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級上冊數學反思(通用15篇)

來源:文書谷 2.24W

在學習、工作、生活中,教學是重要的工作之一,反思過去,是為了以後。那要怎麼寫好反思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四年級上冊數學反思,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四年級上冊數學反思(通用15篇)

四年級上冊數學反思1

《確定位置》一課是北師大版國小數學四年級上冊第六單元第一課時的內容。本節課既是認識圖形知識的繼續,又是後面學習直角座標系等知識的基礎。既是第一學段的發展,也是第三學段學習的鋪墊,起着承前啟後的作用。本節課對提高學生的空間觀念、學生認識生活周圍的環境,都有較大的作用。教學本課要求學生體驗確定位置的重要性,理解數對的意義和表示方法;能在具體情境中用數對來表示位置,並能在方格紙上用數對確定位置。經過三次試教,聽取年級組老師們的意見及反覆修改,我終於比較成功的完成了《確定位置》這一達標課。

反思這節課,從設計準備到試教,再到最後上完這節課,感想頗多。

1、教師要想上好一節課,必須深入挖掘教材,理解教材,目標明確

最初看到教材上的內容,感到這節課很簡單,教材上的內容很少,這麼簡單,這麼少的內容不知如何去講。於是我深入鑽研教材,理解編者的意圖,查閲了大量的資料,並在網上觀看學習了特級教師錢守旺老師和另一位老師上的《確定位置》的錄像課,對教材有了深入的理解,才開始設計這節課。進行教學設計時我注重結合我校學生的特點和生活經驗,吸取名家課堂上的精華,不斷地研究探索,始終想着每一個活動的設計要達到什麼目標。教學時層層深入、步步推進,使教學結構緊湊而且環環相扣,突出重點逐步突破難點。

通過老師們的評課,使我知道每一節數學課,教師都要明確本節課的知識在整個國小階段所處的位置,知識的前後聯繫,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以及後續將要學習的內容。

2、遵從學生的原認知,注重數學與生活的聯繫

本節課從學生熟悉的實際生活切入教學:家長會怎樣告訴家長自己的位置?由於從學生身邊的真實情境出發,學生有生活經驗,這樣有利於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學生們描述自己的位置時,有的描述得很清楚,有的描述得不但麻煩,而且不清楚。如何方便交流和溝通?這樣學生就產生了學習確定位置的必要性,為新課中用“數對”表示位置的方法打下了基礎。

學生對自己的位置有了一個初步的認識後,設置了一個情境,讓學生幫助圖中的小朋友説清楚自己所處的位置。當學生初步認識“數對”後, 又引導他們用“數對”來描述自己在班級中的位置。藉助班級的組與排用“數對”確定位置,學生可以直接應用已形成的知識經驗解決問題,體會“數對”和人的對應,經歷數形結合的過程。

在明確了用“數對”確定位置的方法後,結合“地圖”、“平面圖”、“找位置”遊戲、“介紹自己座位”、“介紹好朋友座位”等練習將所學的知識應用到實際生活中,使學生在活動中掌握了知識,體會體會數學的價值。

3、注重拓展教材

在課堂練習中挖掘教材隱含知識,地球上利用經線和緯線確定某一點的位置,密切了數學與生活的聯繫,介紹著名數學家笛卡爾和平面直角座標系,把課內與課外緊密結合,拓寬了學生的視野,讓學生感覺到,課雖上完了,但探索還在繼續,同時對學生進行善於觀察、勤于思考,努力學習,成為對人類、對社會有貢獻的人的思想教育。

4、有效利用多媒體電化教學手段

多媒體電化教學手段的有效運用是我這節課的一大亮點。其中之一是學習用數對錶示位置時,利用動態演示,邊演示邊講解:用括號來表示一個位置,先橫着數,小青在第3組,把3寫在前邊,再豎着數,她在第2個,把2寫在後邊,兩個數之間用逗號隔開,這種記錄方法稱為"數對"。使學生明確數對的表示方法。另一處是為了向學生充分展現知識形成的過程,把座位圖抽象成點子圖,再把點子圖抽象成方格圖,從具體到抽象,解決了本課的難點,這是其它教學手段所不能替代的。

5、在教學中滲透數學思想。

本節課我滲透了函數思想、一一對應思想、符號思想、數形結合思想等。這些思想方法不用告訴學生,但教師心中有數。在國小數學課中都應該滲透哪些數學思想需要我們去學習和思考。當然,課堂教學的魅力就在於她永遠是一門遺憾的.藝術。反思這節課的教學,我覺得至少有如下幾點需要改進。

1、由於我的評價性語言太少,開始上課時,學生積極性不高,沒有產生應有的效果。

2、年輕教師的青春與活力在本節課中還有待加強。面對中高年級的國小生作為年輕教 師的我應該有更豐富的面部表情和肢體語言,讓學生在你聲情並茂的講解中愉快的學習知識。我想這是我以後該加強改進的。

3、試教時,由於是借班上課,在指定學生回答問題時我採用“第幾組第幾個同學”和用數對如“(3,2)同學”回答的方法,靈活運用各種確定位置的方法,可謂一舉兩得。但正式上課時我有些緊張,沒有很好的發揮,今後應多在公開場合歷練,才能更有效的調控課堂!

4、在講完本節課以後還需要在教學難度中有所拓展,由於本節課是為學生以後的學習打下基礎,所以在講授知識第幾組第幾個的時候需要講授什麼是列什麼是行這一知識點。看來下次上課時應該注意對教材的深層領會。

四年級上冊數學反思2

《合理安排時間》是四年級上冊《數學廣角》裏面的知識,是通過簡單優化問題,向學生滲透優化思想,讓學生從中體會運籌思想在解決問題中的作用,感受數學的魅力。本節課我是這麼設計的:

一、靈活運用教材,促使學生積極參與學習活動。

客人到了,先為客人沏杯茶,這是常見的招待客人之禮,也是國小生比較熟悉的。靈活地調整教學內容的順序,精心設計了先為客人沏茶,再請客人吃烙餅的活動場景,濃郁的生活氣息,把學生請進招待客人的具體情境中。當畫面呈現出媽媽讓小明給李阿姨燒壺水沏杯茶的信息後,不馬上提出怎樣才能讓客人儘快喝上茶的問題,而是讓學生想一想,平時沏茶需要做哪些事,可以激活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使學生處於主動思考和解決問題的最佳狀態,有效地促使學生積極地參與學習活動。

