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寓言》説課稿

來源:文書谷 1.96W

作為一位優秀的人民教師,可能需要進行説課稿編寫工作,藉助説課稿可以提高教學質量,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我們該怎麼去寫説課稿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寓言》説課稿,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寓言》説課稿

《寓言》説課稿1

我今天所説課的篇名是《人生寓言》,它是人教版九年義務初級中學七年級語文教材上冊第二單元的第三篇課文。

課文特點及在教材中的地位我認為周國平先生是一位哲人,他的文章雖形式淺顯通俗但意義深刻雋永,耐人尋味。此文在新教材中編入七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的第三篇文章,從編者意圖來看,顯然出於以下幾種考慮:

1.這個單元繼續教學有關人生的課程,它是第一單元的延續。第一單元的內容側重寫對人生的體驗和感悟,回答在人生道路上,遇到困難和挫折該怎麼辦。本單元則側重寫對人生的理解和選擇,有的闡述理想,有的闡述信念,有的論述人生價值。很顯然,這些內容都比較嚴肅而深刻,理性的成分比第一單元要重得多,而周國平的《人生寓言》正能引導學生聯繫自己更深入切身的感受、體會、思索有關人生的問題,使學生正確地把握人生態度,對待人生際遇。

2.七年級的學生要繼續培養良好的朗讀習慣和提高朗讀水平,此文優美的語言,精美的表達正適合通過反覆朗讀訓練,提高學生朗讀水平和對語言的感受能力;從而加強語言的積累、感悟和運用,豐富學生的語言,提高語言的理解能力和表達能力。

3.這是國中首次出現的寓言文體,編者延續第一單元的人生主題,讓學生通過感悟人生,得到啟示從而概括出文章的寓意,其實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已不知不覺瞭解到寓言的文體特點,易於開展寓言的寫作訓練。

二、教學目標與教學重點

根據以上對教材的分析,我將此課的教學目標確立為:

1.瞭解寓言的文體特點和寫作方法。

2.理解課文內容,領悟課文藴涵的寓意。

3.繼續練習朗讀,提高朗讀水平。感受優美的語言,學習精美的表達。

4.正確地把握人生態度,對待人生際遇。

教學重點是目標2、3;目標1、3是本文的難點

三、教學方法與教學手段的運用

“教材無非是一個例子”,但教材又是一個很特殊的例子,它與數理化的例子不同,首先,它是一個綜合性的複雜的例子,從不同的方面可以有不同的'理解運用;其次,這個例子本身也很重要。因此,一方面,我們要將這一例子用好用足用得其所,另一方面,我們還不能得意而忘言,得魚而忘荃,可以説,“言”“荃”更為重要。“整體閲讀,探究質疑”是我上這節課的指導思想,在教學方法的選用上主要體現這一點,在處理教材時,先讓學生通過默讀、分角色朗讀等方式從整體上進行充分的感知,並找出關鍵詞句,教師展示屏幕板書進行適當的引導,以便於學生理解故事從而能概括寓意;然後讓學生分組就文章自己的一些想法展開討論質疑,再進行集體研討釋疑,這裏我也設計了幾個問題供參考,以便學生借鑑;最後通過看圖編寫寓言的比賽讓學生進一步瞭解寓言的特點及寫法。

我在教學中充分體現新課標要求的“自主、合作、探究”,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採用圈點批註、朗讀、討論、質疑、課堂練習等方式使學生動腦動手。為增大課堂教學的容量和提高效率,採用多媒體課件。

四、學法的指導和學習習慣的培養

對於我們的學生來説,學法的指導和習慣的培養尤為重要,這是新課標所突出強調的,因此,本課十分注重以下五點:

用普通話正確大聲地讀,要求讀音準確停頓恰當,能初步讀出語氣。學習使用圈點批註的方法。加強語言的積累、感悟和運用。培養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習慣。根據間接經驗學習感悟人生。五、教學過程設計

本課教學時數擬為一課時

教學過程:

1、導入:

聯繫第一單元有關人生的感悟及學生作文中展露的堅強不屈的人生觀,激發情感,創設氛圍,導入本課的學習。

2、揭示目標

3.目標的實現:

①看導語,默讀課文《白兔與月亮》,粗略瞭解課文大意;通過屏幕板書複述故事,概括寓意。②分角色朗讀課文《落難的王子》,注意語調、停頓和重音。通過屏幕板書提示概括寓意。初步完成目標2、3 ,接觸難點; ③學生四人小組討論,就文章談談自己的看法,再進行集體探究釋疑,這裏我也設計了幾個問題供參考,以便學生借鑑。完成目標3 及重點; ④根據幻燈片出示的圖片發揮想象,比賽編寫寓言故事,並讓其他同學揣摩概括寓意。完成目標1及通過訓練解決難點;⑤寓言文體小結,佈置作業。強化拓展訓練,鞏固本課學習內容。

附一:(1)《白兔和月亮》板書

(2)《落難的王子》板書

《寓言》説課稿2

[學習目標]

1、能借助註釋及工具書讀懂課文大意

2、正確流暢地朗讀課文,在理解的基礎上背誦課文

3、瞭解課文中寓言所藴含的道理,能説出自己的理解

[學習重點難點]

在理解故事內容和寓意的基礎上,流暢地朗讀和背誦課文

[教材分析]

一、主題思想

《鄭人買履》這篇寓言以簡潔生動的語言敍述了古代有個鄭國人去集市買鞋,因只相信量好的尺寸卻不相信自己的腳下,結果沒有買到鞋的故事,諷刺世上很多人不顧實際情況,只相信教條的做法。

《刻舟求劍》講的是這樣一個令人捧腹的故事,戰國時,楚國有個人乘船渡江,他佩帶的劍掉到了江裏,他馬上在船舷上刻了一個記號,船靠岸之後,他立即從刻下記號的地方跳進水裏去找自己的劍,結果當然是找不到的,這則寓言故事,用來調整那些辦事拘泥固執,不知變通的人。

二、思路結構

《鄭人買履》

第一層:鄭人買履的過程和結果。

第二層:通過人物對話,使故事的諷刺效果大大增強。

《刻舟求劍》

第一層:楚人丟劍和找劍的過程。

第二層:議論、譏笑這種找劍方法是糊塗的方法。

四、寫作特色

這兩則寓言故事篇幅都很短,但情節完整、敍事生動、語言明白如話,有很強的藝術魅力。

[教學設想]

所選的兩篇文言學生並不陌生。《鄭人買履》在國小人教版十二冊原文出現過,《刻舟求劍》在第六冊以白話文的方式出現。現在又出現在國中第一冊教材中,為國小與國中學習過渡降低了難度。在教學時,重點應在學習興趣的激發與學習方法的指導上。

[學習過程]

預習導學:

1、查閲課外資料,掌握文學常識

提示:①準備以前學過的一兩則寓言並能口述出來

②查找作者及寓言出處的.相關資料

2、課前須掌握的字詞與句式

⑴給下列加點的字注音並解釋

度其足( )吾忘持度( )遂不得履( )( )遽契其舟( )( )

⑵翻譯下列各句。

①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②置之市,而忘操之。

③寧信度,無自信也。

④是吾劍之所從墜。

⑤求劍若此,不亦惑乎?

3、反覆閲讀課文,能用自己的語言口述故事情節。

[學習內容及學法指導]

在熟讀的基礎上,由學生以小組的形式合作學習,讀懂課文大意,學習文中常用的文言實詞和虛詞;創設情境,共同探討寓言所藴含的道理

[課堂學習]

一、激發興趣,導入新課

1、我國寓言故事很多,請同學選擇一兩個講給同學們聽聽。

讀過這些寓言故事之後,你明白了一些什麼樣的道理。

(如“龜兔賽跑”:烏龜跟兔子賽跑,結果兔子失敗。寓意:驕傲使人落後、失敗。 “守株待兔”:種田人放棄勞作,想不勞而獲。寓意:成果靠勞動取得,不勞而獲的僥倖心理是危害自己的。)

這就是寓言:在一個短小的故事中藴含着一個深刻的道理。

同學們,今天我們一起學習另外兩則寓言:《鄭人買履》和《刻舟求劍》,相信大家一定能明白更多的道理。

2、請學生起來介紹作者及寓言出處的相關資料

二、熟讀課文,整體把握。

1、齊讀課文。指導有感情有節奏地朗讀課文。讀《鄭人買履》時,要讀出鄭人“忘持度”的懊惱之情和回答別人時的執迷不悟的神氣,另外別人問話應表現出疑惑之情。讀《刻舟求劍》時,要讀出同船人催他時着急懷疑的語氣和那個掉劍人不慌不忙、十分自信的語氣。

2、師生評價,正字正音。

3、學生自讀,畫出並掌握文中的生字詞

4、試着翻譯課文,並概括文章的主要內容

5、找出疑難問題

三、合作探究

1、以小組為單位解決疑難問題

2、在班上討論研究小組解決不了的疑難問題

四、反饋交流

1、給加點字注音

買履 度其足 涉江 契其舟

2、找出句中通假字,並加以解釋

(1) 置之其坐

(2) 反歸取之

3、請指出“之”在下列詞語中的意思

(1) 置之市

(2)而忘操之

(3) 何不試之以足

4、解釋加點字,並翻譯句子

(1) 何不試之以足

(2) 是吾劍之所從墜

五、翻譯複述故事內容,並思考討論

1、找出《鄭人買履》中能反映那個買鞋的鄭人思想性格的語句,就寓言的內容來看,你認為鄭人是一個什麼樣的人?

2、你有什麼辦法找到《刻舟求劍》中楚人丟失的那把劍?

3、《刻舟求劍》的故事為什麼要詳寫“刻記號”這一細節?

“刻舟”時把握十足的神態和“求劍”時的茫然沒有結果的無奈相映成趣,這一細節生動刻畫了這個愚蠢不知變通的傢伙的心理狀態。想象“刻舟”時的神態和“求劍”時的茫然,用自己的話表述。

4、鄭國人和楚國人錯在哪裏?這兩則寓言告訴我們什麼道理?有什麼現實意義?

