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趙雲的故事_三國演義中趙子龍的故事

來源:文書谷 1.79W

把歷史故事引入國中歷史的教學課堂裏面來,能夠加大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提高教學質量,下面這些是小編為大家推薦的幾篇三國演義趙雲的故事。

三國演義趙雲的故事_三國演義中趙子龍的故事

三國演義趙雲的故事1:常勝將軍

趙雲被稱作常勝將軍的稱號在民間廣為流傳,最早的出處難以考證,明清一些學者在自己私撰的個人作品裏有説到過,但也並未直接説“常勝將軍”四個字,而是用諸如“身經百戰未嘗敗”、“無敵之將”等來表述。

1984中國曲藝出版社出版的評書《興唐傳》裏,羅成被比為是常勝將軍趙子龍。

20xx年由李仁港執導,劉德華主演的電影《見龍卸甲》裏,將趙雲塑造成常勝將軍。

三國演義趙雲的故事2:五虎上將

五虎上將流傳甚廣,但廈門大學易中天教授卻在百家講壇欄目裏提出了四虎將之説,併為趙雲叫屈。

陳壽在撰寫《三國志》的時候,將關張馬黃趙合為一傳,這五人雖然各自有着勇猛一類的評價,但還並未説有五虎上將,五人共同的評價是都被比作“國之爪牙”。

五虎上將一説何時出現已不可考,元代戲曲裏他們被稱為“五將軍”或“五兄弟”,《三國志平話》稱其為“五虎將軍”,《三國演義》稱“五虎上將”。

除了民間藝術,五虎將也見於一些史料記載,如《山堂肆考》、《歷代名臣錄》等,至清代,五虎將一説被收錄於《四庫全書》。

三國演義趙雲的故事3:蜀主八劍

據《古今刀劍錄》記載,章武元年,劉備在金牛山採得鐵礦,鑄造八柄寶劍,一把劉備自己佩戴,其餘七把分別賜予劉禪、劉永、劉理、諸葛亮、關羽、張飛、趙雲。每把劍都由諸葛亮在上面銘字,但劍名卻難考。一種説法是劍上刻的就是“章武”二字。諸葛亮那把劍後來被李師古所得,改名為師古劍。

三國演義孫權為什麼殺關羽

關羽最看不起的人是孫權,到頭來卻恰恰死在孫權刀下。孫權不怕關羽,孫權的部下呂蒙更不怕關羽,他們只是敬重他,卻不覺得他有什麼了不起……

義薄雲天、勇冠三軍的關羽當然算得上是蓋世英雄,但在人才濟濟的三國時代,其他人也未必就是狗熊。尤其三國領軍人物曹操、劉備、孫權,可謂人傑中的人傑,但關羽敬劉備,禮曹操,卻獨看不起孫權。

身為吳主,能夠在十八路諸侯鏖戰之後僅存的三個碩果之一,孫權肯定不是草包。豈可小視?

本來孫權打不打荊州,在兩可之間。諸葛瑾出的主意正中孫權的下懷,去荊州向關羽提親,沒想到關羽勃然大怒曰:“吾虎女安肯嫁犬子乎!不看汝弟之面,立斬汝首!再休多言!”把諸葛瑾轟了出去。

可憐孫權,曹操尚言:生子當如孫仲謀。而在關羽眼中孫權竟如一狗。

關羽最看不起的人為什麼是孫權?到頭來卻又為什麼恰恰死在孫權刀下?

