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課堂還給學生》讀後感

來源:文書谷 2.39W

當品讀完一部作品後,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穫,為此就要認真思考讀後感如何寫了。但是讀後感有什麼要求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把課堂還給學生》讀後感,歡迎閲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把課堂還給學生》讀後感

《把課堂還給學生》讀後感1

教學設計有兩種思路,一種是始於教學內容的順向思考,一種是基於標準的逆向思考。前者在“教學大綱時代”盛行,後者則是“課程標準時代”的新定傳統教學的一般程序通常是教師根據教材確定教學內容,根據教學內容設計學活動,實施教學,設計並實施評價,獲得反饋。可以看出逆向設計較之版向設計主要有兩點不同。一是確定教學內容的依據不同。逆向教學設計依據的是課程標而非教材,強謂“用教材教”,而不是純的“教教材”?二是對待評價的死點不同,逆向教學設計強調評價設計先於教學實施。教學過程件評價過程因此,我們倡導逆向數學設計,這是實施“課程標誰”之後提出的新思略它的主要程序是數師先將“課程標”換成“數學目標”,並據此設計與目標相匹配的評價,再來設計數學活動。

傳統設計是 根據課本內容進行的,目的.是掌握課本內容,沒有考慮以學生為主體,容易造成教學在學生能力發展培養上的低效。為了提升教學設計的有效性,採用與傳統設計方式相反的做法,在教學設計中,教師首先要明確教學目標,然後依據目標進行教學活動設計。從邏輯上講,逆向設計從教學目標出發,其設計方式是順向合理的。之所以説它是逆向,是因為它與傳統設計方式不同,明確教學目標與學習內容、評價方案與教學計劃的順序恰好相反。

逆向教學設計提倡從“終點”,即所追求的結果(目標或標誰)出發開始設計活動。逆向教學設計關注的不是“我教給了學生什麼”,而是“學生學會了什麼”。這是對教學的“換位思考”?即把自己放在學生的位置上來體會他們的需求、感受、知識水平、理解能力與接受能力,依據課程標進準,制訂切實的教學目標。根據標準和目標,設計教學評價,並將教學評價貫穿於整個教學過程。

《把課堂還給學生》讀後感2

這學期,我們學校發了本《把課堂還給學生---如何建構理想課堂》的書,看到還給學生這幾個大字讓我想到了葉聖陶先生的話,他説:“學語文主要靠學生自己讀書,自己領悟”。他強調“自讀自悟”。現代教學論認為,教師應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教會學生學習,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語文新大綱指出,在學生讀書思考的基礎上,通過教師指點,圍繞重點展開討論和交流,鼓勵學生髮表獨立見解,讓學生在閲讀實踐中逐步學會獨立思考,學會讀書。自主學習體現的正是這種精神,它符合以人為本的教學觀。那麼如何在課堂教學的實踐中落實這一精神,讓學生的自主學習能更“真”更“實”呢?

面對着各種考試,如何讓孩子提高閲讀能力,學會自主學習呢?在語文上,我想要從最基礎的習慣抓起。

培養良好的閲讀習慣有了好的習慣,辦事容易辦好,學習也能得益。在教學實踐中,我深深體會到,學生沒有良好的`閲讀習慣,閲讀能力是很難提高的。也就是説良好的閲讀習慣對形成閲讀能力有着重要的積極作用。在培養良好的閲讀習慣方面,我是這樣做的:

(1)、要求學生以認真的態度對待閲讀。看書不能走馬觀花、草草而過。為了促進學生認真讀,我要求學生“情緒要穩、讀音要準、邊讀邊想,弄懂詞句”。

(2)、主動查字典的良好學習習慣。這就為學生準確理解課文內容作好鋪墊;

(3)、圈點批註的閲讀習慣,也就是讀書時,要圈住自己不認識的字,畫出不理解的詞。再讀課文時,標出自然段序號,用自己喜歡的符號畫出不理解的句子或自己認為比較重要的句子,並以小組的形式互相啟發討論。這樣學生讀一次,畫一次,動手做一次,越讀的多,理解越接近中心,學生的體會也就越深等等。

(4)、提倡學生多讀、反覆讀,古人云:“書讀百遍,其意自現。”

課堂上講課文,我堅持講前讀、分析時讀、講完後讀、老師師範讀、學生交流讀,課後要求學生抽時間讀。良好的閲讀習慣一旦養成,便會成為個人的寶貴財富。終身受用。這樣孩子們養成良好的閲讀的習慣了。養成良好的閲讀習慣了,再加以閲讀方法的訓練就足以能夠鍛鍊學生自己的自主學習能力了,那麼課堂上學生就會有話説,有自己的想法了!這樣才能實現把課堂還給學生!讓孩子們自感自悟!

