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教師》讀後感:為每個生命頒獎

來源:文書谷 8.86K

讀完某一作品後,相信大家的收穫肯定不少,是時候抽出時間寫寫讀後感了。到底應如何寫讀後感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致教師》讀後感:為每個生命頒獎,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致教師》讀後感:為每個生命頒獎

《致教師》讀後感:為每個生命頒獎1

在朋友的推薦下,研讀了吳非老師的《致青年教師》,獲益良多。

我們常説,教育無小事。《致青年教師》一書中的文章短小精悍,所關注的都是教育教學一線的事,正如他在書中所寫的: “教師要關注教育中的點滴小事”,只有教師以身作則,才能真正完成教育的真諦——教本領、育人才。

書中的事例涉及校園生活的方方面面,讓我們既可以從一件小事中發現孩子的性格、本性,也告訴我們不放棄點滴機會,與學生平等會對話。《等一會兒,讓他把話説完》真的.很適合國小,以前也有試過聽學生説話,前一句氣得要命,後一句又感動得不行,這樣的經歷不止一次。那一次,幾個男生跑到樓下打逗,我看到了,就打他們叫了上來。其中有一個很老實的孩子,我很生氣:“我不敢相信你也會和別人追跑打逗,而且你為什麼不想別人一樣認錯!孩子沉默很久,説:“我一年級的時候也這樣。”我一下子氣得不知道怎麼辦才好,他是要告訴我她原本就是喜歡追跑打逗學生?我用不敢相信的眼光看着他。沒想到他後一句説:“後來老師説我,我就改了。”我忽然很愧疚,竟然把孩子想象成頑固的樣子。那時候我真想跟他説一聲“對不起”,並暗自慶幸,幸好沒有立即批評他,幸好他低着頭沒有看我的眼睛。孩子們小,還不善於清楚明白地表達自己的意思,如果可能,我真的希望能給他們每個人足夠的時間,聽他們説他們想説的所有事情。可是時間很得很少,事情又很多。吳非老師執教高中,事情肯定更多,他是怎樣平衡工作、和學生交流之間的時間呢?而與他不同的是,國小生更喜歡跟老師説話,那些奇奇怪怪的想法,他們偶爾快樂的感受。有時候常常想,如果我有時間,我一定會讓所有的孩子都説個夠,聽他們説話,然後誇獎他們。

國小階段是習慣養成的重要時期,而習慣的培養應是每天每日從不間斷的,這就要考驗老師敏鋭的觀察能力了,不放過每一個教育契機。看了《的確有難教的學生》這篇文章,有些難過。確實,教師的力量很有限,它遠不如家庭對孩子還得更有影響。可是,當看到吳非老師書中的那個反面例子後,我感到很可怕。如果説,在孩子小的時候,作為老師,能不斷地在他心中種下善的種子,至少他不會變得太可怕。惡作劇、踐踏他人的好意、嘲笑他人的善舉,當這個孩子悔悟的時候,他會多麼痛苦。教育不是教師自己的事情,教育不是學校的事情,教育是整個社會的事情。但是作為教師,特別是國小教師,如果我們能在這六年中,一直告訴他什麼是好的,一直做給他看什麼是善的,就算他學不會,他也會記得,就不會走得太遠。因為在他小時候,也只有是在他的思想、心靈還沒有完全定型的小時候,我們對他的教育才能有點用,便更不能放棄。

把學生的心靈放在自己的心中去呵護不需要很多語言,需要的是用行動去證明,用微笑去感化,用愛去澆灌。

《致教師》讀後感:為每個生命頒獎2

翻開《致青年教師》這本書,我不禁被他的目錄吸引了,“就讓你的眼淚流出來”、“不要因為這樣的話而自得”、“我是來欣賞同行的”“愚蠢者的“苦幹””。一個個獨特的標題就這樣把我帶進了這本書裏。書中平實的語言,真實典型的案例,非常貼近自己的工作和生活,讀後感覺受益匪淺。

讀完後,就如同説的是自己的事一樣。同時也為我們指出了許多誤區和錯誤。讀完這本書後,讓我明白了教師的胸襟能夠影響學生的氣度,也讓我明白了我們現在從事的是教育,它的特徵是慢。同時我也知道了如何讓學生喜歡我的課,課前緊張是正常。許多往日困在我心裏的問題都迎刃而解了。

讀着這本書我也時常反思我過去的教學生活,現在想想當時的我除了缺教學經驗外我還真的做着愚蠢者的“苦幹”。再想想我現在的教學我更重視學生了,教學過程也流暢了。這些經過挫折而得到的經驗跟書中所説的不謀而合。

在我們的教學過程中,當我們碰到難教的學生時會急,當孩子聽寫詞語老是錯誤時,我們也會急,甚至有時會責罵他們。在《不要急》中,吳非老師告訴我們:教育的一個重要特徵就是“慢”,教育教學是“慢”的教育。對學生的教育,不是捏泥人,不是想捏成什麼樣就是什麼樣的,也不是即刻就能完成的。

我們經常説:“有什麼樣的老師就有什麼樣的學生。”教師的習性會不自覺的影響學生,更重要的,是教師的行為直接對學生起了一個示範。就像吳非老師在《不能忽視的教育細節》中指所説:因為工作繁重,事務龐雜,許多教師的案頭總是堆滿了各種東西。如果擺放有序,關係不大;如果既雜且亂,學生看到了,他對自己的雜亂無章也會變得無所謂。在行為習慣的養成上,教師常常是榜樣。看到一些青年教師注意辦公桌的整潔,書本擺放整齊,私人物品和辦公用品位置安排恰當,學生對他們的.教學自然會多一份責任感。所以 作為一名教師,決不能在教學的同時忽略了一般的細節,特別是作為一名特教教師更是如此,因為聾啞學生的模仿能力更強,我們特師的教養對聾生的影響力會更大。

在教學過程中,我們碰到難教的學生時會急,在我們面對聾生聽不懂、學不會的時候更容易急。在《不要急》中,吳非老師告訴我們:教育的一個重要特徵就是“慢”,教育教學是“慢”的教育。對學生的教育,不是捏泥人,不是想捏成什麼樣就是什麼樣的,也不是即刻就能完成的。是呀,我們每天面對的是一羣殘疾的孩子,我們不能看到他們未來的樣子,但是我們可以想象,我們能給他們的只有愛心,耐心,對我們的孩子實施持之以恆的教育。

