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水説課稿

來源:文書谷 9.64K

在教學工作者開展教學活動前,時常會需要準備好説課稿,藉助説課稿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我們應該怎麼寫説課稿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跳水説課稿,歡迎閲讀與收藏。

跳水説課稿

跳水説課稿1

《跳水》記敍了在一艘外國帆船上發生的事:一隻猴子把船長兒子戴的帽子掛到了桅杆頂端最高的橫木一頭,孩子為了追回帽子,走上橫木。在萬分危急的時刻,船長急中生智,命令兒子跳水,使孩子轉危為安。

全文按事情的起因,發展,高潮,結局劃分為四段,本應該分兩課時教學,但今天我把它用一節課上完。而本節課着重理解課文第三,第四段的內容和事物之間的聯繫,使學生受到教育,明白道理。

本節課的教學內容,確定這節課的教學目標是:①理解課文內容,學習船長在危急中果斷處理問題的思想方法;②學習用注意事物之間的聯繫的方法,深入理解課文內容;教學重點是理解事物的發展是由於帆船上人和猴子的聯繫而產生,發展,變化的。難點是理解船長為什麼要叫孩子跳水。

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使學生主動積極地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我運用板書,激趣引學;課件創設情境;引導學生讀懂課文內容,落實教學目標。

一、本節課的教學程序我是這樣設計的

整體感知課文,理清課文人物的聯繫。

讀片斷。具體分析課文。

議方法。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和發散性思維。

具體的操作時這樣的:

整體感知課文,理清課文人物間的聯繫。

這一環節,我主要是讓學生粗讀課文,瞭解這篇文章出現了哪些人物 然後再教學生一個新的閲讀方法,畫示意圖——幫助學生理清思路。讓學生知道人物間的聯繫,從而整體感知課文。

二,讀片斷,具體分析課文

這是本節課的.重要環節。其中重點是引導學生運用粗,精,品三讀的閲讀方法,學習課文的第三,四段。

(一)學習第一段。這一段主要是讓學生通過整體朗讀,瞭解故事是發生在什麼地方,起因是什麼

(二)學習第二段(2,3自然段)。學習第二段,我是通過讓學生找出猴子的動作或孩子的神態來完成學習目標的。找出猴子的動作,可以看出猴子是一隻調皮的猴子,而且越來越放肆了,從而引出孩子的心情也越來越氣了,緊接着就發展到孩子去追猴子想把帽子搶回來。

(三)學習第三段(4,5自然段)。這段是這篇課文高潮部分。學習這一部分,我是分兩步進行的:

第一步:讓學生用學習第二段的方法,在小組裏進行學習。繼續找出猴子的動作,是要學生感知猴子的越來越放肆讓孩子覺得越來越沒有面子,越來越生氣了。而從孩子的心理變化又能讓學生切身的體會到孩子當時的心情,從而理解到孩子為什麼會走上桅杆頂端的橫木上。

第二步我緊接着向學生提問:從哪些地方看出孩子處境十分危險 讓學生帶着問題粗讀課文,自己動腦筋找出答案,對課文的內容有個整體的感知。然後抓住描寫孩子走上橫木的動詞:放開,走上,搖晃,發抖以及描寫水手錶情變化的詞語:嚇呆了,大叫一聲和只要一失足,直摔到甲板上就沒命了,即使他走到橫木頭上拿到了帽子,也難以迴轉身來。這兩組描寫孩子所處位置的複句,讓學生品味,使學生知道孩子遇險,面臨生死的險境,情節達到高潮。

跳水説課稿2

大綱指出:閲讀教學是國小語文教學的基本環節,它的主要任務是培養學生的閲讀能力和良好的閲讀習慣。在閲讀教學中,教師要善於指導學生通過學習語言文字,正確理解課文的主要內容,體會思想感情,提高認識,受到思想教育。教學過程是學生的認識過程。國小生的認識過程一般包括:感知、理解、鞏固、運用四個基本階段。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注意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啟發學生積極參與教學活動,體現“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訓練為主線”的教學思想。

《跳水》是人教版第十冊語文第四單元的一篇講讀課文。文章記敍了在一艘外國帆船上發生的事:一隻猴子把船長兒子戴的帽子掛到了桅杆頂端最高的橫木一頭,孩子為了追回帽子,走上橫木。在萬分危急的時刻,船長急中生智,命令兒子跳水,使孩子轉危為安。

全文按事情的起因、發展、高潮、結局劃分為四段,分兩課時教學。本節課着重理解課文第三、四段的內容和事物之間的聯繫,使學生受到教育,明白道理。

根據本單元的重點訓練項目“注意事物的聯繫”和本節課的教學內容,確定這節課的教學目標是:

①理解課文內容,學習船長在危急中果斷處理問題的思想方法;

②學習用“注意事物之間的聯繫”的方法,深入理解課文內容;

③能用“模仿”“顯然”造句;

④朗讀課文。教學重點是理解事物的發展是由於帆船上人和猴子的聯繫而產生、發展、變化的。難點是理解船長為什麼要叫孩子跳水。

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使學生主動積極地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我運用板書、板畫激趣引學;錄音、錄像創設情境;引導學生運用“讀、議、説、練”四環節讀書法和“粗、精、品”三讀的閲讀方法,讀懂課文內容,落實教學目標。

本節課的教學程序我是這樣設計的:

一、板書畫——激趣引學;

二、讀片斷——體會險境;(感受)

三、議方法——發散思維;(理解)

四、説聯繫——落實目標;(鞏固)

五、練語言——鞏固發展。(運用)

具體的操作過程是這樣的:

一、板書畫——激趣引學

這一環節是為了激起學生學習的興趣,起到組織教學的作用。教師邊板畫邊敍述:在碧藍的大海上,風平浪靜,有一艘外國帆船完成了環球旅行,正往回航行。人們的心情愉快,聚在甲板上玩樂,這時,發生了什麼事呢?讓學生回答,老師繼續板畫。緊接着問:課文的第一、第二段分別講了什麼?學生回答,老師板書。

(起因) 水手 追 猴子

(發展) 猴子 逗 孩子

以教師的敍述和板畫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緊接着讓學生回答老師提出的問題,既複習了上一節課的內容,鞏固上節課所學的知識,又啟發學生積極思維,為學習新課做好準備。

二、讀片斷——體會險境

這是本節課的主要環節。教師引導學生運用“粗、精、品”三讀的閲讀方法,結合課後“思考·練習”第一題,學習課文的第三、四段。分兩步進行:

放開、走上

第一步,學習課文第三段。先讓學生提出學習這一段要解決的問題,教師再進行概括、歸納:

(1)孩子為什麼會走到桅杆頂端的橫木上去?

