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牙絕弦》説課稿(15篇)

來源:文書谷 5.89K

作為一名老師,常常需要準備説課稿,藉助説課稿可以提高教學質量,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説課稿要怎麼寫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伯牙絕弦》説課稿,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伯牙絕弦》説課稿(15篇)

《伯牙絕弦》説課稿1

下面我將從教材分析、學情分析、教學目標等幾個方面和各位考官分享一下我對《伯牙絕弦》的教學設想。

一、説教材

《伯牙絕弦》是人教版語文六年級上冊第八組課文中的一篇文言文。本文的主人公是俞伯牙和鍾子期,他們二人是知音。當鍾子期死後,伯牙悲痛欲絕,黯然神傷,毅然決然地“破琴絕弦”。文章雖然短小簡潔,卻用寥寥數語寫出了一個蕩氣迴腸、耐人尋味的感人故事。學習本篇課文,有利於培養學生認真對待朋友之間的真摯友情,從而感悟到要珍惜友誼的道理。

二、説學情

作為一名合格的語文教師,不僅要了解教材,更要深入學生,瞭解學情。我所教授的對象是國小六年級的學生,他們之前已經學習了很多首詩詞,雖然這是學生第二次接觸文言文,但文言文的學習方法與詩詞基本相同,所以對於本課來説,學習方法的指導不是難點,只要對學習方法進行復習、對課文進行預習、並在課上適當點撥即可。

三、説教學目標

因此,基於教材和學情,我從課程標準中“提高學生語文素養”的基本理念出發,設計了以下三個維度的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能夠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把握文章大致內容。

2.過程與方法:通過角色扮演、小組討論,瞭解伯牙和子期成為知音的過程。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感受朋友間真摯的友情,感受藝術的美好。

四、説教學重難點

基於以上對教材、學情的分析和教學目標的設立,我將憑藉註釋和工具讀通,讀懂課文內容,認識主人公的交往過程設置為本堂課的教學重點,而體會伯牙,子期之間真摯的友情設置為本堂課的教學難點。

五、説教法學法

為了實現教學目標、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教學中我採用通讀感悟法、圈點勾畫法、角色扮演。

那麼接下來我將着重從教什麼、怎麼教和為什麼這樣教三個維度介紹我的教學過程,這也是我本次説課最為核心的環節。

六、説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激趣導入

著名特級教師於漪曾説過“課的第一錘要敲在學生的心靈上,激發起他們思維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樣把學生牢牢地吸引住。”為了激發學生的'積極性,更好地獲取新知識。我的導入將會設置情境,在上課伊始,播放《高山流水》的曲子,並對其進行介紹,引出曲子背後的感人故事,進而自然而然地導出本課的課題《伯牙絕弦》。這樣的導入不僅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具有交流性和引導性,為接下來學習的學習打下基礎,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俗話説:“書讀百遍,其義自見。”誦讀是語文教學的重要方法,加強誦讀習慣的培養,對領悟作者感情,品味文章語言,增強文章語感起着至關重要的作用。本課伊始,我首先會進行示範朗讀,提醒學生標註好朗讀技巧,再重點講解學生不會翻譯的字詞。接着,引導學生結合工具書和書下註解,概括本文的故事內容。這樣做的目的在於:學生在掃清字詞障礙之後,就可以更好地瞭解文章內容,從而帶着問題,有針對性地品讀文言文,使學生更加清晰地把握文章的脈絡,理解本文的主要內容。

(三)抓住特點,深入研讀

從某種意義上講,教與學的過程就是面對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這些問題可能是不被瞭解的現象,可能是前後認知的矛盾,還可能是需要挑戰的困境。為此,在這一環節,我將向學生提問這樣幾個層層遞進、環環相扣的問題。

首先,請學生結合課前預習,為兩位主人公制作一張名片。以新穎的方式,引導學生先了解文中主人公的個人資料,並意識到二人在當時的社會背景下,地位是十分懸殊的。

接着,請學生用文中的詞語概括,兩個主人公是什麼關係,學生會找到“知音”一詞,這裏,我會順勢帶領學生理解“知音”一詞的含義。進而,引導學生思考:為什麼兩人地位懸殊,卻能夠成為知音呢?請以小組討論的形式,結合文中的具體句子去分析原因,學生在一系列句子的分析中可以感受到鍾子期和俞伯牙的默契。

最後,我將帶領學生齊讀描寫子期死後的句子,啟發學生進行思考,當子期去世之後,伯牙當時的心情是怎樣的呢?找到句子進行賞析。

學生會在圈點勾畫、小組討論和角色扮演的過程中,共同解決這三個問題。在這一部分的教學中,我主要培養了學生對重要詞句的賞析能力,在交流討論中共同學習的能力,突出了教學重點,突破了教學難點,更體現了新課標“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教學要求。

(四)穿越古代,開導伯牙

為了體現語文學科人文性與工具性統一的課程性質,在本環節,我將提問學生:如果你是伯牙的朋友,你會怎樣安慰他?帶領學生嘗試着扮演伯牙這一人物,從而加強對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培養。

(五)師生總結,佈置作業

課堂小結是對本堂課所學知識的鞏固,我以師生共同總結的方式,總結本課所學,一方面,培養學生的概括能力,另一方面,檢查學生本節課所學。

課後作業是教與學的交匯點,是與課堂學習內容的對話。因此,我將佈置這樣一個作業:請和你的好朋友一起做一份關於“友誼”的手抄報。這樣的作業既培養了學生綜合學習的能力,又達到了促進了同學之間的友誼,真正做到了“課雖下,味還在,趣仍濃”的教學效果。

七、説板書設計

好的板書猶如提純的金,琢成的玉,我的板書本着清晰、明瞭的原則,將本節課的重點展示如下,利於學生理解和記憶。

以上就是我説課的全部內容,在今後的教學中我會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調整和改善,如有不當之處,懇請各位考官批評指正。(鞠躬擦黑板)

《伯牙絕弦》説課稿2

教學目標:

1、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2、瞭解祖國悠久燦爛的古代文化,感受文言文的特點和魅力,激發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

3、:能根據註釋和工具書理解詞句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話講一講這個故事。

4、積累中華經典詩文,感受朋友間真摯的友情。感受藝術的美好。

教學重點:

讓學生憑藉註釋和工具書讀通,讀懂課文內容,在此基礎上背誦積累。

教學難點:

體會伯牙,子期之間真摯的友情。

教學時間:

一課時

教具準備:

課件

教學過程:

一、 導入新課:

1、 同學們,今天老師給大家帶來了一首非常好聽的樂曲,你們想聽嗎?想聽,可是有要求,老師請你用心的聆聽,看看透過琴聲,你彷彿看到了什麼?感受到了什麼?(播放樂曲)

2、 同學們,你們可曾知道,這首動聽的樂曲,包含着一個千載流傳,令人吟誦至今的感人故事。故事的主人公就是春秋時期的俞伯牙和鍾子期。俞伯牙是當時著名的音樂家,他彈琴的技藝很高。我們大家都知道李白的詩寫的好,人們稱他為什麼?那麼俞伯牙的琴彈得那麼好,人們就會稱他為——琴仙。而鍾子期卻和他大不相同,他不會彈琴,只是一個愛好音樂的人,他僅僅是一個在山中靠打柴為生的樵夫。那麼,他們之間到底有怎樣一段感人的故事呢?就讓我們來學習課文《伯牙絕弦》,走進他們的內心世界。(板書課題,齊讀)

二、 初讀課文,把握節奏

1、 自由讀文,讀準字音,難讀的地方多讀幾遍。

2、 指名讀文。

3、 但是,古文的朗讀和現代文不同,它要求讀出文章的節奏美。現在你再讀一讀課文,看看你能否把握住文章的節奏。

4、 指名讀文,指導讀出文章節奏。

三、 品讀課文,感悟內涵

1、伯牙善鼓琴,鍾子期善聽。

⑴作為當時楚國著名的音樂家,伯牙的琴技可謂出神入化,而鍾子期也有很高的音樂欣賞水平。課文中的哪一句寫出了這一點?

⑵聯繫剛才講述的故事,談談對這句話的理解。體會兩個“善”的意思。

[過渡]:伯牙擅長彈琴,鍾子期善於聽琴。有一天,伯牙乘着小船到了長江口。滔滔的江水觸動了他的琴思,於是他就對着江水彈起琴來。一首曲子還沒有彈完,他就發現有一個打柴的人立在岸邊正在聽他彈琴。這個人呀就是鍾子期。就是因為這次相遇,使伯牙認定子期就是他一生唯一的知己,你們知道這是為什麼嗎?就讓我們深入課文,從文中找答案。

2、研讀課文的2至4句。

⑴四人小組合作學習,找出相關句子,看看你讀懂了什麼。

⑵彙報交流:

A、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鍾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① 談談對這句話的理解。

② 理解“善哉”這個詞語的意思。(表示讚歎的意思)

③ 用讚歎的語氣讀一讀這句話。

④ 此時伯牙心中想到高山,琴聲高亢嘹亮。子期透過琴聲,瞭解到他的心聲,感受到了他如泰山般雄偉的志向。(出示泰山圖片,感受它他的雄偉氣勢,指導朗讀)

B、志在流水,鍾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① 談談對這句話的理解。

② 你能形容一下你印象中的江水是怎樣的情景嗎?

③ 有感情的朗讀這句話。

⑶我想,作為名滿天下的音樂家,伯牙的琴聲裏不單隻有高山流水,除了這些以外,他的琴聲裏還可能會有哪些景色?

① 出示詞語生讀。

② 現在你就是子期,當伯牙鼓琴志在秋雨,你會讚歎到:善哉—(引導學生説句子)

③ 好一個善聽的子期,好一個善彈的伯牙!這正是伯牙所念,鍾子期必得之。不管伯牙心裏想到什麼,鍾子期都能準確地道出他的心意。他們情投意合,這就是真正的`知音。

⑷大家想一想,琴技如此之高的伯牙,他的周圍會缺少讚美聲嗎?為什麼他偏偏視子期為他的知音?

遇到了知音,他的心情怎樣?

⑸此時的伯牙,他簡直就是欣喜若狂。他曾這樣感歎到:相識滿天下,知音能幾人?知我者,子期也!就讓我們再來感受知音相聚的那份歡樂與激動。(齊讀課文的前4句)

〔過渡〕:這短暫的相遇讓他們彼此成為知己。在分別的時候,他們約定,來年春暖花開之際在此聚首,以訴衷腸。然而,第二年春天,當伯牙帶着這份歡樂與激動前來赴約時,得到的卻是子期不幸染病而亡的噩耗。

3、子期死,伯牙謂世再無知音,乃破琴絕弦,終身不復鼓。

⑴齊讀句子,説説你讀懂了什麼。

⑵這真是“摔破瑤琴鳳尾寒,子期不在對誰談。春風滿面皆朋友,欲覓知音難上難!”伯牙斷了琴絃,留下了無邊的孤獨、寂寞。我想,你一定能感受到他的痛楚,請你再讀一讀這句話。

四、 拓展延伸,昇華情感

1、 伯牙絕弦,他向世人宣告什麼?

2、 士為知己者死,這是何等悲壯而又感人的行為!在子期的墓前,伯牙曾經寫下這樣一首短歌來悼念子期。我們一起來讀一讀。

3、 此時。你一定已經被這個故事打動了。就讓我們拿起書,再來有感情地讀一讀這篇文章。

4、 讀完這個故事,你想對伯牙説些什麼?寫下來。

5、 “伯牙絕弦”成了知音的代名詞,後人根據這個動人的故事,譜寫了一曲同樣動人的樂曲《高山流水》。就讓我們伴着這動人的旋律,再來讀讀課文,能背下來的同學嘗試背誦。

五、 板書設計

25 伯牙絕弦

俞伯牙 所念

知音

鍾子期 必得之

《伯牙絕弦》説課稿

一、説教學內容

我説課的內容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六年級上冊第25課《伯牙絕弦》。 《伯牙絕弦》是一篇文言文,講述了一個千古流傳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俞伯牙與鍾子期的真摯情誼令人感動。本文行文簡潔、流暢,不足百字,而且古今字義差別不大。

選編這篇課文的意圖,一是讓學生藉助註釋初步瞭解文言文的大意;二是積累中華優秀經典詩文,感受朋友間相互理解、相互欣賞的純真友情;三是體會音樂藝術的無窮魅力。

二、説教學目標

根據新課程標準的要求,結合本單元的訓練重點及學生的實際學情我確定瞭如下的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

知識目標:1)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2)瞭解祖國悠久燦爛的古代文化,感受文言文的特點和魅力,激發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

能力目標:能根據註釋和工具書理解詞句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話講一講這個故事。

情感目標:積累中華經典詩文,感受朋友間真摯的友情。感受藝術的美好。

三、説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讓學生憑藉註釋和工具書讀通,讀懂課文內容,在此基礎上背誦積累。

