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蘭河傳讀後感通用[15篇]

來源:文書谷 4.83K

讀完一本經典名著後,相信大家的視野一定開拓了不少,需要寫一篇讀後感好好地作記錄了。但是讀後感有什麼要求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呼蘭河傳讀後感,歡迎閲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呼蘭河傳讀後感通用[15篇]

呼蘭河傳讀後感1

開始讀《呼蘭河傳》,我心裏很不是滋味。為什麼裏面的人物都好像一點兒情感都沒有為什麼除祖父外,人們都是那麼地自私自利為什麼他們不但不認為損人利己的行為很可恥,不同情收到傷害的人,反而會像看戲一樣叫好,或是哈哈大笑這些場面像一把把尖刀刺進我的心,又彷彿將我置於冰天雪地,被冷漠的人心凍得陣陣顫抖。

我一向相信,人都是有請的,不論環境多麼惡劣,不論生存多麼艱難。若不是那一份情,奧茨怎會為了減輕大家的負擔而選取走向暴風雪中的死神若不是那一份情,餘秋雨筆下的信客怎會數十年如一日地頂着重重壓力奔走於城鄉間,只為不辜負老信客的囑託於是,我不敢相信,呼蘭河的人們,怎樣這般自私無情。是的',極端的自私無情——對和自己親近的人更好,這是人之常情,可書中的人,連父母去世都不會很悲傷,連自己的女兒要嫁給窮人家受罪,親孃也只撇一句:“這都是你的命!”

看到後面,我漸漸明白,自私和無情,原先都是一個表象。自私源於資源匱乏,而無情則是由於精神的空虛。

我們都是凡人,在資源不能滿足每個人的需求時,追求自己的利益最大化是人的本能。呼蘭河的資源有多匱乏“人們對待叫花子們是很平凡的”。為什麼很“平凡”,有一個原因就是,這樣不幸的人太多啦!再有,人們連每頓飯都要精打細算,又如何去顧及他人呢

再來看他們的生活狀態。“人活着是為吃飯穿衣”,“人死了就完了”——這將是多麼無聊、空虛的一生啊!呼蘭河的人們只有一個目標:活着。縱使遭遇了再大的不幸,又能怎樣樣呢還不是隻有一個繼續平靜地活着!心中就是再悲痛,大哭上幾場,到頭來還是要應對白天黑夜,春夏秋冬這樣活着。看起來他們活得有好處(“為了吃飯穿衣”),可事實就應是,吃飯穿衣是為了活着啊!於是,我們從這“不假思索”的回答中聽出了深深的無奈。他們必須是想過“人活着是為了什麼”這個問題的!表面的“不假思索”也許是被他們思索過無數遍的結果!但是,得到了答案又能怎樣樣呢況且也沒有人能夠回答。於是他們發現,與其糾纏於這個問題,還不如想想有什麼辦法賺錢!這樣活着,當然會極度空虛——這和等死有什麼區別則這種極度的空虛下,人們的“娛樂”就顯得殘酷而又苦澀。一是拿別人的不幸取樂,小説中的説法就是“説長道短”;二是迷信。每一天生活在説長道短和迷信中的人怎樣去做一個有情有義的人

也許,在稀缺的物質和空虛的精神下,自私和無情會是唯一的選取。

呼蘭河傳讀後感2

《呼蘭河傳》創作於1942年,正是抗日戰爭最艱苦的階段,這使遠在香港的蕭紅更加懷念自己的故鄉和童年,於是,她以自己的家鄉與童年生活為原型,創作了這部小説。它在藝術形式上是一部比較獨特的:它雖然寫了人物,但沒有主角;雖也敍述故事,卻沒有主軸;全書七章雖可各自獨立卻又儼然是一整體。作家以她嫻熟的回憶技巧、情詩散文風格、渾重而又輕盈的文筆, 造就了她 “回憶式”的巔峯之作。茅盾曾這樣評價它的藝術成就:“它是一篇敍事詩,一片多彩的風土畫,一串悽婉的歌謠。”

簡要的內容是這樣的:那是一個既僻遠又熱鬧的小城,在城中的交通要道上坐落着一個“大泥坑”,它常常淹死一些騾馬和小孩,可居民都在看熱鬧,沒有人出來加以整治。有的説應該拆牆,有的説應該種樹,但沒有一個人説要填平的,儘管填坑並不難。 又到了小城舉行盛舉的日子,人們有跳大神的.、唱秧歌的、放河燈的、看野台子戲的、看廟會的,熱鬧異常。 我的祖父已年近七十,他是一個慈祥、温和的老人,家裏面只有祖父最關心我,所以,一天到晚,門裏門外,我寸步不離他,他常教我讀詩,帶我到後花園遊玩,我走不動的時候,祖父就抱着我,我走動了,祖父就拉着我,祖孫倆相依相伴,有着無窮的快樂。

