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的四年級數學説課稿模板集錦七篇

來源:文書谷 3.03K

作為一名教學工作者,就難以避免地要準備説課稿,説課稿有助於順利而有效地開展教學活動。説課稿要怎麼寫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四年級數學説課稿7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實用的四年級數學説課稿模板集錦七篇

四年級數學説課稿 篇1

一、教材説明

1、教學內容。

“加法交換律”是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課書⊙數學》四年級下冊第27 —28頁的內容。主題圖呈現的是李叔叔騎車去旅遊,今天上午騎了40千米,下午騎了56千米。問:今天一共騎了多少千米?可列出40+56=96(千米) 或56+40=96(千米)兩個算式,引導學生觀察兩個算式得數相等,可以用“=”連接,然後再舉出一些這樣的例子,進而發現加法交換律,再用字母表示加法交換律。

2、加法交換律在數學學習中的作用。

《課程標準》指出:數學中,研究數地運算,在給出運算的定義後,最主要的基礎工作就是研究該運算的性質。在運算的各種性質中,最基本的幾條性質,就是“運算定律”,可見,運算定律在數學中的地位和作用,是“數學大廈的基石”,而“加法交換律”可能更是基石中的基石。

加法交換律的內容比較簡單,學生在以前的學習過程中都有過淺顯的認知基礎,只是沒有明確的概括,本節課的教學很大程度上是要將學生以前比較零散的感性認識經過整理、明晰後上升為理性認識,因此,學生學起來比較容易。但是用符號或字母表示加法交換律,則是學生認識上的一個難點,因為這是學生第一次接觸從研究確定的數到用字母表示一般的數,比較抽象,理解起來也比較困難,所以在設計本節課時我更多的想的是,如何讓學生自然地經歷由用數到用字母表示的知識形成的過程,讓學生在理解、感悟、體驗中感受字母表示的優越性,從而為後面的其他運算定律的教學,以及正式教學“用字母表示數”打下基礎。

3、教學目標。

有了上面的想法,我把本課的教學目標定為:

(1)使學生經歷探索加法交換律的過程,理解並掌握加法交換律,初步感知加法交換律的價值,發展應用意識。

(2)經歷加法交換律逐步符號化,形式化的過程,使學生初步感受用字母表示運算定律的優越性,培養學生的符號感以及應用符號解決問題的意識。

(3)使學生經歷“形成猜想、舉例驗證”的完整、真實的過程,感悟數學研究的一般方法。

4、教學重點:使學生理解並掌握加法交換律。

5、教學難點:會用個性化的符號或字母表示加法交換律。

二、設計意圖

設計本節課時,我一直在思考:

我思考——教師怎麼引導學生去探究、發現、總結規律?

我思考——“加法交換律”是不是應該“濃墨重彩”去渲染? 交換兩個加數的位置,和不變,學生在一年級的時候就會,只是比較零散,沒有系統的表達,這樣的活動是不是教者自娛自樂、自作多情?

我思考——既然本課的難點是學生會用個性化的符號或字

母表示加法交換律。怎麼引出字母表示式?是像舊教材上在總結出加法交換律後,直接出示還可以用字母表示α+b=b+α,還是讓學生經歷“具體的數——個性化的符號——學會數學的表示”這一逐步符號化、形式化的過程?

我思考——我們的國小數學教學是否應該不僅關注“是什麼”和“怎樣做”,還應該引導學生去猜想、去探究“為什麼”和“為什麼這樣做”?這樣是不是才能夠凸顯出“數學是思維的體操”這一學科特色?是不是應該帶領學生經歷從現象到本質的探究過程,促使學生養成研究問題的良好意識?“問題是數學的心臟”,我們數學老師是否可以給學生一個問題模式,讓學生“知道怎樣思維”,讓學生感悟一些數學研究的一般方法?

我一直在思考……

三、教學程序

本節課分四部分教學。

(一) 口算練習,引發猜想。

考慮到,我上課時已經是第三節課,學生的精力不是很充沛,

而教材上的主題圖也不是很吸引學生,所以我乾脆撇開主題圖,採用直接進入法,上課鈴一響,我就直奔主題:“聽説咱們班同學的口算能力特別強,敢不敢挑戰一把?比一比誰的口算能力強!”隨即出現一組口算題:

8+9= 18+7= 30+17=

9+8= 7+18= 17+30=

學生一邊做,我一邊問:“猜一猜,下一題會是什麼?”這樣做,不僅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還在不知不覺中讓學生初步感知到交換兩個加數的位置,和不變的規律。此時,我適時問:“你想説點什麼?”學生可能還不會用完整的語言概述,只要有所感悟就可以了。

(二) 探究新知。

在新課教學中,共分4個環節進行。

1、 舉例説明。

在第一個環節之後,我以:“這樣的題目,你會考考大家嗎?”

為題接着讓學生出題,根據學生的題目,我有選擇地板書,這樣的設計,一是想喚起學生對已有知識的回憶,而且還培養了學生的觀察、模仿能力,同時也為下一環節概括“加法交還律”打下堅實的基礎。

2、 概括規律。

“觀察這些算式,你發現了什麼?把你的發現和周圍的'同

學交流交流。”學生在做了大量的口算題後,急於想表達、想交流,這時的同桌交流就滿足了他們的願望,然後再在全班交流,進而組織學生用比較準確的語言概括出加法交換律,並板書出課題——加法交換律, “同學們總結出的,就是加法的一個運算定律——加法交換律,在加法交換律中變的是兩個加數的——位置,不變的是——和”。不僅使學生感受到規律的普遍性,完善了學生的認知結構,還滲透了“變”與“不變” 辯證關係。

