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理誕生於一百個問號之後教學反思

來源:文書谷 2.42W

身為一名人民教師,我們需要很強的教學能力,對教學中的新發現可以寫在教學反思中,那麼什麼樣的教學反思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真理誕生於一百個問號之後教學反思,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真理誕生於一百個問號之後教學反思

真理誕生於一百個問號之後教學反思1

成功之處

這節課的最大成功之處是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把學習的過程還給學生,把説話的舞台讓給學生。我始終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教學的全過程,給學生充分自讀自悟的時間,讓學生有充分的時間和圈畫、思考、交流、彙報、朗讀、表達……讓學生真正地成為學習的主人,在語文課堂上有所收穫。

對課文中的三個事例,我指導學生研讀的重點是具體事例中的“問號”是什麼?由此發現的“真理”是什麼?從“問號”到“真理”的過程是怎麼樣的?通過讀讀議議,撥動學生心絃。引導學生從具體事例中正確理解“真理誕生於一百個問號之後”的含義。

不足之處

反思本次教學的'不足之處是高年級學生字詞方面已有了一定的自學能力,因此字詞學習的安排必要性不大;另外,在引領學生領悟文章的表達方法方面,在這堂課上還顯得有欠缺,沒有給出一定的時間讓學生感悟。

改進措施

如果我再重新來上這節課的話,我會這樣做:把字詞方面的教學放在學生預習的環節解決。在教學最後對文中破折號的用法,以及“無獨有偶”和“最有趣的是奧地利醫生”這兩句話在文中的過渡和遞進作用進行詳細講解,引領學生領悟文章的表達方法。

真理誕生於一百個問號之後教學反思2

不同的文體的讀法,這是國小階段出現的第二篇議論文,學生理解起來比較難一點,沿着以問題為載體的課堂教學主導,這節課,我採取有放有扶,互助與指導相結合的方式學習文章。

1.互助提問,梳理問題。讀文後產生怎樣的問題,放手讓學生去提問,以互助的形式展開,為了避免“無效提問”,先讓學生第一輪彙報,只彙報提出的問題,再將問題迅速板書,今天的課堂上,學生提出了這麼一些問題:課文是怎麼論述的?怎麼發現真理?為什麼説真理誕生於一百個問號之後?課文講了幾件事?寫什麼?有什麼相同點?有什麼好處?第二自然的的“?”和“!”的含義是什麼?第七八自然段有什麼作用?最後一段出現了幾次“給那些”,有什麼好處?這三個事例是怎麼過渡的?分別體現在哪裏?

顯然,學生的提問聚焦的問題有大有小,有關注內容層面,也有觀眾寫法層面,有可探究,也有過於模糊不好回答的.。教師在此基礎上進行梳理,“砍掉”你認為解決不了的問題,於是前面兩個“高大上”的問題取消;同桌互助交流。

2.選擇問題,互助探究。第二輪讀文探究互助有了比較好的方向,有的互助小組還產生了新的問題。第二輪彙報新的問題補充得是課後的思考題“見微知著”什麼意思,與課文開頭有什麼關係?補充了最後一段運用了引用,這樣有什麼好處?

3.教師點撥,提升效率。上面的問題中,停一停,讀一讀,導一導的還是聚焦三個事例的內容與寫法上,彙報過程引導學生跟着筆記,概括三件事例;跟着梳理,瞭解寫作順序都是提出問題,研究問題,解決問題,跟着感悟寫法,注意過渡,注意作者用詞的變化,縱觀千百年來,無獨有偶,最有趣的是;他認為,由此他發現,最後得出結論.;跟着關注結構,提出觀點第一段,論述觀點第二至第六段;總結重申觀點七八自然段。就第二部分又是一個完整的結構,從而感悟議論文嚴密的邏輯性。在品讀句子上,跟着學生的彙報,停一停,讀一讀重點的句子,亮出觀點,作者用了直觀形象的方法來表達抽象的道理;同樣的句子還有總結觀點的“打破沙鍋問到底”。最後兩段的總結,也是讓學生在讀中加深體會。

要有問題,更要提取有質量的問題,這在今後課堂要引以關注的;要預習,更要關注討論互助後的新的生成分享,更要關注當下的真思維,真學習,這在巡視中要多加以引導,避免只是生硬抄課外資料;要彙報互助結果,更要關注現場生成,有效引導,這在老師備課深度上要下功夫。

真理誕生於一百個問號之後教學反思3

課文的題目是“真理誕生於一百個問號之後”, 也是課文的主要觀點, 課文主要用事實論述了只要善於觀察, 不斷髮問, 不斷解決疑問, 鍥而不捨地追根求源, 就能在現實生活中發現真理.

