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級生物説課稿模板彙編五篇

來源:文書谷 1.18W

作為一名教職工,通常需要準備好一份説課稿,是説課取得成功的前提。怎麼樣才能寫出優秀的説課稿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七年級生物説課稿5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七年級生物説課稿模板彙編五篇

七年級生物説課稿 篇1

一、 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包括地位和作用、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

1、 地位和作用

本節是下冊開篇中的第一節,通過對本課的學習,可以引導學生以興趣和生活經驗為基礎,從人與生物圈的關係出發,去探討人類的食物來源,食物中的主要營養成分及其對人體的重要作用,激發學生學習生物學的熱情。本節中安排的活動有交流、演示、討論等,主要目的是進一步培養學生收集、整理、加工和應用信息的能力,並體驗合作交流的快樂。通過本節課的學習還可使學生從知識、能力、情感等方面為以後的學習奠定基礎。(本節的前一節已學過 ,後面將學習 內容,本節的內容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出發,從創設情景中提出問題,激發學生主動探究,積極獲取知識,並從中獲得情感體驗,注重科學與社會、科學與生活的緊密聯繫。)

基於對教材的分析以及對課程理念的理解,我認為國中生物課程的根本任務是提高學生的生物科學素養,作為對學生基本生物學知識的構建,我設定以下三維目標,

2、 教學目標

(1) 知識目標;(2)能力目標;(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3、 教學重難點

(1) 重點(2)難點

二、 學情分析

學生通過 年級上冊的學習,對於生物學方面的知識已經有了初步的瞭解。學生年齡雖小,但已具備了初步的觀察事物、收集整理信息、獨立思考和與他人合作的能力。在教學中,倡導學生主動參與,勤於動手,進一步培養學生主動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及合作交流的能力。年齡在十三四歲的七年級學生,喜歡錶現自己,樂於發表自己的見解。因此,在教學的過程中要適時引導和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

三、 教法、學法

1、 教學方法:本節課的教學策略是通過學生觀察、體驗、合作等方式使學生獲得知識、

培養能力。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是學生學習的引導者、合作者,使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教師利用啟發性的語言和有研究價值的'問題,引導學生逐步探索人類食物的奧祕。通過探究、合作、交流等活動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

2、 學法指導:在教師創設的情景中快迅地進入學習狀態,在民主、輕鬆、愉快的教學環境中仔細觀察、認真傾聽、積極發言、勤于思考。提高自身的分析、推理和歸納總結等科學思維能力,學會合作。

四、 教學流程

包括1、創設情境引入新課在約3分鐘,2、 10分鐘,3、 分鐘,4、 分鐘,機動教學5分鐘。

1、 創設情境,引入新課

五、 反思

以上就是本人對整個教學過程的邏輯順序安排。

教學的關鍵不在於教師教了多少,而在於學生學了沒有。本節亮點在於抓住學生好動、好奇的心理特徵,以活動為線索貫穿整個教學過程,營造一個民主、和諧、輕鬆的課堂氛圍,把課堂的主動權交給學生。讓他們在活動中積累經驗,在推理中領會知識,在思考中構建概念。讓學生們體驗到學習的愉悦。

七年級生物説課稿 篇2

今天,我説課的內容是七年級生物學下冊第四章第三節一一《輸送血液的泵一一心臟》。下面,我將從教材分析,教學方法、學習方法、教學程序等方面,説説本 課的教學設想。

一、教材分析

談談我對教材的理解人體體內物質的運輸是依靠人體循環系統來完成的。人體循環系統包括血液循環系統和淋巴循環系統兩部分。血液循環系統由心臟,血管和血液三部分組成。其中心臟是推動血液在體內循環流動的動力結構,所以本節的重點是心臟的結構和功能。這節內容的學習為學習血液循環奠定了知識基礎。

因此,我確定本課的教學目標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知識目標:包括1、瞭解人體心臟的位置。2、理解人體心臟的活動規律。3、掌握人體心臟的結構特點,以及與其相連的血管。

