的味道,口感十足,也很有嚼勁。

我看了媽媽幫我拍的視頻,頗有成就感。

做好一道菜,除了要有豐富的經驗,還要有足夠的愛好。它考驗人的耐心和毅力,給我帶來了快樂,我愛做菜。

舌尖上的美味作文2

最忘不了的是外公家做的餃餅筒。餃餅筒是方前當地的一種風味小吃,製作時,將小麥粉和好,用手將麪攤在一種平底的鍋上,攤成一張30公分直徑大小的軟質的麪皮,然後將事先炒好的各種料,如粉絲、蘿蔔、豬肉、豆腐等,根據個人的喜好,將一定量的料均勻地放在麪皮上包好就可以吃了,如喜歡香脆的,也可擦上食用油,煎到外面的皮變成黃色再吃。

阿姨把麪粉和水和成麪糊,熟練地抓起一把,丟在早已燒得滾燙的大煎鍋的邊上,一圈一圈地把那麪糊抹在鍋中。直到皮成形,一把糊用完。抹過之處,薄如紙片,不熟練可能就會被燙傷。阿姨説她小時候經常練抹皮,手也被燙傷過好幾次,才練就了今天的'手藝。我雖然沒親身體驗過煎鍋有多燙,但只要看煎鍋上不停冒着的煙,發出“滋滋”的響聲,就可以明瞭煎鍋的温度了。皮不一會兒就熟了,做好的皮擺在一個大的圓形竹篾裏,一張又一張,先圍成一個圈,再往中間擺。做好的皮,猶如一張張飄舞的裙襬,“飛”到了竹篾裏。

外公家的一張小飯桌上,每逢這時總是擺上了各式各樣的菜:有綠油油的豆莢,金燦燦的油渣,水靈靈的芹菜,又細又嫩的豆芽,豬肉,豬肝……對了,粉絲是絕對少不了的!用油混着粉絲,炒一炒,翻一翻,哇!粉絲大變身——原本又白又硬又幹的粉絲變成了油光滿面、又軟又黃又滑的粉絲了!夾一筷,絲絲縷縷;聞一下,油香繚繞;嘗一口,滑而不膩,真棒!除了粉絲,還需要煎豆腐。先把豆腐切成小塊,放在電煎鍋上煎。大大小小的豆腐外皮被煎成了焦黃色,這時就得翻個面。煎好的豆腐外焦裏嫩,放在嘴裏咬上一口,香酥卻不失嫩滑。另外,再放一些蝦皮作佐料,也可以使餃餅筒變得更有鮮味兒。

到了中午,一切準備停當,大家就各自去取一張皮,按照個人的喜好往裏面添餡兒,一卷,就可以吃了。一口下去,香味四溢,鬆軟適度,可好吃了!我常吃得肚子鼓鼓得像只小蜜蜂。“吃不了還要兜着走”,回家時肯定要帶回去幾個,可以是早餐,可以是點心,可以是晚飯……

媽媽有時在家自己也會做餃餅筒,用小煎鍋代替大煎鍋,皮做好了,用四五種菜做餡,用皮把餡捲起來,和在外公家做的相比,除了小一號外,基本沒啥區別。老實説,我並不是特別喜歡吃餃餅筒,可我喜歡做餃餅筒時熱熱鬧鬧的情景,喜歡大家在為做同一件事,同心協力的氛圍,大家就像變成了同一個人似的,為同樣的目標努力着,不懈奮鬥着……

家鄉的餃餅筒擁有家鄉的氣息,樸實、自然,就像觀看田野風光一樣,讓人覺得很舒服。我希望這種氣息永遠飄蕩在家鄉中,永遠,永遠……

舌尖上的美味作文3

中國幅員遼闊、物產豐富,美食數不勝數。通常北方人喜歡麪食,而南方人離不開米飯,素有“南米北面”之説法。而我這個生長在南方,地道的重慶女孩兒卻偏愛麪食,尤其喜愛美味的包子。

我的美好一天,常常是在熱氣騰騰的包子中開啟的。雖然愛吃,但我一直不會做,今天終於可以學做包子啦!