《把課堂還給學生》讀後感3

葉聖陶先生曾精闢地指出:“吟誦就是心、眼、口、耳並用的一種學習方法。”語文教學中對文章的記憶,倘離開了反覆的朗讀,是強記,不牢固的;而反覆朗讀,是不斷的咀嚼享受,也自然易記,還記得牢,“熟讀成誦”就是這個道理。 學生的朗讀過程也是廣泛吸取語言營養的過程。朗讀大量篇章之後,多少次朗讀、反覆地含英咀華之後,很多説千道萬也難講清的語感、搭配習慣、語言規律等問題在不知不覺中就會迎刃而解,那潛移默化的成果也會隨之日益顯露出來:學生不但可以在自己寫作時模仿、消化那種文筆,還可以在説話時對照、應用那些詞句,脱口而出,出口成章,從而使學生思維精密、情感豐富,文字表達和口頭表達迅速趨向準確和生動。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我着重訓練了學生的朗讀。日常中在訓練朗讀方面我主要採用以下幾種方法:

一、注重課前預習。

課前預習要求學生自讀3-5遍,把課文讀通讀順。為了避免學生自讀單調,有時也會採取自讀兩遍後,同桌互讀或者小組合作讀的方式。

二、課堂上大量時間誦讀。

只要是我覺得適合學生朗讀的.句子和段落,就引導學生朗讀。尤其本學期的課文非常優美,因此,課堂上我就給學生充分的時間朗讀。同時,加大了背誦量。課文中只要求背誦自己喜歡的部分段落,我也鼓勵學生全部背誦。不要求背誦的課文,只要句子優美,有益於學生習作的部分,我也要求孩子們背誦。我感覺我班學生經過三年的訓練,朗讀已不成問題,只要稍一點撥,朗讀感覺立馬就能出來。背誦對絕大多數孩子來説也不成問題,每次只有兩三個同學每背不太流暢,但也能背誦下來。沒有特殊原因,一週我會佈置三次以上背誦。現在學生們都習慣了,背誦的能力也越來越強了。因此,我一直覺得孩子們的潛力無窮,不要捨不得給他們壓力。

三、充分利用早讀與午讀。

我自一年級起就利用早讀時間,一字一句帶着學生讀課文,二年級時每篇課文範讀,三年級與四年級的早讀就由課代表帶領全體同學從7.40-8.00齊讀課文。我班的午讀主要是《詩韻悠悠》誦讀。自一年級開始,從無中斷,每天1.20準時誦讀。所以,我班學生(除張富傑外),1-3顆星古詩全部都能背過,並且學期中就能背熟。現在我還給學生補充了17篇名家文章,主要以散文為主,《詩韻悠悠》背誦一遍後,每天齊讀一篇,每篇兩遍。第一遍學生讀的不流暢,每次都需要我糾正字音,但第二遍就能比較流暢、有感情的朗讀下來。這些文章大多都是國中的文章,可他們兩遍就能讀成這樣,有時也讓我感到驚歎!

四、展示誦讀,增強自信。

自《朗讀者》開播後,激起了一波波的誦讀熱潮,我們也開展了《小小朗讀者》的活動。每天中午《詩韻悠悠》誦讀後,三名同學上台誦讀課文,每人一個自然段。從第一次上台孩子們不知如何開口,手腳發抖,下台長歎一聲,到現在的上台聲音洪亮,下台鞠躬謝幕,孩子們的自信不知提升了多少倍。本學期已上台展示了三輪,第一輪讀作文一個自然段,第二輪三個自然段,第三輪自由組合小組(2-3人)讀名家名篇中的一篇文章。孩子們的積極性可高了,每天課間、中午都能看到他們排練的場景。第四輪,我要求他們背誦,可以選取名家名篇中的幾個自然段。第五輪,我想讓孩子們上台誦讀自己寫的文章,(下學期舉行)。一開始可以是一個段落,慢慢再讀整篇,讀寫結合起來。(期末的時候爭取選取每位同學的一篇文章,編輯成冊,這是我的初步設想。)每次學生誦讀完後,全體學生集體評價。

以上幾點,是我一直在做的,感覺成效也是較大的。因此,我認為教學中最重要的法寶,那就是抓住朗讀時刻的快樂與沉醉。慢慢地,也許我們就會以朗讀的方式和學生對話了,慢慢地,這也許就成了我們的語文方式。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