“教育無小事”,“生活及教育”,一位優秀的教師站在學生面前,不需講話,教師本身就是一本教科書,他能教給學生比知識重要得多的,是思想,是氣質,還有未來。讀了這本書,我深深理解了,我現在需要修煉的是比專業知識更重要的東西。

《致教師》讀後感:為每個生命頒獎3

讀了吳非老師的《致青年教師》一書,給我的感覺是作為一名教師我還有很多不足,這本書並沒有大談什麼教育理念和教育思想,而是用飽含情感的筆墨把自己幾十年的教育經驗用生動的事例與我們共用分享,向我們闡述了青年教師應具有的理想和素養,如要樹立服務意識、要學會感恩、學會學習、學會讀書、關注細節、錘鍊業務等。全書一共有85篇文章,每讀一篇文章,我都會不由自主地與自己的教育實踐聯繫起來,雖然有的文章不是我們這代人經歷的,但是做老師的道理是很深刻的,值得我們深深地去體會。下面我就幾篇印象深刻的文章談談我的體會:

我讀了《作業評價未必要用同一標準》一文感觸很深。覺得語文作業的答案有時可以是不唯一的,而數學作業更多時候是唯一答案。就算是學生作業中出現了錯誤,和標準答案不一樣,我們數學老師也應該儘可能問問學生是怎麼想的,可能學生的想法非常好,只是在哪一步出現了一點小錯誤,這時的問,瞭解學生思維的過程,幫助他在結點處打開關鍵的點,這樣比單純的打個錯點讓學生訂正效果好的多,我們應該更多關注學生思考的過程,不要僅僅關注思考的結果。文中的最後一小段説:“有位理科教師對我説,他上國小時,數學學得一塌糊塗,可是每次作業做錯,老師批改時用紅比打叉,那個叉叉都很小,稍微大意一點兒還看不清呢;而如果做對了,老師筆下的那鈎鈎可就是大大的了。那位國小老師是個有心人,他是在用心批改學生的作業啊!”想想自己平時的工作,我沒有關注這一點,相反,如果學生的作業有錯題,我會把錯點打得大大的`,主要是怕他們粗心看不到,根本就沒有考慮過打叉也會和學生的感受有關,更沒有想到可能會使學生產生挫敗感。所以在今後的工作中我會注意重視學生的感受,給他們足夠的鼓勵的同時還應該注意做到不要傷害他們。

在《珍視我們的專業》裏講到:進德修業是個人的事,是自覺的追求,對於一個勞動者來説,專業素養是他的安身立命之本;而對於一名現代教師而言,持續的學習將使他保持精神的高尚,支撐自己作為一個文明人的操守。可以想象一個連自己的專業都不愛的教師怎麼能教好學?怎麼可能成為一名優秀的教師。我們通常説的“學高為師,身正為範”也是這個道理,“學高”,就是要求教師必須不斷拓寬知識,豐富知識內涵,加深對自身專業和相關學科的鑽研並能將所學知識融會貫通,運用於實踐。“身正”,就要求教師具有良好的師德,端正的師風,嚴明的師紀,高尚的師範。

就如書中説到:“優秀的教師應當是一盞不滅的‘燈’,而那‘開關’就在他自己的手中。他的‘亮度’在於他個人的修煉;如果他有電源,或是不斷充電,他就能一直髮光,一直在照耀着學生面前的道路;教師的進德修業應當一直到教育生命的終止。”所以,過去我們那種要給學生一杯水,我們就得有一桶水的觀點已經不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我們的一桶水已經滿足不了學生的需求。現在的孩子接受的信息很多,很快,知識面很廣,而知識更新的又是如此之快,如果我們老師還停留在原來所學的知識層面上,我們遲早會被淘汰。

書中有很多話語使我有一種茅塞頓開之感,作為一名青年教師,我一定努力充實自我,做一名有主見的教師。

《致教師》讀後感:為每個生命頒獎4

暑假,有幸拜讀了吳非老師的《致青年教師》一書,感觸觸頗深。

吳非老師以平易的語言,將自己教書生活中那些生動典型的案例,一個一個展現在我們面前,書中很多寶貴的意見能讓我們在教育教學的道路上少走很多彎路。閲讀這本用心靈澆灌的文字,就如同與一位智者在徹夜長談,感受到了教育的另一個境界。

在人生必經的歲月裏,青春的印記彌足珍貴。在燦若繁星的時光中,流逝的是青春的光陰,記錄的是思想的沉澱,而正是信仰支撐着青春的腳步。信仰是呼吸的空氣,信仰是沙漠中旅人的飲水,信仰是我們心中的太陽。正值青春的我,懷揣激情和夢想,走上了教學的工作崗位,工作七年有餘,心中一直堅守者那最初的信仰——示人以美好,授人以希望。

在第一輯中有一篇名為《做個有胸襟的教師》的文章,在這篇文章中,吳非老師寫道:“教師的胸襟,是學生的天地。教育者的胸襟有多寬,學生的精神天地就有多大。一位優秀教師的`心境,就如同大海一樣遼闊,如同長空一樣高遠。只有教師的心胸博大,那他的學生才能面朝大海,才能仰望星空;他所教的學科,就有可能成為學生的樂園;他所教的學生,才會愉悦的開墾自己的心靈。”

教師在教學中不光是扮演傳授知識的角色,還要擔負起培養學生身心健康的重任。面對學生在日常學習中所出現的問題,教師要擁有愛心、耐心,寬容對待。如有學生遲到了,別為難他,讓他進教室。因為學生遲到了,內心一定很不安,能站在教室門口,那也得需要很大的勇氣啊!教師用寬廣的胸襟對待學生以及身邊的人,無形中透露着教師不凡的氣度以及獨特的人格魅力,這些將春風化雨般滋潤着、影響着學生,學生也將心胸開闊起來,不自私,不與別人斤斤計較。

