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級數學上冊教學反思

來源:文書谷 2.6W

身為一名到崗不久的老師,教學是重要的工作之一,藉助教學反思我們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教學反思我們應該怎麼寫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三年級數學上冊教學反思,歡迎閲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三年級數學上冊教學反思

三年級數學上冊教學反思1

本節課的教學內容是:三年級上冊第六單元《認識分數》的第一課時——認識幾分之一。上學期學生已經學習了把一個物體(圖形)平均分用分數表示其中的一份或幾份。本單元的教學內容就是在此基礎上,應用學生已有的知識學習把一個整體平均分用分數表示的方法。但是與上學期學習的分數比較,把一個整體平均分用分數表示要比一個物體(圖形)平均分用分數表示要難得多,因為把一個圖形平均分一共分成的分數與藥表示的份數都清晰可見,而把一個整體平均分,每份裏有時有幾個物體,物體的個數會干擾學生的思維,有的學生只把注意力集中在物體個數上,不能很好地掌握用分數表示的方法。這也就是本節課的教學難點,為了能夠突破這樣的難點,我做了如下的構思:首先,從複習平均分四個蘋果,兩根火腿腸入手,通過舊知的複習,幫助學生回憶平均分的意義,為本節課的教學做了有效的鋪墊;接着,在教學把一塊餅乾平均分成兩份時,首先讓學生通過在卡紙上分一分、折一折,並且通過學生的操作,感受“把一塊餅乾平均分給兩個小朋友,每個小朋友分得這塊餅的1/2”;然後,讓學生學習1/2的'意義,體會一個物體和一些物體都能被平均分;繼而放手讓學生研究“把一個蛋糕平均分四份,每份是這個蛋糕的幾分之一?”學生通過同桌共同交流討論,得出“每人分得這蛋糕的1/4。”在學生出現不同結果時放手讓學生去辯論那個答案是正確的。接着讓學生觀察比較,同樣是分東西,為什麼一次用1/4表示,一次用1/2表示,從而感受到“平均分的份數不同,所以表示每份的分數也不想同”。在習題的設計上,先通過具體情景想分數,逐步抽象到看立體圖形想分數,在實物上發現分數,最後想象生活中的物體説分數。

通過本次的上課,我對教材的分析把握比第一次上課稍好一些,針對學生説話只説一半的情況也採取了應對措施,所以課堂的知識結構還較清晰,只是因為我是初出茅廬的新手所以免不了存在着理論知識不紮實,數學語言不夠規範的毛病。在各位數學組老師的關心和幫助下,我想在今後的工作中我一定會改正自己的缺點,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通過這次不斷磨課的研究活動,我也深刻感受到了集體的力量,以後一定要多聽、多問、多學、多想。

三年級數學上冊教學反思2

《軸對稱圖形》是學生日常生活中常見,而且比較熟悉的圖形。因此,在教學中我緊密聯繫生活實際來設計教學過程,教學環節,整個過程我充分讓學生動手,讓學生自己發現問題,解決問題,讓學生感受軸對稱圖形的美,讓學生充分感知數學美,激發學生愛數學的情感。

但課後,我想了又想:還是不應該一上來就把抽象的'事物展現給學生,應把實際轉化成抽象,這樣更能讓學生自然而然地接受。在讓學生畫圖形的另一半,使成為軸對稱圖形時,不應該拘泥與一種形式,放開,讓學生選任意一邊為對稱軸畫另一半,這樣的話,效果會更好,更能發展學生的思維。最後環節,應該讓學生通過學的知識,畫軸對稱圖形。既然學了,就應該讓學生嘗試運用學過的新知畫軸對稱圖形,再一次把抽象迴歸到生活中。總的來説,這節課該放手還是不夠放手,作為老師應該多相信學生,相信學生是能做到的。

