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五年級語文説課稿範文合集八篇

來源:文書谷 2.19W

作為一名教學工作者,編寫説課稿是必不可少的,説課稿是進行説課準備的文稿,有着至關重要的作用。優秀的説課稿都具備一些什麼特點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五年級語文説課稿8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閲讀。

有關五年級語文説課稿範文合集八篇

五年級語文説課稿 篇1

各位老師好:

今天我説課的課題是《維也納生活圓舞曲》。下面我從教材、目標、教法、學法、教學過程等五個方面對本課的教學進行解説。

一、説教材

《維也納生活圓舞曲》是人教版語文五年級下冊的選讀課文。人教版國小語文教材將課文分為講讀、略讀和選讀三類。講讀和略讀課文都是必讀課文,然而,由於課程標準對選讀課文沒有具體的實施建議,配套的教師用書對此類課文既沒有統一要求,也沒有給予必要的教學指導,致使在課改研究如火如荼,老師們對講讀課文精打細磨,對略讀課上下求索的今天,對選讀課文卻視而不見。其實,我們不應該忽略對選讀課文的學習。教材安排選讀課文的目的,是增加學生的閲讀量,培養學生的閲讀習慣,訓練學生的閲讀能力。如果我們能夠認真去教好選讀課文,學生和老師都會受益匪淺。

《維也納生活圓舞曲》一文是人教版教材中的配套選讀課文。作者馮驥才主要向我們展示了一幅富有詩意的維也納生活風情畫卷,表達了作者對維也納的讚美與嚮往。圓舞曲是維也納的傳統音樂,生活圓舞曲就是生活中的音樂。從文章的題目看來,音樂與維也納人的生活息息相關。

 二、説目標

根據課文的結構和內容分析,並結合五年級學生的認知結構及其心理特徵,依據新課標中“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維度的要求,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學目標:

(1)讀讀記記“嘹亮、撩動、婉轉、悠長、別出心裁、隨時隨地”等詞語。

(2)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通過對“別出心裁”“隨時隨地”等詞語的推敲,培養學生品詞酌句的習慣和能力。

(4)感受維也納這個音樂之都帶給我們的心靈上的震撼。激發學生課外閲讀的興趣。蒐集資料,師生合作開展《我所知道的維也納》語文綜合實踐活動。

由於本課作者主要闡述音樂之都維也納“音樂與生活的關係”,我將本課的教學重點確定為:能找出表達課文中心的句子,理清思路,弄清作者是從哪幾方面具體敍述維也納生活中處處充滿音樂氣息的。引導學生讀懂課文是怎樣圍繞中心句來具體敍述維也納處處充滿音樂氣息的。

 三、説教法

科學合理的教學方法能使教學效果事半功倍,達到教與學的和諧完美統一。選讀課文是語文教材中的一塊“處女地”,平時在教學中很少有時間帶領孩子去讀去感悟。其實,它們是我們一線教師由手把手地“扶”學生到“放”學生的'階梯。所以在教學設計上並不必面面俱到,只需突出重點,耐心引導,讓學生通過自己累積的學習經驗自主探究。

(一)咬文嚼字法:本課的教學設計,以教會學生“咬文嚼字”為核心,培養學生的語文學習能力。首先看學生對課題的理解,讓學生憑藉學習經驗説説對整篇文章的感受,目的是看學生對文本的認識。其次要求學生用“咬文嚼字”的態度去讀課文,讀出自己的滋味,實現主體性閲讀,目的是讓學生親近文本,讀出自己的感受。再次在學生彙報交流的基礎上,共同學習第三自然段,實現教師教的作用,總結出一咬二嚼三回味,咬出滋味、嚼出意味,讀出韻味的方法。最後讓學生用同樣的方法分別對其他自然段進行自主學習,檢驗學習效果,讀出自己的感受和體會。

(二)主線探索法:本課的教學,應該抓住一條主線,即“生活與音樂的關係”。課文中有一句話是這麼寫的:“在這個音樂之都中,最重要的並不是到處都有的音樂會,到處都有的音樂家雕像與故居,而是你隨時隨地都會感受到音樂的存在”。這句話便是全文的主線。根據主線我們便可以通過尋找維也納無處不在的音樂,理清課文的四大塊內容,即音樂存在於維也納的鳥鳴、鮮花、道路、酒館中。抓“隨時隨地都會感受到音樂的存在”這句,學生很容易能夠發現音樂的存在,“生活與音樂的關係”這一問題也就迎刃而解了。

(三)中心句探究法:引導學生通過“找出表達課文主題的中心句,理清思路,弄清作者是從哪幾方面具體敍述維也納生活中處處充滿音樂氣息的”來獲取對文本的認識。尊重學生認知規律,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以學生為主體,使學生的獨立探索性得到了充分的發揮,培養學生的自覺能力、思維能力、活動組織能力。

(四)直觀演示法:利用課件PPT、音樂、圖片等手段進行直觀演示,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活躍課堂氣氛,促進學生對知識的掌握。如果僅是從課文出發,學生也許能明白維也納的生活之美,音樂之美,但對深層次的文化因素卻一無所知。因此,我覺得還要用資料來充實課文,包括文字、圖片、影象等。多媒體的教學手段的運用可以使抽象的知識具體化,枯燥的知識生動化,乏味的知識興趣化。

 四、説學法

學法上,我貫徹的指導思想是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我們常説:“現代的文盲不是不懂字的人,而是沒有掌握學習方法的人”,因而,我在教學過程中特別重視學法的指導。

本課的學習,要讓學生從機械的“學答”向“學問”轉變,從“學會”向“會學”轉變,成為學習的真正的主人。這節課在指導學生的學習方法和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方面主要採取以下方法:自主探究法、朗讀體會法、想象體驗法、分析歸納法。最後我具體來談談這一堂課的教學過程。 五、説教學過程

1.導入新課。

由上節課講過的知識和教材開頭的情景設置導入新課。導語設計的依據:一是概括了舊知識,引出新知識,温故而知新,激發學生的未知慾望。這是教學非常重要的一個環節。

2.講授新課。

在講授新課的過程中,我會通過“認識維也納、走近維也納、感受維也納、享受維也納、暢想維也納”五個步驟層層深入,逐漸揭開音樂之都維也納的神祕面紗。在教學過程中,我會注重學生對基礎知識的學習,培養他們“咬文嚼字”的啃讀精神。我不會對課文的每個細節都講得很詳細,我會突出教學的重點。在教學重點部分反覆品讀探究,引導學生積極思考,這樣有利於學生對知識的串聯、積累、加工,從而達到舉一反三的效果。