六、共同完成“拓展練習”

①根據意思寫出成語:

沒有真實本領的人,混在裏面湊數,或比喻以次充好。 ( )

比喻自己的言行前後互相牴觸。 ( )

畫蛇時給蛇添上腳,比喻多此一舉,不但無益,反面有害。 ( )

塞住耳朵去偷鈴,比喻不能欺騙別人只能欺騙自己。 ( )

②閲讀下文,回答下面問題。

虎求百獸而食之,得狐。

狐曰:“子無敢食我也!天帝使我長百獸,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子以我為不信!吾為之先行,子隨我後,虎以為然,故遂與之行,獸見之皆走,虎不知獸畏已而走也,以為畏狐也。

1、這則寓言説明了什麼道理?

2、用“狐假虎威”造一個句子。

3、“獸見之皆走”中的“走”是什麼意思?請列舉出帶“走”字的成語三個。

4、口頭複述《狐假虎威》的故事大意,可以發揮聯想和想象,力求説得生動流暢。

[鞏固與延伸]

1、採取多種形式背誦課文。

2、展開合理想象,擴寫《鄭人買履》或《刻舟求劍》的故事

3、選擇兩則寓言中你喜歡的一則,小組表演,注意豐富人物的語言、動作、神態。

《寓言》説課稿3

一、説教材

《北風和太陽》是一則寓言故事。它具有簡潔、生動、睿智、思想容量大的特點,所以廣泛流傳,成為全世界傳統的兒童文學讀物。

北風爺爺和太陽公公它們有自己不同的本領。根據中班幼兒的認知水平,對北風爺爺和太陽公公兩者之間的關係還沒有全面系統的認識。

那這則寓言故事重點就是講北風爺爺帶來的是冷,而太陽公公帶來的則是暖。根據這一相反事物的功能,讓幼兒也瞭解了一種自然現象,並讓幼兒懂得了北風爺爺有北風爺爺的本領,而太陽公公也有太陽公公的長處。從而使幼兒懂得了我們小朋友也一樣都有自己的本領。

二、説目標

根據中班幼兒的語言發展水平,年齡特點,興趣需要,本次活動我確定了以下目標:

1、引導幼兒理解故事內容,知道北風爺爺和太陽公公其實各有所長。

2、敢於在集體面前用較清楚的語言表達自己的觀點。

3、初步幫助幼兒樹立自信心。

三、説重難點

本次活動我把重點定為目標1:引導幼兒理解故事內容,知道北風爺爺和太陽公公其實各有所長。

難點為目標2和目標3:

敢於在集體面前用較清楚的語言表達自己的'觀點。初步幫助幼兒樹立自信心。

四、説準備

北風和太陽圖片各一張。

五、説過程

1、引起幼兒興趣,幫助幼兒熟悉故事重的兩個角色。

2、在討論重幫助幼兒理解故事內容。

3、幫助幼兒樹立自信心。

4、瞭解小朋友其實也各有所長。

六、説教法與學法

本次教學活動以遵循“三個原則”體現“一個整合”的指導思想來設計教法學法。

一、是教師主導,幼兒主體,以問題的形式引導為主體。

二、是教師在前,幼兒在後的教學原則,當幼兒的積極主動的參與到學習過程時,教師要觀察瞭解幼兒的學習行為是怎樣產生的,並在尊重幼兒認識過程發展的基礎上進行分析和施加影響。

三、是在教育過程中,要同事估計興趣、態度和行為的培養。新《綱要》指出:要為幼兒的一生髮展打好基礎,通過自主的學習,促進幼兒生動活潑、主動和諧的發展。

七、説特色

本次活動我根據”開發幼兒潛能,培養完整幼兒“的整合幼兒教育理念,遵循中班幼兒的實際情況,以支持者、合作者、引導者的身份,科學地設計了直觀、討論等多種教學形式,創造條件,使每個幼兒都積極參與到活動中來。讓幼兒在輕鬆愉快的氣氛中得到發展。

《寓言》説課稿4

[教材分析]:

一、教學內容

《智子疑鄰》講述了一個富人因故丟東西后,預見相同的兩個人卻遭到不同的對待。故事的主旨不在於説明人的預見,而在於説明持相同看法的人卻因身份不同(實即跟主人的親疏關係不用)遭到不同的對待。以此説明聽意見只應聽正確的,而不要看這意見是什麼人提出的,對人不能有偏見。

《塞翁失馬》文章寫塞翁先是失馬,後反而得馬,兒子騎馬折髀,後反而在戰爭中得以父子相保,環環相扣,一波三折。通過故事,告訴我們,事物的發展都有正反兩個方面的可能,在特定的條件下,好事可以變成壞事,壞事也可以變成好事,要辯證地看待事物。

二、教學目標

1.根據教材內容,我認為該課的教學目標 應確定為:

『知識目標』

掌握一些關鍵文言字詞,疏通文意。積累文言詞語。

『能力目標』

培養學生髮散思維能力、辯證思維的能力。

2、分析故事情節,用自己的話多角度概括寓意。

『品質培養目標』

正確認識事物的'兩面性。

三、教學重點、難點

理解寓意,辯證的看待事物。

[教學方法、學法指導、教學手段]

1、對內容的理解,先疏通文意再演故事的方式。

2、對寓意的理解、認識,可用課本劇的形式展示

3.主要採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教學步驟]

一、導入新課:

在文學寶庫裏,有一種詼諧幽默的文章——寓言,根據你的知識儲備,能不能説説寓言的一般特點?能否舉出你知道的寓言的題目?(學生自由發言),這節課,我們再來學習兩篇

(教師板書:《智子疑鄰》《塞翁失馬》)

二、檢查預習

1、文學常識。學生交流,教師適當補充。

韓非(約前280——前233)戰國末期韓國人,著名思想家。他著有《韓非子》一書,共20卷,55篇。筆鋒犀利,説理透闢,常用寓言故事闡明事理,富有説服力,其中許多寓言故事一直流傳於世,《智子疑鄰》就是其中的一篇。

劉安(前170—前122)西漢思想家、文學家。漢高祖劉邦之孫,淮南王之長子,襲封懷難忘。好讀書、鼓瑟,善文辭。曾“招致賓客方術之士數千人”,集體編寫《淮南鴻烈》。該書雖雜有儒家、墨家、法家等思想,但以道家思想為主,主張清靜無為。書中保存了不少古代神話傳説。

2、字音詞意。此何遽不為福乎 墮而折其髀 此獨以跛之故

三、指導學習《智子疑鄰》

(一)整體感知

1、教師讀,學生讀,在反覆朗讀的基礎上請學生解釋詞語並翻譯句子,其他學生補充修改,個別問題老師解釋。

2、複述課文:在理解文意的前提下

(二)問題探究(師生互動,討論課文內容)

1、鄰人之父勸告富人築牆出於一種什麼心態?

2、對正確的意見應該採取怎樣的態度?

3、宋國富人一家為什麼會“甚智其子,而疑鄰人之父”?

4、聯繫生活體驗,概括這則寓言的寓意。

積極方面:聽意見只應聽正確的,而不要看這意見是什麼人提出,對人不能持偏見。

消極方面:要注意自己與聽話者的關係,如果關係疏遠,即便説的意見正確,效果也不見得好。

(同學們可以邊看書邊找出答案)

四、指導學習《塞翁失馬》

(一)整體感知

1、教師讀,學生讀,在反覆朗讀的基礎上請學生解釋詞語並翻譯句子,其他學生補充修改,個別問題老師解釋。

2、複述課文:在理解文意的前提下

(二)問題探究(師生互動,討論課文內容)

1、好事壞事能互相轉化嗎?舉例説説好事、壞事在什麼條件下轉化?

2、聯繫生活體驗,概括這則寓言的寓意。

(同學們可以邊看書邊找出答案)

人們不要孤立、靜止地看待得失,事情的好壞可以轉化,要辯證地看待得失禍福,要發展的看待事物,以一顆平常心對待生活,不要過分為一時一事之得失而計較。

五、拓展訓練:(同學們互相交流,自由發言)

楚有祠者,賜其舍人卮酒。舍人相謂曰:“數人飲之不足,一人飲之有餘。請畫地為蛇,先成者飲酒。”一人蛇先成,引酒且飲之,乃左手持卮,右手畫蛇,曰:“吾能為之足。”未成,一人之蛇成,奪其卮,曰:“蛇固無足,子安能為之足?”遂飲其酒。為蛇足者,終亡其酒。

問題:

1、疏通文意

2、這則寓言故事流傳甚廣,後來成為了常見的成語,該成語是-------------。

2、解釋句中紅色的詞。

(1)一人蛇先成,引酒且飲之-------------

(2)為蛇足者,終亡其酒。----------------

3、翻譯句子。

蛇固無足,子安能為之足?

蛇本來沒有足,你怎麼能為它畫腳呢?

4、寫出這則寓言故事的寓意。

諷刺了那些不顧客觀實際,自我賣弄,弄巧成拙的人。

六、推薦作業:

續寫《智子疑鄰》,鄰人之父知道自己成了懷疑對象,有怎樣的反應?

