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反思的作用

來源:文書谷 2.77W

身為一位到崗不久的教師,課堂教學是重要的工作之一,通過教學反思可以快速積累我們的教學經驗,那麼你有了解過教學反思嗎?以下是小編整理的教學反思的作用,歡迎大家分享。

教學反思的作用

教學反思的作用1

首先,要辨析詞義。文言文中的一詞多義,一義多詞和代詞現象經常出現,要仔細探討,辨析詞義,掌握詞的具體意義和用法。首先要辨析詞義的本義和引申義。如“走”字,在文言文中作動詞用,在不同的語言環境中,可譯作“跑”、“逃”、“走向”、“趕走”等,但它的基本含義是“跑”。事實上一個詞往往有若干義項,我們如果記住詞的基本含義,並掌握詞的基本意義引申意義之間的內在聯繫和區別,就能引導學生根據上下文和課文內容確定詞的引申意義。其次要辨析詞義變化。“畏”和“懼”都有“怕”的意思,是動詞,“畏”多用作他動詞,如不帶賓語,也有被動的意思。“懼”多用作自動詞,如帶了賓語,就成了使動用法了。最後,還要辨析詞義的.稱代。文言文中的代詞很多,它們之間有細微的差別。如“吾”和“我”大多用於對話處,而“餘”和“予”多用於自敍處。在語法功能上,物稱代詞也有差別,“其”可作賓語,也可作主謂短語的主語,可放在句首。“之”作代詞時只能作賓語,不能放在句首。“之”能提賓,“其”則不能。

其次,要講清詞類活用現象。文言文中,有很多詞類活用現象,如果只講活用,不究其緣由,學生獲得的只是“死”知識。在這方面,我們應注意將文言詞語和現代漢語進行類比,既從語法的角度講清為什麼這樣用,又從語法的角度分析這樣用的必要性。如形容詞通常可作謂語,但不能帶賓語;動詞可作謂語,但不及物動動詞則不能帶賓。通過引導學生比較鑑別,學生便掌握了一些規律性的東西。

再次,文言虛詞是文言文中使用很廣的詞語,學生難掌握。為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我們要找出文言文中出現頻率較多的詞,如“之”,引導學生根據不同的語言環境,譯出現代漢語詞,從而總結出“之”的幾種常見用法:①用在名詞後,多是助詞“的”定語的標記;②用在形容詞詞後,是音節助詞;③用在處所名詞前,譯作“到”;④用在動詞後,是代詞,充當賓語;⑸用在動詞後,有的起取消句子獨立性的作用,無實在意義,有的起提賓作用。

最後,要掌握常見句式。文言文中特殊的句式很多,有判斷句、被動句、省略句、倒裝句、固定句式等等。

通過講授文言文的語法知識,讓學生理解掌握並運用到實際中去,這樣對培養學生閲讀淺易文言文的能力,激發學生喜好文言文的興趣是大有好處和幫助的。

教學反思的作用2

《綠色植物的呼吸作用》教學反思《綠色植物的呼吸作用》一節內容對於七年級學生來説是比較有難度的,怎樣才能讓初步接觸探究實驗的學生理解所要探究的內容,又能讓他們逐步形成科學嚴謹的'探究能力?這堂課從準備到上完的整個過程讓我收穫很多。本節課以生物課程標準理念為教學的指導,遵循國中學生認知規律,重視學生的生活經驗,充分利用多媒體、實物等教學手段組織教學。教法具有多樣性,在學生討論、觀察後,及時引導學生歸納總結,使教學氣氛圍輕鬆活潑,學生能夠在良好的狀態下自主積極地學習,大大提高了學習興趣。下面我從兩個方面談談感受。

1、感到比較滿意的地方注重知識結構的自然生成。對於呼吸作用的反應式沒有直接告訴學生,而是引導學生根據本節課的三個實驗結論和光合作用的反應式,逐步推導出呼吸作用的原料和產物。每一個演示實驗都做到演示——觀察——分析——結論,層層遞進,培養學生的觀察思考能力。

2、需要改進的地方本人覺得在今後的教學過程中,還可以在學生探究部分的實驗裝置和實驗材料中繼續研究。

本次的實驗材料用了萌發的種子,那植物的花、根、莖呢?可以在以後的教學當中繼續嘗試。實驗裝置有沒有其他更好更簡便的呢?也許一堂課很難做到完美,但我們可以努力做到讓它適合學生的發展。

