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雷家書》讀後感大全【15篇】

來源:文書谷 2.56W

當看完一本著作後,相信大家的視野一定開拓了不少,這時候,最關鍵的讀後感怎麼能落下!那麼讀後感到底應該怎麼寫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傅雷家書》讀後感,歡迎閲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傅雷家書》讀後感大全【15篇】

《傅雷家書》讀後感1

紙與筆,造就家書,温潤而深情的字眼。也許此刻我們不再寫什麼家書了,但它始終是一種記憶,一種禮貌的傳承。提到家書二字,我便不由得想到了古人們的家書。

“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這是陸游的家書,寄託着沉甸甸的愛國之情。王師北定中原日,還有沒有這一日呢?陸游不明白,陸游的兒子也不明白……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這依然是陸游的家書。一封封短小精悍的家書,承載着陸游一生所學,寄託着詩人無盡期盼。一行行話語,是否也曾被厭煩,又被當做無價之寶呢?

“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這是蘇軾的家書。可是,這是寄給弟弟的。兄弟二人,你吟我唱、你唱我和。很是歡快地度過了一些日子。似乎有些年少無知,無知人情世故,但又是學富五車,更不用説蘇軾的百年第一了。撫今追昔,過去的夢,早已不在。

如此之多的家書,令人動容。初讀《傅雷家書》,覺得便是些學術性的,大白話般的假大空式的'文章。再品,才逐漸發現,字裏行間都是對兒子深深地掛念。當時的雛燕早已遠走高飛,只剩下老燕默默注視,期望用翅膀扇出一陣順風,託你走向成功。那些提議,都是家人們一生的經驗。我總是被裏面一些微不足道的字句感動。“不用怕麻煩人家。運到團裏時,外面包的箋,千萬不要自我拆,很容易刺壞手。”真的是細緻入微,想到了每個可能遇到的風險。都説兒行千里母擔憂,我總覺得父愛如山,應當是不善於表達的。可是傅雷卻像媽媽一般,絮絮叨叨,説長道短。可是這樣的表達是沒有錯的!父親和孩子本該這樣交流,而不是緘默不語。

我想時時刻刻、隨處給你做個警鐘,做面“忠實的鏡子”,不論在做人的方面,在生活細節方面,在藝術修養方面,在演奏姿態方面。

——傅雷

一滴滴的關心,傾注在了墨水之上,那架載着沉甸甸關心的飛機呀,可千萬不要墜落。那隻飛遠的雛燕呀,可千萬不要迷了路。

《傅雷家書》讀後感2

讀完這本由文藝評論家以及美術評論家傅雷寫給兒子的書信編纂而成的一本集子以後,説心裏話,覺得,真的是蠻有感觸的。

並不是想去指責我們的父母,只是覺得,真的,傅雷夫婦的教育理念真的很棒,真為傅雷先生對人生的如此認真和對子女的如此關愛而感動萬分。家書中大到事業人生藝術,小到吃飯穿衣花錢,事無鉅細,無不關懷備至。別的不説,你首先要承認,讀完它,有沒有想去把這本書拿到父母面前,讓他們好好學學的衝動?不過,話説回來,我覺得呢,書的確是好書,信也寫的淳樸,傅雷夫婦對兒女和祖國的愛也顯而易見,他們也是教育事業的典範。但是,我覺得他們,也是我們普通人父母的放大版。

説實話,在寫這篇讀後感之前,我看了很多網上的有關讀後感資料,覺得,要麼就是説現在的教育怎麼怎麼不如人家,要麼,就是人家夫婦怎麼怎麼偉大,其實,真的沒有這個必要,不要誤會,並沒有一絲貶低的意思,只是想説,如果你讀過這本書,那之後,就更應該把目光放到我們這些平常人家的父母身上。

拿我説,我父母學歷不是很高,也沒有天天祖國啊、社會啊掛在嘴邊,但,他們真的很愛我,他們給我他們能夠做到的最好的教育。我們沒有遠隔重洋,當今社會通訊發達也不需要寫信,不過我相信,我們當中任何的一個人,處於像傅聰那樣的情況,我們任何一個人的父母都會掛念我們,時時刻刻操我們的.心。

也許,他們不懂得多麼高尚的教育方法,所以,傅雷夫婦是他們需要學習的對象,但是,我相信,不管是他們中任何的一個,愛孩子的心,都是一樣的。

我覺得,我們看這本書不能光是一股腦稱讚傅雷夫婦,或是貶低我們的父母,我們更應該的是通過這本書換一個角度來看待同樣身為父母的我們的爸媽對我們的愛。

我想去承擔你將可能會承擔的一切,卻又害怕承擔的太多,你會忘了怎麼去飛翔。

《傅雷家書》讀後感3

眾所周知,《傅雷家書》是一本充滿了父愛的教育範本。所以在假期裏,我認真的拜讀了這本書,真的被這186篇感人肺腑的書信所打動!

