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薦】《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

來源:文書谷 1.93W

當賞讀完一本名著後,你有什麼總結呢?這時候,最關鍵的讀後感怎麼能落下!到底應如何寫讀後感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薦】《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1

翻開鄭傑寫的《給教師的一百條新建議》,91頁的一段文字躍入眼簾。這一段文字的中心詞——負責,正是我們教師值得崇尚的資本,正是我們教師一不小心會丟失的幸福。

“所謂‘負責’就是每一名教師都為自己的工作崗位負責,每一位學生都為自己的學習負責……一所負責任的學校一定是由負責任的師生來貢獻的,一所向全社會作出提供優質教育服務承諾的學校,也一定是負責任的學校。”

讀書是教師的責任,閲讀是教師的幸福

一直以來稱教師為“讀書人”。鄭傑提的第32個建議:學校裏首先要“構造一個求真的知識世界”,他倡導閲讀,每位教職工都要有學習計劃,每天要閲讀一小時以上。

他的一句話引人深思:“我們牢牢地堅守學校讀書淨土,因為書中自有濃縮的文化。”我們確實無法想象,教師不讀書了,怎麼面對學生,怎麼面對自己,怎麼有幸福可言,沒有讀書就沒有教育。不做掏空的教師就必須去讀書,讀書是教師的責任,教師只有在讀書中,才會享受到閲讀的幸福,才會享受到和孩子一起學習的快樂。

朱永新説:“讀書意味着智慧。”鄭傑也認為:“師生共同學習,更是一種教學方法。”有智慧才有幸福可言,有方法才有幸福可説。

當一個教師大談自己沒有幸福感時請捫心自問,你有沒有靜下心來讀些書?你有沒有擔當起讀書的責任?

奉獻是教師的責任,尊嚴是教師的幸福

羅曼羅蘭説過:“愛因斯坦成為偉大,而不顯得偉大。”教師雖然是“太陽底下最光輝的職業”,但在日常生活中卻是默默的、無聲的,甚至是痛苦的。大凡名師,都是道德之師、育人之師。

蘇格拉底告誡我們:認識你自己!教師,也要認識自己。鄭傑的第76條建議:捧着良心教書。我們教師就是捧着良心教書的人。“看在學生的分上”,看在自己的稱號上,我們要捨得拿時間、精力去奉獻,不為社會的浮躁而浮躁,不為別人的聒噪而聒噪。鄭傑的第23條建議:教師要靜氣。要我們少點俗氣,不要躁氣,摒棄匠氣。

“教師要的是靜氣,就是要靜下心來備每一堂課,靜下心來批每本作業,靜下心來與每個孩子討論;靜氣就是要靜下心來研究學問,靜下心來讀幾本書,靜下心來總結規律,靜下心來反思自己的言行和方式,以便更好地超越自己;靜氣就是要靜得下來細細地品味與學生在一起的分分秒秒,品嚐其中的樂趣,品味其中的意義。”

靜心做好這些小事,就是教師的奉獻。奉獻是教師的責任,它不追求及時、現在的幸福。

奉獻受益的是學生,受益的是你身邊的每一個人,而最終受益的是你自己,因為你得到了教師的尊嚴,得到了獲得尊嚴的幸福。

請捫心自問:今天,我走進課堂帶了良心嗎?

感動是教師的責任,感恩是教師的幸福

教育是不斷感動的過程。讀鄭傑的《給教師的一百條新建議》,處處寫到感動。他提出“為每個孩子創造美好未來”,需要你用行動去感動學生;他建議“保存天真”,讓教師兒童化,兒童特會感動;他認為“教師要敬畏生命”,學生是一個個獨立的生命體,有血有肉有靈魂,有智慧有個性有靈氣,難道你每天與這些活脱脱的生命在一起,不會感動嗎?……

第88條建議:愛惜自己的每一根羽毛。這一章節中,注入了“感動”的四種品質:一是熱情,二是真誠,三是善良,四是寬容。

一個熱情的人、真誠的人、善良的人、寬容的人,一個會感動的教師,一定是受歡迎的教師,學生就會用語言、行動回報你,學生就會有一顆感恩的心。這樣,你與學生的心貼得很緊很緊。你會遇到感恩的目光,你會碰到感恩的手勢,你會聽到感恩的語言,你會享受到感恩的`心,你會體驗感恩的幸福。

我也時常捫心自問:我會感動嗎?

寫作是教師的責任,記錄是教師的幸福

我每天都有寫教育日記的習慣,因為我覺得“寫作”是教師應該做的。當然,這裏的“寫作”並不是寫什麼文學作品,而是動動筆頭,寫寫學生故事、教學心得、教育案例,或者給學生、家長寫寫信,也可以記一點自己的想法,這叫做“不動筆墨不教書”。

鄭傑的這本書就是自己“寫”出來的。他的第97條建議:為自己的未來投資。第一是投在學習上,第二是投在增加個人經歷上。“增加個人經歷”最好的辦法就是寫作,記錄自己教育教學的一言一行,記錄學生的思想、行為的點滴變化,記錄自己透過現象的理性思考。

鄭傑第17條建議:用自己的語言表達思想。其中一段話讓人回味:“我們的思想,有時非常精彩,卻被學術表達淹沒或漠視,逐漸使教師喪失表達思想的慾望和能力。而本來,具有豐富教育經驗的教師,處於時代變革中,處於理想與現實的激烈衝突中,應該閃耀思想的靈光,但這一切可能性,卻因教師普遍‘失語’而變為事實的不可能。”其實一旦你找到了自己的方式,你的文思會如泉湧。寫作使你暢快,記錄讓你確切地為自己活着、工作着、快樂着、幸福着。

老師,請捫心自問:學生鮮活的語言和純真的行為,你記錄了嗎?

最後,我引用、改動鄭傑的一段話作結束語:“每堂課不僅帶着智力、體力去,還要帶着心去,盡力忘我忘了功和利,更要帶着責任去,你的心就會那麼真切地坦蕩在孩子的面前,去了塵埃的一顆心啊,是那麼富有魅力,是那麼充滿幸福。”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2

好書猶如一泓清泉,不僅清澈明淨,可當鏡子映照自己,而且清爽甘洌,沁人心脾。使人終身受益的蘇霍姆林斯基的學術着作《給教師的建議》就是一本這樣的指導教育理論和實踐的書籍。他的的每一個教育觀念都深入我們教師的心靈,引領我們前進。

第一點,允許孩子之間有差距,做一位有寬容心的老師。

作者認為,在學校裏,教師不應該一視同仁,尤其是在腦力勞動的領域裏,對兒童要個別對待。記得這個形象的比喻嗎?讓所有剛剛入學的孩子都完成同一種體力勞動。例如去提水,一個孩子提了5桶就精疲力竭了,而另一個孩子卻能提來20桶。如果你強迫一個身體虛弱的孩子一定要提夠20桶,那麼這就會損害他的力氣,甚至自信心。兒童從事腦力勞動所需要的力量,也是像這樣各不相同的。讀到這我不禁感慨,我們所有教師都知道個體是有差異的,不同的學生他的特質是不一樣的,所有的學生不可能做到同樣好,但往往我們還是用同樣的標準去衡量所有的學生,不容許有學生離開這個標準太遠。現在我知道,我們應該容許孩子之間有差距,但這不意味着我們要放棄那些學生,相反我們要盡所能縮短這種差距。首先,我要告訴這些孩子:你們行。要為他們找回自信;其次,我要給他們更多的關愛。讓他們快樂的學習,健康地成長;最後,我要時刻提醒自己做一位因材施教的老師。

第二點,允許孩子有缺點,做一位有耐心的老師。

平時的教學中,難免會遇到一些成績差、紀律差的同學。我們一定要告訴自己:信賴能創造美好的境界。要為後進生創設充分發揮聰明才智的舞台和空間,要讓孩子對學習充滿好奇與熱情。正如蘇霍姆林斯基告誡教師們的那樣:請記住:成功的歡樂是一種巨大的情緒力量,它可以促進兒童好好學習的願望。請你注意,無論如何不要使這種內在的力量消失。缺少這種力量,教育上的任何巧妙措施都是無濟於事的。

第三點,學會站在孩子後面,做一位有愛心的老師。

當學生遇到困難時,當學生遭到失敗時,當學生不敢嘗試新事物,缺乏信心時,當學生在做一件似乎不可能做好的事時,教師要給予鼓勵。學生會感到有一股強大的力量在支撐着他,從而對自己充滿信心。而當學生產生什麼事都來做的想法時,當學生學會認識簡譜時;當學生作業得優時,哪怕是很小的成功,做老師的不要吝惜表揚,應該由衷地肯定學生的行為。發自內心地告訴他:你做得很好,我為你的行為感到驕傲。

第四點,與時間賽跑,做一位有恆心的老師。

教師的時間從哪裏來?一晝夜只有24小時。每天都要備課、課前準備、上課、批改作業、課後輔導,很少有時間看書,更別説提升理論水平了。很多時候想寫有理論支撐的反思,交友心得等,卻無從下手,總是覺得看的書太少,每月規定自己必讀的書也都因為沒有時間等藉口而錯過。每次提到的都是空感歎。書中提到了這樣一個例子:一位有30年教齡的歷史教師上了一節公開課,課上得非常出色,聽課的'老師們和視導員本來打算在課堂進行中間寫點記錄,以便課後提些意見,可是他們聽得入了迷,竟連做記錄也忘記了。他們坐在那裏,屏息靜氣地聽,完全被講課吸引住了,就跟自己也變成了學生一樣。課後,鄰校的一位教師對這位歷史教師説:是的,您把自己的全部心血都傾注給自己的學生了。您的每一句話都具有極大的感染力。不過,我想請教您,您花了多少時間來備這節課?不止一個小時吧?那位歷史教師説:對這節課,我準備了一輩子。而且,總的來説,對每一節課,我都是用終生的時間來備課的。不過,對這個課題的直接準備,或者説現場準備,只用了大約15分鐘。

看完這個例子,我被震撼了,用一輩子去準備每一節課。年輕的我應該以此為榜樣,留意身邊的一切,花大量的時間去備課,把教育事業當作一種永恆。時間就像海綿裏的水,我要為自己汲取讀書進步的時間。唯有讀書,才能充實自己,才能提高教育技巧,教學才會得心應手,才能享受教育的樂趣,我們的學生才能崇拜你,才會激發熱情,才會樂於學習。

讀書,讀書,再讀書,唯有讀書,我們知識的小溪才會生生不息,潺潺不斷,我們的教育技巧才會不斷提高,我們的教學才會得心應手,我們才會享受教育的樂趣,我們的孩子才會樂於學習!