3.課堂小結

課堂小結的目的是強化認識,可以把課堂傳授的知識儘快地轉化為學生的素質;簡單扼要的課堂小結,可使學生更深刻地理解課文內容,鞏固教師的課堂教學成果,並且逐漸地培養學生形成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教師小結:維也納的清晨是充滿音樂的,維也納的山,維也納的水,維也納的建築,維也納的路,維也納的花,甚至維也納的空氣,維也納一切的一切都瀰漫着音樂的氣息,沒有音樂就沒有維也納。維也納的人們每天都沉浸在悠揚的樂曲聲中,真是幸福呀!

4.拓展延伸

拓展延伸環節能夠拓展學生的知識面和閲讀範圍,滿足學生的閲讀期待。這個環節我可以用跟本課內容緊密相關的課外資料來充實課文,比如對貝多芬、莫扎特、舒伯特、海頓、斯特勞斯在音樂史上的地位、作用的講解,比如對金色大廳每年一次的新年音樂會的介紹等等。

5.板書設計

我比較注重直觀地、系統的板書設計,並能夠及時地體現教材中的知識點,以便於學生能夠理解掌握。我的板書設計是:

維也納生活圓舞曲

音樂與鳥鳴

音樂與花

音樂與道路

音樂與酒館

6.佈置作業

根據這節課的學習情況,從尊重學生表達慾望,鍛鍊學生讀寫水平方面考量,我佈置的課堂作業是:小練筆:我真想去維也納看一看!要求:圍繞一個主題,可以選取課文中的一兩個方面把自己想去的理由表達清楚。

五年級語文説課稿 篇2

一、説教材

(時間控制3 分鐘) 《小麻雀》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五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的第一篇課文,編者把這篇課文安排在教材的開場是有其特殊的含義的,説明了這篇課文在教材中是十分重要性。

《小麻雀》是一篇精讀課文,主要講述的是一隻還不會飛的小麻雀不聽勸告媽媽,試圖飛出窩來卻一不留神落到窩下,遭遇到了大花貓襲擊,麻雀媽媽為救他,奮不顧身地用身體擋住大花貓,最後導致自己的尾巴被花貓咬掉的故事。本課文雖然篇幅短小,情節簡單,卻層次清晰,描寫生動、細緻,充滿詩情,給人很深的啟迪。 根據新課標的第三階段(5-6 年級習作)的目標要求和本節課的教學內容,結合學生的年齡特點及認知規律,我制定本課的教學目標:

1.能夠認讀本課生字、詞。

2.能夠正確、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能夠理解課文,抓住重點語句,瞭解重點語句所隱含的情感色彩。 基於以上的教學目標,本課的重點、難點為:

重點:能夠正確的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能夠理解課文並抓住重點句子,瞭解其所藴含的感情色彩。

難點:如何引導學生去把握文中的重點句,並理解其意藴是本教學的難點。

課時安排:三課時

課前準備:讓學生閲讀“學習鏈接”,或查找更多的有關高爾基的資料,有條件的可以找高爾基的《童年》等作品來讀一讀。

 二、説教法和學法

(時間控制1 分鐘) 在教學方法上,我認為,教學有法,但無定法,貴在設計,貴在創新,貴在切合學生實際,葉老先生曾説“教是為了不教”,因此,結合五年級學生閲讀實際情況,本教學中我主要通過學生參與式的教學模式,採取朗讀法、討論法、探究法等教學方法,配合現代教學手段,使學生積極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樂於學習,勤于思考。

那麼在學法上,新課準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於是我將"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通過自主朗讀、合作交流、討論探究等方式展開,並要求學生在 2 交流學習中勾畫出優美詞句,真正讓語文教學的課堂變成學生的學堂。

三、説教學過程

(時間控制5 分鐘) 圍繞以上教學目標、教學重點和難點,我將本節課的教學過程設計為以下五個環節:

第一環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國小生的情感極易受環境氣氛和他人情感的感染而產生共鳴,基於這點,開課之初,我將採用啟發式談話導入:四年級是我們學過了一篇俄國著名作家屠格涅夫的'《麻雀》,讓我們看到了動物中偉大的母愛,今天,我們再來學習另一篇也是關於麻雀的課文《小麻雀》。這是一篇童話故事,著名大作家高爾基的這篇童話又會給我們帶來什麼收穫呢?隨後揭開課題,並簡要了解作者高爾基的概況後,順勢進入第二環節。

第二環節:初讀課文,整體感知。新課標中明確指出:"閲讀是學生個性化的行為,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因此,在導入新課後我先讓學生大聲自由朗讀,並要求一邊讀一邊想象普季克是怎樣的一隻麻雀,麻雀媽媽又是個怎樣的媽媽?同時把自己最喜愛的語句多讀幾遍,教師適時對某些容易讀錯寫錯的生字詞進行個別指導,掃清學生閲讀文本的障礙。這樣做,目的是讓學生在初讀課文時對於課文有一個整體的感知,理清課文寫作思路,為接下來的品讀詞句做好鋪墊。

第三環節:研讀賞析,體驗情感。葉聖陶説:語文教學的目的就是讓學生自能讀書。鑑於此,在“研讀賞析,體驗情感”環節中,我首先設臵一個問題:從第一至第十三自然段小麻雀與麻雀媽媽的對話你瞭解到了什麼?採用分角色的辦法,抽選兩名學生分別扮演小麻雀和麻雀媽媽來朗讀第一至第十三自然段。此時其他學生邊聽邊勾畫關鍵詞句,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在朗讀完後,讓學生分組討論交流,歸納出問題答案。

接着,全班有感情的朗讀 14-19 自然段想想小麻雀和媽媽前後的表現有什麼不一樣,從中你看出了什麼。緊接着,我將根據學生討論情況進行簡單的歸納總結,讓全體學生品讀重點詞句,重點理解課後練習第二題的句子,並適時加以引導和闡述,讓學生能理解領會作者表達的特點。

