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新課程下課堂教學反思

來源:文書谷 3.05W

作為一位到崗不久的教師,教學是我們的任務之一,教學反思能很好的記錄下我們的課堂經驗,那麼應當如何寫教學反思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對新課程下課堂教學反思,歡迎閲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對新課程下課堂教學反思

對新課程下課堂教學反思1

在新理念指引下的課堂教學中,由於學生自身經驗、認識水平因素的不同,經常會出現一些教師在備課中沒有預設到的信息資源。

如果教師不能及時捕捉這些有價值的知識信息,那麼,學生將會失去一次又一次的實踐機會。新課程強調學生應該成為課程資源的主體和主人,教師應該成為學生利用課程資源的引導者。因此,充分利用在教學中生成的資源,引導學生進行討論、實踐、嘗試,能讓學生擁有一份永不泯滅的奇思妙想是我一直追求的目標。值得慶幸的是自有了那一次的體驗之後,在以後的`學習中,學生們經常會在父母的幫助下查找資料了,小腦袋中的“為什麼”也越來越多了。

正如布魯姆所説:人們無法預料教學所產生的成果的全部範圍,沒有預料不到的成果,教學也就不成為一種藝術了。

由此,有效地將生成的資源轉化為教學資源,使學生在課堂小天地中積極地思維,在天地大課堂中體驗、頓悟,定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對新課程下課堂教學反思2

在新課程實施中,什麼是一堂真正的好課,怎樣才能上好一堂課,無疑是廣大實驗區教師們共同關注和努力解決的焦點問題。儘管這些問題有不同的答案,但筆者認為,在教學實踐中多向自己發問,不斷進行教學反思,並在反思中提高,這才是解決好上述問題的一個重要的前提。

反思一:課堂上你真的關注學生了嗎?

傅道春教授在《新課程中教師行為的變化》~書中提出,教師的教育關注歷來是不同教育目標追求的行為表現,它是通過顯性行為反映隱性理念的一種方式,通過教師的教育關注,我們可以看到每一位教師的心靈世界。

新課程實施中,我們往往會發現,儘管教師們的教學設計很新穎,但學生的學習方式並沒有改變,仍然是在配合教師完成教學任務。有的教師對學生有創意的想法置之不理,甚至對於學生有勝過教師的獨到見解也不予以??鼓勵。我們往往會聽到這樣的聲音,“這道題就這麼答,不能改了”,“教參”便成為問題的標準答案。為什麼?因為教師在潛意識裏依然關注的是教案,關注的是作為唯一標準答案的“教參”,總希望學生沿着自己事先設定的思路回答問題,在自己事先安排好的空間開展“自主”活動,最後圓滿地實現預定目標。豈不?知,這種教學恰恰把學生的學習引入死衚衕——為認同而學習,為標準答案而思考。這些看似正確、深刻、全面的標準答案,實際上限制了學生積極性和主動性的發揮。

教師們的這些表現説明了什麼?説明我們的老師們仍然沒有真正關注“每一位學生的發?展”!“教為學服務”、“學生是學習的主體”等新教育理念僅僅停留於口號,誰都會説,其實在教師思想深處並未得到真正認可。因此,新課程理念下,教師應充分關注學生的需求,給學生以自由支配的時間和空間,使學生最大限度地處於積極主動的學習狀態,讓課堂成為充滿創造和神奇的過程,成為充分展示學生獨特個性的過程。

反思二:知識是你直接“給”的,還是經過你的引導,學生通過自己努力獲得的?

在傳統的課堂教學中,教師是學生學習活動的管理者和控制者,學生的一切活動都處於教師的監控下,課堂教學是一種“你講我聽”“你問我答”“你給我存”的填鴨式教學。教師莊嚴神聖、高高在上的權威角色使學生不敢與其平等對話。有人曾對某市lO所學校的200名學生進行問卷調查,結果表明:敢於向教師提問的僅佔20%,敢於當面指出教師錯誤的學生更是微乎其微。可見,不是我們的學生沒有疑問,而是因為學生“太守紀律”根本就不敢問,也就根本談不上有自己的觀點、自己的選擇、自己的權利。對此,許多專家呼籲,現代學校教師和學生應當是學習的共同體,教師與學生應該是平等的,教師講課要以學生為對象,學生並非局外人。因此,我們應當成為學生學習的引導者,不應對學生有太多的限制,要讓學生意識到自己是學習的主人,並引導學生學會提問、學會質疑,讓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自覺、主動地獲取知識。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從以下幾個方面發揮好引導作用:首先,要注重創設學習情境,要通過創設各種真實的、基於學習任務的'情境,幫助學生認識當前所學知識的意義;其次,要組織好協作學習,教師要通過組織協作學習,作為平等的一員,參與師生、生生互動,從而成為學生進行知識建構的合作者:最後,要促進問題解決,教師應抓住學生學習中產生矛盾的地方,設計問題情境,以啟發學生的思維,促進學生進行問題解決學習。當學生在學習中出現困難時,教師不是包辦代替,而是引導學生尋找解決問題的線索與條件,幫助學生化解矛盾,促進問題的解決,真正發揮一個引導者的作用。

反思三:你組織的小組合作學習是有效的,還是隻流於形式?