教學反思的作用3

一、為什麼要記教後記

為什麼要記教後記?美國心理學家波斯納説:“如果一個教師僅僅滿足於獲得的經驗而不對經驗進行深入的思考,那麼,即使是有 20年的教學經驗,也只是一年工作的20次重複,除非善於從經驗反思中吸取教益,否則就不可能有什麼改進,永遠只能停留在一個新手型教師的水準上。”據此,波斯納總結出一個公式認為:教師成長=經驗+反思。從我們身邊許多優秀教師的成長經歷來看,教師要想獲得良好的專業發展,就必須在教學業務上積極投入、深入鑽研。作為一名教師,要想使自己獲得更好的專業發展,就必須努力鑽研教學業務、不斷提升教學水平,必須把握好備課、上課、輔導、批改、考核、教研等教學過程的每一個環節。教後記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可缺少的一個環節,是完善教案、改進教學的有效途徑,是總結教學經驗、進行教學研究的重要依據。寫好教後記,對教師的專業發展,特別是對教師教學水平的提升具有重要的意義。從某種意義上可以説,教師教學水平的提高和發展的過程,實質上就是對自己的教學行為進行記錄、反思和總結的過程。

教後記之所以能使教師獲得更好的專業發展,能提升教師的教學水平,是因為教師在寫教後記的過程中,常常要通過反思來體察自己和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各種活動和言談舉止的得失。在這一過程中,教師可以及時總結教學成功的經驗,可以吸取教學失敗或失誤的教訓。這不僅對教師個人的專業成長、教學水平的發展和提高至關重要,而且對學生的學習活動、成長髮展也有深遠影響。無論是成功或失敗的教學經歷,教師在寫教後記時,都會以研究者的眼光進行自覺梳理,進行有意識的審視、反思、分析和總結,都能從中學習、借鑑,從而使自己獲得在課堂教學過程中無法獲得的感受,使自己對關於教學的經驗系統化、概括化,促使自己快速地成長。只要教師能長期堅持寫教後記,就可以不斷積累教學經驗,促使自己的課堂教學方法不斷改進,教學水平不斷提高,教學能力不斷增強。因此,可以説,教後記是促使教師快速成長的捷徑,是教師獲得專業發展的助推器,是教師全面提升教學水平的有效形式。

二、教後記記什麼

教後記的內容是多方面的,它可以涵蓋教學活動的方方面面,包括與課堂教學有關的各基本要素及其關係。概括起來説,教後記至少應包括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教的情況、學生學的情況、教師的教後感想和學生對教學的意見和建議等方面的內容。

從教的情況來説,教後記可記的內容很多:一可以記教學的成功之處。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每一節課都會有成功之處,如順利的教學過程、有效的課堂組織、高超的教學設計、活躍的課堂氛圍、獨創的問題情境、新穎的教學方法、默契的師生配合、精彩的教學片段、成功的臨場發揮、有益的教學啟示、突發的教學靈感、獨特的教學思維、經典的師生對話、典型的教學案例、逼真的教學演示、巧妙的問題處理、精當的教學語言、傳神的體態眼神,等等,只要稍加留心,這些可記之處俯拾皆是。記下教學的這些成功之處,可以使你的教學經驗積細流而成江河。二可以記教學的失誤之處。即使是自己覺得非常成功的課堂教學,也會因多種原因而出現不足或疏漏失誤之處,如教材處理欠當、課堂組織欠妥、教學方法不良、學法指導不力、教學演示失敗、語言表達不準、出現知識錯誤、教學設計與實際脱節、解答不了學生的問題,等等。只要你認真仔細地揣摩和尋找,也許你教學的失誤在每一節課中都會或多或少地存在。記下自己在課堂教學中的這些“敗筆”,可以幫助你查找根源、尋求對策、總結教訓,使之成為教學工作中的前車之鑑,在以後的教學過程中少走或不走彎路,進而使自己的教學活動日臻完善。三是記教學的創新之舉。雖然你在教學之前都會對教材的處理和教學過程的設計等方面花費大量的心思,作好充分的準備,但在課堂上,隨着教學活動的一步步深入,常常會有一些偶然事件發生。對此,你雖然事先可能毫無準備,但你卻也能沉着冷靜,應對自如,因勢利導,充滿智慧地妥善處置;有時,隨着課堂教學的一步步推進、教學內容的一步步展開,你也許會突發奇想,或突然產生一些靈感,並且運用這種突如其來的想法或靈感,創造出與你預先的教學設計完全不同的教學策略,收到意想不到的好效果。把自己這些教學中的充滿智慧的創新之舉在教學之後及時記錄下來,並對之進行歸類、整理、總結,就會使你的教學智慧實現從量變到質變的飛躍,從而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增強自己的教學能力。