有很多人説傅雷是一個很嚴格的父親,確實,在他和傅聰兩年間的書信來往中,不難看出這一點。他對兒子有着不容置喙的愛,但在書信來往中,他始終把對傅聰的道德和藝術的指導放在了第一位,而把舔犢之情放在了第二位!

傅雷説,他給兒子寫的信有多種作用:一、討論藝術;二、激發青年人的感想;三、訓練傅聰的文筆和思想;四、做一面忠實的“鏡子”。事實上也確實如此,兩人書信中的內容,除了生活瑣事之外,更多的是談論藝術與人生,灌輸一個藝術家應有的高尚情操,讓兒子知道“國家的榮辱、藝術的尊嚴”,做一個“德藝俱備,人格卓越的藝術家。”

“親愛的孩子,你走後第二天,就想寫信,怕你嫌煩,也就罷了。可是沒一天不想着你,也不知道為什麼。”這句話就出自於《傅雷家書》,從這句話可以清楚地看出,傅雷和天下所有的父母親一樣,深愛着自己的孩子,當孩子遠在海外,心都被牽絆着。

“以演奏而論,我覺得大體很好,一氣呵成,精神飽滿,細膩的地方非常細膩,音色變化的確很多。我們聽了都很高興,很感動。好孩子,我真該誇獎你幾句才好。”這樣的一句話,展現了傅雷對兒子傅聰的教育方法,他不會像一些父母那樣只是批評,而是會給予適時的鼓勵,給孩子自信以及指明奮鬥的方向!

“在公共團體中,趕任務而妨礙正常學習是免不了的,這一點我早料到。一切只有你自己用堅定的.意志和立場,向領導婉轉而有力的去爭取。否則出國的準備又能做到多少呢?——特別是樂力方面,我一直放心不下。從今以後,處處都要靠你個人的毅力、信念與意志——實踐的意志。”這些話則充分體現出了傅雷對兒子嚴厲的一面,他希望他能夠成長起來,學會面對,學會處理問題,這是他教育方式中很有特色的一點!

《傅雷家書》記錄着傅家父子兩人兩年間的交流。仔細閲讀這本書,你會發現不一樣的親情世界,理解不懂得的人情世態!

《傅雷家書》讀後感4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在古代書信是一種重要的通訊方式,而我國著名翻譯家傅雷曾給自己的兩個兒子寫了數百封家書,從而摘編成了今天的這本《傅雷家書》。

在這本書裏主要摘編了傅雷先生在1954年開始給自己的兩個兒子所寫的家書,這本書充滿了父愛,是一本適合青少年閲讀的書籍。

在書中有段文字讓我深受體會,“你媽説你的信都是閃閃發光的,耀眼生輝的。當然你渾身都是青春的火花,青春的豔麗,青春的生命,才華,自然寫出來的有那麼大吸引力了。我和媽媽常説,這是你一生之中的黃金時代,希望你能好好享受,體驗,給你一輩子做個最精彩的回憶。”這讓我不禁想到了在一檔節目中,一位女明星曾述説這她眼中青春的含義:如果不趁年輕去做一些想做的事,等到十年後,二十年後,你就沒有精力去做自己想做的.事了,因為當你長大後,會被生活中的瑣事限制,只有趁青春,才能品味不同的生活。這讓我深有感觸。

在閲讀這本書時,看到傅雷先生既是嚴父,又是慈父,在兒子的藝術追求中十分嚴格,但對遠離故鄉的兒子卻又有幾份關愛。在書中有許許多多傅雷先生對兒子關愛的語句,同時也有着傅雷從自己身上所明白的道理,將這些傳授給了兒子。這好比我們是一張白紙,而人生是一支畫筆,而父母就是已經完成的畫,我們從他們身上獲得靈感,從而豐富自己的畫面。