我們有幾家鄰居,西邊的一間破草房租給一家餵豬的;還有一間草房租給一家開粉坊的,他們常常一邊曬粉、一邊唱歌,過着很快樂的生活;廂房裏還住着個拉磨的;粉坊旁的小偏房裏還住着個趕大車的胡家。胡家養了個小童養媳——小團圓媳婦······這部作品是蕭紅後期代表作,通過追憶家鄉的各種人物和生活畫面,表達出作者對於舊中國的扭曲人性損害人格的社會現實的否定。不少研究者提出的作品所流露的那種“孤寂與苦悶”的情懷,其實也可以從這一角度予以理解。 當然,最值得重視的是這部作品的獨特的藝術個性。茅盾對此有一個整體的把握,堪稱精當。 “但是我卻覺得正因其不完全像自傳,所以更好,更有意義。而且我們不也可以説:要點不在《呼蘭河傳》不像是一部嚴格意義的小説,而在它於這‘不像’之外,還有些別的東西——一些比像一部小説更為‘誘人’些的東西:它是一篇敍事詩,一幅多彩的風土畫,一串悽婉的歌謠。有諷刺,也有幽默。開始讀時有輕鬆之感,然而愈越下去心頭就會一點一點沉重起來。可是,仍然有美,即使這美有點病態,也仍然不能不使你炫惑。

我非常喜歡這本書,書中有我喜歡的景色,情節。我愛《呼蘭河轉》。

呼蘭河傳讀後感3

最近,我讀了一本蕭紅創作的名叫《呼蘭河傳》的書。

作者帶着我們走進來舊時代的呼蘭河,看到了舊社會時那裏發生的事情,知道了舊時代的不足,領略到了我們現在生活的美滿和幸福。

在蕭紅的筆下,她從小就沒有母親和父親的疼愛,祖母對她更是不好。只有在花園裏和祖父相處時,才能讓她感到快樂,在她眼裏,祖父是最愛她的。

相對來説,團圓媳婦就沒有那麼幸運了。當團圓媳婦還是一個小孩子時,就被賣到呼蘭河的.名氣較好的胡家去當童養媳了。她在十二歲的時候來到胡家,可胡家沒有一個人把她當人看,把她當成下人,天天讓她拉車,幹各種各樣的重活。看到這兒,我不禁心頭一顫:團圓媳婦才十二歲,她怎麼禁得起幹這樣的重活呢?她這些天是怎麼熬過來的呀?不但這樣,只要團圓媳婦有一丁點做的不好,胡家人就用盡辦法去折磨她。最後,讓正是花好年華的團圓媳婦就這樣香消玉殞了。看到這,我的心真的好痛:胡家人怎麼忍心這樣做呢,人家也是父母養大的,為什麼胡家人的心那麼歹毒呢?

是啊,蕭紅雖然有祖父的疼愛,但是她缺少了兩個最親最親的人的關心和愛護,她怎麼能有真正的幸福呢。團圓媳婦的年齡,是和我們差不多大的,應該上學讀書,可是她因為種種原因被賣到了老胡家,受盡了折磨,過上了家畜都不如的日子,導致小小年紀就香消玉殞了。和她們比起來,我們有什麼資格説我們現在不幸福呢。

在生活中,像蕭紅和團圓媳婦這樣有着悲慘命運的人也有不少。有一次,我在電視上看到:有一個五歲的女孩,父母離異了,父親帶着她,又找了一個繼母,可是繼母對女孩一點也不好。有一次,父親去上班了,只有繼母和女孩在家。過了一會兒,繼母讓女孩去幫自己倒一杯水,女孩就去倒了一杯來。女孩拿過來給繼母喝,繼母喝了一口,覺得燙,就把一壺剛剛燒開的水澆到了女孩的手上,並找來了掃把和晾衣架,往小女孩身上狠狠地抽着。繼母一點也不手軟,一刻也不停地抽着。小女孩被抽着當場休克了。等父親回來,把女孩送到醫院,經過手術,醫生説全身都傷痕累累,有七處骨頭被打斷了。

從古到今,像她們那樣的人也有許多。和她們相比,我們是幸福的,同時也是快樂的,我們的父母、外公外婆、爺爺奶奶都把我們當成手心裏的寶貝,深深地給我們傳遞着愛。小時候,還動不動就和家裏人“翻臉”,現在想想,真是不知好歹。

讀了這本書,我明白了:我們真的很幸福,我們一定要好好珍惜現在的生活。

呼蘭河傳讀後感4

看完了《呼蘭河傳》這本書,我留下了無限的思考。《呼蘭河傳》講了蕭紅小時候和祖父的故事,這本書的語言並不華麗,但樸素的語言,平凡的人和事同樣動人。

蕭紅的童年是快樂的,因為有了一個疼愛她的祖父。祖父帶着他在菜園裏,摘黃瓜、澆水,給她點燈籠,讓蕭紅玩得不亦樂乎。讓我難以忘懷的還是祖父給蕭紅點燈籠了,蕭紅在房間中翻箱倒櫃,找出了一個陳舊的、落滿灰塵的燈籠,祖父細心地把燈籠擦拭乾淨,點上蠟燭,給蕭紅玩,直到壞了為止,但祖父依然笑眯眯的。這是一件不起眼的小事,可是祖父卻有着驚人的耐心和寬容。首先,蕭紅翻箱倒櫃,家裏一定翻得七零八落的,一般家長見了都要大罵。其次,蕭紅找到了一個破舊的燈籠,一般的家長一定沒有耐心擦乾淨,點上蠟燭給孩子玩。更重要的是蕭紅把燈籠打壞了,祖父沒有把她臭罵一頓,居然還笑眯眯的。正因為有了這樣一位慈祥的祖父,蕭紅才有了一個快樂的童年。

