説課稿範文6篇

來源:文書谷 2.3W

作為一無名無私奉獻的教育工作者,常常需要準備説課稿,藉助説課稿我們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那麼應當如何寫説課稿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説課稿6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説課稿範文6篇

説課稿 篇1

各位評委,老師,大家好!

我今天説課的內容是科教版國小科學三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的第二課《蝸牛》,下面,我將從教材、學生、教法與學法、教學過程、板書設計、反思等幾個方面來介紹我對本課的理解。

説教材

1、教學內容

《蝸牛》是科教版《科學》三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的內容。是屬於生命科學的範疇,由四個部分組成。

分別是:我所知道的蝸牛,觀察蝸牛的身體,觀察蝸牛的運動,飼養蝸牛。本課的設計意圖是通過組織學生尋訪、飼養、觀察、記錄和研究蝸牛,達到認識蝸牛的生活環境、身體構造、生活習性和運動方式的目的。

 2、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蝸牛》一課是學生真正觀察小動物的起始課,學生還是第一次觀察小動物,描述小動物,本課將引導學生體驗探究蝸牛的過程,培養他們熱愛小動物。開好了這個頭,對學生以後的探究動物來説意義非常大。

3、教材的處理

本課內容學生在學習前已經通過各種途徑有所瞭解,如果還按教材規定的內容進行教學,不能滿足學生對知識的需求。根據農村學校的條件,我對教材進行了創造性的處理,大膽地選擇利用多媒體進行教學,把學生的眼、耳、手、腦等器官都調動起來,能夠滿足學生強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慾望,培養學生自主、能動、有效學習的能力。使學習內容變得生動有趣,容易記憶、理解和掌握。

 4、教學目標

根據課程標準及學生全面發展的要求,我設計了以下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通過學習瞭解蝸牛的知識。培養學生自主探究、合作學習和收集處理信息的能力。

(2)過程與方法:經歷和體驗觀察蝸牛的過程,學會用收集、整理的資料進行實踐活動。

(3)情感、態度、價值觀:

1、培養學生探究的`精神和體驗科學探究的樂趣。

2、鼓勵學生親近和關注周圍小動物,對學生進行愛護小動物,珍愛生命,保護生態環境的教育。

 5、教學重點、難

本課的教學重點是經歷對蝸牛外形,運動、反應等方面的觀察活動;難點是學生觀察活動中對蝸牛的態度及對觀察到的信息的處理。

 6、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蝸牛、放大鏡、樹枝、繩子、玻璃、飼養槽。 説學生 對學生來説,喜歡動物是與生俱來的。蝸牛是學生非常喜愛、瞭解但又沒有仔細關注過的小動物。學生觀察的困難在於能否找到蝸牛身體的各部位,學生最感興趣的是觀察蝸牛的爬行狀態。

因此,在課上教師要積極引導和參與觀察活動,讓他們通過自己的探索找到蝸牛的特徵。 説教法和學法 根據本課的特點,我採用多媒體輔助教學、小組合作、師生合作等方法。聲像並

茂的多媒體能提高學生的注意力,讓學生長時間保持興奮狀態,提高學習效率;通過四人小組合作,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師生合作法,主要的目的是增強學生的積極性,幫助學生解答困惑或疑惑。課堂上,把時間充分留給學生,教師充當傾聽者和組織者。

 説教學過程

我的教學過程分為四個部分,

(一)謎語導入、激發興趣

(二)、自主探究,觀察交流,

(三)、畫蝸牛,加深認識,

(四)、課外延伸。

謎語導入 激發興趣 恰當的導入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為新課教學創設最佳的學習氛圍,開課時我選擇適合三年級年齡特點和認知規律的謎語導入:(出示謎語),在猜謎語的過程中,學生已不知不覺地進入了學習狀態,產生了瞭解蝸牛的慾望,從而揭示課題------探究《蝸牛》。

自主探究,觀察交流

1、瞭解蝸牛的生活環境。 這個環節,我首先出示一組蝸牛的視頻,學生觀看後,提問:哪裏能找到蝸牛?蝸牛的生活環境是怎樣的?你們仔細觀察過蝸牛嗎?通過觀察得出:蝸牛喜歡生活在陰暗、潮濕的地方。

