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的四年級數學説課稿範文合集十篇

來源:文書谷 1.97W

作為一名為他人授業解惑的教育工作者,時常需要用到説課稿,説課稿是進行説課準備的文稿,有着至關重要的作用。我們應該怎麼寫説課稿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四年級數學説課稿10篇,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實用的四年級數學説課稿範文合集十篇

四年級數學説課稿 篇1

學習目標:

1、理解並掌握方程的意義,弄清方程與等式間的聯繫與區別。

2、通過在不同的情景中建立等量關係列方程,經歷方程模型的建構的過程。

3、初步培養學生的觀察、抽象概括等能力。

學習重點:會用方程表示事物之間簡單的數量關係。

學習難點:能根據圖義,找到等量關係列出方程。

學習過程:

一、談話引入。

師:生活中經常遇到各種各樣的數,對嗎?比如説,誰願意告訴我你今年多大了?(學生説)只知道自己的年齡還不行,誰知道媽媽今年多大了?(學生説)自己的年齡,媽媽的年齡對你來説是已知數,那老師的年齡對你來説是……。。(未知數)以此來引出未知數。

二、利用等量關係,正確列出等式。

1、出示天平圖1:

天平左邊10克,天平右邊:2克和一個櫻桃 師:看天平的顯示,誰能列出一個等式?(櫻桃的質量+ 2克=10克),如果用未知數X來表示櫻桃的質量,那麼,可以列出一個什麼樣的等式呢?(2+X=10)

2、出示情景圖2:

四盒種子的質量一共是20xx克。

你從圖中發現了什麼?(4盒種子的質量=20xx克)

師:能根據這個相等關係寫出一個等式嗎?

師:請你給同學們介紹一下你的等式,先説字母表示什麼意思? 師:如果用y表示每塊月餅的質量,怎樣用數學式子表示這個等式呢?( 板書:4y=20xx)

師:下面老師加大難度,敢接受挑戰嗎?(同學們在家裏幫爸爸媽媽倒過開水嗎?現在請同學們仔細觀察老師倒開水的'過程,找一找這裏有相等關係嗎?)

3、課件出示圖3:

一壺水剛好倒滿兩個開水瓶和一個杯子。 師:你們找到其中的相等關係了嗎?(兩個熱水瓶的盛水量+200毫升=20xx毫升)

師:如果用z表示每個熱水瓶的盛水量,那麼這個關係式可以怎樣表示?(板書:2z+200=20xx)

4、理解方程的意義。

師:剛才我們通過稱櫻桃,稱種子和水壺倒水的三次實踐活動,得出了下面這三個等式:(x+5=10 4y=380 2z+200=20xx)

(1)同桌交流。説一説:上面的等式有什麼共同特點?

(2)全班交流。

教師小結:這樣含有未知數的等式叫方程。(板書課題:方程) 師:自己讀一讀,你認為關鍵詞是什麼?

(3)鞏固知識。

師:説一説方程必須具備哪幾個條件?(一必須是等式,二必須含有未知數)

5、會寫方程 師:你會自己寫出一些方程嗎?寫下來同桌交換檢查。

(學生試着寫出各種各樣的方程,再在全班展示,當然也有可能會出現一些不是方程的式子,教師應引導學生説出它不是方程的原因。)

三、鞏固練習。

1、判斷

下面式子哪些是方程,哪些不是方程?

35+65=100 x -14>72 y +24

5x+32=47 28<16+14 6(y+2)=42

2、練一練課本67頁第一題説一説各圖中的等量關係,再列出方程。

四、總結評價。

師: 關於方程還有很多有趣的內容,相信同學們還會以飽滿的精神、積極地態度去研究、去探索方程的奧妙。

板書設計:

方程

櫻桃的質量+2克=10克x+2=10

每盒種子的質量×4=20xx克 4y=20xx

每個熱水瓶盛水量×2+200=20xx克 2z+200=20xx

含有未知數的等式叫做方程。

四年級數學説課稿 篇2

分析教材:

面積和周長的對比是人教版六年制國小數學第七冊P101的教學內容。但由於此教學內容是原人教版第六冊的教學內容,而新教材是在本學期更換的,所以現在的四年級學生其實在三年級時已經學習了面積和周長的對比這部分的內容,對於學生來説這部分內容已是舊知。所以這節課的目標是在學生已學習過面積和周長的對比的基礎上,通過思考、合作、討論、比較,從而進一步加深對周長和麪積的理解和感受,並着重於培養學生運用這些相應的知識去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的能力。教學重點是能正確比較出周長和麪積的區別,並能正確的計算出長方形(正方形)的面積和周長。 教學難點是能正確地運用相應的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教學學法:

由於此教學內容是學生已掌握的,所以這節課是在原教材的基礎上為進一步加深對面積和周長的理解而進行了改編設計的,在設計上着重於創設貼近生活的情景,力求讓學生在生活中發現數學問題,並運用已有的知識解決生活實際問題。

所以我在這節課的設計上,先是通過學生對邊長4釐米的正方形,面積和周長相同嗎?這一問題進行討論,從而複習面積和周長的比較的知識,並進一步加深對周長和麪積的理解和感受。然後在這基礎上,把面積和周長的比較的知識融入到現實生活(如:對房屋的裝修及修建花園)中,由基礎性應用思考性應用拓展性應用創造性應用的逐層提高,力求從中提高學生運用相應的知識解決生活實際問題的能力。

1.小組合作學習突出學習方式變革,體現出學生的自主,探究與合作精神。

本節課運用把學生六人分為一個小組的學習方法,利於發揮學生之間的互補作用,培養學生的參與與合作精神。使學生們能做到互相啟發,互相幫助,對不同智力水平、認知結構、思維方式、認知風格的學生實現互補,達到共同提高,加強了學生之間的橫向交流和師生之間的縱向交流,並把兩者有機地貫穿起來,組成網絡,形成信息交流量縱橫交錯的立體結構。

