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局外人》讀後感(15篇)

來源:文書谷 1.39W

認真讀完一本著作後,相信你心中會有不少感想,現在就讓我們寫一篇走心的讀後感吧。那要怎麼寫好讀後感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局外人》讀後感,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局外人》讀後感(15篇)

《局外人》讀後感1

加繆,27歲寫成了《局外人》,44歲獲得諾獎,47歲因車禍passed away。他和39歲第五次自殺成功的太宰治一樣,兩人的《局外人》和《人間失格》給那些對社會有抽離感陌生感的人,不完全按照既成的遊戲規則行事的人,徘徊在社會邊緣、遊蕩於生命邊緣的人,動物本能強過社會屬性的人帶來了温暖。

隨着時間的推移,人類社會形成了很多的遊戲規則,這些規則就整體而言,至少就其設立之初而言,是非常有益且有效率的。但隨着社會的進一步發展,有益的東西可能變得有害,有效率的可能變得兼容性不夠,應該給高度制度化、規則化的東西一定的緩衝墊,當然不是對另類的`無限妥協。

莫索爾身上有很多閃光的地方,本我、自由、坦誠、實事求是(今天看新聞,曹德旺呼籲企業在疫情面前,應實事求是,按自身需求復工。實事求是真的不容易)。莫索爾的這些品質都彌足珍貴,但我拒絕一些評論中稱其為英雄。畢竟他在意識到周遭荒誕甚至真相後,滑向了“我怎麼都行”(用我們日常的話來説,就是“隨便”),這樣的虛無態度,怎麼能是英雄?但我仍然很感謝加繆,感謝莫索爾,這個人物是孤立無援、無法適應規則的人們的“排欲溝”,讓一些被社會排斥到自我否定的人,學會了接納自己。

《局外人》讀後感2

和默爾索挺像的,常常旁觀者一樣理性地看着自己,在乎的事不多,其他事情可也不可。過去的一切過去了就與我無關了,開心的不開心的我只是看着。沒什麼不好,至少神甫他改變不了我的信仰,假裝也不行。

看電影時常會有這樣的時刻:大腦一片空白眼淚卻掉下來,要説哪裏感動到了我也不清楚,也明明沒有思考什麼。就在想啊,會不會是這樣:看過的書和電影往往會描寫一個場景里人們的情緒內心和反應,在生活裏也會接觸到觀察到,久而久之在特定的場景下就會出現相應的情緒和反應,條件反射似的。加繆這樣“異於常人”的.反應説不定才是真實的。什麼是正常的反應呢,人本來就很複雜,情感也不是拿出來表現給別人看的。每一種情感都只有一個樣子嗎?結果卻因此被視為十惡不赦。查到掛科,內心毫無波瀾,上課不好好聽課臨時抱佛腳也不認真,理所應當是這個結果,卻總是會情不自禁想笑,大笑,為自己感到可悲嗎,不清楚。然後也會認真複習,準備補考。一次錯過了公共選修課最後一節課,沒有領到期末考的答題卷,去找老師詢問能不能補領,知道這個老師平素嚴厲,也自知理虧,所以在老師回答只能補考的時候説了聲謝謝老師就轉身走了。“誒——你這個學生!”老師估計懵住了哈哈。如果我在考場被誤會作弊,被告上法庭,單憑前面這表現我怕是要被開除學籍。

