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間》讀後感(精選15篇)

來源:文書谷 1.38W

當閲讀完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的收穫肯定不少,不能光會讀哦,寫一篇讀後感吧。可是讀後感怎麼寫才合適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在人間》讀後感,歡迎閲讀與收藏。

《在人間》讀後感(精選15篇)

《在人間》讀後感1

寒來暑往,春去冬來,細細回憶起來,初讀汪老先生似乎已經是一年前,但我仍清晰地記得汪老先生筆下的世界那樣靈動,那樣可愛,《人間草木》中的一花一樹都別具風味。

在汪老先生的書中,飄散着清晨馥郁的梔子花香,瀰漫着糖炒栗子甜蜜的香味,充溢着葡萄酒香醇的味道。他似乎很懂生活,也很會生活,懷着滿腔的愛去探索世界,雲南、昆明、成都…在他的筆下,每個城市都那麼温柔迷人,他愛吃、愛旅遊、愛風景,卻不愛遊手好閒,他説:“我不願當什麼’離休幹部’,活着,就還得做一點事。”汪老先生真真切切的在愛着這個世界,愛着山川河流,星辰大海,用自己的方式去感知世界,觸碰世界。在河岸邊、山頂上留下自己的足跡,留下自己對自然最美好的描繪,在多年以後,人們可能會想到:噢,原來汪曾祺這麼有趣,他的書這麼經典,這難道不是人生的意義所在嗎?

汪老先生説:“一定要愛着點什麼,恰似草木對光陰的鐘情。”草木眷戀着光陰,汪老先生愛戀着人間。這世間萬物,都值得被愛,愛一直陪伴身旁的親人,愛傾情相助的`朋友,愛一顆樹,一束花、一隻鳥,只要心中懷有愛意,世界就不會那麼糟糕。

青春正好,相比於死氣沉沉的生活,為什麼不讓人生更加精彩呢?鳥獸蟲魚、美食美景,只要肯去看,肯去發現,對世間萬物抱有善意,他們也會回報以同樣的温柔,當世界中充滿了愛,人生就有了意義,這一輩子才不算虛度,多年以後回想起來,想到那個熱愛生活,努力奮鬥的自己,是多麼可貴的回憶。所以,愛點什麼吧,一草一木中藴藏着繁華的世界,山海之間埋藏着閃爍的寶藏,愛點什麼,這世間萬物。(馮昕悦)

《在人間》讀後感2

在九年級上學期,在緊張的學習生活中,我抽空讀完了高爾基的自傳三部曲中的《在人間》。

《在人間》是高爾基長篇自傳體小説三部曲中的第二部。小説中描述的是主人公阿廖沙從11歲到16歲時少年時代的生活經歷。而這時的我,正是於那時的他年齡相仿的時期,從他的生活體驗中,我體會到了許多和我完全不一樣的經歷,也從阿廖沙那裏學到了許多我本該具備卻沒有具備的東西。

在整本書中,我體會到最多的就是阿廖沙的求知慾和鍥而不捨的精神,同時提到的最多的也是書:讀書,看書,藏書,借書,論書……一切有關於書的話題在《在人間》這本書中體現的淋漓盡致。

首先,我體會到的第一點是阿廖沙對書的執念。雖然有不少人百般阻撓他讀書,但是阿廖沙還是暗地裏偷偷地看,享受着書帶給他的歡樂,即使是被打,即使是被趕出去,即使是被鄙視被罵,他也沒有放棄過,還是一貫的貫徹自己的愛好。但現在的我並沒有這樣,處於這個“豐富多彩”的時代,有時間我寧願去看看電視,玩玩電腦,而不是感受書香,總是抱怨自己沒有時間,但是處於當時那個時代的阿廖沙,明明比我貧窮百倍,比我累千倍,空閒的時間比我少萬倍,但是他確比我讀的書要多百倍,經歷的事比我多千倍,我又有什麼藉口來拒絕看書,從書中獲得知識呢?