3、 個性展示。

《課程標準》把發展學生的符號感作為義務教育階段的一

個重要的數學學習內容。於是在上一個環節中,我繼續讓學生舉例,通過大量的實例,使學生髮現這樣的例子有很多,總也舉不完,再用特定的數已經滿足不了這種需要,造成了學生的認知衝突。“怎樣表示出所有的例子呢?”啟發學生探究新的表達方式,激起學生強烈的探究慾望。緊接着組織學生先在小組裏説説自己是怎麼想到這樣的表達方式的,然後把用不同的符號或字母表示的式子寫到黑板上,並追問“為什麼可以這樣表示?每一個符號或字母表示什麼數?”待全部彙報完後,再把這些個性化的符號、字母表示的加法交換律和用具體的數以及語言文字表示的進行比較,讓學生談談有什麼感受?這樣,就使學生從具體的情境中抽象出變化規律,發展了學生的符號感,同時使學生感受到用字母表示的優越性,還使學生獲得了成功的體驗。

4、 統一字母。

在學生板書出大量的用不同的符號或字母表示的加法交換律後,我向學生説明,為了溝通和交流的方便,數學上通常把加法交換律用α+b=b+α表示,再一次比較,再一次讓學生談感受,使學生體會到用字母表示運算定律簡單、明瞭。

四、鞏固應用

用一組基礎練習,強化學生對新知識的掌握,其中25+69+75=25+( )+( )一題,既能檢驗新知,又能使學生初步感知應用運算定律可以使計算簡便。

在判斷是否應用了加法交換律的練習中,254+100=100+254 的出現,會再一次使學生產生認知衝突,“同樣是等式,為什麼不是應用的加法交換律?”強化對新知的理解。

35×7=7×35題的設計目的在於再一次激發學生的思維,是應用的加法交換律嗎?如果不是,又是什麼呢?

五、類比拓展

在上一環節的基礎上,繼續引發學生思考,不是用到加法交換律,是什麼呢?由此引出減法、除法、乘法中是否也有交換律?啟發學生想到用剛才舉例驗證的辦法,來驗證自己的猜想是否成立。使學生明白從個別特例中形成猜想,並舉例驗證,是一種獲取結論的方法;但有時,也可以從已有的結論中通過適當變換、聯想,形成新的猜想,進而形成新的結論。使學生經歷“形成猜想、舉例驗證”的完整、真實的過程,感悟數學研究的一般方法。

四年級數學説課稿 篇2

教學目標:

1、讓學生通過動手操作理解小數的意義。

2、使學生理解和掌握小數的計數單位及相鄰兩個單位間的進率、

3、培養學生的觀察、分析、推理能力、

教學準備:

每個學生空白正方形、平均分成了十份的正方形和平均分成了一百份的正方形紙各一張。

教學過程:

一、引入課題

1、出示100,問:認識嗎?一起説(100)、把100縮小10倍是多少?(板書:10)、把10縮小10倍是(1),把1再縮小10倍,你知道是多少嗎(0.1或),把0.1縮小10倍,又是多少呢?(板書:0.01或),接下去是……?(板書:0.001或)

2、師:像這樣,我們可以一直地寫下去(用省略號表示)。

3、這裏的0.1、0.01、0.001表示什麼意思,他們之間的進率又是多少嗎?引出課題《小數的意義》

二、探究意義

(一)教學0.1

1、如果我們用一張正方形表示1的話,請你估計一下,0.1該有多大,用手比劃一下。請將你心目中的0.1在這張白紙上用顏色塗出來。(電腦演示正方形紙、1)

2、(展示、彙報)説説你是怎麼表示出0.1的'。小結:要想準確地表示出0.1,我們應該先把這個正方形平均分成十份,再塗出其中的一份,就是0.1。還可以用什麼數來表示?

3、取出一張平均分成了十份的正方形,準確地表示出0.1。

4、請塗出其中的3份,塗色部分用小數怎樣表示?用分數表示是(),0.3裏面有多少個0.1,空白部分呢?(用小數表示,用分數表示)

5、投影:陰影部分用小數怎樣表示?有多少個0.1,空白部分呢?

6、想一想,1裏面有()個0.1。

(二)教學0.01

1、回顧一下,剛才我們是怎樣得到0.1的?

2、你能在紙上表示出0.01嗎?請你在格字圖上表示出來(生取出平均分成一百份的正方形紙片)。説説你是怎麼表示的?空白的部分呢?(電腦演示過程)

3、請看老師這張圖片,你想到了什麼小數?

4、看到0.23,你還想到了什麼小數。

5、請你在方格紙上創造一個新的小數,再同桌間説一説這個小數表示什麼意思,看到這個小數,你又想到了那個小數?

6、生彙報

(三)教學0、001

1、對於0.001,你有什麼想説?2.黑板上掩飾0.001

3、看到0.001,你會想到哪些小數?