從這本書中,我們也領悟到了許多道理“先為人,次為藝術家,終為鋼琴家。”,在做任何事時,做人是第一位,正所謂“學藝先學人”同樣像我們述説這個道理。

從書中,我們可以知道傅雷先生是一個細心的人,他對兒子無微不至的關懷,授予他不同的道理,大到人生哲理,小到為人處世。天下父母何嘗不是如此?也許我們要到長大後才會明白什麼叫“萬愛千恩百苦,疼我孰知父母”但感恩卻可以隨時開始。如果有什麼想説的話給父母,卻又不敢與父母交流,我想寫幾封家書也別有一番風味吧。

《傅雷家書》讀後感5

父愛與母愛於每個人都有不同的理解,在閲讀《傅雷家書》後,我對父愛和母愛有了新的理解。

一位譯著宏富的翻譯家,為人坦蕩,稟性剛毅,對兒子傅聰可謂苦心孤詣。無比真摯的家常話,流露出濃濃的父愛,沒有半點虛偽,也用不着裝腔作勢,感情是那麼純真、質樸。這位學貫中西的父親同每位父親一樣,對孩子疼愛有加。但在這基礎上,還不忘對其進行音樂、美術、哲學、歷史乃至健康等全方位的`教育。縱觀全中國,能做到這層境界的,未知能有幾人。

書中首先強調的是一個年輕人如何做人、如何對待生活的問題。對日常生活中各種人生道路的細節和常見問題,都像良師益友般給予指導。傅雷與孩子之間除了骨肉相連的父子,還是人生和藝術方面的知音、親密無間的朋友。

每個人生來都有父母,大都體會過父母之愛。當我讀到這封家書,感受到的是另一種教誨,我似乎找到了另一種父母之愛。在書中我不光看到了嚴格戒子又對其親切關愛的父親,同時也看到了父子的成長。他用音樂譯著與兒子溝通交流,他把對祖國的發展的關切以及對祖國的熱愛同樣流露給兒子。傅聰在異國漂流生涯中,吸取了多麼豐富的養料,但父親在這位遊子的處境裏,好像父母仍在他的身邊,時時給他指導、教誨和鞭策。使他有勇氣和力量去戰勝各種各樣的困境和艱險。不管他自己所蒙受的惡名,他始終沒有背棄過自己的祖國,這就是一個父親對一個兒子的薰陶,這與父親在萬里外所給予兒子的殷切教誨是分不開的。時間、距離,對於這個家庭都不是問題。

翻讀全書,有反覆叮嚀、有温馨提示、有如朋友間的談心……這些如細流般温潤人心的句句話語,翻動每一頁,心中都如泛起漣漪。

看着現在自己的父母,想到將來要為人父母,那種責任與光輝,自己能揹負嗎?《傅雷家書》展現給我們的,不僅僅是一種家風,更是家人之間羈絆的縮影。

《傅雷家書》讀後感6

愛不需要太多語言,有時就只是短短几個字符,靜靜的一次收購,暖暖的一次安慰,默默的一個祝福,《傅雷家書》 讓我感到了愛之花悄然綻放。

《傅雷家書》是我國文學藝術翻譯家傅雷寫給傅聰、傅敏的家信摘編。字裏行間,充滿了父親對兒子的摯愛、期望.

那一封封書信,那字裏行裏,都顯現出濃濃的父愛。當我翻閲那些信件時,眼前不由浮現出一個在伏案寫作的身影。看,他在為兒子的成就而驕傲微笑;看,他在為兒子的受挫而滿含憂慮;看,他在為兒子的驕傲而不滿...在-封封信裏,不僅有他對兒子的叮囑,也有對兒子的嚴格要求。

家書中,傅雷在日常習慣、藝術鑑賞、人格培養等方面對子女做了教育。傅雷有一句名言,叫做:“先為人,次為藝術家,再為音樂家,終為鋼琴家。”並且希望傅聰做一個德藝俱備,人格卓越的藝術家。殷殷父愛,諄諄教導。

傅雷是多麼偉大啊!我們身邊的父親不也跟傅雷一樣的平凡與偉大嗎?不善言辭的.他默默地向我們表達着他對我們的愛。慢慢的,當這份愛越積累越凝重,當我漸漸的長大,當父親變得越來越老,我才忽然明白,父親是多麼偉大的一個男人啊。

天下父母對孩子的愛是一樣的,我的父母雖然不像傅雷夫婦那樣有成就,也沒有對我的生活進行如此明確的指導。但是他們卻用自己的方式,關注着我的生活:當我傷心時,他們會給我安慰;當我患病時,他們會為我擔心;當我失意時,他們會鼓勵我前進。我想父母對我們的愛方式有很多,但是他們所表達出來的,都是對我們最淳樸的愛。我們應該欣然接受並學會感恩,感謝父母為我們所做的事情。

