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均數》教學反思

來源:文書谷 1.66W

作為一名到崗不久的人民教師,我們要有很強的課堂教學能力,寫教學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們的教學能力,那麼大家知道正規的教學反思怎麼寫嗎?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平均數》教學反思,歡迎閲讀與收藏。

《平均數》教學反思

《平均數》教學反思1

本節課的教學內容是求平均數。平均數這個概念早在三年級時就已經接觸過,並做過簡單的練習題。今天的學習是更深層次的挖掘關於平均數等量關係的一個變化。平均數的概念與過去學過的平均分的意義是不完全一樣的。平均數是一個虛擬數,是藉助平均分的意義通過計算得到的。

學習重點應該是理解平均數在統計學上的意義。在例1的教學中,學生對於簡單的小數,圖形的表示能夠較好的理解並吃透。但還存在一部分同學對其平均數的意義不理解。其實平均數只是一個虛擬的數,並不是每個數都是這些,也不是真實存在的。即使是這樣解釋,依舊有同學無法理解平均數概念。而在例2的教學中,雖然部分同學無法理解平均數的概念,但是他們知道這樣求平均數,這也是一點進步。例2是通過兩隊的平均成績比較使學生明確:在人數不等的情況下,用平均數表示各隊的成績更合適,進一步理解平均數的意義,即平均數是一個重要的刻畫數據集中趨勢的統計量。

在隨後的練習中,學生對公式總數÷份數=平均數的應用還是不錯的,多數同學都能正確運用公式求出平均數,對於求總數的運用,就會有個別同學無法找到關係式的正確運用。

《平均數》教學反思2

“中學數學核心概念、思想方法結構體系及其教學設計的理論與實踐”國中第四次課題會上,山西省陽泉市趙軍才老師承擔了人教版“20.1.1平均數”第一課時研究課。結合在北京市第一六六中學的授課情況,現寫出幾點反思意見,供大家參考。

一、問題引導學習,揭示概念本質

數學概念是從現實世界的數量關係和空間形式抽象出來的客觀對象的本質特徵。課堂教學中,要全面理解數學概念的內涵與外延,緊抓概念的核心,通過適當的情景設計,引導學生循序漸進地用數學形式體會概念的特徵,揭示數學概念的本質屬性。

在“平均數”的教學中,核心概念是“加權平均數”,概念的核心是學生對“權”的意義的理解。權即權數或權重,是一個相對的概念,是針對某一指標而言。某一指標的權重是指該指標在整體評價中的相對重要程度。權重表示在評價過程中,是被評價對象的不同側面的重要程度的定量分配,對各評價因子在總體評價中的作用進行區別對待。

本節課的導入部分出示了兩幅山西、北京兩個班級的全體學生在班內學習的情景照片,通過這兩幅照片,教師設計了計算這兩個班的平均人數和平均成績的問題,激發學生動手活動的熱情,從而引入平均數的學習。當學生在計算兩個班級的平均分數的問題上出現不同的解法分歧時,教師適時地引導學生對比、分析、討論,學生經過充分的思考之後,認為在兩個班級人數不等的情況下,加權平均數的計算方式能更好地反映這兩個班級學生成績的平均水平。

《平均數》教學反思3

通過認真研讀教材,認真研究教法,我對“統計中的平均數” 的課尾進行了認真的設計自感效果不錯。

(課尾)

師:這節課同學們學得很好,假如請你給自身的這節課打分,你會給自身這節課打多少分?(滿分100分。)

生1:我覺得我聽得很認真,學懂了,可以打95分。

生2:老師,我沒有舉手要發言,我想只能打76分。

生3:我可以給自身88分。因為我在小組活動時表示的很好。

生4:我可以給84分,因為老師教的知識我聽懂了,但是我發言不積極。

生5:我這節課表示一般,只能打85分。

(教師板書:95、76、88、84、85)

師:假如一節課獲得85分算優秀,你們這節課能算優秀嗎?

生(齊聲):能算優秀課!

