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説課稿範文集合6篇

來源:文書谷 3.13W

作為一名為他人授業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很有必要精心設計一份説課稿,藉助説課稿可以讓教學工作更科學化。那麼你有了解過説課稿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説課稿6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精選】説課稿範文集合6篇

説課稿 篇1

一、説教材

《識字7》是人教版新教材國小一年級下冊對反義詞的對子的一課歸類識字課。本課教材借鑑了有關傳統蒙書的結構和語言形式,把幾組意思相反或相對的詞語組合在一起,不但引導學生識字,還藴含着對對子的啟蒙教育,更可結合第七單元的主題:品行教育,進行是非教育。可謂一舉三得。

二、説目標

全文六行,六對反義詞,較為淺顯易懂。識字教學始終是低年級語文教學的重點,況且本課為識字課,本課的教學重點就是識字。根據本單元的訓練項目和課文的重點難點,我制定以下教學目的:

1、認識“虛、驕”等9個生字,會寫“短、對”等6個字。

2、能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瞭解意思相反或相對的詞語。

3、喜歡在經典誦讀中讀對子,有積累對子的願望。

三、説學生

本校正在開展經典誦讀活動,孩子們積累了《弟子規》、《三字經》和部分《論語》的古文言的經典,這為“對子”這種語言結構的學習打好了良好的基墊。

我班的孩子,通過一年的的學習,養成了良好的學習習慣,會藉助拼音朗讀課文。有一定的自學生字的能力,能夠小組合作小老師帶領學習。

畢竟是國小一年級的'學生,對於抽象思維較差,理解“虛偽、誠實”等詞語較困難。學習較困難的孩子對朗讀及在語言環境中學習生字還有一定的難度。

四、説策略

針對班上孩子的現狀和我制定的學習目標,在這節課的安排上我主要突了“誦”、“讀”、“認”、“辨”、“講”、“寫”這六個方面。

1、“誦”:

誦讀經典最可見的功效是學生語文素養有全面的提高。即使是一年級,孩子只大聲地讀了一個多學期,都有令人驚奇的發現。我由此引入,讓孩子發現在文言中常用相對的詞來突出對比,“對子”更是古詩文的基礎。最後再回到我們日常生活,積累名言佳句,並自行創作,古為今用,提升語感。

2、“讀”:

讀,是語文教學必不少的一個環節。古語云:“讀詩百遍,其義自見”,説明了讀比老師的講解更重要。學習一篇課文,首先要讀通,我先讓學生自讀課文,通過拼音熟悉瞭解文章和生字。讓學生知道每一個生字都不是孤立存在的。不同的字將構成不同的詞,不同的字詞相連組成了不同的句子,表達着不同的意思,它們都存在於不同的語言環境中。並要讀準字音,讀時做到不加字,不漏字,不讀錯字。我喜歡在適當的時候給學生範讀,讓還沒讀通的孩子串起句子,讀通了的孩子有感悟的空間。

我在本課設計中讀出四個層次,逐漸深入:

⑴ 學生藉助拼音自由讀課文,把字音讀準。

⑵ 教師範讀課文,學生跟讀。

⑶ 出示不注音的課文,請小朋友們試着讀一讀,看誰讀得正確、流利。

⑷ 讀課文,感悟課文內容:

① 在這篇課文裏,你最喜歡哪些詞語?請用鉛筆畫出來,再讀一讀這些詞語。

② 説説為什麼喜歡這些詞語。

(滲透品德教育)

丁培忠老師説過:“語文是工具,而掌握任何工具的基本途徑是實踐。”在識字教學中讓學生多讀、熟讀乃至背誦,就是通過讀幫助學生在語言環境中鞏固識字,積累語言和感悟語言,學習表達。

3、“認”、“辨”、“講”:

認字是本課的重點。整體感知後,在我的認字環節,依照學生的認知規律很精妙地串起了五個環節:

⑴ 認讀詞語,在詞語環境中學習生字。

⑵ 把意思好的詞帖上小紅花嗎?瞭解褒、貶義詞。

⑶ 理解詞義,給教師的簡筆畫選貼上合適的詞。

⑷ 詞語寶寶分裂開來,變成了字寶寶,認、讀,再組詞。

⑸ 字寶寶真調皮,它們跑到了小故事《熊和鹿》裏了,讀帶有生字的小故事。由在語言環境中識字,感知詞義,再單獨檢測生字,還給它們搬個家鞏固。一步步地讓學生在反覆的語言實踐中鞏固識字,豐富詞彙、語言,使學生能進行創造性表達。