人生中,只有父母真心實意對我們好。他們把我們帶到這美麗的世界,他們為我們無私奉獻,不求一分一毫,只盼我們健康快樂地成長。而我們能在在父母的愛中成長,是再幸福不過了。

《傅雷家書》讀後感7

《傅雷家書》是一本值得細看和咀嚼的書,是一本難得的好書。每個家庭都有不一樣的教育方式,而傅雷的家庭教育方式是值得推崇的,也是值得效仿的。

傅雷父子經過這些書信,不僅僅在兩人間建立了牢固的紐帶,也經過這一條紐帶,使孩子與遠離的祖國牢牢地建立了感情。

既然是父子之間的家書,那麼書中最突出的,當然是濃濃的父愛了,或許每個父親對他們的孩子都疼愛有加,但在疼愛的同時,不忘對其進行音樂、美術、哲學、歷史、文學乃至健康等等全方位教育的.,不知能有幾人。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師,一個好的家庭,對孩子來説是一件好事,它決定了孩子的一生。傅雷教育孩子的方法比較異常,他經過書信對遠方兒子的生活和藝術進行指導,並且還透露了對兒子的牽掛和愛。

在書信中,他告誡兒子“人總得常常強迫自我,不強迫就解決不了問題,最基本的就是要抓緊時間”;“做事要科學化,要徹底”;“在外面世界均勿難為情,被人家隨便多留,才能不打亂事先定好的日程”;“修改小習慣,就等於修改自我的意識與性情”。這些難道不是我們應當引以為鑑的嗎?

天下父母的愛都是一樣的,我的父母雖不像傅雷那麼出名,也不能説出讓人立身處事的大道理,但他們事事為我着想,不管做任何事,都會先為我研究,為我打算。

《傅雷家書》中有着許許多多做人處世的大道理,是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然而,父母日常的教誨又何嘗不是立身行事的準則呢?不錯,很多家庭都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可是有多少家庭能夠教育好孩子呢?在中國,家長都沒有用心與孩子溝通,不瞭解孩子的情景,沒有正確地引導孩子。

還有些家長認為孩子不打不成材,因而讓孩子身心受到傷害,孩子不但沒有變得懂事,反而更加叛逆起來。所以,家長們應當看看《傅雷家書》,而作為孩子的我們也要看看這本好書,因為它將會感染我們,讓我們察覺到家長的用心良苦,懂得感恩,它更讓我們懂得藝術的欣賞,在生活的處事做人,得到正確的指引。

不管過多久,傅雷先生的影響還將會一向存在,因為他的教育方式能夠當做家庭教育的藍本,而《傅雷家書》也會哭得到越來越多的人的喜愛。

《傅雷家書》讀後感8

我很羨慕傅聰有一個那麼好的父親,他總是事無鉅細的教導傅聰,用再平凡不過的話語教給孩子們聰慧的人生哲理。“去年我常問到你經濟情況,怕你開支浩大,演出太多,有傷身體與精神的健康;主要是因為我深知一個藝術家在西方世界中保持獨立多麼不容易,而惟有經濟有切實保障才能維持人格的獨立。並且父母對兒女的物質生活總是特別關心。再過一二十年,等你的孩子長大以後,你就會體驗到這種心情。”從《傅雷家書》中,我們不難看出父母對孩子的拳拳愛意。

傅聰留學海外的過程中,先後收到了近百封父親給他的家書,教導他立身行事、愛國成才,把中華民族的優秀道德融入了對兒子的諄諄教誨中。由這些信件彙集而成了《傅雷家書》——是一本教導中國孩子如何做人的書。

忽然覺得手上的《傅雷家書》變重了,是啊,它承載的是一個父親深沉的愛意,又怎能不重呢!靜靜翻開《傅雷家書》,如深沉父愛一樣,有許多足以令我感動的細節。譬如,身為父親的傅雷為了彌補愛子因遠離故土而產生的諸多對祖國傳統文化的日漸陌生的因素,不顧重重的困難,堅持給孩子郵寄有關的書籍,從《詩經》、《楚辭》到宋詞、明曲,還有自己的.譯作。在信箋中他闡述着民族的文化哲學思想,不止一次給兒子糾正用錯了的字詞,為的是讓兒子明白:作為一名炎黃子孫,他是足以驕傲的,因為祖國有着無盡的文化財富,一代又一代在所有中國人的血脈裏傳承着!

