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小兒辯日》讀後感8篇

來源:文書谷 2.39W

當認真看完一本名著後,大家對人生或者事物一定產生了許多感想,寫一份讀後感,記錄收穫與付出吧。但是讀後感有什麼要求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兩小兒辯日》讀後感,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兩小兒辯日》讀後感8篇

《兩小兒辯日》讀後感1

一兒曰:“吾以日始出時去人近,而日中時遠也。”一兒以日初出遠,而日中時近也。一兒曰:“日初出大如車蓋,及日中則如盤盂,此不為遠者小而近者大乎?”一兒曰:“日初出滄滄涼涼,及其日中如探湯,此不為近者熱而遠者涼乎?”孔子不能決也。兩小兒笑曰:“孰為汝多知乎?”

這就是《列子》中著名的一篇文章《兩小兒辯日》,乍一看,兩個小孩説的都很有理,我也陷入了和孔聖人一樣的困惑。幸好我們生活在互聯網時代,我立即上網查閲了有關地球的知識。才知道一天之中不管是早上還是中午,太陽離我們地球的距離都一樣近。地球的運動分自轉和公轉,地球自轉一圈就是一天,產生了白天和黑夜;地球繞太陽轉一圈就是一年,產生了春夏秋冬。

那我們為什麼會認為兩個小孩説的'很有理呢?其實都是我們的感覺在做怪。

日出時,太陽光線斜射在地面上,再加上地球上的霧氣、塵土對光線的折射,會使我們看到的太陽“大如車蓋”。“日初出滄滄涼涼”則是經過一夜的降温後,太陽對地球的熱輻射時間較短,氣温沒有升高。就好比燒水,剛開始水温並不高,加熱時間長了就會變成開水一樣。

日中時,太陽光線直射在地面上,空氣中的霧氣、塵土較少,不能形成對光線的折射,再加上太陽光線過於強烈,我們感覺“如盤盂”一樣。“日中如探湯”是因為太陽光直射時,地面和空氣在相同的時間裏、相等的面積內接受太陽的輻射熱較早晨太陽光斜射時多,因而受熱最強,再加上太陽對地球的照射時間較長,氣温逐漸升高。

我想,要是孔子活在這個時代,就能很輕鬆的回答兩個小孩的問題了。

《兩小兒辯日》讀後感2

孔子東遊的時候看到兩個小孩在辯鬥,孔子問他們為何而在爭論。兩個小孩對早晨時太陽距離近還是中午時候太陽距離近而爭論不休。當他們問孔子這個問題時孔子也沒有能給出一個結論。

今天在再仔細的琢磨這個故事的時候,真的感覺這個故事告訴我們的遠不止故事的本身。兩個小孩之所以對同一個事物的出不同的結論的原因是他們評價事物的標準不同。一個小孩以視覺上的`大小判斷太陽距離我們的遠近,當然得出早晨距離近因為早晨看起來大,中午距離遠因為中午的時候看到太陽小。一個小孩以冷熱判斷遠近,早晨感覺冷當然太陽距離遠,中午是暖當然中午太陽距離近。

先不要追究兩個小孩的評價標準是不是合理,或者説結論還不是正確。我們發現兩個小孩對同一個事情的評價標準不同結果得到的結果不但不同而且是相反的結論。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一個道理,當人們的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不同的時候,對同一樣的一件事情得到的結論就會不同。在以前不允許大家有自己的世界觀價值觀和人生觀,所以人們對同一件事情不會產生不同的觀點,我們説那個時候不尊重人性,應給每個人有自己價值取向,這才尊重人性。今天我們尊重人性,每個人可以有自己的價值取向,結果又出現了對同一個事情有了不同的聲音不同的看法。我們大家又抱怨這個社會亂套了,沒有統一的標準,大家又開始抱怨了。

我個人認為,每個人對事情有自己看法這是對的,但是一個社會應該有個共同的評價標準既普世的價值觀。當各人的價值觀與普世的價值觀矛盾的時候要以這個普世的價值觀來看待事物,而不應以自己的價值觀判斷事物。也可以通過普世的價值觀來判斷自己價值觀的正確與否。今天社會大發展原有的普世價值觀被打破而新的普世價值觀還沒有建立起來,所以人們就會出現不滿的情緒。因此應該加強國民教育儘快的建立新的普世的價值觀。

