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朝經典歷史故事

來源:文書谷 2.52W

歷史和故事之間有着很強的聯繫性,故事是歷史的傳播載體,起到了傳承歷史的作用,歷史則是故事的內涵,豐富了故事的內容。以下是本站小編精心整理的漢朝經典歷史故事,歡迎閲讀與借鑑!

漢朝經典歷史故事

漢朝經典歷史故事篇一:史上最“摳門”皇帝

漢文帝劉恆,西漢開國皇帝高祖劉邦之第四子。公元前197年,在蕭何等33位朝臣的舉薦下,七歲的劉恆被封為代王。劉恆的母親薄氏,終劉邦之世,一直處在“諸姬”當中,從沒有升到“夫人”的行列,故此其母子才能躲過呂后的迫害,平安地活下來。公元前188年,只有22歲的漢惠帝英年早逝,呂后分立劉恭、劉弘為帝(史稱西漢前、後少帝,因處在呂后專權時期,且被認為非盈帝后代,故未被正史承認)。公元前180年(呂后8年),呂后死,宮廷發生變亂,齊王兄弟興兵伐呂,太尉周勃、丞相陳平見勢亦響應,夷滅呂氏一族,史稱“盪滌諸呂”。功臣派畏齊王勢壯,貪代王勢孤,擁立之。公元前180年,劉恆登基為帝,是為西漢史上第三位皇帝(若算上上述提到的前後少帝,則是第五位)漢文帝;公元前157年,漢文帝劉恆駕崩,在位20xx年,享年46歲,葬於霸陵(在今陝西長安區東),廟號太宗,諡號孝文皇帝,他也是《二十四孝》中親嘗湯藥的主角。

北宋文學家吳垧《五總志》上有這樣的記載:漢文帝劉恆以“履不藉以視朝”。草鞋最早的名字叫“屨”。由於草鞋材料以草與麻為主,非常經濟,且取之無盡,用之不竭,平民百姓都能自備,漢代稱之為“不借”。在漢文帝時,已經有了布鞋,草鞋已經淪為貧民的穿着,而漢文帝劉恆以“履不藉以視朝”,就是説他穿着草鞋上殿辦公,做了節儉的表率。不僅是草鞋,就連他的龍袍,也叫是“綈衣”,綈在當時就是一種很粗糙的色彩暗淡的絲綢。就是這樣的龍袍,也一穿多年,舊了,也讓皇后給他補一補,再穿。

漢文帝自己穿粗布衣服不説,後宮也是樸素服飾。當時,貴夫人們長衣拖地是很時髦的,而他為了節約布料,即使給自己最寵幸的夫人,也不準衣服長得下襬拖到地上。宮裏的帳幕、帷子全沒刺繡、不帶花邊。

古代皇帝住的宮殿,大都要修又大又漂亮的露台,好欣賞山水風光。漢文帝本來也想造一個露台,他找到了工匠,讓他們算算該花多少錢。工匠們説:“不算多,一百斤金子就夠了。”漢文帝聽了,吃了一驚,忙問:“這一百斤金子合多少户中等人家的財產?”工匠們粗粗地算了一下,説:“十户。”漢文帝聽了,又搖頭又擺手,説:“快不要造露台了,現在朝廷的錢很少,還是把這些錢省下吧。”司馬遷在《史記》中記載:文帝“即位二十三年宮室苑囿狗馬服御無所增益”。宮室就是宮殿建築,苑囿就是皇家園林以及供皇室打獵遊玩的場所,狗馬即供皇帝娛樂使用的動物、設施等,服御即為皇帝服務的服飾車輛儀仗等。這些都是皇帝們講排場、顯威嚴、享樂遊玩必不可少的,皇帝們大都十分重視。然而文帝當皇帝二十三年,居然沒有蓋宮殿,沒有修園林,沒有增添車輛儀仗,甚至連狗馬都沒有增添。

漢文帝屢次下詔禁止郡國貢獻奇珍異寶,本皇帝決不當收藏家。他還能關心百姓的疾苦,剛當皇帝不久,就下令:由國家供養八十歲以上的老人,每月都要發給他們米、肉和酒;對九十歲以上的老人,還要再發一些麻布、綢緞和絲棉,給他們做衣服。春耕時,漢文帝親自帶着大臣們下地耕種,皇后也率宮女採桑、養蠶。