(2)從哪些地方看出孩子處境十分危險?讓學生帶着問題看錄像,聽錄音,粗讀課文,自己動腦筋找出答案,對課文的內容有個整體的感知。然後引導學生通過精讀重點句子,理解文中描寫猴子戲弄孩子的兩個句子,通過讀議,體會孩子“氣極了”的心情,也就是孩子走上桅杆頂端橫木的原因;再抓住描寫孩子走上橫木的動詞:“放開、走上、搖晃、發抖”以及描寫水手錶情變化的詞語:“嚇呆了,大叫一聲”和“只要一失足,直摔到甲板上就沒命了”,“即使他走到橫木頭上拿到了帽子,也難以迴轉身來。”(用幻燈打出)這兩組描寫孩子所處位置的複句,讓學生品味,(利用板畫幫助理解),使學生知道孩子遇險,面臨生死的險境,情節達到高潮。根據學生的'回答,老師板書如下:

(高潮)猴子 逗 孩子 搖晃、發抖 險

第二步:指導學生小結出學習第三段的方法——“粗、精、品”三讀閲讀法,進行學法遷移,學習課文第四段。通過“三讀”,使學生知道:在危急的時刻,船長是怎麼做的,他為什麼這樣做。並讓學生把第四段內容歸納出來,模仿老師的板書,進行板書。

(結果)船長 命令 孩子 跳水 脱險

根據兒童心理學有關理論:“國小生的感知覺和有意注意還正在發展,情緒性仍很明顯,學習過程中,常受到當時情緒和興趣的影響……”為了增強直觀性,使學生更清楚地瞭解孩子所處的險境及孩子與猴子之間的聯繫,在以上兩個環節的教學程序中,我運用板書,板畫,同時運用錄像、錄音等電教手段,吸引學生的注意力,綜合調動學生的聽覺、視覺等多種感官,極大地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使整個教學活動變得生動、活潑。並注意指導學生運用“粗、精、品”三讀的閲讀方法進行閲讀,使學生學會讀書。“粗讀”能大概瞭解文章的內容;精讀是能用“點、圈、勾”等記號畫出所學知識的重點、難點、關鍵詞。

三、議方法——發散思維

人的創造力主要是依x求異思維,它是創造性思維的核心。求異思維要求學生憑藉自己的智慧和能力,積極、獨立地思考問題,主動探求知識,多方面、等角度,創造性地解決疑問。依據這一理論,我設計了這一環節,讓學生設身處地探討搶救孩子的妙法,老師問:假如你是船上的一員,你準備採取什麼辦法使孩子脱險?讓學生暢所欲言,但暫不論辦法可否。再組織學生討論:孩子從高高的橫木上跳到水裏,同樣有危險,船長為什麼要命令孩子跳水呢?你的辦法和船長的辦法相比,哪一個的辦法好?採用小組討論的辦法,讓學生各抒己見。它既為每個學生參與學習提供了表現自我的機會,又加強了學生之間的信息溝通,引起學生繼續學習的興趣,在和諧、熱烈氣氛的學習活動中,使不同層次的學生認知結構、個性品質得到積極發展,開拓學生思維,培養學生思考問題的多向性、靈活性和創造性。教師指導學生認真閲讀有關語句,進行種種假設、推理、分析、比較得出:船長果斷命令孩子跳水是挽救兒子生命不容置疑的唯一辦法,從而懂得課文以“跳水”為題的深刻含義及船長的沉着、機智、果斷,突破了本節課的難點。採用啟發、對比、議論、交流等形式,引導學生主動參與教學活動,發揮主體作用,體現“主體轉移,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的精神,打破傳統的課堂教學單向信息傳遞的束縛,調動學生學習的主體性,積極性。

四、説聯繫——落實目標

依據國小生好動、愛玩、有旺盛的求知慾的特點,我設計這一環節,使學生充分地動腦、動口、動手,把所有的感官調動起來。指導學生看着板書、板畫,説出孩子、猴子、船長、水手之間以及環境等的聯繫,以幫助學生理解事物之間是怎樣聯繫的,懂得這個故事就是在事物的聯繫中發生、發展、結束的,並讓學生用簡單的圖示進行板畫。看板書、板畫來説、來畫,既充分發揮了板書、板畫的直觀性,邏輯性等作用,又使學生的形象思維、邏輯思維及語言能力得到訓練。

在説、畫的基礎上,引導學生討論:學習了這篇課文,你想到了什麼?讓學生暢所欲言,從學法上和思想上進行指導,使學生學文以明理,領會文章的中心思想。體現語文教材的知識性和教育性,落實教學目標。

五、練語言——鞏固發展

在整個教學過程中都有語言的訓練,這一環節只是相對集中地進行語言訓練,以求得到鞏固發展。語言主要包括口頭語言和書面語言。由於教學時間的限制,課堂上着重於口頭語言的訓練,書面語言的訓練可留在課後進行。在這一環節中,我設計了兩道練習題:

(1)理解“模仿、顯然”並口頭造句。

(2)在你熟悉的事物中舉例説説事物之間的聯繫。通過適當的練習,使學生把前面學到的東西加以運用,在運用之中,逐步地鞏固、熟練,形成能力,使學生學會分析事物和邏輯推理的方法,以利於學生語言能力、思維能力的同步發展。