2.利用計算機輔助教學,創設生動的情景,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把整堂課融入到一個童話故事中,通過創設情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把整個練習設計成幫小靈通修建一個美麗的家園(包括對房屋的裝修及修建花園),學生每完成一個練習或活動,計算機就會顯示相應的成果,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感受成功的喜悦。

教學過程:

一、在討論中比較。

創設情景,通過童話故事的引入,讓學生對邊長4釐米的正方形,面積和周長相同嗎?這一問題進行討論和完成P101的例1,從而複習面積和周長的比較的知識,並進一步加深對周長和麪積的理解和感受。

二、在應用中比較。

1.基礎性應用。

口頭列式解答:小靈通擁有的'邊長是20米的土地及長16米、寬10米的房子的佔地面積和周長。

2.思考性應用。

幫小靈通裝修客廳,包括:(1)給客廳做一扇大門;(2)給客廳的地面鋪上地磚;(3)用石膏線吊天花。通過解決這三個問題,培養學生選取相關信息並運用已有的相應知識去解決生活實際問題的能力。

3.拓展性應用。

幫小靈通裝修房間,包括:(1)給房間圍地腳線;(2)給房間窗户配玻璃要多少錢?通過解決這兩個問題,培養學生解決問題時要考慮到實際情況的意識。

4.創造性應用。

小組內進行兩個活動。

第一.討論在花園內圍一個面積36平方米的長方形或正方形玫瑰園,要用多長的籬笆?又有多少種不同的圍法?

第二.討論在花園內修建一個周長為12米的長方形或正方形的金魚池,有多少種不同的圍法?怎樣圍面積會最大呢?

從而培養學生的求異思維和創新能力,同時還讓學生在積極參與中體現合作的精神。

三、小結評價。

讓學生談談這節課覺得自己學得怎麼樣?在剛才解決這麼多問題的過程中,覺得自己有什麼收穫?

由學生自己進行評價和小結,充分體現學生是學習的主體,讓學生感覺到自己才是學習的主人。

四、發展延伸。(機動)

如有時間,可進行一個小組活動,請每一個小組在美麗的家園的圖紙上設計如何在花園內修建金魚池和玫瑰園,要求能既省材料,又美觀。

四年級數學説課稿 篇3

“小數大小的比較”一課是人教版國小四年級下冊“小數的意義和性質”這一單元的內容,下面我從教材分析、教法與學法和活動過程等三個方面來進行闡述。

一、説教材分析

這節課的內容是比較小數的大小。比較小數的大小是學生在日常生活中經常遇到的問題,學生具有一定的生活經驗和知識基礎。本節課旨在讓學生對小數有進一步的認識,掌握小數的比較方法,並在有趣的數學活動中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

《數學課程標準》特別提倡所學數學內容與現實世界的密切聯繫。本單元的主題是初步的認識小數,小數與實際生活相聯繫。 基於對教材的認識以及對編寫者意圖的理解,根據數學課程標準的基本理念,我將本課設計如下:

1.掌握比較小數的大小的方法,能夠用符號表示小數的大小。

2.感受小數的意義,發展數感,培養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3.在活動中培養獲取、提煉信息的能力,提高自主學習、合作探究的意識,體會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繫,樹立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自信。

本節課的活動重點是比較小數的大小的方法,活動難點是熟練掌握小數大小的比較方法,活動的準備材料有:多媒體等。

二、説教法與學法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教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之上。教師應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向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幫助他們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與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因此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我從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入手,挖掘生活中的數學素材,大膽探索通過“數學實踐活動”這種學習方式,引導學生進行自主學習,同時,我將教材中較枯燥的數學問題轉化成形象生動、貼近學生實際的實踐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感受、體會、理解並掌握知識,真正成為活動的主體。

三、説過程設計

根據《數學課程標準》對“實踐活動”的教學建議,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在分析教材,合理選擇教法與學法的基礎上,我對本節課的活動過程設計如下,具體包括以下四個環節:

創設情景,引入課題

複習導入,探索新知

比較大小,應用知識

總結回顧,解決問題

下面我就這四個活動過程做具體的闡述:

(一)創設情景,引入課題 男同學都喜歡跳遠這項體育活動,體育組<王>老師給男同學測跳遠為引子,針對學生爭強好勝的心裏特點,跳遠成績排名引入新題。 這一環節的設計,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促使學生主動投入學習活動中。

(二)複習導入,探索新知

本環節主要通過複習整數大小的比較方法導入小數的大小的比較。

(1)出示幾道練習題,請學生回答,説説你是怎麼比較的。

(2)總結整數大小的比較方法。

(三)比較大小,應用新知

本環節的.設計主要是以學生生活中常見的事物入手,通過列舉四種物品不同的價格進行比較,其中包含三個知識點,即整數部分的比較,小數部分十分位上數的比較,百分位上數的比較,從而總結出小數大小的比較方法。教師給學生創設了實實在在的探究空間,學生通過討論交流,最後得出比較方法,初步感受了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繫,體驗了探究成功的喜悦,從而樹立學好數學的信心和提高繼續探索的興趣。

(四)總結回顧,解決問題

本環節主要是做一些練習題,回過頭來解決開始設計的問題:男同學跳遠成績的排名。這樣能使新知識學以志用。

在本節課即將結束時,進行總結,問學生這節課我們學到了什麼?師生共同總結小數比較大小的方法。引導學生進行最後的總結與交流,逐步培養學生學會反思和總結一節課的收穫和體會引導學生思考並初步嘗試解決實際生活問題,從而提升數學學習的實際價值。

四年級數學説課稿 篇4

一,説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三角形內角和》一課是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材四年級下冊第五單元的內容,是在學生學習了《三角形的特性》以及《三角形三邊關係》,《三角形的分類》之後進行的,在此之後則是《圖形的拼組》,它是三角形的一個重要特徵,也是掌握多邊形內角和及解決其他實際問題的基礎,因此,學習,掌握三角形的內角和是180°這一規律具有重要意義.

(二)教學目標

基於以上對教材的分析以及對教學現狀的思考,我從知識與技能,教學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三方面擬定了本節課的教學目標:

1.通過"量一量","算一算","拼一拼","折一折"的小組活動的方法,探索發現驗證三角形內角和等於180°,並能應用這一知識解決一些簡單問題.

