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征教學反思

來源:文書谷 5.15K

身為一位優秀的老師,教學是重要的工作之一,藉助教學反思我們可以拓展自己的教學方式,那麼問題來了,教學反思應該怎麼寫?以下是小編整理的長征教學反思,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長征教學反思

長征教學反思1

今天,我終於走上了講台。一節課下來,自我感覺很有收穫。從剛開始時的茫然無措,不知從何下手,到今天課堂教學的磕磕絆絆,我覺得我在進步。在整個課堂教學中,我覺得我的教學思路是比較清晰,從讀準字音、讀通詩歌、讀懂詩歌,再到深入地理解詩歌,條理非常清楚,在理解詩歌時,能用一個主問題來統領整篇文章的教學。緊緊扣住“長征的艱難”和“紅軍戰士的不怕難”這條主線展開教學,層層深入,使學生心靈受到薰陶感染,體會到長征的艱難,領會中國工農紅軍大無畏的革命英雄主義和革命必勝的樂觀主義。但是,在朗讀指導方面還存在一些不足,由於自身朗讀的水平不夠好,因此指導朗讀顯得蒼白無力。經過仔細地反思,我覺得我在以下幾個方面還做得不夠好。

一、迴環復讀使用的時機要恰當。

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我以“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閒”為統領,每個環節教學之後,都會回到這句話的朗讀中。理想的設計意圖是希望學生能在一次又一次的反覆朗讀中,逐漸提升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對這句話的理解也能逐漸深入,讀出紅軍戰士的豪邁氣概。但是,由於我對學生的朗讀指導不夠細緻、到位,而且學生也缺乏深入的感悟,所以在一遍又一遍的迴環朗讀中,學生的語調是單一的,在同一層面上的,讓人覺得沒有層次感,枯燥乏味。

二、要善於用教師的情緒去感染學生。

在一堂課中,如果教師始終是情緒激昂的,那麼學生自然也會受到感染,而以飽滿的情緒投入到學習之中。這節課中,我覺得我還沒有完全地融入文本之中,從而導致學生也無法全身心地投入其中。

三、有些細節的處理不夠完善

在引導學生了解詩歌押韻的特點時,有位學生產生了這樣的'疑問:“為什麼第三句和第四句的韻母不一樣呢?”面對學生突然產生的疑問,我有點不知所措,只能勉強地告訴學生:“這就是律詩的寫作規律,具體的知識我們以後在來學習。”我用一句模糊的語言糊弄了學生。其實,我完全可以藉此機會,教給給了學生有關押韻的知識。只因為我一瞬間的猶豫而失去了教學的好時機。

又如在長征路線圖的使用時機上,也可以有更好的選擇。我用長征路線圖作為學生了解長征的工具,如果能把這一工具與理解“萬水千山”結合起來,在理解“萬水千山”時讓學生去對照長征的路線圖,算一算跨越11個省到底需要走多遠的路,將長征路程數據進行折算,讓學生感受路程的遙遠。學生一定能夠了解得更深刻,一定能收到更好的效果。

回味着這節課,或許我的教學設計還存在着許多的問題,或許我的語言引領不能直達學生的心靈,或許還存在着這樣那樣的遺憾,但是,我還是覺得欣慰,因為在這過程中,我已經收穫了許多,勇於嘗試,邁出了可喜的一步。我想如果以後有機會再上這一課,我一定會修改一些環節,努力壓縮,讓精華凝縮在四十分鐘裏,使這首詩的教學一氣呵成,呈現出更加完美的姿態。向着這個目標,我會不斷努力的。

長征教學反思2

《七律·長征》是語文S版五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的第一篇課文。這首七言律詩是毛澤東在二萬五千里長徵勝利結束時寫下的一首詩,全詩生動地概述了二萬五千里長徵的艱難歷程,讚頌了中國紅軍的革命英雄主義和樂觀主義精神。整首詩是以首聯“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閒”統領全詩,下面的詩句都是具體表現“難、只等閒”,因此,在具體把握之後,扣住“難”和“只等閒”運用畫面,背景資料讓學生以直觀的體驗,到達與文本對話目的,對紅軍長征途中不畏艱險、勇往直前的英雄氣概的讚歎。

