稱象教學反思

來源:文書谷 2.81W

身為一位到崗不久的教師,課堂教學是我們的工作之一,教學反思能很好的記錄下我們的課堂經驗,怎樣寫教學反思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稱象教學反思,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稱象教學反思

稱象教學反思1

教學目標:

1、知道曹衝稱象的方法以及其中藴含的道理,感受他的聰明才智,知道只有靈活運用所學的知識,才能想出好辦法。

2、學會13個生字,區別形近字“象、像”“稱、秤”,聯繫上下文理解“果然”等詞語的意思,知道“直、才”在特定語句中的作用。

3、會用“又……又……”和“誰帶着什麼人去幹什麼”寫句子

4、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能複述曹衝稱象方法的具體步驟。教學重點:學習課文生字新詞,聯繫上下文説説“討論、果然”的意思。理解3、4自然段。

教學難點:

理解曹衝稱象的過程。

課時安排:

2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要求:學習字詞,讀通課文,對課文初步產生自己的感悟和認識;學習課文1—2自然段。教學過程:一、談話揭示課題,激發對人物的認識興趣。

同學們,你們見過別人稱東西嗎? (板書:稱)

人們稱一件東西是想知道什麼?(想知道那件東西有多重)

對,想知道那件東西的重量。

(板書:重量)

師:你們看見別人或知道有人稱出大象的重量了嗎?今天,我們來學習一個古時候稱大象的故事。(板書:稱象)

講的就是三國時期魏武帝曹操之子—曹衝稱出了大象的重量。師簡述曹衝:名倉舒,生於公元196年,死於公元20 8年,只活了13歲。當時他只有7歲,卻想出了個好辦法稱出了大象的重量。你覺得曹衝怎麼樣?想進一步認識曹衝嗎?我們一起來學習課文。

二、初讀課文,學習生字,實現對人物的初步感知。

1、初讀課文,要求讀通課文,讀準字音,劃出新詞,特別是帶有生字的詞語。

2、小小組交流檢查。

3、集體交流:出示帶生字的新詞及文中的新詞。齊讀—指名讀。在出現的生字新詞中,你覺得哪些字學起來有些困難,提出來與大家交流,請同學幫助你?重點落實:“宰”、“微”、“搬”、“稱”和“秤”的區別。

4、指讀課文,哪個地方你認為讀得較為滿意了,就請你來展示一下。

5、讀了課文,你對曹衝又有什麼感受?

三、學習第1、2自然段,解決“為什麼稱象”的問題。

師述:曹衝是個聰明的孩子,想出辦法稱出了大象的重量,可是為什麼要稱象呢?我們一起來讀1、2自然段。

1、學生齊讀1、2自然段。讀後回答。

2、瞭解這是一頭怎樣的大象。出示句子,比較:這頭象又高又大,身子像一堵牆,腿像四根柱子。

這頭象身子高大,腿很粗。這兩句話哪一句好,好在哪裏?讀好這句話。

四、小結。

這麼高大的象要把它稱出來,對於當時的條件來講,確實不易,可是小小年紀的曹衝卻稱出來了,實在是聰明,那他聰明具體表現在哪裏,從中又能讓我們感受到什麼呢?我們等下節課再討論。

五、作業。

讀熟課文。抄寫生字詞語。

第二課時

教學要求:

瞭解稱象的方法,能正確評價方法的優劣,重點理解曹衝想的方法,説清步驟,明白道理。準備器具:大玻璃缸(代表“河”)、飯盒(代表“船”)、墨水盒(代表“象”)、小石子、天平秤等,演示“稱象”實驗。

教學過程:

一、複習,導入新課。

1、複習生字新詞。

2、導入新課:上節課,我們知道了稱象的原因,是因為大臣們看着這麼大的象都想知道它有多重。大臣們想出了好幾種稱象的方法,但都行不通,最後是聰明的曹衝稱出了大象的重量。這節課,我們就來研究一下,曹衝聰明在哪裏。

二、學習課文,研究怎樣稱象。

1、自讀課文,劃出你認為曹衝聰明的句子,想想為什麼。

2、交流討論:

(1)這頭大象如此高大,曹衝居然想出了稱象的辦法。(通過大象的樣子,曹衝的年齡來領會)

(2)曹衝當時才7歲,,就能想出稱象的辦法,確實很聰明。

出示句子:曹操的兒子曹衝才7歲。

句子中的“才”能去掉嗎?為什麼?

(3)官員們都想不出讓曹操滿意的方法,曹衝卻想出來了。出示句子:曹操聽了直搖頭。“直搖頭”表示什麼?官員們提出的稱象方法有什麼不足,讓曹操直搖頭。

(不足:大秤提不起;割象,象死了。)

表演兩個官員的爭論。

在兩個官員爭論的時候,你認為曹衝在想些什麼呢?

小結:是呀!官員們的議論,給了曹衝很大的啟示:砍大樹造大秤這方法中沒有人能提得起這杆大秤的不足使曹衝想到了用船來代替大秤,用水來抬船。宰大象的方法則提示了曹衝想到了用石頭來代替一塊一塊宰割了的大象。曹衝能善於總結別人方法中的'不足,另想方法這才是智慧的閃光點。

3、知道曹衝稱象的方法。

(1)稱象的方法,你認為可以分成幾步,清你用簡潔的語言進行概括。

(2)學生交流,教師隨機讓學生把概括結果板書在黑板上:趕大象上船、船身上畫線、趕大象上岸、搬石頭上岸、稱石頭重量。

(3)開展模擬實驗,體會稱象過程。請小朋友們用手頭的實驗材料,操作整個“稱象”的過程,要求一邊操作一邊説清每個步驟。想一想實驗過程中,哪個步驟很重要,它關係到整個實驗的成與否。(體會課文中“沿着水面、等船下沉到劃線的地方”等詞語用得十分準確)

(4)根據剛才的實驗,黑板上的板書複述“稱象”步驟。

4、拓展思路,引導走進生活。假如你在場,你還有沒有更好的辦法?(搬石頭費力,不如改成裝豬、羊等動物;讓人上船,比趕動物更方便……)

5、小練筆。讀了這篇課文,你想説些什麼?(可以是自己的收穫,也可以是對曹衝的意見、讚揚等)

三、總結課文。

這節課,我們通過自己的研究學習,對曹衝這個人物有了自己個性化的認識。我們語文學習就應該結合自己的獨特體驗和生活經驗進行創造性的學習。四、作業。完成課堂作業。

課後反思對本節課比較滿意的地方:(教學設計、重難點、目標、教學過程、教學方法、手段)

簡單的設計與不簡單的收穫——〈稱象〉教後感

《稱象》一課,主要寫曹衝小時候運用巧妙的方法稱出一頭大象重量的故事。曹衝稱象的方法是:把大象趕到一艘大船上,看船身下沉多少,就沿着水面,在船上畫一條線。再把大象趕上岸,往船上裝石頭。等船下沉到畫線的地方,稱一稱船上的石頭。石頭一共有多重,大象就有多重。“曹衝想的辦法是什麼樣的?你能不能用自己的話來説説?”

