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的四年級數學説課稿3篇

來源:文書谷 8.61K

作為一名教職工,時常需要編寫説課稿,藉助説課稿我們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那麼優秀的説課稿是什麼樣的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四年級數學説課稿3篇,歡迎大家分享。

實用的四年級數學説課稿3篇

四年級數學説課稿 篇1

各位老師:你們好!今天我説課的是國小教材第三冊的《秋遊》。

教材分析:

這是一片情景交融的散文全文生動地描繪了同學們在老師的帶領下去郊外遊玩的情景,表現了孩子們沉浸在秋天大自然的歡快心情。全文共有4個自然段。第一自然段簡要敍述了同學們在老師的帶領下去郊外秋遊。第二、第三自然段分別描寫了秋天的天空和田野的美麗景象。作者按照從天上到地面的順序,抓住秋天裏天空、白雲、稻子、高粱、棉花等形態和色彩上的特點,描繪了一幅充滿生氣的秋景圖。第四自然段敍述了同學們秋遊時在草地上盡情玩耍的情景,充分展現了同學們在大自然的'懷抱中盡情享受的愉快心情。

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通過對課文的朗讀、感悟,感受秋天的美好景象,激發熱愛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3、會用“有的……有的……有的……”説一句話。

教學重點:

1、能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緊扣文中的詞句,把觀察、想象、朗讀結合起來。讓學生感悟意境美和語音美培養其語感。

教法學法:

整堂課的教學運用了多媒體課件創設了生動的情境,以讀代講,在讀的過程中緊扣文中的詞句,把觀察、想象、朗讀結合起來,對學生進行語言文字的訓練,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學法與教法相適應,採用“看看——讀讀——想想——説説“的學習方法,讓學生用心體驗,用情表達。

教學過程:

一、談話激趣,揭示課題

小朋友們,炎熱的夏季過去了,秋姑娘已悄悄來到我們身邊,你發現了嗎?(生自由説)在這金風送爽、天朗氣清的美好的季節,有一羣國小生,跟着老師去郊外遊玩。想不想知道他們去哪遊玩,看到了什麼,玩的開心嗎?(板書課題)齊讀課題。

二、創設情境,朗讀感悟

1、師範讀第一自然段 。理解“漸漸”,指導讀好"漸漸"。用"漸漸"説一句話。指導朗讀。

2、(課件播放藍天白雲畫面),你們看到什麼?覺得秋天的天空怎麼樣?(美)課文的哪一個自然段描寫秋天的天空?女生讀課文。生討論交流

(1)秋天的天空是怎麼樣的?

(2)除了藍天還寫了什麼?白雲像什麼?

(3)天上的白雲真有趣,它們有時像白兔,有時像綿羊,聯繫平時所看到的來説説天上的雲還像什麼?句式練習(課件出示句子):藍藍的天空一望無邊,幾朵白雲有時像( ),有時像( ),有時像( )。指導朗讀。

3、(課件播放田野畫面)説説農田的景色。課文哪個自然段寫了農田的美景,男生讀。小朋友,你們覺得農田美嗎?美在哪裏?(學生自由討論,師相機板書)你能來説一説,田野裏稻子黃了,黃得怎麼樣?高粱紅了,紅得怎麼樣?棉花白了,白得怎樣嗎?可以只説一種,也可以説兩種,能説三種就更好了。(課件出示句式):農田裏,稻子黃了( );高粱紅了( );棉花白了( )。學生練説。(各自練,指名説)指導朗讀。

4、(課件播放田野畫面)同學們在郊外玩得怎樣?書上是怎麼寫的?師引讀第四自然段。大家玩得開心嗎?(板書:開心)從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大家玩得十分開心?請小朋友邊讀課文邊圈畫相關的詞語。指導理解。練習用“有的……有的……有的……”説話。齊讀第四自然段。

三、課外拓展,深化主題

1、(課件播放秋天果園的畫面),看後練説秋天到了,果園裏( ),( ),( )。

2、(課件播放秋天的山村畫面看後練説,秋天到了,大雁( ),楓葉( ),許多樹都( )。

四年級數學説課稿 篇2

我説課的內容是《直角的初步認識》,這部分內容是省教版九年義務教育六年制國小數學第四冊第八單元《直角的初步認識》中的第二課時。

教材先讓學生認識角,再讓學生認識直角。 角的初步認識這部分教材,先讓學生觀察實物,如三角板、紅領巾、扇子來認識角,然後再讓學生觀察鐘面上的時針、分針轉動形成大小不同的角,逐步由實物抽象出角的圖形。這裏不給角下定義,只認識角的形狀、知道角的邊和頂點,會從給出的點畫角。對直角的初步認識就是以這第一課時角的初步認識做基礎。 本課的具體教學內容是教材第114~115頁的內容及相應的“做做畫畫”,第116~117頁練習二十二第5~9題。教材的第一項內容是藉助學生熟悉的三角板來説明什麼是直角。接着通過讓學生觀察課本、信封、黑板面上的角來加強對直角的認識。然後説明要知道一個角是不是直角,可以用三角板的直角來比一比。最後讓學生學會用三角板畫直角。教材在“做做畫畫”中安排了對位置變化的圖形作判斷,以及用紙折直角和在方格紙上畫直角等練習,以此來幫助學生掌握直角的特徵,初步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