2、觀察蝸牛的身體

(1)首先組織學生自主討論觀察蝸牛的方法。

(2)教師介紹放大鏡的用法,並告訴學生觀察的方法:按一定順序,從整體到局部地觀察,觀察時要有耐心,靜靜地觀察,不要打擾它的活動。

(3)學生用放大鏡觀察蝸牛。教師提出問題,蝸牛的身體是怎樣的?它可以分為幾個部分?(依次觀察頭部、腹部和尾部,讓學生重點觀察蝸牛頭部的眼睛、觸角和嘴。)在觀察時,學生在小組之間相互交流、比較、補充。教師可以參與到其中一到兩個組中去,對小組提出的問題和優點給予幫助和表揚。這裏比較好的體現了小組合作與師生合作的理念。

(4)讓學生描述所觀察到的蝸牛的身體,教師要適時給予指引。並根據學生的回答完成板書。

3、觀察蝸牛的運動 觀看蝸牛爬行的視頻。提問:蝸牛有腳嗎?蝸牛用身體的那一部分爬行呢?蝸牛沒有腿、腳。蝸牛是用它的腹部爬行的,蝸牛的腹部就是蝸牛的足,叫腹足。蝸牛在爬行的時候,會留下痕跡,讓學生討論黏液對蝸牛爬行的作用。

4、飼養蝸牛 老師介紹飼養的方法、注意事項及蝸牛的食物。 畫蝸牛,加深印象 讓學生用簡筆畫出蝸牛的外形,並標註各部位名稱。 課外延伸 讓學生課外飼養蝸牛,觀察蝸牛的活動並寫觀察日記 讓學生觀察研究動物從教室走向廣闊的學習生活,從而使40分鐘的科學課成為學生主動學習探究的“跳板”。 説板書設計 我的板書設計簡單明瞭,突出重點。

 説反思

這節課我由於課前準備充分,收集了大量的蝸牛資料,製成多媒體課件,拓寬了學生的視野,增加了學生的知識,培養了學生自主探究、合作學習的能力,在探究蝸牛生活環境與蝸牛的運動時我充分運用了多媒體課件的優勢,讓學生在觀看中發表自己的觀點,收到了很好的教學效果。

但是也存在着一些弊端,短缺的實物實驗材料致使缺乏情感的交流和碰撞,不能鍛鍊學生的直接感官與動手能力,這時我採用視頻的形式,來彌補它的不足。

總之,本課力求體現新課標的精神,重視培養學生科學素養,重視學生親身經歷的科學探究過程。讓“以學生為主體,以探究為核心”的理念貫穿於整個教學的始終。 以上就是我説課的全部內容,敬請各位評委、老師批評指正。謝謝大家!

説課稿 篇2

宋心琦教授曾提到:“中學化學教學能夠使學生終身受益的不是化學專業知識,而是影響他們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化學思想觀念,學生能否牢固地、正確的,哪怕只是定性地建立起基本的化學觀念應當是化學教學的第一目標。”

基於此,我在化學教學中緊緊抓住三個方面:

(1)必須激活學生已有的知識與經驗,或者豐富學生的知識經驗;

(2)通過案例引導學生開展相關活動,並在活動過程中獲得切身體驗;

(3)教師予以適當的點撥和體現,引導學生實現相關知識的昇華而實現觀念性的提升。

以下是我在《純鹼的性質》一課中的教學設計,懇請大家指導。

一、教學內容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及作用。

純鹼的性質實驗是本節的重點。

學生在前面的學習中做過探究酸、鹼性質的實驗,為本節課的實驗奠定了基礎。

但是由於學生的儲備有限,課堂時間也有限,所以本節課按照課本的設計意圖將探究實驗改為驗證碳酸鈉的性質,這樣教師一方面引導學生實驗,另一方面引導學生歸納總結純鹼的化學性質,至鹽的化學性質,使學生嘗試由點到面的學習知識的方法。

理解複分解反應的實質是本節的難點。複分解反應的定義在酸鹼部分已學過,學生對其反應條件有一定認識。學習了鹽的有關知識,再引導學生從離子的角度認識複分解反應,從而理解複分解反應的實質,有利於幫助學生樹立微粒觀和科學觀。