食堂的叔叔阿姨們早已為我們準備好了食材。白的像雪一樣的粉末是麪粉,晶瑩剔透的顆粒是白糖,紅棕色的膏狀物是什麼呢?我忍不住用手指蘸了一點兒嚐了嚐,哇!又甜又沙,原來是紅豆沙呀!老師告訴我們,肉色的少許粉末是酵母,還有一種白色粉末是泡打粉。

我們開始和麪了,這次我們用“一發”的方法來做,這種方法用時較少。我們從麻袋裏倒了一些麪粉到盆裏,麪粉形成了一個小山坡。我們用手背壓着“小山坡”,打着圈將“坡頂”壓平推開,形成了一個麪粉“小城”,這叫做“開窩”。根據老師的指導,我們在中間加上酵母和糖,並在邊緣均勻地撒上泡打粉。該往中間加水和麪了,老師再三叮囑,千萬不能加多了水。我小心翼翼地端着水杯,屏住呼吸,輕輕地倒了一點兒,生怕倒多了。我和了一下,太乾了,何暢又小心地往裏加了一點兒水,還是太乾了,一旁的萬尚坤早就按捺不住了,迫不及待地搶先端起水杯,“譁”的一下就倒進去了。糟了,這下可成水患了!

老師趕緊拿來麪粉,“嘩嘩譁”往裏面加了許多面粉,麪粉一點點將水吸收掉,但還是十分濕潤,老師又“嘩嘩”倒下一些,這下可以揉了。我捲起袖子,用雙手使勁往下按,哎呀,手和麪粉粘在一起啦!我滿手都是雪花啦!我雙手相互搓了搓,雪花又掉進了麪糰裏,我繼續揉呀揉,功夫不負有心人,“雪花團”漸漸變成了表面光滑的麪糰。

我從麪糰上揪下一小團,用擀麪杖一點點把它擀成了中間厚兩邊薄的麪皮。紅豆沙被我搓成一個個棕紅色的小圓球,放在麪皮中間,好像在白玉盤上嵌了一顆晶瑩透亮的瑪瑙,十分好看。接下來就更有趣了,我用左手掌心托住麪皮,拇指與食指捏住一點兒,右手往上輕輕一提,麪皮便增長了幾分。我一邊旋轉一邊提拉,包子上很快出現了幾道皺紋,最後輕輕一捏,一個長滿皺紋的包子就包好了!雖然它不像普通包子那樣圓滾滾、胖乎乎,但因為是我自己的傑作,倒覺得更喜歡這個“苗條版”。

包子出鍋啦!熱氣騰騰的.包子騰雲駕霧般來到了我的碗裏,一股誘人的香味兒鑽進了我的鼻孔,我的口水流了“三千尺”。原本瘦瘦的包子現在變得胖乎乎的,像一個個精神飽滿的士兵。我和同學們都迫不及待地大快朵頤起來!

原來這看似尋常的包子,卻是我們心中地地道道的舌尖上的美味呀!

舌尖上的美味作文4

老家曲霞的蟹黃湯包無人不曉,百聞不如一嘗,在我的軟磨硬泡下,媽媽終於同意實現我這個“吃貨”的心願,我們一家便踏上了品嚐“舌尖上的美味”之旅。

總算到達目的地,哇,湯包店門口早已排起了“長龍”,透過密密麻麻的人羣,我踮起腳尖,伸長脖子,往裏探望,希望能看到湯包的蹤影,可我很快便發現,眼前除了人還是人。“等着也是等着,咱不如到後廚去看看做湯包的工序,先睹為快嘛!”爸爸提議道,我也好奇心十足,便迫不及待繞進內廚,哇,廚房好大啊,大夥兒忙得不亦樂乎:剝蟹的、和餡的、攪面的、擀皮的、包湯包的……分工明確,有條不紊。只見麪皮師傅雙手操一個麪糰,放在手中反覆輕揉,直至捏成一個白白胖胖的`“小腦袋”,不一會兒功夫,便像變戲法似的,一排小糰子接二連三從技藝嫻熟的師傅手中誕生,如同一個個士兵,秩序井然,列隊整齊等待着首長的檢閲。很快,小糰子被請到了師傅的手掌心,使勁按壓,圓溜溜的小糰子搖身一變成了薄如蟬翼的小圓皮,輕輕提起,在陽光照耀下,散發着誘人的光輝。包湯包的師傅手藝更絕,一手握筷,一手操皮,飛快地挑起些許蟹黃肉餡,放在皮中央,然後捏着邊角,迅速向中間靠攏,與此同時,另一隻手“蜻蜓點水”般將皮捏成一道道紋理,輕巧地把湯包口封住。每一個動作無不如“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輕、柔、均勻。轉眼間,一隻只小巧玲瓏的湯包呈現在我們的眼前,放進蒸籠,急火蒸熟。