二、給學生提供充分地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

老師要相信學生,把學生推上學習活動的主體地位。課堂上,我以一個個的具體事例,組織一系列的觀察、思考、操作和交流活動,使學生在解決具體問題中體會數學方法的應用,體會優化思想。

三、充分發揮引導作用,促進學生的發展。

例如:藉助學生交流的成果,直觀再現烙三張餅最佳方法的過程,讓全體學生清楚的看到,鍋裏每次都烙兩張餅,印證了學生的發現,有效地提升了學生對烙三張餅最佳方法的理解。再如:在學生一次解決四張餅、五張餅、六張餅的最短用時後,請學生討論解決烙七張、八張、九張、十張餅分別最快需要幾分鐘的問題。這些活動,讓所有的學生了解了小夥伴的發現,學生在活動中經歷了發現過程,領悟了數學思想方法,體驗數學活動充滿着探索與創新,這些活動,還帶給學生嚴謹求實的科學精神的啟迪。

上述教學活動既使學生探索數學知識,和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問題的過程,也是學生對科學精神、積極向上學習態度的體驗過程,有利於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當然在上課的過程中還有一些細節需要注意,希望在以後的教學中能儘量改善。

四年級上冊數學反思3

本課教材從“田忌賽馬”的故事入手引入“對策論”應用問題,對策論研究的是競爭的雙方各自採用什麼對策才能戰勝對手。“田忌賽馬”的故事學生可能有少數學生了解,但是不一定是從數學的角度去理解的,在這裏,通過故事和活動讓學生體會對策論方法在實際中的應用。

對於四年級學生來説,學習優選法、對策論等高深的數學知識和方法是比較困難的,要使學生對所學知識有所理解,能饒有興趣的去學習,除了把握好深淺尺度,改進教學方法外,還應該儘可能地充分挖掘、利用教學資源,使課堂教學的內容充實、豐富、以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這些思想和方法,瞭解這些數學方法的實際應用。

基於以上的分析和學生的實際情況,我改變了書本的教學設計,通過平時常見的撲克牌比大小的簡單事例,初步體會對策論方法在解決實際問題中的應用,在活動中讓學生認識到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性,形成尋找解決問題最優方案的意識,然後讓學生去解決田忌賽馬的問題,同時培養學生詳細分析,周密思考的思維品質。讓學生感受數學在日常生活中的廣泛應用,嘗試用數學的'方法來解決實際生活中的簡單問題,初步培養學生的應用意識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學生通過自主探索性學習,獲得的新知識、新經驗,無論是認知還是情感都得到全方位的發展,再通過交流評價活動中的感受和體會、意見和看法,使各自明確努力方向。這是本節課同學們最輕鬆、最興奮、也是最高興的時候。這樣學生在評價的過程中一方面認識了自己,另一方面,也學會了評價自己的學習。

我覺得不足之處有以下幾點:

學生配合的不是很好,時間把握的不夠。例如在師生出牌比大小時,學生第二次比時總不肯出牌,這樣讓時間白白地浪費了,使得後來整個設計沒有如期完成。如取棋子游戲沒有講完。

讓學生舉生活中的例子也省略了。這點也是我有疑惑的地方。田忌的策略雖好,但在實際生活中像齊王那樣不改變出馬順序的對手幾乎是不存在的,特別是現在的體育比賽都在防止這種現象出現。在經營方面的例子是有,但我覺得離學生太遠。另外在調動課堂氣氛這方面,我覺得也做得不夠好。

1、創設情境,讓學生主動看、想、問、做

低年級的統計教學,應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與認知規律,重視學生的操作活動,讓學生在直接的操作和感知的基礎上,逐步體會統計的必要性。因此,我緊密的聯繫了學生的生活實際,創設了學生感興趣的情境:我利用班會課舉行聯誼會,問要買什麼水果?學生比較感興趣,而且樂於關注。有了這樣的情感,學生學起數學知識來,當然是事半功倍了。讓學生自己去調查,,如此以來不僅能調動學生學習的興趣,而且通過學生自主地參與學習,親身體會調查的過程,有助於學生對統計知識的進一步理解,並懂得如何把所學的知識運用到實際中去。讓學生在生動具體的情境中理解了數學問題。

2、抓住時機,鼓勵學生自主選擇,張揚個性

在教學過程中,關注學生的個性,鼓勵他們想自己所想,問自己所問的,説自己想説的,同時要引導學生會想、會問、會説。要學會肯定別人做得好的地方,幫助別人彌補不足之處。對別人做法不理解的不要指責,而是學會提問。形成一種老師、學生平等的在一起研究問題的氛圍。教師不但要尊重和肯定學生個性化的思維方式與結果,還要抓好時機,激勵學生髮揮自己的優勢與長處,促進他們個性素質的不斷優化。整節課學生不是靜靜的聽教師教,而是熱鬧的動起來。這是我呼喚學生積極參與與合作交流的成功之處。同學們在我創設的民主、平等的氣氛下思維開始了,頭腦靈活了,參與意識增強了,合作交流的效果漸佳了。

3、評價形式多樣化,增強學生學好數學的信心

本節課我注意到了對學生的評價,實現了方式多樣化,既有語言上的激勵,也有體態語的觸摸。雖是一個微不足道的動作對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有很大的推動作用。這樣評價方式我除了用以關注學生對知識技能的掌握,也關注了學生情感態度的形成和發展,另外我還進行了一個學生自我反思,自我評價的嘗試,我看到了學生在自我反思的矛盾鬥爭中增添了一份勇氣,更增添了一份自信。

不足之處:

學生對統計知識掌握的不夠到位,雖然本節課同學們一反課改以前的靜而是勇敢的動起來。然而因為動使得本節未能完成本節課的教學任務,只完成複習統計表這一塊。另外,由於教師説的其他水果有很多種,教師例舉的幾個學生比較感興趣,以至最後學生統計結果中選擇其他的學生最多,最後還是沒有決定好買什麼水果合適。這是我在設計時沒有想到的。從而可以看出,學生的合作意識的培養還需要有意識的,有計劃的逐步培養。

從而可以看出,學生的合作意識的培養還需要有意識的,有計劃的逐步培養。

四年級上冊數學反思4

“噸的認識”是新人教版三年級數學上冊的教學內容,而國小三年級學生,他們的思維正處於具體形象思維為主,逐步向抽象邏輯思維過渡的階段。但“噸”這個非常大的質量單位,遠離學生的生活實際。如何將“噸”這個抽象的概念,以具體、形象、可直接感知的形式呈現在學生眼前,如何讓學生“體驗”“1噸”是本節課的重點,也是難點。