總之,這一系列的“讀、悟、議、賞、再讀”,讓學生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從而受到情感薰陶獲得思想啟迪,最終達到突破教學重難點的目的。 第四環節:總結評價,拓展延伸。學生帶着疑問走出課堂是學生可持續發展和終身發展的必需。因此再對課文做出綜合性總結和評價後,通過問題引導學生知識延伸,讓學生想想課後星號題中的那個問題。這個問題,能又一次激發學生的思惟,培養學生的語感能力。 第五環節:安排作業,複習強化。為了複習、強化學生所學知識,讓學生再次 3 體驗課文故事情節生動、細緻,陪養學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我安排兩道課後作業:

作業1:請大家將本節課中自己喜歡的優美詞句摘抄到《優美詞句》小筆記本上;

作業2:想一想自己有沒有過不聽父母勸告的情況,是一件什麼事,結果怎麼樣,課後把它寫出來。 這是我教學過程的安排,下面説説本節課的板書設計。

四、説板書設計

(時間控制1 分鐘) 板書邊寫邊講:本節課大致分為三個階段,第一個是母子對話:小麻雀充滿好奇,充滿疑問;媽媽則細心照看,再三告誡;第二個階段是經歷危險:小麻雀一不留神,掉到窩下;媽媽奮不顧身,保護孩子;第三個是內心感受:小麻雀既高興又難過。

最後總結出全文的思想感情是:不聽勸告吃苦頭;經受磨練長本領!好的板書就像一份微型教案,此板書力求全面而簡潔地將授課內容傳遞給學生,清晰直觀,便於學生理解和記憶,理清文章脈絡,體現教學過程和教學目標的有機統一。 以上就是我今天説課的全部內容,謝謝各位評委老師!

五年級語文説課稿 篇3

各位老師,大家好!我是愛心國小的趙秀華,今天由我完成説課任務。

【教材分析】

《梅花魂》是一篇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好教材,這篇課文生動感人,情真意切。它講了一位旅居國外的老華僑對梅花的喜愛,反映他對祖國的深深眷戀,表露了一位老人的中國心。

全文采用回憶的寫法,首先由梅花想到外祖父接着回憶幾件具體的事情,反映外祖父對祖國的眷戀,即:教“我”讀唐詩宋詞;對一幅墨梅圖分外珍惜;因不能回國而難過得哭起來;離別前把最寶貴的墨梅圖送給外孫女;船快開時,又遞給外孫女繡着梅花的手帕。最後又從梅花想到外祖父的愛國心。

【學情分析】

1、讓學生通過讀書體會外祖父對家鄉的思戀、摯愛的`思想感情。

2、通過對比閲讀,使學生領悟到,思鄉的情是一樣的,思鄉的方式、寄託的對象卻是因人而異的,引發鄉思的事物也是各不相同的,從而體會到作者的感情是通過一些景物或事情表達出來的。

3、通過讀書,引導品味語言,豐富學生的語言積累:

五年級學生應有較強的獨立識字能力,所以識字不應成為教學的重點,在本課教學時,應將重點放在對文章的理解及感悟上,要引導學生充分讀書,用心體會,積累書中美好的語言,感受人物美好的情感。

【設計理念】

以教材為依託,通過自主合作—探究—創新的學習過程,引導學生個性化的閲讀,充分開展師生對話,在對話中交流,在對話中成長。

【教學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通過學習課文的內容,品詞析句,體會“梅花魂”的含義和華僑眷戀祖國的情懷。

3、拓展閲讀思鄉詩,積累語言,積澱情感。

【教學重、難點】

體會“梅花魂”的含義和華僑眷戀祖國的情懷,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設計流程】

本課時的教學分以下四個環節完成:

第一環節:瞭解內容,初悟情感:

五年級的學生,已經具有了一定的自學能力和閲讀能力,因此,讓學生在學習完第一課時的基礎上,圍繞“想象課文圍繞梅花寫了幾件事?魂在課文裏指什麼?”來認真讀課文,在充分閲讀整體感知。

第二環節:品讀言語,體會情感:

此環節重點抓住課文中圍繞梅花來寫得的三件事,展開學習,在充分閲讀的基礎上,對所提問題展開討論和交流。學生彙報,教師點撥。重點讀13自然段進一步體會外祖父對梅花品格的闡述和通過梅花寄託的愛國之情,結合所學,舉例説説中華民族有骨氣的人,讓學生產生讚揚並學習這種品格的動機和願望,也是學生明白外祖父愛梅花即愛祖國的這種感情。從中領會課題“梅花魂”的含義。

第三環節:激情結課,昇華感情:

為了使學生旁徵博引,學以致用,課末以誦讀《我的中國心》來激起情感的高潮,激發學生深刻領會外祖父的愛國情和思鄉心。

第四環節:讀讀寫寫,積澱情感:

通過背誦思鄉詩來再一次加深學生的感受。

【説板書設計】

板書將圍繞梅花回憶的幾件事一一列出,並在其中體現單元的訓練重點,即首尾呼應,同時再現結構,清晰、明確。

五年級語文説課稿 篇4

一、 説教材分析

1、內容分析

《泊船瓜洲》是人教版國小語文五年級上冊第二組第一篇課文《古詩詞三首》中的第一首,《泊船瓜洲》是膾炙人口、情意綿綿的思鄉詩,表達了作者對家鄉深深的思戀和熱愛。

《泊船瓜洲》一詩,據説是詩人王安石應召自江寧赴京任翰林學士,途經京口而作。末句感慨仕途多險,前途未測,表示的是再次赴京榮遇之際,對仕途沒有足夠信心之時,所有的鄉情仕意。當然,對於國小生而言,這一點可以不必深究。如果從詩的字面上看,可以説,是一首膾炙人口的思鄉詩。全詩的大意是:從京口到瓜洲僅是一江之隔,而京口到南京也只隔着幾座山。春風又吹綠了長江兩岸,明月什麼時候才能照着我回到家鄉。這首詩寫的是詩人停船在瓜州之後,望着僅僅一江之隔的京口,想到離京口並不很遠的南京,不禁勾起了濃濃的思鄉之情。通篇立意亦含蓄悠遠。