師:根據是什麼?76分能行嗎?

生:光看95分、76分都不行。我算了一下,這五個分數的平均數是(95+76+88+84+85)÷5=85.6(分),85.6分超越了85分,所以我們這節課是優秀課。

反思:

對學生而言,“給自身當評委”是少有的事。課堂上一般都是學生被老師評價,對於學生評價自身這種形式學生感到新奇、難得,因此特別珍惜這次為自身當評委的機會,注意力高度集中。評述過程使學生明白瞭如何聯繫生活實際深刻地感受平均數的意義,進一步鞏固了求平均數的方法,體驗了和諧民主的師生關係。評價中教師聽到了平時聽不到的心聲,尤其是學生敢於説自身的缺乏。

課堂練習是促進學生思維發展,培養學生技能的有效手段。一堂課下來,經歷了幾個層次的教學活動,接觸了多方面的知識,此時學生大腦疲乏,注意力下降,情緒低落,假如設計一些趣味性強、形式新穎、解法靈活的開放性課尾練習,就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消除疲勞、增強注意力、促進思維的發展,這節課正是這樣做了。

《平均數》教學反思4

平均數是統計中的一個重要概念,對於三年級的學生來説它非常抽象。以往在教學平均數的概念時,教師往往把教學重點放在平均數的求法上。新教材更重視讓學生理解平均數的意義。基於這一認識,我在設計中突出了讓學生在具體情境中體會為什麼要學習平均數,注重引導學生在統計的背景中理解平均數的含義,在比較、觀察中把握平均數的特徵,進而運用平均數解決問題,瞭解它的價值。這節課我注重了以下幾個方面:

一、在現實生活情境中引入概念,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結合實際問題(男女生套圈比賽)哪個隊會獲勝?引導學生展開交流、思考。讓學生感受到數學就在我們身邊,從而深刻認識到數學的價值與魅力。在學生的活動討論中,在認知衝突下,認識在人數不同的情況下,比總數顯然也不公平;而平均數能代表他們的整體情況,因此產生了“平均數”,感受平均數是實際生活的需要,也產生了學習“平均數”的需求。教學只有組織了這個過程,學生對平均數的統計意義以及作用才有比較深刻的理解,也才能在面臨相類似問題時,能自主地想到用平均數作為一組數據的代表,去進行比較和分析。

二、創造有效的數學學習方式,理解平均數的意義和學會平均數的算法

我採用了小組合作,自主探究的方式讓學生自己探索出求平均數的方法。一種是先合再分,一種是移多補少。然後引導學生感受到這兩種方法的本質都是讓原來不相同的數變的相同,從而引出平均數的概念。並在講解方法的同時,不失時機地滲透:平均數處於一組數據的最大值和最小值之間,能反映整體水平,但不能代表每個個體的情況。這樣一來,學生對平均數這一概念的認識顯得更為深刻和全面。

三、滲透估算的數學思想和方法。

教學中我結合平均數的特點,先讓學生猜一猜女生平均每人套中多少個,再實際計算,不但找到平均數的範圍,也找到求平均數的方法(移多補少),培養了學生運用估算的方法進行檢驗的能力。

四、數學與生活緊密聯繫。

在教學中,我還結合教材內容,遵循學生認知規律,把學生對生活的體驗融進課堂,引導學生領悟數學與生活的聯繫,發掘現實生活中的數學素材,利用身邊有效的數學資源學習數學知識。在我所選取的四個練習,由淺入深,層層深入,所選的內容都與學生生活貼近的題材,如:第一題是對平均數的理解;第二題是對平均數的應用,第三題是對平均數的深化認識。這三道鞏固練習都與學生的生活緊密聯繫,使學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生活之中有數學,生活之中處處用數學,從而對數學產生極大的興趣,主動地去學數學,用數學。此外,在平均水深110釐米深的河水中,小明下河游泳有沒有危險?這個討論中,讓學生受到了安全教育。這樣的教學實現了數學教育的多重價值,使各學科起到了有效的整合作用。

這節課總體來説,完成了教學目標,重難點突出,學生的積極性較高。但在教學過程中也有不足,一、時間的安排不是很好,練習的時間不夠,造成還有的練習沒有説完。主要原因是新課的時間較長,如讓學生觀察統計圖説説知道些什麼,可以少請幾位同學回答,這裏不是這節課的重點。二、課的開始由於課件突然沒有聲音,有點緊張,有點浪費時間。其實這並不影響本節課的教學。對於突發事件要靈活面對!