學習時,先讓學生了解課文可分為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第1 段)開門見山, 提出觀點. 明確指出:“真理誕生於一百個問號之後”本身就是“真理”. 第二部分(第2 段至第6 段)運用事例, 證明觀點. 這是文章的主體部分. 首先概括地指出千百年來的科學技術發展史上, 科學真理的發現, 那些定理、定律、學説都是在發現者、創造者解答了“一百個問號之後”才獲得的. 然後, 由此引出科學發展史上的`三個有代表性的事例. 第一個事例是謝皮羅教授從洗澡水的漩渦中發現問題, 通過反覆的試驗和研究, 發現水的漩渦的旋轉方向和地球的自轉有關. 第二個事例是英國的著名化學家波義耳偶然發現鹽酸會使花瓣變紅, 繼而進行了許多實驗, 終於發明了酸鹼試紙. 第三個事例是奧地利醫生從兒子做夢時眼珠轉動這個現象, 經過反覆觀察和分析, 推斷出凡睡者眼珠轉動時都表示在做夢的普遍規律. 最後對三個典型事例作總結, 強調這三個事例“都是很平常的事情”, 卻都發現了真理. 因此, 只要有“打破砂鍋問到底”的精神, 就一定能“從中有所發現, 有所發明, 有所創造, 有所成就”. 第三部分(第7 段至第8 段)總結全文, 重申觀點. 指出科學並不神祕, 也不遙遠, 關鍵在於“知微見著”, 不斷探索, 善於獨立思考, 具有鍥而不捨的精神.

真理誕生於一百個問號之後教學反思4

在講課時,我把握文中的三大部分:第一部分(第1 段)開門見山, 提出觀點。 第二部分(第2 段至第6 段)運用事例, 證明觀點。(引出科學發展史上的三個有代表性的事例。)第三部分(第7 段至第8 段)總結全文, 重申觀點。學生第一次接觸這樣的論説文,文中的説明觀點的寫作方法要讓學生弄明白。這樣,我還從課後的問題入手,從整體到局部的引導學生把握中心論點,落實文中的知識點,如前後照應等。放手讓學生通過合作探究來解決課文的學習。通過課後的小練筆與課堂學生的學習表現可以看出學生的在前置性學習上花費了比較大的功夫,前置性的學習的確能讓課中精彩無限。(課後的'問題,學生們都掌握的很好,對於如何寫議論文,孩子們也掌握的比較透切。)

我想,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把學習的過程還給學生,把説話的舞台讓給學生,給學生充分自讀自悟的時間,讓學生有充分的時間和圈畫、思考、交流、彙報、朗讀、表達..... 這樣,學生真正地成為學習的主人,在語文課堂上有所收穫。這也是,素質教育的今天我們所追求的課堂。

真理誕生於一百個問號之後教學反思5

《真理誕生於一百個問號之後》是第五組課文的第三篇。課文的題目是“真理誕生於一百個問號之後”,這也是課文的主要觀點。課文主要用事實論述了只要善於觀察,不斷髮問,不斷解決疑問,鍥而不捨地追根求源,就能在現實生活中發現真理的。

教學這篇課文要實現以下教學目標:

1.會寫5個生字,正確讀記“誕生、洗澡、漩渦、花圃、逆時針、司空見慣、無獨有偶、見微知著、鍥而不捨”等詞語

2.能聯繫上下文理解含義深刻的句子。摘抄對自己有啟發的句子。能仿照課文的寫法寫一段話,用具體事實説明一個觀點。

3.理解三個關於科學發現的故事,能從具體事例中正確理解“真理誕生於一百個問號之後”的含義。

教學重、難點是能從具體事例中正確理解“真理誕生於一百個問號之後”的含義,並學習課文的寫法寫一段話,用具體事實説明一個觀點。

教學這篇課文,我力求讓學生自主學習,並通過閲讀分享,讓學生達到因學文而心有所動。

一、積極性被調動

學生是課堂學習的主人,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把學習的過程還給學生,把説話的舞台讓給學生。我始終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教學的全過程,給學生充分自讀自悟的時間,讓學生有充分的時間和圈畫、思考、交流、彙報、朗讀、表達..... 讓學生真正地成為學習的主人,在語文課堂上有所收穫。