三年級數學上冊教學反思3

教材分析

《摸球遊戲》是北師大版國小數學三年級上冊第八單元第一節的內容。

二年級時,學生已經初步感受了不確定現象,並能用“可能”、“不可能”、“一定”這樣的詞語描述這些現象。在此基礎上本節課通過摸球遊戲讓學生感受事件發生的可能性是有大有小的,並能用“不可能”、“可能性大”、“可能性小”等詞語進行描述,為今後學習等可能性以及用數值表示可能性的大小打下基礎。

在本節課上,教材安排了“想一想”、“摸一摸”、“填一填”的環節,讓學生經歷實驗驗證猜測的全過程。通過“猜測---試驗---分析實驗數據---推測”,讓學生經歷事件發生的可能性大、小的探索過程,初步感受某些事件發生的可能性是不確定的,體會事件發生的可能性是有大有小的,初步感受隨機現象的統計規律性。

教材安排了“試一試”,意圖是讓學生進一步體會到有些事情發生的可能性是不確定的。同時讓學生明白隨機觀念不是一次就能形成的,也不是一次兩次的試驗就能形成的,學生在學習中可能會出現諸如以上那個的錯誤觀點,需要教師適時引導。

根據以上分析,我對教材進行適當的重組,主要把重點放在讓每個學生都親身經歷探索的過程讓學生髮現可能性是有大有小的,同時學會如何通過試驗驗證自己的猜想進而進行合理大膽推測的。

學情分析

二年級時,學生已經初步感受了不確定現象,並能用“可能”、“不可能”、“一定”這樣的詞語描述這些現象。在此基礎上本節課通過摸球遊戲讓學生感受事件發生的'可能性是有大有小的,並能用“不可能”、“可能性大”、“可能性小”等詞語進行描述,單從知識本身來講沒有多大難度,但一定要讓學生在摸球遊戲的過程中自己去感受到可能性的大小,為今後學習等可能性以及用數值表示可能性的大小打下堅實的基礎。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初步感受某些事件發生的可能性是不確定的,瞭解事件發生的可能性是有大有小的。

2、能對一些事件發生的可能性大小進行描述。

3、結合具體情境,能對某些事件進行推理,知道其可能性的大小。

二、方法與過程

以摸球遊戲為情境,通過“猜測---試驗---分析實驗數據---推測”,讓學生經歷事件發生的可能性大、小的探索過程,初步感受某些事件發生的可能性是不確定的,體會事件發生的可能性是有大有小的,初步感受隨機現象的統計規律性。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在與同伴的合作交流中培養學生的合作學習的意識和能力。

2、體會數學學習與現實的聯繫,進一步培養學生求實態度和科學精神。

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學生通過試驗操作、分析推理感受事件發生的可能性有大有小。

難點:利用事件發生的可能性的知識解決實際問題。

三年級數學上冊教學反思4

本節課教學的是被除數中間或末尾沒有0,但商的中間或末尾卻有0的筆算除法。本節課的重點是要讓學生理解並掌握當商的哪一位不夠商1時,就要在那一位商0佔位的`計算方法。

本節課我也採取的是先讓學生試算,再在比較中發現簡便算法的教學方法。在學生講解計算過程時幫助其他學生理解“不夠商1就要商0”的道理。

本節課我還增加了一個教學環節,就是讓學生髮現在什麼樣的情況下會出現商中間有或末尾有0。即:先讓學生舉商中間或末尾有0的例子,再從這些例子中發現其中的奧祕。通過這一環節的設計,學生對於被除數、除數和商之間如何會出現0的關係更明確了。