識字是閲讀和寫作的基礎。如果學生離開了語言環境孤立識字,即使記住了漢字的讀音、字形,也不會靈活運用。本文的詞語抽象,“贊”、“驕”、“傲”、“虛”、“誠”等字也難記憶,勉強記住了不及時有效地鞏固,效果則不顯著。我必須設計不同的教學方法幫助學生識字:在閲讀的過程中認識所認讀的字,在熟讀中理解語言內容。最後結合語言環境和學生生活實際瞭解生字意思,識記生字字形。

另外,我認為,對一年級孩子提出褒、貶義詞的概念,並不是超綱,而是讓學生了解,並用語文的概念去理解,去思考。

我愛畫畫,抽象的詞如用簡筆漫畫出現則有意想不到的效果。給畫選詞,既創設輕鬆愉快的課堂氛圍,也是語言和繪畫結合起來的一個亮點。

蘇霍姆林斯基説過:“國小生往往用形象、色彩、聲音來進行思維。”《語文課程標準》也把讓學生“喜歡學習漢字,有主動識字的願望”列入教學的第一目標。低年級學生年齡小,有意注意持續的時間很短,因此,一堂課中如何牢牢抓住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興趣就顯得尤為重要。採用直觀的教具,現代化的教學手段。低年級學生的抽象思維較差,單憑教師的講述或學生的想像,很難對某個字產生深刻的印象。恰當地運用直觀教具,尤其是電教手段,可以使複雜、抽象的教學內容顯得比較簡單,明確和具體。豔麗的色彩、生動的形象、動聽的聲音把學生牢牢地吸引住,不僅大大提高了學生識字的效率,還能很快領悟字詞的意思。正如在本課中,字寶寶分分合合,採用直觀的教學方式,能使生字的出現更為形象、自然,符合學生的形象思維,因而形成的印象就更為深刻。

《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應着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而培養這種能力的主要途徑也應是語文實踐,不宜刻意追求語文知識的系統和完整。”學習生字的最後,把生字換個語言環境,在淺顯的故事中出現,這是鞏固生字的絕好途經。

4、“寫”:

重視寫字指導,強調寫字姿勢。

《課程標準》對一年級的寫字要求作了明確的規定:“掌握漢字的基本筆畫和常用的偏旁部首,能按筆順規則用硬筆寫字,注意間架結構。初步感受漢字的形體美。養成正確的寫字姿勢和良好的寫字習慣,書寫規範、端正、整潔。”教學設計中,我指導學生書寫,先指名讀準這六個字,然後請同學們認真觀察這兩個字有什麼特點,接着,讓學生來提醒我怎麼寫好這兩個字。學生提醒完後,我範寫,學生跟着書空,最後學生練寫。在學生練寫前,我先提醒寫字的正確姿勢:“身正,腳平,一尺一寸一拳,老大老二對對齊。”寫完字後抽兩個學生寫的字進行評價,評價後再練寫。

本課設計緊湊,一課時可完成。餘下時間讓孩子去閲讀,去拓展去交流。

説課稿 篇2

一、説教材

 1、教材分析:

《浮力》為九年級第十三章《壓強和浮力》的五、六二節,本章知識是以前力學的延伸擴展,是國中力學部分的一個重點。《浮力》則主要講述浮力的概念、浮力的大小以及物體的浮沉條件和浮力的應用,是對密度、力、力的平衡、壓強等知識的深化。與過去的教學大綱相比,新教材力求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密切聯繫社會生活實際,體現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生活的課程理念。

 2、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進一步瞭解浮力的現象,加深對阿基米德原理的理解;知道物體的浮沉條件和浮力的應用。

(2)過程與方法:通過觀察分析,瞭解浮力的產生。通過收集、交流關於浮力應用的資料,瞭解浮力應用的社會價值。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培養學生樂於探索生活中物理知識的興趣,養成協作、探究問題的意識,初步認識科學技術對社會發展的影響。

 3、教學重難點:

重點:對阿基米德原理的理解,浮力在生活中的應用。

難點:浮力的應用和物體的浮沉條件。

4、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彈簧秤、細線、水、大燒杯、食鹽、雞蛋、金屬塊等

 二、説教法

通過設置情景,密切聯繫學生生活實際,對實驗現象的觀察分析,把各知識點涉及的內容、問題展示給學生,以學生討論、分析解決問題為主,通過學生活動,把浮力知識有機地進行歸納,串聯起來。得出解決浮力問題的一般方法,形成合理的知識結構,培養學生對知識系統整理歸納和提煉的能力,以及知識應用能力。採用多媒體和實驗相結合,可以有效地突出教學重點及突破教學難點,同時可以提高教學效率,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三、説學法