教學難點: 體會伯牙,子期之間真摯的友情。

四、説教法、學法

教法: 運用“以讀代講”法, “情境感悟”法和“點撥引導法”。

學法:採用“自讀自悟”, “合作學習”滲透“讀,思,議,悟”等學法。

五、説教學過程

(一) 故事引路,揭示課題。

(二) 初讀感知,體會韻味。

(三)深入探究,疏通文意

(四)拓展延伸,昇華情感。

六、説設計思路

在教學時,我主要以俞伯牙與鍾子期的感人故事為主線,通過講述這個故事,創設情境,使學生全身心的投入到課文中。在交流的過程中,教師做有效的點撥引導,讓學生不但讀懂文字的內容,更要引導學生感悟語言文字背後的思想內涵,感受俞伯牙與鍾子期的真摯友誼,深入體會他們互為知音的感人故事。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有感情的朗讀課文,並嘗試背誦課文。在學生體會文章所表達的情感時,我適當地補充了一些和課文內容相關的資料,以加深學生對課文思想內涵的理解。整個教學過程,把聽,説,讀,寫有機的結合起來,這樣既突出了重點,又突破了難點,做到工具性與人文性相互統一。

我的説課到此結束。

《伯牙絕弦》説課稿3

教材簡析:

《伯牙絕弦》是人教版國小語文六年級第八單元的一篇精讀課文。它是學生接觸的第二篇文言文。講述了音樂家俞伯牙為悼念知音鍾子期而摔破古琴不再復彈的故事。正是這個故事,確立了中華民族高尚人際關係與友情標準,它是東方文化之瑰寶。

學情分析:

文言文,時空跨越較大,學生存在着明顯的語言障礙,理解障礙。

教學目標:

知識:朗讀課文,背誦課文,瞭解祖國悠久的古代文化,感受文言文的魅力,激發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

能力:能根據註釋和工具書理解詞句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話講一講這個故事。

情感:積累中華經典詩文,感受朋友間真摯的友情。

教學重點:讓學生憑藉註釋和工具書讀通,讀懂課文內容,在此基礎上背誦積累。

教學難點:體會伯牙、子期之間真摯的友情。

教學方法

教法:運用“對比”法、“聯想”法和“資源整合”法。

學法:採用“自讀自悟”法滲透“讀、思、議、悟”等學法。

設計流程:

一、反覆誦讀,感觸知音之義

播放樂曲《高山流水》並告訴學生:文言文是我國悠久燦爛的文化藝術寶庫中一顆璀璨的明珠。剛才聆聽的古典名曲《高山流水》就是由文言文《伯牙絕弦》而改編。今天,就讓我們一同走進《伯牙絕弦》去打開這扇藝術大門,感受它的無窮魅力。

1、讀通詞句。

學生自由朗讀課文,把字音讀準確,句子讀通順。教師巡視指導,並有針對性地範讀。

2、讀懂意思。

在學生讀通課文的基礎上,針 對 學生的疑問:什麼是絕弦?“志”、“兮”以及四個“善”字等分別是什麼意思?教師指導學生根據註釋借用工具書、插圖試着疏通文意,初步感知知音之義。

3、讀出韻味。

文言文的吟誦,不僅要讀通順、讀流利,還要讀出文言特有的節奏、韻味。

(1)指導停頓。學生自由讀文,教師指導學生結合文章的意思和自己的理解用“/”畫出停頓並練讀。再指名試讀,教師具體範讀指導。

(2)指導讀語氣助詞。“善哉”、“兮”等詞在文中沒有實指表讚歎,教師指導讀出讚歎語氣。

此舉設計我意在抓住文言文的特點,通過逐層朗讀方法的指導教會學生學習文言文的方法:除了注意文字的意義外,還注意文字的聲音與音節,發揮語言的音韻美,讓無聲的文字變為有聲的音韻,讓聲音回在空中,韻味深入心中。

二、展開想象,感遇知音之樂

愛因斯坦説過:“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想象是人類學習和智力活動的翅膀,而文言文語言簡潔、精煉,正好給我們留下了想象的空間。為了消除學生的理解障礙,促其與作者產生強烈的情感共鳴,豐富表象,並在表達中發展語言,我圍繞文本設計了三個有梯度的想象理解。

1、換位性想象——感兩“善”。

“伯牙善鼓琴,鍾子期善聽。”我讓學生從“志在高山”“志在流水”中,從子期的角度想象伯牙的彈奏藝術;讓學生從“善哉”“峨峨兮若泰山”“洋洋兮若江河”中,從伯牙的角度想象子期的讚歎與常人讚美的迵異;讓學生從此時兩人的心情角度想象相知的愉悦。師生一起想象:連綿起伏的巍巍羣山,緩緩流淌的清清溪水,一起想象子期的那種深層理解,真誠的讚歎。音畫合一,伯牙醉於藝術,感於子期;高山流水,千古絕彈,子期迷於伯牙。

2、借用式想象——解“念”“得”。

“伯牙之所念,子期必得之”,為了加深理解,突出伯、期之間的默契,我引導學生進行“借用式”的拓展和運用:伯牙的琴聲還會表現哪些動人的場景?子期分別是怎樣讚歎的?師生分角色想象讀。

師:伯牙鼓琴,志在炊煙。生接讀:善哉,裊裊兮若炊煙!

伯牙鼓琴,志在白雪。生接讀:善哉,皚皚兮若白雪!

伯牙鼓琴,志在霞光。生接讀:善哉,灼灼兮若霞光!

最後讓學生排比式地連讀,領悟文本內涵:伯牙我心有念,我的.好朋友子期必得之、必解之、必懂之、必衷心而贊之。

3、聯想型想象——悟“知音”。

為了讓學生真正悟得知音之內涵,實現從音樂知音到生活知音、心靈之音的提升,我引導學生聯繫生活經驗想象。

伯牙和子期這一對知音終於相遇了,他們會幹些什麼呢?“他們一起探討音樂”“他們一起飲酒作詩”“他們一起上山砍柴”“他們一起説古論今”……真可謂知伯牙者子期也,念子期者,伯牙也。

引導作為獨生子女的學生們聯想平時生活中當自己的行為、語言得到別人贊同和認可時內心的愉悦從而體會伯牙子期相遇時的歡樂。

三、對比解讀,感失知音之痛

為了讓學生感受伯牙失去知音後的悲痛心情,我採用對比解讀的方法通過畫面的對比、音樂的對比及語感的對比,使學生視覺、聽覺和心理上產生強烈的衝擊,撥動學生的心絃。

1、畫面的對比:展示伯牙與子期相遇時形影不離,鼓琴、賞景等愉悦畫面後出示伯牙形隻影單孤獨寂寞的場景。

2、音樂的對比:同時把相遇時的歡快樂曲換上悲傷的樂曲。

3、語感的對比:

(1)在歡快的樂曲中,愉悦的畫面烘托下,教師激情講述:伯牙心中一直渴望的,曾無數次忍不住在心裏發出呼喚的知音終於找到了,面對如此善聽的子期,面對這樣難得的知音,伯牙心裏是道不盡的歡樂説不完的喜悦,終於有人在他鼓琴志在高山時説,生接讀:“峨峨兮若泰山!”也終於有人在他鼓琴志在流水時説,生接讀:“洋洋兮若江河!”可世事難料,子期不幸去世。子期死了,伯牙的知音(沒了),伯牙鼓琴志在高山,沒有人説,生接讀:“峨峨兮若泰山!”子期死了,伯牙鼓琴志在流再也沒有人説,生接讀:“洋洋兮若江河!”子期死了,伯牙的心也跟着(死了)。他覺得,樂曲彈得再好,也沒人能理解,彈琴還有什麼意思呢?難怪他會破琴絕弦,終身不復鼓。學生通過體會善鼓與善聽時愉悦心情從而讀出破琴絕弦時的悲愴。

(2)引導理解:伯牙“絕”的僅僅是“弦”嗎?他在斷絃的同時斷絕了什麼”

(這樣設計意在讓學生在文本中悄無聲息地走一個來回,通過不同層面的對比,隨同伯牙一起見證了由極度喜悦到極度悲痛的心路歷程,從而明絕弦之理。)

四、整合資源,感悟知音之妙

1、課文延伸。

出示明代小説家馮夢龍在《警世通言》一書中描寫伯牙在子期墓前的短歌,指導學生誦讀。

2、學生交流。

學生交流自己知道的關於古今交友的名言名句

3、教師推薦。

教師向學生推薦關於知音難覓或樂曲高妙的詩文。

題詩後 (賈島)

兩句三年得,一吟雙淚流。

知音如不賞,歸卧故山秋。

夏日南亭懷辛大 (孟浩然)

欲取鳴琴彈,恨無知音賞。

感此懷故人,中宵勞夢想。

此設計我旨在通過資源整合,讓學生體會由知音衍生的音樂美、形象美、語言美、意境美,從而感受我國經典的無窮魅力。

五、熟讀成誦,感懷知音於心

古詩文不但要立意,還要讓學生化言。把文字內化成語言,把語言運用到生活中,銘記在心中。因此,我安排了學生熟讀成誦典存經典這一環節。

1、積累名言名句。

學生自由誦讀並積累有關古今交友的名言名句。

2、運用名言名句。

學生自選以上名言、名句寫幾句話。

3、仿寫名言。

模仿以上名言形式仿寫一句名言並署上自己的名字。

至此,整節課將在古典詩文的浸潤中落幕,回顧整節課的設計,我始終本着以下三點原則來建構。

(一)讀為串珠線

讀是打開語言文字這個神祕寶盒的金鑰匙,教學中我針對文言文的特點,通過多種形式、逐層深入的讀撥動學生心絃。初讀理解、讀中聯想、對比解讀、激情誦讀讓學生不知不覺走進了這個經典,聆聽了這聲歎息,見證了這種尋求,從而嚮往這份美好。

(二)知音為文本鏈

“知音”是隱藏在文本中的一條暗線,教學時我抓住關鍵句子“伯牙所念,鍾子期必得之。”進行教學。通過感知音之本義,解知音之內涵,悟知音之美妙,使學生獲得語言的感悟和對文意的逐層認識提升。

(三)琴為情感帶

境由心造,琴為心生。對於伯牙來説,琴,原來只是他另外一個自己,整節課我圍繞絕弦展開教學。課始引導學生從字面上理解絕弦本意,課中探尋為何絕弦,課末深化絕弦內涵。

附:板書設計

伯牙絕弦

伯牙 鼓琴覓 子期

(心死) 知 音 (人死)

絕弦悼

《伯牙絕弦》説課稿4

一、文本解讀

《伯牙絕弦》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六年級上冊的一篇文言文。故事蕩氣迴腸、耐人尋味。伯牙喜歡彈琴,子期有很高的音樂鑑賞能力。伯牙把感情溶進樂曲中去,用琴聲表達了他像高山一樣巍然屹立於天地之間的情操,以及像大海一樣奔騰於宇宙之間的智慧,琴技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而鍾子期的情操、智慧正好與他產生了共鳴。不管伯牙如何彈奏,子期都能準確地道出伯牙的心意。伯牙因得知音而大喜,道:"相識滿天下,知音能幾人!"子期死後,伯牙悲痛欲絕,覺得世上再沒有人能如此真切地理解他,"乃破琴絕弦,終身不復鼓。"古人説:"士為知己者死。"伯牙絕弦,所喻示的正是一種真知己的境界,這也正是它千百年來廣為流傳的魅力所在。

選編這篇課文的意圖,一是讓學生藉助註釋初步瞭解文言文的大意;二是積累中華優秀經典詩文,感受朋友間相互理解、相互欣賞的純真友情;三是體會音樂藝術的無窮魅力。

(點評:文未見已感動。老師對此篇文章的解讀不僅全面,而且字字句句充滿了情感。老師對文本的解讀是實現教學有效性的前提,所以,提高教學的有效性,老師應在進行教學設計前,先在文本解讀上下功夫。)

二、設計理念

文言文是一種傳承祖國燦爛文化的載體。本設計藉助文言文文本的特徵,在教學中堅持自學為主,重點指導朗讀和背誦,強化感悟、注重積累的策略,採用情景引領,以讀為本,相機點撥,拓展積澱的方式,帶領學生去讀去思考去吸取,力圖讓學生體驗到學習古文的樂趣。

三、説教學目標

根據新課程標準的要求,結合本單元的訓練重點及本班學生的實際學情我確定瞭如下的教學目標:

知識能力訓練點:學生通過教師引導以及小組自主合作,能根據課後註釋疏通全文,瞭解故事內容。能有感情的朗讀課文,背誦課文,做到正確、節奏停頓得當、抑揚頓挫,從反覆誦讀中初步感悟文言文中特殊的語言現象。

過程方法引導點:通過教師引導,學生自悟自得,初步瞭解文言文學習的方法。(根據註釋、聯繫上下文讀通、讀懂、熟讀成誦。)

情感態度滲透點:學生能從文中體會朋友間相互理解、相互欣賞的純真友情,感受藝術的美好。能從課內外延伸結合中進一步瞭解我國輝煌燦爛的古代文化,增加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全面提高學生語文綜合素養。

四、説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讓學生憑藉註釋和工具書讀通,讀懂課文內容,在此基礎上背誦積累。

教學難點: 感受朋友間相互理解、相互欣賞的純真友情。

五、説學情

本課教學,是學生第二次接觸文言文的學習,儘管短小、淺顯,又有古詩文學習的基礎在,但遇到困難如何消除畏難情緒,讓學生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始終保有學習興趣,達到思維興奮點是組織教學的關鍵,因此在"備教材"的同時,我也在"備學生"上下了功夫。

1.發揮範讀榜樣作用,增強學習動力。

文言文教學的重點和關鍵都落在朗讀上,要樹立"朗讀第一位"的教學觀,但對於學生來説這是不易的,所以老師的精彩範讀往往可以促進學生朗讀慾望的產生,形成學習的動力。

2.自主合作,改變學習方式;團結協作,減輕學習壓力。

學生學習新知的過程,是思維火花互相碰撞的過程,學生在課堂上聽説讀寫的過程是體力勞動和腦力勞動並進的過程,這無疑會給學生帶來心理上的壓力。因此,在突破本課教學難點―――讀懂課文內容這一環節的處理上引入了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學模式,改變了教學方式和學習方式。

3.以讀為主線,教方法、養習慣。

以讀為主線,初步教給學生學習文言文的方法,培養學習文言文的習慣也是相當重要的,這將為以後國中文言文的學習打下基礎。因此我讓學生在整個教學過程中讀通、讀懂、熟讀成誦,感悟學習方法,同時也讓學生在批批劃劃中養成學習習慣。

(點評:老師進行教學設計,必須從學情方面去精心考慮。"一切為了學生"不能只停留在口頭上而已,需要真真切切地落實在每節課上,落實在每個教學活動中。從上面老師對學生的分析可以看出,老師注重到了教學的基點是學生,這樣才能保證教學時以學定教。)

六、説教法,學法

教法: 運用"以讀代講"法, ""情境感悟"法,和"點撥引導法".