三年級數學上冊教學反思5

周長的認識與初步計算是學生日後計算各種圖形周長的重要基礎。學生只有對周長的概念做到真正的理解,形成表象,才能對後面的周長的計算、測量及應用有更好的理解。

本節課是學生第一次接觸周長這個知識,所以只有讓學生通過觀察、操作、親身體驗等活動,讓學生在具體情境中理解周長的含義。設計這一課時,我首先創設情境,從小動物繞樹葉邊線一週的賽跑比賽幫助學生直觀理解周長的初步含義。接着讓學生通過描一描、指一指和判一判等自主探究活動讓學生再次感悟對周長的理解。通過學生這樣不斷地指與描,去認識和理解必須是由起點到終點,也就是由起點回到起點,是封閉的一週。再引導學生去概括概念。然後通過實踐練習,探究周長的計算方法,先給學生提供兩個圖形各邊的長度已標出的材料,讓學生在理解周長真正含義的基礎上自主探索出這兩個圖形周長的計算方法。再通過量一量充分理解周長的計算方法。緊接着讓學生體會周長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注重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將視野從課堂拓寬到生活的空間,並引導他們去觀察生活,從現實世界中直觀地積累周長的經驗。這裏的應用中我還讓學生和之前所用概念面積進行辨析,讓學生區分兩者的含義從而進一步鞏固所學。最後拓展練習讓學生進一步應用所學知識進行思考和推理解答。

不足之處在於教學時間沒有把握好,認識周長這一環節拖得較長,要讓學生初步理解周長的含義是有一定難度的,在自主探究周長計算方法的時候沒有給予學生足夠的思考時間,還有在鞏固練習方面沒有及時反饋好學生的作業,教學速度較快。 通過這節課使我感觸很深,我覺得一節好課它是有生命活力的,而這種生命活力來自於學生對事件或事實的感受、體驗,來自於對問題的敏感、好奇,來自於豐富活躍的猜想、假設,來自於不同觀點的碰撞、爭辯、啟迪、認同。而恰恰這點就是我的課堂所缺少的。

通過這次講評課結合的'學習讓我真正明白,在數學課中一個有效的數學問題,一個有價值的數學問題,其實它就是學生思維的碰撞,思想的昇華,數學方法的滲透。所以,我想在我今後的教學中我會盡可能為學生提供思考、交流、實踐、探究的空間,引導學生經歷體驗、感悟知識的形成過程。讓學生去感受、體驗周圍豐富多彩的世界,發現、提升數學的美,使學生從課堂學習中獲得多方面的滋養,讓課堂成為學生精神享受的家園。同時作為教師也要不斷去充實自己,豐富自己的課外知識, 因此,我覺得要能在文本間自由地穿梭,挖掘出其中藴藏着的奧祕,還要將自己領悟到的東西深入淺出地呈現在學生面前,是教師用來塑造一節好課最靈魂的東西。

三年級數學上冊教學反思6

本節主要內容是兩、三位數乘一位數連續進位的計算,它是在兩位數乘一位數進位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由於學生有了前面的基礎,因此教學時可以充分放手,讓學生在獨立思考的基礎上提出問題並解決問題,自主探索兩、三位數乘一位數連續進位的計算方法。 (1)在具體情境中提出問題

教材創設了“乘火車”的情境,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在看懂圖意的基礎上,提出各種問題。如學生可能提出下面的問題:“5節卧鋪車廂可乘多少人?”“7節硬座車廂可乘多少人?”“這列火車一共可乘多少人?”“什麼車廂乘坐的人多?多多少人?”對學生提出的每個問題,教師都要給予肯定和鼓勵,培養學生提出問題的意識和能力,根據需要選擇合適的`問題讓學生進行解決,如“5節卧鋪車廂可乘多少人”。

(2)自主探索解決問題的方法

①讓學生根據提出的問題列出乘法算式:72×5=。

②讓學生獨立計算。(教師此時要注意及時進行個別指導,關注學習有困難的學生。) ③在小組內交流各自的計算方法,並組織全班集中交流。

只要學生的算法是正確的,教師都要給予肯定。教學時要關注積的個位上“0”的處理問題,可以讓學生討論在豎式漏寫“0”後的得數“36”是否正確,也可以引導學生相互説一説列豎式計算時要注意的方面,防止漏寫“0”的錯誤。

