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期教學反思

來源:文書谷 1.91W

作為一名到崗不久的人民教師,我們的任務之一就是課堂教學,寫教學反思可以很好的把我們的教學記錄下來,優秀的教學反思都具備一些什麼特點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學期教學反思,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閲讀。

學期教學反思

學期教學反思 篇1

作為一名高二的政治老師,需要對自己的教學工作進行總結,通過總結,發現自己取得的成績和存在的問題,不斷提高自己的教學能力。

先進的教學理念要通過先進的教學方式、方法體現出來,而教學理念轉變本身也要在教育教學方式轉變中進行,二者是相輔相成的關係。理念不轉變,方式、方法轉變就沒有了方向,沒有了基礎,方式、方法不轉變,理念轉變就失去了歸宿,失去了落腳點。因此,在新課程改革的時代背景下必須要求廣大教育工作者與時俱進,樹立先進的教育理念,不斷改革高中教學方式、方法。下面就高中政治教學反思談一談自己的看法。

傳統的高中政治課教學方法基本上是教師滔滔不絕地講滿四十分鐘,不留給學生充分的主動學習和消化時間,這種教學方式導致的直接結果就是學生被動接受、死記硬背,從而失去學習政治的興趣。其實,這種陳舊的教學方法實質上具有“重教師主導作用,輕學生主體作用;重知識灌輸,輕養成教育;重羣體教育,輕個體教育;重課堂教育,輕社會實踐;重學校教育,輕社會教育”等諸多特徵。因此,在新課程改革過程中必須改革高中政治課教學方式和方法,而要改革政治課的教學方式和方法,就必須徹底打破封閉、單項、機械、以教師為主體的教學模式。所以,我認為,高中政治教師在新課程的實施過程中要注意努力做到:

第一,要結合政治教材的內容,有針對性地分析現實社會及生活中活生生的各種政治、經濟、哲學、文化現象或事例,尤其是要善於將當今國內外發生的重大事件、時政熱點與書本中抽象的政治理論知識生動、形象地結合起來。只有這樣,學生才會對政治課產生濃厚的興趣,真實地感受到政治理論離自己的生活並不遙遠,從而接受所學的政治理論觀點,加深對政治理論知識的理解。

第二,在政治課教學過程中,教師還要特別重視學生的主體地位和作用,要想方設法讓他們動起來。比如,在高一經濟學的教學過程中,可以鼓勵學生在課堂談自己在經濟生活中遇到的問題,並從課本中尋找解決的.辦法。例如,在經濟生活中我們的學生會遇到人民幣與外匯的兑換問題,甚至會涉及到外匯的兑換比率的問題,這在高一政治新教材中就能幫助學生找到答案。

第三,政治教師還要結合新課程的要求,針對不同的教學內容和教學任務採取形式多樣的教學方法。比如,除常規的講授方法外,我們還可以運用圖畫圖表演示、幻燈、錄音、錄像等直觀感知的教學法,把多媒體等現代化信息技術充分利用到政治教學中去。此外,還可以根據教學內容,組織學生開展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比如辯論、討論、社會調查等。

第四,新課改的政治教學必須將羣體教育與個別教育結合起來,高中政治新教材的內容和事例的設置很強調體現學生的個性差異性,這就要求在政治教學中要針對不同生活經歷、性格氣質、興趣愛好的

學生,進行多側面、多樣化的個別教育,以此來調動每一位學生的學習政治的積極性、主動性。同時,通過羣體教育個人,給學生以温暖和信心,使集體成員間互相激勵,促進個人的進步。

