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算教學反思

來源:文書谷 1.07W

作為一位剛到崗的人民教師,我們的工作之一就是課堂教學,教學反思能很好的記錄下我們的課堂經驗,優秀的教學反思都具備一些什麼特點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運算教學反思,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運算教學反思

運算教學反思1

四則運算的知識和技能是國小生學習數學需要掌握的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四則運算”這個單元主要包括四則混合運算和四則運算的順序。學生掌握四則運算順序,能夠正確地進行混合運算,不僅僅豐富了計算知識,提高了計算潛力,為進一步學習代數運算做好準備,同時也使學生學會列綜合算式解決問題,提高學生用數學解決問題的潛力。

運算順序學生以前接觸過,簡單的脱式計算也涉及到,但運算順序仍然是學生學習的一個難點。雖然拿到一個算式,你問他先算什麼?再算什麼?他都明白,但在實際操作中問題卻很大,有相當多的孩子寫完算式之後就開始按從左到右的順序計算,甚至遇到不夠減的時候還把被減數和減數顛倒位置。這説明了看似簡單的運算順序並不象想象的那麼簡單,只要記住運算順序就能計算,在識記和運用上還存在着脱節問題。

學生在學習上還存在着一些困難,對脱式計算的格式的書寫問題也很多,主要是把先算的部分寫在等號後面,不計算的把它扔在一邊,什麼時候需要了再寫出來,出現了上下算式不相等的狀況;還有的把先算的部分寫前面,任意顛倒數字以及運算符號的順序,導致計算結果出錯。

應對學生學習中出現的種種問題,我陷入了思考。出現這些問題的原因很多,比如受低年級學習的影響,在先算的部分下方劃線,誤以為先算的要寫下來,而不是把計算的結果寫下來。

如何解決這些難題呢?

第一,解決問題,引導學生理解先算什麼再算什麼,從而明確運算順序。

第二,熟記運算順序,到達張口就來的水平,這樣在計算時就構成條件反射,看到算式之後就明白先算什麼再算什麼,運算順序的熟記,為學生計算的步驟打下了堅實的基礎。這一關解決了學生頭腦中的一個難題。

第三,在書寫格式上要做好示範工作,邊講邊寫,告訴學生這一步算的什麼,寫的`數是哪個算式的結果,從而讓學生明白沒有參與計算的要原搬照抄,參與計算的是寫計算結果。

第四,練習時要讓學生説計算的運算順序,利用同桌或左右鄰的關係進行互幫互助,到達生生之間的合作交流。

第五,在解答解決問題時,提倡學生列綜合算式,在糾正錯誤中讓孩子理解四則混合運算的運算順序和正確的書寫要求,提高學生的綜合潛力和計算潛力。

雖然單元結束時學生掌握了運算順序和脱式計算的要求,但在教學中還是走了一些彎路,有時候達不到想要的結果,感覺比較苦惱。

常常反思,不斷總結,時刻不忘記錄過程中的得與失,會讓自我減少走彎路的機會,讓自我更快的成長。

運算教學反思2

在四年級下冊的第一單元《四則混合計算》中,透過6個例題的教學,使學生掌握四則運算的運算法則,初步瞭解這一知識的生成過程,以及提高列綜合算式解決實際問題的潛力。這與以前的教材編排有很大的不一樣,就應是既注重兩級運算的運算順序教學,又要重視解決問題的一些策略。然而結合我班學生的`學習實際狀況來看,兩樣都已初步的感受過,但又不是很深入,如:四則運算的計算順序包括帶括號的計算順序都在平時的練習中以前碰到過,但不是很多,因此以學生比較熟悉的情境主題圖中的實例,要求學生列出算式,引導學生觀察,貼近數學與生活之間的密切聯繫,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並要求學生明確:先“看”(“看”,就是先看一看題目裏有幾個什麼數。會有幾種運算符號;再看一看運算符號和數據有什麼特點,有什麼內在聯繫。)再“定”(“定”,就是對題目整體觀察後,確定運算順序。即先算什麼,就應先算什麼,為什麼先算它,説出自我是怎樣想的,再算什麼。可採用畫線標序的方法。)最後“算”。以解決實際問題為經,以運算順序為緯,把解決問題中的先算什麼和四則運算中的先算什麼聯繫起來,引導學生得出運算順序,大大地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克服計算教學中的枯燥乏味的心理。