這是我在教學《曹衝稱象》一課時提出的問題。經過一次次反覆的練説以後,曹衝那聰明機靈的印象已深深印在每個孩子的腦海中。教學中,我在指導學生理解曹衝稱象的方法後,提出這樣一個問題:“曹衝能想出這樣巧妙的方法,是因為他注意觀察,善於動腦。小朋友們能不能也像曹衝一樣,開動腦筋,想出比曹衝更好的方法呢?”我想進一步啟發學生進行創造性思維。可沒想到這一問題一提出,全班同學異口同聲地説:“沒了!”連平時好逞強的孩子都是直搖頭。這真是出乎我的意料,看來曹衝在孩子眼裏已不是一個普通的人。而是成了無法超越的神了!這可不行!如何激發孩子的創新精神,增強他們的自信心呢?我靈機一動,説:“老師在書上,看到有個學校的小朋友想出了一個好辦法,比曹衝的還要好呢!不知我們班有沒有同學能想出來?”激將法起作用了,馬上有人舉手了。我接着説:“請大家把課文再認真讀一讀,把插圖再仔細看一看,討論討論!”學生的情緒又高漲起來,有的讀課文,有的看插圖,有的熱烈地討論。

稱象教學反思2

《稱象》這一篇課文,通過描寫年僅七歲的曹衝巧妙地稱出了一頭大象重量的故事,讓學生懂得只有多動腦筋思考,才能用學到的知識去解決實際問題,將知識靈活運用。雖然這個故事學生大多耳熟能詳,但對於曹衝為什麼能想出這個好辦法?辦法好在哪裏?學生未必真正瞭解,而這也正是教學的重、難點所在。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化解教學重、難點,我在備課時,將重點放在第四小節,理解稱象方法的巧妙之處。我為了突破教學重、難點,在稱象過程這一重點內容的理解上花大力氣進行學生思維的訓練。學生通過找句,對比官員們的方法,體會了方法的精妙,理解較透徹。但整個環節中學生的語言積累發展不多,僅以一個問題“稱象方法好在哪裏”來統領重點段的學習,輕視了字詞句的綜合訓練,妙詞佳句的感悟、積累,顯得操之過急。以至於設計中的多媒體課件的作用發揮不大,僅僅扮演了一個“演”的角色,而“示”的作用——幫助理解語言文字的功效蕩然無存。學生雖能背誦該片斷,也是由於讀得多,讀得熟,而非真正意義上的讀懂後的自然而然地識記。光注重了學生思維的訓練和發展,忽視了語言文字的訓練和發展。

在教學中注重一個教學過程中將學生的思維發展和語言訓練、積累相融合,多媒體的.分步演示和文字的有機結合,觀察畫面與閲讀理解的有機結合,讓抽象的語言文字形象化,從而幫助學生正確地理解語句和文章的內容。學生在瞭解了作者是怎樣運用語言文字來表達的之後,曹衝方法的巧妙之處不言而喻,教學重、難點不攻自破。此時學生以積累了一定的語言基礎,再讓學生敍述稱象的過程自然水到渠成,學生自然而然的將理解的語言內化為自己的語言。語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將多元目標融合其中,靠的是對教材的鑽研,對學生的瞭解,以及紮實的基本功。我將不斷地摸索、實踐、反思、再實踐。

稱象教學反思3

《曹衝稱象》是一個民間廣為流傳的歷史故事。課文講的是曹操的兒子曹衝小時候稱象的故事。小小年紀的曹衝想出了用船代替大秤,用石塊和大象的同等重量簡單地稱出了大象的重量。由此可見,曹衝善於觀察,善於動腦,真是個聰明的孩子。二年級的學生喜歡聽故事,愛動手,好奇心強。教學中我充分引導學生在掌握字詞,熟讀課文的基礎上,進行充分的討論交流,拓展學生思維的空間。教學這一課時,我設計讓學生在初讀後提出問題,再沿着學生的'問題來組織教學。教學中我讓學生先自由朗讀課文,在充分讀書的基礎上,提出了很多問 題:“曹操為什麼要稱象?,官員們用什麼辦法來稱象?曹衝用的是什麼辦法?還有沒有更好的辦法?”然後老師梳理學生的問題,調整自己的教法,循着學生的問 題安排教學思路,逐個解答學生的問題。

稱象教學反思4

1、多樣識字,理解詞語。

教學中我採用隨文識記“曹、底、歲、站”等生字,看圖識記“稱、杆、秤”,偏旁識記“柱”等方法認讀本課的生字;用聯繫上下文、結合生活實際、換近義詞的方法幫助學生理解“才、直、議論、果然”等詞語的意思,再運用讓學生開火車讀、領讀等方法鞏固學習生字。

2、朗讀品味,引導説話。

本單元的語文要素是“閲讀課文,能説出自己的感受或想法”。教學中我採用對比的教學策略,指導學生抓住課文內容進行對比,圍繞“為什麼曹衝稱象的辦法好?”這一問題,引導學生思考、討論、表達自己的觀點,並指導他們生成自己的閲讀體驗。用課件演示、實物模擬等教學手段,來幫助學生理解曹衝當時是如何稱象的。結合課後第二題,引導學生抓住表示先後順序的詞“先……再……然後……”,有條理地説清楚曹衝稱象的步驟,為複述課文做準備。

3、拓展延伸,創新思維。

在課堂的結尾處,我進一步啟發學生進行創造性的思維:“你還有什麼好辦法能稱出大象的'重量嗎?”類文鏈接學生的情緒又高漲起來,有的讀課文,有的看插圖,有的熱烈地討論。有的學生提出用人代替石塊的方法,這就鍛鍊了他們的創新思維。

稱象教學反思5

一、關注學生的問題意識

今天的語文課上的是《稱象》。課前我已經佈置學生預習,自己反覆鑽研教材,瞭解教學要求,並認真設計教案,思索如何通過“放手”,讓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地來完成這一課的學習。

上課一開始,我就根據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進行啟發:“孩子們,你們都見過大象嗎?大象的模樣是什麼樣的?”同學們樂開了花,紛紛舉手,有的説在動物園看過,大象的鼻子噴的水可高了,有的説,從電視《動物世界》看過,大象還可以替它的主人復仇。孟柳站起來説:“原來我讀過《盲人摸象》的故事,裏面是這樣描寫大象的,‘大象的身子像一堵牆,大象的腿像四根柱子,大象的耳朵像兩把扇子,大象的尾巴像一根粗繩子。’”我乘機導入:“你説得很好。大象這麼大,到底有多重呢?古時候有個叫曹衝的人就想了一個辦法稱出了大象的重量,那時他才七歲,想知道他用什麼辦法嗎?”他們大聲説:“想。”