《寓言》説課稿5

教材分析

知識是教不盡的,語文教材無非是例子,憑這個例子要使學生能夠舉一反三,獲得語用經驗,培養語感,練就語文能力,提升語文素養。古代的寓言故事有很多,也不是唯一的一本可以用來做教學例子的寓言故事集,教材無非是給了我們兩則學習寓言的例子,我們所要做的,便是引導學生從對這兩個例子的學習中,認識寓言、瞭解寓言並指導學生進行寓言創作,實現經驗的傳遞、語感的遷移。寓言以比喻性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長的道理。兩個故事,情節都很簡單,而且篇幅短小,很適宜七年級階段的學生學習。

教法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應着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而培養這種能力的主要途徑也應是語文實踐,不宜刻意追求語文知識的系統和完整。”“語文課程必須根據學生身心發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關注學生的個性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慾,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語文綜合性學習有利於學生在感興趣的自主活動中全面提高語文素養,是培養學生主動探究、團結合作、勇於創新精神的重要途徑。”做為語文學習材料,實施教學更應遵從這些原則。所以,我在教學中緊緊抓住語文學習的“實踐性”不放鬆,充分藉助多媒體引導學生開展綜合性學習,多給學生創造實踐的時間和空間,儘可能讓學生獲得更多的直接參與的機會,以便他們能從對課文的解讀中獲得語用經驗、語感體驗。做到將作者的想象和聯想激活、物化為學生自己的想象和聯想,並運用於寓言創作之中。所以,教法上應做到走進例子解讀與走出例子創作並重,讓學生成為學習寓言的主人。

教學過程

教育應當貫穿於學生的興趣當中,使學生的興趣在教學的每節段都能連貫地表現為注意、等待、探究和行動。對知識感興趣並想擁有它、實踐它,是每個渴求知識的人所具有的情感衝動,任何一個可能吸引學生注意力的東西,任何一項可能激發學生求知慾的知識或技能都是他們所感興趣的,極有可能使學生煥發出旺盛的求知慾,我們做老師的,要因勢利導,抓住學生的興趣點,鼓勵他們去表現,進而讓學習成為學生人生價值的自我實現。基於此,整個教學過程由三步構成:

一、看動畫引入,初識寓言

在師生互動學課文時,運用現代化信息技術手段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我擬從學生的`生活本身和他們已取得的經驗出發,藉助多媒體播放他們熟悉的寓言故事的方法,引導學生初識寓言,培養學習寓言的興趣。

二、互動學課文,瞭解寓言

教學的第二步,便是與學生一起完成兩則寓言故事的學習,我以一個語文活動中心和實際主題的身份參與到學生的學習中。首先通過觀看動畫對兩則寓言有整體感知,讓學生複述故事情節,加深學生印象,然後以小組合作的形式理請故事情節,多角度理解寓意,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

三、聯想加想象,創作寓言

《語文課程標準》也指出:“應該讓學生更多地直接接觸語文材料,在大量的語文實踐中掌握運用語文的規律。”因此我設計了這樣兩道練習,第一是給沒有直接寓意的故事添加寓意。第二是進行簡單的寓言創作。學生有各自不同的生活體驗,有對問題的不同思考角度,寫出來的寓言也必定個不相同。

教是為了達到不需要教,課堂教學應給學生在課外進行延伸性學習以指導,僅藉助一節課兩個例子的教學是無法讓學生學得關於寓言的所有知識的,在課堂上創作寓言也因受到時間等因素的影響而呈現功利性,這與語文學習的漸進性、廣泛性要求是不相適宜的,一是引導學生直接接觸相同類的語文材料,推薦幾本寓言故事集他們閲讀。這其中有中國寓言(如《中國寓言故事》),也有國外寓言(如《拉封丹寓言》),我要求學生在閲讀過程中記下自己的收穫,二是建議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對自己熟悉的寓言進行改編,進行交流;也可以蒐集存於民間的寓言故事,舉辦一個“講寓言故事”比賽活動,把對寓言的學習延伸下去。

教學反思:

老師角色的恰當定位,再加上得法的引導,學生主體性的激發,必將使課堂教學煥發出強大的生命力。讓學生帶着社會生活的體驗走進課堂,運用自已的生活體驗、情感傾向和語用經驗去解讀作者的生活體驗、情感傾向和語用經驗,進而實現生活體驗、情感傾向和語用經驗的轉化,再結合相應訓練在實踐中得以歷練,讓學生帶着語文課堂的收穫走向生活實踐,實現學習與生活的有機銜接,這樣的教學必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寓言》説課稿6

我今天所説課的篇名是《人生寓言》,它是人教版九年義務初級中學七年級語文教材上冊第二單元的第三篇課文。 一、課文特點及在教材中的地位 我認為周國平先生是一位哲人,他的文章雖形式淺顯通俗但意義深刻雋永,耐人尋味。此文在新教材中編入七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的第三篇文章,從編者意圖來看,顯然出於以下幾種考慮:

一、説教材

1.這個單元繼續教學有關人生的課程,它是第一單元的延續。第一單元的內容側重寫對人生的體驗和感悟,回答在人生道路上,遇到困難和挫折該怎麼辦。本單元則側重寫對人生的理解和選擇,有的闡述理想,有的闡述信念,有的論述人生價值。很顯然,這些內容都比較嚴肅而深刻,理性的成分比第一單元要重得多,而周國平的《人生寓言》正能引導學生聯繫自己更深入切身的感受、體會、思索有關人生的問題,使學生正確地把握人生態度,對待人生際遇。

2.七年級的學生要繼續培養良好的朗讀習慣和提高朗讀水平,此文優美的語言,精美的表達正適合通過反覆朗讀訓練,提高學生朗讀水平和對語言的感受能力;從而加強語言的積累、感悟和運用,豐富學生的語言,提高語言的理解能力和表達能力。

3.這是國中首次出現的寓言文體,編者延續第一單元的人生主題,讓學生通過感悟人生,得到啟示從而概括出文章的寓意,其實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已不知不覺瞭解到寓言的文體特點,易於開展寓言的寫作訓練。

二、教學目標與教學重點

根據以上對教材的分析,我將此課的教學目標確立為:

1.瞭解寓言的文體特點和寫作方法。

2.理解課文內容,領悟課文藴涵的寓意。

3.繼續練習朗讀,提高朗讀水平。感受優美的語言,學習精美的表達。

4.正確地把握人生態度,對待人生際遇。

教學重點是目標2、3;

目標1、3是本文的難點

三、教學方法與教學手段的運用

“教材無非是一個例子”,但教材又是一個很特殊的例子,它與數理化的例子不同,首先,它是一個綜合性的複雜的例子,從不同的方面可以有不同的理解運用;其次,這個例子本身也很重要。因此,一方面,我們要將這一例子用好用足用得其所,另一方面,我們還不能得意而忘言,得魚而忘荃,可以説,“言”“荃”更為重要。“整體閲讀,探究質疑”是我上這節課的指導思想,在教學方法的`選用上主要體現這一點,在處理教材時,先讓學生通過默讀、分角色朗讀等方式從整體上進行充分的感知,並找出關鍵詞句,教師展示屏幕板書進行適當的引導,以便於學生理解故事從而能概括寓意;然後讓學生分組就文章自己的一些想法展開討論質疑,再進行集體研討釋疑,這裏我也設計了幾個問題供參考,以便學生借鑑;最後通過看圖編寫寓言的比賽讓學生進一步瞭解寓言的特點及寫法。 我在教學中充分體現新課標要求的“自主、合作、探究”,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採用圈點批註、朗讀、討論、質疑、課堂練習等方式使學生動腦動手。為增大課堂教學的容量和提高效率,採用多媒體課件。

四、學法的指導和學習習慣的培養 對於我們的學生來説,學法的指導和習慣的培養尤為重要,這是新課標所突出強調的,因此,本課十分注重以下五點:

1. 用普通話正確大聲地讀,要求讀音準確停頓恰當,能初步讀出語氣。

2. 學習使用圈點批註的方法。

3. 加強語言的積累、感悟和運用。

4. 培養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習慣。

5. 根據間接經驗學習感悟人生。

五、教學過程設計

本課教學時數擬為一課時

教學過程:

1、導入:

聯繫第一單元有關人生的感悟及學生作文中展露的堅強不屈的人生觀,激發情感,創設氛圍,導入本課的學習。

2、揭示目標

3.目標的實現:

①看導語,默讀課文《白兔與月亮》,粗略瞭解課文大意;通過屏幕板書複述故事,概括寓意

②分角色朗讀課文《落難的王子》,注意語調、停頓和重音。通過屏幕板書提示概括寓意。初步完成目標2、3 ,接觸難點;

③學生四人小組討論,就文章談談自己的看法,再進行集體探究釋疑,這裏我也設計了幾個問題供參考,以便學生借鑑。完成目標3 及重點;

④根據幻燈片出示的圖片發揮想象,比賽編寫寓言故事,並讓其他同學揣摩概括寓意。完成目標1及通過訓練解決難點;

⑤寓言文體小結,佈置作業。強化拓展訓練,鞏固本課學習內容。

《寓言》説課稿7

學習目標:

1、認識六個生字,會寫十三個生字,正確讀寫“紀昌學射、妻子、百發百中、扁鵲治病、拜見、理睬、腸胃、湯藥、醫治、無能為力”等詞語。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聯繫有關詞句,體會人物的想法,體會到“學習要練好基本功”和“要防微杜漸、聽取別人正確意見”的道理。

3、聯繫提出問題和大家討論,發表自己的想法和看法。

教學重、難點:

整體把握課文的主要內容,聯繫上下文,結合重點詞句,體會人物的心理,理解兩則寓言的寓意,鼓勵學生髮表自己的見解。

教學時間:

兩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 新課,激發讀書興趣。

1、我們讀過《驚弓之鳥》的故事,還記得故事中的更羸嗎?他不僅是射箭能手,更有敏鋭的觀察能力和判斷能力。今天,我們再去認識兩位古代著名的射箭能手。他們是誰呢?箭法又如何呢?

2、出示句子:

飛衞是一名射箭能手。有個叫紀昌的人,想學習射箭,就去向飛衞請教。

後來,紀昌成了百發百中的射箭能手。

3、讀句子,説説從句子中,你瞭解到了什麼?還想了解什麼?

二、自讀自悟,完成以下要求。

1、讀準字音,把課文讀正確。

2、想想課文寫了一件什麼事?為心中的疑問找到答案。

3、思考:你有什麼問題想跟大家探討?你得到了什麼啟示?

三、交流討論,感悟課文。

1、指名讀課文,正音。

2、彙報紀昌是怎樣學射的,指導學生説文章的主要內容。

3、討論疑問和交流啟示。

a.飛衞為什麼先讓紀昌練眼力,而不先叫他開弓放箭?

b.假如紀昌不先練眼力,他會百發百中嗎?

小結:紀昌學射的故事,告訴我們學任何本領,都要有紮實的基本功。要想掌握( )本領,就要( ),你能舉例説一説嗎?

c.假如紀昌沒跟飛衞學射,而跟一個普通箭手學射,會成為射箭能手嗎?

4、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的二、三自然段,並説説有什麼體會。

小結:看來,對學習來説,好老師的指導和自己的努力都起着很大的'作用。

四 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五 識字、寫字、寫詞。

1、識字:妻、蝨。

2、寫字:重點指導“冒”“妻”“刺”。

第二課時

一、導入 新課。

我們已經認識了射箭能手紀昌,這節課再來認識一位著名人物,他是誰?又是從事什麼職業的呢?