同時,阿廖沙也會通過自己的意識來分辨書的好壞,即使是所有人都認為差的書,他也會憑自己的感覺來公平的評判這本書,以至於他總會在同一本書中發現比別人多很多的.東西。而現在的我們,是逆來順受,老師、家長説好的書就好,差的書就差(單單是名著,玄幻小説,言情小説),讀不出屬於自己的收穫。同時,也不知道擴大閲讀範圍,只是讀古代的名著,而不讀現在的比較有意義的書,更符合時代的書。

總體來説,《在人間》教會我們該怎樣讀書,以什麼心態來讀書,如何辯書。十分值得我們現在去閲讀。

《在人間》讀後感3

濛濛細雨,沙沙滴下,像一根根透明的銀針,從天上掉下來,裝點千山萬壑,又似璀璨的珍珠,紛紛而落,鑲嵌着綠野大地。在陰天總有種失落感覺,心情也隨之下沉,雨像銀灰色黏濕的蛛絲,織成一片輕柔的網,網住了整個世界。

我總在窗前捧起一本書,千絲萬縷,思考生命。最近,我在讀老舍的《煙火人間》,頗有感觸。

這本書裏有許多生動的人物,有的命運坎坷,有的待人樸實……

他們各有各的生活和職責。全書包括愛情、婚姻、北漂生活、婆媳關係等,文章語言生動幽默,深深地吸引了我。

重讀經典,回首往昔。我感到經典作品的魅力。讓我們從經典出發,千百年來,一代代中國人從浸潤着書香的童年走來,懷揣着中華文化永恆的印記和詩書特有的氣質走向世界。

我們的'時代難道不需要經典了嗎?

人之初,性本善……《三字經》流露出古代先賢的智慧。

蒹葭蒼蒼,白露為霜……《詩經》裏寫出了愛情的美好。

從先秦諸子那裏,我領悟到了許多。為人處世,君子之道,我從那裏找到了答案。

或許有人問:那麼久遠的思想文化,現在還管用嗎?其實,思想家們一直影響着我們。比如什麼是人生?什麼是永恆?因為這些都永恆的問題,它們是屬於全人類。每當我們想起經典文化,我們便知道什麼是答案,它們永遠不會變。

重讀經典,我們彷彿走過了歷史的長河,經歷了許多重大事件。經典重讀也是人類認識自我的一種方式,是人立身的根基,而有了根基的人才能立足社會。

每讀一本經典,便是將生命重新領悟一遍,《煙火人間》也是如此。一個人的民族身份需要與其經典的滋養,讓我們去領悟和培養一個民族深沉的情感。

當今社會科技迅速發展,人們感到財富帶來困惑壓抑的時候,那就讓我們重讀經典吧。

《在人間》讀後感4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我個人對此比較感興趣。要説研究詞這一方面誰最有發言權我覺得應該是王國維。於是在暑假裏我閲讀了王先生的《人間詞話》。

王國維對詞之境界尤為推崇,開篇就説“詞以境界為最上。有境界則自成高格,自有名句。”這是《人間詞話》的核心理論,詩家所説的境界包括物境、情境和意境三境。

《人間詞話》中最為經典的是提出了人生唯美三境界:古今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必經過三種之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眾裏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此第三境也。他用三首描述愛情的詞,來對標人生的態度。人生的第一個境界,是需要一個目標,一個方向;第二個境界,是確定目標後為之付出的努力;第三個境界,當你有了目標和方向,併為之付出了努力,未必就一定能成功,那麼請先緩緩,放鬆心態,也許成功就在不遠處。

王國維説“古人為詞,寫有我之境者為多”。古人借詩詞是為了表達情感,書法心情。他們有的懷才不遇,有的感歎世態炎涼,有的抨擊時政,還有的是表達離愁別緒,無不充滿了自己的性情。

王國維又對無我之境表達了看法,人只有在靜中可以得到。因此無我之境優美,有我之境宏壯。所謂一切景語皆情語大概也是説的是這個意思吧。

當詩人帶着強烈的情感,或喜悦,或憂傷,或惆悵,或悲憫,或思念,眼中的景物都帶有作者的主觀色彩。當花瓣飄落的時候,憂傷的人會看到離別,思念的.人會看到遠房的情人,惆悵的人會感到人生短暫。這種帶有感情色彩的“有我之境”,是在由動到靜的過程中體會到的。

讀完《人間詞話》我不禁為王國維對中國詩詞瞭解之深感到深深敬佩。讓我更加理解古代詩人或詞人表情達意時候的心境,在讀詩詞的時候也能更加有共鳴。王國維對詩詞的觀察通過短短數言就可以講的如此清楚,實在是佩服。

《在人間》讀後感5

有這麼一個男孩,他的命運是如此的悲哀--他的童年經歷了喪父,喪母,外祖父破產的沉重打擊。他就是俄國大作家高爾基。高爾基只是他的筆名,他的真名叫阿列克塞。而"高爾基"在俄語中的意思是"苦,痛苦,苦呀"的意思。