在教學中,我將教學環節分為四個版塊,先掃除生字詞,初步感知長征,再進一步走進長征,以讀帶講,深入長征,體會長征路的“難”和紅軍的“只等閒”樂觀精神,最後誦背全詩,昇華情感。在教學時,我以問題“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閒”統領全詩,那從詩句中哪些地方能夠感受到“遠征難”?學生透過通讀全詩找到“五嶺逶迤”、“烏蒙磅礴”、“金沙水”、“大渡橋”、“千里雪”。為了讓學生更好地感受“遠征難”,我找來“連綿起伏的五嶺山脈”在雲海中若隱若現,紅軍與“高大聳立的陡峭的烏蒙山”相比較顯得那麼渺小;“水流湍急的金沙江浪花用力的拍打着岸兩邊陡峭的懸崖”;“寬闊的大渡橋上橫跨着13根冰涼的鐵索,望着鐵索下湍急的河水令人毛骨悚然”;“一望無際的千里雪山給人感覺刺骨的'寒冷”。透過這些畫面,讓學生直觀地感受到長征的艱險,困難重重,並且播放了《飛奪瀘定橋》的視頻片段,幫忙學生感受“大渡橋橫鐵索寒”的驚險悲壯。我還穿插了長征的背景資料,“當時紅軍是前有堵軍,後有追兵,上有轟炸,除了這些困難,紅軍還會遇到什麼困難?應對這些困難,紅軍是怎樣做的呢?學生自然而然就能感受到紅軍不畏艱險,勇敢應對困難的革命精神。最後,透過欣賞《長征組歌》中的”紅軍不

怕遠征難”來進一步感受紅軍大無畏的革命精神。

由於受潛力限制,我對新課標的理解和把握還尚有偏頗,在教學中留下了很多遺憾,如教師的指導還是過多,放手的力度還不夠等等,這些都有待在今後的課堂教學中有所改變,有所提高。在今後的教學中,應着重從學生學情思考,相信學生,放手讓學生多交流自己掌握的資料,在交流中體會課文所表達的情感,感悟課文資料。

長征教學反思3

在學校組織的學年集體備課示範活動中,我選擇了執教《七律·長征》這一課,因為我覺得毛主席寫的這首詩實在是太有氣勢了,我很喜歡。但全詩僅有五十六個字,這麼短短的一首詩,怎麼才能教好呢?而且,我一直都喜歡選擇一些情感細膩、比較深沉的文章來作為公開課的教學內容,這次忽然換成這麼氣勢磅礴的課文,我能為此作出轉變嗎?我有些許擔憂。為此,我曾好幾次打退堂鼓,“算了,實在不行,那就換一篇課文吧。”我這樣對自己説。但是,我為了上好這一課,已經花了好多時間了,一遍又一遍細細地讀課文,細細地思考,查閲了大量的資料,還特意去買了好幾本有關長征的'書,惡補長征相關的知識,就這樣放棄嗎?我好象並不甘心。在一次又一次的猶豫、矛盾與彷徨中,指導老師耐心細緻、不厭其煩的指導,使我最終選擇了堅持。不管結果如何,我得去試一試。

長征教學反思4

《七律長征》是毛澤東同志在紅軍長征勝利結束時寫下的一首詩。它是毛澤東為紀念舉世聞名的二萬五千里長徵而作。作者以其軍事家高瞻遠矚的眼光和詩人豪放熱情的氣概,回顧了長征的艱難歷程,謳歌了紅軍戰士英雄無畏和樂觀精神,抒發了作者勇往直前的.豪邁情懷。

一、精彩回放,走進長征。

首先介紹有關長征的資料,使學生對長征有一定的瞭解,再通過課文中註釋,從字裏行間大致瞭解課文內容。

二、以讀代講,感知長征。

特別引導學生高聲朗讀課文,領會和表達詩人的思想感情。詩歌是很講究煉字煉句的具有音樂美的一種語言藝術。因此,讀詩對語言要進行咀嚼,反覆地深入地體會每一個字、每一個詞、每一句話有所表現的豐富的內涵,還要通過吟誦,體會詩的音韻美和節奏美,逐步培養欣賞和朗誦詩歌的能力。

