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

來源:文書谷 3.06W

認真讀完一本名著後,你心中有什麼感想呢?讓我們好好寫份讀後感,把你的收穫和感想記錄下來吧。為了讓您不再為寫讀後感頭疼,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歡迎閲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熱】《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1

寒假裏,我借閲了由原蘇聯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創作的《給教師的建議》一書。也許是出於對後進生的關愛吧,我對那些只要能幫助提高後進生學習的內容特別在心。所以,書中提到的“閲讀是對‘學習困難的’學生進行智育的重要手段”這一小節內容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之後,我又反覆閲讀了三遍,覺得受益匪淺,藉機,想和大家分享一下我的點滴感受。

書中寫到:“有那麼一些學生,他們理解和記住教材所花的時間,要比大多數的普通學生多2、3倍;頭一天學過的內容,第二天就忘了。對這些學生來説,把學習僅僅侷限於背誦教材是特別有害的,最有效的手段就是擴大他們的閲讀範圍,必須使這些學生儘可能地多讀些書。因為在他們所讀的書籍裏,在他們從周圍世界裏所遇到的事物中,經常會發現某些使他們感到驚奇和讚歎的東西。在他們感到驚奇、讚歎的時刻,好像有某種強有力的刺激在發生作用,喚醒着大腦,促使它加強工作。

學生學習越感到困難,他在腦力勞動中遇到的困難越多,他就越需要閲讀:正像敏感度差的照相底片需要較長時間的曝光一樣,成績差的學生的頭腦也需要科學知識之光給以更鮮明、更長久的照耀。不要靠補課,也不要靠沒完沒了的‘拉一把’,而要靠閲讀、閲讀、再閲讀,——正是這一點在‘學習困難的’學生的腦力勞動中起着決定性的作用。”

在我所任教的班級裏,有相當一部分學生學習成績差,就是因為他們的閲讀能力弱,對題意不理解,而我經常採用的方法是來到他們身邊,幫助他們讀懂題意,告訴他們解題的思路和方法。日復一日,他們的閲讀水平仍舊停留在原地,提高甚微。這樣一來,學生學得累,我教得更累。

就拿在上學期語文期末考試中,考了不及格的學生——王錦陽來説吧。他那二十多分的閲讀題一分未得,究其原因,就是因為他的閲讀量太少,他平時根本沒有進行課外閲讀,因為他學習不夠積極,作業較拖拉,做題速度極慢,其他同學十分鐘就能完成的作業,他卻需要半小時以上,這樣一來,他就把所有的時間都花在做作業上,少了許多閲讀的時間。常常是:從圖書館借來的書還沒來得及看就得歸還了;《未來作家》報也是一發下來就被擱置在書包裏;在校根本沒有時間看,在家又不愛看書,連語文書裏的課文都讀得很少。因此,他的閲讀理解能力就可想而知了。

像他這樣書讀得越少,理解能力就越弱,文章就越讀不懂;文章讀不懂,做題所花的時間就越多;做題時間一多,就越發沒有時間來閲讀了。這樣惡性循環下去,他的成績怎麼提高得了呢?所以,要想使他的成績免於不及格,得藉助閲讀來發展他的智力。只有讀書越多,他的思考才會慢慢地清晰起來,他的思維才會活躍。

我以前經常鼓勵那些成績優異、學有餘力的學生多看課外書,擴大閲讀量,增長更多的知識;而對於那些學習有困難的學生,只要他們多讀教科書就行了,以免分心。看來這一做法是完全錯誤的,可以想想,他們之所以被稱為後進生,就是因為他們不能讀好教科書裏的內容,他們已經喪失了讀書的熱情了,所以他們的智力不能得到發展。我們不但要引導這些孩子多閲讀自己喜歡的書籍,而且應該讓家長們積極鼓勵孩子多看課外書。現在,只要有學生家長向我詢問該如何提高孩子的語文成績,我都會毫不猶豫地對他們説:“請你多督促你的孩子看課外書吧!堅持每天看20分鐘到半小時,看完以後再讓他説説看了寫什麼內容。這樣一來,你的`孩子肯定會聰明起來的。”

其實,在《語文新課標》裏也提到:學生閲讀時間每天不少於30分鐘,在閲讀過程中能感受文章中富有表現力的詞句等。作為教師,有責任為學生創設豐富多彩的閲讀活動;特別是針對後進生,我們更要周密考慮,有計劃地、有預見地、有組織地讓學習較差的學生閲讀一些書籍。在書籍的選擇上,可先從他們感興趣的那一類入手,引導學生去接近他愛好的發源地。對自然知識感興趣的,就為他選擇一些科普讀物,如《十萬個為什麼》、《少兒百科全書》等;對童話故事感興趣的,就為他選擇一些《格林童話》、《安徒生童話》等等。從一門學科入手,再去“點燃起許許多多的火堆”。因為閲讀時,書中鮮明的人物,動人的情節,生動的語言,豐富的思想,勢必會引起後進生閲讀的興趣。後進生從閲讀中得到樂趣,從而不再感到學習的枯燥乏味,自然也就更喜愛讀書了。

老師們,讓我們共同努力,讓每一個學生盡情地享受知識的雨露,讓我們的校園開滿閲讀之花吧!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2

蘇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是一座照亮學校巍峨的“教育豐碑”,永遠屹立在世界各國教師的心中。工作室選擇共讀的第一本書就是《給老師的建議》,為此我備感驚喜和幸運。

蘇霍姆林斯基的教育鉅著以其經典性、全面性、現實性、尖鋭性、實用性、深刻性構成了這座“教育豐碑”,顯示了強大的生命力,成為當之無愧的“教育百科全書”,成為全人類共同的寶貴的教育財富。例如,關於教育的作用,他説:“教育才能的基礎,是深信有可能成功地教育每個兒童。我不相信有不可救藥的兒童、少年和男女青年。要知道,我們面前的這個人才剛剛開始生活在世界上,我們可以使這個幼小的人身上所具有的美好的、善良的、人性的東西不受壓制、傷害和扼殺。因此,每個決心獻身於教育的人,應容忍兒童的弱點。如果對這些弱點仔細地觀察和思索,用腦子、用心靈去認識它們,就會發現這些弱點是無關重要的,不應對它們生氣、憤怒和加以懲罰。”關於愛國主義教育,他説:“熱愛祖國,這是一種最純潔、最敏鋭、最高尚、最強烈、最温柔、最無情、最温存、最嚴酷的感情。一個真正熱愛祖國的人,在各方面都是一個真正的人……”他對孩子們的認識,已成為經典性的認識,他説:“在思想、對周圍世界的理解以及在智慧、意志和性格的個性特點方面,沒有完全相同的孩子。每個孩子都是一個獨特的‘世界’。只有在瞭解了這個‘世界’,瞭解了它的全部奧祕以後,培養個性、形成人的精神風貌才會成為可能。”他強調:“能激發出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要最大限度地發展每個學生的天賦”、“教育必須保護孩子們的歡樂和幸福”、“應當使年輕一代生活得艱苦一些”、“教育者應當成為真正的大寫的人”、“教育日記是一筆巨大的財富”、“教師要善於總結和勤於學習教育理論”、“應引導孩子們進行積極活動”、“分數不是唯一的標準”、“教育不是包治百病的靈丹妙藥”、“形式主義給教育工作帶來極大的危害”、“不要為青少年樹立某種神話了的偶像”、“無需向少年繁瑣絮叨地闡述十分了然的東西”、“教育不存在小事”等,這些振聾發聵的觀點都是蘇霍姆林斯基幾十年前思考解答的教育問題,也是我們今天正在孜孜以求的教育問題。

作為一名教師,我從來沒有設想過世界上竟有這樣的語言教學——在河岸邊,在田野裏,在夜間的篝火旁,在燦爛的星空下,在淅瀝的秋雨中,在大雪紛飛的冬夜,老師教給孩子們怎樣用恰當的詞彙説出他們的觀察和思想。他們曾經饒有興味地觀察一棵覆蓋着白雪的松樹,發現了它在晚霞的照耀下魔術般的色彩變幻:時而呈淡淡的粉紅色,時而變為橘紅色,一會兒又呈絳紅色,然後又變為紫藍色……孩子們興致勃勃地編起了小詩描繪眼前的景象,他們用自己的語言和神奇的想象展現了豐富的精神世界。教育可以這樣做嗎?教師可以這樣做嗎?蘇霍姆林斯基就是這樣做的。這是他的“藍天下的學校”,也是他的“快樂學校”,他就是在這樣的學校裏做教育、做教師的。對於今天的我們來説,這是一個美好的理想,但又並非是遙遠的烏托邦,因為它曾經在這個世界上實實在在地存在過。

他的教育思想是深刻的、入木三分的'。例如,對愛孩子這個觀點的提出與深入,他説:“如果有人問我,生活中什麼是最重要的?我可以毫不猶豫地回答説:愛孩子。”他沒有停留在口頭上,而是繼續説明為了愛孩子,就必須瞭解孩子,就必須深知孩子們的精神生活及其發展特點。然後,他又指出,沒有抽象的孩子。每個受教育者除普遍、典型的品質之外,還固有特殊的、不重複他人的個人特徵。從這個意義上講,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世界。繼而,他進一步論述孩子們的教育者應行使明智的權力、應善於珍視孩子們的信任、應善於憐惜孩子們的無力自衞等思想。他還語重心長地告誡教師不應把孩子們理想化,必須從他們上學的最初日子起就向其提出準確的、清晰的、硬性的要求,首先是行為文明方面的要求。他還從反面勸告説,不可在所有的場合都把兒童的淘氣和頑皮視為心懷惡意地破壞秩序、把兒童的注意力不集中視為懶惰、把兒童的健忘性視為不誠實。在眾多場合,蘇霍姆林斯基一再強調必須尊重人格、提高人品。這樣闡述“愛孩子”的教育思想走出了膚淺,走進了深刻。