《局外人》讀後感3

小三,這個名詞,我不太懂,只是被他們作為口頭禪,時不時從口中吐出,漫天飛舞的小三二字,讓我耳熟能詳了!當朋友們在説説事事非非時,會談到有關於這兩個字的,特別姑子,每次説到都挺興奮的説個不停…而我總是莫不關心的,我覺得這些都是發生在有錢人的世界,那麼的不現實,都市燈紅酒綠,人的感情也都多元素化了,前一秒愛上的人,下一秒也可能忘記了Ta的模樣,讀後感--局外人,涉世未深。而我這個卑微的人,怎麼也不會跟我扯上什麼關係!今天,看到肖豔琴的遺書,才發現小三的力量那麼龐大,大得可以讓一個人了絕生命!人類真的無法遏制小三的出現了!她的老公那麼不堪,誓言旦旦,花言巧語把她迷得神魂顛倒。她一次又一次的原諒他,他的眼淚,他的承諾,都是他一段小小的劇幕,他演出的完美無缺,在劇中的.她已經無法抽身而退,讀後感《讀後感--局外人,涉世未深》。《回家的誘惑》是這個時代的反映,姜宏的出色表演比男主角更使人唾罵,原來屏幕外的人比屏幕裏的人演得更淋漓盡致。我同情她,她相信着這個人,卻被他背叛得狼狽不堪,她説,她再不相信這個世界了,她用生命去停止這個噩夢…心理老師説得好,極力的反對這句世人都迷戀的話,生命誠可貴,愛情價更高,生命都沒有了,還談什麼愛,還能怎樣去愛!你可以不去愛,可以不相信愛,但你一定要活着…一個男人,就可以令你捨棄了最愛你的家人,留下了永遠不可磨滅的痛,每每想起都痛不欲生,何其殘忍!留得青山在,哪怕沒有柴燒,天下何處無芳草,大不了,一個人孤單到老,世界如此可愛,總會有你的所愛!世人啊,你不要做第二個姜宏,更不要做第二個肖豔琴……愛你所愛,由始至終……倘若Ta不愛,那笑着離開,活得更好……

《局外人》讀後感4

因為個人的經歷,讀來最能感同身受的就是開頭講主人公參與母親葬禮的那一段。他的每個想法都似乎是合情合理的(想着如何跟老闆請假,看着美景想出去散個步),但這種“合情合理”卻又透露出一種荒誕感。因為世界的.規則要求他這時候應完全被感性所主宰,而不能擁有正常理性的思維。

加繆的局外人其實是一種能力的缺失。做一個局外人其實是一件極為危險的事情,因為異己往往是社會生活中最大的罪過。“自由”兩個字聽起來美好,但它同時意味着“孤獨”,意味着放棄社會對人的幫助,只靠自己承擔起生命的重量。從個人經歷而言,我在做局外人的時候,往往得到的也不是什麼眾人皆醉我獨醒的優越感,而是一種恐懼,一種對於自身缺乏融入局中的能力的痛苦和害怕。當自身無法融入羣體的狂歡,這種刻骨的驚恐與孤獨無異於一種折磨。

結尾讓我覺得極為觸動,因為最後作者寫了主人公其實很痛苦。這“痛苦”兩個字,透露出了曾經主人公對世界有過的巨大的熱愛和希望呀。主人公如同一個賭氣的孩子,試圖説服自己接受世界醜陋又冷漠的本質,“局外人”的態度甚至帶着點冷戰的意思。可到生命盡頭,當世界真正向他證明它確實不值一愛的時候,他還是刻骨疼痛了。如同曾經所愛非人,真情錯付。

《局外人》讀後感5

加繆的小説《局外人》講了一個看似荒誕卻又無比真實的故事。小職員默爾索莫名其妙的犯下命案,法庭在審判他時不是訴諸於客觀的事實真相,反而從道德、靈魂及宗教上判決他有罪,並處以死刑。這個故事體現的荒誕或者説默爾索的悲劇在於,人們普遍追求或渴望的實質意義在現實生活中並不真實存在,但現實裏發生的一切又看似符合人們內心渴求的意義,無論是情感上還是道德上都被充斥得形形色色,以至於這種渴求變得無比的正義,有如神明,甚至強於客觀現實。

那麼反觀小説中的默爾索則是一個無意義的堅守者。正如小説中描寫的那樣,他並不期望從對方那裏得到什麼,也不期望從任何人那裏得到什麼,他不刻意迎合大眾,也不渲染自己的情感,所謂意義上的道德和情感在他身上都變得毫無意義。你可以説他不通人情世故,但他活得隨心隨性,一點也不苟且。縱觀小説,你會對默爾索的所作所為極為不理解,因為他的行為完全不是按照符合自己切身利益而來的,如他不接受上司派他去巴黎上班的提議,不認同律師讓他在法庭上作出悲痛母親死去的有利證詞,不願意向預審法官低頭痛苦懺悔等等。但他的所作所為都是遵從他內心的真實感受和意願,只不過不被大眾所接受罷了。每一個人怎麼活都是自己的.事。從這一點上看,他是真實的。

《局外人》是本好小説,加繆是位優秀的作家。好的小説就是好的材料,你在閲讀的過程中思考就能燃燒出思想的火花,不貪求這火花能點燃多麼偉大的意義與功利,至少在火光的照耀下去看這個世界的時候,不會覺得那麼的陌生。

