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歷史故事

來源:文書谷 1.09W

歷史作為一門古老的學科,在現代歷史教學中,需要年輕的教學方式,而一直作為傳授歷史知識的重要載體之一的歷史故事,在歷史課程的教學實踐中便承擔着傳播年輕教學方式的使命。下面是本站小編為您帶來的經典歷史故事,希望對您有幫助!

經典歷史故事

經典歷史故事篇一:諸葛亮借刀殺關羽?

建安二十四年,關羽發動襄樊戰役,雖然水淹七軍,威震華夏。但最終卻導致荊州失守,自身也為孫權所殺。但令人感到困惑的是,整個襄樊之戰。首尾長達半年之久,從開始的吳魏使者往來不絕,到後來的曹操不斷調遣于禁、龐德、徐晃等率兵增援樊城。如此規模巨大的軍事行動,蜀漢方面竟沒有采取任何對策。最後當關羽敗走麥城,全軍覆沒之際,蜀軍援兵也還是遲遲不至,這引起了後人的紛紛猜疑。最近。上海大學歷史系教授朱子彥在專業期刊《史學集刊》上撰文指出,關羽之敗,敗在吳魏聯盟絞殺,但真正把關羽送上斷頭台的卻可能是自家人諸葛亮。

朱子彥在文中指出,當時諸葛亮雖不能執掌軍政大權,但他明知關羽攻取襄樊條件並不成熟,且完全違背了《隆中對》提出的待“天下有變”,兩路北伐曹魏的戰略決策。然《三國志》正文及裴注中均未見諸葛勸諫的記載。

退一步而言,即使劉備寵信、縱容關羽,不把《隆中對》放在心上,但襄樊戰役打響後,劉備、諸葛亮不可能不全力關注戰役進展的一舉一動。儘管川、鄂之間山路阻隔,交通不便,信息傳播不甚暢通,但整個襄樊戰役從建安二十四年七月開始,至十二月結束,首尾長達半年之久,蜀漢作為一個完整的新興政權,不可能沒有任何信息傳播渠道。關羽攻襄樊,守荊州兵力不足,加之此時孫劉聯盟已呈破裂之勢,孫吳隨時可用奇兵偷襲荊州,諸葛亮深諳兵法,難道他會掉以輕心?眾所周知,諸葛一生惟謹慎,從不弄險,他為何不提醒“疏慢”的劉備?

朱子彥認為,只要諸葛亮負起自己作為“軍師”的職責,隨時將荊州的“險情”提醒劉備,與關羽“自小結契”、情同手足的劉備絕不會“疏慢”到只作壁上觀,對兵敗臨沮(關羽被擒殺之地)的關羽不以一卒相救。所以真正把關羽送上斷頭台的不是別人,而是自家人諸葛亮。

那麼諸葛亮為什麼要除掉關羽呢?這還要從諸葛亮的抱負,以及關羽的為人中尋找答案。

諸葛亮胸懷天下,關羽無疑是他攫取權力的最大障礙。

朱子彥指出,諸葛亮高卧隆中,聲稱自己“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實則“藏器在身”,是胸懷大志的。他曾對好友石韜、徐庶、孟建雲曰:“卿三人仕進可至刺史、郡守也。”當三人反問他可仕至何官時,“亮但笑而不言”。笑而不言為何?蓋因刺史、郡守一類官職皆不在諸葛亮眼中,而其大志所欲則難以啟齒告人也。

赤壁之戰前,諸葛亮出使東吳,東吳重臣張昭想推薦他侍奉吳主,諸葛亮説:“孫將軍可謂人主,然觀其度,能賢亮而不能盡亮,吾是以不留。”“賢”、“盡”兩字的寓意深長,必須參而悟之。所謂“賢”,即把諸葛亮看成是“賢士”,對待“賢士”的最高規格無非是以“國士”待之,而“盡亮”就很難用一兩句話來表達箇中之意。