記得《數學課程標準》中非常強調數學與現實生活的聯繫,因此我在設計時充分考慮學生的生活實際,從學生常見的、能感受到的事物中選取事例,讓學生感受到知識與體驗共生,數學與生活同在。

一、讓學生在實踐活動中體驗。

“噸” 的概念比較抽象,離學生的生活實際也比較遠。為了讓學生能更好的獲得充分的體驗,從而在理解的基礎上牢固的建立數學概念,要儘量提供生活化的學習材料,讓學生在充分體驗的過程中建立表象。雖然學生已學習了質量單位“克”與“千克”,對質量單位有一定的瞭解,在日常生活中也許見到過“噸”,但質量單位不像長度單位那樣直觀、具體,不能只憑觀察得到,再説像“噸”這麼大的質量單位,在學生的日常生活中很少接觸,更談不上有什麼體驗。在教學中要讓學生體驗“1噸”到底有多重,我先讓每位學生輪流抱一抱一袋10千克的大米,説説感覺,再選一位班中的“大力士”來抱一抱一次能抱幾袋大米,然後推算100袋這樣的大米重1000千克既“噸”,再讓學生做遊戲,同桌互相抱一抱,説説感受,如抱兩、三位同學又有什麼感覺呢, 按三年級學生每人25千克計算,全班40位同學約重1噸。然後讓學生舉例説説生活中哪些物體的體重約1噸重 (如2頭牛、10頭豬、200只鴨、電梯的.載重量等)。讓學生在充分的體驗中,藉助100袋大米,40位同學總重量、2頭牛等具體的實物幫助學生建立1噸的表象。讓學生在實踐體驗中學習“噸”這個單位。

二、讓學生在實際應用中體驗

數學知識源於生活,生活中處處有數學。我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出發,使數學貼近學生生活,變得有趣、生動,容易感受。教學中創設問題情境,讓學生用所學“噸”的知識解決小動物的“過橋問題”,“貨車、電梯的載重量”,“多少物體的重量約1噸”,“哪些物體的質量要用噸作單位”,“估計一些大動物的質量”等,使學生體驗到“噸”的知識就在自己的身邊,學習“噸”的知識能解決許多生活實際的問題,讓學生體驗到數學源於生活,用於生活,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四年級上冊數學反思5

本節課是一堂計算知識的新課教學。回顧從教學設計到課堂實施整個過程,自己收穫很多。

幾點收穫:

1.計算教學中的知識遷移可以將整個計算知識體系中相關連的知識融會貫通。本節課將兩位數乘兩位數的豎式計算方法與三位數乘兩位數的豎式計算方法做一個知識遷移,迅速的將三位數乘兩位數的豎式計算的算理和方法兩個重難點突破,學生既容易理解掌握又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

2.大量的計算練習是學生掌握計算知識的必要手段和途徑。在教學中我共設置了四個不同層次的練習:模仿練習鞏固練習提高練習應用練習拓展練習。

3.為課堂教學中的和諧、高效作初步的探索。教學設計經過反覆修改,知識的遷移和不同層次的反覆練習,每個教學環節的'不斷調整隻為一個目的提高有限時間內老師教學與學生學習的有效性。教學開展過程中把老師與學生放在同一水平位置共同學習共同進步,大量的激勵語言和適當的教師幽默為課堂營造一個寬鬆、和諧的教學氛圍。

幾點不足的地方:

1.追求課堂的高效而忽略了學生學習知識過程中的知識生成環節。在將兩位數乘兩位數的豎式計算方法與三位數乘兩位數的豎式計算方法做知識遷移過程中老師參與的程度太大,應該將更多的時間和空間留給學生,讓學生大膽的説説自己的想法,並總結三位數乘兩位數的豎式計算方法。

2.教師的教學智慧沒有得到充分展現。教學環節預設太多老師放不開手,比如:如果將:“你能用豎式計算出準確答案嗎?”這一提問換一種方式提問“你能用盡可能多的方法計算出準確答案嗎?”,那麼最後的學生給我們所展示的結果將是百花齊放,學生的學習和老師的教學都將提升一個層次。老師放不開手,究其深層原因還是教師教學智慧的貧乏。

3.所學知識的深度拓展不夠。由於時間不夠,“思維訓練”環節在課堂上被臨時刪除,導致學生的思維訓練發展的一個很好的機會沒有得到發揮。

四年級上冊數學反思6

《數學廣角》

在數學課堂上,教師應儘量為學生提供充分的時間和空間,搭建自主探究的平台,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全身心地投入在探究數學知識的過程中,從中獲得數學學習成功的體驗,點燃學生創新的思維火花。

“學生的數學學習內容應當是現實的、有意義的、富有挑戰性的,這些內容要有利於學生主動地進行觀察、實驗、猜測、驗證、推理與交流等數學活動。……學生的數學活動應當是一個生動活潑的、主動的'和富有個性的過程。”在數學課堂上,我儘量為學生提供充分的時間和空間,搭建自主探究的平台,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全身心地投入在探究數學知識的過程中,從中獲得數學學習成功的體驗,點燃學生創新的思維火花。

在本課中,每一個學生根據自己已有的知識經驗和學習體驗,用自己的思維方式自由地、開放地去探索如何設計一個自己喜歡而又簡單的圖表。然後,在全班進行展示交流,展開生生互評、師生互評。在相互評價的過程中,取長補短,互相幫助,互相欣賞,引發思維的碰撞,發揮學生的思維潛能,從中領悟集合的數學思想。

心理學認為,一個人只要體驗一次成功,便會激起無休止地追求意念和力量。當學生在探索知識過程中經歷“磨難”後,突破重圍有重大發現時,這是一種強有力的和令人興奮的情緒體驗,他會產生再次追求這種情感體驗的願望。因此,在本課中,我通過引起學生參加50米跑的、參加跳繩的和兩個項目都參加的是哪些同學的認知衝突,使學生不斷克服思維障礙,自主探索設計韋恩圖,解決數學問題,從而感悟集合的數學思想,獲得成功的體驗。