教學過程是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的雙向或多向互動交流的過程,學生在課堂教學過程中的學習情況,是教師時刻都在關注、瞭解和掌握的東西,這也是寫教後記的主要內容。因此,從學生學的角度來説,教後記可記的內容也是很多的:一可以記學生對學習內容的理解接受情況。在課堂上,你和學生在對學習內容進行雙向或多向互動交流的過程中,學生對所學內容的接受程度,對重點、難點內容的理解和掌握情況,在學習過程中遇到的困難和普遍存在的問題,以及與這些情況密切相關的各種影響因素等等,教師都要有相應的分析和研究,併成為教後記的主要內容之一。二可以記學生在學習中的獨到見解。現代教學論認為,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學過程中教師的一切活動都是為了學生的學習、進步和發展。在課堂教學中,要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需要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觀能動性,要讓學生充分發表自己的獨到見解。在課堂教學過程中,你的學生也許常常會提出獨到的見解或新鮮的問題,或許還會迸發出創新思維的火花給課堂增添異彩;有時學生對某問題的分析理解,説不定還會優於教師預先設想的方案。這對課堂教學來説,都是促使教學相長的有利機會。教師要認真對待學生在課堂學習過程中表現出來的豐富的想象、活躍的思維、獨特的創見和高明的解決問題的好辦法等,要把這些作為教後記的一個重要內容,並從中採擷豐富的學生智慧來充實自己的教學知識結構,拓寬自己的教學思路,完善自己的教學過程,彌補自己的教學不足,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三可以記學生在課堂學習過程中的反應和表現。不同學生的認知特點、學習能力、學習方法等是有差異的。教師在教學中要善於觀察和了解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反應和表現情況,要根據學生的反應和表現情況,結合學生的學習差異,對教學活動進行有效的'調控,並採取相應的方法和措施改進教學,以保證收到最優的教學效果。在教後記中,要對自己根據學生的學習情況而對課堂教學過程、組織形式、方法手段等的調節和控制情況加以分析和總結,這對提高自己的教學能力是大有益處的。

在教學之後,教師一定會對自己的課堂教學情況或多或少地產生一些感想或體會,這些感想體會也是寫教後記必不可少的內容。這些感想體會包括:1.教師的教學實施與教學設計的差別性。儘管在課堂教學之前教師都會對教學活動進行預先設計,但在具體的教學實施過程中,往往會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而調整、修正或改變自己預先設計的教學方案。在教學之後,要對自己的實際教學情況與預先設計的方案進行全面比較,找出差別,總結體會。對課堂上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學目標的明確性、教材處理的合適性、教學方法的針對性、教學手段的有效性等方面作客觀的評價,對教學重點是否突出、教學難點是否突破、教學容量是否適度、教學效果是否達到預期的設想等方面作準確的分析。把這些分析、評價和總結的內容寫進教後記中,無疑會幫助你提高課堂教學設計的水平,增強你課堂教學實際操作的能力。2.教學方法選擇與運用的有效性。在課堂教學活動中,教學方法是直接影響教學活動的有效性和教學效果的主要變量之一。教學有法,但無定法。尤其是在當前新課程教學過程中,沒有哪一種教學方法和教學模式是完全適用於各門學科教學的。在教後記中,要把對教學方法的選擇與運用作為重要內容,要分析自己在教學過程中所運用的各種教學方法的針對性和有效性。比如,在對具體內容的教學中,教學方法的選擇和運用是採取個體獨立探究,還是羣體合作互動?是適合以自己講授為主,還是以學生動手操作為主?是適宜全面展開,還是分散擊破?等等。這些,都要結合自己的實際教學情況,作出全面的分析和總結。這是改進教學方法,提高教學有效性的十分重要的方面。3.再教設計。再教設計也是寫教後記不可缺少的方面,是教後記的重要內容之一。教師教學水平提高的過程,就是在過去教學經驗的基礎上設計出再教方案實施教學的過程,是教學設計——教學實施——教學再設計——教學再實施等多次循環、螺旋上升的過程。因此,教師在每一節課後,都應對自己的課堂教學情況靜心沉思。一方面,要總結自己教學的經驗與教訓:教材組織、教學內容、課堂結構、教學方法、思維訓練、教學創新等等,哪些方面是成功的,哪些方面需要改進;另一方面,要摸索教學的規律:根據這一節課的反饋信息和教學體會,要對教學情況進行必要的歸類與取捨,修訂教學方案,擬定出自己假如再教這一內容時的要求和做法,寫出再教設計。這樣可以幫助你對課堂教學活動揚長避短、精益求精,把自己的教學水平提高到一個新的境界和高度,使自己迅速走向成熟和成功,在以後的教學中更加得心應手、遊刃有餘。

學生關於教學的意見和建議同樣也是教後記要記的內容。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也許能從自己的教和學生的學兩個方面着手開展教學活動,但也可能有時側重考慮的是自己教的情況,而從學生學的角度來考慮如何教的往往不夠。因此,在教學過程之中和教學結束之後,不妨更多地傾聽一下學生對自己的教學活動的看法和要求,善於觀察和捕捉學生對自己所組織和開展的教學活動的反饋信息,及時與學生交流教學情況,瞭解學生對自己教學的意見和建議。事實上,有時學生的一個見解或辦法,也有可能讓你茅塞頓開。你把在教學過程中學生對自己教學的意見或建議寫進教後記,並認真分析對待,也一定會讓你大有收益。