看着看着,我想我的父親了。父親是個嚴肅而又幽默的人,小時候,記憶中的他總是喜歡輕輕撫着我的小腦袋,給我講歷史故事、唐詩宋詞。而現在,隨着我的開銷越來越大,父親也外出賺錢,許久才回來一次。而他卻沒有像傅雷一樣,不知疲倦地給我寫信。但是我知道,父親仍是很愛我的,只是沒有時間。

天下父親都是對子女的疼愛都是一個樣的,他們或許不會像母親一樣,給你做飯洗衣,永遠陪在你身邊,但他們寬厚的肩膀卻承載了你童年所有的歡樂。他們給子女的愛,一直很安靜。

《傅雷家書》讀後感9

第一次看到《傅雷家書》是在父親的書架上,那時我正要上高三,父親只是簡單的給我説了一下內容,要我好好的把它看完。在我的藏書中,《傅雷家書》是我多年來翻閲次數最多的一本書,它雖然裝裱陳舊,且從第一頁到後記都有自己當年用筆畫下的重點感悟印記。

猶記得當時讀完家書,思緒萬千,心情極不平靜,為人之父的傅雷先生,它規定孩子該怎樣説話、怎樣行動、做什麼、吃什麼,不能有所逾越。大氣之成,有待雕琢。在長子傅聰長大成才的道路上,我們看到了作為父親的傅雷所傾注的心血……

傅雷先生告誡在異國求學的傅聰:“單純的樂觀是有害的,一味的向前看也是危險的。古人説‘鑑往而知來’便是教我們檢查過去,為的'是要以後生活得更好。”這段話給了當時正要的我感觸很深,幾次向父親討教:“我是否已走出單純的樂觀?我是否已知道去回顧自己的不足?”‘鑑往而知來’幾乎就成了我初涉世事的座右銘。

在我反覆多遍的閲讀中,這段話給了我無限的感慨和激情,也使我在人生的道路上衝破了一些艱險與磨難。與人為善,快樂求生。傅雷先生是這樣説的:“儘管人生那麼無情,我們本人還是應當把自己儘量改好,少給人一些痛苦,多給人一些快樂,説來説去我仍抱着‘寧天下人負我,毋我負天下人’的心願,我相信你也是這樣的。”

傅雷先生在婚戀觀上,亦對傅聰有多番指教:“對終生伴侶的要求上,正如對人生一切的要求一樣不能太苛,幻想多了未免不切實際,而主要還是本質的善良,天性的温厚,開闊的胸襟……相互尊重、諒解、寬容當是最重要的……”這封家書對我影響之深,是我一生都為之欣慰的。在我還是年少輕狂,對愛情懵懵懂懂的時候,這番話給了我一個明確的交友方向,讓我不會再愛情這條道路上走上歧路,找到適合自己的男朋友或丈夫,這怎能不讓我對《傅雷家書》感懷、難忘……

《傅雷家書》中上百封指點子女的家書隨着我年齡的增長,角色的變化,不同時期給予我許多不同的人生指南。雖然著名翻譯家、藝術家傅雷先生在家書中傳授深奧的哲理及一些言傳身教的範例,是我等平凡人難以企及、並未和汗顏的,但是這本好書中一些淺顯易懂的做人準則確實讓我終生受益的。

《傅雷家書》讀後感10

《傅雷家書》是文藝評論家以及美術評論家傅雷及其夫人寫給兒子的書信編纂而成的一本家信集,摘編了傅雷先生1954年至1966年5月的186封書信,字裏行間,充滿了父親對兒子的摯愛、期望,以及對國家和世界的高尚情感。

傅雷説,他給兒子寫的信有多種作用:一、討論藝術;二、激發青年人的感想;三、訓練傅聰的文筆和思想;四、做一面忠實的"鏡子"。信中的內容,除了生活瑣事之外,更多的是談論藝術與人生,灌輸一個藝術家應有的高尚情操,讓兒子知道"國家的榮辱、藝術的尊嚴",做一個"德藝俱備,人格卓越的藝術家"。

雖然傅雷先生在翻譯和文藝上造詣豐厚,翻譯作品達34部,但社會大眾對傅雷先生的評價頗有微詞,出軌、對兒子家暴、偏心等等。可能印證了有成就的人不一定是好人這句話吧。在***期間,傅雷、朱梅馥夫妻雙雙自殺身亡,悲壯地走完了一生。

