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智慧讀書心得

來源:文書谷 2.58W

當我們對人生或者事物有了新的思考時,寫心得體會是一個不錯的選擇,這樣有利於培養我們思考的習慣。那麼心得體會到底應該怎麼寫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教育的智慧讀書心得,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教育的智慧讀書心得

教育的智慧讀書心得1

作為一名教師,在教學實踐中,逐漸體會到了作為一名教師的崇高,也讓我領悟到了作為教師的肩上的重擔,但同時在教學中也存在一定的困惑,在讀了《教學機智——教育智慧的意藴》後給我頗多的啟發。

書中用了很多的事例和體會,把枯燥的教育學、心理學的基本觀點闡述得生動、明白,讀來令人倍感親切、深受啟發。教師要做到“機智”地處理教學中的偶發事件,必須具備諸多素質和條件。我以為,以下幾方面是不可或缺的:

首先,要有一顆熱愛學生的心,涵養師愛,以情促教。育人之道,愛心為先。要實現真正意義的教育,愛幾乎是惟一的力量。正如蘇霍姆林斯基所説的:“在什麼條件下知識才能觸動學生個人的精神世界,才能成為一個人所珍視的智力財富和道德財富呢?只有在這樣的財富下——用形象的話來説,就是在知識的活的身體裏要有情感的血液在暢流。”從這些話中我深深地感受到用愛心去開啟學生心靈的窗户,走進學生的心靈世界,成為他們的良師益友的重要性。其實後進生同優秀生一樣他們都是祖國的希望。對於那些尚未開放的花朵,我們就應該傾注更多的耐心,傾注更多的温暖,特別的愛給特別的他們,百花齊放才能迎來滿園的`春色!

其次,要平等地對待每一位學生,尊重人格,嚴慈相濟。《數學課程標準》“基本理念”中的第一條説:“義務教育階段的數學課程應突出體現基礎性、普及性和發展性,使數學教育面向全體學生,實現: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能獲得必需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數學課程標準》中的必須“面向全體學生”的表述是貫穿於新課程標準的一條紅線。教師要“目中有人”切實關懷每個學生,開發每個學生的潛能,為每個學生的成才提供機會。人性中最寶貴的是受到別人的尊重和賞識,保護學生的自尊心,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讓他們體驗人生的價值,並提升這種價值,這才是真正的教育、成功的教育。要讓孩子感到你是一棵大樹,把綠陰覆蓋在他們身上;讓體罰和變相體罰遠離文明的場所。當然,作為教書育人者,也不能對學生的不良現象放任自流,寬嚴有度才是愛,做到嚴慈相濟。

第三,要有敏捷的思維,開拓眼界、拓寬思路。機智地處理課堂教學中的偶發事件,實質就是或因勢利導,或拋磚引玉,或移花接木,巧妙地把話題轉移,擺脱眼前的窘境。這就要求教師必須具有敏捷的求異思維、發散思維,才能左右逢源,化險為夷。

第四,要有豐富的學識。有句話:要給學生一杯水,教師就要有一桶水,我覺得不對,在信息爆炸的時代,一桶水遠遠不夠,要開鑿一眼泉,有了源頭活水才能勝任今天的教學。開鑿一眼泉,就是教師要終身學習。在當今信息化時代,知識的更新程度是驚人的。在教育教學中涉獵的範圍不能侷限於課本上的知識,還要走出課本,善於拓展相關的知識,用知識武裝自己的頭腦,融會到教育教學活動中,保護學生愛問為什麼的好習慣,讓自己的課堂更充實、更豐富。如果教師能做到精通專業,又上知天文、下曉地理,並善於運用心理學的知識和原理,就能信手拈來,馳騁自如,找到偶發事件與教學任務之間的聯繫

讀書的生活是精彩的、高尚的、幸福的,教師更要把讀書當成生活的一部分並學以致用,時時用全新的教學理念來支撐自己的教育教學工作。讀了本書,給了我很大的影響,在今後的工作中我還需不斷地學習以充實、以發展。

教育的智慧讀書心得2

專家王曉春老師曾用“智慧與愛心同等重要”作為標題,是啊,對學生每位老師都傾注了愛,但愛不一定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在我們的身邊這種現象數不勝數。

有學生因為特殊原因課落下了,我會利用業餘時間給他們補課,及時與家長聯繫尋找解決辦法。但結果不一定如你所想,可能會令其家長感動,令周圍的同仁稱讚,但有時真不能讓學生從根本上改變。收效不明顯的原因主要是我們的教育智慧還不夠,沒有能解決他們真正的心理問題,客觀的家庭問題等。學生之間打打鬧鬧,鬥嘴絆腳,總認為是小兒科的事,所以總是用很簡單的談話和互相道歉來解決。卻很少會想到去找找發生矛盾的真正原因,是它自身的,還是和家庭環境有關。王老師告訴我們,學一點心理學,走進一點學生,花一點耐心,這樣我們的收穫會讓我們驚喜。

如何走進孩子的世界,我在書上看到這樣一個詞——換位思考。這並不陌生,卻又那麼陌生。它喚醒了我沉睡的心靈,讓我豁然開朗,使我不斷設想:假如我是學生,我最需要的是什麼?假如是我的學生,我會怎麼做?換位思考使我明白:多一些理解,多一些寬容,多一些耐心和等待,就會多一種教育的方法,就會讓自己讓學生多一份快樂。換位思考讓我不知不覺地走進學生的心靈,感受他們的喜怒哀樂,感受他們細膩、透明、多彩的心靈世界,換位思考成了我和學生們零距離溝通的一條無障礙通道。

每位學生都有自己獨特的個性和尊嚴,更有自己的思想感情和需要。自尊之心人皆有之,學生也是如此。

批評不是解決學生問題的唯一方式

批評只是一種帶有情緒性的管理方式,沒有研究的教育,是盲目的、情緒化的教育,是教師素質提高的最大障礙。往往在沒弄清楚學生是怎麼回事,自己就大動肝火真是不值。如何正確地批評學生,而且又不傷害學生的自尊心。當你理解了學生,批評學生肯定能找到非常自然的方法,孩子也自然能夠接受,不掩蓋問題,才能真正全面地理解學生,才能正確地實施挫折教育與批評。這是我從這本書上得到的啟示。