這些年我在教育這條路上從來沒有停下過奔跑的腳步,蘇霍姆林斯基和他的教育思想又為我注入了新的力量源泉,它在我的內心深處湧動,促使我不停地嘗試、反思……與蘇霍姆林斯基在20世紀中葉的烏克蘭創造的那個教育奇蹟相比,我們還有很大的距離。其實,當我們回到人本身,就會發現教育的過程雖然面臨種種困難,但教育的目的應該是十分單純的,那就是一切着眼於人的發展。在蘇霍姆林斯基龐大而完整的教育體系中,有一個根本核心,那就是“人”。因此,他提出了培養全面和諧發展的人的理論。只要我們心中有“人”,只要我們把人的全面和諧發展放在第一位,就能突破當下種種堅硬的壁壘,就能在這個日益紛繁、喧囂的世界上找到幫助孩子的辦法和途徑。蘇霍姆林斯基的文字裏浸滿了愛,那些用文字記錄的歲月裏也浸滿了愛。他常常用浸滿了愛的目光去觀察孩子們。對孩子透徹的理解與關愛,對教育全面的洞察與把握,對孩子所生活的這個世界無限的悲憫與同情,使蘇霍姆林斯基不僅當之無愧地成為世界教育史的一座燈塔,而且他本身就是一個大寫的人。因此,蘇霍姆林斯基打動我的絕不僅僅是他的理論和信念,更有他作為一個可完全信賴的師長、父親與一個朋友的無比高貴的全部品質。

如果説蘇霍姆林斯基是一個為了愛孩子而來到這個世界上的人,那麼,對於今天的我們,也當是——為了愛孩子,我們做教師。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3

蘇霍姆林斯基在《給教師的一百條推薦》第75條教師要愛護兒童對你的信任中提到教師要有學習的願望,要有對知識的渴求和明白智力活動的奧祕的志向,只有這些小路攀登,才能使你到達教育技巧的頂峯即師生之間心靈交往的和諧的境界。我想告訴你,年輕的朋友一個簡單而又極其複雜的教育祕訣。

這個祕訣就是隻有教師關心學生的人的尊嚴感,才能使學生透過學習而受到教育,教育的核心,就其本質來説,就在於讓兒童始終體驗到自己的尊嚴感;我是一位勤奮的腦力勞動者,是祖國的好公民,是父母的好兒女,是一個有着高尚的志趣、激情和不斷取得進步的完美的人。我認為這個祕訣十分重要。我們完全應當建立師生之間的情感橋樑。那種只要帶領孩子去玩,和孩子們一齊分享快樂就行了的觀點,顯然是錯誤的。要建立與孩子間的真正友誼,是要用我們的力量,我們的'思考,我們的智慧,我們的信心和我們的情操去鼓勵孩子的行為和情感。為了建立師生之間的偉大的友誼,教師務必付出巨大的精神財富。

要想建立起師生間友誼的橋樑,我們的教師務必付出真誠的、真心的愛。世界上有着各種各樣的愛,而教師對學生的愛則更加高尚。這種愛集中地反映了社會進步的要求,藴含着更加廣泛的社會好處,這種愛,是教師與學生心靈之間的一條通道,是開啟學生心靈的鑰匙。有了它,教師才能贏得學生的愛,贏得學生的依靠,使學生樂於理解教誨,收到其最佳的教育效果。

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讀後感9

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中有這樣一句話:“複習是學習之母,可是,善良的母親常常變成兇狠的後孃”。此語不僅生動有趣,而且“一語道破天機”:當學生被迫在一天或幾天之內做完曾經在幾個星期和幾個月裏所做的事情,大量的事實和結論一下子壓到學生肩上,在他的頭腦裏把一切都攪合在一起了,正常的腦力勞動無法進行,學生的力量被使用得過了頭。也就是説,複習是很重要,但要講究方法,不能硬灌給學生所有學過的知識,在他還沒來得及咀嚼就嚥下去時,只能引起消化不良,甚至產生疾病。

複習是學習過程中一個重要的環節,也是應考之前的一個必經階段。良好的複習可以彌補學生以往的學習漏洞,鞏固學生的基礎知識。蘇霍姆林斯基説:“人文學科的複習具有另一種性質”、“要複習分量很大的教材,就必須站得遠一點來看它,以便使主要的東西看得更清楚,而次要的東西則不那麼顯眼,如果學生在複習的時候,把所有的東西從頭至尾的反覆地讀,那就不僅會出現負擔過重現象,而且更重要的是材料的中心思想會被學生忽略過去,從而消弱了它們的教育作用”。這無疑是告訴我們:文科複習的方法很特殊,內容既多又雜,那我們就該有主次之分,把重要的東西擺在學生的面前,不能本末倒置。相反,如果在複習時,讓學生大量的去記、去背、去寫,點滴不漏地讓學生全部掌握,會讓學生對學習產生厭煩心理,從而失去了學習的樂趣,學習對他們來説就是一種煎熬,他們會覺得又累又煩,不要説彌補漏洞了,就連鞏固基礎都很難。這時的複習就演變成了一種形式,失去了它原本的意義。

那麼到底應該怎樣才能達到複習的目的呢?除了上述所説的要分清主次之外,他還告訴我們要講究一定的方法,從他的建議中我有了以下啟示:

一、在複習時要有一定的次序。所謂的次序是指按課時或單元進行復習。不能雜亂無章,使學生摸不着頭腦;不能“牽着學生的鼻子走”,如果學生被動地複習,是否有成效就可想而知了。

二、在複習時應分類型進行。把學生學過的知識分為幾個類型,不同類型的內容可以用不同的時間段進行復習。讓學生自己做到心中有數:什麼知識掌握的好,什麼知識掌握的不好,應如何去加強,這樣做也許會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三、在複習時要因人而宜。對於成績優秀的學生我們完全可以按照計劃進行復習,因為他們的接受能力比較強、基礎牢靠,理解能力和“消化”能力自然就略勝一籌;但對於成績差的學生,他們各方面的能力就要遜色一點,這時就需要我們有耐心地、循序漸進地、由淺入深地進行復習,決不能要求他們“一口吃成個大胖子”,由此才不至於學生對學習產生畏懼心理。

四、在複習時要講求效果。我們每複習一段時間之後,就要對學生進行檢測,看看他們複習的質量如何,針對情況及時進行“查漏補缺”,督促和幫助學生搞好學期複習。

“複習”這個詞是我們經常提到的字眼,但是我卻從來沒有認真計劃過複習,只是跟着自己的感覺走。蘇霍姆林斯基讓我看到了自己的固步自封,現在我真正領悟到:在複習時,如果方法得當,那麼達到我們所説的教育目的就會有許多捷徑的。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4

我喜歡聽課,聽課對我來説就像每天都在看一場電影,而且是現場直播。近距離和演員接觸,聽內容,看錶演,真乃幸事!

初入教壇,心裏沒底,我就去聽同組內教師的課,也會去聽其他學科的課,每次只要有可以聽課學習的機會,我都特別開心,彷彿我又可以享受一次饕餮盛宴了!我沉浸在聽課的狀態中無法自拔,欣賞着,學習着。一個學期下來,我獲得了一筆寶貴的財富:4本聽課記錄本。

一次偶然機會,我發現張祖慶老師的一本書《給語文教師的新建議》,本書中寫了關於那些與課糾纏不休的歲月:聽課史,仿課史,磨課史,換課史,評課史等等。我趕緊買了回來,如飢似渴地讀着,畫着,想着,寫着,我和名師來了次面對面地心靈交流。讀完後,我更加深切地確信教學一定要以生為本,一切為了學生。教師只是主導,不是主角,是學生的促進者,幫助者,引導者,切不可本末倒置。

聽課。剛開始聽課,自己總是最關注聽講課內容,PPT製作的精美度,教師的教態,環節的處理,導入語,銜接語,結尾語,關注的重點總是在教師身上,一直覺得“好玩有趣、耐人尋味、行雲流水、環環相扣、詩意盎然”就是好課的標準。但往往有時被電影的美感暫時矇蔽了雙眼,經常忘記電影的內在美:真!學生是否真正在思考、真正在主動學習語文?教師是否在真正教學生思考、教學生主動學習語文?課堂是不是真正的讓每個孩子在思考、在主動學語文?精彩是教師個人的精彩還是教師喚醒學生,讓每個學生真的走向了精彩?是否真正在以生為本,一切為了學生?自己聽課的關注點更應該多放在學生身上,看學生學會了多少?學生是怎樣在教師的引導下自己突破重難點的?關注點多放在學生學的身上,我們給孩子們上課就會有側重點,有的放矢,可以高效有力地突破重難點,讓學生學的輕鬆而有效率。

仿課。我喜歡餘映潮老師的課,從剛開始上課時,我就喜歡條理清晰的課。慢慢我發現原來這種做法有個專業名詞就是板塊教學。板塊教學可以讓學生思維更清晰,更有條理性,內容也不會太複雜。餘老師還有兩出拿手好戲就是主問題設計和詩意教學。主問題設計牽一髮而動全身,一線串珠,抓住關鍵詞,深入文本,拓展思維,概括性強,深入性強。詩意教學是我們語文教學人文性素養的深刻體現。帶領學生深入其境,感同身受,培養孩子們語文語感和語文素養。“形而下者謂之器”“形而上者謂之道”,教學,既要講究技法之“器”,更要研究技法背後的“道”——語文教學的規律、兒童成長的規律。站在學生的角度,從年齡階段出發,從學生的理解角度出發設計問題,補充內容。他始終把孩子放在第一位,不斷引導鼓勵孩子,讓孩子去總結反思,不斷讓自己和自己比進步,授之以漁,讓孩子能吃到自己想吃的每條魚。我除了喜歡餘老師的課,我更欣賞餘老師的為人,始終奉行“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的理念,不拋棄,不放棄,用欣賞的眼光,鼓勵的話語點燃了每個孩子內心對學習的渴望,對生活的熱愛。模仿一位老師的課,不僅仿其形,悟其神,更重要學習老師的人格。張光瓔老師説過:“人品大於學問,要想上好課,先要做好人。做人沒學好,課格高不到哪裏去。”關注孩子,以德育人,以文化人。