(二)能力目標:包括(1)識圖能力的培養,通過觀察,識別人體心臟的外形圖,解剖圖和圖示的方位,培養學生的識圖能力。(2)觀察能力的培養,通過指導學生觀察新鮮的豬心臟,觀看課件的有關內容,使學生掌握觀察心臟結構的方法和步驟,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3)思維能力的培養,通過引導學生觀察、思考、分析總結心臟瓣膜與心臟內血液流動的關係,從而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

(三)思想教育:通過有關內容的學習,説明體育鍛煉對心臟的有利影響,引導學生加強體育鍛煉,提高心臟潛力,增強體質。

(四)教學重點分析:人體心臟結構和與其相連的血管關係複雜,它們共同構成血液流動的管道,心臟是促使血液在這個管道中流動的重要動力器官,掌握這部分知識為下一節血液循環奠定了基礎。因此,心臟的結構及其相連的血管是本節課的重點。

(五)教學難點分析:血液在心臟內只能按一定的方向流動,即從心房流向心室,從心室流向動脈,而不能倒流,這是由於心臟內具有瓣膜,心臟瓣膜只能朝一個方向開啟,從而控制血液在心臟內只能按一定的方向流動。而且,心臟瓣膜的位 置及其開啟,關閉與心臟內血流方向的關係是比較抽象和複雜, 是學生較難理解和掌握的。因此,為本節課的難點。那麼如何來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呢?

二、下面我來説説教法

1、自學導思法。通過教師引導,學生自主探究,有利於學 生主動學習,激發學生獨立思考和創新意識,充分發揮學生的 主體作用。同時還培養了學生之間的團結協作精神。

2、直觀教學法。通過觀察新鮮的豬心臟,媒體動畫演示, 把抽象的內容形象化、具體化,逐步將學生從感性的認識引導 到理性認識,培養和發展學生的抽象思維。

三、説説學法

1、指導觀察新鮮的豬心臟,圖片和媒體動畫的方法,培養觀察能力。

2、隨着老師的設問,學生自學教材,主動思考,小組討論, 培養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3、指導學生髮現並掌握知識內在的聯繫,總結出生物學的"統一"原理,並學會運用這種原理指導學習。

下面通過教學程序來談談教法、學法的具體運用。

四、教學程序

首先,創設情境,引入新課

1、課件展示,學生觀察課件內容,老師舉例説明汽車開動要用發動機,抽水要用水泵,人體內血液流動也需要動力,這就是心臟。設問:那麼心臟有什麼樣的結構和功能使它能起到動力作用呢?以此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激發學生的學習慾望,從而引入新課。

其次,新知識傳授(約35分鐘)

1、學生活動:要求學生把右手放到左胸,感受自己的心臟搏動,初步瞭解心臟的位置。再利用多媒體課件,展示胸腔透視圖,心臟的位置。展示人體心臟外形圖,觀察心臟的形態,識別人體心臟的各個方位。

2、識別心臟的各個方位後,通過觀察豬心臟的掛圖結合課件,講授心臟的結構。首先指導學生觀察,比較心房壁和心室壁的厚薄。再引導學生回憶所學的人體四種基本組織,同時設問:從心臟壁的厚薄來看,心房與心室有什麼不同?左心室與右心室又有什麼不同?讓學生講出心臟的組成及心臟壁的厚薄。然後結合人體心臟解剖的課件,分部觀察人體心臟的四個腔,使學生明確左心房與左心室相通,右心房與右心室相通,左右兩邊不相通。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繼續觀察新鮮的豬心臟,找出與心臟相連的幾條大血管。同時教師邊講邊畫出心臟結構簡易黑板圖,肯定左心房連通肺靜脈,左心室連通主動脈,右心房連通上、下腔靜脈,右心室連通肺動脈。最後用課件展示心臟解剖圖,要求學生寫出心臟四腔及連通的大血管,加以 鞏固。這樣,由分解到綜合最後形成整體概念,重點突出,使學生掌握人體心臟的結構。