關羽瞧不起孫權,不外乎兩點:

一者孫權是世襲之子,不是白手起家,他只是繼承父兄之業,等於得了筆巨大遺產的公子哥。這一點比白手起家、叱詫風雲的曹操、劉備差得多。在關羽心中孫權和曹操、劉備根本不是一個級別的。

再者,關羽對於孫權的為人也極為藐視。孫權做事首鼠兩端,腳踩兩隻船。事魏事蜀反覆無常,實屬一蛇鼠兩端的小人。

但是,即便“蛇鼠兩端的小人”,也並不等於是個狗熊。充分證據説明,關羽雖滿肚子瞧不起孫權,孫權也沒有把關羽太當一回事。

從關羽與孫權的交手來看,雖然孫權搞的“偷襲”戰術,但他的謀略與用人卻遠勝出關羽不止一籌。相比較而言,為謀求後發制人,孫權不像關羽那樣頤指氣使,他能屈能伸,特會裝熊,壓低姿態,麻痺對手,以求在戰場上畢全功於一役——這是孫權最慣用的計謀。

孫權先用大將呂蒙、後用新秀陸遜,都是內秀十足、胸懷錦繡的大才,而那關羽鎮守荊州時信任的大將潘睿、糜芳等人,均為虛偽無能之輩,一觸即潰,大禍臨頭各自飛,他們貌似忠厚實則見利忘義,斷其後路、送關羽下地獄的,其實正是後方的他們。

孫權不怕關羽,孫權的部下呂蒙更不怕關羽,關羽不知道,人們只是願意敬重他,卻不覺得他有什麼了不起。東吳派去斬殺關羽的潘璋,並不是什麼名將,而實“博蕩嗜酒”之輩,實際擒獲關羽父子的,更只是潘璋手下一個名叫馬忠的小角色。關羽不明不白地死於尋常匹夫的暗算,本人身首異處,死得實在窩囊!

三國演義孫權為何借給劉備

歷史上都有劉備借荊州的説法,而且是一借不還,是一個徹頭徹尾的“老賴”。孫權是賠了夫人又折兵,好心沒有得到好報,是一個令人同情的受害者。但問題是像孫權這樣絕頂聰明的人,怎麼會犯這種低級錯誤呢?因此現在很多人認為,所謂“借荊州”是東吳苦心編出來的劇本,替自己到處擊鼓鳴冤,把劉備推到了不義的一方。在劉備看來,從頭到尾就不存在借的問題,憑什麼要還?雙方沒有打欠條,史書又是各家寫各家的,自然是公説公有理,婆説婆有理。那麼我們可以做一個法官,看看原告孫權、被告劉備怎麼各自陳述理由的。

當時荊州有七個郡,分別為南陽、南郡、江夏、武陵、長沙、桂陽、零陵。南陽基本在曹操手裏面,江夏基本為孫權佔有。南郡有17個城,主要在江北,行政中心在江陵(今湖北荊州)。爭論焦點有三塊地。一是油江口。這塊地很小,周瑜接到命令後把江陵的長江對岸,叫油江口的地方給了劉備,於是劉備就在這裏住了下來,改名為公安(今湖北公安)。原告孫權:這是周瑜給你的地方,明顯是借給你的。被告劉備:不算借,因為我也參加赤壁之戰了,沒有功勞也有苦勞,分得江南一小塊地,是勞動得來的。相當於我也參加投資了,這塊小地方是應得的分紅。

第二塊地:荊州江南四郡。荊州在江南有四個郡,分別是武陵、長沙、桂陽、零陵。赤壁之戰後被劉備攻下後佔有。原告孫權:南方四郡,雖然是你打下來的,但前提是周瑜率兵和曹操爭奪江陵。經過無比慘烈的戰爭,擋住了曹軍瘋狂進攻,才使你順利南下奪取四郡。你不和周瑜協同作戰,還趁機搶佔勝利果實,即使不算我借給你的,也不能全算你的。相當於是我投資,但錢是被你賺了。我不投資,你一分錢也賺不到。被告劉備:這是我自己派兵打下來的,與你一毛關係都沒有,憑什麼説借?況且天下是漢朝的天下,荊州又不是你孫權的。相當於是我自己投資賺的錢。第三塊地:南郡長江以北土地。周瑜花了一年左右時間打下來的,但後來都到了劉備手裏。原告孫權:這塊地肯定屬於我的。現在給了你,當然是借給你的。