《局外人》讀後感6

加繆在《局外人》中塑造了一個與世人格格不入的主人公“默爾索”,他因殺人被法庭指控,卻由於“在母親葬禮上沒有哭”等一系列異於常人的冷漠行為,被評審團認定是蓄意殺人的魔鬼,整件事情異常荒誕。

格格不入的人往往會被社會的大多數排斥,這樣的現象已經成了一代人共同的生活困境。現在都説要融入社會,只有融入社會才能更好的生活。可當你因為要融入環境中時,誠然會改變很多自己的個性,是不是這樣也失去了自我呢?其實生活本就是很矛盾的,如何抉擇取決於自己。如果你也是格格不入的人,你會在默爾索身上看到自己面臨過的絕望,但《局外人》依然在向人們證明:即使格格不入,我們也要更真實地活着。這樣的人,其實會活的很辛苦,要保持那份真實性,往往有的時候會讓人無法理解。但真實的活着對於有一些人來説,那是生命中最重要的.。

《局外人》是從主人公母親的葬禮開篇的,説實話,對於我來説,很難理解主人公在母親葬禮上那樣的漠然,竟然連最後看一眼母親的遺體都好像懶得看,這要是怎麼一個冷漠的人才會有這樣的表現啊。也許這就是世人眼中的冷漠之人吧,作者通過一系列的事情,把生活中所有令人難以理解的細節都慢慢的放大和重現,把世間的漠然、粗糙表達的淋漓盡致,讓人直面這些荒誕的事情,從而更深刻的感受到另類的真實。

對於常人來説(就比如我自己),這樣的荒誕是很難可以接受的,可這樣的小人物其實時刻都生活在你我的身邊,只是你沒有發現而已,就算髮現了,也許你也會選擇視而不見。通過《局外人》讓人感受到了這小人物的真實,所見非所得,只有用心去體會那份真實感。

《局外人》讀後感7

本次旅途有一天的自由時間,所以帶上了kindle,新買了一本加繆的書,看了書評是加繆獲得諾貝爾文學獎作品中早期的最重要作品之一,篇幅不長,在博卡拉的fewa湖邊看完了,有種意猶未盡但又不知所措的感覺,因為在我看來根本就不是事兒的事情,經過所謂的現代司法進行解釋和闡述之後竟然變成了十惡不赦的罪人,在制度上無法將默爾索意志徹底摧殘之後,便使用了精神上的軟暴力,讓神甫在其生存絕望之際逼迫其對自己莫須有的罪名向上帝懺悔,對於一個意志自由的人來講,荒誕的意識形態和世俗觀念是其精神世界葬送的根源。默爾索不耍花招,拒絕説謊,他坦誠,喜愛光明正大……他就成了他所生活的社會的局外人。關於默爾索的罪名審判,不是他意外殺了人,而是他在為母親守靈的時候沒有哭且抽了一隻煙喝了一杯加了牛奶的咖啡……整個審判根本無視事件本身,而是用道德,用意識形態,用世俗觀念去審判一個在他鄉生活和工作中充滿了異己感,陌生號和虛無絕望的'年輕人。默爾索是他周遭社會的局外人,他同樣是他殺人事件的局外人,為什麼那些理直氣壯的代表默爾索説出不是默爾索想要表達的話語的律師,預審官,神甫,最後還要求對他們的所謂辛苦工作大加讚賞,投以最誠摯的感謝?或許默爾索就是一個比較內向,對事情比較木訥或者淡然的人,用作者的話説是安靜的絕望者,用現在比較流行的詞是看透了人生,對一切釋然了而已,但他的這種默然卻把他送上了斷頭台?這或許就是那個時代的現代司法虛偽性和邪惡性的一種表現形式吧

《局外人》讀後感8

加繆是我的男神,是奠定或塑造我的積極心理的最重要的人,從來沒有哪一個作家能夠像他一樣,能夠用一種眾人以為的悲觀主義的形式去講訴對人類的深愛和悲憫,他挖掘到的所有荒謬外衣下的人性的良善的種子,都會在我心中留下生和茁壯的可能,成為我們可以繼續相信真善美的證據。