2、學情分析

四年級的學生已學過很多古詩,他們能借助註釋、工具書、想象畫面等多種方法來讀懂古詩的大意,對學習古詩抱有一定的熱情。他們已積累了很多古詩,有描寫春天的詩句“碧玉粧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絛”“兩個黃鸝鳴脆柳,一行白鷺上青天”“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等等;有寫借明月而思鄉的詩句“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等等;通過“國小生必背古詩詞”,積累了王安石的《梅花》、《元日》、《書湖陰先生壁》等等,這為以詩讀詩、以詩學詩、以詩悟詩、創設詩韻課堂奠定了基礎。

3、教學目標

1、通過看註釋,查閲資料,邊讀邊想象等方法,感知詩詞大意,用自己的話講述詩句的意思。

2、結合畫面、音樂、想象江南春的美景,揣摩作者用“綠”的精妙,反襯作者的思鄉之情。

3、通過意境的創設、書寫作者的心聲、拓展資料的展示,來體會作者深深地思鄉情懷,順勢指導感情朗讀、背誦古詩。

4、教學重難點

重點是通過想象江南春美景、書寫作者的心聲、背景的資料拓展來體會作者深深地思鄉情懷;釋破“春風又綠江南岸”中的“綠”字的用意是本課的難點。

5、教學準備

1、教師:製作好課件;反覆朗讀並背誦詩詞,深層次地體會情感,透徹地理解詩意。

2、學生:字典;蒐集描寫春天的詩句、明月的詩句;蒐集王安石的詩句;蒐集作者的資料等等。

二、説教學策略

基於對教材這樣的理解,針對四年級學生的學情,下面,我把教法學法融合在一起談談本課時採取的教學策略。

1、情境教學法

蘇藿姆林斯基説過:“兒童是用色彩、形象、聲音來思維的。”教學本首詩,我準備通過板畫再現情境,音樂渲染情境,導語創設情境,語言描繪情境等多種手段,創設各種學生樂於接收,能享受其間的情境,能使學生在多向互動的情境中閲讀、感悟、表達與創新。

2、讀悟教學法

國小語文教學必須在朗讀中訓練語言文字,在讀中理解,在讀中感悟,在讀中發展思維,在讀中陶冶情操。

3、想象法:挖掘教材的空白處,讓學生開啟想象的閘門,抒發內心的情懷,發表獨立的見解,揣摩人物的內心,產生情感的共鳴。

三、説教學過程

圍繞教學目標,我設計了以下五大教學板塊:

(一)、師生對詩,創設詩韻課堂

因為四年級的學生已積累了很多古詩,所以我準備用以“愁”為主題的詩句進行師生對詩的形式引入,讓學生快速地進土詩的課堂。

之後就導入課題,再讀題、解題:重點是指導讀準“泊”,理解“泊”。

(二)、初讀詩文 感知詩意

這個環節我準備分三步:第一步通過自由讀、指名讀形式指導學生把詩讀正確,重點指導讀準“間”讀jiàn(因為是“間隔”的意思);“萬重山”的“重”讀 сhóng;“還”讀huán;第二步通過範讀、模仿讀,指導學生讀出詩的節奏,讀得字正腔圓;第三步指導學生讀懂詩意。

最後一步具體操作如下:先指導學生用以前學過的方法,即看註釋,查閲資料,邊讀邊想象等方法來讀懂古詩的大意再交流自己分別讀懂了哪個字或哪句詩的意思。在交流的過程中,針對四年級孩子對詩中出現的地名詞的比較模糊,我準備讓學生上黑板板畫的形式來幫助學生建立空間的概念,同時也藉助板畫指導學生理解第一、二行詩句的意思,從而解決初讀理解上的難點。再借助板畫瞭解詩人此時人在何處(瓜洲)。

我覺得這一板塊的教學能達成目標一。

(三)、品讀詩文 想象江南春的美景(綠)

第三板塊教學為了突破難點,我準備採用讀詩、換詞、想象、音樂畫面等手段釋破“春風又綠江南岸”中的“綠”的精妙,具體操作如下:

1、讀“綠”

我先通過引讀法,從視覺、聽覺、觸覺、嗅覺等多種感官調動學生讀詩的興趣,反覆吟誦“春風又綠江南岸”。

2、悟“綠”

第一環節先讓學生理解“綠”的原意,再理解它在詩中的意思,接着通過換詞,再引用王安石的典故,體會“綠”的精妙。第二環節主要是讀和想象。先讓學生自由練讀,浮現畫面,再把腦海中的畫面用自己的'語言描述出來,接着點擊春天“鳥語花香”的音樂,追問學生:你腦海中浮現的畫面能不能用我們積累的詩句來説一説,從而整合了其他描寫春天的詩句。有利於創設詩韻的課堂,還激起學生對學習古詩的興趣。

這一板塊的設計,使教學難點迎刃而解。

(四)、回憶往事 書寫親情 感悟鄉愁

1、學生寫話、交流

這一環節中,我結合上面的想象,創設情境,讓學生想象寫話,回憶家鄉的美好時光,為漂泊他鄉而思念故鄉之情做好鋪墊。

2、緊扣“還”字,反覆誦讀

這一環節準備藉助音樂、引讀、詩人的北京資料,一步步敲擊詩人想還卻不能還的無奈的心情。這一板塊的設計是為了達成目標三,突出教學重點。

(五)背誦全詩

(六)、拓展延伸:

1、拓展其餘有關鄉愁的詩句。

2、你還知道哪些關於鄉愁的詩句

通過上述六把板塊的設計,緊扣目標,層層推進,不斷設置語言實踐點,體會詩人濃濃的思鄉之情。並將本課詩句輻射到其餘詩句,昇華了學生的理解和記憶,不僅積累和運用了詩句,還為學生提供了一個釋放和表達情感的空間。

五年級語文説課稿 篇5

一、説教材:

蘇教版教材第九冊第14課《滴水穿石的啟示》是一篇介紹事理的説明文。介紹了安徽廣德太極洞內“滴水穿石”這一奇觀的由來,告訴人們只有目標專一、持之以恆,才能“滴水穿石”的道理,並以古今中外名人成就事業的例子證明這一觀點,讓學生從中感悟到學習必須目標專一、鍥而不捨的深刻道理。