學法: 學習文言文的基本方法是讀,學習文言文的最好方法還是讀,因此學生在本課中的主要方法是朗讀。引導學生反覆誦讀全文,讓學生經歷初讀——再讀——細讀——精讀——美讀——熟讀成誦的過程,在此過程中引導學生讀、思、議、悟相結合,除此之外,為了突破教學難點還指導學生進行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法,讀懂了課文內容。

七、説教學過程

課前有一個想象詞語意境的簡單交流,"楊柳依依""白雲悠悠""清風徐徐""炊煙裊裊"讓孩子想象出來優美的意境,用心讀出這些詞語的聲音、畫面、味道,感受語文是一門美的學科,不僅拓展學生的視野,增加孩子的語言積累,而且能夠集中孩子的注意力,易於教學的展開。為課文的美讀和拓展做好了鋪墊,為幫助孩子理解課文內容,為孩子的説話訓練鋪好路。

(點評:教學有時間——課堂時間一般是40分鐘;教學無時間——凡是呈現在學生面前的資源對學生都起着教育教學的作用。此時,老師在課前,看似無意卻實屬有心的.安排了一個想象詞語意境的詞語交流,用想象意境讀"楊柳依依""白雲悠悠""清風徐徐""炊煙裊裊"這些詞語,將學生的思緒、情感,學習的氛圍帶入到了課堂的學習中。)

(一)音樂引路,揭題激趣:

播放《高山流水》。在大屏幕上播放高山流水的風景畫,配上動聽的音樂,讓學生靜靜的欣賞聆聽,一下子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讓學生在最短的時間內輕鬆下來,同時也為下文伯牙與子期因音樂而成為知音的學習做好了鋪墊。教師介紹:這段優美動聽的音樂就是中國十大古典名曲之一《高山流水》,它記載了一段千古流傳的佳話,這就是我們要學習的古文《伯牙絕弦》。拉近了文本和學生的距離。

(點評:音樂的引入已逐漸成為了語文的一種教學形式。形式應為內容服務。此時,學生由課前的讀詞想意境的美,進入由音樂引進的本課的主題《高山流水》記載的千古佳話——伯牙絕弦,學習的意境非常美。這樣的導課非常自然,課前課始美境一體。同時,這樣的教學意境潛意識地為本文後面要呈現的悲壯做了鋪墊。)

(二)初讀感知,體會韻味:

本層次的教學採用自悟交流法。讓學生初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把不好讀的地方多讀幾遍,直到把課文讀通順 .在學生初讀課文的基礎上,瞭解學生讀書時遇到的困難,根據學生的困難進行指導,教給學生文言文的停頓,教師的範讀從學生的需要出發,幫助學生們讀通課文,從而體會文言文的節奏美,為下面的理解和朗讀奠定基礎。

(三)依法自學,疏通文意:

讀懂課文內容是學習文言文的難點,學習既是每個學生的事,又是師生,生生共同的事。學生應是課堂學習的主人。課堂教學想要真正地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就應該營造一個合作學習的民主氛圍,和諧民主的教學氛圍是促進學生健康發展的基礎。在教學這一環節時,我先讓學生回憶思考理解古詩文的方法,經過交流,運用看註釋、請教老師同學、查工具書等方法自讀自悟,揣摩句子的意思,然後在小組內彙報自己的理解,最後在班上交流感悟,引導學生正確理解課文。這樣的設計一方面是培養學生合作探究的能力,同時也為為那些不愛發言的學生提供一個可以自由表達的空間和機會。

在交流的過程中,教師做有效的點撥引導,理解善鼓琴,善聽的善是善於、擅長的意思,而"善哉 "的善表示讚歎,好的意思。瞭解了"念"在本文中表示想的意思,再讓孩子們聯繫上下文,找和它意思相近的"志"字。最後指名説全文大意,相機指導學生疏通文意。教師小結:在剛才的學習中,我們既抓住了善字同字不同意的特點,又理解了志和唸的同意不同字。重複中有對稱,凝鍊裏有變化,古文就是這樣簡約而不簡單。文章不厭百回讀,再來讀一讀這千古絕唱,感受語言文字的魅力吧。

(點評:1、教學需要的是紮紮實實,來不得半點虛假。老師在讓學生讀通課文中採用了自悟交流法,對學生初讀課文提出了明確要求,且要求中有方法:"讀準字音"是要求,"把不好讀的地方多讀幾遍"是方法。在學生學習過程中,對學生進行相機輔導。"老師瞭解學生讀書時遇到的困難,根據學生的困難進行指導,教給學生文言文的停頓"等。2、老師注重對學生進行學習方法思考的引導。學習課文時,老師先讓學生回憶思考理解古詩文的方法,然後才引導學生正確理解課文)

(四)想象意境,感情朗讀:

通過想象情境,在頭腦中、在學生的眼前想象山的巍峨高聳,水的浩蕩無邊,讀出"峨峨"的重音和"洋洋"的綿長,教師和學生的引讀既讓這一畫面定格,又更突出了伯牙的善鼓,鍾子期的善聽;引領學生們思考"伯牙所念,鍾子期必得知"語言背後暗含的意思,從所念的有高山流水,到仿照句式補充説話"善哉,悠悠兮若白雲。""善哉,依依兮若楊柳"理解所念的還有美好動人的事物後,教師引導:讓我們靜下心來,再想一想,伯牙的琴聲只是在表現這些美好的事物嗎?古人往往詩以言志,借物抒情,他在琴聲還表達了什麼?學生討論交流出所念的還應有理想、抱負、情操、志向、心情等。教師昇華總結:如此理解我心意的朋友,不是一般的朋友啊!這就叫—— 知音!

師:人與人之間需要的正是心靈與心靈的交流,伯牙與鍾子期心心相印,他們就是一對真正的——知音。所以才會伯牙所念,鍾子期必得之。看視頻,讀《警世通言》,瞭解伯牙和子期之間的深厚友情加深學生對文本的理解。通過補充資料,感悟伯牙失去知己的無邊孤寂和懷念之情,讓學生為伯牙痛苦絕望的悲涼之情發出了深深感歎,理解千古知音最難覓,把聽,説,讀有機的結合起來,師生再用富於感情的語言朗讀最後一句"子期死,伯牙謂世再無知音,乃破琴絕弦,終身不復鼓。"朗朗的書聲,是小語課堂上永恆的經典。在誦讀中,學生所能夠領悟到的文本意義,絲毫不會遜色於單純文字分析時所能夠獲得的信息。在一遍遍朗讀中,學生也體會到伯牙絕弦,絕弦二字不僅僅是不再彈琴的意思,更表現了伯牙子期的深厚情誼,課文難點的突破,水到渠成。這樣,以圖畫展現情景、以語言描繪情景的方法被有機的結合起來。突出了重點,突破了難點,同時更體現了語文學科工具性與人文性統一的特點。

(五)積累語言,拓展延伸:

後人感動於他們之間的情誼,譜寫了《高山流水》,讓我們再一次靜靜地聆聽,細細的品味。

師:孩子們,再一次來看課文, 全文僅僅77個字,卻讓我們讀出了伯牙、子期的相識相知,讀出了情深意長;只有77個字,卻化作了一段情景交融,蕩氣迴腸的故事千古流傳,這就是我們祖國傳統文化的魅力,真是簡約而不簡單。同學們用心地讀吧,把這凝練、精美的語言留在我們的心中。

至此,從開始要求讀通順,讀流利,到讀得有節奏,再到一句一句感悟讀,引讀,換詞讀,配樂讀等。每次的朗讀並不是簡單機械的重複,而是環環相扣,步步提升。而這樣多層次,多元化的朗讀,都由一條"情感"主線緊緊地牽引,那就是教師抓住文本的"情脈"——伯牙與子期的心心相通,花大力氣地品味語言的情思,毫不保留地敞開愛生的情懷,不遺餘力地溝通互動的情意,在不經意間,學生的真情自然地流淌出來了。

文章不是無情物,字字句句吐衷腸。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對知音情深的描述,從古唱到今。

這一份份深厚的友情讓人動容,郭老師也特地選了兩本描繪朋友間情誼的書送給大家,想讀嗎?感受友情的美好,珍惜朋友間真摯的友情吧!老師的語言更能盪滌人的心靈,引領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去讀、去思、去交流。

(點評:1、提高學生運用語言的能力是我們教學應該關注的重點,老師在引導學生學習文章的重點句子時,不僅引領學生感悟課文的句子,同時,引導學生將課前交流詞語和此時的句式結合,加以練習運用,可謂是匠心所在,前後照應,教學前瞻後顧,均是為了學生。2、為進一步幫助學生的對文本的理解,豐富學生的情感,老師相機進行拓展,補充《警世通言》中的資料。通過補充資料,使學生感悟伯牙失去知己的無邊孤寂和懷念之情,讓學生為伯牙痛苦絕望的悲涼之情發出了深深感歎,理解千古知音最難覓。而這也恰恰是此故事流傳百世的原因所在。)

八、説板書

伯 牙 絕 弦

善鼓 知 音 情 深 善聽

這一板書的設計,內容精當簡約,佈局合理,美觀大方,能體現文章的中心寓意,給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伯牙絕弦》説課稿5

一、導讀題——未成曲調先有情

(課件出示“伯牙鼓琴圖”,配樂)

師:同學們,讓我們走進兩千多年前的春秋時期。我們看到的這幅畫叫——“伯牙鼓琴圖”。你看,圖中這位入神彈琴的,一身長袍,羽扇綸巾,達官貴族的打扮,他就是晉國的上大夫——俞伯牙(板書);而這位凝神聽琴的,卻是青布包頭,兩截布衫,勞苦大眾的穿着,他是楚國的一個樵夫——鍾子期(板書)。

【評析】:資料引進與氛圍營造合二為一。古畫、古樂為學生營造了一個濃厚的學習古文的磁場,把學生帶入兩千多年前的春秋時期。伯牙和鍾子期兩位人物的身份對理解知音的含義,有舉足輕重的作用。課前,似不經意,教師在營造古文氛圍的同時,讓學生走近了文中的兩位主人翁。一箭雙鵰,善哉!

師:這節課我們要學習的就是關於他倆千古流傳的友情故事,看老師寫課題。(板書課題)指名讀課題。“琴絃”的弦右半邊讀“玄”,加了“弓”字旁就讀“弦”了。

師:“絕”是什麼意思?(斷絕)

師:你是怎麼知道的呢?(看註釋)

師:藉助註釋或工具書,這是我們學習古文的一個重要方法。“絕弦”是什麼意思呢?(生:割斷琴絃)

師:表面的意思是“割斷琴絃”,是不再彈琴了。現代漢語中有很多這樣的詞語,譬如:兩個人從此不再交往了,叫做——(絕交),著名作家金庸不再寫文章了,叫——(生:絕筆)絕筆不是這個意思,應該是封筆,“封口”的封;電影演員從此不再演電影了,叫——(生:封影)不對,叫“息影”,休息的息……所以,不再彈琴了,叫——(生:絕弦)。

師:理解了意思,我們再讀題。(生讀題)

【評析】:“絕”的理解巧妙、深入。第一個層次,從字面理解,提示學生“看註釋”是學習古文的重要方法。第二個層次,反其道行之,通過理解同類詞語的意思,推導出“絕弦”的深層意思是“不再彈琴了”。這個環節,語文的、文化的味道很足,奇哉!