在他死前,最後安排了一次節儉的活動—他的喪事。他在遺詔中痛斥了厚葬的陋俗,要求為自己從簡辦喪事,對待自己的歸宿“霸陵”,明確要求:“皆以瓦器,不得以金銀銅錫為飾,不治墳,欲為省,毋煩民。”“霸陵山川因其故,勿有所改”,即按照山川原來的樣子因地制宜,建一座簡陋的墳地,不要因為給自己建墓而大興土木,改變了山川原來的模樣。”

漢文帝還主張死後把夫人以下的宮女遣送回家,讓她們改嫁。

漢文帝在位期間,輕徭薄賦,甚至20xx年免收全國田賦。他還親自耕作,做天下之表率,推動了生產力的迅速恢復與發展。政治上對內加強中央集權,鞏固了國家政權,對外妥善處理同南越和匈奴的關係,對南越王趙佗實行安撫政策,對匈奴在實行和親政策的同時,加強了邊防的力量。匈奴曾三次侵犯漢境,漢文帝均及時派兵還擊擊退強敵。漢文帝廢除嚴邢苛法,帶頭執行法制判決,並且知人善任,虛心納諫,提拔重用人才,使漢朝從國家初定逐步走向繁榮昌盛,為後來漢武帝的橫掃四方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漢朝經典歷史故事篇二:漢景帝給百姓加官封爵

漢景帝劉啟從老爹手裏接過國家重任和家族遺產的時候,老爹曾囑咐他兩句話,大概意思是:你當政以後,務必繼續實行休養生息的政策,把國富民強的大好局面延續下去,切莫不要自己瞎折騰;萬一哪天國家發生動亂,一定要讓周亞夫統領軍隊去平息,他絕對能夠保證江山社稷的安全。

景帝這個人,自己雖然缺少治國韜略,拿不出更多好辦法,但最大特點是聽話,善於“蕭規曹隨”。對老爹的臨終遺言,他始終牢記在心,念念不忘。他還把“休養生息”作為座右銘放置案頭,作為他的工作方針。

景帝上任後乾的第一件事,就是“大赦天下”。這體現了他為人寬厚的美德,這美德估計是他老爹遺傳的。文帝當政的時候,曾經發生過一件能充分體現他寬大胸懷的故事。這個故事曾流傳天下,故事的主角是一個小女孩,她的名字叫緹縈。當人們談起這個故事的時候,總是稱讚緹縈救父的智慧和勇氣,把作出最終決定的文帝放在一邊,這顯然有失公允,如果沒有文帝的慈悲之心,怎麼會刀下留情,又怎會有後來的修改刑典呢?

大赦天下在景帝之前早已有之,做法並不稀奇。但到了景帝這裏,進一步發揚光大。景帝大赦天下有兩個特點:一個是使用頻率比較高,另一個是涉及對象比較寬。景帝在位總共20xx年,據不完全統計共7次大赦天下,接近平均兩年一次。元年四月,大赦天下;三年正月,大赦天下,同年六月,大赦參與“七國之亂”的罪犯;四年六月,大赦天下;中元元年,大赦天下;中元五年六月,大赦天下;後元元年三月,大赦天下。他不僅大赦那些刑事犯罪,還大赦那些參與叛亂的政治犯,可以看出他的寬厚之心。景帝如此為之,小處看是為了給那些犯過錯誤的人一個重新做人的機會,大處看是在加強法制建設的同時,積極推進以德治國,體現的是一種基本國策。

景帝上任之後的另一個雷人之舉是給天下老百姓人人封官,而且享受一定的級別待遇。景帝元年四月,賜予百姓爵位一級。中元元年四月,賜予百姓爵位一級。後元元年三月,賜予百姓爵位一級。後元三年景帝臨終遺言,賜予諸侯王至百姓作為户主的每人爵位一級。景帝這一做法,看似並無實際意義,但實際作用不可低估。對於普通老百姓來説,雖然有了官位以後,也只能自己管自己,但是至少有了“爵位”身份,有了某種自豪感,幹起活來自然會幹勁倍增。

景帝實施德政的另一個舉措是經常給百姓減免税收,有時還發救濟金和慰問金。元年五月,景帝下令,全國減免一半的田租。不要小看這個命令,減免一半,是個什麼概念?這可不是個小數,如此關注民生、惠及民生的政策,老百姓能不擁護嗎?

