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與地壇讀後感(14篇)

來源:文書谷 1.96W

當品讀完一部作品後,相信大家的視野一定開拓了不少,不能光會讀哦,寫一篇讀後感吧。是不是無從下筆、沒有頭緒?以下是小編整理的我與地壇讀後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我與地壇讀後感(14篇)

我與地壇讀後感 篇1

《我與地壇》是史鐵生的散文代表作,作者給讀者呈現的中心思想是其20xx年來坐着輪椅在地壇上思索的人生結果,領悟到了不同尋常的人生,肢體殘疾的史鐵生,有着超乎常人的頑強生命,還有着充實的人生,更擁有始終陪伴他左右的地壇。樸實的情感、真誠的人生感悟深深地觸動了讀者的心。

初讀這篇文章時,我就被作者那樸實無華的文字,深沉幽邃的情感,意藴綿長的哲思所深深地打動。於是,當我靜下心來再讀這篇文章時,我發現,這篇文章中所浸透的對人生的感悟,對生活的理解,對生命的揣摩已不再是表面浮起的清波,而是作者內心最深處,靈魂最地層,在經歷了數十年的堅苦勵煉之後,所積澱下來的洪流蕩漾。

在書中,我能感受到地壇是史鐵生生命中不可替代的一個重要角色,因此讓我對地壇充滿遐想。園中凋零蕭瑟的景象展現出史鐵生的內心的無助與悲慘的遭遇,但野草荒藤都茂盛的自在坦蕩,從中體現了殘疾生命裏不服輸的精神。不在遭遇中倒下,而是堅強的崛起,自在坦蕩,從不同的環境中尋回自己。對地壇寄託的感情只適合收藏,不能説也不能想,卻又不能忘。他們不能變成語言,也無法變成語言,一旦變成語言就不再是他們了。他們是一片朦朧的温馨與寂寥,是一片成熟的希望與絕望。

有些事情發生得實在太快、太突然,不等你想明白,搞清楚,它就赤裸裸地擺在你面前,暴風驟臨一般讓你喘不過氣來,而你所能做的只是默默地承受。作者無疑是令人同情的,在他活到最狂妄的年齡時卻忽然殘廢了雙腿,在他人生篇章即將奏響之時卻猛然印上了休止符,這樣的打擊的確是巨大的,不論換作誰,也會吃不消的。

但是,作者無疑也是幸運的,他有一位理解他關愛他的母親。在他深處荒園獨自面對着殘垣斷壁、破瓦殘轉時,有一個人,正在沿着他的車轍苦苦地尋覓,有一個人,正在希求着蒼天使她能夠分擔兒子的痛楚。但是她的兒子還太年輕,還不懂得生活的意義,還不懂得一位母親加倍於兒子的痛。於是,這一切,她只有默默地忍受,默默地藏在心裏的這個人,註定是活得最苦的母親。

當他的小説第一次獲獎時,當他的`生活又一次點起希望的燈火時,她卻猝然而去,彷彿她來到這個世上只是為了替兒子擔憂。正如作者所寫到的,也許她心裏太苦了,上帝看她受不住了,就召她回去。

最後,關於“母親期望作者找到的那條路到底是什麼”,就我個人認為,這條路是一條通往幸福與快樂的路。不論做什麼,只要能夠快快樂樂,健健康康地活着,這就是每一位母親對她的孩子最大的渴盼啊!正可謂“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只要孩子能夠找到自己的快樂,實現自己的理想,母親都一定會默默地支持着,無私地奉獻着,這也正是“母親”所最偉大之處!

讀完《我與地壇》後,深刻地瞭解到作者的堅強不屈和母親的愛,作者的事蹟使我感動不已,才知道了什麼是愛的力量。

我與地壇讀後感 篇2

《我與地壇》是一部非常難得,值得人反覆深思“把玩”的作品,也許是我自身閲讀量的不足問題,在中國近代散文史上這是一篇少有的極具充滿哲思意味的文章。在作者悲涼而又充滿希望的筆調下,寫出的不是騷情爛文,而是凌駕於整個人類之上,向我們解答‘人’這一終極命題。

“一座荒蕪並不蓑敗”的園子,一個活到最犯案的年紀忽地殘疾了雙腿的年輕人。在野草荒藤茂盛的自在坦蕩之際,這個失魂落魄的年輕人搖着輪椅踏進這片荒園,十五年間,日復一日,他每日是存着如何死,如何生這一矛盾體。

《我與地壇》主篇大致可分兩個結構:

一、作者對“生”這一複雜問題的思考,以景物描寫為主。一草一木間背後影射作者對生命的感悟。“蜂兒如一瑣小霧穩穩地停在半空;螞蟻搖頭晃腦捋着觸鬚,猛然想透了什麼,轉身疾行而去;瓢蟲爬得不耐煩了,累了,祈禱一回便支開翅膀,忽悠一下升空了;樹幹上留着一隻蟬蜕,寂寞如意見空屋;露水在草葉上滾動,聚集,壓彎了草葉轟然墜地摔開萬道金光。”

二、追憶回想表達對母親到懷念。明暗線穿插交織,掙扎於生死之際的殘廢青年。憤世叛逆的孩子,兩種形象在作者筆下躍然紙上,地壇荒蕪並不衰敗,母親:苦難卻又堅強。一人一物變化間,早已體現作者對自己未來何去何從的回答,對人生多災多難的思考。

《我與地壇》整篇文章,共分七節,風格獨特,打破了文人創作與作品間固有的距離感,充滿自傳,自省,自訴的意味。作者的真實身份融入其中,表現自己。在內容上,寫景、議論、抒情、敍事也毫無隔閡而言。相互融合,貫通始末。內涵飽滿。在這麼長的篇幅裏,容納這麼多的內容。結構顯然是一個關鍵。全文看似率性而為,不拘泥於技巧。全文章法七節分而列之。難見起深較合。雖無關聯,又似鑲而嵌之。但全文生氣灌注。作者從大局着眼,抓住文章的.氛圍與情調。文字情深而又思沉。展説大將氣度,寫得相當灑脱自在,一氣呵成,毫無贅言。