最後讓學生質疑。在教學中,教師應充分地給學生提供質疑的時間、機會,交給學生質疑的方法,培養學生質疑的習慣,長期訓練,有利於培養學生的閲讀能力和良好的閲讀習慣,培養學生思考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本節課教法學法的採用和教學程序的設計,既貫徹了教學大綱的精神,又符合國小生的認識規律,體現了“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訓練為主線”的教學思想,有利於提高學生的素質,更好地完成教學任務。

附:板書設計:

12.跳水

(起因) 一、水手 追 猴子

(發展) 二、猴子 逗 孩子

放開、走上

(高潮) 三、猴子 逗 孩子 搖晃、發抖 險

(結果) 四、船長 命令孩子 跳水 脱險

跳水説課稿3

我説課的內容是《跳水》,這一課是北師大版國小語文四年級下冊第八單元“舟船”中的第一課。下面我將從單元概要、學情分析、教材分析、教學目標、學習方式、教學流程、教學過程幾方面來闡釋。

一、單元概要

本組教材以“舟船”為主題,安排了兩篇主題課文:《跳水》《沙漠之舟》。此外,在“語文天地”裏還安排了兩篇自讀課文《初航》和《“神舟”五號載人飛船成功發射》。本單元從船上發生的故事、比喻的船,以及摺紙船、航天飛機等方面選編課文。《跳水》中船長表現出的沉着、果斷、機智,源自他豐富的經驗、超乎常人的智慧,以及對孩子深切的愛,展現了極大的人格魅力。對於成長中孩子品格的形成至關重要。《沙漠之舟》介紹了駱駝的生理特點和對人的作用。《初航》裏的紙船,承載着孩子們的勞動和理想,隱藏着青少年剛剛駛入人生的航道,要“一路走好”。《“神舟”五號載人飛船成功發射》,記錄了我國載人航天飛船發射成功的歷史事件,“神舟”因與“神州”同音而寓意深刻。配合本組專題,在“語文天地”中安排了“日積月累”“開卷有益”“初顯身手”“筆下生花”“金鑰匙”“自檢”等多項訓練內容。

二、學情分析

四年級的學生對於“舟船”不熟悉,沒有感知基礎。雖然他們已掌握了一定的學習方法,初步具備了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但要綜合分析出事物發展變化的條件、原因,需要老師在激發學生興趣的基礎上,再運用多媒體課件,積極引導學生自讀自悟,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使之在理解體驗、思考感悟中,情感受到薰陶,思想受到啟迪。

三、教材分析

《跳水》是一篇充滿戲劇性的作品,是俄國作家列夫托爾斯泰的手筆,寥寥數百字,卻展示出了極大的魅力。不僅故事的張弛,情節的跌宕,給讀者帶來了豐富的意象,那命懸一線的驚悚,使故事有着抓人的魔力,更讓讀者受益匪淺的是,船長身上散發出來的個人魅力——在危機面前沉着、冷靜、果斷。

故事發生到性命攸關的時刻,讓孩子跳入浩瀚的大海,這出乎所有人意料的命令,突顯出船長這一人物的睿智,而他用槍逼孩子跳水,又顯示了他的剛毅和果斷。超人的智慧,源自豐富的生活經驗,源自對生命的呵護,更源自一個父親的偉大情懷。托爾斯泰先生塑造的人物形象,詮釋了信心、勇氣、機智和責任這些抽象的概念。人生境遇不可預料,人生境況也是百味多樣,而船長這位人物形象,將智慧元素推向了極致。

這是一篇情節簡單而巧妙,內涵豐富而又含蓄的小説。整個故事始終在事物的聯繫和變化中發生、發展。構思的新奇,出人意料。險境還生,高潮部分產生了令人震撼的藝術效果。就在孩子得救之後,我們釋懷放鬆的同時,也進入了深深的思考。課文讓我們感受到了作者賦予作品那恆久的生命力、豐富的意象和深邃的思想。

四、教學目標、重難點

依據文本、學情和教學理念,我將教學目標確立為:

1.抓住課文中人與猴子之間的關係,理清課文層次。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抓住人物言行,感受人物形象,體會船長的沉着鎮靜、機智果斷。

3、重難點:理解課文內容,體會船長果斷處理問題的方法。

五、説教法、學法

㈠、説教法

1、依據課標要求和本課的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依據學生認知能力和已有知識經驗,在本課教學中充分體現“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情感為主線”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閲讀過程採用了以下教學方法:

(1).創設情境;(2).語言點撥;(3).抓重點詞句;(4)、朗讀感悟等。

2、恰當地使用多媒體課件,

㈡、説學法:

1、抓重點詞句,理解感悟:比如“哭笑不得”、“氣極了”、“驚呆了”、“四十秒以後——大家已經覺得時間太長了”。引導學生聯繫上下文,結合語言環境,對這些詞句的未盡之意進行表象理解,體會孩子、水手們的心情,並在旁做批註。這是在鞏固和運用以前的讀書方法。

2、閲讀要有自己的見解。本課教學中採用多種形式地朗讀,引導學生讀書感悟,聯繫背景資料,説出自己的見解。比如:“從故事中你獲得了哪些有益的啟示?”引導學生從幾個不同的角色身上去體會。

3、自覺運用和積累詞語。

4、小組合作自主探究的學習方式。

六、説教學流程

第一課時:通過初讀課文,學習字詞,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初步感知文章大意,抓住文中人與猴子之間的聯繫,理清課文層次。

第二課時:着重品讀課文,感悟人物形象,體會船長的人格魅力,複述課文內容。

七、説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激趣導入。

1、同學們,你們喜歡看跳水嗎?那可是一種驚險、刺激的體育比賽項目啊!不過,今天我們要欣賞的不是體育比賽,而是一個驚險的故事。相信你們讀後一定會被緊張的情節所吸引。

2、板題,齊讀課題。

3、質疑課題:看到題目,你想知道什麼?(誰跳水?為什麼會跳水?得救沒有?為什麼以“跳水”為題?)