四則混合運算,是計算教學中的難點資料,也是學生出錯率最高的題型之一。因此,計算題的審題教學,個性要注重培養學生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習慣和靈活運用知識的潛力,這樣,才能使學生對計算題算得正確、迅速。只要在教學中持之以恆,嚴格訓練,我相信必須能提高學生應用題的解題潛力。

運算教學反思3

四上開學第一單元的資料是四則運算。

加減法、乘除法的好處和各部分間的關係,看似很簡單,在一、二、三年級都有所接觸,比如:低年級()—6=8,就是利用減法的關係求被減數。教學中我也是透過具體的算式引導學生分析加減乘除各部分之間的關係,並且注重學生運用算式中的名稱回答問題,培養數學語言的表達潛力。其中有餘數的除法各部分的關係,我採取小組探究的形式,引導學生透過一道有餘數除法的算式題,去發現有餘數除法各部分之間的關係,學生們互相交流,得出結論。混合運算這部分知識教學過程就像雪蓮老師那樣,從無括號到有小括號到有中括號,引導學生先觀察運算順序,再進行計算。而且上課時板書了孩子們出現的多種書寫格式,逐一進行辨析。練習中仍發現很多孩子對於混合運算的書寫格式沒能掌握,錯誤百出。我進行了逐一指導,兩節課後稍有好轉。看來對於一些新的數學知識孩子們需要必須的時光循序漸進地掌握。就如同講三位數除以一位數的豎式時,豎式的步驟和格式,很多孩子也經歷了這樣一個過程。

所以,我想説,當我們講完一個數學知識點後,不要急於讓所有孩子立刻掌握,允許孩子有一個緩衝理解的時光。

加減法、乘除法的.好處和各部分間的關係,看似很簡單,在一、二、三年級都有所接觸,比如:低年級()—6=8,就是利用減法的關係求被減數。教學中我也是透過具體的算式引導學生分析加減乘除各部分之間的關係,並且注重學生運用算式中的名稱回答問題,培養數學語言的表達潛力。其中有餘數的除法各部分的關係,我採取小組探究的形式,引導學生透過一道有餘數除法的算式題,去發現有餘數除法各部分之間的關係,學生們互相交流,得出結論。混合運算這部分知識教學過程就像雪蓮老師那樣,從無括號到有小括號到有中括號,引導學生先觀察運算順序,再進行計算。而且上課時板書了孩子們出現的多種書寫格式,逐一進行辨析。練習中仍發現很多孩子對於混合運算的書寫格式沒能掌握,錯誤百出。我進行了逐一指導,兩節課後稍有好轉。看來對於一些新的數學知識孩子們需要必須的時光循序漸進地掌握。就如同講三位數除以一位數的豎式時,豎式的步驟和格式,很多孩子也經歷了這樣一個過程。

所以,我想説,當我們講完一個數學知識點後,不要急於讓所有孩子立刻掌握,允許孩子有一個緩衝理解的時光。

運算教學反思4

針對三年級學生的認知水平,在這裏只是讓學生通過生活中容易接受、容易理解的題材去初步體會集合思想,

本節課設計時我立足於培養學生良好的數學思維能力,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知識基礎出發,創設問題情境,讓學生通過觀察、操作、推理、交流等活動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初步體會集合思想。 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在教材處理上,我不斷設計懸念,先是設計了 “腦筋急轉彎”這個活動,鼓勵學生大膽猜想,發散學生的多元思維。抓住三年級學生天真好玩的天性,接着我又讓學生玩了 “搶椅子”,首先搬出兩把椅子,請上來兩個學生。製造衝突,讓學生再次體驗新的知識,同時複習以前學過的一一對應的思想。為了解決搶椅子游戲當中的'問題, 要請人,我故意多請了幾個同學製造矛盾,在決定誰留下來參加搶椅子游戲的同時,又多玩了一個“猜拳” 遊戲,