在這個浮躁的年代,顯有一片靜土用來思考,更是匱乏一部作品來讓人深思感悟。讀史鐵生的作品,能在寧靜與平淡的傷感間細細體味“生命之重”。最後,就附上書的一段話來作為此篇的結尾吧。

“但是太陽,他每時每刻都是夕陽也是旭日。當他熄滅着走下山去收盡蒼涼殘照之際,正是他在另一面燃燒着爬上山巔佈散烈烈朝暉之時。有一天,我也將沉靜着走下山去,扶着我的枴杖。那一天,在某一處山窪裏,勢必會跑上來一個歡蹦的孩子,抱着他的玩具。

當然,那不是我。但是,那不是我嗎?宇宙以其不息的慾望將一個歌舞煉為永恆。這慾望有怎樣一個人間的姓名,大可忽略不計。”

我與地壇讀後感 篇3

再讀我與地壇,就想到高中在語文自習課上第一次讀到《我與地壇》的場景。

那時候因為自己成績不好而自我悔恨,想到自己父母的不容易,想到自己因為遠離家而思念父母,想到自己的學業壓力,所以在讀《我與地壇》的時候哭得一塌糊塗,當時以為自己有過不去的坎,因為成績差,因為不如人,所以覺得悲傷,覺得自己一輩子都完了,會永遠抬不起頭。

而今,再讀《我與地壇》才發覺,你根本不知道人生最難的地方在哪裏,那時候成績不好,一點困難就以為是天大的難事。而現在,長大後的經歷更讓人難以忍受,你會發現,比買不上房子掙不到錢的還大的'壓力就是你的家庭不幸福,你不知道你愛的人在經歷怎樣的磨難,他們又是怎麼在煎熬地忍受中年的一切變故,而且,這變故相當地長,相當地複雜。

你想自己突破,過自己的人生,建立自己的家庭,卻發現,原生家庭的一切影響你都尚未擺脱,根本走不出去。

人生就像走進了死衚衕,很多年你都出不來,也不知道什麼時候能走出來。就像史鐵生當時在地壇一樣,在思考自己生命的意義,無數次在生與死之間掙扎。

他的生命因為疾病困在了輪椅上,但他的思想卻不受限制地在飛翔,拯救了自己,也用文字滋養了那些困在生活中的人。有數不清的人因為生活發生了變故,他們也不知道人生會在什麼地方卡殼,會在什麼地方打轉,會在什麼地方倒退。

現在想想,我在當年就該學會成長。我一直覺得自己成長的很慢,因為有很多人保護我,他們讓我專心自己的學業,卻對我隱瞞了生活的殘忍。於是過了二十多年的安逸生活以後,生活的一切壓力都來了,生離死別,家庭破碎……我不願意接受,卻無能為力。

很多事情,我們能左右的只有自己的思想,父母怎麼想怎麼決定,家庭怎麼走向,老人能否長命百歲,我都沒有辦法。唯一能希望的就是他們自己好好生活,愛惜身體。

有時候我安慰自己,過了這幾年,一切都會好的。我總不能一直像現在這麼倒黴吧,總會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時候吧。

我一直為自己的無能自責,為自己的懦弱無奈。這麼多年,我都成長得太慢,當面對這一切變故的時候,顯得自己特別無能。

多年以前,在讀《我與地壇》的時候,我就能夠感受到那種絕望和無奈。沒想到過了十年,生活仍舊讓我想到了當年那個絕望的自己以及還抱有些許希望的自己。

自己的現在只能與過往的經歷對比,至於是否屬於艱難困苦,與自己的承受力有關。我的經歷固然不能與數次經歷生死的史鐵生比,只是人生的某個瞬間讓我與《我與地壇》中的心境產生共鳴。

多年以前,我努力變得堅強,而今,我只能告訴自己堅持住。成長本身就是痛苦的,就像破繭成蝶一樣。

老天不會讓你輕輕鬆鬆度過一生,那樣太沒意思了,所以每個人都要面臨自己的磨礪,然後才知道人生重要的是什麼,才能在漫長的人生中不會喪失信心。

我與地壇讀後感 篇4

《我與地壇》是史鐵生的散文代表作。其中記錄了作者在雙腿癱瘓期間,來到一座廢棄的古園,感悟人生、感悟生死的故事。

這其中使我印象最深的就是作者的母親。母親在作者剛癱瘓時,並沒有一味的愛,而是理解他,寬恕他。儘管在作者發脾氣,摔壞東西時,母親還是沒有責怪,而是讓他“好好兒活”。作者在雙腿剛癱瘓時,每天都要去地壇,母親雖然擔心他做傻事,胡思亂想,但絲毫沒有過問,只是在心中默默地祈禱。可是這份愛,作者卻在母親逝世以後才懂。

當然書中除了母親,在“記憶與印象”這些章節中也提到了很多人物,如八子,姍姍,小恆,莊子這些童年時的好友。其中最令我敬佩的就是莊子。莊子是作者從小到大一直以來的好夥伴,別看他的性格大大咧咧的,對朋友可謂是肝膽相照。記得作者有一回剛從醫院出來,兩條腿被確診為癱瘓,於是莊子便為作者憤憤不平。現在的生活中,能對朋友這麼真心真意的真是少之又少。

在《我與地壇》中,作者不僅講述了故事,還闡述了生命的價值:生命是上帝賜予的,是神聖而不可侵犯的,每一個生命都有自己的命運,但這命運有時好,有時壞。我們不能因為有了一個好的'命運而偷笑,也不能因為命運之差而絕望,我們唯有能做的,就是“愛命運”。這也是作者從對生命的絕望到後來的愛生命中感悟出來的。