與我,閲讀是從心且隨心的。

年少時不讀加繆,因無趣,因灰暗陰冷,因晦澀;自以為成熟時開始喜歡加繆,因西西弗斯故事一樣的冷靜自持堅韌;現在可能真開始讀懂加繆,至少開始讀懂《局外人》。

當過多的外在“規則”判決和確定一個人的行為價值的時候,或許有大部分人叫囂着融入規則碾壓別人,或許有小部分人審視屈從規則求全自身,或許只有最“弱者”的那些人毫無辦法,只能隔離逃避,夾縫中苟且偷生,直至無處可逃。加繆能夠看見“局外人”們對世界的單一執着而又無能為力的'深愛。

羅曼羅蘭認為的英雄主義是,看清生活的真相依然深愛生活。加繆的英雄主義或者是,看清生活的真相而又深愛生活但卻無能為力,然而,即便再是無能無力,加繆依然選擇深愛。

我一直在想,為什麼很多人都認為加繆是悲觀主義者?(甚至有人認為加繆是極端悲觀主義。)能夠在荒誕中自持且堅守的加繆是真正的大智大勇,一個智者勇者怎麼可能是悲觀主義者?

重讀《局外人》,是在嘗試用正念技術關照體察迴歸自我,且略有體會之後的,讀到了不一樣的加繆和局外人。

《局外人》讀後感9

局外人是由法國小説家阿爾貝.加繆在1940年5月份完成的一部小説,加繆是法國聲名卓著的小説家,散文家和劇作家。他在1957年因“熱情而冷靜地闡明瞭當代向人類良知提出的種種問題”而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其中《局外人》就是他的代表作品之一。

在社會這個局裏面,我們每個人都是局外人,對生活而言,我們每個人又都是自己局裏面的主角,可也有類人特立獨行的活成了自己人生中的局外人,就如同男主默爾索一般。對默爾索而言,生活是索然無味的,什麼事情都激不起他的興趣,讓他喜怒哀樂,即使是他的母親去世,他的臉上也沒有流露出任何不一樣的表情,埋葬完他的母親,他的生活還是老樣子,一點都沒變。直到他在海邊開槍殺死了那個阿拉伯人,他被捕了,被捕之後,依然是面部改色,毫不為自己的行為感到罪惡和內疚,也從不為自己辯解,似乎被捕的人不是他自己而是一個與他毫不相干的陌生人。默爾索的.人生他從始至終都沒有參與過。現下,有很多的佛系青年,不知是否他們也在走着默爾索的路,對自己和身邊的事情毫不感興趣,把自己當成了生活中的局外人。最後被砍頭的那一刻,默爾索似乎有點醒來了,他説他想再活一次,他第一次向這個冷漠的世界敞開心扉,不想那麼孤獨,是的,這一輩,他就沒有認真活過。

人是社會型的,需要融入這個社會,才不會感覺孤單,人的成長軌跡就是不斷的在與這個社會建立聯繫,不斷的適應社會的規則,懂規則才能運用規則,才能更加過的自由。年少時,我們都曾輕狂過,試圖反抗社會上的規則,被撞的遍體鱗傷,現在回想起來,也只剩下滿屏的幼稚。人這一輩子的敵人只有自己,與自己和解,做生活的局中人,珍惜每一天,今天與明天都是不一樣的24小時。

《局外人》讀後感10

這是一個孤獨的靈魂在人世間飄蕩直至陷入深淵的故事:在世俗的角度來看,默爾索是一個麻木冷血無情的人。面對母親的過世,他沒有留下一滴眼淚,甚至第二天就去游泳會女友。面對女友關於是否愛她的問詢,他説這種問題毫無意義,或許不愛。面對濫情的鄰居懲罰情婦的要求,他説沒有理由拒絕。面對死亡審判,他像是一個旁觀者,從容冷靜,甚至是無所謂。臨刑前,他想的甚至不是害怕,而是應該有人來謾罵他才好,以免死的太過安靜……

正是這樣一個不入世俗的靈魂,偏偏生活在世俗之中。所以周遭的人理所當然的認為,這樣一個連母親的死都無動於衷的人,這樣一個與濫情之人為友的人,這樣一個對情感漠然置之的人,預謀殺人豈不是都在情理之中?於是本應該是自衞殺人的`審判,竟不知不覺的變成了人性的審判,默爾索終究是淪為了約定俗成的世俗規則的犧牲品。拋開道德和先入為主的世俗觀點,默爾索有錯麼,或者説罪該致死麼?沒有規定説親人逝世必須表現出沉痛,也沒有規定説遇到危險不能反擊,更沒有規定説默爾索必須生着一副圓滑的嘴臉。默爾索的死看起荒誕實則必然。殺死他的不是刑刀,是他自己,更是這個世界。或許,這也正是作者想要表達的世界吧:世界是荒謬的,人的存在缺乏理性,人生孤獨,沒有意義。雖然有些悲觀,但道理和意義卻是深刻的。