3、在學生掌握心臟的結構及其相連血管知識的'基礎上,講授心臟瓣膜的位置及其開啟關閉與心臟內血流方向的關係,這部分內容是本節課的難點,為突破難點,我準備利用多媒體手段循序漸進地進行教學。首先指導學生閲讀課文68頁,通過指導閲讀,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獨立思考能力。然後,課件展示人體心臟瓣膜縱剖放大圖,指導學生觀察人體心臟瓣膜的位置與開關方向;緊接着課件展示人體心臟瓣膜橫剖面放大圖引導學生觀察心臟瓣膜的分佈及組成。設問:心房與心室之間,心室與動脈之間有什麼特殊的結構?通過觀察與提問使學生明白心臟中有房室瓣和動脈瓣,房室瓣位於心房與心室之間,只能朝向心室開,動脈瓣位於心室與動脈之間,只能朝向動脈開。在此基礎上,為了幫助學生進一步理解心臟瓣膜控制血流方向的作用,課件展示血液在心臟內流動的動畫圖,顯示血液在心臟內流動的方向與心臟瓣膜開閉的關係,同時設問:"同學們,從圖中我們看到血液在心臟中是如何流動的?心臟瓣膜在血液流動中起什麼作用?"讓學生邊觀察邊思考,從而歸納出瓣膜的開閉與血液流動的關係:即心臟瓣膜能控制血液按一定的方向流動,也就是隻能從心房流向心室,從心室流向動脈,而不 能倒流。這樣,通過多層次,多方向的反覆觀察和教學,難點被逐一突破。

4、通過以上的學習,教師接着可提問:"人體心臟的功能是什麼?"從而歸納出人體心臟的功能是推動血液在血管中循環流動。然後又問:"體育鍛煉和適宜體力勞動對心臟有何好處?"對學生進行衞生保健的教育。

最後是課堂小結:課件展示心臟解剖放大圖,結合板書設計,請學生自己歸納本節課的學習內容。

板書是對教學內容的總結概括,我的板書設計見附表,這種板書設計突出重點,突出了知識點之間的聯繫,簡潔明快,體現了板書設計的程序性、概括性、指導性與藝術性。

附板書設計:第三節輸送血液的泵一一心臟

1、心臟的結構和功能

左心房一一連通肺靜脈

左心室一一連通主動脈

右心房一一連通上下腔靜脈

右心室一一連通肺動脈

2、防止血液倒流的結構

房室瓣一位於心房與心室之間

動脈瓣一位於心室與動脈之間

五、教學思想

下面我簡要地説明一下,這樣進行教學設計的優點,以及理論依據。

1、注重生物教學的直觀性原則。

充分利用模型、實物、特別是現代多媒體教學等直觀手段,動與靜相結合,宏觀與微觀相結合,形象生動,突出重點,易化難點。

2、注重對學生的素質教育,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性原則:

教學設計中有大量的學生活動,充分給予學生表現的空間,活動的空間,思維的空間,通過啟發式教學,逐步引導觀察和思維,調動學生積極主動參與,培養學生各方面能力。

七年級生物説課稿 篇3

今天我説課的題目是七年級生物(上)第二單元第一章第二節《觀察植物細胞》,觀察植物細胞涉及的知識面較廣、特別是對臨時裝片的製作過程、歸納細胞結構要求很高,這是教學過程中的重點和難點。新課標以全面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為宗旨,通過對該課的學習能進一步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和觀察能力,這對以後的.自主學習有很大的幫助,這就對教師提出了新的挑戰,所以我選擇了它作為今天我説課的內容。希望能得到各位老師的指導。

對於觀察植物細胞,我將從教材分析,教材處理,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教學過程等4個方面進行剖析。

一、教材分析:

(一)、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學會製作臨時裝片的基本方法,使用顯微鏡觀察自己製作的臨時裝片;認識並闡明植物細胞的基本結構,初步學會繪製植物細胞結構簡圖。