作者生命中最重要的,在我看來就是他的母親和地壇,地壇是一座廢棄的古園,它沒有高牆,也沒有玉砌雕欄,祭壇四周的老柏樹愈見蒼幽,到處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蕩。它為當時失魂落魄的作者把什麼都準備好了:準備好了安靜,準備好了與世隔絕的靜謐。讓作者在其中思索感悟。在地壇中,作者執起筆,開始寫作。寫作在作者看來,是安靜中更為安靜的去處。這也逐漸讓作者看到了更多美好的東西。在作者的筆下,四季一直充滿着生機,星空一直散發着光彩。儘管是再破舊的地壇,也能在作者筆下光彩奪目。作者認為,所有人眼中破舊的地壇其實是一個簡單樸素的人,他隱藏起了自己的金碧輝煌,展現給人的是塵土飛揚。他不張揚,不炫耀,他只是默默地坐落在一處僻靜的院子,靜靜地等候他的主人,在原來的院子裏,作者經常去地壇自我檢討。現在搬家了,離地壇遠了,再也找不到這安靜的去處。不過,這時的作者已經脱去悲痛,剩下的,只有不斷的自我勉勵。作者認為,我已不在地壇,地壇在我。

每個人都需要一個心中的“地壇”。每天到“地壇”待一會兒,進行自我反省,就可以讓我們知道到自己的優點和不足,以便進行檢討和改正,做一個更完美的自己。

“地壇”就是一片淨土,存在於每個人的心底。

我與地壇讀後感 篇5

史鐵生是我最喜愛的作家,沒有之一,我深刻地記得他是的最後一天去世的。聽到他去世消息的那一刻,我彷彿感覺像是失去了親人一樣,眼淚在眼圈裏打滾。這個暑假重拾他的一系列作品,眼睛再一次模糊,不僅僅是感動,更是感同身受。是啊,作品就是讀者與作者的心靈對話。

史鐵生的每一部作品幾乎都充滿着對生命的叩問,對命運的思考貫穿其所有創作。史鐵生毫不避諱對生、死、命運、信仰、苦難、愛進行終極探索,他的作品以對生命的熱愛和對人生應有的信念深深地觸動了每一位敬愛他的讀者的心。

史鐵生先是雙腿殘廢,然後又患腎病並發展到尿毒症,兩三天就要做一次透析來維持生命,一生受着病痛的折磨。在史鐵生看來,殘疾和愛是人類的重要組成部分,愛也是史鐵生的寫作主題之一,愛也讓史鐵生去思考生命的意義。史鐵生的苦難是從延安插隊開始的,但他並沒有一直怨憤,反而學會了感恩。怨憤在史鐵生的生命裏逐漸減少,直至沒有;愛,卻在史鐵生生命裏逐漸地增強。

在史鐵生那裏,感受到最強烈的應該是母愛了吧!母愛是普遍偉大的存在但又是獨特的。正如但丁所説:“世界上有一種最美麗的聲音,那便是母親的呼喚。”無論是在《合歡樹》中想盡一切辦法醫治兒子的雙腿的母親形象,還是在《我與地壇》中,在偌大的地壇裏艱難地尋找兒子的母親形象,在史鐵生那裏,都已定格成苦難的母親,活得最苦的母親。因為“兒子的不幸在母親那裏總是要加倍的。”在散文《我與地壇》中,史鐵生用他那最清新、最樸素、最乾淨的文字表達了最深切、最感人的母愛之情,更表達了他對母親的深深懷念和無限的自責與後悔。“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在史鐵生那裏,母親已成了他生命中的結,他這樣寫道:“多年來我頭一次意識到,這園中不單是處處都有過我的車轍,有過我的車轍的地方也都有過母親的`腳印。”在散文《秋天的懷念》中,母愛讓那個心境狂躁的兒子,那個從未真正理解母親的兒子,那個最終在母親一去不復返中得到活的啟示的兒子,最終決定遠離死亡嘗試活下去,正如作品中所説的那樣要好好活。”母愛是史鐵生在面對殘疾的路上感受到的最深刻的愛。正是因為這種深刻的愛,堅忍的母親,讓史鐵生體悟到了生存的意義,即要好好兒活,好好兒活。堅強的拼搏下去就是在成就生命的意義,就是在回報母親。

此刻,我又想起了我的婆婆,因為意外在去世。在重症監護室裏,我知道她很想活下去,她緊緊拉着我的手,不願我離開。她也是個苦難、一生沒有享過福的母親。也讓我想起了因飛機意外墜毀而留下妻子和3個女兒的科比。還有暑假期間的河南大暴雨以及持續的疫情,讓我們明白,平安健康比什麼都重要,就是好好活着。其實我們還可以讀到史鐵生要傳達的另一層意義:時間不等人,我們要好好珍惜眼前人,對於父母親人,更是要好好關愛。

我與地壇讀後感 篇6

關於此書,我想從三個點來跟大家分享。

一、三個問題

如果細讀這本書,你就會發現,史鐵生整本書都在追問三個問題:1、要不要去死?2、為什麼活着?3、為什麼寫作?