三、提煉小數意義

1、請你觀察這三組的數,你有什麼新的發現?(得出:一位小數、十分之幾,兩位小數、百分之幾,三位小數、千分之幾等等)板書:十分之幾、百分之幾、千分之幾。

2、小結:像這些用來表示十分之幾、百分之幾、千分之幾……的數,我們把它叫做小數。(完善板書)

3、師:其中的一份,如十分之一、百分之一、千分之一,我們把它叫做計數單位,也可以寫作0.1、0.01、0.001等等。如0.3的計數單位是0.1,它有3個0.1。0.25的計數單位是(),它有()個0.01。

4、思考:(電腦)每相鄰兩個計數單位間的進率是()。

四、解決問題練習

五、總結

四年級數學説課稿 篇3

教材簡析:

本課是在學生已經認識了小數,並理解小數乘法的意義和會計算簡單的小數乘整數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教材編排從設疑引趣出發,使學生髮現小數點的移動會引起小數大小變化的規律,並通過新奇有趣、層層提高的練習形式讓學生掌握並靈活運用知識,為以後學習小數的乘除法作好鋪墊。

教學目標:

(1)結合實際情境,發現小數點的移動引起小數大小變化的規律。

(2)能運用這一規律計算相關的小數乘除法。

(3)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培養合作意識和應用意識。

教學重難點:

探索、概括出小數點的移動引起小數大小變化的規律。

教具準備:多媒體課件、數字卡、鈕釦、紅黃藍綠色卡、練習題

【説教法學法】

本課以成功教學法為主,遵循導學自學、示學量學、施教施學、互教互學、用教用學、再教再學、查教查學七個教學環節,環環相扣,層層深入,充分讓學生在動口動手動腦的氛圍中樂學好學。同時,我還注重在教學中滲透“遊戲學習”的理念,使學生感受到學習的過程其實就是一次快樂無比的遊戲,一場富有挑戰性的.競爭,一回激盪人心的比賽。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變“要我學”為“我要學”。

【説教學流程】

由於本課的內容與前幾課的學習關聯不大,而且知識點較多,所以我在課前的預備時間裏給學生做了學習鋪墊的遊戲。

課前遊戲: 1.左右訓練:向左點點頭、向右招招手、用你的左手拍拍左肩、用你的右手摸摸左耳……

2.全班搶答:(整數的大小變化規律)

(例)從285到28500的大小變化(擴大到原來的100倍)

從16000到16的大小變化(縮小到原來的1/1000倍)……

教學過程:

(一)導學自學

新課伊始,我就讓全班學生來讀一個奇怪的數,隨着課件演示:360.0→36.00→3.600→3600,學生也跟着報出不一樣的數,這就產生了一個疑問:怎麼數字沒變,大家卻報出不同的數?原來是調皮的小數點在搗亂。學生的學習興趣一下子被激起來了,內心產生要知道小數點移動會引起小數怎樣的大小變化的強烈願望,此時便可以馬上進入新課教學。

(二)示學量學

成功教學法強調讓學生在自學的基礎上學習,我在上課的前一天晚上給學生布置了預習《小數點搬家》的任務,同時完成自學表。而書上的情境圖一直惹來許多爭議:快餐的價格從4元一直降到4分才使山羊餐廳從沒有顧客到客人如潮,跟現實生活不符。所以我不打算把這情境作為新課的引入,而是讓學生在預習時自己去理解、去找原因、談感受。

(三)施教施學

我故意以考學生的自學情況為由,讓學生在急迫修改不合理價格的心情中主動探索小數點移動所引起小數大小變化的規律。之所以選擇巧克力和蛋糕為情境,是因為一來這些是學生平常最愛吃的零食,他們會比較清楚價格,二來這兩種食物隨着份量的大小和質量的高低而有較大的價格差異,這就正合我心意,讓學生猜出兩種價格,從而順勢探尋小數點移動兩次的規律。

教學時,我跟學生説:剛才一個不留神,調皮的小數點又跑到商場裏搗蛋去了。看這裏,一顆巧克力糖果的價格是50.00元,大家覺得價格合理學生會説:小數點應該向左移一位,使價格變成5.00元。

也有的學生會説:小數點向左移兩位,價格變成0.50元會有更多人買。

就這樣,逐步引導學生探尋出小數點向左移的規律。

同時我也板書出:從50.00到5.00,小數點向左移了一位,這個數也縮小到原來的1/10,列式為5010=5。

當講小數點向左移兩位時,還特別要學生解釋一下,這個數縮小到原來的1/100是怎麼知道的,再來板書小結,然後乘興追擊,讓學生得出小數點向左移三位、四位等的變化規律。

最後,用蛋糕的標價0.80元來讓學生同桌交流,自己歸納出小數點向右移的規律。總結後讓全班齊讀規律來加深記憶。

四年級數學説課稿 篇4

一、説教材

1、説課內容:

江蘇教育出版社國小數學四年級上冊第8890頁的內容。

2、教材分析:

這部分內容是在認識整萬數的基礎上,教學由若干個萬和若干個一組成的數。通過教學,讓學生理解這些大數目的意義,掌握它們的組成及讀寫方法,並更好地感受這些數的價值。教材用計數器分別呈現了萬級和個級都不含0的、萬級和個級末尾都含0的、萬級和個級中間含0的三個數,教學對由若干個萬和若干個一組成的數的認識和讀寫方法。

3、設計理念:

《數學課程標準》中明確提出: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因此,教師必須轉變角色,依據學生的特點,設計探索性和開放性的問題,給學生獨立思考,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機會,讓學生在觀察、猜測、試驗、歸納、分析和整理的過程中學習數學,理解數學。

4、教學目標:

1、讓學生在認識整萬數的基礎上,認識含有個級和萬級的數,掌握它們的組成及讀、寫法。

2、使學生體會到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繫,感受到大數目在在生活和學習中的價值,更好地感受這些數的數值,增強應用意識。

3、進一步培養同學之間相互合作、交流的意識和情感。

教學重點:

掌握含有萬級和個級的數的組成及讀、寫方法。

教學難點:

萬級和個級中間、末尾都有0的數的讀法、寫法。

教學具準備:

多媒體課件,自制的數字卡片,一張數位順序表,小信封

二、説教法

1、在教學思想上,以學生為主,教師只是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讓學生始終參與在教學活動中。