(二)教材主要內容。

本節課包含以下2個內容:純鹼的性質和複分解反應的實質

二、教學對象分析。

學生已經學習了酸和鹼的性質,知道酸、鹼能與某些鹽發生複分解反應,在此基礎上進行科學探究,學習純鹼等鹽類物質的性質難度不大,但學生對複分解反應的實質不易理解,教師從學生已有知識出發,循序漸進,最後水到渠成,得出結論。

三、教學設計思想。

本節課由一個小謎語引出純鹼的性質,進而得出鹽的性質。在學生進行實驗後,由點到面總結出純鹼的化學性質,進而得出鹽的化學性質。在針對實驗中4個化學反應,分析複分解反應的實質。

在後面的習題設計中,試一試裏考察的是複分解反應的實質,且所涉及的方程式分別從鹽+鹽,鹼+鹽,鹼+酸,酸+鹽4個方面考慮,考察全面。後面的活學活用與前面的小謎語相呼應,而且還結合生活實際,更是對本節課的一個抽查。

最後的習題設計大膽選取會考試題和與生活相聯繫的`題目。第1題是20xx年會考題,考查的是離子共存問題,但實質考查的是複分解反應的實質;第2、3題與實際生活緊密聯繫讓學生體會到了化學與生活息息相關;最後的實踐更是加強了學生的動手能力,提高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

四、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1、認識純鹼(碳酸鈉)等鹽類物質的重要性質。

2、理解複分解反應的實質

(二)能力目標:

1、培養學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能力。

2、培養學生獲取信息和加工信息的能力以及語言表達能力。

(三)情感目標:

1、通過實驗探究,讓學生體會到平等交流、合作探究的樂趣,培養學習興趣。

2、滲透化學學習方法,使學生樂學,會學。

五、教學重點及難點。

1、教學重點:實驗探究純鹼的性質。

2、教學難點:理解複分解反應的實質。

六、教學反思:

在本次授課中,由一個小謎語自然引入純鹼的性質,接下來指導學生進行科學探究,並由實驗結果總結出純鹼的化學性質。接下來根據純鹼的化學性質分析複分解反應發生的條件,再由此引出複分解反應的實質。

在練習題的選用中,注意考查了本節課的重要知識點,並做到由易到難,符合學生的思維發展特點。

此外,因課前無法預計學生知識點的遷移方式和思維深度,授課時要時刻關注學生的思維活動,巧妙誘導,及時有效地組織學生相互交流和討論,並注意:有沒有給學生足夠的思考空間?小組合作學習有沒有流於形式?學生是否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

説課稿 篇3

《太陽》是國小語文第一冊(北師大版)第10單元的第2首兒歌。依據教材和一年級兒童學習的心理特點,我在教學本課的第一課時,做了如下教學設計。

一、巧用故事激趣,揭示課題。

針對本課中描寫:大海上,太陽是從水裏跳出來的。草原上,太陽是從草裏冒出來的。山村裏,太陽是雄雞叫出來的。森林裏,太陽是鳥兒唱出來的。兒童的意識理念中會產生天上有好幾個太陽的想法。課前,老師使用多媒體制作后羿射日的畫面,在背景的襯托下繪聲繪色地講述《后羿射日》的故事,進而自然引入今天要學的兒歌題目就叫:太陽。學生在故事中知道了現在天上為什麼只有一個太陽。精彩的故事一下子吸引了孩子的注意力。老師乘興提出問題:“你們喜歡太陽嗎?為什麼?”學生敢於提出自己的看法,有的説:“我喜歡太陽,因為太陽給人們帶來光明。”有的説:“我不喜歡太陽,因為太陽太熱,夏天常常會流汗。”《后羿射日》的故事使學生學習的興趣一下子高漲,也為下面識字鞏固“幫后羿摘太陽”遊戲做鋪墊。