二、初步感知。

1、自由讀文,讀準字音,讀通句子。

2、檢查初讀情況。

(1)學生自主交流識字方法。

寫字指導:“模、唬、瞄”均屬左合右分型,書寫時右部要上下靠緊,對正,並與左旁靠攏。“撕”,左中右結構,不可寫得太寬,中間的“其”適當縮窄,兩邊向中間靠緊,同時各部分的筆畫注意互相穿插避讓。“帆、摔、即”都是左右結構的字,“摔”右邊比較複雜,注意不要多筆少畫。

(2)出示生詞卡片,學生認讀。

3、交流初讀收穫。

三、抓聯繫,整體感知。

1、再讀課文,思考:這篇課文講了幾個角色?角色和角色間發生了什麼關係?

2、學生彙報交流,教師相應板書。

3、學生根據板書,概括故事梗概。

4、疏通文理:聯繫課文,結合板書,説説這個故事分幾個階段進行?(據此給課文分段)

第一段:水手拿猴子取樂。(第1自然段)

第二段:猴子戲弄孩子,拿起帽子。(第2、3自然段)

第三段:孩子追猴子,追到了桅杆頂端。(第4自然段)

第四段:船長用槍逼迫孩子跳水。(第5、6自然段)

四、作業。

1、熟讀課文。

2、把故事講給家人聽。

第二課時

一、抓住聯繫,理清脈絡。

(一)學習第1自然段:

1、請學生讀“水手逗猴子”這部分,其他同學圈畫與後面將要發生的故事有聯繫的句子。

2、交流點撥。

(1)一艘環遊世界的帆船正往回航行。(因為船正返航,水手們才會如此悠閒自在地拿猴子取樂尋開心。)

(2)這一天風平浪靜,水手們都在甲板上。(正因為“風平浪靜”天氣好,水手才有閒心逗猴子,船長才敢叫孩子往海里跳。)

(3)它顯然知道大家拿它取樂,因而更加放肆起來。(因為猴子的“放肆”才導致後面事情的發生。)

相機理解“顯然”並練習造句。

用“顯然”造句有一定的難度,教師可設計接句小遊戲:由教師説前半句,學生接後半句,也可用學生説,教師接,必須用“顯然”這個詞,看誰接得好。

例:

①小明拿着試卷,垂頭喪氣地走進了家門,顯然。

②我們學校的紅領巾藝術團為外賓演出,坐在前排的一位大鬍子叔叔兩眼瞪得圓圓的,嘴張得大大的,手裏的蘋果都忘了吃,顯然。

3、小結:正是這種環境、條件才引發了後面一系列事情,為下文埋下了伏筆。

(二)學習2—4自然段:

1、默讀2—4自然段,想想孩子的情緒是怎樣一步步發展變化的,圈畫相關詞句。

2、交流彙報孩子情緒變化的幾個階段:

(1)猴子忽然跳到他面前,摘下他的帽子戴在自己的頭上,很快爬上了桅杆。水手們又大笑起來,只有那個孩子哭笑不得,眼巴巴地望着猴子坐在桅杆的第一根橫木上,摘下帽子用牙齒咬,用爪子撕,好像故意逗他生氣。(從“哭笑不得”“眼巴巴”體會到由於猴子的戲弄和水手在一旁“大笑”,使孩子感到十分尷尬。)

(2)水手們笑得更歡了。孩子卻氣得臉都紅了。

(水手們的鬨笑使孩子的自尊心受到極大的'傷害,很生氣,一心想制服猴子。)

引導想象:此時,氣極了的孩子心裏想的可能是什麼?

(我一定要追上猴子,奪回帽子,再狠狠地教訓猴子一頓……)

(我一定要挽回面子,不能便宜了這隻可惡的猴子,不能讓水手們在一旁看我的笑話。)

(3)孩子氣極了,他的手放開了繩子和桅杆,張開胳膊,搖搖晃晃地走上橫木去取帽子。

(此時孩子已氣憤到極點,完全失去了理智,根本沒有考慮後果有多嚴重。)

(4)有感情地朗讀這三句話,讀出孩子心情的變化。

3、體會處境的危險。

(1)你從哪些句子體會到孩子的處境十分危險?談談自己的體會。(教師相機出示課文插圖燈片,引導學生體會情況的危急。)

(2)帶着這種感受讀一讀。

(3)你還知道哪些形容處境危險或情況緊急的詞語?(千鈞一髮、危在旦夕、萬分危急、火燒眉毛、十萬火急、生死攸關)

4、議一議:對孩子的這種冒險行為能談談你的看法嗎?如果你是那個孩子你會怎樣做?

(三)學習第5、6自熱段:

1、有感情地讀第5、6自熱段。(指導讀出船長堅定、沉着的語氣。)

2、在危急關頭,船長是如何做的?聯繫他的做法,想想在當時的情形下,船長是怎樣想的?

3、討論:

船長為什麼要用槍逼迫孩子跳水?跳水是不是最好的辦法?還可用什麼辦法救孩子?

其他辦法可能有:(1)讓水手們手挽手,站在甲板上接着;(2)甲板上鋪上厚厚的棉被,讓孩子跳;(3)架設雲梯救小孩……

分析各種辦法的可行性,讓學生明白在萬分危急的情況下,其他方法既費時又不一定安全。船長藉助槍的威懾力逼迫孩子跳水,最安全有效。

4、出示填空練習:

這是一位的船長。

二、拓展延伸,總結全文。

1、作者通過這個故事,想告訴我們什麼?

2、你有什麼話想對水手或小孩説嗎?