《平均數》教學反思5

求平均數是統計中的一個重要概念,它能較好的反映一組數據的總體水平,用來代表一組數據的平均水平。學習前,我先讓學生課前統計出本小組同學的身高(單位cm)與體重(單位kg),做出統計表;課堂上再提出問題:比較兩個不同小組人數的體重統計表,哪組同學的整體體重輕一些?學生會憑着自己原有的經驗和判斷,發表各自不同的見解,把需要解決的問題呈現在學生面前,激發起學生探索新知的熱情。

在讓學生理解平均數的概念就是“移多補少”,確定平均數的區間範圍教學,讓學生深刻理解平均數是表示一組數據的一般情況,並不表示一個實際存在的數量。再根據教學中收集礦泉水瓶的教學掛圖實際操作,配以磁性黑板演示,突出平均數“移少補多”的簡明、直觀;在教學中充分讓學生髮表自己的擺法、算法,掌握求平均數的方法,初步理解“求平均個數就=總個數÷人數”。

在解決完例1以後,讓學生再回到比較小組體重或身高的問題中,就能讓學生很容易的理解平均數的概念,正確理解求平均數的方法,先確定平均數的範圍,再計算,更突出了培養學生的估算能力。練習的設計注意聯繫學生的生活實際,使學生感受到"數學"就在我們身邊,體現了數學的工具性。學生通過例1的學習,還可以分組總結出“求平均體重=總體重÷人數”,“平均身高=總身高÷人數”等,再現了"求平均數"在生活中的實際應用,教學中放手讓學生動手擺一擺的方法,分組合作,再用算的方法來完成,體現了學生的自主性和差異性教育,體現了知識的發現過程,有利於知識的鞏固與運用。

《平均數》教學反思6

這節課,大多數學生在課堂上表現積極,分組計算平均身高和年齡學生們有興趣,很快就能算出來,並且會有自己的思考,有的同學還能把不同意見發表出來,師生在課堂上的交流活躍,學生的學習興趣較高。在這種前提下,簡便算法的推出就水到渠成了。教學設計也努力體現新課改的新理念,如培養學生數學的思維能力,教會學生從生活中學習數學,課內外結合等等。

但有的學生基礎並不好,對數學沒興趣,上課時不能主動參與學習活動,被動地學習,收效一定不高。有的學生沒有帶計算器,在課堂上的計算時間增加了,教學用時出現了不應有的浪費。在加權平均數的定義講解上,教師顯得較為匆忙,定義講解怕基礎差的學生並不能完全接受。新課改提出教學要面向全體,在讓每個學生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發展,可如果課堂學習我們只顧少數基礎好的同學,那就與新課改理念相背了。所以,全面提高課堂教學質量方面,我們還有許多的'問題需要解決。

《平均數》教學反思7

教學中,我培養學生多角度地思考問題,遷移類推能力,很注意學生在什麼知識點上會產生思維障礙,就在這個地方解決,為了弄清例2怎樣計算,讓學生運用例1探索的方法,類推遷移,嘗試做,增強學生的感性認識。然後類推到“做一做”練習之中。

積極引探,發揮兩主作用。課標指出:教學過程中,要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教學時,教師通過積極的“引”,來激發學生主動地“探”,使教與學產生共振,和諧發展。教師出示例2時,問與例1相對有什麼不同?啟發學生積極思維;讓學生主動探索出:求平均數先算什麼,後算什麼,同時注意培養學生的歸納思維能力。