磨課。印度詩人泰戈爾説:“不是錘的打擊,是水的載歌載舞,使鵝卵石臻於完美。”教師日常生活中的水流花開,才能推動自己的永續成長。把每節常態課上成公開課,把每節公開課上成常態課。逐漸淡化公開課和常態課不同的意識,打破邊界意識,形成完美融合。不斷打磨自己的教育思想,磨練自己的教學技能。自身水平提高了,課的水平,也就提高了。多把工夫花在“功夫”上。好好練朗讀,好好練板書,好好寫批註。提升自己的基本功,才能真正上好每節課。這一切除了是在夯實教師的基本功,更是為了更好地教育學生。教育,最關鍵的`代名詞就是影響。打鐵還須自身硬,自身課堂的風格也就形成了學生學的風格,並形成學生自身的風格。為了幫助孩子更好地消化吸收,以課標為導向,以孩子為主體去磨課,俯身傾聽孩子們的心聲,懂得孩子的疑惑點,想本課的學法,才能真正走進學生,讓學生不斷成長。教師其實扮演着雙重角色:在教師主導地位的引導下,也要學會做孩子的同伴,做學習的主體。

“樸素是優雅的靈魂”。正如劉鐵芳教授所説:“讓學生動起來,卻看不見教師過多自我的痕跡,課堂行雲流水都是學生的雲與水,而不是教師自身的流水。”我們不能把“演繹課堂精彩”當作教學的唯一追求,而是把“協助學生學習”作為頭等大事。善於做報春使者,“俏也不爭春”;善於點燃智慧火把,亮也不灼人。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5

我閲讀了《給教師的一百條新建議》使我受益匪淺。它告訴我們教師要做一個善於反省的人。其中給我印象最深的有以下幾點

一、再多帶點東西進課堂

書中的這一段我印象很深刻:教師帶給課堂不僅帶着“智力”、“體力”去,還得帶着“心”去,盡力忘“我”,忘了我的軀殼,忘了我的身份,忘了年齡,忘了功與利,你“思無邪”,你的“心”就那麼真切地坦蕩在孩子們面前,去了塵埃的一顆心啊,是那麼富有魅力,它使你的語言、舉止都超凡脱俗起來,凡是忘我的超脱凡俗的都會產生力量,由不得孩子不隨你遨遊天外;二是平日裏的學習與體悟,學習與體悟如果是自覺的超功利的行為,那麼就會成為你人生的修養的“法門”,你會非常通暢:學問的通達與為人的練達;你會非常的厚實,在你身上個性化地聚集了“真、善、美”,你便“神形兼備”,渾身閃耀魅力的光彩來。

讀了這些,我恍然大悟,我才意識到我們平時上課也正是缺少這些呀,新課程給師生雙方提出了新的挑戰,一方面,它要求孩子要改變學習方式,由被動接受、記憶、模仿的過程變為主動探究,自主發現,合作交流的過程;另一方面,要求教師的教學方式也發生變化,教師不再告訴,不再包辦代替,教師成為孩子學習的組織者、促進者。

二、“登上人生幸福的三層樓”。

幸福是什麼?每個人對他的詮釋都是不一樣的。作者認為幸福分三層,第一層樓是物質“生活保障”,第二層是“藝術生活”而第三層則是“獨立思想”。而這三層分別代表三種教師類型,第一類將教師工作僅僅當作應付的工作,不得已混口飯吃,這類教師不大可能有很大進長,他們平時表現出來的就是有錢的多幹點,不給錢的少幹些,甚至不幹;上班最好晚點來,下班最好早點走。因為他們的精神生活這二、三層還沒建起來,所以他們活着未必真正幸福。第二類教師以教師工作為樂趣,他們覺得教書就是藝術。這類教師會把課儘量上得生動些、新穎些,他們和孩子有着影子般的感情,因為愛而無比幸福。第三類教師將教育工作當作思想的起點,在一生的教育活動中,不斷探索,不停地追問自己,非常理性而充滿智慧地安排自己的工作,經常會有一些心得,經常會求教於書本和理論,若干年後他們會成為專家,教書對他們而言簡直就是對生命的一次次體驗,他會很幸福和滿足。

是呀,可能當每位教師初次走上講台的時候希望自己將來能成為這裏的明星。可是由於眾多誘惑,幾年或者是幾十年後,每個人的追求不同、要求不同和方法不同,最後每個人所達到的結果也會大相徑庭。我們要經常的反省自己,在自己困惑的時候拿這個標準衡量下自己,你幸福嗎?你現在位於幸福第幾層,你能做到哪一層?

三、“合理合法地懲戒學生”

教師真的越來越難當了,特別是遇到一些差的學生,教師變得一點辦法都沒有了,打也不是罵也不是。打學生早已歸入一條罪狀——叫體罰,被明令禁止了;現在連批評也不敢了,批評重了孩子可能想不通,到頭來是教師吃不了兜着走;為了少惹麻煩,一些老師可能抱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態,取不作為的消極態度。可是,誰都知道,對那些特別差的學生,教師如果沒有強而有力的懲戒手段,不能有效地控制這一小部分“害羣之馬”的行為,那麼最終受傷害的可能是大部分好學生。但教師卻越來越感覺到“黔驢技窮”了。那怎麼辦,如何既有效地控制學生的不良行為,又保護教師自己呢?

在過去,家長和教師一直是站在共同的`立場上來管教孩子的。有兩個原因,一是因為過去,有文化的人不多,在缺少文化的家長看來,滿腹經綸的教師簡直像神一般,需要頂禮膜拜的,教師焉能有錯?二是因為在過去,人們將師生關係定為一種倫理關係,而且這種倫理關係是仿效倫理中的斧子關係來確定的,在家裏,“老子”打兒子是再平常不過的事了,所以有的家長或許還會授意老師:這小子不聽話,任老師揍他!可現在,教師“為所欲為”的兩大條件都發生了變化,在家長眼中,教師可能沒什麼了不起,你是“一流人物”還能只當個教書匠?在整個國家民主化進程中,教師與學生不再被認為是一種仿效家庭倫理的血緣關係了,在很多家長看來,教師僅僅是幫助孩子成功的“工具”,這把工具不好使,就告你。於是,教師早已被請下了神壇,新的師生關係應該被建立起來。這種新型的師生關係建立在國家法律制度的基礎之上,建立這種新的關係意味着教師不必再扮演“一日師終身父”的角色,而應與學生建立平等的關係,這種關係首先不是以血緣,其次不是以感情來維繫的。教師對學生也不必如其父母般“恨鐵不成鋼”,只要對每一名學生盡心盡職,就算是對這份職業有所交待了。當然教師的不作為不應被寬容,積極的態度應該是在合理合法的前提下,有效地懲戒學生。教師懲戒學生應具有教育性,尊重學生人格,懲戒應合理並公正,要符合相關程序。

讀書是教師必修的功課,記得有人曾説過:“一日不讀書,心臆無佳想;一月不讀書,耳目失精爽。”讀書對教師而言可能它是這樣一種東西,它使孩子親近你,使你永葆活力,使你有魅力。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6

每一個教師都希望在自己的課堂上學生對學習感興趣。怎樣才能把課上得有趣呢?所謂課上得有趣,就是説:學生帶着一種高漲的、激動的情緒從事學習和思考,對面前展示的真理感到驚奇甚至震驚;學生在學習中意識和感覺到自己的智慧力量,體驗到創造的歡樂,為人的智慧和意志的偉大而感到驕傲。

“興趣的祕密何在”是談興趣的,關於興趣,我們當老師的,有太多的話要説,誰都知道,興趣是成就一切事業的基礎,是學生掌握知識的動力。而看看我們現在實際的教學生活,恐怕抱怨最多的就是,學生對學習失去了興趣,自己教課也提不起興趣。那麼如何解決這個現實的根本問題。在這裏,蘇霍姆林斯基主要從上課的角度向我們提出了幾點建議,首先我們要將課上得有趣,何為有趣?就是:學生帶着一種高漲的、激動的情緒從事學習和思考,對面前展示的真理感到驚奇甚至震驚;學生在學習中意識和感覺到自己的智慧力量,體驗到創造的歡樂,為人的智慧和意志的偉大而感到驕傲。這種對課的描述很令人嚮往,説實話,要想使每一節課上得讓學生感興趣,也是不可能的。那麼,這樣説有什麼意義呢,我覺得蘇霍姆林斯基在這裏還提出了很重要的一點,那就是對知識的興趣的第一個源泉、第一顆火星,就在於教師對上課時要講的教材和要分析的事實所抱的態度。學生沒有興趣,我想作為老師我們首先要自問一下,你自己對所講的知識有興趣嗎,你有沒有想辦法去創設情景去激發學生的興趣?

把握和調動學生學習的興趣是上好一堂課的關鍵,只有深入學生的主體,瞭解學生所想,所需,所愛,針對孩子們的興趣特點把握主教材,才能真正“寓教於樂”,讓學生在快樂的體驗中學到新知識。那麼就讓我們在實踐中不斷反思,不斷學習,再不斷實踐,用有效的教學喚醒學生沉睡的潛能,激活他們封存的記憶,開啟他們幽閉的心智。

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這本書,我以前就聽説過,但從來沒有靜下心來真正去閲讀過,最近有幸拜讀了這本教育書籍,這裏的每一篇文章都深深地振撼着我。

其中 “爭取學生熱愛你的學科” 這篇文章使我感觸頗深:在蘇霍姆林斯基看來,只有學生喜歡上了某一學科,這些學生的天賦素質才會得到發展,他們的愛好、稟賦、能力、志向才能自願地建立起來。作為老師,最希望的就是學生熱愛你的'學科,只有這樣,學生才有興趣學,才可能學好!

