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朝的經典歷史人物典故

來源:文書谷 2.13W

歷史是一門兼具知識性、文化性與傳承性的學科,縱觀人類社會的發展與演變,每一段文化傳承都是通過歷史故事為載體而源遠流長的。歷史故事不僅是歷史事件和文化傳承的重要載體,也是歷史課程知識的重要補充。以下是本站小編精心整理的漢朝的經典歷史人物典故,歡迎閲讀與借鑑!

漢朝的經典歷史人物典故

漢朝的經典歷史人物典故篇一:漢成帝和張放的亂世之戀

張放為漢成帝的男寵,參見《漢書·張湯傳第二十九》。

漢成帝所愛的第一個人是張放,此人身居侯爵富平侯。古代爵位的等級從高到低依次是公侯伯子男,侯排第二位,由此可見張放地位的高貴。張放小的時候就是個美少年,而且聰明伶俐--少年殊麗,性開敏。劉驁對他喜歡得不得了,而他也對劉驁痴心一片,於是兩人戀愛了。為了表達自己的真心,劉驁送了他一個定情物--許皇后的“侄女”,讓這個和皇家沾親帶故的“女孩兒”成為他的老婆,以抬高他的身份。結婚那天,現場極其鋪張,光是劉驁的賞賜就達到數千萬錢。

收下了定情物,張放更是對劉驁死心塌地,他經常和劉驁身穿便裝化裝成百姓,結伴出遊,有意無意地還幫劉驁物色美女。而劉驁對他也是寵愛異常,他當時已經有許皇后、班婕妤等諸多皇宮佳麗,對她們卻是全然有性無愛。反觀張放,經常“與上卧起,寵愛殊絕”,就差個皇后的封號。

人從來都是看着別人的碗吃飯的。張放就憑一張俏臉蛋兒這麼受寵,王太后的孃家人看不過去了。他們就在老太后面前煽風點火,合夥找了一個罪名把張放攆出了京城。劉驁權力有限,對太后一族無能為力,離別那天,只能和張放抱頭痛哭。此後,劉驁把自己對張放深深的思念轉化為權力的濫用,即一次次對其加官晉爵,聊以自慰。見面的機會少了,他們只好通過書信保持聯繫,把彼此的思念埋藏於字裏行間。

漢朝的經典歷史人物典故篇二:漢昭帝英年早逝之謎

劉弗陵是漢武帝的小兒子,八歲登基,二十一歲駕崩,在位十三年間,史稱漢昭帝。對於漢昭帝之死,《漢書?昭帝紀》和《資治通鑑》均這般記載,“元平元年(前74年),……夏四月癸未,帝崩於未央宮”,不過寥寥數語,並沒有提及死因和相關細節,讓人疑竇頓生。漢昭帝是病死還是暴斃,是正常死亡還是死於非命,千百年來猜想不斷。漢昭帝之死,也一直是史學界的一個難解之謎。

漢昭帝身體一向不錯,《漢書?外戚傳》稱他“年五六歲,壯大多知”,“始冠,長八尺二寸”,從小壯得像頭小牛,加上他自小錦衣玉食,養尊處優,還不至於二十一歲時就一命嗚呼。有人妄加猜測,説權臣霍光為了長久把持朝政,祕密害死了漢昭帝,屬於暗殺或謀殺,這種觀點顯然與史實相悖。筆者分析認為,漢昭帝雖然不是直接死於霍光之手,但他的死,終究跟霍光脱不開干係。

漢昭帝沖齡即,既無處事經驗,也無理政本領,所以國家大事由首輔霍光處理,“帝年八歲,政事一決於光”,霍光成為“天下想聞其風采”(《漢書?霍光傳》)的風雲人物。按漢武帝送給霍光“周公背成王”那幅畫的意思,是讓霍光學“周公行政七年,成王長,周公返政成王,北面就羣臣之位”(《史記?周本紀》),等漢昭帝長大後立即歸還權力,急流勇退。然而到了“元鳳四年……帝加元服”,理應親政時,霍光仍不肯放權,“時政事壹決大將軍光”(《資治通鑑》)。

