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合運算》教學反思15篇

來源:文書谷 2.7W

身為一名人民老師,我們的工作之一就是課堂教學,藉助教學反思我們可以拓展自己的教學方式,那麼你有了解過教學反思嗎?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混合運算》教學反思,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混合運算》教學反思15篇

《混合運算》教學反思1

混合運算一課是在國小生學習的加法、減法;乘法,除法,並且學習了用分步解決乘加、乘減兩步計算的問題的內容.。根據二年級國小生年齡小,思維直觀的特點,課堂上我利用多媒體課件輔助的教學手段,結合具體情境使學生了解到在一道算式中有乘法和加(減)法時要先算乘法,再算加或減法,體會混合運算的意義,逐步提高他們的計算能力,樹立學習數學的信心。

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是:

1、在解決具體問題中,理解運算順序,掌握簡單的四則混合運算的技能。

2、在具體情境中,提出運用混合運算解決的問題。

3、樹立學習的信心,感受學習數學的樂趣。本節課的教學重、難點是掌握混合運算的順序。

一、 重視情境的引入。

數學源於生活,課堂上我利用書中的情境圖旅遊, 聯繫學生的生活經驗,激發學習的興趣,從中自然地提出數學問題,把解決實際問題與計算教學緊密結合。這樣不僅使學生體會數學與生活的聯繫,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更便於學生積極調動已有的生活經驗和知識解決問題,而且情境的創設更能促進學生對運算順序的理解。

二、 注意新知識與舊知識的矛盾衝突。

課堂上在解決第一個問題時,由於學生認知水平的差異,出現了很多種解題方法,課堂上隨之也出現了不同的想法。當一個學生説出5+49這道算式時,顯然不能按照從左到右的順序計算,這與學生在一年級原有的認識產生衝突,抓住這個時機的運算順序的教學,我除了安排請學生來講解,又安排了同桌交流等學習方法,學生自然而然的認識到要先用乘發算出分好組的人數,再加上沒分的5人。突破了難點。在解決第二個問題時,將問題放手給學生,讓他們在交流中發現出運算順序,在這點的處理上,感到處理的有點老師引的過多,教學機智還有待提高。

三、 靈活用好練習題。

在練習題中設計了説運算順序,計算,解決問題和給小馬虎改錯幾中類型,根據學生中出現的典型錯誤選取,問題從學生中來,讓學生自己解決,學生即能糾正自己的錯誤,有能體驗到幫助他人解決問題的樂趣,養成認真仔細的好習慣。在準備這節課時,我心中一直也存在着一點困惑,在教材中一直沒有出現加或減在前乘在後的算式,但在本學期的期末的綜合練習試卷中都已出現這種綜合算式,為了更能突出先算乘的優越性,在課堂上我大膽做了一下嘗試,將兩種情況都出現了。

《混合運算》教學反思2

本節課的教學目標之一是:學生理解並掌握在沒有括號的算式裏,既有加減又有乘除法時的運算順序,並能正確計算。在這節課中,我將計算與解決問題有機的結合,知識讓學生去構建,問題讓學生去發現,發揮了學生的積極性和創造性。上課時,我充分尊重學生的認知過程,讓學生通過動手、動嘴、動腦等一系列活動,自己發現規律從而揭示運算順序。但在活動的過程中,當遇到比較複雜的算式,有些計算能力較差的學生根本就不能完成學習任務,我就讓學生髮揮互幫互助的精神,分成學習小組進行計算,而且讓大家都説一説運算順序並找出相同之處。這樣就給課堂壓縮了一些寶貴的時間。把這些時間用在讓更多的學生表達自己的看法上,我認為比較合適。

1.運用數學術語意讀題意和口述運算順序。

在複習兩步混合式題時,要求學生意讀題意。如:16×4+18 讀作:16乘4的積再加18,和是多少。 50-35÷5讀作:50減去35除以5的商,差是多少。這樣做可以使學生進一步理解“和、差、積、商,乘、除以、除”等數學用語的含義,不但可以減少學生在讀題時讀錯數的現象,也為後面學習列綜合算式解答文字敍述題作了必要的滲透。

做三步混合式題時,不要求全體學生會依照運算順序讀題,但是在脱式計算過程中,要求學生口述運算順序。如:16×4+6×3 先算16乘4的積,再算6乘3的積,最後算64加18的和。