正當我提筆板書課題時,班長李安然把小手舉得高高的。她平時問題就挺多的,我叫她站了起來,她迫不及待地説:“老師,我認為曹衝的辦法不好。我有比他更好的方法稱出大象的重量。”我先是一愣,心想:這個問題在學完課文之後,我會提出來讓大家討論的,這時候説,不就完全打亂了我的教學安排嗎?但隨即又想:還是讓他説出來吧,要不然他這一節課都不安穩。於是,我接着説:“很好,你能把你的方法介紹介紹嗎?”她舒了一口氣説:“你看他稱石頭多麻煩呀,要是把稱石頭換成稱人的話,那指揮不就方便多了嗎?”楊程浩話音未落,幾個活躍分子也跟着嘰嘰喳喳地議論起來。有的説稱石頭也可以,不過要用起重機吊石頭;有的説把稱石頭換成稱豬、羊等動物;還有的説用稱車子的秤來稱大象。我在一旁微笑着,等待這些孩子暢所欲言。

二、尊重學生個性化的理解

當同學們説完了他們的想法後,我問:“當時,大官員們想出了哪幾種稱象的方法?能通過讀書談談自己的看法嗎?”大家根據我的問題開始了讀書。到交流意見的時候,一隻只舉起的小手像冒尖的春筍,我真不知道點誰説好。劉雪峯着急了,自己站了起來:“老師,第一個官員的方法不好,造一杆大秤,除了提不動以外,最重要的是造桿秤就要砍樹,砍樹是破壞環境的表現,沒有了大樹,發洪水的時候怎麼辦呢?”我笑着説:“有道理,不過,合理地採伐木材還是可以的。”馬上有人反駁:“這不合理。又不是什麼大不了的事,就是為了稱一頭大象,就要砍掉一棵樹,不行。”哎!看來平時我跟他們講了太多綠化的重要性,他們真正跟花草樹木建立了感情。劉梓涵接着説:“老師,第二個官員的方法更不好。因為別人送曹操一頭大象,他本來就很高興,帶着官員們和兒子一起來觀看,他怎麼捨得宰殺大象呢?再説,大象也是人類的好朋友,是不能隨便殺害的。”不知誰大聲總結了一句:“怎麼古代的官員這麼不注意環保,環保意識也太差了。”“環保意識”這個詞還是學生在學習課文時接觸的,沒想到他們記憶這麼深刻。聽了孩子們的意見,我在內心暗暗地感歎,現在的孩子真是大不一樣了。我微笑着點頭,並投以讚許的`目光。就這樣,我搭建了一個展示的平台,把課堂時間“放手”給了孩子們。

三、讓學生自己動手動口

第二節課開始,很多孩子都詫異了,因為我給每個小組發了一個裝了水的水槽和一個方便盒,要求學生自備了一個玩具和許多小石子。我説:“老師有幾點建議。首先,在小組內讀課文,畫出曹衝稱象方法的句子,在小組長的帶領下多讀幾遍;然後,用桌上的工具模擬曹衝稱象;第三點,小組合作分工,邊演示邊敍述。”説完,同學們就開始嘰哩呱啦地讀課文,畫的畫,讀的讀,教室裏挺熱鬧的。然後,他們就開始操作了。我邊巡視邊指導,觀看每個小組的演示,傾聽他們的敍述。還真不錯,能把書上的語言變成自己的語言,連最膽小的唐詩,在小組活動中也敢動手動口了。孩子們興趣盎然。全班交流的時候,各個小組都派出了精兵強將上場,毫不示弱。有的失敗了,主動要求重來一次,有的兩人合作,一人演示一人敍述。台下的學生歡聲一片,掌聲不斷。課堂活動在活躍而有序的環境下順利地進行。整節課沒有了傳統教學中過多的講解,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他們有興趣去合作完成自己所感興趣的問題。

四、培養學生探究的意識

課後,我佈置了幾項作業,學生可以有選擇地完成:(1)能否把你所知道的稱象的方法講給別人聽;(2)能否跳出課本,通過查閲課外書、諮詢大人、上網找到另一種稱象的好方法。(3)創造性地複述課文。

第二天早上,我一進教室,就被孩子們圍得水泄不通,紛紛向我展示自己的成果。我仔細查閲每個學生的方法,我以為不會有什麼突破性的答案。結果令我欣喜的是,孩子們想法可多了。有人寫道:把大象趕到盛滿水的一個池子裏,池子裏的水會溢出來,再通過阿基米德定理就能算出大象的重量,這是國中的物理知識。我説:“你懂嗎?”“我媽媽給我講了,我現在懂了,我以後要學好水的浮力的知識。”我高興地説:“很好,你很有志向。”有人寫着:用巨型機器人可以稱出大象的重量。我問:“現在有這種機器人嗎?”這孩子靦腆地笑着説:“將來我來發明。”多麼自信呀!我真為他們高興。講故事的時候,楊程浩、張澤海等同學繪聲繪色地表演,贏得了同學們陣陣掌聲。學生靈感的火花,有時是老師難以預料的。拓展性的課外作業,既緊扣教學要求,又激發了學生課外探究知識的興趣,提高了語文學習能力。

《稱象》這一課,《教參》建議兩課時,我卻花了四課時。在課的開始,如果我們阻止學生的發言,按着傳統的方法,牽着學生的手走,也許兩個課時就可以完成。然而我沒有那樣做,我“放手”了。學習中,我讓學生暢所欲言,自己動手動口,完成一系列的學習活動。雖然花的時間長,但尊重了學生的個性發展,培養了學生最初的探究意識,真正體現了課改發展學生個性的精神。所以我認為:我們不能“牽手”,必須“放手”。如果還是牽着學生的手,那又回到了老師灌輸,學生被動接受的課堂,又何談什麼課改呢?