權力是個怪東西,總讓人為之去折腰,去追求,去扞衞,作為權臣如此,作為帝王更甚。漢昭帝年幼時,霍光“初輔幼主,政自己出”(《漢書?霍光傳》),這無可厚非,也是漢武帝的遺命和囑託。隨着時間推移,漢昭帝成長成人,必然想收回權力,霍光仍不歸政,這就説不過去了。念及霍光還算忠於漢室,更忌憚其在朝中的根基和勢力,漢昭帝自知鬥不過霍光,只能繼續坐在龍椅上充當近似玩偶的傀儡皇帝,這讓心氣和天賦極高的漢昭帝感到很憋屈。至於班固所論“孝昭委任霍光,各因其時以成名,大矣哉!”,不過是漢昭帝的無奈之舉罷了。

除了皇權旁落,漢昭帝在私生活上也受到了霍光的極大限制。漢昭帝九歲時,“穿淋池,廣千步……乃命文梓為舟,木蘭為枻……畢景忘歸,乃至通夜”,讓自幼長於深宮之中的漢昭帝玩得很歡暢,“帝大悦”,可惜好景不長,“及乎末歲,諫者多。遂省遊蕩奢侈,堙毀台池,鸞舟荷芰,隨時廢滅”,漢昭帝不得不就此作罷。能發動羣臣掃皇帝興趣的,也只有霍光了。此後十餘年,一直到駕崩,漢昭帝再也沒能感受“萬歲為樂豈為多”(晉王嘉《拾遺記?前漢下》)的樂趣。

霍光專權,除了限制漢昭帝玩樂,連宮闈之事也橫加干涉。十二歲時,漢昭帝大婚,立上官桀之子上官安之女,也就是霍光的外孫女,年僅六歲的上官氏為皇后。拋開諸多人情因素,這終究是一樁政治婚姻,也是上官皇后被冷落的根源所在。後來,上官桀父子密謀造反失敗後被霍光誅殺,夷滅宗族,牽連甚廣,因“皇后以年少不與謀,亦光外孫,故得不廢”(《漢書外?戚傳》)。儘管沒有廢掉上官皇后,但經此一變,漢昭帝對皇后越發冷落,已經透漏出了對霍光的不滿。

上官皇后畢竟是霍光的外孫女,又居後宮之首,霍光出於私心,“欲皇后擅寵有子,……言宜禁內……後宮莫有進者”,(《漢書?外戚傳》),意思是説,霍光為了讓外孫女獲得專寵,增加懷孕機率,不許後宮諸妃嬪進御。對此,《漢書?五行志》也有記載,“光欲後有子,……禁內後宮皆不得進,唯皇后顓寢”,陪皇帝睡覺,替皇帝傳宗接代,成為皇后一個人的專利,其他妃嬪一概靠邊。

為了確保上官皇后專寵受孕,防止漢昭帝隨意與其他宮嬪雲雨,霍光乾脆玩了手絕的,“雖宮人使令皆為窮絝,多其帶”(《漢書?外戚傳》)。窮絝,類似於現在形制的褲子,即開襠褲;多其帶,即多用絲帶纏繞。對於窮絝,唐代語言文字學家顏師古稱:“窮絝有前後當(襠),不得交通也。”這樣一來,漢昭帝連男歡女愛之事也不得隨心所欲。有花不能採,有欲不能泄,每天只能和那位毫無感情甚至厭惡的上官皇后背對背,漢昭帝的心境和處境可想而知。

想當權不能當權,想玩不能玩,想寵幸宮嬪不能寵幸宮嬪,漢昭帝在權威、玩樂、性趣上均受到了權臣霍光的嚴格扼制。不能玩樂也就算了,但作為當朝皇帝,無實權可抓為一大恨;作為正常男人,無女人可御又為一大恨,如此毫無尊嚴、毫無活力的屈辱遭際,還不如一個王侯將相,不如一個平民百姓,你説他苦惱不苦惱,忿恨不忿恨,憋屈不憋屈?時間一長,漢昭帝也只有生病的份了。