教育智慧是一門藝術

教育是一門學問很深的藝術,藴藏着許多智慧。一直以來,我也是那些忙忙碌碌的愚人,書中一個個真實的案例,好多就發生在我身邊,也曾經讓我百思不得其解,也曾經讓我憂心忡忡,也曾讓我牢騷滿腹,而我機械地做着、忙着、拼搏着。尤其,讀到“水彩筆的故事”這一案例,使我想到自己平時也經常的遇到此類問題,但很少去動腦筋思考和觀察學生的表現,而是“無研究的教育”,這種簡單的教育,沒有從根本解決學生的實際問題,而對教師的能力也沒有絲毫的提高。非常好的'思維習慣是,遇到事情總想問個為什麼,猜猜有幾種可能的原因,然後,加以驗證,有時不妨多轉個彎想一想。

面對教育中頻頻出現的各種問題,作為教師的我們不能首先慌了手腳,孩子的成長本身就是一個複雜的過程,各種各樣的原因左右着他們的行為,我們要有容忍之心,更要具平常之心;我們要有大將風度,不要用我們的急躁表情和過激言語讓孩子害怕、叛逆、壓抑,而要尋找到合適的“點”,讓孩子自我成長。

教育智慧從哪裏來呢?教育智慧從日常善於捕捉的點滴小事中來,從科學的思維方式中來,從概括反思中來,從良好的心態中來只要我們以研究的心態來看待問題,向研究型教師努力,可以把複雜的問題簡單化,簡單的問題明瞭化,你可以發現:原來教育可以如此輕鬆又愉悦!

讀了《教育智慧從哪裏來》一書,我發現了真正開啟孩子心靈的鑰匙——用愛心啟迪學生的智慧,用智慧開啟學生的潛質。當然,我知道僅僅看完這本書是遠遠不夠的,必須正確運用該書中的正確理論去指導自己的教學實踐,並在教育教學實踐中不斷地總結、反思和創新,努力提高教育教學工作效率和質量,為祖國的現代化建設培養更多合格的建設者和接班人。

教育的智慧讀書心得3

曾軍良教授是北京實驗學校的校長,中學物理特級教師,有25年的一線教育教學經驗,是一位對教育有深入研究和切身體會的教育學者。曾軍良教授的著作《愛與智慧的教育》共計22萬9千字,分為理念篇、教育篇、教學篇、管理篇、探索篇、附錄、後記7個部分。

在多年的一線教育生涯中,我們都希望將學生們打造成有知識、有涵養、有能力的人才,但總有學生不會按照我們所設置的軌道去走,無論是後進生還是特立獨行的學生,如何面對他們,如何正確地引導他們,是每一位教師的畢生課題。以愛的智慧撫慰學生的心靈,是曾軍良教授給予我們的第一個提示。

我是一名國小數學教師,數學是一門培養思維的學科,教會學生數學基礎知識、計算技巧、解題技巧都不是數學教育的最終目的,培養數學思維才是。在班級教學過程中,有為數不少的學生表現出“不開竅”,例題能做對,課堂反應也不錯,但例題稍微變化一下就不會解了,這説明他們只是將數學知識、規律、定理背誦記憶了,並未真正理解。初時他們與那些真正理解了數學內涵的學生沒有太大的差距,隨着年級的上升,開放性試題越來越考驗對數學知識的綜合掌握,學生之間的差距也就越來越明顯。

面對這種情況,作為教師要在班級中營造一種平等、和諧、友愛的環境氛圍,讓學生都能夠感受到集體的温暖和關懷;寬容善待學生的不足,幫助學生找到落後的原因,習慣的問題就從習慣入手,思路方法的問題就從思維訓練入手,習慣和思維都不是一天兩天能養成的,教師的耐心、積極引導是重要的推動力量。教師要多多對學生進行誇獎和鼓勵,在良性的暗示下幫助學生建立自信心,只有自信心旺盛的情況下學生的潛力才能夠儘可能挖掘出來。“你能行!”是教師培養學生自信心的重要工具,在這一方面我們千萬不能吝嗇好話。

曾軍良教授在書中説:“沒有愛與智慧,就沒有教育。”在教育領域中,愛是永恆的主題。教師對學生沒有愛,也就沒有教育,家長對孩子沒有愛,也就沒有家庭教育,孩子對父母沒有愛,教育是失敗的。國家開放二孩政策推行時間還比較短,目前大多數城市家庭都是獨生子女,最多也不過兩個孩子,農村家庭中有幾個孩子的也很少。可以説,孩子數量的減少意味着每一個孩子都承擔着父母深切的關愛和希翼,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是大多數父母的現狀。

但反過來,孩子在面對父母的愛時是怎樣的感受?他們弄懂這些愛了嗎?他們對父母的愛是否有正確、良好回饋?這些都是引起教育界及社會各階層深思的話題。培養國小生懂得愛,應當是全體一線教師們共同努力的方向。國小生是一個生理年齡、心理年齡都比較小的羣體,他們需要從家長付出愛的基礎上去學會愛,需要從家長和教師付出關愛的方式上去學會正確地回饋愛,如果家長和教師給予關愛的.方式不正確,他們要怎麼懂得愛呢。

在日常與家長的交流中我發現,很多家長對於孩子的耐心不足,尤其體現在作業輔導上面,參與課後作業的家長時不時就被孩子氣得跳腳,不參與課後作業的家長只會盯着孩子“快去寫作業!”,這兩種方式都不是正確的。

數學是一門培養思維的課程,學生不懂題目、解不出正確答案的原因是沒有弄懂思路,沒有正確的方法,家長要做的是幫孩子分析“不懂”的原因,這是正確付出關愛的方式,而不是拍桌子狂吼“你為什麼還不懂”。教師的教育工作需要家長的配合,我有的時候也會與家長交流一些正確的引導學生的方法,但有的孩子適用,有的則效果有限,這説明作為教師我們的經驗和智慧還是不足的。

《愛與教育智慧》一書凝聚了曾軍良教授的智慧和心血,凝聚着他多年一線教育中總結出的激勵、喚醒經驗,“教育需要智慧之愛”發人深省。作為一名一線教師,自問對教育事業有專心,對學生有耐心,但這其中是否貫穿着智慧,卻難以自查自省,只能再接再厲。