蕭紅的童年是快樂的,因為有了一個不平凡的村子。這個村子裏有一個作惡多端的大泥坑,這泥坑經常弄翻馬車,淹死人、牲畜,還阻擋了許多人的前進道路。有了這個泥坑,村裏裏頓時熱鬧非凡,翻了馬車抬馬車,人掉下去了救人,擋住了人從旁邊的牆上面爬過去。沒有一個人覺得累,更沒有一個人要把這個無惡不作的泥坑填平。我想,假如填平了這個坑,村子就恢復了冷清,變得寂寞,大家沒事可幹,失去了抬車的'樂趣當然了,這個泥坑也給村裏人帶來了福利,當牲畜淹死的時候,許多人都去搶豬肉吃,殺豬的撿了回去,就會以半價賣出去。在艱苦的鄉村生活中,處處閃耀着人性的真、善、美的光輝。

蕭紅的童年是快樂的,因為有了許多人陪她玩耍。馮歪嘴子啊,她們家的廚師啊,都是她的尋樂工具,團圓媳婦只有十幾歲,她很樂意陪着蕭紅玩,樂此不疲,但她最終命運多舛。

我們再也體驗不到蕭紅的童年生活了,但書中字裏行間流露的人性的至純至美,仍然使我的內心暖暖的。

讀了《呼蘭河傳》,讀了一個悽美的故事,讀出了童年的珍貴。

呼蘭河傳讀後感5

晚一已過,火燒雲就上來了。照看小孩子的臉是紅的把大白狗變成紅色的狗了。紅公雞就變成金的了。黑母雞變成紫檀色的了。喂獵的老頭兒,往牆根上靠,他先盈盈地看着他的阿匹小白豬,變成小金豬。”

這樣一幅絢爛温暖的晚霞圖是兼紅的《學蘭河傳》最初打動我的地方。蕭紅的解是一位善於描寫的高手,她總是會用最簡單樸素的語言來為自己的童午“繪畫”,繪出一幅幅雖並不生動甚至有些單調但純淨、真實、自然而富有回憶的畫面。寒令的被凍結的東北大地,蕭條的並不算熱鬧的呼蘭城帶給居民福利帶給孩子們樂趣的泥坑於小吃推上的麻花、豆腐,大街上流動的車馬牛羊;攔漫多姿的.光燒雲,天空中飄着的燕子蝴蝶,菜園裏結着的大黃瓜大樓瓜:祖父教的唐詩。我家荒涼的大院子。忠誠的黃狗,噴香的苞術;跳大神,唱秧歌放河燈這一娘娘廟會。

這一切的一切,不管是呼蘭河城的一街一道還是大自然的親切饋贈是延續百年的傳統習俗,都把讀者帶回到了自己的重午,滿滿的都是對兒時的回憶。我們在感受作者筆下呼蘭河城給她童年回憶的同時想必也會不由自主的回憶起自己的童年。每個人的童年都大同小青異的。不管如作者一樣的單調平淡還是你我一樣充滿趣米和歡樂都是讓人難以忘卻。無論將來我們身處何境,年華幾何,重年都會是我們第一筆不小的精神財富。

我在《呼蘭河傳》的字裏行間,還看見了孤獨的作者和破敗的宅院,可憐的小團圓媳婦和她被折磨致死的故事,一貧如洗的有二伯和他非同尋常的經歷,勇敢無畏的馮歪嘴子和他樂觀向上的精神……

我們這一生為什麼而來?我不禁思索。為磨練意志而來,為學習知識而來,為追求幸福而來,為改革創新而來,為中華騰飛而來。如果想做到這幾點,就先得明白生命的意義,就要像馮歪嘴子那樣樂觀、堅韌、勇敢、頑強、敢於同命運抗爭,要有“人人平等”和不貪小便宜、不好假面子、不受誘惑、除舊革新的意識。只有這樣才能做一個對國家對社會有用的人,也會對得起先輩們的流血犧牲、艱苦奮鬥。

這是一篇敍事詩,一幅多彩的風景畫,一串悽慘的歌謠!

呼蘭河傳讀後感6

一到冬天大雪便封了路,而最繁華的地方是東西和南北走向交匯的十字街,呼蘭河就是這樣一個略顯荒涼的小城。蕭紅的童年在這裏度過。沒有華麗的語言,沒有激昂的評判,我們只是隨她用六七歲孩子的眼光看着這世界。

“我”最愛的地方是後園。後園裏有果實,有雜草,玉米如果願意,能長到天那麼高。一顆櫻桃樹,一顆李子樹,雖然不開花,不結果,卻寄予了“我”美好的期望。祖父是“我”最好的朋友,他總是掛着慈愛的笑容,帶“我”去地裏掰苞米吃。下午在後園裏除草,任“我”給他戴了滿頭鮮花,還以為是今年雨水好,自家玫瑰香飄十里。

“我”在祖父的庇護下一天天長大,卻也看到周圍的悲歡離合。“我”看到扎花店的夥計把給死人燒的房子丫鬟粘的漂漂亮亮,自己卻終日待在昏暗的店裏,活得沒有人樣;“我”看到賣粉絲的人住在風雨飄搖的家,能享受到的美味是雨天房頂上長起的蘑菇,一年到頭為温飽而忙碌,卻在陽光下流着眼淚唱起歌;“我”看到老胡家的小團圓媳婦初來時健康開朗,黝黑的面容上連一雙大眼睛都在笑,卻最終受害於封建禮教和思想,在眾多“善人”的“關懷”下悽慘死去;“我”亦看到磨坊裏的.馮歪嘴子冷靜堅強,獨自撫養兩個年幼的孩子微笑面對生活。