2.通過把三角形的內角和轉化為平角進行探究實驗,滲透"轉化"的數學思想.

3.通過數學活動使學生獲得成功的體驗,增強自信心.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探索精神和實踐能力.

(三)教學重,難點

因為學生已經掌握了三角形的概念,分類,熟悉了鈍角,鋭角,平角這些角的知識.對於三角形的內角和是多少度,學生並不陌生,也有提前預習的習慣,學生幾乎都能回答出三角形的內角和是180°.在整個過程中學生要了解的是"內角"的'概念,如何驗證得出三角形的內角和是180°.因此本節課我提出的教學的重點是:驗證三角形的內角和是180°.

二,説教法,學法

本節課主要是通過教師的精心引導和點撥,學生在小組中合作探索,通過量一量,折一折,撕一撕,畫一畫,選擇不同的一種或者幾種方法來驗證三角形的內角和是180°.

因為《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要結合有關內容的教學,引導學生進行觀察,操作,猜想,培養學生初步的思維能力".四年級學生經過第一學段以及本單元的學習,已經掌握了三角形的分類,比較熟悉平角等有關知識;具備了初步的動手操作,主動探究的能力,他們正處於由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過渡的階段.因此,本節課,我將重點引導學生從"猜測――驗證"展開學習活動,讓學生感受這種重要的數學思維方式.

三,説教學過程

我以引入,猜測,證實,深化和應用五個活動環節為主線,讓學生通過自主探究學習進行數學的思考過程,積累數學活動經驗.

引入

呈現情境:出示多個已學的平面圖形,讓學生認識什麼是"內角".( 把圖形中相鄰兩邊的夾角稱為內角) 長方形有幾個內角 (四個)它的內角有什麼特點 (都是直角)這四個內角的和是多少 (360°)三角形有幾個內角呢 從而引入課題.

【設計意圖】讓學生整體感知三角形內角和的知識,這樣的教學, 將三角形內角和置於平面圖形內角和的大背景中, 拓展了三角形內角和的數學知識背景, 滲透數學知識之間的聯繫, 有效地避免了新知識的"橫空出現".

猜測

提出問題:長方形內角和是360°,那麼三角形內角和是多少呢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提出合理猜測:三角形的內角和是180°.

(三)驗證

(1)量:請學生每人畫一個自己喜歡的三角形,接着用量角器量一量,然後把這三個內角的度數加起來算一算,看看得出的三角形的內角和是多少度

(2)撕―拼:利用平角是180°這一特點,啟發學生能否也把三角形的三個內角撕下來拼在一起,成為一個平角 請學生同桌合作,從學具中選出一個三角形,撕下來拼一拼.

(3)折-拼:把三角形的三個內角都向內折,把這三個內角拼組成一個平角,一個平角是180°,所以得出三角形的內角和是180°.

(4)畫:根據長方形的內角和來驗證三角形內角和是180°.

一個長方形有4個直角,每個直角90°,那麼長方形的內角和就是360°,每個長方形都可以平均分成兩個直角三角形,每個直角三角形的內角和就是180°.從長方形的內角和聯想到直角三角形的內角和是180°.

【設計意圖】利用已經學過的知識構建新的數學知識, 這不僅有助於學生理解新的知識, 而且是一種非常重要的學習方法.在探索三角形內角和規律的教學中,注意引導學生將三角形內角和與平角,長方形四個內角的和等知識聯繫起來, 並使學生在新舊知識的連接點和新知識的生長點上把握好他們之間的內在聯繫.在整個探索過程中, 學生積極思考並大膽發言, 他們的創造性思維得到了充分發揮.

深化

質疑: 大小不同的三角形, 它們的內角和會是一樣嗎

觀察指着黑板上兩個大小不同但三個角對應相等的三角形並説明原因,三角形變大了, 但角的大小沒有變.)

結論: 角的兩條邊長了, 但角的大小不變.因為角的大小與邊的長短無關.

實驗: 教師先在黑板上固定小棒, 然後用活動角與小棒組成一個三角形, 教師手拿活動角的頂點處, 往下壓, 形成一個新的三角形, 活動角在變大, 而另外兩個角在變小.這樣多次變化, 活動角越來越大, 而另外兩個角越來越小.最後, 當活動角的兩條邊與小棒重合時.

結論:活動角就是一個平角180°, 另外兩個角都是0°.

【設計意圖】國小生由於年齡小, 容易受圖形或物體的外在形式的影響.教師主要是引導學生與角的有關知識聯繫起來,通過讓學生觀察利用"角的大小與邊的長短無關"的舊知識來理解説明.

對於利用精巧的小教具的演示, 讓學生通過觀察,交流,想象, 充分感受三角形三個角之間的聯繫和變化, 感悟三角形內角和不變的原因.

(五)應用

1.基礎練習:書本練習十四的習題9,求出三角形各個角的度數.

2.變式練習:一個三角形可能有兩個直角嗎 一個三角形可能有兩個鈍角嗎 你能用今天所學的知識説明嗎

3.(1)將兩個完全一樣的直角三角形拼成一個大三角形, 這個大三角形的內角和是多少

(2) 將一個大三角形分成兩個小三角形, 這兩個小三角形的內角和分別是多少

4.智力大挑戰: 你能求出下面圖形的內角和嗎 書本練習十四的習題

【設計意圖】習題是溝通知識聯繫的有效手段.在本節課的四個層次的練習中, 能充分注意溝通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繫, 使學生從整體上把握知識的來龍去脈和縱橫聯繫,逐步形成對知識的整體認知, 構建自己的認知結構, 從而發展思維, 提高綜合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

第一題將三角形內角和知識與三角形特徵結合起來,引導學生綜合運用內角和知識和直角三角形,等邊三角形等圖形特徵求三角形內角的度數.

第二題將三角形內角和知識與三角形的分類知識結合起來,引導學生運用三角形內角和的知識去解釋直角三角形,鈍角三角形中角的特徵, 較好地溝通了知識之間的聯繫.