漢昭帝身體出問題,史料角落中有零碎記載,如《漢書?五行志》雲“元鳳四年(前77年)……光欲後有子,因上侍疾醫言”,《漢書?外戚傳》雲“光欲皇后擅寵有子,帝時體不安,左右及醫皆阿意”等。從“左右及醫皆阿意”中的“阿”(即迎合)字來看,漢昭帝所謂的“侍疾”和“體不安”,情況未必屬實。一種可能,是霍光誇大其詞,以阻止漢昭帝寵幸宮嬪;另一種可能,漢昭帝確是不舒服,但無大礙。這一年,漢昭帝十八歲。真正交代漢昭帝生病,而且病得不輕,文字隱藏在《漢書?杜周傳》中,“昭帝末,寢疾,徵天下名醫,延年典領方藥。”寢疾,説明病症加重,漢昭帝已經卧病在牀。這一年,漢昭帝二十一歲。

從“侍疾”、“體不安”到“寢疾”,僅僅三年,就讓一個原本生龍活虎的青年皇帝倒在了病牀上。究其原因,就是因為“光亡周公之德,秉政九年,久於周公,上既已冠而不歸政”(《漢書?五行志》),以及對漢昭帝私生活的無恥干涉和橫加限制,使漢昭帝有苦難言,有怨難訴,有忿難平,欲哭無淚,最終肝火內熾,病入膏肓。漢昭帝看似突然死亡,其實有個漫長的煎熬過程,他是因處處受制於霍光,長期鬱悶憋屈而死。可以説,漢昭帝是中國歷史上死得最憋屈的皇帝。

漢昭帝是被專權自私的霍光累年欺壓而染病身亡,在當時應該不是什麼祕密。至於《漢書?昭帝紀》對漢昭帝死亡記載的含含糊糊的隻言片語,多半是霍光授意史官所為,歷代權力鬥爭的勝利者概莫如是。不過,良心未泯、骨氣剛硬的史官們還是在其他傳志中留下了不少蛛絲馬跡,用字字千鈞的“春秋曲筆”記述了霍光的霸道和漢昭帝的憋屈。畢竟,那時距司馬遷去世還不久。

漢朝的經典歷史人物典故篇三:漢高祖劉邦高超的用人術

《史記·高祖本紀》記載:劉邦在總結奪取天下的經驗時説:“……夫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鎮國家,撫百姓,給饋餉,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此三人,皆人傑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任何讀這段文字的人,都會對張良、蕭何、韓信的文韜武略佩服得五體投地。其實真正值得崇敬和景仰的,當首推漢高祖劉邦。

知人善任,對很多人來説,踐行之委實不易。而劉邦卻恰恰做到了這一點。

劉邦年少“不事家人生產作業”,及壯才混了個泗水亭長的升斗小吏,在“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的大洗牌中,他居然力挫羣雄,最終建立了西漢王朝。他成功的法寶是什麼呢?一句話,張良、蕭何、韓信等人才起到了關鍵性作用。漢王朝建立的整個過程證明:張良在輔佐劉邦建立漢朝中起到了“參謀長”的作用,是西漢王朝的開國大功臣。蕭何輸送士卒糧餉,支援前線作戰,起到了“後勤部長”的作用。韓信用兵如神,多多益善,屢建奇功,在垓下大敗項羽,一戰定乾坤,起到了“總司令”的作用。