為後面深入學習“重複”做好了鋪墊。那麼參加兩次遊戲的同學到底是7人還是6人?我又故意設計衝突,把呼啦圈引進課堂,讓學生在“鑽圈”過程中想辦法,找解決問題的方法,再把呼啦圈擺放到黑板上,由生活實物呼啦圈抽象出數學符號集合圈。集合圈很自然的引出是我沒有預設到的。“讓他們站中間”一句話提醒了我,馬上引出集合圈。再通過畫一畫,讓學生經歷集合圖的產生過程並充分感知體驗集合圖的作用,把具體問題上升到抽象問題,再解決問題,整個過程就環環緊扣,教學效果也紮實有效地達到。 在設計練習時,在練習鞏固了重複知識之後,我設計了給爸爸找位置的活動。讓同學們給自己的爸爸找到合適的位置,也使同學們體會到抽煙和喝酒是不良的習慣。另外我提出“那麼既不抽煙又不喝酒同學的爸爸位置應該在哪呢?”同學們再次思考。最後得出爸爸的位置在圈外。滲透全集概念,為以後集合的學習做準備,拓展了學生的固有知識。 不足之處:在上課時,由於自己準備不充分,把一部分練習忽略,有些孩子就有可能出現不管什麼題目都用4 3-1這種模式去做。做遊戲時學生的參與面不夠廣,只有幾個同學參與其中,所以到課後總結體會時,以至於有些同學説不好玩。其實可以在後面的調查當中讓同學們都上來貼上自己的條,真正體現學生的參與性。當我再反思地去研讀教材,發現對於教材的理解還是不夠到位的。在今後把握教材時,應該理解好主次的關係,更準確、到位地把握。

運算教學反思5

本節課是在學生學習了整數四則混合運算和小數乘除法後進行教學的,使學生的四則混合運算擴展到了小數。雖然學生已經學習了整數四則混合運算的法則,小數四則混合運算的法則仍然是教學的重點和難點。通過本節課的學習,培養學生的計算能力、遷移能力,觀察、分析、判斷以及抽象概括能力,使學生能夠正確地計算小數四則混合運算。

教學設計抓住重難點進行設計。

1、為了讓學生理解運算順序,也是為後面學習三步一般應用題做準備。讓學生運用從條件入手和從問題入手兩種方法對應用題進行分析,為後面做好鋪墊。學生通過分析列出兩種不同的算式。進而讓學生思考這兩個小數四則混合運算試題的運算順序是什麼,為什麼要這樣算,通過具體情境學生理解小數四則混合運算的順序與整數四則混合運算的順序相同。

2、教學過程中體現了學生的自主探究。

新課標指出,“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教師要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向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幫助他們在資助探究和合作交流構成中整整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和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在本節課的教學中,無論是對應用題的分析理解,還是對小數四則混合運算順序方法的`規納,都體現出了學生的主體性。學生自主分析,自主總結,自主計算進而達到掌握知識的目的。

3、練習題型多樣,層次不同。

不同學生在數學學習上的需求是不同的,因此,我在教學設計上力求讓不同的學生得到不同的發展。在練習設計上,有層次、有坡度,讓每個學生都能體驗到成功的喜悦。

4、在學生理解了小數四則混合運算的順序和計算方法後,給學生設計了多樣的習題。有針對運算的分析,有針對運算順序的改錯,還有判斷等。通過多種形式的練習,使學生在練習中鞏固。在練習中提高,特別是改錯中多種解題方法的指導,激發了學生敢於向難題挑戰的興趣。

不足之處:

一、是對於學生課前的預習程度的瞭解不夠,反饋中的問題過多,過繁,還不夠簡練精闢。

二、是學生的基本的計算能力還沒有形成,使得課堂練習的節奏不快。

總之,無論這節教學內容的優勢,還是不足,它將成為我今後課堂數學中最為寶貴的經驗積累。

運算教學反思6

本節複習課我採用了從整體入手,再分塊讓學生自主梳理的方式進行復習。在教學過程中,為了達到教學目標我進行以下的教學環節設計。

一、有針對的整理知識,為複習課作好充分的準備。

對於國小階段數的運算相關知識,由於時間長,學生都有些遺忘了,所以課前我先讓學生自己收集和整理數的運算意義和計算方法,然後試着尋找相同點和不同點,以便發現知識間的聯繫,形成完整的知識體系。