板書課題:扁鵲治病。

二、自讀自悟,完成以下自學要求。

1、讀準字音,把課文讀正確。

2、邊讀邊思考:扁鵲幾次見蔡桓公?都説了什麼?結果怎麼樣?練習簡要地講述課文內容。

3、提出自己的疑問或寫下自己所得到的啟示,準備與大家交流。

三 交流討論,練習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1、指名讀課文,正音。

2、指名講述課文的主要內容。

3、交流討論:

a. 交流學生的疑問。

扁鵲是有名的神醫,蔡桓公怎麼會不相信他?明知蔡桓公不相信,扁鵲為什麼還一而再、再而三地去説?扁鵲早知道蔡桓公要來請他,為什麼幾天前就跑到秦國去了?

指導學生讀好扁鵲的話和蔡桓公的態度。扁鵲的話和蔡桓公的態度要結合揣摩他們的心理來讀。扁鵲的話要誠懇耐心。

扁鵲第二次來看蔡桓公之前是怎麼想的?第三次呢?第四次呢?

“蔡桓公聽了很不高興,沒有理睬他”。他心裏會怎麼想?

“蔡桓公聽了非常不高興”。他心裏會想什麼?

“蔡桓公覺得奇怪,派人去問他”。蔡桓公會怎麼想,怎麼説?

“蔡桓公渾身疼痛,派人去請扁鵲給他治病”。此時渾身疼痛得他,又會怎麼想呢?

b. 交流受到的啟示。

在學生交流的基礎上,教師可適時點撥:蔡桓公怎樣才不會死呢?本來是皮膚上的小病,怎麼會要人命呢?是學生體會到防微杜漸,聽取別人正確的意見,不能固執己見的道理。

c. 如果能夠跨越時空,你想對蔡桓公説什麼?用幾句話寫下來,想想蔡桓公聽了你的話會説什麼?也用一兩句話寫下來。題目可用《跨越時空的對話》。

四、 認讀生字,抄寫字詞。

比較字形:腸、燙、湯。

指導書寫:睬、蔡。

課後反思:

《寓言》説課稿8

各位評委老師,大家好,今天我説課的內容是《人生寓言》,下面我將從教材、教法、學法、教學設想、教學程序、板書設計幾個方面對本課的教學進行説明。

一、説教材

1、課文特點、地位和作用:

《人生寓言》是七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的第三課,兩則寓言都依據辯證邏輯構想而成的。本單元內容上緊承第一單元,仍以人生為主題。但偏重點稍有不同,第一單元偏重人生感悟,本單元偏重人生理想和信念,而且在前一單元的基礎上,上了一個台階,內容比較深沉、嚴肅,理性的成分濃厚得多。這樣的編排,可以使學生的閲讀理解能力提升一個層次。

本單元教學要求,與上一單元既有延續性,又有所提高。在理解課文內容方面,要求熟讀課文,聯繫自身的人生體驗,深入思索,反覆咀嚼,領悟課文深長的意味。同時要注意學習課文的表達技巧。在閲讀方法方面,要繼續練習朗讀,提高朗讀水平,並學習課文的表達技巧。據此,我確立了教學重難點。

2、教學目標:

根據本單元要求,結合新課標“培養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審美情趣,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積極的人生態度”的要求,我設計的教學目標如下:

⑴知識和能力目標:

①理解、積累詞語:審美、閒適、慧心、心曠神怡、得失之患、險象迭生多愁善感等;

②學習從寓言的關鍵情節切入,探究寓意並簡要概括,培養學生髮散思維的能力;

③在朗讀中加深理解,提高朗讀水平;

④揣測《白兔和月亮》語言的精美和《落難的王子》構思奇妙。

⑵過程和方法目標:

理解寓意,學習精美的表達。體驗反思,提升效果。

⑶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

正確地掌握人生態度,對待人生際遇。

3、教學重難點:

⑴抓住關鍵情節,揣測寓意,並聯系生活體驗進一步加深對寓言哲理美的理解;(重點)

⑵理解《白兔和月亮》中對人類的諷刺和《落難的王子》的奇妙構思。(難點)

二、説教法

引導學生以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學習,是新課程的基本理念。我教讀本課的指導思想是:把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的主動權教給學生。

1、教師創境導入、指導誦讀、深入研讀、合作精讀、對比閲讀等,使學生能夠較準確、流暢地複述故事,品味其精美的語言特點和深刻的寓意;

2、抓關鍵詞語、句子的方法,按設疑──探究──釋疑──質疑的程序展開,以問題引思路,以疑問求深入,大膽倡議有疑而問,提倡“提出一個問題比解決一個問題更偉大”的精神;

3、設境法、點撥法、積累法等,體現“以學生為本”的教學理念:如請你複述、請你品味、小試牛刀等尊重學生,以學生的體驗為基礎,不拔高,不灌輸,拉近與學生的感情距離,這也可以叫做感情法。

三、説學法

七年級新生對寓言的學習有了一點點基礎,但理解也僅僅限於淺層次上。特別是以人生為主題的寓言,理解上更需要一個由淺入深,循序漸進的過程。

而新課標提倡“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考慮,受到情感薰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據此,本節課堂上從朗讀、複述、抓關鍵詞語句子入手,學生自主學習、分組合作、師生一起探究,讓學生在情境中感受,在閲讀中領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明理,在練習中鞏固,在質疑中創新。逐步理解課文藴涵的深刻道理。

四、説教學程序

1、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2、資料助讀,預習反饋:

⑴簡要介紹寓言和作者周國平。

⑵字詞積累:課後“讀一讀,寫一寫”內容。

(説明:新課標要求學生能“蒐集自身需要的信息和資料”。首先指名學生介紹,其他學生進行補充,爭取由學生自主介紹完整,教師做總結,協助學生進行文學常識和字詞的積累,體現了這一要求。)

3、指導朗讀,整體感知:

⑴教師範讀,讀出語氣和情感,學生體會。

⑵自由誦讀兩則寓言,考慮以下問題:

《白兔和月亮》在情節發展中有兩處轉折,請加以概括。白兔從前後不同的情感體驗中悟出一個什麼道理?

4、自由誦讀,請你複述:

以小組為單位,選出代表進行兩則寓言複述,教師簡要評價。

(説明:新課標要求學生具備“完整準確,突出要點”的複述能力,該環節的設置可以很好提高學生的複述能力,達成新課標的要求,提高學生口語能力。)

5、深入研讀,請你品味:

以小組為單位,深入研讀課文,從中摘錄出你認為優美的`語句,加以體會和推薦。

(説明:本項目的設置本着“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的教學理念,依據建設“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程”的要求,充沛體現了學生是學習的主人,並且很大程度上活躍了課堂氣氛,調動了所有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完成體會語言的教學任務)

6、合作精讀,質疑探究。

7、對比閲讀,拓展延伸:

將兩則寓言連貫起來考慮,進行比較閲讀,你有什麼啟發?在小組內推薦討論結果。學生代表發言後教師總結。

(説明:新課標明確指出“閲讀教學的重點是培養學生具有感受、理解、多篇和評價的能力”。該環節的設置就是為了實現對學生這種綜合能力的培養,突出了語文課程的綜合性和開放性。)

8、輕鬆回讀,體驗反思。

9、課堂檢測,小試牛刀。

10、課堂小結:

《寓言》説課稿9

各位評委老師:

大家好!我説課的內容是《寓言二則》中的第一則《掩耳盜鈴》。下面我將從説教材、説學情、説教法學法、説教學程序以及説板書設計等五個方面進行説課:

一、説教材

1、説教學內容

《掩耳盜鈴》這則寓言選自語文版四年級上冊第八單元第2課,講了一個盜鈴人掩着自己的耳朵去偷人家的鈴的故事。諷刺了那些自己欺騙自己的人,告訴人們做了壞事想叫別人不知道是不可能的,自作聰明的結果是騙了自己,騙不了別人,這種人是極可笑的。

這則寓言以文言文的形式向我們講述,全篇共42個字,篇幅短小,語言精練、簡約、生動。

2、説教學目標

知識技能目標:

(1)通過自學,掌握“掩耳盜鈴”這則寓言中的生字、新詞。

(2)理解課文內容,懂得這則寓言的寓意。

過程方法目標:

(1)能正確、流利地誦讀這則寓言。

(2)能用自己的話説出成語“掩耳盜鈴”的意思並用這個詞造一個句子。

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感受祖國語言文字的悠久歷史和燦爛文化,從中培育學生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的思想感情。

3、教學重難點、教學準備

教學重點:理解這則寓言的內容和寓意。

教學難點:能用“掩耳盜鈴”造句。

教學準備:學生準備:預習課文 準備鈴鐺

教師準備:多媒體課件

二、説學情

這則寓言故事的內容大多數學生在課外已有所瞭解,並且文言文後面配有大意,對學生理解課文內容有一定的幫助。但由於文言文與現代文相比,在詞語、句式等方面差別較大,再加上學生又是第一次接觸,學習起來可能仍感到有一定的難度。

三、説教法、學法

1、教法分析

為了體現“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營造一種“民主、平等、合作”的教學氛圍。我採用範讀引路--導學鋪路--點撥過橋

2、學法分析

在教學中,我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在自讀自悟,質疑問難,合作交流、教師點撥中培養自主學習的能力

四、説教學程序

我這堂課的設計主要分四部分:

(一)激趣導入,揭題解題

(二)明確目標,整體感知

(三)理解內容,揭示寓意

(四)創造表演,拓展延伸

(一)激趣導入 ,揭題、解題

1、首先播放動畫片《掩耳盜鈴》,讓同學們欣賞。

2、揭示課題, 《掩耳盜鈴》這個成語故事就是我們今天要學習的一則寓言故事《掩耳盜鈴》中來的。

《新課標》明確指出,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語文教學首先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這是一堂課成功的關鍵。因此,在進行導入環節時,我抓住了學生的興趣愛好,給他們播放動畫片,學生邊看動畫邊聽故事,聽完後揭示課題,讓學生説出故事的名字,然後告訴學生:《掩耳盜鈴》這個成語故事就是從古代文學作品《掩耳盜鈴》這個寓言故事中來的,同學們閲讀的興趣自然高漲了。

(二)明確目標,整體感知

1、明確學習目標

(1)課件出示學習目標。齊讀

(2)過渡:這是一篇文言文,語言和我們以往學過的課文不同,先聽老師範讀一遍

2、初讀,整體感知課文

(1)教師範讀,學生聽,注意語氣和停頓

(2)學生用喜歡的方式自讀課文,要求:藉助拼音把字音讀準。難讀的句子多讀幾遍。在自己不明白的字、詞或句子旁邊做上記號。

(3)檢查自學情況。A.指名試讀課文。B.質疑(這個問題不宜急着解決,可放到下一環節中)

目標既是學習的目的也是動力。有了學習目標,學習起來就有了明確的方向,不再盲目了。因此,在教學第二環節時,我通過大屏幕將這一課的學習目標清晰地展現出來,學生齊讀,明確本堂課的學習任務。由於學生初次接觸到文言文,對這種文體還很陌生。所以在整體感知課文內容時,我先範讀一遍課文,讓學生注意語氣和停頓,然後讓學生模仿老師去讀,要求:藉助拼音把字音讀準。難讀的句子多讀幾遍。在自己不明白的字、詞或句子旁邊做上記號。再檢查學習情況指名讀課文,在讀通、讀順課文的基礎上對課文進行質疑,培養學生思考質疑的'能力,但是這個問題不宜急着解決,可放到下一環節中再去解決。

(三)理解課文內容,揭示寓意

1、自己對照譯文讀懂課文,不理解的地方做上記號。

2. 學生相互交流疑難問題,

教師適時點撥。

(1)重點理解字、詞的含義:亡--逃亡,欲--想、要,走--跑,椎--槌兒,聞--聽。怳然--形容聲音很大

(2)理解“欲負而走。則鈴大不可負,以椎毀之,鈴怳然有音”的意思

3.用自己的話講講這個小故事。(要求不宜過高,只要能講清楚內容即可)

4、問題貫穿,理解課文內容

(1)思考:這個盜鈴人的想法、做法你們認為對嗎?為什麼?