我們看書重要的是去粗取精,談談我的幾點感受吧。

一是父母比你想象的更需要關懷。父母和子女的關係,就像牽着線的風箏。信中的絮絮叨叨,事無鉅細,很多人説是傅雷的控制慾太強。其實不妨把他們的父子情感,當做我們自己和父母之間的牽絆,每個父母都一樣,希望你好,希望你成功,希望你的`關心和關注。而當他們年老時,對親情的渴望更深厚,一方面希望子女有所作為,另一方面希望子女關懷自己。

二是時常反省。孔子云,吾日三省吾身,傅雷希望通過傅聰寫信的方式來鍛鍊中文語言能力,也希望他日常反思。年紀越大,我越發現時間不夠用。通過寫日記,做到常覆盤,常反思,審視自己,學會思考,學會安排,才能心中有數,才能更好的和自己相處。

三是培養審美的能力。在我們教育當中,學技能學技巧的很多,但是能真正的審美教育仍然任重道遠。讀一篇文章,起承轉合,結構用詞是一方面,但是形式美、內容美、境界美的作品才是真正的佳作。書法、繪畫、舞蹈、樂器,審美的能力和技能技巧同樣重要,也需要我們去重視和追求。

靜下心來,讀一本書,欣賞美好,你我同在。

《傅雷家書》讀後感11

初讀《傅雷家書》我幾乎要再三確認作者,“親愛的孩子,你走後第二天,就想寫信,怕你嫌煩,也就罷了。可是沒一天不想着你,每天清早六七點就醒,翻來覆去睡不着,也説不出為什麼。好象克利斯朵夫的母親獨自守在家裏,想起孩子童年一幕幕的形象一樣,我和你媽媽老是想着你二三歲到六七歲間的小故事。一這一類的話我們不知有多少可以和你説,可是不敢説,你這個年紀是一切向前往的,不願意回顧的;我們嚕哩嚕囌的抖出你尿布時代一把鼻涕一把眼淚的時代的往事會引起你的煩惱。孩子,這些我都很懂得,媽媽也懂得。只是你的一切終身會印在我們腦海中,隨時隨地會浮起來,像一幅幅的小品圖畫,使我們又快樂又惆悵。”這段話看得我鼻子一酸,如此細膩的情感讓我難以想象是出自那個嚴謹近於殘酷,倔強甚至有些暴躁的學者。正是他的嚴厲,教導出了一位驚世音樂家,正是他的温柔,帶給相隔萬里的`兒子温暖。

我對書中這樣一段話感慨良深:“説到不完整你提到的perfection(完美),其實perfection(完美)根本不存在的,整個人生,世界,宇宙,都談不上perfection,我們一輩子的追求,有史以來多少世代人的追求,無非是perfection,但永遠是是追求不到的,因為人的理想、幻想,永無止境,”由此我想到一個故事:以前有一面破碎的鏡子,碎成了好多片,其中有一片想去找到剩餘的,以重新組成原有的鏡子的面貌。一路上它由於自己有稜有角,滾得很慢,從而領略到了一路的可餐秀色。當它千心萬苦地找到了所有碎片,“破鏡重圓時,它成為了一個整圓,滾得很快很快,一路上的風景在剎那間掠過。其實我們都在追求完美,而恰恰是我們現在的不完整,把我們帶到了追求完美的境界,促成了其他一方面相對的完整。而真正當有一天,所謂的完美在身上發生時,我們反而有可能失去很多。

《傅雷家書》讀後感12

常言道:可憐天下父母心。兒女離家在外,有哪對父母不牽腸掛肚呢?《傅雷家書》這本書充分證明了這句話。這本書彙集了我國文學藝術翻譯家傅雷和夫人寫給遠在海外的兒子傅聰的186封書信,是一本充滿着父愛的苦心孤詣,嘔心瀝血的教子篇,也是最好的藝術學徒修養讀物。

傅雷對待兒子就像一個慈愛的朋友,他的教子之道是我最為欣賞的。愛子本是人之常情,但傅雷對兒子的愛卻不是普通的脈脈温情,而是一直把人品和藝術教育放在第一位,並體現在對兒子生活細節的關注中。比如:傅雷交代兒子圍巾和大衣要一同放在衣櫃裏,不穿大衣時,也要除去圍巾;飯桌上,兩手不拿刀叉時,也要平放在桌上;演出結束出台謝幕時,面部表情要温和,不要太嚴肅……這些傅雷對兒子細節的教導,讓我感動,他是一個多麼細心的父親啊!傅聰從事音樂專業,傅雷對於兒子的專業成長尤為關注,但他沒有去強加要求,而是談自己的體會心得,和兒子做平等親切的交流探討,這樣的教育,傅聰怎能不優秀。