二、課堂上有序的為學生梳理知識,幫助學生建立完整的知識結構。

為了擺脱枯燥無味的狀態,教學中我設計最後“六一節”情景,讓學生在真實的情境中回憶數的運算意義,使抽象的運算更有意義;還通過列豎式計算喚起數的運算的計算方法知識,使他們在計算過程中歸納計算方法,這樣在練習中歸納,提供實踐操作的依據,能幫助學生更好地總結,基本達到教學目標中的“回顧四則運算的意義和計算方法,進一步理解四則運算在現實生活中的應用。”然後引導學生把整理出的知識,以小組合作的方法討論,形成自身的知識體系,最後通過全班展示、交流使他們作出正確的歸類。較好達到教學目標中的“培養學生小組合作學習的精神,初步體會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繫。”

三、注意培養學生對不同的知識點的比較,培養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

在複習的過程中,不平均分配教學力量,把主要的精力放在知識的複習和梳理上面。教學中我採用了對比複習的方式,把整數、小數、分數的加、減、乘、除內容放到一起對比,這樣有利於學生比較,然後用網狀形式把各塊知識進行全面的分類梳理;接着形成意義和計算方法的表格,使國小階段的知識進行完整化、系統化;最後發現、總結加、減、乘、除之間的聯繫,我覺得通過這樣的整理,溝通所學知識的內在聯繫,能幫助學生形成整體認知結構。

教學不足:概念課教學一直是我的軟肋,我抽到了這節課,只好硬着頭皮準備,原以為這節課沒什麼好講的,書上的內容也只有一點,原來教過也沒什麼印象。在準備課的過程中,才慢慢發現原來六年所積累的相關知識好多,真是沉甸甸的,而有的知識點也不好找,還有的知識原來教學時我一直沒有發現,如:減法和除法之間的聯繫。在正式上課時明顯感覺到時間比較緊,練習題都沒有處理,學生沒有更多的進行實踐,沒有達到教學目標中的“在具體運算和解決簡單實際問題的過程中,進一步提高學生運用數學知識解決簡單實際問題的能力。”也沒有達到設想的“把歸納的.意義和計算方法又用於解題練習,提高學生對計算方法的掌握水平。”

困惑:概念課怎樣上能夠有趣,而且高效?

改進措施:上課以後,我自己琢磨發覺,設計課時只把眼睛盯在課堂上的40分鐘,自己的出發點就是錯的,六年積累知識的整理複習課和單元的整理複習課是不同,知識點多、瑣碎,不能再套用以往整理複習課的模式。如果能把這種國小階段知識的整理複習課分為課前、課中、課後,可能會更加合理,比如提前佈置家庭作業,不僅讓學生整理知識點,還要讓學生做練習題,從而回憶、總結意義和計算方法,課中直接進行交流、總結,這樣既節約時間,又給學生充足的空間去充分的討論,詳盡的梳理,從而更好的構建完整的知識體系,課後再進行更加深入的練習實踐,加強應用,這樣教學可能會更加有效。

通過這次備課、上課,我對自己又有了更清楚的認識,自己要加強數學知識的儲備和數學素養方面的提升。同時,我明白了整理複習課不同內容要用不同的方式,今後要繼續努力課型的創新,知道了概念課要用數學自身的魅力去吸引、感染學生,讓學生充分體會、理解數學。

運算教學反思7

本節課剛開始時,我先領着學生複習了有關0的加法、減法、乘法的運算,並一起總結複習了規律。然後又讓學生舉例有關0的運算的除法的運算。剛開始時,學生舉的算式是0÷5、0÷6等等,通過分析意義和“由乘法想除法”學生明白了0除以任何不為0的數都得0。

本節課重點解決“0為什麼不能做除數”,這也是本節課的難點。為了使教學突破這個難點,我結合教材提出問題“如果用0作除數,結果會怎樣?”接着出示5÷0=□,0÷0=□兩個算式,讓學生通過分析説明觀點同時引導學生“分析除法的意義”和“由乘法想除法”。如:0÷0=?,因為任何數與0相乘的.積都等於0,所以0÷0的結果有無數個。學生能自己從驗證過程中得出0不能作除數的結論。

對於"0不能做除數"直接告訴學生,學生記住也行,但那樣不利於學生理解,通過舉例之後,學生對於“0不能做除數”就理解的很好!