當前,合作學習已成為新課程理念下的課堂時尚。教學中,教師們大都採用這種形式,讓學生合作、討論,且無論什麼樣的課都採用,應用次數頻繁。從表面上看,課堂氣氛比較活躍,但從實際的教學效果看,討論時間給得不夠,剛剛分好組,沒説幾句,就被教師止住安排下一項內容了,合作學習顯得匆忙、零亂。這些説明,學習要重視實效,而不能只顧形式,合作學習也不例外。

小組合作學習是新課程倡導的學習方式,但不能機械地理解,不能認為每節課都要搞小組合作學習,也並非所有的教學任務都要通過小組活動才能完成。班級教學、個人學習仍有着合作學習所不可替代的獨特地位和作用。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當根據教學的實際需要,選擇有利於產生爭論的、有價值的,而且是個人難以完成的內容,讓學生在獨立思考的基礎上交換意見。教師還必須選擇恰當的時機進行指導,如方法多樣時、學生思考出現困難時、意見不統一時。關鍵在於提出的問題能否提供合作的契機,是不是值得討論的問題。如果提出的問題過於簡單,討論將變成一種形式。

在合作學習的過程中,教師還要培養學生“三會”:一是學會傾聽,不隨便打斷別人的發言,努力掌握別人發言的要點,對別人的發言作出評價;二是學會質疑,聽不懂時,請求對方作進一步的解釋;三是學會組織、主持小組學習,能根據他人的觀點,做總結性發言。使學生在交流中不斷完善自己的認識,不斷產生新的想法,同時也在交流和碰撞中,一次又一次地學會理解他人,尊重他人,共享他人的思維方法和思維成果。這樣,合作學習就不再是課堂教學的點綴,而是一種具有實際意義的紮實、有效的學習方式。

反思四:你在傳授知識和技能的同時,是否關注了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培養?

傳統的課堂教學,重視教學過程中知識與技能的傳授,忽視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培養,新課程倡導課堂教學要實現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t態度與價值觀三維目標的整合。筆者認為知識與能力,既是課堂教學的出發點,又是課堂教學的歸宿,是我們應該從傳統教學中繼承的東西;過程與方法,既是課堂教學的目標之一,又是課堂教學的操作系統,是在知識與能力目標基礎上對教學目標的進一步開發;而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是新課程理念下對課堂教學提出的深層目標,是課堂教學的動力系統,是在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目標基礎上對教學目標深層次的拓展。三個維度不是各自獨立的,而是融為一體的,共同構成一個血肉豐滿的生命體。

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正確把握三個維度目標有機統一的關係,重視讓學生主動經歷學習適應終身學習要求的基礎知識、基本技能的過程,積極引導學生在自主、合作、探究性的學習中發現、總結和掌握知識的規律和學習方法,使學生掌握有序、有度、有用的基礎知識和適應實際需要的基本技能,激發學生積極的學習熱情和正確的學習態度,培養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審美情趣,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積極的人生態度。

反思五:你在課堂中扮演了一個什麼樣的角色?

新課程要求教師由傳統的知識傳授者轉變為與學生共同進行知識建構的參與者,作為參與者,教師不再是“知識的化身”,而應是問的發現者和解決問題的合作者為此,教師必須打破“教師中心論”,構建民主、平等,合作的課堂教學“文化生態”,創設融洽、和諧的學習氛圍。這樣,學生的自由表達和自主探究學習才有可能。當前許多教師也越來越認識到培養學生“問題意識”的重要性,他們正從習慣於把問題拋給學生要求學生回答,轉向和學生一道去發現問題,探究問題的解決,與學生一起分享問題探究中的快樂,這可以説是一個質的變化。因此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必須改變傳統的傳遞——接受式教學模式,採用自主、合作、探究式學習模式,創設情景,巧妙地提出問題,引發學生心理上的認知衝突,使學生處於一種“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未能”的狀態。同時,教師要放權給學生,給他們想、做、説的機會,讓他們充分地進行思考、討論、質疑、交流,充分地表達自己的思想,讓學生放開説,並且讓儘可能多的學生説。條件具備了,學生自然就會興奮,參與的積極性就會高起來,參與度也會大大提高。只有積極、主動、興奮地參與學習過程,個體才能得到發展。在這種教學模式中,教師與學生同成為學習共同體中的一員,師生之間在平等的基礎上展開對話、合作與交流。在這種平等的師生關係中,教師並沒有高人一等的特權,而是以一個交流者、傾聽者、建議者的身份出現,通過言談和傾聽進行雙向溝通和交流,真正充當着這個學習共同體中的“平等中的首席”的角色。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