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教學反思

來源:文書谷 8.83K

作為一位到崗不久的教師,我們要有很強的課堂教學能力,教學反思能很好的記錄下我們的課堂經驗,快來參考教學反思是怎麼寫的吧!下面是小編整理的春教學反思,歡迎閲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春教學反思

春教學反思1

《春》是一篇優美的抒情散文,在執教這篇課文的時候,我主要採取了洋思的“先學後教,當堂訓練”的課堂教學模式,並結合了東廬中學的講學稿進行教學。在執教這篇課文的時候,從備課到上課我以講學稿為主線,力爭突出洋思的“先學後教,當堂訓練”的教學理念。

《春》這篇課文需要反覆的朗讀,才能品味情感,所以學習的全過程都是讓學生自學自悟,而我只是個組織者。課前,我給每名學生髮了講學稿,讓其按着講學稿的學法指導來學習,通過查資料後小組合作完成一些預習題,然後整理歸納。

一、導入

我的導入形式是直接點題。這樣,在課堂教學中儘可能地做到老師少説話,節省時間留給學生學習用。這正遵循了現代教育理論中“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把學習的權利交給學生”這一教育理念。

二、關於學習目標的展示

要求引導學生默看學習目標,僅限於一分鐘,這樣節省下來的時間,讓學生有比較充分的時間去學習。這一點我嘗試着做了。但學生的注意力不是很集中,我想長時間訓練應該能達到的。

三、關於自學指導及學生自學

這是“先學後教”中“先學”這一環節,是一節課的重頭戲。例如《春》一課出示了這樣一個自學指導題:根據春花圖學習下面幾幅圖(草、風、雨、迎春)請同學們輕聲朗讀課文第三、五、六、七段然後回答問題:

①你最喜歡朱自清先生的哪一幅畫?或喜歡那些句子?並歸納每幅圖畫的特點。與大家分享,同時説明理由。(品味語言)參考格式:我們小組喜歡圖畫,因為句子或詞語寫出了春天景物,用了修辭(或從感官角度來寫了特點)表達了情感。②通過朗讀表達你的情感(讀中悟情)(五分鐘後期待你們的'精彩回答)

出示自學指導題後,學生進行5分鐘自學。這個環節主要是讓學生自主學習和合作學習,老師儘可能不干預。教師只是巡視、督促,關注全體學生,尤其關注學困生,對注意力不集中的學生説點“悄悄話”,幫助他集中注意力。這也是新課程提倡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自學指導題具體明晰,緊緊圍繞學習目標,自學指導題的表述上用“比一比”的形式,時刻注意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去學習,在完成學習目標的過程中體驗學習的快樂、成功的快樂、勝利的快樂,定出非常具體的自學時間,這樣就加大了課堂密度,讓學生緊張起來,這也體現了洋思的“讓學生每節課都像在考試”的課堂特點。

春教學反思2

《紅樓春趣》這篇課文主要講述了寶玉、黛玉等在大觀園裏面放風箏的故事。

首先,我通過介紹作者創作的艱辛和流傳的經典故事,以及運用圖畫和優美的配樂,激發學生的閲讀興趣。再運用猜讀的方法,釐清故事內容,同時運用了在精讀課文中習得的概括方法。

然後抓住“寶玉給你留下什麼印象?”這個話題,引導學生自主品讀人物言行,這是閲讀古典名著很典型的方法。通過追問、比較、猜測等策略幫助學生深入認識寶玉,並幫助學生掌握品讀言行、初步讀懂古典名著的方法。

最後,關注“閲讀鏈接”,讓學生進一步瞭解放風箏,感受民族文化的.傳承。同時,回到文中的“風箏”,引發學生質疑,激起學生閲讀名著的興趣。

春教學反思3

一、創設詩化情境誘發“春”的靈感

詩歌是我國文學長廊中的一顆璀璨的明珠。從楚辭漢賦到唐詩宋詞,怏怏大國的詩風詞韻陶冶了一代又一代的華夏兒女。放眼當今詩壇,大量佳作不但顯現了當今詩壇的精神風采,而且閃耀着中國詩詞的渾厚餘韻。回眸凝視本課的四首現代兒童詩歌,雖則語言通俗易懂,但節奏鮮明韻律和諧,讀來爽心悦目。為此,執教這一節課,錘鍊自身的語言,創設一個如詩如畫的學習情境激活學生情感的積累顯得尤其重要。筆者在運用多媒體課件播放各種春光圖的同時,引用朱自清的散文《春》中結尾的三個比喻句為本課的導語,意在引導學生觀其色,聞其聲,進而能啟其情,入其境,從而促使學生在這一派春意中迸發春的靈感。另外,在教學中,筆者通過一些實質性的評價來加強反饋與調控,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如:“聽了你的朗讀,我感覺一絲細雨落進了我的嘴裏,濕漉漉的、涼絲絲的,還甜滋滋的呢!”又如“二月春風,吹出了鮮花朵朵,引來了彩蝶翩翩,剪出了楊柳依依,又釀製了杯杯美酒。讓我們邊讀邊品味,痛飲一杯春天的美酒。”……而在學生獨立創作時,筆者又特意為學生播放古箏名曲《春江花月夜》,樂聲如行雲流水,又如跳珠入船,此情此景,學生文思泉湧。看,“燕子説:春天正在與我敍舊,難道你還沒聽見我們清脆的話語嗎?”聽,“麻雀説:春天正在孵化小鳥,難道你還沒看見一隻只小鳥正迎着春風破殼而出嗎?”……此情此景,每一個音符都是詩,每一句字符都含春!