不過在書中,他也都給出了答案:1、要不要去死?書中寫到:“死是一件不必急於求成的事,是一個必然會降臨的日子。”從此句話中,我們可以感覺到他感歎命運的不公,不過後來又釋懷:生死只是一個循環罷了。頗有一種:蟬鳴八日,向死而生的味道。

2、為什麼活着?書中寫到:“如果時間沒有苦難,每個人都健康漂亮,會怎樣?沒有差別的世界就像一灘死水,一片沒有肥力的沙漠。所以必須有人接受這種苦難。”

3、為什麼寫作?從書中我們不難看出,自從他雙腿癱瘓後,體力活幹不了,找不到工作,但是頭腦比較靈,就開始了寫作。

其實用一句話就可以概括這三個回答:死是必然,活着只是一種方式,寫作是一種無可奈何卻又令人心懷感恩的途徑。

二、他與母親

在一個人最春風得意的年華,上天跟他開了一個動真格的.玩笑,導致他精神出現了嚴重的危機。對母親的態度變得暴躁起來。書中有一個細節寫到:“母親喜歡花,可自從我的腿癱瘓後,她侍弄的那些花都死了。”當時的他總是沉浸於自己的悲痛之中,從來不顧及母親的感受,他也不會去想那些空落白天后的黑夜,那些不眠黑夜後的白天,母親又是怎樣過來的?如果説史鐵生的輪椅壓過每一寸地壇,那他母親的腳印,就輕踩過地壇的每一寸土地。

直到他的母親去世後,他才恍然大悟:“那時她的兒子還太年輕,還來不及為母親着想,他被命運擊昏了頭,一心以為自己是世界上最不幸的一個,不知道兒子的不幸在母親那兒總是加倍的。”

三、跑步者

史鐵生在地壇的日子裏,他也交到了很多好朋友,其中有一個拉人力車的男人,愛好就是跑步,第一年參加北京環城馬拉松,跑了第15名,但是他對自己充滿着信心;第二年跑了第4名,大街的櫥窗上只展示了前三名的照片;第三年跑了第7名,櫥窗裏只展示了前6名的照片;第四年跑了第3名,櫥窗裏只展示了第一名的照片;第五年跑了第一名,櫥窗裏卻換成了所有人的合影,他在裏面很難找到他自己;直到第六年,他跑了第一名,同時也打破了記錄,教練找到他説:“可惜啊,我要是10年前發現你就好了!”

是不是很可笑?是不是很諷刺?可是熱愛本身就是意義啊,重點不在於別人知道你是誰?而在於你知道自己想要什麼?然後去努力!

此文通篇都沒有在強勢的要告訴我們什麼道理,更沒有要我們怎樣怎樣。只是通過史鐵生先生的自身經歷和其對生活哲學的思考,將地壇呈現在我們眼前,彷彿與他對坐笑談一般。

如果説讀完此書非要收穫什麼道理,那大概就是:生活中有許多遭遇與悲哀,是我們無能為力的,我們不能指望沒有困境,但是絕不能讓困境扭曲掉我們的靈魂與智慧!

我與地壇讀後感 篇7

他攜着他的《我與地壇》,出現在我的語文課程中。在剛剛看到文章標題時,還以為又是什麼詞藻華麗寫景類的文章,後來才知道,這樣洗盡鉛華的文字,是建立在他多舛的命運上的,是他經歷風風雨雨之後的心靈獨白。

初讀,帶着不以為然的心理。然而看到他樸實卻不乏真情的文字,我在心裏開始歎服。“在滿園瀰漫的沉靜光芒中,一個人更容易看到時間,並看見自己的身影。”生命長河,只有時間才是永恆。當他搖着輪椅走進地壇,浸沒在夕陽中,恍然想到自己的.命運,會是一種哀歎,更是一種沉思。他那樣深刻地剖析生與死,思考活着的意義,活着的方式,這些是我們疾走在塵世中的人所無暇顧及的。這也許是讓人害怕或絕望的問題,想清楚了卻是豁然開朗。正如他因為地壇而感恩於自己的命運,如果我們也這樣去想,會不會苦悶的生活中滋生出樂趣,平凡的日子裏綻放出奇蹟呢?

再讀,我也開始思考。隨着他眼前的風景與人事。他説,“我來的時候是個孩子,他有那麼多孩子氣的念頭所以才哭着喊着鬧着要來,他一來一見到這個世界便立刻成了不要命的情人,而對一個情人來説,不管多麼漫長的時光也是稍縱即逝,那時他便明白每一步每一步,其實一步步都是走在回去的路上。”看似我們的生活是在由一點一滴積累至無窮地活着,其實死是早已註定的,這只不過是時間的問題。有些人活的久,但不一定滿足;有些人死的早,也未必就不幸福。人生的價值與壽命不成正比,你所期盼的也未必如你所願。

這使我想到了遠方的一個老婆婆,86歲了,身體一直很健康。我與她本不是親戚,而我母親稱她為奶奶,她幫着外婆照顧孩提時的母親。幾年前,母親帶我去看她,那時候我開始記事了,看到她的生活那般困窘而不願接受別人的幫助,我的眼淚一發不可收拾。她被兒子兒媳厭棄,自己一個人住在小屋子裏,沒有地磚沒有電器,只有一張牀,一個爐灶,一張小桌和一堆茅草。可她依舊是豁達的,我看着她臉上的溝壑,那是八十六年風雨留下的痕跡。她笑的很明朗,雖然有那麼一點點無奈;可是我知道,她和史鐵生一樣,也會在桑榆之時想自己活着的意義,想自己的悲哀與困苦,她也想過放棄,可是她都熬過來了,沒有什麼比堅強地活着更令人敬仰。然而最近我聽聞她得了癌症,且是晚期,也許死亡已向她逼近,可是我堅信,歷經風雨後的頑強與堅韌會讓她依舊豁達地走完人生。

再回顧自己的生活,煩惱遍地。如果我選擇一一拾起,只會更加困惑與迷茫。人生是有限的,我為什麼要糾結於讓自己難受的事,而不是多想一想以後的美好呢?滄海桑田,沒有人知道下一秒會發生什麼,你我會變成什麼樣子。傾覆或是流離,我們要隨遇而安,像史鐵生那樣,悲傷後,找到自己的方向,重新出發。這些也許現在我們還無法做到,但當我們在這條路上走了很久很久,也許有一天會突然發現,曾經的悲傷不再那麼悲傷,曾經的回憶裏亦充滿了歡樂。一切都是既定的,行走在世上,朝朝夕夕繁華與滄桑入目,是罪孽,亦是福祉。