另外,作為高中政治教師,要適應新課改的要求,轉變政治課的教學方法,還需要在政治教學中樹立民主、平等的師生觀。其實,這是現代師生關係的核心要求,是一直以來我們所倡導的,同時也是新課程改革教學方式、方法轉變的重要條件和客觀要求。但過去,我們對教學的理解是“教師把知識和技能傳授給學生的過程”、“教師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向學生傳授知識、訓練技能、發展能力、陶冶品德的過程”。這些對教學的定義都是從教師的角度去説的,教師是知識的佔有者:教師講、學生聽,教師要求學生照辦,教師出題、學生考。教師永遠佔據主導地位、是主動的,學生永遠是從屬地位、是被動的。因此,在教學過程中就不可能也不需要師生的平等,教師就不可能也沒有必要具備民主思想,這也是導致政治教學方式上“灌輸式”的重要原因。而現在,新課程改革對教學的定義有了根本性的變化:“教學是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的統一,這種統一的實質是交往、互動。”新課程改革把教學的實質定義為交往、互動,這種觀念的轉變,必然要求教學方式的轉變:教學過程的交往、互動,意味着師生之間、學生之間的相互交流、相互溝通、相互啟發、相互補充,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與學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經驗和知識,交流彼此的情感、體驗與觀念,真正把教學看作是師生共渡的生命歷程,共創的美好體驗,實現教學相長和共同發展,交往意味着人人蔘與,意味着平等對話。而如果我們政治教師在教學中沒有民主、平等思想的話,是不可能實現這種轉變的。

總之,古人云“吾日三省吾身”。告誡後人如果要不斷進步,就要不斷反思、反省,教師亦是如此。我們只有在教學過程中不斷反思,發現問題,不斷改進,才能不斷提高自己的教學業務能力,才能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

學期教學反思 篇2

《project英語》中沒有突出音標教學,但為了幫助學生掌握單詞,改變學生從一開始學英語就處於被動的學習地位的現狀,我們必須進行音標教學。那麼,我們如何在新形勢下教學音標?

我認為可採用先集中後分散的教學原則。這裏所説的集中,即首先運用3個左右的學時集中識記26個字母,這期間穿插一些日常英語用語和簡短易學的英語歌曲,內容基本上跟教材相符;其次,用2-3周的時間進行字母、音素和音標的教學,教學的重點要放在瞭解字母、音素、音標三者之間的內在聯繫,明確各自在拼讀單詞中的作用,完成48個音素、音標及其相應字母、字母組合的.教學,使學生初步過發音、拼讀開口關。同時,結合教材生詞表上的單詞練習拼讀,掌握用音、形、義相結合的正確方法識記單詞(可以是生詞表上部分單詞,特別是一些有讀音規律的單詞),從而使學生初步形成獨立拼讀的能力,使學生的英語學習從一開始就進入積極主動的學習狀態。然後是分散教學,即按照教材所編的教學任務施教。以達到在教學中進一步分散鞏固前面所學的字母、音素和音標,確實形成熟練的拼讀能力,並進一步學習和掌握單音部分的其它學習內容。

學期教學反思 篇3

新學期已經開學快兩週了,最大的感受就是壓力很大,教學任務很艱鉅。面對已經升入九年級的學生,我感覺自己肩上的擔子很重。20xx年的會考剛過去不久,20xx年會考的腳步就已走近,此刻距離明年的會考僅僅9個月的時間,可以説“任重而道近”。

“前車之鑑,後事之師”,要想在今年的教學中有所收穫,有所進步,必須先分析一下上次的期末考試,吸取經驗教訓,為今後的教學作指導。上學期期末考試,我們八年級語文總體成績還算理想,在全縣榮列第3名,但與最理想的成績仍存在差距。細細分析開來,我們自己的學生還存在着很多的弱點與不足。下面一一分析一下:

(一)基礎知識:

總體看來得分率還可以,20分的題大多數學生得18分以上,失分的同學主要是由於字詞掌握得不牢固。這也是我們全體九年級學生的共同弱點。這就要求我們老師在以後的教學中繼續加大對字詞掌握的檢查力度。重建語文預習本,加大對基礎知識的識記、掌握力度,每課一聽寫,每週一小測,聽寫不理想的就讓他寫幾十遍,直到寫會記牢為止。

(二)閲讀理解:

分現代文閲讀和文言文閲讀兩部分。這一部分所佔分值比重很大,佔近40%,但從這一方面看,就足以引起我們師生的.共同重視。在現代文這一部分,學生的水平參差不齊,對老師而言,教學難度也相當大。在今後的教學中,繼續加大學生的閲讀面,充分利用早晚自習擴充學生的閲讀量,精選優質閲讀理解題,學生做完後老師精講,多和學生一起總結答題規律、答題技巧。關於文言文閲讀,重在課本重點篇章的講解與檢查,這一部分必須檢查跟得上,背、寫、理解,每一部分都不容鬆懈。