本節課通過學生參與探究,相互交流,突出學生是學習的主人,通過學生上台演示實驗,將課堂還給學生,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同時讓學生初步建立應用科學知識的意識,培養學生的分析、綜合能力以及探索能力和合作精神。

四、説教學程序設計

通過對教材的分析以及教法和學法的要求,為了更好地實現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我對本節課設計了三個教學環節:

 1、創設情景,激趣引入(5分鐘)

利用多媒體創設“死海不死”的故事情節,激發學生興趣, 誘發探索慾望,引入複習課。採用多媒體,生動活潑,交互性好,能調動學生全部感官,最大程度地激發學生興趣。

2、實驗質疑,合作探究

(1)建立浮力概念

學生根據生活經驗列舉浮力現象,體現從生活走向物理的課程理念。根據學生回答情況教師出示問題1:如何證明下沉的物體是否受到浮力?從而引發學生的認知衝突,增強學生的研究和探索慾望。由學生自己動手實驗得出結論,並由多媒體展現實驗過程,得到用彈簧測力計測浮力的方法。

這樣在教師的'啟發、引導,學生動手實驗過程中,複習了浮力的概念,突出了重點。

 (2)探究浮力的大小

首先利用多媒體簡單回顧阿基米德原理,加深對阿基米德原理的理解。教師出示問題2:小東的爸爸買了一個玉製實心工藝品,小東想知道它的密度,他利用了一個彈簧秤、一根細線和一盤清水,請你幫他完成實驗方案。此題是利用阿基米德原理來測密度,通過學生分組設計實驗,體現學生探究意識,有利於開拓學生思維,既複習了實驗,又突破了難點。

 (3)探究浮沉的條件

教師出示問題3:雞蛋放在清水中會怎樣?怎樣使雞蛋上浮?設置懸念,能激發學生求知慾望,使教學過程生動、活潑、有趣,學生會主動參與,從而分析得出物體的浮沉條件。解決這一問題要運用力、密度、二力平衡等知識,體現知識的整體性。

 (4)浮力的應用

教師出示問題4:浮力在生活中有哪些應用?鋼鐵的密度比水大,為什麼鋼鐵製造的輪船會漂浮在水面上呢?設置這一問題,體現從物理走向生活,培養學生應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學生邊分析邊利用多媒體展示:輪船、潛水艇、氣球和飛艇、密度計。這部分教學既是重點也是難點,對於潛水艇及飛艇的技術問題不必糾纏。

(5)浮力知識小結

學習了浮力知識後,你有哪些收穫?請把你的收穫與同學交流分享。通過回顧交流來複習浮力主要知識點,可以使全體學生都積極參與,相互補充,把課堂的主陣地還給了學生。然後利用多媒體展示浮力知識點,讓學生對浮力的內容形成知識體系。

3、鞏固應用,拓展提高

為了加深學生對浮力知識的理解,培養學生分析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課堂上設計了三個典型習題,一道計算題,幫助學生學會利用浮力進行簡單的計算,理清解題思路,一道有關吹泡泡的問題,體現物理與生活的聯繫,一道將彈簧秤改裝成測浮力裝置的問題,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

五、説板書設計

採用內容式板書,使學生對本節知識一目瞭然,準確把握重點和難點。

六、説教學效果評估

本節課內容多,概念性強,學生複習時,有一定的難度。複習中,既要注重知識的複習鞏固,又要注重培養學生的探究意識,提高學生應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課堂設計從學生熟悉的生活現象引入,學生會表現出強烈的興趣,積極參與探究,讓學生真切地感悟到,學習就是生活,物理就在身邊。阿基米德原理是一條重要規律,雖然實驗簡單,但對國中生的思維難度較大,複習演示,對提高潛能生、優秀生都有很大幫助。在教學中,我發現,部分學生對“浸入”、“露出”、“上浮”、“漂浮”等詞的認識模糊,對物理狀態不知道就急於下結論,我通過習題澄清認識,釋疑解惑。課堂上是師生之間的平等對話,以新課程理念對學生的學習進行評價,讓學生熱愛生活,讓課堂充滿活力。

附:例題和習題

 例題:

(1)質量為1000千克,體積為800分米3的魚雷,在水中上浮還是下沉?