“我”的生活裏有封建,有善良,有無奈,有樂觀。蕭紅的筆觸簡單卻也真實,一點一滴,是那個年代的人間百態。

這使我想到了我的童年,同樣是與祖父祖母生活在一個小鎮。仍記得,那時放學後,爺爺騎車載我穿梭在大街小巷,經過慣常買豆腐的一家,那阿姨便裝了豆腐出來,順便給我切了一小塊兒吃。白豆腐吃在嘴裏並沒有什麼滋味,但坐在自行車上啃着豆腐,看西山一點點吞了那火紅的太陽,卻是無比的快活。更不能忘了的是朗朗上口的古詩和一個人的意識流。你一定不會想到我在傍晚的堂屋裏看見“風吹草低見牛羊”的茫茫敕勒川,亦想不到我在大院的台階上感受那“煙花三月下揚州”的浩瀚與清涼;更不會想到我經過鄰居家的籬笆,看到流連在黃四孃家的蝶子棲息在碗大的黃花上。

童年的事,現在想來,時常感動,偶爾神奇。總想着要把那些浪漫的事一一寫下,害怕時間一久,竟忘了那時簡單的快樂。

呼蘭河傳讀後感7

沒有打五顆星是因為,這本書讀着蠻沉重的。n説文采吧,幾乎沒有。因為通篇作者的用詞都特別樸實無華,就是像聊天拉家常一樣的敍述,回憶自己童年時期的所見所聞所感。文字真的特別平淡,沒有什麼修飾和華麗詞藻。但是讀來就是覺得特別悲涼。充滿了諷刺和拷問,人心也特別受到震動。n因為我們沒有經歷過那樣的時代。但是某些場景,某些社會現狀,我們還是能有感觸的。比如文中講述的迷信場景。我們小時候也有遇到過一些封建迷信。比如孩子生病了,就覺得是不是有小鬼上身了?然後治療的偏方就是在牀底下豎起一個雞蛋。總之也聽聞過一些情況。但是沒有作者描寫的那樣恐怖,因為活生生弄死了人命。這是很殘酷的.。n文中的小團圓媳婦,真的讓人覺得很揪心。一個活蹦亂跳開朗活潑的小女孩,十二三歲,花樣年華。但是不幸的成為了童養媳。然後開始了她的悲慘命運。不想重複講述,只是覺得無可奈何的悲痛。我作為看客,是覺得很殘忍的,很無力。然後只有慶幸自己,沒有生活在那樣恐怖可怕無知又愚昧的社會。n看這樣的文章,會心生悲涼,又會特別慶幸。文中提到的兩個讓人感覺温暖的人物,一個是作者寫的祖父,還有一個就是拉磨的馮歪嘴子了。作者並沒有刻意去刻畫任何人物的形象和性格,都是日常瑣事中的簡短交流中,透露出這個人物的特徵。在那樣一個黑暗的社會,還有那樣温情的人存在。只是這份温情,在整體的冷漠無知中,顯得特別微不足道。n文中有一段火燒雲的描寫,應該算是整篇文章中比較有色彩的描寫了。然後跟隨作者一起感受她那充滿童趣的童年生活,也是讓人懷念和回味的。到了後面的文風,就開始顯得有些刺傷人心了。特別對於女性的悲慘命運的敍述,想來女性讀者讀完會更有感觸吧。n男女平等,或者是人權的提升,在我們的社會,還是一個發展的過程。但是也比以前的社會要進步很多。所以看完這樣沉重的書,不應該沉溺在那樣無助的情緒裏。還是要反思目前的現實生活。如果可以,我們不要做一個冷漠無情的人,如果可以,我們要做一個自尊自強的人,無論什麼時候,我們要學習,成長進步,擺脱落後和愚昧。活着,在什麼年代都是一件難事,但是我們總有活着的責任和義務,然後還有夢想和存在的意義。所以,努力的去生活吧,就像不曾受到傷害過一樣。

呼蘭河傳讀後感8

這個冬日,我遇見了《呼蘭河傳》。它是一本自傳體小説,女作家蕭紅在這本書中以成熟細膩但又清新樸實的藝術筆觸描寫了自己記憶中的家鄉—呼蘭河城,以及家鄉中許多被“吃人”的迷信封建思想“吃”掉的可憐人物,並藉此提出了對迷信封建思想的指責與批判。

呼蘭河城是蕭紅童年生活的地方,也是她一生創作的源泉,更是她坎坷一生中唯一讓她有過真正快樂的地方。可是,這個小城本身卻並不純真,相反,它充滿了人性的自私、封建的愚昧和迷信的可笑。呼蘭河城裏的人民也像他們居住的城市一樣,崇尚迷信封建思想,愚昧,自私。他們每天就只是重複昨天的動作,為了活着而活着,生命對於他們來説沒有一點意義。呼蘭河人是迷信封建思想的擁護者兼受害者,他們是愚昧而可悲的。