2.掌握兩積(商)求和(差)同時脱式的計算方法。

混合運算使學生明確:三步混合試題中如果出現兩積求和(差)、兩商求和(差)、一積一商求和(差)時,可以把乘除法同時脱式。

我運用知識的遷移規律,讓學生把準備題16×4十18中的18改寫成兩個數相乘的形式:16×4十6×3。

3.引導學生探索並掌握四則混合運算的解題步驟,提高計算的正確率和速度。

(1)觀察:觀察題目裏有幾個什麼樣的數,含有幾種運算符號及括號的位置。

(2)分析:分析題目中每個數的特徵和它們之間的運算關係,是否有簡算部分,哪些運算可以同步進行。

(3)確定:通過觀察、分析,確定先算什麼,後算什麼。

(4)計算:在分析、確定的基礎上,根據相應的計算法則和運算性質進行計算。計算重要看準數字和計算符號,能簡算的儘量簡算。

(5)檢查:在計算的每個步驟中,都要及時檢查、及時驗算。首先,看數字和運算符號是否準確,然後,看步驟是否合理,在看結果是否正確。

4.結合學生易出現的錯誤,進行有針對性的必要訓練。

如: 25×4-60+40

=100-100

=0

出現這種錯誤的原因是學生湊整的意識太強烈,而對運算順序的理解還不夠深刻。所以在計算時,提醒學生一定要先確定運算順序,再計算。通過了一定的訓練加深了學生對運算順序的理解,提高了計算的準確率。

《混合運算》教學反思3

《混合運算》教學反思數學源於生活。課堂上再現了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從中自然地提出數學問題,把解決實際問題與計算教學緊密結合,使學生體會數學與生活的聯繫,有利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也便於學生積極調動已有的生活經驗和知識解決問題。情境的創設也能促進學生對運算順序的理解。

利用生活經驗,促進學生感悟與理解運算順序規定的必要性與合理性

學生在解決實際問題中初步體會,逐漸學會,學習思辨,掌握技能。

學生剛學習兩步計算式題時,對運算順序較難理解,往往難以靈活運用,教學中重視引導學生理解算理、明確算法。第一個問題,在學生列出分步算式的基礎上,引導把兩個一步計算的算式合成綜合算式,使學生體會綜合算式的含義,並根據數量之間的關係嘗試計算,理解運算的順序;第二個問題,則引導學生直接列出綜合算式,幫助學生聯繫數量關係理解其運算順序。在此基礎上,總結出含有乘法和加、減法混合運算的運算順序。

堅持讓學生在列出算式後説説先算什麼後算什麼,注重了思維的表述,又讓學生明白要先算乘法的道理。注意對同類題的比較,通過比較歸納出含兩級運算的計算順序,有利於學生掌握。

教學中重視學法指導,尤其是充分利用學生的錯誤資源,進行辨析。學生出現的錯誤主要是格式問題:等號的對齊;運算順序:學生在理解了運算順序之後,有些前面是減法、加法後面是乘法的混合算式,學生往往是將後面的結果寫在前面。通過強調算法:算式中有乘法和加減法,應先算乘法;針對出現的錯誤情況展示,進行糾錯;算法強化練習進行診斷及矯正。

《混合運算》教學反思4

今天,帶領學生們學習了新的知識——不含括號的三步混合計算,在上課之前對於課程設計,整節課的思路有了詳細的設置。但講課之後,發現自己存在了許多需要改進的地方:

1.用自己的認知水平來判斷學生,我以為混合運算是比較簡單的沒有了解學生的實際情況。

2.在導入環節設計不太合理,我設置了一個第一級運算的兩步計算和一個第二級運算的兩步計算,讓學生説出運算順序。可以換成二年級學過的乘加乘減兩步計算更能銜接例題的教學。

3.在計算過程中,沒有告訴學生,計算哪一步寫出結果,不計算的話要抄下來,導致學生在計算的時候少寫。另外就是混合運算格式的要求還需要給學生強調。

4.三步混合運算儘量用三步計算,對於中間是加減號,兩邊是乘除號這一類算法,可以把兩邊同時計算出來,再相加減這種做法,剛開始學生會不容易理解,所以可以慢慢引導,不操之過急。

在教學中沒有完美的藝術品,正是如此,才能讓自己一步一步向前走,才能知道自己努力的方向。在今後的教學中,我會秉承初心,認真探索,努力學習,爭取更大的進步!