第三題通過兩個三角形的分與合的過程,使學生感受此過程中三角內角的 變化情況, 進一步理解三角形內角和的知識.

第四題是對三角形內角和知識的進一步拓展, 引導學生進一步研究多邊形的內角和.教學中, 學生能把這些多邊形分成幾個三角形, 將多邊形內角和與三角形內角和聯繫起來,並逐步發現多邊形內角和的規律, 以此促進學生對多邊形內角和知識的整體構建.

説課板書設計:

三角形內角和

引入:

猜測:

驗證:

量——算

撕——拼

折——拼

四年級數學説課稿 篇5

一、 説指導思想

國小數學義務教育新課程標準提出的: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在教學中我切實貫徹新課程理念,通過學生的動手操作、自主探索、小組合作使學生獲得基本的知識與技能,在教學中既重探究的過程又重學得的結果,湛透基本的數學思想及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薰陶。

二、 説教材

1、教學內容:面積和麪積單位這一教學內容是義務教育新課程標準教材(人教版)第六冊第六單元70-76頁內容。

2、教材分析:

這部分內容從整體上看,其順序是:認識面積——引入面積單位——長度單位與相應面積單位的比較。分開來看:(1)面積概念,包括物體表面大小和平面封閉圖形的大小兩方面;(2)面積單位,包括統一面積單位的必要性,以及為什麼用邊長是“1”的正方形作面積單位;(3)1釐米與1平方釐米、1分米與1平方

分米、1米與1平方米的比較。儘管這一課時內容較抽象,為貫徹新課程理念,在教學中應變概念的機械學習為有意義學習。不僅能讓學生記住所學概念的描述或符號,而且理解它們的內在涵義,瞭解與相關數學概念的實質性聯繫。即一是讓學生初步感知為什麼選用正方形作為面積單位的形狀;二是知道每個面積單位是怎樣規定的;三是瞭解面積單位與相應長度單位的內在聯繫。

3、教學目標:

(1) 通過看一看、比一比、摸一摸的方式,結合實例讓學生初步感知面積的含義。

(2)體會引進統一面積單位的必要性,認識面積單位平方釐米、平方分米、平方米,建立平方釐米、平方分米和平方米的表象,會應用常見的面積單位。

(3) 通過引導學生有序的觀察、操作,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初步的邏輯思維能力,發展空間觀念,培養團結協作精神。

4、教學重點:認識面積和麪積單位。

5、教學難點:體會引進統一面積單位的必要性。

6、教具:教學課件和1平方米的紙,長10釐米,寬6釐米的長方形,邊長8釐米的正方形。

學具:每人兩張卡片(長方形長:10釐米,寬6釐米的長方形;正方形邊長8釐米),每組一袋學具,內有大小不同的正方形、長方形、圓形學具若干;每個學生面積為1平方釐米、1平方分米的學具若干)

三、 説教法

根據本堂課知識結構和學生的認知特點,我採用了以下教學方法:

1、直觀教學法。在空間與圖形的教學中,提供直觀往往是認識的起點,學習的開端。用好直觀手段,加強直觀教學,對於掌握空間與圖形的知識具有重要意義。因此在本堂課的教學中我充分利用各種直觀教具和學具,以多媒體課件,注意發揮各種直觀手段的優勢,讓學生真實感受面積單位的實際大小,獲得實實在在的直接經驗,更有利於表象的形成。

2、比較法。為防止概念混淆,促成概念精確分化,在教學中我一方面注重加強不同大小面積單位之間的比較,二,加強面積單位與相應長度單位之間的辨析。

四、 説學法

空間觀念是一個人對周圍環境和實物直接感知的基礎上形成的關於物體的形狀、大小、位置關係的表象。對國小生來説,受到知識水平和認知規律及生理特點等因素的影響,因此必須讓學生經歷感知再到表象最後到形成概念應用的過程。因此有以下幾種學習方法:

1、動手操作學習法。我在本課的教學中注重學生的動手操作活動,讓學生通過手、口、眼、耳多種感官的感性認識,有效地提高知識攝取的效果。

2、小組合作學習法。通過小組的合作、同桌的合作,讓學生共同解決問題,培養團結協作精神。

五、説教學設計及分析

(一) 直接導入,初步感知

(課件出示:中華人民共和國地圖)

師:我們的祖國有多大?(學生自由回答)

師:千米是什麼單位?平方千米表示什麼單位?學生回答。

師:這節課我們就來學習面積和麪積單位。(板書課題)

(二) 情境創設,探索新知

1、 面積的定義

(1)課件出示動畫片藍貓和淘氣在打掃衞生,藍貓在抹一塊大的圖畫,淘氣在擦電腦,由學生表達情景後,教師指出,什麼是物體的表面?

學生通過自己找、摸,感受什麼是物體的表面。(體現新課標下讓學生自主學習的`理念)

比較誰先擦完呢?引出面積的概念。教師指出:物體表面的大小,就是它們的面積。(並作板書)

(2)剛才大家摸的都是什麼圖形呢?(學生髮言:有正方形、長方形等)

我們以前還學過哪些圖形呢?

課件出示以前學過的平面圖形,教師引導學生觀察這些圖形共有的特點:首尾相連,它們都是封閉圖形,再讓學生比較圖中長方形和圓形的大小,質疑:這些明封閉圖形也有大小,這就是封閉圖形的面積。

(3)先由學生自己小結面積的定義,教師再作補充,師生共同得出面積的定義,指出物體的表面或封閉圖形的大小就是它們的面積。

2、 面積單位

(1)提問:如何比較黑板的表面和課桌的表面的大小?(用眼睛看,即觀察法)

(2)數學書封面的面積和練習本封面的面積誰大誰小?你是怎麼知道的?(用重疊法)

(3)比較一下長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積大小。(拼擺的方法)

學生進行小組合作,展示是怎樣進行拼擺的,指出要用統一的圖形為標準來拼擺)

(4)畫邊長是1釐米的正方形,指出它的面積就是1平方釐米。

(5)再引導學生舉例,生活中哪些有物體表面的面積是1平方釐米?(學生舉例)

其實我們身體的中指指頭表面的大小就是1平方釐米。

(6) 應用:先估計一張正方形的紙有多大,再用1平方釐米的正方形來測量到底它的面積有多大?