同時,吳非老師還指出有的教師心胸狹隘,總會把同行貶得一文不值:同行愛好讀書,他馬上就批評“教師的主要任務是教書”;同行發表了幾篇學科論文,他就説“評價教師還是要看課堂教學”;看到同行上課受到好評,他又會説“只能上課不搞科研是不行的”;而如果自己樣樣不如人,什麼都比不了,他甚至又會説“沒有生活情調又有什麼意思“。這些事情似乎就發生在我們的身邊,讓我們舉步維艱。這就讓我想到了柏楊的《醜陋的中國人》,我剛看這本書時,還不以為然。現在走上社會,到處都能看到不如意的事,有時不敢“冒尖”,有時不得不藏拙;工作上取得一點成績,免不了要看小肚雞腸們的臉色……然而,自己對別人,則儘可能地做到一片坦白。我的人生個樣就是:簡單做人,真摯待人,平凡人生。我對學生説過,我要説到做到,一視同仁,做到公正、公平、公開。為了我們的學生,讓我們的心胸開闊起來吧。

追尋着吳非老師那束光,品讀着《致青年教師》這本書,讓我如沐春風,使我對教育工作有了新的認識。在今後的教學中,我將心懷理想,不懈追求,追尋心中的那片光,朝着教育的理想不斷前行!

《致教師》讀後感:為每個生命頒獎5

人生是一場無法彩排的演出,教育是一場現場直播的實況,老師和學生,每個人都在扮演着不同的角色。老師就像導演,學生就像演員,教室裏有多少個孩子,就有多少雙眼睛在注視着導演,這些偉大的觀察家,在拿着最精密的顯微鏡,觀察着導演的一舉一動。這場現場直播的效果好壞,將會給學生的成長、生活帶來直接的影響。作為老師,這是一種壓力,另一方面也是最大的動力。

看完《致教師》我的心亂了,我在思考自己的人生。選擇了教師這一個行業,是把它當作謀生的工具,做個教書匠,平平庸庸過完這一生呢?有可能走到半道就被淘汰。還是成為一名出色的導演,不僅導演好自己的人生,還要為我的學生演員們指導出一幕幕精彩的人生。

回顧自己從教的這五年,根本沒有真正靜下心來思考自己將要成為一個怎樣的.人。曾經給自己定下的目標,早已忘到了九霄雲外。目標沒了怎麼還談得上行動,談得上努力?浪費了大好的青春。《致教師》一書中, 朱永新老師寫到的最多的就是“新教育”,書中也透露了很多“新教育”的精髓,如新教育教師的“吉祥三寶”:專業閲讀——站在大師的肩膀上前行;專業寫作——站在自己的肩膀上攀升;專業發展共同體——站在集體的肩膀上飛翔。這“三專”給教師的成長、發展指明瞭道路。我應該行動了,不能再渾渾噩噩的走自己的教育路了,不能再過教書匠的生活。

在過去的日子裏,聽了很多名師、專家的講座,這些講座,內容都不一樣,但都傳遞着同樣的信息:多讀書。這時自己就會想工作那麼繁鎖,每天過着“兩頭黑”的日子,哪有時間讀書,總是給自己找很多理由。讀了《致教師》後,不僅有一種很想閲讀的衝動,而且還激起了我成長的渴望。打算把“新教育”文庫和“大教育”書系的書依依捧讀。我也想過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幸福是人生追求的終極目標,沒有人會找任何理由來拒絕幸福,為了幸福將所有“沒時間”的理由扼殺。拾起書本,讓閲讀成為呼吸一樣自然的事情。開始行動吧,只要行動就有收穫。堅持是最困難的,但是,只有堅持,並且長期堅持,才會有奇蹟的出現。

曾經也有過那麼一次次的衝動,一次次的渴望,一次次定下的美好願望和目標,但都輸給了時間,輸給了自己,輸給了各種各樣的藉口。讀完《致教師》,我明白了任何人都是一個奇蹟,任何人都能選擇自己想要的生活,要想成功,必須努力,且要堅持,只有堅持不懈,才有奇蹟發生。每個人都是人生故事的作者和主人公,這個故事,由自己編劇和出演,由時光定格。

行動就有收穫,堅持才有奇蹟。教育的舞台很大,演出的早間很長,一幕沒有演好還有機會,只要不斷努力,就會一幕比一幕更精彩,到謝幕的那天,即使沒有雷鳴般的掌聲,也會心安無悔。等到自己銀絲滿頭時,回顧自己的一生才無愧於自己,無愧於在我教師故事裏出現的那些可愛並茁壯成長的“生命”們!

《致教師》讀後感:為每個生命頒獎6

這學期根據老師的要求 ,我讀了吳非先生的力作《致青年教師》。書中用了很多的事例和體會,把 我們學過 枯燥的教育學、心理學的基本觀點闡述得生動、明白,讀來令人倍感親切、深受啟發。那些關於教育的真知灼見,值得我們一遍又一遍地閲讀、品味。

吳先生説,教育工作不過是依據常識並教會學生遵守常識,學會學習並養成好習慣。教師職業對於民族未來具有深遠意義,每一位教師的工作都將是無可替代的。 優秀的教師應當是一盞不滅的燈,他的“亮度”在於他的個人修煉。 想想這是多麼令人震撼的話,雖然我現在不是老師,但是作為一名師範生,我就該處處留心如何做好一名老師。

我覺得我有幾個想法是讀了這本書之後形成的。

第一,要有一顆熱愛學生的心,涵養師愛,以情促教。育人之道,愛心為先。 這是 第三輯 “ 心裏裝着學生的心 ”的體現。俗話説,一日為師終生為父,如果作為老師,那就是像父母一樣。在學校我們就是學生的父母,父母怎麼能不愛自己的孩子,只有愛才是可以打動他們,並且真正幫助他們的'。

第二,要平等地對待每一位學生,尊重人格,嚴慈相濟。 我們 要“目中有人”切實關懷每個學生,開發每個學生的潛能,為每個學生的成才提供機會。 他們 最 希望 的是受到別人的尊重和賞識,保護學生的自尊心,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讓他們體驗人生的價值,並提升這種價值,這才是真正的教育、成功的教育。讓體罰和變相體罰遠離文明的場所。當然,作為教書育人者,也不能對學生的不良現象放任自流,寬嚴有度才是愛,做到嚴慈相濟。 這個在文章《 不要保留學生的檢討書 》是很有體現。學生雖然會犯錯,我們要正確的處理。既要把問題處理好,也要尊重他們,更不能區別對待學生。