【能力目標】記住臨時裝片製作過程以及注意事項;瞭解植物細胞的基本結構和各部分結構的功能。

【情感目標】通過製作臨時裝片,養成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

(二)、教學重點和難點:

1、重點:製作臨時裝片,歸納植物細胞結構。

2、難點:成功地製作臨時裝片。

二、教材處理:

1、學生狀況分析:

通過上一節的學習,學生初步具備了使用顯微鏡的技能,這時要滿足他們觀察微小細胞的願望,引導他們進行主動探究學習,同時由於學生沒有看到過細胞,因此在觀察臨時裝片時,可以利用多媒體展示製作較好的臨時裝片。

2、教學內容的組織與安排:

(1)、複習上節課內容,創設情境導入。

(2)、講授新課:如何製作臨時裝片。

(3)、繪製植物細胞結構圖

(4)、練習。

(5)、小結。

三、教學方法、教學手段:

1、教學方法:實驗探究。

2、教學手段:本節課以學生親自動手實踐為主,並採用複習、展示導入、教師演示與輔導為輔的教學手段。

四、教學過程:

(一)、複習提問與情境導入:

1、顯微鏡的結構由哪幾部分組成?

2、顯微鏡的使用分哪幾個步驟?

(二)、製作臨時裝片。

1、教師演示臨時裝片的製作步驟:

(1)準備:

擦:必須將載玻片、蓋玻片擦拭乾淨,目的是避免雜質出現於視野中。

滴:滴加清水時應適量:過多,水會溢出;過少,製片容易產生氣泡。

(2)製片:

撕:撕取少量的洋葱鱗莖葉內表皮,不要將葉肉一起帶下來。

展:充分將取下的洋葱表皮展開,避免重疊。

蓋:蓋蓋玻片一側先接觸水滴邊緣,然後將另一側緩緩放下(3)染色:

滴:在蓋玻片的一側滴加稀碘液時適量:多了,會溢出來污染實驗台;少了,染色不充分。

吸:吸水紙應有另一側吸引,使稀碘液均勻擴散到蓋玻片下。使染色充分。

2、學生練習製作臨時裝片

3、學生觀察自制的臨時裝片。

(三)、學生動手製作,老師引導學生觀察植物細胞的結構讓學生明確:植物細胞的結構和功能

(1)細胞壁:保護和支持作用

(2)細胞膜:保護、控制物質的進出。

(3)葉綠體:含有葉綠素,是植物細胞進行光合作用製造有機物的部位。

(4)細胞核:含有遺傳物質。

(5)細胞質:內有液泡,液泡中含有細胞液。

(6)液泡:存在於細胞質裏,有細胞液。

(四)、技能訓練:繪畫植物細胞結構圖

強調繪圖要領:

真實;大小、位置、點線結構;名稱標註齊全。

(五)、課堂小結:

1、臨時裝片的製作步驟;

2、植物細胞的結構。

(六)、作業佈置:

練習繪製植物細胞結構圖;要求標註功能

七年級生物説課稿 篇4

一、 説教材:

1.教材分析:

生物對環境的適應和影響是生物學七年級上冊第二章第三節內容。本章站在生物圈的高度,論述了生物與環境之間是相互影響、相互依存的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這是一個最基本的生物學觀點,也是理解“人與生物圈應該和諧發展”的理論基礎。所以該節在本書中乃至在本學科中都佔有重要的地位。

本節知識點清晰,一是生物對環境的適應,另一就是生物對環境的影響,呈現的方式也直觀,前者就四幅圖片,後者是一個探究活動,非常符合國中學生的心理特點,內容看似簡單,但要能讓學生尤其是七年級學生建構生物與環境之間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所以在教學中要充分利用教材,多采用直觀手段,認真組織活動,幫助學生初步建立這個基本的生物學觀點。

2.教學目標

基於以上分析,結合新課程標準的新理念,確立如下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認同生物的形態結構、生活方式與環境相適應的觀點。

(2)、能夠選取多方面的事例來描述生物對環境的適應和影響。

能力目標:

(1)、通過分析文字和圖片資料來提高學生説明問題的能力。

(2)、嘗試收集、處理數據的方法。

(3)、學習通過測量進行科學探究的方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1)、瞭解生物與環境的關係,滲透環保意識。

(2)、樹立“生物與環境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生態學觀點。形成辯證唯物主義思想。

3.教學重點:

(1)、描述生物對環境的適應和影響。

(2)、鼓勵學生多從生活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

(3)“植物對空氣濕度的影響”探究是重點,新教材倡導探究性學習,應該利用好每一次活動,來培養探究的方法和能力。

4.教學難點:

在教學中引導學生理解生物體結構和功能相適應的辯證觀點。

二、説教法:

1、本節課貫穿觀察和討論,主要運用啟發式談話法,啟迪學生思維、激發學習熱情,並遵循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認知規律,利用多媒體的現代教育手段,以大量的圖片和動畫,讓學生通過觀察、思考、分析綜合等一系列思維活動,逐漸認識到生物與環境之間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

2、本節“植物對空氣濕度的影響”的探究活動並不難,運用前一節的探究活動方法完全能夠完成,所以這個活動我安排在課前,課上主要是組織各小組交流中,讓能力的培養貫穿在活動的參與中。

三、説學法

通過觀察、討論、分析去發現知識,逐漸培養自主學習的習慣和能力,通過課前的`探究活動和課上的交流,體驗知識獲得的過程,感悟科學探究的方法,體會同學間合作的魅力,嚐到探究性學習的樂趣。掌握科學探究的一般方法。

四、説教學過程:

(一)複習提問,導入新課:

啟發學生例舉生活中熟悉的生物受到環境中哪些因素的影響,導入新課,這樣導入有兩個好處,1、既考查了前一節課的知識的掌握情況,又體現了兩課內容的緊密聯繫;2、創設了情景,激發了興趣,讓人自然而然想到生物對環境有沒有影響呢,行雲流水般引入新課。

(二)新知學習:

1、“生物對環境的適應”是重點又是難點,這樣安排:

第一步:讓學生觀察教材的四幅圖片,引導從“形態結構”、“生活方式”與環境間的聯繫展開小組討論,。然後讓學生選擇談談自己的看法。創設了一個平等、民主、和諧的課堂氛圍,在這種氛圍中學生的思維是發散性的,充滿靈性。總之,這些生物的形態結構和生活方式是與它們生活環境相適應的。

第二步:啟發學生還能找到生物的形態結構、生活方式與環境相適應的例子嗎?如:仙人掌的葉變成刺,蛇、青蛙的冬眠等例子,鼓勵學生提取平時積累的知識,給他們表現的機會,激起競爭意識。

第三步:媒體播放影像資料,有南極的企鵝和駝鳥的畫面,夏天的雷鳥和冬天的雷鳥。並提問:同學們從上面的資料中你們發現了什麼?誰能解釋這些現象呢?學生可以進行小組討論。用自己的知識儲備説出企鵝和駝鳥雖然同屬於鳥類但由於各自生活的環境不同,導致了結構上的差異。生活在冬天的雷鳥,在白雪皚皚的冬天,體表的羽毛是純白色的,一到夏天就換上棕褐色的羽毛,與夏季苔原的斑駁色彩相接近,從而保護自己。讓同學們認識到生物對環境的適應是具有普遍性的,這種適應是生物通過漫長的年代,不斷適應環境,自身不斷進化、生存下來而形成的形態結構和生活方式。完整地幫助學生理解生物對環境相適應的觀點。

2、生物對環境的影響:

生物在適應環境的同時,也對環境有一定的影響。這部分的知識是這樣處理的:

第一步:讓學生親身驗證“生物也可以影響環境”這一結論:

課前親自探究“植物對空氣濕度的影響”,這個探究中的6道思考題,是從探究過程的不同環節引導學生思考,制定並實施探究方案的。第1題引導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第2題引導作出假設,第3、4題引導學生思考測量中的科學性問題,第5題引導學生用多種方法對數據進行處理,第6題訓練良好的數據記錄習慣。通過這個探究活動,學生對科學探究的大致過程將會有初步的認識。課上交流時注意:對於國中學生來説,過程是比結果更重要,但在這兒,由於結果涉及到對數據的收集和處理,這也是科學探究的一種方法,應以激勵和引導。學生從“做中學”中親身驗證了植物對空氣的濕度有影響,有利於認識生物是可以影響環境的。

第二步:再讓學生思考兩個問題:

a、地下耕耘者是哪種動物,它對自然界有什麼益處?

b、為什麼我國開發西部強調要退耕還林和還草?從生物對環境產生的作用這個角度來認識生物的存在確實影響着環境。

第三步:讓學生嘗試舉例描述“生物對環境的影響”的生活中的例子。加深並及時反饋學生對這方面知識的理解。通過問題讓學生認識到生物的生活確實影響着環境。

3、技能訓練:

這是新教材的一個別有用心之處,教師可出示貓和兔子頭部掛圖,請同學們觀察,並説出觀察的結果,旨在培養學生的觀察、分析、綜合等能力,我們要充分利用教材的這一優勢。引導學生觀察並思考,“看誰提出的問題最有價值?”在問題的提出和解決中培養思維能力。

最後師生共同總結本課收穫,這點很重要,在學生理解的基礎上及時幫助他們構建概念,點睛突出“生物與環境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的生物學觀點。引導學生認識到人類生活在生物圈,對環境的破壞必將回報給人類,所以人和自然和諧相處是多麼重要!

(三)鞏固練習:

1. 仙人掌的葉呈刺形,這是對什麼環境的適應( )

A 大風 B 相對缺水 C 寒冷 D 以上都對

2. 下列對生物與環境的關係理解正確的是( )

A 所有的生物都能永遠適應環境 B 生物能夠決定環境的變化

C 環境永遠有利於生物的生存 D 環境與生物相互影響、相互依賴

3. 下列成語中,説明生物能影響環境的是( )

A 風聲鶴唳,草木皆兵 B 螳螂捕蟬,黃雀在後

C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D 千里之堤,潰於蟻穴

(四)佈置作業:課後練習及目標檢測題

七年級生物説課稿 篇5

一、設計前的思考

我個人認為,不論是哪一章節,在進行教學設計之前,都要以以下3點為依據:1、課程標準;2、學生的身心特點;3、現有的教學條件。課程標準可以給我們的教學設計提供方向;符合學生身心特點可以提高教學的有效性。現有的教學條件則決定了教學的可行性。

在進行教學設計前,要先整體考慮整個章節及與其他章節的聯繫。本章節光合作用是整個國中生物中很重要的一節。與後面環境保護、生態系統都有緊密的聯繫,也是高中學習的重點。因此,在教學設計時,要考慮為以後的學習做好鋪墊。

二、本節的具體設計及設計原因

本章節光合作用的主線是:“光合作用的定義——光合作用的實質——光合作用的意義”,而本節是第4課時,着重解決“光合作用的實質——光合作用的意義”這2點。在前3個課時,通過對光合作用發展史的學習和有關光合作用的實驗,學生對光合作用的定義有了一個比較清晰的認識。因此,本節應當對前3節的內容進行總結,並提升。本節主要採用啟發式的教學,用一個個相銜接的問題將教學內容串聯。

1、引入。本節可以採用通過複習的方式引入。對於較好的班級,可以直接向學生提問:通過對前3節的學習,光合作用的反應式是?,並可請學生到黑板寫出。如果學生水平不夠,可以通過:光合作用的原料是什麼?產物是什麼?條件是什麼?場所在哪裏?將光合作用的反應式進行分解,然後再黑板上寫出。