二、加強閲讀實踐積累“春”的語言

重視語言積累是《語文課程標準》其中的一個重要指導思想,並多處提及積累這個問題。《語文課程標準》在提到積累時,用了“豐富”“有”等描述體驗性的目標學習水平的詞,説明語文積累是一種持續的學習行為。但這種持續的行為並不是簡單的`量的相加,而是通過閲讀主體的大量反覆地閲讀實踐,獲得越來越多的知識和信息,從而達到新的認知結構的積極重建。

基於此認識,筆者看到本學期六年級的教材中(浙教版)編入了許多描寫春光的詩文,如《春》、《花潮》、《鳥的天堂》等;另外,學生也已在平時背誦了大量的有關“春”這一主題的詩作。很顯然學生對於“春”的閲讀是可以算厚積的。但學生的“厚積”能“薄發”嗎?為了幫助學生實現這一質的飛躍,筆者特拓展了《春》這一組兒童詩歌的課堂教學。在執教這一節課前,引導學生熟記或熟讀有關詩文,先在閲讀數量上作一定的充實與補充;而後,在課堂上,引導學生把積累與各種個性化的閲讀實踐活動結合起來。通過誦、悟、畫、比、寫等多種形式,使記憶與理解、感悟、鑑賞、表達緊密結合起來。課堂上,除保證必要的誦讀和感悟外,又特意推薦給學生“比”的閲讀方式,即:讀了眼前的詩句,讓你聯想到了哪些與之有關的詩文,把兩者對比着讀讀背背,也許會有更深的體會。這一閲讀方式無疑架起了舊知與新知的橋樑。如學生讀了“老農夫們的心花,一朵朵開得甜蜜蜜的。”想到了《春夜喜雨》,體會到了春雨滋潤了人們的心田;從“小草真貪嘴……扶桑花更嘴饞……”想到了“它(春光)把一冬天藴藏的精神、力量,都盡情地發揮了!”,體會到了“春天就是活力的象徵。”……這樣的記憶與理解的反覆實踐過程,便是真正的有效積累。

春教學反思4

對杜甫《春望》一詩耳熟能詳倒背如流的人一定是太多太多,而因囿於傳統解讀對《春望》之“望”究竟應為何意而進行思考的人恐怕甚為寥寥。傳統解讀中,人們總把“望”解釋成“遠望”、“遙望”,有一些人還把“望”在本詩中解釋成其他意思:盼望、渴望、希望、期望……等,但本人總感覺這些解釋都流於膚淺,未能弄清楚杜甫《春望》之“望”的真正含意,因而對《春望》一詩的總體解讀也就失之偏頗。《春望》之“望”,作為統領全詩內容的關鍵詞,也是一個被人稱之為“詩眼”的詞,在全詩中的意義和作用,本應一以貫之,但在傳統的解讀中,把“望”字理解成“遙望”、“盼望”等,實在是難於一統到底,給人的感覺甚是不爽。直截了當地講,如果説第一句“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還姑且可以一“望”的話,以後的內容便沒法“望”下去了。試問,“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句中因感慨時勢而落淚,因怨恨離別而驚心,完全是一種心情,怎麼“望”?“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是一般陳述或評論,又怎麼“望”?抑或解釋為“盼望”、“渴望”?那這與第一句之“望”字之意顯然已經不是一個概念。如此一首短詩,一個題目當中的中心詞、關鍵詞的詞義不能一以貫之,不能堅持始終,實在叫人難以接受。而“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則是更加的沒法去“望”了。請問,哪位能“望”到自己頭頂稀疏的白髮?或者頭髮再長一點的話,那與自己也不過是近在咫尺的距離,也需要一“望”嗎?老杜的創作思路應該是沒有問題的。那傳統的解讀為什麼讓人感覺如此彆扭呢?究其原因,本人認為,傳統的解讀者還是未能結合詩人的創作背景並深入到詩人的情感世界裏去進行品讀,從而造成對該詩全面理解把握的失當。相反,如果我們能夠結合詩人的創作背景並深入到詩人的情感世界裏去進行品讀的話,也許對該詩的理解會更接近本人抒情言志的初衷。

縱觀杜甫之仕途,可謂極不順利。先是考取進士落第,受困長安,繼則投詩獻賦,費了九牛二虎之力才得一小官。安史之亂,長安陷落,玄宗入蜀。本欲北投肅宗,卻陷於賊手,羈縻半載。好不容易冒死逃歸獲左拾遺,又因房案私情,犯顏直諫,幾近一死。長安收復以後,雖然官復原職,而旋即外貶華州司功參軍,永別長安。不久關中饑荒,杜甫遂棄官攜家隨民加入逃難之列。此後在好友嚴武處(成都)稍有短暫的安定生活(就是感慨“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巾”的那段時間,這兩句恐怕也並不僅僅是感慨諸葛武侯吧?),但隨着嚴武之死,再落漂泊不定,直至病死在湘江之上。