二、心絃被撥動

從具體事例中正確理解“真理誕生於一百個問號之後”的含義是這一課的重、難點。對課文中的三個事例,我指導學生研讀的重點是具體事例中的“問號”是什麼?由此發現的.“真理”是什麼?從“問號”到“真理”的過程是怎麼樣的?通過讀讀議議,撥動學生心絃。

三、心靈被觸動

教學中,我引導學生關注“敏鋭地注意”“敏感地意識到”“百思不得其解”以及“反覆的研究和實驗”“許多實驗”“反覆的觀察實驗”等詞句,並三次回扣課文的第二自然段,使學生在反覆地誦讀中體會和領悟到“真理誕生於一百個問號之後”的深刻含義,感受和感悟到見微知著、獨立思考、鍥而不捨、不斷探索的科學精神。通過多種形式地朗讀、感悟讓學生彼此分享自己的閲讀體驗,説説自己讀了課文中的三個事例有什麼感受?透過“!”還能感受到什麼?感悟“!”藴含的豐富情感內涵。在此基礎上一詠三歎再讀課題,讀出自己的感受,此時,學生對課題、對課文的認識也得到了昇華。學生在閲讀分享中心有所動,與此同時,訓練學生結合課文仿寫,練筆表達也成了水到渠成之事。

一節課下來,自我感覺本堂課學習目標基本達成,學生的學習效果也不錯,但是這堂也不免有些遺憾:高年級學生字詞方面已有了一定的自學能力,因此在開課的字詞學習的安排確實必要性不大;另外,在引領學生領悟文章的表達方法方面,在這堂課上還顯得有欠缺,沒有給出一定的時間讓學生感悟。

真理誕生於一百個問號之後教學反思6

《真理誕生於一百個問號之後》是一篇新課文,又是一篇議論文,我是第一次拿這樣的課文來上教研課,在設計時思考了很多,怎樣用一個新穎的導入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怎樣把觀點的含義闡述清楚?又如何把握對議論文這種題材的滲透?又怕這樣的文章上起來枯燥無味。沒想到一堂課上完,效果還不錯,綜合同事們的意見和自己的感受從以下幾方面進行了反思。

1、以“?”拉直變成“!”為本堂課的主要線索,一步一步引導學生理解了“真理誕生於一百個問號之後”的含義,瞭解了科學家的科學精神,教學設計很新穎,教學思路很清晰,教學語言很精練。

2、緊抓事例,理解觀點,感悟精神,能舉一反三,對課文的學習落到了實處。

3、注重了學生的'拓展訓練,蒐集了很多類似的事例,進行了仿寫練習,幫助學生初步瞭解了議論文這種體裁。

4、對議論文這種題材滲透得不夠,主要體現在由於時間不夠,仿寫沒有進行必要的指導,只作為作業佈置了,在板書上也沒有體現本文的寫作特點。

5、在細節上還要注意。如:在學完科學家的精神之後,應用激勵性和啟發性的語言鼓勵學生在生活中注重觀察,敢於發問為今後找到真理作好準備。

真理誕生於一百個問號之後教學反思7

《真理誕生於一百個問號之後》是六年制國小語文人教版課標實驗教材六年級下冊第五單元中的一篇精讀課文。它屬於一篇議論文,課文的題目也就是本文的主要觀點。課文用三個事實論述了只要善於觀察,不斷髮問,不斷解決疑問,鍥而不捨地追根求源,就能在現實生活中發現真理。

教學這篇課文時,我充分地考慮課文的特點和學校學生的實際情況,採用了以下的教學思路:

在導入環節,我注重了單元的整體性,拋出了《跨越百年的美麗》中的居里夫人依靠什麼取得了偉大的成就這一問題,從學生的回答中來引出課題。進而,尊重學生的自主性,質疑課題,讓學生帶着自己想知道的問題來學習課文,有效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初讀感知環節,我 給予了學生充分的自讀時間,在此基礎上,檢查了學生的字詞預習情況,重點從字音、字義、字形三個方面來彙報,課上學生彙報的.效果很好,可見預習的充分,六年級大部分學生的字詞方面的預習習慣基本上養成了。之後,對課文的主要內容進行了歸納,指説的學生回答得很完整,進而全班學生練説,整體上把握了課文的主要內容。

