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指導教學

來源:文書谷 2.55W

在現實生活或工作學習中,大家都嘗試過寫作文吧,作文根據寫作時限的不同可以分為限時作文和非限時作文。你知道作文怎樣寫才規範嗎?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作文指導教學,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作文指導教學

作文指導教學1

一、教什麼

聽XXX老師講座,她多次提到了“依標據本”,我深有體會,因為我們平時都是以此指導自己把握每一課教什麼,怎麼教。

要對自己教什麼做到心中有數,就少不了讀《語文課程標準》、課本及相應的《教師教學用書》。

1.讀課程標準,明確本階段習作目標。

課程標準中的目標也就是我們教學努力的方向。課標中“懂得寫作是為了自我表達和與人交流。”這講的是學生習作時的情感與態度,我們應該讓學生明白寫作是自己的一種需要。“養成留心觀察周圍事物的習慣,有意識地豐富自己的見聞,珍視個人的獨特感受,積累習作素材。”這講的是知識與能力,要學生懂得生活是習作的源泉,對身邊的事物,瞭解越清楚,認識越深刻,掌握越全面,語言表達能力就越強。“內容具體,感情真實,能根據習作內容的需要,分段表述。”“修改自己的習作,並主動與他人交換修改,做到語句通順。”這是談學生習作的過程與方法,我們要讓學生在習作過程中學會表達,明白好文章是修改出來的。

2.讀教材、教參,揣摩本冊習作要求。

本冊習作需要學生練習的寫作方法,主要是:展開聯想和想象進行表達的方法;環境描寫和心理描寫;刻畫人物的外貌、動作、神態。因此語文書上習作的編排注意兼顧記實作文和想象作文,也安排了一定數量的應用文。記實作文:主要安排在第三組、第五組、第八組,分別是“體現人們相互關愛的事情”“用一兩件事介紹小夥伴”“學習藝術過程中發生的故事和感受”或寫“一件藝術品”、“一次藝術欣賞活動”。想象作文:第一組,把自己想象成大自然中的一員或聽音響講想象到的、感受到的;第四組,藉助漫畫寫感受或編故事;第五組,根據材料擴寫;第七組,根據圖片報道寫故事。應用文分別安排了寫演講稿或讀後感,寫建議書以及寫簡單的活動總結。”透過這些編排,我們可以清楚的瞭解到,本期習作訓練重點就是練寫記實作文和想象作文。

二、怎樣教

1.調動習作願望和激情,激發習作興趣。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這是兩千多年前孔子對學生在學習上情感與態度的認識。我們生活中也常有這種感受,一個人愛好做某件事,樂於做一件事,不管事情有多艱難,他都不會感到累,而且不怕困難,堅持不懈,想盡各種辦法克服困難,使自己獲得成功。如果我們在作文中能夠讓學生願意寫作文,愛上寫作文,就不愁他們寫不好作文。

為了激發學生習作興趣,無論是進行練筆還是習作完畢後,我都會迅速把全班的作品,通覽一遍,選出好的篇章或片段,常常採用讓學生自己上講台朗讀給同學聽的方式,還激情洋溢地讚賞他作文的`優點,讓學生獲得令人愉悦的的成就感。並讓學生對同學的習作進行點評,讓他們體會到同學習作的妙處,感到我也可以這樣寫,產生我也要寫好文章的慾望。而且我每次都讓不同的學生展示優點或閃光點,讓儘可能多的學生在習作中有愉悦的、成功的心理體驗。採取這種方法後,發現我們班的學生現在都很樂意寫作文、改作文。其實這就是落實課標中所説的作文教學要讓學生“懂得寫作是為了自我表達和與人交流。”

2.在閲讀教學中注重引導學生體會作者的表達方法。

每單元教學前,我都養成了先讓學生讀單元導語的習慣。這樣做是為了讓學生明白這個單元我要學什麼,又該怎麼學,提示學生在學習課文時注意體會作者的表達方法,因為課文是學生習作的典範。如:一和八單元,引導學生體會作者如何進行觀察、如何展開聯想和想象,表達自己獨特的感受;學習作者在敍事時是怎樣展開聯想和想象的,是怎樣把眼前看到的和內心的想象自然地融合在一起的,學習作者表達感受的方法。三和五單元是在讀懂課文的基礎上,學習作者通過環境、人物心理活動等方面的描寫,刻畫人物形象,抒發真情的寫作方法,繼續學習描寫人物的一些方法。

學生在課文學習中體會了作者表達的方法,在習作時,就能恰當的運用這些表達方法。

3.在課文教學、生活中挖掘作文素材,有目的地進行練筆。

本冊課後出現了三次小練筆,這些練筆都是針對本學期習作訓練重點“展開聯想和想象”安排的。通過閲讀各單元的課文,我覺得雖然都是訓練展開聯想和想象這一表達方法,但是每次側重都不一樣。

練筆一,展開聯想和想象寫一寫自己觀察過的小蟲子,側重引導學生能表達獨特的感受。

練筆二,展開聯想和想象續寫《窮人》,側重指導學生做到想象豐富、合理。這就需要學生準確理解課文,脱離故事發生的年代、社會、環境等背景,還有把握文中桑娜和漁夫人物性格,來講述故事的發展。

練筆三,展開聯想和想象,側重訓練學生揣摩人物內心感受,選擇嘎唆告別村莊的場面,佇立江灘回想往事的情景中的一個感人場景寫下來。

每次練筆要指導學生按要求展開聯想和想象,這樣練習才能收到實效。除了書中編排的小練筆,我還根據課文設計了幾處練筆。《山中訪友》第四段,創設來到海邊的情景,展開聯想和想象仿寫句子;《中華少年》第一小節,展開聯想抓住祖國各地富有地方特色的景物仿寫詩句……

生活是習作的源泉,我們要想讓學生養成留心觀察周圍事物的習慣,有意識地豐富自己的見聞,珍視個人的獨特感受,積累習作素材。老師平時就要做有心人,關心學生,挖掘生活中的素材,進行有目的、有方法的訓練。

比如:學校開展綜合性學習──製作陶藝,佈置學生準確運用動詞描述做鞋子的過程,就是訓練學生練習動作描寫的好機會。學校秋季運動會,讓學生描述運動會競爭激烈的場面,表現運動員那種團結一致、努力拼搏精神,就可以訓練學生場面描寫和通過神態、動作、心理描寫來刻畫人物。

4.習作指導。

(1)讀題、審題、擬題

習作要求與提示告訴我們寫什麼,以及怎麼寫。讀要求,老師要教學生學會抓住關鍵詞語,確定自己該寫什麼的問題,做到不跑題;讀提示,要引導學生想想怎麼寫,做到能運用學過的方法來準確表達。