杜甫胸懷遠大志向(“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望嶽》)卻不能腳踏實地(“白鷗沒浩蕩,萬里誰能馴”《奉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喜歡做官(“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奉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卻又有失約束、滿腹牢騷(“朝扣富兒門,暮隨肥馬塵,殘杯與冷炙,到處潛悲辛”《奉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喜歡關心天下大事(“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茅屋為秋風所破歌》)而又高談闊論不切實際,他甚至是一個連自己的老婆孩子都養活不了的人(“老妻寄異縣,十口隔風雪”,“所愧為人父,無食致夭折”《自京赴奉先詠懷五百字》)。這樣的人必然會在現實中到處碰壁不為所容,而終將一無所成(“飄飄何所似?天地一沙鷗”《旅夜書懷》),從而醖釀出《離騷》式的滿腔“怨恨”情緒。人們把杜甫的詩歌風格概括為“沉鬱鈍挫”,其“沉鬱”之風恰恰道出其作品內容及主題的深沉厚重、所抒情感的壓抑鬱悶。讀他的詩歌作品,隨處都可以感受到這種深切的“怨恨”。可以説,“怨恨”已經成為老杜解不開的.終身情結。

據此,我們可以這樣認為,“春望”這個標題的意思絕不是指“在春天裏“望”(看)到什麼”,而應理解為“春天裏的怨恨”。這個“望”字便是杜甫發自肺腑的強烈的“怨恨”之情!這個題目的語法結構可在王昌齡《閨怨》一詩的題目中找到印證!

在唐代其他詩歌中也可找到關於“望”字作為“埋怨、怨恨”義項的印證,而且常常與“悵”連用,組合為“悵望”一詞(本人認為,這個“望”實在與眼睛沒有什麼關係)。如:李商隱《暮秋獨遊曲江》一詩“荷葉生時春恨生,荷葉枯時秋恨成。深知身在情長在,悵望江頭江水聲”中,江水之“聲”肯定是不可以“望”(遠看)的,“惆悵怨恨”於江邊的“江水聲”才符合李商隱“才下眉頭卻上心頭”的“春恨”“秋恨”!再如:徐凝《七夕》一詩“一道鵲橋橫渺渺,千聲玉佩過玲玲。別離還有經年客,悵望不如河鼓星”中,前兩句為寫景,後兩句為抒情,其中“悵望不如河鼓星”句,很明顯是感慨“河鼓星”(牛郎星)尚有一年一度的鵲橋相會,“惆悵怨恨”自己還不如牛郎那樣可以在每年七夕,“柔情似水,佳期如夢”,相會有時,而不是“遙望”“河鼓星”的問題。再如謝朓(南朝齊)《新亭渚別範零陵雲》:“洞庭張樂地,瀟湘帝子游。雲去蒼梧野,水還江漢流。停驂我悵望,輟棹子夷猶。廣平聽方籍,茂陵將見求。心事俱己矣,江上徒離憂”中“悵望”和“夷猶”都是寫內裏的心情,而不是寫外部的動作,送行的人充滿了“悵惘怨恨”,被送的人則顯得猶豫不決。還有把“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中的“望”解釋為“在風煙中遙望五個渡口”實在是牽強附會,免為其難。我真不知道詩人身處三秦之地拱衞之中的長安城宮闕,隔着“危呼高哉”的秦嶺蜀道,對遠在“蜀州”且在“風煙”當中的“五津”怎麼“遙望”!其實,這個“望”正是王勃面對自己的好友“知己”即將遠赴蜀州上任而對“五津”所產生的一種不情之“望”(怨恨)!正因為朋友間的離別充滿了離愁別恨(“與君離別意,同是宦遊人”),所以送行者才對即將遠去的朋友進行寬慰(“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

依照以上幾個方面的闡述,對《春望》一詩應作如下解釋: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從大自然之面貌上看,山河依舊,但國都卻早已淪陷破敗,物是人非,所謂“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從時令上看,雖然已是春暖花開,然而故國城池卻雜草叢生,林木蒼蒼,“廢池喬木,猶厭言兵”。一個“破”字,使人頓覺滿目瘡痍,倍感國亂之痛;一個“深”字,托出滿目蕭然之景,黍離之悲油然而生。司馬光説“山河在,明無餘物矣”,“草木深,明無人矣”。面對“安史之亂”後的第一個春天,怎能不讓躊躇滿志而丟失用武之地的杜甫頓生“怨望”之情?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感恨時事,傷懷離別,花也濺淚,鳥亦驚心。物猶如此,人何以堪!這句表面上是寫花鳥,實則寫杜之本心。花鳥本為娛人之物,但因感時恨別,此時之見,卻讓墮淚驚心。詩人觸景生情,移情於物,“怨望”之情得到了進一步的表達。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此句因為寫出了在戰爭動盪的歲月裏“消息隔絕久盼親人音訊而不至”時的迫切心情,這是人人心中都有的想法,很自然地會使人心產生廣泛的共鳴,故成為千古傳誦之名句。自從“安史之亂”以來,直到如今春深三月,戰火仍然連續不斷,“自經喪亂少睡眠”,“烽火苦教鄉信斷”!多麼盼望一封勝過“萬金”的家信能夠帶來家中親人的消息啊!但僅僅是這樣一個小小的心願,在這樣特殊的時期竟然不能實現!“怨望”之情在此向親人故友方向進行了縱深擴展。