隨着兇狠的外祖父破產,經歷了那麼多痛苦的阿列克塞年僅11歲就走向了社會,來到了他所描繪的"人間"。他在外四處流浪,到處找工作來養活自己,他做過僕人,洗碗工,學徒工,監工……也正是他艱苦的`生活,使他在生活中認識了許多形形色色的人。阿列克塞在船上做洗碗工時,遇到了一個叫斯穆雷伊的廚師,他不停地借書給他看,斯穆雷伊叫阿列克塞以後不管怎樣都要讀書,學好知識,拯救祖國。阿列克塞從此牢牢記住了這句話,後來,他想盡一切辦法到處借書。堅持閲讀各種書籍,豐富的生活閲歷,擴展了他的視野。在非常貧困的生活環境中,阿列克塞下定決心要跨進校門專心學習。於是,他不顧其他人的阻止,奔赴喀山,考進了喀山大學,走進了嚮往已久的學習課堂。

讀完了這本書,我的第一感觸就是高爾基在那麼艱苦的情況下仍然手不釋卷,堅持學習。真讓人敬佩。是的,書是知識的源泉,是生活中的營養品,是我們最好的朋友。讀書能陶冶人的情操,給人知識和智慧。高爾基曾經説過"讀書愈多,精神就愈健壯而勇敢"。所以,我們應該珍惜現在的大好時光,勤學習、多讀書,為我們以後的人生道路打下好的、紮實的基礎!

《在人間》讀後感6

《人間告白》這本書,是金魚醬(本名李錦,80後插畫師、作家)寫給愛人的承諾,留給世界的情歌。作者通過行雲流水的描述將她與心愛的小忽從竹馬青梅、懵懂無知階段的相識相遇一直到相互攙扶、陪護到生命的盡頭的`愛情故事展現給讀者。讓我們甚至,死亡固然可怕,但是如果之於愛情,則顯得分外蒼白無力。可能,死亡帶給相愛的人僅僅是肉體上的分離,但是愛的精神依舊相伴相依,永不分離。

作者金魚醬會主動分享自己的日常點滴與靜謐時光,即使在小忽逝去之後,他並未墮落消沉,並未向柳永所言“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她依舊努力樂觀,依舊帶着陽光深愛着現在生活中的點滴,依舊勇敢與堅毅。現在社會中,能夠在陽光下生活的人很多很多,但是並不是所有人都有獨面黑暗的勇氣。記得一位名人曾將説過:真正的勇敢,就是敢於直面黑暗和痛楚,靠自己的力量治癒傷口,再去重新擁抱陽光。金魚醬用自己的行動切實做到了。“我決不放棄生活,即使魔鬼關上了我們幸福的窗户,我也會努力去找到另一扇可以打開的門。人只有明白了什麼是愛,才會更加懂得珍惜愛,也會想要把愛分享給別人。”或許,金魚醬的確在另外一個時空與小忽依舊在一起,她真正的找尋到愛的真諦,縱使相逢應不識,卻依舊感受到對方心房的跳動,這是真正的死生契闊、與子成悦。

初讀《人間告白》之時,可能感情細膩的你就會情不自禁,感情越是細膩越能夠在字裏行間感受到作者帶有陽光般的温暖氣息,就會讓我們對於愛情無比嚮往與堅毅追求。或許這就是金魚醬在自己特殊經歷之後的醉人感受。“只有經過地獄般的磨練,才能創造出天堂的力量;只有流過血的手指,才能彈出世間的絕唱!”每一天,都是我們生命中最美好的一天,要好好珍惜生活,人間一趟,愛最珍貴。

《在人間》讀後感7

《在人間》描述的是主人公阿廖沙1871年到1884年的生活。這段時期為了生活,他與外祖母摘野果出賣餬口,當過繪圖師的學徒,在一艘船上當過洗碗工,當過聖像作坊徒工。在人生的道路上,他歷盡坎坷,與社會底層形形色色的人們打交道,他有機會閲讀大量書籍。生活閲歷和大量的閲讀擴展了阿廖沙的視野。在小説中,描繪了俄國社會一個時代的歷史畫卷。這是高爾基的自傳體小説,寫少年時他正式走上社會,工作階段的生活。用細緻的語言刻畫了下層社會人們的悲慘生活,描繪了一個半孤兒(阿廖沙父母雙亡)怎樣奮鬥,在社會上艱苦生存,並追求自己的理想的經歷。