三、怎麼記教後記

教後記是教師對自己的教學實踐活動進行的回顧和反思,是以達到總結經驗、發現問題、提高教學水平為最終目的的,因此,教師在寫教後記時應注意以下方面:

一是要及時記。課堂教學具有十分明顯的情境化特點。教後記是在課堂教學之後對自己的教學得失情況作出的回顧、審視、反思、分析和總結,所以,寫教後記必須在教學之後趁熱打鐵,抓緊時間及時記下自己在課堂教學中的有關情況,而不能教後即撂,將課堂教學情況擱置起來,待以後有時間時再通過追憶來檢索自己的教學行為。

二是要恆久記。教後記是教師將平時教學過程中一點一滴的教學得失彙集起來的。寫教後記必須持之以恆,只有養成堅持不懈地寫教後記的習慣,才能對自己教學水平的提高產生良好的催化或促進作用。因此,寫教後記最好能做到課課記,天天記,週週記,月月記,年年記,並從所記的大量材料中,通過分析、歸納、概括,找到經驗與教訓,摸索出教學的規律。長此以往,你的教學經驗就會越來越豐富,教學方法就會越來越靈活,教學能力就會得到大大提高。

三是要記有價值的內容。教後記不是課堂教學的萬象包羅,不能將與課堂教學有關的一切情況都記下來,那種“流水賬”式的教後記,不僅耗時費力,也幾乎毫無收穫。所記的情況一定要有比較充實的內容和一定的思想深度,要有一定的研究價值,要能對自己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和教學業務水平具有一定的指導意義;所記的問題要具有一定的開放性,要緊跟教學改革實踐發展的形勢,與時代合拍,要對課堂教學中的教材內容、你的經驗、你與學生的互動和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互動等產生的新知識上升到教學價值論的高度去認識。

四是要有自己深入的思考。教後記不是教學工作日記,而是教師對自己的教學實踐活動及其潛在的教學觀念的重新認識。因此,寫教後記不能僅僅記下教學中發生的情況或問題,而要對這些情況或問題進行反思總結,要有感而記,有記必思。要通過自己的認真思考,去粗取精,去偽存真,完成由實踐到認識的飛躍。要思考課堂上你在教與學的生命律動中,是否體現了培養學生的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目標要求。這樣,才能使自己在以後的教學中揚長避短、常教常新,使自己的教學水平不斷得到提高和昇華,才能有利於自己形成獨特的教學風格。

五是要上升到教學科學理論的高度。在寫教後記的過程中,要始終用教學科學理論來審視自己的課堂教學實踐行為,要把對課堂教學實踐的感性體會上升到教學科學理論的高度去認識、分析和總結。這樣把課堂實踐與教學科學理論有機地結合起來,才有可能幫助你把關於教學活動的零散之珠串成一條完整而精美的教學之鏈,才能使你的教學水平真正得到提高,使你的教學活動更快、更早地進入自由王國的境界。

教學反思的作用4

通過磁極的相互作用的讓學生認識磁鐵能指南向北知道磁鐵同極相互排斥、異極相互吸引,並能用所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一些問題。教學時,教者首先温故而知新,引入新課,調動孩子們的興趣。在新課的教學中,教者精心設計兩個實驗,讓學生通過分組實驗,解決問題,人人動腦、動手操作,再通過老師的引導、總結出結論,有利地培養了學生的實踐能力、合作精神。這樣處理,比教師直接講述的效果好得多。接着,教者讓學生應用所學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既調動了學生的思維活動,又調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最後,老師通過板書總結本節課所學內容,同時進行延伸,自然收束全課。

總之,本節課從教學引入到學習新課中的各種實驗,有趣現象,都能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注意力,使學生在愉快、輕鬆的.氣氛中既學到了知識,又獲取了能力。其次,本課充分體現了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作用。另外,全課處處體現着對學生興趣的培養,使學生願意學習自然科學知識,並且引導他們把自己總結出的科學道理,在生活中應用,從而激發他們勇於科學創新的慾望。通過本節課的教學,教者也發現了不足之處,由於教者不是專職教師,對於一些科學術語的表達不夠嚴謹,在實驗中顯得有點手忙腳亂。

教學反思的作用5

教師的成長是一個極為複雜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具有反思意識和能力至關重要。通過反思意識的培養和能力的發展,教師的自主能力逐漸得到增強。教師的反思具有四方面的作用。

一、提高教育教學水平

教師反思不是一般意義上的“回顧”,而是反省、思考、探索和解決教育教學過程中各個方面的問題,具有研究性質。通過反思,教師不斷改變觀念,改善教學行為,提高教學水平;同時形成自己對教學現象、教學問題的獨立思考和創造性見解,其本質是一種理解和實踐之間的對話。