二、運用多媒體創設情境,以境生情,激發學生對美的追求。

多媒體在自主探究中發揮着優勢。課件製作豐富多彩,這是本堂課的一大特色。《太陽》這首兒歌短短6行就描繪了人們從不同觀察點看到的日出美,表達人們對太陽的喜愛、讚美之情。如何讓學生身臨其境感知兒歌的美麗情景,吸引兒童喜歡學習這首兒歌呢?課中,我設計了讓學生一起和他們熟悉的丁丁、鼕鼕看日出的課件,解決這一疑難。課中,(課件)聆聽着美妙的鋼琴聲,學生來到大海邊看到太陽慢慢兒升起、跳出海面;來到草原看到太陽悄悄地從草叢裏冒出,光芒四射;來到山村裏看到雄雞一叫天就明;來到森林裏鳥兒的歡歌聲唱醒了太陽;最後看到太陽照出了美麗的世界。伴隨着一幅幅奇妙的畫面、悦耳的音樂背景,老師的範讀入於學生耳,印於學生腦。一系列的日出情境從視聽等角度將文字與現實生活接軌,把學生放回到一幅幅動人的生活畫面,抽象的文字變得鮮活可愛。學生在體驗日出的美麗意境,整體感知兒歌內容中感受到語言文字的美,激發學習的情感、興趣,自覺地參與到愉快的學習中去。

三、引導學生主動探究,突破識字教學重、難點。

廈門地區的學生受方言、地域的影響,平翹舌音往往被忽視。針對這一難點,我在學讀兒歌中設計了:

1、學生仔細聽老師讀兒歌,注意哪些字要翹舌。引導學生真正把思維、感覺器官運動起來,主動尋找兒歌中的翹舌字。

2、學生把翹舌的字找出來,老師相機點擊成紅色,視覺上引起學生的.注意。

3、學生齊讀翹舌的字並讀準。

4、把字放回到兒歌中,再讀兒歌。學習中讓學生自己去發現疑難,自得自悟。

學生在課前預習時能借助拼音進行生字學習,並在文中找出本課的生字、畫上圈。課中生字教學我設計如下:

1、師問:兒歌中哪些生字是我們今天要學的?學生找出兒歌中的生字,師相機點擊課件,相應的生字變為紅色,引起注意。字娃娃調皮地從兒歌中的字跳下排成兩列。

2、同桌拿出自制的生字卡片,扮演小老師的角色,互相糾音、互助學習。

3、老師請一名小老師指着字娃娃帶領全班再讀生字,小老師教得很投入,底下的學生也學得認真。

4、開火車抽讀生字卡片,比一比哪列火車開得又好又快,檢查字音並糾正。

四、設計遊戲,讓學生在快樂中參與學習。

遊戲是兒童喜聞樂見的活動形式。教學中,我設計“幫后羿摘太陽”遊戲:看,這裏就是傳説中的十個太陽,照得大地多熱呀。草不生,樹不長。小朋友們誰來幫后羿把太陽射下來呢?不過,有個要求:每個太陽後面都藏着一個字,如果你能讀出後面的字並回答老師提出的小問題,你就幫后羿摘掉太陽。9個太陽後面各藏有今天要學的生字:太、陽、從、跳、出、草、叫、林、鳥。學生在摘太陽,讀出太陽後面的字的同時,還要回答老師的問題,例如:“叫”字,小貓怎麼叫,小狗怎麼叫?早上,雄雞怎麼叫?“跳”字,你能用動作表示這個字的意思?“太”字,你是怎麼記住這個字的?“從”字,老師比個動作(老師從桌子上拿了一根粉筆),請你説個句子,句子裏要有個“從”字。“鳥”字,動物園裏有什麼鳥?“出”字,你是怎麼記住這個字?……

學生做遊戲的同時,又進行了語言訓練。枯燥的生字變為學生遊戲的夥伴。學生在積極、快樂的參與中,調動起自己的眼、耳、口、腦去完成遊戲中的各個要求,不僅使他們學得主動,而且享受到學習的樂趣。

五、再現情景,讀中感悟,體味語言美。

人教版國小語文一年級上冊説課稿太陽:語文教學以朗讀訓練為經,語言訓練為緯。教學中應引導學生隨文學詞學句,在讀中理解課文,在讀中體味語言美。課中,我把朗讀貫穿在整個教學過程中,並注重讀出層次。學生通過自讀、同桌互讀、全班讀、四人小組比動作讀等多形式讀準字音,讀懂課文。在朗讀指導上,我還通過再現課件,讓學生創設情境讀,讀出感情來。學生身臨其境,領略日出的奇妙,讀中感悟,讀得津津有味,讀出對太陽美的讚歌。