我常想:傅聰能有這樣一個父親,是多麼的幸運。傅雷像一個朋友,温和體貼,熾熱真誠,耿直坦率,智慧睿智的朋友。而我的爸爸他好像從來都沒有和我有過這樣的交流,他在我眼裏只是一個負責生我養我的父親,尤其是近些年,父親常年在外打工,很少回家,因此我對父愛的印象是模糊的`。通過讀這些家書,讓我也憶起父親對我的那種愛,也許普天之下父愛都是統一的。小時候我喜歡跳舞,爸爸經常陪我一起跳舞,每次跳舞都很快樂,雖然滿頭大汗,但是和爸爸待在一起的時光真的讓我很享受。爸爸很和藹,也曾經把我捧在手心裏,是一位妥妥的“女兒奴”,只是這些年隨着我的長大和生活的壓力,他不得不外出謀生,為我提供更好的生活條件,這何嘗不是換一種方式在愛我。也許相比傅雷,我的爸爸並沒有他那麼的有文化,有很明確的教育理念,但他一直都在以他的方式愛着我,他的愛雖然表現得不是很明顯,但卻一直在靜靜地包圍着我!

讀着傅雷筆下的純純人生語,感歎於兩輩人之間那悠悠親子情。我想,我已經長大了,也更應該懂得理解父母,做一個知道感恩的人!

《傅雷家書》讀後感13

愛在最深切的關頭—題記

我拿着這本書,不大,剛剛好,但沉沉的。傅雷和傅聰這對父子在讀之前進行了瞭解,一個是著名的翻譯家,一個是聞名世界的鋼琴家,教材中説這是一部“苦心孤詣,嘔心瀝血的教子篇”又是“最好的藝術學徒修養讀物”。似乎有些矛盾,我的心中也因此打了個大問號。於是我翻開書頁,認真領悟。這是父親寄給兒子的.家信,飽含着父親對身處異鄉的孩子的擔心與思念。果然,翻譯家對於孩子的教育不一樣,更像是與友人之間對藝術的談論。但父母對子女永遠都是愛之深情至切,傅雷也不例外,他在信中常常寫到對兒子的思念,兒子剛走便想要提筆寫信,有時一寫就止不住,但又害怕兒子會厭煩便草草結束。這更像是現在常説的“中國式教育”中的父母——以子女為自己生活的全部,對於他們的愛也是卑微的,這可能就是那一輩兒人所謂的深沉的愛吧。但又有誰曾想到,在成為亦師亦友的父親之前,傅雷曾經是一個“狼父”,他先進的教育理念往往通過暴力完成。但正如信中所寫——可憐過了四十五歲,父性才真正覺醒!信中往往有關於藝術的探討,我想這便是我問題的答案。家書中凝聚着傅雷對祖國、對兒子深厚的愛。與此同時,家書中還以相當多的篇幅談美術,談音樂作品,談表現技巧和藝術修養。想起七年級時給母親寫了一封信,被我用牛皮紙信封包好,交到母親手裏,但由於妹妹太過調皮,信封被撕成兩半。一天,我問母親信的去向,我本以為母親會將此拋之腦後,令我驚訝的是,她一直收藏着信,就放在衣櫃的深處。我想父母的愛就如同雲朵上的夢,愛在最深處。父母的愛,像温泉中的細流,温潤可親;父母的愛,像花園旁的玫瑰,鏗鏘有力;父母的愛,是黑夜裏的油燈,指引方向。父母,為了兒女,不怕艱難,不辭勞苦,只要為我們好,能夠有助於我們的,他們儘量地給。他們只不過希望我們也能告訴他們,我們的憂,我們的樂。父母雖然年紀會老,可是不甘落後,永遠也希望追在兒女後頭。

《傅雷家書》讀後感14

《傅雷家書》是我國文學藝術翻譯家傅雷及夫人1954—1966年間寫給孩子傅聰、傅敏的家信摘編,該書是一本優秀的青年思想修養讀物,是素質教育的經典範本,是充滿着父愛的教子名篇。他們苦心孤詣,嘔心瀝血地培養的兩個孩子,傅聰為著名鋼琴大師,傅敏為英語特教教師,是因材施教教育思想的成功體現!