劉邦手下的文臣武將,大都來自不同的社會階層。曹參是沛縣的區區小吏;樊噲是宰狗的屠夫;夏侯嬰是馬車伕;周勃以編席為業,兼當吹鼓手幫人辦喜、喪之事;灌嬰是布販;婁敬是車伕;酈食其是窮書生;彭越、黥布是強盜。至於陳平,原是魏王咎的太僕,後從項羽入關,任都尉。他投歸劉邦以後,被任以護軍中尉之職。他曾建議用反間之計,使項羽不用謀士范增,並以爵位去籠絡大將韓信,為漢朝建立作出了重大貢獻。後來歷任惠帝、呂后和文帝時的丞相,還配合周勃,粉碎了呂后的政變。若問他個人的歷史,家裏貧窮,做小官時,貪污受賄,又和嫂子關係曖昧,素有“盜嫂受金”之譏。而韓信呢?在他寄食於南昌亭長和漂母之家時,也受盡了豪門闊少的欺凌侮辱,有“使出胯下”的醜名。

就是這些看來出身不好的人,有的甚至稱得上“雞鳴狗盜”之徒,“負污辱之名,有見笑之恥”,但都能為劉邦所用“卒能成就王業,聲着千載”。取其所長,避其所短

劉邦的精明之處在於用人如使器,取其所長,避其所短。張良,韓國貴族,生活於高層,擅長權謀;蕭何,沛縣吏,基層工作經驗豐富,極富行政組織才能,故負責糧草;韓信,“項梁、項羽起事,仗劍從之”,有帶兵之勇。此“三傑”,正是劉邦用其所長、各得其所所造就的。此外,樊噲,少以屠狗為業,跟隨劉邦南征北戰屢立奇功。陸賈,名為有口辯士,向劉邦呈《新語》12篇,每奏一篇,“高帝未嘗不稱善”,後成為着名的政論家。

於是,劉邦手下,謀臣如雨,猛士如雲,一時蔚為壯觀。

劉邦的過人之處在於用人不疑,疑人不用。在劉邦的隊伍裏有很多人原來曾經是在項羽手下當差的,因為在項羽的部隊裏面待不下去了就跑過來投奔劉邦。劉邦敞開大門,一視同仁表示歡迎。比方説韓信,原來是項羽手下的人,因為在項羽手下不能發揮作用,就來投奔劉邦。又比方説陳平,他走的路更多——原來是魏王手下的人,因為不能發揮作用就投奔項羽,又不能發揮作用就再投奔劉邦,當陳平從項羽的軍中逃出來前往漢營時,劉邦是“大悦之”,非常高興。他問陳平,陳先生在項羽那裏擔任的是什麼職務啊?陳平説,擔任都尉。劉邦説,好,你在我這兒還當都尉。馬上任命陳平做都尉。任命公佈以後,漢營輿論譁然,很多劉邦的老隨從不滿意,所以就有人去到劉邦那裏説陳平的壞話,但劉邦不予理睬。

正是由於劉邦這樣的信任,陳平才願意為劉邦效力。當時劉邦和陳平曾經有個談話,劉邦問,你看我們現在和項羽處於一個膠着的狀態,誰也吃不掉誰,請先生想一想有什麼辦法能夠出奇制勝,儘快地結束這場戰爭呢?陳平説,項羽多疑,我們可以使反間計,讓項王不再信任手下的人,等於砍掉了他的左膀右臂,不就行了嗎?劉邦説,這個主意好,那就請陳先生來操作吧。費用沒有問題,馬上撥款黃金四萬斤(那個時候講的黃金就是黃銅),隨便你怎麼用,不問出入。什麼叫不問出入呢?就是不報銷,不審計,你愛怎麼花怎麼花!只要給我把項羽搞掂了,節約下來的都歸你自己。

對於人才,他們需要的不盡是應得的酬勞,而更多的是需要尊重和信任。要尊重這些人才,惟一的辦法就是以誠相待,實話實説。劉邦就有這個優點,張良、韓信、陳平這些人,如果有什麼問題要跟劉邦談,提出問題,劉邦全部都是如實回答,不説假話,哪怕這樣回答很沒面子。