(7)

請大家用1平方釐米的正方形來量桌子的大小,學生認為不合適,教師順勢指出我們要用比1平方釐米大的面積單位來量,引出平方分米。並感受1平方分米的大小。

(8)如果用1平方分米來測量整個會場的大小,合適嗎?引出平方米,用實物展示1平方米的大小,由學生先估計黑板表面的面積,教師進行測量。

三、鞏固新知

1、比較路面的大小,出示圖形(因為圖形是用小正方形拼成的,所以只要用數數的方法就能比較出來)

2、單位應用題:乒乓球枱4( );電話按鍵的面積約1( ) 課桌的表面約30 ( )

四、小結

這節課你有什麼收穫嗎?

板書設計:

面積和麪積單位

物體的表面或封閉圖形的大小,就是它們的面積。

常用的面積單位:平方釐米、平方分米、平方米

四年級數學説課稿 篇6

一、説教材

1、教學內容

<<求一個小數的近似數>>是人教版數學第八冊的內容。求一個小數的近似數在生產和日常生活有廣泛的應用。這部分知識是在學習了小數的意義和小數的基本性質得基礎上教學的,是本套教材內容的第四單元。而本節課內容是這個單元的最後一節課,主要屬於掌握知識教學。學生學好這部分知識,可以用來解決日常生活中一些具體的問題。

2、教學目標

根據新課標要求和教材的特點,結合四年級學生的實際水平,可以確定以下教學目標:

(1)、使學生掌握求一個小數的近似數的方法。

(2)、能正確地按需要用"四捨五入法"保留一定的小數位數。

(3)、使學生理解保留小數位數越多,精確程度越高。

3、教學重、難點

通過舊知遷移新知的方法,讓學生掌握、理解用“四捨五入法”求一個小數的近似數的`方法。

4、教法、學法

根據本教材內容和編排特點,為了更好地突出,突破重、難點,按學生的認知規律,遵循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訓練為主線的指導思想,主要讓學生在“動手操作——觀察、比較——概括——應用”的學習過程中掌握知識。

二、説程序設計

課堂教學是學生學習數學知識的獲得,能力發展的重要途徑。基於些我設計了以下的教學設計。

(一)、複習導入

1、把下面各數省略萬後面的尾數,求出它們的近似數。

9865345874131200398210

2、下面的()裏可以填上哪些數。

32()645≈32萬47()050≈47萬

問:(1)你是怎麼想的?(2)四舍是什麼意思?五入呢?

(二)、新授課

1、導入新課

(1)、有時我們和爸爸媽媽一起到商店買菜,電子稱上顯示價錢是7.53元,可是商店阿姨只收我們7.5元,這是為什麼呢?在實際生活中我們往往只需要一個小數的近似數就可以了,那如何求一個小數的近似數呢?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這一內容.(板書:求一個小數的近似數)

2、講授新課

(1)、出示例題情境圖。

師:同一個小數根據不同的需要它有不同的説法即小數的近似數,那我們該如何求小數的近似數呢?

生:思考。

師:求一個小數的近似數,同求一個整數的近似數相似,都可以根據"四捨五入法"保留一定的小數位數.

3、以該同學的身高為例進行講解保留兩位小數,保留一位小數,保留整數的方法。

4、把課本上的例題以練習的形式讓學生做。

師:作必要的講解和分析。

5、總結求一個小數的近似數的方法(生齊讀)。

注意:保留兩位小數,就要看第三位是舍還是入。保留一位小數,就要看第二位。保留整數,就要看小數部分的第一位即十分位的數。

問:1.0和1數值相等,它們表示的程度怎樣?

a、讓學生明確保留一位小數是1.0,原來的準確長度在0.95與1.04之間。

b、讓學生明確保留整數1,原來準確長度在0.5與1.4之間。

即小數保留的位數越多,精確的程度越高。保留一位小數1.0,它是一個近似數,因此十分位上的0不能去掉。

6、求一個小數的近似數應該注意什麼?

a、要根據題目的要求取近似數值,如果保留整數,就看十分位是幾;要保留一位小數,就看百分位是幾;......,然後按"四捨五入法"決定是舍還是入。

b、取近似值時,在保留的小數位置裏,小數末一位或幾位是0的。0應當保留,不能去掉。

(三)、完成課本74頁的“做一做”。

獨立完成,個別上講台演做。提問其思考的過程。

(四)、鞏固練習

1、完成課本75頁練習十二的第1題。

2、完成課本75頁練習十二的第2題。

3、把下面各小數四捨五入。

(1)、精確到十分位

3.470.2394.08

(2)精確到百分位

5.3346.2680.495

4.思考

9.996保留兩位小數是()。

(五)、佈置作業。

三、説教學反思

這節課是掌握知識教學,在上課之前自己感覺整節課的設計挺不錯的,開始的分類,由放到收,讓學生在探索中學習。而在知識點的獲取時,讓學生主觀發現,分析比較,概括出求一個小數的近似數的方法,體現了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地位。整節課的設計,總體感覺還是比較適合學生的思維發展的,在結構上,我也注重了前後呼應,使整堂課也顯得比較緊湊。

但是上完之後,我總覺得:學生掌握得不好,尤其是根據“四捨五入法”求一個小數的近似數,這裏需要學生從逆向思維的角度去思考,但學生的逆向思維似乎都比較欠缺,這是我對學生在能力上的估計不足。整節課時間比較緊張,後面鞏固練習和課小結的環節有點匆匆過場的味道,與自己曾設想的場景有一定的差距。自己激勵性的語言還欠缺,這也將影響到學生的學習情緒。

我覺得通過這一節課我學到了好多,作為一名教師,不能完全按照自己的意願去設計課程,要考慮到學生。在今後的日子裏,還得在實踐中不斷完善自己的教學方法。

四年級數學説課稿 篇7

一、教材內容及編排意圖:

《求小數的近似數》是義務教材人教版數學四年級下冊第四單元第五節的內容。是學生已經掌握了用四捨五入法求整數近似數後的一次擴展,同時又為後面改寫成以萬和億作單位的數做好知識鋪墊。教材內容展示了豆豆測量身高這一現實情境,説明小數的近似數在實際測量當中有着廣泛的應用,從而加深對小數的認識,進一步培養學生的數感。

二、教學目標的設定:

1.結合具體情境理解小數近似數的意義,掌握求小數近似數的方法,理解並應用“四捨五入”法求小數的近似數,知道精確度的含義。

2.經歷類比遷移求小數近似數的過程,通過觀察、發現、討論交流等數學活動培養學生推理及概括能力,初步掌握“遷移”、“數形結合”等學習數學的方法。

3.感受近似數的實際意義,體會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繫,激發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數感。

三、教學重點:

1.理解並應用“四捨五入”法求小數的近似數。

2.理解求小數的近似數時,近似數末尾的0不能省略的道理。

四、教學難點:

理解求一個數的'近似數時,近似數末尾的0不能省略的道理。

五、教學流程:

在這節課中,我採用五環節教學,即“創設情境,提出問題——小組合作,探究新知——迴歸情景,深化理解——反饋練習,拓展提升——課堂總結,迴歸生活”。具體設計是:

一、創設情境,提出問題:

通過觀察主題圖,學生明確了用 0.984米、0.98米和1米三個數據都能表示豆豆身高後提出問題:他們是怎樣得到豆豆身高的近似數的?引出課題,激發學生對求小數近似數的探究慾望。

二、小組合作,探究新知

1.由整數類比遷移到小數

在回顧了用四捨五入法求整數近似數的方法後,做出強調:求近似數一定要用約等號來連接。隨機提出猜想:求小數的近似數是否也會用到四捨五入法呢?

2、自主探究,保留一位小數

接着讓學生根據以往的知識經驗進行自主探究:保留一位小數求近似數。在充分理解了保留一位小數就是精確到十分位的含義後放手讓學生探究,相互交流,彙報時,重視引導學生進行有條理的完整的敍述。由於學生能夠在求整數近似數的基礎上進行類比遷移,這一環節表述的比較完整,能輕鬆的將內部思考過程外化為語言表達。

3、彙報交流,提煉方法

接着引導學生觀察板書、回顧求1.93和16.195近似數的過程比較討論得出共性,都是按要求保留一位小數,都要看到小數部分的百分位?不同點是:一個運用四舍法求到的近似數會小於原數,一個運用五入法求到的近似數會大於原數,在討論交流中,學生明確了四捨五入法仍然是求小數近似數的方法。

4、借用數軸,直觀理解

(1)直觀發現1.93距1.9更近

但為什麼求近似數省略部分的最高位小於5時要四舍,不小於5時要五入呢?在提出這一問題後,學生還是會從四捨五入的方法本身進行思考和解答?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這時,數軸便是一個很好的突破口,借用動態的設計,數形結合,讓學生直觀感受到因為1.93的位置更接近1.9,所以1.93保留一位小數後約是1.9。

(2)直觀列舉,體味“四捨五入”的道理

在學生能從“四舍”,和“五入”兩個角度思考出近似數是1.9的兩位小數後,也更容易思考出近似數是1.9的最大兩位小數和最小兩位小數是多少。

(3)理解保留一位小數為何只看百分位

從而得出:因為百分位的數決定了原數的位置,所以無論是幾位小數在求近似數時,只要保留一位小數只需要看百分位的結論。進而小結出保留一位小數求近似數的方法後,又讓學生再類比遷移,得出保留其他位數的方法。

5、類比遷移,嘗試歸納

接下來,充分運用練習題的輻射作用引發學生的逆向思考:你能找到能保留三位或四位小數的數嗎?為什麼?明確原小數至少應該比保留後的近似數多一位。

三、迴歸情景,深化理解

在學生類推到保留整數的方法後,迴歸情景圖中提出的問題,由0.984怎樣想到0.98的,又怎樣想到1的呢?這時,學生已能較熟練地解決這一問題。在找到0.984保留一位小數的近似數後,再一次引導觀察、比較發現:同一個數因為要求不同,會有不同的近似數,但保留位數越多,就越接近準確數,開始的結論是根據小數的性質結果近似數末尾的0能夠去掉:經過討論後發現因為保留位數的需要(即佔位的需要)不能去掉。在此,又借用數軸直觀演示近似數為1.0和1的準確數範圍,讓學生感知到:保留的位數越多,準確數的範圍就越小,相應的精確度也就越高。從而得出結論:在求近似數時小數末尾的0不能去掉。

最後提出問題:回想求小數近似數的過程,和求整數近似數的方法相同嗎?從而建構起數學知識間的前後聯繫。

隨後,學生自主看書學習,進行查漏補缺。

四、反饋練習,拓展提升

以闖關形式設計的反饋練習富有層次性,思考性,體現變化,能讓學生在多種變式中體會用四捨五入法求近似數的實質。體會到運用所學知識勝利闖關帶來的成就感,但因為時間的關係,沒有給學生更充分的表述機會,不能不説是一種遺憾!

五、課堂總結,迴歸生活。

本課的最後一次討論是在本課結束,尋找小數近似數在生活中的應用——購買商品時該付8.953元的究竟會付多少錢呢?由於實際生活的需要,學生會考慮付9.00元。雖然付8.95元相對來説更實惠一些,但實際上5分的錢數已很少見,所以會保留整數付錢更符合生活實際情況,這樣,就讓數學知識富於了鮮活的生活氣息。

總之,求小數的近似數內容抽象,本課着重引導了學生在疑惑處、重點處、難點處進行討論,重視對知識源點的梳理,力爭讓學生理解:求近似數要用“四捨五入法”,以及為什麼用“四捨五入法”。我的説課結束,謝謝大家!

四年級數學説課稿 篇8

教學流程:

(一)、從生活實際抽象出數學模型

(出示圖片)兩條筆直的鐵軌,看成兩條直線,把它們畫在紙上,它們的位置關係如同等號。如果你也來畫兩條直線,還會有什麼不同的位置關係呢?