教學反思可分為三種:教學前、教學中、教學後。教師反思得過逞實際上教師在整個的教學活動過程中充分體現雙重角色:既是引導着又是評論者;既是教育者又是受教育者。實踐證明,教學和研究相結合、教學與反思相結合,還可以幫助教師在勞動獲得理性的昇華和情感上的愉悦,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和思維品質,使教師能夠體會到自己存在的意義與價值。

二、解決教育實際問題

一個成功的教師,總是善於在自己的教育教學中發現問題,並將這些問題作為分析與反思的對象,考察這些問題產生的原因,分析解決問題的種種途徑,他們就是在這種不斷反思中得到發展的。國外學者把一個教師成功的經驗總結成一個公式:經驗+反思=成長。

案例:讓學生大膽説不

三、改進職業生存方式

教師的職業成長包括兩大方面:一是外在的影響-——對教師有計劃的`培訓和提高。二是教師內在因素的影響——教師的自我完善。西方學者指出“教師發展的起點是從教師作為實踐走向作為個人”其含義為:教師在教育實踐中要具有強烈的自主發展意識,能夠站在自己之外,更清楚的瞭解自己的行動和自己本身,積極創造具有個性化的課堂教學風格。

一名青年教師的課改心語。

1、聆聽專家的聲音,走進課程改革的快速通道

2、交融同伴的智慧,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靈感

3、沉澱自己的思緒,讓課改在理性中昇華。

四、促進學生身心發展

教師在複雜多變的教育實踐中應付自如,不但要具備寬厚的專業知識,掌握教學技能和技巧,而且要對教學過程和教育經驗展開不斷的反思,從而找到走進學生心理、與學生平等對話的途徑。

1.課堂問題的設置要具有啟發性,不要走老路。使問題能夠激發學生的思維。接納學生的每一個思維火花,培植學生的創造欲。教師要用生命去更呵護生命,用愛心激勵愛心,用自由喚醒自由,以一刻真摯的童心去接納每一位學生,為學生拓展創新思維的時空領域,使學生具有個性的發展廣闊舞台。

2.用欣賞的心態看待學生的每一點進步和成功。學生都有被賞識的渴望,教師只有蹲下來看學生的世界,發自內心的欣賞學生的成長,為學生的進步喝彩,創造一種支持課堂環境,共同分享成功的快樂,學生的個性才能得到充分的宣泄和釋放。在學生展示、彙報自己傑作的過程中,老師不斷讚賞學生的獨到並富有個性的理解和表達,使學生擁有和體驗着做人的全部尊嚴,享受認可、欣賞的快樂,奇妙的思維、想象,得以淋漓盡致的發揮,師生之間瀰漫着、充溢一種精神氛圍,師生共識、共享、共進,形成一個真正的學習共同體。

教學反思的作用6

1、按照學生的認知規律,選取視頻《動物能幫助傳粉、傳播種子》進行拓展,打開他們的思路,避免學生只進行淺表思維,將學生認識引向深入。

2、引導學生上升到生物圈高度,認識動物能促進物質循環。學生在認識事物的過程中,有時可能是“只見樹木,不見森林”,只能體會到某些動物的具體作用,對動物對整個生物圈的作用認識有一定的困難和疑惑,我藉助生物圈Ⅱ號實驗失敗原因,然後再用圖片《動物能促進特質循環》,以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將疑惑迎刃而解。

3、從身邊入手,從生活入手,提升保護動物的意識。認識動物的重要性之後,讓學生反思自身和身邊所見所聞對待動物的不同態度,及時讓他們尋求切實可行的保護措施,將保護動物的`意識滲透到學生心靈深處。

4、課件製作水平有待進一步提高。這節課能夠把媒體資源恰當的為我所用,美中不足是Flash製作缺少動感畫面,有待進一步學習提高。

5、作為一門實驗學科,本節課還可突出學科特點引入實驗因子,如有條件可由學生課前製作生態瓶,將實驗過程攝錄下來,課堂播放,這樣可以讓學生更好地理解動物對物質循環的促進作用。

教學反思的作用7

一、教學內容(重、難點)

本節課的內容是光合作用過程,其中重點是學生能理解光合作用過程中光反應、暗反應的過程,比較光反應和暗反應,概述光合作用的概念和總反應式。難點是光反應、暗反應的過程及兩者的關係。

通過本節課的學習,學生應能利用光合作用的原理分析一些自然因素如何影響農作物的光合作用,提出如何提高農作物的產量的措施。

二、理論依據

高中學生的認知能力已達到較高水平,但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還處於發展時期,在這種時期,學生的好奇心、探究思想很強,在本課教學設計中,可以根據學生的.這種情況,努力發掘教材巧設問題情境,引發學生思考、分析。在教學過程中,還要遵循理論聯繫實踐的思想,多聯繫生活、生產中的各種情況,引到學生探究、分析並能根據所學知識提出相應的措施,進而讓學生體會到知識在生活中的重要性並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三、教學設計思路