除了上述所感,書中還有很多值得我深思與學習的觀點。在以後的教學中我會秉承教育方法,教育原則,努力提高自己的教育水平。

《給教師的建議》真的是一本好書,一遍遍的閲讀,一次次的感受,感受蘇霍姆林斯基的智慧,感受教育的真諦,感受方法的重要!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3

蘇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是一座照亮學校巍峨的“教育豐碑”,永遠屹立在世界各國教師的心中。工作室選擇共讀的第一本書就是《給老師的建議》,為此我備感驚喜和幸運。

蘇霍姆林斯基的教育鉅著以其經典性、全面性、現實性、尖鋭性、實用性、深刻性構成了這座“教育豐碑”,顯示了強大的生命力,成為當之無愧的“教育百科全書”,成為全人類共同的寶貴的教育財富。例如,關於教育的作用,他説:“教育才能的基礎,是深信有可能成功地教育每個兒童。我不相信有不可救藥的兒童、少年和男女青年。要知道,我們面前的這個人才剛剛開始生活在世界上,我們可以使這個幼小的人身上所具有的美好的、善良的、人性的東西不受壓制、傷害和扼殺。因此,每個決心獻身於教育的人,應容忍兒童的弱點。如果對這些弱點仔細地觀察和思索,用腦子、用心靈去認識它們,就會發現這些弱點是無關重要的,不應對它們生氣、憤怒和加以懲罰。”關於愛國主義教育,他説:“熱愛祖國,這是一種最純潔、最敏鋭、最高尚、最強烈、最温柔、最無情、最温存、最嚴酷的感情。一個真正熱愛祖國的人,在各方面都是一個真正的人……”他對孩子們的認識,已成為經典性的認識,他説:“在思想、對周圍世界的理解以及在智慧、意志和性格的個性特點方面,沒有完全相同的孩子。每個孩子都是一個獨特的‘世界’。只有在瞭解了這個‘世界’,瞭解了它的全部奧祕以後,培養個性、形成人的精神風貌才會成為可能。”他強調:“能激發出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要最大限度地發展每個學生的天賦”、“教育必須保護孩子們的歡樂和幸福”、“應當使年輕一代生活得艱苦一些”、“教育者應當成為真正的大寫的人”、“教育日記是一筆巨大的財富”、“教師要善於總結和勤於學習教育理論”、“應引導孩子們進行積極活動”、“分數不是唯一的標準”、“教育不是包治百病的靈丹妙藥”、“形式主義給教育工作帶來極大的危害”、“不要為青少年樹立某種神話了的偶像”、“無需向少年繁瑣絮叨地闡述十分了然的東西”、“教育不存在小事”等,這些振聾發聵的觀點都是蘇霍姆林斯基幾十年前思考解答的教育問題,也是我們今天正在孜孜以求的教育問題。

作為一名教師,我從來沒有設想過世界上竟有這樣的語言教學——在河岸邊,在田野裏,在夜間的篝火旁,在燦爛的星空下,在淅瀝的秋雨中,在大雪紛飛的冬夜,老師教給孩子們怎樣用恰當的詞彙説出他們的觀察和思想。他們曾經饒有興味地觀察一棵覆蓋着白雪的松樹,發現了它在晚霞的照耀下魔術般的色彩變幻:時而呈淡淡的粉紅色,時而變為橘紅色,一會兒又呈絳紅色,然後又變為紫藍色……孩子們興致勃勃地編起了小詩描繪眼前的景象,他們用自己的語言和神奇的想象展現了豐富的精神世界。教育可以這樣做嗎?教師可以這樣做嗎?蘇霍姆林斯基就是這樣做的。這是他的“藍天下的學校”,也是他的“快樂學校”,他就是在這樣的學校裏做教育、做教師的。對於今天的我們來説,這是一個美好的理想,但又並非是遙遠的烏托邦,因為它曾經在這個世界上實實在在地存在過。

他的教育思想是深刻的、入木三分的。例如,對愛孩子這個觀點的提出與深入,他説:“如果有人問我,生活中什麼是最重要的?我可以毫不猶豫地回答説:愛孩子。”他沒有停留在口頭上,而是繼續説明為了愛孩子,就必須瞭解孩子,就必須深知孩子們的精神生活及其發展特點。然後,他又指出,沒有抽象的孩子。每個受教育者除普遍、典型的品質之外,還固有特殊的、不重複他人的.個人特徵。從這個意義上講,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世界。繼而,他進一步論述孩子們的教育者應行使明智的權力、應善於珍視孩子們的信任、應善於憐惜孩子們的無力自衞等思想。他還語重心長地告誡教師不應把孩子們理想化,必須從他們上學的最初日子起就向其提出準確的、清晰的、硬性的要求,首先是行為文明方面的要求。他還從反面勸告説,不可在所有的場合都把兒童的淘氣和頑皮視為心懷惡意地破壞秩序、把兒童的注意力不集中視為懶惰、把兒童的健忘性視為不誠實。在眾多場合,蘇霍姆林斯基一再強調必須尊重人格、提高人品。這樣闡述“愛孩子”的教育思想走出了膚淺,走進了深刻。

這些年我在教育這條路上從來沒有停下過奔跑的腳步,蘇霍姆林斯基和他的教育思想又為我注入了新的力量源泉,它在我的內心深處湧動,促使我不停地嘗試、反思……與蘇霍姆林斯基在20世紀中葉的烏克蘭創造的那個教育奇蹟相比,我們還有很大的距離。其實,當我們回到人本身,就會發現教育的過程雖然面臨種種困難,但教育的目的應該是十分單純的,那就是一切着眼於人的發展。在蘇霍姆林斯基龐大而完整的教育體系中,有一個根本核心,那就是“人”。因此,他提出了培養全面和諧發展的人的理論。只要我們心中有“人”,只要我們把人的全面和諧發展放在第一位,就能突破當下種種堅硬的壁壘,就能在這個日益紛繁、喧囂的世界上找到幫助孩子的辦法和途徑。蘇霍姆林斯基的文字裏浸滿了愛,那些用文字記錄的歲月裏也浸滿了愛。他常常用浸滿了愛的目光去觀察孩子們。對孩子透徹的理解與關愛,對教育全面的洞察與把握,對孩子所生活的這個世界無限的悲憫與同情,使蘇霍姆林斯基不僅當之無愧地成為世界教育史的一座燈塔,而且他本身就是一個大寫的人。因此,蘇霍姆林斯基打動我的絕不僅僅是他的理論和信念,更有他作為一個可完全信賴的師長、父親與一個朋友的無比高貴的全部品質。

如果説蘇霍姆林斯基是一個為了愛孩子而來到這個世界上的人,那麼,對於今天的我們,也當是——為了愛孩子,我們做教師。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4

按學校的要求,本學期我精讀了《給教師的建議》,對其中的前三十三條進行了精讀。

不愧是一部教育學的經典,字裏行間流露的教育智慧,一個個生動的教育案例中滲透着對教師內心世界的深度剖析,每讀完一個章節,都感覺經歷一場精神的洗禮。

這本書一開始,便反覆教導我們“沒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學生”。這讓我瞭解到,每個孩子都是獨立不同的個體,在學校裏,切忌“一刀切”,對孩子要個別對待。 這一觀點貫徹整本書,是一切教育教學的基調。

對這一點,我深有感觸。本學期開學伊始,為了增加孩子們的文化底藴,我制訂了一份誦讀計劃,本想這個學期,讓所有孩子熟練背誦掌握二十四首古詩、三十首晨誦詩、一百句增廣賢文的。對於古詩和晨誦詩,多數孩子背誦很順利,在課堂上,隨時講完隨時就掌握了,可是關於賢文卻完全不是那麼回事,可能是因為孩子第一次接觸古文句式,在講解意思時興致勃勃,聽得很認真,可真正背誦起來,遠遠沒有晨誦詩容易,有的孩子反覆背誦,痛苦不堪。開始時,我很着急,逼着孩子被,覺得不肯用心,不努力...就這樣,本來是一件老師學生都受益的事,本該是高高興興地積累,積極地接受的事,卻因為這樣的逼迫,變得緊張和不安起來。

當我讀了,這本書中的第一個建議:“沒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學生”,中一段話:“學習上的成就這個概念本身就是一種相對的東西,對一個學生來説,五分是成就的標誌,而對另一個學生來説,三分就是了不起的成就:我們要善於確定:每個學生此刻能做到什麼程度,如何使他的智力和才能得到進一步的發展---這是教育的技巧。”

我把這句話,抄錄在自己的學習筆記上,反覆讀着,漸漸感覺到自己的果斷。對一部分孩子來説,能背誦晨誦和古詩就是了不起的成就,至於賢文,他能跟着享受賢文故事中的樂趣,能流讀下來,在別人説起這句賢文時,他能夠會心一笑,這就是了不起的成就了。而對於那些記憶力好,願意背誦的孩子來説,可以作為一項挑戰,在背誦中獲得成就感。於是,在本學期後半部分,我改變了觀點,只是大力表揚背誦好的,至於背不下來的,能讀就行,這樣的規定,讓部分孩子如釋重負,我的心裏也輕鬆了許多。

沒有抽象的學生,這是前輩的經驗之談。若運用到教學中,課堂任務能夠分層次地佈置與驗收,相信孩子們會受益更多。只是孩子較多的現狀,使這一措施操作起來稍有難度。

在這本書中,我印象最深的還有第六條建議“談談對後進生的工作”。

素和姆林斯基始終主張,在傳授知識的同時呵護孩子的心靈

所謂的後進生,只是在行為習慣和知識掌握方面稍微欠缺的孩子,而對於他們的額轉化,則是我多年來頭疼的問題。如何能讓孩子們在健康成長的同時學到更多的知識與技能?素和姆林斯基以自己三十年的.教學經驗告訴我:首先要賞識每一個學生,讓他們在自信與關愛中成長。