然而,諸葛亮進入劉備集團以後,其地位和權力也是逐步上升和提高的。其實,劉備對諸葛亮亦並非一開始就推心置腹,君臣猶如魚水。在劉備稱帝前後,關羽、張飛的地位均高於諸葛亮,其他如趙雲、龐統、法正、黃忠、馬超等人的地位亦不低於諸葛亮,正如大多數史家所指出的:劉備與關羽、張飛的關係比之於諸葛亮顯然要更進一層。這對於一心欲謀取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諸葛亮來説,這個排他性極強的小圈子是他仕途上的嚴重障礙。

關羽一直瞧不上的那批士大夫,赤壁之戰後對諸葛亮很是嫉妒。

朱子彥接着指出,關羽驕橫跋扈是出了名的,對此史書多有記載。建安十九年,劉備攻益州,西涼馬超來投,馬超是當時頗具聲望的虎將,劉備得到他喜出望外,即封他為平西將軍,位同關羽。遠在荊州的關羽聞之極為不滿,當即寫信給諸葛亮,“問超人才誰可比類”,諸葛亮作書答稱,馬超“雄烈過人,一世之傑”,“當與翼德並驅爭先,猶未及髯(關羽)之絕倫逸羣也”。關羽閲信後,洋洋自得,將信“以示賓客”。

建安二十四年,劉備自稱關中王,欲重用黃忠為後將軍。恐關羽不悦,派費詩往關羽處,同時拜關羽為前將軍。但關羽聽了此事後,大怒,説“大丈夫終不與老兵同列”,不肯受拜。關羽如此狂妄,諸葛亮為何不加以制止,反而要曲意逢迎,討其歡心呢?這正是諸葛亮工於心計,深藏不露的韜略。

亮、羽二人的關係如何?史無明文記載。然細加考察,亦可略窺一二。諸葛亮初出茅廬。劉備“與亮情好日密,關羽、張飛等就不悦”。

赤壁之戰,諸葛亮建立奇功,不僅鞏固了他在劉備集團中的地位,而且樹立了一定的威信,使關、張等人再也不敢小瞧他。但關羽卻由過去的輕視變成了嫉妒,王夫子對此看得十分清楚,他説:“昭烈之敗幹長阪,羽軍獨全,曹操渡江,不能以一矢相加遺。而諸葛公東使,魯肅西結,遂定二國之交,資孫氏以破曹,羽不能有功,而功出於亮。劉琦曰:‘朝廷養兵三十年,而大功出一儒生。’羽於是以忌諸葛者忌肅,因之忌吳,而葛、魯之成謀,遂為之滅裂而不可復收。”

襄樊之戰,不失為諸葛亮除掉關羽的一個好機會。

諸葛亮為何想除掉關羽,這和關羽的性格有極大的關係。關羽和張飛的性格截然不同,史書上説:“羽善待卒伍而驕於士大夫,飛愛敬君子而不恤小人。”意思是説,張飛雖然不善待士卒,但對有才能的士大夫非常敬佩尊重,而關羽雖然愛撫士卒,但卻對士大夫始終心存芥蒂,盛氣凌人。諸葛亮作為劉備集團中的頭號士大夫,當然也在其中。

諸葛亮對關羽目空一切的情況十分清楚,然顧慮其與劉備“恩若兄弟”的特殊關係,加之自己投奔劉備的時間要比關羽晚得多,官職也比關羽低,故不得不“虛與委蛇”,巧為周旋。諸葛亮考慮的是要從根本上解決問題,那就是等待時機除掉關羽。建安二十四年,關羽貿然發動襄樊戰役,諸葛亮在這樣的大好機會來臨之時當然不會去提醒對戰局“疏慢”的劉備。

經典歷史故事篇二:曹操緣何處死名士孔融

恃才傲物惹怒曹操

孔融4歲時,就知道把大個的梨子讓給哥哥,客人笑稱他為神童。這就是著名典故“孔融讓梨”。

孔融確實有才,但又有些恃才傲物,常常寫文章批評時政。實際上,孔融還是個義士。他16歲的時候,為了挽救被宦官迫害的張儉,與哥哥孔褒爭相犧牲生命。這一事件,使孔融天下聞名。