使用人才,首先是要信任他,尊重他,同時也應該獎勵,因為獎勵是對一個人才貢獻的實實在在的肯定。劉邦奪取天下以後,根據各個人的不同功績,對功臣論功行賞,不但封賞了蕭和、張良、韓信、彭越等一批人,還封賞了他最不喜歡的人——雍齒。雍齒一封,所有的功臣都安心了,明白了劉邦是真正的按功勞而不是按親疏行賞,一碗水端平後,公生明的效果就立竿見影。

論功行賞時,劉邦裁定:蕭何第一。從這點上,也可以看出劉邦的老成謀國。 為什麼要定蕭何為第一功臣呢?第一,蕭何是革命元老,也是建國元勛,是跟劉邦一塊兒起義的,且功勛卓着。第二,蕭何至關重要的貢獻,在於其及時搶救了大量的文書檔案。當時劉邦打進關中,軍隊衝到咸陽城裏後,那些將軍們在幹什麼呢?搶東西,搶金銀財寶,或者忙着搶女人。只有蕭何衝進秦王朝的國家檔案館,把秦朝的地圖、賬本、各種文件資料全部保存了下來。最後劉邦一統天下的時候,對整個國家的形勢,比方説哪個地方窮哪個地方富,哪個地方有些什麼物產,有些什麼情況,都瞭如指掌。

劉邦可以説是很懂得領導藝術的典範,正是由於他能夠信任人才,使用人才,充分地調動他們的積極性,又暗中地加以防範和控制,從而把當時天下的人才,都集結在自己的周圍,形成了一個優化組合,這樣一來,他奪得天下也是必然的事情。

歷史是一門兼具知識性、文化性與傳承性的學科,縱觀人類社會的發展與演變,每一段文化傳承都是通過歷史故事為載體而源遠流長的。歷史故事不僅是歷史事件和文化傳承的重要載體,也是歷史課程知識的重要補充。以下是本站小編精心整理的漢朝的經典歷史人物典故,歡迎閲讀與借鑑!

漢朝的經典歷史人物典故篇一:漢成帝和張放的亂世之戀

張放為漢成帝的男寵,參見《漢書·張湯傳第二十九》。

漢成帝所愛的第一個人是張放,此人身居侯爵富平侯。古代爵位的等級從高到低依次是公侯伯子男,侯排第二位,由此可見張放地位的高貴。張放小的時候就是個美少年,而且聰明伶俐--少年殊麗,性開敏。劉驁對他喜歡得不得了,而他也對劉驁痴心一片,於是兩人戀愛了。為了表達自己的真心,劉驁送了他一個定情物--許皇后的“侄女”,讓這個和皇家沾親帶故的“女孩兒”成為他的老婆,以抬高他的身份。結婚那天,現場極其鋪張,光是劉驁的賞賜就達到數千萬錢。

收下了定情物,張放更是對劉驁死心塌地,他經常和劉驁身穿便裝化裝成百姓,結伴出遊,有意無意地還幫劉驁物色美女。而劉驁對他也是寵愛異常,他當時已經有許皇后、班婕妤等諸多皇宮佳麗,對她們卻是全然有性無愛。反觀張放,經常“與上卧起,寵愛殊絕”,就差個皇后的封號。

人從來都是看着別人的碗吃飯的。張放就憑一張俏臉蛋兒這麼受寵,王太后的孃家人看不過去了。他們就在老太后面前煽風點火,合夥找了一個罪名把張放攆出了京城。劉驁權力有限,對太后一族無能為力,離別那天,只能和張放抱頭痛哭。此後,劉驁把自己對張放深深的思念轉化為權力的濫用,即一次次對其加官晉爵,聊以自慰。見面的機會少了,他們只好通過書信保持聯繫,把彼此的思念埋藏於字裏行間。