學生畫一畫。

(二)、分一分,初步感知平行與垂直的特點

1、讓我們用兩根食指比劃比劃每組中直線的位置關係。如果讓你給這幾種情況分類,你打算怎麼分?先自己獨立思考,再與小組同學交流交流,小組長做好記錄和總結。

2、、交流分類情況。

可能出現以下幾種分法:

第一種:分兩類——相交、不相交

第二種:分三類—— 相交、快要相交的,不相交

第三種:分四類—— 相交、快要相交的,不相交,相交成直角的。

(三)、歸納特點,探究規律

平行:

1、大家先來看第一類,這一類的兩條直線的位置有什麼特點,想象一下再畫長點,會相交嗎?

2、像這樣的兩條直線我們就叫平行線,誰能用自己的語言説一説,什麼是平行線?

3、我們打開書56頁,看看書中是怎麼定義平行線的。(齊讀)

4、在這個概念中,你想提醒同學們注意些什麼?(“同一平面內”,“互相平行”)

5、引導學生正確表述兩條直線互相平行。

6、介紹用符號表示平行線的方法。

7、出示課件:判斷是否成平行關係。

8、再一次出示鐵軌,你還能舉出生活中平行的例子嗎?

垂直:

1、下面我們再來看看第二類直線有哪些共同特點?(有交點,都成了四個角)能不能按照角的大小也把它們分分類?有的四個角都是直角,有的四個角不是直角),你怎麼知道他們相交後形成的角是直角呢?(三角板、量角器),

2、誰知道像這樣兩條直線相交成直角是什麼關係?

3、誰能用自己的語言説一説,什麼是互相垂直?

4、我們打開書57頁,看看書中是怎麼定義互相垂直的。(齊讀)

5、在這個概念中,你想提醒同學們注意些什麼?(“相交成直角”,“互相垂直”)

6、引導學生正確表述兩條直線互相垂直。

6、介紹用符號表示互相垂直的'方法。

7、完成題卡:判斷每組中兩條直線的位置關係,並用符號表示出平行和垂直,寫出讀法。

8、生活中,很多時候平行和垂直都是同時存在的,把它們摻雜在下起,同學們能區分出來嗎?

(四)、小結,梳理知識結構

剛才,同學們在畫一畫,分一分、説一説、找一找等探究活動中,知道了在同一個平面內的兩條直線的位置關係可以分成兩大類,相交和不相交。不相交的這一類叫做平行。相交的這一類按照是否成直角也可以分成兩類,其中相交成直角的叫做垂直。生活中有了平行和垂直,我們的世界變得更加有序和美麗。

(五)、拓展練習,鞏固知識

辨析題:1、兩條不相交的直線叫平行線。

2、同一平面內的兩條直線不平行就相交。

3、垂線和直角如同孿生兄弟,有垂線的地方就有直角。

4、如圖 + 直線b叫垂線。

(六)、拓展提升

本節課,我們主要研究了同一個平面內兩條直線平行和垂直的關係,如果再加入一條直線,你還能弄清它們之間的關係嗎?

出示:如果兩條直線都與第三條直線平行,那麼,這兩條直線之間是什麼關係?

如果兩條直線都與第三條直線垂直,那麼,這兩條直線之間是什麼關係?

(七)聯繫生活實際,進一步提升平行與垂直的應用價值

出示圖片:(鉛錘測平行,水平儀定平行垂直,測量跳遠成績)

引導學生了解平行和垂直在生活中的應用,引發學生的深度思考,為下節課做滲透。

板書: 平行與垂直

不相交—平行 (∥ )( = )( )記作: a//b讀作:a平行於b

同一平面內

相交—成直角—垂直( ∟ )(+)(⊥) 記作:a⊥b讀作:a垂直於b

四年級數學説課稿 篇9

説教材

《折線統計圖》一課是四年級下冊的內容,它是在學生已經掌握了收集、整理、描述、分析數據的基本方法,會用統計表和條形統計圖來表示統計結果的基礎上,又一次認識一種新的統計圖——單式折線統計圖。單式折線統計圖的特點除了可以表示一個數量的多少之外,最主要的作用是表示一個數量的增減變化情況。本課內容又為以後的複式折線統計圖作準備,通過正確地認讀統計圖,為今後的統計圖分析打下基礎。

説教學目標

基於以上認識,我把本課《折線統計圖》的教學目標定位於以下幾點

1.在條形統計圖的基礎上認識折線統計圖,瞭解折線統計圖的特點,初步瞭解繪製統計圖的過程。

2.根據折線統計圖,學生能描述,分析數據,解決問題,讓學生體會到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繫。

3.根據折線統計圖的特點,會根據數據的變化,學會預測問題的結果或趨勢,體會折線統計圖的現實的作用。

4.在學習探索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熱愛奧運事業的愛國之情。

本課的教學重點設計為:認識折線統計圖的特點和學會製作折線統計圖。

教學的難點則放在:認識折線統計圖的特點。

説教學理念

我確立了“感受生活中處處有數學,用數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的設計理念

基於這一理念,我在教學過程中力求聯繫學生生活實際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從學生感興趣的素材,設計新穎的導入與例題教學,打破了傳統數學課的枯燥無味,給數學課富予新的生命力。導入用奧運會,畫圖用樂樂的體温表,練習用老總選擇人員進行進修等,從而構建一種自主探究、和諧合作的'教學氛圍,培養學生感受生活中的數學和用數學知識解決生活問題的能力。

説教法

針對學生年齡特點和心理特徵,以及他們現在的知識水平。我主要採用了談話法、演示法、練習法、小組合作等教學方法,讓儘可能多的學生主動參與到學習過程中。課堂上教師要成為學生的學習夥伴,與學生“同甘共苦”一起體驗成功的喜悦,創造一個輕鬆,高效的學習氛圍。特別是採用了課件演示描點的過程使學生清晰地認識到畫圖的過程,和課件演示線段的的上升、下降及傾斜角度決定增減幅度的特點,從而突破畫圖和歸納折線統計圖的難點。