我與地壇讀後感 篇8

深夜,關掉書桌上早已發熱的枱燈,起身,打開書房的門。門前依舊放着與往常一樣的小凳子,上面有一盤水果,一杯牛奶。習慣性地拿起這些回到房間。

今夜,卻久久不能入睡……

停止了在牀上的輾轉反側,打開燈,牀頭櫃上躺着一本嶄新的《我與地壇》。如水的月光從忘記拉上了窗簾的窗户間斜射入室,肆意的在書面上留下淺淺的嫩黃色印跡,而它似從沉睡中甦醒,等待着我。這種感覺是這樣的熟悉,如同史鐵生對那古壇的低語:我常覺得這中間有着宿命的味道,彷彿這古園就是為了等我,而歷盡滄桑在那兒等待了四百多年。

在這座古壇裏,我看見的是一個失魂落魄的母親總是在日頭隱去的傍晚,在那偌大的古壇裏悄悄的尋找自己生病的兒子,找到的時候,就默默的留下蒼涼的背影。這個聰慧堅韌的母親,在那些空落的白天后的黑夜和那不眠的黑夜後的白天裏,用兒子的苦痛一遍又一遍地刺向自己的心,卻用虔誠的姿態祈求着上蒼恩賜自己那不幸的孩子。眼眶裏温熱的淚朦朧了眼前清晰地黑體字,我卻在那焦灼的背影中看見了另一抹重疊的身影……

我倔強地擦乾眼角的淚痕,卻無意瞥見了牀邊那還殘留着牛奶皮的玻璃杯。記憶的拓片在一瞬間向我湧來,一張一張,印着那最熟悉的笑容……

被蜜香浸滿的童年裏,有我的母親每天來回奔波的身影。回家的路上,車後的我高興地唱着老師剛剛新教的兒歌,車前的母親奮力地騎着,嘴角高高地上揚。還記得,我總愛纏着母親給我講故事,於是那時候的夢裏,總有善良的小紅帽和壞心的大灰狼。還記得,母親總愛給我織漂亮的衣服,於是我時常趴在母親的旁邊,翻亂那一張張印有花紋圖案的幾何紙,玩弄着一團團五顏六色的毛線球。

在忙碌壓抑的.學習生活中,母親總是和我一起笑着,哭着。每天放學回家,在路口的拐角就能看見我家的車庫裏那團暖暖的黃色燈光,而後是母親幫我放車,拿書包的身影。晚飯的餐桌上,總擺着母親跟着電視節目學習的新菜。深夜,母親總要輕輕踮着腳尖,將書房的門打開、關上好幾次,看我是不是又趴在書桌上睡着了……

眼角的再次温熱,讓此時的我更加清醒。我究竟有多久沒有記起這些?還是一切都太過熟悉?原來,習慣也是一種可怕。它侵蝕着我感動的神經,讓我失去了感受愛的能力。因為這可怕的習慣,我總是因為心煩而向母親抱怨發火;因為這可怕的習慣,我總是把母親所給予我的温暖看作是理所當然;因為這可怕的習慣,我總是貪婪地渴求更多……

我這個任性的女兒直到現在才發現,我總是渴望自己快快長大,卻不知母親也正以相同的速度老去。她將她的愛用一片一片叫做年華的葉子層層覆蓋,慢慢腐化,化作為我的養分。

此後的夜裏,我終於入睡。在夢中,我看見了那座古壇,一個母親推着輪椅車向我走來,而我牽着母親的手,與他們相視一笑……

我與地壇讀後感 篇9

它一面剝蝕了古殿檐頭浮誇的玻璃,淡褪了門壁上炫耀的硃紅,坍圮了一段段高牆又散落了玉砌雕欄,祭壇四周的老柏樹愈見蒼幽,到處的野草荒藤也茂盛得自在坦蕩。這個曾經歷過無限繁華,而今卻滄桑無比的老園子,便是地壇了。而人們總會記得,曾經有個叫史鐵生的殘疾人,在這裏領悟了生命的意義。

史鐵生,算是這世上萬千不幸者中的一個。21年那年,正值青春煥發,活力四射的年齡,一場疾病卻無情地掠奪了他雙腿的行走能力,使他再也無法站立,與正常人一樣自由行走。這對一個還懷着滿腔熱血的年輕人來講,該是怎樣可怕的`打擊啊!然而,就在對生活萬念俱灰時,史鐵生遇到了地壇,一個讓他永生不能忘卻的地方。

在地壇,史鐵生見證了形形色色的人。有一對從中年變為老人的夫婦,有熱愛唱歌的小夥子,飲酒的老頭兒,中年女工程師,很有天賦的長跑家……他們都帶給史鐵生無數的感動,無數對生與死的思考。而其中一個弱智的漂亮女孩兒,更是給他帶來了無盡的思考。

作者(史鐵生)曾為這個女孩而感歎,上帝為何要把漂亮與弱智這兩樣東西都給了這個小姑娘?這是多麼不幸的事啊!可她別無選擇,只有無言和回家去是對的。造化弄人,有時命運就是這樣的不公,正如書中所言:“就命運而言,休論公道。”對於早已成為現實的不幸,除了坦然地去面對,又能有什麼比這更好的方法呢?