蘇霍姆林斯基就説:“如果學校裏沒有一種各科教師都來爭取學生的思想和心靈的氣氛,那麼許多學生的興趣就永遠得不到開發”。在這裏,他也提出了一些很好的建議。他説:“我希望你去爭取自己學生的思想和心靈”。我們常常希望學生有高昂的學習熱情和端正的學習態度,常常把課堂效果不好的原因歸結到學生身上。讀了這本書後,我真正意識到,其實解決問題的根源應在教師自身,那麼,如何才能點燃起這些學生“興趣”的火花、“爭取學生熱愛你的學科”呢?我認為應從以下幾個方面着手:

第一:充分備課

充分備課是上好一堂課的前提,是我們必須要做好的一件事。蘇霍姆林斯基指出:“有經驗的教師都在努力做到這樣一點:在他的學生熱愛的那門學科方面,教師制度的東西要比教學大綱要求的多十倍至二十倍。”通過充分、精心的備課,才能在課堂上旁徵博引,妙語連珠,調動學生的注意力和興趣。

第二:精心設計課堂語言

蘇霍姆林斯基特別指出了教師的語言素養是上好一堂課的關鍵,他説:“教育的藝術首先包括談話的藝術。”教師的教學效果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他的語言表達能力,這就給教師的語言修養提出很高的要求。如果教師的語言素養好,那麼他上起課來會非常輕鬆,學生聽的也非常明白,課堂效率怎能不高呢?相反,語言能力差,不僅會影響課堂效率,而且也會讓學生不喜歡這個老師和這門學科。所以,我們要精心設計課堂語言,爭取用準確、輕鬆、易懂、風趣的語言吸引學生。

第三:把學生當成朋友

1.把微笑帶進課堂,讓學生親其師

教師一個友好的微笑,一句體貼的話語,一個會意的眼神和一個輕微的觸摸,都會使這些十來歲左右的學生感到格外的親切。若能把微笑帶進課堂,把歡樂帶給學生,學生就會格外親近你,格外喜歡你。

2.尊重愛護每一個學生,讓學生信其師

教師不要以教育者自居,不以強制的手段——訓斥、羞辱、向家長告狀等強迫學生服從教師的意志。強制性的教育,很容易傷害學生的自信心、自尊心,引起學生對教師的反感甚至恐懼,也容易扼殺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應通過自己的言行、表情傳遞給學生親切、鼓勵、信任、尊重的情感信息,同時教師的尊重、愛護,有利於保持學生良好的心境,保護學生的自信心、自尊心,有利於取得學生的信任,這對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有很大的作用。

3.參與學生的活動,做學生的朋友,讓學生愛其師

教師除了在課堂上與學生進行情感交流外,還要重視與學生課堂外的情感交流。若能參與學生的課外活動,更能引起學生的感情共鳴。

第四:用賞識的眼光看待學生

人需要賞識,作為課堂主體的學生更不例外。他們常常把教師的賞識看成是對自己的評價,當他們得到賞識時,就覺得自己有進步,能學好,有發展前途,以為自己在教師心目中是好學生,因而產生自身增值感,增強學習的內部動力。幫助學生體驗成功和快樂,成功感是一個人保持對於某一活動的興趣的原動力。

蘇霍姆林斯基的這本《給教師的建議》猶如一泓清泉,清爽甘甜,沁人心脾;又彷彿一面鏡子,時刻映照着自己;又象慈祥師長,不斷地給我們以指引,很多經驗都值得我去一一聆聽和反思!這些都將成為我一生享用不盡的財富!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7

記得這樣一件事:有一位女生有書法方面的特長,曾經在班級的書法比賽中得了第一名,老師和同學都誇獎她,她也以此為榮。但是,她生來膽小,沒有張揚的個性,只有臉上淡淡的微笑才讓人記得她是班級裏的書法冠軍。平時,她並不愛説話,當然上課時也不常舉手,只有在自己確定準確無誤的情況下才會舉起那隻難得舉起的手。

兩年級時的一次語文課,老師請學生到黑板上去書寫新教的生字,這項任務太簡單了,學生們爭先恐後地舉手想得到這次機會,這個任務對於那位女生來説簡直易如反掌,因此,她也舉起了手。結果,老師選中的正是她。我們都能猜到老師的用意。女生在全班同學羨慕的目光中走上了講台,微微顫抖的小手握住了那支短短的粉筆,老師微笑地期待着她能夠快速而漂亮地完成這項任務。可不知因為緊張還是害怕,女生怎麼也找不準寫字的位置,平時天天接觸的田字格一跑到黑板上就開始和她捉迷藏,四個小格子把她的眼睛都看花了,而且頭越來越暈,寫了半天,也沒能把字寫進格子裏,這時的同學們已經開始有了不耐煩的議論聲,女生多麼希望老師能制止同學的議論,同時給她指點一下寫字的正確位置,可是這時卻傳來老師不耐煩的埋怨聲:“哦喲,寫了半天怎麼還寫不好,算了算了,回去吧,時間都來不及了……”女生默默無語,低着頭紅着臉,全班同學的目光像利劍直刺她的心窩。

從此,本來不愛説話的她更沉默了。當然,課堂上要看到她舉起的手就更難了。

朋友,那位女生就是國小時候的我呀!現在,我自己也成了一名語文教師,學生時代的這件事卻讓我至今難以忘懷,多麼想對那位老師説:“老師,請愛護學生對你的信任,小心呵護學生的自信心和自尊感吧!”最近認真拜讀了蘇聯當代著名的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他在《教師,要愛護兒童對你的信任》一篇中寫道:

“請你任何時候都不要忘記:你面對的是兒童的極易受到傷害的、極其脆弱的心靈,學校裏的學習不是毫無熱情地把知識從一個頭腦裏裝進另一個頭腦裏,而是師生之間每時每刻都在進行的心靈的接觸。”

當了整整六年的班主任,我深深地體會到:

“只有教師關心學生的人的尊嚴感,才能使學生通過學習而受到教育。教育的核心就其本質來説,就在與讓兒童始終體驗到自己的尊嚴感:我是一個勤奮的腦力勞動者,是祖國的好公民,是父母的好兒女,是一個有着高尚的志趣、激情和不斷進取得進步的完美的.人。”老師的任何一句不經意的責備都在漸漸扼殺學生的自信心和自尊感。

每個班級中難免會有幾個問題生,對待問題生,我想很多老師都會和我一樣,一開始傾注十分的耐心,久而久之,耐心耗盡,取而代之的將是厭棄,感覺無能為力。我曾遇到過這樣一個問題生,從來都沒覺得自己那樣對待他有什麼過錯,不過,自從學習了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一書,我才知道是自己潑滅了他對學習的燃燒的熱情。

他是三年級轉學到我班的,一開始談到的他的家庭環境就引起了我的重視:父親在外省打工,一年難得回來幾次;母親在家照顧他,沒有工作,但是每天都混於娛樂場所早出晚歸。以至於孩子經常一元錢買早點,方便麪結束晚餐。由於沒有人監督看管,很快,他的成績一落千丈,班級倒數第二,給他媽媽打電話,媽媽居然會因為在搓麻將而拒絕來學校,沒有約束的孩子更加變本加厲,發展到每天自己修改家庭作業,甚至不做,根本不背書,每天都拿不出任何作業,面對家長的無動於衷,我終於決定對他採取的特殊的處理手段:不再理會他的作業,放任自流,並且在全班同學面前批評了他。本以為這樣一個不愛學習的孩子根本就不會在乎我的幾句批評,本以為給了他這樣的教訓,從此他就能按時完成作業了。但是結局並非如我所願,卻很好地印證了蘇霍姆林斯基的話:

“而孩子是要以怨抱怨的,有時候甚至做出奇怪的、荒唐的、毫無意義的事來。”

他非但沒有任何想改好的意思,而且漸漸地跟自己的命運妥協了,每天把他叫到辦公室,他毫無怨言,卻態度冷淡,準備好耐心地傾聽老師的諷刺和訓斥,根本無動於衷。依然交不出任何作業,聽寫幾乎全錯,而且字寫得無法辨認。我的教育方法宣告失敗了……

回想自己小時候的故事,聯繫現在所教的這位學生,我終於意識到是我吹滅了他渴求知識的微弱的火花,忘記了兒童是脆弱無助的,錯誤地認為兒童都是能頑強地克服困難的英雄,沒有鼓勵,只有同學的冷眼和老師的批評,他學習的自信心和自尊感又從何談起呢?我終於明白了蘇霍姆林斯基的《教師,要愛護兒童對你的信任》這篇文章的真諦:

“促使兒童學習,激發他的學習興趣,使他刻苦頑強地用功學習的最大力量,是對自己的信心和自尊感。”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8

眾所周知,班主任工作繁忙而瑣碎,尤其在市裏中學當班主任,更是累上加累。首先,她們的工作時間太長了,真的是“兩頭不見太陽”。早晨到校時太陽還沒有出來,下午太陽下山了,她們還沒有回家。其次是他們的身體狀況。每次放假後第一天上班,他們都面色紅潤,神清氣爽;可是用不了兩週,個個都被學生折磨的面色蠟黃。一年到頭,很少能在他們的臉上看到笑模樣。很多女班主任的臉上由於長期焦慮、生氣、操心費神而佈滿黃褐斑。還有現在的家長也是很難纏,動不動就打12345熱線反映情況,弄得老師、學校都很被動·······凡此種種,都讓我對班主任這個職位望而生畏。他們除了評優樹先的時候能有幾個人得獎讓人覺得有點成就感以外,真的讓人覺得毫無幸福感可言。可是當我讀完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建議》後,反而有了一種強烈的想當班主任的衝動。它讓我覺得班主任的工作其實是一個施展個人才能,實踐自己教育理想的舞台,如果方法得當,它不僅不會帶來痛苦,反而能帶給我們一種幸福感與成就感,會成為教育事業快樂的源泉。如果在自己的教育生涯中沒有當班主任的經歷,就不能算是成功,甚至這種經歷的缺失會是一種終身的遺憾。於是讀完書的這些日子裏,我的腦海裏總是浮現出我當班主任時培養學生的各種舉措。

我會在教室裏建一個讀書角,在學生觸手可及的地方放上他們喜歡的書籍。而不是像有的班級裏一樣都統一把書“密封”在講台旁的書櫃裏,一個學期都沒人借閲。當然,這相比於農村中學來説,有書櫃也算是一大進步了。學生只有擁有自己的圖書館,班級裏有藏書,才能培養學生愛閲讀的習慣。

每天早晚會有10分鐘的讀書時間。十分鐘不長,但是如果能夠每天堅持,堅持三年,我想這早晚的閲讀量也會是驚人的。每個學生在一個學期裏都會有3到4次機會在早晨讀之前或放學前給同學們分享自己喜歡的閲讀故事。這樣做,不僅鍛鍊了學生們的膽量與自我表現力、朗讀能力,更重要的是會培養他們閲讀的習慣。找故事的準備過程本身,也是一種閲讀量很大的活動。