2、在教學方法上,採用直觀法、遊戲法、動手操作、引探等方法,從扶到放,讓學生在觀察、比較、嘗試、探索、練習、實踐操作過程中掌握含有萬級和個級的數的組成及讀寫方法。

三、説學法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是學習數學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因此,在教學中我十分注重引導學生,給學生提供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實踐創新等機會,讓學生在合作交流,操作的過程中掌握含有萬級和個級的數的組成及讀寫方法。

四、説教學程序

(一)、複習,揭示課題。

1、談話:同學們,上節課我們認識了整萬數,今天我們來認識含有萬級和個級的數。(板書課題:認識含有萬級和個級的數)

2、複習千萬以內的數位順序表和分級方法。

出示數位順序表,貼在黑板上,問:這是一張什麼表?(數位順序表)

萬級

個 級

千萬位

百萬位

十萬位

萬位

千位

百位

十位

個位

哪些同學能閉着眼睛把我們學過的數位有順序地説出來呢?(學生背)

按照我國的計數習慣,是如何分級的?(四位一級,分為個級和萬級。)

3、誰能把這個數準確地讀一讀?

第1個數(34000000):指名學生起來讀,並提問:你讀得又對又快,你讀數時有什麼好方法嗎?(引導學生説出:可以用虛線分級;先讀萬級,再讀個級;萬級的數按照個級的讀法來讀,加個萬字;末尾的零不讀出來。)

第2個數(80050000):同桌之間相互讀,再指名讀。

(指出:中間連續有兩個零,只讀一個零。)

第3個數(57960000):齊讀。

(二)、動手操作、探究新知

談話:接下來,老師想和大家來做一個遊戲,好嗎?我這裏有一個盒子,裏面藏着一些數字卡片。現在,老師把這個數個級上的0拿走,請一位同學上來抽四個數字,與前面萬級上的四個數字組成一個新的數考考大家,誰願意?(盒子裏不出現0。)

1、教學認、讀、寫不含0的數。

操作:指名1位學生上來抽出4張數字卡片,放在數位表上(個級上),從個位放起。

(1)提問:

教師板書這個數,問:這個數的萬級上是多少?個級上是多少?是由多少個萬和多少個一組成的?

(2)你能讀出這個數嗎?指名讀,你是按照怎樣的順序讀的?

(先分級,然後按數位順序一級一級讀,萬級後加讀萬。)

(3)全班一起讀一遍,然後在練習本上寫一寫這個數。

(4)還想再來抽一次嗎?拿出口袋裏的8個數字,指名進行第二次的抽數字卡片遊戲。

你們會讀這個數嗎?和你的同桌一起小聲讀一讀。

(5)指名讀,並説説這個數是由多少個萬和多少個一組成的?

師生一起把這個數寫下來。

2、教學認、讀含0的數

師:剛才大家抽卡片的積極性這麼高,看得老師的心也癢癢的。這次願意把機會給老師嗎?

教師悄悄地把多個0放進盒子,抽取數字卡片。(各級末尾有零的數,如:9308000)

(1)板書這個數,提問:這個數可以分為幾級?每級上的數各是多少?

這個數是由多少個萬和多少個一組成的?

你會讀給大家聽一聽嗎?

(2)讀一讀,寫一寫。

多指定幾名學生讀一讀,並提問:你是怎樣讀的?

提問:老師抽了這麼多的零,你們怎麼一個都沒有讀出來啊?

根據學生回答小結並在這個數下板書:每級末尾的0都不讀。學生把這個數寫下來。

(3)交換數字卡片的0的位置。(如:9038000)

板書這個數,指名讀並説説讀的方法,強調中間有零要讀出來。(板書:要讀)

學生把這個數寫下來。

(4)再次交換數字卡片的0的位置。(如:9030080)

把這個數寫下來,和同桌讀一讀。指名讀並説説讀的方法,強調中間連續有兩個零隻要讀一個零。(板書:只讀一個零)

3、讓學生上來操作,再次抽取數字卡片

(1)請你仔細觀察這個數,想一想這個數有多少個萬和多少個一?請你自己輕輕的讀一讀,並寫一寫。

(2)交流:指名讀,説説你是怎樣讀的?這裏的零又該怎樣讀呢?

4、小結:剛才我們認識了幾個含有萬級和個級的.數,在讀時要注意什麼呢?請你和你的同桌相互説説。

指名回答,總結讀法:

讀數時先讀萬級上的數,再讀個級上的數;每級末尾的0都不讀,其他數位上有一個0或連續幾個0,都只讀一個0。

(三)、鞏固練習,提高能力

師:剛剛我們學會了讀含有萬級和個級的數的方法,那你們會寫數嗎?

1完成想想做做的第2題:

課件出示相關商品圖片及價錢,學生獨立填寫在書上,四名學生各寫一個數在小卡片上,寫完後集體校對。

一萬三千八百元 13800

三十五萬六千元 3560000

二十萬八千八百元 288800

一萬零六百元 10600

2、師:老師還了解到了20xx年江蘇省在校人數的信息,我們一起來聽一聽,看一看。

多媒體課件出示想想做做的第4題:20xx年在校的大學生有八十五萬九千七百人,中學生有四百九十五萬三千六百人,國小生有五百七十九萬三千九百人。

問:這裏的三個數都比較大,你能正確地寫出來嗎?寫在自己的本子上。

(指名學生寫在小卡片上,其餘的寫在自備本上。)

3、師:老師還收集到我們身邊的一些信息,我們也一起來讀一讀。

課件出示張家港的圖片及相關信息,學生自由輕聲讀,再指名讀一讀紅色的數。

(1)張家港市的總面積是999平方公里,人口共計950900人。我市目前只生育一個孩子的家庭已達到173146户。

(2)萬紅國小佔地總面積為18668平方米,綠化面積為7378平方米。最近,學校投資191772元,為全體教師和班級更換了新電腦。

4、動手操作。(思考題)