本課的教學目標是:

1、通過看一看、找一找、比一比、畫一畫、折一折等活動,使學生初步認識直角;使學生會用三角板上的直角判斷直角和畫直角。

2、通過看一看、找一找、比一比、畫一畫、折一折等活動,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動手操作能力。

3、通過討論、交流與評講,使學生學會與人合作,並能與他人交流思維的過程和結果,使學生初步形成評價與反思的意識。

4、使學生初步認識數學與人類生活的密切聯繫,體驗數學活動充滿着探索與創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本課的重難點:

本課的教學重點是使學生初步認識直角,會用三角板上的直角判斷直角和畫直角。

難點是使學生會用三角板上的直角判斷直角和畫直角。

教學過程:

通過對教材的認識與分析, 我打算分以下幾個步驟進行教學。

第一部分是複習引入:

首先,讓學生判斷一些圖形中哪些是角,哪些不是角,並説明理由。

其次,讓學生舉例説明見到過哪些物體上的角。再次,讓學生指出兩把不同的三角板上有哪幾個角。這部分的教學通過對前一節課認識的角的複習為認識本課的直角作鋪墊。

第二部分是探索求知:

首先,就剛剛指出的三角板上的幾個角提出疑問:“看了這兩把不同的三角板上的幾個角,你發現了什麼?”引導學生髮現兩把不同的三角板上有一個相同的角。教師追問:“你知道像這樣的角叫什麼名字嗎?”然後説明什麼是直角,抽象出直角的圖形,並説明表示直角的標記。接着讓學生舉例説説見到過哪些物體上的直角。這兒教師通過引導學生觀察、比較、舉例等方法讓學生在自主探究的活動中發現並掌握新知識,有利於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發展學生的實踐能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初步認識數學與人類生活的密切聯繫。

其次,先出示“做做畫畫”第一題的圖形讓學生判斷哪些是直角,哪些不是直角。其中有一些角接近直角,但不是直角,引起爭論。那麼就讓學生小組討論有沒有什麼辦法可以判斷一個角是不是直角?然後大組交流、研究,教師進行適當的補充與説明。接着再讓學生用三角板上的直角進行判斷。這兒的教學讓學生在矛盾中提出疑問,然後進行思考、討論與探索,發現解決問題的方法,再利用發現的方法解決問題,同時驗證所發現方法的科學性與可靠性。這樣讓學生對新知產生強烈的好奇心與求知慾,使學生能積極參與數學學習活動,有利於學生體驗數學活動充滿着探索與創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再次,讓學生試着自己動手畫出一個直角,然後介紹各自的方法,教師組織學生研究、討論,給予肯定與指導。接着教師再一邊示範,一邊小結用三角板畫直角的方法,並讓學生用三角板在方格紙上畫兩個直角,即“做做畫畫”第三題。這兒的`教學充分體現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並讓學生體驗瞭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性,發展學生思維的靈活性。

第三部分是實踐應用。

首先,完成“做做畫畫”第二題,讓學生拿出一張紙,動手摺出一個直角來,摺好後交流自己折的方法。培養學生動手操作能力。

其次,完成練習二十二第5題,進一步鞏固用三角板上的直角判斷直角的方法。 再次,完成練習二十二第6題,通過畫直角標記不僅可以看出學生對直角的判斷能力,而且為以後的識圖做了一個鋪墊。 接着,完成練習二十二第8、9題,通過找直角與找隱藏着的角,發展學生知識的綜合運用能力。 最後對全課進行總結,並佈置作業,完成第7題。 通過以上的三大步驟的教學活動,基本體現了本課的教學目標,能完成本課教學內容,使學生在主動觀察、嘗試、、驗證、討論與交流等數學活動中,通過看、找、比、畫、折、想、説、練的過程中順利地完成教學任務,體現了數學學習的“親歷性”,使學生在獲得對數學知識理解的同時,在思維能力、情感態度等多方面也能得到一定的進步和發展。

四年級數學説課稿 篇3

我説課的課題是《確定位置(一)》。我將從教材、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教法學法、教學手段、教學過程、板書設計、教學預設效果等八個方面進行闡述。

教材分析:

“確定位置(一)” 是國小數學第七冊《 方向與位置 》第一課時的教學內容。

這節課是在學生掌握了前後、上下、左右等表示物體具體位置的知識,以及學習了簡單路線等知識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本課教材編排體現了數學源於生活又運用於生活的特點,結合具體的生活情境,從學生非常熟悉的座位表入手,探索確定位置的方法,從而引出抽象的數對錶示方法,幫助理解“數對”在確定位置中的作用,並學會在生活中加以運用。”在教學中,我還補充了數對發明者笛卡爾的生平介紹,滲透數學文化對學生思想的啟迪。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使學生能在具體的情境中,探索確定位置的方法,並能在方格紙上用“數對” 確定位置。