公元195年,劉備舉薦42歲的孔融為青州刺史。次年,袁紹之子袁譚攻打青州,孔融逃出青州。後來,孔融輾轉到曹操手下。

曹操這人比較複雜,既愛才又妒才,既君子又小人,是個矛盾綜合體。他知道孔融有才,於是讓孔融到許昌做了將作大臣(相當於現在的部長級,主管工程、建設)。

孔部長上任以來,幹得不錯,常常在朝廷的御前會議中,表達自己的真知灼見。曹操一直都很重視他。可是,公元197年發生的一件事,讓孔融給自己埋下了禍根。

這一年天下不太平,袁術大言不慚地在壽春稱帝,曹操很生氣,想滅袁術,一時又滅不了,一腔怒火無處發泄,便遷怒於太尉楊彪——楊彪曾經和袁術聯姻。曹操誣陷楊彪,説他企圖廢黜天子,上奏疏請求將其收捕下獄,判楊彪大逆不道之罪。

孔融聽説這事,就跑到曹操跟前講道理,他説:“楊公有四代的清明大德,全國人民都欽佩。《周書》上説,父子兄弟,有罪都不能連及,怎麼能把袁術的罪歸於楊公呢?”

孔融的話合情合理,可曹操還是不肯放過楊彪,便讓許昌令滿寵去審理楊彪的案子。後來,在孔融和滿寵的暗中幫助下,楊彪逃出了曹操的魔掌。孔融阻止了曹操加害楊彪,反而有點得意忘形,常常以諷刺、挖苦的方式和曹操唱反調。

譬如,曹操頒佈了一條禁酒令,説酒會亡國,必須嚴禁。其實,曹操的本意是為了節約糧食。要説這也是利國利民之策。可孔融不幹了,跳出來高談闊論,説自古以來,亡國的還有女人,怎麼不把女人一起禁了?曹操無言以對,但從此對孔融記恨在心。

兩項罪證計除孔融

公元220xx年,秋7月,曹操要發兵南攻荊州劉備。他知道孔融和劉備的關係一向親密。這傢伙平時就一貫唱反調,關鍵時難保不會背叛自己。於是,曹操決定幹掉孔融。

但孔融是一個名士,不能説殺就殺,最妥當的方式是謀殺。謀殺的要領在於周密、嚴謹的部署和策劃。於是,曹操精細盤算,認為必須給孔融羅織多項罪名。

曹操的謀殺行動分為兩個步驟。第一步:這年8月24日,曹操派山陽人郗慮出任御史大夫。為什麼要讓郗慮做御史大夫呢?因為曹操清楚此人素與孔融不合。

第二步:郗慮一上任,曹操就馬上指使他蒐羅孔融的過錯。很快,郗慮就蒐羅到給孔融定罪的證據——孔融曾經揚言“有天下者,何必卯金刀”。卯金刀就是繁體的“劉”字。這就是謀反的論調。而且,從前孔融在北海的時候,曾毀謗朝廷。

要説這罪名夠大了。可曹操認為,僅此一項罪名還不夠猛,便命郗慮繼續祕密調查蒐羅。於是,郗慮又收集到了孔融兩大不孝的言論。

一個是不尊重先哲。孔融曾和東漢另一位名士禰衡互相吹噓,禰衡贊孔融,説你是“仲尼不死”(仲尼即孔子);孔融則回贊禰衡,説你是“顏回復生”(顏回是孔子最得意的弟子)。

另一個是不尊孝道。鬧饑荒的時候,孔融曾對別人説,“如果父親不好,寧肯把東西讓給別人吃,讓父親餓死”;對於母親,孔融認為,母親和兒子沒有什麼愛,就像一件東西暫時寄放在瓦罐裏,倒出來後雙方就毫無關係了。