漢朝的經典歷史人物典故篇二:漢昭帝英年早逝之謎

劉弗陵是漢武帝的小兒子,八歲登基,二十一歲駕崩,在位十三年間,史稱漢昭帝。對於漢昭帝之死,《漢書?昭帝紀》和《資治通鑑》均這般記載,“元平元年(前74年),……夏四月癸未,帝崩於未央宮”,不過寥寥數語,並沒有提及死因和相關細節,讓人疑竇頓生。漢昭帝是病死還是暴斃,是正常死亡還是死於非命,千百年來猜想不斷。漢昭帝之死,也一直是史學界的一個難解之謎。

漢昭帝身體一向不錯,《漢書?外戚傳》稱他“年五六歲,壯大多知”,“始冠,長八尺二寸”,從小壯得像頭小牛,加上他自小錦衣玉食,養尊處優,還不至於二十一歲時就一命嗚呼。有人妄加猜測,説權臣霍光為了長久把持朝政,祕密害死了漢昭帝,屬於暗殺或謀殺,這種觀點顯然與史實相悖。筆者分析認為,漢昭帝雖然不是直接死於霍光之手,但他的死,終究跟霍光脱不開干係。

漢昭帝沖齡即,既無處事經驗,也無理政本領,所以國家大事由首輔霍光處理,“帝年八歲,政事一決於光”,霍光成為“天下想聞其風采”(《漢書?霍光傳》)的風雲人物。按漢武帝送給霍光“周公背成王”那幅畫的意思,是讓霍光學“周公行政七年,成王長,周公返政成王,北面就羣臣之位”(《史記?周本紀》),等漢昭帝長大後立即歸還權力,急流勇退。然而到了“元鳳四年……帝加元服”,理應親政時,霍光仍不肯放權,“時政事壹決大將軍光”(《資治通鑑》)。

權力是個怪東西,總讓人為之去折腰,去追求,去扞衞,作為權臣如此,作為帝王更甚。漢昭帝年幼時,霍光“初輔幼主,政自己出”(《漢書?霍光傳》),這無可厚非,也是漢武帝的遺命和囑託。隨着時間推移,漢昭帝成長成人,必然想收回權力,霍光仍不歸政,這就説不過去了。念及霍光還算忠於漢室,更忌憚其在朝中的根基和勢力,漢昭帝自知鬥不過霍光,只能繼續坐在龍椅上充當近似玩偶的傀儡皇帝,這讓心氣和天賦極高的漢昭帝感到很憋屈。至於班固所論“孝昭委任霍光,各因其時以成名,大矣哉!”,不過是漢昭帝的無奈之舉罷了。

除了皇權旁落,漢昭帝在私生活上也受到了霍光的極大限制。漢昭帝九歲時,“穿淋池,廣千步……乃命文梓為舟,木蘭為枻……畢景忘歸,乃至通夜”,讓自幼長於深宮之中的漢昭帝玩得很歡暢,“帝大悦”,可惜好景不長,“及乎末歲,諫者多。遂省遊蕩奢侈,堙毀台池,鸞舟荷芰,隨時廢滅”,漢昭帝不得不就此作罷。能發動羣臣掃皇帝興趣的,也只有霍光了。此後十餘年,一直到駕崩,漢昭帝再也沒能感受“萬歲為樂豈為多”(晉王嘉《拾遺記?前漢下》)的樂趣。

霍光專權,除了限制漢昭帝玩樂,連宮闈之事也橫加干涉。十二歲時,漢昭帝大婚,立上官桀之子上官安之女,也就是霍光的外孫女,年僅六歲的上官氏為皇后。拋開諸多人情因素,這終究是一樁政治婚姻,也是上官皇后被冷落的根源所在。後來,上官桀父子密謀造反失敗後被霍光誅殺,夷滅宗族,牽連甚廣,因“皇后以年少不與謀,亦光外孫,故得不廢”(《漢書外?戚傳》)。儘管沒有廢掉上官皇后,但經此一變,漢昭帝對皇后越發冷落,已經透漏出了對霍光的不滿。