三、文本對話,深入長征。

詩人運用比喻、誇張的手法,創造出新的藝術境界,例如:五嶺逶迤騰細浪,烏蒙磅礴走泥丸。突出了烏蒙山的高大險峻,可在紅軍戰士眼中它們不過是細浪和泥丸而已。足見紅軍的頑強和樂觀。在學習課文時,把詩歌反映的具有高度集中性和跳躍性的生活內容,人物形象通過想象加以充實,加以補充,使畫面呈現在學生面前,很好的理解課文內容,如為了更好地理解“金沙水拍雲崖暖,大渡橋橫鐵索寒”詩句中“暖”和“寒”在句中的意思,就及時地補充了長征途中紅軍巧渡金沙江飛奪瀘定橋的視頻。這樣學生輕而易舉知道了既表達了紅軍巧渡金沙江後的喜悦,又表現了奪取瀘定橋的驚心動魄,從中體會到了紅軍的神勇無比。

四、誦讀延伸,昇華長征。

把這一課真正上成讀書課,通過反覆情感朗讀,讀出詩的意境,讀出紅軍大無畏的英雄氣概。

長征教學反思5

毛澤東的詩詞藝術風格獨具匠心。縱觀歷史人物,除三國中的曹操,既是著名的文學家,又是傑出的軍事家、政治家,然後就是毛澤東了。毛澤東的詩詞胸懷經緯,磅礴委婉,有指點江山,又有兒女情長。《長征》這首詩,細析教材,會發現首句“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閒”統領全文,下面的`詩句都是具體表現。因此,在整體把握之後,扣住“難”和“只等閒”,運用簡筆畫、背景資料、音頻等多種資源讓學生在直觀中、在情境中體驗,從而達到與文本對話的目的,生髮出對紅軍戰士豪邁、樂觀情緒的讚歎。為了強化情感,拉近時空距離,大量採用情境引讀,使學生隨着作者想像一幅幅鮮活、生動的畫面,在層層推進中,情感走向高潮。而在拓展環節,從課內走向課外,從詩到詞,從作品到文風,深入淺出地讓學生在濃濃的文學殿堂徜徉,使這節課充滿了語文味,對學生的發展自是不言而喻了。

長征教學反思6

《七律·長征》與我們的生活較遠,如何才能將學生引入到具體的情境中呢?為了讓學生更好的瞭解寫作背景,多渠道讓學生了解長征的歷史史實、故事等,讓他們問身邊的人,查閲書籍,上網查閲有關資料,上網觀看影視劇等,課堂上我除了介紹一些圖片、影視片斷外,還簡單介紹了長征途中的一些經典故事和經典戰例等,如倔強的小紅軍、金色的魚鈎、七根火柴等長征故事,四渡赤水、搶渡大渡河、與藏族同胞結盟等,使學生初步感受長征的艱難。同時讓學生把課前收集的有關長征的背景資料,在課前互相交流,使學生對長征有了一定了解,再通過課文中註釋,從字裏行間大致瞭解課文內容。接着讓學生通過多次朗讀、背誦,理解詩句內容,從而感受到紅軍長征的艱難和戰勝艱難險阻的大無畏精神,體會詩句表達的思想感情。

教學中,我先引導學生通過圖片資料來感受五嶺,烏蒙的天險。在感受烏蒙山的`高大和過烏蒙的艱難時,我讓學生回想自己曾經的爬山經歷,然後作對比,讓他們結合爬山的感受來體會爬烏蒙的勞累,接着又結合背景資料,讓學生了解戰士們爬烏蒙山還要背武器和軍需物品,還要面臨追截的敵人,就更加艱難了。在學生閲讀感受後啟發學生思考“戰士們怕嗎?他們是怎麼看待的?”緊扣“走泥丸”來感受紅軍戰士大無畏的英雄主義和革命樂觀主義精神。在感悟“暖”和“寒”時,我引導學生結合當時的背景資料,感受人物心理來理解感悟“暖”和“寒”。同時讓學生了解這四句怎樣很好地體現一、二句“萬水千山”的內容,怎樣體現“遠征難”的,怎樣更好地體現紅軍的“不怕”精神的,還有三、四兩句,怎樣較好的體現了這首詩的藝術性等。

通過學習這首詩歌我感受到,學生對於詩歌的學習還是興趣不太濃厚,詩歌的理解只是看一些參考書機械地背誦,對於詩歌的內容不是真的理解,真正的感悟到作者所表達的思想感情,沒有和作者產生共鳴,學生學習的主動性不強,從學生平淡的誦讀中也可以