説學法

教學時,我通過學生感興趣的話題引入,引導學生關注身邊的數學,使學生體會到觀察、概括、想象、遷移等數學學習方法,在師生互動中讓每個學生都動口,動手,動腦。培養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説教學過程:

本課分成激趣導入——探究新知——實踐應用——總結特徵——運用知識五塊內容,

在激趣導入部分:通過今年奧運會的知識進行激發學生興趣,從統計表、條形統計圖來直接引入“折線統計圖”。

在探究新知部分:複習統計圖的各部分名稱,瞭解統計圖的製作過程,把統計圖補充完整和根據變化趨勢預測下一屆奧運會中國的金牌數量。

在實踐應用環節,我設計了樂樂的體温統計表:讓學生製作折線統計圖,除了能讀懂圖外,還初步理解傾斜角度是決定了數量的增減幅度。從而總結特點:

先通過條形統計圖與折線統計圖異同點的對比,真正理解把握折線統計圖的特點。

從不同點來歸納折線統計圖的特點:

觀察折線統計圖中線段上升——數量增加,下降——減少,傾斜角度——增減幅度,從而引出不僅能表示出數量的多少,還清晰能表示出數量的增減變化。

最後,在運用環節,設計了三個練習內容:

一是找生活中的折線統計圖並簡單分析數量的變化(股票圖、心電圖)。

二是用江南車城兩個銷售員的的統計圖來選擇進修的名額,體會折線統計圖的現實的作用。

三是比較兩個內容,從而來選擇哪一個內容適合用折線統計圖來表示。主要是為進一步進一步突出折線統計圖能清晰地反映出數量增減變化的特點。

説板書設計

我設計的板書既簡潔明瞭,又一目瞭然,體現了這一節課的重點與難點。

這節課,我認為學生動手了,但小組合作,討論得還不夠

四年級數學説課稿 篇10

一、教材分析

新《數學課程標準》中將空間與圖形安排為一個重要的學習領域,強調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和空間的想象能力。本課時是在學生已經認識了線段、射線、直線和角等概念的基礎上教學的,也是進一步學習空間與圖形的重要基礎之一。教學中讓學生在具體的生活情景中,充分感知平面上兩條直線的平行關係。本課是本單元的第三課時,在認識點到直線的距離、垂直線段的基礎上,主要解決平行的概念問題。

二、學情分析

四年級學生空間觀念及空間想象能力尚不豐富,仍以直觀形象思維為主。雖然平行這樣的幾何圖形,在日常生活中應用廣泛,學生頭腦中已經積累了許多表象,但他們理解概念中的`同一平面永不相交比較困難;再加上以前學習的直線、射線、線段等研究的都是單一對象的特徵,而平行線研究的是同一個平面內兩條直線位置的相互關係,這種相互關係,學生還沒有建立表象。這些問題都需要教師幫助他們解決。

教學目標:

基於以上的認識,我制定了本課的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在數學活動中,感知平面上兩條直線的平行關係,瞭解互相平行的概念。

2、過程與方法:

使學生經歷從現實空間中抽象出平行線的過程,會用語言描述兩條直線的平行關係,逐步形成空間觀念,發展形象思維。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能積極參加數學活動,對平行現象充滿好奇心。

(2)感受平行在生活中的應用,感受平行美。

(3)形成實事求是的態度以及進行質疑和獨立思考的習慣,激發在生活中應用數學的主動性。

教學重點:

結合生活情境,使學生感知在同一平面上兩條直線的位置關係,認識平行線。

教學難點:

正確理解在同一平面內永不相交的含義。

三、教學方法

1、教學方法

以實踐觀察總結歸納運用為主線。引導學生通過觀察、討論、歸納、總結出平行的概念,最後以課堂與生活聯繫來鞏固所學知識,加深 平行的理解。

2、學習方法

本課充分體現學生學習的主體性,讓學生分小組合作探究,通過觀察、實踐、分析、總結、運用等手段使學生在動手、動腦、動口的過程中體驗到合作學習的樂趣。

本節課所用教具學具:課件、木棍。

四、教學過程設計

一、目標展示

1.我們學過哪些線?它們有什麼特點?

2. 拿出準備的小棒,每根小棒代表一條直線,每兩根為一組,請你用這些小棒擺一擺,看看在同一平面內兩條直線的位置關係你能擺出幾種情況,在練習本上畫出來。

(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展示預習成果)

二、目標感知

課件出示同一平面內的兩條直線的位置關係

1.討論:你能根據它們的位置關係給它們分分類嗎?説出分類的理由.

2.小組彙報。 (當學生在彙報過程中出現交叉一詞時,教師隨即解釋:也就是説兩條線碰一塊兒了。在數學上我們把交叉稱為相交,相交就是相互交叉。在分類過程中重點引導學生弄清看似兩條直線不相交而事實上是相交的情況。先想象是否相交,再畫一畫,從而達成共識。)

3.教師小結:表面上看起來不相交,如果把兩條直線無限延長後相交於一點,看來今後不能先看表面現象,要看到其實質.

4.教師講解:

這兩組直線表面不相交,延長後也不相交,這才是真正的不相交,這就是我們今天學習的平行線.(板書課題:平行線)

5.學生嘗試概括:什麼是平行線?

6.教師演示不在同一平面內的兩根小棒, 教師提問:這兩條直線延長後相交嗎?它們是平行線嗎?

7.師生進一步概括平行線的定義(給重點處加標記)

學生討論:平行線應具備哪幾個條件?

三、目標達成

課件出示 找一找生活中的平行線。

四、目標累積

這節課你學到了什麼?

五、目標檢測

課件出示檢測題,師生共同完成。

六、目標預覽

1.我們認識了平行線,也找到了很多的平行線。你還能找出什麼地方有平行線嗎?

2.你會畫平行線嗎?需要什麼工具嗎?預習79、 80頁藉助工具自己嘗試畫一組平行線。

七、板書設計

在同一平面內不相交的兩條直線叫做平行線,也可以説這兩條直線互相平行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