(三)寫作部分:

50分的寫作分值,這次學生大多在四十分以上,成績較理想。要想在寫作上有更大提高,在今後的教學中必須先訓練好學生的寫字水平,因為字的好壞直接影響着作文的總體成績。其次要加強寫作的指導與訓練,利用好每週的寫作課,讓學生充分練筆,學習優秀習作,慢慢提高寫作水平。還有,每週的週記與讀書筆記必須堅持,能力是慢慢提高的,我想只要做寫作的有心人,學生的寫作能力一定會有大的提高。

以上是我對上次成績的簡單分析以及對今後教學工作的簡單設想,我認為説得再多分析得再好,也不如我們的實際行動。備戰明年的會考,我時刻努力着!

學期教學反思 篇4

現在學生不認真聽講,就會去怪學生不好好聽,而不去反省自己的教學行為如何來吸引學生。我們的信息技術課有很多的課程可以採用不同的教學方式如遊戲、FLASH動畫演示、採取學生製作網上評比的方法激勵學生主動去參與學習中去,與教師實現互動,這樣的教學才能真正的提高學生的技能。所以我們應該經常反思自己怎樣用學生理解或掌握的方法去教他們自己去學習,如何去掌握。那麼學生主動地參與進來了,我們就不會出現上課不認真聽,冷場之類的'情況。

學生的掌握知識程度參差不齊,接受新知識的能力不同,如何讓不同的學生都能得到一定的發展是我們每一個老師任務。在實際教學中,我們往往會用同樣的標準去衡量每一位學生,要求每一個學生都要學會那些技能、完成那些任務。這樣其實會抹殺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如任務定得太高有的學生完不成,索性就不高興做了;任務太低了,好的學生完成了就沒有事做,就可能會製造一些其他的“事件”。所以我們在教學中應多反思如何分層次的佈置任務,也可以讓學有餘力的同學充當一下“小老師”,讓他們嘗試角色的轉變,同時增進學生間的友情。這樣我們就能讓每一個學生在不同的層次上都能得到一定的發展。

學期教學反思 篇5

在新課程改革中,我深感教師要用新的理念活化自己的角色。重建和諧的、平等的師生關係是課程改革的一項重要任務。教師和學生應是平等的合作者,要彼此尊重,互相信賴。要想真正成為學生的合作者,教師不僅身體要走下來,走近學生,更為關鍵的是心要走下來,貼近學生,與學生交流,一起活動,共建和諧的教學氛圍。

合作意味着參與,師生有一種共同的體驗。教師不應該對學生説你去幹什麼,而是應該對學生説我們一起去幹什麼。我們要把學生的真心放在自己的心裏。

做謙虛的傾聽者。以前,教師掌握着“話語霸權”,學生只是被當作一個個容器,等着教師往裏灌東西。新課程則要求我們要善於傾聽學生的發言,能夠聽到“花開的聲音”。教師要做真誠的賞識者,關注學生成長與發展的每一點進步,幫助學生髮現自己、肯定自己。生一丁點兒的優點,我們都要加以表揚,好孩子是誇出來的。但是表揚的尺度我們要把握好。賞識孩子不能只憑自己的預先設計進行,賞識時要關注一些小事。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既要關注和賞識學生對知識的掌握和能力的提高,又要關注和賞識學生在學習過程與運用方法的優良行為,還要關注和賞識學生在情感、態度、價值觀等方面的積極表現。蘇霍姆林斯基提醒我們:“請記住成功的歡樂是一種巨大的精神力量,它可以促進兒童好好學習的願望。”教師還要做資源的開發者。新課程不僅是教科書,還包括由其他教學材料、教師與學生、教學情景、教學環境等構成的一種生態系統。課程已經不只是“文本課程”(大綱、計劃、課本),而更是“體驗課程”(被師生實實在在地體驗到、感受到、領悟到)。它意味着在特定的教育環境中,每一位師生對給定的內容都有自身的解讀,把教學過程變為學生與教師共同參與課程開發的過程。以前“教科書是學生的世界”,現在我們要努力營造“世界是學生的教科書”。我們的課程建設要努力做到“面向日新月異的社會”,“面向瞬息萬變的世界”,“面向迅速發展的高新科技領域”。做有效的促進者。只有民主的教育才會有學生個性的覺醒,才能釋放學生的潛能。教師要重視營造一種和諧的氛圍,把“給學生壓力”變為“給學生動力”,由“牽着孩子走”變為“推着孩子走”。