研讀感悟環節,我抓住學生課前的質疑的問題“為什麼説真理誕生於一百個問號之後?”來默讀思考,結合課文具體的事例,找出相關的語句,並寫下體會。這個問題的提出,尊重了學生的主體地位,激發了其探究的慾望。在學生充分地自讀自悟的基礎上,學生再來交流,重點是通過三個具體的事例來理解真理誕生於一百個問號之後,

我主要運用了表格,採用了教—扶—放的方法,對學生彙報的謝皮羅教授的例子進行了重點指導,讓學生明白科學家是從現象中發現問題——經過研究——得出真理的,從而證明了真理誕生於一百個問號之後;學生彙報的第二個是列,則進行了扶,讓其依據表格的而要求來完成,允許小組合作,在彙報的時候,及時地加以指導,自讀結論和問題來加深印象;第三個事例,則完全放手給學生,僅將正確的表格內容説清即可。至此,不但侷限於課文中的事例,讓學生交流自己瞭解到的事例,教師也恰到好處的出示自己課前蒐集的資料——魯班發明了雲梯,阿基米德的浮力定律,魏格納的大陸漂移學説等。眾多科學家的事例告訴我們一個真理,那就是——真理誕生於一百個問號之後,問題基本上解決了。

但是,課文的學習並沒有結束,找到真理還需要條件,學生彙報,教師的引導有機地結合在一起,讓學生在讀悟中明白科學家們還需要有見微知著、善於發問、獨立思考、鍥而不捨等精神。最後,迴歸第二自然段——縱觀千百年來的科學技術發展史,那些定理、定律、學説的發現者、創造者,差不多都善於從細小的、司空見慣的現象中看出問題,不斷髮問,不斷解決疑問,追根求源,最後把“?”拉直變成“!”,找到了真理。理解本段的意思之後,點明瞭課文的觀點,即課題——真理誕生於一百個問號之後。

在本節課的最後,讓學生歸納總結所學,從課文的內容和寫法兩方面來彙報。重點讓學生明白用具體事例來説明觀點的寫法,學生基本彙報出來。作業環節,我設計了必做題和選做題,讓學生有選擇的餘地,充分地關注了每一個的學生。

一節課下來,自我感覺本堂課學習目標基本達成,學生的學習效果也不錯,但是這堂也不免有些遺憾:學生是學習主體,課上我儘量將自主權交給學生,但教師的引導也不少,應該最大限度地給予學生自主的空間和時間;語文教學注重讀中感悟理解,自己引導學生的品悟還不夠,朗讀也是淺嘗即止,沒有把學生的感悟推向深層,從中也可以看到自己在課堂調控方面還存在不足。

真理誕生於一百個問號之後教學反思8

要評教評學了,課文講得只剩兩篇了,一篇議論文,一篇略讀課文。怎麼辦?我喜歡接受挑戰,決定議講《真理誕生於一百個問號之後》這篇議論文。

課文寫得非常條理:先是開門見山提出觀點:真理誕生於一百個問號之後本身就是真理。再運用三個事例證明觀點。最後總結全文,重申觀點。這麼簡單,什麼都一目瞭然,好像沒什麼可講的,我犯愁了。可細細讀來又覺得應該讓學生明白的太多了。司空見慣、追根求源、見微知著等詞語要理解,課後兩個重點句子要體會,還有三個科學發現的故事該怎樣講……時間緊迫,我真的犯愁了,我開始懷疑自己的選擇。但是我天生有一種不服輸的勁,我不相信自己講不了這種課文。我想:要本着化繁為簡,突出重點的原則來設計教學。

設計問題是最難的`。經過細緻地鑽研教材,我設計了三個問題:

1、“真理誕生於一百個問號之後”的含義是什麼?從中你體會到發現真理的必備條件有哪些?

2、課文中三個事例不同於一般記敍文中的故事,它們的作用是為了具體説明作者的觀點。想想這三個事例如何有力地證明了作者的觀點?(注意事例的選擇與敍述)你還能補充這樣的事例嗎?