證明

這一點,在今後的教學中,多從自身找不足,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努力提高教學質量。

長征教學反思7

教學本課我充分藉助各種教學手段,注重形象感悟引導學生通過自己在電視、電影、書包中看到的實例,感悟課文中詩句的意思,而沒有孤立地講句析句;此外是充分地指導學生在感情讀中感悟,這當中教師注意採用了多種讀的方式,如示範讀、男女生接讀、分句讀等,指導學生讀出不同的語氣。如第一、二行中要讀出紅軍“不怕難”的語氣,語氣要讀得堅決,充滿信心;讀第三、四行時要讀出五嶺的綿延,烏蒙的氣勢磅礴;第五行要讀出紅軍的`歡快心情;第六行讀時語氣低沉些,以表示對犧牲戰士的緬懷之情。這樣不僅指導了學生的感情朗讀,也為背誦全詩打下基礎,更有利於培養學生的語感。

指導讀中發現學困生在讀的能力比較差,特別是新轉入的學生,對這些同學的朗讀還有待多指導,首先加強對詞句讀的鞏固,再重視對課文的朗讀。

長征教學反思8

第一、第二句詩是整首詩的總概括,我先引導學生從“遠征難”和“萬水千山”這兩個詞來體會長征中艱難重重,再讓他們找出紅軍對待困難的態度的詞語,這樣,學生不僅理解了詩句,還知道了應用什麼樣的感情來朗讀詩句。同時,我還引用第二句詩中的“萬水千山”把學生導入下面的詩句。讓學生自己找出“千山”和“萬水”的代表,學生找出“千山”的代表是“五嶺”和“烏蒙”,我就讓學生自己去朗讀詩句,再談談“五嶺”和“烏蒙”給自己留下什麼印象,接着引導學生注意“逶迤”、“磅礴”和“騰細浪”、“走泥丸”的對比,讓他們説出詩人為什麼這樣寫,從中體會工農紅軍不怕困難、藐視困難的'精神。為了讓學生進一步感受到五嶺和烏蒙的特點,我還讓學生自己動手畫五嶺和烏蒙山,大多數同學都能準確地畫出來。最後,讓學生説出朗讀這兩句詩時應注意哪些詞,該用怎樣的感情朗讀。

長征教學反思9

今天是一個緊張又收穫滿滿的日子。我開始上公開課《七律長征》。

上課伊始,我採用視頻,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同時也讓學生了解長征的歷史,為下面朗讀做鋪墊。新授時,我採用各種形式的朗讀讓學生讀,讀準確,讀流利。為了加深學生對詩意的理解,我採用小組交流的方式,交流每聯的解釋。當然,我還有很多不足之處。對自己所交內容的教學重點把握不夠準確,也正是因為此,課堂的時間沒把握好。

課後,李校長和其他老師對我提出了寶貴的意見,也讓我從本次公開課中成長許多。非常感謝大家對我的幫助。謝謝!以下是我根據各位老師的意見所整理,與大家共勉。

首先,朗讀不充分。不管是老師帶讀,還是學生讀,都缺乏目的性。朗讀的時間雖有,但仍缺少時間。眾位老師都指出,在充分朗讀後,可以以讀代講,結合圖文,理解詩意。這樣,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就能達到。在讀的方式上,可以先聽老師範讀或聽錄音讀,再讓學生分組讀。

課堂氣氛也不夠熱烈。李校長指出,學生是被動參與,老師講為主,沒有真正體現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理念。

在今後的教學中,我將不斷學習,精心備課,深入反思,成長自我。

長征教學反思10

設計本課時,根據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具體目標,結合本冊教材,我在設計時改變課程過於注重知識傳授的傾向,強調形成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關注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經驗,讓學生主動參與學習活動,體現“學生是學習的主人”這一新理念。下面就課堂教學的成功之處和不足之處兩方面來談談對這一課的認識。

成功之處:

一、 是突出了學生學習和發展的主體。從課始到課終,我一直把學生置於主動、自動、互動的平台之上。板書課題、蒐集介紹資料、自學課文、體悟情感等教學的環節和重點,都是由學生自己來完成的,學生始終處在樂此不彼的積極思維狀態之中。