曹操的高明之處

實際上,一條謀反言論就足以幹掉孔融了。為什麼曹操偏偏要羅織兩項罪名呢?這就是曹操的高明之處。

漢朝是主張以孝道治理天下的。曹操的精明和姦詐就在於,以不孝為罪名強加於孔融,不僅殺了心頭之患,而且表明自己遵循孝道,維護漢室。可謂一箭雙鵰。

另外,將“不孝罪”放在“謀反罪”前面,作為“主罪”,也可以顯示自己的大度,你孔融通敵劉備,可以不殺你,但你不孝,就必須處死。

曹操以言論治罪殺孔融,也給恃才傲物或者沽名釣譽者們一個警示,屬於殺雞嚇猴。因此,曹操在佈告上寫道:“融違反天道,敗倫亂禮,雖肆市朝,猶恨其晚。”就這樣,此時已是太中大夫的孔融被處以死刑,其妻兒一道被誅殺。

經典歷史故事篇三:慈禧太后反腐

晚清的時候。整個官場腐敗,清政府喪權辱國,而政府官員更是貪贓枉法、魚肉人民,整個大清國已經是搖搖欲墜了。而就在這時,反映清政府官員貪贓枉法的一部官場小説則在下層百姓甚至一部分官員中廣為流傳,而引起了很大的反響,這部小説就是晚清著名的《官場現形記》。

《官場現形記》寫於20世紀初,作者李寶嘉在動筆寫這部小説後,就開始在他自己創辦的《世界繁華報》上連載。這部小説的連載很快引起了轟動,《官場現形記》由許多相對獨立的官場故事連綴起來,涉及清政府中上自皇帝、太后、軍機、中堂,下至衙役、獄頭等一百多個大小官吏,李寶嘉將這些形形色色官僚們的各種惡行、醜態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為升官而逢迎鑽營、矇混傾軋,或侵吞公款,貪贓枉法;或賣官鬻爵,大發橫財;或名“剿匪”,實害民;或冒名得官,寡廉鮮恥;或媚外懼洋,奴性十足。《官場現形記》猶如一幅封建社會末期官場的百醜圖長卷。

在《世界繁華報》連載時,人們都在找小説裏影射的是當朝的哪些官員。因為在《官場現形記》裏,寫的大多是清朝的真人真事,只是名字換了而已,而且涉及的好多情節都是清朝的祕密。《世界繁華報》的發行量很快由幾千份上升到幾萬份,甚至出現了洛陽紙貴、供不應求、報販加價出售的現象。

很快,《世界繁華報》傳到了慈禧太后的手裏,慈禧太后看過後很是生氣。當時,清朝已經可以説是內憂外患,慈禧太后把清朝的衰落、受列強欺負的罪都算到了這些政府官員的頭上,於是開始了一場大的“反腐敗”行動,而這場“反腐敗”行動的主要對象就是《官場現形記》中所影射的官員。

慈禧“反腐敗”方法也很簡單,就是按圖索驥,照着《官場現形記》裏影射的名單抓人,很快,就有一大批官員被抓起來,以謀反罪斬立決。

攝政王載灃下令通緝此小説的作者。並令兩廣總督端方派人刺殺這個膽大妄為、擾亂社會的李寶嘉,查封連載此作品的《世界繁華報》報社。

可是,李寶嘉卻一點也不擔心,他把《世界繁華報》化整為零,搬到了當時的英租界,繼續連載《官場現形記》。很快《官場現形記》連載完了。但讓慈禧太后沒有想到的是,李寶嘉的《官場現形記》很快就在一些列強中間引起了很大的轟動,有的外國人甚至把這本書帶到了國外。

而慈禧太后則讓人把《官場現形記》中的一些行賄、受賄以及官員的腐敗行為整理出來,下令全國官員凡有此行為者,皆為重罪。而當時《官場現形記》裏所涉及的大部分官員都被慈禧太后以謀反罪處決了。

雖然這本書沒有改變清朝的命運,可是當時的官員也因為《官場現形記》而收斂了很多。一本小説能夠成為一個國家的“反腐指南”,這恐怕也算是世界獨一無二的奇蹟吧!

歷史作為一門古老的學科,在現代歷史教學中,需要年輕的教學方式,而一直作為傳授歷史知識的重要載體之一的歷史故事,在歷史課程的教學實踐中便承擔着傳播年輕教學方式的使命。下面是本站小編為您帶來的經典歷史故事,希望對您有幫助!

經典歷史故事篇一:諸葛亮借刀殺關羽?