“題好文一半”,題目好能給讀者耳目一新的感覺,表明你的語言表達能力強,立意新穎。命題是對自己將要寫的文章進行立意和選材方面的思索、辨析、篩選和凝聚的過程。為此在三單元作文教學時,我教給學生擬題的主要的方法:一是以習作中的人物或事情為題;二是以能表現你習作中心的詞語或短語為題;三是文中的能表明中心的一句話;四是命題時在習作中的人物或事情旁加上能表現人物、事情特點的詞語。並帶着學生具體感受、用心揣摩作者是怎樣給文章命題的,如:《詹天佑》《爭吵》《全神貫注》《這片土地是神聖的》《用心靈去傾聽》《索溪峪的’野”》。這樣學生命題就能從不同的角度去想,做到準確、新穎。如三單元習作題目有:《一本沉甸甸的字典》《一雙有力的手》《門》《請跟我來》《好鄰居──李奶奶》。

(2)構思、選材、表達

我們批改學生作文時,發現一些學生東拉西扯,看不懂寫了什麼。這是學生思路混亂,條理不清造成的。我們要在習作指導過程中教學生構思,幫他們理清表達的順序,要求寫作文要一段一個意思。平時讓學生體會作者表達也是一段一個意思,明白這樣寫才能條理清楚,層次分明。

如何選材,首先要使學生懂得:選材要為中心服務。寫作前訓練學生圍繞中心選擇習作素材,讓學生簡單地説説自己打算寫什麼,然後和同學一起想想、評評所選的素材,是否能表明中心。學生就能比較好地取捨習作材料。

習作指導時進行口頭表達,能使學生頭腦裏的內容清晰化、條理化。發現作文可能存在的問題,並適時點撥,指導學生流利地表達,有內容地表達,起到一點帶面的作用。從而引發共鳴,啟迪思維,開闊思路。學生感到有話要説時,我手寫我心也就水到渠成。

5.習作講評與修改。

修改能力是習作能力的一個重要方面,認真修改也是一種良好的作文習慣。教材沒有在每一組中對習作修改給予提示,並不意味着某次習作可以忽視修改。講評中要重視修改,幫助學生養成認真修改習作的好習慣。

就我對作文教學的理解,我更偏好在作文講評與修改這一環節下功夫。這樣可以避免因為習作指導過多,造成學生立意一致、選材雷同的局面。講評之前,老師一定要圍繞習作目標全面分析本次習作,大部分學生作文優點是什麼,存在什麼共性的問題,有優點全體表揚,有問題要指出;優秀習作能在哪個方面給全班同學提供幫助;或哪些學生本次習作有進步,要給予展示、表揚。這些情況瞭然於心,我們講評才能提高學生習作能力。

本冊第五單元習作,寫自己的夥伴。習作前我以《少年閏土》為例,談如何選材來表現人物特點,刻畫人物形象。但是很多學生所選材料不能表現人物特點,表達詳略不得當,描寫人物不形象生動。前兩個問題,我認為是由於沒有重視讓他們學習《少年閏土》的板書,給作文列提綱,導致那些表達方法在他們腦海裏只是浮光掠影。解決辦法就是指導他們列提綱。描寫人物不形象生動,可以學習顧錚昊的《我的好朋友任翰祥》和顏塨洵的《搞怪的書迷蘇浩宇》。如:顧錚昊在作文中抓住了任翰祥容易哭和愛踢足球兩個特點來寫,把他只要受一點委屈就會眼睛一紅,眼淚就流出來,臉也立刻急紅了,刻畫的形象傳神。他愛踢足球則通過具體寫一次足球比賽,他採用使詐這一招,讓我方雖處劣勢卻取得勝利,表現他聰明智慧,善於踢球;寫他只要有空就會在不適宜踢足球的小區踢球玩,表現他對足球的熱愛。

提綱示範:

佳作賞評在賞讀、聆聽的過程中,學生一方面可以學習小作者如何準確運用語言、怎樣貼切地表達,另一方面又可以從小作者觀察與思考問題的角度,得到一種學習和借鑑。再加之教師有針對性地點評,對每個學生的思維又是一個啟迪的過程,會促使他急於再讀和修改自己的習作,良好的修改習慣也隨之逐步養成。

欣賞佳作後,要鼓勵學生不僅學習,更要創新,從而防止千篇一律。引導學生從新的角度,新的高度,去思考、去修改自己的作文。

病文診斷

病文診斷,不要點明是誰的習作,這會讓學生羞愧,有一種挫敗感。要説明這是大家習作中存在的問題,只是以這篇作文為例,而且修改過後,要找病文的習作者進行面批,讓他們感到有進步,有信心寫好作文。

6.給學生充足的習作和修改時間。

六年級教學任務重,相當一部分老師基本上是習作指導或講評後,讓學生回家寫。我以前也是這樣做的,覺得這樣可以節約一兩節課的時間,雖然收上來的作文大部分尚能過關,但一到考試就覺得學生習作能力不強。我想可能是有導沒有及時練的緣故;也可能是學生覺得反正回家寫,聽不聽沒關係的緣故。所以這學期,我都是讓學生當堂寫,當堂改。這樣做後,我體會到:當學生心有所動,有寫作慾望,感到不吐不快的時候,抓住時機,留出時間讓學生動筆表達。他們的文思就會如同歡快的泉水流淌出來,寫出來的作文,就不愁文不從字不順,情不真意不切了。因為佔據在他們心中的人物是鮮活的,筆下的人物也就個性鮮明、傳神;浮現在他們腦海裏的情景是清晰的,筆下的情景也就形象,生動。

作文指導教學2

我從事中學語文教學工作,至今已經十六年。在十幾年的教學中,我對教育對象——學生的認識,經歷了一個由模糊到明確的認識過程。其間遇到了不少問題,也存在許多困惑,這些促使我對教學實踐不斷地思考。

第一次教《背影》這篇課文,我是按照很規範的教學模式進行的,介紹背景,朗讀課文,分析課文,還特別注意抓住關鍵詞語和句子進行具體分析。例如:“他……蹣跚地走到鐵道邊,慢慢探身下去……用兩手攀着上面,兩腳再向上縮;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傾,顯出努力的樣子……”讓學生分析其中的動詞所包含的人物思想感情,這些動詞如何用得好,不可替換等等。但是,學生學起來並不認為這篇名作精彩,講到這段內容,學生還覺得很好玩,很可笑,甚至認為父親給兒子買橘子這樣的小事,實在不值一提。作為語文教師,我把培養學生的語言感受能力和分析能力當作重要任務完成,精心設計,認真落實,學生卻並不喜歡,他們沒有真正領會到《背影》這篇文學名作的藝術魅力,我心裏很不是滋味。

後來,我又兩次教這篇課文,換了教法:我先談我和父母之間的關係,講父母對我生活上思想上的關心幫助,特別是母親在我插隊、考大學、擇業等重大問題上對我的支持和鼓勵。然後由學生談他和父母之間的關係,談父母對他的關心和幫助。在這兩次教學中,學生都非常激動,發言十分踴躍。更令人感動的是,兩次都有學生含着熱淚向大家講述父母對自己關懷備至的故事。接着師生一起學習《背影》,學生的精神狀態和過去完全不一樣,不但不笑,而且連讓學生表演父親爬上月台的吃力動作,都非常投入。在這樣特別的情境之中,師生一起認真體味、分析了文章的語言,理解了文章的內容。整個教學過程,教師、學生、教材三者達到了一種融和。

我曾經把大量精力放在研究教材、教法上,放在研究如何培養學生的語文能力上,因為我最關注的是學科能力。然而,《背影》一課的兩種教法所帶來的兩種完全不同的教學效果,給我的觸動很大。我問自己,我在教學中首先關注的應該是什麼?