《在人間》是一本不同的小説,不是描寫貴族舞會似的生活,而是一本貧民貼心的`讀物,跟着主人公去經歷底層社會的種種。在無法抗拒的壓力下,人們似乎只能選擇墮落。每人都有各自的生活經,懂得怎樣去敷衍與遊戲。在骯髒的環境與低俗的思想裏,在狹隘的天地與無聊乏味的日子裏,調情與似乎成了大家唯一有趣的嗜好。"大家都相互欺騙着,這裏面沒有愛,大家都只是胡鬧而已。"愛情已經完全扭曲為一種簡單的肉體上的依存,但這又有什麼關係,大家不都過的很正常嗎?誰叫社會所需要的只是他們能夠提供簡單的勞力而已。

這本書中有一段故事、幾句話深深地震撼着我:“晚上大家都把蠟燭拿到寢室去了,我沒有錢買蠟燭,就自己動手製作燈。我把蠟盤上的蠟油都蒐集起來,裝在一隻沙丁魚罐裏,加上一點長明燈的油,再用棉線做成燈芯,這樣就完成了。有了燈,我就可以沉浸在讀書的喜悦之中了。”“書就好比一座美麗的園子,裏面什麼都有……”“我只是覺得這種生活,讓我有了寄託,有了奔頭。”讀了這些真實、純樸的語句,使我感受到高爾基是那麼酷愛學習,從書中讓他明白了許多真理,他一直渴望上學,渴望着新生活的到來!

《在人間》讀後感8

在我成長的道路上,唐詩宋詞又好似兩位飽經風霜的長者,向我訴説過去,訴説他們滄桑的經歷,陪我走過人生的每一道坎,每一個彎。我有一句最愛的宋詞,有“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的纏綿。今年暑假的一次偶然,我讀了王國維先生的《人間詞話》,薄薄三十頁,不僅深入淺出,那種傳統而優雅的審美情趣還能讓那些在我心底沉澱已久的古典情懷能重新泛起。下面我來和大家説一説我的讀後感。

王國維對詞之境界尤為推崇。境界,是真切鮮明地表現出來的情景交融的藝術形象。《人間詞話》中最為經典的',還是提出了人生唯美三境界:古今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必經過三種之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眾裏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此第三境界也。不能不説,這段文字是《人間詞話》最為人熟知的名段。我想當年已經花甲的王國維鋪開一張宣紙,毛筆蘸墨寫下這段話的時候,心中也是無限感慨吧!但王國維先生只是一個文人,最終也只能選擇投湖自盡。後人於他之死,是沒有太多溢美之司的,畢竟清廷的滅亡早已成定局。只是我的心卻無端疼痛起來,星星劃過天際,人們記住了他的光與熱,卻無人知悉他的預落。王國維先生只不過固執着他不該固執的,堅持了他不該堅持的。“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從全書來説提到“境界”有十餘處之多,這裏僅是一處,可就這一處就足以讓我回味良久了。

先生留給我們的是他知識的產物,那好像一座崔嵬的樓閣,在幾千年的舊學城壘上,燦然放出了一段異樣的光輝,於是乎我又一頭紮了進去……《人間詞話》讓我領略到了詞的博大精深,人生唯美三境界讓我感受到了唯有孜孜不倦的學習,才能提升境界、永葆青春活力。

《在人間》讀後感9

《在人間》是高爾基著名體小説三部曲中的第二部。它描寫了高爾基自行謀生的經歷,真實地記錄了高爾基小時的慘淡童年。

高爾基他先在鞋店、聖像店做學徒,又在輪船的廚房裏打雜,過着非常沉重而苦悶的生活。而讀書使他找到了快樂、安慰。雖然條件艱苦,但高爾基久久不能忘記讀書,他如飢似渴地閲讀大量的文學作品。他什麼書都讀,只要有機會接觸書籍,他就不放過,讀到好的書籍,他就反覆閲讀,有好的詩句他還抄寫下來,這些成了他最珍貴的手抄本。書讀多了,他自然就能分出什麼是好書,什麼又是沒用的書,但他都讀,不讀怎麼會分出書的好壞呢?