四年級上冊數學反思7

除數是兩位數的除法,是國小生學習整數除法的最後階段,教學重點是確定商的書寫位置,除的順序及試商的方法,幫助學生解決筆算的算理;難點是試商的方法。學生以前學習過除數是一位數商是一位數或兩位數的除法,教學時讓學生回憶以前的知識,特別是除法的筆算方法,然後學習除數是兩位數的除法的筆算方法,讓學生在原有知識的基礎上理解商的書寫位置,除的順序等基本問題,然後着重解決試商的問題。教材中安排了四組例題,分層次、分階段分化了重點,分散了難點。例1主要解決試商、商的書寫位置等問題;通過例2的教學使學生學會用四捨五入法把除數看作整十數來試商。例3的教學要使學生認識到要根據具體的情況採用不同的方法來試商。例4教學商是兩位數的除法。

從這一單元的教學中,我意識到,教材只是一個教學工具,應該是“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在使用過程中,應該結合學生實際,靈活的使用教材,可以在某些內容上進行適當的增、改。比如在例3的教中,計算140÷26,學生多數採用了把26看作30的試商辦法,在此基礎上,我進一步引導學生嘗試把26看作25來試商,學生在計算中也發現這樣可以減少試商的次數,使計算速度加快,但是這種算法對學生的要求相對也較高,所以教學中不應強加給學生,而應順其自然,隨着學生計算熟練程度的.增加,學生會在自我感悟中掌握不同的試商方法。學生初步學習除數是兩位數的筆算除法,用四捨五入把除數看作和它接近的整十數進行試商後,學生試商時困難較大,在教給學生基本方法的同時,還應適當補充一點試商的小竅門。比如當除數的末尾數是1或9時,用四捨五入法一次試商即可成功。而當除數的末尾數是2、3、6、7、8時,在試商過程中,一般都要調商。當除數末尾數是4或5時,往往要經過多次調試方能求出商數來。在這種情況下,四捨五入法就顯得不適應了,因為所取的近似數與原除數誤差較大。儘管教學時已給學生總結出了“用四舍”時,因把除數看小了,初商容易偏大,試商時可比原來想的商小1,而“五入”時,因把除數看大了,初商容易偏小,試商時可比原想的商大1。而學生在具體的計算中,還是感到很困難,造成了試商速度慢。針對這種情況,練習課中,在學生應用“四捨五入”法和口算方法試商的基礎上,還要有針對性的幫助學生提高靈活試商的方法,如:4512÷47 136÷26首先讓學生確定商是幾位數,初商在哪位,然後讓學生討論:被除數、除數有什麼特點,該怎樣試商?在此基礎上,總結出了①同頭試商法:如4512÷47這道題,因為除數和被除數的首位相同,而被除數的前兩位小於除數,可以直接商9,比較簡便。②折半商五法:如136÷26這道題,因為被除數的前兩位接近除數的一般,所以直接商5,比較簡便。學生對此很感興趣,積極投入到學習當中,有效的提高了學生試商的速度。

總之,在除數是兩位數除法的試商教學中,“四捨五入”法、口算法、同頭試商法和折半商五法可視其情況挑選應用,可以互相彌補,相得益彰,得到最佳教學效果,提高學生計算的正確率和速度。

四年級上冊數學反思8

北師大版國小數學第七冊第二單元《線的認識》,我在備課時參考了很多教學設計,同時拿出自己第一次使用這冊教材教學生時學生出現的問題,感覺要讓學生真正理解這三種線,確實得花點功夫。

從“認識直線——射線——線段”的順序,再到“認識射線——直線——線段”,到現在符合學生學習順序的“認識線段——射線——直線”的順序,教材作了很多改進,但在實際教學中,引導學生找出生活的例子不難,但真正讓學生抽象認識,問題就很多。

如果教師處理不好,學生認識這三種線容易出現認知錯覺。一是認為很長的線就是直線,如教材有句“如果鐵軌像這樣向兩端無限延伸……”,用鐵軌讓學生認識直線,處理不當學生會形成像鐵軌那樣很長的'線就是直線。二是認為直線比射線長,因為直線可以向兩端延長,射線只能向一端無限延長,而四年級學生對無限長,空間想象是有,但換成文字來理解,很容易出現偏頗。

在課堂上,由於現實生活中取不到真實的素材,學生理解起直線來比較困難,尤其是在練習的過程中,會產生脱節。教材用假設無限延伸的鐵軌的例子,很多老師引用孫悟空金箍棒的例子來幫助學生理解,我覺得更需要通過一種讓學生動手參與的機會才能真正理解。

以生活中的素材或者一些民間傳説形象來引入,但通過什麼有效的活動讓學生從“具體形象思維到抽象思維”順利過渡,為學生認識線搭好腳手架呢?

在教學中我嘗試讓學生根據教師提供的素材動手畫線來理解。

師:象人行道這樣的線,有一定的長度,在數學上我們把它稱為“線段”,我們可以用一條有兩個端點的線畫出來表示。

線段

(在這裏,由教師直接講解,示範畫法)

師:象手電筒這樣射出來的光線,一端在天空中無限延伸,在數學上我們把它稱為射線,你們能在紙上把它畫出來嗎?

(學生嘗試畫,請一學生到黑板上畫,引導學生在有限的紙上如何表示無限長的光線,有了畫線段的鋪墊,大部分學生都能用一端畫端點,另一端不畫端點的方法來表示射線)

師:像金箍棒這樣兩端可以無限延長的線我們把它稱作直線,在紙上我們該如何來表示這樣無限長的直線呢?

(學生有了畫線段和射線的基礎,很快能用沒有端點的線表示直線)

這樣在動手畫的過程中,學生對於如何表示有限長和無限長有了切身的體會,自然通過動手畫的活動,把具體形象的線抽象為數學知識,對這三種線的區別理解也很深,無須通過死記硬背、大量練習來認識這三種線。

四年級上冊數學反思9

學生學習中,難免有疑點、難點,教師應及時發現,並抓住它,站在兒童的角度,以兒童的思維去介入,用兒童的`語言去幫助,和學生一起探討、研究,分解學生探究的難點,使難點不難,讓學生容易明白。

對於“乘法分配律”概念,老師們都是這樣描述的:兩個數的和與一個數相乘,用這兩個數分別與這個數相乘,再把兩次乘得的積相加。第一次教學時,我照本宣科,反覆講解,但每次作業仍會出現這樣的錯誤:如(3+5)×8=3×8+5。究其原因,是沒有真正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意義。所以第二次教學時,我就採用適於兒童理解的語言來理解乘法分配律:如9×99+99是這樣描述的:9個99再加1個99共有10個99,寫成算式就是:9×99+99=(9+1)×99。無需重複,學生居然能迎刃而解。