2、光合作用的實質。光合作用的實質有兩個:物質轉變和能量轉化。物質轉變學生容易理解,因為前3節課的實驗對學生已經進行了鋪墊。因此,直接提問:光合作用中,有沒有物質的變化?如果有,發生了什麼樣的變化?通過反應式學生不難看出。但能量的轉化學生理解起來會困難一點。因為能量的守恆定律學生要到八年級學物理時才知道。因此,這裏設計了一個活動,也通過問題進行:能量有哪些形式?(讓學生儘可能多地回答),學生一般都能答道熱能、光能、電能、風能等等,知識面廣一點的還能答道核能、化學能等。可以將學生的主要答案羅列在附板書處。接着再問:能量可以傳遞嗎?可以從一種形式轉化為另一種形式嗎?問到這個問題時學生的回答有很多,有的認為能,有的認為不能。這是可以舉例:如冬天時,比較冷的手放在暖手器上就能感到熱,説明什麼問題;打開燈,什麼能轉化成了什麼能等,通過一些常見的生活例子,利用學生的直接經驗,可以讓學生明白:能量有多種存在形式,並且不同形式的能量可以相互轉化。有了這個知識準備後,在讓學生回答:光合作用中,有能量的轉化嗎?這是學生再來理解光合作用中光能轉化為儲存在有機物中的化學能,就容易多了。

3、光合作用的意義 。如果學生理解了光合作用的實質,對光合作用有什麼意義就很順利成章了。這時可以提問:你認為光合作用有哪些意義?可以讓學生儘可能地想,儘可能地舉例。最後,將學生們的回答進行歸類,總結出光合作用的三點重要意義。

4、光合作用的`應用。可以利用這一部分檢測學生對光合作用的掌握情況。書上給了一個合理密植的例子,但還不夠。因此,設計了3個問題:為什麼要大力提倡保護森林、植被?為什麼卡爾文要從植物中找石油?可以怎樣解決航天員在長途航行時的基本生活問題?設計第1個問題的目的主要是考慮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的達成,併為以後的環境保護內容做鋪墊。通過對光合作用意義的理解,學生不難回答這個問題。第2個問題的設計主要是因為在本章節最開始引入時,為了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給學生們講了一個小故事:上個世紀90年代,有一位叫做卡爾文的科學家帶着他的研究隊伍在世界各地的森林裏找植物,找到一種當地的特有植物就帶回實驗室研究,有人好奇地問他們在幹嘛,他們回答説在找石油。為什麼會在植物中找石油呢?當時學生的回答是五花八門,但是我並沒有給出正確答案。這個時候再次把問題提出,學生就容易想到原因了。第3個問題主要是來源於現在航天業中一個還未能很好解決的難題:就是以後如果要到其他星球,宇航員可能會在宇宙飛船上待幾年,他們所需的食品和氧氣的量是很大的,但光靠攜帶幾年所需的食品和氧氣是不現實的,因此請學生考慮解決途徑。選擇這個問題一是學生對航天的內容比較感興趣,二是這個問題目前沒有最終答案,可以充分調動學生的發散思維,三是容易讓學生聯想到與光合作用結合,四是可以為以後學習生態系統的物質循環和能量傳遞做點鋪墊。果然,在討論第3個問題時,學生非常踴躍。

5、作業。可以將上段所提的3個問題作為課堂作業。如果時間允許,可以事先印製一張小提單,選擇一些填空題和選擇題,如填寫光合作用的反應式、光合作用的實質等,讓學生對本節課的內容做一個書面的總結。

三、教學反思

通過對本節課的設計和教學,絕大部分學生能完成教學目標。由於有了能量守恆定律的鋪墊,學生理解光合作用的第2個實質:能量的轉化變得容易了。由於本堂課基本以問題開展,學生回答很踴躍,整個課堂氣氛很活躍。尤其是在回答最後3個問題時,學生想得很多,但很多學生都能從光合作用的角度去考慮,可見學生能夠運用所以知識去解決問題了。但是,由於學生非常活躍,所以在課堂上還需要進行適時的調控,避免課堂混亂。對於基礎較薄弱的班級,可以增加5分鐘左右的書面練習題,幫助學生進行總結。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