真正的做到對每一個學生的關懷,關注個體差異。就如班裏有一個學生A,因常年學習習慣不好、挨班主任批評漸成習慣,養成了對誰的話都“油鹽不進”的狀態,對每位老師的“軟硬兼施”都有足夠的免疫力,現在已經發展到上課就睡覺,連課本都不帶了。有一段時間,面對自暴自棄的他,我也是無計可施,採取了大多數教師的態度,對其不管不問,任其發展。可是讀完這本書後,我陷入了深深的自責與不安中。之後我就開始反思自己作為教育者的錯誤行為,制定了詳細的幫扶計劃。我看他聽不進去課,就給他找了與歷史課有關的課外書。我沒有強迫他學習、聽課,二是告訴他自己對他的關心,並不希望他在人生最寶貴的年齡階段一無所獲,我希望他能夠為自己的未來添磚加瓦,渴望他成才,讓他真正的感受到自己對他的關愛。有的時候,金玉良言説多了就變成了陳詞濫調,所以我就説這麼多不再繼續了。既然不願意聽課,那就多鼓勵他看看課外書。我相信只要他看書,看的書越多,對與歷史知識有關的背景瞭解的越多,他就會對歷史越感興趣,上課也就越有利於引起他的興趣,有利於他記住該記住的知識點。而這也可以提高他的自信與自尊。遺憾的是,我只是他的歷史老師。如果我是他的班主任,我就可以對他各科進行規劃,幫他重拾學習的信心與勇氣,進而由學困生轉化為優秀生。

組織學生參加各種勞動與活動,培養學生的責任感與情懷。現在的學生太缺乏勞動了,他們除了睡覺就是上學,上各種各樣的輔導班、特長班。他們完全沒有時間與機會參與勞動,家長也缺乏這種意識並認為這是浪費他們的學習時間。其實適度的勞動能夠培養學生的毅力與情懷。老祖宗那句“勞逸結合”是很有道理的,磨刀真的不誤砍柴功!如果學生們都經歷了良好的勞動磨鍊,就一定不會出現那節課上“不願意成為周恩來那樣的人”的事情。學生們認為像他那樣工作會被早早的累死。這是多麼可悲的事情!他們整天坐在鋼筋混泥土鑄就的小房子裏痛苦的學習,缺乏熱愛祖國、敬仰偉人的情懷。我想我如果是班主任,就一定會利用家委會去組織學生參加勞動,還會用蘇所採取的`友誼日等活動讓學生親自體驗這個世界,從而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這樣的活動可以説是意義深遠。

當然,除了班主任能做的,作為普通教師要提高的也還有很多。比如豐富並錘鍊自己的語言,用火熱的語言讚美祖國的英雄兒女,波動學生心靈的琴絃。在講到英雄人物的時候,除了以生動的語言講述外,還可以買《楊靖宇》等書籍放到教室裏,這樣就可以廣為傳閲,並激發學生去買書、讀書,增強學習歷史的興趣。同時也對學生進行了愛國主義教育,並讓他們在此過程中發現自己的明星和指路明燈。蘇氏的“思想室”真的很不錯。雖然我們學校沒有,但教師買書並穿越也將起到一定的彌補這種缺憾的作用。

除了給教師的啟迪,這本書對如何做一個合格的父母以及為了幼兒能夠順利入學所作的準備等方面也使我受益匪淺。由於時間關係,明天再寫吧!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9

向晚意不適,淺斟品茗,百無聊賴之際,腦中不覺想起黃庭堅所言:“士大夫三日不讀書,則義理不交於胸中,對鏡覺面目可憎,向人亦語言無味。”於是,愧疚感頓生,隨手從書架上抽出一本《給教師的建議》。此書一年前就已購買,蓋因其名如雷貫耳,然書上長久落塵,實屬罪過。今日讀來,欲罷不能,讀罷掩卷,只能説,半個多世紀過去,大神依然是大神!蘇先生治教之絕學,乃吾輩學習之範本!

學習一:以兒童視角看待教育

蘇先生深情地説:“一個好教師首先意味着熱愛孩子,感到跟孩子交往是一種樂趣,相信每個孩子都能成為一個好人,善於跟他們交朋友,關心孩子的快樂和悲傷,瞭解孩子的心靈,時刻都不曾忘記自己也是個孩子。”時刻不忘自己是個孩子,這就是“兒童視角”。沒有兒童視角的人,是絕對當不了好教師的。

猶記得初帶一年級時,第二學期開學後幾天,小王同學跑來辦公室,泫然欲泣,卻隻字未講。在我幾度詢問之後,才緩緩開口道:“周老師,你為什麼不表揚我?”看我一臉茫然,他脖子一揚,頭一偏:“開學報名時,你表揚了好多同學,説一個寒假都長高了,你還説唐×長高了3釐米呢!我寒假也長高了,還長高了5釐米呢,但你就是沒有表揚我!”小王一肚子的委屈傾吐而出。一時間,我哭笑不得,本想一笑了之:小孩子嘛,哄哄就好了,或者再過幾天就忘記了。但是轉念想到,當時的他滿是渴望的眼神等待我的表揚,而我卻置之不理(或許壓根就沒關注),忽略了一個孩子的滿心歡喜。於是,我學着他剛才的樣子,義憤填膺地説:“這是周老師的不對,我要批評我自己,我下次再也不犯這樣的錯誤了,你能原諒我嗎?”為表誠心,我舉手對天發誓道,“我今後一定要關注小王的身高……”他的眼睛瞬間亮了起來,點點頭:“嗯!我原諒你了!”説罷,就喜笑顏開地跑出去了。

時至今日,我仍然非常慶幸,小王能告訴我他的“小情緒”。他的一席話,對我的教育之路有極其重要的意義。我也很慶幸自己當時沒有敷衍他,而是站在他的角度去了解他的想法,獲得了他的原諒。當然,讀完蘇先生的書後,我也在心中暗暗告訴自己今後要更加細心對待每一個學生,特別要以兒童的心情去理解兒童。

學習二:以課外閲讀滋養兒童

在蘇先生的著作中,在他給教師的建議裏,不止一次提到閲讀,他將閲讀放在了非常重要的位置上。他甚至説:“閲讀應當成為吸引學生學好的重要發源地。”他還指出:“學生的第一件愛好就應當是喜愛讀書。這種愛好應當終生保持下去。”我一直認為,不會讀書的孩子是沒有將來的,尤其是我所帶的農村孩子,唯有閲讀,才能引領他們走向遠方。

一年級時,我嘗試和孩子們讀唐詩宋詞,二年級學平仄,三年級走進《日有所誦》。一度以為,有這樣的潛移默化,孩子們定能愛上閲讀,最終,善於表達。奈何,我在講台上“激情四溢”,課下學生對閲讀仍“巋然不動”,讓我深感“恨鐵不成鋼”。直到讀了第三十章《關於學生的智力生活》,其中有一言:“要使課外閲讀成為學生的精神需要,就必須讓他們感到你的思想在不斷豐富,確信你今天沒有重複昨天收穫的東西。”這時,我才幡然醒悟,原來,教師就是學生最好的鏡子。作為一名語文老師,從某種意義上説,我們不是給學生講語文,也不是帶着學生學語文,而是用自己的語文氣質去感染學生,教師應該“語文化”,並自然而然地去“化”學生。如果自己不進行實際閲讀,沒有文化底藴,每日只是重複昨天的工作,又如何能真正帶領學生享受閲讀的快樂,滋養他們的心靈呢?

學習三:以動手勞動促進成長

在蘇先生的第二十六條建議裏,他強調了“勞動”的重要性。“許多聰明的、有天賦的兒童和少年只有在親手參加創造性勞動時,才產生求知興趣。”這裏的勞動主要是指動手操作、複雜的、創造性的勞動,這種勞動一定要有思想,能促使孩子思考,能讓他們將各種事實聯繫起來去考慮。蘇先生有一句非常有名的話:兒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

這讓我想到去年暑假,帶着懵懂和憧憬加入長沙縣綜合實踐工作室後,所做的一系列嘗試。在學校,用一年多的時間,我和孩子們一起種蔬菜、收瓜果、逗蟈蟈、觀蝸牛。在我的指導下,回到家中,他們也不停歇,進行水稻種植的調查,體驗二十四節氣的.不同美食,收集桂花做成茶……此時,孩子們是自由的,他們的夢想可以是做一名普通的農民,養蠶種桑,下河摸魚,水窪裏打滾;也可以是做一名勤勞的美食專家,不同的季節做出不同的糕點……

當然,我和孩子們最喜歡的還是金秋十月,一片片銀杏葉掉落下來,在鋪滿金色扇子的水泥道上,孩子們把葉子拾起,做書籤,譜上詩,聊贈滿校秋。有許多平時課上不敢言語的小女孩也會跑過來和我分享:“周老師,這樣真有趣!”這一方天地裏,許多新奇有趣的事物令他們樂此不疲。這些勞動生活也成了孩子們寫作的豐富素材。二年級時,在孩子們的“圖畫日記”中,我驚喜地發現:他們的圖畫更為精美,天空,河流,大樹,哪怕是一隻小小的螞蟻,也能載入畫冊,許多課堂上沒聽過的語言也流瀉在他們的筆尖。

像蘇先生説的,“春季和夏初,應帶領學生遠途參觀。”雖然沒有條件帶他們遠遊,但我堅持走進自然,和孩子們一起春播種秋有收,夏有蓮蓬冬掃雪,盡情體會鄉下人家勞作之樂。

風乍起,吹動滿室馨香。低頭續盞,茶已漸涼。蘇先生聖賢之心,培植沃土,獲之以花。先生雖已故,然其著作永流傳,今日細細品讀,心中久久激盪着漣漪,教育無它,用心而已。教育之路,有蘇先生作伴,甘之如飴。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10

作為一個剛剛參加工作的年輕教師,在教育工作中存在很多的困惑。由於經驗的缺乏,使我在開展教育工作中經常碰壁。前不久,我閲讀了學校發給的《給教師的建議》這本書,覺得受益匪淺,調解開了我心中很多的困惑。對於我這個個新教師來説,猶如是我在前進道路中的指明燈,給我指明瞭前進的方向。