《兩小兒辯日》讀後感3

古人云:“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這可真是句至理名言。在56個民族的大家庭中曾有不少人對自己所作所為誇誇其談,不切實際。直到今天老師教了《兩小兒辯日》這篇課文,我才明白了:;實事求是”的真正含義。

《兩小兒辯日》這篇課文,講述的是孔子在路上遇到兩個小孩兒在爭議太陽什麼時候離人遠,什麼時候離人近。雙方各有根據,堅持已見,爭執不下,就連孔子這樣博學的人也無法解決,被兩個小孩笑話的故事。故事i體現了兩個小孩兒善於觀察,説話有理有據,同時也體現了孔子實事求是的態度。

在萬里晴空的一個下午,我和表弟坐在陽台上互相考問對方,爸爸看見了也來湊熱鬧。這是一道難題擋住了我;闖關;的.路徑,可心裏卻想着怎樣也不能讓表弟看低我。爸爸似乎看穿了我的心思,便喝道“不要不懂裝懂”。面對爸爸的勸告,我毫不在乎,簡直不把這句話當一回事,臉上仍裝出囂張的樣子還驕傲地説道:“我才不告訴你呢!”撲哧一聲,表弟終於壓抑不住心頭的歡樂,笑着把這個題得答案一五一十地講了出來。頓時我恍然大悟,為自己剛才不懂裝懂的行為而感到羞愧。當然在自己犯錯時應鼓起勇氣承認錯誤,我只好紅着臉接受批評。然而爸爸卻沒有批評我,而是語重心長地對我説:“女兒啊,孔子説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這句話你也要多多學學這句話的寓意,做一個值得人們稱道的人啊!”

的確,對於文化和其他社會知識,人們應當虛心學習,刻苦學習,儘可能更多的掌握。但人的知識再豐富,總有不懂的問題。那麼,就應當有虛心求學的精神。只有這樣,才能學到更多的知識。“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意為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才是聰明的態度,正確的選擇。

《兩小兒辯日》讀後感4

這幾天,我學了《兩小兒辯日》這篇文章,令我受益匪淺。《兩小兒辯日》講述了孔子到東方遊學,見到兩個小孩為什麼事情爭辯,便問是什麼原因。一個小孩認為日初出近,日中遠;另一個小孩認為日初出遠,日中近;一個小孩的理由是太陽近大遠小;另一個小孩的理由是太陽遠涼近熱,結果,孔子也不能判斷是怎麼回事。

文章中的兩個小孩大膽質疑太陽什麼時候離人遠,什麼時候離人近着個問題,他們的大膽質疑的態度,和樂於探索的精神,另我十分佩服。平時在上課的時候,老師不小心寫錯幾個字,有的同學明明看見,卻也不敢大膽質疑,我們要學會獨立思考,不要迷信權威,要探求客觀真理,不管自己的質疑是否對錯,都要去證實要相信自己。

文章中的孔子也令我十分敬佩。孔子對於兩個小兒提出的問題,回答實事求是,知之為知之,是知也。我們也要在學習孔子實事求是的精神。今後我在學習上也要有獨立和創新的精神,不要過於依賴書本和老師,要有自己的見解。

在伽利略之前,古希臘的亞里士多德認為,物體下落的快慢是不一樣的。物體越重,下落的速度越快。人們一直把這個違背自然規律的學説當成不可懷疑的直理。年輕的伽利略根據自己的經驗推理,大膽地對亞里士多德的學説題出了疑問。他通過實驗證明了自己的觀點,這個實驗在物理學的發展史上具有劃時代的.重要意義。學無止境,我們應該活到老,學到老。

孔子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的態度非常值得我們去弘揚,因為不懂就是不懂,他實事求是,不虛偽。而不懂裝懂的人,只會使自己在泥坑裏越陷越深。我們要用正確 的態度去學習,如果有疑問要大膽地提出來,證實自己的觀點。知識是無窮無盡的,我們要博覽羣書,讓我們的文化如芝麻開花——節節高那樣。