精心設計練習。大綱指出:“練習是使學生掌握知識,形成技能,發展智力的重要手段。練習主要在課內進行,練習要有層次,有針對性,講究方式,使全班學生都得到較多的練習機會等。”我在課堂練習中,除基本訓練打基礎外,還出示了“嘗試題”,誘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邊算邊討論,成功地解答嘗試題後,教師還根據本節課的教學重、難點,設計了三個層次的專項練習:1.基本訓練。2.變式練習。3.遊戲練習。為學生設計多層次的嘗試思維情景,讓學生看有所思,練有所想。

加強了信息交流,促進嘗試成功。嘗試成功的重要條件之一是學生討論,是在學生獲得自己的努力結果之後進行的生動活潑、獨具一格的“語言和思維訓練”,這種討論使師生之間、學生之間在情感上得到交流和滿足,有利於培養學生的數學語言表達能力和分析推理能力,發展學生思維,加深理解教材。我在課堂教學中設計了三次學生討論,教師根據學生輸送的信息,針對學習新知識的缺陷,作畫龍點睛式的講解,確保學生系統地掌握知識。與此同時,我也參與討論,及時瞭解情況,並根據學生反饋的信息,及時進行鍼對性的講解,以“教”促“學”,“學”中有“教”,密切了教與學的關係,保證了嘗試成功。

《平均數》教學反思8

學習了本節課,又通過書中的一些練習題,我想到了許多,總結如下:

一、合理並充分地創設情境,突出重點,突破難點。

我首先通過創設老猴子給小猴子分桃子讓學生讓學生看到平均分和求平均數是兩個不同的概念。接着接着是對主題圖的觀察、討論,在學生説出“移多補少”方法的時候,我緊接着提出:13是他們實際收集的結果麼?進一步強化求平均數和平均分的區別與聯繫。讓學生清楚的看到並得出平均每人收集的3個相當於把我們組收集的礦泉水平均份,在用計算的方法就很容易理解了。所以在教學中適當的情境教學有利於促進學生對知識的理解,這樣在教學中才能做到更好!創設合適情境對教學活動有着密切的關係,只要有合適的情境對於學生參與學習,獲得知識和促進思維的發展的確是個很關鍵的。

二、口算、估算、筆算相結合

教學例題時,我忽略了“估算"這一部分,因此我認為在學生從統計圖中獲得信息後,我直接引入了新的教學,應該在這裏要學生們想一想:平均數會大於15嗎?會小於11嗎?那應該在什麼範圍內呢?先確定平均數的範圍,再計算,更突出了培養學生的估算能力。這樣學生在練習過程中就可以自己算完後進行簡單的檢驗,培養學生的估算能力。在後面的練習中雖然也讓學生先估一估,但重視不夠,因此在後來的作業中學生出現了求出的平均數計算超出所給的最大數和最小數時也不知道是錯了。因此強化估算能讓學生在練習過程中可以自己算完後進行簡單的檢查。

現在《課標》越來越注重口算、估算、筆算三者的結合,口算能力時計算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估算具有重要的應用價值,是學生應當具備的一種重要的計算技能。口算和估算活動對於學生的思維發展具有促進發展。所以我們教學時,要重視學生口算和估算技能的發展。充分利用教材上的素材,或選擇學生身邊的實際例子,給學生創設運用口算和估算解決實際問題的機會,讓學生多次經歷口算和估算的過程,形成相關的技能。教學時,還要注重培養學生口算、估算的習慣和意識,這樣更有助於筆算的教口算和估算是筆算的基礎,筆算也是口算和估算的一種應用。