拿出小信封中的數字卡片:4個8和4個0,聽老師的要求,擺一擺數字卡片,再讀一讀:

(1)一個零都不讀出來的8位數; 88808000 88880000 88008800 80008880

(2)只讀出一個零的8位數; 80888000 88008008 88088000

(3)讀出兩個零的8位數; 80088008 88000808

(4)讀出三個零的8位數。 80080808 80800808

每個題目先讓學生獨立擺,再指名上黑板擺一擺,讀一讀,只要求學生能擺出其中的兩種就可以了。

5、抽獎小遊戲。

師:同學們,你們參加過搖獎嗎?(課件出示一個不斷滾動的計數器)在每個信封的背後有一個數,這個數就是你的搖獎號碼。這裏的號碼在不斷滾動,你們説停,老師就讓它停,如果誰的號碼與電腦上的數一樣,説明你中獎了。只要你能正確地讀出這個數,就會得到老師的獎品。

第1次:教師抽獎。

第2次:學生上來操作,他們自己喊開始與停

(四)、課堂總結

通過今天的學習,你有哪些收穫?

四年級數學説課稿 篇5

一、 説指導思想

國小數學義務教育新課程標準提出的: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在教學中我切實貫徹新課程理念,通過學生的動手操作、自主探索、小組合作使學生獲得基本的知識與技能,在教學中既重探究的過程又重學得的結果,湛透基本的數學思想及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薰陶。

二、 説教材

1、教學內容:面積和麪積單位這一教學內容是義務教育新課程標準教材(人教版)第六冊第六單元70-76頁內容。

2、教材分析:

這部分內容從整體上看,其順序是:認識面積——引入面積單位——長度單位與相應面積單位的比較。分開來看:(1)面積概念,包括物體表面大小和平面封閉圖形的大小兩方面;(2)面積單位,包括統一面積單位的必要性,以及為什麼用邊長是“1”的正方形作面積單位;(3)1釐米與1平方釐米、1分米與1平方

分米、1米與1平方米的比較。儘管這一課時內容較抽象,為貫徹新課程理念,在教學中應變概念的機械學習為有意義學習。不僅能讓學生記住所學概念的描述或符號,而且理解它們的內在涵義,瞭解與相關數學概念的實質性聯繫。即一是讓學生初步感知為什麼選用正方形作為面積單位的形狀;二是知道每個面積單位是怎樣規定的;三是瞭解面積單位與相應長度單位的內在聯繫。

3、教學目標:

(1) 通過看一看、比一比、摸一摸的方式,結合實例讓學生初步感知面積的含義。

(2)體會引進統一面積單位的必要性,認識面積單位平方釐米、平方分米、平方米,建立平方釐米、平方分米和平方米的表象,會應用常見的面積單位。

(3) 通過引導學生有序的觀察、操作,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初步的邏輯思維能力,發展空間觀念,培養團結協作精神。

4、教學重點:認識面積和麪積單位。

5、教學難點:體會引進統一面積單位的必要性。

6、教具:教學課件和1平方米的紙,長10釐米,寬6釐米的長方形,邊長8釐米的正方形。

學具:每人兩張卡片(長方形長:10釐米,寬6釐米的長方形;正方形邊長8釐米),每組一袋學具,內有大小不同的正方形、長方形、圓形學具若干;每個學生面積為1平方釐米、1平方分米的學具若干)

三、 説教法

根據本堂課知識結構和學生的認知特點,我採用了以下教學方法:

1、直觀教學法。在空間與圖形的教學中,提供直觀往往是認識的起點,學習的開端。用好直觀手段,加強直觀教學,對於掌握空間與圖形的知識具有重要意義。因此在本堂課的教學中我充分利用各種直觀教具和學具,以多媒體課件,注意發揮各種直觀手段的優勢,讓學生真實感受面積單位的實際大小,獲得實實在在的直接經驗,更有利於表象的形成。

2、比較法。為防止概念混淆,促成概念精確分化,在教學中我一方面注重加強不同大小面積單位之間的比較,二,加強面積單位與相應長度單位之間的辨析。

四、 説學法

空間觀念是一個人對周圍環境和實物直接感知的基礎上形成的關於物體的形狀、大小、位置關係的表象。對國小生來説,受到知識水平和認知規律及生理特點等因素的影響,因此必須讓學生經歷感知再到表象最後到形成概念應用的過程。因此有以下幾種學習方法:

1、動手操作學習法。我在本課的教學中注重學生的動手操作活動,讓學生通過手、口、眼、耳多種感官的感性認識,有效地提高知識攝取的效果。

2、小組合作學習法。通過小組的合作、同桌的合作,讓學生共同解決問題,培養團結協作精神。

五、説教學設計及分析

(一) 直接導入,初步感知

(課件出示:中華人民共和國地圖)

師:我們的祖國有多大?(學生自由回答)

師:千米是什麼單位?平方千米表示什麼單位?學生回答。

師:這節課我們就來學習面積和麪積單位。(板書課題)

(二) 情境創設,探索新知

1、 面積的定義

(1)課件出示動畫片藍貓和淘氣在打掃衞生,藍貓在抹一塊大的圖畫,淘氣在擦電腦,由學生表達情景後,教師指出,什麼是物體的表面?

學生通過自己找、摸,感受什麼是物體的表面。(體現新課標下讓學生自主學習的理念)

比較誰先擦完呢?引出面積的概念。教師指出:物體表面的.大小,就是它們的面積。(並作板書)

(2)剛才大家摸的都是什麼圖形呢?(學生髮言:有正方形、長方形等)

我們以前還學過哪些圖形呢?