運算教學反思8

整式的乘法是七年級上學期的重點內容,而整式的乘法運算法則是以冪的乘法運算性質為基礎的,所以學好冪的運算對後續內容的學習產生較大的影響。根據大多數學生在冪的運算學習中運算法則的'應用不熟練,運算符號的確定易錯的問題,本節課通過典型例題幫助學生在進一步提高運算能力並能進行法則的靈活應用。

依據普陀區中學數學教學常規實施要求:複習課教師應遵循“循環出現、螺旋上升、不斷深化”的認知規律。本課在實際教學中,一方面由典型基礎題幫助學生回憶冪的運算法則,再通過分析冪的運算法則的特徵解決易錯題;同時在各例題的設計上層層推進。例1單用同底數冪的運算法則解決對於底數不相同但互為相反數的冪的乘法運算;例2需注意區分冪的運算法則與同底數冪相乘法則的不同處,並注意運算順序與運算符號的確定;例3在對知識點進行系統整理後,綜合運用冪的三條運算法則及合併同類項的知識點進一步強化練習,提高綜合運算能力;最後由一題兩解引導學生逆用法則簡化運算。回顧整節課,學生用數學語言概括知識點的能力、綜合計算能力有較明顯的提高,並能較熟練逆用法則簡化運算及解決一些問題。但在學生自主小結中,回顧知識點情況較多,質疑及自身感悟較少,應引導學生感悟數學思想,由此使學生形成數學價值觀。我想將以上問題改進後,必將能逐步達到二期課改的發展積極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這一要求的。

運算教學反思9

第五單元《混合運算》的學習已接近尾聲。本單元學習主要涉及到4個知識點:沒有括號的同級混合運算;含有兩級的混合運算;帶有小括號的兩部混合運算以及兩步計算解決問題。

學習混合運算時,主要引導學生養成良好的計算習慣:整體觀察—分清順序—認真計算—全面檢查的習慣。教學中前鬆後緊,加大練習的量,通過有層次、有坡度的練習,進一步理解算理,掌握運算順序。

學生剛學習兩步計算解決問題時,對運算順序較難理解,往往難以靈活運用。教學中,就特別重視引導學生理解算理、明確算法。例題呈現的是簡單的購物場景,共有兩個問題,第一個問題,在學生列出分步算式的'基礎上,引導把兩個一步計算的算式合成綜合算式,學生體會綜合算式的含義,並根據數量之間的關係嘗試計算,理解運算的順序;第二個問題,則引導學生直接列出綜合算式,幫助學生聯繫數量關係理解其運算順序。並且堅持讓學生説先算什麼後算什麼,注重了思維的表述,有利於學生掌握混合運算順序。整理和複習時,先讓學生用思維導圖的形式梳理本單元知識點。從作業反饋看,效果還不錯。

運算教學反思10

我在《數的運算》總複習,這個知識點的複習的時候,作了以下的措施:

一、有針對的整理知識,為複習課作好充分的準備。

1、課前讓學生收集和整理數的運算的意義包括加法、減法、乘法、除法的意義。學過哪些運算?舉例説明每一種運算的定律是什麼?整數、分數、小數的運算有什麼相同點?有什麼不同點?