二、 是尊重了學生個性化發展的行為。在教學的過程中,本人十分珍視學生獨特的體驗、感受和理解。對課文內容的理解、概括以及文中個別用詞的見解,做到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但又不似是而非,讓每個學生都品嚐到成功的快樂。

三、 本人注意事先讓學生蒐集與長征相關的各種圖片資料,既把學生的閲讀視野引向了社會和課外的讀物及媒體,拓寬他們的知識面,又為課文的理解放緩了坡度,為學生自主學習獲得成功作了很好的鋪墊,打破了課堂就課本啃課本的'封閉程式。

不足之處:

一、 教學中使用的資料要有實效性,不能把沒經過處理的原始資料給學生,因為學生整理資料的能力是有限的。

二、 教學中,要注重教師對學生髮言的評價,對於學生有價值的發言,教師的評價應該使學生有自豪感。

長征教學反思11

通過課文的學習,讓學生了解詩歌的基本特徵,初步培養閲讀詩歌的能力,感受詩歌所表達的思想感情,體會感情豐富的強烈特徵。

《七律長征》是毛澤東同志為紀念舉世聞名的二萬五千里長徵而作。作者以其軍事家高瞻遠矚的眼光和詩人豪放熱情的氣概,回顧了長征的艱難歷程,謳歌了紅軍戰士英雄無畏和樂觀精神,抒發了作者勇往直前,無往而不勝的豪邁情懷。

為了讓學生更好的瞭解寫作背景

一、首先介紹有關長征的資料

使學生對長征有一定的瞭解,再通過課文中註釋,從字裏行間大致瞭解課文內容。

二、特別引導學生高聲朗讀課文,領會和表達詩人的思想感情

詩歌是很講究煉字煉句的具有音樂美的.一種語言藝術。因此,讀詩對語言要進行咀嚼,反覆地深入地體會每一個字、每一個詞、每一句話有所表現的豐富的內涵,還要通過吟誦,體會詩的音韻美和節奏美,逐步培養欣賞和朗誦詩歌的能力。

三、詩人展開想象的翅膀採用比喻的手法,創造出新的藝術境界

例如:五嶺逶迤騰細浪,烏蒙磅礴走泥丸。突出了烏蒙山的高大險峻,可在紅軍戰士眼中它們不過是細浪和泥丸而已。本體喻體強烈反差,足見紅軍的頑強和樂觀。在學習課文時,把詩歌反映的具有高度集中性和跳躍性的生活內容,人物形象通過想象加以充實,加以補充,使畫面呈現在學生面前,很好的理解課文內容。

通過這篇課文的學習,深刻體會到介紹背景、高聲朗讀、特別是運用想象再現詩的意境,確實是學習詩歌的一種良好方法。在以後的詩歌學習當中,將繼續推廣運用這些方法,使同學們更好的掌握課文的思想內容。

長征教學反思12

長征難,重走長征路更難!

這是朗讀單元中的第一篇課文,在這個單元中,孩子們將從學習體會詩歌表達的情感開始來學習朗讀詩歌。

單從詩句來看,《四渡赤水出奇兵》這首詩的層次是比較清楚的:前面的長短句交錯,表現了當時環境的惡劣,襯托了紅軍戰士堅強的意志,後面長句着重描寫了紅軍的神勇與指揮員的戰鬥智慧。但是後面的句子包含的'信息容量太巨大了:四渡赤水奇在哪裏?烏江天險怎樣重飛渡?兵臨貴陽怎樣逼昆明?調虎離山怎樣襲金沙?這些歷史情節早已離孩子們遠去了,在短短的四十分鐘裏怎樣讓孩子們走近歷史去由衷地體會“用兵如神”?開始我想在課堂上只把詩句讀懂,詩句裏的歷史讓學生在課外去了解,然後以故事會的形式來交流,但是,我聯想到在課前我所做的“艱苦卓絕”的工作,我放棄了個想法。在課前,我查找了許多關於四渡赤水的資料,在這些資料中對這段歷史都有大量的文字介紹,其中有錯綜複雜的線路、陌生拗口的人名、還有撲朔迷離的前因後果,我甚至動用家人的關係請教了部隊的“專業人士”,最後還是沒有徹底理清楚,我怎麼能把這個難題丟給學生?最後,我還是選擇了邊讀邊補充的方式,在補充背景中創設情境,在創設情境中理解詩句,在理解詩句的基礎上指導朗讀。