説課稿 篇4

教材分析

本課以《四季歌》為題,意在通過觀察、欣賞一年四季的典型美景,幫助學生了解四季的特點,知道有關色彩的象徵意義; 學習體會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藝術魅力,進一步培養學生的觀察力、表現力和詩畫融合創作的能力。教材提供了春天的櫻花、桃花,夏天的荷花,秋天的菊花和冬天梅花的圖片,目的是為了便於學生更好地觀察比較四季的特點,體會四季色彩象徵意義。為了提高學生審美情趣,幫助學生了解一些有關詩畫融合的名家大作或同齡作品,教材還提供畫家笳詠的《春江水暖》、徐英槐的《月落烏啼霜滿天》、李可染的《萬山紅遍層林盡染》、潘天壽的《映日荷花別樣紅》及一些學生作品,並以此激發創作慾望。要讓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加強生活感悟。

因此設計了以下教學目標

1.瞭解有關一年四季的知識,能運用花、樹等自然界中的各種景物來表現四季的不同特徵。(認識各個季節代表的植物,加深對四季的認識,並且學會運用四季的特點來畫畫)

2.培養學生運用繪畫工具、材料來表現四季,能用色彩表現四季的象徵景色,進一步培養學生的色彩表現力和綜合創造能力。(通過學習四季的特點來進行創作,真正做到學以致用)

3.激發學生熱愛大自然、熱愛四季、熱愛生活的情感,激發學生探究四季的興趣。(讓孩子從小就體會到生活的美好,培養孩子審美能力,與情感態度,並形成良好的價值觀)

教學重點與難點

重點:欣賞四季之美,畫出四季的特點。(本課着重要解決的部分,只有認識到了四季的特點,才能發現不同季節的不同美感)

難點:畫出四季的象徵景色,能夠在創作時表達自己的情感。(要做到心中有數,要將各個季節植物與色彩等融入到情景中去,才能更好的創作,更好的表達情感)

教學過程:

一、 談話導入,欣賞圖片(讓學生們主觀的發表自己對四季的認識

與見解)

師:大家都知道,一年中有四的季節,分別是春、夏、秋、冬 那麼同學們最喜歡什麼季節?為什麼?

生:大家各自答出自己對四季的認識與相應發生的故事。

二、看看圖片,猜猜季節(通過代表性的花卉瞭解四季,教師一旁的板書更是清晰明瞭的記錄着四季的變化,並可以與下面的環節相聯繫,清晰明瞭的突出了各個季節的特徵)

師:出示四季花朵的圖片,請學生來説一説一些鮮花的名字和開放的季節.

請學生來説一説這些鮮花的名字和開放的季節

學生回答後,教師小結。

師:板書相應的季節,將代表花朵以簡筆畫形式的貼出來。

三、欣賞四季景色,認識四季(四季的景色在變化不明顯的時候,可以通過對四季的知識來了解的,學生們不一定一眼能看出來,但是隻要分析一下,連接教學上一個環節,就能發現圖片相應的季節,並且能夠發現四季中更多的.特徵與美感)

出示四季的圖片,請學生選擇自己最喜歡的圖片來介紹。

師:學生根據圖片的內容來説一説四季的花,草,樹木有什麼變化? 學生回答

教師板書小結,突出四季的特徵。

四、四季的色彩特徵(認識色彩的情感與冷暖,相對應出四季的冷暖與情感)

PPT:出示四張色彩小稿

師:猜一猜,每個色彩小稿是相對應那個季節?