萬事開頭難。在開始“放手”的時候,學生也曾感到茫然,課堂一片混亂,但經過教師慢慢地牽引、培養,後來,學生在遇到問題時知道去查資料、去討論,去找同伴幫忙。一個良好習慣的養成,必然要經歷一個過程,必須花時間去訓練,沒有花時間的探索,就沒有探索意識的培養。我想這也是語文教學實現三維目標的必然要求,對學生學習方法與過程的指導不容忽視。

稱象教學反思6

《稱象》一課,主要寫曹衝小時候運用巧妙的方法稱出一頭大象重量的故事。曹衝稱象的方法是:把大象趕到一艘大船上,看船身下沉多少,就沿着水面,在船上畫一條線。再把大象趕上岸,往船上裝石頭。等船下沉到畫線的地方,稱一稱船上的石頭。石頭一共有多重,大象就有多重。“曹衝想的辦法是什麼樣的?你能不能用自己的話來説説?”這是我在教學《稱象》一課時提出的問題。經過一次次反覆的練説以後,曹衝那聰明機靈的印象已深深印在每個孩子的腦海中。

教學中,我在指導學生理解曹衝稱象的方法後,提出這樣一個問題:“曹衝能想出這樣巧妙的方法,是因為他注意觀察,善於動腦。小朋友們能不能也像曹衝一樣,開動腦筋,想出比曹衝更好的方法呢?”我想進一步啟發學生進行創造性思維。可沒想到這一問題一提出,全班同學異口同聲地説:“沒了!”連平時好逞強的孩子都是直搖頭。這真是出乎我的意料,看來曹衝在孩子眼裏已不是一個普通的人。而是成了無法超越的神了!這可不行!如何激發孩子的創新精神,增強他們的自信心呢?我靈機一動,説:“老師在書上,看到有個學校的小朋友想出了一個好辦法,比曹衝的還要好呢!不知我們班有沒有同學能想出來?”激將法起作用了,馬上有人舉手了。我接着説:“請大家把課文再認真讀一讀,把插圖再仔細看一看,討論討論!”學生的情緒又高漲起來,有的讀課文,有的看插圖,有的熱烈地討論。

不久,一名學生興奮地站起來,提出了他的新方法:一塊石頭一般有幾百斤重,甚至上千斤。曹衝用石頭稱象,結果的`誤差是比較大的。而且石頭需要士兵們一塊一塊地抬到船上,再一塊一塊地稱,真辛苦!我用士兵來代替石頭稱象。一名士兵的體重只有一百多斤,用士兵代替石頭稱,誤差要小得多。士兵們跑到船上去,不費吹灰之力。最後,只要每個士兵稱出自己的體重,全部加起來,就可以知道大象有多重了。這樣稱不是更快更容易嗎? 嘿!説得真不錯!教室裏頓時響起一陣掌聲。我毫不吝嗇地封給這個學生一個“雅號”——“賽曹衝”。“還可以用糧食代替大象的重量!”“只要是比較沉,又容易計算重量的東西都可以。”這是我們班一個挺不顯眼的學生説出的答案。“對,你很有概括性。”“老師,我能不能用彈簧代替水?放幾個彈簧然後再在上面放一張結實的板子。這樣就可以代替水的浮力了。”“你想得很好,別人都是想辦法替換重物,你想到了換一種承重工具。非常獨特,只是稍微有點不安全。”這時,有個學生站起來説:“老師,我曾經見過一種地秤,連汽車的重量都能稱出來。我們也可以把大象趕上去。”孩子的答案是對的,只是他沒有考慮當時還沒有地秤這種東西,但是他的思路也是對的,他沒有一味地從別人已經想好的思維角度出發,而是想另闢蹊徑。他的這種考慮問題的方法應該得到老師的鼓勵,這不正是學生髮散思維之後得到的成果嗎?“對!你現在是現代版的小曹衝了!”“嗨!要是能這麼想的話,直接用計算機對準大象一掃描,再運用一下專門的計算機軟件不就解決問題了嗎!”同學們聽了她的答案都笑了,我也笑了:“我也沒有限定這個曹衝的出生年月呀?你能這麼想很好。現代技術很發達,這種問題已經難不倒我們了。但是在三國時期,能解決這個問題可是太不一般了。所以我們才説曹衝是聰明的呀!”就這樣這節課在同學們的歡聲笑語中結束了。

我想,要是當時沒有想到這個問題,恐怕學生不會對曹衝是怎樣稱出大象重量的這個問題掌握得這麼牢固。也正是我通過讓學生在學習課文的基礎上,去探究更多的稱重的方法,使學生侷限在一點上的思維得到了發散。使他們學會了從不同的角度上去思考問題的答案,學生答案的豐富超出了我的想像。儘管學生的創新求異有時是不成熟的,或是可笑的,只要能通過正確的方法調動學生去積極的運用大腦思考問題,從這裏我也知道了學生其實是有很大潛能的。這些潛能就一定能在教學中被釋放出來。我們每一位教育者也要多給予學生掌聲與喝彩,少責難與批評,使學生成為勇於嘗試,敢於探索,在失敗和挫折面前不氣餒,並且有積極健康心理的開拓型人才。

國小語文作為一門基礎學科,包含着豐富的創新內涵。創新是人的素質的重要方面。“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創新的關鍵在人才,人才的成長在教育。”在語文教學中,我們必須結合聽、説、讀、寫的訓練,給學生提供創新的機會,鼓勵和引導學生憑藉自己的智慧和能力,積極、獨立地思考問題,主動探索知識,創造性地解決問題,從而不斷地提高他們的創新素質。是否具有發散思維能力是一個人具有創新精神和創造能力的重要標誌。我在自己的教學中,把培養學生的這一能力作為自己教學工作的重點,也一直注重利用各種機會培養學生從多角度思考問題。對於可能有多個答案的問題,儘量讓學生開動腦筋、通過小組之間的交流合作找到更多的解決問題的方法。通過這樣的訓練,不僅鍛鍊了學生探究問題本質的能力,同時也提高了學生分組合作學習的能力。這種探究式的教學方式不僅對學生大有用處,也使我這個語文教師從中感受到學生思考問題的能力提高了,思考問題的角度開闊了,思考問題的方式豐富了。在很多時候,教學中一個簡單的設計就能使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得到培養和鍛鍊。

稱象教學反思7

這節課已過去一個星期之久,我卻今天才來寫反思。

首先,在教學環節上,我犯了一個錯誤,急於疏通生字詞,而忽視了二年級的同學如果沒有在讀課文的基礎上讀準讀通字詞,是很難認識和把握的。課堂開始以後,一篇新課文,一定是讓孩子讀懂讀通句子,不會讀的字詞圈出來多讀兩遍,並思考問題。在教學中,佈置的任務一定要帶有目的性,要為了某一目的去設置問題,而不能漫無目的。課文疏通以後,再來學習生字詞,此刻,作為老師,把握自己班學生的基礎以後,不要把時間浪費在會認的生字詞這裏,而應該重點帶孩子讀不會寫得字。

其次,對於低年級孩子來説,識字教字環節很重要。這一點,對於年輕的語文老師總是容易忽視。如果一個孩子連字都不會好好的寫,如何談學好語文。更為重要的,語文課,不應該是那麼死板,要重視孩子説的能力,這裏就可以充分利用課前五分鐘,不管孩子説的怎麼樣,都表揚孩子,讓孩子敢開口,會開口。在一點一滴中,引導孩子。