教育的智慧讀書心得4

利用課餘時間,我讀完了《一節好課需要的教育智慧》這本書。該書通過案例,輔以分析、評點,介紹了讀懂學生的智慧,課堂生成的智慧及構建有效課堂的智慧,使我知道上一節好體育課需要的知識。掩卷長思:我不禁捫心自問,我有教育智慧嗎?我的教育智慧從哪兒來的?那一個個熟悉的'案例,都在在提醒着我:教育的智慧來自於研究。遇到問題首先要想為什麼,再想怎麼辦。如果沒有找到問題的根由,盲目採取教育行為,最終效果是不會好的。

上好一節好課,使學生聽得懂,記得住達到應有的課堂效果,要有一定的技巧。第一、教師要讀懂學生,在課堂上充分關注學生,抓住學生的疑問,進行有效的擴展;瞭解學生的真實想法,給學生展示自我的機會,讓課堂充滿生機和活力。第二、講課要把所講內容給交代清楚。教學中要有條理性,抓住關鍵,突出難點,面向全體,突破難點。新舊知識合理銜接、自然過渡,層次清楚。第三、教師應當具備課堂的應變能力。在遇到尷尬或難以回答時,教室要及時化解。如教師説錯話要及時轉掉,剛才老師説的話,對嗎?那麼,原話是怎樣的?這樣既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又活躍了課堂氣氛,輕輕鬆鬆地解決問題,師生均得到了鍛鍊與提高。

第四、凡事皆有度。一節課到底要實現怎樣的教學目標,達到怎樣的學習效果,讓學生獲得怎樣的進步和發展,教師應該做到心中清清楚楚。首先,要明確教學目標;其次,要嚴扣教材,發掘教材價值,然後,針對學生實際,瞭解學生的已知和已能,思考如何開發學生的未知;最後,進行整合,確定核心目標,分清目標主次。第五、教師教學不能循規蹈矩,應該多考慮一下學生的特點和需求,使教學多一些創意性和趣味性。這樣,學生的學習興趣自然會增強,教學效率自然會提高。

作為教師,一定要自己對自己負責任,把精力放在提高自身專業水平上,不斷挑戰自我,超越自我,多讀書,多研究,保持對教育的熱情和幹勁,這樣才會使自己的教育生命長青。

教育的智慧讀書心得5

一本好書即使隨便看一看,也會偶有所得。我覺得看《教育的智慧》這本書,使我就有這樣的感覺。下面斷章取意地談幾點體會,不知説的對與否?

説到老師有這麼幾句話:首先説老師“默默耕耘,無私奉獻”,再有“對於您教誨的苦心,我無比感激,並將銘記於心”,還有“老師,感謝您傾盡自己的生命之光,照亮了我們人生的旅途”。這幾句話説得我感到老師是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也不知是實幹,還是苦幹,反正説得老師快沒了。即使不沒也快累死了。《教育的智慧》從書名詞義理解告訴我們:教育要講究智慧。讀一下這本書又知道了教育是技術加藝術的工種。好!我們得與時俱進——實實在在幹工作的時候,也應考慮尋找工作中的樂趣,因為教育也是一門藝術。只會幹苦力,不是好老師!

通過學習《教育的智慧》看到了一個詞,理解了這個詞,又更深層的理解了一個道理,這個詞就是:教育的個體發展觀。原來這裏也有樂趣,真的.孩子就是孩子!所以説讀書好,讀書能讓我明理,能辯證地看問題,也就是書上説的“要多層次多視角地看問題看學生想問題”週三下午本是工會活動,非整什麼讀書活動,原來有牴觸情緒,通過學習感到這是展示的機會,交流的機會,這應該是快樂的。正應了這句話:讀書是進步的階梯。原來平凡的工作中還是有很多樂趣!

教育的智慧讀書心得6

這個暑假,我匆匆的讀了《教育智慧從哪裏來——點評 100 個教育案例》這本書。陷入了深深地思考,教育智慧從哪裏來,我反覆的問自己?智慧從教育教學實踐中來,從一次次的教育失敗中反思而來。教師只有讀書,不斷的總結,不斷的實踐,才能擁有不竭的水源,不斷開拓視野,豐富知識,增長職業智慧,使自己的教育教學工作閃耀着睿智的光彩,充滿着創造的快樂。

其中的案例的之一,黃老師向王曉春老師求教讓學生迅速集中注意力的方法。讀了這一段瞭解到王曉春老師的支招,真是受益匪淺。 在教學中, 原來的我沒有把握住學生生理、 心理髮展規律。通過書中王老師的講解,瞭解到學生的注意有兩種:有意注意和無意注意。有意注意是主動的收斂的,無意注意是被動的散漫的。如今,很多的學生有意注意水平很低,東張西望,不知道自己在幹什麼,不知自己想幹什麼,不知自己該幹什麼。他們雖然坐在教室裏,但並不是“學習者” ,這種情況在低年級學生的身上比較突出。這是教師最頭疼的。而無意注意的規律是:哪裏聲音大,哪裏色彩鮮豔,哪個人動作怪異,什麼事情新鮮好玩,他就會往哪裏看,這種情況國小生中表現很突出。所以,在教學中必須從他們生理、心理所處階段出發,靈活多樣的採取方法吸引學生的注意。 一種方法集中連續實施的時間不能太長,以免使學生感覺厭惡、疲勞,分散注意,從而出現講話、做小動作的現象。以一種方式為主,伴以其他方式交替進行,降低學生的緊張度。在教學中我們應該從學生生理、心理髮展規律出發,採取多種多樣的`方法,多以身邊熟悉和感興趣的例子介紹,甚至穿插一個故事,一個笑話,絕對不能單一化,從而有效的使有意注意與無意注意相互交替,穿插在整個教育教學中,讓學生鬆緊結合,在輕鬆、愉快的氣氛中學有所得、學有所成。

書中的精彩的案例很多,很能夠發人深思啟迪智慧,可惜自己水平有限不能一一品讀。

王曉春老師,從教40餘年,教學經驗豐富,本書從“教師問題、學生問題、師生關係、教師與家長關係、管理問題”這五個側面,對普遍存在的真實的教育案例進行點評和剖析。真是深入淺出,入情入理,思路獨特,發人深省,讀後令人深受啟發。這本書,我並沒有沒有全部讀完,但已經明白了,身為教育者,全身心地去愛學生,教育智慧也不可少。愛與智慧互為犄角,才是成為優秀的教育者。