被告劉備:這是你主動給我的。説我借,有借條嗎?或者請你拿出其他證據。這塊地何時到劉備手裏的,是以什麼樣的方式到劉備手裏的,歷史記載都很含糊。説明雙方當時沒有明確的約定,這給劉備有了申辯的空間。如果你看這些覺得亂七八糟搞不明白,不要緊,只要簡單地算一筆賬就清楚了。赤壁之戰前,劉備是逃兵,相當於已經破產。孫權是主力,擊敗曹操,是主要投資方。事後孫、劉賺錢了,最大的利潤就是荊州,但絕大部分卻被劉備拿走了,孫權幾乎什麼也沒有得到,這讓孫權大受刺激。從此後的態度看,劉備是理虧的,雖然不承認是借,但一直含含糊糊,承認會還的,時間上卻是一拖再拖。如果一個人確實沒有借錢,早就理直氣壯地頂回去了。劉備顯然不是這樣。

但給人帶了一個疑問,孫權為什麼會做出“借荊州”這種很傻很天真的事呢?其實孫權一點都不呆,實在是迫不得已。曹操資本雄厚,可以東西兩邊同時開戰。孫權在東邊和曹操對攻,已經投入了絕大部分本錢。如果西線再和曹操硬拼,資金鍊肯定斷裂。所以孫權把荊州的部隊全部撤回,無償送給劉備,就是要劉備正面和曹軍作戰,孫權在西邊可以長長鬆一口氣了。這就是孫權雖然吃了虧,但當時不吭氣的原因。這也是劉備後來始終不肯還的原因,因為劉備也憤憤不平,如果不是他鎮守荊州,説不定早被曹操攻下了,孫權還會天天嚷着催曹操歸還嗎?

三國演義劉備為何會得罪孫權

赤壁之戰前夕,據東吳史料《江表傳》記載,劉備駐紮在樊口,諸葛亮還出使東吳沒有回來。劉備日夜擔心曹軍南下,心下“恐懼”,日日夜夜盼望東吳的水軍快來。有一次看見周瑜的艦隊,還誤以為是曹操的艦隊,哆哆嗦嗦不敢靠近。直到打聽證實是周瑜的艦隊時,才放下心來,決定與周瑜見面。

雙方的會談是很不對等的。首先是劉備邀請周瑜過來,周瑜推脱説軍務在身,不能前來,劉備無奈,只好乘坐單船前往拜會,這種情況倒是比較符合實際的,因為當時合作雙方當中,孫權周瑜是老大,劉備有求於他們。會談中,劉備問合作伙伴有多少人馬,周瑜説:“三萬”,劉備一聽,心裏沒底,説了一句沒志氣的話:“恨少”,周瑜很鄙夷地説:我覺得這點兵力夠用了,您就一邊待着看我怎麼揍曹操,“此自足用,豫州但觀瑜破之”。

接着,《江表傳》説劉備當時對抗曹實在沒有信心,有自己的小算盤,因此不敢大投入,在赤壁之戰中,只派關羽、張飛率區區兩千人馬投入戰爭,還打算如果不勝,就進一步撤退,“為進退之計”。

對於這些記載,後來的史學家孫盛實在看不下去,説:劉備和曹操對抗,已經下了必死的決心,也是鐵了心和東吳一起抗曹,不存在什麼猶豫與否的事情。孫盛認為,東吳人這樣寫,無非是想專門壟斷赤壁破曹的功勞,“當是吳人慾專美之辭”。

其實,當時劉備與周瑜在船上談了些什麼,事後誰也説不清楚,東吳單方面的記錄肯定是不夠權威的。況且劉備已經和曹操翻臉,成了仇家,他帶着殘兵敗將一路狂奔到樊口,完全做好了與曹操決死戰的準備,不存在猶豫的可能性。因此,後來的陳壽寫《三國志》時沒有采用這段不靠譜的史料。

同時,在《三國志》裏,也有劉與曹軍作戰的記錄,“公至赤壁,與備戰,不利”,曹操在赤壁的主要作戰對象似乎成了劉備。可見劉備在聯軍中的份量不輕。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