四年級上冊數學反思10

反思一:除法、角和混合運算這三個單元的經驗總結

經過半學期的教學,通過學習“除法”,“角的度量”,“混合運算”,三個單元的教學,感到生生之間、師生之間的交流互動是完成教學任務所不可缺少的教學手段,是促成學生知識形成的一劑“良藥”。現就這半期來教學工作作個小結。

一、教學上

比如在教學“乘法”時,我遵循了以下教學原則:1、複習溝通,建立聯繫。在教學新知識前,先複習一節兩位數乘一位數的口算,筆算和驗算試題,目的在於為遷移做好準備,加強了新舊知識之間的溝通。2、突出了數學與現實生活的聯繫。在學習例題之前,我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創設問題情景,讓學生根據情景提出數學問題,並列出算式,引出例題。3、通過觀察、探討、交流,掌握新知。培養了學生獨立思考問題的能力及合作交流的意識。4、鞏固知識、深化練習。這樣的設計目的是讓學生分層次掌握所學的知識,先進行基本練習,使學生掌握兩、三位數乘兩位數的運算方法,再通過變式練習進一步鞏固深化,培養學生的計算能力及靈活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

在學習“角的度量”時,首先讓學生在實際操作中掌握理解,從實際操作中,一方面培養了學生的實踐能力,另一方面讓學生感悟到有些測量不能得到結果,從中體會到圖形的產生是生產、生活中測量和計算的需要。那麼,學好“角的度量”的有關知識,就能更好地為生產、生活實際服務,從而增強學習的目的性和自覺性,培養濃厚的學習興趣。

二、進度上

鑑於教學中學生學習接受情況,不得不在具體教學中做了很大的教學進度調整,本來能在七週左右就能學完的內容。不得不重新調整教學進度延長至九周。

三、提高策略

這是對這三單元教學的反思情況總結。在下半學期裏,我將吸取經驗教訓,根據這次反思情況,制定各種有效措施,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為主,培養學生的良好學習習慣。在今後的教學過程中,對學生及時跟蹤追進,瞭解其學習情況,因材施教。

反思二:有餘數的除法教學反思

為了提高學生學習興趣,讓他們在合作探究中,通過觀察,展開大膽猜想,在練習中認識有餘數的除法,掌握餘數的特點。在課堂教學中採用“開放”“民主”的教學形式,為學生自主學習提供時空保證。在教學本節課時,我改變了以往的按教材編排順序進行教學,打破了教材束縛,不再做教材的複製者,力求做到教學設計的開放和教學過程的開放,讓學生在“體悟”中學習“有餘數的除法”。

1、數學知識總是滲透着實際問題,只有聯繫生活實際,才易激起學生的興趣,促進其整體素質的提高。上課時我打破了以往的思維方式,沒有安排任何的複習鋪墊,而是創設情景,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並且通過談話的方式與他們的生活經驗緊密

聯繫起來。使學生一開始就處於一種輕鬆愉快的氛圍之中,並且通過活動使學生自然而然感受到了餘數是怎樣產生的,而且對餘數產生的感受特別深。

2、實踐操作,引導學生自主歸納。注意從學生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背景出發,促使學生主動探究數學規律,本節課通過學生的實際操作,使學生們認識到,在現實生活中不是所有東西都是正好平均分,出現剩餘的情況是很多的,並明白平均分時,剩下的不夠再分的數就是餘數,從而在感性認識的基礎上初步建立“餘數”這個概念,又通過觀察、討論、分析、對比,使學生對有餘數除法的結構特徵有所瞭解和認識。在學習“餘數一定要小於除數”這一結論時,也是通過學生的實踐操作來檢驗了學生歸納出的結論的正確性,讓學生親自動手擺一擺,積累一些感性認識,然後再讓學生寫出算式,並引導學生觀察比較,讓學生各抒已見。學生經歷了觀察------發現-----驗證這一過程,儘量做到放手讓學生大膽嘗試,做到規律讓學生去發現,結論讓學生去歸納。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通過這樣一次次的自我發現,在概括探索中發現規律,提高學生的數學思維水平

3、雖然我們從學生實際出發進行了開放性的設計,並儘可能對學生可能有的答案作了充分的預設,但是在課堂上面對一羣“活生生”的學生,依舊有很多的不確定性,有很多地方會出乎意料,這時教師要有開放的心態,要特別關注學生,更要有目標的調控,和組織開放教學的能力,萬萬不能用預設的答案去套學生。教學過程是一個動態創生過程,教師的首要任務之一就是激發學生積極地思維,尤其是創造性思維,鼓勵學生大膽向教師質疑,做出別出心裁的答案;學生智慧的激活,會反作用於教師和其他學生,使其能在高層次上積極思維,從而在師生、生生間積極思維的互動中,不斷閃耀智慧的光芒。當學生得出結論的'時候,我總要問他們還有沒有其它的意見或想法,鼓勵學生敢於發表自己獨特的見解,促進學生新觀點、新方法、新創意的生成。

總之,通過本節課的教學,我發現學生完全可以自主發現並掌握餘數的概念以及餘數和除數的關係。當然和諧的課堂氣氛需要老師去創建,我和學生是師生,是研究的夥伴,更是朋友。在課堂上我對學生很民主,師生之間的交流,生生之間的交流,都體現了這一點。

反思三:《商末尾有0的除法》教學反思

一位數除多位數商末尾有0的除法教學前,學生已經掌握了一位數除整百、整十數除法口算方法和一般的一位數除多位數除法法則,學會了有餘數除法驗算方法,也學會了一位數除多位數商中間有0的除法,懂得了在求商過程中,如果哪一位不夠商1要用0佔位的處理方法和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數都得0的道理。這些都為本課的學習作了知識上的鋪墊。本節課內容又是學習兩位數除多位數、三位數除多位數商末尾有0的除法基礎。

教材為了便於學生掌握,有層次地呈現“商末尾有0的除法”知識結構,為學

生的學習新知作了精心的設計。首先安排三道口算除法,引導學生複習商末尾有0的除法,然後安排兩個例題:例11教學沒有餘數的商末尾有0的除法;例12教學有餘數的商末尾有0的除法。練一練除了安排單一的練習外,還特別注意安排商中間有0、末尾有0、中間末尾都有0等不同情況的綜合練習。