吃人的迷信封建思想和男權主義思想害了很多呼蘭河女人,其中令我感觸頗深的是可憐的小團圓媳婦。

小團圓媳婦是一個12歲的小姑娘,她臉長得黑乎乎,笑呵呵的,坐的筆直、走的'風快、健康、活潑、率真。可是,她的婆婆,家人和看客們卻説她“太大方了”,“見人一點也不知道害羞”…最終,他們判定小團圓媳婦不符合“好媳婦守則”,應該給一個下馬威管教管教。這一管教,打了她一個月!小團圓媳婦的婆婆用鞭子抽她,用燒紅的烙鐵燙她腳心…希望能讓她變成自己認為正常的媳婦,讓她學會害羞,變得毫無主見,進而贊成封建迷信思想和男權思想。但是,小團圓媳婦不但沒被改變,還被打出病來了,她的婆婆卻認為她是被鬼怪附身,應該請大神驅鬼。每當我讀到這,都會在心裏冷笑。被鬼怪附身,多麼愚蠢!連打一個月,誰不會生大病?而且,小團圓媳婦只是一個12歲的小姑娘。於是家裏人開始想要“救”她了。他們請大神驅鬼、圓夢、喂她吃各種偏方,甚至將她扔到燙水裏洗澡,可是沒有人想到去找醫生。最令人髮指的是,她的婆婆竟然説:“哪個團圓媳婦不受氣?我只打了她一個月,她就生病了。”最後,小團圓媳婦被家裏人和看客們“善意的”折磨死了。其實與其説她是被燙死的,還不如説她是被迷信封建思想和男權主義思想迫害死的。

其實,和故事中的人物相比,我們真的幸福許多。現在,沒有了封建迷信,人人都可以有自己的思想。沒有了男權主義,女人可以和男人相提並論,女孩和男孩可以享受同等教育,也都可以擁有同樣的五彩童年。沒有人規定,男人一定比女人強,也沒有人規定,女人不能超過男人。總之,現在所有人成功的機率是相同的,不論是什麼事情,只要努力就可以成功。

呼蘭河傳讀後感9

“晚飯一過,火燒雲就上來了。照得小孩子的臉是紅的。把大白狗變成紅色的狗了。紅公雞就變成金的了。黑母雞變成紫檀色的了。餵豬的老頭兒,往牆根上靠,他笑盈盈地看着他的兩匹小白豬,變成小金豬了。”

這樣一幅絢爛温暖的晚霞圖是蕭紅的《呼蘭河傳》最初打動我的地方。蕭紅的確是一位善於描寫的高手,她總是會用最簡單樸素的語言來為自己的童年“繪畫”,繪出一幅幅雖並不生動甚至有些單調但純淨、真實、自然而富有回憶的畫面。寒冷的被凍結的東北大地,蕭條的並不算熱鬧的呼蘭城,帶給居民福利,給孩子們樂趣的泥坑,小吃攤上的麻花、豆腐,大街上流動的車馬牛羊;爛漫多姿的火燒雲,天空中飄着的燕子蝴蝶,菜園裏結着的大黃瓜大倭瓜:祖父教的唐詩。我家荒涼的大院子。忠誠的黃狗,噴香的苞米;跳大繩、唱秧歌、放河燈、娘娘廟會。

這一切的一切,不管是呼蘭河城的一街一道還是大自然的親切饋贈,都是延續百年的.傳統習俗,都把讀者帶回到了自己的童年,滿滿的都是對兒時的回憶。我們在感受作者筆下呼蘭河城給她童年回憶的同時想必也會不由自主的回憶起自己的童年。每個人的童年都大同小異的。不管如作者一樣的單調平淡還是你我一樣充滿趣味和歡樂都是讓人難以忘卻。無論將來我們身處何境,年華幾何,童年都會是我們第一筆不小的精神財富。

我在《呼蘭河傳》的字裏行間,還看見了孤獨的作者和破敗的宅院,可憐的小團圓媳婦和她被折磨致死的故事,一貧如洗的有二伯和他非同尋常的經歷,勇敢無畏的馮歪嘴子和他樂觀向上的精神……

我們這一生為什麼而來?我不禁思索。為磨練意志而來,為學習知識而來,為追求幸福而來,為改革創新而來,為中華騰飛而來。如果想做到這幾點,就先得明白生命的意義,就要像馮歪嘴子那樣樂觀、堅韌、勇敢、頑強、敢於同命運抗爭,要有“人人平等”和不貪小便宜、不好假面子、不受誘惑、除舊革新的意識。只有這樣才能做一個對國家對社會有用的人,也會對得起先輩們的流血犧牲、艱苦奮鬥。

《呼蘭河傳》是一篇敍事詩,一幅多彩的風景畫,一串悽慘的歌謠,它帶給你心靈的震撼和深深地思索!