學生髮表自己的認識,教師小結

教師根據前面的學習説一説四季的象徵色彩。

五、學生欣賞範作。(幫助學生更好的進行繪畫創作,可以借鑑別人之長,補自己之短)

説一説他畫的是什麼季節,表現的什麼內容。

六、佈置作業。(四季的特徵、色彩、以及學生的想象與情感全部融入畫面中去,能體現本出本節課的教學目標與重難點)

畫一幅與四季有關的想象畫

要求:畫面中要明確體現出季節的特徵。

學生創作,教師指導。

七、作業講評(以鼓勵為主,圍繞季節色彩及所選的季節性事物特點)

學生展示、介紹作品,集體評價作品。

教師小結。

課外作業:收集一些與季節有關的詩歌,並聯想一下詩歌中的畫面。(可增進學生們的認識併為下一課時做好鋪墊)

説課稿 篇5

各位評委、各位老師大家好:

今天我説課的內容是義務教育北師大版數八學年級上冊第七章第三節《平行線的判定》,下面我將從教材分析、學生分析、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教學方法、教學過程等六個環節來説課。

一、教材分析

本課是八年級學過的“同位角”,“內錯角”,“同旁內角和”“平行線”的繼續,是後面研究平移以及三角形、四邊形(特別是平行四邊形)的相關學習的基礎。從本節課起,培養和發展學生合情推理能力,同時也開始從有條理的口頭表述逐漸過渡到書寫自己的理由。因此本節課的學習對發展學生的合情推理能力和邏輯推理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幾何推理等內容的基礎,也是空間與圖形的重要組成部分。

二、學情分析

學生對“同位角”,“內錯角”,“同旁內角”和“平行線”,四個概念已經瞭解,並且學生已經具備一定辨別能力, 已經具備一定知識基礎和一定認知能力,而不是一張“白紙”,雖對於兩條直線的平行關係有了初步的認識,但是這個認識是很膚淺的,僅僅處於對生活中存在的平行線現象的感知層面,對於如何判斷兩條直線平行,缺乏相關的知識。另一方面該年齡段的學生學習積極性高,探索慾望強烈,但數學活動的經驗較少,探索效率較低,合作交流能力有待加強。

三、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經歷探索直線平行的條件的過程,掌握直線平行的條件,並能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

2、會用三角尺過已知直線外一點畫這條直線的平行線。能力目標:會用判定方法1得出判定方法2和3,會用判定方法1,2得出方法3,會用判定方法1.2.3進行簡單推理。

情感目標:體會“由未知向已知”轉化的數學思想是認識客觀事物的基本方法經歷觀察、操作、想象、推理、交流等活動,並能積極、主動地進行自主探索或與同伴交流。

四、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掌握平行的判定方法。

難點:會進行文字語言,圖形語言,符號語言之間的互譯,理解“轉化”的思想。

五、 教法學法分析

教法:

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著名西方教育家布魯納認為“探索是數學教學的生命線”,所以組織學生自主探索知識的過程,可突出學生是認識的主體,也有利於師生角色轉化。為體現自主學習的教改模式。讓學生主動提出問題,獨立思考問題,合作探究問題,並對所學知識進行當堂有效訓練和評價。

學法: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相結合。

六、教學過程:

為更好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完成教學任務,將本課的教學過程設定如下五個環節:創設情景,激發求知慾——獨立自主,探究新知——師生互動,解決疑難——鞏固訓練,反思歸納——分享收穫,佈置作業。

(一)創設情景,激發求知慾望現有一本書,一條綵帶,我們有什麼辦法知道它的兩邊會平行呢?引入課題板書課題,《平行線的判定》。意圖:數學源於生活,數學是自然的.。營造課堂氛圍,激發對學習內容的興趣。

(二)獨立自主,探究新知

追問思考:

做一做:三根木條相交成∠1, ∠2,固定木條b、c,轉動木條a , 觀察∠1, ∠2滿足什麼條件時直線a與b平行?

畫一畫:用移動三角尺的方法畫兩條直線平行線。

這種方法根據什麼條件去畫的?

得出:“同位角相等二直線平行”。這一基本事實。

“三線八角”有幾種?其它兩種在怎樣的條件下可使二直線平行?

你能證明出來嗎?