根據以上分析以及課標要求,我擬訂這節課的教學目標為:

1、使學生理解並掌握商末尾有0的除法計算方法,並能正確進行計算;

2、培養學生估算意識和養成認真驗算的習慣;

3、培養學生的計算能力,比較辨別能力和運用知識解決問題能力。

教學重點和難點是商末尾是0的處理方法。“將課堂還給學生,讓課堂煥發生命的活力”“努力營造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獨立自主學習的時間和空間,使他們成為課堂教學中重要的參與者與創造者,落實學生的主體地位,促進學生的自主學習和探究。”秉着這樣的指導思想,在整個教學流程設計上力求充分體現“以學生髮展為本”的教育理念,將教學思路擬訂為“探底鋪墊——自主探究——鞏固內化——拓展延伸”,努力構建探索型的課堂教學模式。

一、探底鋪墊這一環節通過準備題讓學生口述80除以4的思考過程,觀察幾道口算除法商的共同特點:商末尾都有0引入新課。從學生知識角度和思維趨勢進行探底,瞭解學生的起點,把握教學起點,找準新舊知識遷移點與生長點,便於學生知識遷移。此處我在學生回答完了結果後,沒有及時讓學生找出商的共同點:商末尾都有0,這裏應該就複習舊知點明新課課題。

二、自主探究商末尾有0的除法,在計算方法上沒有新內容,只是末尾0的處理,可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這一環節是課堂教學中心環節,為了突出重點,發揮學生主體作用,我安排獨立探究、交流驗證、歸納概括三個層次進行:教學例11時,先讓學生獨立思考,嘗試探究。在試算中學生有可能會出現幾種情況。組織學生進行驗證。得到正確商後,針對難點展開討論:

(1)哪一步可以省略?

(2)個位上的0可以不寫嗎?

使學生明確個位上的0是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數得0,添0起到補位的作用。試一試讓學生試算後討論“除到百位上的數正好除盡後面0怎麼辦”引導學生將例11與試一試比較討論概括得出:一個數除多位數,當被除數前面的數除盡,末尾有0時,有幾個0商末尾就補上幾個0。此處在具體實施時,我沒有問學生商末尾的0可以不寫嗎?從正反兩個方面來對比驗證得出商的末尾寫0起到佔位的作用。

例2的教學仍按上述三個層次進行學習探究,在關鍵處設問:除到十位正好除盡,個位上不是0,但比除數小,怎麼辦?通過討論得出,不必再除下去,只要在商的個位上寫0,被除數十位上的數就是餘數,然後引導學生比較兩道例題説説商末尾有0的幾種情況,在第二組試一試中邊計算、邊議論、邊小結、邊鞏固,歸納出計算方法,從而突出重點、突破難點。由於我在前面沒有讓深入讓學生説商末尾有0的情況,所以在總結的時候學生就説不到點子上。

三、鞏固內化練習是學生掌握知識,形成技能,發展智力的重要手段。為了讓不同層次學生學有所得,體驗到成功的喜悦,安排三個層次的練習:

1、基本練習,鞏固商末尾有0的練習,通過反饋使學生掌握重點內容;

2、綜合練習主要防止思維定勢與惰性思維,練習3是一位數除多位數商中間有0、商中間末尾都有0、商中間末尾都有0且有餘數的對比練習,將新知識納入已有知識體系,發展學生思維的機智性與靈活性;

3、提高練習讓學生試編式題,既培養學生運用知識的能力,又培養學生創新意識。這樣安排練習有密度、有坡度,體現了層次性、針對性、趣味性,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由於時間關係,提高練習沒來得及處理,顯得課堂結構不夠完整。

四、拓展延伸這一環節引導學生對學習內容進行梳理,將知識系統化、條理化、網絡化,對在獲取新知中體現出來的數學思想方法策略進行反思,從而加深對知識的理解。整節課教學活動中充分體現以下特點:以學生髮展為本,以學生為主體,思維為主線的思想;充分關注學生的自主探究與合作交流;練習體現了層次性,知識技能得以落實與發展。在整個課堂預設時,想的比較完美,事實上在真正上這堂課的時候有很多的缺憾、很多教學環節還有待完善。我想只有一次次積累、一次次思考,才能上出真正平實而有效的數學課。

四年級上冊數學反思11

孩子的天性需要遊戲。不管是什麼遊戲,只要是沾上“遊戲”兩個字,孩子的眼睛都會為之一亮。遊戲能給孩子即將活躍起來的心理機能提供自由表現的機會,從而也提高了學習的興趣。

對於抽象、枯燥乏味的數學知識,孩子們往往更加難以集中他們的注意力,對數學產生興趣的慾望不高。而數學遊戲教學方式,能夠補充這一方面的不足。遊戲教學法具有趣味性和娛樂性,通過遊戲教學,能夠給孩子們帶來樂趣,讓學生們能夠在愉悦的氣氛中學習數學,從而對數學產生興趣,擺脱心中的抗拒因素,從而達到教學的目的。

學生升入四年級後,數學知識性增強,難度加大,部分學生開始對數學學習失去興趣,一些學困生更是表現出明顯地懈怠。為了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與興趣,在上《有趣的`算式》這一課時,根據教材提供的素材,我大膽對教材進行了重組,把每一個教學環節都設計成猶如遊戲一般。課後,通過聽課教師的反饋以及學生的反應,這一課,在激發學生學習興趣這一教學目標地達成上是非常成功的。

四年級上冊數學反思12

垂線是國小階段所學的初步幾何知識之一,也是學生最難接收和掌握的知識之一。怎樣使學生掌握這一知識要點,我沒有按教本上的概念和定律説教,而是從生活實際出發,讓學生了解並知道生活中的垂線。通過學生動手操作了解垂線的特點。我是從以下幾點進行教學的。

1、學生動手引出垂線

我在講這一課之前讓學生自制學具。也就是用兩根木條或硬紙條製成能旋轉的`活動角。讓學生將準備好的學具放在桌面上,旋轉其中的一根,使其中一個角成直角,再量一量其他三個角,看是不是都是直角.由此引出兩條直線相交成直角時, 這兩條直線叫做互相垂直,其中一條直線叫做另一條直線的垂線,這兩條直線的交點叫做垂足。