國學者羅伯特·麥瑞克認為,有利於學生學習的因素有六種:關懷、理解、認同、尊重、友情、信任。教師要在人的潛能向現實素質的生成過程中,充分發揮促進者的作用,才能有效推動學生生動活潑、快樂自由地發展。

本學期在教學過程中還特別注意教學評價所發揮的重要作用,評價是教學過程中不可缺少的環節,是教師瞭解教學過程、調控教學行為的重要手段,在評價過程中,教師應保證所有的.學生都有足夠的機會來展示他們在生物課上的全部學習成果,教師進行評價的目的,是為了讓學生更好地瞭解到他們在現階段多大程度上達到了《標準》所確定的要求,從而更好地改善自己的學習方法和狀況,而不是通過評價將學生分成等級,按某一考試的成績將學生排序,會傷害大多數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在評價過程中我注意到:評價時不能對學生帶有任何偏見,不能受先入之見的影響;評價工作應該在不同的情景下進行,必須讓具體不同興趣和精力的學生參與,評價的方式和內容應該多樣化,以便讓不同程度的學生都有機會展示自己不同方面的學習成果。

學期教學反思 篇6

每一次的教學實踐,都讓我有新的收穫,對新課程理念有進一步認識,教育教學觀念得到進一步轉變。這次教學實踐,我在進一步學習新課標,掌握好教材的基本特點的基礎上,從同學的生活實際動身,設計適合同學年齡特點的教學活動,使同學在教學活動中獲得體驗,懂得遠離危險,遇到危險如何自救自助和求助,從而健康、平安的生長。

本次教學實踐,我有以下收穫:

一、|讓同學充沛參與活動,在實踐活動中獲得體驗

課前安排同學收集、畫出平安標誌,讓同學在收集、畫的過程中,就懂得了一定的平安知識。讓同學向家長、朋友瞭解,既培養了同學的與人交際能力,又使同學明白,懂得平安、明白道理的途徑很多,從而培養了同學用眼觀察生活,動口、動手瞭解生活,動腦考慮生活的`能力。

二、靈活創設情境,讓同學在演中解決生活問題

開課利用天氣情況和同學在日常生活中常遇到的一些事,創設情境,讓同學演示,讓同學在演示中發現問題,從而想出方法解決問題。教師不受教學設計框死,靈活、機智的聯繫同學學習、生活的環境,挖掘潛在的危險,使同學明白,日常生活中處處存在不同程度的危險,要學會遠離危險,減少危險的發生。在教學活動過程中,所選取的生活情景,貼近同學生活,切入實際,因此同學扮演起來大膽、無拘束感,既有師生的互動,又有同學與同學間的交流互動,課堂氣氛活躍,教師也真正的發揮了指導者、支持者、引導者、合作者的作用,努力創設了一種民主、平等的教學氛圍。

三、課外延伸,把學校、家庭、社會有機結合

教學的最後,教同學製作精美小卡片,讓同學把了解到的平安知識和遇到危險時自救、求助的一些常識,寫在卡片上,送給親人、朋友,把愛心撒向親人、朋友,教會同學學會關注生活、熱愛生活。課堂教學從課內延伸到課外,從只重視同學的知識結構的培養到關注同學的具體生活和直接經驗,並真正深入同學的精神世界,從而使教材的生活性、開放性、活動性得到充沛體現。

四、用好教材,並還原於生活

教材作為聯結師生活動的媒介,教師沒有被教材所限制、侷限,而是從同學的生活實際、本地的具體情況動身,發明性的使用教材,把教材還原於同學的生活實際,增強了實效性、生動性,更易讓同學發生共鳴,達到教學的目的。