景帝臨終之時念念不忘百姓的疾苦,在他的遺言裏,有這麼一條,給天下老百姓每户發一百錢。全國每户一百錢,這也不是個小數目。

景帝“以德化民”最富有代表性的舉動,當屬親事躬耕。為了鼓勵農民努力耕作,勸勉各級領導幹部關心農業生產,每到春耕時節,景帝都帶領皇后和太子到最艱苦的地區親自種地。景帝親事躬耕不是為了做樣子,而是親自上陣,來真的,幹實的,每次都累得滿頭大汗,真正做到與老百姓同吃同住同勞動。連皇帝都如此重視農業生產,其他朝中百官又怎麼敢忽視農民的生產和生活狀況呢?

從以上方面可以看出,漢景帝劉啟是個有德行的人,是個關心民眾疾苦的人,總而言之一句話,是個好人。但是,好人有好人的弱點,那就是心地太善良,沒有防人之心。這樣的好人,做社會道德模範或慈善家可以,當皇帝有時難以駕馭大局。因為,一個稱職的皇帝,必須文武兼備,既要厚德載物,又要鐵腕治軍,兩個方面缺一不可。在這個問題上,景帝曾經有過一次深刻的教訓。

或許是由於景帝太善良了,致使有些諸侯國藉機擴大自己的勢力,圖謀不軌。這其中尤以吳王劉濞為甚。他不僅違反國家禁令,私自開採銅礦,還私自煮鹽,而且招兵買馬,日益驕橫。景帝在位期間,劉濞從不到京城參見,完全不把皇帝放在眼裏。這顯然是欺負皇帝是老實人。

對於劉濞等人的行為,景帝一開始並沒有在意,但手下的大臣晁錯看出了問題。他認為,如果不及時削弱諸侯的勢力,這些人早晚有一天會起兵造反,要想有效預防他們造反,必須主動出擊,想辦法削弱他們的實力。對於晁錯的建議,只顧以德行治天下的景帝,缺乏最基本的政治敏鋭性,總是擔心一旦削地,會引起諸侯造反。殊不知,如果他們背後長着反骨,早有造反之心,削地會造反,不削地也會造反。造反只是遲早的事兒。

後來,在晁錯等人的強力建議下,景帝勉強同意削地。沒想到這次行動,讓吳王劉濞找到了起兵造反的藉口,他趁機串通楚、趙、膠西、膠東、菑川、濟南六國的諸侯王,發動了聯合叛亂。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七國之亂”。

劉濞發兵二十萬,號稱五十萬,為主力向皇帝發難。同時又派人與匈奴、東越、閩越貴族勾結,用“清君側,誅晁錯”的名義,舉兵西向進發。叛軍順利地打到河南東部。景帝一時沒了主張,聽説叛軍不是反自己,而是反晁錯,只要殺了晁錯就天下太平,平安無事了,這位天真的皇帝大人居然真的把一代忠臣晁錯給殺了。

景帝主動殺掉晁錯後,並沒有解除叛亂危機,叛軍依然不退,公開聲言要奪皇位。到了這時候,景帝才知道,吳王為了謀反,已經準備了十幾年,與晁錯削地毫無關係,只是他們找到了一個藉口而已。景帝意識到自己遇到了真正的考驗,如何保住皇位,如何保住家產,讓他確實犯了難。

危難之際,景帝想起了老爹的臨終遺言,想起了文帝死前曾經提到的那個人。於是,他命令周亞夫“將三十六將軍”及大軍全力鎮壓“七國之亂”,絕不能讓他們謀取天下財富的野心得逞。周亞夫果然不負眾望,以奇兵斷絕了叛軍的糧道,只用了十天的時間,就大破叛軍。劉濞逃到東甌,被人所殺。其餘參與造反的六王全都畏罪自殺,天下重新迴歸。

由於景帝“富國有方”,文帝時期的繁榮景象得以進一步發展,歷史上第一個盛世達到了巔峯時代。據史書記載,那時候的中國,是世界上經濟最發達、最富裕的國家。國家的糧倉豐滿起來了,新穀子壓着陳穀子,一直堆到了倉外,那是“相當地壯觀”;府庫裏的大量銅錢,多年不用了,穿錢的繩子爛了,散錢多得無法計算了。