2、學畫垂線

先學畫過直線上任意一點做它的垂線,再學過直線上給定的一點畫垂線,最後學過直線外一點畫這條直線的垂線。這樣有易到難,循序漸進,便能水到渠成。指導學生畫已知直線的垂線應注意以下幾點:(1、用三角板的一條直角邊與已知直線重合,再沿着另一條直角邊畫直線。2、畫垂線時應先重合邊後重合點。)

四年級上冊數學反思13

大數的認識,其實就是對數值萬以上數的認識,國小階段,最大數也即千億位數。在新授此課之前,本課有這樣的學情分析:

首先,數的認識對於四年級學生有相當的基礎。如千以內的數的讀寫,千以內數的加減乘除,千以內數的數位、進率等概念的認識。基於此,本節課所謂的大數的認識,無非就是對數的認識的拓展,許多的概念可以由前遷移。

其次,學生對於數的認識,有了許多的經驗,從數的運算,到數的概念,因而,對於大數的認識,學生終究有基礎。只不過,數位增多了,數級延伸了。此之故,必要的舊知複習,不僅練習量的必要,而且更是新知探究的依據,可為學生的新知探究準備了梯度的設定。

因此學情分析,故得此課之輕鬆教學。然而,輕鬆教學並不等於學生就能新知的容易掌握,教學之中,許多的問題,仍然值得教師去反省。從學生的個性差異之考慮,到教學方法之創新,再到教學細節之把握,都值得我去作自我反思,以鑑後用。

首先,從教材內容安排進行分析。大數的認識,畢竟源於生活,無所生活價值,何求大數認識?教材首先是全國人口普查數據呈現,學生感官到,數據很大。整萬、整千的數據,表明湊整之必要,也為之後的四捨五入湊整法準備了生活依據。此時,教學之放手,學生可能會讀,則讓優等生嘗試。然大部分學生對大數幾無接觸,更別説認識了。所以,有教學跟進的需要。而後,以全國人口、上海人口數據作例題,進行新課的探究。也許,依據之前的萬以內數的認識經驗,優等生能讀出這些數,然大部分學生不能讀。於是,有讀數工具方法的跟進,教材安排了數位順序表和數位、進率的概念認識,以及我國傳統的“四位分級”讀數法。依據數位順序表,能夠表達出各數位的單位意義,然而讀數卻依然有困難。這就跟進了讀書的一般方法“從高位讀起”,從最高級讀起。之後,對於讀數的難點——中間有零、末尾有零,級首有零的讀數,教材也給予了“試一試”的示範關注。在數位認清,讀書熟練的基礎上,然後才能寫數。這裏,後世經驗也許與先驗探究正好相反。人類之初,也許先能表示,結繩記事等,然而啞口無言,心知肚明,也就不存在讀數問題了。然而,如今我們先得學會讀書,然後才寫數。

依據數位順序表,寫數也就成為可能了。教材安排了依據數位順序來寫數,而後才是脱離數位順序表的寫數練習。在讀數、寫數、數位熟練之後,方能比較大數的大小。所以,教材安排了許多的練習。不過,我覺得教材在重難點上的示範例子太少,要求老師的領悟參透教材的細度太高,稍不注意可能連老師都會失誤。這完全沒有必要,要知道教材其實也可以給學生提供自學的榜樣,這就要求在重難點方面的示例,需要典型。像本課的“萬級全部為零”就示範缺失。

其次,對自己的教學過程進行反思。先是舊知的複習,即萬以內數的讀寫,數位概念等,這為大數的認識準備了基礎遷移。無疑,學生新知學習有經驗基礎。接着,學生感悟全國人口普查數據,感覺數據大,不會讀。這就引出了大數的讀。讀之前,得先認識數位意義,進率關係,這樣為讀數提供了理解方面的助益。比如,知道大數裏有多少個萬,知道大數裏的數位意義,就向讀數提出了要求——讀數從最高為讀起,讀大數時要注意數級單位等等。

教授讀大數時,“四位分級法”是一個很好的工具方法。四位分級,也符合之前的千以內數的認識學情。結合數位順序表,讓學生明白每一個數級表示什麼意思,每一個數級裏有幾個數位,數位指什麼,計算單位又是什麼意思。這裏,我讓學生充分理解,不能着急,因為工具方法的掌握是知識技能習得的助手。充分理解了數位順序表,也就不僅能讀大數,還能清楚概念。

在讀大數時,我非常強調“四位分級”的學生主動過程,再加上之前學過的“中間有零,末尾有零”的讀書經驗遷移。初學時的示範,學生練習時的時刻提醒,可謂苦口婆心。所以,班上學生對大叔的讀,基本不存在問題。至於萬級

沒有單位、級首有零的讀書難點,當然還是需要教師的引導。然而,這樣的引導也得建立在學生的數理理解之上,否則效果只是看上去的暫時美。正因為這樣的難點教學細究,學生對於大數的讀,也就不存在理解方面的死結。

大數能熟練讀了,在學生經歷了讀數所返現出的“讀作”文字表述過程,之後的寫數也就活水源頭了。當然了,初學寫數,仍然不離開數位順序表,畢竟數位的文字表達,需要反映在數位順序表中,方可容易理解。於是,我也是先讓學生依據數位順序表來寫數。只是,學生自己也能感覺到,若是總依數位順序表來寫數,豈不麻煩不斷?於是,我自認為的寫數創新法就順其自然地介紹給學生了。我要求學生在理解“寫數時,要從高位寫起,先寫最高級寫起”的基礎上,對於我介紹的方法進行理解建構。我的方法是,“找數級單位法”,與之前讀數的“四位分級法”相呼應。

找數級單位法,要求學生能找到文字讀數中的“億、萬”字樣,然後再其底下作以標記。這樣可以提醒自己,此數最高級在哪一級,一共有幾級。有了認知,然後才能從最高級寫起,從最高位寫起。否則,寫數方法完全停留在口訣表面之上而已,學生對於從最高位是無從把握的。當然,學習還是離不開好習慣。於是,寫數之時,讓要求學生,寫完高級位,就想它的低級位,寫完上數級,就想下數級。同時,寫完一級,就自覺畫上數級分級虛線。然後,再讀一讀自己的寫數,看能否與原來的文字讀數相同。而這所有的過程,我都在黑板上示範了,取得了學生們的認同理解。因為,寫數時已然分好記級了,所以讀書也就簡潔了。這樣的.要求示範下來,經過學生的幾次訓練,也就變得自覺了。效果看來,學生對於寫數也高效了。即便有些學困生的不自覺,反覆地提醒,他們還是能夠做到自查的,這於他們而言,當然也就是進步了,於我而言,相比總是無所方法地死規定,也要省力不少。