學期教學反思 篇7

現在的學生由於這樣或那樣的原因,普遍存在着美術基礎差,對形的把握能力弱,對結構缺乏認識,學習主動性較差等問題,但是個體的程度又不一,表現的方式各有差異。剛開始時,有的'同學不會起稿;有的同學構圖起稿很草率、隨意;有的同學在對寫生對象的觀察上,缺乏整體觀念。很多同學在畫面上表現出用筆生疏、構圖零亂、鬆散、沒空間感、構圖不美的現象,更主要的是“形”的問題很突出,比例、透視嚴重不準。有些同學由此而影響了信心,使學習積極性下降,不願意學,有的同學甚至退出美術班。此時,對這些現象,需要的是和同學一起去找出問題,耐心地去幫助解決,並對他們畫面上的一些好的因素加以肯定,而切不可嘲諷打擊。

一個單元結束,在下一個教學單元時,我又提出一個新的“重點”問題,圍繞它重點解決,如:學生的觀察不細、理解及認識能力不足,在畫面上表現出來就是“簡單、蒼白”,這時要求學生先不要急於去畫,首先在觀察、理解上下功夫,要充分深入地去認識對象,從內在結構上去了解,結合外在特徵,把這二者有機地聯繫起來,在把握住“形”的基礎上,多做“加法”,只有主觀上認識到了,才能在畫面上表現出來。

學期教學反思 篇8

教師必須對各個小組的合作學習進行現場的觀察和介入,為他們提供及時有效的指導。

(1)小組活動開展得非常順利時,教師應該給予及時表揚。

(2)對小組任務不清楚時,教師要有耐心,向學生反覆説明任務、內容及操作程序。

(3.)小組討論的聲音過大,教師可以抽取小組中的一人做噪音監督員,或讓這組學生的位置互相移進一點,如果小組討論接下來聲音小多了,教師應及時返回表揚。

(4)小組活動出現了問題時,教師應及時進行干預和指導,雖然小組出現問題的原因的方式都不相同,但老師如果事先在準備階段做出問題預測,並採取一些相應措施,也能避免臨時的`手忙腳亂。

(5)小組提前完成任務時,教師應檢驗他們是否正確完成任務,如果是真正完成了任務,可以讓他們幫助其他組完成任務或可以自由活動,前提是不能影響他人。

(6)小組活動偏離主題或討論一時受阻時,教師應及時發現,及時制止,或為小組討論提供及時的點撥,使小組討論順利開展。

總之,教師在小組合作學習中應是“參與者”和“引路人”,要讓學生在合作中會學習,在學習中學會合作,以實現學習方式的轉變,促進學生不斷髮展。

學期教學反思 篇9

本年末的教學越來越接近尾聲,但是壓在師生肩上的擔子並沒減輕,尤其九年級的教學,還得兼顧年後的學習,所以,暫時在本週還沒有進入複習階段,我們得馬不停蹄的上完九下語文第6單元的教學,以為會考做打算,感覺真是令人着急。

九年級、四班的弊端一直是特優生少,中間的中等生多,經過一段時間的'調動,學困生們的學習熱情已經調動起來了,進步最大的當屬高金仁、王立順、王生民等,他們的表現令人非常滿意,至於成績能否提升,則不急於一時。

至於特優生的提升,則是長時間日積月累的結果,不可能一時提上去了。

學期教學反思 篇10

愛因斯坦説過,教育應當使所有提供的東西讓學生作為一種寶貴的禮物

來領受,而不是作為一種艱苦的任務要他去負擔。這裏所説的禮物就是學生樂於接受迫切需求的知識。在課堂上,我發現有些內容確實有些難度,如果單憑教師直接的講解,學生不僅難以理解,還會挫傷學生的積極性,使學生喪失學習數學的'信心。如果在課堂難點處引入故事就不同了,它不僅可以化繁為簡,化難為易,還能激發學生興趣,促使學生去探究,最終解決問題。如在例1中優惠方案A景園一日遊,大人每位160元,小孩每位40元。方案B,團體5人以上(含5人)每位100元,通過計算探索學生髮現自在規律,但當大人、小孩人數較多時,學生往往忽視,只認定B方案或A方案,而忽視A、B組合方案,從而使本節課的學習內容富有挑戰性,擴大了學生的思維空間,以促使學生主動參與,以數學知識與實際相聯繫為出發點進行數學,整個過程深長熱情高,積極性高,長時間進行探索活動,激發了思維的火花,他們獨立思考,互相交流,在整體中感知,表現出很豐富的熱情和智慧。