總算輪到我們上桌,終於可以大飽口福啦!看着眼前熱氣騰騰的湯包雪白晶瑩,細巧均勻的褶皺,恰如一朵朵飽滿圓潤、含苞欲放的玉菊,它皮薄如紙,幾近透明,稍一動彈,便可看見湯汁在輕輕晃動,嗅一嗅,一股清香撲鼻而來,沁人心脾,令我沉醉其中。正當我像餓虎撲食般地準備狼吞虎嚥的時候,媽媽連忙阻止,告訴我吃湯包的祕訣:“輕輕提,慢慢移,先開窗,後吸湯。”好一套吃貨法則,我小雞啄米似的點點頭,便按照口訣,小心翼翼地咬了一道口子,盡情吸吮着那來自天堂般的鮮香至極的湯汁,姜醋的酸甜,蟹黃的鮮嫩,雞肉的肥美搭配得天衣無縫,它們在我的味蕾上盡情綻放着華彩,啊,簡直妙不可言!恐怕鐵枴李來了,也會甩開雙枴,大快朵頤吧!我用筷子輕輕夾起麪皮,咬下一口,慢慢咀嚼着,一股嫩香溢滿口腔,QQ彈彈,爽滑至極,禁不住誘惑的我將餘下的餡皮一股腦塞入口中,盡情享受着這美味佳餚。很快,我又“秋風掃落葉”般地將盤中的幾個湯包一掃而光,我心滿意足地打了個飽嗝,意猶未盡地舔舔嘴上的油漬,摸摸鼓鼓的肚皮,依依不捨地走出了湯包店,仍然回味無窮。

怎麼樣,聽了我的介紹,是不是也心動啦?咱曲霞的湯包可是名不虛傳哦!皮如蟬翼,膽似田黃,鮮而不乏,油而不膩,不愧是天下之美味,值得品嚐!

舌尖上的美味作文5

週末,老師帶我們去後山燒烤,同學們個個都興奮不已。

我們來到後山時,叔叔已經把窯建好了,窯是用一個個磚頭砌成的,是一個圓錐形的,下面寬,上面窄,在窯的頂部留着一個大口子,大口子蓋着一個大瓷磚,口子是放食物用的。窯的下面也留着一個和我們頭一樣大的口子的,外面還挖了一條橫溝,這條溝呢,是用來添加柴火用的。

開始燒窯了。同學們有的撿乾柴,有的折樹枝,有的往窯裏面添加柴火,還有的在那邊扇火……最有趣的是折樹枝的啦,有一些樹枝跟我們手臂一樣粗,無論怎麼折也折不斷。叔叔教了我們一招,將樹枝塞進石縫間,再將樹枝的一頭往另一邊折,樹枝“啪”的.一聲,斷開了。

“開始準備食物了!”老師大喊。同學們一窩蜂似的擠過來,有的包鴨蛋,有的拿錫紙,還有的包地瓜。我就是那個負責拿錫紙的同學,我一手拿着一卷錫紙,一手將那錫紙撕開,忙得不可開交。看,芷萱一手拿着鴨蛋,一手抽出面巾紙,再將紙巾包在鴨蛋上,用水將紙巾打濕,最後用錫紙將鴨蛋包得嚴嚴實實的。快包好的時候,陳毅鑫告訴我們一個好消息,他的媽媽給我們帶來了三隻已經用錫紙包好的蒜蓉雞,我們興奮得不停地尖叫!

時間過得很快,窯已經燒得通紅通紅的,可以放食物了。陳老師拿起鏟子,把上面的瓷磚給剷下來,然後拿起火鉗小心翼翼地夾起蒜蓉雞,放在窯的底部,接着放地瓜,最後是放鴨蛋,放完以後再將那個瓷磚蓋在口子上面。食物放好了,就準備封窯了,老師拿起了鐵鍬,剷起旁邊的沙子放在窯上,這看似簡單,實際很難,因為沙子放下去就滑下來,等到封好窯之後,原來的小窯已經變成了一座小山丘。

過了一個小時,我們就聞到地瓜的香味。開窯了,老師拿起鐵鍬將瓷磚推開,裏面飄出了一陣陣清香,直鑽我們的鼻孔,饞得我們口水直流三千尺。老師把熟透的食物一個個夾起來,放進桶裏。真香啊!我迫不及待地拿了一個鴨蛋,哎呀,太燙了,燙得我齜牙咧嘴。我吹了吹鴨蛋,好讓鴨蛋早點涼了,再小心翼翼地將上面的錫紙和麪巾紙撕開,細看鴨蛋的殼上已經有燒焦的痕跡,我再輕輕地把蛋殼剝開,蛋黃中帶着一絲蛋白,聞起來有一股焦香味,咬一口,哇,真好吃,QQ的,我從來沒有吃過這樣好吃的蛋。