國中的時候,就有老師向我們推薦這本書,但是當時並沒有在意,而這個寒假,恰巧我在圖書館中借了這本書,利用寒假將它看完了。傅雷通過書信的方式與子女溝通,在一封封信件中,傅雷對孩子大到事業人生藝術,小到吃飯穿衣花錢,事無鉅細,無不關懷備至,為人父母的可以從中學習到教育子女的方法,學藝術的特別是學鋼琴的`可以從中學習提高技藝的方法。從家信的話語中可以看出傅雷是一位對自己要求極嚴格的人,有些方面甚至有些刻薄自己的味道,傅雷讓兒子立下三個原則:不説對不起祖國的話,不做對不起祖國的事,不入他國籍,他愛子教子的精神實則令人感動。

傅雷家書讓我們瞭解過去歷史,開啟了一扇窗户,很好地為我們保存了那個時代的記憶,正是由於它的存在,才將中華民族優秀道德清楚地闡釋出來,它不僅僅是傅雷對孩子的教育,也是我們立身行事的準則。在閲讀的過程中,我們能感受到家書中父母的諄諄教誨,孩子與父母的真誠交流。傅雷家書除了教人們立身行事,還洋溢着濃濃的親情,字裏行間透露的親情同樣令人感動。傅聰在異國漂流的生活中,從父親的這些書信中汲取了許多豐富的精神養料。父親時時給他指導,鼓勵及鞭策,使他有勇氣與力量,去戰勝各式各樣的魔障,踏上自己正當的成長道路。我認為傅聰這樣熱愛祖國,信賴祖國的精神,與傅雷子啊數萬裏之外對他殷切的教育,是不能分開的。

現在很多人都學會了隱藏自己,你從不曾理解我,我也不需要去解釋,還有多少人可以像傅雷家書裏面把自己的情感細細地表述出來?總之,看完《傅雷家書》之後,我覺得這是教育子女的一本好書,同時也應該是作子女的瞭解父母的一本好書!

《傅雷家書》讀後感15

傅雷是我國著名的文學翻譯家、文藝評論家,留下的作品更是經久流傳。而“傅雷家書”則是傅雷寫給他的兒子的信,涉及多個方面。現在看來,很有教育意義。

在寒假裏的這一天,我打開這本書,很快就投入進閲讀裏了。

從這本書裏,我讀到了傅雷對孩子深沉的父愛。信中的主要內容讓我看到了赫赫有名的傅雷“父親”的一面:他與他的妻子也像大多數中國父母一樣關心兒子,把兒子當作精神支柱的一大部分,時刻憂心兒子的一切。正如評價所言:在一封又一封的信裏,除了閒談生活瑣事,還有藝術及為人處世之道。傅雷旨在讓兒子知道“國家的榮辱,藝術的尊嚴,”期望其做一個“德藝雙馨,人格卓越”的藝術家。”在一句一句語重心長的文字之後,是一個父親對兒子的愛和殷切期望。

大多數生活中的父親,可能也是這樣吧!雖然總是不苟言笑,一臉嚴肅,但他們對孩子的愛卻一分也不會減少,但年少的孩子們卻總不能體會到這份愛的深沉。我也是一樣。小時候我最懼怕的.人就是父親。他出門在外,兩三個月才回來一次,每當父親回來,我都要心驚肉跳好幾天。父親總是板着臉,作對的事情也不表揚,最錯了的事,他鋭利的目光一定會像我掃過來,沒準還會打我幾巴掌。漫長的童年時光裏,我就這樣懷着對父親的懼怕甚至是“恨”意,從不主動親近他,見到他就躲開,不肯讓他拉着我的手過馬路,甚至連作文本里也很少有《我的爸爸》這樣的文章...長大後,我漸漸嘗試理解父親,才終於明白他的良苦用心。《傅雷家書》雖只是傅雷寫給自己孩子的信,但裏面包含的作為一個父親對孩子的摯愛教誨,和全天下的父親又何嘗不是一樣呢?這何嘗不是全天下的父親對孩子的真是寫照呢。

讀一本好書,如同與大師對話,讓人頓悟;讀一本好書,如同踏上精彩的旅程,收穫勇氣;讀一本好書,如同學習一份新知,收益頗豐。而《傅雷家書》就是這樣一本好書。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