(2)引導學生先討論,然後交流,分析。

(3)指名回答,教師小結:那個人想掩住自己的耳朵就行了,可是他卻掩不住別人的耳朵,他的做法只能是自己騙自己,騙不了別人,這種做法叫(自欺欺人)( 板書)他的做法在別人看來是十分愚蠢、可笑的。

5、你從這個故事中能汲取什麼教訓?(或這則寓言告訴人們一個什麼道理?)

學生小組交流後,指名回答。

6、用自己的話説説成語“掩耳盜鈴”的意思。

7、指導有感情朗讀。

①指名讀課文,注意讀出自作聰明的語氣。

②齊讀全文,注意誦讀時要把盜鈴人自作聰明的愚蠢表現讀出來。

在教學第三環節時,我先讓學生對照譯文讀懂課文,不理解的地方再做上記號。這裏,學生上一環節中畫出的問題有的自己已經解決了,剩下的難點問題再師生共同解決。這樣就為課堂節省了時間。複述課文,訓練語言組織和表達能力。要求不宜過高,只要能講清楚內容即可。緊接着我緊扣主題,以一個問題貫穿進去理解課文內容“這個盜鈴人的想法、做法你們認為對嗎?為什麼?”這裏我考慮到學生在閲讀中的情感投入,沒有直接給盜鈴人的想法下判斷,而是給學生留足空間去思考、感悟、然後交流,最後教師小結。很自然地就過渡到寓意,“這則寓言告訴人們一個什麼道理?”通過剛才的討論交流,學生談起來就很輕鬆了,重難點不攻自破了。最後再指導有感情朗讀,通過自由練讀,師範讀、男女生比賽讀等形式指導學生朗讀,把自己對課文的理解讀出來。

(四)合作表演,擴展延伸。

1、同學們,發揮自己的想象給故事補充個結尾吧!

2、指名回答,我們把這個故事完整的演出來好不好?

3、小組內合作表演,分出角色,準備道具

4、全班展示表演。

5、想一想,在我們的現實生活中有沒有類似“掩耳盜鈴”的事?聯繫學習、生活實際,談談感想,學生討論後自由發言。

6、課件出示:選擇成語填空

掩耳盜鈴 亡羊補牢 揠苗助長

現在許多家長望子成龍,不顧孩子實際,讓孩子學這學那,這真是( )!

我發現了自己的錯誤,趕緊改正,還算( )吧!

有的同學做練習冊上的題目,照抄後面的答案,這不是( ),自欺欺人嗎?

《新課標》指出,教師應創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積極開發課程資源,靈活運用多種教學策略,引導學生在實踐中學會學習。因此,在教學第四環節時,我先發揮學生的創造想象,補充故事的結尾,然後把這個故事完整的演出來,為有效利用課堂時間,教師可參與其中分出角色,準備道具,使課堂氣氛活躍起來。生活中類似“掩耳盜鈴”的事情很多,引導學生聯繫學習、生活實際,談談感想,學生討論後自由發言。這個問題看似平淡,實則是課堂上的又一次小高潮,將學生的認知與實踐相結合,才會有體驗與感悟,最終迴歸生活。

我們學習寓言故事不只是要讀懂內容,領會寓意,更主要的是要會運用,為此我設計了一道填空題,可以説是對本堂課教學目標的反饋,通過學生的完成情況來檢驗教學目標的實現。

(五)説作業佈置

選擇作業:①回家把這個故事講給別人聽;②找幾個小夥伴,把這個故事演給別人看;③用“掩耳盜鈴”説一句話。④閲讀下一則寓言故事《畫蛇添足》

(這是一項選擇性作業,設計體現了教學的民主和開放性)

五、説板書設計

掩耳盜鈴

掩耳盜鈴 -- 自欺欺人

(“板書總是為教師的教及學生的學服務的”。為了讓學生能直觀地理解,我設計了少而精的板書語言,使古文內容更為清晰。)

《寓言》説課稿10

小語組:吳春豔 導言:

“世界是寓言 我們就是寓意”,美國詩人華倫説:“世界是寓言,我們就是寓意。”有興趣閲讀世界上那些精美的寓言,我們確實可以找到許多生活的答案。

“從前,有一個國王??”故事就開始了,小時候我們剛認識世界也常常從這一句開始。正是大人們給我們講解的那些寓言,伴我們度過了美好的童年,給了我們一個個充滿遐想的小世界。 錢鍾書先生説:“伊索寓言,是大可一讀的??”在《讀伊索寓言》一文中,他以生花妙筆評點伊索寓言中的幾個小故事,這也許是對寓言最有趣、最深刻的評價。不僅是關於動物的伊索寓言如此,還有許多其它的美妙的寓言也是如此,都是大可一讀的。 説教學目標:

讓學生交流自己的讀書體會,在交流中豐富自己的'知識。讓學生髮現並總結讀寓言故事的方法,能從簡單的語言故事中獲取正確的人生啟示,讓學生在第一環節好書推薦活動中,認識更多有益的課外書籍,感受讀書的快樂,從而進一步提高課外閲讀的興趣。

説教學重難點:

1、讓學生在好書推薦活動中認識更多有益的課外書籍,感受讀書的快樂,從而進一步提高課外閲讀的興趣

2、能從簡單的寓言故事中獲取正確的人生啟示。

説教學過程:

1、引入: 同學們,又到了我們的閲讀課時間,我有個問題想問大家,你們喜歡讀書嗎?(喜歡)經常讀書會使我們增長知識,陶冶情操。還記得關於書籍的一些名人名言嗎?

(高爾基説過“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莎士比亞説過“書籍是全世界人類的營養品”;杜甫“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劉向“書猶藥也,善讀之可以醫愚”)

從這些名人名言中,我們看出書的確是好東西!既然是好東西就應該和大家一起分享!(引入好書大家享的環節)

2、由學生推薦,到教師推薦。教師推薦由一個故事引入,引出《伊索寓言》,向學生介紹這本書的作者。

3、由學生熟知的寓言故事,請學生説一説你知道的寓意

4、從目錄中選取學生陌生的寓言故事,讓學生猜猜故事情節,激發學生的興趣。

5、發現《伊索語言》中,故事的寓意從不同的角度看有所不同,目的是讓學生對讀寓言故事有自己獨特的見解。

6、提醒學生要養成“不動筆墨不讀書”的好習慣。如果是自己的書,可以在書上圈圈劃劃,也可以在書上記下自己的感想和體會。如果是借來的書,就要在自己的讀書筆記本上做好記錄,也可以自制讀書卡片,抄寫點明故事寓意的語句,採用多種方式留下自己讀書的痕跡。

7、給學生介紹其他寓言故事書目,擴大學生的閲讀面,不一定要侷限在《伊索寓言》當中。

《寓言》説課稿11

第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 新課

1、談話:你聽過《龜兔賽跑》的故事嗎?

故事的.最後誰得了冠軍?它為什麼能得冠軍呢?如果它們再舉行一次比賽,你會想什麼辦法使小白兔反敗為勝呢?

2、揭題並板書

二、學文明理

1、學生自由默讀課文,思考下列問題(燈片出示)

①、比賽時以為“我準拿第一”的許小滿,為什麼沒講好

②、從未參加過講故事比賽的凌雲,為什麼講得有聲有色?

2、學生分組思考討論。

3、指名選擇感興趣的問題回答。

4、討論:

學了課文,如果讓你從許小滿和凌雲中選交好朋友,你會選誰,為什麼?

5、教師小結:

第二課時

一、辨析明理

1、説一説

《知了學飛》的寓言告訴我們什麼?

2、議一議

誰對誰不對,為什麼?

(用“yes”or“no”回答,並説明原因)

3、記一記

齊讀格言,並背一背

4、讀一讀

讀故事《學演講》想想:蘇格拉底為什麼要教那個年輕人兩門功課?