漢朝經典歷史故事篇三:不學無術的劉邦如何用人

《史記·高祖本紀》記載:劉邦在總結奪取天下的經驗時説:“……夫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鎮國家,撫百姓,給饋餉,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此三人,皆人傑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任何讀這段文字的人,都會對張良、蕭何、韓信的文韜武略佩服得五體投地。其實真正值得崇敬和景仰的,當首推漢高祖劉邦。

知人善任,對很多人來説,踐行之委實不易。而劉邦卻恰恰做到了這一點。

劉邦年少“不事家人生產作業”,及壯才混了個泗水亭長的升斗小吏,在“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的大洗牌中,他居然力挫羣雄,最終建立了西漢王朝。他成功的法寶是什麼呢?一句話,張良、蕭何、韓信等人才起到了關鍵性作用。漢王朝建立的整個過程證明:張良在輔佐劉邦建立漢朝中起到了“參謀長”的作用,是西漢王朝的開國大功臣。蕭何輸送士卒糧餉,支援前線作戰,起到了“後勤部長”的作用。韓信用兵如神,多多益善,屢建奇功,在垓下大敗項羽,一戰定乾坤,起到了“總司令”的作用。

劉邦手下的文臣武將,大都來自不同的社會階層。曹參是沛縣的區區小吏;樊噲是宰狗的屠夫;夏侯嬰是馬車伕;周勃以編席為業,兼當吹鼓手幫人辦喜、喪之事;灌嬰是布販;婁敬是車伕;酈食其是窮書生;彭越、黥布是強盜。至於陳平,原是魏王咎的太僕,後從項羽入關,任都尉。他投歸劉邦以後,被任以護軍中尉之職。他曾建議用反間之計,使項羽不用謀士范增,並以爵位去籠絡大將韓信,為漢朝建立作出了重大貢獻。後來歷任惠帝、呂后和文帝時的丞相,還配合周勃,粉碎了呂后的政變。若問他個人的歷史,家裏貧窮,做小官時,貪污受賄,又和嫂子關係曖昧,素有“盜嫂受金”之譏。而韓信呢?在他寄食於南昌亭長和漂母之家時,也受盡了豪門闊少的欺凌侮辱,有“使出胯下”的醜名。

就是這些看來出身不好的人,有的甚至稱得上“雞鳴狗盜”之徒,“負污辱之名,有見笑之恥”,但都能為劉邦所用“卒能成就王業,聲着千載”。取其所長,避其所短

劉邦的精明之處在於用人如使器,取其所長,避其所短。張良,韓國貴族,生活於高層,擅長權謀;蕭何,沛縣吏,基層工作經驗豐富,極富行政組織才能,故負責糧草;韓信,“項梁、項羽起事,仗劍從之”,有帶兵之勇。此“三傑”,正是劉邦用其所長、各得其所所造就的。此外,樊噲,少以屠狗為業,跟隨劉邦南征北戰屢立奇功。陸賈,名為有口辯士,向劉邦呈《新語》12篇,每奏一篇,“高帝未嘗不稱善”,後成為着名的政論家。

於是,劉邦手下,謀臣如雨,猛士如雲,一時蔚為壯觀。

劉邦的過人之處在於用人不疑,疑人不用。在劉邦的隊伍裏有很多人原來曾經是在項羽手下當差的,因為在項羽的部隊裏面待不下去了就跑過來投奔劉邦。劉邦敞開大門,一視同仁表示歡迎。比方説韓信,原來是項羽手下的人,因為在項羽手下不能發揮作用,就來投奔劉邦。又比方説陳平,他走的路更多——原來是魏王手下的人,因為不能發揮作用就投奔項羽,又不能發揮作用就再投奔劉邦,當陳平從項羽的軍中逃出來前往漢營時,劉邦是“大悦之”,非常高興。他問陳平,陳先生在項羽那裏擔任的是什麼職務啊?陳平説,擔任都尉。劉邦説,好,你在我這兒還當都尉。馬上任命陳平做都尉。任命公佈以後,漢營輿論譁然,很多劉邦的老隨從不滿意,所以就有人去到劉邦那裏説陳平的壞話,但劉邦不予理睬。