 二、練讀文——抑揚頓挫品音韻

師:這是一篇文言文。請同學們打開課本第137頁,自由地讀課文,注意:讀準字音,讀通句子,尤其要讀出詞句內部的停頓。讀完了舉手示意。

師:讀這篇文言文,有什麼感覺?(難讀,難懂)好吧,那老師先來範讀,大家認真聽。(師配樂範讀,生鼓掌)

師:謝謝同學們的鼓勵。誰能嘗試着讀一讀《伯牙絕弦》?其他同學注意,文中有兩個語氣詞,聽他讀準了沒有。(指生讀)真好,兩個語氣詞都念準了,我們一起讀兩遍——“哉”“兮”。

師:在讀文言文的時候,語氣詞後面延長、停頓一下,一詠三歎,頗有音樂美,我們試一試。(生齊讀“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師:大家已經關注到停頓,誰再來讀一讀全文?其他同學注意聽,他是怎麼停頓的,尤其注意最後一句。(指名讀)

師:好,你在用心體會停頓。文言文的一個字就是一個詞,要注意停頓。(師生接龍讀最後一句)

師:看來,要想讀好停頓,我們要準確理解文言文中關鍵詞語的意思。這篇文言文中,比如“善”,文中出現了幾次?(生:四次)

師:分別是什麼意思呢?

生:前兩個“善”是擅長的意思,後兩個“善”是好的意思。

師:文言文中,相同的字可以表示不同的意思。“善哉”是什麼意思?(讚歎、表揚)用我們現在的話可以怎麼讚歎?(妙極了!真好啊!了不起啊!好快樂啊!)

師:把你們的讚歎帶到文中。(生讀“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師:還有兩個字,都是上下結構,心字底,都是“心裏想”的意思,能找出是哪兩個字嗎?(志、念)

師:不錯,漢字是表意文字,不同的字可以表示相同的意思。誰再來讀課文,一邊注意停頓,一邊注意讀好“善”“念”“志”等關鍵詞語。(指兩名學生分別讀)

師:我們把上面三步結合起來,注意字音,注意停頓,注意關鍵詞語的讀法,自己試着按這三個要求練習朗讀。(生自由按要求練讀)

師:好,文章一共有五句。我們這樣讀,男同學讀第一句和最後一句,女同學讀中間三句。慢一點,輕一些,注意把握。

【評析】:朗讀指導層次清晰、有實效。文言文的組詞、造句、達義十分講究凝練、音韻與節奏、氣勢,有着獨特的辭采之美、音韻之美、意境之美。這個環節,讀準字音,讀好停頓,讀好關鍵詞語,尊重學生的學情,一步步搭建朗讀的階梯,理解關鍵詞語的意思,指導得紮紮實實。實哉!

 三、品讀“情”——高山流水得知音

師:文章讀了這麼多遍,你能把伯牙和子期的關係讀成課文中的一個詞嗎?(知音。板書)什麼叫知音?

生:就是朋友。

師:朋友都是知音嗎?

生:不是,知音就是相互瞭解、理解得很深的朋友。

生:心心相印的朋友是知音。

師:還記得伯牙、子期何許人?(出示插圖、出示資料)當兩個人的資料集中展示在你眼前的時候,你有什麼疑問?

生:這樣的兩個人怎麼會成為知音呢?

師:是呀,這樣兩個身份、地位相去甚遠的人,是什麼讓他們走到了一起?

生:是音樂。

生:是古琴。(板:琴)

師:伯牙擅長的是——(彈琴),鍾子期擅長的是——(聽琴)。課文的哪句文言文是這個意思?(伯牙善鼓琴,鍾子期善聽)

師:伯牙和鍾子期擅長琴的不同方面,誰能通過讀來告訴大家?(生讀)還不夠明白,一個善——(鼓)一個善——(聽),再讀,強調出“鼓”和“聽”。(指3名學生再讀)

師:這就是他們走到一起的原因,千里知音一“琴”牽,讀——

師:對,愛好相同是伯牙和子期成為知音的基礎。

【評析】:這是理解“文”第一個層次,通過“品讀”,整體感知伯牙和子期的關係是“知音”,很快抓住了全篇閲讀的基點、閲讀訓練的落點。“知音”是“牽一髮動全身”的核心詞語。圍繞這個詞語,製造矛盾衝突,讓學生產生閲讀期待“這樣的.兩個人怎麼會成為知音呢”,瞭解愛好相同是伯牙和子期成為知音的基礎。此外,在打通“文言文”與“現代文”的通道時,教者採用了逆向翻譯,先用現代文説,再用文言文對應,降低難度,有利於提高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培養學生對文言文的語言感覺。妙哉!

師:從哪看出來伯牙善鼓琴,鍾子期善聽?請同學們默讀課文,找到相關的語句,勾畫下來。(生默讀、勾畫)

師:我們來一塊交流吧。

生:我是從“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鍾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鍾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鍾子期必得之”看出來的。(課件出示此段)

師:看來你們讀懂了這幾句文言文,誰能用自己的話説説這幾句文言文的意思?

(生略)

師:據記載,當年的伯牙焚一爐香,席地坐於瑤琴之前,彈得忘情、投入。現在你們就是站在琴旁的子期,用心來聆聽伯牙的琴聲吧!

師:伯牙的琴聲幽然響起,他的思緒飛向了那峨峨的泰山之顛,(播古琴高山流水的“高山”片段)子期聽懂了,善聽的子期,你的眼前彷彿出現了怎樣的泰山呢?(生欣賞音樂,感受音樂,想象)

師:大家都沉醉了,音樂真是流淌心聲的藝術

。你看到的泰山是連綿不斷、氣勢磅礴的,還是挺拔險峻、高聳入雲的?或許還可能是……把你們想象到的、感受到的,帶到句子中,各讀各的,旁若無人地讚歎。

(生練習朗讀)

師:誰來心領神會地讚歎?(一生讀,“峨峨”讀得重)“峨峨”讀得高昂、激越,讀出了氣勢,這是你的讚歎。我試了一下,這句話有很多種讀法,誰再讀?

(一生讀,“若泰山”讀得響亮)

師:好,強調了“五嶽之尊的泰山”,而不是別的山,由衷地讚歎。

(一生又讀,聲音低緩)

師:你是不是在表達邊欣賞音樂邊想象畫面的過程,這樣的讚歎更像是自言自語。

師:我們一起讚歎,善聽的子期呀,當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鍾子期曰——(生讀)

師:伯牙轉軫撥絃,將琴再鼓,洋洋的流水彷彿從他的指間流淌而出,——(聽音樂)子期,此時你又好像看到了怎樣的流水?

生:我彷彿看到了廣闊無邊的江河。

生:我好像看到了浩瀚奔流的大江。

師:於是,你脱口而出——(一生接讀)於是,你滿心讚歎——(一生接讀)

師:同學們,伯牙是晉國的大樂師,他的琴聲會表現很多很多,當伯牙所念春花,鍾子期必得——(生:春花);當伯牙所念秋月,——鍾子期必得(生:秋月);當伯牙所念夏荷,——(生:鍾子期必得夏荷);當伯牙所念冬雪,——(生:鍾子期必得冬雪)這就是——(生讀:伯牙所念,鍾子期必得之)

師:剛才聽的琴聲,是《高山流水》的片段,相傳《高山流水》是這樣創作出來的,你們自由地讀讀。

(出示鏈接,生閲讀:相傳伯牙學琴三年,雖技巧嫻熟,但缺少神韻。於是他的老師成連把他送到東海蓬萊山。伯牙獨自在島上,每日面對浩瀚的大海,傾聽澎湃的濤聲,遠望山林,鳥鳴深澗。十多日後,這些景象使他突然覺得自己的心胸像大海一樣奔騰於宇宙間,情操像高山一樣屹立於天地中,伯牙把這些融於創作中,譜寫了一曲《高山流水》)

師:讀了高山流水的創作背景,你知道伯牙的琴聲中除了高超的彈琴技巧之外,還有什麼?(還有像大海一樣奔騰於宇宙間的寬廣胸懷,還有像高山一樣屹立於天地中的情操)

師:可是,在諸侯大夫中、在宮廷樂師間,有人能聽懂他的峨峨高山嗎?(生:沒有)有人能聽懂他的洋洋流水嗎?(生:沒有)

師:有人能聽懂他像大海一樣奔騰於宇宙間的心胸嗎?(生:沒有)有人能聽懂他像高山一樣屹立於天地間的情操嗎?(生:沒有)

師:孤獨的伯牙呀,他的琴聲只有、也只有遇到了鍾子期,才能從琴聲中聽出他的心聲,才會得到這樣的讚歎——(生:‘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師:一個所念,一個所得,心有靈犀一點通,這就是伯牙和鍾子期成為知音的境界。(相機板書:情)

師:多麼有魅力的古文,多麼美妙的意境!讓我們把這奇麗的畫面留在腦海裏,再次誦讀“高山”、“流水”這千古流傳的佳句。男同學讀伯牙的部分,女同學讀子期的部分。(課件分色)

【評析】:“真知音”的境界是本課研讀的重點,這一部分的教學體現了教者獨具匠心的教材解讀與教學設計,四個環節,環環相扣,形如剝筍,勢若破竹,順通、暢達,無斧斫的痕跡,若神來之筆。第一環節,默讀,圈畫,這是對學生讀書能力的培養;第二環節,用自己的話説説這幾句話的意思,文白互通,這是學懂文言文的基礎,因有了前面關鍵詞的理解基礎,學生並沒有感到困難。第三環節,聽音樂想象畫面,意在還原語境,讓學生浸潤在高山的音樂旋律中,感受音樂藝術的魅力,激發學生的想象,在入情入境中與文本深入對話,體會知音的境界。第四環節,拓展課程資源,鏈接《高山流水》的創作背景,用四個追問,深入體會知音不僅是知“琴音”,更重要的是知“心聲”。四個環節,以“品讀”為線索,分不清哪是“訓練”,哪是“感悟”,“讀”“品”交融,“言”“文”兼得。美哉!

四、悟讀“痛”——摔斷瑤琴鳳尾寒

師:據記載,這次相遇,伯牙、子期灑淚惜別,相約第二年的八月十六再相會。夏去秋來,當伯牙趕到楚國,萬萬沒想到子期因病去世,(音樂起——)(出示句子,生讀——)

師:此時,如果你就是伯牙,滿懷希望而來,卻聞此噩耗,你又是什麼心情?(一個詞)(悲痛欲絕、痛不欲生)

師:相傳,伯牙來到子期的墳前,目睹子期人已去,伯牙心破碎。面對一塊冰冷的墓碑、一抔無情的黃土,伯牙又會説些什麼呢?

(子期,你為什麼離我而去?你死了,我再也沒有知音了……)

師:面對一塊冰冷的墓碑、一抔無情的黃土,伯牙又做了什麼呢?

(破琴絕弦)

師:伯牙可是著名的大樂師,他為什麼這麼做?

師:知音不再,留琴何用?這樣的友情哪裏找,這是世上絕無僅有的友情,琴斷音絕是伯牙看待知音的意義。誰再讀?

(一生讀)

師:感受到一點痛心。“乃—破—琴—絕—弦”,這樣的決心,這樣的痛心,是一個字一個字數着讀出來的。誰來讀?

(指幾名學生讀,教師或示範,或點評)

師:你聽得見嗎?子期,如今你一走,“春風滿面皆朋友,欲覓知音難上難”,我又要回到沒有知音的孤獨中去,讀——

師:你聽得見嗎?子期,如今你一走,伯牙所念,無人必得。“摔斷瑤琴鳳尾寒,子期不再對誰彈。”琴隨你去,心隨你碎,讀——

【評析】:這一部分教者對琴斷音絕的解讀關注的是伯牙看待知音的意義,這是文本之所以成為千古絕唱的原因。所以教學中沒有糾纏於伯牙絕弦是對是錯,正確處理了個性解讀應遵循文本價值的關係。解讀成就教學,換位體驗,鋪設了“痛”的感受;體味涵泳,融入了“痛”的情境;情境引讀,昇華了“痛”的意義。巧哉!

五、誦讀文——此曲只應天上有

師:正是這震撼人心的痛,才演繹出這悽美動人的“伯牙絕弦”。“伯牙絕弦”的故事成為了中華民族交朋的千古楷模,“伯牙絕弦”成了知音的代名詞。讓我們在這曲高山流水中再次體會伯牙子期的深情,再一次誦讀全文。

師:社會發展到今天,也許我們不需要像伯牙那樣用摔琴的方式謝知音了,但這個故事中知音的境界卻帶給了我們深深的震撼和啟迪,讓我們共同去珍惜友情,呵護友情。

【評析】:想起於漪老師所提倡的“引導人,教育人,關懷人”的宗旨,教者最後部分“知音”現代意義的解讀意在此。引“知音”的時代活水,澆灌在積澱深厚的文言文土壤上,汲取經典中的人生智慧,這是“入乎其內,出乎其外”的點睛之筆,智哉!