小組合作交流,嘗試推導判定二、三。

意圖:讓學生自己學會思考,發現、分析、推理解決具體問題,培養學生自己解決問題的自信心,培養學生自覺探究的良好習慣。

(三)、師生互動,解決疑難

讓兩名學生到黑板上寫出其證明過程,師生互動,進一步修正二、三的具體證明過程,並強調步驟的書寫。 引導學生思考課本173頁想一想。老師補充這裏作平行線的`道理。完成課本上的隨堂練習。

在平行線的判定中,學生對三種角的觀察視角上容易出問題,補充形象識別三類角的方法:同位角的形象大使“F”;內錯角的形象大使“Z”;同旁內角的形象大使“U”;只不過它們有時不是很規則:倒立着、 反向着、躺着的??這種方法很方便於尋找哪兩條線平行。

意圖:讓學生學會用説理的方式展示推理的過程,感受推理論證的作用,使説理、推理作為觀察、實驗、探究、得出結論的自然延續。對推理能力的培養需要有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可以用自然語言結合圖形進行説明“説點兒理”“説理”“簡單推理”“用符號表示推理”等不同階段逐步提高。

(四)、鞏固訓練,反思歸納

1. 如下圖所示,填上一個適合的條件______________,可使AB∥CD。

(第一題) ( 第二題)

2、如圖,E是AB上的一點,F是DC上的一點,G是BC延長線上的一點。(1)如果∠B=∠DCG,__ ∥ 根據是 (2)如果∠DCG=∠D, ∥ 根據是 (3)如果∠DFE+∠D=180?,__ ∥ 根據是—。

(五)、分享收穫,佈置作業

1。你能説出幾種判定平行的方法?填空:

①______________ 那麼這兩條直線也互相平行。

②______________ 兩直線平行。

③______________ 兩直線平行 。

④______________ 兩直線平行。

作業:

必做:課本習題7.41、2、3、4 2、選做:請將你學習這節課的體會記錄寫在數學日記中。

説課稿 篇6

(一) 教學目標

《數學課程標準》在第二學段的內容標準中對應的目標是:(6)通過觀察、操作,認識圓,會用圓規畫圓。通過分析,這裏的關鍵詞主要是:圓,觀察、操作、認識。 “圓”是一個圖形,它包括:圓的意義、圓的特徵、圓的畫法、圓的面積、圓的周長等內容。這些內容的教學需要若干課時來完成,現在我們只研究其中的“圓的認識”這一節內容。“圓的認識”包括“圓的定義、圓的特徵、圓的畫法等。“觀察和操作”是腦和手並用的行為動詞,可以分解為:想一想、説一説、畫一畫,折一折,量一量等。“認識”可以理解為:説出、寫出、描述等。因此,結合數學課程標準,依據《教師教學用書》中呈現的單元教學目標,我制定了本節課的教學目標:

1、知識和技能:通過畫一畫、折一折、量一量等活動,引學生觀察、體會圓的特徵,認識圓各部分的名稱,理解在同圓或等圓中半徑與直徑的關係,學會用圓規畫圓,培養學生的觀察、分析、抽象概括能力以及動手操作能力。

2、過程與方法:通過觀察與分析、動手操作、合作交流等活動,使學生體會到圓的各點分佈的均勻性和廣泛的對稱性,同時獲得思維的進一步發展與提升。

3、數學思考方面:使學生在活動中進一步積累認識圖形的學習經驗,增強空間觀念,發展數學思考。

4、情感與態度:結合具體情境,引學生體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繫,並能用圓的`知識解釋生活中的簡單現象。

教學重點:理解和掌握圓的特徵,學會用圓規畫圓的方法。

教學難點:理解“圓上”的概念,歸納圓的特徵。

(二)教學思想

1、注重數學知識生活化。從學生的遊戲經驗以及生活現象中,體驗圓與人類生活的不解之緣,感受圓的美,從而提取數學知識,引入數學學習。

2、注重學生的探究活動。以自主學習、動手操作為主要形式,引學生在一系列的活動中,獨立思考,合作交流,讓學生在原有的基礎上積極主動去建構新知,儘量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通過操作、觀察、交流、概括等數學活動,讓學生學會學習,學會反思,實現不同的人在課堂上得到不同的發展。

3、注重操作活動在圖形學習中的地位。操作是學生認識圖形、探索圖形特徵的重要途徑,正是操作活動,學生的探索學習才能得到順利展開,也正是操作活動,學生對有關數學知識的體驗才更加真切和深刻。