呼蘭河傳讀後感10

我喜歡圖書館,享受在書海中穿梭的感覺,也喜歡在寧靜的下午獨自一人看書。記得有人説過:能讀書的人是幸福的。因為《呼蘭河傳》的陪伴,我是幸福而充實的。

書中的小村莊一年似乎都籠罩在蕭條又黯淡的氣氛中。一年四季,春秋往復。時間像一台沒有感情的機器,毫無目的的向前運行着,在灰色的循環中不斷帶走人和事。小村莊裏的人封建,迂腐,這算不算時代遺留的悲哀?面對書中終年碌碌無為的他們,我不知是該哭還是該笑。

舊社會的悲劇太多,遠不是我們能想象的。團圓媳婦就是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她是一個童養媳,但卻只有十二歲。十二歲的年紀,本該在家人的呵護下,過着無憂無慮的生活。而她卻以一個童養媳的身份,過早地操持起了家務。就算她任勞任怨的幹活,也要遭到婆婆無情的打罵。終於,她不堪重負,在生命之花還未來得及綻放時,匆匆的離開了人世間。但在她的婆婆和丈夫看來,這是一個買賣,賠本的買賣而已——只有而已。悲劇看多了,心也就麻木了。——這也許是那個時代人們的內心最真實的寫照。

日子依然平平淡淡,灰色的'小城,灰色的天空。在我面前,我看到的只是一個灰色的年代。動盪時期人們再善良,也總拋不開老封建的思想。因為這些百害而無一利的思想,人們讓一起又一起的悲劇發生。可笑的是,他們寧可信天信地,信神信鬼,也不願相信事實。

呼可以當時中國的舊照,縮影。人們以為人死後,會到陰間裏去。親人們就得做這麼一套:陰間裏怕是會餓着,會凍着,會累着。就得為他們燒紙錢,燒紙衣,燒紙車。人們請龍王,人們供香,人們燒紙,人們為了活着而活着,為了死去而死去。呼蘭河更像一幅寫真照,人們也是是典型的小市民,刻薄冷漠,迂腐封建,蕭紅用她的筆,劃出了一個喧鬧而寂寞的世界。

不得不説,蕭紅是一個好作家,她用訴説的方式,講述了一件又一件塵封已久的老事。但在她的筆下,她的童年是快樂的,和快樂如影隨形的,卻是寂寞。童年的天堂是那個大花園,花園裏有她和她的祖父以及一些花花草草。每個人的童年,其實都是一個隔絕了世俗,戰爭,煩惱的純淨花園。每個人的花園都有屬於自己的回憶。它是午夜花園——那個易碎的夢。在夜晚十二點,準時消失,取而代之的是青春的憂傷,成人後的迷惘。

《呼蘭河傳》與其説是一本書,不如説是一個回憶錄。作者在回憶往事。而在她往事中,我看到的是我的往事。

呼蘭河傳讀後感11

一天買了本《呼蘭河傳》,到家就讀了起來。其實初讀《呼蘭河傳》,我並不怎樣喜歡,耐着性子看了一遍,隨手就丟到一旁了。當我重新翻那本《呼蘭河傳》,細細品味,才發覺得它的精彩。

灰色的基調,平靜的敍述,黯淡的畫面,這就是作者筆下的小城呼蘭河,它並不繁華。在那裏,到處可見由於人們的無知和腐敗而引發的一場又一場的災難。一個又一個畫面,一個又一個杯具地出現,讓我不知道該如何去評判哪個更值得我同情,哪個更值得我痛恨……

文章的第一章所出現的一個鏡頭,就讓我感慨萬分:在東二道街上有六七尺深的大泥坑,人們和家畜常常會遭受到災難。人們説拆牆的有,説種樹的有,但從來沒有任何一個人想過把泥坑填平。多麼愚昧的人們呀!在他們的腦海裏就要順應社會,順應天意,人是不能違抗天命的,這不能不是他們的悲哀!

作者在文章中一向寫到"我家的院子是很荒涼的",這就為裏面人物的杯具埋下了伏筆。文章中的小團圓媳婦剛來胡家的時候只有十二歲,正因長得較高,怕別人説她謊報年齡,便説是十四歲,但儘管如此,人們還説她有意隱瞞。她"黑乎乎的、笑呵呵的",人們便説她大大咧咧,一點沒有媳婦的樣貌。不久她的婆婆時常整夜整夜地打她,説是能夠讓她更懂事聽話;還認為她身上有病有鬼,於是用盡了各種迷信法:請"雲遊"抽貼、請人來跳大神、甚至把她放在水中煮……最終,小團圓媳婦被無辜地折磨死了。

我真正感受到情緒歡快起來是在祖父出場後。從作者——一個四五歲的眼光來看這個世界,一切都陌生而新奇。年幼的"我",整日隨祖父在後園盡情玩耍。鋤草、抓蝴蝶、吃烤鴨、缸帽遮雨……皆描述得妙趣橫生,意興盎然。這一幕幕,作者都用詼諧幽默充滿童趣的語言描繪得淋漓盡致。我竟不自覺地我拿自我的.童年和作者的童年去比。在我看來,讀了《呼蘭河傳》,覺得作者的童年是美麗而又寂寞的,更感受到自我童年的愉悦與幸運。

讀這本書時,愉悦伴着沉痛,隨着小主人公蕭紅的腳步,我偷窺到舊社會的腐敗與黑暗,很慶幸那只是蕭紅的童年。但,這是無法逃避的歷史,讓咱們瞭解過去,瞭解歷史,永遠不好重蹈覆轍。