《混合運算》教學反思5

本節課教學設計的基本理念是要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知識通過學生的自學和互學而獲得,教師只起到指導和組織的作用。基本思路是首先在教師設計的問題的回答過程中,複習先前的知識,為後續的學習做好鋪墊。通過對實際問題的討論提出解決的方法,然後在教師的指導下通過自學課本,分析小穎和小明兩種不同解法的正確性,在全班交流達到共識,得到有理數加減混合運算的一般規律,即:將減法運算轉化成加法運算,省略加號和括號;弄懂有理數的代數和的意義;然後教師組織學生合作完成例題的解答,教師對有疑問的同學給以適當的指導,形成能力;再通過測學加以鞏固,達到掌握有理數加減混合運算的目的。

成功之處:引例的處理比較好,學生的自學感受到小穎的方法是以水面為標準,水面以上記為正,水面以下記為負,而兩者的距離則使用它們的差來表示;小明的方法是水面以上距離與水面以下距離的和來表示,用到了絕對值的意義;通過回答問題,自然將有理數的混合運算的解決方法展現在了學生的眼前,使他們通過研究、交流獲得了新知,擺脱了教師教學生學的被動局面,效果比較好。

啟示:1、教師組織課堂教學時,對問題的設計要有針對性,有啟發性,要能將學生的思路引導到具體對知識的探索的正確位置上來。問題提得過大,學生沒法回答,不知道方向;問題過小,又沒有挑戰性,引不起學生探求知識的慾望。

2、例題的使用要根據學生的實際做適當的刪減或改編,學會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混合運算》教學反思6

《分數四則混合運算》是青導版五年級上冊第八單元中國的世界遺產——分數四則混合運算的第一課時,本單元是學生在熟悉了整數、小數四則混合運算的運算順序,分數的意義和四則運算的基礎上學習的,是繼續學習百分數、比和比例等知識的重要基礎,本節課是本單元的起始課,為學習稍複雜的有關分數的問題打下基礎。

下面我就從三個方面談談我對本節課的感想。

1、理解教材,把握目標,紮實落實目標

本課時是讓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理解分數四則混合運算的運算順序,體會運算律在分數運算中同樣適用,所以本課時共設計了兩個問題。首先,問題一,讓學生獨立完成,交流時重點説清自己的思路,明確先求什麼,再求什麼,然後結合思路説清算式中先算什麼,再算什麼。因為先求的事天壇公園的 是多少,所以計算時應先算272×1/4,初步體會有乘有加先算乘法再算加法,然後獨立完成小練習,引導學生總結分數四則混合運算的運算順序與整數的相同。其次,問題二,重點放在不同思路的比較與聯繫上,對於8800×7/10+8800×1/4和8800×(7/10+1/4)這兩個算式,它們只是不同思路的不同列式方式,並不是乘法分配律的體現,所以我引導學生從算式結果相同上分析,可以用等號連結兩個算式,這樣再讓學生觀察等式兩邊算式特點,才會讓學生明白它符合乘法分配律的特點,發現整數運算律同樣適用於分數。這樣處理,有效地落實了目標,突出了重點,突破了難點。

2、在學生掌握知識的同時,注重學習方法和學習習慣的培養

看、想、算、查這四個字可以説是提高計算正確率(突出本節重點)的法寶,在教學中,我分兩個層次滲透了這種方法:在試一試小練習環節中,重在讓學生説清,看的是運算符號想的是運算順序;而在計算四道題時,強調不僅要看運算符號還要看數字特點和有沒有括號,從而得到正確的運算順序然後再動筆計算。怎樣算簡便就怎樣算還要準確判斷出是否符合運算律,想有沒有簡便算法,從而使學生逐步理解和掌握該學習方法,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3、突出學生主體地位,關注學生差異

對於每個問題的解決與思考,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讓他們在獨立思考與交流中完善自己的想法,不斷地獲取知識與方法,同時也關注學生差異。對於計算,要求快的同學可以全部完成,一般完成2-3道,在問題二的處理上,出示線段圖就是幫助學習有困難的學生理解第二種思路,使不同程度的孩子得到不同的發展。

這節課的不足之處:

本節課有些環節落實得不到位。對於看想算查方法的滲透,第二個層次落實的不及時不到位;計算題在訂正時應該展示不同的做法,進行對比,體驗運算律的作用。

2、課堂教學中對學生關注不夠全面,沒有真正地調動每個學生的積極性,組織生生互動。本節課部分學生的思維活躍,思路清晰,表達準確,但還有部分學生沒有真正參與到課堂活動中來,這也是我今後努力的方向。

3、整節課時間的把握不太好,有點前鬆後緊,有點意猶未盡的感覺,使得最終討論本節收穫時,沒有讓孩子充分討論。

《混合運算》教學反思7

脱式注意幾個問題:

1.格式可豎脱(等於號外齊),可橫脱(4+3-2=7-2=5就是橫脱)。

2.脱式的主要意思是把不算的部分落下來,注意不算數的脱式位置,和原來一致。即原在前仍在前,原在後仍在後。(如上圖紅圈內做法不規範)。

3.列綜合式解決問題,分步的變綜合的方法可以用:寫一,調二,三括號去想。寫一就是把分步一式先寫上,調二的意思是根據分步式二,調整新數在綜合式中的位置(可能在分式一前,也可能在分式一後),三括號,是指為保證分步一優先計算,看需要把分步式一括起來嗎。(可能用,也可能用不上)

如:6+3=9,5×9=45,變綜合一的方法,一寫,寫上6+3(腦子裏或草紙上),二調,因為分步式二5×9中,第一步的得數“9”在乘號後面,所以新參入算式5應寫在6+3的前面:5×6+3。三括號是指我們為了保證先算6+3,而它又出現在算式後面而且和乘法競爭優先計算權,所以必須加括號,為5×(6+3)。

至於綜合算式的計算順序,現在出來三種情況:1先算括號裏的,括號第一優先。2.乘除優於加減3.前後(無括號同級運算,誰在前先算誰)

《混合運算》教學反思8

本單元學習簡單的四則混合運算,用了兩節課學完了只含同一級的混合運算,含有兩級的混合運算,學生掌握地越來越好了。在教學中主要有以下問題,在以後的教學中要引起重視。

一、第一課時學習同級運算,運算順序很簡單,對學生來説沒什麼難度,唯一費時、難懂的是脱式計算的數學格式。這節課是實習生上的,我在課前給他們好好分析了教案,告訴了他們改怎樣引導學生,但是因為他們的經驗太少,駕馭課堂的能力差,講了一半學生對於脱式計算的格式就糊塗了,我當時馬上自己上講台接着講,幾句話學生就明白了。學生明白了格式後心情很輕鬆,馬上問題就來了,有的學生問:老師,這些題我們明明口算就行,問什麼要學習脱式計算呢?太麻煩了!有的學生問:老師,兩個數計算的還用脱式計算嗎?我馬上表揚了這些愛思考的學生,然後給他們講解學習脱式計算的重要性。學生的態度才有所轉變,才開始愉快的做練習。

二、第二課時學習兩級運算,對於7+4×3這種題的脱式計算的格式,先寫什麼,再寫什麼,實習老師沒有説清,學生就不會,所以做練習時遇到20-8÷2這道題不會寫。

三、實習老師和學生的交流太少,他們表揚、激勵學生的話太少,很多學生無精打采,積極性不高。

《混合運算》教學反思9

“混合運算”一課是在國小生學習的加法、減法;乘法,除法,並且學習了用分步解決乘加、乘減兩步計算的問題的內容。。

根據二年級國小生年齡小,思維直觀的特點,課堂上我利用多媒體課件輔助的教學手段,結合具體情境使學生了解到在一道沒有括號的算式中只有乘、除法或只有加、減法時要按照從左到右的順序計算,體會混合運算的意義,逐步提高他們的計算能力,樹立學習數學的信心。

學習混合運算一課是學生在已經的知識基礎上和積累了一定的運算經驗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制定教學目標時我既注重兩級運算的運算順序教學,又要重視解決問題的一些策略,所以,這一次混合運算知識的教學也正是加強學生解決問題能力訓練的一次好機會。

在以前的教學中也提到過這樣的運算順序,但是不是非常透徹,大多數學生已經知道,同級運算按照從左到右的順序計算,但也有個學生不是非常清楚。

課堂中出現的問題如下:

1、脱式計算的格式錯誤。

2、差生理解問題的能力有待提高。

3、差生簡單的計算髮生不必要的錯誤。

需要注意的幾點:

1、教學生明白綜合算式應先算什麼,再算什麼,應更形象化!