建安二十四年,關羽發動襄樊戰役,雖然水淹七軍,威震華夏。但最終卻導致荊州失守,自身也為孫權所殺。但令人感到困惑的是,整個襄樊之戰。首尾長達半年之久,從開始的吳魏使者往來不絕,到後來的曹操不斷調遣于禁、龐德、徐晃等率兵增援樊城。如此規模巨大的軍事行動,蜀漢方面竟沒有采取任何對策。最後當關羽敗走麥城,全軍覆沒之際,蜀軍援兵也還是遲遲不至,這引起了後人的紛紛猜疑。最近。上海大學歷史系教授朱子彥在專業期刊《史學集刊》上撰文指出,關羽之敗,敗在吳魏聯盟絞殺,但真正把關羽送上斷頭台的卻可能是自家人諸葛亮。

朱子彥在文中指出,當時諸葛亮雖不能執掌軍政大權,但他明知關羽攻取襄樊條件並不成熟,且完全違背了《隆中對》提出的待“天下有變”,兩路北伐曹魏的戰略決策。然《三國志》正文及裴注中均未見諸葛勸諫的記載。

退一步而言,即使劉備寵信、縱容關羽,不把《隆中對》放在心上,但襄樊戰役打響後,劉備、諸葛亮不可能不全力關注戰役進展的一舉一動。儘管川、鄂之間山路阻隔,交通不便,信息傳播不甚暢通,但整個襄樊戰役從建安二十四年七月開始,至十二月結束,首尾長達半年之久,蜀漢作為一個完整的新興政權,不可能沒有任何信息傳播渠道。關羽攻襄樊,守荊州兵力不足,加之此時孫劉聯盟已呈破裂之勢,孫吳隨時可用奇兵偷襲荊州,諸葛亮深諳兵法,難道他會掉以輕心?眾所周知,諸葛一生惟謹慎,從不弄險,他為何不提醒“疏慢”的劉備?

朱子彥認為,只要諸葛亮負起自己作為“軍師”的職責,隨時將荊州的“險情”提醒劉備,與關羽“自小結契”、情同手足的劉備絕不會“疏慢”到只作壁上觀,對兵敗臨沮(關羽被擒殺之地)的關羽不以一卒相救。所以真正把關羽送上斷頭台的不是別人,而是自家人諸葛亮。

那麼諸葛亮為什麼要除掉關羽呢?這還要從諸葛亮的抱負,以及關羽的為人中尋找答案。

諸葛亮胸懷天下,關羽無疑是他攫取權力的最大障礙。

朱子彥指出,諸葛亮高卧隆中,聲稱自己“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實則“藏器在身”,是胸懷大志的。他曾對好友石韜、徐庶、孟建雲曰:“卿三人仕進可至刺史、郡守也。”當三人反問他可仕至何官時,“亮但笑而不言”。笑而不言為何?蓋因刺史、郡守一類官職皆不在諸葛亮眼中,而其大志所欲則難以啟齒告人也。

赤壁之戰前,諸葛亮出使東吳,東吳重臣張昭想推薦他侍奉吳主,諸葛亮説:“孫將軍可謂人主,然觀其度,能賢亮而不能盡亮,吾是以不留。”“賢”、“盡”兩字的寓意深長,必須參而悟之。所謂“賢”,即把諸葛亮看成是“賢士”,對待“賢士”的最高規格無非是以“國士”待之,而“盡亮”就很難用一兩句話來表達箇中之意。

然而,諸葛亮進入劉備集團以後,其地位和權力也是逐步上升和提高的。其實,劉備對諸葛亮亦並非一開始就推心置腹,君臣猶如魚水。在劉備稱帝前後,關羽、張飛的地位均高於諸葛亮,其他如趙雲、龐統、法正、黃忠、馬超等人的地位亦不低於諸葛亮,正如大多數史家所指出的:劉備與關羽、張飛的關係比之於諸葛亮顯然要更進一層。這對於一心欲謀取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諸葛亮來説,這個排他性極強的小圈子是他仕途上的嚴重障礙。