《伯牙絕弦》説課稿6

一、教學內容

我説課的內容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六年級上冊第25課《伯牙絕弦》。 《伯牙絕弦》是一篇文言文,講述了一個千古流傳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俞伯牙與鍾子期的真摯情誼令人感動。本文行文簡潔、流暢,不足百字,而且古今字義差別不大。

選編這篇課文的意圖,一是讓學生藉助註釋初步瞭解文言文的大意;二是積累中華優秀經典詩文,感受朋友間相互理解、相互欣賞的純真友情;三是體會音樂藝術的無窮魅力。

二、説教學目標

根據新課程標準的要求,結合本單元的訓練重點及本班學生的實際學情我確定瞭如下的教學目標,

教學重難點:

知識目標:

1)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2)瞭解祖國悠久燦爛的古代文化,感受文言文的和魅力,激發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

能力目標:能根據註釋和工具書理解詞句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話講一講這個故事。

情感目標:積累中華經典詩文,感受朋友間真摯的友情。感受藝術的美好。

三、説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讓學生憑藉註釋和工具書讀通,讀懂課文內容,在此基礎上背誦積累。

教學難點: 體會伯牙,子期之間真摯的友情。

四、説教法,學法

教法: 運用“以讀代講”法, “”情境感悟”法,和“點撥引導法”。

學法:採用“自讀自悟”, “合作學習”滲透“讀,思,議,悟”等學法。

五、説教學過程

(一) 古文引路,揭示課題。

(二) 初讀感知,體會韻味。

(三)深入探究,疏通文意

(四)拓展延伸,體會情感。

六、關於第三點的具體説明

這一步是教學的重點,為了更好的落實本課的教學目標,體現新的課程理念,我設計了以下的教學活動

1、理解課題,整體感知。

為了使學生更好的理解課文內容,把握課文的重點,樹立大的語文觀念。我以課題的理解為教學的切入點,同時滲透理解古文的方法。

2、自讀感悟,合作探究。

學習既是每個學生的事,又是師生,生生共同的事。學生應是課堂學習的主人。課堂教學想要真正地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就應該營造一個合作學習的民主氛圍。和諧民主的教學氛圍是促進學生健康發展的基礎。在這個環節上我首先讓學生自己藉助註釋和手中的資料來試着理解課文的意思。然後在小組內彙報自己的理解,最後在班上交流感悟。

這樣的設計一方面是培養學生合作探究的能力,同時也為為那些不愛發言的學生提供一個可以自由表達的空間和機會。

在交流的'過程中,教師做有效的點撥引導,讓學生不但讀懂文字的內容,更要引導學生感悟語言文字背後的思想內涵。

3、情境再現,練習表達。

為了讓學生感受音樂藝術的魅力,我適時的播放了兩首樂曲,並且讓學生在音樂中展開想象,仿照書上的表達方式練習説話。把聽,説,讀,寫有機的結合起來。師生再用富於感情的語言朗讀課文。這樣,以圖畫展現情景、以音樂渲染氛圍、以語言描繪情景的方法被有機的結合起來。突出了重點,突破了難點。同時更體現了語文學科工具性與人文性統一的特點。

我的説課到此結束。

《伯牙絕弦》説課稿7

一、説教學內容

我説課的內容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六年級上冊第25課《伯牙絕弦》

《伯牙絕弦》是一篇文言文,講述了一個千古流傳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俞伯牙與鍾子期的真摯情誼令人感動本文行文簡潔、流暢,不足百字,而且古今字義差別不大

選編這篇課文的意圖,一是讓學生藉助註釋初步瞭解文言文的大意;二是積累中華優秀經典詩文,感受朋友間相互理解、相互欣賞的純真友情;三是體會音樂藝術的無窮魅力

二、説教學目標

根據新課程標準的要求,結合本單元的訓練重點及學生的實際學情我確定瞭如下的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

知識目標:1)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2)瞭解祖國悠久燦爛的古代文化,感受文言文的特點和魅力,激發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

能力目標:能根據註釋和工具書理解詞句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話講一講這個故事

情感目標:積累中華經典詩文,感受朋友間真摯的友情感受藝術的美好

三、説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讓學生憑藉註釋和工具書讀通,讀懂課文內容,在此基礎上背誦積累

教學難點:

體會伯牙,子期之間真摯的友情

四、説教法、學法

教法:

運用“以讀代講”法,

“情境感悟”法和“點撥引導法”

學法:採用“自讀自悟”,

“合作學習”滲透“讀,思,議,悟”等學法

五、説教學過程

(一)故事引路,揭示課題

(二)初讀感知,體會韻味

(三)深入探究,疏通文意

(四)拓展延伸,昇華情感

六、説設計思路

在教學時,我主要以俞伯牙與鍾子期的感人故事為主線,通過講述這個故事,創設情境,使學生全身心的投入到課文中在交流的過程中,教師做有效的點撥引導,讓學生不但讀懂文字的內容,更要引導學生感悟語言文字背後的思想內涵,感受俞伯牙與鍾子期的真摯友誼,深入體會他們互為知音的感人故事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有感情的朗讀課文,並嘗試背誦課文在學生體會文章所表達的情感時,我適當地補充了一些和課文內容相關的資料,以加深學生對課文思想內涵的理解整個教學過程,把聽,説,讀,寫有機的結合起來,這樣既突出了重點,又突破了難點,做到工具性與人文性相互統一。

《伯牙絕弦》説課稿8

一、説教學內容

我説課的內容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六年級上冊第25課《伯牙絕弦》。《伯牙絕弦》是一篇文言文,講述了一個千古流傳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俞伯牙與鍾子期的真摯情誼令人感動。本文行文簡潔、流暢,不足百字,而且古今字義差別不大。

選編這篇課文的意圖,一是讓學生藉助註釋初步瞭解文言文的大意;二是積累中華優秀經典詩文,感受朋友間相互理解、相互欣賞的純真友情;三是體會音樂藝術的無窮魅力。

二、説教學目標

根據新課程標準的要求,結合本單元的訓練重點及學生的實際學情我確定瞭如下的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

1.讀通課文:讀準字音,讀通句子。

2.讀懂課文:藉助註釋和課外資料理解詞句意思,讀出自己的感悟,用自己的話講講這個故事。

3.讀好課文:感受朋友之間相互理解、相互欣賞的真摯友情。

4.背誦課文:積累中華經典詩文。

三、説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讓學生憑藉註釋和工具書讀通,讀懂課文內容,在此基礎上背誦積累。

教學難點: 體會伯牙,子期之間真摯的友情。

四、説教學準備

《高山流水》的樂曲 自制課件

五、説教學方法

1、注意朗讀和默讀的訓練,讓學生在自主的讀書中學習,思考,讀中理解內容,體悟感情,增強語感。調動學生的情感積累和知識積累,在指導學生有感情的朗讀上下功夫;默讀比朗讀的速度快,更利於訓練思維,要讓學生一邊默讀,一邊思考每句話的意思,默讀後,要有自己的.感受,並組織相應的彙報交流活動。

2、理解課文內容,體會思想感情是閲讀教學的重要方面。這篇課文雖篇幅短小,但畢竟是文言文,因此開課伊始要求學生首先將課文讀通順,讀出節奏,讀出感情,然後要結合已有經驗,參照註釋,參看插圖,查閲相關資料理解句意,把握主要內容;之後入情入境地讀課文,拓展閲讀,想象當時的情景,把自己的情感納入到課文的人物和情節中去,瞭解人物的命運和喜怒哀樂,從而體會課文表達的思想感情,最後背誦課文。

3、運用音樂創設情境,渲染氣氛,昇華情感,使學生感受藝術的魅力。

六、説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二、出示目標

1.讀通課文:讀準字音,讀通句子。

2.讀懂課文:藉助註釋和課外資料理解詞句意思,能用自己的話講講這個故事。

3.讀好課文:感受朋友之間相互理解、相互欣賞的真摯友情。

4.背誦課文:積累中華經典詩文。

三、初讀感知,讀通課文。

出示自學提示1

1、自由讀課文,有生字的地方,難讀的地方多讀幾遍,注意讀出節奏。

2、學生自由讀----指名讀-----指導評價-----再讀(讀出節奏,讀出韻味)

四、自讀感悟,讀懂課文。

出示自學提示2

請再讀讀課文,藉助註釋理解詞句的意思,用自己的話講講這個故事。

1、學生藉助註釋理解詞句。

2、組織交流。重點指導四個善的意思。

3、用自己的話説説這個故事。

五、細讀品味,讀好課文。

出示自學提示3

伯牙是春秋時期楚國的一位著名的音樂家,而鍾子期只是一個靠打柴為生的樵夫。伯牙和子期是什關係?

從課文哪些地方描寫中可以看出他們是知音,劃出相關句子,認真體會。

1、學生自主學習,體會。

2、組織交流:

a、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鍾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鍾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3、説話訓練:

我也能體會伯牙的心聲:

4、拓展延伸:

⑴補充資料:

(2)説話訓練:

伯牙苦苦尋覓的知音找到了,此時他的心情如何?千言萬語化作一句話,他最想對子期説什麼?

(3)拓展閲讀:

a、讀伯牙寫下的一首短歌

b、想象伯牙的心情

c、深悟絕弦

六、背誦課文,積累詩文。

七、作業佈置

1、讚頌友誼的名言佳句

2、繼續收集有關伯牙和子期的小故事

《伯牙絕弦》説課稿9

我今天説課的題目是國小語文第十一冊第八單元的文言文《伯牙絕弦》。下面我從教材分析、學情介紹、教學目標、教學方法、設計理念和教學過程等六個部分來進行説明。

一、説教材分析

《伯牙絕弦》是篇文言文,安排這一內容的目的,是讓學生感受文言文的語言,瞭解祖國悠久燦爛的文化,進一步培育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的思想感情,併為國中學習文言文打下基礎;同時感受朋友間相互理解,相互欣賞的純真友情以及體會音樂藝術的無窮魅力,本課在整組教材中起到了提綱挈領的作用。

二、説學情介紹

六年級的學生已經學習了很多首詩詞,雖然這是學生第二次接觸文言文,但文言文的學習方法與詩詞基本相同,所以對於本課來説,學習方法的指導不是難點,而正是因為這是一篇文言文,在本組教材這一大背景下,對文本進行閲讀教學,讓學生去品文、思意、悟情,並從中感受藝術的魅力,讀好文章卻是一大難題。

根據以上教材特點和新課標理念,我確定教學目標如下:

1、知識與能力目標:讀通讀懂文言文,有感情地朗讀,熟讀成誦。

2、過程與方法目標:能根據註釋和課外資料理解詞句意思,能用自己的話講講這個故事。

3、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積累中華經典詩文,感受朋友間真摯的友情,感悟音樂藝術的無窮魅力。

教學重點為:學生能憑藉註釋和工具書讀通、讀懂課文內容,在此基礎上記誦積累。

教學難點為: 體會伯牙,子期之間真摯的友情。

三、説設計理念

本節語文課會遵循語文新課標"以讀為本"的理念,通過多層次、多元化的朗讀讓學生藉助註釋初步瞭解文言文大意,加強學法目標意識,注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學習能力,充分多渠道地開發課程資源進行教學,讓學生在充滿語文味道的課堂中品味語言,在理解感悟中積累中華優秀經典詩文,感受朋友間相互理解、相互欣賞的純真友情。

四、説教學方法

運用"以讀代講"法, ""情境感悟"法,和"點撥引導法".

五、説學習方法

採用"自讀自悟", "合作學習"滲透"讀,思,議,悟"等學法。

六、説課前準備

《高山流水》的樂曲、伯牙、子期的背景資料。

七、説教學流程

一讀:字正腔圓明大意

1、讀題,解"絕弦"

眾所周知,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也是最佳的驅動力。上課伊始,我創設以下的情景,激發孩子們學習的興趣,喚起他們的意願。有這麼一個故事,它流傳千古,令人蕩氣迴腸,因為它記載了人世間最美好最真摯的友情。它就是我們今天要學習的一篇文言文《伯牙絕弦》。(老師寫課題,強調"弦"的讀音寫法;點人讀課題,相機評價)。

2、試讀,教"學法"

學生試讀後,我採訪學生初讀文言文的感受,學生讀起來仍感覺比較吃力。古人云:"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於是我引導學生回憶學習文言文的方法,教給學生閲讀的策略,採用老祖宗用了幾千年、最行之有效的方法--讀來學習這篇文言文。

3、疏通,明"大意"

我遵循讓學生髮現問題,解決問題的準則。指名讀通課文後,學生就會發現有些地方的斷句很明顯錯誤了。然後學生對照着註釋,看看讀懂了什麼?讓孩子們帶着這些方法默讀課文批註,然後小組交流,全班交流。期間對一些特別難懂的字詞和句子重點引導。孩子在閲讀交流中初步感知了課文的大意。我用課件幫助學生畫好斷句,引導和幫助學生感受文言文的節奏和韻味,從而解決了讀的難點。有了方法,難學的文言文就變得易學了,孩子對學好文言文也就有了信心。

二讀:抑揚頓挫品情味

在新課程背景下,文言文的課堂教學應該是充滿語文味道的,本節語文課我主要通過換位思考,初悟知音;研磨文字,品味知音;放飛想象,深悟知音等活動突破教學重難點。

1、換位思考,初悟知音

因為故事離我們很遠,國小生要學生體會當中的知音情誼實屬不易。根據學情,在講到:伯牙鼓琴志在高山、志在流水時,我引導學生進行換位思考:如果你是子期,透過伯牙的琴聲,你彷彿看到了什麼?於是你會怎麼讚歎呢?引導學生將想象的內容在全班交流,使學生仿若置立其中,感受知音間相互理解,相互欣賞的純真友情。接着我引導學生回到文本,讀相關的句子,聲情並茂地描述:真是知伯牙者,鍾子期也,子期能聽出琴音的內容,更難得的是能猜出伯牙的心思,這就是知音啊!這樣一點撥,學生在聯繫生活實際換位思考的同時對知音就有了初步的領悟