當然,我補充的背景都是淺層的,都是梗概,我把重點放在了理解詩句和朗讀詩句上。其實在課前我也學生收集了相關資料,但剛上五年級的學生並不能在如此多的信息中去辨別去選擇,甚至有的孩子連把自己收集的資料讀完的耐心都沒有,這就使課堂上老師的引導顯得格外重要。那麼,對於這樣一些關聯着厚重歷史的課文,讓學生對歷史的瞭解達到什麼程度才比較合適?這種滲透以什麼樣的方式來操作?以掃清學生的理解障礙、朗讀障礙為標?還是以學生的求知慾望為標?

在備課時,我總是把自己想成一個學生,我總是在動筆之前問自己,如果是你,你想從這節課中學到些什麼技能,獲得些什麼知識?所以,我的備課總是很艱難,每一段相關的歷史,每一種相關的文化我都想翻個底朝天,讓自己在走上講台時底氣更足一些。但也正是這樣,我的教學工作受到了許多牽絆。走到高段,課文愈加深奧,現在的我,渴望早日突圍!

長征教學反思13

由於學生從未學過有關紅軍長征的相關課文,我就在課前讓學生收集一些紅軍長征的資料,課前正好趕上軍博舉辦紅軍長征勝利70週年大型展覽,我就鼓勵學生利用休息日到軍博參觀,對紅軍長征有一個系統地瞭解。這樣,對於理解這首詩奠定了基礎。

課上我採取多種形式,引導學生高聲朗讀課文,領會和表達詩人的思想感情。詩歌是很講究煉字煉句的具有音樂美的一種語言藝術。因此,讀詩對語言要進行咀嚼,反覆地深入地體會每一個字、每一個詞、每一句話有所表現的豐富的內涵,還要通過吟誦,體會詩的音韻美和節奏美,逐步培養欣賞和朗誦詩歌的能力。

1、讓學生抓住重點語句,理解體會,讀出自己的感受:

在分析:五嶺逶迤騰細浪,烏蒙磅礴走泥丸。這兩句時,我問學生:這五嶺、這烏蒙是什麼樣的山呢?紅軍翻越這些山的時候會遇到什麼困難?那該怎麼讀呢?那細浪、泥丸是什麼樣的呢?這逶迤的五嶺、磅礴的烏蒙為什麼像起伏的微波細浪、滾滾的小泥丸呢?那該怎麼讀?

這兩句詩作者有意縮小人的視覺比例,正是為了反襯紅軍,突出表現紅軍敢於藐視並戰勝一切困難的高大形象和精神偉力。學生理解到位後,我就指導學生朗讀:怎樣讀出紅軍的紅軍敢於藐視並戰勝一切困難的高大形象?這樣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自然會讀出感情來。

2、觀看影像資料,再現紅軍長征時的情景,使學生受到感染,幫助學生進入情景,讀出感情:

當分析到金沙水拍雲崖暖,大渡橋橫鐵索寒時,我先讓學生,自己談從哪裏感受到紅軍英勇無畏,學生談到暖、寒兩個字,特別是寒字,學生體會出紅軍飛奪瀘定橋的險,我就説:讓我們一起來重温那驚險悲壯、驚心動魄的戰鬥吧!接着我就放紅軍飛奪瀘定橋的錄像,學生看後,我説:從這九死一生、背水一戰、湍急的河水、槍林彈雨,你體會到了什麼?能把這種感受讀出來嗎?學生當時能夠讀出自己的感受。

3、學生感受紅軍翻閲雪山的艱難時,我又放了一段錄像,學生看到在茫茫的大學山上,紅軍戰士,艱難地行走着,配上令人恐懼的音樂,使學生內心感受到翻越雪山的艱難。當時我聽見前面的學生脱口而出:啊!這哪有路啊?這麼陡,這麼滑,怎麼爬上去呀?然後,我讓學生體會着紅軍的這份艱難讀一讀,那麼,紅軍戰士克服了重重困難,勝利就在眼前,這一切怎麼不令紅軍欣喜若狂、興奮不已呢?讓我們把紅軍的這種勝利之喜,這種萬丈豪情讀出來吧!學生自然能夠讀出來了。