最後,一定要即時評價。在課堂上,不要忽略孩子。永遠要以孩子為主體,要做一個有智慧的老師。也不要慌,要相信自己,一定為成為一個好老師。

《曹衝稱象》選自人教版國小語文二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的一篇課文。今天,我們學習了第二課時,並有幸得到了學校各位語文老師的點評和建議。

從課堂教學思路到學生的學習程度,結合課堂練習,重點突破對曹衝稱象過程的理解和人物品質學習。在曹衝稱象方法理解中,問題設置應符合二年級學生的特點,在理解的基礎適當的進行有層次的拔高。在寫句子“……一邊……一邊……”的時候,除了句子正確外,適當的強調學生做事情要看情況,哪方面適合“……一邊……一邊……”來做,哪方面不適合“……一邊……一邊……”來做,對學生進行一些思想教育和引導,以及文章的.寫作方法和人物品質在生活中的運用和延伸拓展,有待提高和加強。

二年級的國小生上課注意力是一個特別值得探究的問題,每位學生集中注意力差不多在二十分鐘,超過二十分鐘就需要有吸引力或新穎的問題來提高學生課堂教學學習的專心程度。今天這節課,我的課堂評價語欠缺,在後半節課中,學生的注意力程度有待提高,可以適當安排一些小遊戲或新穎的活動,引起學生的興趣和注意力,從而提高課堂效率。

學生的特點和課程的特點是課堂教學的出發點,教學是一門永無止境的藝術,願我能不懼困難,認真反思,勇於探究,在課堂教學這條道路上越有越遠,越走越有力量

稱象教學反思8

是否具有發散思維能力是一個人具有創新精神和發明能力的重要標誌。我在自身的教學中,把培養同學的這一能力作為自身教學工作的重點,也一直注重利用各種機會培養同學從多角度考慮問題。對於可能有多個答案的問題,儘量讓同學開動腦筋、通過小組之間的交流合作找到更多的解決問題的方法。通過這樣的訓練,不只鍛鍊了同學探究問題實質的能力,同時也提高了同學分組合作學習的能力。這種探究式的教學方式不只對同學大有用處,也使我這個語文教師從中感受到同學考慮問題的能力提高了,考慮問題的角度開闊了,考慮問題的方式豐富了。在很多時候,教學中一個簡單的設計就能使同學的發散思維能力得到培養和鍛鍊。

這學期在學習《稱象》的時候,同學們的學習積極性非常高,大家都體會到了曹衝是個聰明的小朋友。為了引導同學加深對課文的理解,我在設計教學過程的時候加了一個問題“曹衝是借鑑了官員們的方法想出稱象方法來的。你能説出他的方法和官員們的方法之間有什麼聯繫嗎?”同學們立刻投入了尋找答案,討論答案的過程中。很快有人説:“他根據造大秤這個方法把船當成了大秤!”馬上有人補充道:“沒有人提得起大秤,他就讓水來托住船。”我聽同學回答到了點上,馬上補充説:“對,他利用了水的浮力!”這時的課堂上,同學們只能想到這些了,我又引導他們考慮:“還有其他的嗎?”教室經過了幾秒鐘的恬靜後,又從角落裏傳出了:“他用石頭代替了大象的重量。”雖然這個聲音是那麼的不肯定,但是我知道她的答案正是這個問題的`關鍵。我馬上説:“你真是太聰明瞭,一下子就想出了這麼難的問題。他正是用石頭代替了大象的重量。”同學們頓時豁然開朗。我又告訴他們:“説曹衝聰明是因為他會從他人的方法中得到啟發。”這時,我突發靈感追問了一個在備課中沒有想到的問題:“你要是曹衝,還能想出什麼方法來?”這一下猶如一石激起千層浪,教室裏像開了鍋一樣,討論達到了最高潮。“我可以不裝石頭,還得讓人搬來搬去怪麻煩的。直接讓人站上去不就行了嗎?”“還可以用糧食代替大象的重量!”“只要是比較沉,又容易計算重量的東西都可以。”這是我們班一個挺不顯眼的同學説出的答案。“對,你很有概括性。”“老師,我能不能用彈簧代替水?放幾個彈簧然後再在上面放一張結實的板子。這樣就可以代替水的浮力了。”“你想得很好,他人都是想方法替換重物,你想到了換一種承重工具。非常獨特,只是稍微有點不平安。”這時,有個同學站起來説:“高老師,我曾經見過一種地秤,連汽車的重量都能稱出來。我們也可以把大象趕上去。”小朋友的答案是對的,只是他沒有考慮當時還沒有地秤這種東西,但是他的思路也是對的,他沒有一味地從他人已經想好的思維角度動身,而是想另闢蹊徑。他的這種考慮問題的方法應該得到老師的鼓勵,這不正是同學發散思維之後得到的效果嗎?“對!你現在是現代版的小曹衝了!”“嗨!要是能這麼想的話,直接用計算機對準大象一掃描,再運用一下專門的計算機軟件不就解決問題了嗎!”同學們聽了她的答案都笑了,我也笑了:“我也沒有限定這個曹衝的出生年月呀?你能這麼想很好。現代技術很發達,這種問題已經難不倒我們了。但是在三國時期,能解決這個問題可是太不一般了。所以我們才説曹衝是聰明的呀!”就這樣這節課在同學們的歡聲笑語中結束了。

課下我想:要是當時沒有想到這個問題,恐怕同學不會對曹衝是怎樣稱出大象重量的這個問題掌握得這麼牢固。也正是我通過讓同學在學習課文的基礎上,去探究更多的稱重的方法,使同學侷限在一點上的思維得到了發散。使他們學會了從不同的角度上去考慮問題的答案,同學答案的豐富超出了我的想像。從這裏我也知道了同學其實是有很大潛能的。只要能通過正確的方法調動同學去積極的運用大腦考慮問題,這些潛能就一定能在教學中被釋放出來。

稱象教學反思9

《曹衝稱象》一文中,小小年紀的曹衝想出了用船代替大秤,用石塊和大象的平衡,簡單的稱出了大象的重量。由此可見曹衝善於觀察,善於動腦真是個聰明的孩子。根據課文交代:故事中的曹衝也才七歲,班裏的學生也普遍是這個年齡,於是,我創設一個寬鬆的課堂情境,鼓勵共同討論,激發學生的想象。