這篇課文的脈絡很清晰,第一、二自然段由“滴水穿石”的奇觀引出觀點:如果我們也能做到目標專一,持之以恆,就沒有做不成的事情。第三、四自然段用中外名人靠着“滴水穿石”的精神成就事業的三個事例證明這一觀點,並通過“水滴”與“雨水”作對比,從反面進一步説明這一觀點。第五自然段揭示“水滴石穿”給予我們的啟示。

二、説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課文,有條理地複述課文。

2、學會本課生字。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會用“滴水穿石”和“啟示”造句。

3、瞭解本課正反説明的'寫作方法。

4、引導學生領悟要實現美好的理想,就要目標轉移、持之以恆的去做。

三、説教法

這是一片説理性文章,教學時可以安排讀、説、寫三個環節,培養學生的語文學習能力。在教學過程中,先讓學生充分地讀“滴水穿石”給我們的啟示,然後抓住“滴水穿石”這一自然現象的形成方式,展開討論,讓學生説説從着一自然現象中,你看到了什麼樣的精神,對課文中的句子是怎樣理解的。緊接着讓學生説説如果這樣目標專一、鍥而不捨的精神在人類身上存在,會有什麼樣的奇蹟呢?讀課文中的三個例子,説説他們都取得了怎樣的成績,是什麼讓他們能夠成功的?這裏可以設置小組學習,給每個人安排小組學習中的任務,讓學生真正的學習。課文講到這裏,可以安排學生的課外閲讀積累,除了課文中舉的例子,你還知道古今中外哪些類似的名人故事?這一環節,必須讓學生課前有所預習準備。幫助學生理解“滴水穿石”“滴穿”“頑石”的意思。並且聯繫實際,舉例説説這段話的意思。詞語積累,讓學生説説還有哪些成語、俗語、諺語的意思都有滴水穿石所要揭示的道理。

四、説教學過程

(一)課前導入

昨天我們一起去安徽省廣德太極洞內看了一種奇觀是——滴水穿石,那麼這一現象又給我們什麼啟示呢?

(二)精讀課文

1、默讀課文,用橫線劃出滴水穿石給我們的啟示。

2、指名讀。

3、出示小黑板:你是怎樣理解這一段話的?讀出你的理解。

4、找出這句話中兩組意思相反的詞語。

5、兩組反義詞中更突出的是什麼詞?你是怎麼知道的?

6、你能讀好這一段話嗎?指名讀,齊讀。

學習第一自然段

這滴水穿石的奇觀是怎樣形成的呢?為什麼他能夠給我們帶來這樣的啟示呢?自由朗讀第一自然段,我們就不難明白。

1、指名回答,説説滴水穿石的奇觀是怎樣形成的。

2、出示小黑板。你是怎樣理解這一段話的呢?帶着你的理解朗讀。

3、你是怎樣把這段話讀好的?抓住了哪些關鍵的詞語?

4、你讀得真不錯,這些關鍵詞就是滴水能夠穿石的關鍵所在。缺一不可。你能再次將這段話讀好嗎?

指名讀,齊讀。

5、現在你知道滴水是靠什麼才“穿石”的嗎?

6、和雨水相比,雨水為什麼不能滴穿石頭呢?

三、引讀過渡。引讀第三自然段過渡。

古今中外,所有成就事業的人,在前進的道路上,都是靠着這種“滴水穿石”的精神取得成功的。書中就給我們舉了三個名人的故事。

分小組學習,思考問題

1、書中介紹了哪三位名人?

2、他們獲得了哪些成就?

3、他們獲得成功的祕訣是什麼?

4、對此你有什麼感想?

四、課外延伸

1、在他們身上,我們看到了“滴水穿石”的精神,你還知道哪些類似的名人故事?

2、你現在能説説“滴穿”一塊塊“頑石”中的“滴穿”是指什麼?頑石又是指什麼?

3、在你的生活、學習中,有這樣的“滴水穿石”的經歷嗎?

4、學習了這篇文章後,你打算今後怎麼做呢?

五、總結

是的,我們要銘記“滴水穿石”給予我們的啟示(引讀)你擁有這種目標專一、持之以恆的精神,你就會成功。

五年級語文説課稿 篇6

一、説教材:

《景陽岡》是根據我國著名古典小説《水滸傳》第二十三回選編的。課文記敍了武松在陽谷縣的一家酒店內開懷暢飲後,趁着酒興上了景陽岡,赤手空拳打死猛虎的故事,表現了武松豪放、勇武而又機敏的英雄性格。

全文按事情發展的順序,先講武松進店飲酒,不聽勸告,執意過岡;接着講武松上岡,見了官府榜文,才知真的有虎,但決定繼續上岡;然後講武松赤手空拳與猛虎搏鬥,終於打死了老虎;最後講武松一步步挨下岡來。在這四部分中,第三部分是重點,前兩部分,即武松在酒店喝酒和上岡,不僅是故事情節發展的需要,而且表現了武松豪放、倔強的性格和無所畏懼的英雄氣概,為寫他勇打猛虎做了很好的鋪墊。

課文中武松的形象栩栩如生,讓人過目難忘。作者運用了多種表現方法來刻畫人物,特別是在動詞的運用上,很有特色,對錶現武松打虎時的驚心動魄的場面,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使文章大大增色。

文章寫人虎相遇時,老虎的“一撲”“一掀”“一剪”等動作,把老虎兇猛殘暴、讓人生畏的氣勢顯現無遺。而武松只是“閃、躲”“閃”和“躲”的意思相近,但內涵有些不同。“閃”是閃避,即迅速側轉身子躲避,它表現了武松動作敏捷、武藝高強。武松在遭到老虎的突然襲擊,“閃” 是本能反應,説明武松動作之敏捷;“躲”是躲避,指故意離開或隱蔽起來,使人看不見。“躲”是有意為之。閃和躲,同時説明了武松既有優秀的本能又有沉着冷靜和勇敢無畏的性格。

文中寫武松手中唯一的武器就是哨棒。作者寫到哨棒的地方就有十多處,而每一處所用的動詞均不一樣。這些動詞,用得無一不是恰到好處。請看:“靠、提、拖、插、拿、掄、劈、丟”,這些動詞突出了武松的豪放、倔強、無畏的性格特點。