3、勾畫課文中對你有啟發的句子,可以讀給同學聽,如有別的啟發説給同學們聽。

第一個問題我覺得設計得很好,是我引以為驕傲的。這個問題不僅把課文中三處含義深刻的句段聯繫起來了,而且為第二個問題的解決也做好了鋪墊。這個問題還注重引導學生對課文內容進行思考、提煉、總結、昇華,有效地訓練了學生的思維。從課堂上學生的表現來看也達到了預期目的。第二個問題的設計我認為也突出了教學重點,但是在教學中浪費了很多時間。其實,只要讓學生尋找到事例為證明論點服務這一點就可以了。由於此處浪費了時間,學生的補充事例過得比較簡單,沒有讓學生在實踐中真正懂得這一道理。

總之,對這一課的教學我還是比較滿意的。我更堅信,不管哪一類型的課文,我都能講好。

真理誕生於一百個問號之後教學反思9

《真理誕生於一百個問號之後》是第五組課文的第三篇。課文的題目是“真理誕生於一百個問號之後”,這也是課文的主要觀點。課文主要用事實論述了只要善於觀察,不斷髮問,不斷解決疑問,鍥而不捨地追根求源,就能在現實生活中發現真理。教學重、難點是能從具體事例中正確理解“真理誕生於一百個問號之後”的含義,並學習課文的寫法寫一段話,用具體事實説明一個觀點。

教學這篇課文,我力求讓學生自主學習,並通過閲讀分享,讓學生達到因學文而心有所動。

在本課教學結束後,總體情況總結如下:

比較滿意的地方是教學思路清晰,教學環節設計較緊湊,雖遭遇臨時停電但並沒有影響整堂課的教學效果,教學設計新穎,尤其是導入部分,極大地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使整堂課的氣氛比較輕鬆。

雖然在教學中完成了第一課時的教學任務,但在課堂中仍存有很多遺憾之處,比如在課後拓展的部分應重點指導學生説出發現了問題探索的過程,而不是你發現了什麼問題,最後的答案是什麼、由於個人對課堂的調控能力不夠,很多在課堂上的精彩瞬間並沒有抓住,比如有學生提出牛頓發現萬有引力這一部分,由於口誤,我説這樣的大人物和我們就是不一樣,其實能夠引導學生説出如果我們也能具有這樣樂於探索的科學精神,那麼我們也會成為大人物,也是是平時訓練不夠,錯失了一個教學環節的'亮點。還有在上課時,隨意加入新的想法較多,但經驗不足,出現新的問題後又駕馭不了,導致口誤或者口語化的東西比較多,課堂上的隨意會不利於新教師的專業成長,這一點需要注意。

總之,這堂課在整體效果上比較滿意,學生配合也比較好,總體來説達到了預想的教學效果。

真理誕生於一百個問號之後教學反思10

“真理誕生於一百個問號之後”是本文的題目,同時也是課文的論點。課文主要用事實論述了只要善於觀察,不斷髮問,不斷解決疑問,鍥而不捨地追根求源,就能發現真理。

而本文的寫法是通過具體的事例明白道理。因此,對課文中的三個事例,謝皮羅教授發現水的漩渦的旋轉方向和地球的自轉有關。波義耳偶然發現鹽酸會使花瓣變紅,發明了酸鹼試紙。奧地利醫生從兒子做夢時眼珠轉動推斷出凡睡者眼珠轉動時都表示在做夢的普遍規律,我讓學生概述,並“問號”是什麼?由此發現的“真理”是什麼?從“問號”到“真理”的過程是怎麼樣的?通過讀讀議議,撥動學生的心絃。

但後來回想,這篇文章的條理清晰,在突破本文的重難點是可以尊重學的主體地位,可以由扶到放。我可以重點指導第一個事例,第二、第三個例子可以讓孩子學習第一個事例的`學法,合作分析;並讓學生充分地展示自己課外蒐集的證明本文作者觀點的實例。這樣不僅鍛鍊了學生語言表達的能力,而且大大地節省了時間。還可以把這些時間用在讀的訓練,這樣以讀促悟,效果更佳。另外,課堂的時間沒有充分安排好,設計了隨堂練筆——選擇一個觀點,比如:功夫不負有心人、驕傲使人落後等,模仿用事例説明道理的寫法進行練筆。但這節課沒有達成。這樣對體會作者的表達手法上有所欠缺了。