按照傳統的教育觀,教師把學生僅僅看作學生,那麼教師的任務就是教課,就是傳授知識,培養能力。這樣,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關注最多的是學生的認知活動,學生其他方面的因素,如思想、情感、心理、個性等或是被忽略,或是被置於次要地位。而學生的任務就是學習,甚至是以聽代思的學習。師生雙方的關係是不平等的,教師主宰一切,學生則處於被動狀態,課堂上缺乏“人”的互愛與互信,缺乏民主的、融洽的教育氣氛。但是今天,時代的發展,社會的進步,已經迫使教師不可能再像過去那樣簡單地看待學生。教師説什麼學生聽什麼,這樣對待學生,似乎已經不可能。現代社會更注重的是人本身——人的潛能、人的發展、人的個性和人的價值,這就要求教師必須改變傳統的學生觀。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首先要把學生看作一個人,要確認學生作為“人”的地位和作用。因為我們的教學面對的是一個個活生生的人和他們豐富的內心世界,而不是以往教學理論和實踐所看到的諸如教材、教法、作業、分數等沒有生命力的東西。學生的認知活動(學習活動),絕不僅僅是大腦的思維活動,絕不僅僅是局部的、孤立的、某一方面的活動,而是作為一個整體的人——有思想、有情感、有意志、有個性、有行為的人全身心都參與和投入的活動。所以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首先應該關注的是學生作為“人”的全部因素,其次才是學生的認知活動,才是教授知識、培養能力。而且,學生的認知活動也只有在首先成為了充滿生命活力的人的活動的時候,才能夠煥發出巨大的精神力量,從而推動學生的認知活動順利、高效地進行。正像前蘇聯教育學家阿莫納什維利所説的:“兒童單靠動腦,只能理解和領悟知識;如果加上動手,他就會明白知識的實際意義;如果再加上心靈的力量,那麼知識將成為他改造事物和進行創造的.工具。”

反思自己教《背影》一課的得與失,第二種教法之所以成功,絕不僅僅是引學生入境、激發學習興趣的問題,而是把學生首先作為一個“人”來進行語文教學。雖然表面看來,學生談自己的生活經歷,與所學語言文字沒有直接聯繫,然而學生在動情之後,他和父母的生活經歷、他對父母的感受認識——這些他生命中寶貴的、活生生的個性體驗都被調動了出來,同他學習語言的認知活動融會在一起,成為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這個時候,學生已經不是單純在學習語言文字,學習和他沒有關係的人的文章;而是伴隨獨特的、具有個性化的生活經歷,再一次地體驗自身的經歷和情感。學生的學習被融入體驗自身的經歷和情感的過程之中,成為學生自身生命的一部分,學生怎能不愛學呢?又怎能不印象深刻呢?

把學生看作“人”,教師就必然要樹立大語文的觀念,使教學內容與教學形式不再侷限於書本上的語言文字,而呈現出開放的狀態。凡是與教學內容有關的、有利於學習語言、培養能力、發展智力的因素,包括學生的生活經歷、思想感情、情感心理等因素,都應進入教師的視線之內,並被有機、巧妙地貫穿在學生學習語文的活動之中,成為學生學習語言的動力、契機或材料。於是語文課不再是如學生所説的從國小到高中十幾年如一日不變的、單一的文章閲讀課,也不再是令學生厭煩的、枯燥乏味的語言分析課,而是豐富生動、充滿活力的語文課。

新的學生觀使我能夠站在一個新的角度,對自己的教學活動進行把握和調控。例如:過去我們語文課搞口頭作文或説話訓練,深受學生的歡迎。但以前由於認識不明確,特別是因為會考、大學聯考都不考,具體操作的時候,隨意性較大,時間一緊就被擠掉。有了明確的學生觀,我在教學中,不再只看到學生的眼前利益,而是更重視學生的長遠利益,重視學生的“人”的發展。所以,我教國中時堅持開這個課,兩週用一節課來進行。教高中時,從高一到高二,仍然堅持開這個課,

每節課用5—10分鐘進行,起名為“生活交流”。目的不僅是鍛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更重要的是讓學生關注生活,積極思考,學會用心靈、用真誠與人交流和溝通,表達自己的情感與觀點。不少學生的“生活交流”不是一個人完成,常常是帶動幾個人一起完成。每節課都有學生把自己的生活經歷、思想感受説給大家聽,或談古論今,指點江山,或鑑賞時文,評論名人,深受學生歡迎。

學習陶淵明的《歸園田居》,我先讓兩個學生介紹陶淵明,講陶淵明的詩,然後師生再一起學習《歸園田居》等作品。我認為學生不僅應該瞭解陶淵明詩歌真實、樸素、自然的藝術風格,更應該瞭解陶淵明這個人是如何地率真、自然,瞭解陶淵明其人與其詩是怎樣緊密完美的結合,而成為中國文學史上自屈原之後以自己的品格來構成藝術形象的少數詩人之一。這些由“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久在樊籠裏,復得返自然”的詩句拓展出去的內容,正是以其光彩的“人”的魅力,深深打動了作為“人”的學生的心靈,吸引他們去讀詩,去背詩,去體味詩。

當然,這並不是要把語文課上成品德課或單純的文學課,而是在首先關注學生作為“人”的全部因素的過程中,進行語文教學,使學生在全身心地參與和投入中充滿激情地學習語言,學好語言。

把學生看作“人”,教師就必然要確立學生在學習活動中的主體地位,必然要着眼於啟發、引導學生進行自主、能動、創造的學習,並使學生的主體性不斷得到促進和發展。作為“人”,學生是學習的主體,他們不是機械、被動的學習,因為學生學習過程中的發展必然是在學生主觀意志的作用下才可能實現。教師必須清醒地看到,教師的精彩講解、深入啟發,都只有在轉化為學生內在的自我需要的時候,才能使學生開始學習過程。因此,教師不管教什麼內容,都必須在“轉化”上下功夫。激發學生的內在動力,把教師的教最終轉化為學生主動的學,應該成為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的自覺行動。這樣,我在處理教材、研究教法等方面,也有了與以往不同的認識,着眼點立足於學生作為“人”的發展上:學生是不是在進行自主的、有創造性的學習,學生的潛能是不是得到發揮,學生的個性是不是得到展示,學生的價值能不能得到實現。例如:講《為了忘卻的記念》這篇課文,過去我採用教師設問啟發,學生思考回答,逐段分析理解的方法,整個教學過程是教師帶着學生學。現在再教這篇課文,則先由學生自學並提出問題,然後全班就學生提出的問題分小組進行研究,最後師生一起討論交流,可以有不同看法,允許保留意見。這樣的教學過程是個人研讀、集體討論、教師點撥相結合,為學生的自主式探究閲讀提供了良好的環境,很受學生的歡迎,取得了較好效果。

