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中的小故事

來源:文書谷 2.4W

歷史故事在歷史教學中的運用具有極大的可行性與有效性,下面這些是小編為大家推薦的幾篇三國演義中的小故事。

三國演義中的小故事

三國演義中的小故事1:曹丕廢漢稱帝

孫權殺了關羽後,怕劉備來報復,乾脆與曹操修好,勸他早點當皇帝。曹操一直把漢獻帝控制在手中,要廢掉他讓自己做皇帝還不容易?但他考慮到漢朝有個正統的名義,自己把皇位奪過來有人會心中不服,所以寧肯自己不當皇帝,如果將來條件成熟,就讓兒子當皇帝,自己只稱魏王。

魏王曹操有二十幾個兒子,他最寵愛的是曹丕和曹植兩個,他想在他們中間選一個立為太子。

曹丕從小在軍營中長大,跟着父親南征北戰,十歲不到就已經會騎馬射箭,並且在父親的影響下,對於諸子百家、古今經傳也有較深的研究。曹植小時候就聰明過人,才華橫溢,長大後精通文學,是當時有名的詩人。

曹操在立誰為太子這個問題上,一直猶豫不決。他打心底裏喜歡才華出眾、激情澎湃的曹植,他曾經多次當面試探過曹植是否真有才華,結果曹植都能出口成章、下筆成文。曹操就準備將曹植立為太子,但是不少大臣反對説:“自古以來,王位理應傳給長子,若傳給次子的話將會引起朝中混亂不安。”曹操聽了,覺得也有道理,就暫時把這事擱了下來。

曹丕雖然文才也不錯,但無論是才氣還是名氣都比不上曹植,因此他一直對曹植嫉妒在心,尤其是聽説父王有立曹植為太子的念頭之後,更是想盡辦法在父王面前貶低曹植,抬高自己。他利用曹植愛喝酒的弱點,背地裏做手腳,讓曹植誤了帶兵出征的大事,從而使曹操對曹植產生了不滿;他還在曹操面前表現出自己的忠厚仁愛,處處討曹操歡心。漸漸地,曹操就覺得曹植雖有才華,但不及曹丕寬厚仁慈,再加上一些大臣受曹丕的指使,在曹操面前替他説好話,因此,曹操就立了曹丕為太子。

曹操死後,曹丕繼位,做了魏王和丞相,掌管大權。但是,曹丕心裏還是害怕曹植會跟自己爭奪王位,處心積慮找了個藉口把曹植抓了起來,向他興師問罪。

曹丕的母親卞太后不願看到兄弟殘殺,趕緊替曹植求情。曹丕無法違抗母命,就另想辦法刁難曹植。

曹植知道曹丕一向對自己有敵意,現在曹丕繼承了王位,更不知會出什麼花招來整治自己。因此他被帶進宮後,始終低着頭,一語不發,心裏七上八下的。

曹丕居高臨下地説:“父王生前一直誇獎你做詩做得又快又好,我還從來沒當面領教過。今天我就限你在殿上走七步的時間裏做一首出來。”

曹植聽到叫自己做詩,反而不害怕了,抬起頭説:“好,就請王兄出題吧。”

曹丕説:“我們倆是兄弟,你就以此為題做詩,但是詩中不許出現兄弟二字,否則的話,我是不會饒過你的。”曹植聽到“兄弟”二字,百感交集,悲從中來。他低頭稍加思索,悲憤地吟道:

“煮豆燃豆萁(qí),豆在釜(fǔ)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詩已唸完,站在一旁的侍臣連七步都未數完。

曹植在詩中把同胞兄弟比作同根生的豆和豆萁,既形象又貼切。豆萁無情地燃燒着,豆子在鍋中被煮得“咕咕”作響,彷彿人在哭泣一般。這一擬人手法把曹丕步步緊逼、變相迫害的事實準確而不露痕跡地描寫了出來。曹丕聽了之後,想想自己對兄弟也逼得太過分,慚愧地低下了頭,免去了曹植的死罪,把他貶為安鄉侯。

雖然曹操曾經挾天子以令諸侯,卻從不敢登上皇帝的寶座。但是,曹丕卻想把那個有名無實的漢獻帝廢掉,自己當皇帝。於是,一場禪讓帝位的好戲上演了。

曹丕的親信華歆(xīn)率領文武百官聯名上書,勸漢獻帝把帝位讓給魏王曹丕。漢獻帝當了三十多年傀儡皇帝,頗有自知之明。為了保住性命,他十二分不情願地“主動”把皇帝的玉璽交給曹丕。不料,曹丕卻當着滿朝文武的面,假惺惺地把玉璽還給了漢獻帝。

漢獻帝戰戰兢兢地捧着玉璽,不知如何是好。在曹丕的授意下,漢獻帝命人搭了一座“受禪台”,又挑選了一個良辰吉日,曹丕裝成迫不得已的樣子,於公元220xx年受禪稱帝,為魏文帝,國號魏,定都洛陽。