當武松躲閃過了猛虎的“一撲、一掀、一剪”之後,便立即轉守為攻。在文中,這部分內容又準確地運用了幾個動詞“揪、按、踢、提、打”,把武松打虎的場面寫得有聲有色,神采飛揚,打虎英雄的形象躍然紙上。

再看,經過一場惡鬥,打死了老虎之後,武松的精力已經耗盡,他先坐在青石上歇了一會兒,隨後,便“一步步挨下岡來”。一個“挨”字,可以説比用任何一個表示“走”的意思的動詞更合適不過了。它精確地寫出了武松在同猛虎搏鬥後,手腳疏軟、筋疲力盡的狀態。武松畢竟是血肉之軀,經過一場激烈的人虎相搏後,他疲勞了,睏倦了,這是很自然的現象。這樣的描寫,非但無損於英雄的形象,反而使人物形象更加樸實、豐滿、逼真、可信。

選編這篇課文的目的是讓學生感受武松的英雄氣概,體會其豪放、勇敢、機智的性格,並能講述武松打虎的部分,從而進一步感受名著的魅力;同時,在閲讀中積累閲讀名著的方法。

武松赤手空拳打死老虎這部分,是課文重點,也是教學重點;瞭解武松的英雄性格,是教學難點。

二、説教學目標及重難點:

1.教學目標 :

(1)認識“倚、著”等19個生字,會寫“岡、飢”等15個生字,正確讀寫“晌午、篩酒”等詞語。

(2)指導學生遇到難理解的詞語,聯繫上下文和閲讀經驗猜出詞語的大致意思。

(3)默讀課文,理解課文內容,把事情的發生、發展、結果弄清楚,瞭解武松打虎的經過;能簡要的説一説故事的內容,用自己的話詳細講述武松打虎的部分。

(4)抓住人物的語言、心理活動、動作等了解人物的特點,瞭解武松豪放、勇敢無畏的性格。

(5)通過學習,初步學習閲讀古典名著的方法,激發學生學習古代文學作品的興趣。

2.教學重點:

默讀課文,聯繫上下文和閲讀經驗猜出詞語的大致意思;理解課文內容,瞭解武松打虎的經過;瞭解人物的特點,瞭解武松豪放、勇敢無畏的性格;初步學習閲讀古典名著的方法,激發學生學習、親近古代文學作品的興趣。

3.教學難點:

指導學生遇到不理解的詞語,聯繫上下文和閲讀經驗猜出詞語的大致意思,把事情的發生、發展、結果弄清楚;抓住人物的語言、心理活動、動作等了解人物的特點,瞭解武松豪放、勇敢無畏的性格。

三、説學情:

我國著名的四大古典名著之一《水滸傳》這本家喻户曉的文學名著是課程標準推薦閲讀書目之一。學生在此之前的學習或生活當中或多或少有所接觸,影視節目在多次滾動播放。因此,他們對其中的人物形象或多或少有所瞭解,但這種瞭解不夠深刻、全面,在學生平時的閲讀中,他們大多隻關注故事情節,而忽略了作品的藝術性、思想性,教學中帶領學生通過對重點段落章節的閲讀、探究,把握主要人物的性格特點,深入地瞭解它的表達方法。並通過片段教學引導學生初步學習閲讀古典名著的方法,提高學生閲讀欣賞的能力,從而激發學生閲讀名著的興趣。

四、説教法和學法:

1.説教法:

在本課的教學中,我們主要選用“自讀、自悟、自得”和“合作探究”式的教學方式,採用創設情境法、情感朗讀理解法和直觀教學的方法,引導學生自學、討論、交流和展開想象。引導學生由淺入深,由易到難,循序漸進地理解課文內容,積累閲讀方法。展開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的`師生雙邊活動,為學生營造一個民主、生動、活潑的學習環境,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使學生主動參與到探究過程當中,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自學能力。

2.説學法:

根據教材和學生的認知水平,本課教給學生的學法是“自主閲讀、以讀促思、讀中感悟、讀中發現”,引導學生積累閲讀古典名著的方法,學會讀書。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巧妙設計,激發探索,不僅讓學生學習知識,更重要的是達到讓學生“會學”的目的。

五、教具準備:多媒體課件

六、説教學流程:

1.交流小説,激發興趣,導入新課。

(1)交流激趣。

由欣賞大型電視連續劇《水滸傳》的主題歌《好漢歌》入手,引出對《水滸傳》的探討和交流。在交流中引導學生了解《水滸傳》的創作背景、語言技巧和描寫人物的筆法,初步瞭解《水滸傳》的語言平實樸素、準確、洗練而生動,富於濃烈的生活氣息和鮮明的個性;在描寫人物上,粗筆濃墨,色彩絢爛,酣暢淋漓,神情面貌如見其人。無形中拉近了欣賞與《水滸傳》的距離。

(2)導入課題。

在拉近了學生與《水滸傳》距離的基礎上,導入課題,並引導學生了解作者和景陽岡的有關信息,進一步拉近了學生和文本的距離,調動了學生閲讀文本的興趣。

2.初讀課文,解決字詞。

本課生字新詞數量多,很多詞語都遵照原文,未加改動,與現在的用法差距很大,因此學生理解詞語難度大,在教學中我嘗試引導學生在閲讀中根據自己的閲讀體驗結合詞語所在的語言環境猜一猜詞語的意思,在交流環節教師再有針對性的進行指導。這樣做的目的是讓學生學會理解古典名著中詞語的方法。

3.再讀課文,整體感知。

整體感知,是指讀完一篇文章後產生的心理感觸,是對課文的整體領悟,是閲讀者通過直覺在較短的時間內對課文要點進行大體上的領會和把握。它是閲讀者着眼於全局,通過自己的主觀認識,綜合運用學過的各種語文知識和語感,對閲讀材料進行宏觀的理解。

在教學中鼓勵學生通讀全文,初步把握文章大意,也就是先對文章的大致內容有個整體感知。這樣,有助於學生能迅速進入狀況,融入文章,對文章各部分內容的把握與理解也就能更迅速,更準確。

在學生初讀課文時對文章的線索有個大概的瞭解,然後總攬全文,並整理線索,這樣學生對文章的情節發展過程就有了總體上的把握,這就為下一步作進一步的細緻的局部分析作了充分準備。