二、總 結

自滿是失敗的禍根,謙虛是成功的法寶。記住“滿招損、謙受益”的道理,要虛心,不自滿。

滿 招 損 謙 受 益

《寓言》説課稿12

分析教材

1、課文的地位及作用。

這兩篇寓言都選自《伊索寓言》。《伊索寓言》從明代傳入我國,影響深遠。通過這兩篇文章, 我們可以瞭解《伊索寓言》一些相關的知識。對今後學習寓言大有裨益。況且,這兩篇則寓言故事篇幅短小,情節性強,語言生動,所刻畫的主要形象鮮明突出。能 夠激發學生聯想與想象,並能聯繫自己的生活體驗積極地思考與表達自己的觀點。通過這一節課的學習,也可以讓學生嘗試續編或自編寓言,以及怎樣通過對多種描 寫手法的分析,體會形象特點、感受故事寓意。根據教學大綱、教材編排意圖、課文特點以及學生的認知水平特做如下設計:

2、教學目標。

新課程標準提出: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共同發展的三維教學理念,結合寓言的特徵,本文教學目標設定為:

⑴研究語言文字,感受赫耳墨斯和蚊子的形象特點。

⑵通過多種描寫形式的分析,感受寓言的特點。

⑶聯繫自己的生活經驗,學會準確地概括寓意以及自編、續編寓言的方法。

3、教學重點。

本課的教學目標,就是本課的學習重點。

4、教學難點。

讓學生體會、感悟並樹立正確的人生處事態度。

分析教法。

教師是學生心靈的耕耘者,教課就要教到學生的心坎上。如果不研究學生對語文知識的需求,對語文能力訓練的需求,課往往只教在課堂上,在學生心中留不下深深的痕跡,效果不佳是意料之中的事。(於漪)

興趣是學生學習的強大動力,只有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學習方法才能變被動為主動,變厭學為樂學。本課突出學生為主體,教師引導,儘量讓學生多説,教師少説的原則,以激起學生在樂中學,在學中樂的情趣。

⑴故事導入,創設氛圍。一節課,導入尤為重要。如果導入好,就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以及學習的'主動性,師生配合會收到最佳的效果。

⑵描寫方法分析,感受形象。故事很短小,但語言比較生動。通過典型的語言、動作、神態等的描寫,可以一步一步地感受體會到故事的主人公的性格特點。

⑶激發想象,體會寓意。由於語言是依靠一個假託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長的道理,給人以啟示。假託的故事,並非生活中常見的現象,而是虛構出來的。所以,學生在學習的時候,就要調動自己的思維,充分運用聯想與想象,走進寓言,體會寓言的寓意。

⑷親身實踐,掌握方法。第一篇寓言,我設計了續寫故事的環節,並告訴學生續寫的要求與方法,並在學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後,針對遇到的問題及時總結強調。第二篇寓言,我又安排了改寫寓言的環節,這樣讓學生課堂上再次及時地鞏固、加深自己對所學方法的認識。

⑸合理延伸,樹立正確的人生態度。利用最後設置的一個思考問題,讓學生盡情地抒發自己的想法,教師合理歸納引導。希望通過本課的學生,同學們能認識到人生路上的一些正確處事的態度。

學法指導

誦讀課文,找出生動傳神的語言、動作、神態等描寫手法,具體體會文章的寓意。通過兩次練習,鞏固、掌握編寫寓言的方法。

《新課程標準》指出,學生是學習的主體,語文課程必須根據學生身心發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慾,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法。本課具體針對七年級學生求知慾強,個體具有很大的可塑性的特點設計方法。

教學過程。

教學流程大致是:創設情緒——質疑解難——拓展延伸——深入思考——總結

1、創設情緒。

以學生熟悉的一則《伊索寓言》故事導入。激發學生探究《伊索寓言》的好奇心與求知慾。

2、質疑解難。

《赫耳墨斯和雕像者》:先請學生品讀課文,思考運用了哪些描寫方法,並找出相關語句。再體會都表現了赫耳墨斯怎樣的性格特點。(重點體會 赫耳墨斯“笑”的含義。)然後,結合着赫耳墨斯的遭遇,共同探討讀出的道理。最後,設計一問題“赫爾墨斯聽了之後,會是怎樣的心情。如果讓你順着這個故事 合理地往下編的話,你會怎麼寫?”充分調動學生的思維,培養他們有一個正確的人生處事態度。

《蚊子和獅子》首先,請同學們帶着問題“本文都運用了什麼描寫方法?”去朗讀課文。對課文有了一定的瞭解後,一起分析蚊子的語言及動作描寫,思考蚊子的性格特點。之後,再強化文字失敗的教訓,故設計一題“分析探討蚊子為什麼會被蜘蛛網粘住。體會從中得到的啟示。”

最後,檢驗學生剛剛學會的編寫寓言的方法。所以,又設計了一個問題“改編故事情節。如果給蚊子一次機會,當蚊子戰勝了獅子後,你希望它有一個怎樣的結局。請同學從“蚊子戰勝了獅子”後改寫,並説説改寫後表達了什麼道理。”

3、拓展延伸

4、總結。

5、作業佈置:

教育學要求作業要少而精,有啟發性。

板書:力爭新、實、精

《寓言》説課稿13

一.説教材

知識是教不盡的,語文教材無非是例子,憑這個例子要使學生能夠舉一反三,獲得語用經驗,培養語感,練就語文能力,提升語文素養。《伊索寓言》中的寓言故事有很多,《伊索寓言》也不是唯一的一本可以用來做教學例子的寓言故事集,所以每位老師應該明白,教材無非是給了我們兩則學習寓言的例子,我們所要做的,便是引導學生從對這兩個例子的學習中,認識寓言、瞭解寓言並指導學生進行寓言創作,實現語用經驗的傳遞、語感的遷移。

寓言以比喻性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長的道理。《赫》、《蚊》兩個故事,情節都很簡單,而且篇幅短小,很適宜七年級階段的學生學習。拉·封丹説:“一個寓言可以分為身體與靈魂兩個部分,所述的故事好比是身體,所給予人們的教訓好比是靈魂。”《赫》採用白描的手法,講了赫耳墨斯到雕像者店裏問自己身價的故事,這是寓言的身體,而它的靈魂是文章的最後一句“這個故事適用於那些愛慕虛榮而不被人重視的人。”所以,這則寓言身體與靈魂俱在。《蚊》也有着類似的結構,只是情節要比前者複雜一些,但學生通過閲讀是可以理解的。

《赫》共兩段,第一段講述故事,第二段點明寓意。故事充分展示了作者豐富的想象力,可分為兩層。第一層想象赫耳墨斯來到雕像者的店裏,瞭解自身價值,這是故事的起因和開端。第二層想象赫耳墨斯詢問雕像者,他從宙斯問到赫拉,私下認為自己的價值應該更高一些,這是故事的發展和結局。故事短小,構思精巧。三問三答,略有變化,有起有伏,文章的陡轉給讀者以巨大的反差,結局出人意料,寫得跌宕有致,耐人尋味。在人物描寫上注重心理活動描寫和對話描寫。

《蚊》在結構上與《赫》相同,故事情節較《赫》複雜一些,在寫法上側重於動作描寫,並將蚊子、獅子擬人化,賦予動物以人的感情、性格,用動物之間的關係來概括人與人之間的關係,顯得清新、形象、貼切。文中描寫蚊子與獅子戰鬥的過程,以及蚊子被蜘蛛網粘住的情景,合情合理,完全符合自然物的特點,用來概括社會現象,兩相妙合,毫無牽強之感。由此可以看出,創作寓言也離不開生活,不能違背常理。

二.説教法和學法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應着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而培養這種能力的主要途徑也應是語文實踐,不宜刻意追求語文知識的系統和完整。”“語文課程必須根據學生身心發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關注學生的個性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慾,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語文綜合性學習有利於學生在感興趣的`自主活動中全面提高語文素養,是培養學生主動探究、團結合作、勇於創新精神的重要途徑。”《<伊索寓言>兩則》做為語文學習材料,實施教學更應遵從這些原則。所以,我在教學中緊緊抓住語文學習的“實踐性”

不放鬆,充分藉助繪畫、表演等多種形式引導學生開展綜合性學習,多給學生創造實踐的時間和空間,儘可能讓學生獲得更多的直接參與的機會,以便他們能從對課文的解讀中獲得語用經驗、語感體驗。

本單元的教學重點在於引導學生“要能夠領會聯想和想象在文章中所起的作用,並激活自己的聯想和想象,從而深入理解文章的內容以及藴含其中的作者的感情,培養聯想和想象能力”。對《<伊索寓言>兩則》的教學,應做到將作者的想象和聯想激活、物化為學生自己的想象和聯想,並運用於寓言創作之中。所以,教法上應做到走進例子解讀與走出例子創作並重,讓學生成為學習寓言的主人。我的做法是:通過“畫畫講故事”讓學生帶着社會生活的體驗走進課堂初識寓言,接着在師生互動和小組學習中走進課文解讀例子,再以學生在解讀例子時獲得的語用經驗和語感體驗為基礎,進行自我創作,引導學生在實踐訓練中物化作者的語用經驗、情感和生活經驗為自己的語用經驗、情感和生活經驗,實現語用經驗的轉移、語感的遷移和語文素養的提高。

學生如何學習這兩則寓言,我認為方法也是多樣的。在“小鳥找水喝”的故事教學中,學生的學法便是一種,他們通過畫畫講故事學習寓言。學習《赫》,我建議採用“讀讀—講講—演演—評評”的方法,即先自讀故事,然後講故事、演故事,最後師生互評故事説收穫。而學習《蚊》,由於前面已有兩種學法做例子,我將採用更大膽的方式,讓學生分小組,以小組為單位進行研究學習,把學習的主動權完全交給學生。前面的“拋磚”,直接產生效力作用,“引玉”必將水到渠成。

三.説教學程序

教育應當貫穿於學生的興趣當中,使學生的興趣在教學的每節段都能連貫地表現為注意、等待、探究和行動。對知識感興趣並想擁有它、實踐它,是每個渴求知識的人所具有的情感衝動,任何一個可能吸引學生注意力的東西,任何一項可能激發學生求知慾的知識或技能都是他們所感興趣的,極有可能使學生煥發出旺盛的求知慾,我們做老師的,要因勢利導,抓住學生的興趣點,鼓勵他們去表現,進而讓學習成為學生人生價值的自我實現。基於此,整個教學過程由三步構成:

1.畫畫講故事,初識寓言

“如果你想記住什麼,你要做的就是將它與已知或已記住的東西聯繫起來。”套用這句話,如果你想讓學生學什麼,你要做的就是引導學生將所學的與學生已知或已記住的東西聯繫起來。在師生互動學課文時,我擬從學生的生活本身和他們已取得的經驗出發,採取“畫畫講故事”的方法導入新課,以便學生從心理認識到學習(寓言)是一種快樂,也很容易,引導學生初識寓言,培養學習寓言的興趣。藉助多媒體投影向學生展示題為“小鳥找水喝”的一組簡筆畫(這組畫共四幅,展示出來的僅有三幅,一幅圖為小鳥在太陽底下飛翔,一幅為小鳥在一棵樹上歇息,並在小鳥的頭部畫一個小的問號,第三幅圖意為小鳥看到一個瓶子裏有水,但卻無法喝到水,水瓶旁有瓶傾倒的虛影。而第四幅圖則為空白,用一大問號表示),