小結:這則驚心動魄的故事在讚美沉着、果斷、機智的船長之餘,也帶給了我們許多思考和啟迪。最後,老師有三句話想送給同學們:做人要寬容,遇事要冷靜,方法要穩妥。

三﹑作業。

1、積累好詞佳句。

2、收集列夫托爾斯泰的有關作品讀一讀。

跳水説課稿4

各位評委,老師們:

我説課的內容是《跳水》。下面我將從教材理解,教學目標,學習方式,教學流程,教學過程五個方面來闡釋我的教學設計。

對教材我是這樣理解的:

《跳水》這篇充滿戲劇性的作品,不愧為大作家的手筆,寥寥數百字,卻展示出了極大的魅力。不僅故事的張弛,情節的跌宕,給讀者帶來了豐富的意象,那命懸一線的驚悚,使故事有着抓人的魔力,更讓讀者受益匪淺的是,船長身上散發出來的個人魅力。

"跳水"——讓孩子跳入浩瀚的大海,這出乎所有人意料的命令,突顯出船長這一人物的睿智,而他用槍逼使孩子跳水,又顯示了他的剛毅和果斷。超人的智慧,源自豐富的生活經驗,源自對生命的呵護,更源自一個父親的偉大情懷。托爾斯泰先生塑造的人物形象,詮釋了信心,勇氣,機智和責任這些抽象的概念。人生境遇不可預料,人生境況也是百味多樣,而船長這位人物形象,將智慧元素推向了極致。

這是一篇情節簡單而巧妙,內涵豐富而又含蓄的小説。整個故事始終在事物的聯繫和變化中發生,發展。構思的新奇,出人意料。險象環生,高潮部分產生了令人震撼的藝術效果。就在孩子得救,我們釋懷放鬆的同時,也進入了深深的思考。課文讓我們感受到了作者賦予作品那恆久的生命力,豐富的意象和深邃的思想。

六年級學生已經具有了一定的'閲讀理解能力,通過自讀課文,學生初步讀懂了文章內容,理清文章脈絡,按事情的發展順序劃分段落,對人物形象有了初步感知。課前對俄國著名作家列夫托爾斯泰的介紹,也使學生產生了閲讀期待,對本課的學習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對於學生來説,本文情節生動,一波三折,故事性較強,學生愛讀。事件的發展過程學生也能夠讀明白,但事件中情節間的內在聯繫,船長不同於其他人的沉着鎮定,機智果斷,還需要在教師的引導下進行理解,同時用比較準確的語言表達出來還存在一定的困難。

《語文課程標準》中談到"各個學段的閲讀教學都要重視朗讀和默讀。加強對閲讀方法的指導,讓學生逐步學會精讀,略讀和瀏覽。" "閲讀敍事性作品,瞭解事件梗概,簡單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場景,人物,細節,説出自己的喜歡,憎惡,崇敬,嚮往,同情等感受。"

本課教學設計力求充分發揮不同形式的"讀"對了解課文內容,體會文章思想感情,發展語言,陶冶情感的作用。同時珍視學生的獨特體驗和感受,尊重學生個性化的見解,在努力營造和諧,自主,平等對話的課堂氛圍中,提供給學生個性學習和閲讀的"自我發展"時間和空間,鼓勵,啟發學生對文本進行多元解讀,引領學生進行有感情地朗讀。

第一課時通過初讀課文,學習字詞,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初步感知文章大意。藉助課外資料,瞭解作者和時代背景。通過第一課時的學習,學生已經瞭解了事情的起因,經過,結果。第二課時將着重細讀課文,感悟人物形象。

依據文本,學情和理念,我將教學目標確立為:

1、能體會課文情境的發展變化,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抓住人物言行,感受人物形象,體會船長的沉着鎮靜,機智果斷。這也是本課的教學重點。

教學難點:理解課文內容,瞭解人物品質,能正確表達。

本課的教學流程分為四個層次:

1、瀏覽課文,理清脈絡。本環節旨在訓練學生瀏覽,整體把握課文的能力。

2、品讀課文,體驗情境。"聯繫上下文和自己的積累,推想課文中有關詞句的內涵,體會其表達效果。"是課標對第三學段閲讀的要求,本環節通過品讀,體驗,加強學生的語感訓練。

3、誦讀課文,分析人物。訓練學生把握敍事性作品中人物形象的能力。

4、再讀課文,暢談感受。此環節的目的是讓學生達到理解的深化,思想的昇華,並瞭解文章的寫作特色。

"讀"貫穿課堂的始終,因此學生的主要學習方式是誦讀感悟。朗讀是感受,體驗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朱光潛説"美感起於形象直覺。"我們就是要讓學生通過朗讀,緊扣作品語言,讓學生感知形象美,意藴美,思想美,走進作者的情感世界,從而獲得審美的愉悦。

下面,我將從這四個層次説明教學過程:

一、瀏覽課文,理清脈絡。

讓學生採用接龍的方式,理清文章脈絡,把握故事情節,體會事物產生變化時的內在聯繫。首先教師給出首尾兩個情節描寫的短語,然後讓學生依據提示進行填空。參考答案如下:水手逗猴子—→猴子(戲孩子)—→(孩子陷絕境)—→(絕境得逃生)—→逃生靠船長

二、品讀課文,體驗情境。

朗讀1———2段,畫批詞語,理解這些詞語對情節發展起到的鋪墊作用。抓住"風平浪靜"體會:因風平浪靜而無事生非,因風平浪靜而獲救。抓住"放肆"體會猴子的肆無忌憚。抓住"爬上桅杆"引出後文。

接下來進入第二環節。默讀3———8段,讓學生簡單畫批,抓住表示孩子情緒變化的詞語,想一想猴子是如何使孩子一步一步陷入絕境的提煉出(哭笑不得——臉紅了——氣急了——氣極了——醒悟)等表示神態和心態的詞語。