利用學生已知的國中知識光合作用、葉綠體的結構和功能為基礎,藉助多媒體的展示,通過學生的回憶和複習,讓學生進一步理解光合作用的概念;在學生自主學習的基礎上,通過開展大量的學生活動,總結光合作用的過程;通過多設疑、多提問、多討論、多分析、多探究,把難點一一剖析成若干個簡單問題,培養學生以發散、求新、求異思維為主的創新思維和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和主體意識及探究精神;通過多媒體的功能將學習的知識總結連貫起來。

四、達成效果

通過本節課的學習,學生以理解了光合作用的過程,在學生的探究性學習方式下,一一突破重、難點,順利完成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在學習活動中,學生的思維開闊,分析問題、總結問題的能力得到提高;多媒體的使用,生活、生產的聯繫,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課堂氣氛非常活躍。

五、完善之處

在本節課的教學中,還有一些問題應進一步完善,如:課件的製作還需進一步改進和完善,處理好細節問題;板書應合理化、明瞭化、科學化;教學語言應能言簡意賅,多讓學生説,多與學生多交流,吸取學生的創新之處;把握好教學時間,最好留三至五分鐘讓學生自主回顧本節課內容,充分消化。

教學反思的作用8

本節課教師以生物課程標準理念為教學的指導,遵循國中學生認知規律,重視學生的生活經驗,充分利用多媒體、實物等教學手段組織教學。教法具有多樣性,在學生討論、觀察後,及時引導學生歸納總結,使教學氣氛圍輕鬆活潑,學生能夠在良好的狀態下自主積極地學習,提高了學習興趣。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在啟發引導學生自己探索知識過程中培養學生思維能力和創新精神,是課堂教學的出發點和歸宿。在本節課中,主要通過讓學生參與設計探究實驗,充分調動學生的感官和思維,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掌握學習知識的.方法,培養創造性思維能力。

課堂是學生的課堂,學生在課堂上自主獲取生物科學知識,體驗科學探究過程,形成科學態度和價值觀。教師應是課堂教學的組織者,提供機會讓學生親自嘗試設計實驗;教師也是學生的引導者,引導學生積極探索科學知識。我設計這種課堂形式,期望學生在活動中體驗,在探究中求知,在操作中學習,利用學生經驗與老師指導共同完成學習。

教學反思的作用9

本節內容是讓學生通過分析圖文資料,來認識動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教師應從生物圈是統一整體的高度,引導學生開展討論,我想在教學中應該注意以下幾點:

1、從學生熟知的熱點話題入手,創設良好的學習開端。

2、引導學生從生物圈是統一整體的高度分析資料,得出結論。

3、運用新舊知識的遷移,突破難點。

4、適時地對學生進行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教育,讓學生認識到人和自然和諧發展的重要性。

本節課的引入一開始感覺不太理想,後來聽過同行的課後給了我一定的啟示。於是我在後來的教學中及時的進行了調整,即沒有單純的從一句詩“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入手,而是先讓學生了解《寂靜的春天》,引出動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這個題目。這種引課的方式既生動又自然,即和前面的知識相聯繫,又順利的展開新課,感覺效果非常好。因此我感覺經常思考,聯繫實際去引課、講課,非常有必要。

在進行資料分析時,除了書上的例子,學生還舉出不少平時閲讀或看電視瞭解的事例,能夠運用學到的.知識解釋這些事例,本節課的目的也就達到了。運用視頻資料介紹作用,效果非常好,給孩子們以耳目一新之感。

本節課不足之處,練習與視頻資料安排上,稍有失誤,用來提升和警醒人們關注動物、保護動物的視頻資料,放在最後,時間關係,沒能看到,也就無法深入討論,情感教育略顯單薄。動物與人類的益害關係沒有引申到位。這也是本節失誤之處。

教學反思的作用10

上完這節課,整體感覺還是很順利的。在教學過程中,既注重了學生的自主學習,又發揮了自己作為教師的引導作用。

這節課的亮點主要有兩個:

一是自主釋疑這個環節。

這個環節共設置了6個大問題,首先要求學生用十分鐘左右的時間閲讀課本,自主解決。大多數同學在規定時間內解決了4-5個問題。對於遺留的問題則讓學生在組內討論解決。這樣,既發揮了學生的.自主作用,又體現了合作學習的長處。

二是合作探究三的環節。

合作探究三設置的一篇學生的作文,用的基本全是網絡流行的語言。設置的問題是:這種文化是創新嗎?