(2)一艘輪船從海面駛入到河面上,它所的受的浮力怎麼變化?它從海面駛入河面船身是浮起來一些還是沉下去一些?

 習題:

(1)質量為250克的物體靜止在水中,有一半體積露出水面,這個物體的體積是多少,它的密度是多少?

(2)日常生活中,我們看到小朋友用吸管吹泡泡,開始時上升,隨後便下降,這是為什麼?

(3)將彈簧秤改造成一個可以直接測浮力大小的裝置。

説課稿 篇3

一、 學情分析:

通過9月月考、期會考試、11月月考,可以看出我們中學的學生在基礎知識方面掌握的比較好,尤其是化學用語知識較紮實,我們認為成功的經驗在於平時我們較重視對學生基礎知識和基本概念的教學,尤其重視對學生化學用語的掌握,並經常通過一些默寫等形式進行階段性的小練習,採用滾動式的階段性訓練形式,從而使我們的學生雙基得到進一步鞏固。但在學科的科學思想、方法和能力方面還存在着問題。許多學生缺少科學探究的思想和方法,也不能很好地獲取信息、處理信息以及不能正確地表達,實驗和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有待提高,習慣思維影響解題能力,有些學生對知識的鑽研程度不夠,思維的連續性不夠。

二、複習的意圖:

通過分析我們認為在以後的教學和複習中,我們教師不但要關注知識與技能的教學,還要注意教學過程的規範化、學生思維的嚴密性和深刻性方面的培養;不但要對學生在學科科學研究的過程和方法方面進行薰陶,還要對學生進行數據的分析、處理及綜合表達能力的培養,使我們的`教學朝着有利於學生髮展的方向。

針對我校的實際情況,在接下來的教學和複習過程中力求(1)加強基礎知識的準確、紮實落實;(2)提高知識的靈活應用能力;(3)增強實驗的基本功與綜合能力。注重實驗的過程和細節、聯繫生活實際,讓學生感受到化學使我們的生活更美好,特別是要重視實驗教學。進一步提高我校學生的閲讀能力、比較歸納能力、實驗設計能力、方案評價能力。

三、《走進溶液世界》教材分析

(一)、本章教材分析

本章從化學的角度展示了多彩的水溶液世界,以我們最熟悉的水為主線展開。第一節水,教材以水為線索,水在自然界的分佈、水的自然循環、水的淨化展開。聯繫人類生活、生產需要潔淨的水,以增強環保意識。教材通過學生實驗引入水的分散作用,然後分析物質在水中的變化。第二節溶液,分析物質在水中溶解性,得出飽和溶液和不飽和溶液、溶解度等概念。教材以實驗探究貫穿其中,教育內容直觀、具體。溶解度曲線的應用,新穎,獨特。第三節溶液的酸鹼性,通過對生活中一些常見溶液的酸鹼性的分析,瞭解酸性溶液、鹼性溶液以及溶液酸鹼性的本質。

繼前兩章關於物質的組成和分類的學習,本章對具體的物質——水進行分析、研究。從宏觀到微觀,從特性到一般規律,以培養學生學習化學的思維方法。培養學生從化學角度觀察問題、分析問題,學習研究物質組成、性質的基本科學方法。

溶液是物質共存的一種狀態,是中學化學中最常遇到的一種分散體系。人和動物的體液都是溶液;有機體的生理活動都離不開溶液,很多化學反應也是在溶液中進行的;自然界、工農業生產和科學研究都離不開溶液。所以溶液是化學學習中的重要內容。

學生在日常生活中接觸了不少溶液,在科學中學習過一些最簡單的溶液知識,在數學裏學過質量百分比濃度的計算。學生在前兩章裏接觸了不少溶液以及在溶液中進行的化學反應,今後還將接觸更多的溶液。學生在前兩章中已學過的混合物、純淨物、單質、化合物等有關物質按組成分類的基本概念。以上是學習溶液的基礎。

(二)、本章知識結構

(三)本章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 水的物理性質

2、 水的電解

3、 水的污染和淨化

4、 飽和溶液和不飽和溶液

5、 溶解度

6、 結晶和結晶水合物

7、 溶質的質量分數

8、 溶液的酸鹼性

9、 酸鹼指示劑和PH值

過程與方法:

1、 觀察和描述化學實驗現象,分析和推斷物質組成的基本科學方法。

2、 用幾何曲線來描述和分析物質溶解度的科學思維方法。

3、 運用歸納與演繹的方法選擇指示劑測試、推斷溶液酸鹼性,並比較其強弱。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 關注水資源,養成節約用水,保護水源的行為習慣。