渴望被別人信任和重視,是每個人來自內心的需要。哪怕是再理智的人在聽到讚美和賞識時都會喜上眉梢,心裏會為之一動。而對於孩子來説,這種渴望更加強烈,希望得到他人的羨慕、好感與讚揚,渴望得到老師和其它成人的尊重與賞識。

關於這一點,我曾嘗試着運用這個教育規律,成功轉化過幾個所謂的後進生,可是這些孩子往往會出現反覆,這段時間表現很好,可是不能堅持,這就是對我耐心和毅力的挑戰,始終相信孩子的本質是好的,再美的璞玉在雕刻的過程中也是要經歷刀刻的苦楚的,因此,當看到費盡苦心有所進步的孩子,又出現了前所未有的調皮和刁蠻時,我也學會了冷靜,你再調皮,你還是有可可以讓我抓住的小優點,你記憶力好,就讓你檢查別人背誦,當這位孩子覺得自己被重視,被需要時,他的心思,也許會慢慢轉變。

蘇霍姆林斯基的這本書,讓我困惑許久的問題在這裏找到答案,提醒我正在做的是一項高尚的工作,不斷的結合理論加以實踐,不把工作當成一種負擔,用心去愛每一個孩子,去教每一個孩子,讓他們充分感覺到 的愛心、耐心和關懷。我相信教師鼓勵的眼神會使每一個對書本、對自己失望的孩子重拾信心,重燃渴望學習的火焰。畢竟每個孩子最初都是想學、好學的,只是因為方方面面的原因使他們對學習產生了恐懼,這個時候老師就要扮演好自己的角色耐心的去引導,千萬不能對他們有任何表示厭棄的態度,這樣無疑是給他們幼小的心靈再一次沉重的傷害!

這讓我想起一個寓言故事,能夠爬到金字塔頂的只有兩種動物,一種是鷹而另一種卻出乎意料的是蝸牛。看來只要堅持努力,沒有不成功的事情,看來“沒有教不好的學生,只有不會教的老師”這句話説得也不為過,如果老師能吸引學生不斷堅持,萬事就能成功。

我想:《給教師的建議》這樣的經典教育書籍大概是讀一輩子也讀不夠的。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5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書是我們人類精神的給養,思想的源泉,靈魂的家園。作為這世上一名知識的園丁,我更要手不釋卷,熱愛閲讀,豐盈自己的頭腦也遨遊於更廣博的天地。寒假中,在學校的指導與要求下,我閲讀了由蘇霍姆林斯基先生所著的《給教師的建議》一書,其中包含案例之典型,理論之深廣,方法之獨到有效,無一不對我——這名教師隊伍的新鮮血液,啟發萬千,醍醐灌頂。

書中蘇霍姆林斯基從多方面、多角度、多層次,向我們展現教師的崗位使命、精神引導與思想財富,其中不乏教師、閲讀、學生、家庭教育及其之間的問題與緊密聯繫。蘇霍姆林斯基教導,“教師的教育素養首先是指對自己所教的學科要有深刻的知識。而其重要特徵的第一個標誌,就是教師在講課是能直接訴諸學生的理智和心靈”。我們每個人都有着強烈的精神需要,而一名教師其精神家園的豐富,教育素養的健全更為重要。教師應該學會理解孩子,懂得孩子,不斷學習與掌握踐行有效的教育技巧。於此的基石便是教師自身自我充分的進修與提升,不斷的個人努力付出,提升勞動素養、思想素養,提升師德水平。蘇霍姆林斯基告誡我們,只有個人的思考,才有對自己勞動至深至切的研究精神。

“閲讀之所以能成為一種強大的教育力量,是因為人在讚賞英雄人物的道德美和努力模仿的時候,就會聯想到自己,用一定的道德尺度來評價自己的行為和自己的為人。閲讀和麪對書籍思考,應成為學生的智力需要。這一點對於培養思維素養也是及其重要的,沒有思維素養,也就不可能有對學習的渴求和不斷掌握新知識的願望”。從古至今,書是我們進步的階梯與基石,在速食文化的今天,我們步伐的更替遠遠甩掉了思想豐盈的腳步,精神世界的荒蕪與單調使得人們的精神世界日益骨瘦如柴,而書便為我們這些飢餓者的偉大食糧。作為一名教育者,更應義無反顧的躍入書香,有不倦的讀書興趣,有博覽羣書的熱愛之情,更有安靜平和深入思考的獨立思想。同時,依蘇霍姆林斯基所言,我們的學生——擔當茁壯的生命力,更應以書為友,這是興趣的培養,習慣的使然,更是學生們實現智力發展、道德完善、審美提升的必採之法。

“我希望孩子們成為這個世界的旅行者、發現者、創造者。我的教育理想就是:讓孩子們去觀察、思考和推論,體驗勞動的歡樂和為自己創造的東西而感到自豪,為別人創造美和歡樂並在此中找到自己的幸福,欣賞自然界、音樂和藝術的美,以這種美來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關心別人的痛苦和歡樂,像關心自己的事情一樣關心別人的命運”。蘇霍姆林斯基對孩子的培養觀念也是我們所一直堅持和秉承的,要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優秀學生,與此同時我們也要承認所有孩子的優秀。孩子們的專業、課程學習固然重要,這也是他們未來道路的重要基礎,但一個孩子的思想、道德和心中的愛更值得我們去關注與教育。我們讓孩子們從知識學習中養成良好的學習、行為習慣,從豐富多彩的活動中鍛鍊能力與思維方式,從每日的集體生活與人往來中提高溝通與適應能力,由此世界所需要並不是只通曉學科知識的學習者。

我們常常言之,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蘇霍姆林斯基也與此思想一致不悖——“教育的效果取決於學校和家庭的`教育影響的一致性”。教師的職責不僅限於學校中、課堂上、辦公室裏對孩子的教授、指導,而更重要的是讓孩子在正確、團結、一致的氛圍中接受教育,這也是一個人成長始終的重要環境因素。一位數學學習B級能力的孩子可能在A級的學生中就是“成績不理想”,但如果在同樣B級能力的孩子中,他的信息接收是越來越快的,效果反饋是越來越好的,那麼這就是孩子的進步與值得肯定之處。因此家校的共同一致培養教育觀念才是孩子完整的成長環境,家庭中大到家庭文化,父母職業背景、審美情趣、事業精神等,小到家庭的傢俱擺放、陽台的花草魚蟲、平日對話的應答習慣都是家庭在對孩子教育的過程。我們的教育應是迴歸自然、舒暢、真理的教育,給予孩子完整自我的教育。

由此結合我個人工作實踐,在英語的學習上,很多孩子是天賦稟然,英語句子朗朗在口,而也不乏單詞記憶困難,句子理解不全不透。教授學生單詞是什麼固然重要,但如何記憶,如何理解是什麼更能夠影響到學生的日後學習。或許教師更為高層次的職責是讓學生愛上學科,從學科走出來更加熱愛生活,在生活中看到學科,看到英語詞彙、句法表達,想到“這就是昨天課上的ABC,這就是我的世界!”

“要進入學生這個神祕之宮的大門,教師就必須在某種程度上變成孩子”,讓我們打開內心的世界,滿懷信任、包容與愛,去繼續我們的教育事業!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6

站在這神聖的三尺講台上已有八年有餘,工作中遇到種種問題有些可以很快解決,但有些卻因着心的浮躁被遺棄在塵埃裏了。生活的擠壓、人心的躁動、社會的評價,讀書似春雨般珍貴。而立之年的我慢慢的學會自我調整,安靜的看書是最好的心靈慰藉。

蘇霍姆林斯基先生的《給教師的100條建議》是早在秦校長列出的書目中的一個,曾經的初讀沒有給我留下深刻的印象。再次拜讀,醍醐灌頂。作者蘇霍姆林斯基是一位具有30多年教育實踐經驗的教育理論家,為了解決中國小的教育實際問題,切實提高教育、教學質量,他專為中國小教師寫了一本《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一書。書中給教師提出了一百條建議,每一條建議談一個問題,有生動的實際事例,也有精闢的理論分析,很多都是蘇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學中的實例,娓娓道來,有益於教師開闊眼界,提高水平。

現將自己感受最深的整理如下:

1、“教師的時間從哪裏來?一晝夜只有24小時。”

是啊,沒人可以否認教師工作時間安排的緊張,早7晚7點,老師也是人,需要自己的家庭生活,一直以來,我也曾為此困惑煩惱,可文中那位歷史老師的話會讓我受益終生,“對這節課,我準備了一輩子。而且,總的來説,對每一節課,我都是用終身的時間來備課的。不對,對這個課題的直接準備,或者説現場準備,只用了大約15分鐘。”讀書,每天不間斷的讀書,跟書籍結下終生的友誼。只有用書籍填滿人生的長河,累積的人生厚度和深度才不致被時代淹沒。過眼的永遠是雲煙,沉澱的才是經典和真理。

2、一個好的教師,好就好在他能覺察課的發展情況,能正好從本節課發展的邏輯出發,按照此時此刻是唯一正確的道路走下去。

有經驗的教師在備課的時候,總是費盡心機地考慮,怎樣才能引導學生實現這種提高,怎樣幫助學生“攀上高峯”,使他們成為“思想家”和“發現者”。教師竭力在教材內容中為學生尋找供他們進行思考和概括的食物。

高水平的教師向課堂要質量,低水平的教師向課下要質量。

現在整個中學教育界都在呼籲教學要向課堂要質量,實現高效課堂,廢除滿堂灌,實現學生之主體地位,老師是學生學習的幫助者,引導者。素質教育的雷聲隆隆,但很多教師唯恐“放手”會導致教學質量和升學率的降低,不願也不敢“放手”

就語文教學而言,我不敢妄言,個人認為語文課上重視思維過程,重視學法指導是相當重要的。教學目標的安排要重視思維訓練,能體現學生由不會到會,由做得不好到好的學習過程。要加強學習方法的指導,注重在教學過程中滲透學習方法。教是為了達到最終不用教,我們要通過課堂教學,讓學生掌握基本的學習方法,拿到新教材,就知道應該從何入手去學習。

那麼該如何提高教學質量?這是老師們都關心的問題。蘇霍姆林斯基的'話對我們今天的教學具有着指導意義。期待着你和我一樣受到啟發。

一,教師要有豐富的知識。

二,課堂上創造各種機會讓學生探究和思考。

三,課堂上不能讓學生總是處在一種興奮的狀態,這不利於學生思考。

四,讓學生運用知識,經常完成一些實踐性的作業。

五,個別佈置作業,讓學生各盡所能。

六,不讓任何學生做一切缺乏動腦的勞動。

七,讓學生深刻理解教材。

八,把知識和技能有機地結合在一起。

讓我們看看波蘭的著名教育家亞努什?科爾恰克的話:“指望別人給你拿出現成的思想,無異於讓別的女人替你生產你懷胎的孩子。有些思想是要你自己在陣痛中去生產出來的,這樣的思想才最寶貴。”只有在其中傾注了自己的智慧,自己的活的思想的教學方法,才是最好最有效的方法。

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建議》猶如黑暗裏的光明,給我們指明瞭方向:如何切實提高我們的教育教學質量,如何讓每位孩子聰明健康的成長。讀後才能體會到思索的快樂;知道了寬容學也是一種精神;懂得了因材施教的重要……更開闊了我們的眼界,我們將為提高自己的水平、轉變自己的態度而努力!