(3)拓展應用

教材通過“試一試”讓學生進一步理解並掌握三位數乘一位數連續進位的計算方法。本題可以讓學生獨立完成,然後交流各自的想法。

由於學生容易忽略進位,因此教師在指導過程中要特別關注。

三年級數學上冊教學反思7

時光如梭,匆匆忙忙一學期由結束了。回顧一學期來的教學工作,可謂兢兢業業,腳踏實地,在平凡中有創新,在忙碌中有收穫。現將一學期的工作總結如下:

一、認真鑽研業務、準確傳授知識。

這學期我繼續擔任三年級數學教學工作,在教學中我還是首先認真學習新課標,認真鑽研教材,為了準確的傳授知識和找出知識傳授的捷徑,我經常閲讀教育報刊雜誌,請教有經驗的老師。

二、嚴格要求學生、不讓一人掉隊。

針對本班的知識基礎和學生情況,在平時教學中我採取書上的題學生做完後教師經常檢查,我認為這樣能準確掌握學生學得怎麼樣,學生做的思考題每題必看,這樣能防止學生偷懶不做,學生課餘作業每人必看。學完一個單元就進行測驗,測驗試卷同家長見面,以便家長了解學生在校學習情況。複習階段,首先對課本進行詳細複習,然後採取複習與測驗相結合的方法。

三、致力於數學教學的優化

1。注重課堂氣氛的活躍。沉悶的課堂氣氛只會讓學生昏昏欲睡,為此在課堂教學中我十分注重創設良好的課堂教學氛圍,儘量給學生創設喜聞樂見的學習情景,使學生能比較直觀形象地理解知識。

2。注重作業的開放性。開放性的問題能活躍學生解決問題的思維,提高學生思維的發散性、求異性、深刻性。

3。注重學科的多元整合。如教學列式解文字題時,引導學生應用語文裏縮句的方法進行審題,從而使學生能較好地理解題意,正確地列式解答。

4。注重與學生的情感交流。“理解”是建立師生情感的.紐帶與橋樑。理解學生就是要以飽滿的熱情和充沛的精力投入來感染學生,給他們一張笑臉、一顆誠心、一份真情。當學生取得好成績,獲得成功時,要給以祝賀和鼓勵,當學生遇到困難,遭受挫折時,要給以安慰和支持。讓學生感受到老師在與他們同甘共苦,使之明瞭老師的一片真誠與苦心。

四、積極參加教研組舉行的各種活動。

一學期來我積極參加業務學習,注意提高自己的業務能力,虛心向有經驗老師學習,做好教育教學反思、總結,本學期我的論文《讓低年級學生的説演繹數學課堂的精彩》獲市級一等獎;獲區級三等獎;參加國小數學教師水評測試獲二等獎;參加本校數學課堂競賽獲二等獎;參加本校課堂教學展示課獲一等獎。

回顧這一學期的教學工作有得也有失,在新的一年的中,我將更嚴格要求自己,努力工作,發揚優點,改正缺點,開拓前進,努力提高教育教學水平。

三年級數學上冊教學反思8

《購物》這一課的主要內容是在解決實際問題過程中,進一步理解乘法的意義,探索兩、三位數乘一位數(不進位)的計算方法,並能正確進行計算。在具體的情景中,能運用不同的方法解決生活中的簡單問題。

計算對孩子來説是乾巴巴的,既單調又枯燥。我想怎樣創設“購物”這一情境,把學生熟悉並十分感興趣的“購物”這一生活情境引入課堂。首先,我以談話的形式導入:同學們,新學期開始了,圖書館需要添置一些物品,淘氣作為圖書助理員想邀請我們三(6)班的'同學一起去,但是有一個小小要求,需要做對他出的口算題,在這兒很自然的對舊知進行了複習,同時也為新課奠定了基礎。