因為情境材料與學生的生活很貼近,他們對此很熟悉,但對其中的問題又缺乏深入的思考,所以他們的興趣很高,展開了很熱烈的討論。這讓我覺得,在教學中,選擇情境材料,一定要貼近學生的生活和經驗,這樣他們才願意思考,才有話説。

教學反思的作用11

美,是具有極大的誘惑力和創造力的,是人類社會不可缺少的東西。美術,則反映着生活和自然美,並創造出藝術美,它是建設高度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不可缺少的因素。在國小基礎教育中,美術教育有着不可忽視的作用。

國小美術是進行美育的重要手段,通過傳授美術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促進孩子們智能的全面的發展,它在培養學生德智體美全面發展,開展智能,豐富感情,發展個性等方面,都起着積極的促進作用。

學校教育如果光抽象的理論的生硬灌輸,所謂的在國小教育中只重視語文,數學的學習,忽視一些副科,美術的學習,就只能培養出思想呆板、思維遲鈍,缺乏才能的人,這是與時代要求全面發展的人才是不相稱的。美育要動之一情,寓之以理,給人一種潛移默化的影響。因為國小階段正是少年兒童精力充沛,思想活躍,求知慾和模仿力都是很強的階段,需要美術教育不斷的豐富他們的精神生活,同時提高他們的'認識能力和發展他們的個性,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這也是對其他學科的學習起到促進作用。

例如,美術教育與體育,看似不相關的兩個學科,其實它們是密切相關的,相互促進的。在體育課上形體造型,靈活優美的動作,無不包含美的因素。美術能促進兒童在體育活動中去發展對靈巧穩健、平衡協調的健康美的認識,從而能引導學生自覺參加各種體育鍛煉,有人曾經説過智育是火車箱,體育是火車輪,美育是連接火車箱的紐帶。我認為這種比喻是很正確的,美育在學校教育中的作用起到了紐帶的作用,所以説要想成就一偉大事業,就要求我們能造就一代具有美好理想、良好的道德、機敏的才智、高尚的情操、身心全面發展的一代新人,除了學校的德育、智育和體育外,對學生從小就應該進行美育教育。

綜上所述,美術教育在學校教育中的作用是不容置疑的,少年兒童的理想、道德、才智、情操的樹立與培養,無一不與美術的薰陶聯繫在一起的。

教學反思的作用12

本節課光合作用的發現過程,由於容量比較大,因此對於學生來説是一大難點,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思考“科學家是如何帶着問題進行實驗的”,嘗試指出實驗的基本方法,從而幫助學生理解。

回顧教學過程反思如下:本節內容的實驗書上都有簡單介紹,但就因為太簡單學生很多都看不明白,這時候需要老師講實驗的過程展示出來才能幫助學生理解,因為上課前的準備很重要,可以將各個實驗展示在課件上,供學生觀察、理解。比較重要的實驗是薩克斯、魯賓和卡門、恩吉爾曼的實驗。薩克斯的.實驗雖然62頁講解簡單,但是78頁給出了詳細的步驟,詳細描述每個步驟,注意每個步驟的原因如為什麼要對植物進行飢餓處理,為什麼要脱色處理,用什麼來脱色等。魯賓和卡門的實驗,是尤其重要的實驗,能夠證明光合作用產生的氧氣是來着水而不是二氧化碳,採用的方法是同位素標記法,學會在反應式中標示去想幫助理解。

由於沒有去實驗室做實驗,而是全部老師講解的方式,學生對實驗知識的理解還是遠遠不夠的,這時候相關的習題練習幫助理解是很重要的,學案上的最後一題銀邊天竺葵的實驗能夠很好的詮釋光合作用需要光照和葉綠體這兩個條件,同時還能鞏固上節課對照實驗裏控制單一變量的相關內容。

教學反思的作用13

自我反思《植物光合作用的實質》一節,安排在七年級進行教學,確實有一定的難度,但鑑於他們有一定的接受能力,在老師的指導下,還是能順利完成教學內容。對此,我根據本節知識點多的特點,分兩個課時進行教學。

植物光合作用是植物獲得自身生長髮育所需營養物質的主要來源,同時光合作用,還有淨化空氣的作用;因此,光合作用不僅僅對植物的生長髮育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時對生物界的其他生物也有着非常重要的意義。

在廣闊浩瀚的生物圈中,綠色植物生產的有機物,不僅能滿足自身生長的需要,而且是所有動物和人的最終食物來源,形形色色的生命依靠綠色植物而生生不息。那麼,綠色植物是如何產生有機物的?通過本節的教學應使學生通過探究實驗認識光合作用的原料、條件、場所和產物。

本節課力求通過富有吸引力的教學過程,使學生成為教學的主體,以達到新的課程標準要求。主要突出了兩點:

一是通過探究性實驗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好奇心,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獲取生物科學知識,領悟科學研究方法。組織學生課前自己設計檢驗綠葉在光下製造有機物的實驗方案,自己選擇實驗材料,通過實施實驗方案,對比實驗結果,分析實驗現象,可以訓練學生的分析問題的能力。讓學生尋找實驗過程中需要弄清的不懂問題,並且課前自己查找資料解決問題,可以訓練學生髮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是通過教學過程對學生進行了有效的情感教育,使學生進一步增強了熱愛自然、保護環境的意識,從而達到素質教育的目的。學生通過親身體驗很容易使學生樹立起保護環境必須要“從現在做起,從我做起”的社會責任感。

教師處理教材時不能過於死板,要考慮本校學生實際而有所創新,使得學生理解起來較為輕鬆才行。時間不要太緊,不要使得教學內容只停留在淺層次而無法深入,無法培養學生舉一返三利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在教學中,學生的對光合作用都不陌生,在生活中都有初步的瞭解,但是,對於光合作用的工作原理以及特點還非常陌生。在課上學生對於光合作用的發現過程,通過形象的教學,學生都能夠很好的瞭解,但是對於光合作用的工作原理,由於知識有些抽象,學生理解起來遇到了一點困難,通過細緻的講解,學生才對光合作用的`工作原理,有了初步的瞭解,從而達到了教學目的。

通過本節的教學,同學們有了很大的收穫,掌握了許多新知識,能夠解釋許多生物學現象。我也感到課上得很成功,但通過教學,我也有一些反思:

(一)在同學們的小組合作學習中仍然存在着一些問題。比如説教師在組織合作學習的時候怎樣選好合作學習的切入點,什麼內容、哪個環節適合開展小組合作學習;小組合作學習過程中怎樣的分工最為合理,怎樣才能使每一個學生都能最大限度的發揮自己的最大潛能;對於班額大,人數多的情況怎麼才能保證學習的實效等等,都是我們需要進一步探索和研究的。

(二)在實驗課教學中,雖然我們十分重視“動手”的訓練,但由於教學進度等原因,有時也只限於教學生學會教材中給定的一種方法,或者驗證一個已知的事實。這樣一堂實驗課下來,學生只是把前人做過的實驗比葫蘆畫瓢地重複一遍,收效甚微。這種模式顯然與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要求還有一定的距離。

(三)我們農村國中在新課程實施中面臨着硬件“跟不上”的現象,教學儀器陳舊、缺乏與老化,無法適應新課程的要求,教師無法進行必要的演示實驗,學生無法動手實驗研究和探索。再加上課堂實驗又受時間、空間、人數、器材等的限制,學生的觀察、分析和動手操作機會大為減少,學生的創新意識難以培養,主動探究能力也沒有得到有效提高。這將是我們有待進一步需要改進和解決的為題。

教學反思的作用14

這節課有幾個地方我覺得處理得比較好:

1、講到菌類作為分解者參與物質循環時,我把課本的示意圖轉化為表格,

學生一目瞭然,更利於理解和記憶。

2、講菌類引起動植物和人患病的時候,先佈置學生課前查閲相關的`內容,

課上交流,這樣可以提高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而且學生可以拓展很多課本以外的知識。

3、講共生的時候,學生會舉很多課外的例子,學習氣氛一下被激發,通過這些例子,學生能更加理解共生的意義。

不足之處:

課前佈置查閲資料的任務,只有一小部分能自覺完成,大部分同學還是沒有重視。雖然已經用了加分的股利措施,但還是無法激發大多數同學的主動性。這個與生物學科的地位有一定的關係。

教學反思的作用15

本節內容是從運動到力的過渡,在這一章中起着承上啟下的作用。如何從運動引入力,讓學生體會運動與力的關係,既要讓學生接受運動和力存在的某種聯繫,又不能造成“運動就有力的作用”這一錯誤觀點,而且力是一個比較抽象的概念,既看不到又摸不着。本人在處理教材時先引出力的概念,指出力的.存在離不開物體,考慮到有利於記憶和邏輯上的問題,引出力後馬上讓學生感受“力的作用是相互的”這一知識,最後才分析力的作用效果這一學生非常熟悉的現象。有從難到易的嫌疑,是否恰當,敬請同行指教,但從課堂中,我覺得學生還是能夠接受的。

教法上還是採用比較傳統的啟發、講解、總結,缺乏新意。由於學科的關係,知識的解答上缺乏深度,總覺得只停留在回答問題這一層面上,不能從更深層去抓問題的本質,有的甚至難圓其説。學生的思維很活躍,提的問題面也很廣。這節課中本人感受很深的是:我們平時所謂的差生提的問題特多,而且特喜歡提問(或者説表現自己)。因此如何發掘這種潛力,讓中下檔同學積極參與學習,是我們值得深思的。

教學中不斷運用“誰給誰力”,主要是為以後講解施力物體和受力物體及力的方向埋下伏筆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