第三,要有敏捷的思維,開拓眼界、拓寬思路。 要讓學生學會開放性思維,對問題多問幾個為什麼,從多方面思考問題,這樣才利於他們成長。

第四,要有豐富的學識。有句話:要給學生一杯水,教師就要有一桶水。一桶水遠遠不夠,要開鑿一眼泉,有了源頭活水才能勝任今天的教學開鑿一眼泉,就是教師要終身學習。文章《珍視我們的專業》寫得很好。説實話,我之所以選擇化學師範這個專業,就是源於我對化學的熱愛。但這樣也許不夠,我還要愛教師這個專業,只有我們自己珍愛我們的專業了,學生們也才會相信我們。 在當今信息化時代,知識的更新速度是驚人的。在教育教學中涉獵的範圍不能侷限於課本上的知識,還要走出課本,善於拓展相關的知識,用知識武裝自己的頭腦,融匯到教育教學活動中,保護學生愛問為什麼的好習慣,讓自己的課堂更充實、更豐富。

這本書讀完後,我覺得 讀書的生活是精彩的、高尚的、幸福的, 我 要把讀書當成生活的一部分並學以致用,在今後的 學習 中我還需不斷地學習以充實、以發展。

《致教師》讀後感:為每個生命頒獎7

前些天跟新入職的老師吃早飯的時候閒聊,我向他抱怨:“年復一年、日復一日地與學生鬥智鬥勇,總是感覺自己力不從心,有一種職業倦怠感。”

他啃着手裏的白饅頭,反問我:“你還記得你大學時為什麼要學師範嗎?”

我愣了愣,兀自衍生出一種愧疚,終究還是沒有回答他。

讀罷吳非老師的《致青年教師》,我驚喜地發現這確實是一本青年教師思想成長的滌盪書,我也開始重新審視起自己,也在書中重拾起曾經的那份夢想、熱愛和格局。

1、“敬畏理想”

走上三尺講台前,我熬夜看着《死亡詩社》和《心靈捕手》這類温馨浪漫的教育電影,心裏躊躇滿志,想要踐行自己的教育理想:等我做了老師,一定要善待學生,成為他們的朋友。

可真正走上講台後,我已經記不得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糾結上課時是微笑着還是嚴肅着,開始考慮如何建立自己的威信,不讓學生爬到自己頭上,現在想來不過是圖省事和安逸罷了。然後或許是嚐到了考得好的甜頭,自己慢慢地鑽營起分數來,即使自己內心很瞭解“分數高”與“教得好”之間沒有必然的聯繫。但這種狀態,就像吳老所説,揹着成袋的白饅頭,胸前掛滿大餅,嚮應試教育靠攏。直到有一天,我看到了班裏的“小老師”扯着嗓子對她的幫扶對象喊:“為什麼《朝花夕拾》是散文集到現在你都看不出,這道題目三分呢!”我沒法形容當時羞愧的心情,或許她就是我身上的影子,那種極其功利的,把理想和信仰拋之腦後的畸形產物。

我突然懷念起剛教書那會,一首絕句教一節課的自己,那個“慢下來”的自己,那個讓學生把話説完的自己。我也懂了吳老浪漫的教育裏應當有詩、有虹、有夢。我所謂的職業倦怠感就像兀自生長的雜草,唯有讓在長期的熱愛與堅持中產生的幸福感像莊稼一樣茁壯成長,雜草才沒有立足之地,也許不經意間會開出一朵朵豔麗的玫瑰。

2、“敬畏課堂”

課堂是教師的主陣地,也是我們留給學生的記憶。這兩天開家長會,有家長告訴我小孩語文成績提高挺快的,還補了一句孩子也很喜歡上我的`語文課。説實話補的這句話讓我內心竊喜,沒有什麼比讓學生喜歡上你的課更高的評價了。我想這都歸功於一次課堂比賽的“事故”:也許自己當時太緊張了,當學生回答問題偏離我預設很遠的時候,我歎了口氣,無奈地望着學生。後來當時的評委私下裏指出了一些不被我重視的細節,告訴我,我的負面情緒其實都影響着學生的思維和課堂的走向。其實教育就是生活,你對待教育的態度,其實就是你對待生活的態度。積極與消極,其結果大相徑庭。讀吳老的這本書的好多章節時,這次打擊常能被記起,想必這些都是前輩的諄諄教誨:教師的儀態也是“範”,他的學養決定了他在每個細節上都能體現出對人的尊重。課堂有你,更有學生,尊重學生,敬畏課堂,那麼你一定是一位合格的教師。

“贈人玫瑰,手有餘香。”教學教育又何嘗不是呢?讓學生在課上把他想説的説完,讓他在閒暇時間追求詩意的人生,播下一粒粒善良的種子,讓羞答答的玫瑰靜悄悄地開。桃李不言,下自成蹊。(黃佳威)

《致教師》讀後感:為每個生命頒獎8

幾年前就讀過吳非老師的《不跪着教書》,此書篇幅很長,從不同角度講述了教育的不同問題。吳非老師的確是一代大家,把近三百頁的內容濃縮為一段話啟迪我們,使我感觸頗深:想要學生成為站直了的人,教師就不能跪着教書,如果教師沒有獨立思考的精神,他的學生會是什麼樣是人?在巨大的麻木和冷漠面前,我的確有過放棄的念頭,然而一想到中國人有千百年下跪的歷史,想到文革給中國人帶來的恥辱,想到下一代還可能以各種各樣的形式下跪,就覺得我們中國首先得有鐵骨教師,教育的辭典中才能有“鑄造”這樣的詞條。這本書至今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暑假前,校長不惜重金購買了吳非老師《致青年教師》百餘本,每人發了一本,讓暑假閲讀。當拿到書看到書名時,我想:自己工作十七年了,不算是剛上班的老師了?《致青年教師》這書是給剛上班的老師看的。然而,邊讀吳非先生的《致青年教師》,邊反思自己的教師心態、教育行為,卻不由怵然。很多地方,我都與吳非先生對青年教師的期待相距尚遠。讀先生的文字,真是受益匪淺。

書中拉家常式的語言,真實典型的案例,非常貼近自己的工作和生活,就如和作者觸膝相談一樣親切。讀起來竟然愛不釋手!