真理誕生於一百個問號之後教學反思11

語文的教學之路漫長而又多艱,唯有沉下心來,守住自我,方能有所得。

一節課要體現什麼?這是上課前的思考。反覆斟酌,覺得既然是教研課,就應有教研的話題,也應該讓大家有教研的意義。開展研學後教的研究以來,其實有過很多的思考:不管是什麼樣的模式,常規的課堂都應以學生的學為考慮的出發點。研學後教要告訴我們的是要更多地讓學生參與學、自主學、合作學。因為決定上第一課時,因此在設計時,我將預習環節也安排在課堂上。説實在的,很久了,一直都是要求學生在課堂上進行預習的。這必然會佔去課堂的一部分時間。讀一遍課文七分鐘,討論一下相關的內容,瞭解學習的目標,質疑,一遍下來十幾二十分鐘是肯定要的。讓聽課的老師一起來耗這時間好不好呢?有兩種選擇,一是簡單是檢測代替預習,節省時間,有利於之後的.教學環節的開展。二是常態化,將時間還給學生,這必然影響後續的教學環節。最終,還是第二種想法左右了我。畢竟是學生的課堂,只要他們是在學習,那就好。預習這後的教學怎麼開展呢?《真理誕生於一百個問號之後》是一篇議論文,對於初接觸此類文體的學生而言重要的是什麼?我選擇在這一節課整體梳理,初步認識提出觀點——論證觀點——總結觀點的基本思路。首先是從文中找出觀點,並通過找出相關對觀點進一步説明的句子幫助理解。然後引領分析第一個事例,放手交給學生分析第二、三個事例,通過這樣讓學生明確事例論證的方法,最後點撥全文結構。

思路應該還是清晰的,但在具體上課時,因為時間的控制關係,未能完全實現意圖,很可惜。其原因主要還是前面提到的預習時間問題。學生在按照研學案開展學習過程中,解決問題的時間用得比較久,但當時考慮到以學生的學為中心紮實開展,所以沒有采用以優生代替全體的做法,但根據第二課時的教學過程看,這些時間的給予是很有用的,充分的預習有利於後續教學的開展。可能整個過程聽課的老師會覺得較悶,沒看到什麼亮點?但有時不免安慰自己,課不是上給別人看的,這是為學生而上的課,也就釋然了。根據老師們的建議,我也認真思考了例如寫的內容是否多了,又要學生寫課題,又寫生字,還根據意思寫詞語;讀的內容是不是有些可以省略……這些都是有益的建議,能讓一節課增色,但還是不能放開自己的想法,表現自我固然重要,但與學生的學如果有影響未免得失參半。所以還是想:該寫的寫,該讀的讀,誰説一節課一定要完美呢?又或説,如果把學生學到了多少,有多少學生學到了,整個過程裏主體的參與度有多少作為考慮,是不是也可以是無愧的呢?教學教學,教在前面未必比後面的學重要!權作一次試驗,也作為一個語文人理念的交流吧!其實,研學案的使用過程中,這樣的情況也不止一次出現了,把每一節課計算得分秒不差,肯定是一種本領;但出現變化,這應該也是學情導致的可以看淡的問題吧!只能這樣安慰自己了。也許,遺憾才能讓我們記得更深,想得更多!

真理誕生於一百個問號之後教學反思12

本文的課題是“真理誕生於一百個問號之後”,它是課文的主要觀點, 課文主要用事實論述了只要善於觀察, 不斷髮問, 不斷解決疑問, 鍥而不捨地追根求源, 就能在現實生活中發現真理。

真理誕生於一百個問號之後教學反思13

最近,講了《真理誕生於一百個問號之後》一課,這是一篇議論文。我的設計思路是:先結合課文第二個自認段初步理解課題,通過學習三、四、五自然段文中的三個事例進一步理解課題。最後以讀促悟,通過讀課文二、六、七、八段,讀這些對課題作解釋、歸結的話,透徹理解作者的觀點。課尾的拓展,我讓學生列舉自己蒐集到的能證明作者觀點的其他事例,鍛鍊學生説的能力;讓學生模仿課文用具體事例證明觀點的寫法進行小練筆,鍛鍊學生的寫作能力。

我滿懷信心地走上講台,卻掃興收場,心中甚為沮喪。對於語文課教學,我是新手,上好一節語文課,開啟自己語文教學的大門,是我夢寐以求的事。看見同行們自然從容,娓娓動聽的課堂教學,我心底裏暗自佩服,併為自己萎靡的教學功底焦急上火。這節課,我也認真地做了準備,然而,實踐證明,我依然是失敗的。