教學時,我通過和淘氣一起購置櫃子,桌子和椅子引入,讓學生進入情境,讓學生體會生活中遇到的問題,並由學生自己理解所給信息,並提出數學問題,在解決學生提出的4把椅子多少錢的時候,我放手讓學生自己去探索,去交流,去合作,去展示,學生出現了多種算法:(1)12+12+12+12=48,(2)畫圖(3)口算(4)通過列豎式進行計算12X4=48。根據學生的4種解答,我先鼓勵學生的做法,讓學生體會哪種算法既簡單又不會出現錯誤,由學生交流後最後得出列豎式,並結合教具來理解豎式計算的算法,讓學生了解算理,從而學會了本節的新知。

看了孩子們能自己提出問題又能自己解決問題,我心裏不知有多高興,真的孩子的能力是無法估計的。我真是笑在臉上,喜在心裏呀!因為,這節課不僅讓學生在解決問題中學會了計算,體會了算法多樣化,達到了本節課預定目標。更重要的是讓學生知道了如何進行小組交流;如何傾聽、借鑑、反思,達到算法的優化;如何進行相互評價;如何學習數學等等。同時,也讓我明白了:課堂中讓學生在小組合作交流中能進行更有效的學習。

三年級數學上冊教學反思9

《 排列組合》是二年級上學期的內容,是對搭配問題的初步認識,通過本節課的教學,我感覺自己有比較的好的地方,也還有不足的地方。

做的好的地方:

1、創設情境,激發學生探究的興趣。

創設形象生動、親近學生生活實際的教學情景,有效地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本節課通過創設“老師到北京旅遊這一情境”,激發了學生幫助老師解決問題的探究慾望。又如通過創設“衣服的穿法、早餐搭配、數字遊戲”等與學生的實際生活相似的情境,喚起了學生“獨立思考、合作探究”解決問題的興趣。

2、注意讓小組合作學習從形式走向實質。

“自主、探究、合作學習”是新課程改革特別提倡的學習方式,如何使合作學習具有實效性?本節課設計時,注意精選合作的時機與形式,在教學關鍵點、重難點時,適應地組織了同桌或四人小組的合作探究。在學生合作探究前,提出了明確的要求。在合作探究中,保證了合作學習的時間,並深入小組中恰當地給予指導。合作探究後,教師還能夠及時、正確的評價。教師從實際的學習效果出發,考慮如何組織合作學習,有利於調動廣大學生參與學習的'全過程,防止合作學習走過場。

3、讓學生在豐富多彩的教學活動中感悟新知。

通過組織學生參與“連一連,寫一寫,畫一畫”等教學活動,充分調動了學生的多種感官協調合作,感悟了新知,發展了數感,體驗了成功,獲取了數學活動經驗,真正體現了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主體作用。

4、在教學中充分讓學生體會到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繫,聯繫生活學習數學。

不足之處:

1、對於課堂中的生成性資源不能靈活處理。

2、給學生的探究時間還不太充裕。

我相信,通過這次教學一定會在以後的工作中有所提高。

三年級數學上冊教學反思10

《認識方向》是在認識了東、南、西、北,知道了平面圖上的方向是上北、下南、左西、右東的基礎上認識東南、東北、西南、西北,能在現實的情境或者平面圖上辨認上述幾個方向。

通過課前預習調查,我發現學生中對這四個方向瞭解的同學約60%。於是我通過複習舊知入手,試圖找到學生的知識生長點,通過複習,我發現學生對東、南、西、北這四個主要方向掌握的還挺不錯,全班只有兩三位個同學不能正確指出圖中的東、南、西、北,所以學生都能夠説出平面圖上的方向(根據學生的回答板書這四個方向)。於是我開始引入新課,問:右上角、右下角、左上角、左下角是什麼方向?(請同學們用學過的上北、下南、左西、右東進行對應。)下面比比誰能夠通過一節課就學會,好嗎?激發學生興趣,增加學生學好方向的信心。