高爾基為了讀書遭受了太多的屈辱、欺凌。他讀書讀得入了迷,讀到身子凍僵了為止。讀到忘記身邊的事情。有時主人發現了,還把他的.書統統撕碎、燒掉,有的時候甚至毆打他一頓!但他一直堅持着讀書,永不放棄!

比比高爾基,再想想我們現在的生活,我們該有多幸福啊:有吃有穿,什麼都不要操心,只要學習就行,而那時高爾基卻沒有錢上學,過着艱苦的日子,還要給別人打工,這是多麼辛苦的生活啊。不過由於種種原因使高爾基來得輪船上,使他飽受了很多的生活苦累,我的熱淚一下子從眼眶裏掉下來,像一顆顆亮晶晶的水珠,它浸透了我那幼小的心靈,使我明白,我們現在的生活和高爾基的年代相比是多麼的幸福啊!但是,高爾基沒有在困難面前低頭,他沒有放棄對讀書的渴望,他開始學會讀書、寫字,是讀書讓他看到了希望,從而產生了對新生活的嚮往。

讀了這本書,使我深深意識到:一個人如果具備了堅強的意志,百折不撓、堅持不懈,就能克服前進道路上的種種困難,取得成功。

《在人間》讀後感10

“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這是原蘇聯作家高爾基所説的一句話。暑假裏,我閲讀了他寫的《在人間》,書中的廖沙使我受益匪淺。

《在人間》描述了阿廖沙(高爾基的乳名)少年時代外出謀生的苦難經歷。主人公阿廖沙剛滿十一歲,就離開了撫養他長大的外婆,外出獨立謀生。他當過皮鞋店和聖像作坊的學徒,輪船上當過洗碗工,還在當繪圖師的表舅家裏當過幫工。他歷經坎坷,飽受人世間的痛苦。在輪船上當洗碗工時,阿廖沙結識了正直的廚師斯穆雷,並在他的幫助下開始讀書,讀書激發了阿廖沙對正義和真理的追求。五年後,主人公懷着進大學的希望準備到喀山去。

在本書中,作者用生動的語言寫出了當時俄國社會的的黑暗和“小市民”風氣的盛行。阿廖沙周圍的人民都在做一些下流的事情,打架鬥毆、互相捉弄取笑、甚至偷東西、喝酒成為了他們的.習慣,阿廖沙正是生活在這麼惡劣的環境生存。但他卻並不受壞境的影響,依然做一個正直的人。

阿廖沙也是我最佩服的人,他堅強、勇敢、正直,熱愛書籍,樂於幫助他人,不受別人惡習的影響。

書籍,是使阿廖沙堅定的做一個正直人的主要原因。高爾基説:“凡是我身上一切好的東西,都要歸功於書籍。”“書籍是我的心靈和智慧受到鼓舞,幫助我從生活的泥沼中爬了出來。如果沒有書籍,我會在泥潭中被愚蠢和庸俗憋死。”

由此,可見書籍對我們生活的重要性。莎士比亞説過:“書籍是全世界的營養品。”所以,我們多讀書,可以使我們的精神不再空虛,可是使我們的生活豐富多彩。

讀了《在人間》一書,使我更加深刻的意識到了書籍的重要性,我們要學習阿廖沙中外名著讀後感大全正直、堅強、樂觀以及愛讀書的品質,那將使我們終身受益。

《在人間》讀後感11

《人間詞話》它其實本身便是讀後感。表面上,它脱離了原詞,便成了隻言片語;實際上,它又的確能獨立存在。説它字字珠璣形容,絕不為過。

初讀《人間詞話》,是讀詞論;再讀,便是讀境界。“有境界自成高格,自有名句。”境界,是藝術的極致追求,也是全書的關鍵詞。

境界一詞是王國維先生所寫的精神核心所在。“有境界自成高格,自有名句。”此句如金石擲地,沁入心脾。如青蓮居士的曠達之境,創下“西風殘照,漢家陵闕”的千古氣象呢。如歐陽修深沉之境,寫下“人間自是有情痴,此恨無關風與月”“淚眼問花花不語,亂紅飛過鞦韆去”的慨歎。似稼軒的豪放之境,譜下“醉裏挑燈看劍,夢迴吹角連營”的塞上絕唱。如李後主幽婉之境,彈奏出“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的幽怨之曲。似容若的落拓不羈,發出“人生若只如初見,何事秋風悲畫扇”之言。