2、把抽象的、明理的東西搞得的儘可能的形象,從而更接近於國小生的實際。更容易接受。如簡單的“畫順序線”,即可增強形象感。

3、教師講解示範脱式計算的樣式,不先算的直接落下來,先算的算出結果落下來,然後依次計算。在以後的教學過程中要顧及到差生,講解的時候稍微語速放慢一點,讓學生有時間去消化。

《混合運算》教學反思10

在教學《小數四則混合運算》時,力求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學習方式的轉變是課程改革的顯著特徵,改變原有的單純接受式的學習方式,讓學生自主感悟的基礎上,自然地得出其運算順序和整數是一樣的。

首先,課堂上以學生比較熟悉的生活中的購物的實例,列出算式,並明確應該先算什麼,從實際例子中引導學生得出運算順序,大大地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克服計算教學中的枯燥乏味的心理。

其次,課前我是以分類的一種問題情境,以引導學生回顧舊有的知識,不但有助於置學生於問題情境之中,而且利於學生髮現問題能力的形成;並且在新知感受的環節 中,我仍是將例題以問題的形式呈現,讓學生髮現問題,解決問題,進而認識問題,明確知識的要點,真正地讓學生體驗知識的形成。

最後,在本 節課綜合練習“計算接力賽”中,採用了小組合作學習形式,我想這樣做,不但能改變以往部分“好”學生壟斷課堂的局面,大大提高了學生全面參與的程度,而且 還將教師對學習過程的干預和控制降低到最低限度,使學生始終擁有高度的自主性,提高了學生的計算興趣,培養他們合作學習的精神,同時也是促進其計算檢查習 慣的養成。

但是,課堂上也出現了自己倍感欠缺的環節:沒有很好地處理“新知感受”與“運用練習”兩個環節的時間分配,導致練習量的不足,主要原因有以下兩點

1、是對於學生課前的預習程度瞭解不夠,反饋中的問題過多、過繁,還不夠簡練精闢;

2、是學生的基本的口算能力還比較差,使得課堂練習的節奏不快,影響下一環節的進行。看來,還得加強這方面的訓練。

《混合運算》教學反思11

一、考慮學生已有知識,合理安排複習內容

在學習《不含括號的三步混合運算》之前,學生已有加減混合、乘除混合、乘加、乘減、除加、除減的學習經歷,加減混合是在一年級上學期學習的,只需要學生把第一次運算的結果記在心中,再完成第二次運算,寫出結果;乘除混合是在二年級上學期學習的,學習過程與加減混合相似,直至四上,學生才正式學習用遞等式完成兩步混合運算的計算。為了讓學生順利地掌握本課的學習內容,我在複習環節設計了10道兩步式題(4題含有同一級運算,4題含有乘(除)和加(減)、2題含有括號的兩步式題),試教中發現安排含有括號的兩步式題對新課中學生列綜合算式可能有一定的干擾(好多學生列出的綜合算式中前後兩個乘法都加了括號,當然出現這樣的算式也很好),因此在後來的課堂中刪除了這兩題,並且也調整了上面8題的出現順序。離學生思維最近的是乘(除)和加(減)的混合運算,因此先出示了4題乘(除)和加(減)混合的,而後出示含有同一級運算的, “試一試”的教學用到這部分內容,這樣的出現順序與教材的編排相吻合。更多國小數學教學反思

二、注重“算”與“用”的結合

新教材沒有單獨編排應用題,除了有側重地安排“解決問題的策略”外,大部分解決問題的教學都結合在其他內容的學習中進行,因此,在計算教學中要注重“算”與“用”的結合,使學生更好地理解算理。本課的練習中,我安排了兩個解決問題,即“想想做做”的第4、5題。第4題與例題較相似,求兩商之差,一是鞏固所學的列綜合算式,按正確的運算順序計算,二是訓練學生從問題想起解決問題的方法,在引導學生理解“人均居住面積”後,就可以讓學生自己列式計算,但是我又讓學生説説數量關係,顯得過於羅嗦,限制了學生的自主學習,以致第5題未能解決。我們平時計算的教學和練習,倘若能結合實際情境,學生就能真正理解先算什麼,再算什麼的道理,這樣就能把計算教學和解決問題的教學緊密結合起來,使“算”和“用”和諧交融。