親愛的老師們,熱愛你的學生吧,把無限的信任和讚美毫無保留的給予他們吧。讓他們認識自己,瞭解自己。自我肯定是自我教育之母。記住亨利?海涅的話:“每一個人就是一個世界,這個世界是隨他而生,隨他而滅的。每一個墓碑下面,都躺着一部整個世界的歷史。”

熱愛生活,熱愛讀書,熱愛學生。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7

人們常説,讀一本好書就像品一壺好茶、交一個好友會讓你受益匪淺。最近我讀了鄭傑的《給教師的一百條新建議》,感觸頗多:從書中我感受到了擁有自己的精神空間對教師來説是多麼的重要;認識到了讚美的神奇作用;體會到了思索的快樂;知道了寬容也是一種精神……。接下來,我就來談談自己的心得。

一、教師要做自己的主人。

教師,首先是一個社會的人,他們應該有自己的精神空間,他們也要享受生活……這樣的觀點就使教師從“聖人”的位置恢復到正常的位置上來。教師不可能人人成為“聖人”。要做一個成功的教師,必須首先學會做一個成功的普通人。做自己的主人絕不僅限於做自己的主人,而是指以下一個完整的過程:一是認識自己,對自己的專長和優缺點要心知肚明。二是要自己選擇,如果教師這個行當是你自己選擇的,就要無怨無悔的做下去,而且要儘自己的努力做得更好。三是在守着教學的基本規範下,在完成教學目標任務的前提下,大膽創造適合自己的方式來教學,教出“自己”特點來。四是不斷自己評價自己,只有善於總結、不斷總結,才會去學習提高。

二、教師要不斷學習。

以前老是説要想給學生一杯水,教師必須有一桶水,可按現在的局面來看,一桶水是遠遠不夠用的。一個教師如果不繼續學習,他將不能勝任教師這個工作。作為一名國小教師,我深切地感受到我們教師要教給學生的那點基礎知識,只是滄海一粟,要想提高自己的教育水平,就需要持之以恆地讀書,不斷補充自己的知識大海,使自己的知識海洋變得越來越寬廣。

同時教育改革的發展指出了繼續學習的迫切性,學校的發展也體現了繼續學習的迫切性。現代教育提出了“終身學習”的觀念,教師要求學生具有“終身學習”的觀念,自己首先要以身作則。所謂:其身正,不令而從;其身不正,雖令不從。所以教師必須要養成繼續學習的好習慣,給自己制定每日的讀書時間,同時給學生樹立學習的榜樣。“腹有詩書氣自華”,相信通過學習我們會更加充實,更加更自信。

三、思索也是一件快樂的事

“寫作只不過是另一種説話而已,雖然寫作比説話要艱苦些,但本質上都是一種表達。我認為一個人如果要寫作必定具備三個條件:一是想説話,二是有話可説,三是會説話。” “首先你得想表達,有一種表達的衝動,心裏的話不説出來就難過,睡不着。要保護想説話的.衝動,我要做三件事。一是讓自己孤獨一點,不去瞎應酬。二是讓自己安靜而專注。三是自信,從不懷疑自己。”“一個人要有思想,不是憑空有的,而是能懷疑,能獨立,有鮮明的自我,思想自然就會來眷顧你”以前總感覺思考着是痛苦的、孤獨的',甚至是茫然的,也覺得是在“折磨”我們,一再地讓我們讀、寫、説,但經過一年,這種感覺變了,當你冥思苦想,而眼前豁然開朗時,心中是何等的喜悦、快樂呀,才突然發覺思索着讓人充實、快樂、自信。

四、愛惜自己的每一根羽毛。

我們追求的最高境界是,教師要成為一種“自由職業”。所以教師要“愛惜自己的每一根羽毛”,因為“金盃銀盃不如口碑”,打造出自己的“品牌”,你才能成為教育職場的“稀缺資源”;教師要善於“傾聽自己的聲音”,這些聲音在告訴我們:“教育是為人生的,不僅是受教育者未來的人生,還有孩子們現實的人生”;“學校教育不僅為着每一個學生的人生,而且也同樣為着每位教師,他們和學生一起共同學習,共同創造着幸福的每一天”……

五、永不放棄是我們追求的目標。

優秀學生是相似的,“差生”卻各有各的“差法”。在本書中,作者告訴我們每個老師:“那些特別的孩子孩子正是通過犯各種各樣的錯誤來學習正確的;我們永遠都不要絕望,是因為只要我們充滿期待,他們或許很有希望。”“照亮學校的將永遠不是升學率或者其他名和利的東西,而是聖潔瑰麗的師道精神,是一種對孩子的不染一絲塵埃的博大的愛,和對每個孩子作為無辜生命的深深的悲憫。懷着愛與悲憫,我們不放棄,絕不放棄。讓我們專著的神情告訴所有人,我們沒有放棄。”在面對每一個有個體差異的孩子們時,如果我們一味地以個人的眼光去取捨,偏愛那些乖孩子,排斥那些笨孩子、髒孩子、調皮的孩子、被父母遺棄的孩子,那麼我們尚不具備寬容精神。我們在不知不覺中已邁入了一個多元化的世界,進入這個世界的資格就是具備寬容精神。寬容不易,才使寬容成為美德。寬容不僅在面對異己時有用,因為它意味着造福於自己。而且寬容也能使我們掙脱身心的一切束縛,使我們每一天都很自由。所以陶行知先生忠告我們:“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裏有牛頓,你的譏笑中有愛迪生。”學會寬容,給學生多一點寬容,學生自己就會多一點自尊,多一點自省。因此我要努力用愛心去開啟學生心靈的窗户,走進學生的心靈世界,成為他們的良師益友。

新穎的角度,獨特的內涵,《給教師的一百條新建議》這本書我將會繼續讀下去,帶着自己的心去讀,帶着自己的夢去讀,帶着自己的實踐去讀,帶着自己的反思去讀……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8

讀完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建議》後,我首先對此書的作者蘇霍姆林斯基有了一種崇拜之情,因為他是在不斷實踐、研討的過程中總結出了這本教育理論與實踐緊密結合的書,能為我們一線教師提出這麼多切實可行的建議,並給自己帶來了對教育的一些新視點、新啟發,啟迪自己在現行教育環境下進行更多的思考。

同時我還發現雖然現在教育形勢發生了很大改變,教學環境、教學對象、教學模式等都與蘇霍姆林斯基時期有很大改變,但蘇霍姆林斯基那光輝的教育思想對我們現在的每一位教育工作者來説,仍有其積極的領導借鑑價值。蘇霍姆林斯基不愧為巨大的教育理論大師,他能針對教師們的迷惑和不解,與教師交換,侃侃而談自己的教育體驗與心得。

這本書有很多地方談到了學習,談得很好。學習,是人類認識自然、認識社會,不斷完美和發展自我的必由之路。無論一個人,一個團體,還是一個社會,一個民族,只有不斷學習,才幹獲得新知,增長才幹,跟上時期步伐。作為一名教育工作着,我們不僅要不斷學習,還要教會學生學習,會學而且樂學。蘇霍姆林斯基在第12條談到了教師要繼續學習,在第60條倡導教師要和學生共同窗習。“師生共同窗習,首先是一種姿態,一種教師將自身與學生置於平等地位的姿態。”“師生共同窗習,是一種氣氛。師生共同窗習,更是一種教學方法。”他站在師生關係的角度來看待學習,奇特而深入。很多教育者在認識師生關係上都存在着一種“容器觀”,以為“教給孩於一杯水的知識,自己要有一桶水的知識”,然而在知識飛速發展的今天,這種觀點已不合時宜,杯子和桶雖然能盛水,但它們的容量究竟有限。所盛之水也是不能流動更新的無源之水。現今的學生獲取知識的渠道多,來源廣,在某些領域,他們的知識甚至超過老師,因此現今的教育主陣地——課堂是教育者與受教育者共同窗習,共同提高的場所。誠如他説的“能勝任你現在的工作,是你繼續學習的惟一重要理由。”就如潺潺小溪,每日不斷,注入思想的大河,使自己的思想流動起來,學識豐盛起來。所以我們要學習,並以此增進學生的學習,我們的課堂應當是師生都以學習者的身份湧現,一起思考問題,解決問題,在探討中得到知識的獲取與晉升,無論是哪一類型的學生都可以而且也應當獲得與教師平等對話的權利,這樣,通過對問題的共享和對話,師生在共同提高,師生在教學互動中獲得相互的信賴和尊敬。