“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烽火遍地,家書不見。近觀面前的頹敗之景,遙斷遠方親人的慘慼之象,不覺於極無聊賴之際搔首躊躇,猛覺稀疏短髮幾不勝簪!“白頭”為愁所致,“搔”則為想要解愁的動作,“更短”可見愁之程度。這樣,在深受國破家亡、離亂傷痛之外,再加之年邁體衰、日暮途窮之感,還有什麼比這種情境更讓人倍感無奈呢?此情此景,能無怨乎?“怨望”之情達到了極致!

至此,本人認為:只有把“望”理解為“怨恨、埋怨、責怪、悵恨”等一種情感鬱積,才能準確解讀《春望》全詩,才能更加貼近或合乎杜甫“春望”之創作初衷。

春教學反思5

細緻,對有些同學來説那樣會覺得太複雜,影響練習的效果。在練習的過程中逐漸加深要求。每句結尾部分有的兩拍有的三拍,注意把握。在歌曲處理的過程中,我注意學生情感的啟發,並且力爭和他們站在一條線上,我尋找春天,我歌唱春天。你呢?從你的歌聲中能讓聽者感受得到嗎?教師帶動學生哼唱一遍歌曲,説説自己的感受,這一系列的.方式對學生理解歌曲,表現歌曲都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歌曲最終的演唱還可以,五年級女生跑調的現象非常嚴重,不得不採取了非常初級的辦法,效果依然不是很明顯,積極性很高,也是一個收穫吧。

欣賞的第一首曲目《牧歌》,我最喜歡的曲子。在不介紹任何知識的情況下先聽兩遍,用心感受。然後再講授無伴奏合唱的知識,由感性到理性,進而要求學生從銀色上去感受其音響效果。並且把我對欣賞曲目很個人化的喜愛告訴學生。

春教學反思6

朱自清的《春》是一篇寫景的典範之作。我原來在上這一課時,總是跳不出 “教師分析,學生接受”的圈子。通過學習新課程,我決心跳出這圈子,從轉變學習方式入手,重新找一條好的路子。經過實踐,居然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轉變學生學習方式是新課程改革的顯著特徵,學生不再是被動接受知識,而是在學習過程中學會發現、探究,研究問題。這節課我能充分尊重學生的主動性,積極鼓勵學生主動思考、提問、作答,培養學生的批判意識和懷疑精神,這樣極大提高了學生學習興趣,培養了學生創造思維能力。

範例三在教學過程中,存在一下一些問題:

一、對時間分配不夠合理,擔心教學內容完不成,有些前緊後鬆,許多還可以深入理解的內容不夠透徹。如從不同角度刻畫春天綠草如茵的情景,與夏草的茂盛、秋草的枯黃形成鮮明的對比。課文寫人在草地上的活動與感受,從側面揭示了春草勃發給人們帶來的歡樂的部分,還應該讓學生深刻體會朱自清散文的“文章之美”。

二、課上對課文的朗讀還不夠充分,朗讀課文的形式比較單一,在品讀活動中,把整文交給學生去品詞、品句、品段的處理過於粗略。還要採取單人讀、小組讀、男生讀、女聲讀及自由朗讀的形式,在讀中達到聲如耳聞,形如目睹,景如親臨,情同身受的迷人的.意境。

三、在進行問題設計時,一些問題問的還有些碎,怕學生抓不住問題的主幹,不能理解所提問題的用意。還有幾句話表述不夠嚴密,不易於課堂練習的進行。所以在今後的設計時還要細心。

春教學反思7

教《春》這篇文章,我用新的理念作指導,從課程目標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三個維度進行設計,使三個方面相互滲透,融為一體,注重語文素養的整體提高,取得的效果是顯著的。

一、放飛學生的心靈,尊重學生獨特的體驗。

在語文課堂教學中,給學生的思想鬆綁,放飛學生心靈,尊重學生獨特的體驗,發揮學生積極創造力是十分必要的。這有利於形成師生之間互動學習的良好局面,有利培養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課上,學生在閉眼聽配樂朗讀以後,所產生的聯想是意想不到的,也是來自他們心靈深處的體驗。我深深感到,學生的潛能是無限的,在教學中,教師要創設良好的學習情景,創設寬鬆、和諧、民主的學習氣氛,最大限度的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給學生自由發展的空間,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二、放開學生的手腳,倡導自主合作探究學習

對於此類寫景文章,在以往的教學中,往往是重視純理性的分析,而輕視學生的'認知和心理體驗。教師用自己的講解代替學生的感知品味,從每個句子的結構修辭到每個詞語的妙用,從語言特點到整篇文章的寫作方法。教師講得筋疲力盡,學生一個個昏昏沉沉。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語文課程應該是開放而富有創新活力的。”因此在這堂課上,我引導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教學活動中,放手讓學生自己去品讀,對課文內容進行積極的探究。我倡導他們用自己喜歡的讀書方式去讀,去揣摩、品味、欣賞文中的語言,做一次“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個哈姆雷特”式的鑑賞。在這個過程中,學生也由被動接受到主動學習。學生在各自體驗和相互啟發之中,興致十足地領略課文的“美”,使閲讀成為一種愉悦而富於教益的精神生活。