關羽一直瞧不上的那批士大夫,赤壁之戰後對諸葛亮很是嫉妒。

朱子彥接着指出,關羽驕橫跋扈是出了名的,對此史書多有記載。建安十九年,劉備攻益州,西涼馬超來投,馬超是當時頗具聲望的虎將,劉備得到他喜出望外,即封他為平西將軍,位同關羽。遠在荊州的關羽聞之極為不滿,當即寫信給諸葛亮,“問超人才誰可比類”,諸葛亮作書答稱,馬超“雄烈過人,一世之傑”,“當與翼德並驅爭先,猶未及髯(關羽)之絕倫逸羣也”。關羽閲信後,洋洋自得,將信“以示賓客”。

建安二十四年,劉備自稱關中王,欲重用黃忠為後將軍。恐關羽不悦,派費詩往關羽處,同時拜關羽為前將軍。但關羽聽了此事後,大怒,説“大丈夫終不與老兵同列”,不肯受拜。關羽如此狂妄,諸葛亮為何不加以制止,反而要曲意逢迎,討其歡心呢?這正是諸葛亮工於心計,深藏不露的韜略。

亮、羽二人的關係如何?史無明文記載。然細加考察,亦可略窺一二。諸葛亮初出茅廬。劉備“與亮情好日密,關羽、張飛等就不悦”。

赤壁之戰,諸葛亮建立奇功,不僅鞏固了他在劉備集團中的地位,而且樹立了一定的威信,使關、張等人再也不敢小瞧他。但關羽卻由過去的輕視變成了嫉妒,王夫子對此看得十分清楚,他説:“昭烈之敗幹長阪,羽軍獨全,曹操渡江,不能以一矢相加遺。而諸葛公東使,魯肅西結,遂定二國之交,資孫氏以破曹,羽不能有功,而功出於亮。劉琦曰:‘朝廷養兵三十年,而大功出一儒生。’羽於是以忌諸葛者忌肅,因之忌吳,而葛、魯之成謀,遂為之滅裂而不可復收。”

襄樊之戰,不失為諸葛亮除掉關羽的一個好機會。

諸葛亮為何想除掉關羽,這和關羽的性格有極大的關係。關羽和張飛的性格截然不同,史書上説:“羽善待卒伍而驕於士大夫,飛愛敬君子而不恤小人。”意思是説,張飛雖然不善待士卒,但對有才能的士大夫非常敬佩尊重,而關羽雖然愛撫士卒,但卻對士大夫始終心存芥蒂,盛氣凌人。諸葛亮作為劉備集團中的頭號士大夫,當然也在其中。

諸葛亮對關羽目空一切的情況十分清楚,然顧慮其與劉備“恩若兄弟”的特殊關係,加之自己投奔劉備的時間要比關羽晚得多,官職也比關羽低,故不得不“虛與委蛇”,巧為周旋。諸葛亮考慮的是要從根本上解決問題,那就是等待時機除掉關羽。建安二十四年,關羽貿然發動襄樊戰役,諸葛亮在這樣的大好機會來臨之時當然不會去提醒對戰局“疏慢”的劉備。

經典歷史故事篇二:曹操緣何處死名士孔融

恃才傲物惹怒曹操

孔融4歲時,就知道把大個的梨子讓給哥哥,客人笑稱他為神童。這就是著名典故“孔融讓梨”。

孔融確實有才,但又有些恃才傲物,常常寫文章批評時政。實際上,孔融還是個義士。他16歲的時候,為了挽救被宦官迫害的張儉,與哥哥孔褒爭相犧牲生命。這一事件,使孔融天下聞名。

公元195年,劉備舉薦42歲的孔融為青州刺史。次年,袁紹之子袁譚攻打青州,孔融逃出青州。後來,孔融輾轉到曹操手下。

曹操這人比較複雜,既愛才又妒才,既君子又小人,是個矛盾綜合體。他知道孔融有才,於是讓孔融到許昌做了將作大臣(相當於現在的部長級,主管工程、建設)。

孔部長上任以來,幹得不錯,常常在朝廷的御前會議中,表達自己的真知灼見。曹操一直都很重視他。可是,公元197年發生的一件事,讓孔融給自己埋下了禍根。

這一年天下不太平,袁術大言不慚地在壽春稱帝,曹操很生氣,想滅袁術,一時又滅不了,一腔怒火無處發泄,便遷怒於太尉楊彪——楊彪曾經和袁術聯姻。曹操誣陷楊彪,説他企圖廢黜天子,上奏疏請求將其收捕下獄,判楊彪大逆不道之罪。