三、正確對待和合理利用課堂生成

課堂是個充滿未知的場所,每一刻都會帶給你意想不到的驚喜或尷尬。在引導學生觀察情境圖後,要求學生能列綜合算式的儘量列綜合算式計算,課堂中出現了這樣三種算式:12×3+15×4,(12×3)+(15×4),(12+15)×4-12。前兩種都在我的預設中,第三種在兩次試教中都未曾見過,我默默地告訴自己要冷靜,處理不當,會出現科學性的錯誤。我觀察學生的反應,一臉茫然,看來把這個問題拋給當事人,是再合適不過的了。請韓黎説明自己的想法,先算一副象棋和一副圍棋的總價,乘4是都看做買4副,然後在總的價錢中減去一副象棋的價錢就是李老師一共要付的錢,多好的想法啊,這個算式就有了存在的理由,也讓我臨時調整了課堂總結,本打算到 “想想做做”第3題直接説説運算順序就下課的,但覺得何不妨用這個算式開啟下一節課的學習呢,於是便有了:課後請大家預習下一課的內容,完成韓黎的含有小括號的三步混合運算,既尊重了學生,又順利地過渡到後續的學習。

至於(12×3)+(15×4),我採用了迂迴的戰術,允許學生有這樣的想法,順勢讓學生説説是怎樣算的,聯繫實際情境學生想到先算括號中的,再把兩部分價錢相加,何況計算的結果和分步算式一致,有括號的綜合算式暫告段落,回到12×3+15×4,在此觀察算式,揭示課題,探究運算順序,算出結果,沿着我既定的方案進行,再折回,兩式比較,沒有括號的算式中先算了乘法,有括號的算式中也是先算了乘法,那括號就可以不用了,也説明了數學的簡潔性。

當然在本節課中,還存在着很多不足,如對學生的評價比較單一,未能營造出應有的課堂氛圍,教學中幾個的細節處理還不夠細膩,在以後的課堂教學中我會不斷地摸索、嘗試。

《混合運算》教學反思12

加減混合是在連加連減的基礎上進行的,學生有了一定的基礎,在計算方法上沒有什麼大的問題,那麼我就重要引導學生理解加減混合運算的意義。本課是從學生熟悉的乘坐公共汽車的生活情境引入的。教學時,讓學生用數學語言描述情境圖中的動作過程,提出問題,並聯系過程列式計算。學生都有乘公交車的經歷,所以理解起來非常容易。這類加減混合式題是在連加、連減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由於運算順序與連加、連減的順序相同,所以教學時讓學生進行類推,先填好分步計算的第一個豎式,並計算出得數,再填寫第二步計算的豎式,並計算出結果,然後讓學生自己想簡便寫法的豎式。結合情景圖例1,先按照運算順序,分步列兩個豎式計算,接着引導學生觀察分析,怎樣寫就比較簡便?簡便在什麼地方?學生通過觀察發現兩個豎式連寫比較方便。在連減和加減混合的計算中,讓學生結合連加的豎式寫法類推出來。這樣既鞏固了前面的知識,又給了學生思考的空間,整節課的效果不錯。

教學中我注重引導學生聯繫生活實際,通過觀察情境圖理解加減混合的含義和計算順序。所以在例題和做一做的練習中注重讓學生説圖意,根據圖意列式計算,以更好地理解計算順序。值得欣慰的是,學生對於加減混合的計算順序還是掌握較好的,計算速度也較快,正確率也比較高。

在進行鞏固練習時,我採用一貫的方法,讓全班學生集體檢查也就是一邊指豎式一邊説算法提高準確率,教師強調書寫格式和進位、退位的計算。這樣感覺學生計算興趣很高,而且還鍛鍊了學生的思維和思考能力。

在本節課中發現不足的地方是本想讓每個學生都大膽發表自己的見解,因此學生的思維很活躍,但缺乏具體的操控辦法,有時課堂顯得亂,只管自己説,不善於傾聽別的同學發言,這樣就給學習困難的學生增加了難度。另外還有學生在計算的過程中進位和退位容易出現錯誤,審題不是很清。需老師在以後的練習中注意這方面的指導,讓學生認真審題,發現錯誤及時糾正。