蘇霍姆林斯基的這本著作中包含着關於協調的課堂的見解與建議。在《沒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學生》這一節中談到學生之間的個體差異是比較大的,書中所述:“學習上的造詣這個概念本身就是一種相對的`東西:對一個學生來説,‘五分’是造詣的標記,而對另一個學生來説,‘三分’就是了不起的造詣。教師要善於確定:每一個學生在此刻能夠做到什麼程度,如何使他的智力才幹得到進一步的發展,——這是教育技巧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我非常贊成這一觀點。在我國現行的教育體制下,應試教育的影響仍在繼續,各式各樣的教師的評價機制使得教師在教學中常常顯得急功近利,只看造詣不看個人修為,只關注學習而忽略了對學生健全人格的培育,特殊是看待落後生常常顯得急燥,忽略了應當保護和培育每一個學生的自尊感,使得師生關係日趨緊張。要改變這種現狀,只有對教師的評價更科學,才幹吸引教師在教學上自覺營造協調的師生關係,使每一個學生的潛能充分施展出來,使他享受到腦力勞動中的成功的樂趣。在這種情況下,學生就不會把教師單純地看成嚴格的監視者,也不會把評分當成一種棍棒。他就會想建立起自己的尊嚴,就會坦率地面對自己的長處與不足,他不會去抄襲別人的作業或考試時做小動作。在學習上取得造詣,乃是通往兒童心靈中點燃着的“想成為一個好人”的火花的一條蹊徑。對於這一點,我以為應成為育人的核心問題之一。在這種課堂中,教師和學生的感受都是愉悦的,教師在這樣的氣氛裏工作確是一種很大的享受。

反思我自己的教學,我曾經有過無奈:當我把自己“精心設計”的教案“有條不紊”地實行,以期達到“行雲流水”的效果時,我的孩子偏偏喜歡“節外生枝”。讀完後,我深入認識到,上好一堂課後,應認真地整頓自己的教學思路,檢查自己的教學行動,總結自己的教學得失,這樣傾聽到自己內心真實的與眾不同的聲音。那樣才幹在教堂中不斷地晉升自我,實現自我。作為一名教育者,我將不斷更新教育觀念,以先進的教育教學理論為領導思想,引導學生手腦並用,學會過硬的技巧,使學生的素質全面發展,成為具有創新精力和創新能力的有用人才。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9

精讀一本好書,點亮一盞心燈“ 。看了蘇霍姆林斯基的學術著作《給老師的建議》覺得頗有收穫,好書猶如一泓清泉,不僅清澈明淨,可當鏡子映照自己,而且清爽甘洌,沁人心脾。書中提到100 條教育理論,認同的觀點頗多,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有兩點:

讓學生生活在思考的世界裏,學生坐在課桌後面而無所事事,每天無所事事,月復一月,年復一年地無所事事,這樣會使一個人走入歧途,在道德上敗壞下去。人應當首先在思想領域裏成為勞動者。在課堂上要做兩件事:第一要教給學生一定範圍的知識;第二要使學生變得越來越聰明。

在教育學生時,總有一部分學生學習習慣很差,每天坐在課桌旁,無所事事,套用大師的話:這是一種可怕的危險,這樣會使人走入歧途,在道德上敗壞下去。 所以,教師不要把學生的主要力量用到消極地掌握知識上去,而應當用到思考上。很多學生之所以把學習當成負擔,因為他沒有體驗到學習帶給他的快樂,愛因斯坦説過:” 我們體驗到的一種最美好、最深刻的情感,就是探索奧祕的感覺; 誰缺少這種情感,他就喪失了在心靈的神聖的顫慄中如痴如醉的能力,他就可以被認為是死人。“ 讓學生生活在思考的世界裏,這才是應當在學生面前展示的生活中最美好的事務。把學習當成一種思考、認識、發現和好奇的需要,這樣的學生才會成為會思考的'勞動者。只有把學生培養成一個思考者時,學生才能體驗學習是一種快樂和幸福,而這種快樂反過來促進學生的思考。

沒有問題意味着沒有思考,沒有思考怎麼能提出問題?較多的學生早已不會思考了,忘記了思考的概念,更不知思考的線路,要思考做啥?那麼,怎樣才能使思考的活動在學校生的頭腦裏佔據統治地位?

首先,需要使用教師的智慧。

教師本身應該是個思想者,用思想去點燃思想,用智慧去碰撞智慧,力求轉變自己的一味填鴨式的教學方式。 蘇赫姆林斯基説:” 在每一個年輕的心靈裏,都存放着求知好學、渴望知識的火藥,只有教師的思想才有可能去點燃它。學生生活在思考的世界裏,── 這就是教師點燃起來的勤學好問、渴求知識的火焰……我們依靠思考,也只有依靠思考,才能駕馭年輕的心靈。我們的思考能點燃學生的學習願望。我們的思考能激發學生對書籍的不可遏止的嚮往“ 。

其次、解放學生思想,轉變學生的學習心態。

長期以來,學生習慣了等待、習慣了依賴、習慣了接收、習慣了習慣的一切,主體意識丟失,獨立能力退化。這就要求教師首先樹立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而自主學習表現為學習責任,學習是誰的事情,誰應該改承擔學習的責任?教師固然應該承擔,但學生若意識不到學習的責任,不能把學習跟自己的生活、生命、成長、發展有機聯繫起來,學生永遠在昏昧等待中。只有當學習的責任真正從教師身上轉移到學生身上時,學生自己的擔負起學習的責任時才是一種真正的學習。

然後、學會等待、牽線搭橋。

學生的學習方式的轉變需要一個過程。實際的課堂往往是這樣的,要叫學生提出問題,學生常常沉默寡言,面面相覷,提不出來,為何提不出?因為不習慣思考,也不會思考,那麼,老師提出問題,大家發表看法吧,仍然沉默,為何?因為沒有看法,哪裏去找?時間一分分過去,教學進度走不了,急死老師了,忍不住越粗代庖來得乾淨利索,省時省力,結果,我們又回到老路。學生永遠在等待依賴中。所以,教師不能急,首先給學生充裕的思考準備時間,善於激勵,耐心等待。一部分學生可能就差那麼點勇氣,需要教師為他們打打氣兒,有種種顧慮障礙的,需要教師疏導。其次會引導,學生思維卡殼的地方要牽線搭橋,結合已有的知識儲備和生活經驗,結合可能開發的教學資源,如;報刊雜誌、電視、多媒體、自然風光、人文風情、國內外重要的事件,學生的家庭生活以及日常生活話題等等,以使思考由温故而知新,由形象到抽象,由混沌到明晰的過渡飛躍;或者要知梨子的味道,親自去嚐嚐,讓學生親自其參與去體驗,也許這個探索自尋過程要花費很多時間,甚至表面一無所獲,但它使學生思維得到磨礪碰撞,活躍起來。這是一個人的學習、發展、創造所必須經歷的過程,也是一個人能力、智慧發展的內在需求,它是一種不可量化的” 長效“ ,比起短暫的急功近利的強行灌輸,是一種難以言説的豐厚回報,學生會受益終生,故而眼前所耗費的時間經歷應該説是值得的。

最後,以包容情誼,為學生創造自由,和諧的課堂氛圍。

試想,身處惴惴不安,緊張壓抑,過度莊嚴肅寂的氛圍裏,學生的腦力過度集中在時時刻刻的提心吊膽,焦慮惶恐,瞻前顧後中,怎能集中精力進行積極健康有序的智力思維呢?自由就是不給學生太多的束縛,有寬泛的空間,讓他們暢所欲言,輕鬆自如的各抒己見。這其中,教師和藹親切的微笑,循循善誘的開導鼓勵無疑是重要的。只要能思考,敢思考,哪怕是錯誤都是一大進步。人的認識,總是在錯誤中提高,誰畏懼錯誤,誰就毀滅進步,因而對錯誤不是批評指責,哪怕是不經意的一個輕視眼神,一句冷漠的話語,都不能輕易流露。而是引導指正,保護他們思維火化的幼芽是學生學會思考的重要開端。

只有把學生培養成一個思考者時,學生才能體驗學習是一種快樂和幸福,而這種快樂反過來促進學生的思考。其實學生不會思考,低效學習的癥結就隱藏在其中。教育教學的過程中要讓學生親自去感知,只有學生親身參與,參與體驗的過程中是學生髮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的過程,這就是學生思考的過程。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10

近期,讀了《給教師的101條建議》一書(美.安奈特.L.布魯肖 著),書中作者提出了很多觀點,讀後感觸頗深,收穫也頗多。教師是一份神聖的職業,肩負着光榮的使命,傳道授業解惑,育人育才,桃李滿天下,作為教師這是一種自豪。如何實現這些目標,成為一名優秀的教育工作者,《給教師的101條建議》中給了我們明確的答案,結合個人的工作實際,現談談個人的幾點體會。

書中建議中有這麼一條建議:“要明白教學工作的艱難”。毋庸置疑教師是世界上最偉大的職業之一,也最有回報的職業之一,所以,對於我們教師要做好這份職業,首先要明白我們工作的重要性,要明白我們的價值所在,只有明白這些,我們才知道我們所從事事業的偉大,才會更好的付出,才能一心一意的對待我們的工作,對待我們的這份事業。在明白教師這份職業的光榮和價值時,我們還要清晰的人生到我們教學工作的艱難,育人育才是一項系統性的工程,同時也是漫長的過程,它需要我們辛勤的耕耘和付出,需要我們用心去努力,在教學過程中,我們不僅要傳授知識技藝,更要教會學生如何去做人。

書中建議1是“一個良好的開端”,對於教師這份工作而言,良好的開端十分重要,作為教師,在日常的學生管理、行政事務和授課過程中,開端的重要性十分明顯,我們常常會受到心情的影響,這種心情往往會影響我們很長時間,尤其是在開學的第一天,第一天的狀態常常會決定着我們的這學期的教育教學工作,因此,當每學期的第一天時,我們教師若能夠“停一停,緩一緩”,給自己一些時間,調整心態,保持愉悦的心情,那麼我們這學期的工作往往會事半功倍,同時,我們也能夠將這種快樂的情緒傳遞給我們的學生,讓我們的學生同樣能夠得到感受,並能夠深深的影響着學生,讓學生也能夠快樂學習,快樂成長。