孔融聽説這事,就跑到曹操跟前講道理,他説:“楊公有四代的清明大德,全國人民都欽佩。《周書》上説,父子兄弟,有罪都不能連及,怎麼能把袁術的罪歸於楊公呢?”

孔融的話合情合理,可曹操還是不肯放過楊彪,便讓許昌令滿寵去審理楊彪的案子。後來,在孔融和滿寵的暗中幫助下,楊彪逃出了曹操的魔掌。孔融阻止了曹操加害楊彪,反而有點得意忘形,常常以諷刺、挖苦的方式和曹操唱反調。

譬如,曹操頒佈了一條禁酒令,説酒會亡國,必須嚴禁。其實,曹操的本意是為了節約糧食。要説這也是利國利民之策。可孔融不幹了,跳出來高談闊論,説自古以來,亡國的還有女人,怎麼不把女人一起禁了?曹操無言以對,但從此對孔融記恨在心。

兩項罪證計除孔融

公元220xx年,秋7月,曹操要發兵南攻荊州劉備。他知道孔融和劉備的關係一向親密。這傢伙平時就一貫唱反調,關鍵時難保不會背叛自己。於是,曹操決定幹掉孔融。

但孔融是一個名士,不能説殺就殺,最妥當的方式是謀殺。謀殺的要領在於周密、嚴謹的部署和策劃。於是,曹操精細盤算,認為必須給孔融羅織多項罪名。

曹操的謀殺行動分為兩個步驟。第一步:這年8月24日,曹操派山陽人郗慮出任御史大夫。為什麼要讓郗慮做御史大夫呢?因為曹操清楚此人素與孔融不合。

第二步:郗慮一上任,曹操就馬上指使他蒐羅孔融的過錯。很快,郗慮就蒐羅到給孔融定罪的證據——孔融曾經揚言“有天下者,何必卯金刀”。卯金刀就是繁體的“劉”字。這就是謀反的論調。而且,從前孔融在北海的時候,曾毀謗朝廷。

要説這罪名夠大了。可曹操認為,僅此一項罪名還不夠猛,便命郗慮繼續祕密調查蒐羅。於是,郗慮又收集到了孔融兩大不孝的言論。

一個是不尊重先哲。孔融曾和東漢另一位名士禰衡互相吹噓,禰衡贊孔融,説你是“仲尼不死”(仲尼即孔子);孔融則回贊禰衡,説你是“顏回復生”(顏回是孔子最得意的弟子)。

另一個是不尊孝道。鬧饑荒的時候,孔融曾對別人説,“如果父親不好,寧肯把東西讓給別人吃,讓父親餓死”;對於母親,孔融認為,母親和兒子沒有什麼愛,就像一件東西暫時寄放在瓦罐裏,倒出來後雙方就毫無關係了。

曹操的高明之處

實際上,一條謀反言論就足以幹掉孔融了。為什麼曹操偏偏要羅織兩項罪名呢?這就是曹操的高明之處。

漢朝是主張以孝道治理天下的。曹操的精明和姦詐就在於,以不孝為罪名強加於孔融,不僅殺了心頭之患,而且表明自己遵循孝道,維護漢室。可謂一箭雙鵰。

另外,將“不孝罪”放在“謀反罪”前面,作為“主罪”,也可以顯示自己的大度,你孔融通敵劉備,可以不殺你,但你不孝,就必須處死。

曹操以言論治罪殺孔融,也給恃才傲物或者沽名釣譽者們一個警示,屬於殺雞嚇猴。因此,曹操在佈告上寫道:“融違反天道,敗倫亂禮,雖肆市朝,猶恨其晚。”就這樣,此時已是太中大夫的孔融被處以死刑,其妻兒一道被誅殺。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