三、整合“聽説讀寫”,發展學生思維。

根據大多數人的共識,語文能力包括閲讀能力、寫作能力、聽話能力和説話能力。因此語文教學就是要提高學生聽説讀寫的能力。而在我們語文課堂教學中,老師往往割裂了這四個方面。習慣上,我們在學習課文時,只是把一篇文章整體感知後,再把課文內容分析給學生聽,把聽説與讀寫割裂開了,而忽略這四種語文基本能力的內在聯繫。事實上這四個方面是相輔相成,互相促進的。

在這次課堂教學中,我有意識的對學生進行聽説讀寫的綜合訓練,使學生獲得多方面的知識,發展思維,受到思想品德教育和美的薰陶。

春教學反思8

在品文的時候,我主要是引導學生從關鍵詞 “盡”、“倦”、“物是人非”、“ 聞説”、“也擬”、“只恐”、“載”等去理解,並且讓學生有感情的將其吟誦 出來。在品、誦中,學生能更深刻地感受到李清照的情愁。而後用心品 心。“言為心聲”,品完李清照的言,就應該品李清照的心。通過師生彼 此間的交流、對碰,大多數學生都體會到李清照因丈夫離去心境變化的 愁情,而後我抓住“許多”二字,讓生運用“知人論世”的方式明白這份愁 並非簡簡單單的離愁,更有亡國之恨,故園之思,失竊之痛,漂泊之愁 等。帶着這種對李清照的深層次的瞭解,在略帶憂傷的曲調中,讓學生 集體朗讀,將學生的感情與詩詞的感情進一步的'融合在一起,讓生將自 己的感情化為李清照的感情。 我的教學過程基本是按照我的教學設計進行的,而且課堂效果也不錯, 無論是學生的朗讀,還是對關鍵詞對李清照內心濃重愁的理解,都是很 有深度的。

春教學反思9

20xx學年度第二學期即將過去,根據本學期的教材特點,按照《課程標準》,比較圓滿地完成了本學期的教育教學任務,不斷培養和提高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雖然還未進行期末考試,但靜下心來仔細想一想,本學期的教育教學工作有成功之處,也存在着很多不足之處,為了認真總結經驗,吸取教訓,進一步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為以後的教學工作打下基礎。現將本學期的語文教學反思如下:

一、優點:

1、根據新課程的教育教學理念,在平時教學中,做到了認真備課(備教材,備教法,備學生),精心設計教案,按時批改作業,落實三維目標,體現素質教育的思想。根據本班的實際情況,逐一分析每個學生的基本素質和接受知識能力的情況,不斷改進教學方法。

2、重視課前的預習工作,教給學生預習的方法,培養課前預習的習慣。也養成了課後複習的習慣,做到温故知新,鞏固所學的知識。

3、在教學中重視發展學生智力,加強學生思維的培養,注重培養學生的觀察、思維、表達能力。結合“口語交際”和“習作”教學,培養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激發學生的想象能力和創造力。

4、本學期充分利用電教平台,製作課件,利用教學光盤進行教學,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提高課堂教學效果,大部分學生學習興趣大大提高了,連學困生的學習勁頭也提高了,收到了較好的效果。

5、重視學生的書寫,平時面批作業時,及時表揚書寫好的同學,並在全班交流,稍有進步的總是寫上鼓勵性的語言或標記,經常要求學生在規定的時間內完成規定的內容,看誰寫得又快又好。

6、與家長及時聯繫,加強與家長間的溝通,加強家校聯繫,把學生在校的情況及時反映給家長,共同督促好學生的學習。

不足之處:

1、一小部分學生的學習習慣很差,經常不成成作業,上課紀律很差,而且在班裏起到很壞的影響,帶動幾個成績差的'同學,形成一股極差的風氣,造成紀律鬆散,直接影響學習成績。對於這種情況,管理未到位,沒有作出相應的措施及時控制學生的不良趨勢,其他學生也受影響,造成班集體凝聚力不強,學習氛圍不濃,因此,班裏沒出現比學趕幫的風氣,一些學困生學習勁頭提不起來,成績總不見提高。所以每單元成績都不理想,學困生不但沒消滅,反而增多了。

2、在培優扶差工作中,對於優生要求不夠到位,不夠嚴格,而他們又不夠自覺,方案落不到實處,因此效果不明顯。給中下學生的時間不多,學困生人數多,知識薄弱,學習態度差,又不自覺,往往是事倍功半,效果不明顯。

3、學生的學習習慣直接影響着學習成績。如果説從班級管理上,我個人存在的問題還是比較多的,學生的事是事無鉅細的,而我所能給學生的時間卻非常有限。許多小問題沒有及時的解決,結果堆積得越來越多,突顯出來的問題就比較多。紀律制度執行的時候不夠嚴謹,於是造成一些調皮的學生出現了反覆,不穩定。雖然在在互幫互助學習小組中,有一小部分的學困生在有責任心的同學幫助下,有所進步的。但是許多不良的學習習慣還是改不掉。還需要今後加以努力引導!