2.能力目標:結合生活實際,培養學生的方向感和空間觀念;

3.情感目標:對學生進行愛國教育和數學文化的滲透,激發學生學數學、愛數學的情感。

教學重點:

能正確使用數對描述物體的具體位置。

教學難點:

在具體的情境中,正確掌握確定位置的方法。

教法學法:

人們都説:教無定法,貴在得法。為了讓課堂教學高效而又符合學情,教學中我採用了調查法。課前,我對20名學生進行了抽樣前測,從“你坐在教室的什麼位置?你還能用什麼別的更簡單的方法表示你的位置嗎?你聽説過數對嗎?”等幾個問題對學生進行調查,準確把握教學起點。情境教學法。課中,我把學生置於學習的主體地位,在老師精心創設的情境中展開教學。啟發式教學法。在教師的有效引導下,學生自主揭開新知識的面紗,體驗到了學習成功的喜悦。

教學過程:

美國教育學家杜威先生説過這樣一句話:“你可以將一匹馬牽到河邊,但是你決不可能按着馬頭讓它飲水。” 這句話也道出了數學教學的靈魂在於主體探究。為此,我從:“問”讓學生自己提;“法”讓學生自己探;“題”讓學生自己解;“情”讓學生自己抒等四個方面設計教學過程。

一、激發興趣 ,創設情境

新孔子有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的確,學生興趣越濃,他的觀察越仔細,感知、思維、聯想等學習活動就越有成效。新課伊始,我播放國慶 60週年焰火晚會片段,學生會對這些圖案是怎樣設計並製作出來的產生疑問。老師此時揭示課題(板書:確定位置)。這樣的導入,更容易吸引學生的注意,激發學生探究問題的慾望。而且建立了對我們偉大祖國的自豪感,營造出了良好的學習氛圍。

二、探索新知,營造空間

探索新知的環節,可謂是一節課中的重中之重。圍繞學習目標,我引導學生層層深入展開教學。

1.結合情境,巧妙設題。

在這一環節中,我利用課件出示主題圖,讓學生用自己的語言説説班長的位置。學生會出現不同的表述方法。老師説明,觀察時一般都是按從左往右,從前往後的順序。(電腦出示分組)

2、導放結合,授人以漁。

古語云:“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 知道從左往右、從前往後的觀察的順序,學生們就能比較正確的描述班長的位置了。班長坐在第3組這條豎線和第2排這條橫線的交叉點上,並提問:我們能不能用上一些符號和數字,發明一種更簡單的描述方法呢?

學生設計並展示。根據前測調查,學生會出現這些情況,通過觀察、比較,發現相同點,都有數字3和2,中間都有將兩個數字隔開的符號。這時老師説明:數學家選取了“,”號將兩個數分開,並且在外面加上了小括號,從而引出數對。第3組第2排還可以表示為(3,2),並讓學生説説3和2分別表示什麼?隨後加以鞏固。這樣的設計是希望在知識的形成過程中,由學生自己去發現和總結規律,突破教學重點。

3、小組合作,集思廣益

數對是一種數學知識,它建立在座標圖中,應該讓學生體會從具體位置中抽象出座標位置。接下來的環節,我在黑板上寫出一組數對:(2,1)、(2,2)、(2,3)(2,4)、(2,5)、(2,6),並引導觀察。學生會發現,數對的第一個數都是2;都是第二組的.同學。這樣原來的座位表就變成了一個方格圖,每個同學的位置就在豎線和橫線的交叉點上。藉助多媒體演示,從班級座次表中逐步抽象出座標圖,讓學生初步感受座標形成的過程,建立了數學模型,有效突破了教學難點。

4. 輕鬆交流,求異創新

溪水匯入大海,才不會乾涸。教材中的知識點只有迴歸到厚實的數學文化大背景中,才會被深刻地理解和闡釋。接着我通過展示數對發明者法國數學家笛卡爾的史料介紹,鼓勵同學們做生活中的有心人,做一個愛思考的人。這一環節的設計,讓學生了解了相關的數學文化,獲得了積極豐富的情感體驗。

三、共享成功,評價反思

任何知識的學習都為了解決生活中的問題,那數對在現實生活中有什麼用處呢?我通過展示“數對在生活中的應用” “數對在地理學中的應用”、 “數對機械製圖中的應用”“數對在航天飛船上的應用”,這樣的設計使學生拓展了知識視野,感受到數學的應用價值,從而實現了把“小課堂”變成“大課堂”的現實。引導學生正確評價自己,共享成功的喜悦。促進學生的發展,同時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生成延伸。

板書設計:

本節課的板書雖然簡單,但能反映這節課的教學內容及重難點。尤其是學生的板書,真實地再現學生的思維過程,展現設計思路上的異曲同工。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