4.細讀課文,深入探究。

(1)“喝酒”這一部分,主要突顯了語言方面的特點。我先讓同學們默讀這一部分內容,並標註出人物對話,特別是着重標註武松的語言。引導學生在朗讀和分角色朗讀中感受武松豪放、倔強的性格特點。

(2)武松“上岡”這一部分,作者着重從心理描寫入手。教學中引導學生默讀課文有關內容,畫出描寫武松心理活動的句子,讀一讀,深入體會,並引導學生在互相交流通過體會武松心理心理活動的變化,感受武松的倔強、固執和無畏的英雄氣概。向學生滲透側面烘托這一表現人物形象方法。

5.“打虎”這一部分,主要突顯了動作方面的特點。教學這部分課文時,我引導學生抓住武松和老虎的動作進行探討和交流。引導學生從“掄、劈、揪、按、踢、提、打”等詞語感受武松虎虎生風,感受武松打虎的英雄氣勢,感受武松勇武過人的高大形象。從武松三次“閃”感受武松的“機智”或“機敏”。

6.“下岡”這一部分,主要突顯了動作和心理活動方面的特點。教學中引導學生通過武松的心理活動感受他的機敏;引導學生探究“挨”字,感受作者用詞的巧妙。

7.課堂總結,拓展延伸。

通過課堂總結引導學生從總體上感受課文內容,把握課文主旨,並在理清課文順序的基礎上繼續生如感受人物形象。

在拓展延伸環節,引導學生了解《水滸傳》中許許多多人物都有表現自己特點的綽號,並通過交流了解學生比較熟悉人物的綽號,感受人物的特點或品質,感受施耐庵是如何既傳神又真實地塑造人物形象的。

提出有爭議的問題:對於課文中的武松,人們有不同的評價——“武松真勇敢,‘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武松很要面子,有些魯莽,不聽別人善意的勸告,虎口逃生只是僥倖。”引導學生在交流中發表自己的看法,鼓勵學生説説自己的理由,教師在講評環節對各種看法都予以肯定,目的是向學生滲透要一分為二的看待問題;要辯證的、發展的看待問題,評價事物。

七、説作業設計:

閲讀《三國演義》中自己感興趣的章節,在閲讀中檢驗自己掌握的閲讀古典名著的方法,鞏固自己學會的閲讀古典名著的方法。

八、説板書設計:

這堂課的板書設計,既概括了課文的主要內容,概括了人物特點,又形象直觀,條理清晰,便於學生理解,進而輔助教學,提高了教學效率。

景陽岡

喝酒——豪放、倔強

上岡——倔強、固執和無畏

打虎——機智靈敏、有勇有謀

下岡——機敏

五年級語文説課稿 篇7

一、説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國小語文人教版第十冊第八單元共有3篇課文。《魯本的祕密》是該單元中的第2篇課文,它是一篇新編的閲讀課文,展示了人間至高無上的親情,屬於親情教育系列文章之一。在此之前,教材已經編排了《麻雀》、《秋天的懷念》、《地震中的父與子》等歌頌偉大親情的文章;在此之後的六年級教材中又安排了《荔枝》、《小抄寫員》等文章,使親情教育成為一條完整的體系。此文安排在這裏,起到了承上起下的作用。

(二)教材內容

《魯本的祕密》一文講述了一個12歲的小男孩魯本在一家商店櫥窗前看到一枚標價5美元的漂亮胸針,便萌生了一種心願:他要籌足5美元,買一顆胸針,母親節時送給媽媽,這個願望就是魯本的祕密。經過長達一年時間的艱辛努力,魯本終於靠撿破麻袋祕密攢夠了錢為母親買了胸針,實現了自己美好的心願。

二、教學目標的確定

根據語文學科“工具性與人文性相統一”的學科特點,我制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1、理解課文內容,體會文章表達的思想感情;

2、指導感情朗讀,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及創新能力;

3、從故事中受到關愛他人,疼愛父母的教育。

《魯本的祕密》一文具有較強的思想性,因此,我確定的教學重點是:讓學生聯繫自己的實際,對照魯本對母親的`關愛,從思想深處受到感染教育。

實踐以上目標需要一課時的教學時間。

三、學情分析

“給,永遠比拿快樂”,這是高爾基富有哲理的名言。可是現在的學生由於物質生活條件較好,加之基本上都是獨生子女,倍受父母寵愛,他們得到的頗多,奉獻的甚少,因而很難體會這句至理名言。這篇文章無論是從語言文字還是故事情節上,都浸透着兒子對母親濃濃的情、深深的愛。相信通過學習,通過朗讀和感悟,通過現代教育媒體的運用,學生心中那沉睡的親情一定會被喚醒,一定會與主人公魯本產生強烈的感情共鳴。

四、説教法、學法

我的教學以一個“情”字貫穿始終,運用廣告啟迪學生的親情,指導感情朗讀感悟親情,播放錄相體驗親情,聯繫生活實際激起親情。具體做法是:

1、教師以“導、啟”為主,注重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實施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生生互動,師生互動。以“讀”為主要方式悟情,學習“祕密攢錢”這一重點內容,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及合作學習能力。

2、通過“魯本可以用哪些方法籌足5美元”、“你想對魯本或者他的媽媽説點什麼”等問題設計,以“思、説、議”為次要方式動情,拓寬學生學習語文的空間,訓練學生的發散思維、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3、充分利用好現代教育媒體:以媒體為輔助方式激情,配樂朗讀,渲染課堂氣氛;播放學生生活錄相,使課文內容與學生生活緊密聯繫;把家長請進課堂,學生與家長對話,加劇心與心的交流,,力求把課堂情感推向高潮。

五、教學過程

(一)廣告引入,創設情景。

1、教學開始,老師利用多媒體播放一段大家熟知的關愛父母的公益廣告,引入課題。

2、學生朗讀課題並質疑。

質疑是對學生“閲讀期待”的利用,凸現學生作為閲讀主體的地位。

(二)整體感知,進入情景。

“魯本的祕密是什麼?”學生帶着這一問題朗讀既整體感知了課文,又能順利解決該問題:攢錢為媽媽買胸針就是魯本的祕密。(教師隨機出示課件“胸針”圖)

