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聲》的教學反思

來源:文書谷 2.44W

用童話來詮釋科學,使孩子們在輕鬆的閲讀過程中既發展了語言,又學習了科學知識。《回聲》就是這樣一篇生動的科學童話。和教學其它課文一樣,備課時,我重點思考的是學習這篇童話要實現哪些具體的目標。語文學習最基本的目的就是不斷提高學生聽、説、讀、寫的能力,因此,每一節語文課,都應該有聽、説、讀、寫的訓練。同時,新的課程理念要求語文教學必須實現“三維”目標的整合。

《回聲》的教學反思

通過分析教材,研讀課文,判斷學情,我將教學《回聲》要實現的具體目標定位在:

1、認識6個生字,會寫8個字。抄寫課後練習中的三句話。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讀出歡快、奇怪、親切的語氣。讀懂青蛙媽媽向小青蛙解釋回聲的話。

3、聽別人朗讀、説話時要做到“傾聽”,聽出朗讀的情感、語氣,聽懂老師、同學説話的意思。

4、能説清插圖的內容,用自己的話説清青蛙媽媽怎樣向小青蛙解釋回聲的。

5、運用做一做、演一演、想一想等方法體會重點詞句的用法和意思。通過做一做和想象情景的方法體會青蛙媽媽向小青蛙演示的段落中“撿、扔、碰、蕩”四個動詞的含義。

6、讀懂課文,練習生活,初步瞭解回聲形成的原因,激發探索科學的興趣。

目標必須靠課堂教學,靠師生互動和課堂對話,尤其是靠學生自主的學習實踐來實現。我是這樣來組織課堂教學的:

第一課時完成識字寫字教學,放手讓學生把整篇課文讀通順、讀流利,初步瞭解課文內容。

第二課時引導學生潛心會文,朗讀感悟。這一課時中,我將重點放在詞句訓練和指導有感情朗讀上。

首先,我安排學生自主讀課文,思考:小青蛙在橋洞底下聽到了哪些聲音?媽媽是怎樣回答小青蛙提出的問題的?同時在課文中將有關的句子做上記號。這一環節,目的是引導學生整體把握課文內容和重點。

接着,逐段引導學生潛心會文,細讀感悟。學習第一自然段時,我先引導學生看圖,弄清石橋的樣子,然後再讀一讀文中是怎麼寫的,並將這兩句話抄寫到圖中的石橋上去。抄寫的過程是一個習得和內化語言的過程。

學習第二自然段時,繼續引導學生看圖,讓學生説説石橋周圍的景物,想想小青蛙看到這美景時的心情會怎樣。然後練習朗讀,讀出小青蛙的高興及進一步的好奇。

第三自然段的學習運用的是問題導讀法,指導學生讀出小青蛙“奇怪極了”的語氣和神態。

第四、五自然段是朗讀感悟的重點和難點。為了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我分三步展開教學。首先,學生自主朗讀,想一想青蛙媽媽是怎樣解答小青蛙的問題的。在交流討論中幫助學生總結出青蛙媽媽是通過先演示後解説的方法來幫助小青蛙弄明白回聲的。媽媽是怎樣演示的呢?第二步引導學生細讀第四自然段,找出“撿、扔、碰、蕩”這幾個動詞,分別用邊讀邊做和邊讀邊想象的方法來體會、習得和內化。當學生的想象受阻時再指導他們觀察第二幅插圖來體會。第三步,演讀第五自然段,引導學生讀出媽媽的親切和小青蛙的興奮。為了讓學生切實讀懂媽媽的話,演讀後再讓學生反覆朗讀,直到能用自己的話説出媽媽的意思。為了加深學生對回聲的理解,我引導學生回憶自己聽到回聲的經歷,和大家一起分享。這樣,學生對回聲就有了更感性的認識。至此,最後一自然段就可以放手讓學生自己朗讀體會了。

整個學習過程中,學生的學得輕鬆,思維活躍,閲讀成了他們的快樂,課堂成了他們體驗成功、展現自我的舞台。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