《局外人》讀後感11

篇幅並不長,讀完卻有一種悵然若失的感覺。不同的人眼中有不同的默爾索,養老院的人認為他是冷血的,他沒有陪在母親身邊,他不知道母親的年齡,他甚至沒有為母親的逝世表現悲傷;朋友的眼中,他是一個爽快的人,是一個正直的人,是一個無辜的人;在戀人心裏,他是一個不會做壞事的人,是一個值得信任的人。但是,默爾索就是默爾索,一個不願欺騙自己想法的人,一個對生活沒有期望的人,一個不願和社會有太多聯結的'人。

人類的悲歡並不相通。當他站在法庭中間,聽着人們為自己的辯解,他只覺得吵鬧。他是一個局外人,不僅能毫不在乎的對待別人的事情,而且也能以一個旁觀者的身份去處理自己的事情。但遺憾的是,他以一個局外人的心態入局了,當他不願為自己辯解的時候,妄加的揣測也隨之而來了。人生活在社會中,需要遵守社會的規則。有時候有些事不是做給自己看的,而是做給其他人評論的。自己臉上的喜怒哀樂是別人的,只有心裏的情緒是自己的。人們只看得到你做的事情和他自己內心的看法,並不能看到你的心靈。

一個人可以孤獨的生活在這個社會,切斷自己與周遭的聯結,也可以毫不掩飾自己的內心活動,拒絕對自己説謊話。但是,當你和社會產生了聯結,便不能是一個局外人。

《局外人》讀後感12

真相總是包裹着謊言一同到來。我的朋友,我需要你友情的支撐時必須接受你的困擾;我的愛人,我需要你愛情的撫慰時必須接受你的無知;我的家人,我需要你不計回報的付出時必須接受你的固執;我的老闆,我需要金錢來自我立足時必須接受你的世俗。在我接近這些真相之後,我總是取捨利弊,然後在你們的遊戲中敗下陣來。我瞭解作為勝者需要付出的代價——無助、孤獨、貧困、死亡。於是我每次都選擇了妥協,用謊言來讓遊戲變得簡單。但每次處於真實與虛無之間的時刻,我總試圖尋找些什麼,以期待能離真相更近一點。

加繆的《局外人》講的故事很簡單,主人公默爾索在鄉下養老院的母親死了,他回去守夜時沒有表現出悲傷的感情,並且在葬禮上也沒有哭泣。之後在和朋友的一次海灘出遊時意外用槍殺死了一個阿拉伯人,然後被判了死刑,並拒絕接受神父的'懺悔。在整個人生包括對待自己的審判時也一直表現的像個局外人。

在嘗試理解《局外人》之前,我要説個發生在我身上的事。前兩天我媽給我打電話,要求我去看望在上海醫院住院的大姨,大姨第二天要做手術,而我媽在蘇州老家,家裏也在裝修,無法脱身,於是要求我去看望。我聽了後心裏不大樂意,這當然不是我感興趣的事情。但我開始分析,大姨是我媽的姐姐,姐妹從小一起長大,感情深厚且有很多共同回憶。

《局外人》讀後感13

一直以局外人的身份來面對身邊的人和事,漠不關心,冷淡,孤僻。到頭來面對生死的時候,自己竟也成了局外人,左右不了自己的命運。諷刺。

按照自己的想法過一生,想輕鬆點兒,想痛苦少一點兒,煩惱少一點兒,所以就以一種無所謂的態度來面對生活,有錯嗎?不信仰上帝有錯嗎?我的生活方式你們覺得不符合社會道德和規範,這,有錯嗎?是我錯了嗎?不,我沒錯。

我只不過是想按照自己的想法過一生,開心就是開心,不喜歡就是不喜歡,愛就是愛,不想哭就是不想哭,怎麼了?就因為我沒有表現出應該有的情緒和態度,所以你們覺得我是個不合常理的存在,要審判我,要斬殺我?