今後設想:

1、要充分調動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

2、學習上,優劣結對子,互幫互學。對不完成作業或不用心學習的同學重抓到底。

3、繼續做好培優扶差的工作,對陪優工作落到實處,做到有計劃有措施。

4、做好扶困工作,與家長配合,建立溝通渠道,制訂措施,落到實處,多花時間,有的放矢地輔導,過好基礎關,及時解決問題。

5、抓好學生的紀律,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明確學習目的,做好知識的鞏固工作,提高學生的學習成績,減少學困生。

春教學反思10

故事是幼兒最愛的一種文學形式,通過故事教學,能培養幼兒良好的品德,幫助幼兒發展語言的方法。對於小班的幼兒來説,是以教師講述故事為重要部分。

對於小班的幼兒來説,教師在講述故事時,咬字要清楚,速度要適當,咬字清楚是為了讓幼兒字字聽的清楚,節奏要比平時談話稍慢,使他們一邊聽一邊想;講述故事時,面部表情,眼神和手勢都要隨着故事情節的發展而有所變化,這樣對小班的的語言表達起輔助的作用。

作為教師,對故事教學中往往不是隻講一遍的而要講多遍,都要注意方式的變換,才能幼兒傾聽的積極性。而我在講《水果屋》的時候,我在講述第一遍時就直接用上教具,已經發現有幼兒開始把注意集中在掛圖上,對故事的傾聽興趣不高,在給幼兒第二,三遍講述過程中還是簡單的用了掛圖的形式,沒變換方式,以至在講述第二遍的過程中幼兒的注意力更加不集中,甚至有的幼兒開始互相説話,因此整個活動來看效果不明顯。其實現在來看,其實一般講第一遍的時候,以不用直觀的教具為宜,因為直觀的教具容易分散幼兒的注意,不利培養幼兒傾聽的習慣。

在故事中的提問,對於小班幼兒的心理髮展水平,只能是一些簡單,細小的問題。而不能像中大班的那樣以提出一連串的問題,讓他們連貫的回答,而我沒考慮到小班的水平,其實作為教師要引導幼兒去回答,我們説答案雖然長些,但不要求一個幼兒連貫的回答,教師自己或智力較高的幼兒示範,再讓幼兒按順序聯繫連貫的講述,這樣的效果會要幼兒跟容易接受、理解。在這個過程中對於回答不出的或回答錯的了的幼兒,教師不應該表示厭煩,而要肯定他們願意回答。教師應該是啟發和提示,儘量幫助幼兒自己找到正確的答案,總之,要讓全體幼兒都有回答問題的機會,以提高語言能力。

上週,幼兒園組織了一次教學觀摩活動,我在工作允許的時間內,儘量前往學習,各位老師的教師的教學經驗都比我豐富許多,在聽課過程中我更感到自己在這方面的欠缺,教學反思,教學反思《幼兒園語言教學反思》。

我很希望自己能多有這種學習的`機會,感受並吸納各位教師的長處。針對自己在這次教學活動中所思所想與不足之處在此做一總結。

我在選材上曾經考慮過音樂欣賞,題材與音樂都已找到,之所以沒有用,不是因為害怕嘗試,因為對我來講,無論是藝術欣賞還是語言,我都一樣屬於嘗試,以前都沒教過。我沒選擇上的原因是我在音樂方面對節奏的感受並不敏感。今天我在反思語言教學之前之所以會提到此節,是因為正是此選材環節讓我感到自己的第一個弱點,音樂節奏或説樂感方面的弱勢。

現在我言歸正傳來談談我這節課吧。

這節課我選擇的是<<有趣的圓>>,它在教參中的目標要求1)是培養幼兒的思維能力2)是讓他們學説”圓變成了什麼”我在設計這次活動時將目標的第二條改為讓幼兒為他所變得東西注入語言。這條我也想到會有些難度,但我認為幼兒的思維正是由具體思維向抽象思維過渡的階段,我應該在這方面做些嘗試,我很喜歡有些教師上課的活躍氣氛與動靜交替的教學設計,所以我在教學過程中安排了兩次遊戲,第一次的拍手遊戲作為引出,最後的圓圈操作為結束,開始由於緊張差點忘了台詞,中間愣了幾秒鐘。

接下來的過程我運用了教參的第一個環節,教師來變圓,然後再請幼兒來變。在這個環節中,我發現了一個大的毛病,幼兒都跟着我變的在説,,可以説我先出示的圖片在一定程度上束縛了幼兒的思維,如果有下一次,我會先給幼兒一個空間,讓他們先去想去説,不要把自己的想法急於去塞給他們。接下來的環節我沒有按照教參的過程,它是請幼兒來繪畫,因為考慮到繪畫的時間不易控制,另外,我上的是一節語言課應以説為主,而我的目的也正是為了發展幼兒的思維想象,所以我只給幼兒了一個畫着圓的白紙,請他們去想去和旁邊的小朋友交流,而不必畫。