呼蘭河傳讀後感12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是我讀完全書第一個感受。回頭想想,書名《呼蘭河傳》就有着鮮明的一種印記或是別有意味的標識,我去過的地方不多,但生長在虹橋鎮——據傳因橋樑遠眺宛如長虹卧波而命名的古鎮——橋樑眾多,水道縱橫,對溪河湖海總有一份自然的親切熟稔,絕沒聽過“呼蘭河”這樣的名稱。“呼蘭河”、“呼蘭城”一經叫出,咀嚼不出小橋流水的江南氣韻,卻能咂摸出獨具特色的北地風情。

這風情在蕭紅筆下不是壯麗無邊的風光景緻,不是跌宕起伏的人生際遇,也不是驚天動地的情情愛愛,就是一個童真質樸的孩子的所見所聞。真,真實地懷想,真實地展露。

呼蘭河的人們怎麼活着?“一天一天的,糊里糊塗地過去了,也就過着春夏秋冬,脱下單衣去,穿起棉衣來地過去了。”呼蘭河的人們活着是為了什麼?他們會不假思索脱口而出地回答“人活着是為吃飯穿衣。”讀到這些,給人的感覺是非常麻木和無趣的。對他們來説,一日三餐有塊豆腐吃,有大醬下飯都是奢侈的事情,“温飽”二字已佔滿心胸,榨盡所有念想,容不下旁的了。

“風霜雨雪,受得住的就過去了;受不住的,就尋求着自然的結果。那自然的結果不大好,把一個人默默地一聲不響地就拉着離開了這人間的世界了。

至於那還沒有被拉去的,就風霜雨雪,仍舊在人間被吹打着。”

頓生民生之多艱的悲悽感!呼蘭河的人們也是可悲可恨的。趕車的老胡家接來了團圓媳婦——12歲傳做14歲的童養媳——婆婆從最開始的下馬威,到打罵、烙鐵、請大神各種迷信行為摧殘折磨,難以置信的是起因只是團圓媳婦的天真活潑,而不是媳婦樣的畢恭畢敬。其間各種請大神、偏方“治病”都稱得上酷刑折磨,最終無數看熱鬧的'人,看着12歲的赤身裸體的女孩在大缸裏被熱水燙了三次,燙一次,昏一次,善心的人上去施救,救活過來後善心的人還要按着團圓媳婦的頭接着澆熱水。這般冷漠、愚昧的一面,堪比魔鬼。

蕭紅的《呼蘭河傳》語言有着獨特的幽默與童真,但有些地方令我覺得絮叨和凌亂,可能是未入其境,不得其意吧,《火燒雲》和《祖父的園子》也沒讀出獨特見解,有機會再細細品讀吧。

呼蘭河傳讀後感13

生命如秋葉般一吹即逝,雖着有華麗的金裝,卻一碰即落,脆弱不堪。它是一篇敍事詩,一幅多彩的風土畫,一串悽婉的歌謠。

一個貧苦的小城,每個生命的消失都不值一提。

“我”的家鄉在一個不起眼的小城一一呼蘭河。她家在一個大庭院中。在這裏,有人死了便是死了,即便活着也如同死了般。連小城中的生活都是反反覆覆、枯燥乏味的。每隔幾月就會舉行一次“精神盛舉”——祭拜鬼神,熱鬧也不過是過度迷信引起罷了。人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一生都只是平平坦坦地過去了。

亂世的熱鬧來自迷信,愚人的安慰只有自欺。

在平淡的生活中也曾有一個生命成為了亮點,卻慘忍地熄滅了。

生命是頑強的,但又是脆弱的。年僅十二的小生命,卻逃不過婆婆的毒手。小團圓媳婦被婆婆虐待,不幾天便得了重病,迷信的婆婆用了各種辦法治病。跳大神的大神説要用開水燙才能好,婆婆迷信便依了,她被開水燙時許多人圍觀,無一人阻攔,不久後她就死了。在她重病時依然對“我”笑,最後在眾人眼前死去。

馮歪嘴子也是極慘的一位,他一直生活在人們的流言蜚語下。在人們口中,他並非什麼好東西,其實他善良、大方。在後來的生活裏,他與王姑娘在一起了,生了兩個兒子,然而在生下第二個兒子後,王姑娘死了。人們的'亂罵與王姑娘的去世讓他苦不堪言、生不如死。在結尾,他看到兒子,又找到了活的希望。

呼蘭河城的人們,比石頭還冷漠,比惡魔還惡毒,甚至視生命如塵土,他們苟且地活着。在生活的壓迫下,他們早已忘卻了生命的價值,變得不堪入目,憐憫之心也早已化成了虛榮心。在小説中,有一句話直接體現出了他們生活的艱苦及無奈,一羣窮人來到扎彩鋪説:“人活着還不如死了好。”

生命本該是無價的,是頑強的,是多彩的,但再怎樣也避不開社會的黑暗。小説的背景都是黑暗的,無時無刻都散發着化不開的悲涼感。在“我”的童年中,只有祖父能給予温暖。讀的過程中,也有與祖父一同在後花園戲耍時才能感受到色彩,如同黑暗中零碎的光亮,似明非明,被黑暗籠罩。

沒有目標與理想的生命,就如同空氣般的存在,黯淡無光,毫無意義。如今的生活,有理想的人、琳琅滿目的城市、良好的教育,生命已不再只是塵土,已是如浩瀚海洋般的存在。

呼蘭河傳讀後感14

《呼蘭河傳》這本書,我早就看過了,現在藉着學校的要求,我又讀了一遍。

《呼蘭河傳》由第一稱講述,像是有一個淘氣可愛,卻還不懂世事的小女孩在和你説話,所以全書幾乎沒有什麼特別難懂的詞語,語言十分質樸。而這個講故事的小女孩,就是小説中我最喜歡的人物。

為什麼特別喜歡小女孩“我”?因為《呼蘭河傳》整本書,講得幾乎都是“我”的.生活。而且,因為“我”不懂事,常常鬧出一些好玩的事情。譬如,“我”把幾十朵花扎到祖父的草帽上,引得全家鬨堂大笑;“我”把狗尾巴草認做麥子,還不承認自己錯了;祖父教“我”讀詩,而“我”卻“喊”詩……這麼一個可愛的小女孩,誰會不喜歡呢?