2、 感悟化學是一門與社會、生活、生產密切相關的科學。

(四)重點和難點

重點:

1、 水的組成

2、 飽和溶液和不飽和溶液。

3、 溶解度

4、 溶液的酸鹼性。

難點:

1、 飽和溶液和不飽和溶液。

2、 溶解度

四、複習設計思路

課前印發本章認知目標進行知識整理,根據教師講述的信息精加工和組織學習策略,佈置學生課前對本章知識以“溶液”作為中心概念對本章其他概念(溶質、溶劑、飽和溶液、不飽和溶液、溶解度、溶質的質量分數、結晶、溶液的酸鹼性等概念)形成網絡,對本章知識進行精加工,以有利於對知識的梳理和記憶。教師收集學生整理知識情況,在課中教師通過實物投影儀展示學生知識整理的結果,學生介紹整理知識路徑。學生與學生、教師與學生評價路徑的優缺點,引導學生完成本章知識網絡圖。學生自主完成知識網絡圖,不僅體現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也為課堂第二部分教學掃清障礙。

第二部分是知識深化,應用提高。通過溶解度曲線中靜態點含義和點的運動的理解及曲線中溶質質量分數的計算和變化進一步提高學生綜合分析問題,運用知識的能力。設計的練習題由淺入深, 基礎題是讓每一個學生獲得成功,感受成功的喜悦。

複習結束後,下一課時針對教學目標的要求,進行測試,對尚未達標的學生進行補救,以消除錯誤的積累,從而有效的控制學生學習上的兩極分化。

五、自我評價分析

本節課的設計,我以學生活動為主線,通過“交流、評價”等過程,讓學生在複習中完成本章的知識網絡的梳理,並在第二部分中以溶解度曲線中靜態點的含義和點的運動設計成有關練習題,使學生在應用中獲得進一步的發展,從而使知識轉化為能力。複習練習題我充分利用多媒體進行重新的包裝、設計,避免單調、機械、重複平時學生見慣的練習,注重學生學習能力的提升,注重趣味和意義,讓學生感受不到複習課的枯燥乏味,以激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本節課由兩個主要環節構成,體現了讓學生成為行為主體的新課標的要求。本設計同時還注重發揮多媒體的輔助作用,使學生更好地理解化學知識。

説課稿 篇4

一、説教材

本課選自大象版國小《科學》教材三年級下學期第5單元第一課。內容包括停電對生活的影響,認識電的作用,電從那裏來,停電的原因,節約用電的倡議等五大部分。

二、説教學目標

a. 知識與技能:瞭解電在生活中的廣泛用途,認識電是生活和工作中常用的能量來源,初步瞭解能量可以轉換。

b. 能力與方法:經歷一次簡單的調查與數據整理的過程,培養學生根據一些生活經驗對事物發生、發展的原因和結果的猜想能力。

c.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感受電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激發學生進一步探究電的有關內容的興趣和慾望。

三、説教學重、難點

本課教學重點是瞭解電在生活中的廣泛用途,認識電是生活和工作中常用的能量來源,初步瞭解能量可以轉換。因為這些猜想活動與之前的猜想活動有很大的不同,這些猜想是較以前的猜想的加深,學生需要擁有更多的課外知識,教師有必要引導學生進行推想,從而發現這些知識:而調查活動則是要求學生利用課外時間進行對電器的工作作必要了解,並集中彙報。

四、説教學難點

本課教學難點是經歷簡單的調查與數據整理的過程,培養學生根據一些生活經驗對事物發生、發展的原因和結果的猜想能力。學生能調查並整理數據,但是對於他們,用電多少為什麼停電,平時他們熟視無睹,知之而不問,教師要從中引導他們根據生活中的點滴現象,啟發他們認識電的作用大及停電的主要原因等問題,從而為安全用電節約用電打好思想鋪墊,完成知識的積累。

五、學生分析

學生經過一個學期的科學課學習,在日常生活經驗的影響下,對電有初步的認識,關於電的'作用,電的轉化,停電的原因等內容略有所知,但受年齡特徵的影響,他們對電的認識是不完善也不夠深刻的,依然存在着許許多多的問題,本課就是在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的基礎,引導學生親歷一系列的活動,促使學生的科學素養得到進一步提高。

六、説教學方法:

根據教學內容,教學重難點和學生學情,我確定了以下教學方法:

教師的教法:情境體驗法,談話引導法,問題激疑法,舉例分析法,媒體展示法等

學生的學法:體驗交流法,猜想舉例法,查閲資料法,調查統計法。

七、 教學準備:

(1)教師準備:停電後居民情況的錄象,電的作用、電的來源錄象,停電的原因新聞報道等,鋁線(各小組一根),並事先印發好P53電器調查表。

(2)學生準備:學生課前調查家用電器的作用,調查停電原因。

八、 教學過程;

1、關於停電的猜想(11分鐘)此環節教學目標是認識停電後對人民生活帶來的影響,推想停電對社會生活巨大的影響和危害,從而認識到電與人民生活密不可分。

教師的活動有:播放停電後居民生活錄象,組織學生小組討論,推想停電給社會造成的影響,組織學生進行統計後交流。

學生活動:觀看錄象,進行討論談感受,猜想停電給社會造成的影響,並交流。

採用的教學方法主要有:創設情境,進行猜想,彙報交流。

2、電器大調查(15分鐘)此環節教學目標是認識電在電器中所做的工作,認識電能可以轉化,通過調查分析,從而感受電在人們生活中的巨大作用,為停電原因的猜想活動作好鋪墊。

教師的活動有:引導談話,播放錄象,組織交流,舉例分析,分析小結。

學生活動:猜想問題,觀看錄象,填寫家用電器完成工作表格單,思考修改表格單,小組統計分析表格單中數據並彙報。

採用的教學方法主要有:問題激疑,舉例引導探究,統計分析彙報。

3、停電的原因(12分鐘)此環節教學目標是通過以上的教學作知識鋪墊,猜想停電的原因,並通過相關資料的分析,驗證停電的原因,並聯系生活實際,擬寫倡議書.

教師活動:談話激疑,播放錄象,證實猜想,再次播放錄象,引導學生討論如何節約用電,安全用電.

學生活動:學生傾聽,猜想停電原因,觀看錄象,回憶生活事例進行討論,寫倡議書進行彙報.

教學方法是:談話引入,錄象引入問題情境,回憶生活,交流彙報.

九、課堂小結(2分鐘)

此環節教學目標是通過此環節,用以瞭解學生對學用知識的掌握情況,並對每個學生作一評價,把握本課主要學習內容.

教師活動: 談話法

學生活動: 交流彙報.

教學方法: 談話創設問題情境.交流彙報,評價激勵.

十、教學設計

停電的影響

設計意圖:通過板書設計是學生能清新準確的把握本節課的知識要點。

説課稿 篇5

我説課的內容是高中生物(必修)第二冊第八章《生物與環境》第三節《生態系統》的第三部分《生態系統的能量流動》。下面從“教材分析”、“教學目標確定”、“重點難點”、“教學方法”、“學習方法”、“教學過程”、“板書設計”、“作業佈置”、“課後反思”等幾個方面進行剖析。

一、 説教材

《生態系統的能量流動》這部分內容是高中生物(必修)第二冊第八章《生物與環境》第三節《生態系統》的核心內容。在教學中,本節知識起着承上啟下的作用。本節知識和第三章《新陳代謝》的知識聯繫密切,又直接關係到《生態系統的物質循環》和《生態系統穩定性》的學習,學科內綜合性強,理論聯繫實際緊密,需要提高靈活運用知識、分析解決問題和識圖解圖能力。縱觀04—07三年來的全國大學聯考題,該部分知識為大學聯考熱點內容之一,歷年大學聯考都會考查。從考查形式上看,既有選擇題也有非選擇題。往往涉及到圖形、圖表的分析。命題方式靈活多樣,主要考察學生的理論聯繫實際能力、靈活運用知識能力及分析解決問題能力等。其中“能量流動的特點”及各營養級能量傳遞的計算及綜合運用本章的能量流動、物質循環等知識分析解決現實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及熱點問題,是大學聯考命題的焦點。

二、 説教學目標:

根據教學大綱和考綱的具體要求,結合學生知識水平,擬定教學目標如下:

1、知識目標

(1)瞭解生態系統中能量的來源、流動渠道和研究目的

(2)理解能量流動的特點

(3)應用食物鏈中各營養級能量傳遞進行計算

2、能力目標: 培養學生識圖解圖能力、觀察和分析能力、理論聯繫實際能力等

3、情感目標: 培養學生物質運動和物質普遍聯繫的辯證觀點

三、 説重點難點

1、教學重點: 生態系統能量流動的過程和特點

2、教學難點: 生態系統的能量流動相關知識的計算

3、重難點的突破

利用多媒體課件為手段,藉助於其形象、直觀、動態等多種功能使知識結構一目瞭然,突出重點。再通過經典例題跟進、教師詳解、學生分析來強化知識,突破難點

四、 説教法

圍繞本節課的教學目標與教學內容,在課前制定有針對性的複習目標,並要求學生提前複習,教師加以檢查落實。授課中以多媒體為輔助手段,採用啟發式、討論式等各種教學方法。通過對近幾年與本部分內容相關的大學聯考題的分析研究,以及解題中如何確立關鍵詞、關鍵點及解題思路、解題方法及技巧的講解,使學生對本節知識有個系統的認識並加以掌握。

五、 説學法

通過觀察、思考、分析、討論等多種學習方法,使學生本身對本部分知識有較好的'掌握,對大學聯考題有個正確的認識,理解大學聯考的重難點及試題的難易程度。

六、 説教學過程

在教學中主要分為“基礎知識複習”、“鞏固練習”、“走近大學聯考”三個版塊。

1、基礎知識複習

由於本節知識相對較簡單,內容明瞭,在課前教師佈置了複習的作業,所以在複習的過程中採用提問和學生自問自答的方式,分別複習能量流動的概念、過程、特點及研究意義。首先學生回答能量流動的概念並從概念推出能量流動的過程。在複習過程時,教師利用大屏幕出示生態系統的能量流動圖解,讓學生以概念為主軸,按照“輸入、傳遞、散失”的順序複習能量流動的過程。同樣根據這幅圖讓學生總結能量流動的特點和傳遞效率同時帶出能量金字塔的概念並拓展講解生態金字塔的形態和意義。最後教師設問,學生回答,複習了生態系統的能量流動的研究意義。在這個複習過程中教師也對學生的作業完成情況進行了檢查。

2、鞏固練習

鞏固練習穿插在基礎知識複習的各版塊中,選取了一些和本節知識密切相關且難度適中的習題,有利於學生知識的理解和鞏固。如:在複習完能量流動的過程後,選擇瞭如下習題:

七、 板書設計

根據本節課的特點,板書列舉了本節的知識結構框架,可以使學生簡單明瞭的掌握本節課的重點知識,加深記憶。板書設計如下:

八、生態系統的能量流動

(一)、概念:

能量的輸入、傳遞、散失的過程

(二)、過程:

輸入:總能量為生產者所固定的太陽能總量

傳遞:沿食物鏈(網)逐級傳遞

呼吸作用消耗

散失:流入分解者

被下一營養級所同化=攝入量—糞便量

(三)、特點:

1、單向流動

2、逐級遞減:傳遞效率為10—20﹪

(四)、研究目的:

合理調整生態系統的能量流動的關係,使之流向對人類最有益的部分。

九、 作業佈置

在課堂上將發給學生的練習題選取一部分進行精講,剩下的一部分留作課後作業。

十、 課後反思

這節課複習的知識比較簡單,所以在設計時就定下了以複習知識為輔,以做題為主的方針。在幾位老師的建議下,上課時適當壓縮了複習的時間,精簡了語言,所以這節課留給學生做題的時間還是比較充分的,符合原先的設計。此外在複習的方式上也加以了改進,主要以學生為主,加強師生之間的互動,效果較好。

這就是我的説課稿,謝謝大家。

説課稿 篇6

一、説教材

《認識整萬數》是蘇教版國小數學四年級上冊p86的教學內容,由於整萬數相對較大,不變以具體形象的物體進行操作,加上學生已經認識了萬以內的數,並能正確讀、寫和比較萬以內的數的大小,所以這節課我主要指導學生藉助計數器進行探索學習。

教材分為三段安排教學內容。

第一段,教學計數單位“十萬”“百萬”和“千萬”。教材通過呈現生活的實例,使學生感受到生活和生產中經常會出現較大的數,引發學生求知慾,再以“10個一千是一萬”為基礎,藉助計數器,引出“十萬”“百萬”“千萬”這些計數單位。

第二段,教學整萬數的含義及讀寫。這裏將寫數和讀數結合起來學習,讓學生體會數的實際意義。

第三段,教學億以內的數位順序表,確定各數位所對應的名稱。教材介紹了我國的計數習慣,根據已有知識,給出各級各數位的名稱和順序,讓學生聯繫讀寫的體驗,通過類比,推出萬級各數位的名稱和順序。

教學目標:

1、讓學生認識計數單位“萬”“十萬”“百萬”“千萬”,瞭解這些計數單位間的十進制關係,掌握億以內的數位順序;認識整萬數,初步瞭解我國的數位分級,會根據數級正確地讀、寫整萬數。

2、讓學生通過了解一些具體實物數量的多少,增強數感,感受整萬數在生活和學習中的價值,培養學習整萬數的興趣和認識整萬數的自信心,增強應用意識,提高應用能力。

3、組織學生收集報紙、雜誌、網絡上的大數,培養學生收集信息的能力及觀察、表達、概括能力。

教學重點:掌握億以內的數位順序,正確讀、寫整萬數。

教學難點:瞭解整萬數的含義,感受大數目的'數值。

二、説教法和學法

藉助計數器,幫助學生認識計數單位“十萬”“百萬”“千萬”,理解每個數位上的數所表示的不同意義。結合多媒體,展示生活中這樣的大數目,讓學生感受整萬數在生活和學習中的價值,體會數學與生活的聯繫。通過闖關遊戲,讓學生輕鬆愉快地鞏固了新知。

三、説設計理念

1、加強數學與現實生活的聯繫,從身邊的數據出發引出大數,從而讓學生感受到大數在生活中是普遍存在的。

2、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從學生的已有經驗出發,去讀數,激發學生的學習慾望。

3、藉助於直觀教具計數器撥一撥、數一數,由計數器上對計數單位的認識直接切入數位的認識,逐步完善對數位順序表的認識,進而讓學生髮現每個數級的數位的排列規律。

4、通過師生共同合作、探討認識比萬更大的計數單位及相關數學順序表,充分體現了知識的一個逐步形成過程,使學生容易接受,從而培養了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四、説教學過程:

本節課我安排了四個教學環節:

一、複習舊知,鋪墊新知。

二、創設情境,探究新知。

(這一環節又分了三個小環節:

①激趣導入。

②認識新的計數單位。

③教學數的讀法、寫法。)

三、闖關遊戲。

五、總結歸納、課外延伸。

一、複習舊知,鋪墊新知。

通過讓學生讀數、寫數,猜數字遊戲等練習,使學生複習了萬以內數的讀法和寫法,為學習新知做了很好的鋪墊,加強了學習的針對性。

二、創設情境,探究新知。

這一部分我設計了三個小環節:

①激趣導入。

②認識新的計數單位。

③教學數的讀法、寫法。

藉助計數器撥一撥、數一數,學生在原有的基礎上應該能比較輕鬆地理解、認識萬級上的計數單位以及每相鄰兩個計數單位之間的十進制關係。由計數單位引出數位,逐步完善對數位順序表的認識,進而發現整萬數的特點,掌握讀法和寫法。通過這三個環節,層層遞進,使學生循序漸進掌握新知。

①激趣導入。我在導入新知前,出示了課件“鳥巢”“水立方”圖片,並讓學生觀察數字的特點,哪些是沒學過的,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引出課題“認數”。

②認識新的計數單位。出示計數器,首先複習了從“個”“十”“百”“千”滿十進一的技術方法,引導學生利用所學方法進一步探究整萬數。我又分了三步:第一步認識“十萬”。第二步認識“百萬”。第三步認識“千萬”。通過課件演示計數器從“千”到“萬”的過程,從“萬”到“十萬”的過程,讓學生自己猜想“十萬”的左邊還有誰,“百萬”的左邊還有誰,學生自己探究,自己總結。

③教學數的讀法、寫法。通過第二環節,我出示了77萬噸,讓學生通過撥珠,掌握讀寫方法,也發現了用計數器的繁瑣,這時引入數位順序表,讓學生自己填完整,並介紹個級、萬級。然後通過“讀一讀”“寫一寫”的練習過程,發現了讀數寫數和個級、萬級的關係,從而掌握了整萬數的讀法和寫法,利用個級、級來讀、寫更簡單一些。

三、闖關遊戲。

第一關、讀出下面橫線上的數。

第二關、寫出下面橫線上的數。

第三關、判斷。

第四關、撥珠遊戲。

把出題方式設計成闖關遊戲,並提出“比一比誰得的分數最高”的要求,學生學習興趣更為濃厚。使學生在輕鬆愉快的氣氛中鞏固所學知識,鍛鍊思維,並進一步體會到數學知識與生活的密切聯繫。

四、總結歸納、課外延伸。

課後我讓學生做個小調查員,尋找今天認識的數。讓學生學會收集資料,並感受數字在我們生活中的運用。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