出示課件後,我先是引導學生觀察這幅圖上有些什麼地方,要求學生説説汽車站、火車站、電影院、少年宮分別在學校的哪面?再要求學生像老師一樣提出誰在誰的哪面這樣的問題,當學生提到如“超市在學校的哪面”的問題時,我及時評價,這個問題提的好,今天我們就來研究下像這樣不是正對着的'問題,引導學生觀察超市是在哪兩個方向的中間,接着介紹這是右上角(東北方向,並畫箭頭板書出這個方向),用右上是東北面幫助學生記憶這個方向。然後再提出你還能提出一個也不是正對着的問題嗎?有了前面的基礎,學生都能仿照前面的同學提出問題,這個環節我讓學生自己説是什麼方向,如果有學生説是“北西”、“南西”等説法時及時糾正(先橫着讀在豎着讀,簡記先橫後豎)。在這個環節後,我又提出了這樣的要求,説方向,如:電影院在少年宮的哪面?學校在超市的哪面等,通過多認多説進行鞏固,最後再進行練習。

在練習的環節,最後一道練習情況並不良好,我忽略了學生層次的差異和方向板的合理利用。因為生活中的方向與平面圖上的方向不相吻合,如何將平面圖上的方向正確引入到生活中,這是一個關鍵。學生習慣上知道上北下南,於是教學生面對實際方向,按“東南西北”四個字的順序沿順時針方向90度90度的轉動。這樣仍然有一部分同學難以掌握,需以後解決。

三年級數學上冊教學反思11

本節課的設計主要分成“檢查,複習鋪墊——創設情境,引入新知——主動探究,學習新知——拓寬延伸,發展新知”四個層次。在檢查複習層次既瞭解學生對前一節課知識的掌握情況,又為新課的學習做好鋪墊;創設情境,引入新知層次中根據國小生好動,喜歡做遊戲的特點,以學生熟悉的“乘火車”遊戲為引入,既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又拉近了學生與數學的距離,讓學生感受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

現代數學教育非常重視學生學習的主體性及學習能力的培養。在數學教學活動中,學生是活動的`主體,教師要面向全體,給學生探索發現的機會,引導學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主動參與學習,體驗成功。在主動探究,學習新知層次的教學中我通過小組練、獨立練、分層練、小組討論等形式讓學生動腦、動口,引導學生經歷數學知識形成的過程。我充分相信學生,放手讓學生自主探究,自己去提出問題,解決問題。

《標準》中強調:數學教學中要體現數學源於生活又應用於生活的特點,使學生感受數學與現實生活的聯繫,感受數學的趣味和作用,增強對數學的理解,增強學習和應用數學的信心。在拓寬延伸,發展新知環節中我讓學生列舉生活中的數學問題,使學生體驗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增強學生數學的應用意識,逐步培養學生運用數學眼光觀察生活的良好習慣。

三年級數學上冊教學反思12

1、注重知識前後之間的內在聯繫,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注意調動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運用知識的遷移使學生自己探索計算方法,總結規律,解決問題。這樣不僅使學生很好地掌握了三位數減三位數的計算方法,掌握一定的.計算技能,而且通過學生的學習活動很好地落實了過程性目標。

2、本課時教學提倡學生個性化的學習,變“學方法”為主動地構建方法。整個教學過程中,由於創設了生活情境,極大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積極主動地投入到學習中去。在對新知識的探究中,採用以舊帶新,由淺入深、循序漸進的方法,符合學生思維活動的特點,同時運用合理、多樣化的學習方法,把獨立思考與合作交流有機結合,激發了學生的主體意識,使學生獲得成功體驗,有利於促進學生髮展。

3、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我始終把自己放在組織者和引導者的位置,加強對學生學習方法的指導。但在學習評價上還做得不夠,評價比較單一,語言的激勵性還不夠,因此缺乏一種感召力,今後應更加註意評語的激勵作用。

三年級數學上冊教學反思13

核心提示:本課是北師大版三年級數學第六單元《除法》的第二節,讓學生在現實情景中瞭解“0除以任何不等於0的數都得0”的意義;探索並掌握三位數除以一位數時,商中間或末尾有0的除法的計算方法,能正確進行計算是本節課的...