作為一個新教師,在平日的教學中,最擔心出亂的環節就是課堂教學以及怎麼樣應付後進生的問題。由於班級差異比較大,所以在課堂上如何針對不同班級的特點,制定有效的教學方式,是我在教學過程中經常遇到的大問題。同時,如何應對後進生,也是一個大問題。因為我所教學科是生物,在學生眼中是門“次科”,所以在絕大部分學生都會重視的情況下,後進生的問題更加突出。這兩個困惑一直都纏繞着,使我在教學中只能在黑暗中摸索前進。當我讀完《給教師的建議》這本書之後,覺得有一種豁然開朗的感覺,一年來深深困惑着我的問題終於找到了方向。

從《給教師的建議》這本書中,我在第一個建議——請記住:沒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學生和第六個建議——談談對“後進生”的工作這兩個建議中得到很大的啟發:我覺得給我啟發最大的就是要培養學生學習的興趣問題,而且要因材施教,讓孩子在最初的小成功中滿足他的虛榮心自豪感,從而培養他的興趣。

在我們的創造性的教育工作中,對“後進生”的工作是“最難啃的硬骨頭”之一,這樣説恐怕沒有哪一位教師是不肯贊同的。有那麼一些學生,他們理解和記住教材所花的時間,比大多數的普通學生多幾倍;但絕大部分“後進生”都是由於好動,無心向學,課堂非常不認真所造成。

所以對於這些學生來説,我們首先是要改變我們的看法了,對“後進生” 的教育工作不能急於求成,更不能簡單地認為轉變"後進生"就是為其補課,提高成績。把學習僅僅侷限於背誦必修的教材是特別有害的,——這種做法會使他們養成死記硬背的習慣,變得更加遲鈍。我們應該知道,每位學生都是不同的個體,他們的接受能力是不同的,我們不要向學生要求他不可能做到的事,否則只會適得其反。那麼該如何做呢?

對於學生我們應採更多的是要發現他們的的優點,哪怕是肯定平常學習生活中一個小小的閃光點也能極大地提高他們的自信心,得到教師的肯定是對他們一種莫大的鼓舞。我們每個人都是喜歡被肯定,更何況是未成年的中學生。例如,在一次的公開課的'課堂中,我發現一個平時成績不太理想的,平時課堂好動的學生勇敢地舉起了手,並在大家的鼓勵下正確地回答了問題。當場我就讓全班同學表揚了他,課後,我又單獨以進步獎獎勵了他。從此,他上課的積極性高漲了,學習生物的興趣也越來越濃厚。

其次,藉助集體的力感染後進生 ,因為學生生活在班級羣體當中,環境的感染力是最大的。那麼我們應該怎樣使後進生在環境中獲得進步呢。首先要把學生按照成績分成小組,要以好帶差;讓學生養成互助互學的良好風氣。自然他們就願意交了。要讓學生們意識到自己是在一個大家庭中,互幫互助,共同進步。這樣整個班級的學期氛圍也會越來越高漲,後進生也能得到充分的幫助。

在第十六個建議——學科教學中地學生積極活動地內容和第六十四個建議——在課堂上怎樣指導學生地腦力勞動中,使我明白如何更好地控制好每一個課堂。

在課堂教學中要引導學生學會積極思考。當課堂教學只以教師為主體,許多學生似乎在下面認真聽講,不停的做筆記,似乎課堂效果不錯。但當教師讓學生複述剛講述的內容的時候,他們都回答得前言不搭後語,根本講不出個所以然來。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常常氣憤學生的不懂裝懂。可是,在讀了《給教師的建議》這本書之後,我不得不承認,其實在當時那種情況下,學生們根本無法判斷他們對新內容是理解了還是沒有理解,他們只能先聽,先抄。在講課之初,我們並沒有明確告訴學生,在學習這一新內容時,他們應該理解什麼,在思考過程中應達到什麼目的。思索﹑思考,只有當它的目的十分明確,也就是説,思考的過程是解決問題的過程的時候,才能成為名副其實的腦力勞動。教師越是善於把學生的思維活動賦予解決問題的性質,學生的智力也就能越加積極地參與到這項活動中來,學習中的阻力和困難也就越加清楚,因而腦力勞動的過程也就在某種程度上成了克服困難的過程。

讀了這本書後,讓我覺得作為一名教師,應該在教學過程中不斷得積累自己的教學經驗,並且更應該吸取別人寶貴的經驗。讓我們能夠在經驗中總結出一套有效率的教學方法,最大限度的激發學生的創造力和他們的熱情,讓每一個學生都能成為有用的人才。

不可能一種方法用到老。我們在善於總結自己經驗的同時,更應該閲讀和借鑑其它老師好的,適合自己的教學方法,使自己的教學方法多樣化,堂課效率高。教無定法,讓我們在總結和借鑑中不斷提升自己。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11

我喜歡讀書,也愛收藏書。從教二十一年來對我教學工作影響最大的一本書就是前蘇聯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專為中國小教師寫的《給教師的建議》。

打開目錄,我被深深的吸引住了。我的眼前彷彿出現了一個嶄新的世界:“給剛參加工作的教師幾點建議”、“談談對‘後進生’的工作”、“興趣的祕密何在”、“爭取學生熱愛你的學科”、“談談教師的教育素養”“關於和諧教育的一些想法”“課堂教學與課外閲讀”。這不都是我最急於知道的嗎?目不暇給的我廢寢忘食的讀着……在蘇霍姆林斯基的字典裏沒有“差生”二字。蘇霍姆林斯基用費佳的故事告訴我們,要用“閲讀與思考”喚醒知識“差生”的思維。

書中講到,有個叫費佳的學生,算術應用題和乘法表始終是最大的障礙。學了今天的,忘了昨天的。蘇霍姆林斯基就給他編了一本特別的習題集。習題集里約有二百道應用題,主要都是從民間蒐集來的。其中每一道題就是一個引人入勝的小故事。其中絕大多數並不需要進行運算;解答這種習題首先要求動腦筋思考。起初,費佳只是簡單地讀讀這些習題,像讀鳥獸、昆蟲、植物有趣故事一樣。過不久,費佳明白了,這些故事就是習題。這孩子對其中一道最簡單的習題思考起來,並且在老師的幫助下解答出來了。解題原來是這麼普通的事,這一點使費佳感到驚奇。“這麼説,這些習題中的每一道,也是可以解答出來的?”費佳問道。於是,費佳整天地抱住那本習題集不放。每解出一道題,就感到是一次巨大的勝利。他把解出的習題抄在一個專門的練習本里,還在文字題旁邊用了畫習題的辦法,畫有小鳥,動物植物等。

蘇霍姆林斯基還給費佳蒐集了一套專門供他閲讀的書籍,大約有100本小冊子,可供這孩子從三年級讀到七年級。後來又給費佳配了另一套書。

到了五年級,費佳的學業成績就趕上來了。他能和別的同學一樣解答同樣的`算術題。到六年級,這孩子突然對科學發生了興趣。費佳成“少年設計家小組”積極成員之一。創造性勞動引起的興趣越大,他讀書就讀得越多。他後來在學習上還遇到過困難,特別是歷史和語文,但是,每一次困難都是靠閲讀來克服的。

蘇霍姆林斯基評論此事在教育日記中感慨地説:“我從來沒有給費佳這樣的學生補過課。那種補課的目的就是讓學生掌握課堂上沒有掌握的教材。我只教他們閲讀和思考,閲讀好像使思維受到一種感應,激發他的覺醒。”蘇霍姆林斯基諄諄告誡教師們説:“兒童的學習越困難,他在學習中遇到的似乎無法克服的障礙越多,他就應該更多地閲讀。閲讀能教給他思考,而思考會變成一種激發智力的刺激。學生思考的越多,他在周圍世界看到的不懂的東西就越多,他對知識的感受就越敏鋭。”

讀了《給老師的100條建議》這本書,我陷入了深深的思索之中,作為老師,我們應該怎樣對待“差生”,我們是否真正做到了公平教學?是否真正做到了關愛每一位學生?憑心而論,教師們很敬業,對待“差生”不可謂不關注:“1+1,結對子”,課堂特別巡視、特別過問,早晚補課、家長配合,大量演算道道習題。可是效果始終不佳。“差生”們嚴重的“精力透支”,處在被動的、機械的、麻木的狀態中。多數“差生”即使通過教師的“日日清、週週清”,勉強完成作業,也“後勁兒不足”,隨着年級升高,還會成為新的“差生”。我們學校的幾位骨幹教師,在教學實踐中運用蘇霍姆林斯基通過擴大“閲讀和思考”提高“差生”興趣,改變“差生”學習方式的理論,通過每天講個小故事,培養讀書興趣;通過每週辦張英語手抄報識記單詞;通過猜謎語、講“字寶寶”故事、編兒歌等方法學習漢字。在他們的班級“差生”成績也基本達標。

在農村,由於經濟原因,一些智力較差的學生“隨班就讀”;由於教師照顧不周,由於教材與進度的大一統,使這樣的學生淪為“差生”。蘇霍姆林斯基用瓦連金的故事告訴我們,要用“觀察自然”的方法培植智力“差生”的情感,進而提高他們的成績。

有些教師對兒童大聲呵斥,冷嘲熱諷,甚至侮辱兒童的人格。這些不公正的做法傷害兒童的自尊心,使他們敢怒不敢言,於是他們就在內心以各種形式進行積極的和消極的反抗。蘇霍姆林斯基用尤拉的故事告訴我們尊重換來尊重,傷害獲得傷害。

春來暑往二十一年,這期間,新的教育理念與方法如雨後春筍一般層出不窮。但《給教師的建議》這本書如陳年佳釀,仍散發着幽香與魅力:“動手與智慧”,這不正是現在所提倡的素質教育嗎?“關於寫教師日記的建議”這不正是現在提倡的“教學反思”嗎?“逐步養成兒童從事緊張的創造性腦力勞動的習慣”,這不正是現在提倡的創造性思維培養嗎?“讓學生進行獨立的腦力勞動——研究性學習法”,這不正是現在的課堂教學方式嗎?還有“必須教會少年閲讀”、“怎樣靠閲讀擴充知識”,這不也正是我們現在大力宣傳與落實的“書香校園”嗎?