看。 請全班學生思考小鳥如何才能喝到水,並畫第四幅畫。鼓勵學生將自己畫的成果展示給大家

這樣做,我有兩個意圖。一是將學生在美術課上學到的簡筆畫知識引入到語文課堂中來,實現美術學科與語文學科的整合運用。二是結合畫的結果,讓學生展開想象和聯想,講《小鳥找水喝》的寓言故事,向學習課文中的寓言故事牽移,實現生活例子與課文例子的銜接。我儘量藉助投影設備將學生畫的畫投影出去,讓學生看到自己的畫,然後請同學們結合所畫的想故事,並給許多學生以機會,讓他們講這個故事(這時學生必將因為自己的畫得到展示而高興,在老師的不斷鼓勵下完成講故事的活動)。老師對在講故事時想象出了小鳥心理活動的學生大加表揚,以問“我們應向小鳥學習什麼?”為結語,完成學生由已有知識和經驗(畫畫、講故事)向未知知識(寓言)的隱性轉換。

2.互動學課文,瞭解寓言

教學的第二步,便是與學生一起完成對課文中兩則寓言故事的學習。我以一個語文活動中心和交際主體的身份參與到學生的學習中,與他們一起完成對《赫》的學習。整個學習過程分讀、講和演、評三步,先由學生自讀課文,走進故事,然後讓學生在揣摩人物的基礎上講故事,並請學生上台表演這個故事,結合學生講、演情況師生同評,找出講、演中的不足和優點,對故事的寫作特色作一簡要分析(側重於讓學生説學習收穫),弄清寓言中的人物、故事情節,挖出隱藏的寓意,並找到人物描寫的側重點。

我再以一個積極的旁觀者的身份參與到學生對《蚊》的學習之中。學生分小組對《蚊》進行學習,我穿行於小組之間,對他們的學習情況進行觀察,並及時解答他們的疑問,幫助學生清除學習路上的攔路虎。給一定時間讓學生代表小組宣講他們的學習過程,我在給予表揚的同時與學生一起總結學習這兩則寓言的收穫,弄清哪些事物可以做寓言故事中的人物、寓言故事在篇幅、情節上的特點以及如何進行寓言創作等知識,從寫法上對學習過程做一個簡要總結。

3.聯想加想象,創作寓言

德國著名文藝理論家萊辛説:“倘若從一般教訓出發,僅僅把寓言寫成寓意的,寫出來的準是一個惡劣的寓言。”這告訴我們,學寫寓言若僅有簡單的議論,而沒有生動活潑的故事是不行的。萊辛還説:“要是我們把一句普通的道德格言引回到一件特殊的事件上,把真實性賦予這個特殊事件,用這個事件寫一個故事,在這個故事裏大家可以形象地認識出這個普遍的道德格言;那麼,這個虛構的故事便是一則寓言。”所以,對於寓言的創作,我們要注意兩點:一是故事要有生動活潑之處,故事裏所藏的寓意讀者一讀便能知,不給讀者設置理解障礙。二是人物描寫的手法要根據內容表達的需要靈活使用。如何藉助課堂教學的“舉一”,實現“反三”的歷練目標呢?我跳出《<伊索寓言>兩則》給學生設定的框架模式(先講故事後點明寓意),給學生呈現大量的可供選擇的原始創作材料,讓他們在其中選擇一個展開想象和聯想,進行創作。也只有這樣做,才能充分照顧個體的不同,給學生以廣闊的施

展空間,空間越廣,學生想象和聯想的餘地就越大,就越能讓學生自由發揮。

一是給出不同類的寫作題型。我列出給題目寫寓言、給開頭續寫寓言、給寓意寫寓言、完全自主創意寫寓言等多種寫作題型,並在各題後附一定量的參考題目,給學生提供多樣的選擇。

二是提出不同類的寫作要求。給題目寫寓言(太陽和大風、水滴與石頭、新龜兔賽跑、粉筆與黑板的對話等)、給開頭寫寓言(老虎回家之後??樹幹對樹葉説:“??”等)、給寓意寫寓言(告誡人們要保護環境、人與人之間要互相幫助等)、自主創意寫寓言(自擬題目,自找寓意進行創作)對學生的要求是不同的。學生有各自不同的生活體驗,有對問題的不同思考角度,寫出來的寓言也必定各不相同。這樣既避免了雷同思維,又能讓學生給合各自對生活的不同理解,寫出屬於他們自己的寓言。

四.説課外延伸

教是為了達到不需要教,課堂教學應給學生在課外進行延伸性學習以指導,僅藉助一節課兩個例子的教學是無法讓學生學得關於寓言的所有知識的,在課堂上創作寓言也因受到時間等因素的影響而呈現功利性,這與語文學習的漸進性、廣泛性要求是不相適宜的,《語文課程標準》也指出:“應該讓學生更多地直接接觸語文材料,在大量的語文實踐中掌握運用語文的規律。”所以,一個務實的語文老師應該把學習的金鑰匙交給學生,讓學生通過課外大量的歷練來達到“不需要教”的目的。《學習的革命》一書中也説:“在學習方面,沒有東西可以替代針對個人的、有目的的家庭作業。”老師結合課堂學習內容給學生布置一些與之相關的“課外作業”是很有必要的。這節課,我將給學生布置兩類作業。

一是引導學生直接接觸相同類的語文材料,推薦幾本寓言故事集他們閲讀。這其中有中國寓言(如《中國寓言故事》),也有國外寓言(如《拉·封丹寓言》),我要求學生在閲讀過程中記下自己的收穫,給沒有直接寓意的故事添加寓意。

二是建議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將自己在課堂上寫的寓言故事講出來,進行交流;也可以蒐集存於民間的寓言故事,舉辦一個“講寓言故事”比賽活動,把對寓言的學習延伸下去。

老師角色的恰當定位,再加上得法的引導,學生主體性的激發,必將使課堂教學煥發出強大的生命力。讓學生帶着社會生活的體驗走進課堂,運用自已的生活體驗、情感傾向和語用經驗去解讀作者的生活體驗、情感傾向和語用經驗,進而實現生活體驗、情感傾向和語用經驗的轉化,再結合相應訓練在實踐中得以歷練,讓學生帶着語文課堂的收穫走向生活實踐,實現學習與生活的有機銜接,這樣的教學必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寓言》説課稿14

一、説活動教材

我國寓言文學歷史悠久,自先秦以來名家輩出,膾炙人口的寓言精品佳作燦若繁星。先秦文學史中的許多寓言如“拔苗助長、守株待兔等,世代流傳,早已變成了成語,為人們廣泛應用。“人生多少哲理, 盡在寓言中”。著名作家 嚴文井老 先生對寓言曾做過絕妙的比喻,他説,著名”:“寓言是一把鑰匙,用巧妙的比喻做成。這把鑰匙可以打開心靈之門,啟發智慧,讓思想活躍。”《守株待兔》是一篇,情節簡單卻促人深思,語言淺顯而寓意深刻。故事通過種田人因一次偶然的機會得到一隻撞死的兔子,他就丟下鋤頭整天守着樹樁等待撞死的兔子的事,生動形象、深入淺出地向孩子們介紹了“想不勞而獲是不行的”這一比較深奧的道理。

考慮到大班幼兒形象思維的特點與寓言故事本身的特點,以及我們的科學認讀的活動要求我將目標定位於以下三方面:

1、能用連貫的語句表達畫面內容,並樂意在集體面前表達,初步理解作品內容、人物感情。

2、通過各種形式的玩字,激發幼兒認讀漢字的興趣。

3、通過觀察農夫守株待兔的經過,知道偶然發生的事情不能代表永遠、不勞動是沒有收穫的。

二、説活動環節:

第一環節:自由談話,引出話題。

興趣是孩子學習獲得成功的良好保證,以適當的提問回憶幼兒的'生活經驗,並讓幼兒用身體動作來感受體驗。對幼兒來説,既激發了孩子們對寓言的興趣,又滿足了他們的表現欲,同時又順理成章地揭示活動主題,使幼兒在活動中主動熱情、投入積極的參與。

第二環節:觀看課件,理解故事內容。

留有懸念,給幼兒提供表述的機會。為了幫助幼兒理解人物的情感變化,更加深刻地理解故事內容,將故事最後一部分情節隱藏起來,創設一個幼兒創造性表達的機會,教師通過一個主要問題,再以追問的形式,逐步引導幼兒觀察畫面,讓幼兒聯想和猜測故事發展的情節變化,創編出各種情節,最後共同尋求故事發展的原因。

第三環節:觀看結果:理解寓意

(一)理解種田人“為何守”兔,體會“不勞而獲”的虛幻

活動中幼兒通過教師的追問理解了種田人之所以坐在樹樁邊,是因為希望兔子還會來撞死在樹樁上;也知道兔子撞死在樹樁上是一件及其偶然的事。種田人是偶然得到了兔子。在得到了兔子後他就異常高興,他想以後就可以不付出任何辛勞就可以收穫,用一個詞叫“不勞而獲”來説明了此時種田人的心情,而故事裏面的樂滋滋、哈哈的笑聲就體現出了他的情緒變化。

(二)感悟“怎樣守”,體驗“一無所獲”的可悲

但隨着故事情節的發展, 通過 老師的提問,回憶故事內容,體會種田人在一天一天的等待中逐漸失望,到後來的結果兔子沒有等到,由於自己不再勞動自己的莊稼都死掉了,這時追悔莫及的可悲情緒都表露了出來。

(三)揭示寓意

最後通過故事中的感歎詞變化,體驗了故事中人物情緒的變化從而揭示了寓言故事寓意。並通過列舉幼兒生活中努力的案例,引發幼兒對自己生活態度的認識,進一步感受成功的快樂。

(四)完整欣賞故事,一起進行講述。

1、故事的名字叫什麼?再次對漢字守株待兔進行認識。

守株待兔是一個成語故事,它在很早很早以前就有了,除了今天我們學的守株待兔這個成語故事,還有很多的成語故事也非常有意義,小朋友回家也可以去讀一讀,或請爸爸媽媽給你講講。下面我們一起再來把守株待兔這個成語故事欣賞一邊。

2、完整欣賞故事。

此環節是激發幼兒我國的文學歷史,有個大概的瞭解,也激發幼兒繼續去關注、去閲讀更多的成語故事。

活動延伸:

1、利用“小舞台”的遊戲進行成語故事表演,感受成語故事的魅力。

這個意義的故事我們下次還可以在小舞台遊戲中進行表演呢!