作者在沉思中,給了生死一個簡單的定義:生與死都是命中註定,都是事實。一個人從出生的那一刻起就要面對死亡,面對不幸。死只是早與晚的區別,不幸只是多與少的差異。這並非要我們去考慮,去抱怨。從根本意義上來講,我們應該想的,是“怎樣活下去”、“怎樣活得更好”的問題,是面對生活的一種坦然與平靜,是對不幸的接受與無畏,而非對命運的抱怨,對生命的自我放棄。現實對每一個人來説不全是痛苦;幸福與痛苦之間,也許僅僅是不同人看待事情角度的差異。與其整日為自己的不幸而痛苦,不如坦然地面對不幸,笑出生命的強大與美好。

即便是再不幸的人,也有生命中幸運的地方。史鐵生雖然失去了會行走的雙腿,但他背後,卻一直有一個無私而偉大的母親在默默地支持他。在地震中的倖存者,即使是失去了健全的身體,可他卻依舊要感歎,在奪去無數生命的災難中活下來才是最大的幸運。生命就是如此神奇而偉大,上帝在降臨不幸的同時也賜給了人們幸運。

上帝創造了生命,也就一定賦予了它特殊的意義。儘管這是一個艱難的過程,我們可能會面對各種不幸。但是,當你面對不幸時,請坦然微笑。

我與地壇讀後感 篇10

《我與地壇》集中思考和表達了“生命”的困難與意義,這是史鐵生在漫長的艱難歲月裏對生命再三再四循環反覆的思考咀嚼和叩問所得。這樣的主題致思方向,對於當代散文來説,或許並不是重大的創舉,此前的散文寫作,一般也都會觸及到這類主題。可是能夠以一種平實、冷靜、温情而透徹的態度娓娓道來,昇天入地,絲絲入扣、體貼入微,毫不勉強造作,並抵達一種能為平常人所理解又難以企及的境界,卻僅有史鐵生做到了。這篇長達萬言的作品,無論是在表達主旨上,還是在寫法、語言各個方面,都堪稱是史鐵生對中國當代文學獨一無二的貢獻,就這個意義而言,《我與地壇》的影響遠遠超越於文體範圍。

每個人境遇的不一樣構成了世界的千差萬別,但在史鐵生的答案面前,世界顯示了它的平等的一面。這將促使人類不再濫用或者儘可能少地濫用自我那個“狂妄的年齡”;這個答案雖然並不必然保證世界上不再有“失魂落魄的人”,但在史鐵生以自我漫長的煎熬而獲得的領悟那裏,這些“失魂落魄的人”將得到寧靜和終生的撫慰。“寧靜是一種規格很高的品質。真正獲得了寧靜的人非但不是麻木的生硬的,反而是極其敏感極其温厚也是極其豐富極其堅韌的。他可能為草的凋零或者樹葉的飄落而傷感,也可能替一位素不相識的弱智小女孩而擔憂,他思考過怎樣生也思考過怎樣死,説到生的時候,他有那麼多山重水複的.煩惱和柳暗花明的喜悦,講到死的時候他事無鉅細從心態、方式到裝裹和墓地,全都娓娓道來更談笑風生,從史鐵生的文字裏看得到一個人內心無一日止息的起伏,同時也在這個人內心的起伏中解讀了寧靜。”

對母親的刻畫以及對母親的愛,是《我與地壇》最為感人的部分。這些平靜如水無法複製的文字,藴含着充沛飽滿、風雷激盪的高貴的情感。母愛是文學描述最能熠熠生輝的主題,散文這一體裁因其自由活潑不受拘束,又尤能盡情婉轉隨意收放。張潔的《世界上最疼我的那個人去了》以往所以感動過無數讀者。而《我與地壇》在敍寫“我”與母親的點點滴滴時,遠離了熱烈、哭號、哀勵、宣泄等等所有的激烈的表達方式,也沒有做人們最常見的赤裸抒情—儘管他這樣做很可能也會被讀者理解和理解。史鐵生將那人間至愛的種種偉大意義都懸置隱藏起來,只是用一種內斂到近乎壓抑的語調,講述着母親看似平常的幾件小事以及母親過早離世帶給他無法挽回的損失與至痛。史鐵生之所以這樣處理,實在是不得不如此,因為這濃厚的偉大的母愛與前面那“生與死”的答案一樣透徹、融通和豁達,絕容不得絲毫的張揚與誇飾。

我與地壇讀後感 篇11

江南的高温天悄然而至。街上行人似乎少了些,連樓下乘涼的居民們也不見了蹤影。在盛夏的午後,翻開《我與地壇》,去尋一處清涼。

深藍色的封面,給人以心曠神怡。手指觸摸着封面上微微凸起的書名,覺出它對往事的述説。

書中講述着史老先生的人生旅途。剛開篇,就出現了一座廢棄的古園。這座古園歷盡四百餘年的滄桑,注視着史老先生的成長。也是在這裏,他完成了對人生的思考,對生命的領悟,對未來的期待。

史老先生的青年時期,因為一場病,雙腿殘疾。正值人生最美好的時光,史老先生卻失去走路的機會,換作任何一個人都會有抱怨,有不甘心,有失魂落魄。這樣的時期,我們需要獨處。於是史老先生找了一個寧靜的去處,獨自思考。正如他所説:“在人口密聚的城市裏,有這樣一個寧靜的去處,像是上帝的苦心安排。”他在這個僻靜的地方靜靜思考各種事情。

一開始,他覺得整日呆在這樣的地方是逃避,是為了把自己的世界與外界隔絕。他在這裏一連幾年,看書、寫作,確實好受一些。漸漸地他會一連好幾小時地想關於死亡的事。終於,他弄明白了,一個人的出生不是一個可以辯論的問題,而是上帝交給他的一個事實。死則是不必急於求成的事,那一天遲早會到來。除了生與死,剩下的就是怎樣活的問題了。

所以,史老先生用了一生去詮釋“如何活”。從雙腿殘疾到住院治療、與死神垂死掙扎再到母親的離世,最後他開始追逐夢想。他理解了“生與死”之後,便從病的陰影裏走出來,活出了一片色彩。

他一生的經歷歸結為四個字“零度生命”,這就是他這一生精彩所在。生命本無意義,從零開始。但生命的到來並非平白無故,生命以它自己獨特的方式向我們要求意義。我們應該活出意義,有意義的生命才有色彩。生命的開端確為零度,在生命中也常有零度。每前行一段,我們需要回頭看看,是否偏離了夢想的軌跡。這樣的每一次回頭就是走回生命的起點,重新看看,我們接下來該怎麼走。正如一葉孤舟在浩瀚無邊的大海上行駛,漫漫長路,我們需要指南針的指引,一旦迷失方向,將永遠到達不了目的地。在人生路上,每一次零度的重温就是航海的指南針。即使我們走的每一步都很渺小,但每一次重回零度後再繼續前進,就將離目標更近一步。