把學生看作“人”,教師就必然要在課堂上形成以人教人,以心對心,以情對情真誠平等、接受理解的人際關係和情感態度。學生有了安全感和信任感,身心處於和諧自由狀態,才會敢於和勇於發表見解,自由地想像和創造,從而愉快地熱情地吸取知識,發展能力,形成人格。也只有這樣,才能確保學生在學習活動中的主體地位。比如:七年級的語文起始課,我不是講學習的內容、要求和安排等,而是以訓練學生説話為突破口,用答記者問的形式上課,學生問(任何問題都可以問),我回答。學生的情緒十分高漲。我的年齡、生活經歷、興趣愛好、性格志向等等都是他們關注的話題,就連我的星座、屬相,甚至我的先生、孩子,他們都表示出強烈的好奇。在這些有趣而廣泛的問答中,在寬鬆、和諧、自由、熱烈的氣氛中,師生初次見面的陌生感、距離感消除了,師生的心貼近了。我用自己的真實經歷、真誠話語和真摯感情,讓學生感受到老師的真——真人、真心、真情,感受到老師對他們的信任和關愛。學生不僅學會了如何與陌生人交談,如何與年長者對話,而且還有了這樣一個觀念:學生和老師作為“人”都是平等的,相互尊重的,學生可以向老師提出任何問題。

當然,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在同學生的交流溝通中,始終不能忘記自己作為教師的角色。學生在思想上犯了錯誤、學習上遇到困難、心理上有了麻煩的時候,作為教師,應能洞悉這一切,並且給予學生全方位的幫助。這種幫助,不是教訓式的,不是命令式的,也不是恩賜式的,而是在平等、真誠、尊重的前提下,發自內心的對學生的愛和幫助,知識的引導和點撥。只有這樣,學生才能心悦誠服地接受理解。

教育觀的核心是學生觀,如何看待學生,如何看待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是時代發展對每個教師提出的最為重要的問題。

改變傳統的學生觀,不再把語文教學僅僅看作一個傳授知識、培養能力的簡單過程,而更將之視為滋潤學生心靈的過程,這是教育的發展為語文教師已經明確了的。以人教人,是教學藝術的最高境界,我願在語文教學的實踐中,不斷去探索追求。

作文指導教學3

1.存在問題

1.1人性的泯滅。

當前,我們的作文教學仍然堅持“以文為本”,將“現代人”壓抑在“過去人”的陰影之下,將作文形式凌駕於作文內容之上,造成了學生寫作心理上的依附與盲從,從而扼殺了學生的創造個性和創新能力,使作文這種既可“自娛”,又可“娛人”的精神性實踐活動,戴上了僵化的教條主義鐐銬。作文教學無於作繭自縛,緣木求魚。

學生的作文大抵是胡編亂套,千山一形,萬水一色,缺乏鮮明個性。張文德曾痛心疾首地坦言:“作文是學生語文素質的綜合體現,語文學科鮮明的人文性在作文教學中表現得尤為燦爛……”,這恰恰正是在這個關鍵之處違背了人的自然生長規律,走入了歧途,陷入了迷亂。作文教學中不見了感情,不見了人性的各種活動表現,這就是當前作文教學的病根所在。

拔苗助長,好高務遠,欲速而不達,造成了作文教學基礎不牢,中層不穩的惡性循環,教師則怨聲載道,學生則談作“色”變。

1.2創造的扼殺。

在當今的作文教學中,最殘酷、最叫人心寒的莫過於對學生們創造性的扼殺。著名青年作家曉蘇先生曾在一次寫作的學術報告上講述過一個扼殺創造性的典型例案:有一個學生寫了一題為《犯錯誤以後》的作文,其中花了較多的筆墨寫了自己去班主任的辦公室路上,看見一隻空易拉罐,便情不自禁地用腳向前踢着玩,而且踢着踢着,覺得不過癮,乾脆用力一踢,將易拉罐踢得老高,易拉罐飛起來的弧度和姿勢很好看。文中就寫了這樣的一個細節,但後來語文老師改作時以“無關主題”為由,把這段話完全刪去。曉蘇則提醒我們:這就是對創造性的扼殺,因為,這一段生動而傳神地表現了一名學生犯錯誤後在去老師辦公室的路上微妙而又複雜的心理。它不僅與主題有關,而且關係密切,怎麼能夠隨意刪去呢?作文教學中對學生個性和創造性的扼殺由此可見一斑。

2.研究對策

2.1進行人文性教。

新的課程標準明確提出: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作文是學生語文素質的綜合體現,語文學科鮮明的人文性在作文教學中應有突出的表現。我們只有引導學生在凝重而厚實的人文氣息裏接受薰陶,學做真人、追求真知、吐露真言、抒發真情,讓課堂充滿人文的燦爛的陽光,才能使作文成為一種真正提高人素質的活動。

2.1.1追求人性之美。

作文教學中,教師要讓學生做真人、求真知、抒真情、吐真言,就須讓學生懂得追求人性之美。為了讓學生在現實生活中發現人性之美,我讓學生在閲讀中增加個性化的語言材料。閲讀是寫作的基礎,對於兒童來説,在大量識字後,應廣泛閲讀適合於兒童接受的文學性強的課文,接觸多種語言風格的文章,瞭解個性化的語言,這對於作文有重要意義。它可以讓學生懂得教科書不是高不可及的,它來源於生活,是人寫出來的。學習教科書是為了打基礎,而創造性地掌握語言工具,還得靠自己的悟性。因此,要引導學生學習用個性化的語言表達對周圍世界的觀察和認識,避免概念化的思維方式。養成讀書、看報、看電視的習慣,培養學生對社會的關心、對國家的熱愛、對別人的關愛、對醜惡行為的憎恨。讓學生走出學校封閉的空間,把社會作為課堂,飽覽祖國大好河山,領略祖國山河美。深入社區,感受社會變革;採訪人物,瞭解人物思想感情,挖掘人性美;開展調查訪問,感受身邊的變化。這些是學生對生活的直接體驗,因此也就不難從文中見“人”。

2.1.2引導學生充分展示個性。

在引導學生追求人性美,培養學生獨立的個性的同時,還要在作文課堂教學中展示學生個性。寫作中,首先是要求學生有自己的感受,有獨特的見解;在表達中不説套話、假話;有自己的想像,自己的觀察,自己的真情實感;鼓勵學生自主地選擇表達的內容和形式,真切地反映自己的所見所聞,寫出有自己特色的作文。要做到這一點,就要讓學生多寫想象作文,展開想象的翅膀。亞里士多德説過:“沒有想象,心靈就不會思想。”想象是一種創造性的思維方式,獨特性是他的特點。對於國小生來説,其思維方式以形象思維為特點,他們有着敏鋭的感知能力和豐富的想象能力。讓他們寫想象作文,能使他們自由的天性得到最大的發揮。多閲讀充滿創造想像的作品尤其鼓勵學生有“異想天開”的創造想像。不斷激發他們探究的興趣,肯定和鼓勵他們的點滴發現。