書中的另一條建議,精心備課,精心準備,井井有條。這對於我們教師而言,是決定我們教學質量成敗的重要細節。在日常的教育教學工作中,我個人常常會想,如果我是學生,我希望我的老師是怎麼樣的一個老師,老師上課應該如何如何?答案不言而喻,肯定是和藹可親,生動幽默,能夠調動學生學習的興趣,如何實現這一點,精心備課,精心準備,井井有條是細節基礎,決定着成敗關鍵。我教授的是非大學聯考學科,在平時的上課實踐中,我深有體會備課的重要性,一堂生動有趣,學生參與度,熱情激情都很高的一節課,必然是事先通過認真準備,擁有大量的案例,雖然上課時,常常只能講解一兩個案例,但必然件件都是經典案例,這樣才能活躍課程氛圍,與此同時,精心備課,井井有條,除去能夠贏得了課堂外,更重要的是會贏得學生對教師的尊重和尊敬,因此,對於我們,必須要把精心備課,精心準備作為我們對待自己的要求之一,認真對待每節課,只有這樣教育教學才會有高質量。

書中的建議還有很多很多,每條建議都值得我們深深的思考。作為教師,我想如何成為一名優秀的教師,成為一名合格的教師,我們必須要努力的做好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樹立正確的教育觀。教育觀對於教師而言是教師工作的指引,擁有正確的教育觀,會讓我們的教育教學工作更加得心應手,也會讓我們的學生受益,樹立正確的教育觀,我想就是要以育人育才為目標,讓學生不僅能夠學到知識,更能夠在健康成人,懂得做人的道理。

二是要正確的方法。方法對於幹好任何一件事情都非常重要,它不僅決定着能否節約時間、人力等,更重要的是它將直接影響到事業的成敗,左右事情發展的走向;所以我們要尋找正確的方法,學會正確的方法,在教育教學工作中,也是這樣,方法很重要,好的教育教學方法,春風化雨,潤物無聲,學生高興、家長高興,作為教師自己也很樂意;相反,教育教學方法不正確,縱使我們花費了很多時間和精力,學生學習的效果也會不佳,我們教育教學還會感覺到很累。

三是態度很重要。教育教學是一項嚴肅的事情,這種嚴肅性決定着作為教師在對待教育教學每個環節的過程中,都必須要認真仔細,態度端正,要懷着一顆負責的心去對待我們的.每一位學生,對待我們的每一節課,無論我們教授的大學聯考學科,還是非大學聯考學科,都是一樣。

四是學高為師,身正為範。從事教師這個行業,必須要嚴格要求自我,古語云學高為師,身正為範,作為教師不僅要擁有淵博的知識學識,還需要品德端正,品質高尚,在日常的過程中,更要格外注重自己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要發揮出模範表率的作用,真正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去感染學生,去影響學學生,讓學生不僅能感受到每位教師身上所散發出來的魅力,更能夠去傳承和踐行教師身上的那些優秀的品質,成長為一名合格優秀的人。

教師是天下最可愛的人之一,也是天下最偉大人之一,她們用自己的知識、用自己的品質言行,薰陶影響着學生,辛勤教育着學生,因此,作為教師的我,深感自豪和榮幸,在未來的工作中,我一定會格外珍惜這份事業,更加熱愛這份崗位,努力提升自我的專業知識,加強自我修煉,學會正確的教育教學方法,用辛勤和汗水為社會培育出更多合格的人才!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11

對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建議》一書仰慕已久。有幸得此書一本,潛心拜讀,感觸頗深。

《給教師的建議》一書中沒有過多華麗的辭藻和引經據典,而是以比較親和的建議的形式,通過蘇霍姆林斯基在教學實踐中的大量的教學實例,針對我們實際教學中面臨的困惑循循善誘指點迷津。

閲讀的過程,猶如在與智者對話。書中每個具有理論和實踐指導意義的實例都如涓涓細流滋潤心田,書中每一條建議的真知灼見都值得我們細細品味。

一、尊重差異,傾心投入。

在第一節中,蘇霍姆林斯基就強調“沒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學生”。蘇霍姆林斯基強調:“可以把教學和教育的所有規律都機械地運用到他身上的那種抽象的學生是不存在的。也不存在什麼對所有學生都一律適用的在學習上取的成就的先決條件。學習的成就這個概念本身就是一種相對的東西:對一個學生來説,‘五分’是成就的.標誌,而對另一個學生的來説,‘三分’就是了不起的成就。教師要善於確定:每個學生在此刻能夠做到什麼程度,如何使他的智力才能得到進一步發展——這就是教育技巧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

我想,這段通俗樸實的語言一定會引起每位讀者的共鳴!每個學生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正如世界上沒有完全相同的兩片葉子一樣,世界上也沒有完全相同的兩個孩子。每個孩子性格各異,理解能力、表達能力等存在不同程度的差距,但若把一種所謂的“好的方法”套在存有很大差異的孩子身上,本身就違背了“順應萬物”的自然規律!

尊重個性差異,是教師必須遵循的教育教學原則!

但實際工作中,我們很多時候在課堂教學採取的是“一刀切”的方法,對學生的評價在很大程度上也側重於分數的高低,而對於後進生的補差工作也多采取“補課”的方法。換一種角度講,我們不二地承認孩子間的個性差異,但我們卻沒有遵循這一規律實施有效的教學措施。

在這方面,蘇霍姆林斯基的方法值得借鑑。針對像費加一樣的後進生,蘇霍姆林斯基專門為這些孩子編了一本特別的習題集,借用民間引人入勝的一個個小故事,編寫了大約有200道應用題。他還為費加收集了一套專門供他閲讀的書籍,大約有100本書和小冊子,可以從三年級讀到七年級。

在領悟蘇霍姆林斯基真正落實因材施教的措施的同時,我想,每位讀者篤定會被蘇霍姆林斯基的這種敬業精神所折服。

二、重視閲讀,提升素質。

關於閲讀,是蘇霍姆林斯基在本書中要表達的一個重要觀點,多次被提及。他不僅強調學生要加強閲讀,教師更要養成堅持閲讀的習慣。—

“閲讀是對學習困難的學生進行智育的重要手段……”“請記住,兒童的學習越困難,他在學習中遇到的似乎無法克服的障礙越多,他就應當更多地閲讀。閲讀能教給他思考,而思考會變成一種激發智力的刺激。書籍和由書籍激發起來的活的思想,是防止死記硬背的最強有力的手段。學生思考得越多,他在周圍世界中看到的不懂的東西越多,他對知識的感受性就越敏鋭,而你,當教師的人,工作起來就越容易了。”“不經常閲讀科學書籍和科普讀物,就談不上對知識的興趣。如果學生一步也不越出教科書的框框,那就無從説起他對知識有穩定的興趣。”“每天不間斷地讀書,跟書籍結下終生的友誼。潺潺小溪,每日不斷,注入思想的大河。讀書不是為了應付明天的課,而是出自內心的需要和對知識的渴求。”“一個優秀教師的教育技巧的提高,正是由於他們持之以恆地讀書,不斷地補充他們的知識的大海”……書中像這樣的句子還有很多。

閲讀,對我而言,在平時的數學教學工作中是個被忽略的環節;我也沒有養成每天堅持閲讀的習慣。即使平時閲讀時,也欠細細品味和深入反思。從現在開始,要在閲讀上對自己提出嚴格要求。

三、勤於反思,寫作提升。

蘇霍姆林斯基在第46條建議中提出“我建議每一位教師都來寫教師日記。教師日記並不是什麼對它提出某些格式要求的官方文獻,而是一種個人的隨筆記錄,在日常工作中就可以記。這些記錄是思考和創造的源泉。”

像蘇霍姆林斯基和李鎮西、魏書生等這樣的教育大家,都有堅持寫教育隨筆的習慣。我曾有一段時間,堅持寫了十多篇教育隨筆,隨時記錄了自己或課堂教學中的精彩片段,或教學環節處理中的不足之處,或班級管理中的困惑和收穫。每次翻看一下電腦中的這些文章,都會情境再現且深有感觸,甚至感到意外和驚奇。正如蘇霍姆林斯基所説那樣,“記日記有助於集中思想,對某一個問題進行深入思考。” 只可惜,我只堅持了很短一段時間,若能持之以恆,記錄下工作中的點滴瞬間,我想,我積累下來的一定會是許多寶貴的實踐經驗,自身也會迅速成長起來。

由於諸多原因,《給教師的建議》中,蘇霍姆林斯基滲透於其中的許多思想精髓我還不能完全領悟,這本書還需要進一步閲讀,仔細品味和反省。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12

暑假看了不少書,印象最深的要數《給教師的建議》。裏面一共有100條建議,都是非常經典的。由於篇幅短小,一口氣下來,我就看了將近一半。

書中談到了很多。有關於教育研究的,有關於培養孩子習慣的,有關於家庭教育的,也有關於提高教學水平的,還有關於提高教師自身素養的……非常多。在這眾多建議中,我感受最深的是,怎樣使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相一致。

教育不僅僅是教書,更是育人。兩者都取決於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一致性,尤其是育人。一旦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出現差距,那麼學校教育很可能如同紙房子,經不起風吹,也耐不住雨打。為此,時常和家長保持聯繫,步調一致的教育孩子是我們不能忽略的。這樣一來,和家長溝通變成了一門學問。

幾個班級教下來,和我打交道的家長為數不少。每個家長的素質修養和文化層次都不同。對我們的教學工作的認識也不一樣。有的家長事事仔細,孩子生病了請假,還不忘託其他同學代為值日。遇上這樣的家長,是我們做老師的福氣。往往他們的孩子也非常優秀,讓人放心的很。有的家長隨意就好,只要你和其他孩子一樣對待他的'孩子,他就夠了。有的家長心思慎密,平時只説你好,有什麼不快心中放着,你也不知道。一旦他認為你做錯了,就來指責你的不是,甚至鬧到校長室。以往,我很少碰到這類家長,要是遇上,我的做法是對這樣的家長冷處理,能避則避,儘量少接觸。

曾有一次,有位家長因為孩子生病我作為班主任沒有打電話,她覺得我不夠關愛孩子,直接告到校長室去。那時年輕氣盛的我,也一通電話過去,差點理論起來,不過最終也算是忍住了。當時我極為氣憤,孩子兩天沒到校(這兩天期間,我只有前一天上午在校上班,其餘時間在外出差),作為家長,首先有責任向我請假,可她卻沒有。她既然沒時間請假,現在怎麼就有時間去告狀,還是親自告的?而且離譜的是,一要告我不向她詢問為什麼孩子不來學校,二要告我不請其他孩子帶作業到她家。(以前帶過一次作業,由於帶作業的孩子出了點狀況,結果帶丟了,她一定要求賠償打那以後,我就沒讓其他同學給她的孩子帶過作業了)。這事之後,我知道了這個家長難相處,就用了“冷”處理,儘量不和她接觸。