一、談話導入

上課一開始,我就根據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進行啟發:“同學們,你們都見過大象嗎?大象的模樣是什麼樣的?”同學們樂開了花,紛紛舉手,有的説在動物園看過,有的説,從電視《動物世界》看過,班裏一位同學站起來説:“原來我讀過《盲人摸象》的故事,裏面是這樣描寫大象的,‘大象的.身子像一堵牆,大象的腿像四根柱子,大象的耳朵像兩把扇子,大象的尾巴像一根粗繩子。’”我乘機導入:“你説得很好。大象這麼大,到底有多重呢?古時候有個叫曹衝的人就想了一個辦法稱出了大象的重量,那時他才七歲,想知道他用什麼辦法嗎?”他們大聲説:“想”。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一個古時候的故事——《曹衝稱象》。”接着我板書課題,這個導入,很快抓住了學生的心,我很快就提出問題:“讀了這個課題,你想了解些什麼?”學生很踴躍,他們紛紛發言:“我想知道為什麼要稱象?用什麼方法來稱?”我的導語也就成了學生的質疑的前提條件。從這個教學環節來看,我是成功的,我達到了激發學生興趣,開啟學生思維的目標。

二、有的放矢,向課堂要質量

在教學《曹衝稱象》這篇課文時,我先指導孩子多讀,抓住課文中的重點詞“先……再……然後……”理解曹衝稱象的幾個步驟。其次,在課堂學習過程中加強重點詞語的理解和運用。如:“大象到底有多重呢?”“他叫人按照曹衝的方法去做,果然稱出了大象的重量。”“到底”“果然”,這些詞要指導學生通過朗讀,聯繫上下文體會意思。通過這幾個環節,學生對這一難點基本上突破了,而且還訓練了學生的説話和口頭表達能力,增加了課堂的有效性。

三、讀文質疑,合作解疑,課件突破難點

閲讀課的教學是語文課教學的重點,《稱象》這篇課文就是讓學生感悟曹衝是個遇事愛動腦筋,能找出解決問題辦法的聰明孩子。在教學過程中,重視學生在充分讀書的基礎上,提出問題:“曹操為什麼要稱象?官員們用什麼辦法來稱象?曹衝用的是什麼辦法?”引導學生合作討論,最後解決問題。

四、不足之處,認真總結反思

《曹衝稱象》這篇課文就是告訴我們“平時多觀察,遇事多動腦,就能找到解決問題的好方法”這樣一個道理。淺顯易懂,學生很容易理解,但他們在生活中能否養成愛觀察,思考的習慣呢?由於這節課安排了比較多的重點詞語和口頭表達訓練,所以,在拓展的環節,我做得顯然是倉促的,不深入的。如果我能結合實際,問一問學生:在生活中你遇到過什麼難題?你是怎麼做的?這樣學生從課文中悟出的會更多。

我想:今後的每節課如果都能從多個方面着手進行備課、教學研究的話,那我的每節語文課都能使學生學有所得,學有所獲。我希望在不斷的練習中,實踐中,我的語文課堂也能逐步走向成熟,走向完善

稱象教學反思10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認識12個生字,掌握多音字“得”。會寫8個生字。

2.能力目標:正確、流利的朗讀課文。

3.情感目標:理解課文內容,知道曹衝是怎樣稱象的。

教學重點:掌握本課生字詞,理解課文內容。

教學難點:由曹衝稱象得到啟發。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談話,導入新課

1.啟發談話:同學們,你們見過別人稱東西嗎?都用什麼稱呀?

2.教師:象有多重?現在稱象不是難事,可在古時候,這確實件很難的事,今天我們就來學習課文,看看曹衝想出一個怎樣稱得大象的好辦法。

二、自由讀課文,認讀生字,整體感知

1.學生藉助拼音讀課文,要求劃出生字,讀準字音。

2.指名讀課文。教師強調重點字的讀音。

3.教師出示生字卡片,檢查學生認讀情況。

4.學生再讀課文思考:課文講了一件什麼事?

5.指名反饋。

三、讀文,體會稱大象的難度

1.找出描寫大象的語句。

2.指導感情朗讀,體會大象的大和重。

3.教師:見了這麼大的象,這可怎麼稱呢?我們先看看官員們是怎麼説的。

四、瞭解官員的想法,襯托曹衝的聰明

1.讀第三自然段,思考:官員們想出哪幾種方法?

2.學生交流,這些方法行嗎?

3.分角色朗讀課文,體會當時的情景。

五、朗讀課文。

第二課時

一、範讀全文

思考:這篇課文講的是一件什麼事?

二、講讀課文

1.指名朗讀一段

提問:第一段寫的是什麼時候曹操帶着誰去幹什麼?

提問:什麼人稱官員?

2.指名朗讀二段

提問:這頭大象怎麼樣?(又高又大)

提問:課文中怎麼具體描寫大象的?(像……像……)

指名讀句子:“身子像堵牆,腿像四根柱子。”(議論、理解這句話,想象大象的樣子) 師:“像……像……”這兩個比喻句把大象的高大寫得既生動又形象。

提問:官員們議論什麼?“到底”什麼意思?

師:這樣的一頭大象,要想稱出它的重量可不容易。

指導朗讀,讀出重音“又……又……到底”

師過渡:大家都想知道大象的重量,於是曹操問大家誰有辦法稱這頭大象。

3.指名讀三段

提問:官員們想出了哪些稱象方法?(用“有的……有的……也有的……句式説)

板書:桿秤稱象

秤稱象肉

提問:曹操聽了態度怎麼樣?“直搖頭”什麼意思?(做個動作看看)

討論:為什麼直搖頭呢?

板書:稱不出 傷害象 (指導朗讀)

4.指名讀四段

提問:這段寫什麼?(曹衝想出稱象辦法)

做實驗演示稱象過程

(象上船——船下沉——畫線;象下船——船浮起——裝石子——船沉到畫線處——稱石子)

提問:往船上裝石頭時,為什麼裝到船下沉到畫線的地方為止?(船下沉的深淺和大象上船時一樣,説明這時石頭重量和大象相同)

默讀四段:讀、畫:用“——”把曹衝説的話畫出來。

提問:共有幾句話?1句和後4句是什麼關係?(1句是總寫,後4句是具體敍述)

指名逐句朗讀

畫、批:按稱象步驟用…畫出有關動詞

板書:趕、沉、畫、趕、裝、沉、稱

提問:這些動詞可以顛倒順序嗎?為什麼?

師:作者用這些動詞準確、具體地寫出稱象步驟和方法。

練習:用“先……再……然後……最後……”敍述稱象過程。

板書:船稱石頭石頭多重大象就有多重

課堂作業:

出示幻燈:(根據課文內容填空)

先把大象( )到船上,看船身下( )多少,就沿着水面,在船舷上( )一條線。再把大象( )上岸,往船上( )石頭,裝到船下沉到畫線的地方為止。然後,( )減去( )船上的石頭。最後把幾次稱得的石頭重量加起來,就是大象的重量。

5.指名讀五段

提問:曹操認為曹衝的辦法好不好?從課文中哪句話看出來?這種方法好在哪兒?