在請幼兒為他們變出的東西賦予語言時,幼兒很多都回答:它不會説話,”我沒聽到它講話,”我不知道它講什麼”幼兒的這種回答大致有兩個原因,一個是我的引導語用的不準確,用的不夠到位;一個是幼兒沒有或很少有這方面的訓練想象遊戲,經過再三的努力,終於我聽到那些東西講話了,雖然很簡單也很重複,但是終於開口了,在我假模假樣的掏禮物給他們時,很多幼兒説:“什麼也沒有”我的目的是希望給幼兒一個假象的空間,可是由於自己的語言包括自己的形體語言表現的都不到位,導致的結果是讓我自己感到像是<<皇帝的新裝>>中的那個騙子。這節課雖有很多不盡人意的地方,但總的來講也是我的真實水平,在評課時能聽到説我上的還不錯,我真的已經很高興了。

這次活動讓我真的收穫不小,除了在大的方面讓我學習到很多之外,小的方面也讓我在自己的語言課上嘗試了一下自己的方式,從中我也明白了一個簡單的道理,不要緊守教參中的設計過程,教參只是教師的一個參考資料而已。另外我有了一個最大的感受,放鬆自己,儘量去做好,不要想結果,只有你放開了,孩子才會無拘無束。

春教學反思11

這是第二次講《春》這一篇課文了,雖然準備得很齊全,但還是覺得有些缺憾。

第一,課堂上對課文的朗讀還不夠充分,因為時間的關係,朗讀課文的形式比較單一,在品讀活動中,把整文交給學生去品詞、品句、品段,雖然一再強調誦讀,但學生自由讀一遍、分段輪讀一遍,就開始選擇賞析,學生對課文內容其實並不是太熟,所以停留在語句表面也不奇怪。應該説學生的賞析和品味還算是很精彩的,但給人的感覺是不夠深入。

另外,在進行引導點撥時,一些問題問的還有些碎,總害怕學生抓不住問題的主幹,不能理解所提問題的用意。還有幾句話表述不夠嚴密,不易於學生的自主能力,所以在今後的設計時還要細心。

而在九班上課時發現一個比較嚴重的問題,那就是不會傾聽,孩子們很積極,一個個都急於表現自己,聽別人發言時顯得煩躁不安,根本就沒有認真聽別人説的`什麼。這是課堂大忌,表面上看熱鬧異常,實際上毫無收穫。我不斷提醒學生學會傾聽,效果並不明顯。這就需要在平常每一節課中不斷強化傾聽意識,要讓學生知道有時候聽也很重要,不僅是對錶達者的尊重,也是對自己的尊重。

不過,發現缺憾是為了更好的進步,加油,我不斷告訴自己!

春教學反思12

《送春》是宋代詩人王令寫的一道惜春之作,詩人從殘花落更開,燕子飛回來,子規啼血喚東風,暮春時節景色描寫表達詩人對春天的眷戀之情。

我教學時從本單元的訓練點入手,本單元是以“春意”為主題。《詠柳》一課突出初春柳樹抽新枝發新芽的欣喜。而本課卻隱含作者一點點傷感之情。所以在教學時我先通過複習使同學明確一點,就是作者的心情不同會對同一景物產生不同的情懷,便於學生明確詩的思想內容。

在教學時,我從朗讀入手,通過朗讀感到學生對詩意的把握不好,於是我便相機引導學生:“同學們當我們對詩的朗讀不能入情入境時怎麼辦?你們知道是什麼原因嗎?”“是的同學們那是因為你們沒能把握詩句的含義,導致朗讀的不到位,那麼你們有什麼辦法可以理解詩意呢?”孩子們因為有了學習古詩的經驗,所以很快就説出了,可以結合註釋,查閲工具書來解決問題,理解重點詞.感悟詩意要在理解詞語的`基礎上完成,於是我便結合詩句引導學生説一説詩人看到了什麼,聽到了什麼?又想到了什麼?通過聯想和想象,瞭解詩中所描寫的暮春時節的景色.但很遺憾,學生的體會只在眼前,看到的是花殘滿地的景象.所燃起的是一種哀思,一種對美好的惋惜之請.尤其是啼血的杜鵑引發了學生的憐惜。雖在我的引導下,學生能夠走出情境,但學生受到這種感情的渲染,情緒仍很低落.我藉機引導學生,春天是美好的,正是由於它的美好,才會有人們對春的眷戀,這種眷戀才增加了我們的傷感,使學生最終發現,原來同一事物由於寫作角度不同,選擇材不同,最終表達的效果也就不同。

如何有效地進行古詩文教學呢?