2、研磨文字,品味知音

一堂充滿語文味的語文課堂必須引導學生對文本精妙之處深入推敲和潛心體悟。考慮到六年級學生的學習情況,於是我讓學生默讀課文説出伯牙和鍾子期的知音關係,並讓他們交流收集到關於伯牙和子期的背景資料,接着問:你從哪裏知道他們就是知音呢?請用橫線畫出相關的句子。學生找出相關的句子後,我順勢引導學生品味"善"、"所念"、"必得"等詞語的意思和在文中體現知音的精妙之處,學生通過品味字詞,結合文章背景資料,從而品到伯牙,子期之間的心靈相通。

3、放飛想象, 深悟知音

接着,我適時地播放古琴曲《高山流水》,讓學生閉眼欣賞,引導:你腦海裏彷彿出現了怎樣的畫面呀?伯牙是個出名的琴師,他鼓琴肯定不只是志在高山、志在流水,還有可能志在什麼呀?根據學生的回答,我設計了語言訓練題:伯牙鼓琴志在明月,子期會曰:善哉,( )兮若( )。學生練習用文中的句式説句子,從感性上理解"伯牙所念,鍾子期必得之。"此時教師小結:好一個善彈的伯牙,好一個善聽的子期,這正是:"伯牙所念,鍾子期必得之。"這就是——知音,這就是朋友間的心靈相通。我繼續引導:那麼多人懂音樂,伯牙為什麼獨獨把子期當作知音呢?當聽到那些不着邊際的讚美時,你能體會到他的心情嗎?當時伯牙心中一定有一種渴望,他渴望什麼呀?他一定在心中無數次呼喚,他呼喚什麼?終於,伯牙遇到了知音鍾子期,伯牙又是一種怎麼的心情?他一定會對伯牙説什麼呀?這一系列的問題深化了學生對知音的理解。最後我説:知音歡聚你想那會是個怎樣的場面呢?用咱們的.聲音來表現知音歡聚的融洽和歡樂吧!接着學生在輕快的音樂聲中讀書。這樣,學生在聽音樂想象和一系列的思考研讀的過程中不僅感受到了藝術的魅力,從中體悟到了知音可遇而不可求,為突破課文教學難點"伯牙為何絕弦?"鋪下了情感的基礎。期間,我也利用句式善哉…發展學生的語言智能,有意地培養學生正確地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文字的能力。

(四)回味絕弦,拓展延伸

音樂的薰陶感染對國小生的情感起着很大的作用,所以當學生還沉浸在知音歡聚的愉快氣氛中時,我配樂動情地描述:短暫的相遇讓兩人成為了知音,之後的離別又那麼難捨,兩人相約在第二年中秋再相見,伯牙日夜期盼,苦苦等待,好不容易等到見面的日子,卻傳來子期染病死的消息。學生讀課文最後一個句子。我順勢引導:如果你就是俞伯牙,此時你的心情會怎樣?你會想什麼?做什麼呢?學生暢所欲言,接着我説:伯牙悲痛欲絕,是因為他鼓琴志在高山,再無人曰……志在流水,在無人曰……,所以……,學生在回味讀書的過程中重温了知音相聚的快樂,同時也就更懂伯牙絕弦的原因,接着我拓展引導:孩子們,伯牙斷絕的只是琴絃嗎?他還斷絕了什麼?同時,我引進了課外知識,子期死後,伯牙寫下的一首詩,配上悲慘的音樂,師生共讀,體會伯牙失去知音的悲痛心情和絕弦的極端行為,最後讓學生帶着自己的理解再讀課文的最後一句。這一環節的設計昇華了學生的情感,對文章的解讀也就更深了。

三讀:熟讀成誦促積累

另外,在板書設計上,我努力體現精煉、清晰的理念,板書條理清晰,美觀大方,幫助學生理清課文脈絡的同時也突出了課文的重難點。

設計特色

1、關注學生的主導地位。課堂上,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鼓勵他們大膽表達,讓他們成為學習的主人。

2、增強了學習目標意識。我注重對教材學法的指導,把"講教材"變為"學閲讀",讓學生學得更主動。

3、注重運用多媒體輔助教學,古色古香的課件和音樂把學生的情感帶到了充滿古文味道的課堂中。

4、追求"本色語文"和"以讀為本"的原則。課堂上紮實、有效地體現語文課所承載的內涵,充分挖掘課程資源,培養學生的語文學習能力,讓學生在多元化的閲讀中品味語言文字的味道,使語文課堂教學更高效。

以上就是我説課的內容,有説得不好的地方,懇請各位領導和評委老師多多指教,謝謝

《伯牙絕弦》説課稿10

【説教材】

我説課的內容是人教版國小語文六年級上冊第八組中的第一篇課文《伯牙絕弦》。《伯牙絕弦》是一篇文言文,選自《列子湯問》,敍述的是春秋時期,俞伯牙與鍾子期一段千古流傳的故事。講述的是俞伯牙善於鼓琴,鍾子期善於聽琴,伯牙以子期為知音,後來子期不幸身亡,伯牙悲痛欲絕,將琴摔碎,立志再不鼓琴。本文行文簡潔、流暢,只有短短77個字,共5句話,第1句總起,第2、3、4句順承而下,第5句急轉而合。

【説設計理念】

文言文是一種傳承祖國燦爛文化的載體。本設計藉助文言文文本的特徵,在教學中堅持自學為主,重點指導朗讀和背誦,強化感悟、注重積累的策略,採用情景引領,以讀為本,相機點撥,拓展積澱的方式,帶領學生去讀去思考去吸取,力圖讓學生體驗到學習古文的樂趣。

【説學情】

學習本文是學生第二次接觸文言文,學習本文首先要指導學生把文章讀正確、流利,特別注意停頓要恰當。學生讀通順後根據註釋、插圖並聯繫上下文,能瞭解文句大意,老師重點指導朗讀、背誦課文,在讀中感受朋友間相互理解和欣賞的真摯友情。

説教法學法

本課內容比較短小、淺顯,因此,我採取了“以讀代講”法、“情境感悟”法和“點撥引導法”。本課教學立足於語言文字,讓學生品味詞句,在朗讀中感悟伯牙和子期的真摯情感在創設的高山流水情境中,再一次感受友情的美好和藝術的魅力在學習過程中,教師做好引導者,共同參與者的角色,引領學生走進文本。現代教育倡導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強調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語文課堂應該平等對話,有效教學因此我採用“自讀自悟”,滲透“讀,思,議,悟”等學法。

説教學目標

根據新課程標準的要求,結合本單元的訓練重點及學生的實際學情,我確定瞭如下的教學目標:

1. 引導學生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2. 引導學生藉助註解讀通讀懂文言文,感受伯牙和子期真摯的友情。

3. 理解文章內容,初步感知文言文的特點。

教學重點指導學生正確、流利、比較有感情地朗讀,藉助註釋和工具書讀懂課文內容,體會朋友間相互理解、相互欣賞的真摯友情。

教學難點引導學生讀懂課文,感受伯牙和子期真摯的友情。

説教學流程

根據班級學生實際,我設計了以下教學過程:音樂引路,揭示課題→初讀感知,體會韻味→深入探究,理解課文→總結全文,昇華情感。

(一)音樂引路,揭示課題

課前ABCC式的詞語練習,豐富孩子的語言積累,為課文的拓展做好了鋪墊,為幫助孩子理解課文內容和説話訓練鋪好路。課伊始,播放樂曲《高山流水》,讓學生靜靜地欣賞聆聽,在最短的時間內將學生的思緒引入學習古文的情境中來,同時也為下文伯牙與子期因音樂而成為知音的`學習做好了鋪墊,從而很快地拉近了文本和學生的距離。

(二)初讀感知,體會韻味

本層次的教學讓學生初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把不好讀的地方多讀幾遍,直到把課文讀通順。在學生初讀課文的基礎上,瞭解學生讀書時遇到的困難,根據學生的困難進行指導,教給學生文言文的停頓,教師的範讀從學生的需要出發,幫助學生們讀通課文,從而體會文言文的節奏美,為下面的理解和朗讀奠定基礎。

(三)深入探究,理解課文

讀懂課文內容是學習文言文的重點。學生應是課堂學習的主人。課堂教學想要真正地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就應該營造一個合作學習的民主氛圍,和諧民主的教學氛圍是促進學生健康發展的基礎。在教學這一環節時,我先讓學生回憶思考理解古詩文的方法,經過交流,運用看註釋、朗讀理解、聯繫上下文、查工具書等方法自讀自悟,揣摩句子的意思,然後在交流自己的理解流感悟,引導學生正確理解課文。這樣的設計不單可以培養學生合作探究的能力,同時也為為那些不愛發言的學生提供一個可以自由表達的空間和機會。在交流的過程中,教師做有效的點撥引導,理解善鼓琴,善聽的善是善於、擅長的意思,而“善哉”的善表示讚歎,好的意思。瞭解了“念”在本文中表示想的意思,再讓孩子們聯繫上下文,找和它意思相近的“志”字。最後指名説全文大意,相機指導學生疏通文意。

() 總結全文,昇華情感

通過想象情境,在頭腦中、在學生的眼前想象山的巍峨高聳,水的浩蕩無邊,讀出“峨峨”的重音和“洋洋”的綿長,教師和學生的引讀既讓這一畫面定格,又更突出了伯牙的善鼓,鍾子期的善聽;引領學生們思考“伯牙所念,鍾子期必得知”語言背後暗含的意思,從所念的有高山流水,再想一想,伯牙的琴聲只是在表現這些美好的事物嗎?到仿照句式補充説話“善哉,悠悠兮若白雲。”

“善哉,依依兮若楊柳”理解所念的還有美好動人的事物後,教師引導:昇華總結:志向也懂,情懷也懂,志趣相投,心意相通的人就叫──知音。通過補充資料,感悟伯牙失去知己的無邊孤寂和懷念之情,讓學生為伯牙痛苦絕望的悲涼之情發出了深深感歎,理解千古知音最難覓,把聽,説,讀有機的結合起來,師生再用富於感情的語言朗讀最後一句“子期死,伯牙謂世再無知音,乃破琴絕弦,終身不復鼓。”

朗朗的書聲,是小語課堂上永恆的經典。在一遍遍朗讀中,學生也體會到伯牙絕弦,絕弦二字不僅僅是不再彈琴的意思,更表現了伯牙子期的深厚情誼,課文難點的突破,水到渠成,同時更體現了語文學科工具性與人文性統一的特點。

(五)佈置作業:

1.背誦全文;

2.收集體現知音良朋的古詩和名言名句;

3.把這個故事講給家人聽。

()説板書設計:

板書設計要求能簡潔明瞭地展現課文靈魂,因此根據課文內容設計了以下板書:

25伯牙絕弦

伯牙所念

知音

鍾子期必得之

《伯牙絕弦》説課稿11

【説教學內容】

《伯牙絕弦》是國小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六年級上冊第25課的一篇文言文,講述了一個千古流傳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俞伯牙與鍾子期的真摯情誼令人感動。本文行文簡潔、流暢,不足百字,而且古今字義差別不大。

選編這篇課文的意圖,一是讓學生藉助註釋初步瞭解文言文的大意;二是積累中華優秀經典詩文,感受朋友間相互理解、相互欣賞的純真友情;三是體會音樂藝術的無窮魅力。

【説教學目標】

根據新課程標準的要求,結合本單元的訓練重點及本班學生的實際學情我確定瞭如下的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⑴ 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⑵ 瞭解祖國悠久燦爛的古代文化,感受文言文的和魅力,激發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

2、能力目標:

能根據註釋和工具書理解詞句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話講一講這個故事。

3、情感目標:

積累中華經典詩文,感受朋友間真摯的友情。感受藝術的美好。

【説教學重、難點】

1、教學重點:

讓學生憑藉註釋和工具書讀通,讀懂課文內容,在此基礎上背誦積累。

2、教學難點:

體會伯牙,子期之間真摯的友情。

【説教法,學法】

1、教法:

運用“以讀代講”法,“情境感悟”法,和“點撥引導法”。

2、學法:

採用“自讀自悟”,“合作學習”滲透“讀,思,議,悟”等學法。

【説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激發情趣

1.進行一項詞語練習。(課件展示)

2做一個有趣的遊戲,給你一個詞,你讀的時候,腦子裏會想到什麼?( “鳥語花香” “電閃雷鳴”“高山流水”)(學生簡單説説自己的想象)

3、引入新課:當老師看到“高山流水”這個詞時,我想到的是的是一個故事——《高山流水》(板書“高山流水”簡介故事)師:於是,人們常用“高山流水”比喻樂曲高妙。今天,我們要學習的不是伯牙學藝的故事——而是《伯牙絕弦》的事(完整課題)

4、讀課題,質疑課題(絕弦的意思,為什麼 為誰 )

5、帶着問題走進課文

二、讀通讀順,感知課文

1.初讀課文

2.自由、大聲讀課文,至少讀3遍,有生字的地方,難讀的地方多讀幾遍。(學生自由大聲地讀課文。)

3.(課件展示課文)教師範讀,相機指導讀法。

4.學生再次自由朗讀課文。

5.學生互相交流讀,教師檢查讀,相機指導讀。

三、探究理解,感悟文本

1.説説“伯牙絕弦”的意思。(預設答案:伯牙再也不彈琴了。)

2.誰為誰斷絃呢?(板書:伯牙 鍾子期)你能用文中的話説説他們的特點嗎?(善鼓琴 善聽)理解“善”

3、從哪裏可以看出一個善鼓琴,一個善聽。學習二、三句。“志在高山”意思就是説,他心裏想到什麼,曲子就表現出來,真是善鼓琴。“善哉……”這個“善”字在文中出現了幾次?意思一樣嗎?(4次。)

4、引導學生説説伯牙的琴聲裏還會有哪些景色。(預設答案:還會有1:鳥語花香。2:春天百花盛開。3:冬天白雪皚皚。……)

請同學們根據例題,完成下面的練習。(課件展示練習)

2.理解文本,探究知音

①師:真正的.知音。在遇到鍾子期前,他會缺少讚美嗎?為什麼偏偏視鍾子期為知音?(預設答案:因為其他人聽不懂,而鍾子期能聽懂他的琴聲。……)

②師:那麼,別人對他的讚美是什麼樣的?