2、老師這兒還有幾個字請你來拼一拼,看誰能拼出我們今天認識的這幾個字。

延伸活動表演故事是為了讓幼兒加深對故事是的理解,而拼字遊戲也科學認讀的一種方法。

教學反思:

幼兒非常喜歡聽故事,一聽老師説要講故事,都靜靜地坐在椅子上,眼神極渴慕地望着老師,都希望快一點聽老師講故事。在完整的欣賞了故事後,孩子們不由的發起了感慨,為此,教師讓孩子們互相説説自己對故事的看法,給幼兒創設了自由表達的空間,幼兒都積極發言,用語言表達着自己內心的感受及自己的看法,隨後結合掛圖,分段欣賞故事,加深了幼兒對故事的理解。

《寓言》説課稿15

教學內容分析:

《伊索寓言》屬於五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的課文。本單元屬於故事集錦,由成語故事、文學故事、民間故事和寓言故事組成,其中成語故事中的兩篇故事都是來自寓言故事的成語,來自寓言的成語故事和寓言故事有着異曲同工之妙。它們都是通過一個小故事,用比喻、人格化修辭方式等,來講明某個原理或者教訓的文學作品,往往帶有嘲諷和勸誡的性質。

《伊索寓言》產生於希臘的古典時期,是人類智慧的結晶,其結構短小精悍,內容博大豐滿,既有深刻豐富的思想性,又有形象生動的藝術性,適宜任何年齡的人閲讀本文講述了三則寓言,緊湊密切,意藴豐厚,以淺近的語言把角色描畫得繪聲繪色,生動傳神,使人讀後興致盎然,從其中獲得深刻的啟迪和教益。《狐狸和烏鴉》講狐狸吃不到蒲萄發語辭蒲萄"是酸的,不好吃";《牧童和狼》講一個牧童屢次大叫"狼來了"棍騙鄉村居民,當"狼真的來了",誰也沒有去幫忙他;《蟬和狐狸》講狐狸想吃蟬,便假裝嘉贊蟬的歌聲妙美,但蟬看穿了狐狸的企圖,沒有上鈎。每則寓言都以篇末的一句訓誡作結,具有畫龍點睛的成效。

教學流程安排:

一、簡介常識

首先以《自相矛盾》《濫竽充數》這幾則學生耳熟能詳的寓言故事引出《伊索寓言》,介紹作者伊索其人及其寓言的特點。

二、感知大意

通過初讀由學生自己找出第一則寓言的詞語,掃清障礙,讀通讀順課文,弄清寓言的主要內容。

設計意圖: 課開始整體感知,給學生腦海中留下初步的印象。語文本身就是一個文字符號與情感、文化融為一體的多彩世界,其整體性特徵是非常鮮明的。 “一千個讀者只有一個哈姆雷特”。因此,要使閲讀教學真正具有整體的意義,我們就必須將課堂讓位給學生,讓他們自己默讀、朗讀、誦讀,讓他們自己感知、揣摩、體驗、領悟,讓他們自己圈劃、查閲、討論、交流。這樣,他們就能在與文本對話的過程中,觸摸課文整體,把握文本精髓,汲取精神營養,獲取整體效益。

三、感受形象

本教學環節,我打算以狐狸的話“這些葡萄肯定是酸的,不好吃”為切入點,圍繞“你相信狐狸的話嗎?為什麼?”這個問題展開教學,抓住課文對狐狸的語言、動作、神態描寫的空白點,創設情境,調動學生的生活經驗及知識積累,挖掘寓意豐厚的內涵,進行淺文深教,短文長學。讓學生在朗讀中體會形象,在表演中活化形象,在描述中鞏固形象,為學生感悟寓意作好鋪墊。

訓練一.抓住“葡萄架上垂下幾串成熟的葡萄”這句話中的“成熟”,並結合插圖從色形味描繪葡萄成熟的誘人情景。

預設:“葡萄架上垂下幾串成熟的葡萄。那葡萄(葡萄又大又圓、又酸又甜、晶瑩透亮、酸溜溜、甜津津??顆顆葡萄像碩大夜明珠、晶瑩透亮??)

訓練二:針對 “狐狸看到了,饞得直流口水。”設計一項填補課文空白的想象訓練:這時,一隻___________的狐狸看到了,心想:___________ 想着想着,口水竟“吧嗒、吧嗒”的流了下來。

預設:一隻又渴又餓(飢腸轆轆 四處覓食)的狐狸看到了心想??(哇,好大的葡萄啊!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工夫。哇!葡萄成熟了,我又可以美餐一頓了!??)想着想着,口水竟“吧嗒、吧嗒”的流了下來。

訓練三:“他想盡了各種辦法去夠葡萄,但是白費勁。”狐狸會想些什麼辦法來夠葡萄?可以表演,也可以用語言進行描繪。

可以為學生提供這樣一些詞:往上躥 撿起 瞄準 扔 搬 疊 小心翼翼 踮起腳尖 踉蹌 四腳朝天

訓練四:狐狸感到無望了,只好轉身離開。他邊走邊回過頭來説:“這些葡萄肯定是酸的,不好吃。”你覺得應該怎樣讀?説説原因。

設計意圖:《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教師是學習活動的引導者和組織者。教師應創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積極開發課程資源,靈活運用多種教學策略,引導學生在實踐中學會學習。這篇課文內容淺顯,學生通過初步感知在腦海中建立了狐狸的初步印象,為了調動學生的積累,開啟了學生豐富的想象,我抓住四個訓練點,不但幫助學生加深了對課文內容的理解,感受了鮮明的“人物”形象,還有益於學生情感體驗,積累了較豐富的知識,形成了良好的語感。”

課標説: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朗讀是學生對課文理解認識的外在表現,帶有濃厚的個性化色彩。句子“狐狸感到無望了,只好轉身離開。他邊走邊回過頭來説:“這些葡萄肯定是酸的,不好吃。”中狐狸的心情是相當複雜的,有無能為力的沮喪,有對葡萄食之無力,棄之可惜的不捨,還有吃不着葡萄的不甘心,甚至有些惱羞成怒。因此,我打算放手讓學生自己在讀中體會,引導學生抓住不同的詞語,多角度、多層次讀句子。讀出情趣、讀出滋味,讀出感受,在學生的有滋有味的讀中,體會狐狸複雜的心理。

四、感悟寓意

接着我再次迴歸到狐狸的話:“葡萄肯定是酸的,不好吃。”開始了感悟寓意的教學,我拋出這樣兩個問題:葡萄明明是甜的,狐狸也是十分想吃,可他為什麼要這樣説呢?現在你想對這隻好笑的狐狸説些什麼呢?

有了前面對故事形象的感受,緊接着又設計一項説話訓練:(預設:狐狸啊狐狸,你明明知道葡萄已經成熟,你卻説葡萄是酸的,真是太可笑了。

狐狸啊狐狸,明明是你無能為力,摘不到葡萄,你卻説葡萄肯定是酸的,不好吃,這不是自欺欺人嗎?

狐狸啊狐狸,你心裏明明十分想吃葡萄,卻又吃不到,你卻説葡萄肯定是酸的,不好吃,真是吃不到葡萄説葡萄酸。)

這兩個問題由淺入深,循序漸進,將學生的思維由現象引向本質。對第一個問題,孩子們肯定很自然地便能説出狐狸死要面子,怕人笑他無能;狐狸騙人,可他騙人,最終只能是自欺欺人。而第二問,將學生置身於故事情節之中,針對狐狸的言行加以評議,學生或駁斥或譏笑,於嬉笑怒罵中對狐狸的可笑行徑有了更深刻的認識,同時也為寓意的揭示架橋鋪路。同時由學生對狐狸膚淺幼稚的評價,轉向伊索精闢的點評,很自然地揭示出寓意:“有些人無能為力,做不成事,卻偏偏説時機還沒有成熟”。通過對比及品讀體會寓意的精闢,及其諷喻那些生活中和狐狸一樣的某些“無能為力,做不成事”反而找出種種藉口自我解嘲的人真正目的,由此將學生的視線引向生活,引導學生用智慧眼光來觀察生活,認識生活中的人和狐狸一樣的吃不到葡萄説葡萄酸的`種種言行,並從中獲得教益: 紅紅今天考試成績最好,同學都羨慕,芳芳見了卻撇撇嘴説:“有什麼了不起,我認真起來比他好!”真是_____________

東東花了幾個星期的時間也沒有和媽媽想要的自己想要的溜溜球,他卻説_____________,真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設計意圖: “蹲下來看學生”意味着理解、尊重和寬容。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兒童有自己獨特的視角,教師只有“蹲下來”,才能從兒童的立場思考問題,才可能看到屬於他們的美麗風景。但教育的責任是要讓學生成為成熟的“人”。教師“聞道在先”,有責任“引領”學生感悟人類文化的博大,感受人生智慧的深邃,體驗人類情感的美好。學生是成長中的人,需要教師的呵護與寬容,更需要教師智慧的引領與啟迪。教學中兩個問題的鋪設為學生探究寓意架起了橋樑,水到渠成。

《語文課程標準》的基本特點是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學習所得用在靈活的語境中,容納了學生的生活經驗,使學生與課程文本形成互動,使學生獲得基本的語文素養,影響學生的心靈和品德,構築學生一生髮展的文化基礎。

五、辨證接受

《狐狸吃葡萄》的寓言故事眾所周知,其實這則故事也反映了人們在日常生活中的較多見的一種心理現象。

當人們在學習、工作和生活中遇到困難和阻力時,內心自覺或不自覺地會產生一種希望解脱緊張狀態、恢復情緒平衡的適應性傾向。就像寓言中的狐狸那樣,對得不到的東西就貶低它,以平衡自己的心理,這是人的一種自我保護的機制,在心理學上就稱之為“酸葡萄心理”。這種能起到心理調節作用的機制,已沒有了寓言故事中的貶義。

設計意圖:教材應體現時代特點和現代意識,關注人類,關注自然,理解和尊重多樣文化,有助於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六、學習拓展

自己試着讀讀《牧童和狼》,小組交流明白的道理,完成課後練習題第三題,有感情地這則寓言故事。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