課件出示以前學過的平面圖形,教師引導學生觀察這些圖形共有的特點:首尾相連,它們都是封閉圖形,再讓學生比較圖中長方形和圓形的大小,質疑:這些明封閉圖形也有大小,這就是封閉圖形的面積。

(3)先由學生自己小結面積的定義,教師再作補充,師生共同得出面積的定義,指出物體的表面或封閉圖形的大小就是它們的面積。

2、 面積單位

(1)提問:如何比較黑板的表面和課桌的表面的大小?(用眼睛看,即觀察法)

(2)數學書封面的面積和練習本封面的面積誰大誰小?你是怎麼知道的?(用重疊法)

(3)比較一下長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積大小。(拼擺的方法)

學生進行小組合作,展示是怎樣進行拼擺的,指出要用統一的圖形為標準來拼擺)

(4)畫邊長是1釐米的正方形,指出它的面積就是1平方釐米。

(5)再引導學生舉例,生活中哪些有物體表面的面積是1平方釐米?(學生舉例)

其實我們身體的中指指頭表面的大小就是1平方釐米。

(6) 應用:先估計一張正方形的紙有多大,再用1平方釐米的正方形來測量到底它的面積有多大?

(7)

請大家用1平方釐米的正方形來量桌子的大小,學生認為不合適,教師順勢指出我們要用比1平方釐米大的面積單位來量,引出平方分米。並感受1平方分米的大小。

(8)如果用1平方分米來測量整個會場的大小,合適嗎?引出平方米,用實物展示1平方米的大小,由學生先估計黑板表面的面積,教師進行測量。

三、鞏固新知

1、比較路面的大小,出示圖形(因為圖形是用小正方形拼成的,所以只要用數數的方法就能比較出來)

2、單位應用題:乒乓球枱4( );電話按鍵的面積約1( ) 課桌的表面約30 ( )

四、小結

這節課你有什麼收穫嗎?

板書設計:

面積和麪積單位

物體的表面或封閉圖形的大小,就是它們的面積。

常用的面積單位:平方釐米、平方分米、平方米

四年級數學説課稿 篇6

各位老師,大家好!

今天我要為大家説的課題是: 連減的簡便計算

一、教材分析

《連減的簡便計算》這一課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冊四年級下冊數學第三單元P39的內容。讓學生體會到運算定律在簡便計算中的意義的基礎上學習減法的簡便計算。教材緊密聯繫生活實際,讓學生在解決問題中體會減法的性質,體現算法多樣化。使學生能根據運算特點和數據特點,靈活選用合理簡便的計算方法,它為後面學習除法的簡便計算做了鋪墊。

二、説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使學生認識一個數連續減去兩個數,可以改為減去兩個數的和,還可以先減去後一個數再減前一個數這兩種減法的簡便計算方法。

過程與方法:使學生感受數學與現實生活中的聯繫,能用所學知識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情感態度價值觀:培養學生探索、研究數學的意識與能力。

三、説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掌握減法運算性質用性質進行簡算。

教學難點:靈活運用減法運算性質簡便運算。

四、學生分析:

1、學生在前面的學習中,已經學習了加法和乘法的運算定律,特別是對於加法、乘法的交換律、結合律,這些經驗構成了學習本單元知識的認知基礎。

2、將運算定律與簡便計算的內容集中在一個單元學習,雖然系統性很強,但是教師教學難度增大,部分學生接受知識有困難,知識內容易混淆,課時安排也顯得比較緊。我故適當調整課時安排,並充分考慮學生練習中可能出現的錯誤,加強易混知識的辨析練習。

五、説教法、學法:

(一)、説教法:堅持"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的原則,根據學生的心理髮展規律,聯繫實際安排教學內容。採用學生參與程度高的學導式討論教學法。

1、緊密聯繫生活,創設"幫助李叔叔解決數學問題"這一情境,把簡便計算的討論與實際問題的解決有機地結合起來,便於學生理解筭理,掌握簡便的計算方法。

2、讓學生自主探索,合作學習,創設寬鬆和諧的學習氛圍。

3、設計多種形式的練習,讓學生理解和體會減法的簡便算法的多樣化。如"、判斷題、連線、簡便算法、等等"在練習中掌握減法的性質,體會簡算的意義,領悟計算方法。

(二)、説學法

1、自主探索,合作交流,體會算法多樣化。

本節課創設問題情境讓學生小組合作,自主探索計算方法。使學生理解解題思路和方法,明確了連減的簡便方法,在探索交流中獲得成功的喜悦。

2、通過多種形式的練習,進一步掌握減法的簡便計算,明確一個數連續減去幾個數等於這個數減去這幾個數的和,會根據題的特點,選擇合適的.算法。

六、説教學過程

1、創設情境,探索新知

本節課以"幫助李叔叔解決數學問題"為背景,引出問題"昨天看了66頁,今天看了34頁,這本書共有234頁,還剩多少頁?"激發學生主動探究的慾望。

(設計理由:藉助讀書這一生活中的現實問題,讓學生關注數學與生活的緊密聯繫,體現數學從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的理念。預設學生讀題後能找到其中的數學信息和所要求的問題。)

2、小組合作交流解題思路,探究不同的解題方法。

引出問題情境,讓學生自主探究解題方法,"你會用不同的方法解答嗎?然後讓學生小組交流算法,"看看你的解題方法符合題意嗎?同學之間互相交流一下",

(設計意圖:放手讓學生獨立解決問題通過小組討論,為學生提供適當的思考空間,引導學生積極探索解決問題的方法,為產生多種解決問題的方法提供了條件和空間。同時培養了學生用數學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最後全班彙報交流,教師板書每一種算法,讓學生説説每一種解法的思路,判斷是否符合題意。