公元220xx年,劉備稱帝,國號漢,定都成都。公元220xx年,孫權也稱帝,國號吳,定都武昌(今湖北鄂州),後遷都建業(今江蘇南京)。至此,東漢王朝正式宣告結束。

三國演義中的小故事2:劉禪並非“扶不起的阿斗”

劉禪系劉備之子,在劉備去世後,他繼位稱帝,在他即位的初期,由於有諸葛亮、趙子龍、馬超等文臣武將的忠心輔佐,蜀國的國力並不亞於東吳和北方的魏國。但是隨着時間的流逝,馬超率先病死,隨後趙子龍亦死,公元234年,待到劉禪身邊最後一位曾經輔佐過先帝劉備的一代名臣諸葛亮去世之後,蜀國的國力迅速走向了衰落。公元263年,魏國大將司馬昭舉兵伐蜀,在鄧艾率一支偏師突入蜀境,蜀漢主力軍隊基本完整的情況下,劉禪輕而易舉就投降了,這是劉禪被後世人稱為“扶不起的阿斗”最為重要的原因之一。袁鬆也就此事評論道:“方鄧艾以萬人入江由之危險,鍾會以二十萬眾留劍閣而不得進,三軍之士已飢,艾雖戰勝克將,使劉禪數日不降,則二將之軍難以反矣。故功業如此之難也。”

劉禪被俘虜到洛陽後,為了蜀漢地區民心的穩定,司馬昭並沒有急忙將劉禪處死,而是用魏元帝的名義,封他為安樂公。儘管如此,司馬昭對劉禪還是不太放心,畢竟從先前高高在上的一國之君到現在的亡國之奴,是任何一個存有良知的帝王所無法容忍的。為了試探劉禪的真實想法,司馬昭特意大擺酒宴,請劉禪和原來蜀漢的大臣參加,還特地在宴會期間叫了一班歌女演出蜀地的歌舞。一些蜀漢的大臣在看到這些歌舞之後,頓時想起了自身的處境,於是很多大臣都傷心地掉下了眼淚。

司馬昭原本以為劉禪也會像眾多的蜀國大臣一樣傷心,甚至會情不自禁地哭出聲來的,按照原來的設想,如果劉禪在見到蜀地的歌舞之後表露出了傷心的神情,就足以證明他還心存蜀地,還可能會引來蜀國軍民的叛亂,最終給魏國的統治帶來巨大的威脅。但是令司馬昭不解的是,劉禪不僅沒有像其他大臣一樣表露出傷心的神情,反而拍手隨聲附和,看得喜笑顏開,就像在他自己的宮裏一樣。司馬昭認真觀察劉禪的神情之後,認為已經沒有必要再除去劉禪了,因為此時劉禪的表現足以表明,他已徹底失去了心肝,不會再對魏國帶來潛在的威脅。這也是後世人稱劉禪為“扶不起的阿斗”又一最為主要的原因之一。然而,事實果真如此嗎?對於劉禪究竟是否是一個平庸無能的帝王,後世一直有不同的觀點。

有人認為,劉禪雖然不是一個聰明有為的君主,但也絕不是一個完全懦弱無能的人,他起碼擁有中等的智慧,那一頂“扶不起來的阿斗”的帽子,實在應該給他摘掉。持有這種觀點的學者還給出了幾個理由,其中,最為主要的理由有兩個:一是劉禪從公元220xx年登基,至公元263年降魏下台,稱帝在位41年,是三國時期所有國君中在位時間最長的一位,如果劉禪真是一位平庸無能之輩,在當時那種戰亂的年代是不可能執政如此之久的。儘管在劉禪即位的初期有諸葛亮的輔佐,但是諸葛亮於公元234年便已去世,而劉禪至公元263年方才退位,這説明在諸葛亮死後20xx年,劉禪完全是憑藉一己之力來應付當時那種混亂的局面的;其二是,根據《三國志》記載,劉備在給劉禪的遺詔中寫道:“射君到,説丞相歎卿智量,甚大增修,過於所望,審能如此,吾復何憂?勉之,勉之。”其大體意思是説,射君來到劉備的身邊,將諸葛亮讚歎劉禪之智慧的話語告訴了劉備,劉備很高興予以勉勵。該遺詔中的“射君”是誰並不重要,重要的是連一向知人善任、絕不阿諛奉承的諸葛亮都讚歎劉禪之智慧,由此可見,劉禪並非無能之輩。