這是史老先生的人生。他用了一生的時間去感悟,這就是他生命意義的體現。

每個生命都有它存在的.價值。歷史上,成吉思汗的統一女真,秦始皇的統一中國,康熙、乾隆的“康乾盛世”;當今社會,最美媽媽吳菊萍的見義勇為,最美司機吳斌的恪盡職守,最美鄉村教師吉思妞的無私奉獻。甚至是植物、動物。每一草,每一木都為了生命的色彩而存在。毋庸置疑的是,每一個生命都從零點開始,又在無數次的迴歸零度中昇華,去體現它的意義,描繪它的色彩。

我們活在浩瀚的宇宙裏,漫天飄灑的宇宙塵埃和星河光辰,我們是比這些還要渺小的存在。我們——平凡人,沒錯,但再渺小的生命也有它的意義。

唯一不變的,是“迴歸零度” 。

我與地壇讀後感 篇12

今天,我拿到了一本新書,史鐵生寫的《我與地壇》,讀了其中的幾篇,我感觸很深,比如一直伴隨着史鐵生成長的一棵老樹;一個“樂趣多多”的幼兒園;一個不能忘懷的童年夥伴。

其中讓我印象深刻的就是“樂趣多多”的幼兒園。

在史鐵生的筆下,幼兒園是一個戰火烽煙四起的地方,一定有叛徒和俘虜的身影,所以他總是裝病,不願意去幼兒園。但是也有慈祥忙碌的兩個老太太,“她們與一般的老太太的確不同,臉上的每一條皺紋裏都湧現着天真。”

這讓我想起了我的幼兒園時光,那是也有今兒不和你玩,明兒不和你玩的小矛盾,也有那慈祥的幼兒園老師,這種種事情令我不能忘懷。當時,我像個假小子,為了滿足自己,自己發明了一個“有趣”的遊戲:“假扮”。當時很流行奧特曼(一個動畫片)講的就是和壞人打來打去,而我非常喜歡,就開始假裝自己是奧特曼去打壞人,並要求當時的好閨蜜小清,去一起當英雄——這樣回想起來,原來我從小就有一個英雄夢呢!

史鐵生的.老樹長在自家院子裏,而他人已經搬走了。我也會想起我自己的老房子。剛出生時,我在浦西住了2年,雖然已經很難回想起大部分事兒,但聽我媽媽説,我們小區外只要走個幾分鐘就有個廣場,我也記着我們家周圍的“便利”。雖説很多人都喜歡住在:只要一出門就有很多家小吃,隨便走走就有一個廣場的小區。但在我看來,這地方儘管便利,但過於嘈雜,我內心並不喜歡。直到後來我們搬去了仁恆,這個小區我非常喜歡,主要就是因為我的朋友幾乎都住在這裏,一點不孤單,並且離我的學校近還不是很吵。在我的腦海中,仁恆綠樹成蔭,有高高的樓層,難得一見的遊樂沙灘,湖邊隱約可見的會所,以及孩子們玩樂時瘋跑的腳步聲,笑聲,打鬧聲。這裏是一個安靜又充滿活力,令人放鬆的家。現在的家才是我夢想中的家:他的安靜充滿魅力,可以讓我靜心學習甚至發呆,學習累了可以看看窗外的綠色放鬆身心。

史鐵生有一個好朋友叫八子,他們一起看着一毛錢的電影,誰知,趕到時,電影已經開始放映,便用了這一毛錢買了香腸吃。我也有一個好朋友,叫智涵,我們一起吃過冰棍,一起去過迪士尼,一起放學回家,無論是學校的還是家裏的瑣事我們都無話不談。後來我去了另一所中學,但我們還是時常見面。在新的學校裏,我感覺我再也找不着這樣的好朋友,和新同學在一起,我們聊天開玩笑,卻很少能夠感受到真正的信任和了解。越這樣,我就越懷念和她一起的時光。這種感覺就像史鐵生和八子一起面對面鼻子幾乎碰着鼻子吃香腸的感覺:“人一生很少有機會吃到這麼好吃的東西。”就像我一生很難再次交到這麼好的朋友。

“對於故鄉,我忽然有了新的理解:人的故鄉,並不止於一塊特定的土地,而是一種遼闊無比的心情,不受空間和時間的限制;這心情一經喚起,就是你已經回到了故鄉。”雖然現在的我很少回到以前的家,但每當回想我住過的地方,擁有的朋友,我都會覺得很滿足,整個世界也跟着我回到了童年。

我與地壇讀後感 篇13

《我與地壇》是作者史鐵生雙腿殘疾後在一個荒腐但並不廢棄的院子裏所發出的對生命的感悟,在哪裏,他見到過很多人,他們有的相愛,有的困苦,他們在生命中平凡的如同塵埃,甚至是被生命無情的作弄。

十五年的春夏秋冬,無數個思考的日子,伴隨時光的反噬悄無聲息的流去,那升起的朝陽,終究要伴隨黃昏無情的落下,可是生命微笑的樣子,美得讓人牽掛。

早晨,當你睜開眼睛,你應該為自己依然擁有生命而感到慶幸,因為你還活着。上帝給你安排了無數個平凡而又不平凡的日子,那你就應該平凡而又不平凡的`活着,因為要知道,當你死後,上帝自然會帶你去你該去的地方,白天依舊,黑夜如常……地球不會因為你的死去而停止運轉,太陽也不會因為你的消失而不再發亮。所有人依舊會去做自己想做的事,誰又會在意你已不復存在?或許那只有你的親人,為你停留在記憶深處的悲傷。