這本書吳非老師通過“做個有胸襟的教師”、“不要急”、“心裏裝着學生的心”、“尊重常識”、“不放棄理想”和“播下一粒善良的種子”這幾方面結合自己教育、教學中遇到的事情、案例闡述了青年教師應具有的理想和素養。

如在《做個有胸襟的.教師》和《為什麼你的學生缺乏氣度》中,吳老師啟發我們為了我們的學生,讓我們的心胸開闊起來。因為教育者的胸襟,是學生的天地,教育者的胸襟有多寬,學生的精神天地就有多大。教師胸懷博大,他的學生才能面朝大海,才能仰望星空。的確,處在青少年期的學生最易受外界的影響和同化的,老師的一言一行都勢必影響學生的一生。現今社會的競爭壓力越來越大,教會學生學會坦蕩,心胸博大是最好的抵抗壓力、調整自己的不可替代的方法。社會上一些極端事件的發生正是一些心胸狹隘、封閉的人所為,可見,讓我們都做一個有胸襟的大氣老師影響我們的學生,對整個社會都是有着重要影響的!

教師要對自己的職業生命負責,對我的觸動很大。聯想到現在許多老師沒有把教育當成事業,對教學沒有理想,沒有追求,把完成任務當成目標,工作就是為了掙份兒工資,於是乎,工作處於被動狀態,領導推一推,他就動一動,教學沒有激情,更沒有幸福感,這樣的教師教出的學生又會怎樣呢?教師對自己的職業生命負責,吳非先生説的多好啊,對自己的職業生命負責,就要對得起自己,對教師這一職業多一份熱愛,追求一種做教師的幸福感,在工作中勇於創新,上出一節節精彩的課,讓學生徜徉於課堂的幸福中,同時自己也因精彩課堂而新鮮着、幸福着!

《致教師》讀後感:為每個生命頒獎9

靜心品讀朱永新老師的《致教師》,聆聽專家的教導。《致教師》圍繞一線教師普遍關心的重要問題和成長的關鍵問題,通過朱老師的深入全面地思考,給詢問者,也是給所有走進這本書的讀者高屋建瓴地坦誠解答。沒有抽象深奧的名詞術語,沒有枯燥乏味的空洞説教理論。讀這本書就像在聽故事,就像在同朱教授面對面相互聊天談心,細細咀嚼品味,又總能獲得許多思想的哲學的和詩意的享受。教師最重要的任務是學習。任何一個教育家都不可能離開前代人的教育財富。事實上,很多的教育家,只不過是把別人的財富應用到自己的教育實踐中,提出很多理論上的共鳴而已。你要自己去摸索,找到理論上的支柱和共鳴,現在不少教師找不到感覺,找不着“北”。作為一個教師,你跟其他專家不一樣,需要各方面的知識,一個知識面不廣的教師,很難真正給學生以人格上的感召力。孩子年齡越小,他對教師的期望就越高,他就越是把教師當作百科全書。在他們眼裏,教師是無所不知的',如果教師是一問三不知,他就非常失望。所以教師應該完善自己的知識結構。

作為一名教師,有一項重要的修煉就是做讀書人。對一個教師而言,讀書,每天不間斷地讀書,跟書籍結下終生的友誼就是一種真正的備課。如同軍人喜愛武器,孩子喜歡小玩具一樣,教師的摯愛應該是書籍,只讀教材和教參兩類書的教師無論如何不能稱之為優秀教師。如朱教授所説:“你的閲讀生活,絕不僅僅是幫助你獲得知識,獲得教育的智慧,更重要的是幫助你擁有寧靜的心態,儒雅的姿態,積極的狀態。”難道不是嗎?一個真正的人應該在靈魂深處有一份精神寶藏,這就是他通宵達旦地讀過一二百本好書。在閲讀中獲得教養,獲得心靈和精神地完善,勤者因書而富,富者因書而貴。實際生活中,人和人的區別主要看兩點,一是他交怎樣的朋友?二是他的業餘時間怎樣安排怎樣度過?所以,朱教授説:“人是由他讀的書造就的。讀什麼樣的書,你就會成為什麼樣的人。讀最好的書,做有根的人。與最好的書對話,就是與最好的人為伍。”作為一名教師,要經得起繁華,更要耐得住寂寞,在讀書中,把自己修煉成如一座圖書館的人。讀書就意味着坐冷板凳,隻身一人孤燈一盞,寒窗苦讀,這是一種寂寞的力量,這是一個讀書人的力量,這更是教師職業品質和人格精神的力量。深諳此理的朱教授指出:“讀書,讓我們有一個寧靜的心態、從容的心情、理智的頭腦、開放的胸懷。”

讀書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現實生活中,有些老師以工作繁忙為藉口懶於讀書。為此,朱教授直言不諱地指出:“就人的生物性而言,是很容易懈怠、很容易滿足、很容易停滯的。”同時,又不無風趣幽默地為教師們支招:“自來水是壓出來的,時間是擠出來的。時間抓起來就是黃金,抓不起來就是流水。”是啊!當我們把讀書當作是自己生命的一部分,看作像呼吸一樣自然時,還會擠不出時間讀書嗎?在這種須臾不可或缺的閲讀狀態中,我們就獲得了幸福。要是讀不完一本書,至少可以開始讀第一頁,慢慢地,讓讀書成為一種生活方式,一種行走姿態。

《致教師》讀後感:為每個生命頒獎10

最近的空餘時間,都是在讀《致教師》這本書,書名很吸引人,內容都是解答一線教師工作、生活中的困惑,通過一個個生動的案例針對性的加以剖析、深究。書中教師的問題、疑惑、故事等都是我們教師身邊所遇到的,所思考的,所疑惑的,所發生的,讀了之後,收穫很大。

很喜歡書中的這一句話:“教育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要相信孩子與學生,相信他們每一個人都能夠書寫自己的精彩;就是要發現孩子與學生,發現他們的潛能與個性,讓他們真正的成為自己。”“如果不能對學生一視同仁,那麼教師最需要關注的,恰恰是那些缺乏關注、不惹人憐愛的.孩子。”