歌德曾言:“一句話可改變一個孩子的命運,一本書可改變一個家庭的命運,一位教育家則可改變一個民族的命運。”《給教師的建議》是一本好書,家長要讀、教師要讀,教育管理者也要讀一讀。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12

今天我繼續閲讀了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仔細學習了其中的四、五、六條。通過學習,我進一步瞭解到這位教育大師為何能有如此強大的教育影響力。這主要源自他熱愛閲讀、用心發現、潛心研究、勇於探索、善於總結,也因此成就了他是這樣一個知識淵博、想法超羣、教法獨特、手段新穎的世界著名教育家。

下面我還是從三方面談談今天的學習心得體會。

 一、把基礎知識保持在學生的記憶裏。

蘇霍姆林斯基認為:“學生出現學業落後、成績不良的現象,這主要是因為學生在國小階段沒有把基礎知識牢固地保持在記憶裏,達到牢記終生的程度。”這就像蓋一座樓房,牆基打在很不牢固的混凝土上,灰漿不斷地剝離,磚頭也在脱落。不管怎麼消除工程中的毛病也無濟於事,因為樓房始終處於由根基不牢而隨時倒塌的威脅之下。

作為國小教師最重要的任務,就是幫學生構築一個牢固的知識地基。教師不管教哪個年級,尤其是低年級教師,必須瞭解其他年級的本學科教學大綱,注意整個國小階段的知識銜接、貫通。還需與其他學科緊密聯繫,知曉課本里有關歷史、自然、地理等學科的教材,再瞭解這些學科的教學大綱,把這些東西放在一起比較,明白要使學生以後能順利地學習,那麼在自己任教的年級學生應當知道些什麼。

教師還要注意培養學生基本讀寫能力。在國小階段要求學生2500個字會寫,它們是知識、讀寫能力的'“骨架”。如果學生在國小裏牢牢地記住這些字,他就成了一個有讀寫能力的人。

蘇霍姆林斯基建議我們教師充分利用2500字的詞彙表,按日分配,每天只佔學生幾分鐘熟記、思考,把好學生基本讀寫關。

二、“兩套教學大綱”,發展學生思維。

蘇霍姆林斯基在自己的實際工作中始終把握住兩套教學大綱:第一套大綱是指學生必須熟記和保持在記憶裏的材料;第二套大綱是指課外閲讀和其他的資料來源。這個做法非常值得我們借鑑。

他教物理學科教了6年,總是儘量設法讓課外閲讀跟新學的每一個新概括相配合。推薦學生閲讀有趣、有吸引力的書籍。在教電流定則時,他蒐集了一個專題的圖書架,供學生們個人在課外時間閲讀。這個圖書架有55種圖書,都是講自然現象的,而這些自然現象的原理都跟物質的各種電的性能有關係。學生們的思維積極性特別高漲,有許多不懂的東西。學生不懂的東西越多,他們求知的願望就表現得越鮮明,他們對知識的感受性就越敏鋭。不得不説,這位大教育家知識素養極高、教材研究十分透徹,如果自己不熱愛學習,潛心鑽研,何來淵博的知識,又怎麼能給學生推薦那麼豐富、有趣的書籍呢?

三、對“學困生”的工作。

在我們教育工作中,“學困生”的工作是“最難啃的硬骨頭”之一。這樣説應該沒有哪一位教師不認同的。有些學生理解和記住教材所花的時間,比普通學生多出幾倍;頭一天學過的東西,第二天就忘,是司空見慣地。蘇霍姆林斯基認為,解決這個問題最有效的手段就是擴大他們的閲讀範圍,必須使這些學生儘可能地多讀些書。他建議給每一個“學困生”挑選一些用最鮮明、最有趣、最引人入勝的形式來揭示各種概念、概括和科學定義的書籍和文章,讓這些學生的頭腦裏產生儘可能多的關於周圍世界各種事物和現象的疑問。

蘇霍姆林斯基曾經教過名叫費佳的學生5年,這是一個對算術應用題和乘法表一竅不通的學生。他首先親自給這孩子精心編了一本特別的習題集。習題集里約有200道應用題,主要是從民間蒐集來的。其中的每一道題就是一個引人入勝的小故事。它們絕大多數並不需要進行算術運算,而是要求動腦筋思考。後來他還給費佳蒐集了一套專門供他閲讀的書籍,大約有100本書和小冊子,可供這孩子從三年級讀到七年級。後來又給費佳配備了另一套圖書(約有200本)。到了五年級,費佳的學業成績就趕上來了。這孩子突然對物理髮生了興趣。成了“少年設計家小組”的積極成員之一。畢業後,費佳進了中等技術學校,後來成了一名高度熟練的專家——機牀調整技師。

讓我震撼的是,蘇霍姆林斯基説他從來沒有、一次也沒有給學困生補過課。平時我們每個教師都在忙於補差,花費了大量的時間。現在我才明白我們補課的目的只是讓學生學會在課堂上沒有掌握的教材,是治標不治本。而真正應該讓學困生閲讀和思考。學生的學習越困難,在學習中遇到的障礙越多,就應當更多地閲讀。閲讀能教給他思考,而思考會變成一種激發智力的刺激。學生思考得越多,他在周圍世界中看到的不懂的東西越多,他對知識的感受性就越敏鋭,而教師工作起來就越容易了。

通過《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的學習,我發現了自己工作中存在的諸多問題。今後我一定不斷學習,努力提升自己文化、業務素養,做一個教育有心人。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13

暑假中讀了《給地理教師的101條建議》這本書收穫很大,使我進一步理解掌握地理教學的各個環節,發現了一些以前總是似懂非懂問題的解決方法,現就以下幾個方面談幾點體會。

作為一名地理教師首先要認真讀一讀“原著”《課程方案》和《地理課程標準》,在反覆閲讀掌握要領精髓的基礎上,再結合各種“解讀”書籍的研修,就能拓寬視野、加深理解、領會奧祕。平時要養成良好的習慣。1.初高中教材必備常看。2.嚴格要求自己,認真對待每一堂課。3.認真及時寫好教後札記。4.常備一個小本子,做一個收藏家,在平時要準備一個可以隨身攜帶的小本子,遇到與教學有關的,有用的地理知識,就立刻把它記下來,以備後用。5.及時消化最新的教學參考資料。6.經常上網,瀏覽相關網站。7.有敏鋭的觀察力,關注身邊的大小事。8.常寫論文,提高理論水平。

課堂教學中要善於調控課堂教學節奏,教師是課堂教學的調控者,必須加強以下幾個方面的調控,使教學活動循序漸進,層次分明,輕重得當。首先要認真備課,認真研究教學內容,合理搭配,將它們分配到每一環節中。否則,教學就會出現前鬆後緊或前緊後鬆,完不成教學任務的失衡現象。課堂教學語言要靈活多變,語言要幽默風趣,吸引學生注意力,要抓住學生心理,要注重語言的聲凋高低,速度快慢,重點內容,可用重音,放慢速度或稍做停頓,也可以用輕聲,同時還輔之以簡單明瞭,形象的體態語言(面部表情、手勢等)使學生達到心領神會的境界。課堂上要動靜結合,有張有弛。在課堂過於寂靜時要設法擊活,在課堂空前“熱鬧”時要設法歸於平靜,這樣課堂才能波瀾起伏,學生學得既認真又輕鬆愉快。學生是課堂的主體,要充分體現他們的地位、意願和作用,但又要服從教師引導調控,步調一致。學生可以在教師所控制的知識範圍內敞開思想,暢所欲言,充分發揮他們的主體能動作用,如分組討論,集體交流、答問、爭辯等,但不能過分突出個人意願,瞎説亂談,這就是放中有收。

地圖是地理知識的一種形象、直觀、綜合的表達,也是地理學科獨有的語言,是地理教學中應用最廣泛、最實用的教具,掌握好地圖的教學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地理教學中如何很好地利用地圖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1.首先要會讀圖,讀圖順序是一個很容易被忽視的問題,在教學中要嚴格堅持讀圖名、讀圖例、讀正圖的順序閲讀地圖,收效明顯。2.劃 要讓學生敢於刪繁就簡,有意識的勾劃出較為重要的地理事物名稱並掌握他們的地理位置。3描 地圖上有許多線狀地理事物和符號一定要要求學生在地圖上描繪,以加深印象。4.摹 地理教材中有許多示意圖要學生對此類示意圖在理解的基礎上對照原圖進行臨摹,以求加深記憶、理解、掌握的程序。5.析 析圖就是讓學生利用圖中的顯性信息去挖掘出一些隱性信息,以培養學生較高層次的讀圖能力。一般來講,析圖可以從兩個方面進行,①第一層面:挖掘信息。②第二層面:提煉信息。6.轉 轉就是地圖教學中的圖文轉換,①圖轉文:將圖中的信息用簡單明瞭的文字或表格總結出來,既便於學生理解,又便於學生記憶,②文轉圖:將課文中的文字信息變為圖表形式。

試卷評講課的上法很重要,要改變過去常規上法,即:對全班錯誤率比較高的試題進行比較詳細的分析,告訴學生應該如何答題,錯的原因是什麼。這樣評講印象不深,學生記憶不深刻,可採用以下上法:每一次試卷改好後,要作詳細統計,將失分率較高的題目統計出來,並在每一個學生試卷上將這些錯題打上着重號,然後發下去要求學生重點訂正這些題,同時在每一題後用簡短的文字説明錯誤的原因。學生訂正好後,又將試卷收過來,分析,歸納原因,找出典型代表。正式上評獎課時,先讓那些代表闡述錯誤的原因,並讓他們説明以後遇到此類問題該怎麼辦,待處理完這些錯題後,隨即發一份針對這些錯題而出的練習,讓學生當場實踐自己承諾的糾錯措施。題目不多,一定要當場完成,學生做好後,立即將答案發下去,同座位相互批改,讓學生相互“揭發”,誰犯了同樣的錯誤,讓同座位再出類似的題目要求錯的人重做,做不完,只有當課後作業,直到他改正錯誤。每隔一段時間後,將幾次考試中出現的問題來一個徹底圍剿,也就是集中出類似的題目,讓學生當場完成,當場相互批閲,將過去評講試卷的筆記拿出來對照,看有誰事隔一段時間後又犯錯,這些犯錯的同學就被單獨喊出來,再做專為他們特製的相關試題,以幫助他徹底糾正錯誤的思維。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14

《蘇霍姆林斯基的100個推薦》這本書裏面,談了關於教育的方方面面的問題,有很多閃光的東西,當然不是金子,雖然存在國家、社會、民情、地域等種種因素的差異,但書中許多寶貴的經驗仍然能夠為我們所借鑑。看這樣的書,領人感悟到了很多東西,作為一名剛剛參加教育工作的年輕教師,我讀這本書的時候,被深深的觸動了。下方我就根據自己讀到的資料,談談自己的感受:人的一生應該這樣度過。

一、世界上沒有好的教育方法,只有適合的教育方式

蘇霍姆林斯基在第一個推薦中提到,“我們作用於學生精神世界的最重要的工具是教師的話語、周圍世界的美和藝術的美……”

古人有一種説法:“樂人易,動人難。”也就是説,讓人開心容易,要想感動人很難。其實我覺得,樂人和動人是語言的兩種不一樣風格,幽默的極致也能動人,例如馬克吐温的《競選州長》,當你讀到:“9個剛剛在學走路的包括各種不一樣膚色、穿着各種各樣的破爛衣服的小孩,衝到一次民眾大會的講台上來,緊緊抱住我的雙腿,叫我做爸爸!”在捧腹大笑的同時,你的心裏能不一陣波瀾起伏嗎?