讓我詫異的是,上學年輪崗到南門期間,這位家長對我還是有意見。她的孩子作業沒完成,她解釋的原因就是那次矛盾事件以後,我對孩子帶着成見,導致孩子數學興趣一落千丈。現在完成數學作業沒有興趣了,對數學這門課已經談不上喜歡,甚至有點討厭了。可事實上,在我教書的時候,她孩子的數學一直處於領先水平。而且孩子還是非常依戀我,就在我在南門期間,她還告訴我,很想我,盼着我早點回去教她。説實話,我是不喜歡這個家長,嘴上一套,背後一套。但是對這個孩子,我還是滿欣賞的。她偶爾有點懶惰,但是身上有點靈氣,基本上很聽話,也算是乖巧的一類。對這個孩子和其他同學我一向是一視同仁。就是不似以前,會時常和家長説起孩子在學校的表現。

當時聽到她媽媽的説法,我真是哭笑不得。既有氣憤,也有無語。氣她能找出這樣的藉口,來搪塞自己孩子作業沒完成事實。回來之後,該怎樣和這樣的家長繼續相處和溝通呢?在向賴老師請教了之後,她的一席話讓我豁然開朗。“做了老師,就是要高姿態一點,只要用心教育,家長最後都能接受的。碰上實在不講理的,不要和家長一把般見識,待人處事,不卑不吭就是了。”“薑還是老的辣”賴老師就是厲害,一句話就把我從憤憤不平的情緒中拉了出來,讓我頓時清醒了不少。家長有成見,我沒必要去爭執。不爭執,不意味着是退讓,是理曲,是提醒自己在必要的時候,去面對這樣的家長,要心態平和,找到癥結,對症下藥。不能太情緒化和家長相處,有時就要姿態高一點,教師這個職業就要求我們是專業人士。不僅得有專業知識,還要得有專業素養。而且賴老師還提醒,家長有很多類型,有的是為了孩子更好的成長,對教學方法,或者教育手段有意見,這樣的家長,只要能取得她的認同,那麼在與其他家長的溝通時,也會順心很多。有的家長比較懶惰,喜歡推卸家中的指導和監督職責。這樣的家長,必要時,先禮後兵,採用不同方法暗示他,讓他擔起家長應盡的職責。

這個家長,似乎兩者兼而有之。凡是有因才有果,是什麼讓這位家長一直對我心懷不滿呢?想來就是一年級開學的班幹部選舉事件了。由於班上的孩子優生比較多,而她的孩子相比較而言,只能屬於中等。為了培養孩子積極性,我特意為她孩子設置了個崗位——“儲物櫃”管理員,想培養一下她的責任心和管理能力。可這個職務在這個家長的眼裏卻成了肉刺。她認為這樣的職務不要也罷,説出去不好聽,還得讓孩子分神管這種事,影響學習,當時她也當面和我反映過這事。説孩子不想當,我也沒留意。好在我對這個孩子問心無愧,從不特殊對待。對其他孩子也一樣,不會因為孩子淘氣,或者家長與我們溝通不順,就對孩子不管不顧。

既然有了成見,有什麼辦法能消除,讓她和我坦誠相待呢?我一直以為公正是個辦法,對孩子做到一視同仁,家長遲早能認同我的教育方法。可是現在看來這樣是不夠的。那究竟該怎麼辦呢?很巧,我在這本書上找到了方法。就是要和家長及時溝通,不僅要聊他們孩子的近期表現,聊孩子的優點。還要聊我為孩子做了什麼針對性的工作。我的這些措施,在這個孩子身上,取得了哪些效果。再彼此商討下一步的做法。相信只要我工作細緻、認真負責,即使再遇上像這樣的家長,我也可以把他“軟化”。孩子喜歡我,我也熱心溝通,家長遲早會打開心扉接受我的。

教書用心就能有收穫,溝通用心也定會有成果。只要我堅持我的心:真心、耐心和恆心。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13

最近讀了蘇霍姆林斯基的教育學著作《給 教 師的建議》,感觸很深。終於知道當一個老師是多麼不容易 ,特 別是當一個好老師尤其不容易。一個好老師不僅要有高深的學問,還要有許多教學技巧 ,老師要不停地 引導 學生進行學習,促使學生不停地進步與發展 。

這本書裏有幾條建議對我影響很深,雖然我還是一名學生還沒有走上教師的崗位,但我想這對我以後的發展都會有一定的作用,它教會我怎麼去做一個好老師。

這本書最先吸引我的是“教師的時間從哪裏來”,它確實讓我產生了很大的共鳴。我的確發現時間總是不夠用,每天總是備課、上課、寫反思、批改學生的作業,參加教研活動等,仰望時鐘,一天時間卻又過去,可收穫卻不大。《給教師的建議》這本書給了我們一個很好的建議:那就是讀書,每天不間斷地讀書,跟書籍結下終生的友誼。他認為:讀書是節約老師時間有效的方法之一。讀書不是為了應付,而是出自內心的需要和對知識的渴求!他還在書中舉了一個例子:一天,一位老教師上了一堂非常精彩的公開課,她的風采吸引了在場的所有老師。當別人問她:“你花了多少時間來準備這節課”時,這位老教師説:“對這節課,我準備了一輩子,而且,對每一節課,我都是用終生的時間來準備的!”感動之餘,我也豁然開朗。我們不應該總是抱怨時間太少、事情太多。而應該抓住一切可利用的`時間來豐富自己的知識。書中所舉的那個教師的例子就是最好的證明。他的成功之處就在於他用了終生的時間在擴大自己的知識儲備,持之以恆地提高自己的教育技巧。我們只有主動地學習,不斷豐富自己的知識,才能學會創造性地使用教材,才能贏得自身的發展,這是作一個‘真正的教師所不可缺的“精神底子”

其次,就是“興趣的祕密何在”是談興趣的,關於興趣,我們當老師的,有太多的話要説,誰都知道,興趣是成就一切事業的基礎,是學生掌握知識的動力。而看看我們現在實際的教學生活,恐怕抱怨最多的就是,學生對學習失去了興趣,自己教課也提不起興趣。那麼如何解決這個現實的根本問題。在這裏,蘇霍姆林斯基主要從上課的角度向我們提出了幾點建議,首先我們要將課上得有趣,何為有趣?就是:學生帶着一種高漲的、激動的情緒從事學習和思考,對面前展示的真理感到驚奇甚至震驚;學生在學習中意識和感覺到自己的智慧力量,體驗到創造的歡樂,為人的智慧和意志的偉大而感到驕傲。這種對課的描述很令人嚮往,説實話,要想使每一節課上得讓學生感興趣,也是不可能的。那麼,這樣説有什麼意義呢,我覺得蘇霍姆林斯基在這裏還提出了很重要的一點,那就是對知識的興趣的第一個源泉、第一顆火星,就在於教師對上課時要講的教材和要分析的事實所抱的態度。學生沒有興趣,那我們老師應該想辦法來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俗話説“沒有教不好的學生,只有不會教的教師。”

再者呢,書中還大量寫了閲讀的好處,在談到後進生的時候,如果老師只讓他們把學習僅僅侷限於背誦必修的教材,這樣是特別有害的,這樣只會使他們養成死記硬背的壞習慣,讓他們變得更加遲鈍。而改變他們學習落後的最有用方法就是擴大他們的閲讀範圍,儘可能地讓他們多看些書。老師要挑選一些適合他們的書籍,這些書籍要引人入勝,要讓學生儘可能自己去發現這些書與周圍事物和現象的聯繫,讓他們發出更多的疑問。隨着閲讀量的擴大,這會對他們的智育起到很大作用。學習困難的學生讀書越多,他們的思考就越清晰,他們的智慧力量就越活躍。老師要激發學生對閲讀科學書刊的興趣,這在學習過程中非常重要。

最後,書中還提到了不要把打個分數作為檢查知識的唯一標準。在檢查學生作業時, 老師習慣於給學生評分, 有的分數很高,有的就會不及格。作者建議老師在任何時候都不要急於給學生打不及格的分數,成功的歡樂是一種巨大的情緒力量,它可以促進學生好好學習的願望。如果你給學生打了不及格,它很有可能給學生造成極大的傷害, 以致於他們覺得自 己很沒用,從而自暴自棄,放棄自己的學習。評分是一種很有分量的手段, 老師給學生的評 分應當包括學生一段時間的勞動,要包括學生的回答、對同學的回答的補充、書面作業、課 外閲讀和實際作業。要讓學生知道老師的評分方法和評分時間,這樣學生就可以知道自己是逃不過老師的眼睛的,他們就會根據老師的要求去做自己該做的事情,這樣老師對他們的評 分也會使自己很滿意,也就不會出現不及格的情況。

在讀完前蘇聯當代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的遺著《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感覺受益匪淺。做為一名教師,在不斷完善自己各方面能力的同時,還應該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原本以為教師這個職業是個很簡單的職業,等到自己親身經歷了,才知道其中的苦也累,但也對教師這個職業有了更深刻的理解,面對着一張張天真的笑臉,學生的聲聲問好,我也為之動容。每個孩子的一生只有一次,同樣他所受教育的機會也只有一次,我希望我帶給自己的學生是燦爛的明天。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14

徜徉在《新課程名師教學100條建議》之中,一種滋潤與享受油然而得,心中不免對周教授讚歎不已,一頁一頁地看下去,一篇一篇地品味,一條條新的理念不斷地衝擊着我的頭腦,心中的情感也在自然流淌。作為“初出茅廬”的老師,真有點“眾裏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導師卻在燈火闌珊處”的感覺。

該書集全國58位特級教師、名教師以及教育專家從“為什麼教、教什麼、怎樣教、怎樣評”四個方面對新課程教學提出的100條建議,旨在解決新課程課堂教學中出現的問題和困惑,給剛入職的我進入新課程教學以智慧的啟迪。也許在這之前我還沒有完全適應教師這個角色,畢竟暑假前我還是一名大學生,可是讀了這本書我覺得我該真正進入教師這個角色了。品讀這本書,就好像與名師近距離交流,每一條建議都像一股清泉洗滌着我的頭腦。