接着重點理解兩個同音字"急"和"極"的意思,(急:生氣;極:到達極點)引導學生思考這兩個字能否調換位置其目的是感受孩子心態的變化,感受作者用詞的準確與精當。然後分孩子,猴子,人們的表現,進行5,6自然段的分層朗讀,感受孩子身處險境的原因。第二步是抓住重點詞語,感知孩子身陷的是絕境。抓住"嚇呆了"讓學生展開想象,描述出水手當時的神態,如:水手們目瞪口呆,傻傻地看着孩子等,以突出孩子境地之險。然後進行關聯詞語填空:只要孩子一失足,他就會跌到甲板上,摔個粉碎。即使他不會失足,拿到了帽子也難以轉身走回來。這兩組關聯詞語,一個是條件關係,一個是假設關係,讓學生從語言文字的角度,從表達效果上進一步明白:這兩句共同説明了一個問題,孩子無論失足與否,他面臨的結局都將是死亡。充分體會孩子不僅身陷險境,更是身陷絕境。通過朗讀體會。然後進行詞語拓展,調出學生已有的詞語積累,來形容當時的情景。

再由學生自主選擇朗讀方式朗讀第七段,進一步體會孩子的危險處境。如:學生個體讀的方法,語速的快,慢,重音的安排,來體現他個性的理解。或學生合作讀的形式,如男女生合作讀,齊讀的編排,展現理解後的表達。

我之所以這樣設計,是源於這篇小説的寫作特色。作者在險象環生這個情節上做了極力的鋪陳,因此我們的教學也應在此做足文章。

三、誦讀課文,分析人物。

1、展開想象,"想方設法"解救孩子,體會船長辦法的唯一性。設想解救孩子的方法還有哪些可能有鋪墊子,上去救助等方法,但不能體現快速,有效,明白船長方法的唯一性。

2、分析人物言行,感悟人物形象。首先抓住描寫船長的語句,感受他的品質。抓住"立刻","同時喊","原本"等詞語體會他做出判斷的時間短,速度快。其次進行角色置換,指導朗讀。第一層次從朗讀的方法進行指導,感受人物形象。通過教師的兩次範讀,對比朗讀效果的不同。"跳到水裏,不然我就開槍了!一!二!"然後假設你就是孩子的父親,你怎樣向孩子喊話(指導學生朗讀"一!二!"時要短促,有力,不容置疑,體會船長的心情,感受他的機智果斷。)

體驗需要入境,入境需要造境,創設恰當的情境,可以讓學生形成更深刻的體驗,同時也為學生更好地表達體驗提供良好的語境。

最後理解四十秒鐘的長短。我分為三個層次進行處理。首先借助生活體驗到四十秒的時間很短。然後迴歸文本,體會破折號的用法。表示意思的轉折。最後理解對於誰來説,四十秒時間太長了。讓學生體會作為父親,船長當時的心態是怎樣的。

這"四十秒"的體驗,是學生積極參與的引爆點,也是學生深度體驗的起始點。引導學生身臨其境,走入人物的內心世界。

四、再讀課文,暢談感受。(從兩個角度,提升學生對文本的理解。)

1、讀了這個故事,你得到了什麼啟發學生可以從船長,水手,孩子,故事內容的角度談自己受到的啟示。

2、瀏覽全文,體會寫作方法和特色。讓學生不僅明確寫作的順序,知道作者抓住言行刻畫人物的方法,還能體會到小説用了四分之三的篇幅把事情推到了千鈞一髮的緊要關頭,為主要人物的出場作鋪墊,而寫主要人物的筆墨不多,寥寥數語,化險為夷。這樣寫,使人感到真實,自然。

結束語:

本課設計將讀貫穿於課堂教學的始終,在每個教學環節中都採取不同形式的讀,讓學生充分地讀,使他們"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薰陶。"

同時,我也注重了學生在教學中的角色體驗,在與文本對話的實踐活動中,感悟人物品質。使學生的心境始終沉浸在作品人物所引起的體驗過程中。

另外,我根據事情的發生,發展來進行教學設計,本節課重點突出事情的發展和高潮。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我不僅帶領學生理解文章的內容,同時引領學生關注作者的寫作特點。

我的説課即將結束,但這個故事仍將延續迴盪。因為它在傳播着人類共同的精神財富,它讓我和我的學生,聽到一個與我們民族同一旋律的迴響。

跳水説課稿5

有關跳水説課稿

一、把握教材:

1、教材分析:《跳水》是人教版九年義務教育六年制國小語文第十冊第三組課文中的一篇講讀課文。文章記敍了在一艘外國帆船上發生的一個十分驚險的故事。講的是一隻猴子把船長兒子戴的帽子掛到了桅杆上最高的一根橫木的一頭。孩子為了追回帽子,走上了橫木。在萬分緊急的時刻,船長急中生智,用槍逼着兒子跳水,使孩子轉危為安。充分表現了船長遇事沉着、機智、果斷的品質。本組課文主要描寫了幾位類似船長這樣具有傳奇色彩的人物的故事。訓練重點是繼續學習“理解含義深刻的句子、閲讀要有自己的見解。”《跳水》作為本組課文的第一篇,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

課文分兩課時教學。課文按事情的起因、發展、高潮、結果分為四段。本節課為第二課時,主要學習課文第三、四兩段,完成課後作業。

2、教學目標:根據課標要求、學生年齡特點及本組課文的訓練重點,我確定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如下:

(1)知識目標:理解課文第三段、第四段的內容,初步瞭解文章的表達方法;

(2)能力目標:能用“粗、精、品”三讀的閲讀方法學習課文,培養學生自主閲讀探究能力;

(3)情感目標: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在閲讀中體會作者所表達的思想感情,學習船長在危急時刻沉着冷靜、機智果斷地處理問題的思想方法。

3、教學重點、難點:瞭解孩子、水手和船長在同一件事發展過程中的不同表現,體會船長處理問題的方法。

二、學生分析:

作為五年級學生,閲讀習慣已經初步形成,並且已經具備了一定的閲讀能力。

三、設計理念:

《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語文課程必須根據學生身心發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慾,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新課程學習方式的變革》一書也強調“閲讀是一個主動探究的過程”。同時,在新課程學習中,教師角色已經轉變為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參與者。結合上述新課程理念,我選用嘗試探究式教學方法,引導學生運用“粗、精、品”三讀的閲讀方法,進行自主閲讀嘗試,並通過小組合作探究,讀懂課文內容,落實教學目標。