(三)教學方法

《課標》強調,為學生提供充分的從事數學活動和交流的機會,本節課我遵循“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訓練為主線,思維為核心”的原則,採用多媒體教學手段,主要運用操作、探究、討論、發現等教學方法,發現和掌握圓的特徵,讓學生在做中學,並通過“畫一畫、折一折、量一量”等活動,讓學生主動參與知識的學習過程,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

(四)教學過程。

1、鋪墊孕伏:首先通過大屏幕展示一組學生學過的平面圖形,引導學生回憶各個圖形的特徵以及這組圖形的共同特徵,讓學生髮現這組圖形的每條邊都是直直的。目的在於讓這些圖形與圓形成鮮明的對比,更加突出圓是“平面上的一種曲線圖形”,突出圓的與眾不同。然後,讓學生猜一猜老師帶來哪兩件神奇的禮物,一方面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另一方面用這兩件東西畫圓,初步滲透畫圓的方法;用細繩甩粉筆,粉筆的運動軌跡是圓,也為學生學習圓上的概念埋下了伏筆。

2、突出主體,探究新知:

(1)初步認識圓。我安排了摸平面圖形的環節,主要是讓學生對圓有一個直觀的認識和體會,從感官上體驗圓與其它圖形的區別;再通過與立體圖形的觀察、比較,進一步理解圓與其它圖形的本質區別和聯繫,在頭腦中建立圓的表象,激起了學生探究圓的有關知識慾望,帶着追根求源的強烈好奇心進入下一階段的探究。

(2)認識圓各部分的名稱及特徵。

讓學生把事先準備好的圓形紙對摺後打開,這樣重複幾次後,觀察有什麼發現?學生親手操作後,發現所有的摺痕都會相交於一點。這些摺痕的交點,正好在圓的正中心,我們數學上把這一點叫作圓心,用字母“O”來表示。(設計意圖:通過學生的直觀操作,使學生的學習過程“動作化”,調動學生多種感官參與學習。)

接下來,通過演示小球的運動軌跡,引學生認識圓上、圓內、圓外的概念,並在玩食指點圓的遊戲中使概念得到進一步的深化。在此基礎上,讓學生一起動手,根據要求畫線段來認識圓的直徑、半徑,在畫一畫、數一數、説一説的活動中,歸納出圓的特徵,在測量與比較中,讓學生理解和掌握在同一個圓裏半徑和直徑之間的關係,這樣的設計,合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動腦、動手、動口、動眼,自主探索知識的形成與發展,並及時鞏固學習成果。

最後教學用圓規畫圓,在這一過程中,我同樣會放手讓同學們大膽的動腦,動手探索不同的畫圓方法。學生可能會想到藉助圓形物體畫圓,還有用圓規畫圓等等。我會試着讓學生用圓規在練習本上畫圓,並要求一邊畫,一邊想畫圓的步驟有哪些。通過學生的交流、彙報,我引導他們歸納出畫圓的一般步驟:(1)定點(也就是定圓心的位置)(2) 定長(也就是定半徑的長度),(3)旋轉畫圓。接着我會示範一次畫圓的方法,強調畫好後要標出圓心,半徑和直徑,給學生準確地用圖規作圖的方法,教給學生作圖的技巧。

(五)鞏固練習

精心安排課堂練習,以課本為主,在不脱離教材的同時,突出思維訓練,形式多樣,有利於鞏固所學知識,開拓學生思維。

1、基礎訓練。由填空和判斷兩部分組成,引導學生進一步鞏固本課的基本概念,加深對圓的特徵的認識。

2、深化練習。教材第60頁第3題,不僅突出了直徑概念中的關鍵詞,還引導學生髮現了一條重要規律:直徑是圓內最長的線段。

3、實際應用:車輪為什麼是圓的?車軸應裝在什麼位置上?

經學生討論,再用多媒體演示,對比方形、橢圓形、圓形車輪的優劣,進一步讓學生體會到車輪要做成圓的道理。把所學知識與生活實際聯繫起來,真正做到學以致用。

(六)課堂總結。

梳理本節課的知識,利於學生系統掌握。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