上官皇后畢竟是霍光的外孫女,又居後宮之首,霍光出於私心,“欲皇后擅寵有子,……言宜禁內……後宮莫有進者”,(《漢書?外戚傳》),意思是説,霍光為了讓外孫女獲得專寵,增加懷孕機率,不許後宮諸妃嬪進御。對此,《漢書?五行志》也有記載,“光欲後有子,……禁內後宮皆不得進,唯皇后顓寢”,陪皇帝睡覺,替皇帝傳宗接代,成為皇后一個人的專利,其他妃嬪一概靠邊。

為了確保上官皇后專寵受孕,防止漢昭帝隨意與其他宮嬪雲雨,霍光乾脆玩了手絕的,“雖宮人使令皆為窮絝,多其帶”(《漢書?外戚傳》)。窮絝,類似於現在形制的褲子,即開襠褲;多其帶,即多用絲帶纏繞。對於窮絝,唐代語言文字學家顏師古稱:“窮絝有前後當(襠),不得交通也。”這樣一來,漢昭帝連男歡女愛之事也不得隨心所欲。有花不能採,有欲不能泄,每天只能和那位毫無感情甚至厭惡的上官皇后背對背,漢昭帝的心境和處境可想而知。

想當權不能當權,想玩不能玩,想寵幸宮嬪不能寵幸宮嬪,漢昭帝在權威、玩樂、性趣上均受到了權臣霍光的嚴格扼制。不能玩樂也就算了,但作為當朝皇帝,無實權可抓為一大恨;作為正常男人,無女人可御又為一大恨,如此毫無尊嚴、毫無活力的屈辱遭際,還不如一個王侯將相,不如一個平民百姓,你説他苦惱不苦惱,忿恨不忿恨,憋屈不憋屈?時間一長,漢昭帝也只有生病的份了。

漢昭帝身體出問題,史料角落中有零碎記載,如《漢書?五行志》雲“元鳳四年(前77年)……光欲後有子,因上侍疾醫言”,《漢書?外戚傳》雲“光欲皇后擅寵有子,帝時體不安,左右及醫皆阿意”等。從“左右及醫皆阿意”中的“阿”(即迎合)字來看,漢昭帝所謂的“侍疾”和“體不安”,情況未必屬實。一種可能,是霍光誇大其詞,以阻止漢昭帝寵幸宮嬪;另一種可能,漢昭帝確是不舒服,但無大礙。這一年,漢昭帝十八歲。真正交代漢昭帝生病,而且病得不輕,文字隱藏在《漢書?杜周傳》中,“昭帝末,寢疾,徵天下名醫,延年典領方藥。”寢疾,説明病症加重,漢昭帝已經卧病在牀。這一年,漢昭帝二十一歲。

從“侍疾”、“體不安”到“寢疾”,僅僅三年,就讓一個原本生龍活虎的青年皇帝倒在了病牀上。究其原因,就是因為“光亡周公之德,秉政九年,久於周公,上既已冠而不歸政”(《漢書?五行志》),以及對漢昭帝私生活的無恥干涉和橫加限制,使漢昭帝有苦難言,有怨難訴,有忿難平,欲哭無淚,最終肝火內熾,病入膏肓。漢昭帝看似突然死亡,其實有個漫長的煎熬過程,他是因處處受制於霍光,長期鬱悶憋屈而死。可以説,漢昭帝是中國歷史上死得最憋屈的皇帝。

漢昭帝是被專權自私的霍光累年欺壓而染病身亡,在當時應該不是什麼祕密。至於《漢書?昭帝紀》對漢昭帝死亡記載的含含糊糊的隻言片語,多半是霍光授意史官所為,歷代權力鬥爭的勝利者概莫如是。不過,良心未泯、骨氣剛硬的史官們還是在其他傳志中留下了不少蛛絲馬跡,用字字千鈞的“春秋曲筆”記述了霍光的霸道和漢昭帝的憋屈。畢竟,那時距司馬遷去世還不久。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