(三)自主合作,感悟情景。

1、賞讀“心願實現”部分。

“魯本為媽媽送胸針”是本課最感人的情景。我的教學採用打破課文描寫順序的方式,直奔故事的高潮。一段教師導語之後,多媒體出示

“送胸針”的圖像,教師配樂朗讀課文最後一部分30-35自然段,把學生帶入情景之中,全班學生再帶着激動、興奮的感情齊讀,體驗魯本實現心願的快樂和幸福。

2、精讀“祕密攢錢”部分。

(1、)“給,永遠比拿快樂,”快樂的獲得需要付出辛勤的勞動。魯本利用撿麻袋的方式祕密攢錢,是一個艱辛而漫長的過程。學生以小組合作的方式學習這一部分:勾畫使自己最受感動的句子,有感情地讀一讀,説一説“為什麼要這樣讀”,然後全班交流,多媒體出示重點句,教師隨機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並分角色朗讀

“魯本賣最後四個麻袋”的情節。學生通過朗讀,自主感悟魯本撿麻袋的艱辛和對媽媽深切的愛。

(四)拓展延伸,體驗情景。

新《語文課程標準》在第三學段的閲讀要求中指出:“欣賞文學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對作品中感人的情景和形象,能説出自己的體驗”。

當學生深切體驗了主人公魯本的辛苦付出獲得了成功,換來了幸福的時刻時,學生的心中一定湧動着千言萬語。我設計了一道拓展思考題:“孩子們,此時此刻,你想對魯本或他的媽媽説點兒什麼嗎?”學生即興發言後,我動情講述《我的媽媽》的故事。

新教育理驗告訴我們:“學生不做教材的奴隸”。我們應將教材的樹幹根植於土壤——學生的生活之中。“你知道爸爸、媽媽的生日都在哪一天嗎?你都為爸爸媽媽做過什麼,今後打算怎麼做?”在學生動情訴説之後,接着播放一段《我為媽媽獻愛心》的實況錄相,讓學生充分體驗“給,永遠比拿快樂”的道理。

最後,教師總結板書,結束教學活動。

板書設計:

魯本的祕密

買胸針 撿麻袋

五年級語文説課稿 篇8

《長歌行》是人教版國小語文第十二冊第10課《古詩三首》中的第一首。這是一首漢代樂府詩,選自《樂府詩集》卷三十,屬相和歌辭中的平調曲。這首詩從整體構思看,主要意思是説時節變換得很快,光陰一去不返,因而勸人要珍惜青年時代,發奮努力,使自己有所作為。其情感基調是積極向上的。同時,由於學習本組課文,仍然要求要獨立閲讀,認真思考,注意收集有關的資料,提高文化素養。本着這個總要求,我確定了以下教學目標:學習《長歌行》,知道“行”是古代詩歌的一種形式;掌握“葵”“羹”“煎”三個生字;有感情地朗讀古詩;結合相關的詩句,領悟賞析古詩的方法,體會詩人所表達的思想感情。並把瞭解古詩的意境,體會詩人所表達的思想感情,引起心靈的共鳴和指導有感情地朗讀古詩作為本課教學的重難點。

作為六年級的學生,已經積累了一些優秀的古詩文,掌握了一定的學習方法,因此,在本課的教學方法選擇上,我重在“賞析”,要求學生自主探究,合作研讀,讀中感悟,並結合蒐集與有關春天、時間的`詩、名言、格言,製作的相關的多媒體課件,儘量增加課堂教學的容量,讓學生始終遊走在詩韻的畫卷中,感受學習的快樂,享受學習交流中帶來的美感和愉悦感。

《長歌行》一詩教學採用一課時,首先是激情導入。教師引用《匆匆》及相關的詩句引出課題《長歌行》,釋題。引導學生背誦《古朗月行》、《石灰吟》、《暮江吟》等,明確“行”、“吟”都是古代的一種詩歌形式。這種利用與詩歌主題相關的導語引出課題,不但能在潛意識中引導學生把握本詩的主題,而且一開始能把學生帶入情景學習中。同時,有意識的拓展,增加課容量的同時,體現了大語文觀,明確了積累的重要性。

接着是品讀《長歌行》。分步出示課件,要求學生按照自己理解的方式讀詩,按照標出的節奏讀詩。並在範讀的基礎上,指導學生有感情的朗讀,加上適當的動作,表達他們對古詩的初步情感體驗和了解。在這一環節中,朗讀要求的逐步提高,朗讀技巧的逐層解剖,讓學生明確怎樣讀,才能讀出詩歌的美。學習方法的掌握是最終的學習目的,同時,通過多種形式的朗讀,讓學生為理解、感悟詩歌表達的意思奠定基礎。

賞析《長歌行》是本節課堂教學的重點。首先引導學生明確全詩是圍繞“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來寫的,接着出示課件,要求學生合作學習,要求結合註釋,理解課件中標出的關鍵字詞,並用自己的語言説出對詩句的理解。在彙報交流中,相機引導完成以下問題:(l)學習了前兩句,你會想到哪些描寫春天的詞、詩句?(2)學習了三、四句,你感受到了什麼?(時光易逝,一去不返)(3)圍繞“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你會想起哪些相關的詩句?作為你們,應該怎樣改動詩句,更好的表達我們的感情?最後明確詩歌的主題思想,結合課件引導學生總結:《長歌行》是一首漢代樂府民歌,前四句通過朝露易逝、花草枯萎和百川歸海説明美好時光短暫而易逝,且一去不復返,後一句只抒胸臆,勸戒人們珍惜時光,及早努力,不要等老了在徒然歎息。最後要求學生給自己寫一兩句話,最好用上一句你搜集的名言名句。在教學中,倡導自主、探究、合作,在明確目標的前提下,充分給學生展示才華的空間和機會。語文教學,特別是詩歌的教學,立足文本,但必須超越文本,不能僅限於詩句意思的理解上,要把重點放在“賞析”二字上,讓學生真正感受到詩歌的魅力。同時,必要的拓展和延伸,在幫助理解詩歌主題的同時,更重要的是讓學生對祖國燦爛的文化產生強烈的吸收慾望,使課堂教學的容量和效果最大化、最優化。讓學生始終走進詩歌,引發共鳴,達到深層次的學習目標。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