我究竟錯在哪兒呢?回想我的課堂教學,我讓學生自主默讀找答案,並小組合作探究,歸納完成課堂設置的問題,然後再讓學生彙報交流,我感到這種教學方式真枯燥。時間一分一秒地流逝,我不禁為自己的教學任務能否完成而擔心。

我更多關注的.是自己的“教”,而忽視了學生的“學”,整節課,我不自覺地一味地引領學生分析起課文來,我感覺自己真是笨極了。教材之所以編寫這一課,肯定考慮了六年級學生的認知能力,我怎能忽視了編輯者的能力和作家的語言表達能力?語文課程應培育學生熱愛祖國語文的思想感情,指導學生正確地理解和運用祖國語文,豐富語言的積累,培養語感,發展思維,使他們具有適應實際需要的識字寫字能力、閲讀能力、寫作能力、口語交際能力。而自己本節課對學生在語文素養的形成與發展方面的培養,則如蜻蜓點水。看來,我是真的錯了。如果再讓我重新來上這一課,我一定將引領學生分析課文的環節刪除,而改為學生的自讀自悟,彙報交流,並讓學生充分地展示自己課外蒐集的證明本文作者觀點的實例。這樣不僅鍛鍊了學生語言表達的能力,而且大大地節省了時間,我則將課堂教學的重點放在“讀”上,讀與作者的觀點相關的二、六、七、八段落上,讓學生反覆讀,聲情並茂地讀,以讀促悟。如有可能,我會將作業中的“小練筆”放在課內進行,當堂完成學習任務。當然,若時間不允許,我絕不勉強。我想:這樣子學生自然地學,要比老師的灌輸會有效的多。

對於語文課教學,也許我是初來乍到,還顯得太嫩;也許是自己的功夫不到家,鑽研不夠深入,但既然我選擇了語文教學,我就得為自己負責,更要為學生負責。我相信,只要我以學生為本,以課標為本,保持勤勉,善思的態度,我會一帆風順地起航在語文教學的浩瀚大海之上的。

真理誕生於一百個問號之後教學反思14

人教版六年級下冊《真理誕生於一百個問號之後》告訴我們只要善於觀察,不斷髮問,不斷解決疑問,鍥而不捨地追根求源,就能在現實生活中發現真理。為方便教師更好的教學,小編給大家推薦關於真理誕生於一百個問號之後課後教學反思。通過真理誕生於一百個問號之後課後教學反思,教師可以儘早發現一些教學不足,比如説教學設計上出現哪些問題、課堂交流和啟迪是否得當、課後訓練是否到位等等,從而為自身教學水平的提高累計經驗。一起來看下吧!

《真理誕生於一百個問號之後》這篇課文寫得非常有條理:先是開門見山提出觀點:真理誕生於一百個問號之後本身就是真理。再運用三個事例證明觀點。最後總結全文,重申觀點。

課堂上,我引導學生從以下幾點學習。

一、理請課文的層次.。

瞭解課文可分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第1 段)開門見山, 提出觀點。明確指出:“真理誕生於一百個問號之後”本身就是“真理”。第二部分(第2 段至第6 段)運用事例,證明觀點。這是文章的主體部分。引用科學發展史上的三個有代表性的事例。最後對三個典型事例作總結, 強調這三個事例“都是很平常的事情”, 卻都發現了真理。因此, 只要有“打破砂鍋問到底”的精神, 就一定能“從中有所發現, 有所發明, 有所創造, 有所成就”。第三部分(第7 段至第8 段)總結全文, 重申觀點. 指出科學並不神祕, 也不遙遠, 關鍵在於“知微見著”, 不斷探索, 善於獨立思考, 具有鍥而不捨的精神。

二、瞭解作者用那些事例説明了自己的觀點:

對課文中的三個事例,謝皮羅教授發現水的漩渦的旋轉方向和地球的自轉有關。波義耳偶然發現鹽酸會使花瓣變紅,發明了酸鹼試紙。奧地利醫生從兒子做夢時眼珠轉動推斷出凡睡者眼珠轉動時都表示在做夢的.普遍規律。我指導學生研讀的重點是具體事例中的“問號”是什麼?由此發現的“真理”是什麼?從“問號”到“真理”的過程是怎麼樣的?通過讀讀議議,撥動學生心絃。