 4、給學生放廣播員朗誦的錄音,作為範讀:

學生聽時,十分認真,有的學生小聲地跟着讀,我叫同學學者廣播員的`樣子讀一讀,很多同學都舉起了手,郭媛媛讀這首詩時,感情充沛,真的有些吟誦詩歌的韻味了。

在所有文體中,詩歌的音樂性是最強的,很講究韻律和節奏。郭沫若把音樂性看作是詩的生命,只有吟詠、誦讀,才能把詩歌的音樂美充分表現出來。所以,朗讀自然也就成為綜合感受詩歌語言美、意境美的重要手段。朗讀不僅是感悟詩歌內容的重要手段,也是體現學生語文學習能力的重要特徵。重視朗讀,能充分激活學生的內心世界,引發個性張揚,使熱愛祖國語言文字和中華優秀文化的思想感情得到不斷積澱與昇華,從而使語文學習變得生氣勃勃和靈性跳動。

這節課我就是一次大膽地嘗試,為我今後教詩歌體裁的文章積累了很多經驗。

當然,這節課也存在很多問題,如:老師在課上説的話過多,學生的主體作用沒有得到充分地體現,由於時間的原因,有些語句,學生體會得還有待深入。我會在今後的教學中努力改正。

長征教學反思14

這篇課文是向學生進行民族精神教育的好教材。課文內容離學生的生活時代比較遠,對國小生來説體會長征精神有一定的難度,所以在學習理解課文最後一節時,我先讓學生回顧文中描寫紅軍遇到困難的語句,通過朗讀再次感受當時的惡劣環境。隨後播放一段紅軍長征的錄像,調動學生的感官,讓學生了解紅軍在過草地時歷盡艱難的情況。當同學們的情緒進一步受到感染時,我有意識地進行點撥,請大家説説自己是怎麼理解長征精神的。在彼此的交流討論中,學生們又一次感受到了紅軍的大無畏精神。我想,民族精神教育在語文學科中的滲透應該是自然而然的,作為語文教師,我們有責任在語文教學中傳承中華民族精神。

(引讀課文第3節)

師:長征途中,紅軍經歷了生與死,血與火的考驗。天上有——,

生:敵機偵察轟炸,

師:地上有——

生:敵軍圍追堵截,

師:然而阻礙紅軍的不只是敵人,還有更惡劣的自然環境。當時正值——

生:寒冬季節,風雪交加。

師:紅軍面對的困難無法想象。我們一起來看一段錄像。

(師解説:紅軍開始爬雪山似乎很順利,可是沒多久,進入了一個冰雪世界。眼睛突然看不見了。山上沒有路,踩在冰上滑倒了,掙扎着往前爬,卻沒有氣力。有的人掙扎着要站起來,結果卻永遠倒了下去。紅軍過草地之艱難,更是後人難以感受到的。泥沼一般很深,如果拼命往上掙扎,會越陷越深,來不及搶救就會被污泥吞噬。草地上有不少河,有的河寬流急很難過。戰士身體虛弱,挨凍受餓,禁不住冰冷的河水刺激。幾乎每過一條河,即使是一米深的小河,都有戰士倒下。)

師:現在,你們知道什麼是長征精神嗎?誰來説説?

生:長征精神就是不怕苦、不怕死。

生:長征精神是一種英勇無畏的革命精神,紅軍戰士無論遇到什麼困難,都會想辦法克服。

師:你説得真好。

生:我覺得長征精神就是不怕困難,敢於挑戰的精神。

生:紅軍戰士為了革命勝利,不惜犧牲自己的生命,這也是長征精神。

師:長征是我們中國人了不起的壯舉!那麼多的戰士,為了繞開敵人的圍剿,為了保存實力以抗擊日本人的侵略,冒着槍林彈雨,走遍了大半個中國。紅軍爬雪山、過草地、啃樹皮、吃草根。面對飢餓、寒冷、疾病,他們毫不畏懼,歷經千辛萬苦,克服重重困難。正是憑着對革命事業的堅定信念,紅軍終於到達了陝北,取得了革命的勝利。賀捷生奶奶認為這些精神就是她一生取之不盡的精神財富,這些精神財富一直激勵着她。

(出示課文最後一節,學生齊讀。)

師:文中的“走”為什麼要加上雙引號呢?