要充分展示學生的個性,還需要創造一種精神振奮、生氣勃勃的課堂氣氛。如要求寫一種動物,由於多媒體CAI軟件的設計,學生不再限於寫自己身邊的貓、狗,而是在奇妙的動物世界中瞭解性情粗暴的美洲豹、行動遲緩的亞洲黑熊、憨態可掬的大熊貓,以及一身刺甲的夜行刺蝟等,學生的興趣,在聲、光、色的傳遞中,在身臨其境的感受中得以激發,他們大可依據自己的愛好、興趣“我手寫我口,我口表我心。”他們的寫作慾望揮筆如流雲,心情表達了自己的所見、所思、所感,並逐漸增強實踐中提高分析、認識事物的能力,逐漸形成自己的主觀意識。個性傾向得以充分發揮並不斷萌芽滋長。學生在教師指導下,自由命題,自主選材,自行寫作。其次對事物的看法,對社會的認識,對自身解剖等在作文中得以傾訴,對邪惡、對挫折、對正義,有自己獨特看法和見解,使其天資、興趣、愛好、特長得以充分發揮,從而形成了作文教學“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新氣象。

在二年級的一堂口語交際課上,我們創設了這樣一個情境:小鴨子掉進坑裏了,它該怎麼辦呢?(“呼救”“自己想辦法”)哪些動物聽見了,或者看見了,它們會怎麼做?如何對話?孩子們發揮自己的想像,各抒己見,議論紛紛,充分發表自己的見解。而後再讓學生根據自己的想像編故事,自由組合排練童話,並當堂表演、評議。課堂成為了萌發學生聯想比較、綜合抉擇、開拓創新的陣地,課堂上充滿了人文的陽光。

2.1.3引導學生感受習作中的真、善、美。

學生在習作中表達的是他們對現實生活的感受、認識和態度,是他們想像中的美好的世界。在講評時,要給予充分的肯定,並能在全班同學面前展示文章中所流露的真、善、美的真情實感,以此來喚醒、影響更多的學生,以提高他們求真知、抒真情、吐真言的自覺性。

2.2培養創造能力。

創造是個性發展的動力與源泉。“如果沒有創造性,也就沒有新面貌”,在作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是十分重要的。那麼怎樣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呢。

2.2.1培養創新意識,也可以稱作創新精神。包括好奇心,探究的興趣,求新求異的慾望等。學生愛寫還是厭寫,愛問還是不問,對新異事物敏感還是麻木,主要取決於後天的教育。美國心理學家桑戴克曾調查表明:後天的.教育對人的智力起着舉足輕重的作用。這就要求我們在作文教學中必須千方百計地保護他們的好奇心,不斷激發他們探究的興趣,肯定和鼓勵他們點滴的發現,像愛護幼苗一樣呵護和培植他們的創新意識。

寫作文中培養學生創新精神,教師首先要強化學生求異創新的意識。要讓學生在日記中,把自己每一天的所見所聞、喜怒哀樂、有個性的人和事,有選擇地,有目的地記錄下來,向日記吐露心聲,表達情感。其次要鼓勵學生運用課內外知識,自己去創作。學生有大量課外知識的積澱,快速多變的信息傳遞和長時間的練筆,他們可以盡情馳騁想象,淋漓盡致地發揮,進行創作。第三要讓學生打破思維定式,敢想敢寫,進行跨越式寫作。畫出一個圓,一個梯形,一個三角形,想象出一個美好的事物或編寫一個故事,寫成小文。這些作文以童話、寓言散文的形式展示出來,既有學生生活的體驗,又有豐富的想象。

如:我為學生設計的《小貓釣魚新法》、《1234567的演變》等文題。這些文題令學生耳目一新,立刻引來濃厚的興趣。他們為小貓設計了許多種釣魚的方法。學生們運用“克隆技術”“電腦網絡”等高科技手段的設想,使小貓釣魚法由過去的單一性向多面化發展,有深度,有廣度,更有時代性。

2.2.2培養創新能力。主要包括創造思維能力和創造想象能力。首先是創造思維能力的培養。它要求在理解中不人云亦云,有自己的感受,有獨特的見解;在表達中不説套話、假話,有自己的想象,自己的觀察,自己的真情實感,在與眾不同中透出新意。其次是創造想象能力的培養。愛因斯坦説過: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作文教學既要讓學生多閲讀充滿創造想象的神話、童話、科幻故事,又要鼓勵學生展開想象,特別是異想天開的創造想象。

想象作文是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最有效的途徑,國小生也特別喜愛寫這類文章。一次,我讓學生每人命一個自己最喜愛的作文題,73%的學生命的是想象作文題,如《二十年後的我》、《21世紀的我》、《假如我是市長》、《假如地球的壽命只剩三天》、《如果我會七十二變》、《我想象中的王國》……。

再有這麼一個教例:一老師讓學生寫一篇以《小草》為題的作文。在寫作中,學生大多是讚美小草頑強的生命力或表現小草默默美化環境的無私奉獻精神,這當然好。但有一個學生卻是批判小草,認為小草軟弱,沒有骨氣,風吹兩邊倒。結果,老師判這位學生的作文不符合要求,理由是離題。筆者認為,這篇作文應給高分,因為他的思維與眾不同,有獨創性。?

在教學中,我們要鼓勵學生以不同的思維方式表述見解,訓練學生的求異思維。如寫“雪”,既可寫它的純潔,也可寫它的虛偽,、因為它掩蓋了一切骯髒的東西;寫一件事,既可從這個角度寫。也可從另外的角度去表現。千萬不要追求千篇一律,要真正讓學生“我手寫我口,我筆表我心”。

作文教學是能反映學生意識的特殊教學形式。因此,我們必須從實際出發,遵循人的認識規律,讓作文教學沐浴着人文的燦爛的陽光,充分發展學生的個性,切實完善學生的人格,以適應未來社會對人才培養的需求。

作文指導教學4

教學目標:

1、知識學習:學習確立中心,圍繞中心選材,及構思方面的知識。

2、能力培養:增強學生寫作的自信心,領會“立意、選材、構思”的寫作思路,養成良好的寫作習慣。

3、情感體驗:感悟成長,學會正確地對待生活中的快樂與煩惱。

教學重點:

身臨其境,引導學生回憶成長中的點滴瑣事,激發學生寫作的自信心。

教學難點:

引導學生將心中事、心中情,轉化成文字進行表達。

教學過程:

一、精心導入。

同學們,第一單元的五篇課文我們已經學完了,下邊我們一塊兒來回憶一下:《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記敍了童年的魯迅從自由自在的百草園生活走進嚴肅規矩的三味書屋生活的經歷,雖有太多的不捨,太多的留戀,但畢竟要長大;林海音筆下的英子在爸爸的花兒落了的時候,終於意識到自己已經長大;被嘲笑排擠的醜小鴨通過努力的追求最後成長為美麗的白天鵝;著名詩人普希金和弗羅斯特用詩歌的語言告訴我們成長中要學會超越苦難,要慎重地做出人生的選擇;方仲永以自己的身世向我們講述人要在學習中成長。總結這五篇課文,它們有一個共同的主題,那就是——成長。(多媒體展示,第一單元——成長)

今天我們就來談一談“成長”這個話題。(多媒體展示)

二、走進作品,感受成長

回憶你曾經讀過的與成長有關的文學作品,就其中印象最深刻的某一個片段或細節進行品味,體會作者對成長的感受。(給學生2分鐘的時間思索考慮,組織語言)

4-5名學生回答後,教師小結:可以看出,同學們對課文知識掌握的真不錯,而且不少同學還讀了很多課外書,並且真正讀出了作者的心聲,那麼到底什麼是成長呢?