四、教學流程:

為了較好地落實教學目標,本節課的教學我按以下四大環節進行:

1、創設情境設問導學——激發探究興趣

情境性、問題性是嘗試探究性學習的典型特點。合理創設情境,恰當設置疑問不但具有組織教學的作用,而且還有利於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引發學生的探究慾望。

首先,我直接引出課題後,指名複述前兩段大意;(板書要點:水手戲猴,猴子逗孩)再以媒體出示課文插圖畫面,讓學生説説圖意。並引導學生根據畫面提出問題(當時有的學生提出:孩子為什麼站在桅杆頂端的橫木上?是怎樣上去的?結果會怎樣?等等)。在學生自主發問的基礎上,我進一步提出探究問題:孩子的.處境怎樣?假如你在場,你會用什麼方法救孩子?(讓學生大膽猜想)

然後小結引入課文學習。(我提出:孩子為什麼站在桅杆頂端的橫木上?是怎樣上去的?處境怎樣?想知道嗎?請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課文第三段,把相關的詞語、句子劃下來。)自然轉入第二步。

2、讀議結合體會險境——自主嘗試探究

我指導學生運用“粗、精、品”三讀的方法,帶着問題閲讀課文第三段。首先,讓學生粗讀課文,自己動腦筋找答案。從而對課文的內容有個整體感知。然後引導學生通過精讀重點詞句,理解文中描寫猴子戲弄孩子的兩個句子。通過讀一讀、議一議,體會孩子“氣極了”的心情(這是孩子走上橫木的原因)。再抓住描寫孩子走上橫木的動詞以及描寫水手錶情變化的詞語和兩個複句(燈片打出)。讓學生反覆誦讀品味,以領會孩子遇險,面臨生死的險境,情節達到高潮。根據學生回答,板書要點:孩子追猴,橫木遇險

接着,引導學生小結學習第三段的方法,進行學法遷移,學習課文第四段。通過“三讀”使學生知道:在危急時刻,船長是怎麼做的,他為什麼這樣做。並讓學生歸納出第四段內容。板書要點:跳水得救

《新課程學習方式的變革》一書中指出:“通過親身探究獲得的知識是學生自己主動建構起來的”,才是“真正屬於學生的”。在本環節中,我運用電教手段以及板書等,綜合調動學生多種感官參與到學習中來,極大地調動學生的學習

積極性,使整個教學活動變得生動、活潑。並注意指導學生運用“粗、精、品”三讀的閲讀方法進行閲讀,使學生學會讀書。(“粗讀”能大概瞭解文章內容;“精讀”是用“勾、圈、點”等方法畫出所學知識的重點、難點、關鍵詞語,知道從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孩子的危險處境;“品讀”是進行品詞、品句,深入理解課文,使學生體會到孩子遇險,面臨生死的險境,體會到船長的沉着、機智、果斷。)

3、討論交流發散思維——引導探究創新

人的創造力主要依靠求異思維。求異思維要求學生憑藉自己的智慧與能力,積極、獨立地思考問題,主動探求知識,多方面、多角度,創造性地解決問題。因此,我在學生學習第四段時設計了這一環節:讓學生設身處地地探討搶救孩子的妙法。學生獨立發言後,我組織學生分組討論:孩子從高高的橫木上跳到水裏,同樣有危險,船長為什麼還要命令孩子跳水呢?把你想到的辦法同船長的辦法進行對比,説説誰的辦法更好?為什麼?

通過小組討論、交流與評價,拓寬了學生思維,培養了學生思考問題的多向性、靈活性和創造性,發展了學生的探究創新能力。並且深深地懂得了課文以“跳水”為題的深刻含義及船長的沉着、機智、果斷,突破了本節課的難點。

最後以感情朗讀全文結尾,迴歸整體,進一步使學生獲得深層的感悟與體驗。

4、層次作業課外延伸——培養探究精神

教育是一把值得人們警惕的雙刃劍:既可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也可能扼殺學生的創新精神。語文課堂的內外必須着眼於培育學生創新精神、創新能力。(對於學生首次獲得的過程或獨立做好的,應該被認為是創新,應該給予鼓勵。)教學的全過程應着重培養學生再次發現知識的探索精神,培養學生重新組合知識的能力,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人文精神。

(1)、利用層次性作業追問

①這艘航船上,還會發生什麼故事呢?

(2)、聯繫生活實際自問

①在我們的生活中,也有許多像課文發生的事例,你能舉出1、2個嗎?

②説説自己的見解。

五、板書設計:

本課的板書設計呈階梯式,緊扣課文內容用簡潔的詞語形象地表現了故事從“起因——發展——高潮——結果”一步步發展變化的過程。附板書設計:

8.跳水

橫木遇險跳

孩子追猴(高潮)水

猴子逗孩(發展)得

水手戲猴(起因)救(結果)

六、課後反思:

本節課教法學法的採用和教學程序的設計,既貫徹了教學大綱的精神,又符合國小生的認識規律。不僅激發學生自主探究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慾,而且能幫助學生獨立思考,有利於培養學生在探究過程中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體現了“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訓練為主線”的教學思想;更適合於學生的創新能力培養,使之在學生心中栽培下創造的“小苗”,有利於提高學生的素質,更好地完成教學任務。

在學習第四段時我讓學生設身處地地探討搶救孩子的妙法,孩子們各抒己見,大膽地發言,接着我組織學生分組討論:孩子從高高的橫木上跳到水裏,同樣有危險,船長為什麼還要命令孩子跳水呢?把你想到的辦法同船長的辦法進行對比,説説誰的辦法更好?為什麼?孩子們討論激烈,敢於爭論,實際上這樣的討論,就使學生的認識深化了一步,思維得到了發展,使他們意識到船長身上的智力因素與非智力因素的統一。當時有個學生提出質疑:“萬一那孩子在船長命令發出後還沒有跳水,船長會不會真的開槍呢?”馬上就有同學站起來進行反駁,這説明學生的思維有了變通性,使學生能夠積極參與討論,發展了學生的探究創新能力。