作為老師的我們,遇見的孩子實在是太多了。聰明漂亮,乖巧懂事的,往往是我們最喜歡的;成績不好或紀律不好、特別是品行不好的那些問題學生,往往是讓人喜歡不起來。其實,這些孩子的背後有着無數的潛能和優點,如果我們整天看到的全是他們的缺點,永遠是無休止的批評,只會讓他們變得越來越糟糕;如果換個角度,細細觀察,卻能發現再後進的學生也有他自身的優點,假如能夠把優點加以放大,給予他們自信,給予他們希望,定能讓他們收穫一個更美麗的童年。

班裏的小銘,紀律不好,讓人頭疼,卻發現他熱愛勞動,每次有值日生生病,他總是第一個舉手説“我來幫他掃。”於是,順理成章的,他成了班裏的生活小老師,負責發放筷子等,當上班幹部的他,果然不一樣了,還經常提醒別人要遵守紀律。另一個小承,成績不好,紀律不好,但他生活自理能力強,還非常懂禮貌,每天都是自己上學和回家,每次看到他脖子裏掛着的鑰匙,批評的話會變成關心的話,慢慢的,學生和我關係好了,就不會在課堂上搗亂了。班裏還有一個小景,一年級時成績很差,作業不寫、上課講話,每節課都攪壞我的好心情,然而有天數學課上,黑板擦不見了,全班孩子都幫着尋找,突然,這個學生衝上講台,趴在地上,全然不顧滿地灰塵,從角櫥底下取出黑板擦交給我,短短几秒時間,孩子善良質樸的天性打動了我,從那以後,我讓他每天數學課前幫我開投影機,他對這個從未有過的“待遇”也很吃驚,很高興地接受了任務。之後的數學課上,各方面的表現開始一點點進步,每一個進步都會給他鼓勵,現在看看,似乎這孩子還挺可愛。學生沒有貧富貴賤之分,他們需要老師平等的對待。尤其是缺乏自信和關愛的孩子,老師的鼓勵,能讓他感受不一樣的温暖。

俗話説:“尺有所短,寸有所長”。班裏的每個學生都是一道亮麗的風景,你給他一個舞台,他就能還你一個精彩;你給他一點空間,他就能為你創造無數輝煌。作為教師,就是要善於發現學生的特別之處,一旦孩子發現了自己,找到了自我,他就會爆發出我們難以想象的能量。“雖不能至,心嚮往之。”這些新教育的理念,我會一路學習下去。

《致教師》讀後感:為每個生命頒獎11

七月的上海天空透藍,高懸的太陽通紅似火,曬的大地彷彿都要融化了,雲彩都似乎受不住酷熱,悄悄地躲得無影無蹤,哪怕河堤上的樹木也撐開濃厚茂密的枝葉,努力遮住耀眼的太陽。這樣的天氣顯然不適合外出,我把空調打開,讓温度降下來,心情好像也不在那麼煩躁。就是現在了,總是再等待一個時機:天很美、心很靜、書很好!隨手拿起朱永新的《致教師》,躺在沙發上細讀起來。炎炎夏日,看書是另一種方式的解暑。

朱教師的文字樸實無華,讀起來讓人感覺如沐春風,就像在和一位充滿智慧的長者聊天談心,很多話細細咀嚼之下給人一種哲學和詩意的享受。教師在人眼中無疑是偉大的,不在在於授業、傳道和解惑,更在於奉獻和犧牲。但朱教師在前言中就重新定義了他眼中的“教師”二字:教師不是園丁、不是蠟燭、不是春蠶、不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教師就是教師,每天在神聖與平凡中穿行,以現在求證未來,讓生命幸福完整。這樣的定位,讓教師這個職業更加充實和豐富起來。教師不怕奉獻和犧牲,也不是隻需要奉獻和犧牲,這也不是教師工作的全部,更多的時候我們是一羣有血有肉的凡人,一羣以教書育人為目的的辛勤工作者。

就如何做好教師,做一個什麼樣的教師,朱教師給我們指明瞭方向。他把教師職業大致分成四種境界。

第一,是讓學生瞧得起的教師;這是最基本的要求,按照陶行知先生的“學高為師,身正為範”這幾個大字用心做,相信要達到這種境界並不難。

第二,是讓自己心安的教師;要讓自己心安只有將心比心,不僅要做好自己的教學工作,更要時刻關注關心自己的學生,用自己的良心去踐行教育。或許有良心的教師無法用表格和評選程序測量出來的,也不可能段時間內看出有何效果,但多年以後,有多少學生還記得教師節給你打電話、發短信、送鮮花、寄賀卡,路上偶遇能叫出教師的名字,都是教師良心最真實的寫照。

第三,是讓學校驕傲的教師;一個教師能達到這種境界實屬不易,無論你在或者不在學校的時候,學生、同事和領導都會想念你;無論什麼時候,在和別人提起你,都會有自豪的感覺。這樣的教師一定是在自己的崗位上把工作做到極致的人,不管是作為學生還是同事能遇到這樣的'教師是一件幸福的事情,不得不説他們確實令人敬佩!

第四,是讓歷史銘記的教師。這種教師可遇不可求,是於人於己都會創造故事和傳奇的教師。或許他們自己從來沒想過讓別人和歷史記住,只是默默耕耘,從來不問前程,但就是這樣,讓他們成為了歷史銘記的教師。這樣的教師歷史上有,今天也有,未來也有可能在一所名不見經傳的學校旮旯處出現。英雄不問出處,好的教師也從來不只在好的學校出現,即使因為種種原因他不被我們知曉,但天知、地知、歷史知道。真正存在過的這種教師肯定比我們知道的還要多。

教師這個職業,既平凡又神聖。朱教師在這本書中悄然把教師還原成真實的生命,真實的人,以幸福成全生命的人。記得他説過:“幸福是人類的永恆追尋,對教師而言也不例外。為了幸福,我們樂於做教師。作為教師,我們要深刻理解幸福的緣由。”而我們,不正是在教師這個職業道路上幸福奔跑的人嗎?