《混合運算》教學反思13

本節課設計是個突出的亮點,由四道同級運算的舊知識遷移到同級脱式運算的新知識,不僅能夠鞏固孩子們的舊知識,而且能夠在新舊知識之間搭建起一座橋樑,可以更好地幫助學生理解新知識,對新知識產生一種興趣。

在教學過程中,我通過一步步引導孩子們注意在同級運算中,計算過程中應該按照從左往右的順序依次進行計算,這個時候,我沒有按照以前的方式把等號寫在等式的右邊,而是寫在等式的左下方。看到我這樣書寫,有學生按捺不住了,舉手示意,問老師是不是寫錯了。正是孩子們的問題意識更加引起大家的注意,我順勢跟學生們講解了今天重點的`內容——脱式計算。

我在教學中通過下劃線和箭頭標出運算順序給學生以直觀的支撐。強調在脱式運算中,等號要寫在等式的左下方,突出了本節課的重難點,同時規範孩子的書寫,培養孩子養成一個良好的書寫習慣。並且讓學生獨立用脱式計算時,讓孩子經歷“先觀察算式——再確定運算順序——最後有序計算”的過程,既發展了他們數學思考的能力,又提升了掌握運算順序的水平。對於乘除混合運算教材直接呈現,所以我讓孩子利用知識遷移自主試算。在試算的過程中體會到成功的樂趣。

對於習題的處理我遵循由易到難的原則,加設一個小醫生改錯,鞏固孩子對運算順序的掌握情況。最後加設一個找朋友環節提高孩子的計算興趣,同時培養孩子檢驗習慣,在課下找朋友是還可以和我們學習的統計知識聯繫起來。用什麼樣的方式統計出好朋友的數目,培養合作意識。一個一個問肯定不行,我認為這是一道綜合性的題目。不足的地方就是我處理過急,在講解脱式運算時結合情境效果應更好。

《混合運算》教學反思14

一、考慮學生已有知識,合理安排複習內容

在學習《不含括號的三步混合運算》之前,學生已有加減混合、乘除混合、乘加、乘減、除加、除減的學習經歷,加減混合是在一年級上學期學習的,只需要學生把第一次運算的結果記在心中,再完成第二次運算,寫出結果;乘除混合是在二年級上學期學習的,學習過程與加減混合相似,直至四上,學生才正式學習用遞等式完成兩步混合運算的計算。為了讓學生順利地掌握本課的學習內容,我在複習環節設計了10道兩步式題(4題含有同一級運算,4題含有乘(除)和加(減)、2題含有括號的兩步式題),試教中發現安排含有括號的兩步式題對新課中學生列綜合算式可能有一定的干擾(好多學生列出的綜合算式中前後兩個乘法都加了括號,當然出現這樣的算式也很好),因此在後來的課堂中刪除了這兩題,並且也調整了上面8題的出現順序。離學生思維最近的是乘(除)和加(減)的混合運算,因此先出示了4題乘(除)和加(減)混合的,而後出示含有同一級運算的,“試一試”的教學用到這部分內容,這樣的出現順序與教材的編排相吻合。

二、注重“算”與“用”的結合

新教材沒有單獨編排應用題,除了有側重地安排“解決問題的策略”外,大部分解決問題的教學都結合在其他內容的學習中進行,因此,在計算教學中要注重“算”與“用”的結合,使學生更好地理解算理。本課的練習中,我安排了兩個解決問題,即“想想做做”的第4、5題。第4題與例題較相似,求兩商之差,一是鞏固所學的列綜合算式,按正確的運算順序計算,二是訓練學生從問題想起解決問題的方法,在引導學生理解“人均居住面積”後,就可以讓學生自己列式計算,但是我又讓學生説説數量關係,顯得過於羅嗦,限制了學生的自主學習,以致第5題未能解決。我們平時計算的教學和練習,倘若能結合實際情境,學生就能真正理解先算什麼,再算什麼的道理,這樣就能把計算教學和解決問題的教學緊密結合起來,使“算”和“用”和諧交融。