隨學生板書:234-66-34、234-(66+34)、234-34-66

師:同學們用不同的方法解決這個問題,講得很有道理,那李叔叔到底還剩多少頁沒看呢?好,請拿出練習本,請你從這三個算式中選擇一個進行計算,然後在小組裏交流一下。"

( 設計意圖:充分發揮小組合作的作用,鼓勵學生用各種方法解決問題,體現瞭解決問題策略多樣化的理念,培養學生多角度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通過組長的回報,讓其他學生更明白了算理。)

3、小組合作交流總結算法,得出簡便算法

讓學生觀察三種方法,三個算式,"方法不同,結果相同,可以用什麼符號連起來?"學生通過小組討論,得出連減的計算方法,在計算連減時,有多種多種方法,可以從左往右按順序計算;出可以把減數加起來,再從被減數裏去減;還可以先減去後面的減數,再減去前面的。我們可以根據算式中數據的特點選擇合適的算法,進行連減的計算。然後觀察算式,説説哪種方法簡便,明確根據算式中數據的特點選擇合適的簡便算法。

你喜歡用哪種方法,為什麼?

(設計意圖:通過學生説讓同學認識到哪種方法簡便,為什麼?)使學生在討論交流的基礎上,理解連減得簡便計算,培養學生根據具體情況,選擇算法的意識和能力,發展思維的靈活性。)

4、練習鞏固

練習題設計了五個層次的練習。1、判斷題,讓學生明確連續減去兩個數等於減去這兩個數的和。培養學生對減法性質的掌握;

2、連線題。

3、在() 裏和橫線上填寫相應的運算符號和數。

4、用簡便方法計算。根據題的特點選擇合適的方法,讓學生在簡算中明確方法,掌握方法。

(設計意圖:是培養學生的數感,從而找出簡便計算的方法;)

5、拓展練習

(整個聯繫設計有坡度有層次,由易到難,適合不同層次學生對知識的掌握,使每個學生對所學知識都有收穫。)

6、小結。"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有什麼收穫?"在總結中回顧所學,昇華所學知識。

七、説板書設計:

板書設計條理清楚,是學生一眼看出本節課所學內容,連減有幾種算法,簡便方法有幾種,在什麼情況下用什麼方法解答最簡便,一目瞭然;連減得簡便計算用字母如何表示,都比較清晰,板書能緊扣本節課教學的重難點,便於學生對本節課知識的理解掌握。

四年級數學説課稿 篇7

一、説教材:

1、教學內容:人教版教科書四年級下冊數學廣角第120頁例3及部分練習。

2、教材分析:

大家知道,人教版的新教材都專門安排了“數學廣角”單元,向學生滲透一些重要的數學思想方法,加強學生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逐步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本冊教材主要是滲透有關植樹問題的一些思想方法,通過現實生活中一些常見的實際問題,讓學生從中發現一些規律,抽取出其中的數學模型,然後再用發現的規律來解決生活中的一些簡單實際問題。

教材中安排了三個植樹問題的典型問題:例1是探討關於一條線段的植樹問題並且兩端都要栽樹的情況。例2討論的是兩端都不栽樹的情形。例3是植樹問題的另一種情況——關於一個封閉圖形的植樹問題。教材藉助圍棋盤的最外層每邊都能放19個棋子,求圍棋盤最外層一共可以擺多少棋子的問題,介紹如何解決類似的植樹問題。

教學時,學生很容易會出現教材上的女孩子一樣,認為每邊放19個棋子,最外層一共就是19×4=76個棋子,而忽略了角上的棋子算重複了。

教材用直觀圖的形式展示了兩個學生解決問題的方法。一種方法是:先看上下兩個邊,每邊是19個棋子,然後再看左右兩邊,由於上下兩邊已經包括了兩個端點,所以左右兩邊每邊都少了2個棋子,只有17個,把四邊上的棋子加起來就可得到最外層總共的棋子數。另一種想法是:每邊都只算一個端點,這樣每邊正好都是18個棋子,18×4=72得出結果。接下來小精靈提出“你是怎樣想的?還有其他的方法嗎?”鼓勵學生開闊思路,找到自己的方法。教材這裏沒有給出解決關於封閉圖形植樹問題的規律,而是用這種直觀的方式來解決問題,體現了不同的學生在數學學習上有不同的發展。如果學生可以接受的話,也可以讓他們自主探索這種植樹問題中包含的規律,即栽樹的棵數正好等於間隔數。例如,圍棋盤最外層擺放的棋子數等於最外層每兩個棋子間的間隔數,最外層每邊有18個間隔,最外層總共擺放的棋子數是18×4=72。

3、教學目標

(1)藉助圍棋盤探討封閉曲線(方陣)中的植樹問題;

(2)初步培養學生從實際問題中探索規律,找出解決問題的有效方法的能力;

(3)讓學生感受數學在日常生活中的廣泛應用。

(4)情感與態度目標:通過小組合作交流,培養學生認真傾聽他人意見,樂於與人合作,從不同角度欣賞他人的良好心態。

4、教學重點:從封閉曲線(方陣)中探討植樹問題。

教學難點:用數學的方法解決實際生活中的簡單問題。

二、説教法、學法:

教學時,教師從圍棋的棋盤,提出要解決的問題:如果最外層每邊能放3顆棋子、5顆棋子、6顆棋子……最外層一共可以擺放多少顆棋子?讓學生用教師提供的圍棋和方格紙來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先讓學生獨立思考,再讓學生討論彙報。讓學生通過搶答、驗證、分析、交流等一系列活動,自己發現規律,教師在關鍵之處疏通點撥,引導學生加深理解,做到以學生為主體。對於學生的不同方法,只要合理正確,教師都給予表揚和鼓勵,保護學生獨立思考解決問題的積極性,同時也要適時引導學生通過比較各種算法,學習、吸收更好的解決問題的方法、思路和策略,逐步提高學生的思維水平。練習從現實生活出發提出數學問題,讓學生在遊戲中、在具體情境中充分動口、動手、動腦,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合作意識和科學探究精神,並進一步體會數學在日常生活中的廣泛應用。

三、説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

讓同學説説自己知道的一些圍棋知識,教師提出本堂課的學習內容——進行一場特殊的圍棋比賽。

設計意圖:從學生的已有經驗出發,教師巧妙地設置導語,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探索新知

1.教學每邊擺放3粒棋子的方法。

教師課件出示圍棋格子圖,讓學生説説“如果最外層每邊能放3顆棋子。最外層一共可以擺放多少顆棋子?”學生口答時可能會出現多種答案,9顆、8顆、12顆。教師課件演示,確定正確答案。

接着讓學生説説你是怎樣數的?學生又會出現多種數的方法,教師隨學生的回答有選擇地板書,並隨時表揚學生的.創新擺法。

學生可能會出現以下方法:

3×2+2=8(上邊和下邊各3顆,左右兩邊還有2顆)

3×3-1=8(一共有9個交叉點,中間一個點沒有擺)

2×4=8(2顆2顆數)

直接點數

……

2.教學每邊擺放5粒棋子的方法。

課件出示每邊放5顆棋子的格子圖,四人小組動手擺一擺,擺完後小組討論一下數的方法。小組彙報時着重請學生説出數的方法,教師隨學生的回答板書。

這次,學生數的方法會比第一次多很多,所以要請學生説清數的方法,必要時還要演示一下襬法。

學生可能會出現以下方法:

5×2+3×2=16(上邊和下邊各5顆,左右兩邊各3顆)

5×5-3×3=16(假設全部擺滿,一共是5×5=25顆,實際上中間9顆沒有擺,去掉9顆)

4×4=16(每邊只數一個角上的棋子,另一個角上的棋子放到另一邊去數)這時可以有的同學一下不理解,請這位同學來演示數的方法,數一遍給大家看。

4×5-4=16(4個角上的棋子重複數了一次,所以要去掉4顆)

3×4+4=16(4個角上的全部不數,每邊是3顆,再加上4個角上4顆)

……

數的方法很多,但有的方法算起來很麻煩,所以要讓學生在比較時説説自己最喜歡哪種方法?為什麼?

3.教學每邊擺放6粒棋子的方法。

這時學生已經有了擺和數的經驗,教師要放手讓學生自己操作,用自己喜歡的方法數,並寫出算式。彙報時教師隨學生回答板書。最後和同桌説一説自己最喜歡的方法。

設計意圖:讓每位學生都參與活動,通過搶答、驗證、分析、交流等一系列活動,藉助圍棋盤探討封閉曲線(方陣)中的植樹問題,進一步體會數學在日常生活中的廣泛應用,學生在親身“經歷”的過程中實現知識能力發展。

三、總結規律

(1)根據板書,請學生試着總結數的幾種方法,教師適當加以點拔。

(2)根據規律計算:如果最外層每邊放10顆、18顆、19顆棋子,最外層一共可以擺放多少顆棋子?選擇自己喜歡的一種進行計算。

學生根據規律,獨立計算。交流時讓學生説出計算的方法。

(4)運用規律口答:

如果最外層每邊能放100個,最外層一共可以擺放多少顆棋子?

如果最外層每邊能放200個,最外層一共可以擺放多少顆棋子?

如果最外層每邊能放300個,最外層一共可以擺放多少顆棋子?

(5)拓展思維:如果一個三角形,怎麼算?一個五邊形呢?(集體口答)

設計意圖:充分相信學生,放手讓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以學生為主歸納問題;教師在關鍵之處疏通點撥,引導學生加深理解,做到以學生為主體。

三、應用規律,解決問題

1、做第121頁第三題。

為迎接元旦,學校舉行團體操表演。四年級學生排成方陣,最外層每邊站9個人,最外層一共有多少名學生?整個方陣一共有多少名學生?

這一題的第一個問題與例題相同,只是在例題的基礎上增加了一個問題,即求整個方陣的總人數,可以直接用乘法求出。

2.請你思考:

元旦即將來臨,四(1)班同學準備開聯歡會。大家圍坐在一起,如果每邊做14人,(如下圖),這個班一共有多少個同學?每邊都有8張課桌,一共要多少張課桌?

這題的第一個問題學生很容易上當,把它當成用規律進行計算。這題的設計要讓學生知道認真審題的重要性。

3.請你參加:

12名學生在操場上做遊戲,大家圍成一個正方形,每邊人數相等。四個頂點都有人,每邊各有幾名學生?

這題知道了正方形四邊上的總人數,求每邊有幾個學生,是例題的逆向思考的題目,所以要在學生充分掌握規律的基礎上完成。學生計算後請12名學生在教室裏圍一圍。

4.請你設計:

學校為了慶祝元旦,改變校園環境,想全校範圍內徵集校園花壇設計方案。有以下三種,請每組同學選擇一種你最喜歡的圖形,算一算如果每邊放三盆花,一共可以擺放多少盆花?

設計意圖:整個練習從現實生活中出發提出數學問題,讓學生在遊戲中,在具體情境中充分動口、動手、動腦,培養了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合作意識和科學探究精神。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