三、走進生活 體驗成長

什麼是成長?哪些算成長?(學生自由回答既有身體的成長,也有精神的成長,明確後者是重點。)

教師結合圖片小結:(多媒體展示)

成長是智慧,是同學之間的互相幫助;成長是孝心,是幫父母做力所能及的小事;成長是愛心,是關心愛護身邊的每一個人;成長是超越,是克服一個又一個的困難,完善自我,走向成功。

從啞啞學語,到跌跌撞撞的學走路;從一筆一畫地學寫字,到流利地朗讀課文……我們每天都在經歷着成長,下邊我們就來講一講“我們”自己的成長故事吧。(多媒體展示)

四、寫作指導:

1.明確“話題”意義,這是話題作文審題立意的第一步。對給出的“話題”要仔細揣摩,歸結其字面意義,由此找準立意的切入點;

2.將“話題”化大為小,可引導學生採用這樣的方法:

(1)擴展法

我們不妨在原來的話題基礎上加以擴展,以增加內涵而達到縮小外延的目的。擴展的方法主要在添加些限制性成分,從範圍、對象、內容、時間、地點、性質等方面進行限制後,文章選材、主題或中心論點的指向會更加明確和集中,以便我們的寫作從小處着眼而有機展開。20xx年大學聯考滿分作文《誠信不可拋》《丟棄“誠信”之後》等,就是如此。

(2)探究法

圍繞話題,多提一些如“是什麼”“為什麼”“怎麼樣”等問題,在回答這樣的問題時,我們寫作的思路會越來越來明確,愈來愈深入,較小的寫作切入口就形成了,能順利地實現“化大為斜”。

(3)類比法

就是將話題同其他類別的事物相比較,用其他事物的特點與規律來體現本話題。這是真正意義上的話題作文。

3.要選擇自己認為最有話可説、最典型的材料來表現主題。

五、話題訓練:

回首三年的國中生活,在我們成長的過程中,既有陽光雨露呵護,也有寒風雪霜相伴,它們都是人生的一筆財富。幸福和諧的生活,讓我們品評甜蜜,懂得了珍惜;苦難艱辛的處境,使我們志懷高遠,實現了超越。尊重關愛,讓我們學會寬容;挫折磨難,使我們變得成熟。在經歷與體驗中,我們逐漸擺脱了矇昧、自私、幼稚??我們長大了。

在成長的道路上,你有哪些與眾不同的經歷,有哪些與眾不同的思考?請以“成長”為話題,寫一篇不少於600字的文章。

要求:立意自定,文體自選,題目自擬

為了方便蒐集素材,有以下問題為學生提供思路:

①小時候你最愛看的電視節目是什麼?而現在你又最愛看什麼樣的節目?②國小時的你和現在的你在學習、生活方面發生了哪些變化?

③在你與朋友的交往中,隨着年齡的增長交友的原則是否有所改變?

④針對一件事(如老師的一次批評、父母的無微不至的照顧、朋友之間的誤會等)你以前和現在的看法是否有所改變?

⑤從國小到國中,你的知識積累有哪些變化?(課內與課外)

(一)、作文命題

由於命題作文內容廣泛,應注意縮小題目,以小見大。常用的命題方法有:

①擴展話題法:在所給話題前加上適當的詞語,從而擬出比話題更加具體的題目,如《成長與責任》、《┅┅伴我成長》等。

②馳騁想象法:由所給話題展開想象,讓自己的思維自由馳騁,從而擬出新穎獨特的題目如《成長的顏色》《成長的滋味》。

③擬人擬物法:運用擬人、比擬的方法把所給話題擬人化,從而擬出人性化的題目。如《成長的腳步,你慢些走》。

④比喻引申法:在所給話題原義的'基礎上,分析其比喻義與引申義以次為題目。如《我懂了媽媽的心》《那一件事改變了我》等。

⑤引用詩詞法:運用所學過的與話題有關的古詩詞、名言、歌詞等為題目。如《不想長大》《天生我材必有用》等。

(二)、作文立意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這樣説過: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所以教會學生在作文的時候能夠説真話,訴真情。

①從實立意與從虛立意:如這篇文章中寫事,寫人都是從實立意,而象寫《成長的滋味》《成長的顏色》,則是從虛立意。

②肯定立意與否定立意:如《成長與責任》是肯定立意,《不想長大》則是否定立意。③順向立意與逆向立意:逆向立意常常能夠出奇制勝,如《成長的煩惱》《成長的代價》,反彈琵琶,容易寫出新意,讓人耳目一新,但反彈琵琶也要成曲調,切忌亂彈一氣。

(三)、作文選

①不涉禁區,要積極健康。文章總要表達出作者的某種思想,只有健康的思想才能給人積極的影響。

②避生就熟,得心應手。由於生活閲歷,知識視野,思維水平的限制,中學生不可能什麼都懂,選材時要有自知之明,避開陌生的材料,選取自己熟悉的材料,這樣才能得心應手。

③棄故納新,與時俱進。時代的進步一日千里,社會的發展日新月異,選材應當與時俱進,作文才有時代感。

④仔細推敲,巧立名目,命題要新(見作文命題)。

【優秀範文】

1、成長的煩惱

成長的過程,就是煩惱的過程。

小時候不知道什麼是煩惱,似乎也沒什麼煩惱。

國小几年,風平浪靜,父母為我撐“殺,老師為我擋風,我這棵幼苗在全方位的呵護下,絲毫沒有受損。

國中時,在語文課上學會“煩惱”一詞,凝神想想,走入國中的我並沒有煩惱。我拘謹,説話不敢大聲,考試沒能得到前十名,數學競賽落榜,苦心經營的班級活動效果不佳……最令我煩惱的是考英語特長班名落孫山。父母沒有怪我,老師沒有怨我,同學更是真誠地鼓勵我。我摔倒了,沒有流血,但那個青紫塊叫我更疼。我沮喪,我自責,我的心在淌血。我開始感到煩惱並不是那麼輕飄飄就可以遺忘的,我辜負了那麼多人,傷了他們的心,我對不起老師和家長的辛勤培育。

現在,我上九年級了,站在人生又一個岔路口的起點上,我將面臨新的選擇。如今,是為了分數煩惱,面對那不如人意的分數,心裏連着打起了問號。“回家怎麼交待?老師會不會批評?同學會不會譏笑?”説實話,心裏真沒底兒!我不想再嘗摔跤不流血的滋味。人為什麼要長大呢?為什麼一定要跌跌撞撞才能長大呢?