《呼蘭河傳》書中還有許多像“我”一樣,個性鮮明的人物。譬如很慈祥,也十分“溺愛”我的祖父;不要臉,愛偷東西,又貪生怕死的二伯;愛管閒事,愛開玩笑的老廚子;還有對我十分嚴厲,總黑着臉的祖母,以及十分冷漠的父母……在這些人物身上,我們讀出了北方人的迷信和小氣,也讀出了他們的善良和大度,要是沒有他們,《呼蘭河傳》可能就不會成為經典了。

《呼蘭河傳》中,還有許多生動的細節。譬如小説中“我”和祖父在後園的一段對話。“我”問祖父櫻桃樹為什麼不結櫻桃,祖父回答説因為沒有開花,就不結櫻桃。“我”再問為什麼櫻桃樹不開花,祖父開起玩笑説,因為你嘴饞,它就不開花。“我”似乎很生氣,祖父卻哈哈一笑,後來“我”也大笑起來,笑聲“攪亂”了整個後院。我從祖孫這段對話裏,讀出了“我”的天真可愛,也讀出了濃濃的祖孫之間的親情。

作家蕭紅在《呼蘭河傳》中塑造了許多個性獨特的人物,主題更是鮮明。作家蕭紅,可謂寫盡了人情冷暖、世俗醜惡。在她筆下,有嘴臉醜惡的兩面派,有貪生怕死而又愚昧迷信的親人們,還有一個讓人心生憐憫但痛苦絕望的鄉村少女……也許正是這些人情世故,才是《呼蘭河傳》能吸引一代又一代讀者去閲讀的魅力所在。

讀完《呼蘭河傳》,我還沉醉於小説之中。真是難以想象,作家蕭紅所在的那個時代和那個地方,竟然有這麼多難以想象又不可思議的事情!

呼蘭河傳讀後感15

這幾天,我讀了蕭紅的代表作——《呼蘭河傳》。

有人説,《呼蘭河傳》像蕭紅的一本自傳而又不是自傳。而茅盾所認為,《呼蘭河傳》不是一本嚴格意義的小説,而是一首敍事詩,一幅多彩的風景畫,一首悽婉的歌謠。

這些都是別人眼中的《呼蘭河傳》,真正看完《呼蘭河傳》後,我則覺得,《呼蘭河傳》是蕭紅在為自己兒時的家鄉——呼蘭河所代言。借蕭紅手下的筆,描述出了以兒時蕭紅眼中形形色色的呼蘭河。

這不僅僅是蕭紅自己的一本自傳。這是以一個小女童的視角所看到的呼蘭河的風土人情。

蕭紅如林海音一般,用精湛的寫法再現了當時呼蘭河的情景。將每一個人的.性格都真實地反饋在紙上。讓我們看着書,就很容易聯想到當時小蕭紅所在的呼蘭河,當時小蕭紅身邊的人或事。雖性格不同,但他們純樸的民風在蕭紅筆下可是一點也沒少的。讓人讀着讀着就會想到自己的童年。

讀《呼蘭河傳》時,我很容易將自己帶入其中。看到好笑的地方我會笑起來,看到可憐人是我也會替他傷心。在其中我更少讀到了各種風俗,更近地瞭解到了他們的生活。而在裏面讀到了曾經學過的兩篇課文的原著——《火燒雲》和《祖父的園子》,更是意外之喜。

茅盾曾寫到:“《呼蘭河傳》給我們看蕭紅的童年是寂寞的。”是的,蕭紅也多次在《呼蘭河傳》中提到“荒涼”“寂寞”,但我覺得,蕭紅的童年是無憂無慮的。小城生活有寂寞,必有開心,雖單調,但每天都在發生新事情。

在作者童年的後花園裏,她與她的祖父一起玩耍,一起幹活,生活充滿了樂趣。有一次祖父和作者在後花園裏剷草,她認不得哪個是苗,哪個是草。往往把韭菜當做野草一起割掉,把狗尾草當做穀穗留着。作者小時候真是幼小而又無知。

《呼蘭河傳》這部作品寫了人們的無知、愚蠢。蕭紅通過這部作品,描述了一個灰色的天空,灰色的道路,灰色的城市,灰色的社會。那時候的人們再善良,也拋不開那些有害的舊思想。

《呼蘭河傳》讀完了,而我還久久地沉浸在那一片灰色的畫面當中。

我沒有茅盾那麼有文采,文學。如果實在讓我用一句話概括,評價《呼蘭河傳》的話,我只能説:“這是蕭紅純真的孩童回憶。”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