③師:可以想象,當善鼓琴的伯牙,志在高山,沒有人會像子期説──

生:峨峨兮若泰山。

④師:當伯牙志在流水。沒有人會像子期説──

生:洋洋兮若江河。

師:所以伯牙説,知音者,字期也

⑤師:我們再來讀讀這三句話,通過讀書再來感受知音相遇的那份感受和那份柔情。(學生感情讀三句話)

⑥師:伯牙説:“相識滿天下,知音能幾個。”真是“人生得一知己足矣”。就這樣,他們倆一個在彈,一個在聽,其樂融融。可是,月有陰晴圓缺,人有悲歡離合,無奈,世事難料,有一天,鍾子期死了,再也沒人能聽懂伯牙的琴了,他就怎麼做呢?(板書絕弦)

理解句子,説話訓練:伯牙不由得想:當我志在高山時,沒人會説——,當我志在江河時,沒人會説——,當我志在楊柳時,也沒人會説——伯牙説(我再沒有知音了)於是——

師:更有甚者是“士為知己者死”。( 聶政、荊軻、豫讓)

3.豐富內容,拓展課文

①師:伯牙在斷絕琴的時候,也斷絕了什麼?(預設答案:1、斷了他的前程。 2、斷了他的心絃。 3、斷了他的希望。……)

②師:伯牙在斷了琴絃,留下無邊無際的孤獨、寂寞。當你理解這樣的心情的時候,再讀讀這段話。(學生再有感情地讀最後一句。)

③師:有記載,子期死後,俞伯牙曾經來到子期的墓前悼念他,寫下了一首短歌。你們想知道嗎?(配樂,教師深情朗誦):

憶昔去年春,江邊曾會君。今日重來訪,不見知音人。

但見一杯土,慘然傷我心!傷心傷心復傷心,不忍淚珠紛。

來歡去何苦,江畔起愁雲。子期子期兮,你我千金義;

三尺瑤琴為君死,此曲終兮不復彈!

摔碎瑤琴鳳尾寒,子期不在對誰言!

四、積累背誦,拓展延伸

誦讀:

和着動聽的樂曲,一起誦讀這個動人的故事。

背誦:

欣賞

1有關知音的話題,自古以來都是文人墨客苦苦追尋的,如《史記管仲列傳》

2、欣賞古今交友的名言。

【説板書設計】

伯牙絕弦

知音

伯牙 鍾子期

所念 必得之

絕弦 死

難覓

這樣的板書,既能突出文章的內容,又能表現文章的中心,簡單明瞭。

《伯牙絕弦》説課稿12

一、教學目標

1.圍繞“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善哉,洋洋兮若江河。”兩句話進行讀和悟。

2.突出“善哉”、“知音”兩個詞的教學。

二、教師教法

1、以讀代講,指導學生有感情的朗讀。讓學生在自主的讀書中學習、思考、理解內容,體會感情,增強語感。

2、點撥引導,激發想象,想象當時的情景,把自己的情感納入到課文的人物和情節中去,瞭解人物的命運和喜怒哀樂,從而體會課文表達的思想感情。

3、運用音樂創設情境,渲染氣氛,昇華情感,使學生感受藝術的魅力。

三、學生學法

1、自讀自悟,朗讀中理解課文內容,體會情感。

2、自由探究,學會聯繫生活實際,用變通的方法,來感悟文言語言。

3、展開聯想和想象,學會把眼前看到的和內心想象的融合在一起

四、教學步驟

(一)、延續前文,讀文引入

(提前板書課題)同學們,通過前文的學習,你一定能將課文讀好了吧,誰願意讀給大家聽聽?請大家注意聽他的聲音是否響亮,節奏是否抑揚頓挫。

學生點評。

老師點評:(點評中突出:課文中最難讀的兩個句子: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善哉,洋洋兮若江河。本文中最容易讀破的一個句子:子期死,伯牙謂世再無知音,乃破琴絕弦,終身不復鼓。)

學生讀好了課文,隨機總結孩子們是如何讀好的,進行方法的指導:讀準字音,讀對句子的節奏和停頓,正確讀出語氣等)

(在前文學習的基礎上,通過這個過程,學生將課文讀通,讀熟,讀出節奏,並能初步讀出韻味。)

(二)、聯繫實際,理解善哉

1、當伯牙彈琴時,心裏想到高山,鍾子期這樣讚歎?——指課件

當伯牙彈琴時,心裏想到流水,鍾子期怎麼讚歎?——指課件

2、換位體驗:

假如你是鍾子期,當伯牙琴聲志在高山,你會怎麼讚歎?

假如你是鍾子期,當伯牙琴聲志在流水,你又會怎麼讚歎?

(讓學生説三到四個不同的答案,對於“善哉”,學生會説“真棒”,“太妙了”等,也同樣讓回答的同學把自己的理解帶到句子中説一説。然後小結:真是太好了!你們的回答“善哉”)

3、指導學生讀。

總結學法:其實看字面的意思用自己的話來説,這叫變通。它是學習文言文的一種方法。我們聯繫生活來理解古文中的詞語,也是學習文言文的一種方法。

(通過這樣的引導,學生感覺到了學習文言文要學會變通;這樣的訓練,同時也是學生口述句子意思的檢查與訓練。)

4、作為楚國著名的音樂家,伯牙的琴聲肯定不止表現高山流水,除了峨峨泰山、洋洋江河,他的琴聲還會表現哪些動人的場景呢?(學生自由回答)

5、是啊,也許他的琴聲還表現了“清風徐徐”(再次課件出示詞語讀一讀)現在你就是伯牙,我們都是子期,當伯牙鼓琴,志在清風──

生答:“善哉,徐徐兮若清風。”

師:當伯牙鼓琴志在明月──

生答:“善哉,皎皎兮若明月。”……

6、一起想象這樣一幅畫面:伯牙正在鼓琴,子期正在聽琴。當伯牙鼓琴志在楊柳、志在春雨、志在炊煙……子期會怎麼讚歎?引導學生以排比句的形式説句子。(課件配上《高山流水》古箏音樂)

(通過這一環節,引導學生想象,同時引導學生進行語言的拓展和運用。

(三)、聯繫課文,感悟知音

一、相遇知音

1、好一個善聽的子期,好一個善彈的伯牙。這正是(引讀)——“凡伯牙所念,鍾子期必得之”。(課件示)。我心有所念,我的好朋友必得之而贊之,這不是一般的朋友啊!這就叫——知音。而無論伯牙志在高山、志在流水、志在明月、志在清風,凡伯牙所念,子期必得之,這就是真正的知音。

2、知音的'相遇是心靈的交融,是快樂的,幸福的。讓我們再讀課文這些文字,一起感知知音相聚的歡樂與融洽。齊讀。

(此時學生定能將自己感受到的知音間心意相通的感情融入到自己的朗讀中。像這樣有感情的朗讀,學生能更深入的理解文本。)

二、知音之死

無奈世事難料,子期不幸去世。

課件示句子:“子期死,伯牙謂世再無知音,乃破琴絕弦,終身不復鼓。”

1、子期死,伯牙怎麼就會認為世上再無知音了呢?

(預設答案:1、因為子期能聽懂伯牙的琴聲。2、因為他們之間就像親人一樣。……)

2.子期死了,伯牙又要回到過去的生活中了,沒有知音,無人理解的日子,他已經不堪承受。這種無人能夠傾訴的痛苦,最終以一種極端的方式表現了出來:(手指課件)破琴絕弦,終身不復鼓!在這裏,伯牙“絕”的僅僅是“弦”嗎?他在斷絕琴絃的同時也斷絕了什麼?

(預設答案:1、斷了他的前程。2、斷了他的心絃。3、斷了他的希望。……)

伯牙斷了琴絃,留下了無邊無際的孤獨、寂寞。當你理解了伯牙此時的心情,請再讀這段話。(課件示,配上《高山流水》古箏音樂)

(通過朗讀使學生感受到那種“士為知己者死”的真知己的境界,層層推進,從而突破本課的教學難點。)

《伯牙絕弦》説課稿13

一、説教材

我説課的內容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六年級上冊第25課《伯牙絕弦》。《伯牙絕弦》是一篇文言文,講述了一個千古流傳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俞伯牙與鍾子期的真摯情誼令人感動。本文行文簡潔、流暢,不足百字,而且古今字義差別不大。

選編這篇課文的意圖,一是讓學生藉助註釋初步瞭解文言文的大意;二是積累中華優秀經典詩文,感受朋友間相互理解、相互欣賞的純真友情;三是體會音樂藝術的無窮魅力。

二、説教學目標

根據新課程標準的要求,結合本單元的訓練重點及本班學生的實際學情我確定瞭如下的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

知識目標:

1)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2)瞭解祖國悠久燦爛的古代文化,感受文言文的和魅力,激發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

能力目標:

能根據註釋和工具書理解詞句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話講一講這個故事。

情感目標:

積累中華經典詩文,感受朋友間真摯的友情。感受藝術的美好。

三、説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讓學生憑藉註釋和工具書讀通,讀懂課文內容,在此基礎上背誦積累。

教學難點:

體會伯牙,子期之間真摯的友情。

四、説教法,學法

教法:

運用以讀代講法, 情境感悟法,和點撥引導法。

學法:

採用自讀自悟, 合作學習滲透讀,思,議,悟等學法。

五、説教學過程

(一) 古文引路,揭示課題。

理解課題,整體感知。為了使學生更好的理解課文內容,把握課文的重點,樹立大的語文觀念。我以課題的理解為教學的切入點,同時滲透理解古文的方法。

(二) 初讀感知,體會韻味。

(三)深入探究,疏通文意

自讀感悟,合作探究。學習既是每個學生的事,又是師生,生生共同的事。學生應是課堂學習的主人。課堂教學想要真正地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就應該營造一個合作學習的民主氛圍。和諧民主的教學氛圍是促進學生健康發展的基礎。在這個環節上我首先讓學生自己藉助註釋和手中的`資料來試着理解課文的意思。然後在小組內彙報自己的理解,最後在班上交流感悟。

這樣的設計一方面是培養學生合作探究的能力,同時也為為那些不愛發言的學生提供一個可以自由表達的空間和機會。在交流的過程中,教師做有效的點撥引導,讓學生不但讀懂文字的內容,更要引導學生感悟語言文字背後的思想內涵。

(四)拓展延伸,體會情感。

情境再現,練習表達。為了讓學生感受音樂藝術的魅力,我適時的播放了兩首樂曲,並且讓學生在音樂中展開想象,仿照書上的表達方式練習説話。把聽,説,讀,寫有機的結合起來。師生再用富於感情的語言朗讀課文。這樣,以圖畫展現情景、以音樂渲染氛圍、以語言描繪情景的方法被有機的結合起來。突出了重點,突破了難點。同時更體現了語文學科工具性與人文性統一的特點。

《伯牙絕弦》説課稿14

一、教材分析

從整組教材來看,本組教材是以感受“藝術魅力”為專題來組合課文的,共四篇課文,都情真意切,文質兼美,從不同角度折射出藝術的魅力。選編本組教材的意圖,一是欣賞音樂、繪畫、戲劇等各種形式的美,受到美的薰陶,培養熱愛藝術的情操;二是學習作者是怎樣在敍事時展開聯想和想象的,是怎樣把眼前看到的和內心想象的融合在一起的,學習作者表達感受的方法;三是積累課文中優美語言,體會課文表達的情感;四是從實際出發,根據各自條件通過閲讀和其他渠道盡可能多的瞭解各種藝術。

對這篇課文而言,選編這篇課文的意圖一是讓學生藉助註釋初步瞭解文言文大意;二是積累中華優秀經典詩文,感受朋友間相互理解,相互欣賞的純真友情;三是體會音樂藝術的無窮魅力。本課是這組課文的的第一篇,在整組教材中起到了提綱挈領的作用,因此本課的教學,無論是目標的確定,還是教學環節的設計,都要在整組教材這一大背景的基礎上,結合本篇課文的編排意圖來實施。把握了編排意圖,才能做到有的放矢。正所謂知道了什麼意思,才能知道怎麼去做。

另外,這篇課文的教學屬於閲讀教學的範疇。本冊教材,要求閲讀教學要結合課後思考題來進行,本課課後共三題:

1、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2、讀一讀,説説句子的意思;