正是由於劉邦這樣的信任,陳平才願意為劉邦效力。當時劉邦和陳平曾經有個談話,劉邦問,你看我們現在和項羽處於一個膠着的狀態,誰也吃不掉誰,請先生想一想有什麼辦法能夠出奇制勝,儘快地結束這場戰爭呢?陳平説,項羽多疑,我們可以使反間計,讓項王不再信任手下的人,等於砍掉了他的左膀右臂,不就行了嗎?劉邦説,這個主意好,那就請陳先生來操作吧。費用沒有問題,馬上撥款黃金四萬斤(那個時候講的黃金就是黃銅),隨便你怎麼用,不問出入。什麼叫不問出入呢?就是不報銷,不審計,你愛怎麼花怎麼花!只要給我把項羽搞掂了,節約下來的都歸你自己。

對於人才,他們需要的不盡是應得的酬勞,而更多的是需要尊重和信任。要尊重這些人才,惟一的辦法就是以誠相待,實話實説。劉邦就有這個優點,張良、韓信、陳平這些人,如果有什麼問題要跟劉邦談,提出問題,劉邦全部都是如實回答,不説假話,哪怕這樣回答很沒面子。

使用人才,首先是要信任他,尊重他,同時也應該獎勵,因為獎勵是對一個人才貢獻的實實在在的肯定。劉邦奪取天下以後,根據各個人的不同功績,對功臣論功行賞,不但封賞了蕭和、張良、韓信、彭越等一批人,還封賞了他最不喜歡的人——雍齒。雍齒一封,所有的功臣都安心了,明白了劉邦是真正的按功勞而不是按親疏行賞,一碗水端平後,公生明的效果就立竿見影。

論功行賞時,劉邦裁定:蕭何第一。從這點上,也可以看出劉邦的老成謀國。 為什麼要定蕭何為第一功臣呢?第一,蕭何是革命元老,也是建國元勛,是跟劉邦一塊兒起義的,且功勛卓着。第二,蕭何至關重要的貢獻,在於其及時搶救了大量的文書檔案。當時劉邦打進關中,軍隊衝到咸陽城裏後,那些將軍們在幹什麼呢?搶東西,搶金銀財寶,或者忙着搶女人。只有蕭何衝進秦王朝的國家檔案館,把秦朝的地圖、賬本、各種文件資料全部保存了下來。最後劉邦一統天下的時候,對整個國家的形勢,比方説哪個地方窮哪個地方富,哪個地方有些什麼物產,有些什麼情況,都瞭如指掌。

劉邦可以説是很懂得領導藝術的典範,正是由於他能夠信任人才,使用人才,充分地調動他們的積極性,又暗中地加以防範和控制,從而把當時天下的人才,都集結在自己的周圍,形成了一個優化組合,這樣一來,他奪得天下也是必然的事情。

歷史和故事之間有着很強的聯繫性,故事是歷史的傳播載體,起到了傳承歷史的作用,歷史則是故事的內涵,豐富了故事的內容。以下是本站小編精心整理的漢朝經典歷史故事,歡迎閲讀與借鑑!

漢朝經典歷史故事篇一:史上最“摳門”皇帝

漢文帝劉恆,西漢開國皇帝高祖劉邦之第四子。公元前197年,在蕭何等33位朝臣的舉薦下,七歲的劉恆被封為代王。劉恆的母親薄氏,終劉邦之世,一直處在“諸姬”當中,從沒有升到“夫人”的行列,故此其母子才能躲過呂后的迫害,平安地活下來。公元前188年,只有22歲的漢惠帝英年早逝,呂后分立劉恭、劉弘為帝(史稱西漢前、後少帝,因處在呂后專權時期,且被認為非盈帝后代,故未被正史承認)。公元前180年(呂后8年),呂后死,宮廷發生變亂,齊王兄弟興兵伐呂,太尉周勃、丞相陳平見勢亦響應,夷滅呂氏一族,史稱“盪滌諸呂”。功臣派畏齊王勢壯,貪代王勢孤,擁立之。公元前180年,劉恆登基為帝,是為西漢史上第三位皇帝(若算上上述提到的前後少帝,則是第五位)漢文帝;公元前157年,漢文帝劉恆駕崩,在位20xx年,享年46歲,葬於霸陵(在今陝西長安區東),廟號太宗,諡號孝文皇帝,他也是《二十四孝》中親嘗湯藥的主角。