教育的智慧讀書心得7

教育者的胸襟,是學生的天地。教師的胸襟有多寬,學生的精神天地就有多大。良師之心境,如海洋一般遼闊,如長空一般高遠。教師心胸博大,學生才能面朝大海,才能仰望星空;他所教的學科,就可能成為樂園;他的學生,才會開墾自己的心靈,建造精神家園。人生能遇上胸襟遼闊的教師,學生自然“大氣”,自然能頂天立地。

一般而言,有成就的教師,他當初的勞動和心血必定超過常人,他的努力,在於他肯吃常人不願吃的苦,和他們的辛勤付出,只盯着他們獲得的名利,人就有可能變得偏狹,焦急暴躁,心理陰暗,乃至妒火中燒。如果教師有這樣的心態,他的工作情緒會大受影響,非但不會有什麼成就,其庸俗作風還可能傳染學生。

一位教師在專業方面能走多遠。兩位退休的理科名師説,從學科而言,語文教師的個人發展空間比理科教師大得多;因為他的思想情感體驗遠多於其他學科,他的'想象力更豐富,創造的機會可能更多;如果他有出色的表達能力,他其的作用更大,特別是對學生思維能力的影響。

進德修業是個人的事,是自覺的追求,對一個勞動者來説,專業素養是他安身立命之本;而對一名現代教師而言,持續的學習將使他保持精神的高尚,支撐自己作為一個文明人的操守。

教育的智慧讀書心得8

如果不是因為這樣的讀書活動,我可能很難這樣認認真真、像模像樣地讀這樣一本教育書籍。翻開這本書的第一頁,在封面反面的摺疊處,寫着作者李鎮西的簡介,第一句話是這樣的:一位深受孩子喜愛也深深愛着孩子的老師。“愛”這個字,是教師教育裏經常出現的,也是我經常在思考的,我有無私地把自己奉獻給教育嗎?我真正地愛學生?讀了《愛,不是教育的一切》這一章後,我覺得自己對教育裏的愛好像有了新的理解。

愛,是成為教師的前提。沒有愛,就沒有教育;沒有愛,便不能為師。在大學裏,曾經聽教育學的.老師説過陶行知“四顆糖”的故事。現在,又重新温習了一遍這個故事,有了更深的理解:育人之道,愛心為先。“沒有愛就沒有教育”這句話是絕對站得住腳的,但是,我們不能因此得出“有了愛就有了教育”的結論,教育出來愛,還要有思想、智慧、技巧等。

當老師需要愛心,作者李老師認為,所謂“愛心”,是童心的自然表現,愛孩子是天性流露而不是道德使然。真正的教育首先是充滿情感的教育,任何形式的體罰都離開是對學生的愛與尊重,是談不上任何教育的,都是應該根絕的,但是科學而成功的教育卻離不開懲罰。教育懲罰可以讓學生在實踐中受到民主精神、法治觀念、平等意識、獨立人格的啟蒙教育。把教育當作一份事業,而不僅僅是一種職業,熱愛這份事業,就會熱愛學生,對學生的那份真情就會情不自禁的流露或者瞬間迸發。既要提高自身業務水平,還要研究學生的心理,做一個有魅力的老師,把學生吸引到身邊,如果我做到了這些,我相信我也能夠讓我的學生“親其師,信其道”。

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説過一句話:“把整個心靈都奉獻給孩子吧!他們是那樣的天真、可愛,每一個都是可以成為有用之才的,你們眼裏、心裏都要裝着孩子……”對於這句話,李老師也給了我新的理解:“把心靈獻給孩子”而不是“把整個心靈獻給孩子”。應該允許我們老師留點心靈給父母、給孩子、給愛人、給自己。對於普通教師來説,捧着一顆心來,帶走半根草也沒有什麼的。我知道自己做不到博愛,但是我相信自己能夠努力做到一視同仁地關注並尊重每一個孩子,不因其學習成績、家庭背景、經濟狀況、性格相貌等因素有所偏愛與冷落。

以上僅是我對《教育的智慧》的膚淺理解,難逃俗套的同時也是紙上談兵,希望能啟發我更好地去反思去思考我未來教育的方向,以後作為一名老師如何更好地去教育學生,如何從教的過程中讓學生感受到教育的目的。

教育的智慧讀書心得9

此次的讀書任務大家都一樣,校長向我們推薦了張平主編的《教育的智慧》。從題目看,應該對自己的教學有幫助,因為曾經讀過另一本也是以“智慧”為題的書,是從教師的“專業”為出發點的,讀後覺得收益非淺。不過看着厚厚的頁碼,覺得看不完,於是選擇性地看了第一章,下面簡單地來説説對課堂教學智慧的實踐技巧這一節的體會。

一、 充分預設,教師必需心中有生。

有備而來,有備無患,不上無備好之課,這是處理好課堂教學的預設與生成的重要前提。許多成功的案例都表明,準備得好預設就好,生成也就好。所以備課時必須心中有學生,從學生出發,從學生現有的`體驗水平、理想、情感、態度現狀出發,分析文本,制定多維目標,然後依據目標預設幾種有助於學生學習的思路,儘可能多的將學生在學習中可能出項的種種情況想清楚。

二、 以理服人,教師順應課堂生成。

音樂教師應善於捕捉課堂教學中生成和變動着的各種有價值的信息,作為活的教學資源,努力創造條件去扶植它,栽培它,讓學生的智慧火花在輕輕一“點”間不斷迸發,盡顯其個性靈性在上面的案例中,學生模仿跳舞是興致高所致老師如果生氣發火,必定會影響課堂氣氛,打擊學生的積極性教師通過鼓勵讚賞,最終使他們的個性得以張揚音樂潛能得以開發,也讓我們的課堂教學煥發出生命的活力

三、 讀懂學生,引領學生思維發展。

教學與思維的關係極為密切,學生在學習中不僅要感知客觀事物,記憶學習材料,而且要通過思維去掌握事物的本質和規律。在音樂課中,不善於運用思維就不能很好地掌握音樂基礎技能,理解表達歌曲情緒,創作音樂旋律。因為學習要求各種類型的四位活動參與,所以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就更為重要 ,思維能力提高越快,學習也就越有效。