我想,一個語言貧乏單調、枯燥無味的教師吸引的學生恐怕也很有限。作為教師,我覺得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就應是我們發奮的方向,無論我們採用的是哪一種風格,只要能吸引學生就是成功的語言,教育的方法我不敢妄言,只是感覺如果這種教學方式能引起學生的共鳴就是好的方法。

二、課堂質量是我要誅求的目標

在蘇霍姆林斯基的這本書中,我還讀到這樣一段話“‘批改作業本佔去了全部業餘時刻。’……應對着一疊疊作業本要批改,不止一個教師會不寒而慄,這不僅僅是正因要耗費許多小時的勞動——令人苦惱的是,這是一種單調的非創造性勞動。”

這讓我想起一則黑色幽默,説有一位中學語文老師英年早逝,死後在人們辦喪事的時候,突然詐屍,從棺材中坐了起來,邊上的人都嚇呆了,兩股顫顫,手足無措,幸好,這位老師一個熟悉的朋友較為鎮靜,扯起了嗓子喊道:“那個,某某某老師,快來改作文。”話音剛落,屍體應聲而倒,再沒反應。這當然只是一個虛構的故事,但從中能夠看到許多老師在作業堆中疲憊不堪的影子。

蘇霍姆林斯基提出了減輕老師負擔的三個方法:第一、在每堂語法課上抽出必須時刻,讓學生書寫和記住可能犯語法錯誤的詞語;第二,為家庭作業的完成做細緻、周密的`準備工作,以防出錯;第三,定期抽查:教師有時收幾個學生的作業本批改,只有測驗時才全面批改所有學生的作業。

前兩個方法是避免學生作業出現超多錯誤,教師批改起來才能健筆如飛,節省時刻。我覺得,這是向我們課堂要質量的另一種説法,課堂質量上去了,批改作業的時刻少了,等同於我們教師的生命就延長了。因此,能夠這樣説:“課堂質量是教師生命的延長線。”後一個方法的提出,我覺得能夠稍作修改,採取平時分層次、不定期抽樣檢查,測驗時候進行全面批改的形式。

三、使自己的教學更加有效

在探討“什麼樣的教學方法才是真正有效的”這個問題時,書中還有這樣一段話,十分詼諧搞笑:“我不由得想起波蘭的著名教育家亞努什·科爾恰克的話:‘指望別人給你拿出現成的思想,無異於讓別的女生替你生產你懷胎的孩子。有些思想是要你自己在陣痛中去生產出來的,這樣的思想才最寶貴。’如果你們想成為真正的能工巧匠,那就不好等待‘別的女生替你生產你懷胎的孩子’。只有你在其中傾注了自己的智慧、自己的活的思想的教學方法,才是最好最有效的方法。”?

比喻生動形象,很能發人深省。確實,此刻各種各樣的教學方法、教學模式充斥耳目,令人眼花繚亂,我們不能盲目地跟從,一味模仿不是明智地選取,我想説:“克隆永遠到達不了藝術的高峯。”別人好的東西就應吸收借鑑,但決不能生搬硬套。

那什麼才是真正有效的教學方法呢?我個人認為,除了蘇霍姆林斯基所説的“傾注自己的智慧、自己活的思想的教學方法之外”,還就應有一個基本準則,那就是能最大程度發展學生潛質、挖掘學生潛力的教學方法。這樣的方法才就應是我們追求的目標,追求的終點,但這個終點不像是高山,我們爬一輩子、幾輩子也不必須能到達頂峯,而且,個人的頂峯又不等同於全社會的頂峯。我覺得,在教學這條路上,只要你遵循上方提到的這兩個原則,才可事半功倍。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15

《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一書中,這一百條建議凝聚着大師智慧的光芒,似一顆顆啟明星為教育者指引了前進的方向。此書將深奧的理念植入於簡潔質樸的文字中,用生動而翔實的案例闡述大師的教育思想,使人輕鬆愉快的在閲讀中得到啟迪。

《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是蘇霍姆林斯基專為中國小教師而寫的,再根據我國的國情和需要,譯者選擇了《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的精華部分,另外從蘇霍姆林斯基的其他著作裏,選擇了有益於教師開闊眼界,提高水平的精彩條目作為補充,全書有一百條,統稱《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

書中每一條談一個問題,有生動的實際事例,也有精闢的理論分析,很多都是蘇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學中的實例,娓娓道來.書中眾多觀點對我影響都很大,其中最能引起我的共鳴的就是尊重每位學生的特異性

蘇霍姆林斯基提出:教育者的使命就是讓孩子各方面得到和諧發展,這種和諧發展的前提又是對每一個學生個性的尊重。“和諧的教育--這就是發現深藏在每一個學生內心的財富。教育的明智,就在於使每一個人在他的天賦所及的一切領域中最充分地表現自己。”正如文中提到的.語文老師尼娜彼特羅芙娜的學生米哈伊爾一樣。儘管米哈伊爾在平時上課中讓尼娜彼特羅芙娜氣得臉色發白、雙手顫抖,但當這個“兩分生”--米哈伊爾很瀟灑地為她修理好電視機後,尼娜彼特羅芙娜感到非常的難受,甚至是久久地坐着,哭着……尼娜彼特羅芙娜深深地感到自責:我們做教師的人,怎麼會沒有發覺,在我們認為無可救藥的懶漢和毫無希望的“兩分生”身上,在他們的心靈和雙手裏,還藴藏着天才呢……

這一事例不禁促發我深思:既然是在學校的“兩分生”,還能很快成為一個技術很高的電視機修理工,我們在今後的教育對學生的評價中是否應該多一把衡量的尺子。教育必須尊重學生的差異性,日常的教育活動中,應當儘可能地設計不同的評價標準和方法“多一把衡量的尺子,就會多出一批好學生”,這應該成為所有教育工作者的共識。

大家都知道,目前海州高中的學生中特長生比較集中,尤其在我所任教的文科班中,美術生、音樂生大概佔半數,如果只用學習這一把尺子衡量,他們中的多數真的就是所謂的“兩分生”,往往被老師忽視。多年的這樣的教學經歷已經讓我完全轉變了觀念,善於發現他們的閃光點,用鼓勵、欣賞的眼光來看待他們,充分挖掘他們的潛能,比如歷史課學習西方繪畫史時,美術生會查閲資料引導大家欣賞那些曠世絕倫的美術作品,學習音樂史時,音樂生會發揮其特長,課堂中他們的表現得到了老師和同學們的讚賞,從他們的表情中我看到了自信和成就感的滿足,相信高中時代的這種經歷可能會對他們的一生產生積極影響。

平時工作中偶爾也會遇到把我氣得臉色發白,雙手顫抖的學生,。我現在任教的班級中有一位體育特長生,逆反心理極強,犯了錯誤不服管教,常與老師頂嘴,在與他的接觸中我發現,教師直接指出的錯誤往往會引發衝突,那我就考慮換一種方式,用表揚的辦法拉近他與老師的距離。説實話,想表揚他真的很難,終於機會來了。在一次考試時,我發完試卷,首先和同學們約法三章:不準傳遞任何東西、哪位同學借筆要告知老師。在監考過程中,我沒有想到的是第一個支持響應我的竟然是這位有錯不讓説,經常與老師頂嘴的體育生,舉手告知我他需要借筆,我立刻抓住這個機會,對他的行為大加表揚,不僅帶動了其他同學,使考場秩序井然有序,而且更主要的是在這位同學身上逐漸地發生了越來越多的改變,與老師的關係越來越親近,與班級同學越來越和諧。

海高教學大樓正廳有這樣一塊宣傳板“用欣賞的眼光看學生,用尊敬的態度待老師”,在欣賞中我會發現孩子們越來越多的閃光點。一個不愛學習,常常溜號的同學會在假期的雪後給老師打電話詢問是否需要掃雪,在他的身上我看到了一種責任和擔當。

老師的欣賞會換來學生的尊敬和熱愛。在3月27日海高校報上登載了這樣一篇文章,給大家節選一段“海高的老師,是那麼的熱情,那麼的親切。我為能擁有這麼多的好老師而自豪,例如我們的歷史課張老師,她和藹而認真,細心而又嚴謹,她的熱情早已經將我們班的同學連在了一起,她總是象班主任一樣來教育我們,怎樣擺正學習態度,甚至怎樣待人處事,有時還親切地糾正我們的不足,在她的口中我們幾乎天天聽到鼓勵我們的話語,讓我們覺得她就像我們的家長”。雖然只是這樣一篇小短文,登在讀者有限的海高校報上,可每每想起卻總是讓我感到温暖和幸福。

承認學生的差異性,尊重學生的特異性,用愛去發現孩子們的優點,發揮其潛能,塑造其完美人格。蘇霍姆林斯基雖然與我們處於不同時代,來自於不同的國家,但書中的許多經驗都值得我學習,引起了我的共鳴,這些都將成為我一生享用不盡的財富。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