在《人間詞話》中古人造境不外乎以下三種:“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眾裏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這三個境界則有“柳暗花明又一村”之異曲同工。此境妙在“頓悟”。欲成大事者,必先披荊斬棘,百折不撓。第三境界猶如不速之客,讓成功的靈感乍現。此感在迷惘之後,在不經意間,空然降至,讓人豁然開朗,絕處逢生。給人以開闔的意境。

欲成大事者,必須下定決心在自己的.路上一直走下去,披荊斬棘,百折不回。然而第三境界——“眾裏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卻具有更豐富的內涵。成功的靈感或許就在於你莫名奇妙的一個回頭,冥冥中有個方向指引着你。

對比自己,我怕是連第一個境界都沒嚐遍滋味。在這裏,我只是根據所看之書比對着自己九牛一毛的人生經驗來對我未來的見解拋磚引玉。我想,當我垂暮之年,飽嘗人生百態之後會有更多不同的感慨吧。

《在人間》讀後感12

《人間真情》這本主題叢書,篇篇美文抒發着人間情感的美好,章章文美頌揚着人們所追求的真善。如:《合歡樹》《海嘯來臨前》》《會上樓的牛仔褲》等。其中讓我過目難忘的是《一瓶礦泉水》。

在無數位作家的筆下,在天然災害的環境下給予最關鍵時刻的幫助的文章可謂是數不勝數!曾經我就學過一篇課文《地震中的阿曼達》,這是一篇在地震中阿曼達父子相互信任,成功脱險共渡難關的課文。

《一瓶礦泉水》同樣也是敍述在學校裏突然發生地震的文章。

在地震這種天然災害面前,總有一部分人是幸運的,可是也總有一部分是不幸運的。無論是誰,都想爭做那一部分幸運的人,也終究有一部分是不幸運的。“我”和“我”的同學輝一起壓在了廢墟中,做了那不幸運的人,“我”想讓他快一點兒爬出去,自己也能快一點爬出去,可是輝的腿卻被壓住了,出不去了,只能等待救援。在地震中一個人不吃飯沒問題,但不能不喝水。

“我”和輝已經在地下待了三天三夜,一個人三天三夜不喝水任誰都會難以忍受,就在這個時候,輝給“了我”一瓶礦泉水,對“我”來説可謂是雪中送炭啊!可是“我”不知道這是僅有的'一瓶礦泉水,輝為了讓“我”珍惜這瓶水,也為了讓“我”安心喝,就騙“我”一個人只有一瓶水。又過了許多個小時,救援人員來了,成功將“我”救了上去。

可是輝卻因為沒有水喝而渴死了。在記者採訪的時候,“我”才得知當場只有一瓶礦泉水,當時“我”的心驀然一震,非常傷心。為了我,輝丟掉了自己的性命!

這個故事告訴我,雖然不能捨己救人,但我們可以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哪怕是一件小事,如在公交車上給老人讓個座,幫助同學遞一個小東西等。這些生活瑣事,儘管是舉手之勞,但對別人有幫助,我們就應該去做,讓這個社會大家庭因為有了自己更充滿人情味,充滿暖意。

《在人間》讀後感13

行者無疆。四周山色臨窗透,一夜溪聲入夢清。一葉飄落而知秋,一葉勃發而又春。古人云書中自有黃金屋,卻又云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由此可見,出門遠行,價比千金。國子監、衚衕、泰山、天山……這些孕育着一方文化的地方,其魅力並非文字可承載。汪曾祺就像一個拿着大口袋的尋寶人,來到一個大寶窟,只能帶走其中一二藏在自己的字裏行間。宅在屋子裏的作家如同沒有陽光雨水滋潤的種子,即便深埋於沃土之下,也無法生根發芽,更別提枝繁葉茂了。藝術永遠是源於生活,不懂得熱愛生活,發現生活之美的人,也無法寫出動人的文字。

北平是汪曾祺先生人生的過客,但是他對這裏的瞭解比我這個常住人士要多得多。關鍵就是他懂生活,懂發現。街邊小草,枝頭小鳥,也是錦繡山河中的一滴墨。關注這些一草一木,我們在能更好的詩意地棲息在這個世界中。

接觸到汪曾祺寫的小説還是在學“端午的鴨蛋”的時候,他樸素而形象,生動而有趣的語言吸引到了我。特別是描寫吃鴨蛋的時候,寫到筷子一戳,紅油就流出來時,我的口水也跟着流出來了。於是我開始更多的關注他。