2、整理出各種運算定律——加法交換律、加法結合律、乘法交換律、乘法結合律、乘法分配律、減法的性質、除法的性質。增添兩種性質:減法性質,商不變性質。

二、課堂上注意有序的為學生梳理知識,幫助學生建立完整的知識結構。

1、引導學生把上面整理出的知識,在小組交流中形成自身的知識體系,並以此作出正確的歸類。

2、加強數學運算和代數的聯繫,如把法交換律、加法結合律、乘法交換律、乘法結合律、乘法分配律、減法的性質、除法的'性質用字母來表示,並能夠推廣到實際中去。

三、注意培養學生對不同的知識點的比較,在比較的過程中培養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並能利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

四、總結:

這堂課複習了什麼?通過複習你有哪些收穫?指出:我們在式題計算時,要注意先看清題目,分析數據的特點。如果數據符合一些運算定律或運算性質,能用簡便算法時.一般應用簡便算法,這樣可以算得又對又快。

運算教學反思11

四下第三單元“運算定律和簡便計算”集中了加法、乘法的五大運算定律和減法、除法的相關運算性質的教學,這五大運算定律不僅適用於整數的和乘法,也適用於有理數的加法和乘法,而且需要學生有選擇計算方法的靈活性,並且在今後的數學學習中,還會繼續不斷地發揮不可或缺的基礎作用。因此,這五條運算定律在數學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被譽為“數學大廈的基石”。可見這個單元教學的重要性。

在教學這個單元前我已經做好了相應的準備,根據教材上練習量少,類型不全,在備課時都針每一節課的.具體內容增設了對應的練習題。上課時,我依據學生已有的認知基礎,從現實的問題情境中,通過觀察、分析、比較解決實際問題的不同方法,舉例、歸納,抽象概括出不同的運算定律和性質,利用學生已有的感性認識,逐漸遷移到新知識的學習。並且在學習完一個例題後及時讓學生進行對應的練習。感覺在上每個運算定律時,學生還是比較清楚的,而且作業錯誤也還好。但是當幾個定律全部上完之後,這些定律混合在一起應用時,學生出現錯誤就大大增加了。主要有這麼些情況:

1、運用加法交換律和結合律進行簡算時,主要是學生找不準能夠湊成整十整百的數,或者是找準了而加錯了,這樣的錯誤還不是很多。但當一個數加上一個接近整百數的數時,學生就和減法的混淆了,把老師教的辦法“多加要減,少加再加”全部忘光了。相比較而言,加法的兩個運算定律還是運用得比較好的。

2、減法算式中常用的簡便計算在剛上完課時,學生都覺得蠻簡單的,作業錯誤也不多,大部分學生都知道“一個數連續減去兩個數,可以改為減去那兩個數的和”這個規律。但是,到具體計算題目時,學生就不看具體的數據,也不根據題目的特點,統統先把後面兩個減數相加,尤其是逆向思維的題目,更不會把它改成“連減”了,去了括號,後面一步照樣還是加,反覆強調還是有錯誤。另外,加減法混合在一起的計算中,很多學生無法正確判斷能否用簡便方法計算,尤其是“怎樣簡便就怎樣計算”,學生更是糊里糊塗了,如:25+75-25+75,672-36+64.

3、乘法算式中簡便計算學生最容易出錯。主要出錯在乘法結合律和乘法分配律混淆了,儘管在教學時進行了對比練習,如:(40+4)×25、(40×4)×25,再三強調它們的區別,但是學生還是兩個定律搞反了。其次,乘法分配律的逆向運用,學生主要找不準相同的因數,搞不明白哪是作為因數,哪是作為加數也容易出錯,如:99×38+38。另外,當兩個數相乘時,學生搞不清究竟把哪個數拆,拆成加法還是乘法,根據什麼定律去計算,所以出錯的也比較多。如:56×199、102×125等。此外,有些特殊的題目,學生靈活的審題能力不夠,也會頻繁出錯,如:95×24+24×6-24。

4、運用除法的性質進行簡便計算的時候,有的學生不管三七二十一,看到連除就把後面兩個數乘起來,不根據數據特點,但相比之下,因為除法中簡算比較簡單,所以錯誤相對少一點。

反思:根據以上學生出現的種種錯誤情況,覺得讓學生紮實理解定律這是關鍵一步,但是也決不能缺少一定的練習量,同時要針對同一種類型的簡算反覆練習,並及時糾正學生中集中的、典型的錯誤,加以及時講評和個別指導,同時要注意加強專項訓練和對比練習,使學生在觀察、比較、分析中悟出“為什麼要這樣算的”的道理,從而更好地掌握這些定律,對極個別學生只能爭取讓他掌握最最基本的簡算,努力使他們不掉隊。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