“窯雞來了,窯雞來了!”不知道哪一個同學高聲喊道。大家目光齊刷刷往門口望去,只見陳老師端來了一大盆已經撕好的雞肉,金燦燦的雞肉散發着一股誘人的香味,蒜頭和雞的味道交融在一起,簡直人間美味!同學們瞪大了眼珠子,死死地盯着雞肉,生怕煮熟的雞飛走了。開始分雞肉了,一人一塊,我分到一個雞腿,實在太棒了!我抓起雞腿往嘴裏塞,真好吃!舌尖美味啊!幾口就吃完了,好想再吃呀!可惜沒有了!同學們有的啃雞骨頭,有的吮吸手指,有的眼饞地看着別人吃……

通過這次活動,我收穫了快樂,還收穫了道理。在生活中,我們要多參加一些活動,要勞逸結合,多一些生活體驗。

舌尖上的美味作文6

俗話説:“民以食為天”。幾乎每個地方都有自己的美味。你看:北京的烤鴨,西安的羊肉泡饃,內蒙古的小肥羊,雲南的過橋米線,山西的刀削麪……從宴會上的正餐大菜,到街頭村邊的風味小吃,可以説是舉不勝舉。在我的老家靖江,蟹黃湯包那可是無人不曉啊!

10月1日,我準備去品嚐一下這舌尖上的美味。天空澄碧,纖雲不染,和風送暖,時而還飄來陣陣秋香,讓我抑制不住激動的心情,終於來到了鴻運樓。我走進飯店,左看右找,就是找不到哪裏做湯包,大概是怕有人來偷學了手藝。 瞧!一籠蟹黃湯包端了進來,還沒上桌,我就聞到了從遠處飄來的香味,一下就被引起了食慾。蟹黃湯包放在蒸籠裏蒸熟後,呈半透明狀,像一個個可以捏出水來的小孩子的臉,可愛極了!上面尖尖的,看上去像一把沒有柄的白色雨傘。皮很薄,有一種一碰就破的感覺。事實上,無論你用多大的勁搖,裏面的湯汁都流不出來。這時,服務員又端上了幾個盤子,裏面裝着酸醋和薑絲,黑的與黃的搭配在一起,真是漂亮!看着眼前一個個晶瑩剔透的湯包,你可千萬不要急着下口,不然可要出洋相的。傳説當年乾隆皇帝微服私訪來靖江品嚐湯包,湯包一上桌,抓起一隻張嘴就咬,結果一股湯汁直射出來,燙得他手足無措,由於味道太鮮美,手中的`湯包又不願意丟,急忙用嘴吮袖子上的湯,結果湯包中的湯甩到半背,所以後人留下了“乾隆吃湯包甩到半背”的佳話。後來,店裏的夥計教給他一道口訣,叫做 “輕輕提、慢慢移、先開窗、後吸湯” ,一試之下,果然靈光。蟹黃湯包的吃法真是與眾不同,我學着爸爸的樣子,先在皮上用牙籤點一小孔,霎時,湯包散發出縷縷清香讓人迫不及待地想吸到裏面的蟹湯。湯到口中,不鹹不淡,味道適中,湯水入肚,口中仍殘留着一絲餘香,可口極了。吸完美味的湯汁後,我咬了一口金黃的蟹黃,又帶着鮮美的肉餡和薄薄的麪皮,頓時,螃蟹的香味加上湯汁的鮮美鑽進了我的心中。很快,一隻湯包就被我消滅了。

據我瞭解,製作蟹黃湯包的工序多達33道!需要取蟹黃與肉凍為主料,輔以雞丁、蝦米、竹筍、紹酒等20餘種原料拌勻作餡。在盆裏把面揉成團,然後將面從盆中取出,放在手上不停的揉,再切下一小塊搓成細條,取小截擀成大小適中的原皮,再用小勺挖適合的餡,均勻的鋪在皮上,捏成酒蠱大的包子,放入籠中,用急火蒸熟。出籠時,透過騰騰熱氣,可見包內蟹黃汁上下滾動,整個湯包猶如透明晶花。這時,技術高超的大師傅將湯包迅速撮入碟中,其動作只能在瞬間完成,否則湯汁將全部瀉出,那口感也就差遠了。

聽了我的介紹,你心動了嗎?嘗一嘗,就知道,蟹黃湯包名不虛傳,不愧為天下之美味啊!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