不出所料,《人間草木》這本書依舊是他那令人舒適的風格。他寫的'都是生活中的常事,卻比我們多了一雙更會發現美的眼睛。像“故鄉的元宵”這篇文章,他會發現故鄉元宵時唱的歌前面都有個“格炸炸”,會發現燒香的老媽媽鞋底的牛屎,會發現外地沒有的習俗“看圍屏”,他的發現,都是些很與眾不同的東西,別人在欣賞煙火,他在觀察煙火的聲音。這裏可以體現出他的敏鋭。

《在人間》讀後感14

熱心同事送的一本書,看完之後有了些許慰藉。

我總結了八個字:保持自我,順其自然。

保持自我:

1學會接納自己,欣賞自己,給自己多一點鼓勵。同時尊重別人,與他人相處保持恰到好處的關係,不要過度期待和依賴他人,當別人沒有為你做成一件事不應該抱怨,始終懷着感恩的心。

2每個人的優缺點不同,不與他人做比較,只看到他人的光鮮之處,就認為命運沒有垂青自己,實際上生活都有正反兩面,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苦惱。

3讓心平靜下來,不要受到太多外在觀念的影響,清楚自己需要什麼,不需要什麼,然後在不同時期給自己定一個目標,努力去完成。

4生活無論再困難再痛苦,都不要過度消極,比如日夜買醉,花光積蓄。我們始終要保持基本的'生存能力,持續賺取生活費用,要相信時間會過去,總能度過難關。

順其自然:

1雖然説要儘自己努力去實現目標,但如果真的很難,就降低標準,不要太強迫自己,每天給自己上緊發條,身體和精神都容易出問題。

2不需要逼自己太緊,健康是第一的,誰都有壓力,該吃吃該睡睡,工作的時候打起精神,下班之後就好好生活,工作的煩心事暫且忘了吧。

3尤其對自己把控不了的人和事,學會放手,執着於為什麼有人變了,為什麼這件事情會發展成這樣,到最後想來想去也想不出答案,不如從中學習失敗的經驗,然後翻篇。很多事沒辦法按照計劃精準地執行,那就不要糾結,學會釋然,今天只想今天的事,明天的事明天再説,越想還沒發生的事越焦慮,不如把眼前的每一天過好。

4對於生命的終點,每個人都會達到,在那之前,不必過多焦慮,好好享受生活,該來讓它來,放鬆心態坦然接受。

不順心和突發事件每隔一段時間總會出現,調整心態,時常提醒自己,人間值得。

《在人間》讀後感15

人間失格,即喪失為人的資格。由序、第一手札、第二手札、第三手札、後記共五個部分構成,其中序和後記以作者口吻敍説,三個手札則以主人公葉藏的口吻敍述。主人公葉藏從小沒有作為人而應該具有的最基本的慾望——吃飯的慾望,對他來説吃飯是一種痛苦。

從小體弱多病,對病痛和精神痛苦的緩解成為了他的最大的需求。幼小而敏感的心靈受到了互相欺騙、互相犯罪的“人類”的傷害。他在“人類”當中通過扮演“小丑”來向“人類”求愛,同時也是在掩飾自己的無能和心理上的不安與恐懼。

對自己的無能和犯罪,對“人類”的恐懼和失望使他作為一個人而感到羞恥,認為自己不配作為一個人而活着,逐漸的他失去了做人的資格,成為了完全邊緣化的人。他的不幸是一種缺乏拒絕能力的人的不幸。

小説的後半段,葉藏被認為精神失常而被送到了瘋人院,並且自己給自己按下了烙印:“人間失格”。認識到自己所犯下的種種罪行,主人公認識到自己失去了做人的.資格。

但是太宰治並不認為主角真的沒有做人的資格,在小説的最後,葉藏的相識,酒吧的老闆娘如此説道:“我們所認識的阿葉,又誠實又乖巧,要是不喝酒的話,不,即使是喝酒……也是一個神一樣的好孩子吶。”

我覺得小説的主人公葉藏不過是個懦夫,他害怕與人的交往,在幻想中給了自己害怕與人交往的理由——自己是個沒有愛的怪物,但實際上他是一個怯懦,體弱的正常人,他只不過在為自己的行為找藉口,小説最後酒吧老闆娘的評價説明了這一點,這也許也是作者太宰治的自悟,太宰治在最後終於明白了自己是個懦夫而感到無比的罪惡感,這也許也是他最終走向死亡的原因。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