四、 專業發展,提升自身知識尺度。

我們都知道,音樂知識是為學習音樂服務的。在音樂教學中,不能隨意套用智育教學的模式。如果將藝術教學簡單地變成知識的記憶,不但美育的目的不能實現,而且還會加重學生的負擔。過分的強調音樂知識的熟記,忽視音樂實踐,那麼音樂審美將成為空談。音樂知識的講解、音樂技能的傳授和練習應避免偏重於語言、樂譜、動作等“非音樂聽覺體驗”方面。如果依靠單純的説教,是缺乏音樂美感的。我們要把音樂知識、音樂技能等內容融合在聽、唱、動等各個環節,讓學生在愉快的氣氛中不知不覺地掌握它、運用它,從而提高音樂能力。

總之,在新課程改革的實施中,只要努力把握音樂的度,多一些理性的思考,少一些盲目的追風,偏離“音樂”的現象就會減少,使音樂課迴歸自身本色。

教育的智慧讀書心得10

這個寒假不寂寞,因為有《在教育家的智慧裏呼吸》這本書的相伴。很感謝園裏給我們提供這麼優秀的書籍,讓我們這羣年輕的教師能在處處霧霾的天氣裏呼吸到新鮮的空氣。

翻開這本書的目錄,將諸多的教育大家累積在一起,好像是對教育大家的索引,又彷彿看到這些教育大家正研究並實踐着自己的教育思想,此刻,真想穿越時空與他們對話,進行心靈的碰撞,聆聽他們的教誨。的確,這算得上是一本穿越時空的教育著作。

這本書囊括了古今中外各個時期具有典型意義的教育大家,是他們在其實踐中所折射出來的博大的教育精神和理想。

抱着對話、學習、思考、研究、實踐的態度,我開始閲讀這本書,尋找我們最需要的,對我們具有啟發性的理念。

我最熟悉的便是蘇霍姆林斯基了。大學時曾閲讀過中國蘇式教師李鎮西老師的著作,對蘇式教育有一定了解。這本書讓我對蘇式的“精緻化”教育有了更深的理解。之所以説他的教育是精緻化的,是因為它所有的教育教學思索與行為都精確地對準了“每個人的心靈”。

“他希望每一個從自己身邊走過的人,都擁有終生幸福的精神生活。”不僅僅是教過的學生,而是每一位從自己身邊走過的人,這是何等宏大的教育情懷?“讓每個人都擁有智慧與幸福”都是他精緻化教育的體現。

而這些理想都源於他對“人性化”的教育思考。踐行人性化教育,蘇氏認為“相信一切孩子都能被教育好。”在他眼裏,不存在“差生”,只有“困難學生”或“難教育學生”的説法,最終都是能被教好的。關於精緻化教育,他提出了三條簡單的道理。

第一條:深入瞭解孩子。每個“問題孩子”背後都會有一個“問題環境”存在。要想解決問題,必須從“問題環境”着手。因此,蘇式每週都要走訪困難孩子的家庭,為深入瞭解孩子的生活環境,不僅是和家長交流,還從與孩子有關的一切羣體交流。蘇説:“沒有對學生深入的瞭解、就不可能有精緻化的教育。”想想我們的教育現狀,班容量的龐大,班級事務繁多,家長工作繁忙,幼兒居住地較遠等等原因或多或少影響了我們的家園溝通,更多是被硬性的打着完成任務旗號的“家訪”所代替。如今,隨着科技水平的提高,溝通手段逐漸增多,比如QQ、郵箱、飛信、電話等。家園溝通的便捷度提高,但總覺得少了些人情味,我帶了兩年的上屆孩子在畢業時竟還有一些家長未曾見過。這不得不説是一種遺憾。家長對孩子不重視,我也沒辦法。何況班容量較大,普遍在40個左右,很難深入地瞭解每一個孩子,因材施教很難做到。但蘇的道理告訴我,為了教育孩子,我必須做到深入瞭解孩子,盡力而為。

第二條:關注兒童的精神世界。“問題孩子”總會出現這樣那樣別樣的行為,要想教育好孩子,必須找到問題的所在,發現問題,分析這些問題的.原因,洞察孩子的精神世界,析出思維的癥結,然後才能解決問題。高里亞是因為人們對他失去信心,故意引起人們的關注,所以才做出那樣的行為。那麼我們的孩子又是因為什麼原因呢?當我們生氣某些孩子的搗蛋行為時;當我們被某些孩子折磨得頭疼時;當我們一味地批評孩子時,是否關注到了兒童的精神世界,尋找孩子異常的原因。我想我們已經知道該做些什麼了。

第三條:站在兒童的立場。新課程的理念便是“以幼兒為本。一切為了孩子。”確實,我們做的一切都是為了孩子。教育家們也正是從兒童的視角來研究教育。蘇式的“對準每個人的心靈”也正是從兒童立場思考和實踐的最好證明。不同的孩子,不同的場景,不同的問題,他總能找到最合適的語言,以最恰當的方式展開最合適的教育。我不是大家,所以我做不到他那樣。但我們會在以後的實踐中不斷探索最佳的教育契機和教育辦法,當孩子出現問題時,站在孩子的立場去想問題。

蘇霍姆林斯基是最瞭解兒童的教育家,如果我們每一個老師都能做到他提出的三條道理,那麼我們的孩子都會擁有“終生幸福的精神生活。”

教育的智慧讀書心得11

書中彙集了100個國小教師及班主任常常碰到的棘手問題,作者王曉春老師積40餘年教學經驗從“教師問題、學生問題、師生關係、教師與家長關係、管理問題”這五個部分,就當前在學校、社會和家庭教育中普遍存在的教育案例進行點評和剖析。書中的案例真實,極其貼近老師教育教學生活中的種種問題;文章短小,可讀性強;既有理論分析又有可直接借鑑的操作經驗;案例點評註重科學,深入淺出,入情入理,思路獨特,發人深省,讀後令人深受啟發。

案例的點評裏有一句話給我留下深刻印象:“愛能解決很多問題,但不能解決一切問題。”它使我更深地讀懂了愛的含義。的確是這樣的,否則,為什麼學生中還有那麼多的問題沒有解決?生活中有些家庭的孩子的教育最終失敗。是不是應歸於家長愛孩子愛得不夠?愛得太少嗎?這説明光有愛心還是遠遠不夠的。我們教師應克服工作方法簡單、思維方式單一等問題,練就一身教的好本領,以科學的態度來從事教育教學工作,以智慧來幫助學生,而非以指令來干涉學生,讓智慧與愛心同行。只有既有愛心,又具有教育智慧,才能更有效的教書育人。