而老師教學過程中,努力提高學生思維的廣闊性、靈活性,促使學生多角度多方位地創造性思維。數學過程既有獨立思考,又有合作探究,又有學生觀察思考,又有學生操作與表達,還有教師熱情恰當引導和點撥,這使得每個學生都有參與機會,點燃他們創新的火花。

學期教學反思 篇11

數據化圖表這節課的內容看似很多,很零散,讓同學一看就覺得犯愁,但通過快速的給他們演示和讓他們分組進行任務的完成,把課堂時間都給了他們,讓他們自己去創新,去探索,充分調動了他們的積極性,也大大提高了他們的興趣,讓他們成了課堂的主人,培養了他們的.創新精神。讓他們在課堂中感受圖表在現實生活中的應用,體驗圖表的多樣化,培養了他們的合作理念。

學期教學反思 篇12

 教學反思一:

我在本週的教學顯得計劃性很差,忙忙亂亂的跑來跑去,心裏沒底,不過最後自己調整好了心態,我不能被檢查牽着鼻子走,我必須靜下心來按照自己的計劃去實行教學,九年級本來已經很緊張,作為導演的老師再一慌神,學生怎麼去摸清老師的思路呢?所以,我調整了自己的計劃,一方面讓學生在不脱離課本的基礎上進行復習,然後把檢查需要準備的材料利用自習進行查漏補缺,做到盡人事以聽天命,真希望以後學校裏以後能專門給語文老師準備一節寫日記,寫讀書筆記和練字,九年級了各科老師都忙着占課、佈置作業……哪還有時間去進行所謂的大語文教育呢?上課寫吧,新課就沒法上了,哎,焦頭爛額呀!

 教學反思二:

量化考核,教師的痛

量化考核制度被引入教育領域後,激發了教師的活力,給了老師足夠的壓力。分數是好經。

分數,的積極作用不可低估。

隨着職稱評定的激烈競爭,表彰獎勵在職稱評定中的份量加重。分數成了老師心中永遠的痛。

教師的反思,教師的`作業,教師的考勤,教師的常規

尤其是教師教的成績。

為了不排在後幾位,你就得拼命的增加學生的課業負擔。其次就是爭課空。看誰去的更早。

班主任就得讓學生早起牀。七點起牀變成六點起牀,六點起牀變成五點起牀。

你自己畫量化分數不高,你得不到考評的好成績,你就拿不到獎勵證書,你就憑職稱就沒有了希望,所以老師都自覺更自覺地去做事,每次的每一方面的量化都去圍觀。

學期教學反思 篇13

由於這個學期我們高一的語文老師依然是採用以”導學案”為主指導學生學習的方式組織課堂教學,所以我的教學反思主要就從”導學案”的設計,編寫,實施運用幾個方面進行反思。

一、設計編寫上,有些”導學案”問題的設置顯得或者瑣碎,繁雜。或者機械,呆板。

”導學案”實施運用成不成功,有不有效,關鍵取決於設計編寫是否科學合理。而設計編寫是否科學合理又關鍵取決於問題的設置是否精當,巧妙。這一認識在我們高一語文備課組已經形成了共識。上完一堂課後,我們經常有一種強烈的感受,”導學案”裏一個好問題的提出對激發學生思維,調動課堂氣氛有多麼重要的作用,反過來,如果”導學案”從頭至尾都沒有一個真正讓學生感興趣,非常想去探究的問題,那這節課又將是多麼地乏味,甚至有可能比傳統的老師一個人講還要乏味。