三、正確對待和合理利用課堂生成

課堂是個充滿未知的場所,每一刻都會帶給你意想不到的驚喜或尷尬。在引導學生觀察情境圖後,要求學生能列綜合算式的儘量列綜合算式計算,課堂中出現了這樣三種算式:12×3+15×4,(12×3)+(15×4),(12+15)×4-12。前兩種都在我的預設中,第三種在兩次試教中都未曾見過,我默默地告訴自己要冷靜,處理不當,會出現科學性的錯誤。我觀察學生的反應,一臉茫然,看來把這個問題拋給當事人,是再合適不過的了。請韓黎説明自己的想法,先算一副象棋和一副圍棋的總價,乘4是都看做買4副,然後在總的價錢中減去一副象棋的價錢就是李老師一共要付的錢,多好的想法啊,這個算式就有了存在的理由,也讓我臨時調整了課堂

總結

,本打算到“想想做做”第3題直接説説運算順序就下課的,但覺得何不妨用這個算式開啟下一節課的學習呢,於是便有了:課後請大家預習下一課的內容,完成韓黎的含有小括號的三步混合運算,既尊重了學生,又順利地過渡到後續的學習。

至於(12×3)+(15×4),我採用了迂迴的戰術,允許學生有這樣的想法,順勢讓學生説説是怎樣算的,聯繫實際情境學生想到先算括號中的,再把兩部分價錢相加,何況計算的結果和分步算式一致,有括號的綜合算式暫告段落,回到12×3+15×4,在此觀察算式,揭示課題,探究運算順序,算出結果,沿着我既定的

方案

進行,再折回,兩式比較,沒有括號的算式中先算了乘法,有括號的算式中也是先算了乘法,那括號就可以不用了,也説明了數學的簡潔性。

《混合運算》教學反思15

本節課的教學重點難點是通過自主探究學會加減混合計算的解題方法,能正確的掌握加減混合運算的運算順序,並解決相關的問題。力圖數學計算教學體現算用結合,為了順利突破本節課重點難點,我進行了精心設計,主要突出了以下幾點:

1、情景的創設:計算題的內容枯燥平淡,很難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因此我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本課從課前先複習整數加減法混合運算的解題方法引入、新知學習(六一節情境學生分綵球)到練習設計等設計方案,都充分利用生活素材,用分氣球、分彩旗黃色、紅色、綠色等佔幾分之幾的遊戲把整堂的內容串起來。融入了一個大的情景中,大大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習慣和參與意識。

2、重視算理探究過程,提倡算法多樣化。理解算理、掌握算法是計算教學的關鍵。教學時,我注意讓學生主動探索運算順序和方法,組織學生進行交流,讓學生親身經歷探索過程,獲得新的運算方法。在説算理的過程中,圖式結合,讓學生更清晰思考的過程。説時引導學生把過程説完整,培養學生的數學表達能力。算法的選擇上尊重學生的想法,各種算法各有優點,讓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法算。

3、尊重學生主體,發揮學生的主動性。本課教學中始終以學生為主體,把學生作為學習的主動探索者。首先放手讓學生自主嘗試解決如:2/7+3/4+3 /7+1/4=(2/7+3/7)+(3/4+1/4),1-1/43/4=1(1/4+3/4)等給學生充分的時間、空間展示自己的思維,使每一位想説的同學都有機會去説。允許學生有不同的思維方法,讓更多的學生體驗到成功的歡樂。接着,讓學生自主分彩旗,有哪些不同的分法。到後面的練習卡片上的空白處理等,都發揮了學生的主動性。

4、通過豐富多采的練習形式提高教學效果。練習中我設計了想一想、練一練,幫小豬、小狗、小馬找媽媽-,還設計了打開智慧之門等有趣的練習,引導學生利用所學習的的知識,解決實際問題,通過這些練習形式,進一步掌握分數加減混合運算方法多樣性,進一步拓展知識,使學生克服學習數學的枯燥感。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5、在教學過程中,對於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我做得還不夠好。值得引起我再次思考的是:如我在教巧算1-1/6+1/42+1/56+1/72+ 1/90+ 1/110 的算法時,這是求一列異分母分數的和,巧用拆分求和的方法,可以讓計算比較簡便。這方法其實已經藴含了拆分求和的巧算的方法,而此時這塊內容我講的比較倉促,學生還沒學會,該如何講解比較妥當我一直在思考。我當時用以後會學到來告訴學生。我想在學生碰到困難時,怎樣引導才能拓展學生的思維,使學生的思維從模糊走向清晰?怎樣把新知和學生的原有知識更緊密的聯繫、構通?是我本節課教學的遺憾。

總之,一堂課從設計到實施總會有收穫、有感悟,有遺憾,它將為我以後的課堂教學借鑑。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