也許前進道路上仍有很多困難和磨練,但我相信,堅持不懈的努力會讓我們成為更好的教師。

《致教師》讀後感:為每個生命頒獎12

隨手又翻開吳非老師的《致青年教師》,回想着每個小小題目背後的故事,現在,似乎“的確有很難教的學生”這篇小隨筆更能吸引我的注意,不禁讓我為自己在現實教學中的無奈找到了些許安慰,即使心裏明白有問題不應該從學生身上找原因。

“沒有教不好的學生,只有不會教的老師。”很早就聽説過這句教育界的至理名言,而自己也對這句話是深信不疑,相信每個孩子都是上帝手中的一個蘋果,雖然其中的一些因上帝的偏愛而被咬了一口,存在某些缺失,但美好的童心終將綻放它的光彩。而教師作為人類心靈的偉大工程師,其偉大的任務就是讓每一顆美好的心靈繼續美好下去。俗話説,夢想是美好的,但現實是殘酷的。面對現實,我質疑過那句我深信不疑的話語,難道真的只是老師的問題麼,難道是自己的太過失敗造成了某些學生的現狀麼,難道真的沒有辦法了麼……想到這,突然會有些對不住孩子家長們的意識,在家長的眼中,他們的寶貝是如此的出色,即使有些不足也顯得微不足道,而在我的眼中,他們是有那麼些不足。曾在想,如果是因為我而讓他的孩子變成這樣,那自己的可真是罪過大了。

在讀過吳非老師的“的確有很難教的學生”這篇隨筆後,內心的罪孽感稍稍減弱,儘管可能是在找藉口,但也讓我重新整理了自己的心理。每個學生的成長環境不盡相同,每位學生的自身素質也不盡相同,因此每個人在很長的學習過程中會有不同的反應,或許,在目前,在三年級階段,對於他來説,未能達到應有的學習水平或學習狀態,但是,這並不代表在將來的日子裏,他會繼續處於低潮階段,每個學生的未來存在着變數,而我期待着那個向着美好的變數快點到來。

聯想到班級裏的學生A,性格內向,語言表達能力非常薄弱,一句簡單的話讓其説需要好幾分鐘,我曾多次花費國小科課時來給他補習基礎知識,可惜收穫甚微,讓我一度覺得很無語,其家長似乎也很明白孩子的薄弱處,也表示很無奈。學生B,聰明靈活,卻也過於調皮,對“學習”一詞沒有什麼概念,課堂上總是無法很好地控制自己的行為,自律性較差,但通過和他的'私底下交談,發現他的“懂事”,對老師和家長們每天唸叨的長篇大論都銘記於心,可就是無法付諸實踐,為此家長沒少操心。()學生C,大致情況與B較為相似,不同是他們家長的反應,相比而言,學生B的家長為孩子付出的更多,所採用的教育方式也較為温和,而C學生的家長過於溺愛孩子,也導致了孩子性格上的某些不足。

或許,在目前來説,這些學生可以稱為“很難教的學生”,也一度讓我感覺力不從心,在他們身上花費的時間比在一羣學生身上花費的都要多,但結果往往不令人滿意。就要一些“貼心”的學生來對我説,“老師,別管他了,他一二年級的時候就是這樣的。”面對這樣的“忠告”,從一開始的驚訝這句話竟從孩子的口中説出,到目前的無奈但依然期待着奇蹟的發生,而我需要做的應該就是拿出更多的耐心、愛心與恆心了吧。

《致教師》讀後感:為每個生命頒獎13

很有幸拜讀了朱永新先生的《致教師》一書,打開《致教師》,隨處都是美妙的文字,迴應着每一個平凡而碎細的教育命題;其中的每一句話都發人深省,之中問題與話題,哪一個都逃不出教育與生活的庸常。很喜歡書中的這一句話:“教育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要相信孩子與學生,相信他們每一個人都能夠書寫自己的精彩;就是要發現孩子與學生,發現他們的潛能與個性,讓他們真正的成為自己。”“如果不能對學生一視同仁,那麼教師最需要關注的,恰恰是那些缺乏關注、不惹人憐愛的孩子。”

一年級的時候,我們班有個小朋友特別好動,而且比任何孩子都來得要強,其實,我知道,這是他自卑的表現(他生活在單親家庭,缺少母愛)。比如,他不允許別人説他一句不好的話,一旦聽到了就馬上拳頭相向,大家都不太願意和他一起玩。我瞭解情況後找他談了很多次,他也向我表達了想要向上的想法,可是,課堂上,他依然故我,做鬼臉、搗亂、下位子……讓我非常頭疼。

小駿的真正改變是從一次聽課開始的,那次班裏來了很多聽課老師,有一位甚至就坐在他旁邊的空位上(因為小駿一貫的表現班裏都沒有人願意和他一起坐,而我怕他影響別人,暫時也沒有安排同桌),那節課,小駿表現得特別好,專心聽講,積極發言,……課後我表揚了他,他也表示一定會盡量遵守課堂紀律。在接下來的日子裏,我採用了小組比賽的方式,着重解決課堂紀律問題。因為小駿的特殊原因,所以一旦他表現得好,我就會為他們小組翻倍加分,其他學生也沒有意見,大家明白小駿那組因為他的“不良”表現被扣了很多分,所以願意給小駿一個機會。這次小駿沒有辜負大家的'希望,他們小組因為他的優異表現而多次獲得最佳小組;與此同時,我還加強了家校聯繫,將他在學校的良好的表現告訴家長,小駿對爸爸説:現在越來越喜歡英語了……我聽了自然十分高興。

新學期開始的時候,我又找小駿談了很久:瞭解最近是否有進步,有沒有受到老師的表揚,同學之間相處得好不好,有沒有什麼心願……我知道他一直希望有個同桌,因此與他約定,只要他在一個星期裏表現得好,就為他換座位,小駿果然不負眾望,最終我也依約為他安排了一個同桌,接下來的一段時間,小駿表現一直很好。雖然在別的課上,小駿偶爾還是會調皮,但我相信,只要我和他一起努力,他的明天會更加燦爛。

作為老師的我們,遇見的孩子實在是太多了。聰明漂亮,乖巧懂事的,往往是我們最喜歡的;成績不好或紀律不好、特別是品行不好的那些問題學生,往往是讓人喜歡不起來。其實,這些孩子的背後有着無數的潛能和優點,如果我們整天看到的全是他們的缺點,永遠是無休止的批評,只會讓他們變得越來越糟糕;如果換個角度,細細觀察,卻能發現再後進的學生也有他自身的優點,假如能夠把優點加以放大,給予他們自信,給予他們希望,定能讓他們收穫一個更美麗的童年。我堅信:只要用心去澆灌,鐵樹也能開花。希望我的學生都能在愛的懷抱中快樂地學習,快樂地成長!