回憶兩個多月來的教學,多媒體伴隨着我一起成長。我的多媒體不在於會製作多少複雜的課件,而着重於一個“多”字上,通過多媒體將生活中可利用的教學資源一一搬進課堂,既活躍了課堂氣氛,又為教學創造了良好的情境。書到用時方恨少,對於多媒體課件也是如此,平時對於電影電視等方面多留心多觀察,多收集多整理,等到需要時便可遊刃有餘。平時我都是在教育網站上先下載和可是對應的課件,然後篩選修改,最後再認真熟悉才在課堂上用。我覺得網站上的教育資源非常多,而且比較實用。有時只用簡單的修改一下,有時也可以直接拿來用。有時也要自己花時間製作,而利用這些課件最終受益的還是學生,也包括我在內。然而僅僅會使用多媒體是萬萬不行的,還要有愛。

書中有句話,“成功教師不僅要有活的課堂,閃爍的智慧,藝術的設計,還要有愛的真誠、愛的平等、愛的常識。”但我卻因此想起李吉林在《情境教育的詩篇》中的一句話,“我彷彿是一個建築師,從設計到施工、整體構架,從有限空間到各區域的功能,從哪兒到哪兒無阻隔,不干擾,又可延伸。猶如哪條小徑通到一塊空地,哪條是陽台可憑欄遠眺等都精心設計,融通而和諧,最終讓主人快樂地生活。”(《情境教育的詩篇》第140頁)。李老師的這些話不就是教學中藝術的設計嗎?她那因人施教的意識不正來源於她對學生真誠、平等、賞識的愛嗎?就是我們不學習新課標,也應該擁有這樣的心態,有了這種心態,才會有教育教學的互動變通,才能生成活的課堂、閃爍的智慧。

作為剛剛大學畢業參加工作就擔任八年級班主任的我,有些東西確實力不從心。很多時間都是自己在跟自己較勁,但是讀了這本書,不能説完全參透了教育教學的真諦,略懂皮毛我想還是可以勝任的。

在《新課程名師教學100條建議》名師的指導下,我在課堂上也不斷地尋找共性與差異,也在不斷地利用名師的建議來指導自己,展現自己的教育藝術。記得有一次,我要舉辦班會,提前一週我就已經想好了班會的主題:期會考試總結主題班會暨學習經驗經驗交流會,而且我還準備了零食給學生和到場的任課老師。那次班會,一共分為四個篇章:正視現實篇、反思現實篇、表揚進步篇、前進篇,舉辦得非常成功,有學生和老師評價説就像晚會一樣。當時我作為主持人,最值得欣慰的.就是學生的表現可圈可點,任課老師對學生及班級的評價也是不錯的。也正是在那時,我深深的體會到了老師的不易,也感受到了身為老師的神聖及責任重大。

另外,在讀此書時,我不斷地在尋找與課程相吻合的契合點,許多個性化的教學方法給我許多啟迪,點化了我的智慧,找到了解決問題的一點點思路。我覺得不管是教什麼學科,最重要的是讓學生有興趣學,能學會。學生的成績也就是老師最值得欣慰的勞動成果。有時我會在課堂最後幾分鐘,或者課前幾分鐘給學生放一小段視頻,我覺得這不僅僅是陶冶了學生的情操,同樣身為老師也可以和學生感同身受,這樣才能更好地和學生相處下去,才能成為學生心目中的好老師。此外,由於我本人比較喜歡演講、朗誦、主持這些,所以我會適當的把我喜歡的和學生一起分享。並不是説要把我的喜好強加給學生,我只是覺得這樣可以和學生的心更近一點,再近一點。也許只是這小小的一步,就能讓學生對我的印象改觀,何樂而不為呢?

這本書給我的不僅僅地一節課兩節課的教學方法的指導,更多地是自己從中悟出了許多教育思想,點燃了我教育生活的激情。學習名師,靠近名師,邁向名師,不再是夢想,而是一種不懈的追求,也許今天經歷過“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的磨鍊過程,明天自己便成為後人“眾裏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的境界。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15

看到這本書的名字,自然地想到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建議》。同樣是給教師的建議,會有什麼不一樣嗎?帶着好奇的心情,我一口氣讀完了這本書。

這是一本好讀的書,內容淺顯,所提建議好懂、易用。沒有枯燥的説教,沒有高深的理論,就如一位長者,在和你促膝而談,勸誡、建議、指導,那麼貼心,那麼熱情,讓你在讀的時候不由地點頭稱是。是的,作者安奈特·L·布魯肖就是一位長者,一位良師,一位充滿愛心和智慧的前輩。

這些建議,對於老教師來説,都耳熟能詳。大多數聽過,有的建議還是我們正在做的,但更多的建議是我們知道,卻沒能做到或沒能做好的。讀着這些建議,我深感慚愧,一筆一筆地劃出,一句一句地記錄,心中湧起一個又一個決定:開學後,我就要這樣去實行。

第三十條指出:“要因材施教”。讀到這條我有點好笑,這可是我們的教育鼻祖孔子提出的觀點,卻在外國人的書裏讀到,他這不是偷我們中國人的教育理念嗎?可是讀到底,我卻感覺羞愧極了。是的,是我們老祖宗的觀點,可是面對班級具有參差不齊水平的學生,我做到多大程度的因材施教?我們工作是太忙,一個班級七十幾個人,每天批作業、備課、應付各種臨時任務佔去了全部時間,幾乎沒有時間用來單獨和學生交流。但是,沉下心想一想,這樣的勞動完全是事倍功半。用同樣的方法教不同水平的學生,好的學生覺得太淺,失去學習興趣,差的學生聽不懂,也失去學習興趣,我們辛辛苦苦地教,結果只有一部分學生在學,這樣的教學效果可想而知。“如果所有的老師都能夠根據學生的實際水平,而不是他們‘應有的水平’來展開教學的工作,所有學生的學習成績會突飛猛進!”因材施教,才可以事半功倍。

“要明白教學工作的艱難”。讀到這一條我有點樂,原來對老師的偏見在美國也有,許多人認為教師的工作太輕鬆了,一天只需工作幾小時,雙休日休息,一年有好幾個節日,還能享受長長的假期,何等的輕鬆愜意!只有做了教師,並且做一個認真負責的教師,才知道,教學工作是多麼的艱難、辛苦。我們這些“人類靈魂的工程師”,做着“太陽底下最光輝的職業”,付出的心血是別人看不到的,承受的壓力也是別人看不到的。一邊讀着這條建議,我一邊在心裏想到蘇霍姆林斯基、雷夫·艾斯奎斯,以及中國的斯霞、於漪、竇桂梅、李鎮西、朱永新等等教育精英,他們對教育的熱忱,付出的心血真的是別人難以想像的。而我,一個只把教書當作職業的老師,所做的是遠遠不夠的。我想,既然選擇了教育這一事業,也許不能像那些教育先鋒那樣把整個生命撲在教學上,至少我可以更盡心盡力一些。生活中可以更少一點娛樂,更多一點探究,這樣我的學生會有更多的收益,我的人生也會更厚重一些,生命更寬廣一些。

這本書中許多建議是我從前沒有聽説過,讀來讓人耳目一新的。“經常課間休息”,聽起來多奇怪,下課就是課間休息吧,怎麼個經常法?讀了才知道,是讓老師在上課的時候,每上一段時間就讓學生休息一下,時間很短,只有四十幾秒,效果卻是顯著的。這是人性化的課堂環節,因為人的耐力都有限度,一節課四十分鐘,老師要求學生坐着別亂動,全神貫注地聽講,積極地動腦,不能分神,不能做與學習無關的事,這真的很難。上課時,孩子們不是屁股動一動,就是手裏拿着筆轉一轉,或者趴到桌子下撿拾東西。這些都是上課時間長坐不住的表現,與其讓他們一個一個地動個不停,不如全體同學每隔一段時間休息一下,就像那位老師那樣,在45秒的`時間裏,站起來,伸伸懶腰,説説話,老師喊“停”,必須馬上停下來,坐好,安靜。接下來的上課效果可想而知。小細節,體現的是大智慧。

“給學生比實際情況稍高一點的評價”。賞識教育一再被提倡,老師們在教學中也正逐漸使用。但是我們只知道賞識是要看到學生的優點,多表揚優點,卻從沒想過,評價時,可以稍微“誇張”一些。是的,孩子們不能客觀地認識自己,我們的“稍高評價”就是告訴他們:“你可以做到這樣的程度”,孩子們自然會向那個程度努力,大部分恰恰因為這種“稍高一點的評價”而進步了。“在對自己做不到的事情毫不知情的情況下,人們才勇於嘗試。”讓孩子們都做一個勇敢的探索者吧!

這本書在提出建議的過程中,更有許多切實可行的具體辦法,讓我們的教學有法有依,有章可循。“允許和鼓勵學生互相幫助,一起學習”,也就是我們的《語文課程標準》提出的“自主、探究、合作”的學習方法。這樣的建議不稀奇,但是如何合作探究,怎樣的方法最有效,卻是要我們自己去研究的。這裏,布魯肖提出的許多方法都非常實用,如“根據不同的性格特點和能力水平,把學生分組”;“事前將所有的活動都安排得一絲不苟”等等,為我們在教學實踐中開展小組合作學習指明瞭方向。在提出要“設立目標”時,布魯肖告訴我們“寫在紙上的目標要比那些儲存在腦袋裏的願望更容易變成現實。”這對於我這樣常常設立目標卻不當回事的人來説,就是良方啊。把目標寫下來,再張貼起來,每天向自己的目標前進一步,總有一天,我們都會達到自己的目的地。

“答錯題的學生也需要尊嚴”“學會心理‘戰術’”“點燃學生心中的火花”“不求完美,只求進步”“切忌冷嘲熱諷”……一條一條地讀下去,不得不承認這是一本無論對老教師還是對新教師都十分實用的書。它就如警鐘一樣,在我麻木的神經上敲擊,幫我撥正偏離的軌道,再一次讓我這個老教師清醒地認識,怎樣就做一個有良知的教師,做一個優秀的教師。幫我重新整理,放空自己,放開成見,在教育的路上再出發。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