三、引導學生關注細節。

“敏鋭地注意”“敏感地意識到”“百思不得其解”以及“反覆的研究和實驗”“許多實驗”“反覆的觀察實驗”等詞句,每學習一個事例就朗讀第二自然段,使學生在反覆地誦讀中體會和領悟到“真理誕生於一百個問號之後”的深刻含義,感悟“見微知著、獨立思考、鍥而不捨、不斷探索”的科學精神。通過自讀、默讀、合作讀等多種形式讓學生感悟,讓學生彼此分享自己的閲讀體驗,説説自己讀了課文中的三個事例有什麼感受?透過“!”還能感受到什麼?感悟“!”藴含的豐富情感內涵。在此基礎上讀出自己的感受,此時,學生對課題、對課文的認識也得到了昇華。學生在閲讀分享中真正體會課文的含義。

真理誕生於一百個問號之後教學反思15

今天,我講了《真理誕生於一百個問號之後》的第一課時,自我感覺還不錯。但聽了各位校長的評課和温校長的指點,靜下心來,我才發現,其實,裏面的很多問題,我都沒有注意到,不禁有些汗顏了!為自己剛才的得意忘形感到慚愧。

這是一節原汁原味的普通課,我沒有加入任何的裝飾,沒有排練,也沒有故意做作,平時怎麼上,現在還是怎麼上。我有些喜歡上這種模式,可以真正的解放自己,也解放學生。真的,就像高校長説的,我很輕鬆。從實施四讀三環教學法以來,這是我最大的感受。模式教學的最大優點就是能約束老師退出課堂的主宰,我其實本來很喜歡講,而且經常會講的深,但現在的'我已經改掉了這個毛病,這都源於四讀三環教學模式的約束。

反思自己的本節教學,我也找到了自己需要改進的地方。

1、發現問題,要及時解決,並要努力解決徹底。在同一地方跌倒兩次,那真的就是問題了。就像本節課中的生字“華”,如果我能在黑板上板書一下拼音,並讓學生讀幾遍,也許就不會出現再次讀錯的問題;還有“lǐngyù”和“línyù”的區別、“司空見慣”和“司空見貫”的區別,都沒有加以強調,這樣,學生就有可能再次出錯。

2、心裏有些緊張,為了把本節課的各個環節展示充分,沒有給學生充分的朗讀時間。另外,在聽學生讀文的時候,還不夠認真,有些地方聽的不夠仔細。對於第一組的朗讀設計,尤其是“有所發現、有所發明、有所創造、有所成就”這一句的設計,讀出了氣勢,但我沒有明確的給予肯定。也包括“金話筒”的獲得者張明珠的朗讀,我也沒有過分的強調。一個原因是為了時間,另一個原因是平時已經養成習慣,每節課都要評獎,學生對於朗讀的聲音、語調和節奏已不再單一評價,而是聽整體效果。另外,本篇課文屬於議論文,我沒有過分的強調感情的運用。所以本節課上,我很少對學生進行朗讀指導。

3、最需要改進的地方是學生對學生的評價,我疏忽了一點,那就是要多表揚,少批評。以後我努力讓學生多找一下別人的優點,少一些互相挑刺。在評獎的時候,也應該多一些引導,多一些評價措施的參考,讓學生真正認識到自己的不足,進而提高全體同學的朗讀水平。

4、備課時要認真,仔細,不能敷衍。整節課看似輕鬆,其實心裏也捏了一把汗,尤其是解決生詞的時候,我不能預設學生會提出哪些詞語。像本節課中的“花圃”,我認為它和“花池”“花壇”有一定的區別,但卻説不出來。還有就是一些專業性的術語,如“石蕊地衣”“酸鹼試紙”等,沒有認真的查閲資料,沒有好好的理解。要想真正的輕鬆,備課還要努力下功夫,預設一定要到位。

5、對四讀教學法的理解,我認為不僅僅應該是模式化的按部就班,可以有自己的理解,我設計小組讀文的目的最開始是因為有的學生喜歡展示讀,而有的學生總是在裏面渾水摸魚,為了調動全體學生讀課文的積極性,我設計了這一個環節,沒有想到,居然在我的班裏形成了一種固定的流程,很多孩子都喜歡,所以我也就堅持了下來。再後來,為了更好的調動學生讀文的積極性,我又設置了“最佳朗讀團隊”和“金話筒獎”,通過一段時間的練習,已經基本形成了我自己的“四讀”模式。上課的時候,一切都好像成了自然,學生知道自己該幹嘛,所以我也越來越輕鬆了。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