《致教師》讀後感:為每個生命頒獎14

拿到這本書,本書的書名讓我有很貼心的感覺,一個“致”字,似乎是一位長者在與我們親切交談。翻開書本,慢慢地瀏覽,從“做個有胸襟的教師”、“不要急”、“心裏裝着學生的心”、“尊重常識”、“不放棄理想”和“播下一粒善良的種子”,發現他就是一位無私的長者,他暢談了教學、學生、教育、成長以及學校工作的點點滴滴;分享了教學的苦惱,成長的煩惱,班級管理的困惑;記錄了教育生涯中的温暖與感動,反思與領悟,激情與夢想……不斷地傳授給我們經驗,字裏行間無不表現了他對教育的熱愛,對講台及學生的眷念,還有對我們這些後來者的諄諄教誨和殷切期盼。作為一個從教幾十年的教育前輩,他結合自己教育、教學中遇到的事情、案例闡述了青年教師應具有的理想和素養。

吳老師説:“教育上的事往往快不起來,所以不能急。”他還講到:“如果能耐心地等待,可能會得到更好的結果。”這不禁讓我想到我曾經讀過的《慢教育》,作為一名教師,我們應以“等待、耐心、從容、寬容、期待、悠閒、優雅”的心態去從事教育。

每個人的學習過程都很長,成長的`環境也不盡相同。有這樣一句話“沒有教不好的學生,只有不會教的老師”,就因為這樣,我們面對一些特殊的孩子,往往會繳盡腦汁,想方設法證明自己是可以很快轉變他的,可是在嘗試了多次之後卻常常有心急的感覺,於是焦躁、惱怒跟隨而來。吳老師的在書中多次提到、滲透的“不要急”、“慢”或許就是他從教30年的經驗,潛移默化往往比拔苗助長帶來更好的效果。我相信,只要我耐心等待,我將收穫每一個孩子帶給我的不同驚喜。

翻到本書的第六輯《播下一粒善良的種子》,書中的每一個故事,每一個細節,都滲透着吳老師對孩子們深深的愛。我們的教育是培養人的,這句話來自於《像抬眼一樣升起的白旗》。“那旗幟不是蠱惑人心的紅色,不是時髦的綠色,也不是空靈的蔚藍,而是一塵不染的白色。在我的心中,一面潔白的旗,正在像太陽一樣緩緩升起。”當我讀完《像太陽一樣升起的白旗》,似乎就沉浸在這句話中,他這裏的白旗是善良,友情,仁慈,負責,勇敢,堅強,自信,珍愛生命。

我們為師的,唯一能做的就是不斷的做好我們自己,用我們的人格影響我們的學生,就如同吳老師所説的:“你是教師,你今天種下什麼樣的種子,明天就會開什麼樣的花,結什麼樣的果。”

讀完85篇文章,85個小故事,在融入心裏的同時,我也被吳老師那份教育的理想而深深感動,他的經驗為我們青年教師在教育的道路上做了很好的引導,他的故事是我們青年在成長道路上的寶貴財富。對自己的職業負責,對教師這一職業多一份熱愛,追求一種做教師的幸福感,在工作中勇於創新,上出一節節精彩的課,讓學生徜徉於課堂的幸福中。

我也同吳老師一樣憧憬這樣的畫面:“在早晨的陽光中,孩子們哼着歌向學校走去,有時能停下來看看太陽;學生能經常地向教師提出有意思的問題,課堂上經常能有愉快的笑聲;中午,他們能吃上一份由政府提供的、全國城鄉同一標準的營養餐;學生能保有自己的愛好,下午4點起,他們在球場上奔跑叫喊,或者在圖書館查閲資料,在實驗室研究自己感興趣的問題;晚上,做完作業後,捧起一本詩集,輕聲地讀給媽媽聽。

《致教師》讀後感:為每個生命頒獎15

細細品讀了朱老師的《致教師》,看着書中的那一個個問題,就彷彿是為我回答的。其中朱老師的一個觀點讓我尤為感動,那就是:為每個生命頒獎。每個生命都是值得尊重的,值得呵護的。“每個孩子的基礎不一樣,能力不一樣,個性不一樣,我們不可能用統一的標準評價所有的學生,也不能夠用一張試卷衡量所有的學生。最好的教育,應該讓每個人成為他自己,讓每個人的潛能得到最大的發揮,讓每個生命綻放獨特的光芒。

“新教育獨特的生命敍事劇令我耳目一新。給孩子們排練適合自己的劇目,感受生命的意義。真誠地為新教育人點贊。朱永新老師説,衡量新教育生命敍事劇是否精彩,不是看學生們的演技是否成熟,佈景是否漂亮,而是看學生們有沒有真正地演繹出劇中人物的靈魂,把著作的.真諦表現出來,每個學生是否真正地投入到劇情之中。人生需要的是“中庸”的智慧,是既有感情,又有思想的“正劇”。新教育生命敍事劇,就希望運用舞台上的“正劇”引導出人生的“正劇”。每個生命都是這個世界的唯一。關注每個生命,關注每個孩子,為每個生命頒獎,為每個生命喝彩,是教育的使命。

陶行知先生曾經説過:“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裏有牛頓,你的嘲笑中有愛迪生”。教師要充分運用賞識教育和激勵教育原則。教師請不要吝嗇你的表揚。根據多元智力理論,每個孩子都是有自己的優點的,你要善於去發現,並大力地表揚他們的“閃光點”,所謂的“後進生”並不是他們真的能力很差,而只是他們缺少周圍環境的人們給予他們的肯定和表揚。俗話説“好孩子是誇出來的”。我們作為教師時刻要記住這一教學原則,讓每一個孩子都能沐浴在你那柔聲細語的表揚聲中和殷切的期待目光中。

在教學中我都會毫不吝嗇自己的讚美之詞,尤其是給那些在慢慢進步的後進生們。這些孩子在我的表揚聲中,仰起了頭,挺起了胸,表現也越來越好。

最後,我想以泰戈爾的一句話用以自勉:“不是槌的打擊,乃是水的載歌載舞,使鵝卵石臻於完美。”希望自己能夠以這樣的態度來為每一個生命頒獎。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