但是,一些認為劉禪是“扶不起的阿斗”的學者並不贊同以上觀點,在它們看來,劉禪若非平庸之輩,絕對不會在蜀漢主力軍隊基本完整的情況下輕易投降,他寧願當亡國之君也不願舉全國之兵力與魏國做拼死一搏,這不是無能是什麼?其實,在當時那種力量懸殊的情況下,即便蜀國舉全國之兵力與魏國相抗爭,也無異是以雞蛋碰石頭。劉禪為了使蜀國的軍民免遭戰火的摧殘而向魏國投降,亦並非是不明智之舉。

三國演義中的小故事3:司馬昭之心

魏少帝曹芳恨透了司馬家族,結果被廢黜,司馬師立曹丕的孫子曹髦(máo)為帝。可是,曹髦空有皇帝的虛名,手中卻沒有實權,只是個傀儡(kuí lěi),連任命一個朝廷官員都做不了主。朝中的全部權力都集中在司馬師和他弟弟司馬昭手中。

司馬昭是司馬懿的第二個兒子,哥哥司馬師死後,他接替做了大將軍。司馬昭同父親、哥哥一樣,工於心計,謀略過人。司馬昭剛剛坐上大將軍的寶座,鎮東大將軍諸葛誕謀反,司馬昭率兵討伐,大勝而歸。司馬昭為人奸詐,他認為魏國完全是依靠司馬家族才得以有了今天,因此他進進出出都有三千名手執武器的護衞前呼後擁,所有的事情也不稟報朝廷,而直接由他決斷。

曹髦做了幾年有名無實的皇帝,他對司馬昭大權獨攬,自己不能親理朝政,越來越不滿,更擔心自己有朝一日會像曹芳一樣,被司馬昭廢掉。他想了好幾天,終於作出了決定。

這天,曹髦把平日裏還比較聽他話的王經、王沈和王業三位大臣召入宮內,從懷中取出事先寫好的討伐司馬昭的詔書,説道:“三位愛卿,司馬昭大權獨攬,野心勃勃,他稱帝之心連過路人都知道。我決不能坐以待斃,等着他來廢掉我。今天,我決定和你們一起去討伐他!”這就是成語“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的來歷。

聽了這話,三位大臣呆若木雞,半晌才回過神來。

王經跪下身,一邊叩頭一邊勸阻道:“陛下,這可萬萬使不得啊!從前魯昭公不能容忍季氏專權,結果是失敗亡國,被天下人恥笑!現在司馬昭專權並非一天兩天的事,朝廷中他的爪牙也不是一個兩個,而宮中肯聽命於您的,實在是太少了!您赤手空拳,拿什麼去討伐?如果不成功的話,恐怕禍患更大。還請陛下慎重考慮,從長計議!”

曹髦激動起來,咬着牙説:“我實在是忍無可忍了。我已下了決心,做好了死的準備,還有什麼可怕的?何況我們不一定會死!”

説完,他徑自入後宮,向太后稟報去了。

王沈和王業清楚地知道曹髦根本不是司馬昭的對手,肯定必死無疑。他們生怕司馬昭以後會治他們的罪,立刻溜出大殿,直奔司馬昭府中告密去了。

曹髦手持利劍,帶了一百多名童僕剛出宮門,迎面遇上了司馬昭的心腹賈充奉令帶了一隊人馬趕來。雙方動起手來,曹髦持劍大喝一聲:“我乃當朝天子,你們衝入宮中,難道想殺君謀反不成?”

這一聲大喝把賈充的手下全嚇得一動也不敢動,有幾個膽小的甚至想轉身逃跑。賈充見這情形,扯着嗓子對一個名叫成濟的手下人喝道:“司馬公平日裏養你們是幹嗎用的?難道不正是為了今天這樣的時刻嗎?”

成濟哆哆嗦嗦地問:“您看該怎麼辦?是殺還是綁起來?”

賈充瞪着眼説:“司馬公有令,只要死的。”

成濟這才壯起了膽,拿着長矛一直衝到曹髦的車前。曹髦大聲説:“你小子竟敢對我無禮?”誰知話還未説完,已被成濟一下子刺穿胸膛,從車上跌了下來,當場斷了氣。

司馬昭沒想到曹髦真的被手下人殺死,他有些心慌,更有些心虛。他馬上把大臣們召集起來,裝出非常傷心的樣子,擠出幾滴眼淚,假惺惺地説:“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大臣們心中都明白,卻誰也不敢吱聲。

司馬昭又問老臣陳泰:“發生了這樣的事,天下人會怎樣看我呢?”

陳泰想了想,説:“只有殺了賈充,才可以向世人謝罪。”

這話讓司馬昭聽了不順耳,他又問:“您再想想,還有什麼其他辦法嗎?”

陳泰説:“實在沒有比這更好的辦法了。”

司馬昭不再吭聲,心裏暗暗地盤算着這事如何處置才好。最後,他決定將罪責歸於成濟一人,下令將成濟斬首示眾。

就這樣,司馬昭把殺曹髦的事輕易地掩飾了過去;接着,他立曹奐為帝,即魏元帝。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