問題是,雖然在思想認識上,我們非常清楚地知道問題設置的重要性,但在實際設計編寫的過程中,卻還是屢屢出現問題設置不當的情況,導致一堂課的失敗。這裏面固然有好問題的設置和提出本來就是一個難點這一客觀情況,但和我們老師思想認識上的某些誤區也不無關係。

有些老師擔心學生會遺漏掉某些重要的知識點,因此在”導學案”問題的設置上總是”貪多求全”,想面面俱到,一網打盡。數量上一篇課文的”導學案”就設置了十幾個問題,範圍上基本涵蓋和”教參””目標””示範”有關的所有知識點。這種設計思路出發點無疑是好的,學生確實能學到更多東西。問題是課時夠不夠?即便夠的話,就能保證學生全部學得到嗎?實踐證明,這種想什麼都教給學生的做法往往是什麼都沒教給學生,想什麼都讓學生學到往往是什麼都沒讓學生學到。

因此我認為,”導學案”在問題的設置上一定要有”精品意識”,寧願少而精,也不要多而濫,數量上以三——五個為宜,最多不超過七個;內容上,突出重點,難點,不太重要,可講可不講的儘量不講,把它們留給學生,要相信學生。

與問題設置的瑣碎,繁雜相比,機械,呆板的問題設置對學生探究積極性的打擊恐怕會更大。有些老師受考試和教輔資料的影響,老是用出出正規考題的思維模式設置“導學案”上的問題,不敢求“新”,求“變”,求“異”,設計出的問題往往和“目標”“示範”上的問題大同小異,甚至一模一樣。

我不知道這種資料上有現成答案的問題如何去激起學生的思維和興趣?儘管我並不否認這有提醒學生注意,強化學生記憶的作用,但我還是想説,能不能換種思路?設計出資料上沒有但在思考時又不得不利用資料或課本的`問題。雖然這樣去設計問題肯定要加重老師的負擔,但我相信,只有這樣設計出的問題才能真正激發學生的興趣,激活學生的思維。

二、實施運用上,主要是評價機制的缺失造成的問題

是不是設計編寫的問題處理好了,“導學案”的實施運用就不存在問題了呢?並不一定,除了我在上學期教學反思中提到的老師要加強“導”的作用,提升“導”的藝術外,這個學期我又有了個突出的感受——評價機制的缺失對學生學習積極性有很大負面影響。

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要來自內在和外在兩個方面。比較起來,外在佔主要方面,畢竟在應試環境下真心喜歡學習,愛學習的學生是少數,甚至可以説是極少數。絕大多數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其實還是來自於家長、老師的鼓勵,同學、朋友的豔羨以及周圍人的肯定。高一年級實行“導學案”以來,創造了大量讓學生展示才華的機會,比如板書,寫黑板,中心發言,朗誦,表演,質疑,辯駁等,再加上分組學習、討論、競賽的方式,充分利用了學生的表現欲,好勝心,課堂氣氛確實比以前活躍得多,學生參與學習活動、學習競賽的積極性、主動性有了很大提高。

問題是對那些表現活躍的、精彩的學生我們老師除了口頭表揚之外似乎找不到更好的辦法,對那些做得還不夠好的學生也拿不出什麼有效的激勵措施。如果僅僅是口頭表揚或批評而沒有任何實質性的獎勵或處罰(比如發獎品,加學分或者扣學分),恐怕大多數學生的表現熱情或畏懼心理都很難持久,結果是課堂成為少數積極分子的舞台,而大多數人選擇成為觀眾,而這種情況似乎在大多數班級已經普遍存在,有些班級甚至越來越嚴重。究其原因,恐怕主要是缺少有效的評價機制。沒有評價機制,對於大多數渴望從學習中撈取“實惠”的學生,他們究竟有多大熱情投入到學習活動中來是個很大的問題。儘管學校試圖在學分評定上起到相應的或獎勵或處罰的作用,但在具體操作過程中的形式化傾向反而導致更多的學生對此更加的不屑一顧。所以,我建議學校一定要建立嚴格有效的評價機制。

以上就是我這個學期的教學反思,歡迎大家批評指正。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