當然,大數的認識,其實讀寫也有難點,這就是數位上的數字干擾,或者中間、末尾、級首有零的大數讀寫,乃至數位概念的認知,這些需要反覆地訓練,典型錯題、易混淆題得不斷反饋。練得次數多了,學生也就引起注意了,這對於學困生而言,尤其重要。

為激勵他們的創造個性,也為激發他們的興趣,更為增強他們的自信心,我在大數的讀、大數的寫新課之後,佈置了學生的“出題自做”課後練習。不要求同一難度,不作同一題目的訓練,只要他們依據基本的“大數讀寫”規則,自己編寫“寫大數,然後寫出讀法”、“寫出讀法,再寫出大數”這樣的練習題,豈不是分層作業?雖然,學困生也許基礎大數的讀寫(容易簡單題目),優等生難點方面的挑戰,但對於每一個學生而言,都是一種進步,我也會因此而給每個學生以鼓勵。當然了,這樣的“出題自做”,對我而言,也是提出了挑戰——設計時的用心,評價時的同心,披閲時的細心。畢竟,沒有統一的答案可供參閲。

大數的認識,學困生依然認識不清,不能説以上的教學就很成功。但我儘量做到教學方法的人性,迎合他們的心理認知,這樣以求教學的共進共生,豈非教學相長之必然意義?

四年級上冊數學反思14

“可能性”這一教學內容在目前的國小數學教學中是一個全新的內容,本堂課主要使學生初步體驗現實世界中存在的不確定現象,能用“一定”、“不可能”和“可能”等詞語來描述生活中的一些事件發生的可能性,並能和同伴交換想法。“可能性”問題在生活中比較常見,但是比較抽象,國小生在學習這方面的內容時,存在一定困難,學生初次接觸感到比較陌生,學起來有一定的難度。所以在教學這些內容時,主要是以直觀的內容為主。因此,在教學中,老師為學生創設了具有啟發性的教學情境,大膽放手,使學生在大量觀察、猜測、實踐、探索與交流的數學活動過程中,經歷知識的形成過程,突破教學的難點,幫助學生建立不確定現象這一新的觀念。是一堂依據新課程理念上的成功之課。具體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1、用活動貫穿始終,讓學生經歷“可能性”, 建立不確定現象這一新的觀念。

活動是兒童的天性,也是兒童感知世界,認識世界的重要方式。《數學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讓學生在具體的數學活動中體驗數學知識。”本課中,老師準確把握了教學的重難點,結合教學內容的特點,兒童的年齡、心理特徵以及生活經驗等因素,創設了讓學生摸珠子、擊鼓傳花等活動。讓學生在經歷一系列有意義的數學活動中,逐步豐富起對可能性的體驗。同時,也充分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和學生合作學習與自主探究這些新的教學理念。

2、根據實際,有效整合教材。

教材只是為我們教學提供的一個參考,我們只能是憑藉教材去教,而不是死死地去教教材,所以我們在教學時,要根據學生實際、學校實際等,合理地有效地組合教材。例如,老師在教學時,就刪除了教材中的一幅很佔篇幅的活動圖,猜什麼色的球的遊戲替代;自己根據實際自設一個動手操作性很強的例題等,符合學生的年齡特徵,活躍了課堂氣氛,激發了學生興趣,同時也取得了好的教學效果。

3、緊密聯繫生活,突出學以致用。

讓學生到生活當中尋找例子,讓學生感受到可能性知識就在我們的身邊,感受到學習數學的.意義與價值。感受到數學就在我們的身邊。

4、練習設計合理,有針對性,有層次性,而且作業量大,達到練習效果。

5、關注情感與評價激勵。

情感態度與自信心作為數學教育的目標之一,在三維上標中、在學生的數學學習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能為更好地實現雙基教學服務。同時也應該貫穿在教學的過程中老師在結束語中對學生説的話:下節課如果你努力了,學習之星一定(或者説成可能)是你!這是對學生的一種鼓勵與期望,這樣結束本堂課的教學,很乾脆,更精彩當。然,如果在教學中再給學生多一些鼓勵,且多一點鼓勵的形式,使得學生情不自禁地主動參與到數學活動中來,同時也一次次體驗到成功的愉悦和師愛的魅力。這樣就要好得多,這也是新課標中所要求的,更是實現雙基教學所必須的。

四年級上冊數學反思15

國小數學四年級上冊《温度》教學反思《温度》是北師大版國小數學四年級上冊第七單元《生活中的負數》第一課時,本節課的目標是結合温度的實例,探索零上温度和零下温度的表示方法,體驗用帶“-”的數表示零上温度與零下温度的必要性;通過在温度計上標記零上温度和零下温度的活動,體會零上温度零攝氏度,零下温度在温度計上的位置順序關係,會正確讀出温度計上顯示的温度,會比較兩個零下温度的大小。學生初次接觸負數,直接接觸抽象概念學生難以理解,因此我首先將天氣預報融入課堂中,通過播報北京、漠河、西安、台北、拉薩等地的温度信息,讓學生讀圖,從圖中提取信息。

接着讓學生嘗試用自己的方法表示北京的最高氣温和最低氣温,學生用各種方法描述了北京的最高氣温和最低氣温,由此引出“+5℃”和“-2℃”的表示方法。展示温度計,讓學生觀察温度計,認識温度計上的各種信息,讓學生在温度計上標出北京、漠河、西安、台北、拉薩的最高氣温和最低氣温,利用温度計上的刻度高低,比較各個城市的温度高低;脱離温度計的情境,總結零下温度比大小的'方法,從而達成本節課的目標。本節課中我發現學生都是有獨立個性的孩子,用自己的方法表示北京的最高温度和最低温度,有學生用豎線表示,有學生用山來表示,有的用小漫畫表示温度高低,非常有創意。本節課我合理安排時間在課堂最後十分鐘處理了練習題,針對練習題中學生出現的問題,有針對的再次講解強調,保證學生當堂掌握。本節課中存在一個問題是沒有強調攝氏度的讀法,很多時候用度表示了攝氏度,這導致了小部分學生將温度的攝氏度與量角的度搞混,在總複習時出現問題,今後在數學課堂上用語要規範。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