3、用自己的話講講這個故事。

把握了課後思考題的訓練重點,才能把握好教學方向,正所謂是借題發揮,收放自如,不至於任意發揮,離題太遠。

二、學情分析

六年級的學生已經學習了很多首詩詞,雖然這是學生第二次接觸文言文,但文言文的學習方法與詩詞基本相同,所以對於本課來説,學習方法的指導不是難點,只要對學習方法進行復習、對課文進行預習、並在課上適當點撥即可。而正是因為這是一篇文言文,在本組教材這一大背景下,對文本進行閲讀教學,讓學生去品文、思意、悟情,並從中感受藝術的魅力,卻實屬不易。

三、教學目標

基於以上分析,我確定了這樣的教學目標:

1、知能:讀通讀懂文言文,有感情地朗讀,熟讀成誦。

2、過程:能根據註釋和課外資料理解詞句意思,能用自己的話講講這個故事。

3、情價:積累中華經典詩文,感受朋友間真摯的友情,感悟音樂藝術的無窮魅力。

四、教學重點

學生能憑藉註釋和工具書讀通、讀懂課文內容,在此基礎上記誦積累。

五、教學難點

感受朋友間相互理解、相互欣賞的純真友情。

六、教學準備

《高山流水》的樂曲和伯牙、子期的課外故事。

七、教學方法

1、注意朗讀和默讀的訓練,讓學生在自主的讀書中學習,思考,讀中理解內容,體悟感情,增強語感。調動學生的情感積累和知識積累,在指導學生有感情的朗讀上下功夫;默讀比朗讀的速度快,更利於訓練思維,要讓學生一邊默讀,一邊思考每句話的意思,默讀後,要有自己的感受,並組織相應的彙報交流活動。

2、理解課文內容,體會思想感情是閲讀教學的重要方面。這篇課文雖篇幅短小,但畢竟是文言文,因此要想讓學生在一課時之內既充分的理解內容,又深刻的體會到朋友間深厚的情誼,就必須在課前對學生提出預習要求,要求學生一要將課文讀通順,讀出節奏,讀出感情;二要結合已有經驗,參照註釋,參看插圖,查閲相關資料理解句意,把握主要內容;在課上讓學生聯繫自己的生活經驗,入情入境地讀課文,激發想象,想象當時的情景,把自己的情感納入到課文的人物和情節中去,瞭解人物的命運和喜怒哀樂,從而體會課文表達的思想感情。

3、運用音樂創設情境,渲染氣氛,昇華情感,使學生感受藝術的魅力。

八、教學過程

(一)、揭題導入(課件出示插圖,插圖上寫有文章的題目)

同學們,今天老師給大家帶來一首曲子,我們來聽一聽,(教師播放樂曲《高山流水》。)流水依依,千折百回。高山佇望,恍然如夢。相識滿天下,知音能幾人?一曲令人蕩氣迴腸的《高山流水》的背後,藴藏着一個何等感人至深的故事?今天讓我們一起走進這個故事——《伯牙絕弦》。(學生齊讀課題。)

(此環節的設計,在於創設情境,激起學生學習興趣,將學生思緒引入學習古文的情境中來。)

(二)、整體讀文(課件出示課文)

1、同桌檢查讀課文情況,互讀正音。

2、指名讀課文,根據自己對文言文的理解注意停頓恰當。然後指名點評。教師適當指導。

3、教師範讀,引導學生感受文言文的節奏和韻味。然後學生齊讀。

(伯牙/善/鼓琴,鍾子期/善聽。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鍾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鍾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鍾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謂/世/再無知音,乃/破琴/絕弦,終身/不復鼓。)

(在預習的基礎上,通過這個過程,學生將課文讀通,讀熟,讀出節奏,並能初步讀出韻味。)

(三)、初解絕弦

1、理解文章的題目:

教師提問:所謂書讀百遍,奇意自見,我們也讀了很多遍了,誰知道“伯牙絕弦”是什麼意思?學生會説:就是伯牙把琴絃弄斷,再也不彈琴了。

2、文章還在哪裏提到了伯牙絕弦?學生馬上就會找到文章的最後一句話“子期死,伯牙謂世再無知音,乃破琴絕弦,終身不復鼓。”教師接着問:你是怎樣理解這句話的?學生通過預習,很容易就能説出句子的意思:子期死了,伯牙認為世界上再也沒有知音了,就把琴摔破把琴絃弄斷,從今以後再也不彈琴了。

(通過這個環節,學生能用自己的話説出題目及文章最後一句話的意思,並初步瞭解了伯牙絕弦的原因。)

(四)、再解絕弦

1、默讀課文,哪些地方能看出子期是伯牙的知音,想想句子的意思,勾畫相關語句,並在旁邊寫寫自己的體會。(為學生默讀,思考,和批書留有一定的時間。)

預設的幾個教學生成點:

(1)“伯牙善鼓琴,鍾子期善聽”伯牙善於彈琴,鍾子期善於欣賞。從這能看出鍾子期是伯牙的知音。

當學生彙報這句話時引導學生:這句話中的“善”字,是“善於”的意思,除了“善於”還可以理解為什麼?學生可能會説“擅長”“喜歡”“愛好”等。然後分別讓回答的學生把自己對“善”字的理解帶到句子中説一説。

然後接着引導,短文中還有兩個“善”字,在哪句話中?學生會找出“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和“善哉,洋洋兮若江河!”這兩句話。

這兩個“善”也是善於,擅長的意思嗎?學生可能會説,不是,這兩句話中的“善”應理解為“好啊”。

還可以理解為什麼?學生會説“真棒”,“太妙了”。也同樣讓回答的同學把自己的理解帶到句子中説一説。

(通過這樣的引導,學生感覺到了學習文言文要學會變通;這樣的訓練,同時也是學生口述句子意思的檢查與訓練。)

(2)伯牙鼓琴,志在高山,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心中想着高山,琴聲就會傳達出高山,鍾子期就會説:“好呀,真高大呀,彷彿是巍峨的泰山!”伯牙心中想着流水,鍾子期就會説:“妙呀,洋洋灑灑,仿若是滔滔江河!”從這也能看出鍾子期是伯牙的知音。

當學生彙報這句話時,教師引導:如果你是子期,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透過伯牙的琴聲,你彷彿看到了什麼?於是你怎麼讚歎?學生會説:我看到了巍峨的泰山,我會説,“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伯牙故琴志在流水,你是子期,透過伯牙的琴聲,你彷彿看到了什麼?於是你怎麼讚歎?學生會説:我看到了滔滔的江河,我會説,“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引導學生入情入境的讀文,可以是各種方式的讀,如個別讀,小組讀,齊讀等。讓學生在讀中體會思想感情。)

(3)“伯牙所念,鍾子期必得之。”伯牙所想的,鍾子期全都知道。從這能看出鍾子期是伯牙的知音。

教師引導:既然説伯牙善鼓琴,那麼他的琴聲一定不只表現了高山流水,除了峨峨泰山、洋洋江河,他的琴聲還會表現哪些動人的場景呢?引導學生想象回答:皎皎明月、徐徐清風、裊裊炊煙、瀟瀟春雨等。同時引導學生進行語言的拓展和運用:假如現在你是子期,當“伯牙鼓琴,志在清風”,透過伯牙的琴聲,你感受到那徐徐的清風了嗎?於是你怎麼讚歎?學生會很自然地脱口而出“善哉,徐徐兮若清風!”當“伯牙鼓琴,志在明月”,透過伯牙的琴聲,你看見那皎皎的明月了嗎?於是你怎麼讚歎?學生會説“善哉,皎皎乎若明月!”

這正是(引讀):“伯牙所念,鍾子期必得之。”我心有所念,我的好朋友必得之而贊之,這不是一般的朋友啊!這就叫——知音。而不論伯牙志在高山、志在流水,還是志在明月、志在清風,凡(再次引讀)“伯牙所念,子期必得之。”這就是真正的知音!板書:知音

2、相遇相知:

課件出示伯牙與子期在生活中相互欣賞,相互支持的相關資料:

伯牙和鍾子期是一對好朋友。伯牙喜歡彈琴,而鍾子期有很高的音樂鑑賞能力,兩人經常在一起研究音樂,切磋琴藝。伯牙聽説成連先生的琴藝十分高明,便想去拜師學藝;鍾子期全力支持他。於是伯牙背起行囊,跋山涉水,千里迢迢找到成連先生苦學三年。學得了高超的技藝後,伯牙拜別成連先生,回到家鄉,鍾子期前來為他接風,為他祝賀。

讓學生瀏覽,然後指名讀。讀後引導:讀了這份資料,你認為他們僅僅是音樂上的知音嗎?學生可能會説,也是生活上的,精神上的等。(這是對課文的.拓展,使學生更深入的理解絕弦的原因,從而感受朋友間真摯的友情。)

教師小結:是呀他們的相遇是心靈的相融,板書心。(課件出示課文前四句)然後接着引導:遇到了這樣的知音,伯牙心情怎樣?學生可能會説欣喜若狂,接着讓他讀出欣喜若狂,學生可能説激動不已,就讓他讀出激動不已……

接着啟發:他們在一起相處得其樂融融,他們彼此都因為遇見了知音而倍感幸福,讓我們帶着這種幸福感再來讀這幾句話。(此時學生定能將自己感受到的知音間心意相通的感情融入到自己的朗讀中。像這樣反覆的朗讀,以達到熟讀成誦的目的。)

然後課件出示課文插圖,激發想象,引導學生將想象的內容在全班交流,使學生仿若置立其中,充分感受知音間相互理解,相互欣賞的純真友情。

3、知音之死:

無奈世事難料,子期不幸去世。

(1)出示句子並引讀:

子期死,伯牙謂世再無知音,乃破琴絕弦,終身不復鼓。

(2)你理解了伯牙此時的心情嗎?

學生説孤獨,就讓他讀出孤獨,學生説寂寞,就讓他讀出寂寞,學生説苦悶,就讓他讀出苦悶……(通過朗讀使學生感受到那種“士為知己者死”的真知己的境界,層層推進,從而突破本課的教學難點。)

(五)、回味絕弦

(播放《高山流水》樂曲,同時課件出示整篇課文)教師引導:這個故事感動了很多人,這《高山流水》就是人們根據這個動人的故事而編寫的,請學生輕閉雙眼,靜靜的去欣賞,去品味。(給學生一定的時間去感悟。同時,教師用優美的語言引導想象,渲染情境。)

接着請學生睜開雙眼,帶着此刻的感受,伴着這曲動人的《高山流水》再讀讀這篇課文。

(使用音樂創設情境,渲染氛圍,使學生感受到音樂的無窮魅力,同時配樂朗讀昇華情感。)

(六)、延伸悟絕弦

在子期墓前,伯牙曾經寫下了一首短歌,來追悼自己的知音鍾子期。(出示詩歌,教師配樂朗誦:

憶昔去年春,江邊曾會君。今日重來訪,不見知音人。但見一抔土,慘然傷我心!傷心傷心復傷心,不忍淚珠紛。來歡去何苦,江畔起愁雲。此曲終兮不復彈,三尺瑤琴為君死!

讀後引導學生在課下試着品味這首短歌,或寫一寫對伯牙安慰,讚美或鼓勵的話語。

(這一環節的設計生華了學生的情感,為學生在課外學習文言文培養興趣,打下了基礎。)

以上就是我説課的內容,有説的不好的地方,請大家批評指教。

《伯牙絕弦》説課稿15

【説教學內容】

我説課的內容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六年級上冊第25課《伯牙絕弦》。《伯牙絕弦》是一篇文言文,講述了一個千古流傳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俞伯牙與鍾子期的真摯情誼令人感動。本文行文簡潔、流暢,不足百字,而且古今字義差別不大。

選編這篇課文的意圖,一是讓學生藉助註釋初步瞭解文言文的大意;二是積累中華優秀經典詩文,感受朋友間相互理解、相互欣賞的純真友情;三是體會音樂藝術的無窮魅力。

【説教學目標】

根據新課程標準的要求,結合本單元的訓練重點及本班學生的實際學情我確定瞭如下的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⑴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⑵瞭解祖國悠久燦爛的古代文化,感受文言文的和魅力,激發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

2、能力目標:

能根據註釋和工具書理解詞句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話講一講這個故事。

3、情感目標:

積累中華經典詩文,感受朋友間真摯的友情。感受藝術的美好。

【説教學重、難點】

1、教學重點:

讓學生憑藉註釋和工具書讀通,讀懂課文內容,在此基礎上背誦積累。

2、教學難點:

體會伯牙,子期之間真摯的友情。

【説教法,學法】

1、教法:

運用“以讀代講”法,“情境感悟”法,和“點撥引導法”。

2、學法:

採用“自讀自悟”,“合作學習”滲透“讀,思,議,悟”等學法。

【説教學過程】

一、揭題導入

二、初讀感知

讓學生讀熟課文的基礎上,體會文言文的節奏美,也為下面理解文言文做鋪墊。

三、初解絕弦

四、再解絕弦

環節設計目的是瞭解故事的`主要情節,感悟重點詞句,理解人物之間互相理解的深厚感情。

五、回味絕弦

設計了《高山流水》的音樂欣賞,讓大家在美妙的音樂中感受藝術的魅力。

【亮點】

“以讀代講”、“情境感悟”,理解“知音”。

為了使語文的工具性與人文性結合,設計了拓展練習,培養學生想象能力的同時,也訓練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