提問:結果怎樣?“果然”一詞什麼意思?曹衝當時幾歲?“才”什麼意思?

師:現在稱象是件輕而易舉的事,可是在古時候要想知道大象的重量就困難了。曹衝7歲就想出了科學的稱象方法,是很了不起的。

三、朗讀全文。

討論:我們應該向曹衝學習什麼?

板書:動腦筋、想辦法

提問:曹衝為什麼能想出科學的稱象方法?(其一,認真觀察事物,善於動腦思考。其二,從官員們的議論中得到啟發)

第三課時

一、總結全文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討論:學了這篇課文,你受到什麼教育?

二、練習。

1.讀一讀,説説每組中兩個句子的意思有什麼不同,再用帶點的詞造句

①曹操聽了搖頭。

曹操聽了直搖頭。

(第二句加了“直”字,“直搖頭”就是不住地搖頭,説明曹操認為官員的稱象方法太笨拙,很不贊成他們的意見)

②曹操的兒子曹衝7歲。

曹操的兒子曹衝才7歲。

(第二句加了一個“才”字,“才七歲”是隻有七歲或僅僅七歲的意思,強調曹沖年齡小,但遇事善於動腦筋、想辦法)

③大象有多重呢?

大象到底有多重呢?

(第二句加了“到底”二字,“到底”有多重就是究竟有多重,“到底”用在問句裏表示深究)

師:第二句在“搖頭、七歲、多重”前邊分別加了“直”、“才”、“到底”使句子更加具體、形象。

指導用“直”、“才”、“到底”三個詞造句

2.把下面句子意思寫具體

①大象又高又大。( )

②教室真整潔。( )

3.課中練習:

練習用“有的……有的……還有的……”説一段話。

練習用“先……再……然後……最後……”説一段話。

4.練習把曹衝稱象的故事講給別人聽。

三、書寫生字。

(1)讀我會認的生字。

(2)給生字組詞。

(3)同桌交流用自己的方法記憶生字。

(4)老師講解每個生字的'重點筆畫並在填字格中的位置。

(5)學生書空。

(6)學生書寫,老師巡視,單個指導。

四、作業;完成練習題

板書設計:

官員 桿秤稱象 稱不出 傷害象

趕、沉、畫、趕、裝、沉、稱

曹衝 動腦筋、想辦法

船稱石頭石頭多重大象就有多重

教學反思:

這篇課文講的是曹操的兒子曹衝小時候稱象的故事。小小年紀的曹衝想出了用船代替大秤,用石塊和大象的同等重量簡單地稱出了大象的重量。由此可見,曹衝善於觀察,善於動腦,真是個聰明的孩子。

低年級的學生喜歡聽故事,愛動手,好奇心強。教學中充分引導學生在掌握字詞,熟讀課文的基礎上,進行充分的討論交流,拓展學生思維的空間。

教學這一課時,可以讓讓學生讀書提出問題,再沿着學生的問題來組織教學,學生先默讀課文,學生在充分讀書的基礎上,提出了很多問題:“曹操為什麼要稱象?,官員們用什麼辦法來稱象?曹衝用的是什麼辦法?還有沒有更好的辦法?”然後老師梳理學生的問題,調整自我的教法,循着學生的問題安排教學思路,逐個解答學生的問題。

稱象教學反思11

《曹衝稱象》一文中,小小年紀的曹衝想出了用船代替大秤,用石塊和大象的平衡,簡單的稱出了大象的重量。由此可見曹衝善於觀察,善於動腦真是個聰明的孩子。根據課文交代:故事中的曹衝也才七歲,班裏的學生也普遍是這個年齡,於是,我創設一個寬鬆的課堂情境,鼓勵共同討論,激發學生的想象,收到不錯的教學效果。

一、談話導入,課題處質疑

常話説得好: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教學中,我採用PPT形式,利用圖片直觀地引導學生認識“稱”,透過對“雞”、“羊”、“牛”的互換,間接推出牛的重量。然後導入課文:“同學們,在古時候,沒有這天的這麼先進的科學技展,要稱一頭活着的大象甚至更重的東西卻是一件很難的'事,這天我們就來學習一個古時候的故事——《曹衝稱象》。”之後我板書課題,這個導入,很快抓住了學生的心,我很快就提出問題:“讀了這個課題,你想了解些什麼?”學生很踴躍,他們紛紛發言:“我想明白這個故事中講誰要稱象,為什麼要稱象?用什麼方法來稱?最後真的稱出來了嗎?”我的導語也就成了學生的質疑的前提條件。從這個教學環節來看,我是成功的,我到達了激發學生興趣,開啟學生思維的目標。

二、有的放矢,向四十分鐘課堂要質量

在教學《曹衝稱象》這篇課文時,我先指導孩子多讀,抓住課文中的重點詞“先……再……然後……”理解曹衝稱象的幾個步驟。其次,在課堂學習過程中加強重點詞語的理解和運用。如:“大象到底有多重呢?”“他叫人按照曹衝的方法去做,果然稱出了大象的重量。”“到底”“果然”,這些詞要指導學生透過朗讀,聯繫上下文體會意思。透過這幾個環節,學生對這一難點基本上突破了,而且還訓練了學生的説話和口頭表達潛力,增加了課堂的有效性。

三、讀文質疑,合作解疑,課件突破難點

閲讀課的教學是語文科教學的重點,《稱象》這篇課文就是讓學生感悟曹衝是個遇事愛動腦筋,能找出解決問題辦法的聰明孩子。在教學過程中,我重視學生在充分讀書的基礎上,提出問題:“曹操為什麼要稱象?官員們用什麼辦法來稱象?曹衝用的是什麼辦法?”然後,梳理學生的問題,循着學生的問題,逐個引導學生合作討論,最後解決問題。

四、不足之處,認真總結反思

《曹衝稱象》這篇課文就是告訴我們“平時多觀察,遇事多動腦,就能找到解決問題的好方法”這樣一個道理。淺顯易懂,學生很容易理解,但他們在生活中能否養成愛觀察,思考的習慣呢?由於這節課安排了比較多的重點詞語和口頭表達訓練,所以,在拓展的環節,我做得顯然是倉促的,不深入的。如果我能結合實際,問一問學生:在生活中你遇到過什麼難題?你是怎樣做的?這樣學生從課文中悟出的會更多。

稱象教學反思12

《稱象》一課主要寫曹衝想出一個好方法稱出了一頭大象的重量的故事。在本課的教學中,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反思:

1.讀好文本。通過初步提問,可以感受到學生對曹衝稱象的具體做法比較模糊,解決的辦法是讓學生充分讀文,讀準、讀通、讀熟,讓後讓學生在讀中去了解白曹衝的辦法是什麼,他是怎麼稱出大象的重量的`,可以分為哪幾步?然後點撥學生説説曹衝在稱象時先做什麼、再做什麼、接着做什麼、最後做什麼,使學生更清楚地理解曹衝稱象一步步的過程。有了充分的讀,學生的思路也清晰了,不必費勁的講解。

2.利用文本,訓練説話能力。利用課件,讓學生用上表示先後順序的詞語“先、接着、然後、最後”有序表達曹衝稱象的過程時,雖然耽誤了一點時間,但是在老師的指引和同學的互相幫助下,學生的語言邏輯性得到了很好的鍛鍊,是很好的收穫。同時佈置了複述課文的作業,又一次拓展了説話訓練。

3.課外拓展,激活思維。學習結束時,引導學生拓展思路,討論、交流:你還能想到那些在當時條件下的稱象辦法?學生對於這個問題雖有自己的理解,但是顯得不是很理想,因此將其佈置為作業,從第二天的反饋來看,學生確實得到了家長的幫助,也進行了積極的思考。

稱象教學反思13

今天我執教了《曹衝稱象》一課。課後,我對自己的這節課進行了反思

一、讀什麼,怎麼讀。

指導朗讀當然是語文教學中非常重要的環節,而我的這節課卻只重視了“讀什麼”,忽略了“怎麼讀”,也就是忽略了對學生朗讀的指導。例如:官員們議論稱象方法的第三自然段我讓學生分角色讀、師生對讀,可這麼讀的目的在哪裏呢?顯然學生讀書是盲無目的的。原因就是我缺乏了對學生“怎麼讀”的指導。課後我對這部分內容該怎樣指導學生朗讀進行了思考:關鍵是要引導學生讀出“議論”的語氣,同時,通過朗讀加深對“議論”一詞的理解。指導朗讀有了目的,有了方向,學生才會對朗讀有興趣,朗讀水平才會有所提高。

二、悟什麼,怎麼悟。

“悟什麼”就是通過教學,要讓學生從文章中明白道理,愛到啟發。也就是教學的情感目標。《曹衝稱象》這篇課文就是告訴我們平時多觀察,遇事多動腦,就能找到解決問題的好方法這樣一個道理。道理淺顯易懂,學生很容易就理解了,但他們在生活中能否養成愛觀察,思考的習慣呢?關鍵在於課堂上是否有效地進行了拓展,只有在課堂上有效地拓展延伸,才能讓學生有所感悟。而我在這節課上的拓展顯然是倉促的,不深入的。如果我能結合實際,問一問學生:在生活中你遇到過什麼難題?你是怎麼做的?這樣學生從課文中悟出的會更多。

三、練什麼,怎麼練。

語文教學是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而在教學中,我們有時卻重視了人文性,忽略了工具性。語文教學不能忽視對學生識字,遣詞,造句,説話,寫話等這些基本能力的培養。這節課上,我對學生語文能力的培養、訓練還是不夠的.。有幾個重點的詞語沒能引導學生理解運用,如:“大象到底有多重呢?”“他叫人按照曹衝的方法去做,果然稱出了大象的重量。”“到底”“果然”,這些詞要指導學生通過朗讀,聯繫上下文體會意思,如果當時能讓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再説一説句子就更好了。

我想:今後的每節課如果都能從以上三個方面着手進行備課、教學研究的話,那我的每節語文課都能使學生學有所得,學有所獲。我希望在不斷的練習中,實踐中,我的語文課堂也能逐步走向成熟,走向完善。

稱象教學反思14

在這次教研活動中,薛翠竹老師講授了《曹衝稱象》一課,對於本課的教學我有以下不成熟的見解:

俗話説得好:“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教學中,可以看出薛老師很重視導入的教學,我覺得特別好。尤其對於國小生,導入很關鍵。若是我,我會選擇這樣的導入語:“同學們,在古時候,要稱一頭活着的大象甚至更重的東西是非常困難的,但是,在現代社會,科學技術有了很大的發展,已經不成什麼問題了,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一個古時候的故事——《曹衝稱象》。”

好的導入,能很快抓住學生的心,促使學生很快進入到教學中來。另外,精心設計導入語,也會使教師自己充滿自信心,能很快進入教學正題,不至於東拉西扯,避免課堂隨意性。

就本文而言,“曹衝稱象”是一個發生在古時候的故事,學生就很想了解在科技不發達的時候,人們是怎麼來稱一頭活着的象的。這件事就是使學生產生了很大的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薛老師的導語也就成了學生質疑的前提條件。從這個教學環節來看,薛老師是成功的,她達到了激發學生興趣,開啟學生思維的目的。

在學習過程中,學生在充分讀書的基礎上,提出了很多問題:“曹操為什麼要稱象?官員們用什麼辦法來稱象?曹衝用的是什麼辦法?還有沒有更好的辦法?”

薛老師先讓學生自主讀書,提出問題後,同時調整自己的教法,並沿着學生提出的問題來組織教學,這是學生作為真正課堂主體的主

要表現之一;其次,在課堂教學過程中,薛老師能夠通過她有意識、有目的的.主動引領,促使學生不斷地探索,不斷地思考,由淺入深地思辨,利用自己的主動思維去不斷獲得自己的結論,形成自己的思想,這是學生作為真正課堂主體的主要表現之二。這樣的課堂也才是發揮了學生主體性作用的課堂!也只有在這樣的課堂中,才能體現出學生主動性作用和教師主導性作用的高度統一,才能體現出以學生為主體的語文課堂的真正有效性!

在拓展環節,學生踴躍發言,雖然能説出一些意想天開的稱象方法,但有些不切實際,薛老師耐心地和學生們一起研討各種方法的優劣好壞,起到了拋磚引玉的效果。

我認為這是一堂非常有效的教學。

稱象教學反思15

《稱象》這篇課文就是讓學生感悟曹衝是個遇事愛動腦筋,能找出解決問題辦法的聰明孩子。這一課,我設計讓學生先默讀課文,在學生充分讀書的基礎上,提出問題:“曹操為什麼要稱象?官員們用什麼辦法來稱象?曹衝用的是什麼辦法?還有沒有更好的辦法?”然後,老師梳理學生的問題,調整自己的`教法,循着學生的問題來安排教學思路,逐個解答問題。

曹衝稱象這一段是本文的重點,我先讓學生找到這一段讀出來,看課件演示,理解課文內容,用自己的話説一説稱象的步驟,進行填空練習,再試着背誦這一段,給學生一個台階,讓學生再看稱象錄相,做小小解説員,強化理解,通過這幾個環節,學生對這一難點基本上突破了,而且還訓練了學生的分析背誦能力,增加了課堂的有效性。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