本課是北師大版三年級數學第六單元《除法》的第二節,讓學生在現實情景中瞭解“0除以任何不等於0的數都得0”的意義;探索並掌握三位數除以一位數時,商中間或末尾有0的除法的計算方法,能正確進行計算是本節課的兩個知識目標,也是兩個重點學習內容,而“0除以任何不為0的數都得0”這個重要知識點對學生來説是比較容易掌握的,但是這一規律在除法計算中的應用則是一個難點,所以我着重對這一個內容進行反思。

1、整節課我都以小猴子的故事貫穿始末,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首先由故事導入得出“0除以任何數都等於0”這一數學規律,然後創設小猴子不會做家庭作業請求幫助這一情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自然過渡到第二個知識點:探索並掌握商中間或末尾由0的除法計算並能正確計算。在處理“商中間有0或末尾有0的除法計算”這一難點時,我採取了“學生獨立計算——小組討論——教師總結(對錯例進行及時糾正)——鞏固練習”這一流程,首先我以小猴子遇到難題切入,利用學生的挑戰慾望和表現欲,調動他們學習的熱情,先讓學生結合“0除以任何不為0的數都得0”這一數學規律,獨立解決問題,小組內交流算法,以同齡人的.思維幫助彼此加深對數學規律的理解,然後教師總結計算方法,並強調:在計算時,一定要先對商進行估算。對於錯例,我在黑板上板出過程,然後將正確答案也板出,先讓學生估算商是幾位數,然後將兩個答案進行對比,讓學生自己找出錯誤的地方,教師着重強調0的佔位作用,絕對不可以漏寫。最後出幾道同一類型的題進行鞏固練習,加強學生對新知識的理解與掌握。

2、整節課下來,學生對於“商中間有0或末尾有0的除法計算”

這一難點掌握的還是很不錯的,出錯率不高,並且大部分學生還能很好的用簡便豎式來計算。不足的是:在講“0除以任何不為0的數都得0”這一知識點時花費的時間過多,導致後面的練習時間很緊張,學生沒有過多的時間去思考;有很多同學在做題前還是不能很好的估算,一遇到題馬上就列豎式進行計算,估算意識不強,這是在今後的教學中要注意的,要對學生強調估算的重要性,不斷培養他們的估算意識。

三年級數學上冊教學反思14

“分數的初步認識”一課是國小階段一堂必不可少的概念課,他為我們以後學習的小數認識、性質及分數的意義等內容教學奠定基矗當前,老師們正在認真貫徹新課程的要求,我作為一名課改一線的老師,也努力把一些新的理念應用到課堂中,力爭使自己的教學設計有一些新的變化,教學中有收穫與失落,這裏我就結合本節課教學談一些自己粗淺的想法:

1、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課程不僅要考慮數學自身的特點,更應遵循學生學習數學的心理規律,強調從學生的已有生活經驗出發,讓學生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並進行解釋與應用的過程。數學基於生活,數學的知識本來就來源於生活。在這一理念的指導下,剛上課,我創設了一個十分貼近兒童生活實際的教學情境——在分一個月餅的過程中,讓學生體會分數產生的必要性,經歷分數產生的過程,強調“平均分”是分數的本質特徵。在這個過程中,沒有人為的灌輸,學生的分月餅的`過程中自然而然的產生了要學習一個新的數的需要,產生了積極探究的情感。

2、在做中學,提高學生學習的參與度

我將動手操作貫穿始終,讓學生在動手操作中經歷學習的過程,加強了對知識的認同和理解,形成健康、積極的學習態度,培養了學生的探索精神、合作意識、實踐能力。課堂上,教師講得再好,教學環節設計的再恰當,如果沒有調動學生的參與熱情,那也只是一廂情願,沒有做到面向全體學生,不能實現“讓不同的學生得到不同的發展”。我在學生認識了1/2時,先讓學生折一折、塗一塗,讓學生全體參與體會,分數是在平均分的基礎上形成的。這些環節的設計,讓學生通過折一折、寫一寫、説一説等一系列活動,讓學生個個動手操作,積極動腦探索,從而初步理解分數所表示的意義。學生參與的