北宋文學家吳垧《五總志》上有這樣的記載:漢文帝劉恆以“履不藉以視朝”。草鞋最早的名字叫“屨”。由於草鞋材料以草與麻為主,非常經濟,且取之無盡,用之不竭,平民百姓都能自備,漢代稱之為“不借”。在漢文帝時,已經有了布鞋,草鞋已經淪為貧民的穿着,而漢文帝劉恆以“履不藉以視朝”,就是説他穿着草鞋上殿辦公,做了節儉的表率。不僅是草鞋,就連他的龍袍,也叫是“綈衣”,綈在當時就是一種很粗糙的色彩暗淡的絲綢。就是這樣的龍袍,也一穿多年,舊了,也讓皇后給他補一補,再穿。

漢文帝自己穿粗布衣服不説,後宮也是樸素服飾。當時,貴夫人們長衣拖地是很時髦的,而他為了節約布料,即使給自己最寵幸的夫人,也不準衣服長得下襬拖到地上。宮裏的帳幕、帷子全沒刺繡、不帶花邊。

古代皇帝住的宮殿,大都要修又大又漂亮的露台,好欣賞山水風光。漢文帝本來也想造一個露台,他找到了工匠,讓他們算算該花多少錢。工匠們説:“不算多,一百斤金子就夠了。”漢文帝聽了,吃了一驚,忙問:“這一百斤金子合多少户中等人家的財產?”工匠們粗粗地算了一下,説:“十户。”漢文帝聽了,又搖頭又擺手,説:“快不要造露台了,現在朝廷的錢很少,還是把這些錢省下吧。”司馬遷在《史記》中記載:文帝“即位二十三年宮室苑囿狗馬服御無所增益”。宮室就是宮殿建築,苑囿就是皇家園林以及供皇室打獵遊玩的場所,狗馬即供皇帝娛樂使用的動物、設施等,服御即為皇帝服務的服飾車輛儀仗等。這些都是皇帝們講排場、顯威嚴、享樂遊玩必不可少的,皇帝們大都十分重視。然而文帝當皇帝二十三年,居然沒有蓋宮殿,沒有修園林,沒有增添車輛儀仗,甚至連狗馬都沒有增添。

漢文帝屢次下詔禁止郡國貢獻奇珍異寶,本皇帝決不當收藏家。他還能關心百姓的疾苦,剛當皇帝不久,就下令:由國家供養八十歲以上的老人,每月都要發給他們米、肉和酒;對九十歲以上的老人,還要再發一些麻布、綢緞和絲棉,給他們做衣服。春耕時,漢文帝親自帶着大臣們下地耕種,皇后也率宮女採桑、養蠶。

在他死前,最後安排了一次節儉的活動—他的喪事。他在遺詔中痛斥了厚葬的陋俗,要求為自己從簡辦喪事,對待自己的歸宿“霸陵”,明確要求:“皆以瓦器,不得以金銀銅錫為飾,不治墳,欲為省,毋煩民。”“霸陵山川因其故,勿有所改”,即按照山川原來的樣子因地制宜,建一座簡陋的墳地,不要因為給自己建墓而大興土木,改變了山川原來的模樣。”

漢文帝還主張死後把夫人以下的宮女遣送回家,讓她們改嫁。

漢文帝在位期間,輕徭薄賦,甚至20xx年免收全國田賦。他還親自耕作,做天下之表率,推動了生產力的迅速恢復與發展。政治上對內加強中央集權,鞏固了國家政權,對外妥善處理同南越和匈奴的關係,對南越王趙佗實行安撫政策,對匈奴在實行和親政策的同時,加強了邊防的力量。匈奴曾三次侵犯漢境,漢文帝均及時派兵還擊擊退強敵。漢文帝廢除嚴邢苛法,帶頭執行法制判決,並且知人善任,虛心納諫,提拔重用人才,使漢朝從國家初定逐步走向繁榮昌盛,為後來漢武帝的橫掃四方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