這種感覺特別像朋友去世了,但是我沒有發微博,朋友圈表示我悲傷的心情,所以認定我是一個無情的'人。關鍵時刻沒有轉發愛國的微博,也會有鍵盤俠來質問“我”是不是不愛國!什麼時候我們的內心需要這種外在的東西來判定了,一切情緒你都要表現出來,沒有表現出來,證明這件事情在你面前無足輕重,你要接受輿論的指責,究竟是道德的淪喪還是人性的泯滅,這是個問題。

最後,不管你們怎麼説,怎麼做,要怎麼對待我,無所謂了,生可以,死也可以,回顧我這一生我依然覺得我是幸福的,踏實實的工作着,過着自己的小日子,雖然有時會感到疲憊,但這不是每個人都有的嗎?人終難逃一死,早死晚死都是死,就是死的方式各不相同,我就比較慘烈了,但是,無所謂了,死亡何嘗不是另一段生命旅程的開始,再見了,各位!

我望着窗外的夜空,繁星閃爍,思緒穿過黑夜,我彷彿看到了另一個穿越時光而來的自己。

《局外人》讀後感14

《局外人》是加繆的成名作,也是存在主義文學的代表作品。它形象地體現了存在主義哲學關於“荒謬”的觀念;由於人和世界的分離,世界對於人來説是荒誕的、毫無意義的,而人對荒誕的世界無能為力,因此不抱任何希望,對一切事物都無動於衷。 《局外人》以“今天,媽媽死了,也許是昨天,我不知道”開始,以“我還希望處決我的那一天有很多人來看,對我發出仇恨的喊叫聲”結束。小説以這種不動聲色而又藴含內在力量的平靜語調為我們塑造了一個驚世駭俗的“荒謬的人”:對一切都漠然置之的莫爾索。

全書分為兩個部分,第一部分從默爾索的'母親去世開始,到他在海灘上殺死阿拉伯人為止,是按時間順序敍述的故事。這種敍述毫無抒情的意味,而只是默爾索內心自發意識的流露,因而他敍述的接二連三的事件、對話、姿勢和感覺之間似乎沒有必然的聯繫,給人以一種不連貫的荒謬之感,因為別人的姿勢和語言在他看來都是沒有意義的,是不可理解的。唯一確實的存在便是大海、陽光,而大自然卻壓倒了他,使他莫名其妙地殺了人:“我只覺得饒鈸似的太陽扣在我的頭上……我感到天旋地轉。海上泛起一陣悶熱的狂風,我覺得天門洞開,向下傾瀉大火。我全身都繃緊了,手緊緊握住槍。槍機扳動了……”

在第二部分裏,牢房代替了大海,社會的意識代替了默爾索自發的意識。司法機構以其固有的邏輯,利用被告過去偶然發生的一些事件把被告虛構成一種他自己都認不出來的形象:即把始終認為自己無罪、對一切都毫不在乎的莫爾索硬説成一個冷酷無情、蓄意殺人的魔鬼。因為審訊幾乎從不調查殺人案件,而是千方百計把殺人和他母親之死及他和瑪麗的關係聯繫在一起。

《局外人》讀後感15

《局外人》乃加繆的文學黎明的第一道燦爛的光輝,前言裏是這麼評價的,而且對這部作品評價極高。

看了書自己去思考一番再去看前言或是後序甚至是封面或者封底的推薦語都覺得如雷一擊,劈到心坎兒裏去了,佩服別人的思考的能力以及表達力。

這部作品呢,如譯者柳鳴九所言,揭示了司法對人性的殘殺度,是法律機器運轉中對人性、對精神道德的殘殺。而”我”在這一場對”我”的審判中,成了局外人,而”我”的性格及生活態度讓”我”成了這個社會的局外人。我對這本書比較感興趣的正是主人公那種淡然、不在乎的生活態度。真實地把握着自己生命的真理,只忠於自己。

讀到”我”對那曾經屬於自己現在已經不屬於自己的生活的氣息的感知與懷念時,非常感動。對”死”的探討我想我是沒讀懂作者的意思。”既然都要死,怎麼去死,什麼時間去死,就無關緊要了,這是顯而易見的。”這裏跟”上帝已經死了,宗教已經破滅。”的'關係是什麼?是不是以前的人,生以宗教信仰為追求,以信仰上帝為其人生價值的實現?所以以前追求的意義沒了,那麼”生”便不值得再做探究,該考慮的便是”死”的問題了?

這樣,“活”本身,就是唯一的真正的意義?對於“生”或“死”的存有希冀的探索,需要一輩子的時間吧。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