成長的煩惱如滿天的星星,數也數不完,於是我有了答案:不要為失意而煩惱,更不要為煩惱而煩惱。人是生命的主宰!踩着時代的節拍,讓我們勇敢面對成長的煩惱?

2、我長大了

一聲響亮的啼哭聲劃破寧靜的夜空,我隨着一顆新星的升起出世了。我睜開眼的一剎那,發現我已經長大了-題記

又是年終的時候了,我寫字枱上的枱曆一側高高隆起,而另一側卻薄如蟬翼,再輕輕翻幾下,三百六十五天就在生活中冥冥謝幕了。

我不禁感歎:“我長大了!”

歲月匆匆,似白駒過隙一半,倏地,我已從一個咿呀學語的小娃娃變成了一箇中學生,還沒等我細細品嚐,童年就棄我而去了。

雖然我長大了,但在父母的眼中永遠是個孩子,他們就想保護温室裏的花朵一樣護着我,使我失去了同齡人原有的自由。有時我也埋怨過他們的溺愛,甚至想大聲告訴他們:“我長大了!但是我始終知道,他們是因為愛我才護着我的,想到這裏,我收回了那句話,我不想讓父母傷心,我理解他們的心,但是我的心也在哭泣,我也在等待他們的理解。一天,我向父母提出了去同學家玩的要求,他們並沒有阻止我去,而是放心的讓我去玩,我很驚訝,帶着疑惑走出了家門,就在這時,爸爸叫住了我,對我説:“要不要爸爸送你去?”我停下了腳步。對爸爸鄭重其事地説了一句:“我長大了!”這時的我心裏特別舒服,就像一塊掉在半空中的石頭落地了。爸爸沒有説什麼,而是對我微微一笑,在他的臉上,我看見了他對我的希望,也看見了他在這麼多年來對我的培育。每個父母對自己兒女都有一種説不出的愛,這種愛是不需要任何言語的,父母默默地付出他們的愛,而我們做兒女的也在一點一點的感受,一點一點的回報。

我長大了,肩上的任務也重了,不僅僅極限於幼時的吃喝玩樂,少時的學習知識,我要學着幫父母分擔些什麼,要讓父母覺得他們的兒女在成長,讓他們感到輕鬆,這才是長大了。

作文指導教學5

一、教學目標 :

1、寫一處景,注意抓住景物靜態和動態的特點,題目自擬。

2、做到有中心、有條理,語句通順連貫。

二、教學重、難點:

注意抓住景物靜態和動態的特點。

三、教具準備:

電視機、錄像機、投影儀、投影片

四、教學程序

(一)作前準備:

1、課前組織學生參觀飛達製衣有限公司。

2、填好觀察記錄卡。

(二)作中指導

1、啟發談話,激發興趣

早就聽説我們聯合鎮的飛達製衣有限公司環境優雅,佈局合理,是個美好的去處。上個星期,老師和同學們一起去遊覽了這處富有現代化氣息的鄉鎮企業,實現了我們夢寐以求的願望。老師注意到同學們在看的時候特別興奮,一邊看,一邊説,一邊認真的記錄。今天,我們就來寫一篇作文。把這優美的景色,優雅的環境介紹給在座的各位老師,大家説好不好?

那麼,這次作文的要求是什麼呢?一齊讀。(老師掛出小黑板)

注意抓住景物靜態和動態的特點,自己確定題目,寫一篇作文。做到有中心、有條理、語句通順連貫。

2、情境再現,明確中心

現在,老師再次讓你們欣賞這一處美景,看完了錄像,請你告訴老師:你最大的感受是什麼?

(老師站在左邊放錄像),邊看邊指點。同學們看,這就是公司優美的廠區,你們再看,車間裏一派繁忙的景象。大家仔細瞧,產品陳列室裏是多麼的豪華、氣派啊!

師問:誰來説説?有沒有不同的感受?誰還有補充?我們在作文中就要表達出這種真情實感,這樣,這篇作文就有中心了。(師在有中心下畫點)

3、選材

下面請同學們拿出⑴號表格,教師拉出投影片,觀察記錄,請你讀一讀你觀察記錄的內容,其他同學邊聽邊思考:他的選材是否符合這次作文的要求?

師問:誰來發表你的看法?還有哪位同學記錄的內容跟他人不一樣?誰來説説自己的意見?聽了他們的發言,你認為你的觀察記錄還有哪些地方要修改、補充的?請趕快修改、補充一下。看來,同學們觀察得很仔細,記錄得也很認真。

4、習作指導:

師問:同學們,我們已經知道描述一處景物,必須按一定的順序,寫這樣的景物你準備如何安排?(地點轉化)你是按遊覽的順序來安排,老師很贊同,這樣就顯得很有條理。

師問:有沒有不同的想法?——我們寫的時候,是不是都要按這樣的順序呢?比如説:產品陳列室是不是一定要放在最後呢?對,像這樣也就是做到了——有條理。

小結過渡:不過,無論按怎樣的順序都要注意各段這間的銜接。

那麼,如何具體地寫出景物靜態和動態的特點呢?請同學們拿出填完成的那一張表格,也就是⑵號表格。(老師拉出投影片)

誰來説説《鳥的天堂》這一課。還有誰來補充?(你課文學得不錯)下面哪位同學來説説《草原》這一課?剛才幾位同學課前作業 完成的很好,如果你有填錯的,請趕快改過來。

小結:同學們,通過剛才的討論,我們就可以知道,按照一定的順序寫出看到的、聽到的、聯想到的景物的靜態(形狀、大小、顏色、數量等)和動態(聲音、活動變化等),就能把景物靜態、動態的特點寫具體,這樣就做到了內容具體。

板書:看、聽、想、靜態:形狀、大小、顏色、數量等

動態:聲音、活動變化等

師指“內容具體”説:當然了,寫的時候不必面面俱到,只要能突出一兩個重點地方就夠了。

5、編列提綱

下面請同學們拿出⑶號紙,根據觀察記錄和我們剛才討論的內容列出提綱。(教師拉出投影片)

師提示:根據你準備寫的內容確定一個合適的題目板書:題目

材料安排做到有詳有略,哪些段落要進行景物靜態、動態描寫,在提綱中做上記號。

誰來把提綱讀給大定聽聽,指讀,大家聽一聽,他的提綱編的怎樣?

同座互評提綱,在提綱評估表中進行第一次互評分,提出修改意見。

各位根據修改意見修改提綱。

再次互評提綱。

剛才在巡視的過程中,我發現××確定的題目、中心與眾不同,材料安排也很有新意,值得大家借鑑,請你讀給大家聽聽。

好,老師想問你:詳寫的部分你打算如何安排?