三、在生活中體驗平均數,並從平均數的數量中得到信息

讓學生經歷求平均體重的活動,經歷測量數據----收集數據----處理數據----獲得信息這個過程。在教學中充分運用數據求3人平均體重,求2人平均體重,再求5人平均體重,這樣可以在活動中加強鞏固練習。我十分注意在學生理解平均數的概念的基礎上,正確理解求平均數的方法,練習的設計注意了現實性,聯繫了生活實際,使學生感受到"數學"就在我們身邊,體現了數學的工具性。根據求出的各項平均數和標準體重進行比較,既強化了本課的新知和統計的知識,再現了"求平均數"在生活中的實際應用,又使師生的關係更加融洽,同時又使老師得到真實的信息反映。課的教學中,為了讓學生能把平均數引進平時的日常生活,運用求平均數的方法來解決一些實際問題,真正理解數學就在來源於生活,數學問題就在身邊,我讓學生在課下蒐集了很多關於平均數的信息,使學生感受到原來平均數用途這麼大,日常生活中都離不開它。

《平均數》教學反思9

在教學平均數的問題時,我結合學生剛剛考完的單元成績,讓學生計算了男生和女生的總成績,由於男生16人,女生8人,男生的總成績高。我説還是男生得到的分多,考試考得好。女同學很不服氣地説,不公平,男生人多。那怎麼才能公平呢,還能比出勝負呢,這時學生説計算平均分合理,從實踐中學生理解了平均數在生活中的意義。

又以比比哪個小組成績好的理由進行了以小組為單位的計算每個小組的平均分練習。學生的積極性很高,都認真計算着自己小組的平均分,唯恐算錯,影響成績。平均分高的小組,其他小組的成員對他們的成績進行驗證,通過計算平均分,學生無意中掌握了計算平均數的方法。在比較平均分,分析平均分與個個數據的關係,來鼓勵成績較差的同學,要努力學習,不給小組拖後腿。通過這樣的實踐活動學生不僅學會了數學知識,而且增加了團隊的合作意識。因此在教學中要多利用學生生活中的例子進行教學,會收到很好的教學效果。

《平均數》教學反思10

培養學生多角度地思考問題,培養學生遷移類推能力。我在教學中,很注意學生在什麼知識點上會產生思維障礙,就在這個地方解決,為了弄清例2怎樣計算,讓學生運用例1探索的方法,類推遷移,嘗試做,增強學生的感性認識。然後類推到“做一做”練習之中。

積極引探,發揮兩主作用。課標指出:“教學過程中,要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教學時,教師通過積極的“引”,來激發學生主動地“探”,使教與學產生共振,和諧發展。如出示例2時,問與例1相對有什麼不同?啟發學生積極思維;讓學生主動探索出:求平均數先算什麼,後算什麼,同時注意培養學生的歸納思維能力。

精心設計練習。大綱指出:“練習是使學生掌握知識,形成技能,發展智力的重要手段。練習主要在課內進行,練習要有層次,有針對性,講究方式,使全班學生都得到較多的練習機會等。”我在課堂練習中,除基本訓練打基礎外,還出示了“嘗試題”,誘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邊算邊討論,成功地解答嘗試題後。我還根據本節課的教學重、難點,設計了三個層次的專項練習:1.基本訓練。2.變式練習。3.遊戲練習。為學生設計多層次的嘗試思維情景,讓學生看有所思,練有所想。

加強了信息交流,促進嘗試成功。嘗試成功的重要條件之一是學生討論,是在學生獲得自己的努力結果之後進行的生動活潑、獨具一格的“語言和思維訓練”,這種討論使師生之間、學生之間在情感上得到交流和滿足,有利於培養學生的數學語言表達能力和分析推理能力,發展學生思維,加深理解教材。我在課堂教學中設計了三次學生討論,然後根據學生輸送的信息,針對學習新知識的缺陷,作畫龍點睛式的講解,確保學生系統地掌握知識。與此同時,我也參與討論,及時瞭解情況,並根據學生輸來的信息,及時進行鍼對性的講解,以“教”促“學”,“學”中有“教”,密切了教與學的關係,保證了嘗試成功。

《平均數》教學反思11

本課時學習目標:

1.通過操作和思考體會平均數的意義,學會計算簡單數據的平均數(結果是整數)。

2. 能運用平均數的知識解釋簡單的生活現象,解決簡單實際問題,進一步積累分析和處理數據的方法,發展統計觀念。

3. 進一步增強與同伴交流的意識與能力,體驗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樂趣,建立學好數學的信心。

本課時重點難點:平均數的意義及求平均數的方法。

學習過程

自學準備與知識導學:

1、預習課本92-93頁的內容,不明白的地方標出來。

2、通過預習,我認為男生與女生相比, 套得準,因為小組內交流預習情況

學習交流與問題研討:

1、要判斷男生套的準還是女生套的準,為什麼要分別求出男、女生平均每人套中的個數?

2、出示學習菜單:

(1)書中有幾種方法求男生平均成績的?誰能給大家介紹介紹?

(2)仔細看統計圖的變化過程,思考是如何分的?

(3)怎樣列算式計算?

歸納總結:要求平均數,可以先求出( )數,再()。

3、研究平均數的意義。

(1)這個7分就是男生每人實際得分嗎?你是怎麼理解的?

(2)請你仔細觀察平均數與原來的這一組數,你發現了什麼?

4、算女生平均分。

(1)先估計女生平均每人套中多少個?你是怎麼想的?

(2)大家估計得準不準呢?用什麼方法驗證一下?

(3)説説你的驗證方法。

(4)為什麼要除以5?

小組討論菜單中的問題

點撥:這種方法叫:“移多補少”

點撥:這種方法叫:“求和均分”

小組交流,教師巡視,給予指導。

練習檢測與問題延伸:

1、出示“想想做做”第一題

(1)怎樣移動筆筒裏的鉛筆?

(2)你還有其他的方法嗎?

(3)如果從第一個筆筒裏拿出3枝放入第二個筆筒,再從第二個筆筒裏拿出5枝放入第三個筆筒,平均每個筆筒裏有多少枝?

(4)如果從第三個筆筒裏拿出3枝放入第二個筆筒,再從第一個筆筒裏拿出3枝放入第二個筆筒,平均每個筆筒裏有多少枝?

(5)關於筆筒的三個平均數,有變化嗎?為什麼?

2、“想想做做”第二題

説説你是怎樣做的?

3、小林參加了三場套圈比賽,下面是小林套中個數的統計: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平均成績

小 林

12

11

10

小林第三次套中的個數是多少呢?

4、教材第97頁的“你知道嗎?”

5、檢測:想想做做第3、4題

小組交流、彙報

根據學生解決實際問題中出現的問題,進行進一步的明確指導。

學生獨立完成檢測,教師巡視,給予差生適當的幫助。

課後反思或經驗總結:

平均數是統計中的一個重要概念,對於三年級的學生來説它非常抽象。以往在教學平均數的概念時,教師往往把教學重點放在平均數的求法上。新教材更重視讓學生理解平均數的意義。基於這一認識,我在設計中結合實際問題(男女生套圈比賽)哪個隊會獲勝?要判斷男生套的準還是女生套的準,為什麼要分別求出男、女生平均每人套中的個數?引導學生展開交流、思考。在學生的活動討論中,認識到平均數能代表他們的整體情況,因此產生了“平均數”,感受平均數是實際生活的需要,也產生了學習“平均數”的需求。教學只有組織了這個過程,學生對平均數的統計意義以及作用才有比較深刻的理解,也才能在面臨相類似問題時,能自主地想到用平均數作為一組數據的代表,去進行比較和分析。

另外, 我採用了小組合作,自主探究的方式讓學生自己探索出求平均數的方法。一種是移多補少,一種是求和均分。然後引導學生感受到這兩種方法的本質都是讓原來不相同的數變的相同,從而引出平均數的概念。並在講解方法的同時,不失時機地滲透:平均數處於一組數據的最大值和最小值之間,能反映整體水平,但不能代表每個個體的情況。這樣一來,學生對平均數這一概念的認識顯得更為深刻和全面。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