的確,教育者要特別加強對心理學和教育學的學習和研究,練就一身過硬的發現、分析和解決在教育過程中遇到的種種“案例”,來引領學生髮現問題,解決問題,糾正偏差,形成良好的生活、學習、做人、做事的習慣,提高素養。而這一切都需要教育者獨具慧眼,不以粗暴、簡單的方式加以歸因、干預和壓制。重在發現和研究,積極探求學生表現的背後的深層次的本質原因!從根本上解決學生的實際問題,引導學生不斷進步。在整個教育過程中,不僅教育好學生,而且提高教師的“專業技術”水平,成為一個深入學生生活的探索教育方法最優化的“研究者”。解決問題,老師的愛心固然重要,但起決定作用的還是老師的專業能力,就如同醫生要能對症下藥。教育智慧起碼也和愛心一樣重要!同樣,老師的真心如果沒有更多的智慧相伴,則真心換回來的很可能就不是真心。由此可見教育智慧的重要性智慧是思索的結晶,教師的教育智慧即是教師對教育教學問題長期研究和不斷思索的結果。作為一名教師,要從研究的角度來從事教學工作,不斷地發現問題,思考問題,研究問題,不斷地增長自己的思考力、感悟力,不斷地提煉新見解、新觀點,從而全面地提高自己的學術水平和教育智慧。從教三年多來,一直有一種説不出的疲倦和沉重,那幾個下課搗蛋、上課也要變着花樣搗亂課堂的學生,屢教不改,一些簡單的字詞,講過N遍,可試卷上依然是刺眼的叉叉,對那些落後的學生,搜腸刮肚,想盡一切方法來激勵他,可收效甚微,我不禁有些彷徨與盲目,當初的理想與激情已經蕩然無存,對那些學生我已經傾其所學,束手無策了,每當靜下心來,總在思索,問題到底出在哪裏了?非常幸運,讀到了王曉春老師的《教育智慧從哪裏來》,這是一本好書,王曉春老師以他獨到的現象學研究方法和敏鋭的教育經驗,從“現象學教育學”的角度,以教師教育生活經歷為原材料,對100個教育案例了進行十分深刻的和有益的思考。他在書中對長時間困惑老師的一些問題作了深入研究和分析,如:“教育專家的方法為何不靈”;“師範教育中什麼是最要緊的”;也提出了許多新的教育理念;“阿Q案例要不得”;“看待孩子就是看待可能性”;“孩子的成長就是學會生存”;“簡單的一個觸摸比千言萬語更有意義”;家庭教育是學校教育的“上游”等等。

教育的目的是幫助孩子成長,可是孩子成長又是一個極富個性的複雜的過程,但這過程並不是一帆風順的,會出現種種問題,這就需要老師的幫助。但是這種問題不是隻憑几句簡單的話或者一兩個舉動就能解決的,也就是説,我們需要加緊研究“教育智慧”的問題,沒有“教育智慧”,也就沒有教學智慧,也就難以處理好教與學的問題,於是,所有的好的設想都會落空。拜讀了《教育智慧從哪裏來》一書後,我有兩點啟示:

一、對教育智慧內涵的理解

在本書中,教學智慧是這樣的:“智慧”不要把希望寄託在“意外”上。“智慧”保護了那些脆弱的東西,可能是孩子的脆弱性軟化了成人。“智慧”做一個反思型教師。“智慧”將破碎的東西變成整體,智慧容易使傷口癒合。智慧”使好的品質得到鞏固和加強,對孩子信任就是給孩子以力量。“智慧”加強了孩子的獨特之處,我們時刻要注意孩子的獨特性,並加以培養。“智慧”是換個角度研究和看待問題。

讀了這本書,我知道教師要搞好教育教學,教育智慧是並不可少的,可是教育智慧並非天生的,也不是能從書上生搬硬套的,而是教師在學習教育理論、總結教育經驗、努力參加教育實踐並且不斷反思和積累過程中逐步形成和發展起來的,是教師綜合運用各種教育能力達到了成熟地步的表現,是教師掌握了高超的教育藝術的表現。

二、教育智慧是一門教學藝術

在本書中,作者對教育智慧有如下向個觀點:智慧意味着指向他人的實踐;智慧就是“打動“他人;智慧是不可以事先計劃的;智慧受風解的支配同時又依賴情感;智慧支配着實踐。所以説教育智慧是教師在長期的教學工作中不斷總結、反思自己的教學活動形成的一種教學修養,是教師的人生閲歷、文化修養、個人學識長期積累後自然形成的,是一門教學的藝術。教學工作是需要教師不斷探索、不斷追求的一種具有不確定性的腦力勞動。但同時它也有自己的可確定性,那就是:熱愛學生,熱愛教育。熱愛生活。有了這一理念的支撐,我們在追求教學藝術的漫漫道路上不斷探索、不斷反思、不斷總結,教學中才會擁有了那精彩四射的教學智慧

教育智慧,是課堂上的一些巧妙的教學技法,但是我們往往忽略的就是課堂上的隨機事件,這些突發的事件,也就是課堂上隨即生成的教學資源,利用好這些教學資源,會使我們的課堂變得鮮活起來,讓看似冰冷枯燥的數學變得温柔豐滿。因為在課堂上,我們的教育智慧,會讓優異的孩子靈機閃現,會讓孩子在錯誤之後一步步引向成功,感悟到思考的神奇。課堂上的.互動生成,基於一種本色,就是愛,師生之間的愛,缺少了這些,我們的課堂依舊是冰冷和枯澀的。“認識了課堂,才算真正理解了教育。改變了課堂,才算真正落實了新課標”。

王曉春老師的話説得好:教師的重要任務是幫助學生深入具體地分析,他的心理問題是什麼?他的智力類型是什麼?他的思維方式是什麼,他的困難到底是在什麼地方?從何處突破可以看到成績、可以建立信心。”“千萬不要以為愛能包治百病”,我們經常以為愛學生就能教育好孩子,其實是不完全正確的,除了愛學生,還應運用理智、智慧、科學的教育觀念和方法。

我們都曾經遇到過這樣的事情:上課時兩個學生忽然因為一件小事爭吵了起來;這時你的第一個想法是把這些學生叫到跟前批評教育一番呢?還是先靜下心來冷靜地思考,先提出幾種假設,然後再處理這些事情呢?王曉春老師的兩種處理學生問題的思路,值得我們的借鑑:

1、發現問題—分析問題—促使學生成長。

2、看到現象—進行教育—達到教師目的。

第一條的思路的主線是“問題”,第二條思路的主線是“管理”。而第二種思路的目的只是方便今後的管理,並不是學生真實的成長,或者也可以説,教師認為只要學生服從教師的管理,就是成長了,其實這是以教師為中心。處理學生問題,真正做到以學生為本,以真問題的研究為主線的時候,才談得上素質教育。

我們經常會發出如此的感慨:“現在的孩子怎麼啦?”事實上我們沒有反思過:“我們老師、父母究竟怎麼啦?”在生活中,我們的父母、老師要麼是在生活中無微不至的呵護孩子,造就無能兒;要麼是在學習上讓學生俯首帖耳,造就了呆子;要麼是在進行社會利慾的薰陶,培養了俗人。對於孩子,我們必須呵護好心靈,這是教育的底線。力促孩子求真、求善、求美;生活和學習上,放放手,多讓孩子自己去闖蕩,去體驗,我們靜心等待;為他們擦擦傷口,聽聽傾訴,翻翻地圖,為他們的行囊補充食糧,揮揮手,孩子,繼續去闖,前面風光旖旎……我想,一旦我們的教育做到了讓孩子時刻保持舒展的心靈這個境界,那麼孩子的學習與生活該是多麼幸福!

總之,《教育智慧從哪裏來》就像一個海洋,它不是我一時之間就能理解和領悟的,這還有待於以後的日子慢慢地品味,慢慢地學習。

教育的智慧讀書心得12

經校長向全校教師推薦,利用暑假期間,我有幸拜讀了學校發的《教育的智慧》一書,我想作為一名教師,我們不但要好好讀它、品它、更重要的是學以致用。讀完這本書後,我有許多感觸,本書包括三個方面的內容:《勸學》、《師説》、《學記》,從各個方面進行了深入了剖析,所揭示的教育智慧給我們從教者以無限的啟迪。

最初接觸《勸學》篇是在國中。當時所學是節選的內容,讀完之後,受益頗深。從“學不可以已”知道了學習不可以停止,一個人的一生都應該不斷地學習,也即是我們今天所説的“終身學習”。而今再次接觸《勸學》,並學習全文內容,更是瞭解到內容的精髓,強調了學習的重要性,環境對人發展影響,以及學習的目的、程序、內容和方法等。為我們為何學習、如何學習提供了良好的建議。其精闢之處是無法用一言兩語總結出來的,只有親自通讀全文,才能領會其精華所在。

在《勸學》中,荀子提到“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這段話很好地説明了學習不是一日之事,而在於日常不斷地積累。積土成為山,風雨就會從那裏興起;積水成為深潭,蛟龍就會在那裏生長;積累善行,養成良好的品德,於是就能達到很高的精神境界,智慧就能得到發展,聖人的思想也就具備了。所以不積累小步,就沒有藉以遠達千里的辦法;不匯聚細流,就沒有藉以成為江海的辦法。駿馬跳躍一次,不能有十步遠;劣馬拉車走十天,也能走得很遠,它的'成功在於走個不停。蚯蚓沒有鋒利的爪牙,堅強的筋骨,卻能上吃泥土,下飲地下水,這是用因為心思專一的緣故。同樣道理,學,用心一也。

《師説》主要論述的是關於師道的問題,充分説明了從師的必要性,開篇就以“古之學者必有師”闡明瞭自己的觀點,而且以聖人孔子不恥從師為例子,證明了自己的觀點。明白了聖賢之道為誰所掌握,誰就是老師。不應該受地位和年齡的限制,從而不去向“老師”請教問題。更應該做到“敏而好學”“不恥下問”。韓愈説,“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這是中國教育史上第一次完整地定義了教師的職責。這裏把“傳道”放在了第一位,“授業”放在了第二位,如果用現在的教育觀點來説,就是把德育放在了第一位,智育放在了第二位,韓愈認為“授業”是為“傳道”服務的,充分説明了德育的重要作用。

《學記》是一個豐富的思想寶庫,字裏行間處處都閃爍着教育理論的光輝。它內容的主要精神,是從正反兩方面總結師與生、教與學的相互關係及其影響的經驗教訓。《學記》裏講:“君子既知教之所由興,又知教之所由廢,然後能夠為人師也”,作為一名教師,在明白自己職責的基礎之上,還要有好的教學方法。作為一名老師,“師”的內涵很廣泛,“師”的底藴更重要。《學記》認為,當教師的只有既懂得教育成功的原因,又懂得教育失敗的原因,才能勝任工作。“故君子之教,喻也”。也就是説,有經驗有修養的教師,總是善於運用啟發誘導的方法。用現在的話來説,就是:引導學生,但不牽着他們走;嚴格要求他們,但不施加壓力;不把道理和盤托出。做到“和”、“易”、“以思”,就算是循循善誘了。《學記》中有這麼一段話:“良冶之子,必學為裘;良弓之子,必學為箕;始駕者反之,車在馬前。”認為教師搞清楚了“為裘”、“為箕”、“駕馬”三條道理,也就懂得教育的途徑了。這給我們揭示了兩個道理:第一,要注意由淺入深,由易到難,循序漸進;第二,要重視練習,持之以恆,求其得心應手。

面對這麼一份珍貴的文化遺產,作為教育工作者,我們沒有理由不去好好地發現它、理解它、珍惜它、用好它,感謝《教育的智慧》這本書,讓我的假期不虛度!

教育的智慧讀書心得13

初次翻開這本書,首先映入眼簾的便是“1982年2月(李鎮西老師開始參加工作的時間)”,從這一年算起,8年後我才來到這個世界上,帶着厚重的時間感所凝聚起來的勇氣,我小心翼翼看着後面的一頁、又一頁。

李鎮西老師的這本書從三個方面闡述了自己對教育的理解。第一編是我的教育觀,後兩編分別是班主任的自我修養和好老師是這樣煉成。給我印象最深的還是尊重每一位孩子的未來這一篇。