反覆誦讀,引領學生深刻體會古詩文的內涵。誦讀是國小生學習古詩文的主要方法,也是理解古詩文內容,體會作者思想感情的有效途徑。誦讀有兩層含義,朗讀和背誦。

教師要改變教學觀念,把課堂教學以教師串講為主,變為以學生誦讀為主,讓學生在教師指導下吟詠詩文,逐步形成語言的感悟能力。

創設情景,啟發想象感受古詩文的意境。古詩文充滿了詩情畫意,詩不離畫,畫可賦詩。詩與畫之所以能夠相通,是因為兩者都具有色彩美、結構美、韻律美、意境美等等。一首詩本身就是一幅畫。根據詩的內容去畫畫,幫助學生理解詩意是古詩教學中常用的手段之一。

運用多媒體提高教學效果。在國小古詩文教學中,教師一定要能激發學生的興趣,讓學生自覺地融入詩文特定的情境氛圍中,能使學生集中注意力提高興趣。電教媒體集“聲、色、畫、樂”於一體,色彩豐富的畫面,生動可感的聲音,有利於創設特定的意境,學生置身其中,其景、其物、其人彷彿觸手可及,喚起強烈的探索慾望。

教學反思:

1、實現教學目標,這節課還算成功,。大部分同學能夠踴躍參與到課堂中來,做到了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只是還有少數同學不夠踴躍發言。

2、在品味朗讀活動中,學生把握得還不是很好,老師有點急功近利,引導、指導還不是很好,以後還需加強這方面的指導和訓練。

3、問題設計還不夠科學嚴密,還需進一步細心設計更富有針對性的問題來激活和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春教學反思13

《送春》是宋代詩人王令寫的一道惜春之作,詩人從殘花落更開,燕子飛回來,子規啼血喚東風,暮春時節景色描寫表達詩人對春天的眷戀之情。

在我教學時從本單元的訓練點入手,本單元是以“春意”為主題。《詠柳》一課突出初春柳樹抽新枝發新芽的欣喜。而本課卻隱含作者一點點傷感之情。所以在教學時我先通過複習使同學明確一點,就是作者的心情不同會對同一景物產生不同的情懷,便於學生明確詩的`思想內容。

在教學時,我從朗讀入手,通過朗讀感到學生對詩意的把握不好,於是我便相機引導學生:“同學們當我們對詩的朗讀不能入情入境時怎麼辦?你們知道是什麼原因嗎?”“是的同學們那是因為你們沒能把握詩句的含義,導致朗讀的不到位,那麼你們有什麼辦法可以理解詩意呢?”孩子們因為有了學習古詩的經驗,所以很快就説出了,可以結合註釋,查閲工具書來解決問題,理解重點詞。感悟詩意要在理解詞語的基礎上完成,於是我便結合詩句引導學生説一説詩人看到了什麼,聽到了什麼?又想到了什麼?通過聯想和想象,瞭解詩中所描寫的暮春時節的景色。但很遺憾,學生的體會只在眼前,看到的是花殘滿地的景象。所燃起的是一種哀思,一種對美好的惋惜之請。尤其是啼血的杜鵑引發了學生的憐惜。()雖在我的引導下,學生能夠走出情境,但學生受到這種感情的渲染,情緒仍很低落。我藉機引導學生,春天是美好的,正是由於它的美好,才會有人們對春的眷戀,這種眷戀才增加了我們的傷感,使學生最終發現,原來同一事物由於寫作角度不同,選擇材不同,最終表達的效果也就不同。

本文是雖是惜春之作,但在字裏行間我們又能體會到,“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當我在教學時揭示這一主題時,孩子們又都充滿了一絲傷感,同時也悟出了些許道理!

春教學反思14

本節課的內容雖然與學生實際相去甚遠,但只要理念先進,引導得法, 同樣也能使學生受益不少,本節課在以下幾個方面是做了一些有益的探 索:

一、 學生為主體的學習意識的突出。本節課的閲讀中絕大多數的資料收 集、感悟體驗、品味表達、聯想反思都是由學生來完成的,老師只是起 一個主持人的作用。充分體現了新課標對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意識的尊 重。

二、 注重學習方式的引領與學習技能的訓練。新課標的新理念之一就是 教會學生終生學習的方法與技能。在課堂上在教師的引導下學好幾首詞 並不難,難的就是學生能否獨立地正確地去理解其它一些詞或文章,所 以方法與技能就是教給學生核心的.東西,本節課的基本出發點就正是基 於此。

三、 注重反思避免閲讀中的“唯主題論”。在具體的詞的閲讀中,教師着 眼於詞本身所反映出來的各種理解因素與情境,鼓勵學生暢所欲言,發 表不同意見,並支持學生進行討論與探究。這正是新課標中關於閲讀體 驗要求的具體展現。

春教學反思15

《江南春》一詩是第六單元的第一篇課文,本單位內容都是人與自然相關。因此,導入部分是從單元導讀開始,引入到中國的江南地區,讓同學們根據自己的理解和以前所學內容想象一下江南是什麼樣子的,然後出示江南圖片,進入題目江南春天是什麼樣子。第二步,介紹作者,着重強調“小李杜”和“李杜”分別指的是誰。第三步,初學詩篇,自讀,解決生字詞。第四步,小組討論掌握詩意。第五步,結合課後題掌握文章中心思想。第六步,拓展延伸。

經其他老師評課,總結出以下優點和不足。

優點:環節設計好,詩的'內容掌講解細緻,實用性強,對多音字,生字指導到位,並且結合本學期詩歌書寫規範螺旋式教學。

不足:對板書設計不夠到位,沒有體現出重點內容,課堂語速稍快,學生氣氛沒有完全調動起來。

總之,通過本次公開課,我受益良多,尤其是聽了其他教師的點評,更是醍醐灌頂。教學工作任重道遠,每一次的公開課都是發現缺點努力提升的機會和台階,在今後的工作中我一定再接再厲,講好每一節課。

熱門標籤