我們編寫提綱時也要力求像他這樣把詳寫部分編具體,請大家快速修改自己的提綱。

師述:同學們編出內容不同的提綱,就能寫出內容各異、富有個性的作文來,接下來請同學們根據提綱中的`詳寫部分練説一個片段。

剛才老師在巡視過程中發現多數同學都在説廠區和車間這兩部分,只有少部分同學在説產品陳列室,確實這部分比較難説,這少部分同學很了不起,剛才老師聽到你説的就是產品陳列室,説得不錯,就請你來説説。我們聽一聽,他説的好不好,有沒有把景物靜態的特點説出來?注意了,你首先要交待你的立足點,也就是觀察點。

還有誰來説説你是怎麼想的?你能不能幫他把豪華、高雅、氣派這一點説具體些?你剛才説的時候,沒有把自己的感受説出來,能不能把自己的感受加進去説一説?就這樣的內容,有沒有不同的説法?指説。

小結:同樣的內容有不同的説法,順序安排上可以不同,看到的、聽到的、想到的也有所不同。

6、下面請同學們依據你編的提綱動手寫作文,寫的時候注意語句通順連貫,標點正確,不寫錯別字,書寫認真。好,這樣這次作文目標就出來了,拉出投影片,請同學們看看,最後三條是我們作文的常規目標。拿出草稿本,開始動筆完成這篇作文。

板書:

題目

按順序 靜態:形狀、大小、顏色、數量等 內容具體 看、聽、想 動態:聲音、活動變化等

(三)作中評改

1、導入 新課:前一節課,老師指導同學們寫了一篇作文,介紹了飛達製衣有限公司的優美景色,這一節課我們來上一堂作文評改課,請同學們拿出作文目標,回憶一下,作文前老師提出了哪些要求?

生答:⑴注意抓住景物的靜態和動態的特點,自定題目,寫一篇作文。

⑵做到有中心、有條理,語句通順連貫。

⑶執照一定的順序把景物靜態和動態的特點寫具體。

課前,老師認真地閲讀了同學們的初稿,我發現一部分同學寫得很好,達到了這次作文的目標。(板示)他們將獲得這次作文的耕耘獎。但也有一部分同學在寫飛達製衣有限公司這一處景物時,沒有能夠具體地寫出景物靜態和動態的特點,在有中心、有條理等方面也存在一些問題。別灰心,只要你們上好這節評改課,認真修改,你們的作文也一定能獲得耕耘獎。

2、按作文目標評改

我們先來看看“有中心”這一條,還記得作文指導課上老師要求同學們怎樣做到有中心的嗎?

生答:在描述景物的同時,融入自己的感情,或字裏行間寫出自己的感情。

請拿出課前老師發給你們的郭亮的作文,快速默讀,用“~~~”劃寫他獨特感受或表達他感情的句子,想一想他這一條有沒有做到?

(生劃,請一生説,師劃)

這樣寫我們一讀就知道了他寫這篇作文的目標了。

請同學們快速默讀自己的作文,進行自評,如果你也做到了這一點,就在相應的等第欄裏打“√”。

2、請同學們再快速地默讀郭亮的作文,用“”劃出文中表示觀察點的詞,想一想他是怎樣來寫的?

生答:站在廠門口→來到廠房二樓車間→產品陳列室,按照遊覽的順序來寫的。

這樣寫就很有條理。我們再一齊來欣賞郭亮作文中寫廠區動靜結合的片段,輕聲讀思考:他是怎樣把廠區動態和靜態的美寫具體的?

生答:⑴按照一定的順序,先寫廠房再寫噴水管,然後再寫草坪、棕櫚樹。⑵展開了豐富的聯想和想象,運用了比喻和擬人等方法,抓住景物的形狀、大小顏色、活動、變化等來寫具體的。

小結:老師也覺得他在寫廠區靜態和動態的美時做到了有條理、內容具體這兩條(指板書),符合作文目標,不僅按一定的順序寫出了看到的、聽到的和感覺到的,還展開了豐富的聯想和想象,把廠區靜態和動態的特點寫得具體生動。

現在我們來看一個寫得不怎麼好的片段。輕聲讀一讀,思考:這個片段的毛病在什麼地方?

生答:雖然按一定的順序寫了,但沒有把車間忙碌的景象寫具體。

該如何修改呢?為了幫助同學們把這個片段改好,請同學們再來看看車間忙碌的景象。(放錄像)根據剛才同學們看到的車間忙碌的畫面,結合這位同學的片段互相討論如何修改。

⑴同桌之間互説,請一生説。

生説:從整體到部分,點面結合。

這樣改就把車間忙碌的景象説具體了。有沒有其他的修改意見?如果把忙而不亂、井然有序這個方面放到後面去説,這段話又該如何修改?

生説:可以先點後面,加入自己獨特的感受:管理有序、秩序井然、為鄉鎮企業具有如此規模,先進的技術、一流的管理感到自豪。

説得真好啊!請同學們讀一讀自己的作文,根據有條理、內容具體這兩條進行自評,做到的不要謙虛,請劃“√”,未做到的也請誠實地劃“×”。對作文目標中剩下的幾項也完成自評。

綜合評價

下面請同學們按照作文目標,對自己的作文進行綜合評價,先説説你有哪些優點,哪些不足?誰先來説一説?(請兩生説説)

3、修改、自改

請同學們根據自己作文中存在的問題,按照作文目標的順序,運用我們以前學過的“增、刪、調、換、訂”的修改方法(出示),逐條修改自己的作文。

互評、互改

同桌交流進行互評,對照作文目標給你的同桌一個實事求是的評價。根據作文中存在的問題幫他修改。

總結全課:

通過這節課作文評改課,同學們的作文跟原來相比一定有了很大進步,俄文質量得到提高的不僅可以得到耕耘獎,教師還將授予你百花獎。互評之後仍需要修改的同學將繼續修改,已經定稿的同學就請拿出作文本謄寫。

(四)作後評講

1、概述此次習作情況。

⑴表揚優生,鼓勵進步生。

⑵肯定成績,指出問題。

2、佳作賞析

⑴出示佳作,各自默讀。想一想:你覺得習作好在哪裏?給你什麼啟發?

⑵集體交流、評析。

3、組織修改習作。

⑴自改。

⑵同桌互閲。

五、教後反思

訓練學生的作文源於實際生活。“實際生活是訓練作文的源泉,要使學生循序漸進地提高作文水平,必須學會學生觀察生活中許許多多實實在在的具體事物。”前些天,我們便組織學生去“飛達”瀏覽,在遊覽的過程中並適當加以指導,孩子們用眼看、耳聽、手摸、腳踩、鼻嗅等多種感官來感知身邊的景物,他們像畫家一樣,把自己的耳聞目睹——記在了觀察記錄表上,為完成好這一次習作積累了真實可信的素材。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