擔心你的只有你的親人,就如史鐵生母親擔心他一樣。

母親的傷痛是孩子永遠沒法理解的,它如細小的泉水般憂傷,又如洶湧的大海般瘋狂。史鐵生因為身體的癱瘓整天把自己泡在痛苦裏,完全沒有考慮到母親的感受。他獨自待在地壇的那些日子裏,母親也曾悄悄的來,陪着他靜靜的等待。史鐵生也曾無數次發現卻不以為然,直到母親去世之後才恍然大悟……可是一切都晚了,他太晚明白母親的心,太晚感受母親的愛。當一切追悔莫及是,時間已經不給他任何追回的機會……

如果你有一個同樣愛你的母親,請愛她。應為當你想起愛她的時候,她就老了,已經不需要你再給她什麼,所以當她還有能力享受的時候,請保護她,給她温暖,否則當你後悔時,她便已離開……

人生需要思考,人生需要愛。要知道,上帝在關上你的門的時候,還會給你留一扇窗,讓你依然可以看到外面的風景,讓你去感受生命。

為此,我不禁想到老師給我們看的一副圖片。那是一個曾經美麗的女子卻在烈火中變得面目全非,變成這個樣子,她沒有了工作,朋友也躲着她,可能她不敢見人,或許她想過自殺。

可是她卻活了下來,憑着自己對生命的執着活了下來!這是個的多麼超出常人的思想。這樣一個滿負創傷的人啊,為了生命,竟這樣堅強!反過來想想,如果我變成這樣,我會怎樣?作為天生愛美的女性。我想誰變成這樣,都會想到死。與其這樣醜陋不堪的活着,倒不如死了來的痛快?像我這個年齡的孩子可能會很痛苦,應為自己不想做的事非要做,而自己想做的事卻不能做。可這種小痛苦在生命面前,也只能一笑而過吧。是這樣的痛苦根本不算痛苦,還是我們根本不懂痛苦是什麼呢?

就連在烈火中變得面目猙獰的女子和雙腿癱瘓的史鐵生都沒有輕易放棄自己,那我們這些痛苦,是不是也要努力克服呢?

其實有時候,生命就像一首圓舞曲,你只有不停的旋轉跳躍,才能舞出自己的色彩。為了生命,盡情的跳躍吧!

我與地壇讀後感 篇14

拜讀了《我與地壇》,起初是一種完成任務的心態,因為兒子説需要我寫讀後感。可是,讀着讀着,不知不覺就被深深地吸引了,有幾處讓我不禁為之動容。這些年,整天不知所忙地忙碌着,雖然不能説是愛學習之士,可是經常讓自我找到讀書的狀態。可是,《我與地壇》帶給我的震撼已經很久沒有過了。

作者的執着與堅強感動着我。雖然失去雙腿的他以往在年少時有過失落與暴躁,可是他日日躲進地壇,去深思,去觀察,去體味人生……從不間斷,這是多麼執着的一種精神,也就是這種精神成就了他。應對殘肢,應對挫折,風華正茂的他從彷徨走向沉着,找到了自我的位置,用艱辛的勞動成就了自身的價值,給世人留下了無數的啟迪。做為身體健康的我們,過着衣食無憂的日子,卻經常會因為一些瑣事,甚至為了官位而自尋煩惱,相比之下顯得如此渺小。母愛的偉大無私震撼着我。

作者的雙腿癱瘓給了他痛苦的青春,這注定了他母親痛苦而短暫的一生。當他年少無知,自暴自棄時,他母親所承受的痛是常人無法想象的。她用自我的不動聲色,去放縱他、去呵護他,因為他母親明白未來的路需要他自我去闖。也許作者此刻的成就能告慰母親的在天之靈,可是她短暫一生承受的痛苦在天堂能釋懷嗎作為已為人母的我,經常認為自我是一個很稱職的母親,為了孩子的生活學習操勞着,甚至為了兒子可放棄官位與金錢,以為這樣自我就很偉大了。可是和作者的母親相比,我付出的又算得了什麼呢

在我心底,孩子的平安健康歡樂地成長是最重要的,可是有時對孩子的缺點不能耐心地引導,對孩子的一些習性不能平和地理解,甚至有時因為孩子考試成績不好86。,會暴跳如雷。雖然我的`出發點是好的,願意孩子多學知識,為將來的就業生存打好基礎,可是由於方法不對,往往會傷害了孩子的自尊心,影響母子的感情。

不得不承認,作為母親的我,胸懷還不夠寬大,對孩子的付出,沒能做到任勞任怨。隨着歲月流逝,孩子的長大,我會加強與孩子的平等交流,在平和心態下享受與孩子共同成長的樂趣。作者的博愛感染了我。雖然作者自身殘疾,可是對生活的熱愛流露於筆尖。如果沒有愛,他不會發現地壇的內在;如果沒有博愛,他就無法觀察數年來地壇的變遷,以及每一位進出地壇人的特點,僅有對生活充滿熱愛,情感昇華到博愛的人,才能那麼細緻地觀察一切,精心地記載一切,用美麗的文字描述一切;僅有心底有愛的人,他才能感悟出人生的意義,從痛苦境地爬過,走向光明;僅有心底有愛的人,他才會如此懂得感恩,明白懺悔,才能勇敢應對自我年輕時犯

下的錯,才能把一切寫出來,讓世人得到教育與啟迪。人的一生會遇到很多事很多人,不可能事事稱心,處處如意,需要我們堅強,需要我們都有一顆平常心,一種平和的心態,學會應對,懂得感恩。記得有句禪語道:“當你抱怨自我的鞋不好時,卻發現有人競沒有腳。”所以不管是已經工作的母親,還是正在苦讀的兒子,都要盡心盡力地去付出,這樣才能夠擁有無怨無悔的歡樂人生。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