主動性被調動起來了,隱性的心理參與和情感投入也加大了。當然在學生全體參與的同時,我們忽視老師的引導者的身份,在學生反饋的情況和動態生成中我們老師要根據課堂的教學內容予以適當的調整。

3、提供數學交流的環境,培養合作意識。

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之一。於是我不僅為學生設置了一個數學活動,還有意識地為學生創造了良好的數學交流環境。用一張圓形的卡紙代表一個月餅,把這個月餅平均分給小組同學,先讓學再在小組中進行交流,感受平均分。從分餅入手,增加了趣味性,同時也讓學生在認識二分之一的基礎上,自己創造出四分之一。這樣就擴充了學生獲取信息的渠道,培養了學生賞識他人的良好心態,促進了學生合作意識的發展。

4、聯繫生活實際,感受生活與數學的聯繫。

學習內容貼近了學生生活,學習材料便於學生操作,學習活動過程始終關注着學生的情感和態度,讓學生在生活中學習,在學習中學會生活。

本節課,也有很多不足與遺憾。

1、內容單一。教學幾分之一,由1/2到1/4中,內容略顯單一。

2、知識拓展不夠。在教學中講練結合,在講練習題時,讓小老師講解過於詳細,浪費時間,導致拓展練習沒時間做。

總之,整節課學生是在輕鬆、愉快的心情下,在動手、動腦、動口的過程中,體會分數的含義的。在整個課堂預設時,想的比較完美,事實上在真正上這堂課的時候有很多的缺憾、很多教學環節還有待完善。通過對這堂課的教學後我認真進行了反思,我相信以後我將加倍努力,積極反思、積極評課、反覆研究,以期望能有所進步。

三年級數學上冊教學反思15

在這節課的設計中,我力求理解教材用活用好教材,理解學生,進行創造性地教,讓學生經歷學習的過程,充分體驗數學學習,感受成功的喜悦.總的來説這節課是成功的,我總結為以下幾點

1、設計活動——瞭解學生、理解教材。

我努力挖掘生活素材,重組教學內容,有針對性的設計活動:例如設計的猜粉筆、猜同學、聽口令站隊等。首先讓學生猜測粉筆“可能”在老師的哪隻手中,讓學生髮現這樣推理的“不確定性”;再給予一定的提示信息“粉筆不在左手中”,讓學生準確的推理出粉筆在老師的哪隻手中。使學生感受到推理中存在“可能性”,要依據一定的信息來進行分析,才能推測出正確的結果。其次讓學生猜同學,在一次次不確定的猜測中我不斷地補充條件,通過對關鍵信息的系統整理,不斷縮小範圍得出確定的結論。最後為了降低教材練一練第1題的難度我設計了讓學生聽口令站隊遊戲,讓學生在實際情景中選擇自己有用的'信息從而確定自己的位置。這些活動讓學生感悟和體驗到數學就在自己的身邊,數學學習充滿生活化、趣味化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願望、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再由閲讀分析到利用表格,學習推理的方法,提高自己的推理能力。

2、自主探索——讓學生體驗“再創造”

教給學生進行邏輯推理的方法,讓他們自己推理出某種結論,比單純告訴他們結果更重要。在這節課中,我利用表格、藉助符號、運用排除法進行推理。我着重讓學生分析利用表格整理信息,按照一定的方法進行推理, “在確定一項的同時,就否定了其他的幾項”,將“確認”與“排除”交替進行,幫助學生掌握最優化的解題方法。然後,以學校三名教師分別輔導三項活動為例,進行鞏固新知。每個環節的解決都是學生自己嘗試,探究的結果。讓學生經歷困惑、失敗的過程,再來品味成功的喜悦。學生有所體驗,就能構建有自己意義的知識,更為重要的是學生在體驗中反思、折射出的是誘人的靈性,透射出的是體驗的魅力。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