學了《兩小兒辯日》以後,我也要學習孔子坦誠。謙虛。實事求是的精神;也要像文中的兩小兒那樣敢於向權威挑戰,大膽質疑,獨立思考的精神。

《兩小兒辯日》讀後感5

我想,每一個同學讀過書以後一定有所啟發,也一定教會了你們的人生哲理吧。開學以後,我預習課文,一則文言文,名字叫做《兩小兒辯日》,給了我不少的感受,也給了我一些人生道路上的啟迪,一開始,我讀了以後,我似懂非懂,便去問家裏的小博士,也就是電腦。

我飛快的打開電腦,手指在鍵盤上飛舞着,打出了”《兩小兒辯日》翻譯“幾個字,不一會,邊找出了自己想知道的'答案,原來,意思是這樣的啊:孔子向東遊歷,見到兩個小孩在爭辯,就問他們在爭辯的原因。

一個小孩説:”我認為太陽剛升起的時候距離人近,而到正午的時候距離人遠。“

另一個小孩認為太陽剛升起的時候距離人遠,而到正午的時候距離人近。

一個小孩説:”太陽剛出來升起的時候大得像車蓋。到了正午就像圓盤一樣大,這不是遠的時候小而近的時候大的道理嗎?“

另一個小孩説:”太陽剛出來的時候很清涼,到了中午的時候就像把手放進熱水裏一樣燙,這不是近的時候熱而遠的時候涼的道理嗎?“

孔子不能判斷。兩個小孩笑着説:”誰説你的知識淵博呢?“

懂得了意思之後,我在想:真不愧是孔子啊,好謙虛啊,因為懂就是懂,不懂就是不懂,應該實事求是才對嘛!敢於承認自己的無知。一般被捧得很高的人,很難做到他這樣,我還記得孔子還説過這樣一句話:知之為知之 ,不知為不知 ,是知也。看來,我更得像孔子好好學學了,有時候我也犯過這樣的毛病,自己明明不知道,卻還要逞能,看來自己遠遠不如孔子先生啊,我一定要把孔子寫的那句名言,謹記在心。讀了這篇文言文後,讓我知道了懂就是懂,不懂就是不懂,不要掩飾自己的無知,只有這樣,自己才能取得更大的進步。

《兩小兒辯日》讀後感6

今天我要給大家講的還是一篇文言文,不過這篇文言文要比上一篇有意思,這篇文言文中還有孔子哦。兩小兒辯日,孔子東遊,見兩小兒辯鬥,問其故。

一兒曰:”我以日始出時去人近,而日中時遠也。“

一兒以日初出遠,而日中時近也。

一兒曰:”日初出大如車蓋,及日中則如盤盂,此不為遠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兒曰:”日初出滄滄涼涼,及其日中如探湯,此不為近者熱而遠者涼乎?“

孔子不能決也。

兩小兒笑曰:”孰為汝多知乎?“

孔子向東遊歷,見到兩個小孩在爭辯,就問他們在爭辯的原因。

一個小孩説:”我認為太陽剛升起的時候距離人近,而到正午的時候距離人遠。“

另一個小孩認為太陽剛升起的時候距離人遠,而到正午的時候距離人近。

一個小孩説:”太陽剛出來升起的時候大得像車蓋。到了正午就像圓盤一樣大,這不是遠的小而近的大嗎?“

另一個小孩説:”太陽剛出來的時候很清涼,到了中午的`時候就像把手放進熱水裏一樣燙,這不是近的熱而遠的涼嗎?“

孔子不能決斷。

兩個小孩笑着説:”誰説你見多識廣啊?“

宇宙無限大,知識無限多,學無止境。即使是博古通今的孔子也會有所不知。我們要不斷學習。

認識自然,探求客觀事理,要像”兩小兒“一樣敢於獨立思考,敢於大膽質疑。要學習孔子”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謙虛謹慎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