但是在本節課中我的語言比較多,我在思考我的問題出在哪裏,我想做教師的都有這樣的通病,就是生怕講少了,儘量想給學生呈現更多的對閲讀教學的理解。導致有些環節處理地比較粗糙。所以在教學中,無論課堂學生的思緒飄到哪裏,都要把握課堂教學的幾個目標。而且目標要準確,切記過多,否則就會哪個也落實不了。語文教學的目標不是一節課都能盡展,要根據單元,根據整冊教材確立長遠的訓練目標,這樣,長短目標相結合,把對孩子的語文素養的培養落到實處。

還有就是在學生的朗讀上,老師的指導還不夠,沒有促使學生全力投入,盡情地發揮學生的潛能。新大綱中明確指出:“國小各年級的閲讀教學

都要重視朗讀,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薰陶。”今後我要抓好學生的朗讀訓練,不斷提高學生的朗讀水平,讓學生在讀中陶冶情操,在讀中得到美的享受,真正確立學生在“讀”的過程中的主體地位,使我們的語文課堂煥發生命的活力。

跳水説課稿6

一、説教材

(一)教材分析

《跳水》一課講述了發生在一艘外國帆船上發生的事。一隻猴子把船長兒子戴的帽子掛到了桅杆頂端最高的橫木一頭。孩子為了追回帽子,走上橫木。在萬分危急的時刻,船長急中生智,命令兒子跳水,使孩子轉危為安。教材的編排意圖是:在讀懂課文的基礎上,學習船長在危急中,冷靜,機智和果斷處理問題的方法和了解作者記敍一件事情經過的方法。本篇課文情節驚險,扣人心絃,易於激起國小生的閲讀興趣,形象逼真的教材插圖給人以身臨其境之感。在學習字詞,初步讀懂課文內容的基礎上,進入第二課時的學習。通過以上對教材的分析,依據課程標準要求和學生實際,確定以下教學目標和教學重難點。

(二)教學目標

能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瞭解事件的發展過程,學習船長遇事冷靜,機智,果斷處理問題的思想方法。在理清課文敍述順序的基礎上,體會作者的表達方法。積累用來形容情況危急或處境危險的詞語。

(三)教學重點,難點

通過分析,比較孩子,水手及船長在同一件事發展過程中不同的表現,在瞭解事情發展變化的基礎上,體會船長處理問題的方法。

二、説教法

依據課標要求和本課的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依據學生認知能力和已有知識經驗,本課教學充分體現"以老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情感為主線"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閲讀過程採用了以下教學方法:1、創設情境2、語言點撥3、抓重點詞句4、朗讀感悟等等。

三、説學法:

1、抓重點詞句,理解感悟:比如"哭笑不得","氣極了","驚呆了","40分鐘——大家已經覺得時間太長了"。引導學生聯繫上下文,結合語言環境,對這些詞句的未盡之意進行表象理解,體會孩子,水手們的心情。這是在鞏固和運用以前的讀書方法。

2、閲讀要有自己的見解:這是在本組課文中學習運用的一種新的讀書方法。本課教學中採用了指名讀,自由讀,默讀,齊讀,範讀等形式,引導學生讀書感悟,説出自己的見解。比如:"故事中你獲得了哪些有益的啟示"引導學生從幾個不同的角色身上去體會。

3、自覺運用和積累詞語:比如第一自然段,寫了哪兩個角色之類間發生的事發生了什麼事強調用詞來概括其主要內容和感受。在學習"孩子處境危險"時,用提示句"當時的情形真是呀!"引導學生用上"千鈞一髮,萬分危急,迫在眉睫"等詞語。

4、合作與交流。

四、説教學程序

(一)情境導入

整知感知為激發學習興趣中,上課伊始,利用多媒體播放與課文內容相符的動畫短片,使學生整體感知課文內容,調動其學習積極性。

(二)自主探究

感悟情理整體感知後,引導學生按事物的發展順序去把握課文中本質的東西。講讀一,二段時,在弄懂段意的基礎上,重點抓住"取樂,放肆,哭笑不得"這些重點詞加深對課文的理解並使學生知道水手取樂猴子是故事的起因。三、四段是文章的重點部分。在教學中,引導學生自讀,自悟去體會文中角色特點,在彙報中重點抓住孩子情緒變化和危險情境以及尋求解救辦法三方面去深入理解課文。①孩子情緒變化的探究以孩子的情緒變化為線索,引導學生懂得孩子情緒變化原因有三方面:猴子的放肆,水手的過分,孩子的不冷靜,從中告訴學生做事要冷靜要考慮後果,開玩笑要注意分寸。②抓重點語句體會險境利用幻燈出示驚險語句,先讓學生自主感悟孩子的險境。然後通過指導朗讀,填讀形容危急情況的.詞語來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使學生入情入境,達到講解所不能達到的效果。③尋求挽救辦法人的創造力主要是依靠求異思維,它是創造性思維的核心。依據這一理論,我設計了這一環節,讓學生設身處地地探討搶救孩子的妙法,讓學生暢所欲言得出辦法後,發現均不很得當,從而得出:船長果斷命令孩子跳水是挽救兒子生命不容置疑的唯一辦法。五、六自然段集中了本課的教學重點和難點,所以在教學這部分時,我是這樣處理的。先通過體會船長心情來引導學生有感情朗讀,使學生情感與作者情感產生共鳴。然後通過分析跳水的好處,為什麼用槍逼孩子跳水來學習船長在危急中,冷靜,機智和果斷處理問題的方法,從而突破教學重難點。

(三)總結全文

學習表達方法,精讀全文後,結合板書理清課文敍述順序,學習作者表達方法,最後以"從文中角色中獲得哪些有益啟示"結合教學,使學生既對本課知識有及時的整理,又感到意猶未盡,為下節課教學做好鋪墊。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