生:這不是真正的“走”,嬰兒是不會走的。這個“走”是指父母親抱着她走完長征路。

生:這個“走”不是指真的走,而是説賀捷生奶奶也經歷了長征。

師:是啊,儘管當時賀捷生奶奶只是個嬰兒,但她同樣經受了生與死、血與火的.考驗。“走”完長征路後,父輩們堅定的革命信念、頑強的革命意志就一直激勵着她。

課後反思:

本單元開始,學生要學習歸納課文的主要內容。概括能力是一種比較重要的能力。閲讀教學中的概括,是要讓學生能夠通過閲讀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對文章有一個整體的瞭解。通過概括能力的訓練,學生能深入理解課文、正確、熟練地運用語言,達到提高語文整體素質的目的。概括不同於複述,它要求學生用關鍵詞句來提煉課文的主要內容,這有一定的難度。因此,剛開始進行概括訓練時,我的指導、我的態度顯得非常重要。課堂中,我發現每當提出複述或概括的要求時,主動發言的學生總是很少。原因是多方面的。究其進一步的原因,可以發現主要還是自己的問題。因此,在教學的過程中,我要儘量做到這樣幾點:

1、要避免急於求成的心態。學生的歸納能力不是憑教師的講解便能獲得的,而是要求學生不斷從閲讀實踐和積累中,從閲讀習慣的養成中逐漸形成的,不能指望在短期內甚至幾節課裏完成,它是一個長期訓練和體驗的過程。

2、要善於分析學情,研究並發現學生的薄弱之處,找準解決問題的切入點。概括時,學生的困難一方面表現在詞語和句子的理解上,另一方面表現在方法的掌握上。應善於幫助學生掌握語言知識點,教給學生有效的概括方法,把語文知識和語文能力的訓練結合起來。

3.應避免直接告訴學生答案,而是要充分調動學生參與的主動性和積極性,鼓勵學生主動探究和思考,通過小組合作、討論,自主發現問題,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

長征教學反思15

《七律·長征》是1935年10月,長征即將結束之時,毛主席回顧長征一年來紅軍所戰勝的無數艱難險阻,滿懷喜悦和豪情,以極其輕鬆的筆調寫下的一首氣壯山河的偉大詩篇。詩文雖然不長,但知識豐富,內容充實,需要掌握的東西較多,因此,本着學習是以學生為為中心的,學習是個性化的教學理念,結合文本的特點和學生實際,我將本課設計為四個活動板塊:

1、精彩回放,走進長征。

2、以讀代講,感知長征。

3、文本對話,深入長征。

4、誦讀延伸,昇華長征。

我這樣設計並教學主要是基於以下幾點思考:

1、突出了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改變以教師為中心的傳統教學模式。從課始到課終,我始終把學生置於主動、自動、互動的.平台之上,以讀代講,讓學生去自讀自悟,讀出層次、讀出韻味。

2、尊重學生個性化發展的行為。我十分珍視學生獨特的體驗、感受和見解。鼓勵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倡導個性化閲讀,如教學中我始終鼓勵學生多讀多悟、心靈交融、讀入文本、讀出個性。

3、正確對待語文工具性與人文性的關係,即工具性是人文性的基礎,人文性藴含於工具性之中。現在有的課堂教學為了突顯人文性,一味強調讓學生感悟,而丟棄了作為第一性的工具性,這是極為片面的。所以在本節課中我既注重傳承祖國的語言文字又關注學生的體驗和發展,如:對“寒”字的生成、理解。

4、創設了師與生平等對話的氛圍。在本節課中我沒有不厭其煩地分析、講解,而是積極地引導學生進行批註閲讀,讓孩子們在讀書中發現問題,在小組合作、討論、交流、感悟中解決問題,努力為學生營造一個寬鬆的學習空間。

5、通過課前佈置學生查閲資料和課上播放影像資料等手段,拓展學生的知識面,拉近學生與文本的距離,為課文的理解減緩坡度,為學生的自主學習做好鋪墊,使得學生對一些重點字詞的理解能水到渠成。

由於受能力限制,我對新課標的理解和把握還尚有偏頗,在教學中留下了很多遺憾,像教師的指導還是過多,放手的力度還不夠等等問題,真誠地懇請各位領導,老師批評、指正!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