這篇文言文是來自《列子·湯問》,本來,這篇文言文是列子一派來嘲笑孔子的,而後人把這篇文言文用來讚美孔子,用俗語來説就是”偷雞不成蝕把米“。

《兩小兒辯日》讀後感7

列子,戰國前期道家代表人物。名寇,華夏族,周朝鄭國圃田人,古帝王列山氏之後,先秦天下十豪之一,著名的道學者、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教育家。對於他,我們是絕對不會陌生的,因為他的作品一直流傳一世,對我們的影響實在太大了!他寫了很多有名的作品,今天我又讀了他的作品----《列子·湯問·兩小兒辯日》。

《列子·湯問·兩小兒辯日》這篇文言文講述的是孔子周遊列國,在途中遇到了兩個小孩在街上爭吵,感到很奇怪,就問他們到底在爭吵什麼?其中一個小孩説:“我認為,太陽剛出來的時候,和車蓋一樣大,到了中午的時候卻像一個盤子一樣小,這正是遠的東西看起來小而近的東西看起來卻很大的道理。”但是另一個小孩卻不這麼認為,他認為,太陽剛出來的時候離地球較遠,而到了中午的時候就離地球較近。因為太陽剛出來的時候十分涼爽,到了中午卻像整個人掉進了鍋裏一樣,這就是近者熱而遠者涼的道理。兩個小孩一直爭吵不休,就讓孔子這個大思想家作結論,孔子聽完之後真的被難住了,但是他並沒有談天扯地硬撐面子,而是老老實實的`説了一句:“我不能判斷你們誰説的對,你們兩個説的都各有各的道理。”

讀了這一篇文言文,我被孔子那種實事求是的態度深深的感動了,看到孔子這種實事求是的樸素精神,我不禁想起生活中一些沒有取得孔子那麼大的成就卻以為自己很了不起的人,他們並沒有像孔子那麼大有作為,卻自以為是,一旦自己被一些什麼困難給難到了,就談天説地扯麪子,他們都是沒有做到實事求是的人!你們想想像孔子那樣的人都有無法解決的難題,那麼那些沒有孔子那麼大作為的人,他們真的無所不知嗎?答案其實不言而喻!

一定要做到實事求是----這就是我讀了這篇文言文《列子·湯問·兩小兒辯日》之後得出來的感悟。

《兩小兒辯日》讀後感8

人類發現的一切,都是由”好奇心“和”探究心“合二為一,才發現的。正是因為有了”探究心“,才有了現在的一切。讀了《兩小兒辯日》之後,我發現,現在,我們的身邊已經沒有”探究心“了!

《兩小兒辯日》寫了 這個故事的大意是:孔子在周遊列國時,有次往東方的一個地方去,半路上看見有兩個小孩在路邊為一個問題爭論不休,於是就讓馬車停下來,到跟前去問他們在爭辯什麼。

其中一個小孩先説道:”我認為太陽剛出來的時候離我們近一些,中午時離我們遠些。“另一個小孩説:”我認為太陽剛升起來時遠些,中午時才近些。“先説的那個小孩反駁説:”太陽剛出來時大得像車蓋,到了中午,就只有盤子那麼大了。這不是遠的東西看起來小,而近的東西看起來大的道理?“另一個小孩自然也有很好的理由,他説:”太陽剛升起來時涼颼颼的,到了中午,卻像是火球一樣使人熱烘烘的。這不正是遠的物體感到涼,而近的物體使人覺得熱的道理嗎?“

兩個小孩不約而同地請博學多識的'孔子來判定誰是誰非。可這個看似簡單的問題卻把能言善辯的孔老先生也難住了。兩個小孩失口笑了起來,説:”誰説你知識淵博,無所不知呢?你也有不懂的地方啊!“

讀完《兩小兒辯日》之後,我感到我們的身邊已經沒有”探究心“了。像以前的時候,牛頓因為”好奇心“和”探究心“發現了的吸引力,愛迪生也是因為”好奇心“和”探究心“發明了電燈……但是,我們這一代又發明或發現了什麼呢?我想,是因為我們沒有像《兩小兒辯日》中的兩個小孩學習,在我們這個時代,早已經淘汰了爭辯,現都是互聯網一點,什麼信息都瞞不過你的眼睛,更何況查一些資料了。現在,我們應該放棄對電腦的依賴,去親自實踐實踐,這樣,我們才能得到更瞭解的認識。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