在頂着巨大的升學壓力的今天,幾乎每一個學校都比較看中學生的成績,平時成績較為優秀的學生更是備受關注,相比之下,大部分成績平平的學生的受關注度也就不言而喻。而在李老師的“尊重每一位孩子的`未來”這一篇中就有提到:蘇霍姆林斯基説過,不論是未來的科學家、思想家、藝術家、工程師、技師、醫生,還是未來的鉗工、車工、農機手、拖拉機手,乃至泥瓦匠、炊事員,都應該是富有智慧並因勞動而幸福的人。他所關注的絕不只是少數有可能成為科學家、藝術家等名人的天才少年,而更多的是未來註定只能成為普通勞動者的絕大多數孩子。是的,細細想來,作為一名教師我們固然會因為那些未來成功了的孩子而驕傲自豪,但一個學校甚至一座城市在多少年後又會有多少人成為我們所謂的“名人”。大部分孩子都會成為善良勤勞富有的普通勞動者,而我們在他們需要關心需要關注的求學階段,似乎少給了他們一些什麼。

我帶的是三年級的學生,他們單純,天真可愛。在平時的學習中,孩子對事物或是問題的理解程度不一,有的就像天才一般對什麼都頗感興趣又能積極探索,有的又像一個等待着被關注的小貓般安靜地呆在那兒。正是李老師的這種教育理念及時地提醒了我:尊重每一個孩子的未來————不管他是傑出者還是普通人,都會是我們的驕傲。

教育的智慧讀書心得14

近期讀了李鎮西老師的《教育的智慧》一書,書封面上對李鎮西老師的評價語是“一位真誠的教育思想者,一位執着的教育實踐家”,其實在接觸這本書之前,就已經知道並接觸過關於李鎮西老師一些報道與介紹,知道他是一位深受孩子喜愛也深愛着孩子的老師,他長期擔任班主任與語文教師,在語文素質教育、青春期教育、班級民主管理、後進生轉化等方面進行富有成效的探索與實踐。他的關於“關注人性做真教育,幸福至上當好老師”的教育理念也深入人心。在本書中,李鎮西老師對他的教育思想作了進一步的解讀與詮釋。

一、愛是教育的必要條件

如在“愛,不是教育的`一切”這一篇中,他談到因為多年前出版了《愛心與教育》一書,被貼了一個“愛心教育”的標籤,對此,他表示不認可,他的思想被誤讀為有了愛就有教育,他認為愛是教育的前提條件,但除了愛,還要有思想、智慧、技巧等。當老師需要愛心,這是都明白的事情,強調愛心是必要的,但還是有很多問題需要探討。愛是萬能的嗎?愛是否可以作為一種教育手段?愛心與懲罰可以兼容嗎?老話題可以產生新討論。

二、教育家首先是教書匠

在“教育是藝術還是技術”一文中,李老師對“不做教書匠,爭做教育家”這句話作了剖析,這也比較困擾我的一個觀點,我們一面在提“不做教書匠”一面又在提“工匠精神”,兩個“匠”的意義是一樣的嗎?技術上升到一定層次可以是藝術,教育究竟是一門技術活兒還是一門藝術活兒。李老師鮮明大膽的提出,現在許多學校存在的普遍問題,不是“技術”過度,而是“藝術”氾濫,他認為在中國當下這一定的時期或一定的時代,我們更應強調的是“最缺的東西”,我們一些青年教師現在過多地推崇或者説太迷戀“教育藝術”,但凡是人人都能夠拿來就用的東西,絕不是藝術。教育家必須是教書匠,沒理由鄙薄教書匠。

三、尊重每一個孩子的未來。

李鎮西認為,學校創辦百年,顯然絕不只是培養了名人與所謂的成功人士,更多的是千千萬萬個普通學生。他們將來在自己的工作崗位上,同樣為國家貢獻着自己微博的力量,同樣是學校的教育成果,同樣是學校教育成功的標誌。尊重每一個孩子的未來,不管他是傑出者,還是普通人,只要善良正直勤勞,都是我們的驕傲。這一觀點顛覆了我們許多教育者固有的觀念。

這本書分四個篇章,每一篇章又都有很多文章,其中既有深入獨到的理性思考,又有大量生動鮮活的實踐案例分析,還穿插着作者對自己閃爍着理想主義光輝的教育情懷的詩意表達,在本書,李鎮西提出對一些比較時髦的觀點做了自已的解讀,體現了一個知識分子的獨立性與批判精神,這是李老師思想越來越成熟的表現。

教育的智慧讀書心得15

人們常説“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教書育人是一件漫長的事情,它既會讓你在每天上課批改作業的單調枯燥中消磨激情,也會時時刻刻發生各種“突發狀況”,充滿挑戰。我們教育對象的心靈絕不是一塊不毛之地,而是一片已經生長着美好思想和道德萌芽的肥沃土地。也正因如此,教育需要智慧。

教育的智慧實際上是教師的智慧,教師的智慧又表現為一種人生的境界。作為教師,只有通過不斷的學習和持續精進才能領悟教育智慧的真諦,才能了達到靈魂工程師高遠而曠達的人生境界。教育的道理,其實都是些大道理,樸素的道理,都是些家常話。譬如説,要尊重學生,身教重於言教,“成人”應優先於“成才”,因材等。道不遠人,大道理就不難悟到。人同此心,心同此理",自古然。教育的智慧,大都是緣於一些古老的智慧。古老的智慧存在古典之中,經典往往比時尚更接近其實,因為它經過了歲月的.洗禮和一代又一代人的社會的實踐。

《教育的智慧》這本書中提到,參加教育工作需要一份責任感和使命感,只有帶着這一份責任感和使命感,才能在教育的道路上用心去體會課堂,將學生真正的放在心上。你每天所要面對的不單單是幾十個學生,他們是幾十個家庭。農村家庭,本就經濟較為拮据,毫不誇張地説,有時候,他們的孩子是他們整個家族“翻身”的希望,他們將一切對美好生活的嚮往,都寄託在他們的下一代!而這份寄託,往往需要我們教師用真心去對待,每一個孩子都是一個希望,我們要把學生讓在心上,尊重每一位孩子的未來,用心靈去贏得心靈。

智慧和智慧教育並不神祕,虛空和複雜,但也並不簡單。我們不能使智慧教育簡單化,不能為智慧而智慧,刻意去追求智慧教育,重要的是尋求智慧和智慧教育的支撐,讓其水到渠成,應運而生,在不經意中讓智慧進入心靈,進入教育過程和生活過程。

“教育是一種詩意的修行,是用生命影響生命、用生命温暖生命的過程。”讓我們慢慢地行走其間,且行且修煉,讓柔軟從心間滋生,進而蔓延至整個鮮活的個體,用心去陪伴和守護孩子的成長!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